CN111527639A -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7639A
CN111527639A CN201980006987.9A CN201980006987A CN111527639A CN 111527639 A CN111527639 A CN 111527639A CN 201980006987 A CN201980006987 A CN 201980006987A CN 111527639 A CN111527639 A CN 111527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negative electrode
battery
so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69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场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527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76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1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2Sol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全固体电池(1)的电池主体(10)具有多个元件,该多个元件包括一个元件(E1)和另一元件(E2)。第一外部电极(14a)与一个正极(11a)电连接。第二外部电极(15a)与一个负极(12a)电连接。第三外部电极(14b)与另一正极(11b)电连接。第四外部电极(15b)与另一负极(12b)电连接。通过一体地设置第一外部电极与第四外部电极或一体地设置第二外部电极与第三外部电极,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串联连接。

Description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有不使用电解液的全固体电池(例如,专利文献1等)。全固体电池由于不使用电解液,因此具有能够在高温氛下使用且安全性优异的优点。
然而,例如,根据电子装置的种类有时需要相比于由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位差确定的电压高的电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固定了输出电压的全固体电池,则需要准备多个全固体电池并将其串联连接。当使用多个全固体电池时,不仅全固体电池的安装变得繁杂,而且还产生需要较大的空间作为全固体电池的安装空间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201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电压的全固体电池。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全固体电池具备电池主体、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第三外部电极和第四外部电极。电池主体具有多个元件,该多个元件包括一个元件和与该一个元件邻接的另一元件。一个元件具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和一个固体电解质层。一个正极被引出到电池主体的一个面上。一个负极与一个正极相对。一个负极被引出到电池主体的另一面上。一个固体电解质配置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之间。另一元件具有另一正极、另一负极和另一固体电解质层。另一正极被引出到另一面上。另一负极与另一正极相对。另一负极被引出到一个面上。另一固体电解质层配置在另一正极与另一负极之间。第一外部电极设置在一个面上。第一外部电极与一个正极电连接。第二外部电极设置在另一面上。第二外部电极与一个负极电连接。第三外部电极设置在另一面上。第三外部电极与另一正极电连接。第四外部电极设置在一个面上。第四外部电极与另一负极电连接。通过一体地设置第一外部电极与第四外部电极或者一体地设置第二外部电极与第三外部电极,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串联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线II-II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图1中的线III-III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图2及图3中的线IV-IV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图2及图3中的线V-V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8是正极生片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9是负极生片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但是,下述实施方式仅是例示。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等中所参照的各附图中,具有实质上相同功能的部件请参照相同的符号。另外,在实施方式等中所参照的附图是示意性描述的图。在附图中绘制的物体的尺寸比例等有时不同于实际物体的尺寸比例等。在各附图之间,物体的尺寸比例等有时也不同。具体的物体的尺寸比例等应参考以下的说明来判断。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示意性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线II-II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是图1中的线III-III的示意性截面图。图4是图2及图3中的线IV-IV的示意性截面图。图5是图2及图3中的线V-V的示意性截面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1所示的全固体电池1是使用固体电解质作为电解质、且不使用液体电解液的所有的构成要素都是固体的电池。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对全固体电池1为全固体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例子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也可以是除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全固体电池。
如图1~图5所示,全固体电池1具备电池主体10。电池主体1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主体10具体为长方体状。此外,“长方体状”包括角部和/或棱线部为倒角状或者磨圆形状的长方体状。
电池主体10具备第一及第二主面10a、10b和第一至第四侧面10c~10f。第一及第二主面10a、10b分别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第一及第二侧面10c、10d分别沿y轴方向及z轴方向延伸。第三及第四侧面10e、10f分别沿x轴方向及z轴方向延伸。
电池主体10具有多个元件。其中,“元件”是指具有正极、负极和设置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固体电解质层且能够充放电的蓄电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体地,主要如图6所示,电池主体10具有第一元件E1和第二元件E2这两个元件。第二元件E2在y轴方向上与第一元件E1邻接。
如图2所示,第一元件E1具有多个第一正极11a和多个第一负极12a。第一正极11a和第一负极12a分别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因此,第一正极11a和第一负极12a分别与第一及第二主面10a、10b平行。多个第一正极11a与多个第一负极12a在z轴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交替设置。在z轴方向(层叠方向)相邻的第一正极11a和第一负极12a隔着第一固体电解质层13a相对。
此外,正极11a的大小与负极11b的大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可以不同。
多个第一正极11a分别引出到第一侧面10c,另一方面未引出到第二侧面10d。多个第一正极11a与设置在第一侧面10c上的第一外部电极(第一正极端子电极)14a电连接。
多个第一负极12a分别引出到第二侧面10d,另一方面未引出到第一侧面10c。多个第一负极12a与设置在第二侧面10d上的第二外部电极(第一负极端子电极)15a电连接。
如图3所示,第二元件E2具有多个第二正极11b和多个第二负极12b。第二正极11b和第二负极12b分别沿x轴方向及y轴方向延伸。因此,第二正极11b和第二负极12b分别与第一及第二主面10a、10b平行。多个第二正极11b与多个第二负极12b在z轴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交替设置。在z轴方向(层叠方向)相邻的第二正极11b和第二负极12b隔着第二固体电解质层13b相对。
多个第二正极11b分别引出到第二侧面10d,另一方面未引出到第一侧面10c。多个第二正极11b与设置在第二侧面10d上的第三外部电极(第二正极端子电极)14b电连接。
多个第二负极12b分别引出到第一侧面10c,另一方面未引出到第二侧面10d。多个第二负极12b与设置在第一侧面10c上的第四外部电极(第二负极端子电极)15b电连接。
如图1、图4、图5及图6所示,在全固体电池1中,一体地设置有第二外部电极(第一负极端子电极)15a与第三外部电极(第二正极端子电极)14b。因此,第一元件E1与第二元件E2串联连接。因此,当第一元件E1的电压为V1,第二元件E2的电压为V2时,全固体电池1具有三种输出电压V1、V2和V1+V2。换言之,从全固体电池1能够输出三种电压V1、V2和V1+V2的电力。具体地,通过连接第一外部电极14a与第二外部电极15a,能够得到输出电压V1。通过连接第三外部电极14b与第四外部电极15b,能够得到输出电压V2。通过连接第一外部电极14a与第四外部电极15b,能够得到输出电压V1+V2。从而全固体电池1能够用作电压V1、电压V2及电压V1+V2的电源。另外,能够通过一个全固体电池1来驱动需要电压V1、电压V2及电压V1+V2中的至少两种电压的电力的电子装置。因此,与使用输出电压相互不同的多个全固体电池的情况相比,使用全固体电池1时能够减小安装面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一体地设置第二外部电极(第一负极端子电极)15a和第三外部电极(第二正极端子电极)14b,对第一元件E1与第二元件E2串联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只要第一元件E1与第二元件E2串联连接,则对外部电极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一体地设置第一外部电极(第一正极端子电极)14a与第四外部电极(第二负极端子电极)15b,单独设置第二及第三外部电极15a、14b。
此外,对于在安装基板上安装全固体电池1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以第一侧面10c朝向安装基板侧的方式安装全固体电池1。也可以以第一或者第二主面10a、10b朝向安装基板侧的方式安装全固体电池1。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两个元件第一元件E1和第二元件E2的全固体电池1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一构成。
例如,本发明的全固体电池可以具有通过外部电极串联连接的三个以上的元件。全固体电池所具有的元件的数量越多,能够使可输出的电压的种类越多。
具体地,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1a中,第一元件E1、第二元件E2和第三元件E3通过外部电极依次串联连接。因此,从全固体电池1a能够输出六种电压V1、V2、V3、V1+V2、V2+V3和V1+V2+V3的电力。
(构成材料)
构成各元件E1、E2的正极、负极、外部电极、固体电解质层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制。
正极例如可以由正极活性物质层构成,或者可以由正极集电体层和设置在正极集电体层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构成。
正极集电体层包含碳材料和/或金属材料等导电性材料。作为优选使用的碳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石墨和碳纳米管等。作为优选使用的金属材料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Cu、Mg、Ti、Fe、Co、Ni、Zn、Al、Ge、In、Au、PT、Pd和包含这些金属材料的合金等。此外,正极集电体层除包含导电性材料以外,还可以包含粘结剂和/或固体电解质等。
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作为优选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举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和/或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等。作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LiCoO2、LiNiO2、LiVO2、LiCrO2、LiMn2O4等。作为锂过渡金属磷酸化合物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LiFePO4、LiCoPO4等。此外,正极活性物质层除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以外,还可以包含粘结剂、导电材料、固体电解质等。
例如,负极可以由负极活性物质层构成,或者可以由负极集电体层和设置在负极集电体层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构成。
负极集电体层包含碳材料和/或金属材料等的导电性材料。作为负极集电体层中优选使用的碳材料和/或金属材料可以举出与上述的正极集电体层中优选使用的碳材料和/或金属材料同样的物质。此外,负极集电体层除包含导电性材料以外,还可以包含粘结剂和/或固体电解质等。
负极活性物质层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作为优选使用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举出碳材料、金属系材料、半金属系材料、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锂金属等。作为优选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碳材料的具体例,可以举出石墨、易石墨化碳、难石墨化碳、石墨、中间相碳微球(MCMB)、高取向性石墨(HOPG)等。作为优选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金属系材料、半金属系材料的具体例,可以举出Si、Sn、SiB4、TiSi2、SiC、Si3N4、SiOv(0<v≤2)、LiSiO、SnOw(0<w≤2)、SnSiO3、LiSnO、Mg2Sn等。作为优选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具体例可以举出Li4Ti5O12等。此外,负极活性物质层除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以外还可以包含粘结剂、导电材料、固体电解质等。
固体电解质层包含固体电解质。作为优选使用的固体电解质的具体例,例如可以举出Li2S-P2S5、Li2S-SiS2-Li3PO4、Li7P3S11、Li3.25Ge0.25P0.75S、Li10GeP2S12等硫化物、Li7La3Zr2O12、Li6.75La3Zr1.75Nb0.25O12、Li6BaLa2Ta2O12、Li1+xAlxTi2-x(PO4)3、La2/3-xLi3xTiO3等氧化物、聚环氧乙烷(PEO)等高分子材料等。此外,固体电解质层除包含固体电解质以外,还可以包含粘结剂等。
外部电极包含金属材料等的导电性材料。作为外部电极中优选使用的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举出Ag、Au、Pt、Al、Cu、Sn、Ni、包含这些金属的合金等。此外,外部电极除包含导电性材料以外,还可以包含粘结剂和/或固体电解质等。
(全固体电池1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用于构成固体电解质层13a、13b的生片31a、31b(参照图8及图9)。生片31a、31b例如能够按照以下要领来制作。首先,将固体电解质与有机粘合剂、溶剂、添加剂等混合以制作浆料。接着,能够通过将浆料涂布在树脂片等上形成片状,并使其干燥来制作生片31a、31b。
接着,如图8所示,通过在生片31a上以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正极11a、11b的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来制作正极生片30a。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如下例子进行说明:在x轴方向上连续设置有用于构成正极11a的两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1,并且在x轴方向上连续设置有用于构成正极11b的两个导电性浆料层32a2。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y轴方向上每个错开半个周期的方式将一体设置的两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1和一体设置的两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2设置成交错状。
换句话说如以下方式。由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1形成两个第一正极11a(第一正极11a×2),由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2形成两个第二正极11b(第二正极11b×2)。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沿x方向以预定节距P配置。将表示配置在x方向上的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的组的第一组G1配置成相对于相邻的第一组G1沿x方向错开一半节距P。
同样的,如图9所示,通过在生片31b上以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负极12a、12b的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来制作负极生片30b。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如下例子进行说明:在x轴方向上连续设置有用于构成负极12a的两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1,并且在x轴方向上连续设置有用于构成负极12b的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2。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y轴方向上每个错开半个周期的方式将一体设置的两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1和一体设置的两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2设置成交错状。
换句话说如以下方式。由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1形成两个第一负极12a(第一负极12a×2),由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2形成两个第二负极12b(第二负极12b×2)。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沿x方向以预定节距P(该节距P与图8所示的节距P相同)配置。将表示配置于x方向上的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的组的第二组G2配置成相对于相邻的第二组G2沿x方向错开一半节距P。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需要,可以在生片31a、31b的未形成导电性浆料层的部分上形成绝缘层。
接着,通过适当地层叠未形成导电性浆料层的生片、正极生片30a和负极生片30b来形成层叠体。此时,以如下方式层叠生片31a、31b:多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1、32a2的矩阵图案的周期与多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1、21b2的矩阵图案的周期相对于x轴方向错开1/2节距P。具体地,以如下方式层叠生片31a、31b:一体设置的两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1的周期与一体设置的两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1的周期在x轴方向上每个错开半个周期(1/2节距P),一体设置的两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32a2的周期与一体设置的两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32b2的周期在x轴方向上每个错开半个周期(1/2节距P)。
接着,将层叠体切断成多个来制作毛坯芯片。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沿在y轴方向延伸的切割线L1及在x轴方向延伸的切割线L2将层叠体切割成多个,分成多个。
接着,通过烧成毛坯芯片来得到电池主体10。
接着,在电池主体10上形成外部电极14a、14b、15a、15b。外部电极14a、14b、15a、15b例如能够通过固化包含导电性树脂的热固化性树脂来形成。另外,根据需要,可以在外部电极14a、14b、15a、15b上形成镀层。可以在电池主体10上设置保护层。通过设置保护层,能够抑制水分等侵入到电池主体10内。
(实施方式的总结)
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具备电池主体、第一外部电极、第二外部电极、第三外部电极及第四外部电极。电池主体具有多个元件,该多个元件包括一个元件和与该一个元件邻接的另一元件。一个元件具有一个正极、一个负极和一个固体电解质层。将一个正极引出到电池主体的一个面上。一个负极与一个正极相对。将一个负极引出到电池主体的另一面上。一个固体电解质配置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之间。另一元件具有另一正极、另一负极和另一固体电解质层。另一正极被引出到另一面上。另一负极与另一正极相对。另一负极被引出到一个面上。另一固体电解质层配置在另一正极和另一负极之间。第一外部电极设置在一个面上。第一外部电极与一个正极电连接。第二外部电极设置在另一面上。第二外部电极与一个负极电连接。第三外部电极设置在另一面上。第三外部电极与另一正极电连接。第四外部电极设置在一个面上。第四外部电极与另一负极电连接。通过一体地设置第一外部电极与第四外部电极或者一体地设置第二外部电极与第三外部电极,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串联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具有串联连接并且分别具有与正极连接的外部电极和与负极连接的外部电极的一个元件及另一元件。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具有从一个元件得到的电压的两倍以上的输出电压。
在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中,电池主体除具有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以外,还具有至少一个其他元件,多个元件可以通过外部电极串联连接。
换言之,多个元件是三个以上的元件,在三个以上的元件中,邻接的元件中的一方为一个元件且另一方为另一元件,由此三个以上的元件串联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涉及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中,准备用于构成固体电解质层的生片。通过在生片上以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正极的正极导电性浆料层来制作正极生片。通过在生片上以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负极的负极导电性浆料层来制作负极生片。通过以如下方式层叠正极生片与负极生片来制作具有沿规定方向极性反转的多个元件的层叠体:使多个正极导电性浆料层的矩阵图案相对于规定方向每个错开1/2节距,多个负极导电性浆料层的矩阵图案相对于规定方向每个错开1/2节距。以多个元件沿规定方向相连的方式切断层叠体来制作毛坯芯片。通过烧成毛坯芯片来获得电池主体。
换而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如下。该方法具备:准备工序,准备用于构成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多个第一生片(生片31a)及多个第二生片(生片31b);以及制作多个正极生片的工序,通过在所述多个第一生片的每一个上以第一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所述正极的正极导电性浆料层,来制作多个正极生片。所述第一矩阵状是指,所述正极导电性浆料层沿规定方向(图8中x方向)以预定节距配置,并且,表示配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正极导电性浆料层的组的第一组以相对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组沿所述规定方向(图8中x方向)错开所述预定节距的一半的方式配置。进一步,该方法具备制作多个负极生片的工序,通过在所述多个第二生片的每一个上以第二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所述负极的负极导电性浆料层,来制作多个负极生片。所述第二矩阵状是指,所述负极导电性浆料层沿所述规定方向以所述预定节距配置,并且,表示配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负极导电性浆料层的组的第二组以相对于相邻的所述第二组沿所述规定方向错开所述预定节距的一半的方式配置。进一步,该方法具备:制作层叠体的工序,通过以相对的所述第一组与所述第二组沿所述规定方向错开所述预定节距的一半的方式交替地层叠所述正极生片和所述负极生片,来制作具有所述多个元件的层叠体;切出工序,以用于构成所述电池主体的毛坯芯片为单位从所述层叠体切出多个所述毛坯芯片;以及获得所述电池主体的工序,通过烧成从所述层叠体切出的一个所述毛坯芯片来获得所述电池主体。
实施方式的全固体电池具有以下构成。参照图2、图3及图6,所述一个正极具备引出到所述一个面上的多个第一正极,所述一个负极具备引出到所述另一面上的多个第一负极,所述另一正极具备引出到所述另一面上的多个第二正极,所述另一负极具备引出到所述一个面上的多个第二负极,所述电池主体具备所述第一正极与所述第一负极设置有间隔交替重叠、并且所述第二正极与所述第二负极设置有间隔交替重叠而得的层叠构造(层叠体)。
参照图2~图5,在所述层叠构造中,所述第一正极与所述第二正极位于同一层,并且所述第一负极与所述第二负极位于同一层。
参照图2、图3及图6,所述一个面和所述另一面与所述层叠构造的层叠方向相交(正交),并且,在与所述一个元件和所述另一元件排列的方向相交(正交)方向上相对。
参照图1,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与所述第三外部电极是指所述电池主体具备第一导电部件,该第一导电部件包含作为所述第二外部电极发挥功能的部分和作为所述第三外部电极发挥功能的部分。在图1的情况下,由第二外部电极15a与第三外部电极14b构成的部件为第一导电部件。
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固定于所述另一面上。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为平板形状。当所述电池主体具备所述第一导电部件时,所述第一导电部件与所述第四导电部件在所述一个面上分离。
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一外部电极与所述第四外部电极是指所述电池主体具备第二导电部件,该第二导电部件包含作为所述第一外部电极发挥功能的部分和作为所述第四外部电极发挥功能的部分。
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为平板形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固定于所述一个面上。当所述电池主体具备所述第二导电部件时,所述第二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三导电部件在所述另一面上分离。

Claims (3)

1.一种全固体电池,具备:
具有多个元件的电池主体,所述多个元件包括一个元件和与所述一个元件邻接的另一元件,其中,所述一个元件具有:一个正极,引出到所述电池主体的一个面上;一个负极,与所述一个正极相对,引出到所述电池主体的另一面上;以及一个固体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一个正极与所述一个负极之间,所述另一元件具有:另一正极,引出到所述另一面上;另一负极,与所述另一正极相对,引出到所述一个面上;以及另一固体电解质层,配置于所述另一正极与所述另一负极之间;
第一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一个面上,与所述一个正极电连接;
第二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另一面上,与所述一个负极电连接;
第三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另一面上,与所述另一正极电连接;以及
第四外部电极,设置于所述一个面上,与所述另一负极电连接,
通过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一外部电极与所述第四外部电极或者一体地设置所述第二外部电极与所述第三外部电极,所述一个元件与所述另一元件串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固体电池,其中,
所述多个元件是三个以上的元件,
在所述三个以上的元件中,邻接的元件的一方为所述一个元件,并且另一方为所述另一元件,由此所述三个以上的元件串联连接。
3.一种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制造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固体电池的方法,所述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具备:
准备工序,准备用于构成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的多个第一生片及多个第二生片;以及
制作多个正极生片工序,通过在所述多个第一生片的每一个上以第一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所述正极的正极导电性浆料层,来制作多个正极生片,
其中,所述第一矩阵状是指,所述正极导电性浆料层沿规定方向以预定节距配置,并且,表示配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正极导电性浆料层的组的第一组以相对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组沿所述规定方向错开所述预定节距的一半的方式配置,
所述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
制作多个负极生片的工序,通过在所述多个第二生片的每一个上以第二矩阵状形成多个用于构成所述负极的负极导电性浆料层,来制作多个负极生片,
其中,所述第二矩阵状是指,所述负极导电性浆料层沿所述规定方向以所述预定节距配置,并且,表示配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的所述负极导电性浆料层的组的第二组以相对于相邻的所述第二组沿所述规定方向错开所述预定节距的一半的方式配置,
所述全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进一步具备:
制作层叠体的工序,通过以相对的所述第一组与所述第二组沿所述规定方向错开所述预定节距的一半的方式交替地层叠所述正极生片和所述负极生片,来制作具有所述多个元件的层叠体;
切出工序,以用于构成所述电池主体的毛坯芯片为单位从所述层叠体切出多个所述毛坯芯片;以及
获得所述电池主体的工序,通过烧成从所述层叠体切出的一个所述毛坯芯片来获得所述电池主体。
CN201980006987.9A 2018-03-02 2019-02-25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15276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7225 2018-03-02
JP2018037225 2018-03-02
PCT/JP2019/006941 WO2019167857A1 (ja) 2018-03-02 2019-02-25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7639A true CN111527639A (zh) 2020-08-11

Family

ID=67805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6987.9A Pending CN111527639A (zh) 2018-03-02 2019-02-25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2604B2 (zh)
JP (2) JPWO2019167857A1 (zh)
CN (1) CN111527639A (zh)
WO (1) WO20191678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00716A1 (ja) * 2018-11-13 2020-05-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蓄電パック
JP7421929B2 (ja) 2019-12-27 2024-01-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626615B2 (en) * 2019-12-27 2023-04-11 Taiyo Yuden Co., Ltd. All solid battery
US11677098B2 (en) * 2019-12-27 2023-06-13 Taiyo Yuden Co., Ltd. All solid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0812A (ja) * 2005-08-18 2007-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61087A (zh) * 2006-05-23 2009-06-17 Iom技术公司 全固体二次电池
JP2016143520A (ja) * 2015-01-30 2016-08-08 古河機械金属株式会社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90029209A (ko) * 2006-06-13 2009-03-20 세미이큅, 인코포레이티드 이온 주입을 위한 이온 빔 장치 및 방법
CN102150300B (zh) * 2008-10-03 2013-11-1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极体、全固体型电池元件及全固体型电池
JP5564886B2 (ja) * 2009-10-09 2014-08-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圧取り出し基板の取り付け方法
JP5193248B2 (ja) * 2010-03-31 2013-05-08 ナミックス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295819B2 (ja) * 2014-05-19 2018-03-20 Tdk株式会社 全固体二次電池
US20190348644A1 (en) 2016-11-21 2019-11-14 Showa Denko Packaging Co., Ltd. High power battery and battery cas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80812A (ja) * 2005-08-18 2007-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全固体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61087A (zh) * 2006-05-23 2009-06-17 Iom技术公司 全固体二次电池
CN102163747A (zh) * 2006-05-23 2011-08-24 Iom技术公司 全固体二次电池
JP2016143520A (ja) * 2015-01-30 2016-08-08 古河機械金属株式会社 全固体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167857A1 (ja) 2020-12-03
JP7468720B2 (ja) 2024-04-16
JP2023041785A (ja) 2023-03-24
US20200303780A1 (en) 2020-09-24
US11942604B2 (en) 2024-03-26
WO2019167857A1 (ja)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68720B2 (ja) 全固体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93226B2 (ja) 全固体型二次電池
JP7375810B2 (ja) 固体二次電池
JP6295819B2 (ja) 全固体二次電池
JP7207524B2 (ja) 固体電池
JP7188562B2 (ja) 固体電池
US20220302506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US20190363399A1 (en) Power storage sheet and battery
CN113016092A (zh) 固体电池
CN113169374B (zh) 全固体电池
CN114127984A (zh) 固态电池
CN113016096B (zh) 固体电池
CN113273015B (zh) 全固体电池
US11594762B2 (en) All solid storage element laminate and battery
JP7259938B2 (ja) 固体電池
CN110326151A (zh) 纤维状电池
US20230163434A1 (en) Solid state battery
CN117256063A (zh) 电池
CN114788086A (zh) 固体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