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6662A -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 Google Patents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6662A
CN102146662A CN 201010607554 CN201010607554A CN102146662A CN 102146662 A CN102146662 A CN 102146662A CN 201010607554 CN201010607554 CN 201010607554 CN 201010607554 A CN201010607554 A CN 201010607554A CN 102146662 A CN102146662 A CN 102146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ier
major network
acting cylinder
fram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60755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6662B (zh
Inventor
江建龙
刘懋功
张淳
何兴华
刘谷云
钱鹏
金晓海
姜楠
王传妹
邵春华
唐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u Huado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60755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466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46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66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6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66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属于障碍物设施领域。组合式网障包括设有动力源及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的主障架、一对主障架第一、第二升降机构和与主网障驱动机构连接的各一个主网障,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各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内套管、第一作用缸、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第一外套管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上,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上,第一、第二固定座与主障架固定,第一内套管位于第一外套管的第一外套管腔内,第一作用缸铰接于第一外套管腔内,一对主网障的右端的上部各构成有一枢置腔,枢置腔与第一外套管枢轴连接,坡度补偿机构包括回转座和回转套,回转座与回转套连接。优点:将主网障制作到足以抵抗外力挤推的稳重程度,减轻作业强度,体现布障封控的快捷性。

Description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障碍物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背景技术
申请人在上面提及的网障的概念并不是指人们常见的用于对普通的道路如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进行隔离的道路隔离栏,而是指具有特定用途和特殊目的的隔阻设施,例如:应对由突发性事件引起的聚众闹事区域、重特大事故现场暂时隔离的区域和群发性事件导致的对机关、学校和军事禁区等有可能造成影响或后果的区域的隔离,甚至作为军事目的针对要塞的隔离,藉以形成屏障。
组合式网障通常由主障架以及与主障架连接的主网障构成,主网障连接在主障架的两侧,在使用状态下犹如翅膀般地从主障架展出,反之亦然。在对并不限于由上述列举的场所进行布障封控时,从主障架上展出的主网障与地坪的接触程度越高,则主网障的稳定性便越好,否则既会影响封控效果,又会损及主网障,乃至损及主障架。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0408758C提供的布障车,由挂车箱体充任主障架,由折叠式围栏充任主网障,在折叠式围栏的底部配有高度调节与锁定机构(说明书第5页第2段)。当布障封控现场的地坪存在坑洼或坡度时,可通过对高度调节与锁定机构的操作予适应,但是,由于对高度调节与锁定机构的操作均由手工完成,因此,劳动强度较大,并且操作过程长。特别是,如果为了保障主网障具有足够的坚固性,那么将主网障的结构往往设计得较为沉重,藉以避免布障封控后被外力挤推而移位乃至倒伏,而对沉重的主网障的平整性操作却十分困难,甚至非人力所及,所为,除非借助于起重工具如液压千斤顶等将主网障暂时抬离地坪,待手工调整完毕后撤除起重工具,而如此布障封控作业与应急状态下的速即要求不相适应。
鉴上,如何在既确保主网障的坚固稳定性与主网障同地坪之间的平整度调节的快捷性并且无需借助人为调整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的问题长期以来既困扰于公安武警部门,又困扰于组合式网障的制造厂商。众所周知,道路通常存在中间高而两侧低的坡度关系,因此由于坡度的存在难以使主网障的底部与地面贴合。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主网障适应地面的坡度变化而藉以保障主网障与地面的贴合效果以体现稳定性,并且无需通过人为的手动调节而藉以减轻操作强度提高布障封控速度为反恐、平暴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赢取宝贵的时间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所述的组合式网障包括配设有一动力源及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的主障架、彼此对应地设在主障架的左端两侧的用于使主障架的左端升降的并且与动力源液压油路连接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彼此对应地设在主障架的右端两侧的用于使主障架的右端升降的并且同样与动力源液压油路连接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和配置在主障架两侧的与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枢轴连接的并且还与所述主网障驱动机构连接的各一个主网障,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各包括第一外套管、第一内套管、第一作用缸、第一固定座和第二固定座,第一外套管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上,并且在探出第一固定座的端部设有一枢套,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上,第一、第二固定座均与所述的主障架固定,第一内套管位于第一外套管的第一外套管腔内,并且与第一外套管腔滑动配合,第一作用缸通过第一销轴铰接于第一外套管腔内,该第一作用缸的第一活塞柱与第二内套管连接,所述的一对主网障的右端并且朝向所述第一外套管的一侧的上部各构成有一枢置腔,该枢置腔与所述第一外套管枢轴连接,并且与所述枢套相配合,所述的坡度补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一对主网障上的各一个回转座和设置在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各第一外套管上的回转套,回转座与回转套枢轴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回转座在所述主网障上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枢置腔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的回转套相对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回转座的形状呈U形,回转座的基部与所述主网障固定,而回转座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一轴销孔,在各轴销孔上配设有一轴销;所述的回转套上并且对应于所述轴销孔的部位开设有销孔,所述的轴销依次插入轴销孔和销孔内。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外套管上还配设有第一、第二铜座和压盖,第二铜座座落于所述的第二固定座上,而第一铜座对应于第二铜座的上方,压盖与第一外套管固定,并且与第一铜座的上端面接触,所述的回转套转动地支承于第一、第二铜座之间。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的左端以卧置状态设置有一第二作用缸和一与第二作用缸的设置方向相反的同样为卧置的并且对应于第二作用缸下方的第三作用缸,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设置在主障架的右端,并且该对主障架驱动机构的作用方向相反,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与所述的第二作用缸连接,而另一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与所述的第三作用缸连接,所述的一对主网障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与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铰接,而一对主网障中的另一个主网障与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中的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连接,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各包括第四作用缸、驱动臂、推杆和驱动臂座,第四作用缸固定在所述的主障架上,并且位于主障架的下部,该第四作用缸的作用缸活塞柱与驱动臂的中部枢轴连接,驱动臂的一端与驱动臂座枢轴连接,另一端与推杆的一端枢轴连接,而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主网障朝向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一端铰接,驱动臂座固定在主障架上。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的左端固设有一具有上横梁容腔的上横梁和固设有一具有下横梁容腔的下横梁,所述的第二作用缸位于上横梁容腔内,该第二作用缸的第一作用缸柱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的第三作用缸位于下横梁容腔内,该第三作用缸的第二作用缸柱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并且在主障架左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前托臂,而在右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后托臂,所述的主网障支承在主网障前托臂和主网障后托臂上。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包括第二外套管、第二内套管、第五作用缸和活动梁,第二内套管与第二外套管的第二外套管腔滑动配合,第五作用缸的缸体通过第二销轴铰接于第二外套管腔内,该第五作用缸的第二活塞柱与第二内套管连接,活动梁的一端与第二外套管固定,另一端探入所述的上横梁容腔内,并且与所述的第一作用缸柱连接。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上并且在对应于枢置腔的下方固设有一推杆铰接座,该推杆铰接座与所述的主网障驱动机构铰接,在主网障的左端并且位于底部各设有一用于导引主网障相对于主障架展开或收拢的主网障导引装置,所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包括作用缸安装座、第六作用缸、导引轮座和导引轮,作用缸安装座固定在所述主网障的底部的居中部位,第六作用缸通过作用缸销轴铰设于作用缸安装座上,第六作用缸的缸柱与导引轮座连接,导引轮枢轴设置在导引轮座上。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上还配设有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该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包括电机、减速机、第一、第二传动轮、传动带和副网障,电机与减速机传动连接,并且与减速机固定,减速机设在减速机座上,而减速机座固定在主网障的底部并且位于主网障的右端,第一传动轮固定在减速机的减速机末级动力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作用缸安装座上,传动带与副网障固定,并且套置在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上,副网障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底部各以间隔状态枢轴设置有一组滚轮,滚轮与导轨构成滚动副,而导轨固定在所述的主网障的底部,并且在副网障的左端的底部的对应两侧还各枢轴设置有一同样与所述导轨构成滚动副的爬高轮组,所述的电机为正反转电机。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网障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主网障支撑装置,而所述的副网障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同样以间隔状态设置有结构与所述主网障支撑装置的结构相同的副网障支撑装置,所述的主网障支撑装置包括三角形臂、撑腿、第一伞齿轮、螺杆和第二伞齿轮,三角形臂枢轴设置在所述主网障上,撑腿伸缩地与三角形臂的容腔滑动配合,第一伞齿轮枢轴设置在三角形臂上并且位于容腔内,而第一伞齿轮的伞齿轮轴伸展到三角形臂外,第二伞齿轮固设在螺杆上,并且与第一伞齿轮相啮合,螺杆通过螺母与撑腿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主网障上设置了回转座,并且在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第一外磋管上设置了回转套,并且由于回转座与回转套枢轴连接,因此当布障封控地点的路面存在坡度时,能使主网障自动适应地面的坡度变化,保障主网障的着地平稳性,并且由于无需象已有技术那样需由人为调节,因此不仅可将主网障制作到足以抵抗外力挤推的稳重程度,而且可减轻人力作业强度并且体现布障封控的快捷性,为反恐、平暴和处理突发事件赢取宝贵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结构图。
图2所示为主网障与回转套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将主障架从车辆上卸下或装载到车辆上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的剖视图。
图5为主网障相对于主障架展开时的状态图。
图6为主网障导引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主网障支撑装置的剖视图。
图8所示为图1所示的爬高轮组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配载于车辆上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公众能充分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申请人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见图1,申请人在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凡是涉及左和右的概念均是针对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而言的,仅仅是为了便于公众的理解,因此不能以左或右的方向性变化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为本发明提供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的组合式网障的主障架1,在该主障架1的左端配备有动力源11,并且由带有通气孔(也可称散热孔)护板113对动力源11封护,动力源11由发电机组111和油泵112构成,油泵112与发电机组111连接,即由发电机组112保障油泵112的工作。在主障架1的左端端部即位于动力源11的左侧固设有一具有上横梁容腔151的上横梁15和一具有下横梁容腔161的下横梁16,也就是说上、下横梁15、16均是中空的,并且下横梁16位于上横梁15的下方,两者保持平行。
一第二作用缸12以卧置状态容纳于前述的上横梁容腔151内,一第三作用缸13同样以卧置状态容纳于下横梁容腔161内,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的设置方向相反,也就是说第二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与第三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的方向相反。第三作用缸13对应于第二作用缸12的下方。由图3的示意可知:第二作用缸12的缸座通过第一枢置轴122与上横梁15铰接,而第三作用缸13的缸座通过第二枢置轴132与下横梁16铰接。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均采用油缸,并且通过液压管路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
在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的左端的下部以水平状态固定有一主网障前托臂17,而右端的下部同样以水平状态固定有一主网障后托臂18;同例,在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的左端的下部以及右端的下部也分别固定有一主网障前托臂17和主网障后托臂18。在主障架1的右端的底部设置有一对结构相同的但作用方向相反的主网障驱动机构14,图1中虽然仅仅示出了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但并不会给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的理解造成困惑,因为根据举一反三的道理完全能够清楚地理解。
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各包括第四作用缸141、驱动臂142、推杆143和驱动臂座144,第四作用缸141同样采用油缸并且与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该第四作用缸141的缸座固定在主障架1的底部的主障架横梁上,而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的末端的连接头1412与驱动臂142的中部开设的驱动臂铰接孔1421铰接,具体是通过轴销1422将连接头1412与驱动臂铰接孔1421铰接。驱动臂142的一端与推杆143的一端的第一推杆连接头1431枢轴连接,而推杆143的另一端的第二推杆连接头1432与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主网障4铰接,驱动臂142的另一端开设有驱动臂连接孔1423,该驱动臂连接孔1423与驱动臂座144上的第一连接轴1441枢轴连接,而示意在驱动臂座144上的第二连接轴1442显然是用于与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驱动臂142相连接的。前述的驱动臂座144与主障架1固定,前述的驱动臂142的形状趋向于V字形。
请继续见图1,示出了作为组合式网障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并且结构相同的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一侧,而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则位于主障架1的左端的另一侧。由于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结构相同,因此申请人择其一在下面详细说明。
优选而非绝对限于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包括第二外套管21、第二内套管22、第五作用缸23和活动梁24,第二内、外套管22、21的横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矩形或正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本实施例选择前者。第二内套管22容纳于第二外套管21的第二外套管腔211内,与第二外套管腔211滑动配合,第五作用缸23在本实施例中依然采用油缸并且通过管路233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该第五作用缸23的缸座通过第二销轴232与第二外套管21铰接,整个第五作用缸23位于第二外套管腔211内,该第五作用缸23的第二活塞柱231朝向第二内套管22并且由连接销2311与第二内套管22铰接。活动梁24呈水平设置,即与第二外套管21构成垂直关系,具体是:活动梁24的一端即朝向第二外套管21的一端通过活动梁固定板242与第二外套管21固定,而另一端即朝向前述的第二作用缸12的一端通过活动梁连接销241与第一作用缸柱121铰接。配设于第二外套管24顶部的顶梁25用于导入前述的管路233。
请见图3并且继续结合图1,当要使主障架1相对于由图3所示的车辆8悬空时,也就是说当要将主障架1连同一对主网障4从车辆上卸下时,则首先由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工作,使第一、第二作用缸柱121、131分别向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的缸体外伸出(同步伸出),以第二作用缸12为例,由第一作用缸柱121推动活动梁24朝着远离主障架1的方向位移,使第二外套管21展出车辆8的侧部(图3示)。接着,第五作用缸23工作,第二活塞柱231自缸体内向外伸出,推动第二内套管22,使第二内套管22向第二外套管腔211外伸展,抵达地坪,直至使主障架1悬空于车辆8,反之亦然。
仍请见图1,在主障架1的右端配置有作为组合多网障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并且结构完全相同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位于主障架1的右端的一侧,而另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则位于主障架1的右端的另一侧。
请见图4并且仍然结合图1,申请人择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详细描述,优选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包括:第一内、外套管32、31、第一作用缸33、第一固定座34和第二固定座35,第一外套管3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34上,并且探出第一固定座34,在探出部位设有一枢套312,第一外套管31的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5上,第一、第二固定座34、35均与主障架1固定。第一内套管32容纳在第一外套管31的第一外套管腔311内,即与第一外套管腔311滑动配合。第一作用缸33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油缸,由管路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由图4所示,第一作用缸33的缸座通过第一销轴332与第一外套管32铰接,而第一作用缸33的第一活塞柱331通过活塞柱铰接轴3311与第一内套管32铰接连接。
当第一作用缸33的第一活塞柱331向缸体外伸出时,则推动第一内套管32向第一外套管腔311外伸展,从而使图1所示的主障架1的右端悬空,反之亦然。第一作用缸33的动作与前述的第五作用缸23同步。
请见图5并且仍然结合图1,如前述,由于一对主网障4的结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请人择其一详细说明如下:整个主网障4为框架状构造,在使用状态下即相对于主障架1展开时朝向外的一侧固设有主网障网片44,在主网障4朝向前述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的上部构成有一枢置腔41,该枢置腔41也可称为配接腔,朝向前述的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一外套管31,并且与设置在第一外套管31上的枢套312枢轴连接,即以枢套312为回转中心而回转。在主网障4上并且大体上对应于枢置腔41的下方的部位固设有一推杆铰接座42,前述的推杆143的第二推杆连接头1432与推杆铰接座42枢轴连接。当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向缸体外伸展时,由该作用缸活塞柱1411推动驱动臂142,由驱动臂142带动推杆143,进而由推杆143通过推杆铰接座42推动主网障4展开(图5示)。
重点见图1和图5,在非启用状态下,主网障4的左端搁置在主障架1的左端的一侧的主网障前托臂17上,而右端搁置在主障架1的右端的一侧的主网障后托臂18上。在主网障4的底部并且在靠近主网障前托臂17的部位设置有一主网障导引装置43,该主网障导引装置43包括作用缸安装座431、第六作用缸432、导引轮座433和导引轮434,作用缸安装座43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的横梁上,第六作用缸432采用油缸,并且与前述的油泵112液压油路连接,该第六作用缸432的缸座通过作用缸销轴4322与作用缸安装座431铰接,并且位于作用缸安装座431的容腔内,导引轮座433通过铰接销4331与第六作用缸432的缸柱4321枢轴连接,导引轮434枢轴连接在导引轮座433上。
请见图6及图1,在前述的主网障驱动机构14动作之前,先由第六作用缸432工作,缸柱4321向缸体外伸出,以使导引轮434着地,进而使主网障4离开主网障前托臂17,以保证在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动作下使主网障4展开而呈图5所示的状态。反之,当前述的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411抽缸体内回缩时,那么,主网障4朝向主障架1的长度方向的侧部贴靠,并且第六作用缸432反向工作,缸柱4321向缸体内移动,由导引轮座433提携导引轮434上移,使主网障4搁置在主网障前托臂17上。
在一对主网障4上各配设有一结构完全相同的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优选的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包括电机51、减速机52、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传动带55和副网障56,电机51为正反转电机,并且与减速机52传动连接,由减速机52携(携带)电机51固定于减速机座521上,减速机座52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的横梁上,并且位于图1所示位置状态的右端,第一传动轮53固定在减速机52的减速机末级动力输出轴上,而第二传动轮54转动地设置在前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的作用缸安装座431上,传动带55既可使用无端点的传动带,也可使用有端点的传动带,本实施例选择前述,将传动带54与预设在主网障4上的传动带固定耳46固定,并且将传动带54套置于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上。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在本实施例中均使用链轮,与此相适应地,传动带55使用链条,然而,如果用皮带轮代替链轮,同时将皮带替代链条,那么应当视为等效性变化而依然属于本发明公开的技术范畴。副网障56与主网障4构成叠套关系,即,副网障56移动地配置于主网障4的腔体内,在副网障56的使用状态下朝向外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副网障网片563(图5示)。副网障56的长度方向的底部并且位于两侧各以间隔状态枢轴设置有一组滚轮561,滚轮561与导轨5611构成滚动副,而导轨561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
请见图6和图8并且依然结合图1,在副网障56的底部两侧并且在对应于图1位置状态下的主网障4的左端的部位各枢轴设置有一同样与前述的导轨5611形成滚动副的爬高轮组562,爬高轮组562由爬高轮座5621和一组爬高轮5622构成,爬高轮座5621通过销轴枢轴设置于副网障56上,一组爬高轮5622的数量为三个,以形成三角形配置的方式枢轴设置于爬高轮座5621上。如此爬高轮组562的结构能应对地坪9的台阶91(图8示),并且同样能适应主网障4的底部与地坪9之间的距离,以便爬行到主网障4内(图1示)。
由主网障驱动机构14将主网障4推动到图5所示的状态后,如果道路的路面仍不足以由主网障4封闭,那么启用副网障56,具体是:电机51工作,经减速机52减速后由第一传动轮53带动传动带55,由于传动带55与副网障56连接,因此由传动带55牵引副网障56从主网障4内伸出,以补偿主网障4的长度,反之同例,即,当电机51反向工作,则将副网障56回收到主网障4内。
请见图7并且结合图5,在前述的主网障4朝向内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一组主网障支撑装置6,同例,在副网障56朝向内的一侧也间隔设置有一组副网障支撑装置7。这里所讲的朝向内的一侧是指主、副网障4、56在处于使用状态下朝向主障架1的一侧,由于副网障支撑装置7的结构是与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结构完全相同的,因此申请人在下面仅对主网障支撑装置6作详细说明。
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优选而非限于的结构如下:包括三角形臂61、撑腿62、第一、第二伞齿轮63、65和螺杆64,三角形臂61通过三角形臂枢置座612枢轴设置在主网障4上,撑腿62伸缩地与三角形臂61的容腔611滑动配合,由于三角形臂61的形状呈直角三角形,因此撑腿62与构成三角形臂61的斜边的臂杆的容腔滑动配合。第一伞齿轮63枢轴设置在三角形臂61上,并且位于容腔611内,该第一伞齿轮63的伞齿轮轴631伸展到三角形臂61外(探出三角形臂61),以便在操作时供手把6311与其插配,第二伞齿轮65固定在螺杆64上(优选的方案是将第二伞齿轮65与螺杆64一体制作),并且与前述的第一伞齿轮63啮合,螺杆64通过螺母641与撑腿62连接。
当要启用主网障支撑装置6时,先将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三角形臂61由先前贴靠于主网障4的侧部扳展到图5所示的位置,即扳展到与主网障4相垂直的状态,接着由作业人员将手把6311插置于伞齿轮轴631,并且摇动手把6311,由第一伞齿轮63带动第二伞齿轮65,由第二伞齿轮65带动螺杆64,由于螺杆64与螺母641相配合,又由于螺母641与撑腿62固定,因此在螺杆64的旋转下将撑腿62自容腔611伸出,撑及(支承)于地坪9上(图8示)。反之,将撑腿62收容于容腔611内。
请见图2和图4并且仍结合图1,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提供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包括:配设在一对主网障4上的各一个回转座45和配设在一对主障架升降机构3的各第一外套管31上的一回转套313,回转座45在主网障4上的位置对应于前述的枢置腔41的下方,与回转套313相对应,整个回转座45的形状呈U形(也可称马蹄形),回转座45的基部通过回转座固定螺钉452与主网障4固定,也可采用焊接方式将回转座45与主网障4固定。回转座45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壁体上即U形的腔壁上各开设有一轴销孔451,一对轴销孔451彼此对应,各轴销孔451上配设一轴销4511,轴销4511的功用是将回转座45与前述的回转套313枢轴连接。回转套313套置在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一外套管31上并且对应于前述的第二固定座35的上方。在回转套313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轴销孔451的位置开设有一对销孔3131,前述的轴销4511经轴销孔451插入到销孔3131内,从而使回转座45实现与回转套313的枢轴连接。
为了对回转套313实行限位,避免在第一外套管31上过度窜动,因而在第一外套管31上配设有一第一、第二铜座314、315和一压盖316,回转套313的下端支承在第二铜座315上,上端支承在第一铜座314上,也就是说整个回转套313转动地位于第一、第二铜座314、315之间,其中,第二铜座315支承在第二固定座35上,压盖316与第一外套管31固定并且与第一铜座314的上端端面接触,由该压盖316对第一铜座314限位。
重点见图2,当地坪例如道路存在坡度时,则由于轴销4511将回转座45与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一外套管31枢轴连接,因此能够保证主网障4围绕轴销4511转动坡度倾斜程度的角度,即实现补偿,使主网障4适应地坪变化,保障主网障4的着地平稳性。相对应已有技术而言,无需通过人为的手工调整,因此客观地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体现了申请人在技术效果栏中所述的技术效果。
请见图9,申请人通过图9并且结合图1至图8简述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当要对某一地区的路段或特定区域设障时,由车辆8(图3和图9示)载着组合式网障驶抵布障现场,车辆8驻车后,由动力源11工作,先使第二、第三作用缸12、13工作,由第二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推动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活动梁24,同时由第三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推动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活动梁24,使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分别展出车辆8的两侧。接着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的第五作用缸23和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第一作用缸33同时工作,使第二内套管22从第二外套管21的第二外套管腔211伸出,同时使第一内套管32从第一外套管31的第一外套管腔311伸出,直至使第二、第一内套管22、32着地,并顶起主障架1连同一对主网障4与车辆8的底架脱离,此时车辆8便可驶离布障现场(车辆优选使用集装箱形式的车辆)。然后,使主障架第一、第二升降机构2、3回复,即使第二内套管22缩入第二外套管腔211内,同例,使第一内套管32缩入第一外套管腔311内,主障架1连同一对主网障4落地。接着,由前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工作,使先前搁置于主网障前托臂17上的主网障4悬空于主网障前托臂17,具体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对主网障导引装置43的描述。又接着,按申请人在上面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说明将一对主网障4展开至图5所示的程度,在图5中为了使附图表现得更为清楚和直观,申请人虽然只示意了一个主网障4,但并不会给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的理解造成困惑,并且由图5可知,当一对主网障4展开后与主障架1构成英文字母T字形的关系。
如果需要对主网障4补强,那么启用主网障支撑装置6。又,如果道路较宽而不足以由一对主网障4封闭,那么可启用各主网障4上配设的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具体可参见申请人在上面对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的描述。如果需要对副网障56补强,那么按照对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操作启用副网障支撑装置7。撤障时的工作过程与布障相反。

Claims (10)

1.一种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所述的组合式网障包括配设有一动力源(11)及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的主障架(1)、彼此对应地设在主障架(1)的左端两侧的用于使主障架(1)的左端升降的并且与动力源(11)液压油路连接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彼此对应地设在主障架(1)的右端两侧的用于使主障架(1)的右端升降的并且同样与动力源(11)液压油路连接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和配置在主障架(1)两侧的与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枢轴连接的并且还与所述主网障驱动机构(14)连接的各一个主网障(4),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各包括第一外套管(31)、第一内套管(32)、第一作用缸(33)、第一固定座(34)和第二固定座(35),第一外套管(31)的上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座(34)上,并且在探出第一固定座(34)的端部设有一枢套(312),下端固定在第二固定座(35)上,第一、第二固定座(34、35)均与所述的主障架(1)固定,第一内套管(32)位于第一外套管(31)的第一外套管腔(311)内,并且与第一外套管腔(311)滑动配合,第一作用缸(33)通过第一销轴(332)铰接于第一外套管腔(311)内,该第一作用缸(33)的第一活塞柱(331)与第二内套管(32)连接,所述的一对主网障(4)的右端并且朝向所述第一外套管(31)的一侧的上部各构成有一枢置腔(41),该枢置腔(41)与所述第一外套管(31)枢轴连接,并且与所述枢套(312)相配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坡度补偿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的一对主网障(4)上的各一个回转座(45)和设置在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各第一外套管(31)上的回转套(313),回转座(45)与回转套(313)枢轴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转座(45)在所述主网障(4)上的位置对应于所述枢置腔(41)的下方,并且与所述的回转套(313)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转座(45)的形状呈U形,回转座(45)的基部与所述主网障(4)固定,而回转座(45)的一对彼此对应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一轴销孔(451),在各轴销孔(451)上配设有一轴销(4511);所述的回转套(313)上并且对应于所述轴销孔(451)的部位开设有销孔(3131),所述的轴销(4511)依次插入轴销孔(451)和销孔(313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外套管(31)上还配设有第一、第二铜座(314、315)和压盖(316),第二铜座(315)座落于所述的第二固定座(35)上,而第一铜座(314)对应于第二铜座(315)的上方,压盖(316)与第一外套管(31)固定,并且与第一铜座(314)的上端面接触,所述的回转套(313)转动地支承于第一、第二铜座(314、31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障架(1)的左端以卧置状态设置有一第二作用缸(12)和一与第二作用缸(12)的设置方向相反的同样为卧置的并且对应于第二作用缸(12)下方的第三作用缸(13),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设置在主障架(1)的右端,并且该对主障架驱动机构(14)的作用方向相反,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与所述的第二作用缸(12)连接,而另一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与所述的第三作用缸(13)连接,所述的一对主网障(4)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4)与所述的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中的其中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铰接,而一对主网障(4)中的另一个主网障(4)与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中的另一个主网障驱动机构(14)连接,一对主网障驱动机构(14)各包括第四作用缸(141)、驱动臂(142)、推杆(143)和驱动臂座(144),第四作用缸(141)固定在所述的主障架(1)上,并且位于主障架(1)的下部,该第四作用缸(141)的作用缸活塞柱(1411)与驱动臂(142)的中部枢轴连接,驱动臂(142)的一端与驱动臂座(1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推杆(143)的一端枢轴连接,而推杆(143)的另一端与所述的主网障(4)朝向所述主障架第二升降机构(3)的一端铰接,驱动臂座(144)固定在主障架(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障架(1)的左端固设有一具有上横梁容腔(151)的上横梁(15)和固设有一具有下横梁容腔(161)的下横梁(16),所述的第二作用缸(12)位于上横梁容腔(151)内,该第二作用缸(12)的第一作用缸柱(121)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其中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所述的第三作用缸(13)位于下横梁容腔(161)内,该第三作用缸(13)的第二作用缸柱(131)朝向所述的一对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中的另一个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并且在主障架(1)左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前托臂(17),而在右端的两侧下部各固设有一主网障后托臂(18),所述的主网障(4)支承在主网障前托臂(17)和主网障后托臂(18)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障架第一升降机构(2)包括第二外套管(21)、第二内套管(22)、第五作用缸(23)和活动梁(24),第二内套管(22)与第二外套管(21)的第二外套管腔(211)滑动配合,第五作用缸(23)的缸体通过第二销轴(232)铰接于第二外套管腔(211)内,该第五作用缸(23)的第二活塞柱(231)与第二内套管(22)连接,活动梁(24)的一端与第二外套管(21)固定,另一端探入所述的上横梁容腔(151)内,并且与所述的第一作用缸柱(12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4)上并且在对应于枢置腔(41)的下方固设有一推杆铰接座(42),该推杆铰接座(42)与所述的主网障驱动机构(14)铰接,在主网障(4)的左端并且位于底部各设有一用于导引主网障(4)相对于主障架(1)展开或收拢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所述的主网障导引装置(43)包括作用缸安装座(431)、第六作用缸(432)、导引轮座(433)和导引轮(434),作用缸安装座(431)固定在所述主网障(4)的底部的居中部位,第六作用缸(432)通过作用缸销轴(4322)铰设于作用缸安装座(431)上,第六作用缸(432)的缸柱(4321)与导引轮座(433)连接,导引轮(434)枢轴设置在导引轮座(43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4)上还配设有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该主网障长度补偿机构(5)包括电机(51)、减速机(52)、第一、第二传动轮(53、54)、传动带(55)和副网障(56),电机(51)与减速机(52)传动连接,并且与减速机(52)固定,减速机(52)设在减速机座(521)上,而减速机座(521)固定在主网障(4)的底部并且位于主网障(4)的右端,第一传动轮(53)固定在减速机(52)的减速机末级动力输出轴上,第二传动轮(54)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的作用缸安装座(431)上,传动带(55)与副网障(56)固定,并且套置在第一传动轮(53)和第二传动轮(54)上,副网障(56)的长度方向的两侧的底部各以间隔状态枢轴设置有一组滚轮(561),滚轮(561)与导轨(5611)构成滚动副,而导轨(5611)固定在所述的主网障(4)的底部,并且在副网障(56)的左端的底部的对应两侧还各枢轴设置有一同样与所述导轨(5611)构成滚动副的爬高轮组(562),所述的电机(51)为正反转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网障(4)的长度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主网障支撑装置(6),而所述的副网障(56)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同样以间隔状态设置有结构与所述主网障支撑装置(6)的结构相同的副网障支撑装置(7),所述的主网障支撑装置(6)包括三角形臂(61)、撑腿(62)、第一伞齿轮(63)、螺杆(64)和第二伞齿轮(65),三角形臂(61)枢轴设置在所述主网障(4)上,撑腿(62)伸缩地与三角形臂(61)的容腔(611)滑动配合,第一伞齿轮(63)枢轴设置在三角形臂(61)上并且位于容腔(611)内,而第一伞齿轮(63)的伞齿轮轴(631)伸展到三角形臂(61)外,第二伞齿轮(65)固设在螺杆(64)上,并且与第一伞齿轮(63)相啮合,螺杆(64)通过螺母(641)与撑腿(62)连接。
CN201010607554XA 2010-12-25 2010-12-25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Active CN1021466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7554XA CN102146662B (zh) 2010-12-25 2010-12-25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607554XA CN102146662B (zh) 2010-12-25 2010-12-25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6662A true CN102146662A (zh) 2011-08-10
CN102146662B CN102146662B (zh) 2012-05-02

Family

ID=444211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607554XA Active CN102146662B (zh) 2010-12-25 2010-12-25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4666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7331A (zh) * 2014-03-17 2014-08-06 谭华 一种可升降式围挡隔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87629Y (zh) * 1993-08-05 1995-01-18 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道路自动升降栏板
US5885046A (en) * 1996-10-02 1999-03-23 Barrier Systems, Inc. Four-wheel, double bogey for a lane barrier positioning vehicle
CN1888318A (zh) * 2006-07-14 2007-01-03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布障车
CN2926309Y (zh) * 2006-07-03 2007-07-25 王斌 车载式路障板
FR2903709A1 (fr) * 2006-07-12 2008-01-18 Balisage Securite Service B S Materiel de protection pour la pose, la manipulation et le retrait de barrieres de separation de voies de circulation routiere.
CN201901856U (zh) * 2010-12-25 2011-07-20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87629Y (zh) * 1993-08-05 1995-01-18 安徽省交通科学研究所 道路自动升降栏板
US5885046A (en) * 1996-10-02 1999-03-23 Barrier Systems, Inc. Four-wheel, double bogey for a lane barrier positioning vehicle
CN2926309Y (zh) * 2006-07-03 2007-07-25 王斌 车载式路障板
FR2903709A1 (fr) * 2006-07-12 2008-01-18 Balisage Securite Service B S Materiel de protection pour la pose, la manipulation et le retrait de barrieres de separation de voies de circulation routiere.
CN1888318A (zh) * 2006-07-14 2007-01-03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布障车
CN201901856U (zh) * 2010-12-25 2011-07-20 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67331A (zh) * 2014-03-17 2014-08-06 谭华 一种可升降式围挡隔板
CN103967331B (zh) * 2014-03-17 2016-05-18 谭华 一种可升降式围挡隔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6662B (zh) 2012-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01856U (zh)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CN204371091U (zh) 用于工程机械操作台的悬置爬梯和工程机械
CH702751A2 (de) Absenkbarer Klapprahmen für Wasserfahrzeuge.
CN102146662B (zh) 组合式网障的坡度补偿机构
CN201901854U (zh) 组合式网障的车、障分离机构
CN111794589B (zh) 一种市政道路路基用的安全防护支撑结构
CN215107921U (zh) 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围栏
CN102061671B (zh) 组合式网障的车、障分离机构
CN215485861U (zh) 勘探钻机钻孔质量控制装置
CN201901855U (zh) 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
CN202320037U (zh) 变容式双层展示车
CN211900014U (zh) 土木建筑用围栏
CN108466992A (zh) 一种用于通讯工程的辅助支撑装置
CN205399289U (zh) 一种人行横道智能限位桩
CN102061670B (zh) 能与车辆自动分离的组合式网障
CN109798111A (zh) 一种矿用切割台车
CN108341374A (zh) 一种液压的拉伸桥式轻便型救援设备的施救方法
CN108502801A (zh) 一种带自锁液压桥式救援装置的施救方法
CN206774003U (zh) 一种汽车教学仪器
CN211949467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的交通土建施工防护装置
CN214012438U (zh) 一种组装式广告灯箱
CN215868372U (zh) 一种应急预案模拟演练综合实验机构
CN219864418U (zh) 一种道路施工护栏
CN214330507U (zh) 一种具有快速拆卸功能的隧道施工用扶梯
FR2960827A1 (fr) Dispositif stabilisateur amphibie, aerien, urba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Hong Kong Li Tong Industrial Park in Jiangsu province Changshou City Taiguang road 215511 No. 8 Mei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Huadong Car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500 Jiangsu province Changshou City Yushan Road No. 258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Huadong Car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511 Jiangsu province Changshou City Taiguang Road, Hong Kong Industrial Park No. 8

Patentee after: Changshu Huadong Car Co., Ltd.

Address before: Hong Kong Li Tong Industrial Park in Jiangsu province Changshou City Taiguang road 215511 No. 8 Mei

Patentee before: Changshu Huadong Ca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