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2756B - 电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2756B
CN102142756B CN 201010243211 CN201010243211A CN102142756B CN 102142756 B CN102142756 B CN 102142756B CN 201010243211 CN201010243211 CN 201010243211 CN 201010243211 A CN201010243211 A CN 201010243211A CN 102142756 B CN102142756 B CN 1021427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ing
wire
lead
phas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4321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2756A (zh
Inventor
宫地修平
株根秀树
河合胜儿
今井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smo Co Ltd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0165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243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smo Co Ltd,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A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2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2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在电动机中,具有三相绕组组(70,80,701-709,801-803,808,809)的定子(20)和转子(30)位于具有侧壁(13)的电动机壳体(11)的工作区中。由电源模块(51-56)构成的逆变器电路(59)位于控制区中,该控制区在电动机的轴向上跨所述侧壁位于工作区的相对侧。每个电源模块具有一对晶体管(511,512,521,522,531,532,541,542,551,552,561,562)和连接到该对晶体管的公共端子(510-560)。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71-76,81-86,711,721,731,741,751,761,811,821,831,841,851,861)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71-76,81-86,711,721,731,741,751,761,811,821,831,841,851,861)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一起连接到相应电源模块的公共端子。

Description

电动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内置驱动电路的电动机,其中驱动设备和布线一起容纳在具有简单外部形状的电动机壳体中。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一种用于向车辆的驾驶员提供转向辅助的电动助力转向。在电动助力转向中,电动机只有在需要转向辅助时才旋转。因此,电动助力转向比液压助力转向具有更好的燃料效率。
近来,用于容纳电动助力转向中的电动机的空间随着安装在车辆上的零件数目的增加而减小。此外,对于具有保证安全的故障保险特征的电动机的需求在增加。
在JP-2005-328654A、JP-2008-312393A、对应于U.S.5,900,687的JP-10-248187A、和JP-2007-330035A所公开的电动机中,将用于保持定子绕组的导线的保持器在轴向上安装到定子的末端,并且导线在保持器内在圆周方向上延伸,以便绕组可以被电连接到向绕组提供电功率的连接器。
然而,在轴向上将保持器安装于定子的末端可以增大在电动机的轴向和径向上的电动机尺寸。例如,在图24A和24B所示的传统无刷电动机中,促使定子的三相绕组组100的引线101通过保持器103内的汇流排(busbar)104在圆周方向上延伸,所述保持器103被在轴向上安装在定子所在的工作区102外。然后,引线101通过保持器103的连接器105电连接到开关元件106,以便可以从开关元件106向三相绕组组100提供电功率。如从图24A和24B可以看到的那样,在轴向和径向的电动机尺寸由于保持器103而增大。
在JP-2007-215299A所公开的电动机中,每个绕组的导线连接到相应的开关元件。
然而,将每个绕组的导线连接到相应的开关元件可能增加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绕组到开关元件的布线可能是复杂的。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事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内置驱动电路的电动机,其中,以简单的方式连接绕组和开关元件,以便可以缩小电动机尺寸。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具有具有故障保险特征的内置驱动电路的电动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电动机包括电动机壳体、定子、转子、和驱动模块。所述电动机壳体具有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延伸的围壁。所述定子被固定于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围壁并包括在径向上突出的定子极。所述定子还包括缠绕在所述定子极上以形成三相绕组组的绕组。当所述三相绕组组被激励时,所述定子生成旋转磁场。所述转子具有在旋转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N和S极。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面对所述定子以利用旋转磁场在旋转方向上旋转。所述驱动模块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的相对侧。所述驱动模块形成用于生成三相交流电以激励所述三相绕组组的逆变器电路。每个驱动模块具有一对开关元件和连接到所述一对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一个开关元件充当电源侧开关元件,另一开关元件充当接地侧开关元件。所述绕组具有跳线(jumping wire)和引线。所述跳线在轴向上的定子末端处在与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连接在不同的绕组之间。所述引线在轴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公共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电动机包括电动机壳体、定子、和转子。所述电动机壳体具有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延伸的围壁。所述电动机壳体还具有侧壁。所述侧壁在轴向上位于围壁末端处并在径向上突出。所述定子被固定于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围壁。所述定子包括在径向上突出的定子极和缠绕在所述定子极上以形成三相绕组组的绕组。当所述三相绕组组被激励时,所述定子生成旋转磁场。所述转子具有在旋转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N和S极。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面对所述定子以利用旋转磁场在旋转方向上旋转。由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激励并控制所述三相绕组组。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以上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横截面视图的图示;
图2是示出从图1的箭头II的方向的视图的图示,其中省略了电路板;
图3是示出采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的图示;
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逆变器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定子和转子的平面图的图示;
图7A和7B是示出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激励模式的图示;
图8A和8B是示出用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的另一激励模式的图示;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动机的平面图的图示;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动机的逆变器电路的电路图;
图12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动机的定子的平面图的图示;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动机的定子的平面图的图示;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电动机的电路图;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的电动机的控制区的平面图的图示;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的电动机的控制区的平面图的图示;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的将绕组的引线连接到电动机的电源模块的公共端子的方法的图示;
图23A是示出沿着图23B的线XXIIIA-XXIII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的简图,并且图23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的垂直横截面视图的简图;以及
图24A是示出沿着图24B中的线XXIVA-XXIV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的简图,并且图24B是示出传统电动机的垂直横截面视图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动机10是在电动助力转向1中使用的无刷电动机。电动机10与柱身2的齿轮3啮合并基于经由例如控域网(CAN)发送的车辆速度信号和由转矩传感器4检测的转向转矩信号信号在正反两个方向上旋转,从而产生转向助力。
如图1所示,电动机10包括作为电动机壳体的外壳11、盖子16、定子20、转子30、轴40、和充当驱动模块的电源模块51-56。
例如,外壳11可以由铝制成并具有基本上为管形的形状。根据第一实施例,外壳11包括作为围壁的管部分12、第一和第二侧壁13、14、以及散热器15。管部分12具有管形形状。第一和第二侧壁13、14分别在电动机10的轴向上接合到管部分12的第一和第二末端。散热器15与第一侧壁13形成为一整体并在轴向上从第一侧壁13突出。
盖子16具有类似于具有底部的管的形状。盖子16基本上与散热器15侧的外壳11共轴并保护电源模块51-56。
应注意的是在此处将外壳11内的空间定义为“工作区”,并且在此处将盖子16内的空间定义为“控制区”。
定子20在外壳11的径向上位于外壳11的内壁。也就是说,定子20位于管部分12的内壁上。
定子20包括在径向上从外壳11的内壁向内突出的十二个定子极21和缠绕在定子极21上的线圈导线24。定子极21在外壳11的圆周方向上基本上相互等间隔。每个定子极21具有叠片铁芯22和绝缘体23。通过层压磁性材料的薄板来形成叠片铁芯22。绝缘体23被配合在叠片铁芯22的外面。线圈导线24以集中绕组的方式通过绝缘体23缠绕在每个定子极21上以形成三相绕组组。
线圈导线24的引线25在轴向上朝着控制区笔直地延伸并通过外壳11的第一侧壁13中的孔131突出到控制区中。根据第一实施例,在第一侧壁13中形成六个孔131,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两个引线25穿过相应的孔131,从而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然后,每两个引线连接到在径向地在电源模块51-56外面的位置处的电源模块51-56的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和560中的相应的一个。
转子30径向地位于定子20内并被配置为相对于定子20旋转。例如,转子30可以具有管形形状并由诸如铁的磁性材料制成。转子30包括转子芯31、径向地位于转子芯31外面的永磁体32、以及覆盖转子芯31和永磁体32的转子盖33。如图6所示,永磁体32具有在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即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五个N极和五个S极。
轴40被固定于转子芯31的轴孔34。轴孔34在轴向上位于转子芯31的中心上。在第一和第二侧壁13、14中提供有轴承17、18且其分别在轴向上被配合到轴40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因此,转子30和轴40可以相对于外壳11和定子20共同旋转。
如图1和2所示,六个电源模块51-56被安装在散热器15的外壁上且在旋转方向上基本上相互等间隔。电源模块51-56的每个具有至少两个晶体管作为开关元件。此类晶体管的示例可以包括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三个电源模块51-53被汇流排57电连接在一起。另外三个电源模块54-56被汇流排58电连接在一起。电源模块51-56的每个和相应的汇流排由树脂模制而成。
例如,如图1和2所示,电源模块51-56能够被以这样一种方式垂直地安装在散热器15上,其中电源模块51-56的每个的芯片表面的法线基本上垂直于轴40的中心轴。电源模块51-56分别具有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的每个从面对第一侧壁13的一侧朝着第一侧壁13延伸,径向地向外弯曲,并连接到相应的两个引线25。例如,可以通过同时挤压相应的两个引线25并将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的每个的尖端焊接到相应的两个引线25而将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的每个连接到相应的两个引线25。
铝电解电容器60径向地位于电源模块51-56外部或内部。铝电解电容器60用于吸收由于电源模块51-56的晶体管的开关而引起的浪涌电压。此外,扼流线圈61径向地位于散热器15内部。扼流线圈61用于降低电源噪声。
电路板62在轴向上固定于散热器15的末端。集成电路(IC)、微型计算机、和预驱动器被安装在电路板62上并形成控制电路63。永磁体64被固定于轴40的第一末端。位置传感器65被安装在电路板上62以面对永磁体64并检测永磁体64的磁场方向。控制电路63基于从位置传感器65输出的检测信号来检测转子30的位置并向晶体管施加驱动信号。
如图4所示,电源模块51-53形成用于生成三相交流电(AC)功率的第一逆变器电路59。线圈导线24缠绕在定子20的定子极21上以形成绕组。该绕组以三角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三相绕组组70。
虽然图中未示出,但电源模块54-56形成用于生成三相AC功率的第二逆变器电路。第二逆变器电路基本上与第一逆变器电路59相同。线圈导线24缠绕在定子20的定子极21上以形成绕组。该绕组以三角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三相绕组组80。
电源模块51包括连接到三相绕组组70的第一U相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电源模块52包括连接到三相绕组组70的第一V相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电源模块53包括连接到三相绕组组70的第一W相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
当由预驱动器向晶体管施加驱动信号时,电流通过扼流线圈61、旁路电阻器68、和晶体管501从电池67流到第一逆变器电路59。应注意的是晶体管501用于保护第一逆变器电路59。然后,三相绕组组70由三相AC功率激励并且生成允许转子30相对于定子20在正向和反向两者旋转的旋转磁场。
接下来,下文参照图5和6来描述用于连接每个三相绕组组的绕组的方法。
定子20的线圈导线24缠绕在十二个定子极上以形成十二个绕组U1-U4、V1-V4和W1-W4。
十二个绕组配成对。每对绕组串联地连接并对应于一相。具体而言,一对绕组U2、U1对应于第一U相,一对绕组V4、V3对应于第一V相,并且一对绕组W3、W4对应于第一W相。绕组对U2、U1、绕组对V4、V3、和绕组对W3、W4以三角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三相绕组组70。
同样地,一对绕组U4、U3对应于第二U相,一对绕组V2、V1对应于第二V相,并且一对绕组W1、W2对应于第二W相。绕组对U4、U3、绕组对V2、V1、和绕组对W1、W2以三角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三相绕组组80。
由独立的控制系统来控制三相绕组组70、80。如图6所示,三相绕组组70的绕组对U2、U1、绕组对V4、V3和绕组对W3、W4被布置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相邻。同样地,三相绕组组80的绕组对U4、U3、绕组对V2、V1和绕组对W1、W2被布置为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相邻。此外,三相绕组组70、80被布置为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以便三相绕组组70、80可以相对于包括转子30的旋转轴90的虚平面91彼此相对地定位。由于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以相同的顺序布置三相绕组组70、80的相同相绕组,所以三相绕组组70、80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例如,三相绕组组70、80的U相绕组U1、U3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
在三相绕组组70、80中的每一个中,相邻的绕组以相反方向缠绕。换言之,对应于一相的每对绕组以相反方向缠绕。具体而言,在三相绕组组70中,绕组U2、U1以相反方向缠绕,绕组V4、V3以相反方向缠绕,并且绕组W3、W4以相反方向缠绕。同样地,在三相绕组组80中,绕组U4、U3以相反方向缠绕,绕组V2、V1以相反方向缠绕,并且绕组W1、W2以相反方向缠绕。在被激励时,对应于一相的每对绕组以相反方向生成磁场。
在三相绕组组70、80中的每一个中,相邻的绕组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跳线连接在一起。换言之,对应于一相的每对绕组被跳线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在三相绕组组70中,绕组U2、U1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线771连接在一起,绕组V4、V3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线772连接在一起,并且绕组W3、W4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线773连接在一起。同样地,在三相绕组组80中,绕组U4、U3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线871连接在一起,绕组V2、V1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线872连接在一起,并且绕组W1、W2通过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的导线873连接在一起。
接下来,下文参照图5和6来描述用于将每个三相绕组组的绕组连接到相应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模块的方法。
在三相绕组组70中,对应于第一U相的绕组U 1的引线71和对应于第一V相的绕组V4的引线72在轴向上从绕组U1、V4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V相的电源模块52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的公共端子520。
对应于第一U相的绕组U2的引线731延伸到工作区内的绕组V4、V3之间的位置。对应于第一W相的绕组W4的引线741延伸到工作区内的绕组V4、V3之间的位置。这样,绕组U2的引线731和绕组W4的引线741在绕组V4、V3之间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应注意的是两个引线731、741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笔直地延伸,从而相互接近。
引线731、741在绕组V4、V3之间的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73、74。引线731、741的部分73、74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731、741的部分73、74连接到对应于第一U相的电源模块51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的公共端子510。
对应于第一V相的绕组V3的引线75和对应于第一W相的绕组W3的引线76在绕组V3、W3之间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5、76在轴向上从绕组V3、W3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一W相的电源模块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的公共端子530。
在三相绕组组80中,对应于第二U相的绕组U3的引线81和对应于第二V相的绕组V2的引线82在轴向上从绕组U3、V2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二V相的电源模块55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5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52的公共端子550。
对应于第二U相的绕组U4的引线831延伸到工作区内的绕组V2、V1之间的位置。对应于第二W相的绕组W2的引线841延伸到工作区内的绕组V2、V1之间的位置。这样,绕组U4的引线831和绕组W2的引线841在绕组V2、V1之间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应注意的是两个引线831、841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笔直地延伸,从而相互接近。
引线831、841在绕组V2、V1之间的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83、84。引线831、841的部分83、84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831、841的部分83、84连接到对应于第二U相的电源模块54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4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42的公共端子540。
对应于第二V相的绕组V1的引线85和对应于第二W相的绕组W1的引线86在绕组V1、W1之间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85、86在轴向上从绕组V1、W1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W相的电源模块56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6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62的公共端子560。
如上所述,虽然引线731、741、831、841在垂直于轴向的方向上延伸,但引线71-76、81-86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
图7A示出由连接到三相绕组组70的三个电源模块51-53构成的第一逆变器电路59生成的三相交流电。提供给第一U相的第一U相交流电、提供给第一V相的第一V相交流电、和提供给第一W相的第一W相交流电彼此移位120电角度,以便三相绕组组70可以生成旋转磁场。
图7B示出由连接到三相绕组组80的三个电源模块54-56构成的第二逆变器电路生成的三相交流电。提供给第二U相的第二U相交流电、提供给第二V相的第二V相交流电、和提供给第二W相的第二W相交流电彼此移位120电角度,以便三相绕组组80可以生成旋转磁场。
第一U相交流电和第二U相交流电彼此同步,第一V相交流电和第二V相交流电彼此同步,并且第一W相交流电和第二W相交流电彼此同步。因此,三相绕组组70、80的相同相绕组被同时激励并同时产生吸引力。此外,如前所述,三相绕组组70、80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因此,定子20与转子3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匀分布减小。因此,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以便可以减小转矩脉动。
图8A、8B示出停止一个控制系统的激励的情况。
如图8A所示,由三个电源模块51-53构成的第一逆变器电路59所生成的三相交流电是正常的。相反,如图8B所示,由三个电源模块54-56构成的第二逆变器电路所生成的三相交流电停止。因此,虽然三相绕组组70被激励,但三相绕组组80未被激励。
即使在图8A、8B的情况下,转子30仍可以通过由三相绕组组70产生的旋转磁场在正向和反向两者旋转。这样,由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激励并控制三相绕组组70、80。因此,以冗余的方式配置电动机10且其可以具有故障保险特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的绕组的引线71-76和三相绕组组80的绕组的引线81-86在轴向上笔直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至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的电源测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绕组的引线是成对的,且每对的引线平行地延伸,以便每对的引线可以被直接连接到相应的公共端子而不被焊接到汇流排等。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80到电源模块51-56的布线。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80被布置为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以便三相绕组组70、80可以被相对于包括转子30的旋转轴90的虚平面91彼此相对地定位。因此,跳线771-773、871-873和引线731、741、831、841在径向上在由定子20的定子极所限定的区域内笔直地延伸。因此,简化了跳线和引线的布线布局,以便可以在没有汇流排和用于保持汇流排的保持器的情况下将三相绕组组70、80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因此,可以减小电动机10在轴向上的尺寸。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80通过短长度的导线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因此可以降低欧姆损耗。因此,可以高效地驱动电动机10。此外,由于以冗余的方式配置电动机10,所以可以可靠地驱动电动机10。
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可以通过在六个定子极上缠绕单个线圈导线24来形成三相绕组组70、80中的每一个的六个绕组。因此,可以简化形成绕组的过程。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9、10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如图9所示,根据第二实施例,三相绕组组801的绕组对W1、W2位于三相绕组组701的绕组对U1、U2与绕组对V4、V3之间。同样地,三相绕组组801的绕组对U4、U3位于三相绕组组701的绕组对V4、V3与绕组对W3、W4之间。同样地,三相绕组组801的绕组对V2、V1位于三相绕组组701的绕组对W3、W4与绕组对U2、U1之间。因此,如图10中的实线92所指示的,三相绕组组701的绕组对U2、U1、绕组对V4、V3、和绕组对W3、W4间隔开约120度。同样地,如图10中的实线93所指示的,三相绕组组801的绕组对U4、U3、绕组对V2、V1、和绕组对W1、W2间隔开约120度。
应注意的是三相绕组组70、80的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
接下来,下文参照图9来描述用于将每个三相绕组组的绕组连接到相应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模块的方法。
在三相绕组组701中,对应于第一V相的绕组V4的引线721和对应于第一U相的绕组U1的引线711在第一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21、711在第一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72、71。引线821、711的部分82、71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721、711的部分72、71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V相的电源模块52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的公共端子520。
对应于第一U相的绕组U2的引线731和对应于第一W相的绕组W4的引线741在第二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31、741在第二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73、74。引线731、741的部分73、74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731、741的部分73、74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U相的电源模块51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的公共端子510。
对应于第一W相的绕组W3的引线761和对应于第一V相的绕组V3的引线751在第三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61、751在第三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76、75。引线761、751的部分76、75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761、751的部分76、75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W相的电源模块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的公共端子530。
在三相绕组组801中,对应于第二V相的绕组V2的引线821和对应于第二U相的绕组U3的引线811在第四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821、811在第四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82、81。引线821、811的部分82、81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821、811的部分82、81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V相的电源模块55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5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52的公共端子550。
对应于第二U相的绕组U4的引线831和对应于第二W相的绕组W2的引线841在第五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831、841在第五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83、84。引线831、841的部分83、84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831、841的部分83、84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U相的电源模块54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4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42的公共端子540。
对应于第二W相的绕组W1的引线861和对应于第二V相的绕组V1的引线851在第六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861、851在第六位置处弯曲以分别形成部分86、85。引线861、851的部分86、85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引线861、851的部分86、85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W相的电源模块56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6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62的公共端子560。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1的引线71-76和三相绕组组801的引线81-86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至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的电源测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1、801到电源模块51-56的布线。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1的引线711、721、731、741、751、761和三相绕组组801的引线811、821、831、841、851、861笔直地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以在工作区内在径向上重叠,但不在轴向上重叠。因此,三相绕组组701、801以没有用于促使引线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汇流排并且也没有用于保持该汇流排的保持器的简单的方式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因此,可以减小电动机10在轴向上的尺寸。
此外,根据第二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1、801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且被同时激励,从而同时产生吸引力。因此,定子20与转子3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匀分布减小。因此,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以便可以减小转矩脉动。
即使在停止一个控制系统的激励的情况下,转子30仍可以通过由三相绕组组701或三相绕组组801产生的旋转磁场在正向和反向两者旋转。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三相绕组组的绕组间隔开约120度,所以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
应注意的是,可以通过在六个定子极上缠绕单个线圈导线24来形成三相绕组组701、801中的每一个的六个绕组。因此,可以简化形成绕组的过程。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1-13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如图11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定子20的绕组以Y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三相绕组组702。三相绕组组702连接到第一逆变器电路59。
此外,如图12、13所示,定子20的绕组以Y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三相绕组组802。三相绕组组802连接到独立于第一逆变器电路59的第二逆变器电路。
三相绕组组702的绕组对V4、V3、绕组对U2、U1和绕组对W3、W4被布置为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相邻。同样地,三相绕组组802的绕组对V2、V1、绕组对U4、U3和绕组对W1、W2被布置为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相邻。三相绕组组702、802被布置为在转子30的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以便三相绕组组702、802可以被相对于包括转子30的旋转轴90的虚平面91彼此相对地定位。此外,三相绕组组702、802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
接下来,下文参照图12来描述用于将每个三相绕组组的绕组连接到相应的逆变器电路的驱动模块的方法。
在三相绕组组702中,对应于第一V相的绕组V4的引线72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一V相的电源模块52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的公共端子520。
对应于第一U相的绕组U1的引线71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一U相的电源模块51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的公共端子510。
对应于第一W相的绕组W3的引线76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一W相的电源模块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的公共端子530。
对应于第一V相的绕组V3的引线752、对应于第一U相的绕组U2的引线732,和对应于第一W相的绕组W4的引线742在中性点77处连接在一起。因此,引线752、732、742充当用于将绕组电连接的跳线。
在三相绕组组802中,对应于第二V相的绕组V1的引线85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二V相的电源模块55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5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52的公共端子550。
对应于第二U相的绕组U4的引线83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二U相的电源模块54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4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42的公共端子540。
对应于第二W相的绕组W2的引线84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连接到对应于第二W相的电源模块56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6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62的公共端子560。
对应于第二V相的绕组V2的引线822、对应于第二U相的绕组U3的引线812,和对应于第二W相的绕组W1的引线862在中性点87处连接在一起。因此,引线822、812、862充当用于将绕组电连接的跳线。
如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2的绕组的引线71、72、76和三相绕组组802的绕组的引线83-85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至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的电源测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2、802到电源模块51-56的布线。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2的跳线752、732、741和三相绕组组802的跳线822、812、862被连接在一起而不在工作区内在轴向上重叠。因此,三相绕组组702、802以没有用于促使引线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汇流排并且也没有用于保持该汇流排的保持器的简单的方式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因此,可以减小电动机10在轴向上的尺寸。
此外,根据第三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2、802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且被同时激励,从而同时产生吸引力。因此,定子20与转子3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匀分布减小。因此,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以便可以减小转矩脉动。
即使在停止一个控制系统的激励的情况下,转子30仍可以通过由三相绕组组702或三相绕组组803产生的旋转磁场在正向和反向两者旋转。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4、15来描述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如图14、15所示,根据第四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3、803的相邻绕组被电连接在一起。因此,如图15中的实线93所指示的,由一个控制系统对三相绕组组703、803进行布线。
三相绕组组703的绕组V3的引线75和绕组U2的引线73在例如绕组W3、W4之间的位置处接近三相绕组组803的绕组V1的引线85和绕组U4的引线83。四个引线75、73、85、83在轴向上从绕组W3、W4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V相的电源模块52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的公共端子520。
三相绕组组703的绕组U1的引线71和绕组W3的引线76在例如绕组V4、V3之间的位置处接近三相绕组组803的绕组U3的引线81和绕组W1的引线86。四个引线71、76、81、86在轴向上从绕组V4、V3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U相的电源模块51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的公共端子510。
三相绕组组703的绕组W4的引线74和绕组V4的引线72在例如绕组U4、U3之间的位置处接近三相绕组组803的绕组V2的引线82和绕组W2的引线84。四个引线74、72、82、84在轴向上从绕组U4、U3之间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W相的电源模块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的公共端子530。
根据第四实施例,可以使用于连接在圆周方向上布置的绕组的导线的长度最小化。此外,可以通过在十二个定子极上缠绕单个线圈导线24来形成三相绕组组70、80的所有绕组。因此,可以简化形成绕组的过程。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3的引线71-76和三相绕组组803的引线81-86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至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51-53的电源测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20、530。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3、803到电源模块51-53的布线。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3、803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且被同时激励,从而同时产生吸引力。因此,定子20与转子3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匀分布减小。因此,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以便可以减小转矩脉动。
此外,根据第四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3、803的引线71-76、81-86在径向上在由定子20的定子极限定的区域内笔直地延伸以相互接近并连接到电源模块51-53的公共端子510、520、530。因此,三相绕组组703、803以没有用于促使引线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汇流排并且也没有用于保持该汇流排的保持器的简单的方式连接到电源模块51-53。因此,可以减小电动机10在轴向上的尺寸。
(第五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6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第五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如图16所示,根据第五实施例,在定子20的十二个定子极中的每一个上双重地缠绕线圈导线以形成四个三相绕组组。应注意的是双线圈导线的横截面积基本上等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导线24的横截面积。
在四个三相绕组组中的每一个中,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在工作区内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在轴向上从该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相应的逆变器电路的电源侧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3、803到逆变器电路的电源模块的布线。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例,由四个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激励并控制四个三相绕组组。因此,可以改进故障保险特征。
此外,根据第五实施例,双线圈导线的横截面积基本上等于第一实施例的导线线圈24的横截面积。换言之,双线圈导线的每个线圈导线的横截面积基本上等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导线24的横截面积的一半。因此,双线圈导线的每个线圈导线的弹性模量是小的,以便可以容易地将双线圈导线的每个线圈导线缠绕在定子20的定子极上。
(第六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7来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第六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根据第六实施例,定子20具有二十四个定子极,并且在二十四个定子极中的每一个上缠绕线圈导线以形成二十四个绕组U1-U8、V1-V8、和W1-W8。二十四个绕组U1-U8、V1-V8、和W1-W8形成四个三相绕组组704-707。由四个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激励并控制四个三相绕组组704-707。
类似于第五实施例,在四个三相绕组组704-707中的每一个中,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在工作区内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在轴向上从该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相应的逆变器电路的电源测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4-707到逆变器电路的电源模块的布线。
如上所述,根据第六实施例,由四个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激励并控制四个三相绕组组704-707,以便可以改善故障保险特征。
此外,根据第六实施例,根据转子30的转子极的数目来调整定子20的定子极的数目,因此可以减小变动力矩(cogging torque)。
(第七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8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第七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根据第七实施例,定子20的绕组以Y形结构连接以形成两个三相绕组组708、808。三相绕组组708、808连接到由电源模块51-53构成的公共逆变器电路。
例如,三相绕组组708的绕组V4的引线72和三相绕组组808的绕组V1的引线85在对应于绕组U1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2、85从对应于绕组U1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V相的电源模块52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的公共端子520。
例如,三相绕组组708的绕组W3的引线76和三相绕组组808的绕组W2的引线84在对应于绕组V1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6、84从对应于绕组V1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W相的电源模块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的公共端子530。
例如,三相绕组组708的绕组U1的引线71和三相绕组组808的绕组U4的引线83在对应于绕组W1的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71、83从对应于绕组W1的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U相的电源模块51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的公共端子510。
在三相绕组组708中,绕组V3的引线752、绕组U2的引线732、和绕组W4的引线742在中性点77处被连接在一起。因此,引线752、732、742充当用于将绕组电连接的跳线。
在三相绕组组808中,绕组V2的引线822、绕组U3的引线812、和绕组W1的引线862在中性点87处被连接在一起。因此,引线822、812、862充当用于将绕组电连接的跳线。
如上所述,根据第七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8的引线72、76、71和三相绕组组808的引线85、84、83在工作区内相互接近,然后在轴向上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51-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20、530。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8、808到电源模块51-53的布线。
此外,根据第七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8、808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且被同时激励,从而同时产生吸引力。因此,定子20与转子3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匀分布减小。因此,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以便可以减小转矩脉动。
(第八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9来描述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第八实施例与先前实施例的差异如下。
如图19所示,根据第八实施例,定子20具有十八个定子极,并且在十八个定子极中的每一个上缠绕线圈导线以形成十八个绕组U1-U6、V1-V6、和W1-W6。十八个绕组U1-U6、V1-V6、和W1-W6形成两个三相绕组组709、809。由两个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激励并控制两个三相绕组组709、809。
在三相绕组组709中,绕组U1的第一引线、绕组U2的第一引线、绕组U3的第一引线、绕组W1的第一引线、绕组W2的第一引线、和绕组W3的第一引线在工作区内的第一位置处相互接近。这六个引线在轴向上从第一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U相的电源模块51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1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12的公共端子510。
绕组U1的第二引线、绕组U2的第二引线、绕组U3的第二引线、绕组V1的第一引线、绕组V2的第一引线、和绕组V3的第一引线在工作区内的第二位置处相互接近。这六个引线在轴向上从第二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V相的电源模块52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2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22的公共端子520。
绕组V1的第二引线、绕组V2的第二引线、绕组V3的第二引线、绕组W1的第二引线、绕组W2的第二引线、和绕组W3的第二引线在工作区内的第三位置处相互接近。这六个引线在轴向上从第三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一W相的电源模块53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3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32的公共端子530。
在三相绕组组809中,绕组U4的第一引线、绕组U5的第一引线、绕组U6的第一引线、绕组W4的第一引线、绕组W5的第一引线、和绕组W6的第一引线在工作区内的第四位置处相互接近。这六个引线在轴向上从第四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U相的电源模块54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4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42的公共端子540。
绕组U4的第二引线、绕组U5的第二引线、绕组U6的第二引线、绕组V4的第一引线、绕组V5的第一引线、和绕组V6的第一引线在工作区内的第五位置处相互接近。这六个引线在轴向上从第五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V相的电源模块55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5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52的公共端子550。
绕组V4的第二引线、绕组V5的第二引线、绕组V6的第二引线、绕组W4的第二引线、绕组W5的第二引线、和绕组W6的第二引线在工作区内的第六位置处相互接近。这六个引线在轴向上从第六位置相互平行地延伸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对应于第二W相的电源模块56的电源侧开关元件561和接地侧开关元件562的公共端子560。
如上所述,根据第八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9、809的引线在工作区内相互接近,在轴向延伸上以从工作区跨越到控制区,并直接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的电源侧开关元件和接地侧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20、530、540、550、560。在这种方法中,减少了绕组与开关元件之间的连接点的数目,因此可以简化三相绕组组709、809到电源模块51-56的布线。
此外,根据第八实施例,三相绕组组709、809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旋转轴90对称地布置且被同时激励,从而同时产生吸引力。因此,定子20与转子30之间的间隙的不均匀分布减小。因此,转子30的偏心率减小,以便可以减小转矩脉动。
此外,即使在停止一个控制系统的激励的情况下,转子30也可以通过由三相绕组组709和三相绕组组809产生的旋转磁场在正向和反向两者旋转。
(第九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20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图20是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电动机的控制区的平面图。应注意的是为明了起见在图20中省略了诸如图1所示的扼流线圈61和电路板62的部件。
如图20所示,电源模块51-56被在径向上固定(例如,结合)到散热器151、152的外壁1510、1520。因此,绕组的引线连接到散热器151、152外的电源模块51-56,以便可以轻易地将绕组的引线连接到电源模块51-56。此外,散热器151、152不与外壳11的管部分12共轴。因此,散热器151、152不大可能受到定子20的热量的影响。因此,可以改善热辐射性能。
(第十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21来描述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图21是根据第十实施例的电动机的控制区的平面图。应注意的是为明了起见在图21中省略了诸如图1所示的扼流线圈61和电路板62的部件。
如图21所示,电源模块51-56被在径向上固定(例如,结合)到散热器153、154的内壁1530、1540。在这种方法中,散热器153、154的热容量的热辐射面积可以大于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151、152的热容量和热辐射面积。散热器153、154的热辐射面积的增大导致在径向上的内壁1530、1540的面积的增大。也就是说,当散热器153、154的热辐射面积增大时,用于电源模块51-56的空间增大。因此,例如,可以增加安装在电源模块51-56上的器件的数目,因此可以改善电源模块51-56的设计的灵活性。
(第十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22来描述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图22描绘将绕组的引线连接到电源模块的公共端子的方法。如图22所示,引线250如箭头M所指示地连接到连接器150,并且公共端子500如箭头N所指示地连接到连接器150。这样,引线250通过连接器150连接到公共端子500。因此,可以简化引线250到电源模块50的布线。
例如,可以如下总结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图23A和23B所示,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101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109在工作区102内的预定位置处相互接近。引线101、109从预定位置相互平地地延伸以通过工作区102与控制区107之间的界面从工作区102跨越到控制区107并直接连接到相应的驱动模块108。在这种方法中,可以变得不需要图24A和24B所示的汇流排104和保持器103。因此,可以减小电动机尺寸。
(修改)
例如,可以如下以各种方式来修改上述实施例。
在实施例中,在电动助力转向中使用电动机10。可选地,可以在除了电动助力转向之外的系统中使用电动机10。例如,可以在雨刷系统、气门正时控制系统等中使用电动机10。
在实施例中,在定子20的每个定子极上缠绕线圈导线。可选地,可以在电动机的每两个定子极上缠绕线圈导线。
在第二实施例中,三相绕组是三角形连接的并间隔开120度。在第三实施例中,三相绕组是Y形连接的。可选地,三相绕组可以是Y形连接的并被间隔开120度。
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中,在定子20的十二个定子极上缠绕线圈导线。在第六实施例中,在定子20的二十四个定子极上缠绕线圈导线。在第八实施例中,在定子20的十八个定子极上缠绕线圈导线。可选地,定子20的定子极的数目可以不同于这些数目。
在第四和第七实施例中,由公共逆变器电路来控制并激励三相绕组组。在第一、第三、和第八实施例中,由两个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控制并激励三相绕组组。在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由四个独立的逆变器电路来控制并激励三相绕组组。可选地,用于控制并激励三相绕组组的逆变器电路的数目可以不同于这些数目。
在实施例中,电动机10是所谓的内转子电动机。可选地,电动机10可以是所谓的外转子电动机。
应将此类变更和修改理解为在如随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电动机,包括:
电动机壳体(11),其具有在电动机的轴向上延伸的围壁(12);
定子(20),其固定于所述电动机壳体的围壁并包括在径向上突出的多个定子极(21),所述定子还包括缠绕在所述多个定子极上以形成三相绕组组(70,80,701-709,801-803,808,809)的多个绕组,所述定子被配置为在激励所述三相绕组组时产生旋转磁场;
转子(30),其具有在旋转方向上交替地布置的N和S极,所述转子在径向上面对所述定子以利用所述旋转磁场在所述旋转方向上旋转;以及
多个驱动模块(51-56),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的相对侧,所述多个驱动模块被配置为形成用于产生三相交流电以激励所述三相绕组组的逆变器电路(59),每个驱动模块具有一对开关元件(511,512,521,522,531,532,541,542,551,552,561,562)和连接到该对开关元件的公共端子(510-560),一个开关元件充当电源侧开关元件,另一开关元件充当接地侧开关元件,其中
所述多个绕组具有跳线(732,742,752,812,822,862,771-773,871-873))和引线(71-76,81-86,711,721,731,741,751,761,811,821,831,841,851,861),
所述跳线在轴向上的定子末端处在与轴向垂直的第一方向上延伸并连接在所述三相绕组组的不同绕组之间,以及
所述引线在轴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述公共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动机,其中
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在所述定子的末端处在垂直于轴向的第二方向上延伸并在预定位置处相互接近,以及
相互接近的引线在所述预定位置处弯曲以在轴向上相互平行地延伸并一起连接到所述公共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电动机壳体还具有在轴向上位于所述围壁末端的侧壁(13),该侧壁在径向上突出以限定工作区和控制区,
所述定子和所述转子位于所述工作区中,
所述多个驱动模块位于所述控制区中,以及
所述引线在轴向上延伸以通过所述侧壁从所述工作区跨越到所述控制区。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三相绕组组包括多个三相绕组组,以及
所述逆变器电路包括用于独立地控制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的激励的多个逆变器电路。
5.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动机,其中,
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在轴向上在所述公共端子的控制区侧相互接近,以及
相互接近的引线在轴向上笔直地延伸以从所述控制区跨越到所述工作区。
6.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的相同相绕组被相对于所述转子的旋转轴对称地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的相同相绕组在旋转方向上基本上相互等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动机,其中,
在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每一个中,不同相绕组在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动机,其中,
在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每一个中,不同相绕组在旋转方向上间隔开约12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第一个的一个绕组电连接到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第二个的一个绕组,以及
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第一个和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第二个在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定位并由单个连续导线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第一个的一个绕组和所述多个三相绕组组中的第二个的一个绕组被在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地定位并通过跳线或引线连接在一起。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动机,其中
对应于一相的绕组的引线和对应于另一相的绕组的引线通过在径向上在由定子的多个定子极限定的区域内笔直地延伸而在工作区内相互接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电动机壳体包括限定围壁的管部分(12)、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管部分末端处并在径向上突出的侧壁(13)、和在轴向上从侧壁突出的环形散热器(15,151-154),以及
所述多个驱动模块被结合到所述散热器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圆周方向上布置,其中所述多个驱动模块与所述定子的所述多个定子极共轴,以及
所述引线延伸通过所述侧壁并直接连接到所述公共端子。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多个定子极被固定于所述管部分的内表面并在径向上突出,
所述散热器被在径向上相对于所述管部分向内地定位,以及
所述多个驱动模块被在径向上结合到所述散热器的外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电动机,其中,
所述多个驱动模块被在径向上结合到所述散热器的内表面。
CN 201010243211 2010-01-28 2010-07-30 电动机 Active CN102142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6581A JP5624330B2 (ja) 2009-06-24 2010-01-28 モータ
JP2010-016581 2010-01-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756A CN102142756A (zh) 2011-08-03
CN102142756B true CN102142756B (zh) 2013-11-06

Family

ID=44410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43211 Active CN102142756B (zh) 2010-01-28 2010-07-30 电动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427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88010B2 (ja) * 2012-03-08 2016-03-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モジュール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5862645B2 (ja) * 2013-11-29 2016-02-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WO2016076166A1 (ja) * 2014-11-11 2016-05-19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ワイパモータ
JP2017041948A (ja) * 2015-08-18 2017-02-23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DE102017221787A1 (de) * 2017-12-04 2019-06-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Leiterplatte zur Wandlung einer Eingangsphase in mindestens eine Ausgangsphase und Gleichstrommotor mit einer derartigen Leiterplat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5470A (zh) * 2000-09-07 2001-02-28 深圳科西亚数码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冰箱压缩机
CN1633375A (zh) * 2003-02-20 2005-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WO2006062170A1 (ja) * 2004-12-09 2006-06-15 Higuchi, Harumitsu 発電機
CN2872721Y (zh) * 2006-01-12 2007-02-21 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永磁直流有刷电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6953A (ja) * 2008-07-02 2010-01-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車両用発電電動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5470A (zh) * 2000-09-07 2001-02-28 深圳科西亚数码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冰箱压缩机
CN1633375A (zh) * 2003-02-20 2005-06-29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WO2006062170A1 (ja) * 2004-12-09 2006-06-15 Higuchi, Harumitsu 発電機
CN2872721Y (zh) * 2006-01-12 2007-02-21 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永磁直流有刷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756A (zh)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24330B2 (ja) モータ
US10056794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4450125B2 (ja) 車両用回転電機
US10797550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7663277B2 (en) Inner-rotor-type brushless motor having built-in bus bar
KR101463518B1 (ko) 회전 전기, 및 그 회전 전기를 구비한 차량
CN102142756B (zh) 电动机
JP2019024294A (ja) 回転電機
JP6389877B2 (ja) 電気モータまたは発電機用インバータ
CN102725946A (zh) 逆变器一体型驱动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EP2632023B1 (en) Dynamo-electric machine and on-vehicl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system
JP5497613B2 (ja) 回転電機
WO2020175334A1 (ja) 電機子
WO2020175332A1 (ja) 回転電機
US11735968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20210135527A1 (en) A lead frame for an electric motor or generator
JP3624897B2 (ja) 同期モータのコイル給電構造
JP6638173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626768B2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WO2022249568A1 (ja) 電動駆動システム
WO2020175333A1 (ja) 回転電機
CN116073685A (zh) 电驱动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8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Denso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riya City, Aichi Prefecture,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Arsmo Co., Ltd.

Patentee before: Denso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