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2641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2641A
CN102142641A CN2010105239059A CN201010523905A CN102142641A CN 102142641 A CN102142641 A CN 102142641A CN 2010105239059 A CN2010105239059 A CN 2010105239059A CN 201010523905 A CN201010523905 A CN 201010523905A CN 102142641 A CN102142641 A CN 1021426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plice terminal
mentioned
splice
insul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390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2641B (zh
Inventor
片冈裕太
竹原秀明
福田州洋
铃木幸雄
梅津润
林真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abl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able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abl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2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2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26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1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 H01R13/6215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using one or more bo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93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at the end of 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 e.g. zero insertion force or no fri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均能够难以直接接触手、手指等异物的连接器。连接器还具备:第一绝缘部件43a(或44a或45a),是分割绝缘体(8a~8d)而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另一面上,并且至少覆盖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以及第二绝缘部件43b(或44b或45b),是分割绝缘体的另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另一面上,至少覆盖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在第一终端壳体与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通过相互重叠两个分割绝缘体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绝缘体。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结构,被用于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eco-friendly cars),特别是有可能用于在传输大容量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的连接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中,在像马达与变换器之间或变换器与电池之间那样的连接机器之间并在传输大容量的电力时所使用的电线束,在其一端侧具备被分割为两部分的连接器,该连接器被分为例如具备阳端子和容纳该阳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的阳侧连接器部、和具备与上述阳端子连接的阴端子和容纳该阴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的阴侧连接器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近年来,虽然这种生态环境友好型汽车以提高节能的性能为目的不断实现全部零部件的轻型化,但实现轻型化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实现小型化的目的相抵触。
因此,作为公知技术存在例如像专利文献2那样的技术。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如下:在连接从车辆驱动用的马达引出的多相导电部件的接合端子、和从驱动马达的变换器引出的多相电力电缆的接合端子的车辆用电连接结构中,导电部件的各相的接合端子和所对应的电力电缆的各相的接合端子重叠,并且在与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相反侧的面上配置绝缘部件,将这些重叠的各相的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用设于贯穿这些部件位置的简单的螺栓在重叠方向上紧固固定。
即、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多个接合端子与绝缘部件成为重叠结构的连接结构,是通过将单独的螺栓在重叠方向紧固,将作为接合端子的重叠面的接合端子彼此的接点多点地一并夹住,从而使接合端子之间在接点进行固定并且电连接的连接结构,这样的结构与专利文献1那样的技术相比,在易于实现小型化这一方面有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70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037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1086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63-190269号公报
然而,在将专利文献2那样的连接结构应用于专利文献1那样的两个终端壳体(第一终端壳体及第二终端壳体)嵌合的连接器的场合,例如,若将多个绝缘部件和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容纳在一方的第一终端壳体中,则与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各个成对的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必然容纳在另一方的第二终端壳体中。
于是,有手、手指等异物难以直接接触的所谓“接触防护”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4),在上述连接器的场合,由于第一接合端子侧由绝缘部件夹住,因此直接接触异物的可能性较低,另一方面,第二接合端子侧不会像第一接合端子那样被绝缘部件容纳,因而多个接合端子处于露出的状态。
对于该露出状态的多个第二接合端子有必要应用称为“接触防护”的技术。
但是,仅应用而言第一接合端子侧的绝缘部件成为障碍,尽管以小型化为目标,但却存在连接器的层叠方向的厚度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和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及多个绝缘部件成为层叠结构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器中,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均能够难以直接接触手、手指等异物的连接器。
本发明是一种连接器,具备: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一一成对地构成多个接点,并且成为用规定厚度的绝缘体夹住各接点地进行配置的层叠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具备:连接部件,通过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体,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第一绝缘部件,是分割上述绝缘体而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并且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以及第二绝缘部件,是上述分割绝缘体的另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通过上述两个分割绝缘体相互重叠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上述绝缘体。
优选上述第二绝缘部件与排列并保持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绝缘性的第二内壳体形成为一体。
此外,优选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相比嵌合方向前端侧的厚度使上述第二内壳侧的厚度变薄地进行缩径。
此外,优选上述第二内壳形成有覆盖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内周面面对的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而且不阻碍与该第二接合端子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的插入地突出的隔板部,在固定于上述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上的第一绝缘部件上形成有用于引导上述隔板部避开的导槽。
此外,优选上述第一绝缘部件以及/或者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还覆盖固定对象的接合端子的侧面。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第一接合端子及第二接合端子均能够难以直接接触手、手指等异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之后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使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之后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连接器部的图,(a)表示剖视图,(b)是从嵌合方向前端侧观察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一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6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图,(a)表示剖视图,(b)是从嵌合方向前端侧观察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侧视图,(b)是仰视图。
图9是表示排列保持在第二内壳中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图,(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c)是仰视图,(d)是侧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二连接器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变形例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剖视图。
图中:
1-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部,3-第二连接器部,4a~4c-第一接合端子,5-第一终端壳体,6a~6c-第二接合端子,7-第二终端壳体,8a~8d-绝缘体,9-连接部件,43a~46a-第一绝缘部件,43b~45b-第二绝缘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在使第一连接器部与第二连接器部嵌合时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其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包括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通过使这些连接器部2、3嵌合,从而用于将多个电源线一并连接。
更具体地说,连接器1具备: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一接合端子(阳端子)4a~4c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第一连接器部2;具有排列并容纳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第二连接器部3;对各接点间进行绝缘的多个绝缘体8a~8d;以及通过挤压邻接的绝缘体8a从而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的连接部件9,在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时,则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的一面一一成对(第一接合端子4a与第二接合端子6a,第一接合端子4b与第二接合端子6b,第一接合端子4c与第二接合端子6c的各对)地构成多个接点,并且成为将各接点用由非导电性性树脂构成的规定厚度的绝缘体8a~8d夹住地进行配置的层叠结构。
绝缘体8a~8d由两个分割绝缘体即第一绝缘部件43a~46a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构成。而且,更准确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8a和第一绝缘部件43a为相同的厚度未被分割,但也可以如第一绝缘部件44a~46a那样,做成分割后的厚度。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分割后的厚度进行说明。
第一绝缘部件43a~46a为分割绝缘体8a~8b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在具有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场合,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另一面上,并且形成为至少覆盖的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而且,没有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4a(或4b或4c)的第一绝缘部件46a一体固定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面。
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为另一方的分割绝缘体,在具有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场合,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另一面上,并且形成为至少覆盖的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或6b或6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
这些第一绝缘部件44a(或45a或46a、或43a)与第二绝缘部件43b(或44b或45b)的总厚度形成为能够确保接点间(或接点与第一终端壳体之间)的绝缘性的所需足够的厚度。也就是,第一绝缘部件43a~46a与第二绝缘部件43b~45b通过相互重叠最初便能够确保接点间(或接点与第一终端壳体之间)的绝缘性。
还有,由连接部件9按压的绝缘体8a实际上仅由第一绝缘部件43a构成,但根据本发明的思想而言,绝缘体8a可以说是通过相互重叠规定厚度的第一绝缘部件43a和厚度为零的第二绝缘部件而形成。
该连接器1例如用于车辆驱动用马达和驱动该马达的变换器的连接。
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终端壳体5(就图1而言,为左侧的部分)与马达的屏蔽箱嵌合,并且从第一终端壳体5露出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部分与设于马达的屏蔽箱内的端子座的各个端子连接。通过使与变换器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部3与该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从而马达与变换器电连接。上述内容虽然是关于马达侧的连接,但关于变换器侧的连接也是相同。
下面,对连接器部2、3的各自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部2具备第一终端壳体5以及连接部件9,该第一终端壳体5在内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排列并容纳三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该连接部件9通过按压邻接的绝缘体8a,从而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
此外,第一终端壳体5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是阳壳体(阳侧终端壳体)也可以是阴壳体(阴侧终端壳体)。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对第一终端壳体5为阳侧终端壳体的情况进行说明。
第一接合端子4a~4c是板状的端子,由非导电性树脂(例如,PPS(聚苯硫醚)树脂、PPA(聚邻苯二甲酰胺)树脂、PA(聚酰胺)树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环氧类树脂)构成,以规定间隔分离地排列保持在容纳于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由树脂成形体构成的第一内壳10上。作为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保持在第一内壳10上的方法,例如有在第一内壳10成形时插入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后再使树脂硬化进行保持的方法、将第一接合端子4a~4c压入预先成形的第一内壳10中保持的方法。
另外,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个与邻接地配置在另一面(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接合的面相反侧的面)侧的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一体地固定。也就是,如上所述,第一内壳10以规定间隔分离排列地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但由于在该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一体固定第一绝缘部件43a~45a,其结果,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也以规定间隔分离并排列。通过这样地构成,确保各接点间的绝缘性和嵌合时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入性。
还有,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不必是物理性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上,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位置关系只要能够固定就足够。例如,还可以是将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与第一内壳10一体地固定,固定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位置关系。这样,通过将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与第一内壳10一体形成,从而消减部件件数以及部件的制造工序,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供给不同电压及/或电流的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为用于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对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供给120°相位差不同的交流电。出于降低在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目的,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由电导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为宜。此外,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具有一些挠性。
第一绝缘部件43a~46d固定在向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前端侧突出那样的位置上。对这些第一绝缘部件43a~46a的各绝缘部件的插拔第二接合端子6a~6c一侧的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此外,如图5(a)、(b)所示,在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上形成用于嵌入固定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嵌合槽11。在该嵌合槽11中嵌合固定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并一体地固定。由此,补偿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阶梯差,第一绝缘部件43a~45a的下面(图示下侧的面)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下面(图示下侧的面)为同一面。根据这些结构,提高嵌合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时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对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插拔性。此外,在图5(a)中,简化了第一绝缘部件43a的结构,并将第一绝缘板8a~8c相同地描绘。
再次参照图4,连接部件9由金属(例如、SUS、铁、铜合金等)构成,具有大直径部9a和与大直径部9a一体形成的小直径部9b。
在大直径部9a的外周设有防止水浸入到第一终端壳体5内的密封件14。
在小直径部9b的外周面形成有阳螺纹48,该阳螺纹48与形成于第一终端壳体5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的内周面上的阴螺纹47进行螺纹结合。利用这种结构,连接部件9通过与第一终端壳体5进行螺纹结合,从而构成为按压邻接的绝缘体8a。
还有,在大直径部9a的上面形成有异形孔(在图4(a)中为六角孔)49,通过使扳手等紧固工具嵌合在该异形孔49中,从而能够使连接部件9转动而紧固。
另外,连接部件9由具有设有密封件14的大直径部9a和形成有阳螺纹的小直径部9b的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构成,连接部件插入孔26做成与具有这两个外径尺寸的形状一致的形状。通过这样地构成,即在将连接部件9紧固到连接部件插入孔26中时,由于在与密封件14相对的部分未配置阳螺纹48,因而能够实现有效的防水结构。
另外,连接部件9具有在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侧开口的中空部50,在该中空部50内容纳对绝缘体8a给与规定按压力的弹性部件15。弹性部件15例如用由金属(例如SUS等)构成的弹簧构成。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称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定位件。
在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所抵接的绝缘体8a的上面形成覆盖(容纳)弹性部件15一部分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底部(即、弹性部件15的一部分抵接的座部分)设有承受弹性部件15防止由非导电性树脂构成的绝缘体8a损伤的金属(例如SUS等)制的承受部件17。
承受部件17通过分散由弹性部件15施加在绝缘体8a的上面的应力防止绝缘体8a的损伤。因此,优选尽可能加大承受部件17与绝缘体8a的接触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加大承受部件17与绝缘体8a的接触面积,设有在凹部16的底部全面范围内进行接触那样形状的承受部件17。
该连接部件9从固定有第一绝缘部件43a~45a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面侧(就图4而言,为上面侧)插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使形成于小直径部9b上的阳螺纹48与形成于连接部件插入孔26上的阴螺纹47进行螺纹结合,从而朝向连接部件9的插入方向(就图4而言,从上方向下方)进行按压,将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多个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各个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
第一终端壳体5由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20构成。考虑到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性,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图示右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状。此外,在筒状体20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在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时用于嵌合方向的一定化、嵌合后的固定及稳定化的肋12。再有,在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外周部设有密封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之间的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由在筒状体20的开口侧的外周部形成的凹部22、和设于凹部22的O形密封圈等的密封件23。
在筒状体20内的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容纳有排列保持有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第一内壳10。在筒状体20的另一端侧的外周形成有用于将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箱体(例如,马达的屏蔽箱)上的凸缘24。在将螺栓插入安装孔24a用于固定在机器等的箱体上的凸缘24的边缘周部25也可以设置对机器等的箱体与第一连接器部2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件等。此外,这种所谓凸缘24的结构也可以不是以将第一连接器部2固定在机器等的箱体上为前提,凸缘24既可以设于第二连接器部3,也可以设于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的双方。此外,也可以是第一连接器部2和第二连接器部3都处于未固定在机器等的箱体上的自由状态。
此外,该凸缘24在提高散热性的方面也是有效的。也就是,通过形成凸缘24能够加大第一终端壳体5的表面积,在将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产生的热(例如,在各个接点产生的热)通过第一终端壳体向外部散热时,能够提高散热性。
在筒状体20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用于插入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插入孔26。连接部件插入孔26形成为筒状,该筒状的下端部(图示下侧)与连接部件9的形状一致地进行缩径。由于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的下面的边缘周部抵接在该缩径的部分上,从而限制连接部件9的行程。
虽然为了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筒状体20优选由电导率、导热率高且轻型的铝等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用非导电性树脂形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场合,可以用非导电性树脂一体成形第一绝缘体46a和第一终端壳体5。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铝形成筒状体20。这样,由于用铝形成筒状体20,从而在使连接部件9与连接部件插入孔26螺纹结合时,与用绝缘性树脂形成筒状体20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牢固地紧固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连接器1的小型化,将层叠结构与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的间隙设计得尽可能小,因而为了防止第一接合端子4a~4c通过金属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而电短路,需要确保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间的绝缘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列并保持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第一内壳10的两侧设有电遮蔽板51。该电遮蔽板51与第一内壳10一体成形。
电遮蔽板51除了具有确保绝缘性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作为防止手或手指等异物接触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接触防护的功能。也就是,电遮蔽板51在将层叠结构和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的间隙构成为小到手或手指无法进入的程度的场合,起到确保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一接合端子4a~4c之间的绝缘性的效果,在构成为手或手指进入那样地大的场合,虽然也具有一些确保绝缘性的功能,但未嵌合时起到防止手或手指接触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面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代替电遮蔽板51而以还覆盖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面的方式形成第一绝缘部件43a~45a。
此外,作为操作连接器的作业者,考虑到成人男性的比例较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者的手或手指的尺寸以成人男性的尺寸为基准。但是,该基准可按照假想的作业者来适当地变更,这是不言而喻的。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部3具有在内部排列并容纳有多个(三个)第二接合端子(阴端子)6a~6c的第二终端壳体7。此外,在此将具有阴端子的一侧的连接器部称为第二连接器部3。也就是,第二终端壳体7作为终端壳体既可以为阳壳体(阳侧终端壳体)也可以为阴壳体(阴侧终端壳体)。在此,与阳侧终端壳体的第一终端壳体5对应地对第二终端壳体7为阴侧终端壳体的场合进行说明。
如图7、图8所示,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具有用于对从电缆27a~27c的前端部露出的导体28进行铆接的铆接部32、和与铆接部32一体形成的板状接点33。为了提高插入性,板状接点33的前端部也可以形成为锥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做成电缆27a~27c的各电缆尽量无间隙地排列并被保持的结构。因此,如图8所示,通过折弯在排列时与配置在中央的电缆27b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6b的壳体部35,从而使第二连接端子6a~6c以相同的间隔分离地配置。
出于降低在连接器1的供电损耗等的目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可以由电导率高的银、铜、铝等金属构成。此外,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具有一些挠性。
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一端侧分别连接有从变换器侧延伸的电缆27a~27c。这些电缆27a~27c的各电缆通过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电连接,从而对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分别供电所对应的电压以及/或者电流的电。电缆27a~27c在导体28的外周上形成绝缘层29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截面面积为20mm2的导体28。
各个电缆27a~27c由多连筒状(多个筒连接的状态)的电缆保持部件30保持。为了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相互绝缘防止短路,电缆保持部件30由非导电性树脂等构成。利用该电缆保持部件30,即使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连接的电缆27a~27c的各电缆是挠性优良的电缆,也能够将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保持在规定的位置。也就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电缆27a~27c能够使用挠性优良的电缆,因而能够提高敷设电缆27a~27c时的布线自由度。
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嵌合方向前端侧,如图9所示,嵌合有将与电缆27a~27c连接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规定间隔分离排列地进行保持的由树脂成形体构成的第二内壳52。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由该第二内壳52定位并保持,以使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位于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成对地面对(即、连接对象)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的下方。
作为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保持在第二终端壳体5上的方法,与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保持在第一内壳10上的方法同样地也可以采用利用插入成形来保持的方法。
但是,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不同地与长尺寸的电缆27a~27c连接,若采用利用插入成形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预先保持在第二内壳52上的方法,则在使第二内壳52与电缆保持部件30嵌合时,必须从电缆27a~27c的后端侧插入因而非常麻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电缆27a~27c的前端插入并保持在电缆保持部件30上之后,使成形为盖状的第二内壳52与电缆保持部件30嵌合的同时覆盖在第二接合端子6a~6c上地排列保持第二接合端子6a~6c。
另外,在第二内壳52上形成有与电缆保持部件30配合的爪部53。通过该爪部53与形成于电缆包保持部件30的配合部54配合,从而第二内壳52与电缆保持部件30嵌合后被固定。
为了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相互绝缘防止短路,第二内壳52由非导电性树脂构成。
另外,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与邻接地配置在另一面(和与第一接合端子4a~4c接合的面相反侧的面)侧的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一体固定,在此所说的固定,如刚才所叙述的那样是指第二绝缘部件43b~45b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位置关系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与第二内壳52一体形成。由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这样,若使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与第二内壳52一体形成,则第二接合端子6a~6c由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与第二内壳52牢固地保持,虽然存在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柔软性降低的情况,但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还以与嵌合方向前端部侧的厚度相比第二内壳52侧的厚度逐渐变薄地进行缩径地在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上形成缩颈部18。通过这样地构成,不会使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柔软性降低且能够确保良好的插入性。也就是,在第一连接器部2中,通过连接部件9的按压,第一接合端子4a~4c变形,即使插入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部分的位置稍微变形,也能够灵活地对应。
此外,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不仅覆盖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而且还形成为覆盖侧面。由此,能够确保在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时第二接合端子6a~6c与金属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的绝缘性。另外,通过覆盖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侧面,从而与电遮蔽板51同样地也能够得到接触防护的效果。
此外,在从第二终端壳体7引出的电缆27a~27c的部分上卷绕有以提高屏蔽性能为目的编织屏蔽件31。该编织屏蔽件31与后述筒状屏蔽体41接触,通过筒状屏蔽体41与第一终端壳体5电连接(成为等电位(GND))。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对编织保护层31进行图示。
再次参照图6,第二终端壳体7由横截面为大致矩形的中空的筒状体36构成。由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在第二终端壳体7内,考虑到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嵌合性,与第一终端壳体5嵌合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图示左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状。而且,在筒状体36的外周部形成有引导固定部13,该引导固定部13用于接纳形成于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上的肋12并对嵌合进行引导、固定。用该引导固定部13引导肋12的同时将第一终端壳体5容纳在第二中终端壳体7内进行嵌合,由此能够完成顺利的嵌合,并且在嵌合后牢固地固定,防止因振动引起的嵌合的松弛。
此外,与此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在第一终端壳体5内。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使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的筒状体20的一端侧的内周部形成为锥形状,使构成第二终端壳体7的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为锥形状,在筒状体36的一端侧的外周部形成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
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图示右侧)容纳有排列并保持有电缆27a~27c的各电缆的电缆保持部件30。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电缆插入侧形成有无密封气密部37,从而防止水沿着电缆27a~27c浸入第二终端壳体7内。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且与第二内壳52之间设有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内周面抵接的密封件38。也就是,连接器1做成由终端壳体防水结构21的密封件23与设置在电缆保持部件30的外周部上的密封件38得到的双重防水结构。
再有,在引出电缆27a~27c的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外周上覆盖有防止水浸入筒状体36内的橡胶套39。此外,在图1、图2中,为了简化,未图示橡胶套39。
此外,在筒状体36的上部(图示上侧)形成有用于在使第二连接器部3与第一连接器部2嵌合时操作设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连接部件9的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该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在第一终端壳体5与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之后还兼有作为用于使连接部件9相对第一终端壳体5可以插拔的贯通孔的作用。利用作为该贯通孔的作用,能够容易地进行连接器1的组装。
为了实现屏蔽性能、散热性以及连接器1的轻型化,筒状体36优选由电导率、导热率高的轻型的铝等金属来形成,但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筒状体36由非导电性树脂形成,因此为了提高其屏蔽性能、散热性,在筒状体36的另一端侧的内周面设有铝制的筒状屏蔽体41。
筒状屏蔽体41具有在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时与铝制的第一终端壳体5的外周接触的接触部42,通过该接触部42与第一终端壳体5热连接及电连接。由此,提高屏蔽性能与散热性。特别是通过在散热性良好的第一终端壳体5侧积极地进行散热,从而相信散热性可得到显著的提高。
其次,对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连接进行说明。
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则第二接合端子6a~6c及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的各部件插入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一绝缘部件43a~46a的各部件之间。并且,利用该插入成为如下的层叠结构:多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自的一面与多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自的一面成对地面对,并且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及第一绝缘部件43a~46a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相互重叠而构成的绝缘体8a~8d交替配置。
此时,在第一连接器部2的内部,由于构成绝缘体8a~8c的各个第一绝缘部件43a~45a及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的各部件固定在以规定间隔分离的状态排列并保持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前端侧以及第一终端壳体5内,因而即使不另设用于保持各绝缘体8a~8c间隔的保持用夹具,也能够保持各绝缘体8a~8c的间隔。由此,能够容易将第二接合端子6a~6c及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的各部件插入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及第一绝缘部件43a~45a的各部件之间。即、不会降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插拔性。此外,由于可以不设置用于保持绝缘体8a~8c间隔的保持用夹具,这样一来,在与以往相比在能够实现进一步小型化方面是非常有效的。
此外,涉及第一接合端子4a(或者4b)和第二接合端子6a(或者6b)的接点被绝缘体8a(或者8b)和绝缘体8b(或者8c)夹住。同样地,涉及第一接合端子4c和第二接合端子6c的接点被绝缘体8c和绝缘体8d夹住。
然后,如图3所示,若从连接部件操作用孔40操作连接部件9,使连接部件9的阳螺纹48与第一终端壳体5的阴螺纹47螺纹结合进行紧固,则连接部件9旋转的同时被压入第一终端壳体5内,并且通过弹性部件15按顺序按压绝缘体8a、绝缘体8b、绝缘体8c以及绝缘体8d,各接点由绝缘体8a~8d的任两个夹住地被按压,各接点以相互绝缘的状态接触。此时,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由于来自绝缘体8a~8d的按压而稍有挠曲地在较大范围接触。由此,对于容易发生振动的汽车,能够实现特别有效的连接器
以上,总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对各接点绝缘的绝缘体8a~8d由分割成两部分的绝缘体即第一绝缘部件43a~46a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构成,将这些第一绝缘部件43a~45a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自另一面上,因此不仅第一接合端子4a~4c,第二接合端子6a~6c在未嵌合时也不处于露出状态,能够防止作业者等的手或手指等异物不小心接触而触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中,在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嵌合时,通过相互重叠第一绝缘部件43a~45a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绝缘体8a~8b。即、绝缘体8a~8b形成为为了使各端子间、各端子与第一终端壳体5之间绝缘所需足够的厚度。因此,由各接点和绝缘体8a~8b构成的层叠结构的层叠方向的不会不小心变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绝缘部件43a~46a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的厚度大致相同,但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厚度。也就是,例如,也可以使第二绝缘部件43b~45b形成为比第一绝缘部件43a~46a薄,提高固定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柔软性。
然而,如图6所示,在配置于图的最上方的第二接合端子6a的一面和其上方的第二终端壳体7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隔d构成为手或手指等异物可进入的大小的情况下,第二接合端子6a的一面为了与第一接合端子4a连接,在未嵌合时处于露出状态,存在手或手指接触该面而触电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如图11所示,将以覆盖第二接合端子6a的一面且不阻碍第一接合端子4a插入地突出的隔板部55与第二内壳52一体地形成,在嵌合时隔板部55抵接的固定在第一接合端子4a上的第一绝缘部件43a上形成用于引导隔板部55避开(ガイドしかわす)的导槽56。通过这样地构成,全部的接合端子实现“接触防护”。
另外,各接合端子的一面为了连接必须处于露出状态,在各接合端子的排列间隔较宽的情况下,存在手或手指接触处于该露出状态的一面而触电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如12所示,较厚地形成第一绝缘部件43a~45a,对第一接合端子4a~4b进行接触防护,形成覆盖另一方的第二接合端子4a~4c的各一面的隔板部55。该场合,在第一绝缘部件43a~45a上形成用于引导隔板部55避开的导槽56。此外例如还可以覆盖全部的接合端子的各一面地形成隔板部55。
即、本发明不仅能够适用于以小型化为目标的连接器,而且还能够适用于以往的连接器。
而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了三相交流的电源线,但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例如也可以是汽车用的连接器,做成一并地连接用于马达、变换器之间的三相交流的电源线,空调用的直流二相电源线等不同用途的电线的结构。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用一个连接器一并连接多个用途的电源线,因而不需要准备各用途不同的连接器,从而对省空间化和低成本化等有所贡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各个第二接合端子6a~6c以面与面接触,但也可以做成在接点侧的面即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接触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侧的各自的面上形成凸部,在该凸部上嵌合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板状接点33的结构。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进一步稳定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的结合力。即、对于与连接部件9垂直的方向的振动特别有效。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的端子表面进行滚花加工而使其变得粗糙,加大摩擦力,使端子彼此难以移动,从而使各接点之间的固定变得牢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侧观察,是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个端子直线状地接触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从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侧观察,第一连接器部2的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各接合端子相对于第二连接器部3的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各接合端子直角地交叉接触地构成第一终端壳体5和第二终端壳体7。即、也可以使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以L字状嵌合。同样地,也能够构成为将第二终端壳体7及第二接合端子6a~6c相对于第一终端壳体5及第一接合端子4a~4c倾斜地配置。这样,若应用本发明的主旨,则能够使第二连接器部3相对于第一连接器部2的插拔方向多样化。也就是,可以使从连接器引出电缆的方向与所希望的方向一致,从而对省空间化有所贡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的一端侧与第二连接端子6a~6c不同地不连接电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也能够用于将电缆彼此连接的情况。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27a~27c使用了挠性良好的电缆,但也可以是刚性的电缆。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部件9以形成有异形孔49的部件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其宗旨不是将连接部件9的结构限定为形成有异形孔49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构成如下:将固定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嵌合的CPA杆(连接定位组件)的轴部作为连接部件9构成,使CPA杆旋转固定嵌合并且朝向第一终端壳体5内按压连接部件9(或者紧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连接部件9的大直径部9a的上面使用了形成嵌合六角扳手(也称为内六角扳手)的异形孔49的构件,其假定为使用一般市场销售的六角扳手,但是也可以假定为使用不是市场销售的形状的专用工具,并做成在大直径部9a的上面形成与该专用工具对应形状的异形孔49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朝向而言,既可以是连接部件9为大致水平状态,也可以是大致垂直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使用条件中,使用状态的朝向不作为要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作为连接部件9的一部分的弹性部件15用连接部件9按压邻接的绝缘部体8a,但也可以不通过弹性部件15而直接按压邻接的绝缘体8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连接部件9,对由大直径部9a和小直径部9b构成的部件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使用贯通层叠结构的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该结构通过在第一接合端子4a~4c和第一绝缘部件43a~46a上形成贯通连接部件9的孔,将第二接合端子6a~6c和第二绝缘部件43b~45b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形状形成为U字状来实现。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在第一连接器部2与第二连接器部3的嵌合状态下,具有以连接部件9为中心使第一接合端子4a~4c与第二接合端子6a~6c的配置关系易于固定的效果。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使用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与使用贯通型的连接部件9的情况相比较,具有能够实现降低成本的效果。而且,与连接部件9的轻型化相关联地,其结果,也可以有助于连接器1整体的轻型化。

Claims (5)

1.一种连接器,具备: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第一终端壳体;以及
排列并容纳有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第二终端壳体,
在使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则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的一面与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一一成对地构成多个接点,并且成为用规定厚度的绝缘体夹住各接点地进行配置的层叠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连接部件,通过按压邻接的上述绝缘体,从而将上述多个第一接合端子及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在各接点一并地进行固定使其电连接;
第一绝缘部件,是分割上述绝缘体而形成的两个分割绝缘体的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并且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一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以及
第二绝缘部件,是上述分割绝缘体的另一方,形成为,固定在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另一面上,至少覆盖上述邻接的第二接合端子的嵌合方向前端侧的面,
在上述第一终端壳体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嵌合时,通过上述两个分割绝缘体相互重叠从而形成规定厚度的上述绝缘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绝缘部件与排列并保持上述多个第二接合端子的绝缘性的第二内壳体形成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相比嵌合方向前端侧的厚度使上述第二内壳侧的厚度变薄地进行缩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内壳形成有覆盖与上述第二终端壳体的内周面面对的第二接合端子的一面而且不阻碍与该第二接合端子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的插入地突出的隔板部,在固定于上述成对的第一接合端子上的第一绝缘部件上形成有用于引导上述隔板部避开的导槽。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绝缘部件以及/或者上述第二绝缘部件形成为还覆盖固定对象的接合端子的侧面。
CN201010523905.9A 2010-02-03 2010-10-26 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2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22432A JP5024398B2 (ja) 2010-02-03 2010-02-03 コネクタ
JP2010-022432 2010-0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2641A true CN102142641A (zh) 2011-08-03
CN102142641B CN102142641B (zh) 2015-04-15

Family

ID=43532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390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2641B (zh) 2010-02-03 2010-10-26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55110B1 (zh)
EP (1) EP2355260B1 (zh)
JP (1) JP5024398B2 (zh)
CN (1) CN10214264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4865A (zh) * 2010-12-21 2012-07-04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682829A (zh) * 2012-09-06 2014-03-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TWI669858B (zh) * 2018-07-10 2019-08-2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Intermediate transfer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bination
US10873142B2 (en) 2018-07-10 2020-12-22 Molex, Llc Intermediate adapter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0176B2 (ja) * 2009-11-30 2013-07-17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
JP5293627B2 (ja) * 2010-02-01 2013-09-18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2347562A (zh) * 2010-07-30 2012-02-0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连接器
JP5598758B2 (ja) * 2010-08-26 2014-10-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01671B2 (ja) * 2010-08-26 2014-01-2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60882B2 (ja) * 2011-01-13 2015-08-1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589858B2 (ja) * 2011-01-14 2014-09-1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31061B2 (ja) * 2011-01-19 2015-12-09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09734B2 (ja) * 2011-03-24 2014-10-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48591B2 (ja) * 2011-06-16 2015-01-07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618935B2 (ja) * 2011-07-25 2014-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通電用端子
JP5673479B2 (ja) * 2011-10-14 2015-02-18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US8784127B2 (en) * 2012-06-11 2014-07-22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including mating assist lever that contains locking means and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member that interacts therewith
JP5973865B2 (ja) * 2012-10-10 2016-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触指防止コネクタ
DE102013209690B4 (de) 2013-05-24 2023-08-03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HV-Fingerschutz
JP2018022628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JP2018022630A (ja) * 2016-08-04 2018-02-08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部材及びコネクタ
US10230191B2 (en) * 2017-08-01 2019-03-12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High-current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ulti-point contact spring
JP7341398B2 (ja) * 2020-01-21 2023-09-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感電防止キャップおよび感電防止キャップ付き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4297A (en) * 1968-10-22 1971-10-19 Broadhill Dev Corp Electrical conduit system
US4737118A (en) * 1985-12-20 1988-04-12 Amp Incorporated Hermaphroditic flat cable connector
JP2000208219A (ja) * 1999-01-19 2000-07-28 Hitachi Metals Ltd 電気融着継手と電源コ―ドを接続するタ―ミナルアダプタ―
JP2004056924A (ja) * 2002-07-19 2004-02-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及び端子接続部構造
US20090311899A1 (en) * 2008-06-12 2009-12-17 Hitachi Cable, Ltd.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87086A (en) * 1961-09-05 1965-06-01 Square D Co Bus duct with particular housing, insulation, and bus bars
JPS518719Y2 (zh) * 1971-06-21 1976-03-08
JPS5444231Y2 (zh) * 1974-05-14 1979-12-19
JPS58214598A (ja) 1982-06-07 1983-12-13 三菱石油株式会社 製紙用サイズ剤
JPS63190269A (ja) 1987-02-02 1988-08-0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H04127985U (ja) * 1991-05-16 1992-11-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161985A (en) * 1991-08-08 1992-11-10 Robinson Nugent, Inc. Board to board interconnect
US5575674A (en) * 1994-07-29 1996-11-19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Connector adapted for hermaphroditic construction
JP3575295B2 (ja) 1998-04-15 2004-10-1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用コネクタのプラグ
JP3713528B2 (ja) * 2001-12-26 2005-11-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機器取付け用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08108675A (ja) 2006-10-27 2008-05-08 Toshiba Corp プラグ
JP4867875B2 (ja) 2007-09-18 2012-02-0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3150303U (ja) * 2008-04-09 2009-05-07 鴻海精密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電気コネクタ
JP5092915B2 (ja) * 2008-06-12 2012-12-05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018740B2 (ja) * 2008-11-10 2012-09-05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14297A (en) * 1968-10-22 1971-10-19 Broadhill Dev Corp Electrical conduit system
US4737118A (en) * 1985-12-20 1988-04-12 Amp Incorporated Hermaphroditic flat cable connector
JP2000208219A (ja) * 1999-01-19 2000-07-28 Hitachi Metals Ltd 電気融着継手と電源コ―ドを接続するタ―ミナルアダプタ―
JP2004056924A (ja) * 2002-07-19 2004-02-19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電気接続構造及び端子接続部構造
US20090311899A1 (en) * 2008-06-12 2009-12-17 Hitachi Cable, Ltd. Connector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4865A (zh) * 2010-12-21 2012-07-04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544865B (zh) * 2010-12-21 2016-04-2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682829A (zh) * 2012-09-06 2014-03-2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682829B (zh) * 2012-09-06 2017-03-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TWI669858B (zh) * 2018-07-10 2019-08-21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Intermediate transfer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bination
US10873142B2 (en) 2018-07-10 2020-12-22 Molex, Llc Intermediate adapter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24398B2 (ja) 2012-09-12
EP2355260A1 (en) 2011-08-10
EP2355260B1 (en) 2013-01-09
JP2011159590A (ja) 2011-08-18
US7955110B1 (en) 2011-06-07
CN102142641B (zh) 2015-04-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2641B (zh) 连接器
CN102255188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2237599B (zh) 连接器
CN102142636B (zh) 连接器
CN102082366B (zh) 车辆用连接结构
CN102420368B (zh) 连接器
CN102237609B (zh) 手柄式连接器
CN102082347B (zh) 连接结构
US9991026B2 (en) Conductive cabl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wiring structure for the same
CN102082348B (zh) 连接结构
CN202585905U (zh) 连接器
CN102859802B (zh) 连接器
US8485844B2 (en) L-shaped connector
CN102544865B (zh) 连接器
JP5777861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電線端子防食構造の生産方法
CN102104215B (zh) 连接器
CN102082349B (zh) 连接结构
CN102110923B (zh) 连接结构
JP5978106B2 (ja) コネクタ間の接続構造
CN104078797A (zh) 连接器以及线束
CN102082346A (zh) 连接器
CN102195217B (zh) 连接器
US1003827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duced size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arrangement and extending directions of two wires
JP6567682B2 (ja) 高圧ケーブルセット
CN102082350A (zh) 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METALS,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CAB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3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31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Metals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able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