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8304B -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8304B
CN102138304B CN2009801340667A CN200980134066A CN102138304B CN 102138304 B CN102138304 B CN 102138304B CN 2009801340667 A CN2009801340667 A CN 2009801340667A CN 200980134066 A CN200980134066 A CN 200980134066A CN 102138304 B CN102138304 B CN 102138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server
information
client terminal
relay
relaying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406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8304A (zh
Inventor
谷本好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23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11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275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0322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302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3114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38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8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8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8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04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ackbone network, e.g. Internet, Frame Relay
    • H04L12/462LAN interconnection over a bridge based backbone
    • H04L12/4625Single bridge functionality, e.g. connection of two networks over a single brid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41Virtual LANs, VLANs, e.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VPN]
    • H04L12/4675Dynamic sharing of VLAN information amongst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30Types of network names
    • H04L2101/385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UR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远程LAN经由WAN通信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各装置实时确认中继通信系统的虚拟网络环境的方式。中继服务器(12、22)中继客户终端(11)和客户终端(21)相互间的通信。中继服务器(12(22))制作如下所示的信息,使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表示中继服务器(12、22)的虚拟专用IP地址和连接确立状态的中继组信息、表示能够与中继服务器(12(22))通信的客户终端(11(21))的虚拟专用IP地址和连接确立状态的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共享对全部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和连接确立状态的信息,可灵活执行将虚拟专用IP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通信。

Description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继服务器和中继通信系统,使连接于远程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上的客户终端能够通过WAN(Wide AreaNetwork:广域网)通信。
背景技术
连接于远程LAN上的客户终端通过WAN进行通信。VPN(Virtual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可以构筑类似直接连接远程LAN的网络。但是,VPN难以构筑有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网络。
专利文献1公开的中继通信系统与VPN一样,可构筑类似直接连接远程LAN的网络。而且,与VPN不同的是,中继通信系统容易构筑有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网络。
中继通信系统具备WAN、多个LAN。各LAN具备中继服务器。各中继服务器存储与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中继组信息、与中继通信系统共享的资源相关的共享资源信息。
当连接于一个LAN上的客户终端对连接于其他LAN上的客户终端存储的资源进行操作时,连接于这些LAN上的中继服务器根据中继组信息和共享资源信息,中继资源的操作。
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的LAN存在增减的情况。中继通信系统共享的资源存在被更新的情况。而中继通信系统可对应于这些变化,更新中继组信息和共享资源信息。而且,中继通信系统可对应于这些变化,构筑有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网络。
现有技术文献之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9991号公报
发明概要之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中继通信系统中,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会变化。但是,未公开每当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指定通信目的地时,实时确认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具体方式。并且,未公开即使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变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也动态分配虚拟IP(Internet Protocol:因特网协议)地址的具体方式。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连接于远程LAN上的客户终端能够经由WAN通信的中继通信系统中,每当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指定通信目的地时,实时确认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具体方式。而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变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也动态分配虚拟IP地址的具体方式。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中继通信系统中,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会变化。但是,未公开每当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指定通信目的地时,实时确认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具体方式。而且,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会变化。但是,未公开每当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指定通信目的地时,实时确认装置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的具体方式。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连接于远程LAN上的客户终端能够经由WAN通信的中继通信系统中,每当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指定通信目的地时,实时确认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的具体方式。而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每当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指定通信目的地时,实时确认装置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的具体方式。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之解决课题的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技术方案1的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第2网络、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中继服务器、和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中继组信息的中继组信息制作部,中继组信息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的中继组、和中继组利用的虚拟网络地址。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第2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和虚拟地址管理部。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中继服务器信息、及中继组信息。虚拟地址管理部,以规定的定时对第1客户终端和第2客户终端动态地赋予在中继组内被唯一地管理的虚拟网络地址,并且,将所赋予的虚拟网络地址的信息登记于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通信执行部,通信执行部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执行已将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选择的第2客户终端的虚拟网络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第1中继服务器中继的通信
技术方案2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1而言,中继组信息包含与第1中继服务器是否和第2中继服务器确立着连接相关的中继服务器连接确立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与第1客户终端是否和第1中继服务器确立着连接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连接确立信息。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与第2客户终端是否和第2中继服务器确立着连接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连接确立信息。
技术方案4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1或2而言,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1客户终端包含映射显示部,映射显示部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显示视觉地表示当前中继组内的连接确立状况与虚拟地址的映射。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发明的中继服务器能够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中继服务器通信,用作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具备:中继组信息制作部、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和客户终端间共享部。中继组信息制作部,制作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的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中继服务器信息和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由第1中继服务器制作,包含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与登记于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和表示存储在第1中继服务器或第1客户终端中的第1应用的启动状态的第1应用启动信息,其中,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由第2中继服务器制作,包含表示第2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与登记于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和表示存储在第2中继服务器或第2客户终端中并与所述第1应用之间收发数据的第2应用的启动状态的第2应用启动信息,其中,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6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就技术方案5而言,还具备通信执行部,通信执行部执行针对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选择的第1应用的、第2中继服务器中继的通信。
技术方案7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就技术方案5或6而言,还具备启动信息更新部,启动信息更新部对应于第1应用及第2应用各自的启动状态的变化,更新第1应用启动信息及第2应用启动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发明的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第2网络、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中继服务器、和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组信息制作部,中继组信息制作部制作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的中继组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与登记于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和存储在第1中继服务器或第1客户终端中的第1应用的启动信息,其中,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第2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与登记于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和存储在第2中继服务器或第2客户终端中的第2应用的启动信息,其中,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中继服务器信息、及中继组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9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8而言,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通信执行部,通信执行部执行针对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选择的第2应用的、第1中继服务器中继的通信。
技术方案10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8或9而言,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启动信息更新部,启动信息更新部对应于第1应用及第2应用各自的启动状态的变化,更新第1应用启动信息及第2应用启动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
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可包含第1(第2)中继服务器、第1(第2)客户终端的可否通信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可包含连接于第1(第2)网络上的终端的第1(第2)应用的可否通信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就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共享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就应用的启动状态共享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根据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应用的启动状态,选择作为执行数据发送接收的对方的客户终端或中继服务器的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发明的中继服务器能够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中继服务器通信,用作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具备:中继组信息制作部、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和客户终端间共享部。中继组信息制作部,制作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的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中继服务器信息和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由第1中继服务器制作,包含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由第2中继服务器制作,包含表示第2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12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就技术方案11而言,还具备保持第2客户终端信息的客户终端信息保持部,第2客户终端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通信中使用的与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通信设定信息。
技术方案13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就技术方案11或12而言,还具备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更新部和客户终端连接状态更新部。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更新部,对应于第1中继服务器及第2中继服务器各自的启动状态的变化,更新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及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连接状态更新部,对应于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变化,更新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14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就技术方案11-13中任一而言,还具备:中继组信息更新部和客户终端登记状态更新部。中继组信息更新部,对应于中继组的构成的变化,更新中继组信息。客户终端登记状态更新部,对应于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的登记状态的变化,更新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15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就技术方案11-14中任一而言,还具备数据通信执行部,执行针对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选择的第1网络内的通信目的地的、第2中继服务器参与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包含:块单位通信,不保持连接而以块单位对数据进行通信;以及连续通信,保持连接并连续地对数据进行通信。
技术方案16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第2网络、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中继服务器、和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中继服务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组信息制作部,中继组信息制作部制作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的中继组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第2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中继服务器信息和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17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16而言,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保持第1客户终端信息的第1客户终端信息保持部,第1客户终端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通信中使用的与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通信设定信息。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保持第2客户终端信息的第2客户终端信息保持部,第2客户终端信息包含第2中继服务器与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通信中使用的与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通信设定信息。
技术方案18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16或17而言,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更新部和客户终端连接状态更新部。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更新部,对应于第1中继服务器及第2中继服务器各自的启动状态的变化,更新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及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连接状态更新部,对应于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的变化,更新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19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16-18中任一而言,中继组由包括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的多个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各中继服务器制作的多个个别中继服务器信息,个别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中继组信息更新部、个别中继服务器信息更新部、和客户终端登记状态更新部。中继组信息更新部,对应于中继组的构成的变化,更新中继组信息。个别中继服务器信息更新部,对应于中继组的构成的变化,更新多个个别中继服务器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登记状态更新部,对应于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的登记状态的变化,更新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由此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构成已发生构成变化的中继组的多个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1客户终端之间共享更新后的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技术方案20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就技术方案16-19中任一而言,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数据通信执行部,执行针对根据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选择的第2网络内的通信目的地的、第1中继服务器参与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包含:块单位通信,不保持连接而以块单位对数据进行通信;以及连续通信,保持连接并连续地对数据进行通信。
发明的效果:
说明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的效果。
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和第2网络。第1网络具备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1客户终端。第2网络具备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2客户终端。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中继第1客户终端和第2客户终端相互间的通信。
第1(第2)中继服务器制作中继组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信息。中继组信息是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的中继组、分配给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的虚拟网络地址、和第1中继服务器与第2中继服务器是否确立连接的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是表示能够与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信的第1(第2)客户终端、分配给第1(第2)客户终端的虚拟网络地址、和第1(第2)客户终端是否确立连接的信息。客户终端信息是表示第1(第2)客户终端在第1(第2)网络上的连接环境的信息。
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可以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相互间共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可以合成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各个客户终端信息,可在第1(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1(第2)客户终端相互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以实时共享与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以实时共享与装置的虚拟网络地址和连接确立相关的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对应于中继通信系统的状态变化,灵活地执行将虚拟网络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通信。
说明技术方案5-10所述的发明的效果。
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和第2网络。第1网络具备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1客户终端。连接于第1网络上的终端具备第1应用。第2网络具备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2客户终端。连接于第2网络上的终端具备第2应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中继第1应用和第2应用相互间的通信。
第1(第2)中继服务器制作中继组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信息。中继组信息是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的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是表示能够与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信的第1(第2)客户终端的信息,并且,是表示第1(第2)应用的信息。客户终端信息是表示第1(第2)客户终端在第1(第2)网络上的连接环境的信息。
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可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相互间共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各个客户终端信息,可在第1(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1(第2)客户终端相互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说明技术方案11~20所述的发明的效果。
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和第2网络。第1网络具备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1客户终端。第2网络具备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2客户终端。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中继第1客户终端和第2客户终端相互间的通信。
第1(第2)中继服务器制作中继组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第2)客户终端信息。中继组信息是表示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中继组的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是表示能够与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信的第1(第2)客户终端的信息。第1(第2)客户终端信息包含表示第1(第2)客户终端在第1(第2)网络上的连接环境的信息。
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可在第1中继服务器和第2中继服务器相互间共享包含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中继服务器信息。第1(第2)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各个客户终端信息,可在第1(第2)中继服务器和第1(第2)客户终端相互间共享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第1(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可包含第1(第2)中继服务器、第1(第2)客户终端的可否通信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共享与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中继通信系统内的各装置可根据与装置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选择执行块单位的数据发送接收或连续的数据发送接收的通信目的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客户终端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信息共享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信息共享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信息共享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2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2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4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4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6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1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6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9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1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9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1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13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19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13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2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17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2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17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2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21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2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步骤S21之后显示的中继组映射的图。
图2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2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2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客户终端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2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2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3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31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信息共享流程图。
图3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信息共享流程图。
图3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步骤S2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3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步骤S4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3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步骤S10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3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步骤S14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3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3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3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4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4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4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4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的图。
图4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1次信息共享流程的图。
图4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2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4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4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4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7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4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11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4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2次信息共享流程的图。
图5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25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5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25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52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29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5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29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5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32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5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步骤S32之后存储的信息的图。
图5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1次信息共享后的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5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1次信息共享后的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5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1次信息共享后的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5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2次信息共享后的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6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2次信息共享后的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图6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第2次信息共享后的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第1实施方式
(1)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中继通信系统由LAN1、2、WAN3构成。LAN1、2是远程构筑的小规模的网络。WAN3是因特网等大规模的网络。
LAN1由客户终端11、中继服务器12构成。LAN2由客户终端21、中继服务器22构成。WAN3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协议)服务器31构成。
客户终端11、21是个人计算机等。中继服务器12、22中继客户终端11、21相互间的通信。SIP服务器31中继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SIP作为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协议,但也可利用SIP以外的协议。当利用SIP以外的协议时,可以直接执行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
(2)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
图2是表示中继服务器12(22)的构成要素的图。中继服务器12(22)由接口部121(221)、控制部122(222)、数据库存储部123(223)、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227)、虚拟LAN驱动器128(228)构成。未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中继服务器12中的符号。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中继服务器22中的符号。
接口部121(221)利用专用(private)IP地址,对连接于LAN1(2)上的客户终端11(21)执行通信。接口部121(221)利用共用(global)IP地址,对连接于WAN3上的SIP服务器31执行通信。
控制部122(222)执行用于中继客户终端11、21相互间的通信的控制。控制部122(222)制作或更新数据库存储部123(223)中存储的以下信息。
数据库存储部123(223)由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24)、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25)、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226)构成。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在中继服务器12(22)中显示中继组映射。虚拟LAN驱动器128(228)登记中继通信系统中虚拟分配的中继服务器12(22)的虚拟专用IP地址。在中继通信系统中对各中继服务器分配虚拟专用IP地址的方法如后所述。另外,以上的信息和中继组映射的具体例也如后所述。
(3)客户终端的构成要素
图3是表示客户终端11(21)的构成要素的图。客户终端11(21)由接口部111(211)、控制部112(212)、网页浏览器113(网页服务器213)、虚拟LAN驱动器114(214)、数据库存储部115(215)、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18(218)构成。未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客户终端11中的符号。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客户终端21中的符号。
接口部111(211)利用专用IP地址,对连接于LAN1(2)上的中继服务器12(22)执行通信。
控制部112(212)执行用于执行客户终端11(21)和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的控制。
控制部112(212)输入或输出由网页浏览器113(网页服务器213)处理的信息。网页浏览器113经由WAN3对网页服务器213请求内容。网页服务器213经由WAN3对网页浏览器113提供内容。
虚拟LAN驱动器114(214)登记中继通信系统中虚拟分配的客户终端11(21)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中继通信系统中对各客户终端分配虚拟专用IP地址的方法如后所述。
控制部112(212)制作或更新数据库存储部115(215)中存储的以下信息。数据库存储部115(215)由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16(216)、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217)构成。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18(218)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在客户终端11(21)中显示中继组映射。以上的信息和中继组映射的具体例如后所述。
(4)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
图4是表示中继组信息40作为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的图。中继组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概要的信息。
中继组信息40由上位信息401、下位信息402构成。上位信息401包含中继组虚拟地址信息403。下位信息402包含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404、连接确立信息405。
上位信息401是与上位的中继组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组的识别信息。‘lastmod’表示中继组信息的最新更新时刻。‘name’表示中继组的名称。中继组虚拟地址信息403表示中继通信系统中虚拟分配的、中继组的虚拟专用IP地址(网络地址)。中继通信系统中,将子网掩码设定为‘255.255.255.0’,对各装置唯一设定‘*’。
下位信息402是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404表示中继通信系统中虚拟分配的、中继服务器的虚拟专用IP地址。连接确立信息405是对经由WAN3的各中继服务器相互间是否确立连接的信息。
中继组信息40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24、116、216中。即,中继组信息40由中继服务器12、22和客户终端11、21共享。
当在经由WAN3的各中继服务器相互间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时,记载连接确立信息405。当在经由WAN3的各中继服务器相互间未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时,不记载连接确立信息405。由此,与在经由WAN3的各中继服务器相互间,是否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并且,与中继服务器的虚拟专用IP地址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5)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
图5是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0作为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的图。中继服务器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细节的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客户终端的概要的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50由上位信息501-1、501-2、下位信息502-1、502-2构成。上位信息501-1、501-2分别包含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下位信息502-1、502-2分别包含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04-1、504-2、连接确立信息505-1、505-2、表示客户终端是否联机(log in)到中继服务器中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6-1、506-2。
上位信息501-1、501-2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中继服务器的名称。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是与中继服务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
下位信息502-1、502-2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相关的信息。‘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门名。‘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id’表示客户终端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名称。
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04-1、504-2表示中继通信系统中虚拟分配的、客户终端的虚拟专用IP地址。连接确立信息505-1、505-2是与同一LAN中的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相互间是否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相关的信息。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6-1、506-2表示客户终端登入(log on)中的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50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25、117、217中。即,中继服务器信息50由中继服务器12、22和客户终端11、21共享。
当中继服务器启动时,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变为‘active’。当中继服务器未启动时,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为空栏。由此,与中继服务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当客户终端登入到中继服务器中时,记载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6-1、506-2。当客户终端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时,不记载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6-1、506-2。由此,与客户终端是否登入到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当同一LAN中的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相互间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时,记载连接确立信息505-1、505-2。当同一LAN中的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相互间未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时,不记载连接确立信息505-1、505-2。由此,与同一LAN中的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相互间,是否确立利用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并且,与客户终端的虚拟专用IP地址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6)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
图6是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0、70作为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的图。客户终端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客户终端的细节的信息。
客户终端信息60、70分别包含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02、702、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03、703。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不必分别与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04-1、504-2一致。
‘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门名。‘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分别表示仅在LAN1、2中唯一分配的客户终端的IP地址。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02、702表示客户终端的注册有效期限。‘id’表示客户终端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名称。‘pass’表示客户终端的口令。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03、703表示客户终端的端口序号。
客户终端信息60仅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客户终端信息70仅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26中。即,客户终端信息60仅由中继服务器12持有,客户终端信息70仅由中继服务器22持有。
(7)信息共享的流程
图7-图9是表示共享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处理流程图。中继服务器12、22参加中继通信系统。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并且,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在该各区段,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
(7-1)步骤S1~步骤S2的处理流程
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和中继服务器22的管理者缔结在LAN1、2相互间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的契约。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和中继服务器22的管理者缔结如下契约,即设定‘255.255.255.0’作为子网掩码,设定‘192.168.0.*’,作为虚拟专用IP地址,对各装置设定唯一的数值,作为‘*’。
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1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1: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1,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中继服务器22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2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2:CreateAccount())。控制部22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服务器信息51-2。
图10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上位信息511-1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1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RELAY SERVER 1’。作为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13-1,设定‘active’。即,中继服务器12启动。
下位信息512-1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11相关的信息。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1’。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6-1为空栏。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和连接确立信息还未被记载。
图10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1-2。上位信息511-2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2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RELAY SERVER 2’。作为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13-2,设定‘active’。即,中继服务器22启动。
下位信息512-2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21相关的信息。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2’。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6-2为空栏。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因此,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和连接确立信息还未被记载。
图11表示中继组映射。在该时刻,由于还未形成中继组,所以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227、118、218显示表示无应显示的中继组的消息。
(7-2)步骤S3~步骤S4的处理流程
在下面的说明中,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由SIP服务器31中继。说明中继服务器12(22)经SIP服务器31对中继服务器22(12)执行通信的方法。
中继服务器12(22)对SIP服务器31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2(12)的帐户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SIP服务器31将中继服务器12、22的帐户分别对应于中继服务器12、22的共用IP地址。SIP服务器31根据中继服务器22(12)的帐户,取得中继服务器22(12)的共用IP地址。SIP服务器31对中继服务器22(12)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2(12)的共用IP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步骤S3:SetGroup())。控制部12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中。控制部22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224中。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交换(步骤S4:exchange(db))。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1的复制。中继服务器22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的复制。
控制部12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的复制、中继服务器信息51-1,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控制部22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1的复制、中继服务器信息51-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
控制部1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2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26中。客户终端信息6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1执行,客户终端信息7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2执行。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62。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72。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由中继服务器12、22共享。
图12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上位信息421是与上位的中继组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lastmod’,设定‘20070402133100’。作为‘name’,设定‘GROUP 1’。但是,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未确立连接。因此,中继组虚拟地址信息还未被记载。
下位信息422是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12、2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但是,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未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因此,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和连接确立信息还未被记载。
图12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2。上位信息521-1、521-2分别与图10的上位信息511-1、511-2一样。下位信息522-1、522-2分别与图10的下位信息512-1、512-2一样。
图12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2。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 1’。作为‘pass’,设定‘client-1’。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21为空栏。作为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22,设定‘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23为空栏。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
图12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 2’。作为‘pass’,设定‘client-2’。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21为空栏。作为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22,设定‘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23为空栏。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
图13表示中继组映射。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和中继服务器2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2,显示中继组映射。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因此,合成图1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图13的中继组映射。但是,中继组信息42中,连接确立信息还未被记载。因此,‘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记载‘连接未确立’和旁边的虚线。
(7-3)步骤S5~步骤S6的处理流程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执行呼叫控制(步骤S5:INVITE()),请求连接确立(步骤S6:connect())。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组信息42,制作中继组信息43,并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中。在中继服务器12与中继服务器22的连接确立的时刻,中继服务器12与中继服务器22分配各自的虚拟专用地址。控制部222通过更新中继组信息42,制作中继组信息43,并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224中。控制部122不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和客户终端信息62。控制部222不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和客户终端信息72。
通过以上的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62。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72。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2由中继服务器12、22共享。
图14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3。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
控制部122、222根据中继服务器12、22的管理者缔结的契约,将上位信息431的中继组虚拟地址信息433设定为‘192.168.0.*’。中继通信系统中,对各装置唯一设定‘*’。
控制部122、222根据中继组虚拟地址信息433,将与下位信息432的中继服务器12、22相关的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434设定为相互不同的数值。控制部122将‘*’设定为‘1’,将与中继服务器12相关的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434设定为‘192.168.0.1’。控制部222将‘*’设定为‘2’,将与中继服务器22有关的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434设定为‘192.168.0.2’。
控制部122将下位信息432的与中继服务器12相关的连接确立信息435设定为‘s1’。控制部222将下位信息432的与中继服务器22相关的连接确立信息435设定为‘s2’。图7中,针对利用了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中继服务器12、22的套接字(socket),将‘Transaction’分别设定为‘s1’、‘s2’。
‘groupID’表示确立连接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设定为‘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将‘MediaSession’设定为‘socket’。以上两种信息在图7和图9中一样。
图14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2。在步骤S5~步骤S6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所以不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
图14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2。在步骤S5~步骤S6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2。
图14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在步骤S5~步骤S6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
图15表示中继组映射。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和中继服务器2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2,显示中继组映射。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执行呼叫控制,请求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确立。另外,中继组信息43中,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434和连接确立信息435已被记载。因此,中继服务器12、22的虚拟专用IP地址被记载。另外,‘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记载‘连接确立’和旁边的实线。
(7-4)步骤S7~步骤S9的处理流程
参照图8。客户终端11的用户输入‘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客户终端11的识别信息,输入‘client-1’,作为客户终端11的口令。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步骤S7:REGISTER(ID,PASS))。控制部1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2,执行客户终端1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122受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并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在客户终端11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的时刻,中继服务器12分配客户终端11的虚拟专用地址。控制部12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4,并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1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8:get())。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发送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复制。客户终端11将中继组信息43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16中,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中。
控制部12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4,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控制部1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2为‘active’的中继服务器22决定为应通知的中继服务器。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9:NOTIFY())。控制部2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并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
控制部2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客户终端。控制部222不将客户终端信息72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21为空栏、客户终端信息72的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23为空栏的客户终端21决定为应通知的客户终端。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64。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72。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4由中继服务器12、22、客户终端11共享。
图16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3。在步骤S7~步骤S9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图16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下位信息542-1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46-1被确定为‘relay-server-1abc.net’。
控制部122将‘*’设定为‘11’,将下位信息542-1的与客户终端11相关的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44-1设定为‘192.168.0.11’。这里,该虚拟专用IP地址与已设定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不重复。
控制部122将下位信息542-1的与客户终端11相关的连接确立信息545-1设定为空栏。即,在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还未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
图16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4。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41被确定为‘192.168.10.2’。这里,就客户终端11而言,物理的专用IP地址‘192.168.10.2’与虚拟的专用IP地址‘192.168.0.11’不一致。另外,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42被确定为‘1213935960484’。并且,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43被确定为‘5070’。
图16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在步骤S7~步骤S9的处理流程中,由于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
图17表示中继组映射。客户终端1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18、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中继服务器2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4,显示中继组映射。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另外,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中,已记载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44-1。因此,客户终端11的虚拟专用IP地址被记载。但是,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中,连接确立信息545-1还未被记载。因此,‘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未记载‘连接确立’和旁边的实线。
(7-5)步骤S10~步骤S13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21的用户输入‘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客户终端21的识别信息,输入‘client-2’,作为客户终端21的口令。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步骤S10:REGISTER(ID,PASS))。控制部2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执行客户终端2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222受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控制部2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4,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5,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在客户终端21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的时刻,中继服务器22分配客户终端21的虚拟专用地址。控制部22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5,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26中。控制部2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11:get())。中继服务器22对客户终端21发送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5的复制。客户终端21将中继组信息43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216中,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5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17中。
控制部22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5,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的中继服务器。控制部2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5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53-1为‘active’的中继服务器12决定为应通知的中继服务器。
中继服务器22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步骤S12:NOTIFY())。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4,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5,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控制部1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4,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的客户终端。控制部122将确定客户终端信息64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41、确定客户终端信息64的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43的客户终端11决定为应通知的客户终端。
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步骤S13:NOTIFY())。控制部11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4,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5,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中。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5、客户终端信息64。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5、客户终端信息75。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5。客户终端2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5由中继服务器12、22、客户终端11、21共享。
图18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3。在步骤S10~步骤S13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图18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因此,下位信息552-2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56-2被确定为‘relay-server-2abc.net’。
控制部222将‘*’设定为‘12’,将下位信息552-2的与客户终端21相关的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54-2设定为‘192.168.0.12’。这里,该虚拟专用IP地址与已设定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不重复。
控制部222将下位信息552-2的与客户终端21相关的连接确立信息555-2设定为空栏。即,在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还未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
图18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4。在步骤S10~步骤S13的处理流程中,由于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12注销(log off),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4。
图18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5。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因此,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51被确定为‘192.168.1.10’。这里,就客户终端21而言,物理的专用IP地址‘192.168.1.10’与虚拟的专用IP地址‘192.168.0.12’不一致。另外,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52被确定为‘1213935978484’。并且,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53被确定为‘5070’。
图19表示中继组映射。客户终端1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18、客户终端2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18、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中继服务器2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5,显示中继组映射。
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另外,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中,已记载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54-2。因此,客户终端21的虚拟专用IP地址被记载。但是,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中,连接确立信息555-2还未被记载。因此,‘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未记载‘连接确立’和旁边的实线。
(7-6)步骤S14~步骤S17的处理流程
参照图9。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执行呼叫控制(步骤S14:INVITE()),请求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的确立(步骤S15:connect())。控制部122、11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5,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6,分别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117中。控制部1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和客户终端信息64。控制部11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步骤S16~步骤S17的处理流程与步骤S9、S12、S13一样执行。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步骤S16:NOTIFY())。中继服务器22对客户终端2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步骤S17:NOTIFY())。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6、客户终端信息64。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6、客户终端信息75。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6。客户终端2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6。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6由中继服务器12、22、客户终端11、21共享。
图20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3。在步骤S14~步骤S17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图20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6。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
控制部122、112将下位信息562-1的连接确立信息565-1设定为‘c1’。图9中,对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连接中、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的套接字,将‘Transaction’设定为‘c1’。‘groupID’和‘MediaSession’如上所述。
这里,利用了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的中继服务器12的套接字、和利用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的中继服务器12的套接字是相互不同的套接字。但是,这些套接字由同一groupID关联。
图20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4。在步骤S14~步骤S17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12注销,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4。
图20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5。在步骤S14~步骤S17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22注销,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5。
图21表示中继组映射。客户终端1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18、客户终端2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18、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中继服务器2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6,显示中继组映射。
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另外,中继服务器信息56中,已记载连接确立信息565-1。因此,‘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记载‘连接确立’和旁边的实线。
(7-7)步骤S18~步骤S21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2执行呼叫控制(步骤S18:INVITE()),请求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的确立(步骤S19:connect())。控制部222、21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6,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7,分别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217中。控制部2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和客户终端信息75。控制部21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步骤S20~步骤S21的处理流程与步骤S9、S12、S13同样地执行。中继服务器22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6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步骤S20:NOTIFY())。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6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步骤S21:NOTIFY())。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7、客户终端信息64。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7、客户终端信息75。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7。客户终端21持有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7由中继服务器12、22、客户终端11、21共享。
图22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3。在步骤S18~步骤S21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3。
图22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7。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2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
控制部222、212将下位信息572-2的连接确立信息575-2设定为‘c2’。图9中,对利用了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的套接字,将‘Transaction’设定为‘c2’。‘groupID’和‘MediaSession’如上所述。
这里,利用了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的中继服务器22的套接字、和利用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的中继服务器12的套接字是相互不同的套接字。但是,这些套接字由同一groupID关联。
图22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4。在步骤S18~步骤S21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12注销,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4。
图22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5。在步骤S18~步骤S21的处理流程中,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22注销,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5。
图23表示中继组映射。客户终端1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18、客户终端21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18、中继服务器1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127、中继服务器22的中继组映射显示部227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3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7,显示中继组映射。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2确立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另外,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已记载连接确立信息575-2。因此,‘客户终端21’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记载‘连接确立’和旁边的实线。
(8)信息共享的汇总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会变化。因此,当一个中继服务器辨认到状态变化时,立即更新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信息。
另外,一个中继服务器向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记载的其他中继服务器立即通知更新了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并且,一个中继服务器向客户终端信息中记载的客户终端立即通知更新了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但是,即使其他中继服务器记载于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但当判断为其他中继服务器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上述一个中继服务器也不立即通知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且,即使客户终端记载于客户终端信息中,但当判断为客户终端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上述一个中继服务器也不立即通知客户终端。
一个中继服务器的管理者通过与其他中继服务器的管理者交涉,决定向各装置分配虚拟专用IP地址的方法。一个中继服务器通过与其他中继服务器通信,决定本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以便各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不重复。中继服务器通过与登入到本装置的客户终端通信,决定客户终端的虚拟专用IP地址,以便各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不重复。
与各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相关的信息包含于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与利用了各装置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确立状态相关的信息包含于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当各装置的这些信息变化时,中继通信系统整体都更新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由此,与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实时共享。另外,与各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相关的信息和与利用了各装置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确立状态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实时共享。并且,以上说明的全部信息在各装置中实时显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中继服务器12、22之间确立连接时,或客户终端11、21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22时,中继服务器12、22向各服务器或各终端动态分配虚拟专用地址。但是,赋予虚拟地址的定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在形成了组的时刻,向登记的全部客户终端统一分配虚拟地址,或在制作完中继服务器或客户终端的时刻分配虚拟地址。在该情况下,也可通过检查登入状态,判断可否利用虚拟地址通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全部中继服务器、全部客户终端具备虚拟LAN驱动器,利用虚拟地址,但也可构成为仅部分服务器或客户终端具备虚拟LAN驱动器。利用虚拟LAN驱动器的WEB服务器也可存在于中继组内。
(9)数据发送接收的流程
图24是表示信息共享后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在信息共享后,存储图22所示的中继组信息43、中继服务器信息57、客户终端信息64、75,显示图23所示的中继组映射。网页浏览器113对网页服务器213请求内容。网页服务器213对网页浏览器113提供内容。
(9-1)步骤S22~步骤S25的处理流程
参照图24。虚拟LAN驱动器114和网页浏览器113在内容发送接收之前启动。虚拟LAN驱动器114根据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取得‘192.168.0.11’,作为客户终端11的虚拟专用IP地址(步骤S22:open(192.168.0.11))。网页浏览器113与步骤S22一样,取得‘192.168.0.11’,作为客户终端11的虚拟专用IP地址(步骤S24:start(192.168.0.11))。
虚拟LAN驱动器214和网页服务器213在内容发送接收之前启动。虚拟LAN驱动器214根据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17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取得‘192.168.0.12’,作为客户终端21的虚拟专用IP地址(步骤S23:open(192.168.0.12))。网页服务器213与步骤S23一样,取得‘192.168.0.12’,作为客户终端21的虚拟专用IP地址(步骤S25:start(192.168.0.12))。
(9-2)步骤S26的处理流程
网页浏览器113对虚拟LAN驱动器114输出发送目的地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为‘192.168.0.12’的内容请求信息(步骤S26:http(192.168.0.12))。
虚拟LAN驱动器114对控制部112输出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将发送目的地的虚拟专用IP地址设定为‘192.168.0.12’,将发送源的虚拟专用IP地址设定为‘192.168.0.11’(步骤S26.1:packet(192.168.0.12,192.168.0.11))。
控制部112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74-2,确认发送目的地不在LAN1,而在经由WAN3的LAN2。
客户终端11在步骤S15中确立并利用了设定为‘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向设定为‘Transaction:c1’的本装置的套接字,输出封装的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客户终端11向中继服务器12发送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步骤S26.1.1:connection(packet))。
中继服务器12从客户终端11接收通信包。控制部122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74-2,确认发送目的地不在LAN1,而在经由WAN3的LAN2。
中继服务器12在步骤S6中确立并利用了设定为‘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向设定为‘Transaction:s1’的本装置的套接字,输出封装的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中继服务器12向中继服务器22发送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步骤S26.1.1.1:connection(packet))。
中继服务器22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通信包。控制部222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74-2,确认发送目的地不在经由WAN3的LAN1,而在LAN2。
中继服务器22在步骤S19中确立并利用了设定为‘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向设定为‘Transaction:c2’的本装置的套接字,输出封装的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中继服务器22向客户终端21发送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步骤S26.1.1.1.1:connection(packet))。
客户终端21从中继服务器22接收通信包。控制部212向虚拟LAN驱动器214输出内容请求信息的通信包(步骤S26.1.1.1.1.1:packet(192.168.0.12,192.168.0.11))。
虚拟LAN驱动器214向网页服务器213输出发送源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为‘192.168.0.11’的内容请求信息(步骤S26.1.1.1.1.1.1:http(192.168.0.11))。通过以上处理流程,内容的请求终止。
(9-3)步骤S27的处理流程
网页服务器213向虚拟LAN驱动器214输出发送目的地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为‘192.168.0.11’的内容(步骤S27:http(192.168.0.11))。
虚拟LAN驱动器214向控制部212输出内容的通信包。将发送目的地的虚拟专用IP地址设定为‘192.168.0.11’,将发送源的虚拟专用IP地址设定为‘192.168.0.12’(步骤S27.1:packet(192.168.0.11,192.168.0.12))。
控制部212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17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74-1,确认发送目的地不在LAN2,而在经由WAN3的LAN1。
客户终端21在步骤S19中确立并利用了设定为‘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向设定为‘Transaction:c2’的本装置的套接字,输出封装的内容的通信包。客户终端21向中继服务器22发送内容的通信包(步骤S27.1.1:connection(packet))。
中继服务器22从客户终端21接收通信包。控制部222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74-1,确认发送目的地不在LAN2,而在经由WAN3的LAN1。
中继服务器22在步骤S6中确立并利用了设定为‘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向设定为‘Transaction:s2’的本装置的套接字,输出封装的内容的通信包。中继服务器22向中继服务器12发送内容的通信包(步骤S27.1.1.1:connection(packet))。
中继服务器12从中继服务器22接收通信包。控制部122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存储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574-1,确认发送目的地不在经由WAN3的LAN2,而在LAN1。
中继服务器12在步骤S15中确立并利用了设定为‘groupID=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中,向设定为‘Transaction:c1’的本装置的套接字,输出封装的内容的通信包。中继服务器12向客户终端11发送内容的通信包(步骤S27.1.1.1.1:connection(packet))。
客户终端11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通信包。控制部112向虚拟LAN驱动器114输出内容的通信包(步骤S27.1.1.1.1.1:packet(192.168.0.11,192.168.0.12))。
虚拟LAN驱动器114向网页浏览器113输出发送源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为‘192.168.0.12’的内容(步骤S27.1.1.1.1.1.1:http(192.168.0.12))。通过以上处理流程,内容的提供终止。
(10)数据发送接收的汇总
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各装置分配虚拟专用IP地址,确立相互间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各装置对应于中继通信系统的状态变化,实时共享与利用了全部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和全部装置的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确立相关的信息。
数据发送侧发送将数据接收侧的虚拟专用IP地址指定为发送目的地的数据。数据接收侧接收将数据发送侧的虚拟专用IP地址指定为发送源的数据。发送数据的通信包在介于远程LAN相互间的WAN封装。
参与数据发送接收的各装置通过将数据接收侧的虚拟专用IP地址与中继服务器虚拟地址信息或客户终端虚拟地址信息相对照,决定将发送数据的通信包传输到哪个装置。参与数据发送接收的各装置通过参照利用了虚拟地址的IP通信用连接确立信息,决定将发送数据的通信包输出到哪个连接的套接字。
在现有技术的VPN中,各装置分配虚拟专用IP地址。但是,各装置不共享与全部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相关的信息,也不共享与全部装置的连接确立相关的信息。因此,每当各装置发送数据时发生通信错误时,具有是不存在指定为发送目的地的虚拟专用IP地址还是指定为发送目的地的装置未确立连接的不明确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中继通信系统中,各装置分配虚拟专用IP地址。并且,各装置共享与全部装置的虚拟专用IP地址相关的信息,还共享与全部装置的连接确立相关的信息。因此,可消除现有技术的VPN中的问题,还可对应于中继通信系统的状态变化来构筑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的虚拟网络。
2.第2实施方式
(1)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5是表示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中继通信系统由LAN1、2、WAN3构成。LAN1、2是远程构筑的小规模的网络。WAN3是因特网等大规模的网络。
LAN1由客户终端11、中继服务器12构成。LAN2由客户终端21、中继服务器22构成。WAN3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服务器31构成。
客户终端11、21是个人计算机等。中继服务器12、22中继客户终端11、21相互间的通信。SIP服务器31中继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SIP作为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协议,但也可利用SIP以外的协议。当利用SIP以外的协议时,可以直接执行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
(2)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
图26是表示中继服务器12(22)的构成要素的图。中继服务器12(22)由接口部121(221)、控制部122(222)、数据库存储部123(223)构成。未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中继服务器12中的符号。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中继服务器22中的符号。
接口部121(221)利用专用IP地址,对连接于LAN1(2)上的客户终端11(21)执行通信。接口部121(221)利用共用IP地址,对连接于WAN3上的SIP服务器31执行通信。
控制部122(222)执行用于中继客户终端11、21相互间的通信的控制。控制部122(222)制作或更新数据库存储部123(223)中存储的以下信息。
数据库存储部123(223)由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24)、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25)、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226)构成。下面说明以上信息的具体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服务器12、22与后述的客户终端11、21不同,不具备应用程序(下面记为应用。),但也可与后述的客户终端11、21一样,具备应用。当中继服务器12、22具备应用时,只要中继服务器12、22的应用的识别信息作为中继服务器12、22的应用启动信息包含于后述的中继服务器信息中即可。
(3)客户终端的构成要素
图27是表示客户终端11(21)的构成要素的图。客户终端11(21)由接口部111(211)、控制部112(212)、应用151(251)、数据库存储部115(215)构成。未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客户终端11中的符号。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客户终端21中的符号。
接口部111(211)利用专用IP地址,对连接于LAN1(2)上的中继服务器12(22)执行通信。
控制部112(212)执行用于执行客户终端11(21)和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的控制。
控制部112(212)输入或输出由应用151(251)处理的应用数据。应用151(251)由第1应用152(252)、第2应用153(253)构成。第1应用152、252是相同的应用。第2应用153、253是相同的应用。第1应用152、252与第2应用153、253相互不同。
控制部112(212)制作或更新数据库存储部115(215)中存储的以下信息。数据库存储部115(215)由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16(216)、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217)构成。以上信息的具体例如后所述。
(4)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
图28是表示中继组信息40作为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的图。中继组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概要的信息。
中继组信息40由上位信息401、下位信息402构成。
上位信息401是与上位的中继组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组的识别信息。‘lastmod’表示中继组信息的最新更新时刻。‘name’表示中继组的名称。
下位信息402是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
中继组信息40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24、116、216中。即,中继组信息40由中继服务器12、22和客户终端11、21共享。
(5)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
图29是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0作为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的图。中继服务器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细节的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客户终端的概要的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50由上位信息501-1、501-2、下位信息502-1、502-2构成。上位信息501-1、501-2分别包含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下位信息502-1、502-2分别包含应用启动信息504-1、504-2、表示客户终端是否联机到中继服务器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5-1、505-2。
上位信息501-1、501-2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中继服务器的名称。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是与中继服务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
下位信息502-1、502-2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相关的信息。‘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门名。应用启动信息504-1、504-2是应用的识别信息,是表示应用启动的信息。‘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id’表示客户终端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名称。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5-1、505-2表示客户终端登入中的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50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25、117、217中。即,中继服务器信息50由中继服务器12、22和客户终端11、21共享。
当中继服务器启动时,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为‘active’。当中继服务器未启动时,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为空栏。由此,与中继服务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当应用启动时,记载应用启动信息504-1、504-2。当应用未启动时,不记载应用启动信息504-1、504-2。由此,与应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另外,如上所述,有时中继服务器12、22存储应用,中继服务器12、22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也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此时,只要在上位信息501-1、501-2中记载与应用启动信息504-1、504-2一样的信息作为中继服务器12、22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信息即可。另外,由该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启动状态的应用的数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也可在第1客户终端11与第1中继服务器12双方中存储应用,共享双方的启动状态。
当客户终端登入到中继服务器时,记载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5-1、505-2。当客户终端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时,不记载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5-1、505-2。由此,与客户终端是否登入到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6)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
图30是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0、70作为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的图。客户终端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客户终端的细节的信息。
客户终端信息60、70分别包含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02、702、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03、703。
‘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门名。‘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表示客户终端的IP地址。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02、702表示客户终端的注册有效期限。‘id’表示客户终端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名称。‘pass’表示客户终端的口令。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03、703表示客户终端的端口序号。
客户终端信息60仅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客户终端信息70仅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26中。即,客户终端信息60仅由中继服务器12持有,客户终端信息70仅由中继服务器22持有。
(7)信息共享的流程
图31和图32是表示共享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处理流程图。中继服务器12、22参加中继通信系统。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在启动第1应用152的同时,不启动第2应用153。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启动第1应用252,并且,启动第2应用253。
(7-1)步骤S1~步骤S2的处理流程
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和中继服务器22的管理者缔结在LAN1、2相互间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的契约。
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1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1: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1,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中继服务器22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2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2:CreateAccount())。控制部22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服务器信息51-2。
图33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上位信息511-1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1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RELAY SERVER 1’。作为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13-1,设定‘active’。即,中继服务器12启动。
下位信息512-1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11相关的信息。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1’。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5-1为空栏。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
应用启动信息未被记载。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所以中继服务器12不参与影响客户终端11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如何。
图33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1-2。上位信息511-2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2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RELAY SERVER 2’。作为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13-2,设定‘active’。即,中继服务器22启动。
下位信息512-2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21相关的信息。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2’。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5-2为空栏。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
应用启动信息未被记载。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所以中继服务器22不参与影响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如何。
(7-2)步骤S3~步骤S4的处理流程
在下面的说明中,中继服务器12、22相互间的通信由SIP服务器31中继。说明中继服务器12(22)经SIP服务器31对中继服务器22(12)执行通信的方法。
中继服务器12(22)对SIP服务器31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2(12)的帐户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SIP服务器31将中继服务器12、22的帐户分别对应于中继服务器12、22的共用IP地址。SIP服务器31根据中继服务器22(12)的帐户,取得中继服务器22(12)的共用IP地址。SIP服务器31对中继服务器22(12)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2(12)的共用IP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步骤S3:SetGroup())。控制部12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中。控制部22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224中。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交换(步骤S4:exchange(db))。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1的复制。中继服务器22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的复制。
控制部12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的复制、中继服务器信息51-1,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控制部22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1的复制、中继服务器信息51-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
控制部1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2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26中。客户终端信息6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1执行,客户终端信息7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2执行。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62。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72。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由中继服务器12、22共享。
图34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上位信息421是与上位的中继组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lastmod’,设定‘20070402133100’。作为‘name’,设定‘GROUP 1’。
下位信息422是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12、2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
图34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2。上位信息521-1、521-2分别与图33的上位信息511-1、511-2一样。下位信息522-1、522-2分别与图33的下位信息512-1、512-2一样。
图34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2。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 1’。作为‘pass’,设定‘client-1’。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21为空栏。作为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22,设定‘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23为空栏。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
图34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 2’。作为‘pass’,设定‘client-2’。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21为空栏。作为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22,设定‘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23为空栏。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
(7-3)步骤S5~步骤S7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11的用户启动第1应用152,制作欲在中继通信系统中共享的消息。第1应用152将事先设定的自身的识别信息登记在控制部112中(步骤S5:CreateMessage())。客户终端11的用户在启动第1应用252的同时,不启动第2应用153。
客户终端21的用户启动第1应用153,制作欲在中继通信系统中共享的消息。第1应用153将事先设定的自身的识别信息登记在控制部212中(步骤S6:CreateMessage())。客户终端21的用户启动第1应用252,并且启动第2应用253(步骤S7:CreateMessage())。步骤S6、S7一样执行。
(7-4)步骤S8~步骤S10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11的用户输入‘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客户终端11的识别信息,输入‘client-1’,作为客户终端11的口令。客户终端11的用户在步骤S5启动第1应用152。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步骤S8:REGISTER(ID,PASS,APPLKEY1))。控制部1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2,执行客户终端1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122受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控制部12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3,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1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9:get())。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复制。客户终端11将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16中,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中。
控制部12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中继服务器。控制部1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33-2为‘active’的中继服务器22决定为应通知的中继服务器。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步骤S10:NOTIFY())。控制部2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
控制部2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客户终端。控制部222不将客户终端信息72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21为空栏、客户终端信息72的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23为空栏的客户终端21决定为应通知的客户终端。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客户终端信息63。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客户终端信息72。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由中继服务器12、22、客户终端11共享。
图35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在步骤S8~步骤S10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图35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3。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在启动第1应用152的同时,不启动第2应用153。并且,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作为下位信息532-1的应用启动信息534-1,记载‘applkey=”applkey1”’,而不记载‘applkey=”applkey2”’。并且,下位信息532-1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35-1被确定为‘relay-server-1abc.net’。
图35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31被确定为‘192.168.10.2’。另外,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32被确定为‘1213935960484’。并且,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33被确定为‘5070’。
图35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在步骤S8~步骤S10的处理流程中,由于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
(7-5)步骤S11~步骤S14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21的用户输入‘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客户终端21的识别信息,输入‘client-2’,作为客户终端21的口令。客户终端21的用户在步骤S6、S7,启动第1应用252、第2应用253。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步骤S11:REGISTER(ID,PASS,APPLKEY1,APPLKEY2))。控制部2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执行客户终端2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222受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控制部2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25中。控制部22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4,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26中。控制部2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2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12:get())。中继服务器22对客户终端21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复制。客户终端21将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216中,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17中。
控制部22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控制部2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1为‘active’的中继服务器12决定为应通知的中继服务器。
中继服务器22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13:NOTIFY())。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控制部1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客户终端。控制部122将确定客户终端信息63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31、确定客户终端信息63的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33的客户终端11决定为应通知的客户终端。
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14:NOTIFY())。控制部11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17中。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63。中继服务器2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74。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21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由中继服务器12、22、客户终端11、21共享。
图36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在步骤S11~步骤S14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图36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启动第1应用252,并且启动第2应用253。进而,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因此,作为下位信息542-2的应用启动信息544-2,记载‘applkey=“applkey1,applkey2”’。并且,下位信息542-2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45-2被确定为‘relay-server-2abc.net’。
图36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在步骤S11~步骤S14的处理流程中,由于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12注销,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3。
图36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4。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因此,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41被确定为‘192.168.1.10’。另外,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42被确定为‘1213935978484’。并且,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43被确定为‘5070’。
(8)信息共享的汇总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会变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会变化。因此,当一个中继服务器辨认到状态变化时,立即更新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信息。
另外,一个中继服务器向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记载的其他中继服务器立即通知更新了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并且,一个中继服务器向客户终端信息中记载的客户终端立即通知更新了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但是,即使其他中继服务器记载于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但当判断为其他中继服务器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上述一个中继服务器也不立即通知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且,即使客户终端记载于客户终端信息中,但当判断为客户终端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上述一个中继服务器也不立即通知客户终端。
由此,与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中存储的应用启动状态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实时共享。
(9)数据发送接收的流程
图37和图38是表示信息共享后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在信息共享后,存储图36所示的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63、74。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在启动第1应用152的同时,不启动第2应用153。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启动第1应用252,并且启动第2应用253。
第1应用152、252是相同的应用。第2应用153、253是相同的应用。第1应用152、252与第2应用153、253相互不同。
(9-1)步骤S15~步骤S18的处理流程
图37表示发送接收数据前确立连接的处理流程。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所属的中继组。具体地,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中继组信息42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Group())。在中继组信息42中,设定有中继服务器12、22的识别信息‘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属于由中继服务器12、22构成的中继组。
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对应于中继组信息42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4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Server())。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构成中继组的中继服务器、位于中继服务器下位的客户终端、以及在中继组内启动的应用的信息。
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能够与客户终端21之间进行发送接收数据。另外,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在客户终端21中第1应用252启动、能够通信。
第1应用152确认对于中继服务器1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1设定为‘active’。即,确认中继服务器12启动。
第1应用152确认对于中继服务器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2设定为‘active’。即,确认中继服务器22启动。
第1应用152确认对于客户终端21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45-2设定为‘relay-server-2abc.net’。即,确认客户终端21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2。
第1应用152确认对于客户终端21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应用启动信息544-2设定为‘applkey1,applkey2’。即,确认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和第2应用253启动。
第1应用152确认可经中继服务器12、22对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发送数据。第1应用152决定对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发送数据。
第1应用152对控制部112输出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客户终端11在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通信(stream(1))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步骤S15:open(client-2,client-1,applkey1))。
中继服务器12将stream(1)、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的通信(stream(2))作为自身中继的通信而关联(stream(1):open()==stream(2):open())。中继服务器12在stream(2)中对中继服务器22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步骤15.1:open(client-2,client-1,applkey1))。
中继服务器22将stream(2)、中继服务器22和客户终端21相互间的通信(stream(3))作为自身中继的通信而关联(stream(2):open()==stream(3):open())。中继服务器22在stream(3)中对客户终端21使用客户终端信息74来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步骤15.1.1:open(client-2,client-1,applkey1))。即,根据对应于客户终端21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42‘192.168.1.1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45‘5070’等,将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发送给客户终端21。控制部212确认应对第1应用252输出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而不应对第2应用253输出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控制部212对第1应用252输出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
客户终端21在stream(3)中对中继服务器22发送连接确立的许可信息(对步骤S15.1.1的ack)。
中继服务器22参照stream(2)和stream(3)的关联(stream(2):ack()==stream(3):ack())。中继服务器22在stream(2)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连接确立的许可信息(对步骤S15.1的ack)。
中继服务器12参照stream(1)和stream(2)的关联(stream(1):ack()==stream(2):ack())。中继服务器12在stream(1)中对客户终端11发送连接确立的许可信息(对步骤S15的ack)。
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确立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连接(connection(1))(步骤S16:connection(1))。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2确立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2相互间的连接(connection(2))(步骤S17:connection(2))。中继服务器12将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作为自己中继的连接而关联。
中继服务器22对客户终端21使用客户终端信息74确立中继服务器22和客户终端21相互间的连接(connection(3))(步骤S18:connection(3))。中继服务器22将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作为自己中继的连接而关联。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如下所述,客户终端11中存储的第1应用152和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可双向发送接收数据。
说明客户终端11中存储的第1应用152对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发送数据时的情况。第1应用152对控制部112输出数据。客户终端11在connection(1)发送数据(connection(1):send())。中继服务器12当在connection(1)接收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的关联,在connection(2)发送数据(connection(1):recv()==connection(2):send())。
中继服务器22当在connection(2)接收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的关联,在connection(3)发送数据(connection(2):recv()==connection(3):send())。客户终端21在connection(3)接收数据(connection(3):recv())。控制部212对第1应用252输出数据。
说明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对客户终端11中存储的第1应用152发送数据时的情况。第1应用252对控制部212输出数据。客户终端21在connection(3)发送数据(connection(3):send())。中继服务器22当在connection(3)接收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的关联,在connection(2)发送数据(connection(2):send()==connection(3):recv())。
中继服务器12当在connection(2)接收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的关联,在connection(1)发送数据(connection(1):send()==connection(2):recv())。客户终端11在connection(1)接收数据(connection(1):recv())。控制部112对第1应用152输出数据。
(9-2)步骤S19~步骤S22的处理流程
图38表示发送接收数据后、切断连接的处理流程。图37中,客户终端11中存储的第1应用152对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图38中,客户终端21中存储的第1应用252对客户终端11中存储的第1应用114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
第1应用252对控制部212输出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客户终端21在stream(3)中对中继服务器22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步骤S19:close())。
中继服务器22参照stream(2)和stream(3)的关联(stream(2):close()==stream(3):close())。中继服务器22在stream(2)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步骤S19.1:close())。
中继服务器12参照stream(1)和stream(2)的关联(stream(1):close()==stream(2):close())。中继服务器12在stream(1)中对客户终端11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步骤S19.1.1:close())。控制部112对第1应用152输出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2切断connection(3)(步骤S20:disconnect(3))。
中继服务器22参照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的关联(connection(2):disconnect==connection(3):disconnect)。中继服务器22对中继服务器12切断connection(2)(步骤S21:disconnect(2))。
中继服务器12参照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的关联(connection(1):disconnect==connection(2):disconnect)。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切断connection(1)(步骤S22:disconnect(1))。
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参照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可确认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以及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中存储的应用的启动状态。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可在确认了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的状态之后,在与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相互间双向发送接收数据。
3.第3实施方式
(1)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39是表示中继通信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中继通信系统由LAN1、2、WAN3构成。LAN1、2是远程构筑的小规模的网络。WAN3是因特网等大规模的网络。
LAN1由客户终端11、中继服务器12构成。LAN2由客户终端21、22中继服务器23构成。WAN3由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服务器31构成。
客户终端11、21、22是个人计算机等。中继服务器12、23中继客户终端11、客户终端21、22相互间的通信。SIP服务器31中继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SIP作为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协议,但也可利用SIP以外的协议。当利用SIP以外的协议时,直接执行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即可。
(2)中继服务器的构成要素
图40是表示中继服务器12(23)的构成要素的图。中继服务器12(23)由接口部121(231)、控制部122(232)、数据库存储部123(233)构成。未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中继服务器12中的符号。附加括号的符号表示中继服务器23中的符号。
接口部121(231)利用专用IP地址,对连接于LAN1(2)上的客户终端11(21、22)执行通信。接口部121(231)利用共用IP地址,对连接于WAN3上的SIP服务器31执行通信。
控制部122(232)执行用于中继客户终端11、客户终端21、22相互间的通信的控制。控制部122(232)制作或更新数据库存储部123(233)中存储的以下信息。
数据库存储部123(233)由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34)、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236)构成。下面说明以上信息的具体例。
(3)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
图41是表示中继组信息40作为中继组信息的具体例的图。中继组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概要的信息。
中继组信息40由上位信息401、下位信息402构成。
上位信息401是与上位的中继组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组的识别信息。‘lastmod’表示中继组信息的最新更新时刻。‘name’表示中继组的名称。
下位信息402是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
中继组信息40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234中。即,中继组信息40由中继服务器12、23共享。并且,中继组信息40能够由中继服务器和客户终端共享。
(4)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
图42是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0作为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具体例的图。中继服务器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中继服务器的细节的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客户终端的概要的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50由上位信息501-1、501-2、下位信息502-1、502-2构成。上位信息501-1、501-2分别包含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下位信息502-1、502-2分别包含表示客户终端是否登入到中继服务器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4-1、504-2。
上位信息501-1、501-2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id’表示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中继服务器的名称。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是与中继服务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
下位信息502-1、502-2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相关的信息。‘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门名。‘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id’表示客户终端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名称。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4-1、504-2表示客户终端登入中的中继服务器的识别信息。
中继服务器信息50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235中。即,中继服务器信息50由中继服务器12、23共享。并且,中继服务器信息50能够由中继服务器和客户终端共享。
当中继服务器启动时,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为‘active’。当中继服务器未启动时,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03-1、503-2为空栏。由此,与中继服务器是否启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当客户终端登入到中继服务器时,记载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4-1、504-2。当客户终端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时,不记载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04-1、504-2。由此,与客户终端是否登入到中继服务器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共享。
(5)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
图43是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0、70作为客户终端信息的具体例的图。客户终端信息是表示构成中继通信系统的客户终端的细节的信息。
客户终端信息60、70分别包含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02、702、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03、703。
‘div’表示客户终端的部门名。‘group’表示客户终端所属的中继组的识别信息。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01、701表示客户终端的IP地址。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02、702表示客户终端的注册有效期限。‘id’表示客户终端的识别信息。‘name’表示客户终端的名称。‘pass’表示客户终端的口令。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03、703表示客户终端的端口序号。
客户终端信息60仅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客户终端信息70仅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36中。即,客户终端信息60仅由中继服务器12持有,客户终端信息70仅由中继服务器23持有。
(6)信息共享的流程-第1次设定
图44是表示共享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处理流程图。图44中,执行第1次设定。即,中继服务器12、23参加中继通信系统。另外,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6-1)步骤S1~步骤S2的处理流程
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和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缔结在LAN1、2相互间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的契约。
中继服务器12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1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1:CreateAccount())。控制部12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1,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21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2:CreateAccount())。控制部23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1-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35中。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中继服务器23持有中继服务器信息51-2。
图45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1-1。上位信息511-1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12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RELAY SERVER 1’。作为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13-1,设定‘active’。即,中继服务器12启动。
下位信息512-1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11相关的信息。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1’。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4-1为空栏。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
图45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1-2。上位信息511-2是与上位的中继服务器23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RELAY SERVER 2’。作为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13-2,设定‘active’。即,中继服务器23启动。
下位信息512-2是与下位的客户终端21相关的信息。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2’。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14-2为空栏。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6-2)步骤S3~步骤S4的处理流程
在下面的说明中,中继服务器12、23相互间的通信由SIP服务器31中继。说明中继服务器12(23)经SIP服务器31对中继服务器23(12)执行通信的方法。
中继服务器12(23)对SIP服务器31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3(12)的帐户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SIP服务器31将中继服务器12、23的帐户分别对应于中继服务器12、23的共用IP地址。SIP服务器31根据中继服务器23(12)的帐户,取得中继服务器23(12)的共用IP地址。SIP服务器31对中继服务器23(12)发送将中继服务器23(12)的共用IP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数据等。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构筑中继通信系统的组(步骤S3:SetGroup())。控制部12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124中。控制部232制作中继组信息42,存储在中继组信息存储部234中。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交换(步骤S4:exchange(db))。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1的复制。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的复制。
控制部12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2的复制、中继服务器信息51-1,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控制部232通过合成中继服务器信息51-1的复制、中继服务器信息51-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2,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35中。
控制部1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23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2,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36中。客户终端信息6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1执行,客户终端信息72的制作处理和存储处理在步骤S2执行。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62。中继服务器23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客户终端信息72。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2由中继服务器12、23共享。
图46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上位信息421是与上位的中继组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lastmod’,设定‘20070402133100’。作为‘name’,设定‘GROUP 1’。
下位信息422是与下位的中继服务器12、23相关的信息。作为‘id’,设定‘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
图46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2。上位信息521-1、521-2分别与图45的上位信息511-1、511-2一样。下位信息522-1、522-2分别与图45的下位信息512-1、512-2一样。
图46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2。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 1’。作为‘pass’,设定‘client-1’。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21为空栏。作为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22,设定‘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23为空栏。即,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
图46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作为‘div’,设定‘software’。作为‘group’,设定‘20070402133100relay-server-1.abc.net’。作为‘id’,设定‘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name’,设定‘CLIENT 2’。作为‘pass’,设定‘client-2’。
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21为空栏。作为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22,设定‘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23为空栏。即,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6-3)步骤S5~步骤S7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11的用户输入‘client-1relay-server-1.abc.net’,作为客户终端11的识别信息,输入‘client-1’,作为客户终端11的口令。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步骤S5:REGISTER(ID,PASS))。控制部1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2,执行客户终端1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122受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控制部12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63,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126中。控制部12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6:get())。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复制。客户终端11存储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
控制部12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中继服务器。控制部1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33-2为‘active’的中继服务器23决定为应通知的中继服务器。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步骤S7:NOTIFY())。控制部23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2,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3,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35中。
控制部23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2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3的客户终端。控制部232不将客户终端信息72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21为空栏、客户终端信息72的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23为空栏的客户终端21决定为应通知的客户终端。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客户终端信息63。中继服务器23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客户终端信息72。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3由中继服务器12、23、客户终端11共享。
图47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在步骤S5~步骤S7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图47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3。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下位信息532-1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34-1被确定为‘relay-server-1abc.net’。
图47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因此,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31被确定为‘192.168.10.2’。另外,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632被确定为‘1213935960484’。并且,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33被确定为‘5070’。
图47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2。在步骤S5~步骤S7的处理流程中,由于客户终端21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
(6-4)步骤S8~步骤S11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21的用户输入‘client-2relay-server-2.abc.net’,作为客户终端21的识别信息,输入‘client-2’,作为客户终端21的口令。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步骤S8:REGISTER(ID,PASS))。控制部23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2,执行客户终端21的用户认证。
控制部232受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控制部23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235中。控制部23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4,存储在客户终端信息存储部236中。控制部23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9:get())。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1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复制。客户终端21存储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
控制部232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控制部23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1为‘active’的中继服务器12决定为应通知的中继服务器。
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10:NOTIFY())。控制部12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在中继服务器信息存储部125中。
控制部122通过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决定应通知其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客户终端。控制部122将确定客户终端信息63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631、确定客户终端信息63的客户终端端口信息633的客户终端11决定为应通知的客户终端。
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3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4(步骤S11:NOTIFY())。客户终端11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3,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4,存储中继服务器信息54。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12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63。中继服务器23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74。客户终端11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21持有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由中继服务器12、23、客户终端11、21共享。
图48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在步骤S8~步骤S11的处理流程中,由于新的中继服务器未参加到中继通信系统,所以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图48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4。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因此,下位信息542-2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44-2被确定为‘relay-server-2abc.net’。
图48的第3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在步骤S8~步骤S11的处理流程中,由于客户终端11的用户未从中继服务器12注销,所以不更新客户终端信息63。
图48的第4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4。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因此,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41被确定为‘192.168.1.10’。另外,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42被确定为‘1213935978484’。并且,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43被确定为‘5070’。
(7)信息共享的流程-第2次设定
图49是表示共享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的处理流程图。图49中,执行第2次设定。即,中继服务器12、23继续参加中继通信系统。另外,客户终端11的用户继续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并且,客户终端22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客户终端21的用户从中继服务器23注销。
(7-1)步骤S24~步骤S25的处理流程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22的用户,制作帐户(步骤S24-A:CreateAccount())。控制部23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4,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5。控制部23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4,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5。控制部23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步骤S24-B与步骤S7、S10基本一样。控制部232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5。控制部232决定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步骤S24-B:NOTIFY())。
步骤S24-C与步骤S11基本一样。控制部23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5。控制部232决定对客户终端2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步骤S24-C:NOTIFY())。
步骤S25与步骤S11基本一样。控制部12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控制部122决定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4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5(步骤S25:NOTIFY())。
图50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图50的第1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在步骤S24~步骤S25的处理流程中,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客户终端信息63。
图50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5。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这里,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22的用户制作帐户。因此,对客户终端22制作下位信息552-3。但是,客户终端22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因此,对于客户终端22,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54-3为空栏。
图51的第2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5。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这里,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对客户终端22的用户制作帐户。因此,对客户终端22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5。但是,客户终端22的用户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因此,对于客户终端22,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51、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53为空栏,将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52设定为‘0’。
(7-2)步骤S26~步骤S29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22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步骤S26:REGISTER(ID,PASS))。控制部23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5,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6。控制部23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5,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6。控制部23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客户终端22对中继服务器23请求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的提供(步骤S27:get())。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2发送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6的复制。
步骤S28-A与步骤S11基本一样。控制部23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6。控制部232决定对客户终端2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步骤S28-A:NOTIFY())。
步骤S28-B与步骤S7、S10基本一样。控制部232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6。控制部232决定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步骤S28-B:NOTIFY())。
步骤S29与步骤S11基本一样。控制部12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控制部122决定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5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6(步骤S29:NOTIFY())。
图52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图53的第1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在步骤S26~步骤S29的处理流程中,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客户终端信息63。
图52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6。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这里,客户终端22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因此,对于客户终端22,确定下位信息562-3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64-3。
图53的第2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6。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这里,客户终端22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因此,对于客户终端22,确立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61和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63,将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62设定为不是‘0’的信息。
(7-3)步骤S30~步骤S32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21的用户从中继服务器23注销(步骤S30:deREGISTER(ID))。控制部232通过更新中继服务器信息56,制作中继服务器信息57。控制部232通过更新客户终端信息76,制作客户终端信息77。控制部232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
步骤S31-A与步骤S11基本一样。控制部23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77。控制部232决定对客户终端2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6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6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步骤S31-A:NOTIFY())。
步骤S31-B与步骤S7、S10基本一样。控制部232参照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7。控制部232决定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6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6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步骤S31-B:NOTIFY())。
步骤S32与步骤S11基本一样。控制部122参照客户终端信息63。控制部122决定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6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通知中继服务器信息56被更新为中继服务器信息57(步骤S32:NOTIFY())。
图54的第1个框内表示中继组信息42。图55的第1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63。在步骤S30~步骤S32的处理流程中,不更新中继组信息42、客户终端信息63。
图54的第2个框内表示中继服务器信息57。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这里,客户终端21的用户从中继服务器23注销。因此,对于客户终端21,下位信息572-2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74-2为空栏。
图54的第2个框内表示客户终端信息77。下划线部分表示更新部分。这里,客户终端21的用户从中继服务器23注销。因此,对于客户终端21,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71和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73为空栏,将客户终端有效期限信息772设定为‘0’。
(8)信息共享的汇总
在中继通信系统中,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会变化。因此,当一个中继服务器辨认到状态变化时,立即更新中继组信息、中继服务器信息、客户终端信息。
另外,一个中继服务器向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记载的其他中继服务器立即通知更新了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并且,一个中继服务器向客户终端信息中记载的客户终端立即通知更新了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
但是,即使其他中继服务器记载于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中,但当判断为其他中继服务器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上述一个中继服务器也不立即通知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且,即使客户终端记载于客户终端信息中,但当判断为客户终端处于未连接状态时,上述一个中继服务器也不立即通知客户终端。
由此,与LAN和客户终端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由中继通信系统整体实时共享。
(9)数据发送接收的流程-第1次设定后
图56-图58是表示第1次信息共享后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在第1次信息共享后,存储图48所示的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4、客户终端信息63、74。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客户终端2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客户终端22的用户没有通过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制作帐户。
(9-1)步骤S12~步骤S15的处理流程
图56表示以块单位发送接收数据的处理流程。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所属的中继组。具体地,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中继组信息42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Group())。在中继组信息42中,设定有中继服务器12、23的识别信息‘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属于由中继服务器12、23构成的中继组。
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对应于中继组信息42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4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Server())。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构成中继组的中继服务器、位于中继服务器下位的客户终端。
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能够与中继服务器23之间进行发送接收数据。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对于中继服务器1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1设定为‘active’。即,确认中继服务器12启动。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对于中继服务器23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43-2设定为‘active’。即,确认中继服务器23启动。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可经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数据。客户终端11的用户决定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块单位的数据。
客户终端11在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通信(dialog(1))中,发送以中继服务器23为目标地址的块单位的数据(步骤S12:data(from:client-1,to:relay-server-2))。中继服务器12在dialog(1)中从客户终端11接收块单位的数据。
中继服务器12在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3相互间的通信(dialog(2))中,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块单位的数据(步骤S13:data(from:client-1,to:relay-server-2))。中继服务器23在dialog(2)中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块单位的数据。
中继服务器23在(dialog(2))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表示接收到块单位的数据的响应(步骤S14:response(from:relay-server-2,to:client-1))。中继服务器12在dialog(2)中从中继服务器23接收表示接收到块单位的数据的响应。
中继服务器12在(dialog(1))中,对客户终端11发送表示接收到块单位的数据的响应(步骤S15:response(from:relay-server-2,to:client-1))。客户终端11在dialog(1)中从中继服务器12接收表示接收到块单位的数据的响应。
dialog(1)是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通信。dialog(2)是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3相互间的通信。中继服务器12将相互邻接的不同区段中的dialog(1)和dialog(2)相互关联。
中继服务器12在dialog(1)中接收到数据时,制作表示将dialog(1)和dialog(2)相互关联的信息,在dialog(2)中发送数据。在数据的发送接收中,dialog(1)和dialog(2)相互关联由‘dialog(1):recv()==dialog(2):send()’表示。
中继服务器12在dialog(2)中接收到响应时,参照表示将dialog(1)和dialog(2)相互关联的信息,在dialog(1)中发送响应。在响应的发送接收中,dialog(1)和dialog(2)相互关联由‘dialog(1):send()==dialog(2):recv()’表示。
(9-2)步骤S16~步骤S19的处理流程
图57表示连续地发送接收数据前确立连接的处理流程。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所属的中继组。具体地,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中继组信息42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Group())。在中继组信息42中,设定有中继服务器12、23的识别信息‘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属于由中继服务器12、23构成的中继组。
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对应于中继组信息42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4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Server())。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构成中继组的中继服务器、位于中继服务器下位的客户终端。
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4,确认能够与客户终端21之间发送接收数据。客户终端11的用户与步骤S12~步骤S15的处理流程一样,确认中继服务器12、23启动。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对于客户终端21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4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44-2设定为‘relay-server-2abc.net’。即,确认客户终端21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可经中继服务器12、23对客户终端21发送数据。客户终端11的用户决定对客户终端21连续地发送数据。
客户终端11在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通信(stream(1))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步骤S16:open(client-2,client-1))。
中继服务器12将stream(1)、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3相互间的通信(stream(2))相关联(stream(1):open()==stream(2):open())。中继服务器12在stream(2)中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步骤S16.1:open(client-2,client-1))。
中继服务器23将stream(2)、中继服务器23和客户终端21相互间的通信(stream(3))相关联(stream(2):open()==stream(3):open())。中继服务器23在stream(3)中对客户终端21使用客户终端信息74来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步骤S16.1.1:open(client-2,client-1))。即,根据对应于客户终端21的客户终端地址信息741‘192.168.1.10’、客户终端端口信息743‘5070’等,将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发送给客户终端21。
客户终端21在stream(3)中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连接确立的许可信息(对步骤S16.1.1的ack)。
中继服务器23参照stream(2)和stream(3)的关联(stream(2):ack()==stream(3):ack())。中继服务器23在stream(2)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连接确立的许可信息(对步骤S16.1的ack)。
中继服务器12参照stream(1)和stream(2)的关联(stream(1):ack()==stream(2):ack())。中继服务器12在stream(1)中对客户终端11发送连接确立的许可信息(对步骤S16的ack)。
客户终端11对中继服务器12确立客户终端11和中继服务器12相互间的连接(connection(1))(步骤S17:connection(1))。
中继服务器12对中继服务器23确立中继服务器12和中继服务器23相互间的连接(connection(2))(步骤S18:connection(2))。中继服务器12将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相关联。
中继服务器23对客户终端21使用客户终端信息74确立中继服务器23和客户终端21相互间的连接(connection(3))(步骤S19:connection(3))。中继服务器23将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相关联。
通过以上处理流程,如下所述,客户终端11和客户终端21可双向连续地发送接收数据。
说明客户终端11对客户终端21连续地发送数据时的情况。客户终端11在connection(1)发送数据(connection(1):send())。中继服务器12当在connection (1)接收到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 (1)和connection(2)的关联,在connection(2)发送数据(connection(1):recv()==connection(2):send())。中继服务器23当在connection(2)接收到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的关联,在connection(3)发送数据(connection(2):recv()==connection(3):send())。客户终端21在connection(3)接收数据(connection(3):recv())。
说明客户终端21对客户终端11连续地发送数据时的情况。客户终端21在connection(3)发送数据(connection(3):send())。中继服务器23当在connection(3)接收到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的关联,在connection(2)发送数据(connection(2):send()==connection(3):recv())。中继服务器12当在connection(2)接收到数据时,通过参照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的关联,在connection(1)发送数据(connection(1):send()==connection(2):recv())。客户终端11在connection(1)接收数据(connection(1):recv())。
(9-3)步骤S20~步骤S23的处理流程
图58表示连续地发送接收数据后、切断连接的处理流程。图57中,客户终端11对客户终端21发送连接确立的请求信息。图58中,客户终端21对客户终端11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
客户终端21在stream(3)中对中继服务器23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步骤S20:close())。
中继服务器23参照stream(2)和stream(3)的关联(stream(2):close()==stream(3):close())。中继服务器23在stream(2)中对中继服务器12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步骤S20.1:close())。
中继服务器12参照stream(1)和stream(2)的关联(stream(1):close()==stream(2):close())。中继服务器12在stream(1)中对客户终端11发送连接切断的请求信息(步骤S20.1.1:close())。
客户终端21对中继服务器23切断connection(3)(步骤S21:disconnect(3))。
中继服务器23参照connection(2)和connection(3)的关联(connection(2):disconnect==connection(3):disconnect)。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2切断connection(2)(步骤S22:disconnect(2))。
中继服务器12参照connection(1)和connection(2)的关联(connection(1):disconnect==connection(2):disconnect)。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切断connection(1)(步骤S23:disconnect(1))。
(10)数据发送接收的流程-第2次设定后
图59~图61是表示第2次信息共享后数据发送接收流程的图。在第2次信息共享后,存储图54和图55所示的中继组信息42、中继服务器信息57、客户终端信息63、77。客户终端11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客户终端21的用户从中继服务器23注销。客户终端22的用户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10-1)步骤S33~步骤S36的处理流程
图59表示以块单位发送接收数据的处理流程。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使中继组信息42和中继服务器信息57显示于中继服务器23的显示画面中(getGroup(),getServer(),getClient())。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确认中继服务器23所属的中继组。具体地,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使中继组信息42显示于中继服务器23的显示画面中(getGroup())。在中继组信息42中,设定有中继服务器12、23的识别信息‘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确认中继服务器23属于由中继服务器12、23构成的中继组。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使对应于中继组信息42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显示于中继服务器23的显示画面中(getServer())。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7,确认构成中继组的中继服务器、位于中继服务器下位的客户终端。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7,确认能够与客户终端11之间进行发送接收数据。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确认对于中继服务器1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7的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573-1设定为‘active’。即,确认中继服务器12启动。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确认对于客户终端11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7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74-1设定为‘relay-server-1abc.net’。即,确认客户终端11登入到中继服务器12。
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确认可经中继服务器12对客户终端11发送数据。中继服务器23的管理者决定对客户终端11发送块单位的数据。
步骤S33、S34、S35、S36分别与步骤S12、S13、S14、S15基本一样。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在确认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之后,可对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发送块单位的数据。
(10-2)步骤S37~步骤S44的处理流程
图60表示连续地发送接收数据前确立连接的处理流程。图61表示连续地发送接收数据后、切断连接的处理流程。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所属的中继组。具体地,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中继组信息42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Group())。在中继组信息42中,设定有中继服务器12、23的识别信息‘relay-server-1abc.net’、‘relay-server-2abc.net’。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客户终端11属于由中继服务器12、23构成的中继组。
客户终端11的用户使对应于中继组信息42的中继服务器信息57显示于客户终端11的显示画面中(getServer())。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7,确认构成中继组的中继服务器、位于中继服务器下位的客户终端。
客户终端11的用户参照中继服务器信息57,确认能够与客户终端22通信。客户终端11的用户与步骤S12~步骤S15的处理流程一样,确认中继服务器12、23启动。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对于客户终端21中继服务器信息57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74-2为空栏。即,确认客户终端21未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对于客户终端22将中继服务器信息57的客户终端站点信息574-3设定为‘relay-server-2abc.net’。即,确认客户终端22登入到中继服务器23。
客户终端11的用户确认不能经中继服务器12、23对客户终端21发送数据,但能对客户终端22发送数据。客户终端11的用户决定对客户终端22连续地发送数据。
步骤S37、S38、S39、S40分别与步骤S16、S17、S18、S19基本一样。步骤S41、S42、S43、S44分别与步骤S20、S21、S22、S23基本一样。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通过参照中继组信息和中继服务器信息,在确认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的增减状态和连接状态之后,可在与其他客户终端和中继服务器相互间双向连续地发送接收数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下,可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广泛适用于连接于远程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上的客户终端能够经由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通信的中继服务器和中继通信系统中。

Claims (2)

1.一种中继通信系统,具备第1网络、第2网络、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上的第1中继服务器、和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上的第2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和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中继组信息的中继组信息制作部,所述中继组信息表示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构成的中继组、和所述中继组利用的虚拟网络地址,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1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中的第1客户终端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所述第1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所述第1网络上的所述第1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制作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制作部,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表示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的启动状态的第2中继服务器启动信息、和与登记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中的第2客户终端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所述第2客户终端登记信息包含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连接于所述第2网络上的所述第2客户终端之间的连接状态,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和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
中继服务器间共享部,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之间共享包含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和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的中继服务器信息、及所述中继组信息;以及
虚拟地址管理部,以规定的定时对所述第1客户终端和所述第2客户终端动态地赋予在所述中继组内被唯一地管理的虚拟网络地址,并且,将所赋予的虚拟网络地址的信息登记于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中,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所述第1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1客户终端之间共享所述中继组信息和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
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包含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所述第2客户终端间共享部在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与所述第2客户终端之间共享所述中继组信息和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包含通信执行部,所述通信执行部根据所述中继组信息和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执行已将根据所述中继组信息和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选择的所述第2客户终端的虚拟网络地址指定为通信目的地的、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中继的通信,
所述中继组信息包含与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是否和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确立着连接相关的中继服务器连接确立信息,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与所述第1客户终端是否和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确立着连接相关的第1客户终端连接确立信息,
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信息包含与所述第2客户终端是否和所述第2中继服务器确立着连接相关的第2客户终端连接确立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服务器和所述第1客户终端包含映射显示部,所述映射显示部根据所述中继组信息和所述中继服务器信息,显示视觉地表示当前所述中继组内的连接确立状况与虚拟地址的映射。
CN2009801340667A 2008-09-01 2009-08-31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Active CN102138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23098 2008-09-01
JP2008223098A JP4831145B2 (ja) 2008-09-01 2008-09-01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227540A JP4803229B2 (ja) 2008-09-04 2008-09-04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08-227540 2008-09-04
JP2008-230229 2008-09-08
JP2008230229A JP4831148B2 (ja) 2008-09-08 2008-09-08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PCT/JP2009/004254 WO2010023958A1 (ja) 2008-09-01 2009-08-31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8304A CN102138304A (zh) 2011-07-27
CN102138304B true CN102138304B (zh) 2013-08-21

Family

ID=41721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40667A Active CN102138304B (zh) 2008-09-01 2009-08-31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56116B2 (zh)
EP (1) EP2323315B1 (zh)
CN (1) CN102138304B (zh)
TW (1) TWI455547B (zh)
WO (1) WO20100239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42701B1 (en) * 2010-11-18 2020-12-02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636941B2 (ja) 2010-12-16 2014-12-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
JP5636942B2 (ja) 2010-12-16 2014-12-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
JP5636940B2 (ja) * 2010-12-16 2014-12-1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サーバ
JP5682782B2 (ja) 2011-07-11 2015-03-11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US9864632B2 (en) 2011-08-17 2018-01-09 Open Invention Network,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fer of an application state between devices
US11683292B2 (en) * 2011-09-09 2023-06-20 Kingston Digital, Inc. Private cloud routing server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use in a privat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US11863529B2 (en) 2011-09-09 2024-01-02 Kingston Digital, Inc. Private cloud routing server connection mechanism for use in a private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JP5668954B2 (ja) * 2011-11-30 2015-02-12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US10348668B2 (en) * 2013-05-24 2019-07-09 Red Hat, Inc. Overlay network over a messaging network
US9949302B2 (en) * 2016-03-24 2018-04-17 Google Llc Automatic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oggling
JP2021158466A (ja) * 2020-03-26 2021-10-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中継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3082A (zh) * 2006-10-11 2008-04-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文件服务器装置
CN101188543A (zh) * 2006-11-24 2008-05-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中继通信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CN101202709A (zh) * 2006-12-11 2008-06-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CN101207549A (zh) * 2006-12-19 2008-06-2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及客户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05143A (ja) 1990-08-24 1992-04-07 Nec Corp ファイル共有方式
JPH09168055A (ja) 1995-12-18 1997-06-24 Fujitsu Ltd セキュリティ制御装置
JPH09282216A (ja) 1996-04-18 1997-10-31 Kobe Nippon Denki Software Kk 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システム
JP2000059465A (ja) 1998-08-07 2000-02-25 Hitachi Ltd 障害監視管理方式
JP3415456B2 (ja) * 1998-10-19 2003-06-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コマンド使用権限制御方法ならびに制御プログラムを格納した記憶媒体
JP2001092702A (ja) 1999-09-20 2001-04-06 Fujitsu Ltd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サーバ装置、クライアント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JP2001292167A (ja) 2000-04-10 2001-10-19 Fujitsu Ltd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01306382A (ja) 2000-04-24 2001-11-02 Hitachi Ltd 共用ファイルアクセス方法及びその実施装置並びにその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2002007182A (ja) 2000-06-20 2002-01-11 Nec Corp 外部記憶装置の共有ファイル管理方式
JP4092388B2 (ja) * 2000-11-10 2008-05-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を用いたサービス提供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
US6954790B2 (en) * 2000-12-05 2005-10-11 Interactive People Unplugged Ab Network-based mobile workgroup system
JP4231984B2 (ja) 2001-01-15 2009-03-0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02057917A2 (en) * 2001-01-22 2002-07-25 Sun Microsystems, Inc. Peer-to-peer network computing platform
JP2002247036A (ja) 2001-02-21 2002-08-30 Nec Corp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並びに同方法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憶媒体
US20020143956A1 (en) * 2001-04-03 2002-10-03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elay server
JP3784269B2 (ja) * 2001-04-10 2006-06-07 アライドテレシス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プログラ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AU2002313583A1 (en) * 2001-08-01 2003-02-17 Actona Technologies Ltd. Virtual file-sharing network
JP2003223521A (ja) * 2002-01-29 2003-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設備管理システム及び設備管理方法
US7624437B1 (en) * 2002-04-02 2009-11-24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er authentication and interactive unit authentication
JP2004139291A (ja) * 2002-10-17 2004-05-13 Hitachi Ltd データ通信中継装置
US7647388B2 (en) * 2003-02-19 2010-01-12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Limited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intermediary server, and controlled device
US8706760B2 (en) 2003-02-28 2014-04-22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 to delay locking of server files on edit
JP2004310371A (ja) 2003-04-04 2004-11-04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ファイル共有システム及び方法、ファイル共有サーバ、ファイル共有サービスのクライアント端末、ファイル共有プログラム、ファイル共有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US7895649B1 (en) * 2003-04-04 2011-02-22 Raytheon Company Dynamic rule generation for an enterprise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JP2005027040A (ja) 2003-07-02 2005-01-27 Ricoh Co Ltd 監視方法、監視プログラム及び集中監視プログラム
JP3941763B2 (ja) 2003-09-09 2007-07-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クライアントサーバ型サービスにおける輻輳制御システム
US8065418B1 (en) * 2004-02-02 2011-11-22 Apple Inc. NAT traversal for media conferencing
JP3940135B2 (ja) 2004-05-13 2007-07-04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リソース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4980882B2 (ja) * 2005-02-24 2012-07-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接続支援装置
JP4379379B2 (ja) 2005-04-27 2009-12-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06343943A (ja) * 2005-06-08 2006-12-21 Murata Mach Ltd ファイルサーバ装置及び通信管理サーバ装置
JP2007104440A (ja) 2005-10-05 2007-04-19 Dit:Kk パケット伝送システム、トンネ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伝送方法
JP4492575B2 (ja) 2006-03-29 2010-06-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US20070233844A1 (en) * 2006-03-29 2007-10-04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Relay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101852B2 (ja) 2006-10-05 2012-12-1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ータ中継装置
EP1926285B1 (en) * 2006-10-11 2011-07-13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JP4207078B2 (ja) * 2006-10-11 2009-01-1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
EP1942634B1 (en) * 2006-11-24 2012-08-29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8010647B2 (en) * 2006-12-11 2011-08-30 Murata Machinery, Ltd.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arranged to share resources between networks
JP5125087B2 (ja) 2006-12-13 2013-01-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
JP4816572B2 (ja) * 2007-05-30 2011-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仮想ネットワーク接続システム及び装置
JP4750761B2 (ja) 2007-07-23 2011-08-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接続制御システム、接続制御方法、接続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中継装置
JP2010178089A (ja) 2009-01-29 2010-08-12 Daikin Ind Ltd 遠隔管理システム、遠隔管理装置及び接続装置
JP4998526B2 (ja) 2009-09-04 2012-08-15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941846B2 (ja) 2009-09-04 2012-05-30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11055453A (ja) 2009-09-04 2011-03-17 Murata Machinery Ltd 中継サーバ及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3082A (zh) * 2006-10-11 2008-04-16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文件服务器装置
CN101188543A (zh) * 2006-11-24 2008-05-2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中继通信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CN101202709A (zh) * 2006-12-11 2008-06-18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CN101207549A (zh) * 2006-12-19 2008-06-2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及客户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9678A (en) 2010-05-16
US20110161525A1 (en) 2011-06-30
EP2323315A4 (en) 2013-01-23
EP2323315B1 (en) 2014-03-05
TWI455547B (zh) 2014-10-01
US8356116B2 (en) 2013-01-15
EP2323315A1 (en) 2011-05-18
WO2010023958A1 (ja) 2010-03-04
CN102138304A (zh) 2011-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8304B (zh)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US11082254B2 (en) User datagram protocol tunneling in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instances
US10298544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between local area networks
CN104601699A (zh) 用于远程访问服务的双层架构
EP2408153B1 (en) First relay server and second relay server
US9596178B2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77646A1 (en) Network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CN102045409A (zh) 网络穿透方法及网络通讯系统
RU2638880C2 (ru) Способ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бесперебойного соединения связ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US20120185603A1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81289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covering from the failure of a gateway server
US20120269092A1 (en) Auto-configuration of network devices
JP4831148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US9197557B2 (en) Relay server and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880979B (zh) 模块化工业自动化设备和经背板总线系统传输消息的方法
CN104468696B (zh) 用以进行点对点连接的方法、服务器与装置
US20210075716A1 (en) Automatic routing configuration between hosts and network layer devices
JP4831145B2 (ja) 中継サーバおよび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803229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5458610B2 (ja)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4798197B2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JP2010062933A (ja) 中継サーバ、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Messerschmidt et al. Integrated web services and tunneling enabling field bus communication via heterogeneous (wide area) networks
CN105812166A (zh) 连接实现方法及系统、网络服务器和网关网元、管理方法
JP4947086B2 (ja) 中継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