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63082A - 文件服务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文件服务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63082A
CN101163082A CNA2007101520770A CN200710152077A CN101163082A CN 101163082 A CN101163082 A CN 101163082A CN A2007101520770 A CNA2007101520770 A CN A2007101520770A CN 200710152077 A CN200710152077 A CN 200710152077A CN 101163082 A CN101163082 A CN 101163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server
information
relay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5207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63082B (zh
Inventor
谷本好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chine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chine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771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070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778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224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chine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63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3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63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63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服务器,可降低服务器负荷,实现针对通信终端的移动等的动态对应等,并且能够在配置于不同LAN中的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中继服务器被配置于LAN中,并能够与配置于WAN中的SIP服务器进行通信。例如,第一中继服务器与第二中继服务器交换各自的LAN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当在一方的中继服务器中,在已交换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通知变更后的账户信息。一方的中继服务器基于已交换的账户信息决定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并通过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Description

文件服务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不同的多个局域网(LAN)内的通信终端跨越广域网(WAN)进行彼此之间的通信的技术,特别涉及中继该通信的中继服务器彼此之间的通信技术。
本申请主张于2006年10月1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 006-277183号和2006年10月1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277811号和2006年10月1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6-277996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其全部内容。
背景技术
利用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等呼叫控制协议、和DDNS(Dynamic Domain Name System),使存在于不同LAN中的通信终端彼此之间能够跨越WAN直接进行通信。这种技术被称为所谓的VPN(VirtualPrivate Network)技术,可以如同直接连接的网络那样利用处于远程的不同的LAN。
通过利用这样的技术,例如,能够把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LAN连接,并在与各个LAN连接的终端之间,进行跨越因特网的通信。
以往,公知有一种能够跨越因特网而与不同的LAN连接的通信终端彼此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在该技术中,与不同的LAN连接的不同的通信终端分别经由网关,向与因特网连接的中继服务器进行登录(log in),并在与中继服务器之间分别确立通信路径。而且,利用该通信路径,可在通信终端之间跨越因特网进行通信。该技术是利用存在于WAN上的中继服务器,使LAN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的技术。
发明内容
在利用SIP的情况下,一般在SIP服务器中登记有各个通信终端的账户(account)信息。即,通过各个通信终端向SIP服务器发布REGISTER方法(method),而在SIP服务器中登记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而且,若产生了从某个通信终端指定了其他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时,SIP服务器按照已登记的账户信息,中继用于确立会话(session)的通信。
当在多个LAN之间利用SIP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由于在SIP服务器中登记有多个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所以服务器的负荷增大。即,为了连接多个LAN,并在这些多个LAN之间进行通信,以往是在对这些进行统一管理的服务器中登记全部的配置于LAN中的通信终端的账户,所以服务器的负荷较大。
另外,在将存在于网络内的通信终端从某个LAN移动到不同的LAN中等情况下,由于不再需要已经登记的该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并且在移动目的地方需要重新登记该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所以管理困难且程序烦琐,不能实时地与通信终端的移动等对应。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服务器的负荷,实现针对通信终端的移动等的动态对应等,同时能够在配置于不同的LAN中的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
另外,如果依靠中继服务器进行通信终端的管理,则可减轻SIP服务器的负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个中继服务器要对通信数据进行中继,需要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因而存在使在中继服务器彼此之间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复杂化,并使通信负荷增大的问题。
另外,若因通信终端的移动等而引起已登记的账户信息产生了变动,则已经建立的中继服务器彼此之间的通信会话就不再需要了,而需要由移动目的地重新建立中继用的会话,因此,使得管理困难且程序烦琐,不能实时地对应。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问题点,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减少服务器的负荷,减少中继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负荷,实现针对通信终端的移动等的动态的对应等,同时能够在配置于不同LAN中的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技术。
另外,如果利用VPN等,也可以在与不同的LAN连接的终端之间虚拟地构成专用的网络组。但是,在这种专用的网络组中,例如存在如下的问题:当参加了该网络组的通信终端移动到不同的网络组中等情况下,不能简单地对应通信终端的账户登记状况发生了变更的情况、即不能动态地对应。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因通信终端的移动等,而引起专用的网络组的登记状况发生了变动,也能够动态地对应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配置于局域网中,并能够与配置于广域网中的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登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将本装置的账户信息登记到外部服务器的单元;指定在外部服务器中已登记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由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账户信息的单元;变更通知设定单元,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后的账户信息;若从局域网络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的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已交换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通过与相应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后的账户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在由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进行账户信息的登记时,可指定是否将所登记的账户信息包含在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的账户信息中。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配置于局域网中,并能够与配置于广域网中的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与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有关的中继信息的单元,在向其他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中继通信数据时,检测是否与配置于该局域网中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并在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情况下,基于已交换的中继信息,通过已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另外别的中继服务器,间接地对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具有: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登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将本装置的账户信息登记到外部服务器的单元;指定在外部服务器中已登记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中继信息登记单元,登记所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由上述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账户信息的单元;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由中继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中继信息的单元;变更通知设定单元,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后的中继信息;若从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从其他中继服务器接收到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检测是否在与所相应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在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情况下,根据中继信息来决定中继路径,并通过与中继路径上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后的中继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将由该通信会话所形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配置于局域网中,并能够与配置于广域网中的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登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的单元;将本装置的账户信息登记到外部服务器的单元;指定在外部服务器中已登记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所保持的账户信息的单元;登记组信息的单元,且该组信息是将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进行分组后的组信息;若从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基于所保持的组信息,判断两通信终端是否登记在相同的组中,并在已登记的情况下,基于所保持的账户信息来决定其他中继服务器,通过与该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还具有在本装置未保持有组信息的情况下,请求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组信息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还具有,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后的组信息的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还具有接受来自通信终端的组信息的发送请求,抽出并发送与该通信终端有关的组信息的单元。另外,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的特征是,还具有从通信终端接收组信息,并更新所保持的组信息的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可跨越因特网而与和其他LAN连接的通信终端进行通信。
由于设定成,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LAN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且当在已交换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都通知变更后的账户信息,所以即使因通信终端的登记请求、移动等而使得在已登记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动,也可自动且实时地更新该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可动态地进行对应。
各通信终端,在登记于中继服务器时,可指定是否将由此而变更的账户信息通知给其他中继服务器,如果指定不通知,则可将本装置的存在保持为隐藏状态。而且,中继服务器在与其他的中继服务器建立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请求基于通知事件的账户信息的变更通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能够跨越因特网而与和其他LAN连接的通信终端进行通信。各中继服务器不一定要分别建立直接通信路径。可通过中继服务器间接地进行中继,可减少中继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负荷。由于中继服务器可自动且实时地建立通信路径,所以即使存在通信终端的移动等,也能够动态地对应。
中继服务器,在建立中继路径时,可指定是否向对方的中继服务器请求变更通知等,并能够将所建立的中继路径信息不包含在中继信息中而保持在隐藏状态。
如果使用本发明的中继服务器来建立通信系统,则可自如地构成专用网络进行通信。而且,由于如果在任意一个中继服务器中将组信息进行登记或更新,则在其他中继服务器中,利用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信息收发,便可连锁地实现组信息的共有,所以可简单地对应。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构件、过程、步骤、特性及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图。
图2是表示通信终端与中继服务器的关系和中继服务器与SIP服务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是中继服务器的功能方框图。
图4是SIP服务器的功能方框图。
图5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图6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图。
图8是表示通信终端与中继服务器的关系和中继服务器与SIP服务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9是中继服务器的功能方框图。
图10是SIP服务器的功能方框图。
图11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图12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图13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通信终端的账户管理的概念图。
图15是表示通信终端与中继服务器的关系和中继服务器与SIP服务器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6是中继服务器的功能方框图。
图17是SIP服务器的功能方框图。
图18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图19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图20是通信处理的顺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整体图。该通信系统由因特网3、与因特网3连接的2个LAN1、2构成。LAN1、2是建立于物理角度上分离的地方的网络。例如,LAN1是在总公司楼中建立的局域网,LAN2是在其他的分公司楼中建立的局域网,这2个LAN1、2分别与作为全球通信网的因特网3连接。
如图所示,通信终端11、12与LAN1连接。对通信终端11、12分别付予了专用IP地址。这样,一般地,对与LAN连接的终端唯一地付予了只在LAN中被管理的专用IP地址。另外,中继服务器13与LAN1连接。中继服务器13在与LAN1连接的同时,还与因特网3连接。对中继服务器13,付予了LAN接口用专用IP地址、和WAN接口用全球IP地址。
被付予了专用IP地址的通信终端21、22与LAN2连接。另外,中继服务器23与LAN2连接。中继服务器23在与LAN2连接的同时,还与因特网3连接,并付予了LAN接口用专用IP地址、和WAN接口用全球IP地址。并且,SIP服务器4与因特网3连接。SIP服务器4具有:在中继服务器13、23进行利用了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的通信时,作为对SIP方法(method)和应答(response)等进行中继的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的功能、和作为登记中继服务器13、23的账户的SIP注册服务器(Registrar Server)的功能。
另一方面,与LAN1连接的中继服务器13具有作为SIP注册服务器的功能,且该SIP注册服务器利用SIP,登记与LAN1连接的通信终端11、12等的账户。
即,如图2所示,中继服务器13,在与通信终端11、12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基于从通信终端11、12接收到的登记请求(REGISTER)而对账户进行登记的SIP注册服务器,来发挥功能;在与SIP服务器4之间的关系中,则作为向SIP服务器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客户端(client),来发挥功能。
同样,与LAN2连接的中继服务器23,也具有作为SIP注册服务器的功能,且该SIP注册服务器利用SIP,登记与LAN2连接的通信终端21、22等的账户。
即,如图2所示,中继服务器23,在与通信终端21、22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基于从通信终端21、22接收到的登记请求(REGISTER)而对账户进行登记的SIP注册服务器,来发挥功能;在与SIP服务器4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向SIP服务器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客户端,来发挥功能。
图3是中继服务器13、23的功能方框图。由于中继服务器13、23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使用相同的图进行说明。中继服务器13、23具有LAN接口101、WAN接口102、通信控制部103、和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LAN接口101是利用专用IP地址,进行与连接在LAN中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的接口。即,中继服务器13利用LAN接口101,与通信终端11、12等进行通信,中继服务器23利用LAN接口101,与通信终端21、22等进行通信。
WAN接口102是:利用全球IP地址,与连接在全球通信网、即因特网3中的SIP服务器4、或连接在因特网3中的其他通信服务器、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接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中继服务器具有WAN接口,但也可以是由路由器进行与WAN之间的连接,在其下属设置中继服务器的方式。
通信控制部103是控制通过LAN接口101和WAN接口102而进行的各种通信的处理部。通信控制部103对依据了TCP/IP和UDP、SIP等协议的各种通信处理进行控制。
通信控制部103的功能之一是,从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该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例如,中继服务器13从通信终端11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通信终端11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
通信控制部103还执行以下的处理,即,与其他的中继服务器之间交换账户信息,并将本装置所保持的账户信息发送给该中继服务器的同时,接收该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并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而且,执行如下的处理:进行变更通知设定,且该变更通知设定是,当在其他的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中继服务器继续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当在本装置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若是SIP,如后述那样,利用基于SUBSCRIBE和NOTIFY的方法(method)的通知事件(event)来进行该处理。在通知事件中,可设定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若利用操作员的操作等,发送SUBSCRIBE方法(method),来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则其后,在可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当在接收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的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method),向发送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进行变更的通知和新账户信息的通知。
将所通知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如果有变更,则每次登记变更后的内容,继续进行更新。
若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将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向中继服务器发送,由此,在该中继服务器中已登记的账户信息中则产生变更。若在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则利用之前的变更通知设定,执行与该账户信息的变更有关的一系列的处理,但在该登记请求(REGISTER)时,能够指定是否将所登记的账户信息包含在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的账户信息中。即,通信终端能够将本装置的存在保持为相对于其他LAN的中继服务器等而言的隐藏状态。
另外,中继服务器在利用INVITE方法(method)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即,可选择是否向对方的中继服务器请求账户信息的变更通知。
并且,通信控制部103进行如下的控制,即,若从相同的LAN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LAN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已交换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中继服务器,并通过与相应的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通信控制部103还具有向SIP服务器4发送用于进行中继服务器本身的账户登记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功能。
通信控制部103另外还具有在对方侧的中继服务器13、23之间连接并维持隧道会话(Tunneling Session)的功能。即,通过从中继服务器13、23的任意一方发送SIP的INVITE方法,可在中继服务器13、23之间确立隧道会话。中继服务器13、23的通信控制部103通过维持所确立的隧道会话,能够对与LAN1、2连接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即,由于对与LAN1、2连接的通信终端,如后述那样分别付予了专用账户,所以在与配置另外的LAN1、2中的通信终端彼此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指定成为接收方的专用账户。但是,指定了该专用账户的SIP指令等的通信数据,在中继服务器13、23之间,被封装,并被中继到另一中继服务器13、23。接收侧的中继服务器13、23取出被中继来的SIP指令,将指定了专用账户的通信数据向相应的通信终端进行中继发送。
图4是SIP服务器4的功能方框图。如图所示,SIP服务器4具有WAN接口41、通信控制部42、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
WAN接口41是利用全球IP地址,在与连接在因特网3中的服务器、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SIP服务器4能够利用WAN接口41,与中继服务器13、23进行通信。
通信控制部42是控制通过WAN接口41进行的各种通信的处理部。通信控制部42对依据了TCP/IP和UDP、SIP等协议的通信处理进行控制。
通信控制部42的功能之一是,从与因特网3连接的中继服务器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该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中。例如,SIP服务器4从中继服务器13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中继服务器13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中。
通信控制部42还具有将从中继服务器13、23发送的各种SIP方法(method)和应答(response)等的通信数据中继到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的功能。
参照图5和图6的处理顺序(sequence)图,对如上构成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处理的流向进行说明。另外,图5表示从步骤S1到步骤S8的顺序,图6表示接下来的从步骤S9到步骤S11的顺序。
首先,中继服务器13向SIP服务器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如图5所示,在这里,中继服务器1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4向中继服务器13回复OK应答(response),并将中继服务器1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1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中。在进行密码认证的情况下,预先将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与密码相互对应地登记在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中。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请求登记时一同发送密码。而且在密码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IP地址对应地登记账户。
接下来,中继服务器23向SIP服务器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2)。在这里,中继服务器23进行本身的账户(SIP:relay-server2@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4向中继服务器23回复OK应答,并将中继服务器2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2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中。同样,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然后,通信终端11向中继服务器1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3)。在这里,通信终端11进行本身账户( SIP:0001@privatesip1)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1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11的账户与通信终端1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在进行密码认证的情况下,预先将通信终端的账户与密码相互对应地登记在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请求登记时一同发送密码。而且在密码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IP地址对应地登记账户。
接下来,通信终端21向中继服务器2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4)。在这里,通信终端21进行本身账户(SIP:0002@privatesip2)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2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21的账户与通信终端2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通过以上的步骤,完成了中继服务器13、23针对SIP服务器4的账户登记,并且完成了通信终端11、21针对中继服务器13、23的账户登记。
接下来,中继服务器13向SIP服务器4发送针对中继服务器23的连接请求指令(INVITE方法)(步骤S5)。在该INVITE方法中,指定了连接请求对方的中继服务器23的账户(SIP:relay-sever2@sip.srv)。SIP服务器4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43,取得中继服务器23的全球IP地址。而且,SIP服务器4将从中继服务器13发送来的INVITE方法中继到中继服务器23中。
这样,当连接请求指令从中继服务器13发送到中继服务器23后,通过SIP服务器4,从中继服务器23向中继服务器13转送OK应答。若这样接收了连接请求指令,则在中继服务器13、23之间建立了隧道会话(步骤S6)。
以上的步骤S1到步骤S6的处理,一般是由操作员作为网络的初始设定来进行。操作员进行以下操作:跨越因特网3,将要连接的配置于LAN中的中继服务器登记到SIP服务器4中。另外,进行以下操作:跨越因特网3,将要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中。
然后,中继服务器13,对中继服务器2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2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7)。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2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从中继服务器23向中继服务器13通知。经由SIP服务器4进行该通信。或者,也可以不经由SIP服务器,而直接向中继服务器23发送SUBSCRIBE方法。
在图5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7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23向中继服务器1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1的内容。
该本地账户信息LA1包含向中继服务器23进行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23的LAN2连接。在当前的状态下,由于通信终端21向中继服务器23进行了账户登记,所以,在本地账户信息LA1中,记录有通信终端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2)。
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1的中继服务器1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但是,对于所接收的账户信息,将其与该账户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相互对应而进行登记。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21的账户(SIP:0002@privatesip2)则与中继服务器23的账户(SIP:relay-server2@sip.srv)相互对应而被登记。
然后,中继服务器23,对中继服务器1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1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8)。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1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3向中继服务器23通知。另外,经由SIP服务器4进行该通信。或者,也可以不经由SIP服务器,而直接向中继服务器13发送SUBSCRIBE方法。
在图5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8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3向中继服务器2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2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2包含向中继服务器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3的LAN1连接。中继服务器2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将通信终端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1)和中继服务器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以相互对应的状态,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
这样,中继服务器13和中继服务器23交换本地账户信息LA1、LA2,并把各自取得的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然后,与LAN1连接的通信终端11通过访问中继服务器13,可参照由中继服务器13管理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例如,通信终端11的用户,通过参照地址簿那样的操作,可参照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的内容。同样,与LAN2连接的通信终端21可参照由中继服务器23管理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
下面,对由于通信终端的登记请求、移动等,而在已登记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动的情况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6所示那样,假设由通信终端12向中继服务器13重新发送了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9)。具体地是,通信终端12向中继服务器13进行本身账户(SIP:0003@privatesip1)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1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12的账户与通信终端12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在中继服务器13中,由于重新登记通信终端12的账户,所以在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其结果,基于之前在与中继服务器23之间发生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8),利用NOTIFY方法,将包含该变更的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的本地账户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3向中继服务器23通知(步骤S10)。
在图6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8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3向中继服务器2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3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3,以与中继服务器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的状态,包含有向中继服务器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SIP:0001@privatesip1)、和重新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SIP:0003@privatesip1),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3的LAN1连接。
中继服务器23将所接收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中,并更新为变更后的信息。
然后,假设产生了通信终端21的用户需要在与通信终端12之间进行通信的情形。通信终端21的用户访问中继服务器23,并参照地址簿。然后,指定通信终端12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1),并执行针对通信终端12的通信处理。由此,从通信终端21向中继服务器23发送将接收方设为通信终端12的SIP指令(步骤S11)。
若中继服务器23接收到将通信终端12指定为接收方账户的SIP指令,则参照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04,特定登记有该接收方账户的中继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信终端12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13对应而被登记了,所以作为中继对方而选择中继服务器13。
由此,中继服务器23利用隧道会话,将从通信终端21接收到的SIP指令直接转送到中继服务器13(步骤S11.1)。并且,中继服务器13将从中继服务器23接收到的SIP指令转送到通信终端12(步骤S11.1.1)。按照这样的顺序,将从通信终端21发送来的SIP指令转送到通信终端12。
若通信终端12接收到从通信终端21发送来的SIP指令,则向通信终端21回复SIP应答。再次利用隧道会话,从中继服务器13直接向中继服务器23转送该应答,并且,由中继服务器23向通信终端21转送。
如上所述,若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将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DSTER)发送到了中继服务器,则要在已登记的账户信息中产生变更,并在各个中继服务器之间自动地共有该登记的信息。因此,为了使通信终端能够将本装置的存在保持为隐藏状态,可以在进行本装置的登记请求(REGISTER)时,指定是否将所登记的账户信息包含在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的账户信息中。例如,在之前的步骤S9中,在通信终端12进行登记请求(REGISTER)时,指定了不将要登记的账户信息包含在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的账户信息中的情况下,则不发生之前的步骤S10。不将通信终端12的账户通知给其他中继服务器。
另外,在中继服务器,利用INVITE方法,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例如,在之前的步骤S5中,在中继服务器13与中继服务器23建立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指定了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不请求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不发送步骤S7的SUBSCRIBE方法。或发送有效期间非常短的SUBSCRIBE方法,基于此,只进行一次来自中继服务器23的基于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之后,即使发生变更,也不发送变更通知等。
除此以外,通信终端可在向中继服务器进行登记请求(REGISTER)时,通过在登记请求指令中附加其属性信息(例如,PUBLIC/PRIVATE),来实现是否公开本身的存在。另外,利用属性信息的附加,还可实现只对特定的中继服务器公开本身的存在(例如PRIVATE=中继服务器23等)。
此外,在上述的示例中,作为在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说明了重新登记了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的情况,但是,当然也包括已登记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被抹掉的情况。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与LAN1、LAN2连接的通信终端可跨越因特网3而与连接在另一方的LAN1、2中的通信终端进行通信。
由于中继服务器可自动且实时地建立通信路径,所以即使在LAN之间发生了通信终端的移动等,也能够动态地对应。
各个通信终端,可根据需要,在登记中继服务器时,将本装置的存在保持为隐藏状态。另外,也可以在建立中继路径时指定不进行动态地对应。
(第2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整体图。该通信系统由因特网1003、和与因特网1003连接的3个LAN1001、1002、1005构成。LAN1001、1002、1005是建立于在物理角度上分离的地方的网络。例如,LAN1001是在总公司楼中建立的局域网,LAN1002、1005是分别在另外的分公司楼中建立的局域网,这3个LAN1001、1002、1005分别与全球通信网、即因特网1003连接。
如图所示,通信终端1011、1012与LAN1001连接。对通信终端1011、1012分别付予了专用IP地址。这样,一般地,对与LAN连接的终端唯一地付予了只在LAN中被管理的专用IP地址。另外,中继服务器1013与LAN1001连接。中继服务器1013在与LAN1001连接的同时,还与因特网1003连接。对中继服务器1013,付予了LAN接口用专用IP地址、和WAN接口用全球IP地址。
被付予了专用IP地址的通信终端1021、1022与LAN1002连接。另外,中继服务器1023与LAN1002连接。中继服务器1023与LAN1002连接的同时,还与因特网1003连接,并付予了LAN接口用专用IP地址、和WAN接口用全球IP地址。
同样,被付予了专用IP地址的通信终端1051、1052与LAN1005连接。另外,中继服务器1053与LAN1005连接。中继服务器1053与LAN1005连接的同时,还与因特网1003连接,并付予了LAN接口用专用IP地址和WAN接口用全球IP地址。
并且,SIP服务器1004与因特网1003连接。SIP服务器1004具有:在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进行利用了SIP(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1)的通信时,作为对SIP方法和应答等进行中继的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和作为登记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的账户的SIP注册服务器的功能。
另一方面,与LAN1001连接的中继服务器1013具有作为SIP注册服务器的功能,且该SIP注册服务器利用SIP,登记与LAN1001连接的通信终端1011、1012等的账户。
即,如图8所示,中继服务器1013,在与通信终端1011、1012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基于从通信终端1011、1012接收到的登记请求(REGISTER)而对账户进行登记的SIP注册服务器,来发挥功能;在与SIP服务器1004之间的关系中,则作为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客户端,来发挥功能。
同样,与LAN1002、1005连接的中继服务器1023、1053也具有作为SIP注册服务器的功能,且该SIP注册服务器利用SIP登记与LAN1002、1005连接的通信终端1021和1022等、1051和1052等的账户。
即,如图8所示,中继服务器1023、1053,在与通信终端1021和1022、1051和1052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基于从通信终端1021和1022、1051和1052接收到的登记请求(REGISTER)而对账户进行登记的SIP注册服务器,来发挥功能,在与SIP服务器1004之间的关系中,则作为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客户端,来发挥功能。
图9是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的功能方框图。由于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使用相同的图进行说明。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具有LAN接口1101、WAN接口1102、通信控制部1103、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和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
LAN接口1101是利用专用IP地址,进行与连接在LAN中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的接口。即,中继服务器1013利用LAN接口1101,与通信终端1011、1012等进行通信,中继服务器1023利用LAN接口1101,与通信终端1021、1022等进行通信,中继服务器1053利用LAN接口1101,与通信终端1051、1052等进行通信。
WAN接口1102是:利用全球IP地址,与连接在全球通信网、即因特网1003中的SIP服务器1004、或连接在因特网1003中的其他通信服务器、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中继服务器具有WAN接口,但也可以是由路由器进行与WAN之间的连接,在其下属设置中继服务器的方式。
通信控制部1103是对通过LAN接口1101和WAN接口1102而进行的各种通信进行控制的处理部。通信控制部1103对依据了TCP/IP和UDP、SIP等协议的各种通信处理进行控制。
通信控制部1103的功能之一是,从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该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例如,中继服务器1013从通信终端1011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通信终端1011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
通信控制部1103还执行以下的处理,即,在与其他的中继服务器之间交换账户信息,并将本装置所保持的账户信息向该中继服务器发送的同时,接收该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并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而且还执行如下的处理:进行变更通知设定,且该变更通知设定是用于,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中继服务器继续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当在本装置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若是SIP,如后述那样,利用基于SUBSCRIBE和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事件来进行该处理。在通知事件中,可设定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若利用操作员的操作等,发送SUBSCRIBE方法,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则在之后,在可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当在接收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向发送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进行变更通知和新账户信息的通知。
将所通知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如果有变更,则每次登记变更后的内容,继续进行更新。
通信控制部1103还执行以下的处理,即,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交换所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并将本装置所保持的中继信息向该中继服务器发送的同时,接收该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中继信息,并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而且还执行如下的处理:进行变更通知设定,且该变更通知设定是用于,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中继服务器继续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在本装置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与之前的账户信息的情况同样,利用基于SUBSCRIBE和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事件来进行该处理。在通知事件中,可设定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若利用操作员的操作等,发送SUBSCRIBE方法,来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则在之后,在可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中,当在接收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向发送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进行变更通知和新的中继信息的通知。
将所通知的中继信息登记到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如果有变更,则每次登记变更后的内容,继续进行更新。
在利用INVITE方法而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在指定了不请求变更通知的情况下,例如,不进行基于SUBSCREIBE方法的变更通知设定,或即使进行基于SUBSCRIBE方法的变更通知设定,也只进行一次基于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之后即使产生了变更,也不发送变更通知等。即,可选择是否向对方的中继服务器请求中继信息的变更通知。例如,如果把SUBSCRIBE方法中的通知事件的执行期间设定为非常短的值,则只会从对方发来一次基于NOTIFY的通知。
而且,同样地在利用INVITE方法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将由该通信会话形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即,中继服务器通过指定不将该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则可将新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保持为隐藏状态。
并且,通信控制部1103,若在从相同的LAN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LAN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从其他中继服务器接收到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中继服务器,并检测在与相应的中继服务器之间是否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而且,进行如下的控制,即,在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情况下,根据已交换的中继信息来决定中继路径,并通过与中继路径上的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间接地对中继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通信控制部1103还具有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用于进行中继服务器本身的账户登记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功能。
通信控制部1103另外还具有在与对方侧的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之间连接并维持隧道会话的功能。即,通过从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的任意一方发送SIP的INVITE方法,可在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之间确立隧道会话。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的通信控制部1103通过维持所确立的隧道会话,能够对与LAN1001、1002、1005连接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即,由于对与LAN1001、1002、1005连接的通信终端如后述那样分别付予了专用的账户,所以在与配置在另外的LAN1001、1002、1005中的通信终端彼此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指定接收方的专用的账户。但是,指定了该专用的账户的SIP指令等的通信数据,在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之间,被封装,并被中继到另一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中。接收侧的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取出被中继来的SIP指令,并将指定了专用账户的通信数据向相应的通信终端进行中继发送。
图10是SIP服务器1004的功能方框图。SIP服务器1004,如图所示,具有WAN接口1041、通信控制部1042、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
WAN接口1041是:利用全球IP地址,在与连接在因特网1003中的服务器、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SIP服务器1004能够利用WAN接口1041,与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进行通信。
通信控制部1042是控制通过WAN接口1041进行的各种通信的处理部。通信控制部1042对依据了TCP/IP和UDP、SIP等协议的通信处理进行控制。
通信控制部1042的功能之一是,从与因特网1003连接的中继服务器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该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中。例如,SIP服务器1004从中继服务器1013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中。
通信控制部1042还具有将从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发送的各种SIP方法和应答等的通信数据中继到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中的功能。
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的处理顺序图对如上构成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处理的流向进行说明。此外,图11表示从步骤S1001到步骤S1010的顺序,图12表示接下来的从步骤S1011到步骤S1016的顺序。
在这里,如图7所示,在中继服务器1013与中继服务器1023之间建立有直接中继用的通信会话,且在中继服务器1013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建立有直接中继用的通信会话。而且,图7中表示了:LAN1002内的通信终端1021与LAN1005内的通信终端1051之间的通信数据,经过从中继服务器1023经由中继服务器1013到中继服务器1053的中继路径,而被间接中继的通信处理的流向。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中继服务器1013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001)。如图11所示,在这里,中继服务器101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1004向中继服务器1013回复OK应答,并将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101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中。在进行密码认证的情况下,预先将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与密码相互对应地登记在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中。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请求登记时一同发送密码。而且在密码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IP地址对应地登记账户。
接下来,中继服务器1023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002)。在这里,中继服务器102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2@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1004向中继服务器1023回复OK应答,并将中继服务器102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102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中。同样地,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然后,通信终端1011向中继服务器101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003)。在这里,通信终端1011进行本身账户(SIP:0001@privatesip1)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101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1011的账户与通信终端101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在进行密码认证的情况下,预先将通信终端的账户与密码相互对应地登记在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请求登记时一同发送密码。而且在密码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IP地址对应地登记账户。
接下来,通信终端1021向中继服务器102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004)。在这里,通信终端1021进行本身账户(SIP:0002@privatesip2)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102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1021的账户与通信终端102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通过以上的步骤,完成了中继服务器1013、1023针对SIP服务器1004的账户登记,并且完成了通信终端1011、1021针对中继服务器1013、1023的账户登记。
接下来,中继服务器1013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针对中继服务器1023的连接请求指令(INVITE方法)(步骤S1005)。在该INVITE方法中,指定了连接请求对方的中继服务器1023的账户(SIP:relay-sever2@sip.srv)。SIP服务器1004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取得中继服务器1023的全球IP地址。而且,SIP服务器1004将从中继服务器1013发送来的INVITE方法中继到中继服务器1023中。
这样,当连接请求指令从中继服务器1013发送到中继服务器1023后,通过SIP服务器1004,从中继服务器1023向中继服务器1013转送OK应答。若这样接收到连接请求指令,则在中继服务器1013、1023之间建立隧道会话(步骤S1006)。
从以上的步骤S1001到步骤S1006的处理,一般是由操作员作为网络的初始设定来进行。操作员进行以下操作:跨越因特网1003,将要连接的配置在LAN中的中继服务器登记到SIP服务器1004中。另外,进行以下操作:跨越因特网1003,将要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中。
然后,中继服务器1013,对中继服务器102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102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1007)。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102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或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或变更后的中继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023向中继服务器1013通知。此外,在这里,由于任何的信息都被包含在本地账户信息LA中,所以只要统一通知变更后的本地账户信息即可。经由SIP服务器1004进行该通信。或者,也可以不经由SIP服务器,而直接向中继服务器1023发送SUBSCRIBE方法。
在图11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1007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023向中继服务器101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1001的内容。
该本地账户信息LA1001包含向中继服务器102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023的LAN1002连接。在当前的状态下,由于通信终端1021向中继服务器1023进行了账户的登记,所以,在本地账户信息LA1001中,记录有通信终端10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2)。
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1001的中继服务器101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但是,对于所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将其与该账户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相互对应而进行登记。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1021的账户(SIP:0002@privatesip2)则与中继服务器1023的账户(SIP:relay-server2@sip.srv)相互对应地被登记。
另外,本地账户信息LA1001包含:中继服务器1023所建立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但是,由于中继服务器1023还未与中继服务器1013以外建立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记录有:包含在中继信息中的中继路径信息并不存在的信息(none)。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1001的中继服务器1013,将该信息与该中继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1023的账户信息(SIP:relay-server2@sip.srv)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
然后,中继服务器1023,对中继服务器101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101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1008)。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101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或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及变更后的账户信息、或中继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23通知。经由SIP服务器1004进行该通信。或者,也可以不经由SIP服务器,而直接向中继服务器1013发送SUBSCRIBE方法。
在图11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1008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2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1002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1002包含向中继服务器10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013的LAN1001连接。中继服务器102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将通信终端10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1)和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以相互对应的状态,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
本地账户信息LA1002中包含:中继服务器1013所建立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但是,由于中继服务器1013也未与中继服务器1023以外建立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记录有:包含在中继信息中的中继路径信息并不存在的信息(none)。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1002的中继服务器1023,将该信息与该中继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信息(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
这样,中继服务器1013和中继服务器1023交换本地账户信息LA1001、LA1002,并将各自取得的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和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而且,与LAN1001连接的通信终端1011可通过访问中继服务器1013,来参照由中继服务器1013管理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例如,通信终端1011的用户,通过参照地址簿那样的操作,可参照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的内容。同样地,与LAN1002连接的通信终端1021可参照由中继服务器1023管理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
如上述那样,在中继服务器1013与中继服务器1023之间建立了直接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接下来,进一步对在中继服务器1013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建立直接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通信处理的流向进行说明。
中继服务器1053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009)。在这里,中继服务器105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3@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1004向中继服务器1053回复OK应答,并把中继服务器1053的账户和中继服务器105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中。同样地,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接下来,通信终端1051向中继服务器105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步骤S1010)。中继服务器1053将通信终端1051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3)与通信终端105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
接下来,在图12中,中继服务器1053向SIP服务器1004发送针对中继服务器1013的连接请求指令(INVITE方法)(步骤S1011)。在该INVITE方法中,指定了连接请求对方的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SIP:relay-sever1@sip.srv)。SIP服务器1004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1043,取得中继服务器1013的全球IP地址。而且,SIP服务器1004将从中继服务器1053发送来的INVITE方法中继到中继服务器1013中。
这样,当连接请求指令从中继服务器1053发送到中继服务器1013后,通过SIP服务器1004,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53转送OK应答。若这样接收到连接请求指令,则在中继服务器1053、1013之间建立了隧道会话(步骤S1012)。此外,从步骤S1009到步骤S1012的处理,与之前的从步骤S1001到S1006同样,一般由操作员作为网络的初始设定来进行。
然后,中继服务器1053,对中继服务器101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101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1013)。由此,当在包含于中继服务器1013所保持的本地账户信息中的账户信息、或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本地账户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53通知。经由SIP服务器1004进行该通信。或者,也可以不经由SIP服务器,而直接向中继服务器1013发送SUBSCRIBE方法。
在图12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1013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5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1003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1003包含向中继服务器10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013的LAN1001连接。在当前的状态下,由于通信终端1011对中继服务器1013进行了账户的登记,所以,在本地账户信息LA1003中,记录有通信终端1011的账户信息(SIP:0001@privatesip1)。
另外,由于中继服务器1013在与中继服务器1023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在中继信息中记录有表示建立了与中继服务器1023之间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情况的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2@sip.srv)。另外,该中继路径信息与下述的通信终端10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2)同时被记录,即,该通信终端1021与配置有该中继服务器1023的LAN1002连接,且向中继服务器1023进行了账户登记。
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1003的中继服务器1053,将接收到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但是,对于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将其与该账户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相互对应进行登记。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10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1)与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而被登记。
另外,中继服务器1053,将接收到的中继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在这种情况下,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2@sip.srv)与在该中继服务器1023的管理下的通信终端10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2)一同,与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对应而被登记。
然后,中继服务器1013,对中继服务器105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1014)。由此,当在包含于中继服务器1053所保持的本地账户信息中的账户信息、或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本地账户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053向中继服务器1013通知。经由SIP服务器1004进行该通信。或者,也可以不经由SIP服务器,而直接向中继服务器1053发送SUBSCRIBE方法。
在图12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1014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053向中继服务器101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1004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1004包含向中继服务器105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053的LAN1005连接。中继服务器1013将接收到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将通信终端1051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3)和中继服务器1053的账户(SIP:relay-server3@sip.srv)以相互对应的状态,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
另外,本地账户信息LA1004中包含:中继服务器1053所建立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但是,由于中继服务器1053未与中继服务器1013 以外建立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记录有:包含在中继信息中的中继路径信息并不存在的信息(none)。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1004的中继服务器1013,将该信息与该中继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1053的账户信息(SIP:relay-server3@sip.srv)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
这样,中继服务器1053和中继服务器1013交换本地账户信息LA1003、LA1004,并将各自取得的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和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
在中继服务器1013中,由于在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所以在中继信息中产生变更。其结果,基于之前在与中继服务器1023之间发生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1008),利用NOTIFY方法,将包含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的本地账户信息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23通知(步骤S1015)。
在图12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1008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1013向中继服务器102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1005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1005以和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的状态,包含向中继服务器10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SIP:0001@privatesip1),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1013的LAN1001连接。而且,作为中继信息,以和在中继服务器1053的管理下的通信终端1051的账户信息(SIP:0003@privatesip3)相互对应的状态,记录有:表示在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新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3@sip.srv)。
中继服务器1023,以与中继服务器1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的状态,分别将接收到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中,并将接收到的中继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中,来更新为变更后的信息。
下面,说明通信处理的流向,且该通信处理是将LAN1002内的通信终端1021与LAN1005内的通信终端1051之间的通信数据,经过从中继服务器1023经由中继服务器1013至中继服务器1053的中继路径,而被间接地进行中继的通信处理。
通信终端1021的用户访问中继服务器1023,并参照地址簿。然后,指定通信终端1051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3),执行针对通信终端1051的通信处理。由此,将接收方设定为通信终端1051的SIP指令,从通信终端1021发送到中继服务器1023(步骤S1016)。
若中继服务器1023接收到将通信终端1051指定为接收方账户的SIP指令,则参照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1104,特定登记有该接收方账户的中继服务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信终端1051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1053对应而被记录,所以作为中继对方而选择中继服务器1053。
然后,检测在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是否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在这里,中继服务器1023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因此,中继服务器1023参照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根据交换到的中继信息来决定中继路径。
具体是,在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1105所保持的中继信息中,记录有:与中继服务器1023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中继服务器1013又在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信息(参照本地账户信息LA1005)。因此,通过参照该信息,可决定经由中继服务器1013的与中继服务器1053之间的间接的中继路径。
若决定了中继路径,则中继服务器1023将从通信终端1021接收到的SIP指令,利用隧道会话,直接转送到中继服务器1013(步骤S1016.1)。并且,中继服务器1013将从中继服务器1023接收到的SIP指令直接转送到中继服务器1053(步骤S1016.1.1)。然后,从中继服务器1053转送到通信终端1051(步骤S1016.1.1.1)。按照这样的顺序,从通信终端1021发送的SIP指令被转送到通信终端1051。
若通信终端1051接收到从通信终端1021发送的SIP指令,则向通信终端1021回复SIP应答。该应答再次利用隧道会话,从中继服务器1053经由中继服务器1013被转送到中继服务器1023,并且由中继服务器1023被转送到通信终端1021。
在利用INVITE方法而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例如,可设定为,中继服务器1053在之前的步骤S1011中与中继服务器1013建立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指定即使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1013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也不请求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于是,不发送步骤S1013的SUBSCRIBE方法,而不进行变更通知设定。或者只发送有效期间非常短的SUBSCRIBE方法,并只进行一次以此为基础的基于NOTIFY方法的通知,之后即使产生变更,也不发送变更通知等。
而且,在利用INVITE方法而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将利用该通信会话形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例如,若中继服务器1053,在之前的S1011中在与中继服务器1013之间建立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指定了不将由此生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则在步骤S1015中的本地账户信息LA1005中,该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3@sip.srv)和该中继对方的中继服务器1053管理下的通信终端1051的账户信息(SIP:0003@privatesip3)都不存在。即,能够使新建立的中继服务器1053与中继服务器1013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相对其他中继服务器而言成为隐藏状态。
另外,可许可是否将中继路径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公开。而且可许可将中继路径只向特定的中继服务器公开。例如,在利用INVITE方法而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通信会话时,可指定作为INVITE方法属性,是否要公开(PUBLIC/PRIVATE)。而且,也能够通过指定特定的中继服务器(例如,PRIVATE=中继服务器1023等),许可针对该特定的中继服务器公开中继路径。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通过利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连接在LAN1001、LAN1002、LAN1005中的通信终端,可跨越因特网1003而与连接在其他方的LAN1001、1002、1003中的通信终端之间进行通信。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各个中继服务器1013、1023、1053不需要分别建立直接通信路径。可通过中继服务器间接地进行中继,从而可减小中继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负荷。
由于中继服务器可自动且实时地建立通信路径,所以即使因通信终端的移动等而在已登记的账户信息等中产生了变动等,也能够动态地对应。
可将所建立的通信路径的信息保持在隐藏状态。而且在建立中继路径时,可选择是否向对方的中继服务器请求中继信息的变更通知。
(第3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信系统的整体图。该通信系统由因特网2003、和与因特网2003连接的3个LAN2001、2002、2005构成。LAN2001、2002、2005是建立于在物理角度上分离的地方的网络。例如,LAN2001是在总公司楼中建立的局域网,LAN2002、2005是分别在另外的分公司楼中建立的局域网,这3个LAN2001、2002、2005分别与全球通信网、即因特网2003连接。
{LAN}如图13所示,通信终端2011、2012、2021、2022、2051、2052分别与各个LAN2001、2002、2005连接。对各个通信终端分别唯一地付予了在LAN中被管理的专用IP地址。另外,对各个通信终端,付予了与该专用IP地址对应的账户。在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存在于各个LAN2001、2002、2005上的各个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完全由网络管理者等进行一维地管理。图14示出了该概念图。如图14所示,对各个通信终端,按照每个通信终端付予了账户,并在通信系统内被唯一地管理。因此,由于各个通信终端只要在通信系统内,就可基于该账户来特定通信终端,因此,即使通信终端跨越LAN而移动,也能够动态地对应。
另外,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分别与各个LAN2001、2002、2005连接。各个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在与各个LAN2001、2002、2005连接的同时,还与因特网2003连接。对各个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分别付予了LAN接口用专用IP地址、和WAN接口用全球IP地址。而且,与通信终端同样,对各个中继服务器也付予了与这些IP地址对应的账户。
{因特网}SIP服务器2004与因特网2003连接。SIP服务器2004具有在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进行利用了SIP(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1)的通信时,作为对SIP方法和应答等进行中继的代理服务器的功能、和作为登记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的账户的SIP的注册服务器的功能。
{与LAN和因特网之间的关系}例如,与LAN2001连接的中继服务器2013具有作为SIP注册服务器的功能,且该SIP注册服务器利用SIP登记与LAN2001连接的通信终端2011、2012等的账户。
即,如图15所示,中继服务器2013,在与通信终端2011、2012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基于从通信终端2011、2012接收到的登记请求(REGISTER)而对账户进行登记的SIP注册服务器,来发挥功能;在与SIP服务器2004之间的关系中,则作为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客户端,来发挥功能。
同样,与LAN2002、2005连接的各中继服务器2023、2053也作为SIP注册服务器来发挥功能,且该SIP注册服务器利用SIP登记与LAN2002、2005连接的通信终端2021和2022等、2051和2052等的账户,同时在与SIP服务器2004之间的关系中,作为客户端来发挥功能。
{中继服务器}图16是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的功能方框图。由于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使用相同的图进行说明。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具有LAN接口2101、WAN接口2102、通信控制部2103、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和组信息数据库2106。
{LAN接口}LAN接口2101是利用专用IP地址进行与连接在LAN中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的接口。即,中继服务器2013利用LAN接口2101,与通信终端2011、2012等进行通信,中继服务器2023利用LAN接口2101,与通信终端2021、2022等进行通信,中继服务器2053利用LAN接口2101,与通信终端2051、2052等进行通信。
{WAN接口}WAN接口2102是:利用全球IP地址,与连接在全球通信网、即因特网2003中的SIP服务器2004、或连接在因特网2003中的其他通信服务器、通信终端进行通信的接口。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中继服务器具有WAN接口,但也可以是由路由器进行与WAN之间的连接,并在其下属设置中继服务器的方式。
{通信控制部}通信控制部2103是对通过LAN接口2101和WAN接口2102而进行的各种通信进行控制的处理部。通信控制部2103对依据了TCP/IP和UDP、SIP等协议的各种通信处理进行控制。通信控制部2103,特别是,使用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和组信息数据库2106,进行账户信息、中继信息、组信息的各种信息的控制,以及中继会话的控制。下面,对这些控制进行详细说明。
{账户信息的控制}通信控制部2103从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该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例如,中继服务器2013从通信终端2011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
通信控制部2103,还在与其他的中继服务器之间交换账户信息,并将本装置所保持的账户信息发送给该中继服务器的同时,接收该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并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而且,进行变更通知设定,且该变更通知设定是用于,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中继服务器继续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当在本装置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如果是SIP,如后述那样,利用基于SUBSCRIBE和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事件来进行该处理。在通知事件中,可设定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若利用操作员操作等,发送SUBSCRIBE方法,来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则在之后,在可执行通知事件的期间中,当在接收到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向发送了SUBSCRIBE方法一侧的中继服务器进行变更通知和新账户信息的通知。
将被通知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如果有变更,则每次登记变更后的内容,继续进行更新。
{中继信息的控制}通信控制部2103交换: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所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而且在将本装置所保持的中继信息向该中继服务器发送的同时,接收该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中继信息,并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另外,进行变更通知设定,且该变更通知设定用于,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中继服务器继续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当在本装置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这些处理与之前的账户信息的情况同样,是利用基于SUBSCRIBE和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事件来进行。
将被通知的中继信息登记到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如果有变更,则每次登记变更后的内容,继续进行更新。
在利用INVITE方法而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本装置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即,在指定了不发送的情况下,中继服务器即使利用来自其他中继服务器的SUBSCRIBE方法的发送而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也不依此进行基于NOTIFY方法的中继信息的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的发送。
另外,同样地,在利用INVITE方法,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将由该通信会话形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即,中继服务器通过指定不将该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可将新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保持为隐藏状态。
{组信息的控制}组信息是在网络上虚拟构成的专用网络组的信息。其中,包含跨越所连接的LAN而被分组后的一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例如,在本通信系统中,如图13的虚线所示那样,通信终端2011和通信终端2021、通信终端2021和通信终端2051,跨越各自所连接的LAN,作为专用的网络组被分组。该网络组是,在相同组内的通信终端之间可进行通信,但不接受来自组外的通信终端的通信的封闭的网络。中继服务器可从通信终端接收组信息,也可以从中继服务器接收组信息。
而且,进行变更通知设定,且该变更通知设定用于,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中继服务器继续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组信息的。当在本装置的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向进行了变更通知设定的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组信息。这些处理,与之前同样,利用基于SUBSCRIBE和NOTIFY的方法的通知事件来进行。
将接收的组信息登记到组信息数据库2106中。如果有变更,则每次登记变更后的内容,继续进行更新。
另外,还具有如下的功能,即,接受来自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的组信息的发送请求,只抽出登记有该通信终端的组信息并回信的功能。因此,利用通信终端的用户可容易得知与该通信终端参加相同的组的通信终端。
另外,还具有:从与LAN连接的通信终端接收所编辑的组信息,并更新本装置所保持的组信息的功能。因此,只要在任意一个通信终端中编辑组信息,并发送到该通信终端所连接的LAN的中继服务器,更新该组信息,则通过之前的组信息的变更通知设定,之后就自动地在中继服务器之间收发并共有更新后的组信息。因此,即使因通信终端的移动等使专用的网络组的登记内容产生了变更,也不需要烦琐的程序,成为用户非常方便的系统。
{中继会话的控制}通信控制部2103具有在与对方侧的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之间连接并维持隧道会话的功能。即,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通过从任意一方发送SIP的INVITE方法,能够在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之间建立隧道会话。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的通信控制部2103通过维持该建立的隧道会话,能够对连接在LAN2001、2002、2005中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即,由于对与LAN2001、2002、2005连接的通信终端,分别付予了唯一的账户,所在与配置在另外的LAN2001、2002、2005中的通信终端彼此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指定接收方的唯一的账户。但是,指定了该账户的SIP指令等的通信数据,在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之间,被封装,并被向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中继。接收侧的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取出中继来的SIP指令,并将指定了唯一的账户的通信数据向相应的通信终端进行中继发送。
通信控制部2103还进行间接的中继控制。即,若从相同的LAN内的通信终端接收到指定了其他LAN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从其他中继服务器接收到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中继服务器。而且,检测是否在与相应的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在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情况下,根据已交换的中继信息来决定中继路径,并通过与中继路径上的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间接地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
而且,通信控制部2103还具有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用于进行中继服务器本身的账户登记的登记请求(REGISTER)的功能。
{SIP服务器}图17是SIP服务器2004的功能方框图。SIP服务器2004具有WAN接口2041、通信控制部2042、和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
WAN接口2041是:利用全球IP地址,在与连接在因特网2003中的服务器、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SIP服务器2004利用WAN接口2041能够与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进行通信。
通信控制部2042是控制通过WAN接口2041进行的各种通信的处理部。通信控制部2042对依据了TCP/IP和UDP、SIP等的协议的通信处理进行控制。
通信控制部2042的功能之一是,从与因特网2003连接的中继服务器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该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中。例如,SIP服务器2004从中继服务器2013接收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并将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中。
通信控制部2042还具有将从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发送的各种SIP方法和应答等的通信数据向其他方的中继服务器中继的功能。
{通信处理的流向}下面,参照图18至图20的处理顺序图对如上构成的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处理流向进行说明。此外,图18表示从步骤S2001到步骤S2008的顺序,图19表示接下来的从步骤S2009到步骤S2015的顺序,图20表示从步骤S2016到步骤S2018的顺序。
在这里,如图13所示,通信终端2011和通信终端2021、而且通信终端2021和通信终端2051分别跨越各自所连接的LAN,作为2个专用的网络组而被分组(图13中用虚线表示)。在中继服务器2013与中继服务器2023、而且在中继服务器2013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分别建立有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图13中用箭头线表示)。而且,表示了将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的收发,直到可经由中继服务器进行中继的通信处理的流向。以下,按照每个步骤的顺序进行说明。
(步骤S2001)首先,中继服务器2013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如图18所示,在这里,中继服务器201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2004向中继服务器2013回复OK应答,并将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201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中。在进行密码认证的情况下,在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中,预先将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与密码相互对应地进行登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请求登记时一同发送密码。而且在密码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IP地址对应地登记账户。
(步骤S2002)接下来,中继服务器2023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这里,中继服务器202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2@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2004向中继服务器2023回复OK应答,并将中继服务器202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202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中。同样,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步骤S2003)然后,通信终端2011向中继服务器201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在这里,通信终端2011进行本身账户(SIP:0001@privatesip)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201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与通信终端201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在进行密码认证的情况下,在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预先将通信终端的账户与密码相互对应地登记。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在请求登记时一同发送密码。而且在密码认证成功的情况下,与IP地址对应地登记账户。
(步骤S2004)接下来,通信终端2021向中继服务器202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在这里,通信终端2021进行本身账户(SIP:0002@privatesip)的登记请求。中继服务器2023进行OK应答,并将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与通信终端202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通过以上的步骤,完成了中继服务器2013、2023针对SIP服务器2004的账户登记,并且完成了通信终端2011、2021针对中继服务器2013、2023的账户登记。
(步骤S2005)接下来的步骤S2005,表示组信息的登记处理。组信息的登记也可以从与通信系统的网络连接的任意一个通信终端来进行。只要将组信息登记到网络上的任意一个中继服务器中即可。这是因为如果将组信息登记到网络上的任意一个中继服务器中,之后就自动地在中继服务器之间连锁地收发组信息,在中继服务器之间可共有组信息。在这里,表示了从通信终端2011进行的情况。
通信终端2011向中继服务器2013发送组信息的登记请求指令(SetGroup)。在图18的顺序图内表示此时发送的组信息(GL)的内容。在这里构成:由通信终端2011和通信终端2021构成的组和由通信终端2021和通信终端2051构成的组这2个组,分组后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记录在表示组的组标识的下面。具体地是,对分组后的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和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SIP:0002@privatesip)付予组标识(group001),对分组后的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SIP:0002@privatesip)和通信终端2051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付予组标识(group002),并登记到组信息数据库2106中。
若中继服务器2013从通信终端2011接收到组信息和其登记请求指令,则向通信终端2011转送OK应答。
(步骤S2006)然后,中继服务器2013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针对中继服务器2023的连接请求指令(INVITE方法)。在该INVITE方法中指定了连接请求对方的中继服务器2023的账户(SIP:relay-sever2@sip.srv)。SIP服务器2004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取得中继服务器2023的全球IP地址。而且,SIP服务器2004将从中继服务器2013发送来的INVITE方法向中继服务器2023中继。
这样,当连接请求指令从中继服务器2013发送到中继服务器2023后,通过SIP服务器2004,从中继服务器2023向中继服务器2013转送OK应答。
(步骤S2007)若这样接收到连接请求指令,则在中继服务器2013、2023之间建立隧道会话。
从以上的步骤S2001到步骤S2007的处理,一般由操作员作为网络的初始设定来进行。操作员进行以下操作:跨越因特网2003,将要连接的配置在LAN中的中继服务器登记到SIP服务器2004中。另外,进行以下操作:跨越因特网2003,将要进行通信的通信终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中。而且,进行将组信息从通信终端登记到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的中继服务器的操作。
(步骤S2008)然后,中继服务器2013对中继服务器202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202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将SUBSCRIBE方法,经由SIP服务器2004或直接向中继服务器2013发送。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202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继信息、或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变更后的中继信息、或变更后的组信息,从中继服务器2023向中继服务器2013通知。此外,在这里,由于在本地账户信息LA中包含有账户信息和中继信息,所以当在该任意一个信息中有变更的情况下,只要统一地通知变更后的本地账户信息即可。
在图18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2008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2023向中继服务器201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2001的内容。
该本地账户信息LA2001包含向中继服务器202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2023的LAN2002连接。在当前的状态下,由于通信终端2021向中继服务器2023进行了账户的登记,所以,在本地账户信息LA2001中,记录有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
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2001的中继服务器201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但对于所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将其与该账户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相互对应地进行登记。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SIP:0002@privatesip)与中继服务器2023的账户(SIP:relay-server2@sip.srv)相互对应地被登记。
另外,本地账户信息LA2001包含:中继服务器2023所建立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但是,由于中继服务器2023还未与中继服务器2013以外建立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记录有:包含在中继信息中的中继路径信息并不存在的信息(none)。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2001的中继服务器2013,将该信息与该中继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2023的账户信息(SIP:relay-server2@sip.srv)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
由于在中继服务器2013中已经登记有组信息(参照步骤S2005),所以不向中继服务器2023进行组信息的发送请求。
(步骤S2009)然后,如图19所示,中继服务器2023,对中继服务器201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201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201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继信息或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变更后的中继信息、或变更后的组信息从中继服务器2013向中继服务器2023通知。
由于中继服务器2023未保持组信息,所以向中继服务器2013,在进行上述变更通知设定的同时进行组信息的发送请求。
在图19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2009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2013向中继服务器202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2002的内容,同时包含所通知的组信息。该本地账户信息LA2002包含向中继服务器20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2013的LAN2001连接。中继服务器202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将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和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以相互对应的状态,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
本地账户信息LA2002中包含:中继服务器2013建立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但是,由于中继服务器2013也未与中继服务器2023以外建立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记录有:包含在中继信息中的中继路径信息并不存在的信息(none)。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2002的中继服务器2023,将该信息与该中继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信息(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
组信息是发送中继服务器2013所保持的组信息。中继服务器202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组信息数据库2106中。
与LAN2001连接的通信终端2011通过访问中继服务器2013,可参照中继服务器2013所管理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和组信息数据库2106。例如,通信终端2011的用户,利用参照地址簿那样的操作,可参照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的内容。同样地,与LAN2002连接的通信终端2021可参照由中继服务器2023所管理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等。
如上述那样,在中继服务器2013与中继服务器2023之间建立了直接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接下来,进一步对在中继服务器2013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建立直接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通信处理的流向进行说明。
(步骤S2010)中继服务器2053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在这里,中继服务器2053进行本身账户(SIP:relay-server3@sip.srv)的登记请求。SIP服务器2004向中继服务器2053回复OK应答,并将中继服务器2053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2053的全球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中。同样地,也可以进行密码认证。
(步骤S2011)接下来,通信终端2051向中继服务器2053发送账户的登记请求(REGISTER)。中继服务器2053向通信终端2051回复OK应答的同时,将通信终端2051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与通信终端2051的专用IP地址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
(步骤S2012)接下来,中继服务器2053向SIP服务器2004发送针对中继服务器2013的连接请求指令(INVITE方法)。在该INVITE方法中,指定了连接请求对方的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SIP:relay-sever1@sip.srv)。SIP服务器2004通过参照中继服务器账户信息数据库2043,取得中继服务器2013的全球IP地址。而且,SIP服务器2004将从中继服务器2053发送的INVITE方法向中继服务器2013中继。
这样,当连接请求指令从中继服务器2053发送到中继服务器2013后,通过SIP服务器2004,从中继服务器2013向中继服务器2053转送OK应答。
(步骤S2013)若这样接收到连接请求指令,则在中继服务器2053、2013之间建立了隧道会话。此外,从步骤S2010到步骤S2013的处理,由操作员来进行。
(步骤S2014)然后,中继服务器2053,对中继服务器201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201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由此,当在中继服务器2013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继信息或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变更后的中继信息、或变更后的组信息从中继服务器2013向中继服务器2053通知。
中继服务器2053未保持组信息。因此,向中继服务器2013,在进行上述变更通知设定的同时进行组信息的发送请求。
在图19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2014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2013向中继服务器205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2003的内容,同时包含被通知的组信息。该本地账户信息LA2003包含向中继服务器20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2013的LAN2001连接。在当前的状态下,由于通信终端2011向中继服务器2013,进行了账户的登记,所以,在本地账户信息LA2003中,记录有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信息(SIP:0001@privatesip)。
另外,由于中继服务器2013在与中继服务器2023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在中继信息中,记录有表示建立了与中继服务器2023之间的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情况的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2@sip.srv)。另外,该中继路径信息与下述的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同时被记录,即,该通信终端2021与配置有该中继服务器2023的LAN2002连接,且向中继服务器2023进行了账户登记。
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2003的中继服务器2053,将接收到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但是,对于接收到的账户信息,将其与该账户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相互对应进行登记。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1)与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地被登记。
另外,中继服务器2053,将接收到的中继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在这种情况下,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2@sip.srv)与在该中继服务器2023的管理下的通信终端2021的账户信息(SIP:0002@privatesip)一同,与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对应地被登记。
组信息是发送由中继服务器2013所保持的组信息。中继服务器2023将该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组信息数据库2106中。
由此,在建立了中继会话的网络上的中继服务器2013、2023、2053中实现了组信息的共有。即,只需在之前的步骤S2005中将组信息登记到中继服务器2013中,便能够与网络上的中继服务器之间连锁地收发组信息,而实现共有。
(步骤S2015)然后,中继服务器2013,对中继服务器2053,利用SUBSCRIBE方法,在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进行利用了通知事件的变更通知设定。由此,当在包含于中继服务器2053所保持的本地账户信息中的账户信息、中继信息、或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每次利用NOTIFY方法,将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账户信息、变更后的中继信息、或变更后的组信息从中继服务器2053向中继服务器2013通知。
在图19的顺序图内表示了:基于步骤S2015的SUBSCRIBE方法,并利用NOTIFY方法,从中继服务器2053向中继服务器2013通知的本地账户信息LA2004的内容。该本地账户信息LA2004包含向中继服务器205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2053的LAN2005连接。中继服务器2013将接收到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在这种情况下,将通信终端2051的账户(SIP:0003@privatesip)和中继服务器2053的账户(SIP:relay-server3@sip.srv)以相互对应的状态,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
另外,本地账户信息LA2004虽然包含中继服务器2053的中继信息,但该中继服务器2053由于还未与中继服务器2013以外建立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所以记录有表示中继路径信息并不存在的信息(none)。接收到本地账户信息LA2004的中继服务器2013,将该信息与该中继信息的发送源、即中继服务器2053的账户信息(SIP:relay-server3@sip.srv)相互对应地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
另外,由于中继服务器2013在本装置中保持有组信息,所以不进行组信息的发送请求。
这样,中继服务器2053和中继服务器2013交换本地账户信息LA2003、LA2004,并将各自取得的信息登记到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和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组信息数据库2106中。
(步骤S2016)在中继服务器2013中,由于在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所以在中继信息中产生变更。其结果,基于之前在与中继服务器2023之间发生的变更通知设定(步骤S2009),利用NOTIFY方法,将包含该变更通知和变更后的中继信息的本地账户信息LA2005从中继服务器2013向中继服务器2023通知。
在图20的顺序图内表示了:该本地账户信息LA2005的内容。在该本地账户信息LA2005中,以与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的状态,包含向中继服务器2013进行了账户登记的通信终端的信息(SIP:0001@privatesip1),且该通信终端与配置有中继服务器2013的LAN2001连接。而且,作为中继信息,表示在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新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通信会话的情况的中继路径信息(SIP:relay-server3@sip.srv),以与在该中继服务器2053的管理下的通信终端2051的账户信息(SIP:0003@privatesip3)相互对应的状态,被记录。
中继服务器2023,以与中继服务器2013的账户(SIP:relay-server1@sip.srv)相互对应的状态,分别地将接收到的账户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中,将接收到的中继信息登记到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中,更新为变更后的信息。
下面,对在这样建立的网络中进行的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的收发进行说明。
(步骤S2017)在步骤S2017中,表示通信终端2011的用户对通信终端2051尝试了访问的情况。从通信终端2011向中继服务器2013发送将接收方设为通信终端2051的SIP指令。若中继服务器2013接收到该SIP指令,则参照本装置的组信息数据库2106,检查发送源的通信终端2011和接收方的通信终端2051是否登记在相同的组中(CheckGroup指令)。在这里,由于两通信终端2011、2051未登记在相同的组内(参照图13),所以中继服务器2013向作为发送源的通信终端2011回复错误应答。
(步骤S2018)在步骤S2018中表示通信终端2021的用户对通信终端2051尝试性地进行了访问的情况。从通信终端2021向中继服务器2023发送将接收方设为通信终端2051的SIP指令。若中继服务器2023接收到该SIP指令,则参照本装置的组信息数据库2106,检查发送源的通信终端2021和接收方的通信终端2051是否登记在相同的组中(CheckGroup指令)。由于两通信终端2021、2051被登记在相同的组中(参照图13),所以中继服务器2023参照本地账户信息数据库2104,特定登记有该接收方账户的中继服务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信终端2051的账户与中继服务器2053对应而被登记,所以作为中继对方,选择中继服务器2053。
然后,检测在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是否建立有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如果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则把通信数据按原样直接发送到中继服务器2053。但是,这里,中继服务器2023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因此,中继服务器2023参照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根据已交换的中继信息来决定中继路径。
具体地是,在本装置的中继信息数据库2105所保持的中继信息中,记录有:与中继服务器2023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中继服务器2013,在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信息(参照本地账户信息LA2005)。因此,通过参照该信息,可决定经由中继服务器2013的与中继服务器2053之间的间接的中继路径。通过中继服务器间接地进行中继,起到降低中继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负荷的作用。
若决定了中继路径,则中继服务器2023将从通信终端2021接收到的SIP指令,利用隧道会话,直接转送到中继服务器2013(步骤S2018.1)。并且,中继服务器2013将从中继服务器2023接收到的SIP指令直接转送到中继服务器2053(步骤S2018.1.1)。然后,从中继服务器2053向通信终端2051转送(步骤S2018.1.1.1)。这样,从通信终端2021发送来的SIP指令被转送到通信终端2051。
若通信终端2051接收到从通信终端2021发送来的SIP指令,则向通信终端2021回复SIP应答。该应答再次利用隧道会话,从中继服务器2053经由中继服务器2013被转送到中继服务器2023,并且由中继服务器2023被转送到通信终端2021。
各通信终端能够从中继服务器只抽出登记有该通信终端的组信息,进行接收。例如,若通信终端2011访问中继服务器2013,并请求发送组信息,则中继服务器2013在组信息中,抽出并回复登记有通信终端2011的账户(SIP:0001@privatesip)的组(group001)的信息。因此,用户能够从各个终端容易得知在网络中构成的专用网络组的状况。
中继服务器能够从与LAN连接的各个通信终端接收组信息,并更新所保持的组信息。例如,假设重新建立了专用网络。而且,操作员从任意通信终端将包含该新的专用网络的新的组信息向与相同的LAN连接的中继服务器予以发送。接收到该信息的中继服务器,更新本装置的组信息数据库2106。由此,可向已建立了中继会话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和要建立中继会话的中继服务器,连锁性地发送接收已更新的组信息,并在最终自动地在全部中继服务器中共有被更新的组信息。
另外,即使在通信终端移动到不同的LAN中,重新向该LAN内的中继服务器进行了账户登记的情况下,由于通信终端的账户如图14所示那样,被一维地唯一地进行管理,所以,可按原样地来利用专用的网络组等,由于如果有账户信息等的变更,则在中继服务器之间自动地进行相关信息的更新,所以可动态地对应。
虽然参照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可以以多种方式改进本发明,并且可以推知与上面提出和描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多种实施方式,这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附权利要求书意在涵盖本发明的所有落入本发明主旨和范围内的改进方案。

Claims (14)

1.一种中继服务器,配置于局域网中,并能够与配置于广域网中的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
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登记上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
将本装置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上述外部服务器的单元;
指定在上述外部服务器中已登记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与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
与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由上述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账户信息的单元;
变更通知设定单元,当在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后的账户信息;
若从上述局域网络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的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与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已交换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其他中继服务器的单元;
通过与上述所决定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上述通信终端与上述其他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的账户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后的账户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进行账户信息的登记时,可指定是否将所登记的账户信息包含在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的账户信息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由上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进行账户信息的登记时,可指定是否将所登记的账户信息包含在向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的账户信息中。
5.一种中继服务器,配置于局域网中,并能够与配置于广域网中的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
交换单元,与配置于其他局域网中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与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有关的中继信息;
在将通信数据向其他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进行中继时,检测是否与配置于其他局域网中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
当检测为未与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情况下,基于利用上述交换单元已交换的上述中继信息,通过已建立了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另外别的中继服务器,间接地进行通信数据的中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登记上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
将本装置的账户信息登记到上述外部服务器的单元;
指定在上述外部服务器中已登记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
中继信息登记单元,登记所建立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包含中继路径信息在内的中继信息;
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由上述本地账户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账户信息的单元;
与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由中继信息登记单元所保持的中继信息的单元;
变更通知设定单元,当在其他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后的中继信息;
若从上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根据从其他中继服务器接收到的账户信息来决定登记有所指定的账户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检测是否在与所相应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建立了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
在未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情况下,根据中继信息来决定中继路径,并通过与中继路径上的其他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的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当在对方的中继服务器的中继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是否请求发送变更后的中继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将由该通信会话所形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时,可指定是否将由该通信会话所形成的中继路径信息包含在中继信息中。
10.一种中继服务器,配置于局域网中,并能够与配置于广域网中的外部服务器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具有:
登记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的单元;
将本装置的账户信息登记到外部服务器的单元;
指定在外部服务器中已登记的其他中继服务器,并与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建立可直接通信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的单元;
与上述其他中继服务器交换所保持的账户信息的单元;
登记组信息的单元,且该组信息是将通信终端的账户信息进行分组后的组信息;
若从局域网内的通信终端接受了指定了其他通信终端的账户的通信请求,则基于所保持的组信息,判断两通信终端是否登记在相同的组中,并在登记在相同的组中的情况下,基于所保持的账户信息来决定中继服务器,通过与该中继服务器之间的中继用的通信会话,对通信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进行中继的单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本装置未保持有组信息的情况下,请求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组信息的单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当在中继服务器所保持的组信息中产生了变更的情况下,请求该其他中继服务器发送变更后的组信息的单元。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接受来自通信终端的组信息的发送请求,抽出并发送与该通信终端有关的组信息的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继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具有从通信终端接收组信息,并更新所保持的组信息的单元。
CN2007101520770A 2006-10-11 2007-10-09 文件服务器装置 Active CN1011630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77183A JP4207078B2 (ja) 2006-10-11 2006-10-11 中継サーバ
JP2006277996A JP4187036B2 (ja) 2006-10-11 2006-10-11 中継サーバ
JP2006-277996 2006-10-11
JP2006277183 2006-10-11
JP2006277996 2006-10-11
JP2006-277183 2006-10-11
JP2006277811 2006-10-11
JP2006-277811 2006-10-11
JP2006277811A JP4222402B2 (ja) 2006-10-11 2006-10-11 中継サー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63082A true CN101163082A (zh) 2008-04-16
CN101163082B CN101163082B (zh) 2012-12-12

Family

ID=39297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520770A Active CN101163082B (zh) 2006-10-11 2007-10-09 文件服务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187036B2 (zh)
CN (1) CN101163082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71749A (zh) * 2010-12-27 2012-07-11 三星Sds株式会社 使用中继服务器的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2835093A (zh) * 2010-04-15 2012-12-19 微软公司 用于通过http的可靠协议隧穿的方法和系统
CN102138304B (zh) * 2008-09-01 2013-08-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CN103843305A (zh) * 2011-09-26 2014-06-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通信系统及中继服务器
CN104239310A (zh) * 2013-06-08 2014-12-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同步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8304B (zh) * 2008-09-01 2013-08-21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服务器以及中继通信系统
CN102835093A (zh) * 2010-04-15 2012-12-19 微软公司 用于通过http的可靠协议隧穿的方法和系统
CN102835093B (zh) * 2010-04-15 2015-05-20 微软公司 用于通过http的可靠协议隧穿的方法和系统
CN102571749A (zh) * 2010-12-27 2012-07-11 三星Sds株式会社 使用中继服务器的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2571749B (zh) * 2010-12-27 2015-06-10 三星Sds株式会社 使用中继服务器的数据传输系统和方法
US9137313B2 (en) 2010-12-27 2015-09-15 Samsung Sd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using relay server
CN103843305A (zh) * 2011-09-26 2014-06-04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中继通信系统及中继服务器
CN104239310A (zh) * 2013-06-08 2014-12-2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同步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98935A (ja) 2008-04-24
CN101163082B (zh) 2012-12-12
JP4187036B2 (ja) 2008-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26285B1 (en) Relay server
CN101146017B (zh) 中继服务器
CN101385315B (zh) 使用本地网络的私用ip地址的通信
CN101141420B (zh) 私网与公网进行数据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CN101188543B (zh) 中继服务器、中继通信系统以及通信装置
CN1316796C (zh) 短程无线网络环境中位置独立信息包路由选择和安全访问
CN101163082B (zh) 文件服务器装置
CN102025719B (zh) 利用排序应用和ims对等的不同域之间的下一代集成
CN101431511B (zh) 一种穿透防火墙在网络终端装置间建立联机信道的方法
CN102136938B (zh) 向cgn设备提供用户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A259832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telephony using a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CN101228771A (zh) 系统、终端、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者与位于网络地址转换器和/或防火墙之后的服务器建立传输级连接
CN103947172A (zh) 一种网络穿越服务的提供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685268A (zh) 一种VoIP中基于ICE协议的快速私网穿越方法
CN103209462A (zh) 一种移动通信方法、移动通信服务器以及系统
CN106899641A (zh) 数据资源的获取方法、服务器、控制设备和通信系统
US20040076121A1 (en) Method for a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CN101904148A (zh) 用于公司分机标识进行网络漫游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35692A (zh) 处理局域网数据的方法、互通网关、接入点及系统
SE524733C2 (sv) Förfarande och system för återutsända mobila IP-tjänster i ett 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CN100499642C (zh) 一种向位置服务器查询路由的方法
CN103905302B (zh) 一种在使用虚拟网卡的Windows主机上绑定源IP的方法
CN101352020B (zh) 用于ip电话业务互通的装置及方法
JP4621183B2 (ja) Ip通信網の相互接続システム及びip通信網の相互接続方法
CN100486371C (zh) 实现呼叫鉴权的方法及系统以及网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213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2130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