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7818A - 凝聚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凝聚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7818A
CN102137818A CN200980133483XA CN200980133483A CN102137818A CN 102137818 A CN102137818 A CN 102137818A CN 200980133483X A CN200980133483X A CN 200980133483XA CN 200980133483 A CN200980133483 A CN 200980133483A CN 102137818 A CN102137818 A CN 102137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aterial
processed water
material collecting
throw out
collecting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34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落合寿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7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78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3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using inorganic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1/00Sepa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from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 B01D21/01Separation of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 from liquids by sedimentation using flocculating ag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01Processe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hereby the filtration technique is of importanc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3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with mechanical oscill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1Runoff or storm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07Contaminated open waterways, rivers, lakes or p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如下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的方案:通过飞跃性地提高接触材料集积槽的残留率即过滤率,在限定了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的状态下实现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高密度化和微小化,并且可降低到达砂过滤层的上述微絮凝物的流入的程度。可完成上述课题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通过在该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和/或该入口附近预先填充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从被处理水1的开始通过的阶段起,使在上述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的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即过滤率为80%以上。

Description

凝聚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经由微絮凝化工序和残留(过滤)工序实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该微絮凝化工序将无机凝聚剂注入到江河水、雨水、工厂的用排水等的被处理水中,将包含在被处理水中的微细的悬浮粒子集块化,形成微絮凝物;该残留(过滤)工序一边促进该微絮凝物的絮凝化一边对该絮凝物进行过滤,由接触材料集积槽和砂过滤层实现。
背景技术
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被采用作为砂过滤的预处理,但在该凝聚方法中,通过将无机凝聚剂注入到被处理水中,使作为包含在被处理水中的微细的悬浮粒子的微絮凝物尽可能地凝聚,从而进行絮凝化,并且,将该絮凝物的残留(过滤)作为不可缺少的工序。
在根据以往技术的凝聚处理方法中,探索为了形成更大直径的絮凝物所必需的凝聚剂和凝聚辅助剂的种类和量为主要的技术课题。
现行的凝聚处理方法,立足于由Smoluchowski(斯莫卢霍夫斯基)方程式表示的下述的通式。
dN/dt=αβni·nj
(N:单位体积中的微细的悬浮粒子和微絮凝物的个数,
α:碰撞效率(表示2个粒子碰撞时的附着率,由无机凝聚剂左右),
β:2个粒子的碰撞频率,
ni:流入到单位体积中的粒子的数量,
nj:单位体积中的已有粒子的数量,
另外,由上述通式表达的dN/dt表示每单位时间的微细的悬浮粒子和微絮凝物的减少速度,称为絮凝物形成速度。)
然而,在立足于上述Smoluchowski方程式的凝聚理论中,例如,如非专利文献1所示被说明为:以惯用工艺为对象,将集块化的过程划分为2个部分,包含在被处理水中的微细的悬浮粒子的荷电中和和该悬浮粒子被集块化成大约直径3.0μm的微絮凝物的微絮凝化工序依赖于布朗运动,另一方面,直径3.0μm以上的微絮凝物被集块化直到成为可沉淀分离的直径的絮凝物的絮凝化工序的成功与否由是否进行了伴有规定以上的搅拌力的搅拌左右。
然而,另一方面,如非专利文献2那样被报告为:若进行强烈的急速搅拌则会招致絮凝物的破坏,由此说明了絮凝物破坏是因为由于剪切力而使絮凝物表面劣化的缘故,受到由此带来的影响,在絮凝物形成工序中,采用了搅拌强度比较低的缓速搅拌。
现在,高速凝聚沉淀池的大半是由美国开发的,但如上述那样,受到非专利文献2的影响,在微絮凝化工序中采用了搅拌强度弱的水流搅拌。
另一方面,如非专利文献3所示,在Smoluchowski方程式中,示出了上述碰撞频率β的上升即搅拌强度的上升对集块化是有效的,例如,以污泥层(sludge blanket)型高速凝聚沉淀池为对象,进行了使急速搅拌强度上升的尝试。但是,该文献的报告的结论是,在微絮凝化工序中长时间持续强力的搅拌的情况下,即,在使作为急速搅拌强度的GR值和作为急速搅拌时间的TR值上升的情况下,是母絮凝物被破坏且沉淀水浊度上升这样的与以往的报告相同的结果,因此,基本不采用如上述那样的急速搅拌方式。
这样,对于目前的提高过滤水质的要求,在位于前段的凝聚处理中,以促进悬浮粒子的集块化和抑制絮凝物破坏为前提,采用了强烈依赖于无机凝聚剂注入率的上升的运行法。特别是在不具备急速搅拌的高速凝聚沉淀池的运行中,已经使无机凝聚剂注入率上升到没有改善余地的程度。
但是,强烈依赖于无机凝聚剂注入率的上升的运行法,虽然对于沉淀处理而言可以得到大致能够满足的结果,但是,在与沉淀处理后续的过滤处理和污泥处理的阶段会引起其他技术上的问题。
即,以通过提高无机凝聚剂注入率而使絮凝物的容积上升为原因,流入过滤池的微絮凝物的粗粒低密度化和沉淀水中的凝析集块物残留量上升,其结果,产生不得不提高过滤池的清洗频率的问题。
此外,就污泥处理而言,同样随着无机凝聚剂的增加,污泥的产生量自身增加,而且,由于污泥的浓缩、脱水性降低,污泥处理变得困难。
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其基本的原因在于:采用了这样的运行法,即,尽管凝聚、沉淀、过滤和污泥处理作为一个系统被运用,但基本没有考虑过滤和污泥处理的最佳化,为了沉淀处理的最佳化仅重视了形成大直径的絮凝物,具体来说,担心伴随着絮凝物的破坏的沉淀水浊度的上升,选择了极为没有效率的低的搅拌强度的集块化处理方法,没有考虑实现其后的优质的过滤处理。
反映这样的状况,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设置多级的急速搅拌槽,而且对于最初的第1槽,设定搅拌强度的下限值,对于第2槽及其后的槽,设定搅拌强度的上限值,然后对各急速搅拌槽分割注入无机凝聚剂,由此,实现粒子分离效率的提高、残留的无机凝聚剂浓度的降低化的提高(参照权利要求书中的权利要求6和说明书中的与权利要求6相关的记载事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提供的上述构成的情况下,在将第2槽及其后的槽的搅拌强度限定为必要以上的这一方面,在上述效果上不充分,而且,并未调整作为整体的无机凝聚剂的注入的程度并且设定与该调整相关的基准,不能避免可达成上述目的的程度极为不充分这一内容的评价。
在专利文献2中,对通过配置中空接触材料层使得细粒且高密度的微絮凝物可分离的方案进行了说明,但随着微絮凝物的滞留,接触材料层闭塞,以此为因不得不进行洗净,因此不能适用于以连续处理为前提的沉淀处理。
即,通过如上述那样的细粒高密度的微絮凝物的形成,一方面产生了残留的无机凝聚剂浓度的降低化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不能适用于连续处理这样的基本的技术上的要求,因此作为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不能避免具有致命的缺陷这一内容的评价。
在非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优选采用基于低的无机凝聚剂注入率和高的搅拌强度的凝聚处理法,来代替以往的在低搅拌强度下使无机凝聚剂注入率上升的凝聚处理法。但是,发生了由该凝聚处理法形成的絮凝物由于细粒高密度化而在沉淀水中大量残留微絮凝物的基本问题,不管该问题,用于分离该微絮凝物而避免上述的基本问题的具体的构成完全不清楚,因此,不能避免在技术上未完成这一内容的评价。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在日本专利申请2008-158743中提出申请的发明(以下简称为“先申请发明”。)中,提出了如下构成:在与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限定了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之后,实现残留的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高密度化和微小化,另一方面,由于上述絮凝物的微细化,为了防止砂过滤层的过滤功能的降低,在沉淀池内采用间距狭小的倾斜板,高效地分离微絮凝物。
但是,作为如上述那样限定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并且防止砂过滤层的过滤功能降低的方法,并不限于如先申请发明那样的采用倾斜板的构成。
即,尽管可以积极地充分利用由非专利文献5介绍的接触材料集积槽、即将通过与微絮凝物和絮凝物接触来将絮凝物残留过滤的接触材料(拉西环)集积的粗粒过滤层的过滤功能,但在现有技术中,完全没有公开或启示通过积极地充分利用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功能可降低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那样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0313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304411
非专利文献1:丹保宪仁:水处理的凝聚机理的基础研究(1)~(4),自来水协会杂志,第361号、363号、365号、367号,(1964.10,1964.12,1965.2,1965.4)。
非专利文献2:Committee Report:Capacity and Loadings ofSuspended Solids Contact Units,J.AWWA,April,1951。
非专利文献3:角田省吾、片冈克之:泥渣层(slurry blanket)型高速凝聚沉淀装置的研究(2)-关于凝集搅拌条件对泥渣层的影响-工业用水,第133号,pp.39~47,昭和44年10月。
非专利文献4:自来水设施设计指南,日本自来水协会,平成12年发行。
非专利文献5:丹保宪仁、小林三树:高容量过滤池的研究(自来水协会杂志,第571号,pp.37~50,昭和57年4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如下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的构成:通过飞跃性地提高接触材料集积槽内的残留率(过渡率),与先申请发明同样地,在限定了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的状态下,实现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高密度化和微细化,并且可降低到达砂过滤层的上述微絮凝物的流入的程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基本构成包括以下方案。
(1)一种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采用了向被处理水中注入无机凝聚剂的无机凝聚剂注入工序、在急速搅拌槽中混合搅拌被注入了上述无机凝聚剂的上述被处理水从而预先将上述被处理水中的微细的悬浮粒子微絮凝化的微絮凝化工序、和最终阶段的砂的过滤工序,其中,使上述微絮凝化工序和上述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所述接触材料集积槽集积有能够促进微絮凝物的絮凝化并且使该微絮凝物和该絮凝物残留的接触材料,通过预先向该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入口和/或接触材料集积槽内的上述入口附近填充含有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使被处理水开始通过该接触材料集积槽的阶段中的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在接触材料集积槽内的残留率(过滤率)为80%以上。
(2)根据上述(1)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通过上述微絮凝物与已有絮凝物的接触来促进絮凝化的絮凝化工序和将该絮凝物沉淀分离的沉淀分离工序,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和/或后阶段设置有接触材料集积槽。
在上述基本构成的本发明中,在被处理水通过的最初阶段,使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为80%以上,由此不仅对于该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而且对于粒径7.0μm以下的絮凝物和微絮凝物而言,也都能以高的比例在接触材料集积槽内残留(过滤),基于此,在限定了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的状态下,使到达砂过滤层的絮凝物的程度为轻微,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砂过滤层的功能,其结果,残留在澄清水中的微絮凝物与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更微细并且高密度化,因此,可以得到优质的澄清水,另一方面可减少与无机凝聚剂的使用相伴的污泥的产生量,进而基于该减少可降低污泥处理的麻烦。
附图说明
图1表示被处理水通过接触材料集积槽的阶段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a)表示在不介有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情况下,在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入口或其附近没有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情况下的变化状况;(b)表示在不介有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图4(a)的配置关系的情况)下,进行了上述填充的情况的变化状况;(c)表示在不介有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图4(a)的配置关系的情况)下,在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入口或其附近没有进行上述填充的情况和进行了上述填充的情况的粒径0.5~1.0μm的絮凝物的数量的变化情况和浊度的变化情况。
图2表示在微絮凝化工序与絮凝化工序以及沉淀分离工序之间,在入口或其附近填充了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图4(b)的配置关系的情况)下的接触材料集积槽中的具有各粒径范围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的变化情况。
图3表示经过了砂过滤层的阶段的浊度的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图,(α)表示采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但倾斜板和接触材料集积槽中的任一个都没有采用的情况,(β)表示在经过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之后采用倾斜板的先申请发明的情况,(γ)表示没有采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情况(图4(a)的配置状态的情况)。
图4表示与本发明的接触材料集积槽的配置相关的实施方式,(a)表示不介有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而在由急速搅拌槽实现的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直接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实施方式,(b)表示在絮凝化工序以及沉淀分离工序与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实施方式,(c)表示在微絮凝化工序与絮凝化工序以及沉淀分离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实施方式,(d)表示在絮凝化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后的双方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实施方式。
图5表示作为由多级急速搅拌槽实现的微絮凝化工序的接下来的阶段采用了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情况的实施方式,(a)表示采用了污泥层方式的实施方式,(b)表示在基于常规方式的絮凝化工序之后采用由沉淀池实现的沉淀分离工序的实施方式。
图6表示基于下述情况的剖视图的实施例,所述情况为在接触材料集积槽内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下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上限的位置,从排出口排出多余的上述絮凝物,并且,在被处理水的流入阶段关闭该排出口的阀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上述基本构成(1)中,如图4(a)、(b)、(c)、(d)所示,以无机凝聚剂的注入工序和基于急速搅拌槽10中的混合搅拌的微絮凝化工序、作为最终阶段的经过砂过滤层14的砂过滤工序的存在为不可缺少的前提,以在相互的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为不可缺少的要件,本申请中的“微絮凝物”是指经过了急速搅拌槽10的阶段的粒子的状态,“絮凝物”是指上述微絮凝物通过相互碰撞而凝聚、其粒径增大了的状态。
首先,对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和絮凝化的关系,基于在背景技术项中说明了的Smoluchowski方程式来进行说明。
上述方程式可以采用如下所述的另外的表现。
dN/dt=-α(4GФ/π)·N
(N:每单位体积的粒子(微絮凝物或絮凝物)的个数,
α:基于无机凝聚剂的影响的碰撞效率
G:速度梯度、Ф:单位体积中的粒子(微絮凝物或絮凝物)的平均容积)
上述初等微分方程式的通解可以表达为N=Aexp(-kt)(其中,A为t=0的阶段的每单位体积的粒子(微絮凝物或絮凝物)的个数,k=α(4GФ/π)。)。
在微絮凝化已结束的阶段,将如本发明那样限定了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的情况下的通解设为Na,将如现有技术的情况那样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比上述限定了的情况多的情况下的通解设为N’a时,作为基于无机凝聚剂的影响的碰撞效率的α和单位体积中的絮凝物或微絮凝物的平均容积Ф,存在相比于Na,N’a一方为较大的以上、Na>N’a这一关系。
本申请发明,通过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来促进微絮凝物的絮凝化,并且,该微絮凝物和该絮凝物被残留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
具体来说,在管状的接触材料中形成涡流,该涡流中的微絮凝物相互碰撞(被过滤),絮凝化,在管状的接触材料中沉淀,产生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残留。
这样,在通过从接触材料集积槽12通过,使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粒子数降低之后,即使在到达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前阶段,微絮凝物或絮凝物的数量(Na)比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的数量(N’a)多,在通过了接触材料集积槽12之后的阶段,微絮凝物或絮凝物被残留(被过滤),在利用砂过滤层14进一步过滤了的阶段,可形成为最终形成的絮凝物和微絮凝物的数量N与现有技术的情况大致相等的状态、进而更少的状态。
不但如此,在通过限定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使絮凝物和微絮凝物高密度化了的情况下,残留在澄清水中的微絮凝物的沉淀的频率提高,进而,可以得到优质的澄清水,并且,如到目前为止所指出的那样,可减少污泥的产生量。
如上述那样,接触材料集积槽12自身具有促进微絮凝物的絮凝化和使微絮凝物和絮凝物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沉淀这样的功能。
但是,在上述基本构成(1)中,作为接触材料集积槽12介于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的事例(case),在相互的工序之间不介有其他工序的情况、和在相互之间介有促进微絮凝物的絮凝化的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絮凝物的沉淀分离工序,且使接触材料集积槽12介于该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后阶段和双方的阶段中的实施方式的任一种都可以采用。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实施方式:如图4(a)所示不采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而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实施方式;如4(b)所示使接触材料集积槽12介于絮凝化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的工序;如图4(c)所示使接触材料集积槽12介于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后阶段、砂过滤层14的前阶段的实施方式,如图4(d)所示使接触材料集积槽介于沉淀池21中的絮凝化以及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和后阶段的双方的实施方式。
并且,作为进行絮凝化工序和上述沉淀分离工序的方式,可以采用下述方式作为典型例,所述方式为:如图5(a)所示一边使被处理水1在絮凝化和沉淀分离用装置5内依次上升一边进行上述絮凝化和沉淀分离的污泥层(sludge blanket)方式,以及,如图5(b)所示作为通过缓速搅拌机20的搅拌实现的上述絮凝化工序的常规方式之后通过沉淀池21进行沉淀分离的方式。
在先申请发明中,作为应对上述砂过滤层14中的故障的对策,在沉淀池21内采用间距狭小的倾斜板8,进行微絮凝物的高效的分离,从而确保了良好的沉淀,但在上述基本构成(1)中,通过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或其附近的位置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将被处理水1通过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最初的阶段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设定为80%以上,由此实现絮凝物和微絮凝物的高效的残留(过滤),其根据如下。
图1(a)示出了:如图4(a)所示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直接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但在入口或其附近没有填充如上述(1)那样的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状态下,使被处理水1通过高度35cm且水平方向截面积30cm2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情况下,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多个的各位置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内的残留率(由O表示)以及粒径0.5~1.0μm的絮凝物的残留率(由◆表示)的随时间的变化(另外,被处理水1的通过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通水速度为4.0m/小时。)。
如从图1(a)的曲线图可明确的那样,判明了:在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平均残留率达到80%的情况下,粒径0.5~1.0μm的絮凝物的平均残留率也达到约60%左右。
如从图1(a)的曲线图可明确的那样,通过提高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粒径7.0μm以下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也有提高的倾斜方向。
图1(b)表示对于下述情况,各粒径的范围的絮凝物通过了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情况下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内的残留率(过滤率)的随时间的变化,所述情况是:与图1(a)的情况同样为如图4(a)所示的配置状态,采用了基于同一规格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填充了含有约24000个/mL的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絮凝物水溶液约10L的情况。
如从图2(b)可明确的那样,判明了: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最初处于接近于100%的状态,随着时间的经过之后,残留率(过滤率)逐渐降低,以至于为约82%左右。
与此相对,在粒径0.5~1.0μm这样的几乎不产生凝聚或者凝聚的程度小的微絮凝物或絮凝物的情况下,最初显示出约64%的残留率(过滤率),残留率(过滤率)逐渐上升,在最终阶段,显示出约85%的残留率(过滤率)。
图1(b),如图4(a)那样使接触材料集积槽12直接介于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不经过采用了沉淀池21的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因此被处理水1流入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阶段的浊度为20度。
但是,在如图1(b)所示的残留率(过滤率)下,被处理水1通过接触材料集积槽12之后,成为该浊度充分降低了的状态。
如从图1(a)和图1(b)的对比可明确的那样,证明了:通过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或其附近预先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提高为客观事实。
图1(c)示出了,在由急速搅拌实现的微絮凝化工序之后,在被处理水1以4m/小时的流速流入高度40cm且水平方向的截面积为30cm2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阶段,将含有24000个/mL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水溶液约10L填充到上述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的前后的经过接触材料集积槽12后的阶段的粒径0.5~1.0μm的絮凝物的每单位面积的数量和浊度的变化状况,由该变化,客观证明了由上述填充所带来的作用效果。
即,在上述填充的前阶段,经过高度40cm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之后的上述粒径的絮凝物为约48万个/mL,与此相对,通过上述填充之后,变化为约14万~12万2000个/mL,实现了约70%以上的降低,另一方面,就浊度而言,也从约0.7变化为0.2,同样实现了70%以上的降低。
如已经说明了的那样,图1(b)示出了都如图4(a)所示那样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但不介有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情况的实施方式,但在如图4(c)所示的实施方式,即使接触材料集积槽12介于微絮凝化工序之后、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的情况下,也呈现对于紧接在微絮凝化之后的状态的絮凝物的残留状况,因此,显示出与图1(b)同样的随时间的变化,并且浊度也显示出同样的降低化。
图2示出了对于下述情况,各粒径范围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的随时间的变化,所述情况为:在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即使接触材料集积槽12介于絮凝化工序以及沉淀分离工序(实际上采用了污泥层方式)与砂过滤工序之间的实施方式中,与图1(a)、(b)同样,被处理水1以4m/h的流速流入高度80cm且将水平方向的截面积为30cm2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填充含有3000个/mL的粒径7.0μm以上的微絮凝物的水溶液约10L,并且流入该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阶段的被处理水1的浊度为0.1度的情况。
如从图2可明确的那样,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最初为80%,但快速(30分以内)达到约100%的状态。
判明:与上述变化对应,粒径为0.5~1.0μm的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从最初就超过60%,其后,逐渐增加,由此达到通过后面的砂过滤工序可被充分残留(过滤)的状态。
并且,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和粒径0.5~1.0μm的絮凝物的中间的粒径即1.0~7.0μm的絮凝物呈现上述7.0μm以上的情况和上述0.5~1.0μm的情况的中间的随时间的变化。
另外,图2所示的粒径0.5~1.0μm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与图1(b)所示的情况相比上升的程度低,可以解释为是因为:由于已经过了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残留(过滤)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数量,与粒径7.0μm以下的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数量相比减少了。
这样,图4(b)所示的实施方式,作为整体,示出了比图4(a)的实施方式好的残留率(过滤率),但图4(d)的实施方式,即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和后阶段的双方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12,因此,与图4(b)的实施方式相比可期待更好的残留(过滤)作用。
如从图1(b)和图2的对比可明确的那样,在紧接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介有上述基本构成(1)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情况下,与在经过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之后介有它的情况相比,整体的残留率(过滤率)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降低,其原因在于:接触材料集积槽12发挥絮凝化和该絮凝物的沉淀分离的功能,另一方面,残留的絮凝物和微絮凝物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逐渐达到接近于饱和的状态,变得不能充分发挥进一步的残留(过滤)功能。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根据特征为在紧接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的阶段采用多个单位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实施方式,即使最接近微絮凝化工序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达到饱和状态,后续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也能够在没有饱和的状态下发挥出良好的残留(过滤)功能。
在介有多个单位的与微絮凝化工序后续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在全部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和/或其附近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
即,特征为在紧接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的阶段,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后面设置了在入口和/或该入口的附近没有预先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实施方式,可以说,就没有进行上述填充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而言,发挥使基本构成(1)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延长那样的功能,发挥降低上述饱和的功能。
这样,优选采用在图4(a)、(c)的实施方式以及图4(d)的实施方式中的紧接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的阶段设置多个单位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实施方式,与此相对,在图4(c)的实施方式以及图4(d)的经过了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之后的阶段中,由于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不存在如上述那样的饱和状态的危险,因此通常不采用:采用多个单位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方式。
但是,在即将进行砂过滤工序之前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情况下,考虑到紧凑的空间,可优选采用下述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特征为:在即将进行砂过滤工序之前的阶段,在位于砂过滤层14的上侧并且通过存积而形成的池中设置了接触材料集积槽。
另外,如从上述说明可明确的那样,砂过滤工序,在被处理水1通过砂过滤层14的阶段开始,上述池,即使是砂过滤槽13的构成部分,也不是有助于砂过滤工序的构成要素。
如从以上的说明可明确的那样,在上述基本构成(1)中,以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或其附近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为前提,对于经过接触材料集积槽12之后的阶段中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而言,从被处理水1的通过的开始阶段就设为80%以上,正是因为:如图1(b)和图2所示,作为接触剂集积槽12的前阶段,不论是否存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对于其余的粒径7.0μm以下的絮凝物而言,都可以发挥充分的过滤功能,其结果,通过后面的砂过滤层的过滤功能的补充,可以对被处理水1实现需要的净化。
这样,在上述基本构成(1)中,通过接触材料集积槽12,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自不用说,对于粒子7.0μm以下的絮凝物,也可发挥良好的残留(过滤)功能,因此,降低在无机凝聚剂注入工序中的无机凝聚剂的注入量,即使在微絮凝化工序中粒径小的微絮凝物的比例增大,也可以在到达砂过滤工序之前发挥良好的残留(过滤)功能。
不但如此,如上述效果项中记载的那样,残留在处理后的澄清水中的微絮凝物与现有技术的情况相比更微细并且高密度化,因此可得到浊度小的澄清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伴随着无机凝聚剂的使用的污泥的产生量,可以降低该污泥处理的麻烦。
立足于图4(a)的实施方式的图1(b)的残留率(过滤率)的变化状态,在浊度为20度的情况下,这样的被处理水1流入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但浊度越大,则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的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残留量饱和而存在残留率(过滤率)降低的危险性。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优选如下实施方式:在被处理水流入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前阶段中,调整无机凝聚剂的注入量以使浊度为20度以下。
当然,使浊度为20度以下,意味着将无机凝聚剂的使用量设为规定量以下,但将浊度设为20度,决非意味着使用如现有技术那样的大量的无机凝聚剂,通过充分保证(提高)急速搅拌槽10的急速搅拌功能,可以如上述那样充分实现高密度化了的微絮凝物。
对于上述基本构成(1)中的上述80%以上的数值要件的技术上的意义进一步深入说明,在流入急速搅拌槽10的以前的阶段,对于浊度20度的被处理水1,注入9mg/L的无机凝聚剂,经过了伴随着急速搅拌的微絮凝化工序、采用污泥层方式的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之后,不经过倾斜板8和接触材料集积槽12而直接经过砂过滤层14的情况下的浊度呈现出如图2(α)所示的变化,但如图5(a)所示,立足于先申请发明,上述采用污泥层方式的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在最终阶段设置2级的安装间距10mm的倾斜板8,并且,不设置接触材料集积槽12而通过了砂过滤层14的情况下的浊度,为如图2(β)所示的状态。
与此相对,上述基本构成(1)中,图4(a)的实施方式,即在不经过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而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高度40cm、水平方向的截面积30cm2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将含有24000个/mL的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含有絮凝物的水约10L预先填充到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由此将上述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设定为80%,并且没有设置倾斜板8的情况下的浊度呈现出如图3(γ)那样的变化状况。
并且,图3(α)(β)(γ)所示的过滤持续时间(小时)和平均浊度如下表所示。
表1
Figure BDA0000048197080000151
上述表的结果证明了:即便在图4(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实现在先申请发明以上的对被处理水1的净化,另一方面,证明了在图4(b)、(c)、(d)的各种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可实现更加良好的净化。
上述基本构成(1)中采用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通常,将入口设为底部,将出口设为顶部,由此,可以使被处理水1从下侧向上侧流通,而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高度越大,越有助于提高絮凝物的残留(过滤)的程度。
即,在入口或其附近填充的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积存在规定的形状(通常为管状)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的絮凝物积存部分(通常为管状的内侧部分),对于流入到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被处理水1中的絮凝物(包含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和粒径7.0μm以下的絮凝物的双方),防止其通过该积存部位而流动,为了发挥进一步增强上述积存作用这样的残留(过滤)功能,因此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高度越大,则越增加。
反映这样的情况,可优选采用将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高度设为35cm以上的实施方式。
形成高密度化了的微絮凝物,也可通过将急速搅拌槽10中的搅拌的程度设为规定水平以上来实现。
可以优选采用如下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着眼于这样的急速搅拌的作用,在微絮凝化工序中,以被处理水1可依次转移那样的串联连接的状态具备被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划的急速搅拌槽10,设置:对处于直到达到微絮凝化工序的第1区划为止的全部或一部分的阶段的被处理水1注入无机凝聚剂的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和对处于从微絮凝化工序的第2区划到絮凝化工序的全部或一部分的阶段的被处理水1注入无机凝聚剂的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分别调整由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和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实现的注入量。
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基本原理,根据基于上述Smoluchowski方程式的通解来进行说明,在从最初(从t=0的阶段)仅投入V的无机凝聚剂,并且,没有将微絮凝化工序如上述基本构成那样划分为2个以上的情况下,将用于微絮凝化的平均处理时间设为t=t1+t2的情况下的每单位时间的粒子数N1+2可以表示为N1+2=Aexp(-kt1-kt2)。
与此相对,在如上述基板构成那样将微絮凝化工序划分为2个以上,而且将无机凝聚剂的注入工序划分为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和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将前者中的注入量设为V-ΔV,将后者中的注入量设为ΔV的情况下(ΔV表示与V相比是少一个数量级以上的量。),将被处理水1的在第1区划中的用于微絮凝化的平均处理时间设为t1,将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中的用于微絮凝化的平均处理时间设为t2的情况下,将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的最终阶段的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设为N1’,将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的最终阶段的每单位体积的粒子数设为N’1+2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为N1’=A’exp(-k1t1)(其中,A’为t=0的阶段的N1’即微絮凝物的数量,k1=α1(4GФ/π),α1表示与投入仅每单位面积V-ΔV的无机凝聚剂相对应的凝聚效率。)、N’1+2=N1’exp(-k2t2)=A’exp(-k1t1-k2t2)(其中,A’为t=0的阶段的N1’即微絮凝物的数量,k2=α2(4GФ/π),α2表示与在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中注入仅ΔV的无机凝聚剂相对应的凝聚效率,Ф’表示被处理水1从第1区划流入到第2区划的阶段中的平均絮凝物容积。)。
对上述N1+2和N’1+2的大小关系进行考察,在被处理水1从最初的时间到规定时间(直到t=t1的时间),在被处理水1中存在的微絮凝物当然在无机凝聚剂的影响下凝聚,但并非投入的无机凝聚剂全部有助于微絮凝化,而是一边逐渐被吸收到微絮凝物中一边发挥凝聚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最初投入的无机凝聚剂的每单位体积的量为V的情况和为V-ΔV(其中,ΔV表示相比于V悬殊小的量)的情况中,在对凝聚作用的影响上几乎没有产生差异。
因此,在作为上述k和k1的各要素的α和α1之间,α≈α1成立,因此k≈k1成立。
基于同样的理由,α≈α2成立,A≈A’成立。
而且,在到达了第2区划的阶段,在通过第1区划的急速搅拌,微絮凝物的平均容积减小之后,Ф’<Ф成立。
因此,由于a2<a成立,结果,a(t1+t2)>a1t1+a2t2成立,N’1+2>N1+2成立。即,在投入了每单位体积相同量的无机凝聚剂的情况下,对于没有划分为第1区划和第2区划以后的区划的情况和划分为第1区划和第2区划以后的区划的情况来说,后者一方凝聚并且成为除去对象的粒子变多,结果,可进行了高效的凝聚。
因此,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对于急速搅拌槽10来说,划分为2个以上的区划并且在第2区划以后补充无机凝聚剂的情况下,作为整体能够以少的无机凝聚剂的配合来确保相同程度的凝聚效果即相同程度的每单位体积的凝聚粒子数。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a)、(b)所示,在2个以上的区划中采用了急速搅拌槽10(另外,在图5(a)、(b)中,表示在3个区划101、102、103中采用了急速搅拌槽10的情况。),通过采用该急速搅拌槽10,在沉淀池21中沉淀的粒子和没有沉淀而残留在沉淀水3中的粒子的平均粒径极小化,在过滤了沉淀水3的阶段被过滤的粒子的直径极小化,因此,可以实现残留的微絮凝物的微细化。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配合的无机凝聚剂的量,在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和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的各工序中进行调整(限定),使得凝析集块物残留量为规定水平以下,因此,如现有技术的情况那样,借助于无机凝聚剂粒子彼此结合的频率减小,微絮凝物高密度化,另一方面,使伴随着无机凝聚剂的使用的污泥的产生量自身减少,进而,提高污泥的浓缩脱水性,可使污泥处理容易化。
另外,如图5(a)、(b)所示,作为第2凝聚剂注入位置201,不仅是第2区划102以后的急速搅拌槽10的阶段,即使在结束由急速搅拌槽10进行的搅拌、且絮凝化工序的前阶段也可采用。
作为表示凝聚集块物残留量的指标,在微絮凝化工序已结束的阶段的被处理水的STR(Suction Time Ratio:采用相同的吸引程度使相同的滤纸吸引被处理水1和同温且等量的蒸馏水的情况下,将被处理水1的吸引时间设为Ts,将蒸馏水的吸引时间设为Tv的情况下,由Ts/Tv表示的指标),对上述基本构成(1)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的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给予相当的影响。
为了得到被处理水1的良好的净化状态,可优选采用如下实施方式:STR为4.0以下,优选为2.50以下且1.05以上。
STR的容易理解的定义如上所述,但严格来说,由STR=Ts/Tv的比率来定义,该比率是将分别由安装有合计45mm的薄膜滤纸(平均孔径0.45μm、多孔度38%的ADVANTEC公司制的滤纸)的吸引装置(具体来说是具备减压容器、过滤器夹(filter folder)和真空到达度为26.7kPa的吸引泵的装置)吸引试样水500mL以及与其同温且等量的蒸馏水的时间分别设为Ts(秒)和Tv(秒)的情况下的比率。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并不是以基于上述那样的严格的定义的STR,而是以基于前述那样的定义的STR,可以充分进行上述基本构成涉及的无机凝聚剂的使用的程度的调整(限定)。
在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调整(限定)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和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中的注入量,使得STR变为4.0以下的情况下,可在降低被处理水1中所含的微细的悬浮粒子的同时降低絮凝物的破坏,但如上述基本构成(1)那样,通过将粒径7.0μm以上的粒子的残留率(过滤率)设为80%以上,提高粒径7.0μm以下的絮凝物(还包含微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进而在经过了砂过滤层14的阶段,可以得到极低的浊度的过滤水4。
特别是,在调整无机凝聚剂注入率使得絮凝化工序入口的STR变为2.5以下的情况下,可反映并且维持微细且高密度化了的微絮凝物性状,并且,使其生长为例如30μm以上的大型微絮凝物。
因此,虽然大型微絮凝物与以往的絮凝物相比直径小,但由于其已高密度化,因此具有大的沉降速度,因此可以促进沉淀池21中的沉淀分离,进而可以促进沉淀水3的浊度的降低。
对如上述的STR设定上限值,使其为4.0以下特别是为2.50以下,另一方面,设定1.05以上这样的下限值,这是立足于:在STR为1.05以下的情况下,可保证使沉淀池21中的沉淀结束后的阶段的浊度为20度以下在这一点上优选。
以下根据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实施例1
实施例1的特征是,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使被处理水1从下侧向上侧流通。
如上述那样,在使被处理水1从下方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絮凝物伴随着与接触材料的碰撞或接触,与沉淀池21内的情况同样地产生沉淀现象,与使被处理水1从上方向下方移动的情况相比,粗过滤效率提高。
这样的粗过滤效率的效率,无非是使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内残留(过滤)的程度上升,进而使作为整体的过滤率的程度上升。
实施例2
实施例2的特征是,对从接触材料集积槽12流出并流入砂过滤层14的被处理水1再注入凝聚剂。
如上述那样,在砂过滤层14内再注入了0.5mg/L以上的凝聚剂的情况下,发生砂过滤层14内的微粒子的絮凝化,砂过滤层14内的过滤效率提高。
特别是在不将经过了砂过滤层14的被处理水1作为净化水来使用而是作为排出水的情况下,预先在砂过滤层14内的表层部,也捕捉粒径大的絮凝物,由此,可得到浊度小的净水,在这种情况下的0.5mg/L以上的凝聚剂的再注入会促进排出水的效果。
实施例3
实施例3,其特征是,如图6所示,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内填充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上限的位置,从排出口16排出多余的上述絮凝物,并且在被处理水1的流入阶段关闭该排出口16的阀15。
在含有粒径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填充到接触材料集积槽12的入口和/或上述入口附近的情况下,就该絮凝物的填充量而言,自然存在适当的量。
即,在填充量过大的情况下,对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过滤率急剧提高,但反过来,接触材料集积槽12中的微絮凝物和絮凝物的残留(过滤)会急剧进行,可进行残留(过滤)的接触材料集积槽12起作用的时间不得不变短。
因此,为了适当选择上述絮凝物的填充量来进行调节以使得上述絮凝物的残留率(过滤率)为80%以上,优选在被处理水1的通水前的阶段,排出被多余地填充的上述絮凝物。
在实施例3中,在被处理水1的通水的前阶段的上述填充时,将阀15设为打开了的状态,由此,将多余的上述絮凝物通过阀15和管排出到外侧,调整成在比阀15靠上侧的位置没有填充上述絮凝物,对上述絮凝物进行可得到适当的填充量那样的调整。
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避免过大的上述絮凝物的填充量,可以适当设定接触材料集积槽12可起作用的时间。
另外,图6表示在接触材料集积槽12内部的入口附近将上述絮凝物填充到网17的上侧的状态(实际上,以与接触材料共存的状态下被填充。),在上述絮凝物被填充直到入口的情况下,不需要该网17。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在使用无机凝聚剂的污水和污泥处理产业的所有领域中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被处理水;
2: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中的无机凝聚剂(第1无机凝聚剂)的第1注入位置;
3:沉淀水;
4:过滤水;
5:絮凝化和沉淀分离用装置(污泥层槽和常规方式的搅拌槽+沉淀池);
7:澄清区;
8:絮凝物形成用倾斜板;
10:急速搅拌槽;
11:急速搅拌机;
12:接触材料集积槽;
13:砂过滤槽;
14:砂过滤层;
15:阀;
16:排出口;
17:网;
20:缓速搅拌机;
21:沉淀池;
101:急速搅拌槽的第1区划;
102:急速搅拌槽的第2区划;
103:急速搅拌槽的第3区划;
191:缓速搅拌槽的第1区划;
192:缓速搅拌槽的第2区划;
193:缓速搅拌槽的第3区划;
201: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中的注入位置。

Claims (12)

1.一种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采用了向被处理水中注入无机凝聚剂的无机凝聚剂注入工序、在急速搅拌槽中混合搅拌被注入了上述无机凝聚剂的上述被处理水从而预先将上述被处理水中的微细的悬浮粒子微絮凝化的微絮凝化工序、和最终阶段的砂的过滤工序,其中,
使上述微絮凝化工序和上述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接触材料集积槽,所述接触材料集积槽集积有能够促进微絮凝物的絮凝化并且使该微絮凝物和该絮凝物残留的接触材料,
通过预先向该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入口和/或接触材料集积槽内的上述入口附近填充含有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使被处理水开始通过该接触材料集积槽的阶段中的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在接触材料集积槽内的残留率即过滤率为8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微絮凝化工序和砂过滤工序之间介有通过上述微絮凝物与已有絮凝物的接触来促进絮凝化的絮凝化工序和将该絮凝物沉淀分离的沉淀分离工序,
在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的前阶段和/或后阶段设置有接触材料集积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紧接着的阶段,采用了多个单位的接触材料集积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微絮凝化工序之后紧接着的阶段,在接触材料集积槽之后,设置有没有预先向入口和/或该入口附近填充含有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的接触材料集积槽。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即将进行砂过滤工序之前的阶段,在位于砂过滤层的上侧并且通过积存而形成的池中设置了接触材料集积槽。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絮凝化工序和沉淀分离工序,采用了污泥层方式或使沉淀池后接在基于常规方式的搅拌槽的方式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触材料集积槽中,使被处理水从下侧向上侧流通。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被处理水流入到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前阶段,调整无机凝聚剂的注入量使得浊度为20度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微絮凝化工序中,以被处理水能够顺次转移那样的串联连接的状态具有被分割成2个以上的区划的急速搅拌槽,
设置:
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该工序对处于直到微絮凝化工序的第1区划为止的全部或一部分的阶段的被处理水注入无机凝聚剂;和
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该工序对处于从微絮凝化工序的第2区划到絮凝化工序为止的全部或一部分的阶段的被处理水注入无机凝聚剂,
分别调整由第1凝聚剂注入工序和第2凝聚剂注入工序实现的注入量。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表示凝聚集块物残留量的指标,在微絮凝化工序已结束的阶段中的被处理水的STR(Suction Time Ratio)为4.0以下,所述STR为在采用相同的吸引程度使相同的滤纸吸引被处理水和同温且等量的蒸馏水的情况下,将被处理水的吸引时间记为Ts,将蒸馏水的吸引时间记为Tv时,由Ts/Tv表示的指标比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从接触材料集积槽流出并流入砂过滤层的被处理水再注入凝聚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被处理水的凝聚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被处理水的注入前阶段预先向接触材料集积槽的入口和/或接触材料集积槽内的所述入口附近填充含有粒径为7.0μm以上的絮凝物的絮凝物时,从位于所述入口附近的上限的位置的排出口排出多余的所述絮凝物,在被处理水的流入阶段关闭该排出口的阀。
CN200980133483XA 2009-03-05 2009-09-25 凝聚处理方法 Pending CN1021378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51433A JP4336754B1 (ja) 2009-03-05 2009-03-05 凝集処理方法
JP051433/2009 2009-03-05
PCT/JP2009/004844 WO2010100688A1 (ja) 2009-03-05 2009-09-25 凝集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7818A true CN102137818A (zh) 2011-07-27

Family

ID=41190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3483XA Pending CN102137818A (zh) 2009-03-05 2009-09-25 凝聚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303614A1 (zh)
JP (1) JP4336754B1 (zh)
CN (1) CN102137818A (zh)
RU (1) RU2011140331A (zh)
WO (1) WO201010068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033A (zh) * 2016-04-01 2018-12-21 凯米罗总公司 用于优化水处理过程中的凝聚和/或絮凝的方法和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6152B1 (ja) * 2009-09-08 2010-08-04 国立大学法人大阪大学 凝集沈澱処理方法
JP6177575B2 (ja) * 2013-04-24 2017-08-09 水道機工株式会社 吸引ろ過時間比計測装置
JP6292612B2 (ja) * 2014-03-07 2018-03-14 日本ソリッド株式会社 河川水の清澄化方法
JP7291453B1 (ja) * 2022-09-21 2023-06-15 壽昭 落合 スラッジ・ブランケット型高速凝集沈澱池、水処理システム、スラッジ・ブランケット型高速凝集沈澱池の運転方法、および、水処理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CN117504380A (zh) * 2024-01-08 2024-02-06 成都三扬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水性工业漆加工用废液回收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9756A (en) * 1976-05-03 1981-07-21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Water clarification
US4049545A (en) * 1976-07-08 1977-09-20 Rocky Carvalho Chemical waste water treatment method
US4388195A (en) * 1979-07-05 1983-06-14 Passavant-Werke Michelbacher Hutte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the chemical-mechanical treatment and purification of ground waters, surface waters and effluents
US5382356A (en) * 1991-11-29 1995-01-17 Tokyo Metropolita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sludge dewatering
JP3640285B2 (ja) * 1997-12-26 2005-04-20 オルガノ株式会社 凝集沈殿装置
JP3866406B2 (ja) * 1998-03-10 2007-01-10 オルガノ株式会社 凝集沈澱装置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US6942807B1 (en) * 1999-08-06 2005-09-13 Trustees Of 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ron powder and sand filtration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compounds
JP2001120909A (ja) * 1999-10-21 2001-05-08 Japan Organo Co Ltd 凝集沈澱装置
JP2005211817A (ja) * 2004-01-30 2005-08-11 Japan Organo Co Ltd 高濃度懸濁水の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668554B2 (ja) * 2004-06-15 2011-04-13 オルガノ株式会社 凝集沈殿処理装置及び凝集沈殿処理方法
JP4272122B2 (ja) * 2004-06-25 2009-06-03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凝集沈殿水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075750A (ja) * 2004-09-10 2006-03-23 Japan Organo Co Ltd 凝集分離処理装置及び凝集分離処理方法
JP4784241B2 (ja) * 2005-10-03 2011-10-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浄水プロセスの凝集剤注入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203133A (ja) * 2006-01-31 2007-08-16 Toshiaki Ochiai 被処理水の凝集処理方法及びその処理装置
AU2008290085B2 (en) * 2007-08-17 2012-07-05 Hisaaki Ochiai Method of flocculating sedimentation treatment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4033A (zh) * 2016-04-01 2018-12-21 凯米罗总公司 用于优化水处理过程中的凝聚和/或絮凝的方法和系统
US10988392B2 (en) 2016-04-01 2021-04-27 Kemira Oyj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ation of coagulation and/or flocculation in a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CN109074033B (zh) * 2016-04-01 2022-04-19 凯米罗总公司 用于优化水处理过程中的凝聚和/或絮凝的方法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03614A1 (en) 2011-12-15
JP2010201381A (ja) 2010-09-16
RU2011140331A (ru) 2013-04-10
WO2010100688A1 (ja) 2010-09-10
JP4336754B1 (ja) 2009-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8012B (zh) 凝聚沉淀处理方法
TWI532683B (zh) 工業用分離技術之平台
US7820053B2 (en) Magnetic separation and seeding to improve ballasted clarification of water
US10421669B2 (en) Dissolved air flotation device
CN100579917C (zh) 三相旋流分离器和含油污水净化处理系统
RU2282592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осветления жидкостей, в частности воды, насыщен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м в виде суспензии
CN107082506B (zh) 一种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法及工艺流程
US20120205313A1 (en) Sulfate removal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with recycle
CN102137818A (zh) 凝聚处理方法
CN107108289B (zh) 改进的压载的净化系统
CN103755052A (zh) 一种石油炼化废水电脱盐黑液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02939268A (zh) 具有简化的污泥回流的加重絮凝和沉淀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AU2006222735B2 (en) Multi-media clarifier or thickener
CN108046476A (zh) 一种涉及切削/研磨/抛光工艺废水处理的装置及工艺
EP0168538A1 (en) Clarifier
CN102176952B (zh) 凝聚沉淀处理方法
CN105999776A (zh) 泥渣层过滤沉淀池及其方法
KR20050009976A (ko) 응집 침전방법 및 장치
RU110738U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глубокой очистки сточных вод от ионов тяжелых металлов и анионов
JPH06304411A (ja) 凝集沈澱法及びその処理設備
JP5698881B1 (ja) ろ過方法およびろ過装置
KR200471174Y1 (ko) 초고속 여과기능과 미세여재의 회수기능을 구비한 여과장치
CN110228876A (zh) 一种含煤废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JP2000317495A (ja) スラリ処理方法及びスラリ処理装置
Smith AMD treatment, it works but are we using the right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