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9866A - 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9866A
CN102129866A CN2011100024271A CN201110002427A CN102129866A CN 102129866 A CN102129866 A CN 102129866A CN 2011100024271 A CN2011100024271 A CN 2011100024271A CN 201110002427 A CN201110002427 A CN 201110002427A CN 102129866 A CN102129866 A CN 1021298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ocus
servo
recording
erro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024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本努
堀笼俊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29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98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for focusing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7Lasers; Multiple laser arrays
    • G11B7/1275Two or more lasers hav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65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by using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72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on record carriers stor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optical interference patterns, e.g. holograms
    • G11B7/00781Auxiliary information, e.g. index marks, address marks, pre-pits, gray code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9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7/093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or focus plane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light beam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servo format, e.g. guide tracks, pilot sign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Record Carriers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一种光学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物镜,被配置为接收来自第一光源的第一光和来自第二光源的第二光,并且向光盘记录介质照射第一光和第二光;第一聚焦机构,被配置为在聚焦方向上驱动物镜;第二聚焦机构,被配置为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准直,并独立于第一光改变第二光的聚焦位置;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被配置为驱动第一聚焦机构;误差信号减法单元,被配置为从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第一聚焦误差信号;以及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被配置为驱动第二聚焦机构。

Description

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一种用来执行相对于光盘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再生的光学驱动装置及其聚焦伺服控制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被配置为通过共用物镜照射用于记录(或再生)标记的记录/再生光和用来基于形成在光盘记录介质中的位置引导元件执行伺服控制的伺服光的光学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通过光照射来执行信号的记录/再生的光学记录介质,例如,所谓的光盘(诸如压缩盘(CD)、数字通用盘(DVD)或蓝光盘(BD)(注册商标))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对于作为目前以CD、DVD、BD等而广泛使用的下一代光学记录介质的光学记录介质,首先,本发明申请人提出了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35144或2008-176902号中描述的所谓的块记录型光学记录介质。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9365号也是现有技术的实例。
这里,例如,如图15所示,块记录指的是这样一种技术,该技术通过将激光束照射到至少具有覆盖层101和块层(记录层)102的光学记录介质(块型记录介质100),顺序改变聚焦位置以在块层102中执行多层记录来实现大的记录容量。
在这样的块记录中,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35144号公开了一种被称为所谓的微全息方法(micro hologram method)的记录技术。
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微全息方法主要分为正型微全息方法和负型微全息方法。
在微全息方法中,将所谓的全息记录材料用作块层102的记录材料。作为全息记录材料,例如,广泛使用可聚合性光致聚合物(photopolymerizable photopolymer)。
如图16A所示,正型微全息方法是在相同位置聚焦两个相对的光通量(光通量A和光通量B)以形成细微干涉条纹(全息图)并将该细微干涉条纹用作记录标记的方法。
与正型微全息方法相反,图16B所示的负型微全息方法是通过激光束照射来擦除预先形成的干涉条纹并使用擦除的部分作为记录标记的方法。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负型微全息方法的示图。
在负型微全息方法中,在执行记录操作之前,如图17A所示,预先执行用来在块层102中形成干涉条纹的初始化处理。具体地,如图中所示,相对地通过平行光照射光通量C和D以在整个块层102中形成这样的干涉条纹。
在通过初始化处理预先形成干涉条纹之后,如图17B所示,通过形成擦除标记来执行信息记录。具体地,通过在聚焦在任意层位置的状态下根据记录信息照射激光束,执行通过擦除标记而进行的信息记录。
例如,本申请的申请人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76902号中提出了形成孔隙(孔洞)作为记录标记的记录方法,来作为不同于微全息方法的块记录方法。
例如,孔隙记录方法是一种以相对较高能量向由记录材料(诸如可聚合性光致聚合物)形成的块层102照射激光束以在块层102中记录孔洞(孔隙)的方法。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76902号中所描述的,形成的孔洞部的折射率不同于块层102的其他部分,因此其边界部分的光反射率增加。因此,孔洞部用作记录标记,由此通过形成孔洞标记实现了信息记录。
在这种孔隙记录方法中,由于没有形成全息图,所以通过来自一侧的光照射完成记录。即,没有必要像正型微全息方法那样在相同位置聚焦两个光通量以形成记录标记。
此外,与负型微全息方法相比,优点在于不执行初始化处理。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76902号中,尽管描述了在执行孔隙记录时在记录之前照射预固化光的实例,但即使在省略了预固化光的照射时也可以进行孔隙记录。
然而,即使在其中进行上述各种记录方法的块记录型(还被简称为块型)光盘记录介质中,块型光盘记录介质的记录层(块层)并不具有明显的多层结构(例如,形成有多个反射膜)。即,在块层102中,并没有设置用于包含在通用多层盘中的每个记录层的反射膜和引导凹槽。
因此,在如图15所示的块型记录介质100的结构中,在没有形成标记的记录期间可以不执行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
因此,实际上,在块型记录介质100中,设置反射面(基准面),其成为具有图18所示引导凹槽的基准。
具体地,在覆盖层101的下表面侧形成诸如凹坑或凹槽的引导凹槽(位置引导元件),并在引导凹槽上形成选择性反射膜103。块层102层叠在其上形成有选择性反射膜103的覆盖层101的下层侧上,粘合材料插在其间作为图示的中间层104(诸如,UV固化树脂)。
这里,通过形成诸如凹坑或凹槽的引导凹槽,例如,可以执行诸如半径位置信息或旋转角度信息的绝对位置信息的记录。在以下描述中,将其中形成了这样的引导凹槽并记录了绝对位置信息的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为其上形成了选择性反射膜103的表面)称作“基准面Ref”。
在形成这种介质结构之后,如图19所示,分别向块型记录介质100照射用于记录(或再生)标记的激光束(下文称为记录/再生激光束,或者简称为记录/再生光)、作为用于位置控制的激光束的伺服激光束(简称为伺服光)。
如图所示,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通过共用物镜照射到块型记录介质100。
此时,如果伺服激光束到达块层102,则块层102中的标记会受到不利地影响。因此,在相关技术的块记录方法中,将波长范围与记录/再生激光束不同的激光束用作伺服激光束,并且提供具有波长选择性的选择性反射膜103(其反射伺服激光束并透射记录/再生激光束)作为形成在基准面Ref上的反射膜。
基于上述假设,将参照图19描述用于块型记录介质100的标记记录时的操作。
首先,当针对其中没有形成引导凹槽和反射膜的块层102执行多层记录时,预先设置用于在块层102中深度方向上记录标记的层位置。在图中,示出了将包括第一信息记录层L1至第五信息记录层L5的总共5个信息记录层(标记形成层)L设置为用于在块层102中形成标记的层位置(标记形成层,也被称为信息记录层)的情况。如图所示,第一信息记录层L1的层位置被设置为在聚焦方向(深度方向)上与其中形成有引导凹槽的选择性反射膜103(基准面)分离第一偏移of-L1的位置。第二信息记录层L2的层位置、第三信息记录层L3的层位置、第四信息记录层L4的层位置和第五信息记录层L5的层位置被设置为分别与选择性反射膜103(基准面)分离第二偏移of-L2、第三偏移of-L3、第四偏移of-L4和第五偏移of-L5的位置。
在还没有形成标记的记录期间,并没有基于相对于作为目标的块层102的层位置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来执行聚焦伺服和跟踪伺服。因此,执行记录期间物镜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以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使得伺服激光束的光斑位置跟随基准面Ref(选择性反射膜103)上的引导凹槽。
有必要使记录/再生激光束到达形成在选择性反射膜103的下层侧上的块层102,以用于标记记录。为此,在这种情况的光学系统中,设置了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其与物镜的聚焦机构分离地单独调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
这里,在图20中示出了用于执行块型记录介质100(包括用于独立调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的机构)的记录和再生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实例。
在图20中,如图所示,图19所示的物镜可以通过二轴致动器在块型记录介质100的半径方向(跟踪方向)以及与块型记录介质100靠近或分离的方向(聚焦方向)上移动。
在图20中,用于单独调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的机构对应于图中所示的聚焦机构扩展器。具体地,作为扩展器的聚焦机构包括固定透镜以及可移动透镜,保持该可移动透镜以通过透镜驱动单元在平行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光轴的方向上可移动该可移动透镜。通过由透镜驱动单元驱动可移动透镜,改变了入射到图中物镜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校准,从而独立于伺服激光束调整了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
如上所述,由于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具有不同的波长范围,相应地,在这种情况下的光学系统中,如图所示,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的来自块型记录介质100的反射光通过二向棱镜被分离到各个系统(即,独立地检测各反射光)。
在前向光中,二向棱镜用来在同一光轴上合成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以使得合成的光束能够进入物镜。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如图所示,记录/再生激光束通过扩展器从反射镜反射,然后被二向棱镜的选择性反射面反射而进入物镜。相反,伺服激光束透过二向棱镜的选择反射面而进入物镜。
图21是示出块型记录介质100的再生时的伺服控制的示图。
在其中已经执行了标记记录的块型记录介质100的再生期间,没有必要如记录期间那样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来控制物镜的位置。即,在再生期间,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可以对形成在信息记录层L中将作为目标被再生的标记串执行物镜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
如上所述,在块记录方法中,通过共用物镜向块型记录介质100照射用于记录/再生标记的记录/再生激光束以及作为位置控制光束的伺服光(被合成在同一光轴上),在记录期间执行物镜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使得伺服激光束跟随基准面Ref的引导凹槽,记录/再生激光束的焦点位置通过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来独立调整,使得即使在块层102中没有形成引导凹槽时,也可以在块层102中的必要位置(深度方向和跟踪方向)处记录标记。
此外,在再生期间,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执行物镜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以使记录/再生激光束的焦点位置跟随预先记录的标记串,从而可以再生记录在块层102中的标记。
当仅考虑标记的再生时,在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中,如上所述,有必要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仅执行伺服控制。然而,实际上,在标记的再生期间,可以请求对伺服光束的基准面Ref的伺服控制,原因在于执行了记录在基准面Ref上的绝对位置信息的读取。
此时,在再生形成在某个信息记录层L中的标记串的情况下,在图20中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机构以与记录期间的相同的量被驱动的状态下,如果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进行物镜的聚焦伺服控制,伺服激光束的焦点位置在基准面Ref上理想地匹配(物镜的聚焦方向上的驱动状态理想地与记录期间的相同)。
然而,实际上,在记录期间,即使如上所述执行用于作为目标的基准面Ref的伺服激光束的伺服,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即,标记记录位置)可能不会不保持在被选择用来记录的信息记录层L上。换句话说,实际上,难以在深度方向上通过对应于作为目标的信息记录层L的偏移of-L保持基准面Ref和标记记录位置之间的间隔。
具体地,图22示出了实际的基准面Ref和记录标记串之间的关系。
即,如图22所示,所记录的标记串与基准面Ref不平行。
如上所述,在再生期间,当仅执行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物镜的伺服控制时,伺服激光束的焦点位置可能与基准面Ref不匹配。
此外,由于通过改变入射到图20所示扩展器(即,物镜)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校准来执行记录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的调整,所以出现了图22所示的现象。
扩展器可通过使记录/再生激光束作为非平行光进入物镜来在与作为平行光入射到物镜的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不同的位置处调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然而,通过使记录/再生激光束作为非平行光进入物镜,如果通过跟随块型记录介质100的表面波动等在聚焦方向上驱动物镜,则记录/再生激光束对物镜的入射直径发生改变,结果,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从原始位置发生变化。因此,所记录的标记串(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和基准面Ref(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之间间隔不均匀,并且出现了图22所示的非平行关系。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现有技术中,如图23所示,提出了一种结构,其中,在伺服激光束侧独立设置聚焦机构。
在图23中,图中的记录/再生激光器111、准直透镜112、光束分离器113、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114、透镜驱动单元115、反射镜116、聚焦透镜120和光电检测器121构成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光学系统。此外,图中的伺服激光器122、准直透镜123、光束分离器124、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125、透镜驱动单元126、聚焦透镜127和光电检测器128构成伺服激光束的光学系统。
此外,根据参照图22的描述可以理解的是,二向棱镜117、物镜118和双轴致动器119构成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的公共光学系统。
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的光学系统中,添加了用于改变入射到物镜118的伺服激光束的校准并独立调整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的针对伺服光的聚焦机构125。
在这种情况下,在再生期间,在记录/再生光伺服电路129基于关于通过光电检测器121获得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的信息执行物镜118(双轴致动器119)的聚焦伺服控制的同时,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130基于关于通过图中的光电检测器128获得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的信息驱动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125的透镜驱动单元126,从而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伺服激光束聚焦在基准面Ref上。
因此,可以执行控制,使得再生期间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基准面Ref。
此外,在图23中,为了确认,示出了对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114,双轴致动器119和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125执行的控制的内容。如图所示,对于双轴致动器119,在记录期间,执行了通过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130进行的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此外,在再生期间,执行了通过记录/再生光伺服短路129进行的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
对于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125,仅在再生期间,执行了通过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130进行的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此外,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114根据对应于作为目标的信息记录层L的偏移值来驱动。
发明内容
然而,如果执行再生期间的上述聚焦伺服控制,由于通过物镜118(双轴致动器119)观察伺服激光束的聚焦误差信号,所以其受到记录/再生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特性很大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根据再生期间的上述聚焦伺服控制,对应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系统侧的误差(残留误差)的量作为干扰被施加到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系统,结果,伺服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系统的性能劣化。
对于这种问题,通过增加记录/再生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系统的频带,减小了残留误差,由此抑制了伺服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系统的性能劣化。
然而,由于双轴致动器119等的共振的影响而不能充分增加聚焦伺服系统的频带。
此外,即使当增加了聚焦伺服系统的频带时,实际上,由于难以无限地增加DC增益,所以残留误差不能变为零。
从这点可以理解的是,在增加聚焦伺服系统的频带的方法中,伺服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系统的干扰实质上不能变为零,结果,不能根本防止从记录/再生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系统的泄露。
在本发明中,光学驱动装置具有以下结构。
即,包括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
此外,包括被配置为接收从第一光源发出的第一光以及从第二光源发出的第二光,并将将第一光和第二光照射到光盘记录介质的物镜。
此外,包括被配置为在聚焦方向上驱动物镜的第一聚焦机构。
此外,包括被配置为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准直并独立于第一光改变第二光的聚焦位置的第二聚焦机构。
此外,包括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接收第一光的反射光获得的第一聚焦误差信号驱动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
此外,包括被配置为从通过接收第二光的反射光获得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第一聚焦误差信号的误差信号减法单元。
此外,包括被配置为基于经受误差信号减法单元的减法运算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驱动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第一光和第二光都通过共用物镜照射到光盘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以及在驱动作为物镜的聚焦机构的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第一聚焦伺服控制)以及驱动用于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准直的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第二聚焦伺服控制)的同时,从通过接收第二光的反射光获得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通过接收第一光所获得的第一聚焦误差信号。此外,通过基于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从中减去了对应于第一聚焦误差信号的量)驱动第二聚焦结构来执行第二聚焦伺服控制。
因此,可以防止第一聚焦伺服控制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与第二聚焦伺服控制系统重叠。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防止用于通过驱动物镜来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一聚焦伺服控制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与用于通过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准直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二聚焦伺服控制系统重叠。
结果,可以以更高的精度稳定地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中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的截面结构图;
图2是示出伺服控制的示图;
图3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4是示出现有技术的记录/再生光侧聚焦伺服系统和伺服光侧聚焦伺服系统的模型的示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在仅应用记录/再生侧伺服系统(第一伺服系统)的聚焦伺服的条件下伺服光侧的引入信号(pull-in signal)和聚焦误差信号的波形的示图;
图6是示出在应用记录/再生侧伺服系统(第一伺服系统)和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第二伺服系统)的条件下记录/再生光侧的聚焦误差信号以及伺服光侧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波形的示图;
图7是示出图6所示聚焦误差信号的放大波形的示图;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光侧聚焦伺服系统和伺服光侧聚焦伺服系统的模型的示图;
图9是示出包括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中的伺服光侧伺服电路(第二伺服系统侧的伺服电路)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聚焦伺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的示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12是示出包括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的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电路(第二伺服系统侧的伺服电路)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的截面结构图;
图14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15是示出块记录方法的示图;
图16A和图16B是示出微全息方法的示图;
图17A和图17B是示出负型微全息方法的示图;
图18是示出具有基准面的实际块型记录介质的截面结构的实例的示图;
图19是示出块型记录介质的标记记录期间的操作的示图;
图20是示出用于执行块型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实例的示图;
图21是示出块型记录介质的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的示图;
图22是示出基准面和所记录标记串之间的关系的示图;以及
图23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描述执行本发明的最佳模式(下文称为实施方式)。以以下顺序给出描述。
<1.第一实施方式>
[1-1.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
[1-2.关于记录/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
[1-3.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1-4.现有技术问题的讨论]
[1-5.实施方式的聚焦伺服控制]
<2.第二实施方式>
[2-1.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3.第三实施方式>
[3-1.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
[3-2.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4.变形实例>
<1.第一实施方式>
[1-1.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将被记录/再生的光学记录介质的截面结构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被记录/再生的光学记录介质是所谓的块记录型光学记录介质,在下文称为块型记录介质1。
块型记录介质1是盘状光学记录介质,将激光束照射到旋转驱动的块型记录介质1,以执行标记记录(信息记录)。通过向旋转驱动的块型记录介质1照射激光束来执行所记录信息的再生。
光学记录介质指的是用来通过光照射来记录/再生信息的记录介质。
如图1所示,在块型记录介质1中,从上层侧开始顺序形成覆盖层2、选择性反射膜3、中间层4和块层5。
在本说明书中,“上层侧”表示当激光束如下述实施方式从光学驱动装置(记录/再生装置10、50或60)侧进入的表面为上表面时的上层侧。
尽管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深度方向”,但术语“深度方向”指的是与根据“上层侧”的定义的垂直方向相匹配的方向(即,与来自光学驱动装置侧的激光束的入射方向平行的方向:聚焦方向)。
在块型记录介质1中,例如,覆盖层2由诸如聚碳酸酯或丙烯酸的树脂形成并且其下表面侧具有如图所示根据用于引导记录/再生位置的引导凹槽的形成而导致的凹凸截面形状。
作为引导凹槽,形成连续凹槽或凹坑行。例如,如果引导凹槽由凹坑行形成,则通过凹坑和槽脊的长度的组合来记录位置信息(绝对位置信息:例如,旋转角度信息、半径位置信息等)。可选地,如果引导凹槽由凹槽形成,则以Z字形(摆动)方式周期性地形成凹槽,以通过Z字形的周期信息记录位置信息。
通过使用其中形成有这种引导凹槽(凹凸形状)的压膜的注入成型(injection molding)等来生成覆盖层2。
选择性反射膜3形成在其中形成有引导凹槽的覆盖层2的下表面侧上。
如上所述,在块记录方法中,独立于用来相对于作为记录层的块层5执行标记记录/再生的光(记录/再生激光束)照射用来基于上述引导凹槽获得跟踪或聚焦误差信号的光(伺服激光束)。
此时,如果伺服激光束到达块层5,则块层5中的标记记录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具有反射伺服激光束并透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选择性的反射膜是必需的。
在现有技术的块记录方法中,使用波长范围与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不同的激光束,与此对应,将具有反射波长范围与伺服激光束相同的光而透射其他波长范围的光的波长选择性的选择性反射膜用作选择性反射膜3。
作为记录层的块层5层叠在选择性反射膜3的下层侧,其间夹置有中间层4,例如,中间层4由诸如UV固化树脂的粘合材料形成。
作为块层5的材料(记录材料),例如,根据所采用的块记录方法(诸如上述正型微全息方法、负型微全息方法或孔隙记录方法),适当地采用最佳材料。
此外,本发明的光盘记录介质的标记记录方法没有具体限制,而是可以在块记录方法的范围中采用某一方法。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块型记录介质1中,根据上述引导凹槽的形成具有凹凸截面形状的选择性反射膜3变为反射面,该反射面为下面所述的用于基于伺服激光束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位置控制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其上形成有选择性反射膜3的表面在下文种被称为基准面Ref。
[1-2.关于记录/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
随后,将参照图2描述块型记录介质1的记录/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
首先,在图2中,如上所述,将用于形成记录标记并根据记录标记执行信息再生的记录/再生激光束以及波长范围与记录/再生激光束不同的伺服激光束照射到块型记录介质1。
如图所示,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通过共用物镜(图3的物镜20)照射到块型记录介质1。
如图1所示,在块层5中,例如,不同于用于目前的光盘(诸如数字通用盘(DVD)或蓝光盘(BD)(注册商标))的多层盘,具有由于凹坑或凹槽而导致的引导凹槽的反射面没有形成在将被记录的每个层位置处。因此,在还没有形成标记的记录期间,没有使用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或跟踪伺服。
根据这一点,在块型记录介质1的记录期间,使用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和聚焦伺服。
具体地,关于记录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首先,设置了用于独立地仅改变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的记录/再生光聚焦机构(图3的透镜14和15以及透镜驱动单元16),然后基于使用选择性反射膜3作为基准(基准面Ref)的图中所示的偏移“of”来控制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
这里,如上所述,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通过共用物镜照射到块型记录介质1。通过使用伺服激光束的来自伺基准面Ref(选择性反射膜3)的反射光控制物镜来执行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
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通过共用物镜照射,并且通过基于伺服激光束的来自基准面Ref的反射光控制物镜来执行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使得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块型记录介质1的表面摆动。此后,使用用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机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偏移了偏移值“of”。因此,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块层5中的所需深度位置。
此外,为了确认,将基于不存在表面摆动的理想状态来给出描述。
在图2中,作为与在块层5中设置5个标记形成层(还被称为信息记录层)L的情况相对应的偏移“of”的实例,示出了设置与第一信息记录层L1的层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偏移of-L1、与第二信息记录层L2的层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偏移of-L2、与第三信息记录层L3的层位置相对应的第三偏移of-L3、与第四信息记录层L4的层位置相对应的第四偏移of-L4和与第五信息记录层L5的层位置相对应的第五偏移of-L5的情况。通过使用偏移值“of”驱动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可以从作为第一信息记录层L1的层位置、作为第二信息记录层L2的层位置、作为第三信息记录层L3的层位置、作为第四信息记录层L4的层位置和作为第五信息记录层L5的层位置中充分地选择深度方向上的标记形成位置(记录位置)。
关于记录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如上所述,使用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通过共用物镜照射的点执行使用来自基准面Ref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的物镜的跟踪伺服控制。即,通过使用来自基准面Ref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的物镜的跟踪伺服控制,将记录/再生激光束的焦点位置控制到形成在基准面Ref中的引导凹槽正下方的位置。
在再生期间,执行以下伺服控制。
在其中已经形成标记串的块记录介质1的再生期间,可以相对于所记录的标记串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因此,通过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控制物镜来执行再生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使得聚焦位置跟随将被再生的标记串(信息记录层L)。
此外,通过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驱动物镜来执行再生期间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即,执行再生期间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使得记录/再生激光束的焦点位置跟随形成在信息记录层L中的标记串。
在记录在块层5中的信息的再生期间,例如,对于绝对位置信息的记录,执行伺服激光束的伺服控制。
如参照图22所描述的,在记录期间,由于通过聚焦伺服控制追随表面摆动,物镜在聚焦方向上移动,使得标记串不与基准面Ref平行。即,当在再生期间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执行物镜的聚焦伺服控制时,伺服光束的聚焦位置不能与基准面Ref匹配。
为此,通过单独设置图23所示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并控制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以使伺服激光束聚焦在基准面Ref上,来执行再生期间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
具体地,通过设置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的伺服激光束的校准的伺服光的聚焦机构并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控制伺服光的聚焦结构以使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与基准面Ref相匹配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
通过使用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执行聚焦伺服控制,实现了用于吸收图22所示基准面Ref和所记录标记串之间的间隔误差的控制。
[1-3.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图3是示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相对于块型记录介质1执行记录/再生的光学驱动装置(以下称为记录/再生装置10)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在图3中,设置安装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中的块型记录介质1,使得中心孔被夹在记录/再生装置10的预定位置处并被保持以通过主轴电机(未示出)来旋转和驱动。
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中,设置用于向通过主轴电机旋转和驱动的块型记录介质1照射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的光学拾取器OP。
在光学拾取器OP中,设置了记录/再生激光器11和伺服激光器24,所述记录/再生激光器是用来通过标记执行信息记录并再生通过标记记录的信息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光源,所述伺服激光器是作为用来使用形成在基准面Ref中的引导凹槽执行位置控制的光的伺服激光束的光源。
这里,如上所述,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具有不同的波长。在该实例中,记录/再生激光束的波长大约为405nm(所谓的紫光蓝激光束),而伺服激光束的波长大约为650nm(红色激光束)。
在光学拾取器OP中,设置作为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到块型记录介质1的输出端的物镜20。
此外,设置了感测记录/再生激光束的来自块型记录介质1的反射光的用于记录/再生光的感光部23以及感测自伺服激光束的来自块型记录介质1的反射光的用于伺服光的感光部32。
此外,在光学拾取器OP中,形成了用于将从记录/再生激光器11发发出的记录/再生激光束引导到物镜20以及将入射到物镜20的来自块型记录介质1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引导到用于记录/再生光的感光部23的光学系统。
具体地,从记录/再生激光器11发出的记录/再生激光束通过准直透镜12变为平行光,从而进入偏振光束分离器13。偏振光束分离器13被配置为透射从记录/再生激光器11侧入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
通过偏振光束分离器13透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进入包括固定透镜14、可移动透镜15和透镜驱动单元16的扩展器。通过将固定透镜14配置到接近作为光源的记录/再生激光器11的位置、将可移动透镜15配置到远离记录/再生激光器11的位置以及通过透镜驱动单元16在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上驱动可移动透镜15,该扩展器对记录/再生激光束执行独立的聚焦控制。
如下所述,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16)由控制器40根据与对应于作为目标的信息记录层L而设置的偏移值of-L来驱动。
穿过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从反射镜17反射并通过1/4波长板18进入二向棱镜19。
配置二向棱镜19,使其选择性反射面反射波长范围与记录/再生激光束相同的光而透射具有其他波长的光。因此,入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从二向棱镜19被反射。
如图所示,从二向棱镜19反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通过物镜20照射到块型记录介质1。
在物镜20中,设置了用于在聚焦方向(与块型记录介质1靠近或分离的方向)和跟踪方向(与聚焦方向垂直的方向:块型记录介质1的半径方向)上移动地保持物镜20的双轴致动器21。
双轴致动器21包括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并通过向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分别施加驱动信号(以下所述的驱动信号FD和TD)来在聚焦方向和跟踪方向上移动物镜20。
在再生期间,通过向上述块型记录介质1照射记录/再生激光束,从块型记录介质1获得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记录在块层5中将被再生的信息记录层L中的标记串)。通过上述操作获得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物镜20被引导至二向棱镜19并从二向棱镜19被反射。
从二向棱镜19反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穿过1/4波长板18、反射镜17和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可移动透镜15和固定透镜14),然后进入偏振光束分离器13。
通过1/4波长板18的操作和块型记录介质1的反射操作,入射到偏振光束分离器13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返回光)的偏振方向与从记录/再生激光束11侧入射到偏振光束分离器13的记录/再生激光束(前向光)的偏振方向相差90°。结果,入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从偏振光束分离器13被反射。
从偏振光束分离器13反射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聚焦透镜22聚焦在用于记录/再生光的感光部23的检测面上。
在光学拾取器OP中,除用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光学系统的上述结构之外,还形成了用于将从伺服激光器24发出的伺服激光束引导至物镜20以及将入射到物镜20的来自块型记录介质1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引导至用于伺服光的感光部32的光学系统。
如图所示,从伺服激光器24发出的伺服激光束通过准直透镜25变为平行光并进入偏振光束分离器26。偏振光束分离器26被配置为透射从伺服激光器24侧入射的伺服光束(前向光)。
透过偏振光束分离器26的伺服激光束进入包括固定透镜27、可移动透镜28和透镜驱动单元29的扩展器。
通过将固定透镜27配置到接近作为光源的伺服激光器24的位置、将可移动透镜28配置到远离伺服激光器24的位置以及通过透镜驱动单元29在与伺服激光束的光轴平行的方向上驱动可移动透镜28,该扩展对伺服激光束执行单独的聚焦控制。该扩展器对应于用于伺服光的上述聚焦机构。
在块型记录介质1的再生期间,通过下述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驱动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29)。
透过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的伺服激光束通过1/4波长板30进入二向棱镜19。如上所述,二向棱镜19被配置为反射波长范围与记录/再生激光束相同的光而透射具有其他波长的光。因此,伺服激光束透过二向棱镜19,而通过物镜20照射到块型记录介质1。
通过向块型记录介质1照射伺服光束获得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来自基准面Ref的反射光)穿过物镜20,透过二向棱镜19,并通过1/4波长板30和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可移动透镜28和固定透镜27)进入偏振光束分离器26。
与记录/再生激光束类似,通过1/4波长板30的操作和块型记录介质1的反射操作,从块型记录介质1入射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返回光)的偏振方向与前向光的偏振方向相差90°,因此,作为返回光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从偏振光束分离器26被反射。
因此,从偏振光束分离器26反射的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聚焦透镜31聚焦到用于伺服光的感光部32的检测面上。
尽管省略了描述,但实际上,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中,设置了用于在跟踪方向上滑动和驱动整个上述光学拾取器OP的滑动驱动单元,以通过滑动驱动单元驱动光学拾取器OP来大范围地移动激光束的照射位置。
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中,与上述光学拾取器OP一起,设置了记录处理单元33、用于记录/再生光的矩阵电路34、再生处理单元35、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用于伺服光的矩阵电路37、位置信息检测单元38、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以及控制器40。
首先,将对块型记录介质1记录的数据(记录数据)输入至记录处理单元33。记录处理单元33对输入记录数据执行误差检测码的添加和预定的记录调制编码,并获得作为实际记录在块型记录介质1中的“0”和“1”的二进制数据串的记录调制数据串。
记录处理单元33根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基于所生成的记录调制数据串来执行记录/再生激光器11的发射驱动。
用于记录/再生光的矩阵电路34包括对应于来自作为用于记录/再生光的感光部23的多个感光元件的输出电流的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矩阵计算/放大电路等,并通过矩阵计算处理生成所需信号。
具体地,生成与再生记录调制数据串的再生信号相对应的射频信号(以下称为再生信号RF)、用于聚焦伺服控制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以及用于跟踪伺服控制的跟踪误差信号TE-rp。
由用于记录/再生光的矩阵电路34所生成的再生信号RF被提供给再生处理单元35。
聚焦误差信号FE-rp和跟踪误差信号TE-rp被提供给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
具体地,在该实例中,尽管聚焦误差信号FE-rp被分支并提供给用于伺服光的下述伺服电路39,但这将在稍后进行描述。
再生处理单元35针对再生信号RF执行用于恢复上述记录数据的再生处理,诸如二进制处理、对记录调制码进行解码的处理或者误差校正处理,并获得再生记录数据的再生数据。
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基于从矩阵电路34提供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和跟踪误差信号TE-rp生成聚焦伺服信号FS-rp和跟踪伺服信号TS-rp,并基于聚焦驱动信号FD-rp和跟踪驱动信号TD-rp(基于聚焦伺服信号FS-rp和跟踪伺服信号TS-rp)来驱动双轴致动器21的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从而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
从上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仅在再生期间执行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的双轴致动器21(物镜20)的伺服控制。
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在再生期间根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关闭跟踪伺服循环,并向跟踪线圈施加跳跃脉冲,以执行跟踪跳跃操作或者执行跟踪伺服引入控制等。此外,执行聚焦伺服引入控制等。
关于伺服激光束侧,用于伺服光的矩阵电路37基于来自用于伺服光的上述感光部32的多个感光元件的感光信号生成所需信号。
具体地,用于伺服光的矩阵电路37生成用于聚焦/跟踪伺服控制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和跟踪误差信号TE-sv。
此外,生成了用于执行记录在基准面Ref中的绝对位置信息的检测的位置信息检测信号Dps。
如图所示,位置信息检测信号Dps被提供给位置信息检测单元38。位置信息检测单元38基于位置信息检测信号Dps检测记录在基准面Ref中的绝对位置信息。所检测的绝对位置被提供给控制器40。
由用于伺服光的矩阵电路37所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和跟踪误差信号TE-sv被提供给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
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基于聚焦误差信号FE-sv和跟踪误差信号TE-sv生成聚焦伺服信号FS-sv和跟踪伺服信号TS-sv。
在记录期间,根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基于聚焦驱动信号FD-sv和跟踪驱动信号TD-sv(基于聚焦伺服信号FS-sv和跟踪伺服信号TS-sv而生成)驱动双轴致动器21的聚焦线圈和跟踪线圈,从而执行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
此外,在再生期间,根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基于聚焦驱动信号FD-sv(基于聚焦驱动信号FS-sv生成)驱动上述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的透镜驱动单元29,从而执行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
此外,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在记录期间根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关闭跟踪伺服循环,并向双轴致动器21的跟踪线圈应用跳跃脉冲,以执行跟踪跳跃操作或执行跟踪伺服引入控制等。此外,执行聚焦伺服引入控制等。
此外,在再生期间,根据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驱动并控制透镜驱动单元29,以执行用于基准面Ref的聚焦伺服引入控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尽管来自用于记录光的矩阵电路34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被输入至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但稍后将描述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对输入聚焦误差信号FE-rp执行的处理内容或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的另一内部结构。
控制器40包括微型计算机(例如,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诸如只读存储器(ROM)的存储器(存储装置)),并根据存储在ROM等中的程序执行控制处理,以执行记录/再生装置10的总体控制。
具体地,控制器40基于参照图2所描述的预先相对于每个层位置所设置的偏移值“of”来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的控制(设置)。更具体地,控制器40基于与将被记录或再生的层位置相对应的偏移值“of-L”驱动透镜驱动单元16,以在深度方向上执行记录/再生位置的选择。
如上所述,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执行记录期间物镜20的聚焦/跟踪伺服控制。因此,控制器40指示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并指示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不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
另一方面,控制器40指示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此外,在再生期间,控制器40指示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仅执行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29)的聚焦伺服控制。
[1-4.现有技术问题的讨论]
从上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装置10采用了一种结构,该结构用于通过共用物镜向光盘记录介质照射第一光(在这种情况下为记录/再生激光束)和第二光(在这种情况下为伺服激光束)以及驱动作为物镜的聚焦机构的第一聚焦机构(双轴致动器21)以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并驱动用于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校准的第二聚焦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为用于伺服光的聚焦结构)以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如果采用这种结构,则用于通过驱动第一聚焦机构(物镜)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一聚焦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与用于通过驱动第二聚焦机构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二聚焦伺服系统重叠,因此第二聚焦伺服系统的伺服性能劣化。
图4是示出形成在图3所示记录/再生装置10中的第一聚焦伺服系统(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和第二聚焦伺服系统(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模型的示图。
在图4中,图中的“rrp”表示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控制目标值,并且在这种情况下,rrp=0。此外,图中的“erp”表示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的值。
此外,图中的“Crp”表示对应于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伺服计算(控制计算)的转移函数的结合为一体的模块,并在下文中称为模块Crp。此外,图中的“Prp”表示对应于第一聚焦机构(双轴致动器21)的响应特性的转移函数的结合为一体的模块,并在下文中称为模块Prp
此外,“drp”表示施加到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干扰,以及“yrp”表示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输出(对应于用于记录/再生光的感光部23的输出)。
类似地,在伺服光侧伺服系统中,“rsv”表示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控制目标值(rsv=0),以及“esv”表示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的值。此外,“Csv”表示对应于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伺服计算(控制计算)的转移函数的结合为一体的模块,以及“Psv”表示对应于第二聚焦机构(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29)的响应特性的转移函数的结合体。
此外,“dsv”表示施加到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干扰。
由于通过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实现盘面摆动的跟随,所以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干扰“dsv”对应于图22所示的基准面Ref和记录标记串之间的间隔。
此外,“ysv”表示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输出(对应于用于伺服光的感光部32的输出)。
如图6所示,通过以下等式表示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输出yrp和聚焦误差信号FE的值erp
等式1-erpCrpPrp+drp=yrp
等式2erp=yrp-rrp
另一方面,在伺服光侧伺服系统中,除对应于记录标记串和基准面Ref之间的间隔的“dsv”作为干扰分量之外,如图所示也施加了与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相对应的输出yrp。即,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输出ysv和聚焦误差信号FE的值esv的关系表示如下。
等式3-esvCsvPsv+dsv+yrp=ysv
等式4esv=ysv-rsv
图5A示出了在通过记录/再生激光束施加块层5中所需信息记录层L的聚焦伺服的状态下伺服激光束的引入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FE-sv的波形。图5B示出了图5A所示S状截面的放大波形。
从图5A和图5B可以看出,在再生期间仅通过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施加聚焦伺服的状态下,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不跟随基准面Ref,并且伺服激光束的引入信号和聚焦误差信号FE-sv的值在所需周期中变化。
此时,参照图5B的放大图,可以看出,在聚焦误差信号FE-sv中泄露了特定信号。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接通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伺服,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与伺服激光束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与聚焦误差信号FE-rp相比,聚焦误差信号FE-sv明显劣化。
图7是图6所示聚焦误差信号FE-rp和聚焦误差信号FE-sv的放大图。从图7可以看出,聚焦误差信号FE-rp和聚焦误差信号FE-sv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即,可以理解的是,使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性能劣化的信号干扰与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一致。
如上所述,为了抑制残留误差分量导致的伺服性能的劣化,可通过增加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频带来降低残留误差。
然而,由于双轴致动器21等的共振影响,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频带不能充分增加。此外,即使伺服系统的频带增加了,实际上,由于难以无限地增加DC增益,所以残留误差不能变为零。
在增加记录/再生光侧聚焦伺服系统的频带的方法中,泄露到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干扰分量实质上不能变为零,结果,不能根本上防止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性能劣化。
[1-5.实施方式的聚焦伺服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了用于驱动作为物镜的聚焦机构的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一聚焦伺服系统以及用于驱动用来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准直的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二聚焦伺服系统的情况下,提出了从通过第二聚焦伺服系统获得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通过第一聚焦伺服系统获得的第一聚焦误差信号并基于经过减法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通过第二聚焦伺服系统执行聚焦伺服控制的方法。
图8是示出根据执行减去这种误差信号的处理的实施方式的聚焦伺服系统的模型的示图。
此外,在图8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图4所述的部分,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在图8中,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伺服光侧伺服系统中,如图所示,增加了用于将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输出yrp乘以所需系数k并从聚焦误差信号FE-sv中减去乘法结果的结构。
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输出yrp对应于用于记录/再生光的感光部23的输出,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rrp=0而变得等于聚焦误差信号FE-rp。
此外,系数k用来吸收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和伺服光侧伺服系统之间的伺服增益的差,并预先通过实验等获得。此外,该系数k可以表示第一聚焦伺服系统侧对第二聚焦伺服系统侧的干扰程度。
如图8所示,在伺服光侧伺服系统中,如果从聚焦误差信号FE-sv中减去对应于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的分量,则可以消除会施加到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
即,通过伺服光侧伺服系统基于其中从聚焦误差信号FE-sv中消除了对应于聚焦误差信号FE-rp的分量的信号(图中的聚焦误差分量esv-AD)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从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泄露残留误差分量所导致的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伺服性能的劣化。
图9示出了图3所示的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的内部结构。
此外,在图9中,仅提取示出了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的聚焦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而没有示出其他结构(例如,跟踪伺服控制系统等的结构)。
如图所示,在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中,设置了减法器41、聚焦伺服计算单元42、聚焦驱动器43、乘法器44、开关SW1和开关SW2。
来自图3所示的用于伺服光的矩阵电路37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被输入至减法器41。
来自图3所示的用于记录/再生光的矩阵电路34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通过乘法器44与系数k相乘,然后通过作为接通/断开开关的开关SW1被输入至减法器41。
减法器41从聚焦误差信号FE-sv中减去通过开关SW1输入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并将结果输出至聚焦伺服计算单元42。
聚焦伺服计算单元42对通过减法器41的减法结果所获得的信号执行伺服计算(相位补偿、循环增益应用等),并生成聚焦伺服信号FS-sv。
聚焦驱动器43基于聚焦伺服信号FS-sv生成用于驱动图3中所示的双轴致动器21的聚焦线圈或透镜驱动单元29的聚焦驱动信号FD-sv。
开关SW2为包括一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的3端开关,并且如图所示,来自聚焦驱动器43的聚焦驱动信号FD-sv被提供给输入端。两个输出端的一个连接至双轴致动器21(聚焦线圈),以及其另一个连接至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29)。
如上所述,图3所示的控制器40指示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在记录期间执行双轴致动器21(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以及在再生期间执行透镜驱动单元29的聚焦伺服控制。为了确认,由于记录期间的伺服激光束侧的聚焦伺服控制相对于物镜20来执行,所以不需要执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聚焦误差信号FE的减法。
在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中,开关SW1被配置为根据记录期间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而断开以及根据再生期间的指令而接通。
此外,开关SW2被配置为根据记录期间来自控制器40的指令执行接触切换以选择双轴致动器21(聚焦线圈)侧的输出端,以及根据再生期间的指令执行接触切换以选择用于伺服光(透镜驱动单元29)侧的聚焦机构的输出端。
因此,通过上述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0可以实现记录/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操作。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聚焦伺服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的示图,其示出了聚焦误差信号FE-rp和聚焦误差信号FE-sv的波形以及通过减法处理“FE-sv”-“FE-rp”获得的信号的波形。
此外,在图10中,为方便起见,将聚焦误差信号FE-rp的极性从其原始极性反转。
在该图中,聚焦误差信号FE-rp没有与系数k相乘。
从图10可以看出,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执行了对应于“FE-sv”-“FE-rp”的减法处理,则消除了没有原始跟随聚焦误差信号FE-sv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的分量。
换句话说,图中通过“FE-sv”-“FE-rp”获得的误差信号表示记录标记串和基准面Ref之间的间隔误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其中通过伺服光侧伺服系统根据信号“FE-sv”-“FE-rp”执行聚焦伺服控制),可以适当地执行再生期间伺服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如果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在该结构中,通过共用物镜向光盘记录介质照射第一光(在这种情况下为记录/再生激光束)和第二光(在这种情况下为伺服激光束)同时驱动作为物镜的聚焦机构的第一聚焦机构(双轴致动器21)以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并且驱动用于改变入射到物镜的第二光的准直的第二聚焦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为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以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则可以防止用于通过驱动第一聚焦机构执行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一聚焦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与用于通过驱动第二驱动机构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的第二聚焦伺服系统重叠。
结果,可以以高精度稳定地执行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如上所述,如果可以排除第一聚焦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对第二聚焦伺服系统的影响,则可以独立地设计第一和第二聚焦伺服系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增加伺服系统设计上的自由度。
<2.第二实施方式>
[2-1.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随后将描述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被称为记录/再生装置50)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在图11中,由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图3所描述的相同部件,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聚焦伺服系统和第二聚焦伺服系统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再生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通过驱动物镜20的双轴致动器21(第一聚焦机构)执行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以及通过驱动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16:第二聚焦机构)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即,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再生期间形成的聚焦伺服系统之间的关系中,第一聚焦伺服系统变为伺服激光束侧伺服系统,而第二聚焦伺服系统变为记录/再生激光束侧伺服系统。
从与图3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装置50中,省略了包括在记录/再生装置10中的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固定透镜27、可移动透镜28和透镜驱动单元29)。
此外,在记录/再生装置50中,代替图3所示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设置了用于记录/再生光伺服电路的伺服电路51,并且代替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设置了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52。
此外,代替控制器40,设置了控制器53。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53指示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52在记录期间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53在记录期间根据对应于将被记录的信息记录层L的偏移值“of-L”驱动透镜驱动单元16并设置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
在再生期间,控制器53指示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52仅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并指示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51执行物镜20的跟踪伺服控制和透镜驱动单元16的聚焦伺服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省略了图9所示的减法器41和乘法器44,所以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52被配置为在向双轴致动器21的跟踪线圈输出跟踪驱动信号TD-sv并向聚焦线圈输出聚焦驱动信号FE-sv的状态(记录期间)与向聚焦线圈输出聚焦驱动信号FD-sv的状态之间切换。
图12示出了图11所示的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51的内部结构。
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51与图9所示的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29的不同之处在于,输入至减法器41的信号变为聚焦误差FE-rp,来自聚焦伺服计算单元42的输出变为聚焦伺服信号FS-rp,以及来自聚焦驱动器43的输出变为FD-rp。此外,不同的是乘法器44的输入不是聚焦误差信号FE-rp,而是从用于伺服光的矩阵电路37分支并提供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
在这种情况下,代替图9所示的3端开关SW2设置了作为接通/断开开关的开关SW3。
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开关SW1根据记录期间来自控制器53的指令断开,并根据再生期间的指令接通。
此外,开关SW3根据记录期间来自控制器53的指令断开,以及根据再生期间的指令接通。
通过图12所示的用于记录/再生的伺服电路51,在这种情况下,在作为第二聚焦伺服系统的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中,从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误差信号FE-rp中减去与作为第一聚焦伺服系统的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聚焦误差信号FE-sv相对应的分量,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通过减法所获得的信号执行第二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16)的聚焦伺服控制。
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防止再生期间发生在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中的来自伺服光侧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的泄露,结果,可以有效解决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的性能劣化和稳定性劣化。
<3.第三实施方式>
[3-1.第三实施方式中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
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用作目标的光盘记录介质。
图13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的截面结构图。
如图13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被记录/再生的光盘记录介质与图1所示块型记录介质1的相同之处在于,从上层侧开始顺序形成覆盖层2、选择性反射膜3和中间层4。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代替块层5层叠具有图中所示层结构的记录层。
具体地,在中间层4的下层侧上层积具有通过重复层叠半透明记录膜56、中间层4、半透明记录膜56、中间层4、……而获得的多层结构的记录层。
由于形成具有多层结构的记录层,所以第三实施方式的光盘记录介质在下文中被称为多层记录介质。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在半透明记录膜56中没有形成伴随凹槽、凹坑行等的形成的引导凹槽。
即,在多层记录介质55中,仅在作为基准面Ref的一个层位置处形成引导凹槽。
在这种多层记录介质55中,由于形成了半透明记录膜56,所以即使在记录期间也可以获得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
因此,在记录期间,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驱动物镜20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以聚焦在将被记录的半透明记录膜56上。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伺服激光束执行记录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基于伺服激光束的来自基准面Ref的反射光,通过驱动物镜20执行记录期间的跟踪伺服控制,使得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基准面Ref的引导凹槽。
在再生期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基于已经记录的标记串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从上述描述可以理解,即使在再生期间,也可以使用来自作为目标的半透明记录膜56(信息记录层L)的反射光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
即,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执行再生期间的伺服控制。即,通过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驱动物镜20,使得记录/再生伺服光聚焦在作为目标的信息记录层L上,来执行再生期间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控制,并且通过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驱动物镜20,使得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所记录的标记串,来执行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跟踪伺服控制,。
如上所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在记录期间执行基于来自半透明记录膜56的反射光的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伺服,所以没有生成当块型记录介质1被用作目标时所生成的如图22所示的基准面Ref和所记录标记串之间的间隔误差。
然而,实际上,在层叠半透明记录膜56的处理中,难以防止膜的不均匀。为此,难以在盘的圆周上使半透明记录膜56和基准面Ref之间的间隔均匀。
即,如图13所示,基准面Ref和半透明记录膜56之间的间隔均匀(即,基准面Ref和半透明记录膜56彼此平行)的记录介质55的多层结构仅仅是理想的,实际上,如图22所示在基准面Ref和标记串之间所生成的间隔误差也出现在基准面Ref和半透明记录膜56之间。
实际上,根据基准面Ref和半透明记录膜56之间的非平行关系,即使在将多层记录介质55用作目标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需要同时执行用于使用第二聚焦机构吸收间隔误差的聚焦伺服控制。
具体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即使在记录期间也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执行物镜20(第一聚焦机构)的聚焦伺服控制,所以,如同在记录期间一样,在再生期间也执行使用第二聚焦机构的用来吸收基准面Ref和信息记录层L(半透明记录膜56)之间的间隔误差的聚焦伺服控制。
具体地,在记录期间,如上所述,执行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驱动物镜20执行的聚焦伺服控制以及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通过驱动物镜20执行的跟踪伺服控制,并且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驱动第二聚焦机构(对应于图3的透镜驱动单元29)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伺服激光束聚焦在基准面Ref上。
在再生期间,如上所述,执行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的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和跟踪伺服控制,并且与记录期间类似,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驱动第二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29)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伺服激光束聚焦在基准面Ref上。
以这种方式,在对多层记录介质55执行记录/再生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执行使用第一聚焦伺服系统和第二聚焦伺服系统的双重伺服。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均发生由于第一聚焦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分量的泄露而导致的第二聚焦伺服系统的伺服性能劣化。
[3-2.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旨在防止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均发生的第一聚焦伺服系统的残留误差的泄露,在图14中示出了用于其的光学驱动装置的结构。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学驱动装置(称作记录/再生装置60)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在图14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迄今所描述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描述。
第三实施方式的记录/再生装置60与图3所示记录/再生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代替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36,设置了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62,以及代替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39,设置了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61。
此外,不同之处还有代替控制器40,设置了控制器63。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63指示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62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并且类似地,指示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61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执行透镜驱动单元19的聚焦伺服控制。
此外,在记录期间,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61被指示执行物镜20的跟踪伺服控制。
在再生期间,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62被指示执行物镜20的跟踪伺服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控制器63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根据与作为目标的信息记录层L(半透明记录膜56)相对应所设置的偏移值“of-L”来驱动透镜驱动单元16,但偏移不是重要的,并且如果物镜20的工作距离足够的话是不必要的。
尽管未示出,但在用于伺服光的伺服电路61的内部结构中,对于聚焦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可以从图9所示的结构中省略开关SW1和开关SW2,并且聚焦驱动器43的输出(聚焦驱动信号FD-sv)可以被提供给透镜驱动单元29。
对于跟踪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根据来自控制器63的指令,可以选择性地接通/断开跟踪驱动信号TD-sv到双轴致动器21的跟踪线圈的输出。
对于用于记录/再生光的伺服电路62,作为聚焦伺服控制系统的结构,聚焦驱动信号FD-rp可以被输出至双轴致动器21的聚焦线圈,对于跟踪伺服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来自控制器63的指令选择性地接通/断开跟踪驱动信号TD-rp到双轴致动器21的跟踪线圈的输出。
通过上述记录/再生装置60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防止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发生在第一聚焦伺服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为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侧的残留误差分量的泄露。
此外,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作为对应于多层记录介质55执行记录/再生的情况下的伺服控制的实例,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第一聚焦伺服系统是记录/再生光侧伺服系统,第二聚焦伺服系统是伺服光侧伺服系统,但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类似,第一聚焦伺服系统可以为伺服光侧伺服系统,而第二聚焦伺服系统可以为记录/再生侧伺服系统。
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图14所示的用于伺服光的聚焦机构(固定透镜27、可移动透镜28和透镜驱动单元29)。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均执行物镜20的聚焦伺服控制,使得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伺服激光束聚焦在基准面Ref上,并且类似地,在记录期间和再生期间,均执行用于记录/再生光的聚焦机构(透镜驱动单元16)的聚焦伺服控制,使得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记录/再生激光束聚焦在作为目标的信息记录层L(半透明记录膜56)上。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驱动物镜20执行跟踪伺服控制,使得在记录期间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伺服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形成在基准面Ref中的引导凹槽,并且通过驱动物镜20执行跟踪伺服控制,使得在再生期间基于记录/再生激光束的反射光,记录/再生激光束的聚焦位置跟随所记录的标记串。
<4.变形实例>
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例。
例如,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了提供二向棱镜19使得当通过装置侧独立接收记录/再生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时使用光波长之间的差值执行分光的方法,但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执行分光,例如,通过采用用于使用p偏振光/s偏振光在偏振方向上的差值执行分光的结构。
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了通过应用诸如凹槽或凹坑行的凹凸截面图样来形成光盘记录介质的位置引导元件的情况,但可以例如通过另一方法(诸如记录标记串)来形成本发明的光盘记录介质的位置引导元件。
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描述了在记录层的上层侧形成位置引导元件的基准面Ref的情况,但本发明可适当应用于在记录层的下层侧形成基准面Ref的情况。
尽管在上面的描述中本发明应用于用来对光盘记录介质执行记录和再生的记录/再生装置,但本发明可适当应用于用来仅对光盘记录介质执行再生的再生专用装置(再生装置)。
本申请包含于2010年1月14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专利申请JP 2010-005735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再组合和改变,它们均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替换的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光学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光源;
第二光源;
物镜,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光和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光,并且向光盘记录介质照射所述第一光和所述第二光;
第一聚焦机构,被配置为在聚焦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
第二聚焦机构,被配置为改变入射到所述物镜的所述第二光的准直,以及独立于所述第一光改变所述第二光的聚焦位置;
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通过接收所述第一光的反射光获得的第一聚焦误差信号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所述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误差信号减法单元,被配置为从通过接收所述第二光的反射光获得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以及
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经受了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的减法运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所述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光盘记录介质包括具有其中形成有位置引导元件的反射膜的基准面以及块型记录层,所述块型记录层不具有反射膜并且对深度方向的所需层位置选择性地执行标记记录,
所述第一光包括用于对作为对象的所述记录层执行标记记录和/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光,以及
所述第二光包括用于基于形成在所述基准面中的所述位置引导元件执行伺服控制的伺服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在再生期间,所述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通过接收所述记录/再生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记录/再生光聚焦在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中的标记串上,
在再生期间,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从通过接收所述伺服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并且
在再生期间,所述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经受了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的减法运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伺服光聚焦在所述基准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在记录期间基于通过接收所述伺服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使得所述伺服光聚焦在所述基准面上,并且所述第一聚焦机构包括记录位置设置控制单元,所述记录位置设置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记录期间驱动用于改变入射到所述物镜的所述记录/再生光的准直并独立于所述伺服光改变所述记录/再生光的聚焦位置的记录/再生光独立聚焦机构,以设置所述记录/再生光在所述记录层中的聚焦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光盘记录介质包括具有其中形成有位置引导元件的反射膜的基准面以及块型记录层,所述块型记录层不具有反射膜并且对深度方向的所需层位置选择性地执行标记记录,
所述第一光包括用于基于形成在所述基准面中的所述位置引导元件执行伺服控制的伺服光,以及
所述第二光包括用于对所述记录层执行标记记录和/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在再生期间,所述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通过接收所述伺服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伺服光聚焦在所述基准面上,
在再生期间,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从通过接收所述记录/再生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并且
在再生期间,所述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经受了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的减法运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记录/再生光聚焦在记录在所述记录层中的标记串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甚至在记录期间,所述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也基于通过接收所述伺服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第一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伺服光聚焦在所述基准面上,并且所述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包括记录位置设置控制单元,所述记录位置设置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在记录期间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设置所述记录/再生光在所述记录层中的聚焦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光盘记录介质包括具有其中形成有位置引导元件的反射膜的基准面以及其中形成有多个半透明记录膜的多层记录层,
所述第一光包括用于对作为目标的所述记录层执行标记记录和/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光,以及
所述第二光包括用于基于形成在所述基准面中的所述位置引导元件执行伺服控制的伺服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通过接收所述记录/再生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记录/再生光聚焦在所需的所述半透明记录膜上,
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从通过接收所述伺服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并且
所述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经受了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的减法运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伺服光聚焦在所述基准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光盘记录介质包括具有其中形成有位置引导元件的反射膜的基准面以及其中形成有多个半透明记录膜的多层记录层,
所述第一光包括用于基于形成在所述基准面中的所述位置引导元件执行伺服控制的伺服光,并且
所述第二光包括用于对作为目标的所述记录层执行标记记录和/或再生的记录/再生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通过接收所述伺服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伺服光聚焦在所述基准面上,
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从通过接收所述记录/再生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并且
所述第二聚焦伺服控制单元基于经受了所述误差信号减法单元的减法运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来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聚焦伺服控制,使得所述记录/再生光聚焦在所需的所述半透明记录膜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发出不同波长的光。
13.一种光学驱动装置的聚焦伺服控制方法,所述光学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物镜,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所述第一光源的第一光和来自所述第二光源的第二光,并且向光盘记录介质照射所述第一光和所述第二光;第一聚焦机构,被配置为在聚焦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以及第二聚焦机构,被配置为改变入射到所述物镜的所述第二光的准直,以及独立于所述第一光改变所述第二光的聚焦位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通过接收所述第一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第一聚焦误差信号驱动所述第一聚焦机构,以执行所述第一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从通过接收所述第二光的反射光而获得的第二聚焦误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一聚焦误差信号;以及
基于经受了所述误差信号减法步骤的减法运算的所述第二聚焦误差信号驱动所述第二聚焦机构,以执行所述第二光的聚焦伺服控制。
CN2011100024271A 2010-01-14 2011-01-06 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21298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5735 2010-01-14
JP2010005735A JP2011146090A (ja) 2010-01-14 2010-01-14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9866A true CN102129866A (zh) 2011-07-20

Family

ID=44258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24271A Pending CN102129866A (zh) 2010-01-14 2011-01-06 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46802B2 (zh)
JP (1) JP2011146090A (zh)
CN (1) CN10212986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77552B2 (ja) * 2011-03-17 2013-12-25 株式会社東芝 フォーカスサーボ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6657A (ja) * 2000-02-21 2001-08-31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読取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読取方法
CN1326187A (zh) * 2000-03-10 2001-12-12 索尼公司 光录放装置、光头装置、光驱装置、跟踪控制方法及光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60092B2 (en) 2006-10-23 2011-06-14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of recording in a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8135144A (ja) 2006-10-23 2008-06-12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装置及び光情報記録方法並びに光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情報再生方法
JP2008176902A (ja) 2006-10-23 2008-07-31 Sony Corp 光情報記録媒体
US8007982B2 (en) 2006-12-20 2011-08-30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9009635A (ja) 2007-06-27 2009-01-15 Sony Corp 光ピックアップ、光情報記録装置、光情報記録方法、光情報再生装置、光情報再生方法及び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11118992A (ja) * 2009-12-04 2011-06-16 Sony Corp 記録装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6657A (ja) * 2000-02-21 2001-08-31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読取装置及び光ディスク読取方法
CN1326187A (zh) * 2000-03-10 2001-12-12 索尼公司 光录放装置、光头装置、光驱装置、跟踪控制方法及光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46802B2 (en) 2013-05-21
US20110170388A1 (en) 2011-07-14
JP2011146090A (ja) 2011-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41023B2 (ja) 対物レンズ、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光学ドライブ装置
CN102087861B (zh) 记录装置和控制方法
US8599661B2 (en) Optical disk device, optical pickup, an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2009252287A (ja) 体積型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情報再生装置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
US8369201B2 (en) Optical pickup, optical drive apparatus, and light illumination method
US8254223B2 (en) Optical drive device and tilt detection method
WO2011039968A1 (ja) 記録装置、記録方法、光記録媒体
CN102479519B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CN102456368A (zh) 光学记录介质和记录设备
CN102456365A (zh) 光学记录介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记录设备
CN102543115A (zh) 再现装置和光路长度伺服控制方法
CN102129866A (zh) 光学驱动装置和聚焦伺服控制方法
JP2011118995A (ja) 光記録媒体、光記録媒体駆動装置、光記録媒体駆動方法
CN102087860B (zh) 记录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02280122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01726839B (zh) 物镜、光学拾取设备、光学记录/再现设备和校正像差方法
CN102867519A (zh) 记录装置和记录方法
CN102097108A (zh) 光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以及光信息再生装置
JP2011086339A (ja) 光学ピックアップ、再生装置
JP2011146092A (ja)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信号処理方法
JP2011198424A (ja)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スポット位置ずれ補正方法
JP2011198426A (ja) 光学ドライブ装置、スポット位置ずれ補正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