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6473B -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6473B
CN102126473B CN201110041810.8A CN201110041810A CN102126473B CN 102126473 B CN102126473 B CN 102126473B CN 201110041810 A CN201110041810 A CN 201110041810A CN 102126473 B CN102126473 B CN 1021264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ard
hit
horizontal wall
dri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18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26473A (zh
Inventor
神谷啓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26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6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26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64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6Additional energy absorbing means supported on bumber beams, e.g. cellular structures o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保险杠杆包括面向车外的基本竖直外侧壁和从外侧壁的上下端部朝车辆内侧基本水平延伸的水平壁、在车辆前或后部沿车宽方向基本水平延伸,防钻撞部件在保险杠杆上一体固定成在上下方向突出水平壁以防止保险杠杆与车外物体的钻撞并包括:与外侧壁一体固定且面接触、在上下方向突出水平壁一预定长度并具有车宽方向预定宽度的竖直板部;一体设置成与竖直板部的突出端续接而朝车辆内侧延伸成在防钻撞部件中以一角度弯曲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其长度比水平壁短的加强板部;一体设置成与加强板部的车宽方向两端续接、从该两端朝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分别倾斜成逐渐接近水平壁且在外端部一体固定于水平壁的成对侧板部。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参考引用
2010年1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009506的包括说明书、附图和摘要在内的公开内容以其整体引用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保险杠杆(保险杠横梁),更特别地涉及一种防钻撞部件,其防止发生保险杠杆钻入碰撞物体下方或碰撞物体钻入保险杠杆下方而损坏车辆部件如散热器的情况。
背景技术
保险杠杆(也称作保险杠加强件)被广泛使用。保险杠杆在车辆的前部或后部配置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基本水平地延伸。保险杠杆可能钻入碰撞物体下方或碰撞物体可能钻入保险杠杆下方而损坏车辆部件,例如散热器。为了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已提出了一种技术,其中在保险杠杆上一体地固定有向上或向下突出超出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在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199公报(JP-A-2009-1199)中描述的装置是防钻撞部件的一个例子。防钻撞部件包括(a)固定在保险杠杆的上部上的底壁;(b)立设在底壁上的防钻撞壁;(c)与防钻撞壁的一端和底壁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加强侧壁;和(d)设置成与第一加强侧壁平行并且与防钻撞壁的另一端和底壁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加强侧壁。此外,日本专利申请No.2003-252134公报(JP-A-2003-252134)记载了一种截面为带角U形或圆头U形的防钻撞部件。该防钻撞部件配置成横跨矩形保险杠杆的上端部,并且带角U形的开口边缘的每一个都一体地焊接在保险杠杆的外侧壁和内侧壁上。
发明内容
然而,在No.2009-1199公报中描述的装置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该装置的任何部分必须在装置内弯折、彼此重叠并相互连接。这样,增加了装置的制造成本。在No.2003-252134公报记载的装置中,如果保险杠杆由于碰撞而朝车辆的内侧变形,则防钻撞部件的突出端可能超出保险杠杆而进入车辆的内侧(参见图2B),并且很可能使得防钻撞部件与车辆部件如散热器发生干涉而损坏车辆部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使得能以低成本简便地制造防钻撞部件,该防钻撞部件适当地抑制由于保险杠杆钻入车辆外部的物体下方或车辆外部的物体钻入保险杠杆下方所引起的对车辆部件的损坏。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所述车辆保险杠杆包括面向所述车辆的外侧区域的基本竖直的外侧壁和设置成从所述外侧壁的在上下方向上的端部朝所述车辆的内侧基本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壁、在所述车辆的前部或后部配置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基本水平地延伸,并且所述防钻撞部件在所述保险杠杆上一体地固定成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超出所述水平壁以防止所述保险杠杆钻入所述车辆外部的物体下方或所述车辆外部的物体钻入所述保险杠杆下方,所述防钻撞部件包括:(a)竖直板部,所述竖直板部在所述外侧壁上一体地固定成与所述外侧壁成面接触,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超出所述水平壁一预定的突出长度,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b)加强板部,所述加强板部一体地设置成与所述竖直板部的突出端续接,从所述突出端朝所述车辆的内侧延伸成在所述防钻撞部件中以一角度弯曲,并且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水平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和(c)成对的侧板部,所述成对的侧板部一体地设置成与所述加强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续接,从所述加强板部的两端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分别倾斜成逐渐地接近所述水平壁,并且分别在其外端部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水平壁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其中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每一个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倾斜成逐渐地接近所述水平壁的横向倾斜部和平行于所述水平壁并与所述水平壁成面接触的紧密接触部,并且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每一个的紧密接触部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水平壁上。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在本发明的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的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其中(a)所述竖直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而使得所述竖直板部达到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外边缘,并在所述竖直板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所述成对的侧板部和所述加强板部,并且在所述防钻撞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所述防钻撞部件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并且(b)所述防钻撞部件是通过对一片金属板材整体进行压力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发明效果
上述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包括一体地固定在保险杠杆的外侧壁上的竖直板部;一体地设置成与竖直板部的突出端续接的加强板部;和一体地设置成与加强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续接并一体地固定在保险杠杆的水平壁上的成对的侧板部。于是,通过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超出水平壁的竖直板部可防止保险杠杆钻入车辆外部的物体下方或车辆外部的物体钻入保险杠杆下方。从竖直板部朝车辆的内侧延伸的加强板部设置在竖直板部的突出端。这样,增大了防钻撞部件的刚性。此外,设置在加强板部的两端的成对的侧板部分别一体地固定在保险杠杆的水平壁上。这样,可抑制竖直板部和加强板部的变形,并且可进一步适当地防止钻撞。在此情况下,加强板部比水平壁短。这样,当保险杠杆朝车辆的内侧变形时,加强板部超出保险杠杆进入车辆的内侧且然后与车辆部件如散热器干涉而损坏车辆部件的可能性较低。
此外,通过用压力加工对一片金属板材进行弯曲、拉拔等,包括竖直板部、加强板部和成对的侧板部的防钻撞部件可简便地形成。这样,与在JP-A-2009-1199中描述的其中各部分彼此重叠并相互连接的装置相比,能以低成本简便地制造防钻撞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每一个包括横向倾斜部和紧密接触部,并且每个紧密接触部一体地固定在保险杠杆的水平壁上。这样,固定到保险杠杆上的侧板部的固定强度增大,于是防钻撞部件的刚性增大,并且防钻撞部件牢固地固定在保险杠杆上。这能进一步适当地防止钻撞。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竖直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而使得竖直板部达到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外边缘,并在竖直板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所述加强板部和成对的侧板部,从而防钻撞部件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因此,防钻撞部件的刚性增大,并且可进一步适当地防止保险杠杆钻入车辆外部的物体下方或车辆外部的物体钻入保险杠杆下方。此外,所述成对的侧板部倾斜成逐渐地接近水平壁。这样,改善了压力加工性。防钻撞部件通过对一片金属板材整体进行压力成形(拉拔等)而一体地形成。这样,能以低成本简便地制造防钻撞部件10。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A至图1C是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保险杠杆的例子的视图,图1A是示出配置在车辆前部的车辆保险杠杆以及障碍物(碰撞物体)的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中的线IB-IB截取的放大剖视图,图1C是示出安装有防钻撞部件的保险杠杆的中央部分的透视图;
图2A是从车辆的左侧看去的侧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保险杠杆由于与障碍物碰撞而变形,图2B是从车辆的左侧看去的侧视图,示出根据相关技术的保险杠杆由于与障碍物碰撞而变形;
图3A和图3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视图,并且都是对应于图1C的透视图;以及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视图,并且是对应于图1C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保险杠杆可应用于安装在车辆前侧的保险杠和安装在车辆后侧的保险杠两者。然而,所述车辆保险杠杆也可仅应用于它们中的任一者。保险杠杆用作保险杠的加强部件或安装部件。例如,保险杠杆经由冲撞盒(冲击吸收部件)等一体地固定在侧构件(纵梁)等上,并且由合成树脂等制成的保险杠本体一体地安装在保险杠杆上。
例如,对于用于前保险杠的保险杠杆的情况,希望保险杠杆在纵向上的形状、也就是从车辆上方看去保险杠杆的俯视形状应当是平滑地弯曲的,以使得中央部分向前突出。但是,能采用各种形式。例如,形状可以是大致直线形的,或者可只在两个端部向后倾斜或弯曲。例如,防钻撞部件的俯视形状可根据保险杠杆的形状被确定为弯曲的形状等等。
众所周知,保险杠杆例如呈具有矩形等截面的角筒形,其由设置在外侧壁的上侧和下侧两者的水平壁组成。但是,能采用各种形式。例如,能采用具有B形截面的保险杠杆,其包括设置在上侧和下侧并且彼此隔开的成对的角筒形部。防钻撞部件可应用于各种保险杠杆,其每一种都至少包括外侧壁和设置在外侧壁的上端和下端中至少一者的水平壁。例如,对于车辆的前保险杠杆的情况,外侧壁是位于车辆的前侧的前壁。对于车辆的后保险杠杆的情况,外侧壁是位于车辆的后侧的后壁。设置成与外侧壁的上端续接的水平壁是上壁,设置成与外侧壁的下端续接的水平壁是下壁。
例如,防钻撞部件设置成向上突出超出保险杠杆并且构造成防止保险杠杆钻入碰撞物体下方。然而,防钻撞部件也可设置成向下突出超出保险杠杆并且可构造成防止碰撞物体钻入保险杠杆下方。可分别在保险杠杆的上侧和下侧设置成对的防钻撞部件。此外,可在保险杠杆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等设置仅单个防钻撞部件。也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续地或以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防钻撞部件。
例如,当上壁被设置为水平壁时,竖直板部具有一竖直长度以使得竖直板部的上端向上突出超出上壁。竖直板部的下边缘例如通过电弧焊等被一体地焊接在保险杠杆的外侧壁上。当下壁被设置为水平壁时,竖直板部具有一竖直长度以使得竖直板部的下端向下突出超出下壁。竖直板部的上边缘例如通过电弧焊等被一体地焊接在保险杠杆的外侧壁上。焊接在竖直板部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边缘或上边缘的整个长度上连续地进行,或者以预定的间隔断续地进行。竖直板部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的右边缘和左边缘可通过电弧焊等焊接在保险杠杆的外侧壁上。此外,如果可能,也可采用其它的焊接方式,例如点焊,或者可采用焊接以外的固定方式,例如铆接。
当成对的侧板部也固定到保险杠杆的水平壁上时,例如,侧板部的外边缘可通过电弧焊等一体地焊接到水平壁上。例如,当如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那样设置紧密接触部时,可采用其它的焊接方式,例如点焊,或者可采用焊接以外的固定方式,例如铆接。当侧板部的外边缘被焊接到水平壁上时,例如,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外边缘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连续地进行焊接。但是,焊接也能以预定的间隔断续地进行。
加强板部从竖直板部朝车辆的内侧延伸成在防钻撞部件中以一角度弯曲。这样,加强板部具有增大竖直板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变形刚度的有利效果。加强板部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板部以大致直角延伸,也就是说,加强板部设置成与保险杠杆的水平壁基本平行。然而,加强板部也能以例如在约±15°范围内的预定角度在上下方向上倾斜。
竖直板部和加强板部之间的连接部能以预定的角度简单地弯曲。替代地,可在竖直板部和加强板部之间的连接部处设置斜着倾斜的平坦的前后倾斜部或平滑地弯曲的凸弯曲部。在此情况下,当利用一片金属板材通过压力成形来形成防钻撞部件时,可改善压力成形性,并且能例如通过采用低成本的金属板材和提高压模的耐久性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前后倾斜部例如是以预定的角度如45°倾斜的平坦倾斜部,凸弯曲部例如是与竖直板部和加强板部平滑地连接的圆弧等。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侧板部的每一个都形成为包括横向倾斜部和紧密接触部。然而,在实施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时并非必须要设置紧密接触部。侧板部的每一个可仅包括横向倾斜部。在此情况下,横向倾斜部的与保险杠杆的水平壁接触的外边缘可通过电弧焊等被一体地焊接到水平壁上。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竖直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以使得竖直板部达到成对的侧板部的外边缘,并且竖直板部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被一体地连接到成对的侧板部和加强板部。然而,在实施其它发明时,例如,竖直板部和加强板部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基本相同的宽度,并且所述成对的侧板部可设置成从加强板部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
实施例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A至图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防钻撞部件10安装于设置在车辆前部的保险杠杆12上的情况的视图。图1A是示出保险杠杆12以及障碍物(碰撞物体)14的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中的线IB-IB截取的放大剖视图,图1C是安装有防钻撞部件10的保险杠杆12的中央部分从其斜前上方看去的透视图。保险杠杆12在靠近其左和右端部两者的位置经由冲撞盒(未示出)等用螺栓等一体地固定在左和右侧构件16L和16R的前端部。保险杠杆12被配置成这样的姿态,使得保险杠杆12沿车辆宽度方向基本水平地延伸,并且由合成树脂等制成的保险杠本体18一体地安装在保险杠杆12上。保险杠杆12用作保险杠的加强件(加强部件)和安装部件。保险杠杆12例如由高抗拉钢板制成。在该实施例中,保险杠杆12呈角筒形,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长的矩形截面。保险杠杆12一体地包括基本上竖直的前壁20和后壁22,以及基本上水平的上壁24和下壁26。上壁24连接前壁20和后壁22的上端部,下壁26连接前壁20和后壁22的下端部。在图1A所示的俯视图中,保险杠杆12在左右方向(纵向)上的中央部分具有向前突出的平滑地弯曲的形状。前壁20对应于面向车辆的外侧区域的基本竖直的外侧壁,上壁24和下壁26的每一个对应于水平壁。
防钻撞部件10在保险杠杆12上一体地固定成向上突出超出保险杠杆12。防钻撞部件10防止以下情况的发生,即保险杠杆12钻入障碍物14下方、也就是障碍物14冲到保险杠杆12上而通过与车辆部件发生干涉而损坏车辆部件,例如散热器。防钻撞部件10在保险杠杆1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以预定的宽度左右对称地配置。
防钻撞部件10包括竖直板部30、加强板部32和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竖直板部30在保险杠杆12的前壁20上一体地固定成与保险杠杆12的前壁20成面接触;加强板部32从竖直板部30的突出端朝车辆的内侧(后侧)以大致直角延伸,所述突出端向上突出超出上壁24;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分别一体地设置成与加强板部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续接,并且从加强板部32的两端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竖直板部30向上突出超出上壁24一预定的突出长度,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例如,可考虑所要保护的车辆部件如散热器的高度、宽度等适当地设定所述突出长度和所述宽度。竖直板部30还沿保险杠杆12的前壁20弯曲,使得竖直板部30的下端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与前壁20紧密接触。此外,竖直板部3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下边缘通过角焊如电弧焊一体地焊接在前壁20上。图1B和图1C中的焊接部W1是使竖直板部30的下边缘焊接到前壁20上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竖直板部30的下边缘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预定的间隔断续地焊接在前壁20上。
加强板部32与保险杠杆12的上壁24基本平行地朝车辆的后侧延伸。加强板部32的延伸长度h(加强板部32以其从竖直板部30朝车辆的后侧延伸)比上壁24的宽度d短。这样,例如,如图2A所示,当保险杠杆12与障碍物14发生相对碰撞并且变形时,可抑制防钻撞部件10进入车辆的内侧。也就是说,在如图2B所示具有带角U形截面的防钻撞部件100配置成横跨保险杠杆12的上端部并且其位于两侧的开口端部的各个一体地固定在保险杠杆12的前壁和后壁20和22上的情况下,当保险杠杆12变形时,防钻撞部件100的突出端超出保险杠杆12进入车辆的内侧,并且很有可能防钻撞部件100会与车辆部件如散热器发生干涉而损坏车辆部件。与此相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防钻撞部件10中,加强板部32以悬臂方式在前侧设置在竖直板部30上,并且延伸长度h比上壁24的宽度d短。这样,可抑制防钻撞部件10进入车辆的内侧,并且可进一步地适当地抑制对车辆部件的损害。此外,加强板部32经由宽度小的、以约45°的角度倾斜的平坦的前后倾斜部36连接到竖直板部30。这样,在通过用压力加工进行弯曲或拉拔而将加强板部32形成为相对于竖直板部30以一角度延伸时可改善成形性。
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对称地形成。侧板部34L和34R的每一个包括横向倾斜部38和紧密接触部40,横向倾斜部38向下倾斜成沿从加强板部32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向逐渐地接近上壁24,紧密接触部40平行于上壁24并且与上壁24紧密接触。各个紧密接触部40的外边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通过角焊如电弧焊一体地焊接到上壁24上。图1C中的焊接部W2是使紧密接触部40的外边缘焊接到上壁24上的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各个紧密接触部40的外边缘在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焊接在上壁24上。
竖直板部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而使得竖直板部30达到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的外边缘,并且在竖直板部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和加强板部32。这样,防钻撞部件10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这样,在根据本实施例的防钻撞部件10中,竖直板部30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加强板部32和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防钻撞部件10通过用压力加工整体对一片金属板材进行弯曲、拉拔等而一体地形成。这样,防钻撞部件10能以低成本简便地制造。例如,优选地使用具有与保险杠杆12的张力基本相等的张力的高抗拉钢板作为所述金属板材。
根据本实施例的上述防钻撞部件10包括一体地焊接在保险杠杆12的前壁20上的竖直板部30;一体地设置成与竖直板部30的突出端续接的加强板部32;和一体地设置成与加强板部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续接并一体地焊接在保险杠杆12的上壁24上的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通过向上突出超出上壁24的竖直板部30可防止保险杠杆12的钻撞。
在竖直板部30的突出端设置有从竖直板部30朝车辆的内侧以大致直角延伸的加强板部32。这样,可增大刚性。此外,设置在加强板部32的两端的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的每个都一体地焊接到保险杠杆12的上壁24上。这样,可抑制竖直板部30和加强板部32的变形,并且可进一步适当地防止保险杠杆12的钻撞。在此情况下,加强板部32朝车辆后侧的延伸长度h比上壁24的宽度d短。这样,如图2A所示,当保险杠杆12与障碍物14发生相对碰撞并朝车辆的内侧变形时,加强板部32超出保险杠杆12进入车辆的内侧且然后与车辆部件如散热器干涉而损坏车辆部件的可能性变小。
此外,通过用压力加工对一片金属板材进行弯曲、拉拔等,根据本实施例的包括竖直板部30、加强板部32和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的防钻撞部件10可简便地形成。这样,与如在JP-A-2009-1199所描述的装置中那样装置的任何部分彼此重叠并相互连接的情况相比,能以低成本简便地制造防钻撞部件10。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的每一个包括横向倾斜部38和紧密接触部40,并且每个紧密接触部40一体地焊接在保险杠杆12的上壁24上。这样,可增大固定到保险杠杆12上的侧板部34L和34R的固定强度,增大防钻撞部件10的刚性,并将防钻撞部件10牢固地固定在保险杠杆12上。这能进一步适当地防止保险杠杆12的钻撞。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竖直板部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而使得竖直板部30达到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的外边缘,并且在竖直板部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加强板部32和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从而防钻撞部件10在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因此,防钻撞部件10的刚性增大,并且可进一步适当地防止保险杠杆12的钻撞。此外,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倾斜成逐渐地接近上壁24。这样,可改善压力加工性。防钻撞部件10通过对一片金属板材整体进行压力成形(拉拔等)而一体地形成。这样,能以低成本简便地制造防钻撞部件10,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竖直板部30和加强板部32之间的连接部处设置有前后倾斜部36。因此,当利用一片金属板材通过压力成形来形成防钻撞部件10时,可改善压力成形性,并且能例如通过采用低成本的金属板材和提高压模的耐久性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防钻撞部件10中,竖直板部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而使得竖直板部30达到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的外边缘,并且在竖直板部30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加强板部32和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然而,如在图3A所示的防钻撞部件50中那样,竖直板部30和加强板部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可具有基本相同的长度,并且成对的侧板部34L和34R可设置成从加强板部32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突出。在此情况下,能减轻防钻撞部件50的重量。
在图3B所示的防钻撞部件52中,与防钻撞部件50相比,除了加强板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以外,在加强板部32中形成有切口54,并且加强板部32朝车辆后侧的延伸长度h进一步减小。在此情况下,可进一步减轻重量。此外,如图2A所示,当保险杠杆12与障碍物14发生相对碰撞并朝车辆的内侧变形时,可进一步抑制防钻撞部件52朝车辆的内侧进入。这进一步降低了车辆部件受损的可能性。
图4示出了与图1A至图1C所示的实施例相比、在保险杠杆12的下侧一体地焊接有构造成与防钻撞部件10上下对称的防钻撞部件60而与防钻撞部件10对称的情况。防钻撞部件60可防止发生障碍物14钻入保险杠杆12下方、也就是保险杠杆12冲到障碍物14上而通过与车辆部件干涉而损坏车辆部件如散热器的情况。该构型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只安装有下方的防钻撞部件60来代替上方的防钻撞部件10。
尽管已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例子,本发明能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通过改变或改进所述实施例而得到的各种形式来实施。

Claims (3)

1.一种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所述车辆保险杠杆包括面向所述车辆的外侧区域的基本竖直的外侧壁和设置成从所述外侧壁的在上下方向上的端部朝所述车辆的内侧基本水平地延伸的水平壁、在所述车辆的前部或后部配置成沿车辆宽度方向基本水平地延伸,并且所述防钻撞部件在所述保险杠杆上一体地固定成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超出所述水平壁以防止所述保险杠杆钻入所述车辆外部的物体下方或所述车辆外部的物体钻入所述保险杠杆下方,所述防钻撞部件包括:
竖直板部,所述竖直板部在所述外侧壁上一体地固定成与所述外侧壁成面接触,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超出所述水平壁一预定的突出长度,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宽度;
加强板部,所述加强板部以悬臂方式在所述竖直板部上一体地设置成与所述竖直板部的突出端续接并从所述突出端朝所述车辆的内侧延伸成在所述防钻撞部件中以一角度弯曲,并且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水平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短;和
成对的侧板部,所述成对的侧板部一体地设置成与所述加强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端续接,从所述加强板部的两端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分别倾斜成逐渐地接近所述水平壁,并且分别在其外端部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水平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其中
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每一个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倾斜成逐渐地接近所述水平壁的横向倾斜部和平行于所述水平壁并与所述水平壁成面接触的紧密接触部,其中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每一个的紧密接触部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水平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其中
所述竖直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具有一长度而使得所述竖直板部达到所述成对的侧板部的外边缘,并在所述竖直板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一体地连接到所述成对的侧板部和所述加强板部,并且在所述防钻撞部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上所述防钻撞部件具有大致L形的截面;并且
整个所述防钻撞部件是通过对一片金属板材进行压力成形而一体地形成的。
CN201110041810.8A 2010-01-19 2011-01-19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64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9506A JP5481005B2 (ja) 2010-01-19 2010-01-19 車両用バンパービームのもぐり込み防止部材
JP009506/2010 2010-0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6473A CN102126473A (zh) 2011-07-20
CN102126473B true CN102126473B (zh) 2014-10-22

Family

ID=43838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181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6473B (zh) 2010-01-19 2011-01-19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28150B2 (zh)
EP (1) EP2345560B1 (zh)
JP (1) JP5481005B2 (zh)
CN (1) CN1021264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82924B1 (de) * 2008-01-22 2010-11-03 Peguform Gmbh Stossfängerquerträger für Kraftfahrzeuge
US8408636B1 (en) * 2011-11-15 2013-04-02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Motor vehicles having bumper counter rotation brackets
JP5741624B2 (ja) 2013-04-05 2015-07-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端部構造
KR20150049290A (ko) * 2013-10-29 2015-05-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튜블러 백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0464512B2 (en) * 2015-07-31 2019-11-0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Beam with torsional deformation and multi-geometry cross-section
US10443239B2 (en) * 2016-12-02 2019-10-15 Columbia Insurance Company Long span masonry lintel support system
US10480197B2 (en) 2017-04-04 2019-11-19 Columbia Insurance Company Masonry support
US10308199B2 (en) * 2017-10-05 2019-06-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and vehicle bumper
DE102019206434B4 (de) 2019-05-06 2024-03-14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zweispuriges Fahrzeug
JP7272991B2 (ja) * 2020-04-14 2023-05-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KR102503557B1 (ko) * 2020-12-30 2023-02-23 중부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가로빔 강성보강형 범퍼 프레임
FR3133038A1 (fr) * 2022-02-28 2023-09-01 Psa Automobiles Sa Poutre pour une partie avant ou arriere d’un vehicule comportant une piece de renfort centrale inferieur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533A (zh) * 2002-10-09 2004-04-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保险杠梁加强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6214Y2 (ja) * 1991-01-30 1996-11-0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US5560662A (en) * 1993-12-29 1996-10-01 Boda Industries, Inc. Vehicle bumper cover
JP2001138840A (ja) * 1999-11-12 2001-05-22 Suzuki Motor Corp バンパ配設部構造
JP3794966B2 (ja) * 2002-02-27 2006-07-12 ユニプレス株式会社 バンパレインフォース補強構造
JP2004262300A (ja) * 2003-02-28 2004-09-24 Kobe Steel Ltd バンパー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US7510232B2 (en) * 2005-04-01 2009-03-31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Bumper with an override feature
JP5175448B2 (ja) * 2006-03-29 2013-04-0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バンパ装置
JP4471307B2 (ja) * 2006-04-20 2010-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4876822B2 (ja) * 2006-09-27 2012-02-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リヤバンパ構造
US7533912B2 (en) * 2007-06-12 2009-05-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ybrid energy absorber for automobile bumper
JP4256436B2 (ja) * 2007-06-22 2009-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WO2009101981A1 (ja) * 2008-02-13 2009-08-20 Nikkeikin Aluminium Core Technology Company Ltd. バンパー構造
KR100974748B1 (ko) * 2008-05-16 2010-08-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범퍼 백빔 구조
US20090315346A1 (en) * 2008-06-20 2009-12-24 David William Schelberg Bumper reinforcement extension
JP5077103B2 (ja) 2008-06-30 2012-11-21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アドバイス情報提示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7954866B2 (en) * 2008-07-03 2011-06-07 Honda Motor Co., Ltd. Bumper beam with gussets to prevent underrid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533A (zh) * 2002-10-09 2004-04-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保险杠梁加强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实开平4-96563U 1992.08.20
JP特开2001-138840A 2001.05.22
JP特开2007-261525A 2007.10.11
JP特开2007-283993A 2007.11.01
JP特开2008-80924A 2008.04.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45560A1 (en) 2011-07-20
EP2345560B1 (en) 2013-03-20
US20110175380A1 (en) 2011-07-21
US8128150B2 (en) 2012-03-06
JP2011148343A (ja) 2011-08-04
CN102126473A (zh) 2011-07-20
JP5481005B2 (ja)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6473B (zh) 用于车辆保险杠杆的防钻撞部件
US9145174B2 (en) Fender supporting portion structure
US10611410B2 (en) Front chassis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4723948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リィンフォース
JP6160464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050248164A1 (en) Vehicle body frontal structure
EP2065246B1 (en) Canister mounting structure
EP1902928A3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EP1878642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8308214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US7614688B2 (en) Motor vehicle front spoiler with deformable sealing bulkhead
JP4436335B2 (ja) 車両用バンパー、荷重受け部材、及びこれらを用いた車両
JP4775068B2 (ja) フード構造
JP4798485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バンパー構造
JP7063402B2 (ja) レーダー取付構造
JP2015189406A (ja) 車両のバンパ装置
CN215284985U (zh) 高可靠性的中心横梁加强件
JP2006168653A (ja) 自動車のエンジンフード構造
CN211543448U (zh) 车辆用保险杠结构
JP6671089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H0840312A (ja) 車両のスペアタイヤパン構造
KR101461904B1 (ko)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JP2015174620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H0534262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