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7709A - 一种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7709A
CN102117709A CN2009102660522A CN200910266052A CN102117709A CN 102117709 A CN102117709 A CN 102117709A CN 2009102660522 A CN2009102660522 A CN 2009102660522A CN 200910266052 A CN200910266052 A CN 200910266052A CN 102117709 A CN102117709 A CN 1021177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lide block
sliding part
lock section
directing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60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7709B (zh
Inventor
高东
韩刚
吴胜礼
刘时锴
马俊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2660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1177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7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7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7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77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开关,包括壳体和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壳体内的开关机构,开关机构包括:按键;第一滑动件,该第一滑动件与按键固定连接;弹性元件,用于施加使按键远离壳体的内部的弹性力;第二滑动件,该第二滑动件具有引导销,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相对于第一滑动件和壳体中的一者做线性移动;动触片和静触片,该动触片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动件,静触片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内表面,动触片和静触片能够相接触;以及闭合的引导槽,该引导槽设置在第一滑动件和壳体中的另一者上,引导销在断开自锁部的位置与引导销在接通自锁部的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按键的线性移动方向垂直。按照该开关,当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所述按键的位置,与当开关处于断开位置时所述按键的位置相同。

Description

一种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开关,尤其是用于汽车车辆的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气部件,用于实现电路的接通和断开。
图1所示为一种传统的开关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传统的开关包括:按键1,该按键1能够在作用力F的作用下线性移动;第一滑动件2,该第一滑动件2与按键1固定连接并能够随按键1一起线性移动;弹性元件3(如弹簧),该弹性元件3用于给第一滑动件2施加弹性作用力,该弹性作用力的作用方向与作用力F的作用方向相反;连接有动触片5的第二滑动件4,该第二滑动件4连接于第一滑动件2,并能够相对于第一滑动件2做线性移动;闭合的引导槽7(图2),所述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的第一端可移动地限制于引导槽7内,并能够在该引导槽7的引导下沿引导槽7移动。
具体参考图1和图2,在该传统的开关中,当操作者按下按键1时,第一滑动件2在按键1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则第一滑动件2会给第二滑动件4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使第二滑动件4也具有向下的运动。同时,由于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还受到引导槽7的限制,因而第二滑动件4也在引导槽7的引导下而沿该引导槽7移动,在图1和图2所示的方位中,当按下按键1时,第二滑动件4既具有垂直方向的运动,也具有水平方向的运动。
如图2所示,引导槽7通常具有两个自锁部a和c,当第二滑动件4在作用力F和弹性元件3的作用下而使其引导销移动到引导槽7的任一自锁部时,第二滑动件4处于自锁状态。也就是说,在自锁状态时,即便松开对按键1的作用(即第二滑动件4不再受按键1的驱动),第二滑动件4也不会再继续在引导槽7内移动,而是处于锁定状态。
具体来说,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引导槽7的自锁部a时,此时开关处于原始状态,即按键1不受作用力F的作用但受弹性元件3的作用,第二滑动件4上固定设置的动触片5不与对应的静触片(未显示)接触,开关断开。
当需要接通开关时,操作者可以按下按键1,即给按键施加作用力F,在作用力F的作用下,第一滑动件2克服弹性元件3的弹性作用力而向下移动,同时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也从自锁部a向下移动到止动部b处。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到达止动部b处时,由于受引导槽7的壁的阻挡,因而不能继续向下移动。此时,操作者松开按键1(即释放作用力F),则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会在弹性元件3的弹性作用力的作用下反向向上线性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也向上移动,而使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落入另一自锁部c。在该自锁部c,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同样被引导槽7的壁挡住,而处于锁定状态。此时,恰好使固定在第二滑动件4上的动触片5与静触片接触,从而实现开关的接通(仅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自锁部c时,才能够使动触片5与静触片接触以接通开关)。至此,传统的开关完成了从初始的断开状态(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引导槽7的自锁部a)到接通状态(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引导槽7的另一自锁部c)的转换。
而当需要断开所述开关时,操作者可以再次按下按键1,从而使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向下移动,进而驱动第二滑动件4向下移动。在引导槽7的引导下,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不会返回到止动部b,而是向图2中所示的另一止动部d移动。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到达止动部d时,则操作者不能继续下压按键1,因而此时释放按键1,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会在弹性元件3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最终又返回到自锁部a处,从而使开关恢复到初始的断开状态。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的移动过程如图1和图2中的箭头所示。
通过以上的描述可知,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自锁部a时,传统的开关处于断开状态,而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自锁部c时,传统的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显然,在该传统的开关中,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自锁部a时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沿其线性移动方向的位置,与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位于自锁部c时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沿其线性移动方向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在图1所示的方位中,当开关断开时按键1所在的位置高于当开关接通时按键1所在的位置(该两个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基本等于两个自锁部a和c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两个自锁部a和c的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是平行的。
因而,由于在传统的开关中,开关在接通时和断开时使按键1具有不同的位置,从而在该两个不同位置之间具有高度差,影响开关的外观。而且,如果开关用于某些工作场合(如汽车车辆)中时,在开关的按键1上通常会设置有背光灯8(图1),在该情况下,由于按键1在接通位置和断开位置具有高度差,从而使得开关在接通时和断开时背光效果不一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的开关中按键在接通时和断开时具有不同的位置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按键在接通时和断开时具有相同位置的开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开关,该开关包括壳体和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壳体内的开关机构,所述开关机构包括:按键,该按键能够朝向或远离所述壳体的内部做线性移动;第一滑动件,该第一滑动件与所述按键固定连接并能够随该按键一起线性移动;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件之间,用于施加使所述按键远离所述壳体的内部的弹性力;第二滑动件,该第二滑动件具有引导销,所述第二滑动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一者做线性移动,该线性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动件的线性移动方向不平行;动触片和静触片,该动触片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件,所述静触片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所述动触片和静触片能够相接触;以及闭合的引导槽,该引导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件和所述壳体中的另一者上,所述引导销的第一端可移动地限制于所述引导槽内,并能够在该引导槽的引导下沿引导槽循环移动,所述引导槽包括断开自锁部和接通自锁部,所述第二滑动件的引导销在位于所述断开自锁部或接通自锁部时,所述第二滑动件处于自锁状态,且仅当所述第二滑动件的引导销位于所述接通自锁部时,所述动触片与所述静触片接触,其中,所述引导销在所述断开自锁部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在所述接通自锁部的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按键的线性移动方向垂直。
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由于所述引导销在所述断开自锁部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在所述接通自锁部的位置之间的连线与所述按键的线性移动方向垂直,因而当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所述按键的位置,与当开关处于断开位置时所述按键的位置是相同的,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引导槽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该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并围绕所述第一侧面延伸;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底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包括闭合连接的断开自锁部、止动部、接通自锁部和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侧面包括闭合连接的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和第一凹入部;所述第二凸起部与所述断开自锁部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的方向上,该第二凸起部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断开自锁部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从所述断开自锁部向所述止动部移动;所述第三凸起部与止动部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的方向上,该第三凸起部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止动部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从所述止动部向所述接通自锁部移动;所述第四凸起部与所述接通自锁部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凸起部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接通自锁部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从所述接通自锁部向所述第一凹入部移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第一凹入部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部的位置偏离于所述第一凹入部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从所述第一凹入部向所述断开自锁部移动。
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与该第一壳体可拆卸地配合的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位于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具有滑槽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二滑动件包括第二滑块,该第二滑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引导销从所述第二滑块延伸且该引导销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引导槽中,该引导槽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与所述第二滑块的运动平面平行的内表面上。
优选地,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块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160度。
优选地,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块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或135度。
优选地,所述滑槽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背向所述引导槽的开口的尺寸大于朝向所述引导槽的开口的尺寸,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滑槽内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滑槽的截面形状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滑槽的截面形状为阶梯形。
优选地,所述静触片嵌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朝向所述第一滑块的滑槽的内表面上并与该内表面齐平,所述动触片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二壳体之间,并且动触片的端部压紧在所述第二壳体朝向所述第一滑块的内表面上。
优选地,第二滑块具有卡槽,所述动触片的一部分固定地插入所述卡槽内。
优选地,所述动触片包括延伸体,该延伸体紧贴在所述第二滑块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上,所述引导销贯穿所述第二滑块,该引导销的第二端与所述延伸体固定连接,所述引导销与第二滑块之间为间隙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块具有至少一个止动凸起,该止动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朝向所述滑槽(的侧表面)的表面上,以与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相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导轨,该导轨与所述第一滑块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与所述按键可拆卸地配合,所述第一滑块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凸起柱,所述弹性元件套装在该凸起柱上并抵靠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凹座,该凹座包括圆环形的凸缘和该凸缘围成的凹部,所述弹性元件落入该凹部中。
以上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以任意合适地方式单独地和/或组合地结合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中。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开关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传统的开关中引导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引导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图3所示原理的一种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开关的部分剖面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的开关的第一壳体的透视图;
图8为表示装配在一起的第一滑块与图7中所示的第一壳体的透视图;
图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开关的原理图;
图10为根据图9所示原理的一种开关的分解透视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开关的部分剖面图;
图12为表示装配在一起的图10中所示的第一滑块与图7中所示的第一壳体的透视图;
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开关的原理图;
图14为根据图13所示原理的一种开关的部分视图,该开关处于接通状态;
图15为图14中所示的第一壳体与第一滑块的透视图;
图16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开关中第二滑块的透视图;以及
图17为本发明的开关中引导槽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主要部件的附图标记
按键                  1
第一滑动件            2
弹性元件              3
第二滑动件            4
动触片                5
静触片                6
引导槽                7
背光灯                8
导轨                  9
壳体                  10
滑槽                  11
止动凸起              13
凸起柱                14
凹座                  15
凸缘                  16
凹部                  17
卡槽                  18
第一滑块              21
引导销                41
第二滑块              42
延伸体                51
第一侧面              72
第二侧面              73
底面                  74
第一壳体              100
第二壳体              101
止动部                g
接通自锁部            h
断开自锁部            i
第一凸起部            k
第二凸起部            l
第三凸起部            m
第四凸起部            n
第一凹入部            p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
如图3至图16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包括壳体10(在各个原理图中并未显示该壳体10)和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壳体10内的开关机构,所述开关机构包括:
按键1,该按键1能够朝向或远离所述壳体10的内部做线性移动;
第一滑动件2,该第一滑动件2与所述按键1固定连接并能够随该按键1一起线性移动;
弹性元件3,该弹性元件3位于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件2之间,用于施加使所述按键1远离所述壳体10内部的弹性力;
第二滑动件4,该第二滑动件4具有引导销41,所述第二滑动件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做线性移动,该线性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不平行;
动触片5和静触片6,该动触片5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件4,所述静触片6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所述动触片5和静触片6能够相接触;以及
闭合的引导槽7,该引导槽7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另一者上,所述引导销41的第一端可移动地限制于所述引导槽7内,并能够在该引导槽7的引导下沿引导槽7循环移动,所述引导槽7包括断开自锁部i和接通自锁部h,所述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在位于所述断开自锁部i或接通自锁部h时,所述第二滑动件4处于自锁状态,且仅当所述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位于所述接通自锁部h时,所述动触片5与所述静触片6接触,其中:
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之间的连线L2与所述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L1垂直。
具体参考图3、图5、图9、图10和图13,开关机构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开关的壳体10中。具体来说,通常开关机构的按键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于壳体10的外部,以便于操作人员对按键1直接进行操作,例如操作人员可以用手直接按动按键1。然而,对于开关机构的其他部件通常位于壳体10内。当然,按键1也可以全部位于壳体10内,只要保留按键1的作用表面与壳体10的外部相通,以便于操作人员接触到按键1即可。
按键1安装在壳体10的端口处,并能够通过该端口朝向或远离壳体10的内部而线性移动。关于如何使按键1做线性移动,将在下文中进行描述。按键1可以具有任何合适的形状,只要能够与壳体10(的端口或开口)相适应即可。通常,按键1由绝缘材料制成,如各种绝缘塑料等。
第一滑动件2通常位于壳体10内部,并与按键1固定连接,从而能够随按键1一同线性移动。
弹性元件3位于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件2之间,用于施加使所述按键1远离所述壳体10内部的弹性力。因此,当按压按键1时,按键1以及与该按键1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件2一起克服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而将该弹性元件3压紧;而当松开按键1时,弹性元件3会恢复至其原始状态,从而将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弹回至初始位置。
弹性元件3可以为各种压缩弹簧、板簧或弹性材料制成的各种弹性杆等,只要能够为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提供弹性力即可。
第二滑动件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做线性移动,该线性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不平行。因此,当第一滑动件2在按键1的作用下而线性移动时,第一滑动件2还对第二滑动件4施加作用力,并驱动第二滑动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做线性移动。
第二滑动件4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的线性移动关系。例如,如图3所述,可以在第一滑动件2中设置有通孔,而第二滑动件4的一部分可滑动地穿过该通孔;或者,可以在第一滑动件2上设置有轨道,而第二滑动件4可滑动地设置在该轨道上。当然,第二滑动件4也可以类似的方式实现相对于壳体10的线性移动关系。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方式,其他任何适于实现第二滑动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的线性移动关系的连接方式都是可以的。
而且,第二滑动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的线性移动方向与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是不平行的(即倾斜的),以便于对第二滑动件4施加作用力。
动触片5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件4,所述静触片6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第二滑动件4与动触片5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因而通过控制第二滑动件4的运动,从而能够控制可移动的动触片5与固定设置在壳体10的内表面上的静触片6接触与否。关于对第二滑动件4的运动的控制将在下文中详细进行描述。
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另一者上还设置有闭合的引导槽7,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的第一端可移动地限制于所述引导槽7内,并能够在该引导槽7的引导下沿引导槽7循环移动。
也就是说,第二滑动件4还通过引导销41而受到引导槽7的限制,从而除了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的线性运动之外,还在引导槽7的引导下的运动。换句话说,第二滑动件4的运动为平行于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的运动与垂直于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的运动的合成运动。
在第二滑动件4相对于第一滑动件2线性移动的情况下,引导槽7设置在壳体10上;而在第二滑动件4相对于壳体10线性移动的情况下,引导槽7设置在第一滑动件2上,只要能够使第二滑动件4具有所需的运动轨迹即可。例如,引导槽7可以设置在壳体10的内表面上的适宜位置,只要能够便于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可滑动地插入该引导槽7即可。通常,优选地引导槽7设置在壳体10的与第二滑动件4的运动平面相平行的表面上,引导销41则可以垂直于引导槽7所在的表面,还垂直于第二滑动件4的运动平面。
引导槽7为闭合的,换句话说,该引导槽7为首尾连通的槽,如图2和4所示。然而,通过设计引导槽7的廓型形状,能够使第二滑动件4具有不同的运动模式。例如,本说明书的背景技术部分已经结合图2所示的引导槽的廓型形状描述了图1所示的开关的第二滑动件4的运动模式。因而,在本发明中,主要通过对引导槽7的廓型形状的改进,从而使本发明的按键1在接通时和断开时具有相同的位置。
引导槽7包括断开自锁部i和接通自锁部h,在引导销41在引导槽7内循环移动的过程中,当所述引导销41位于所述断开自锁部i时或位于接通自锁部h时,所述第二滑动件4都处于自锁状态,即在该自锁状态,即便释放按键1,引导销41也能保持静止。而且,仅当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位于接通自锁部h时,所述动触片5与所述静触片6接触,其中,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之间的连线L2与所述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L1垂直,即L2与L1之间的夹角α基本上为90度。
由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之间的连线L2与所述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L1垂直,因而当引导销41位于断开自锁部i时按键1所在的位置与当引导销41位于接通自锁部h时按键1所在的位置在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上没有高度差,即处于同一位置。
因此,按照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当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时与处于(自锁的)断开状态时,按键1的位置是相同的,从而克服了图1和图2所示的传统开关中所存在的缺陷。而且,在按键1的下方设置有固定于壳体10的背光灯8(图3)的场合中,由于按键1在接通位置和断开位置没有高度差,因而使开关在接通时和断开时具有相同的背光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主要通过对引导槽7的廓形形状的改进,从而使得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之间的连线L2与所述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L1垂直,进而使按键1在接通时和断开时处于相同的位置,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引导槽7可以具有多种形式的廓形形状,只要能够实现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之间的连线L2与所述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L1垂直即可。
例如,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引导槽7包括:第一侧面72;第二侧面73,该第二侧面73与所述第一侧面72相对并围绕所述第一侧面72延伸;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72和第二侧面73的底面74,其中,
所述第二侧面73包括闭合连接的断开自锁部i、止动部g、接通自锁部h和第一凸起部k;
所述第一侧面72包括闭合连接的第二凸起部l、第三凸起部m、第四凸起部n和第一凹入部p;
所述第二凸起部l与所述断开自锁部i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该第二凸起部l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断开自锁部i向所述止动部g移动;
所述第三凸起部m与止动部g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该第三凸起部m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止动部g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止动部g向所述接通自锁部h移动;
所述第四凸起部n与所述接通自锁部h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凸起部n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接通自锁部h向所述第一凹入部p移动;
第一凸起部k与所述第一凹入部p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部k的位置偏离于所述第一凹入部p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第一凹入部p向所述断开自锁部i移动。
下面具体参考图4中所示的引导槽7的廓形结构来描述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的操作过程。
如图4所示,引导槽7的第一侧面72、第二侧面73和底面74限定成该引导槽7的闭合的连通腔室。在外部对按键1的按压力以及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的配合作用下,使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在该引导槽7内循环移动。
当本发明的开关处于初始的断开状态时,在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首先直接作用在第一滑动件2上,并通过第一滑动件2间接地作用在第二滑动件4上),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位于第二侧面73的断开自锁部i。在该状态下,固定连接在第二滑动件4上的动触片5不与固定连接到壳体10上的静触片6接触配合,从而使该开关处于稳定自锁的断开状态。
当需要接通开关时,对按键1施加作用力F,从而克服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而驱动按键1和第一滑动件2一起向下移动,同时第一滑动件2传递给第二滑动件4的作用力也驱动第二滑动件4(以及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以及固定在第二滑动件4上的动触片5)也开始向下移动。在该情况下,引导销41从图4所示的位置向下移动。但是当引导销41碰到与断开自锁部i配合的第二凸起部l后,由于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即图4中的水平方向上),该第二凸起部l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而仅允许引导销41向止动部g移动,因而引导销41会仅向止动部g移动。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方位中,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第二凸起部l比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靠左。
因此,在引导槽7的引导下,引导销41从断开自锁部i向止动部g移动。而当引导销41到达止动部g的位置时,由于引导槽7的壁的阻挡,不能继续按下按键1。此时,操作者可以释放按键1,则第一滑动件2在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作用下,继而往回线性移动,从而带动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从止动部g向上移动。但是,当引导销41碰到与止动部g相配合的第三凸起部m时,由于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该第三凸起部m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止动部g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止动部g向所述接通自锁部h移动,因而引导销41从止动部g仅向接通自锁部h移动。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方位中,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第三凸起部m的位置比止动部g的位置往右。
在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引导销41从止动部g一直向上移动,直到落入接通自锁部h中。当引导销41落入接通自锁部h中后,固定连接于第二滑动件4的动触片5与固定在壳体10上的静触片6接触配合,从而使本发明的开关处于接通状态,而且也只当引导销41落入接通自锁部h中时,开关才处于(稳定自锁的)接通状态。
优选地,在线性移动方向L1上,所述第四凸起部n的位置偏离于所述第一凸起部k的位置,以便于引导销41从止动部g能够可靠地落入接通自锁部h中。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方位中,第四凸起部n的位置稍低于所述第一凸起部k的位置,从而防止引导销41直接进入断开自锁部i中。
当需要将接通的开关断开时,再向按键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F,从而使引导销41从接通自锁部h开始向下移动。但是,由于与所述接通自锁部h相配合的第四凸起部n的存在,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凸起部n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接通自锁部h向所述第一凹入部p移动,因而引导销41仅会向第一凹入部p移动。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方位中,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第四凸起部n比接通自锁部h靠左。只要引导销41一离开接通自锁部h,则开关立即断开。
当引导销41到达第一凹入部p时,由于受到阻挡而不能继续移动。此时,可释放按键1,从而按键1在弹性元件3的作用下反向向上移动。由于与第一凹入部p相配合的第一凸起部k的存在,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该第一凸起部k的位置偏离于第一凹入部p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第一凹入部p向所述断开自锁部i移动,因而引导销41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向断开自锁部i移动。具体来说,在图4所示的方位中,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第一凸起部k的位置比第一凹入部p的位置靠左。
而当引导销41落入断开自锁部i时,从而使开关进入稳定的自锁的断开状态中。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利用图4所示的引导槽7能够方便地实现开关从初始的自锁断开状态到自锁的接通状态,再恢复到自锁的断开状态的过程。而且,与图1和图2中所示的传统相比,自锁的断开状态到自锁的接通状态之间的转换仅仅需要作用一次作用力即可(如操作者按压按键1一次即可),而且从自锁的接通状态转换到自锁的断开状态也仅需一次作用就能够实现转换。
在这里所采用的“上”、“下”、“左”和“右”仅用于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如图3、图9、图13和图4)中所示的方位对作用过程进行描述,而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位加以使用,只要符合本发明的开关的本质的技术原理即可。
除了图4所示的引导槽7的廓形之外,还可根据需要设计其他形式的引导槽7,例如,可以选择作为图4所示的引导槽7的镜像几何形状的引导槽;或者选择图2中所示的引导槽的廓型形状,但同时将止动部b和d分别设置为接通自锁部和断开自锁部,确保引导销41在该两个位置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即可。再如,参考图17所示,还提供了另一种优选形式的引导槽7,该引导槽7具有与图4中所示的引导槽7类似的廓型形状,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地描述。
优选地,所述引导槽7的廓型形状为两侧面为平滑过渡的曲面,因而上述各个凹入部、凸起部或自锁部优选为圆弧面,则引导销41也可以制为圆柱形。所述各凸起部或凹入部或自锁部的位置可以是指各自的圆弧面的圆心所在的位置,也可以是指其曲面的曲率半径最小处的位置。
引导槽7的底面74可以为平面,优选地较为光滑,从而便于引导销41的在引导槽7内的移动。优选地,为了更为可靠地确保引导销41在引导槽7内沿正确的方向移动,所述引导槽7的底面7可以设置为非片面的。
例如,当引导销41从断开自锁部i向止动部g移动时,引导销41的高度是降低的,即邻近止动部g处底面的高度低于邻近断开自锁部i处的底面高度。在图4中,当引导销41从断开自锁部i向止动部g移动时,引导销41具有朝向纸面向内的位移。当然,底面74从断开自锁部i到止动部g的部分既可以是连续的倾斜表面,也可是通过台阶连接的两个平面。类似地,当引导销41从止动部g向接通自锁部h移动时,引导销41的高度也是降低的,即邻近止动部g处底面的高度高于邻近接通自锁部h处的底面高度。当引导销41从接通自锁部h向第一凹入部p移动时,引导销41的高度也是降低的。但从第一凹入部p向断开自锁部i移动过程中,引导销41的高度逐渐升高,从而使第一凹入部p附近的底面高度高于断开自锁部i附近的底面高度,以有利于引导销41从第一凹入部p进入断开自锁部i中。
引导槽7的底面74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便于引导销41在引导槽7内实现正确的移动方向即可。
以下将参考将引导槽7设置在壳体10上且第二滑动件4能够相对于第一滑动件2线性移动的情形对本发明的开关进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将引导槽7设置在第一滑动件2上且第二滑动件4能够相对于壳体10线性移动的情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原理,因而本说明书将省略其描述。
图3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开关的原理示意图,而图5至图8所示为根据图3所示的原理所设计的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至图8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0和与该第一壳体100可拆卸地配合的第二壳体101,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第二滑动件4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之间,所述第一滑动件2包括具有滑槽11的第一滑块21,所述第二滑动件4包括第二滑块42,该第二滑块42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11内,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第二滑块42延伸且该引导销41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引导槽7中,该引导槽7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与所述第二滑块42的运动平面平行的内表面上。
壳体10包括可拆卸配合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虽然图5中表示了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的具体结构形状,但这仅为示意性的,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具体工况的需要,可以设计各种尺寸、形状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可以分别为单个塑料件,并通过传统的卡扣配合结构23和24而装配在一起。
按键1安装在第一壳体100的端口或开口处,并且该按键1具有暴露在壳体10外部的较大的作用平面,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如按压按键1或者释放按键1。
按键1的一部分伸入第一壳体100内,并与位于壳体10内(即在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之间)的第一滑动件2固定连接,从而使第一滑动件2和按键1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
第一滑动件2包括具有滑槽11(图6)的第一滑块21。参考图6可知,第一滑块21的形状和尺寸允许第一滑块21与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可滑动地配合。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导轨9,该导轨9与所述第一滑块21滑动配合,从而便于第一滑块21在壳体10内做线性移动。当然在第一滑块21上也可以具有与导轨9相配合的部件,如引导缘(未显示)。此外,在第一滑动件2上还可以设置限位件,以将第一滑动件2和按键1的线性移动范围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滑块21的一端与按键1可拆卸地配合,从而实现第一滑动件2与按键1的连接。而在第一滑块21的另一端(即深入壳体10内部的端部)上设置有凸起柱14,弹性元件3(如弹簧)套装在该凸起柱14上并抵靠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利用该凸起柱14,能够确保弹性元件3的可靠定位,使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方向总是保持在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上,从而正常地发挥弹性元件3的作用。
如图6所示,当按压按键1时,按键1和第一滑块21会克服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即使该弹性元件3压缩)而向下移动;当松开按键1时,按键1和第一滑块21则会在弹性元件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而向上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凹座15,该凹座15包括圆环形的凸缘16和该凸缘16围成的凹部17,所述弹性元件3落入该凹部17中。利用该结构能够进一步确保弹性元件3的可靠定位,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还可以设置其他任意能够确保弹性元件3可靠定位的结构或装置。
第二滑动件4包括第二滑块42,该第二滑块42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11内。在这里,通过将第二滑块42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滑块21的滑槽11中,从而实现第二滑块42相对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因而,在图6所示的方位中,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滑动件4(第二滑块42)相对于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在图6中为水平方向),而按键1和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则为图6中的竖直方向。
虽然这里表示了部分具有滑块形状的第一滑动件2和第二滑动件4,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滑动件2和第二滑动件4也可以分别具有其他各种合适的尺寸和形状,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滑动件2和第二滑动件4各自作用即可,例如,可以为各种杆状。
引导销41从第二滑块42延伸且该引导销41的第一端伸入引导槽7中,因而,如上所述,在开关的运行过程中,第二滑块42既能受到第一滑块21的作用力的作用,也会通过引导销41而受引导槽7的引导作用,从而使第二滑块42具有预定的运动方式。引导销41可以固定或非固定地设置在第二滑块42上,并在图6所示的方位中,从第二滑块42垂直于纸面方向向内伸入设置在第一壳体100的内表面上的引导槽7(如图7所示)中。引导槽7位于第一壳体100的与第二滑块42的运动平面平行的内表面上,从而尽可能地减小引导销41的距离,可以将引导销41设计为短小的杆体,便于引导槽7通过引导销41更为直接且有效地对第二滑块42施加引导作用。
如上所述,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滑动件4相对于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该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不平行(即该滑槽11的延伸方向倾斜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优选地,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160度。
进一步优选地,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或135度。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上位90度,即垂直关系。因而,在图6所示的方位中,第二滑块42相对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为水平的。
以图6所示的方位为例,如上所述,第二滑块42的运动实际上是水平运动和竖直方向运动的合成运动(相对于地面为该合成运动,但相对于第一滑块21来说为线性方向的移动),因而,为了便于第二滑块42在按键1和引导槽7的共同作用下实现该合成运动,优选地,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或135度,从而允许第二滑块42在图6中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都能够方便地进行移动。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或135度的开关将在下文中参考图9至图15加以描述。
第二滑块42可滑动地安装在滑槽11中,只要能够允许第二滑块42在第一滑块21和引导销41的共同作用下进行运动即可,本发明并无特别要求。但优选地,滑槽1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背向所述引导槽7的开口的尺寸大于朝向引导槽7的开口的尺寸,所述第二滑块42位于所述滑槽11内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滑槽1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
换句话说,滑槽11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不是正方形或矩形的,而是背向引导槽7(即朝向动触片5方向)的开口的尺寸大小小于朝向引导槽7的开口的尺寸大小的形状。例如,该滑槽1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梯形(如等腰梯形),该梯形的较大底边背向所述引导槽7,其较小底边朝向引导槽7。
按照该结构,当位于滑槽11内的部分与滑槽11相配合时,该滑槽11的截面形状起到限制第二滑块42朝向引导槽7方向移动的作用,从而能够控制第二滑块42的位置,使第二滑块42处于合适的位置中,确保第二滑块42能够在开关操作过程中正常动作。
进一步优选地,滑槽11的截面形状为阶梯形,从而既能获得较好的滑动引导第二滑块42的作用,也能有效地起到限制第二滑块42朝向引导槽7的移动。
当然,滑槽11的形状并不限于此,该滑槽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正方形或矩形的,同时通过其他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第二滑块42的限位。图16表示本发明的开关中第二滑块42的一种形式,如图16所示,第二滑块42基本上为长方体形的块状体,因而与该第二滑块42相配合的滑槽1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或矩形,但为了对第二滑块42起到限位作用,第二滑块42具有至少一个止动凸起13,该止动凸起13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42朝向所述滑槽11的表面上,以与所述第一滑块21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01的表面相配合。
由于该止动凸起13的存在,当第二滑块42朝向引导槽7移动时,至多能够移动到止动凸起13与第一滑块21朝向第二壳体101的表面相接触的程度,而不会继续朝向引导槽7(即朝向图6中垂直于纸面向内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引导销41与第二滑块42固定连接的情形中,引导销41也能够起到限制第二滑块42位置的作用。
在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静触片6(仅在图14中表示,在图14中,为了显示出静触片6而没有完整显示静触片6在第二壳体101上的安装位置)。优选地,静触片6嵌入第二壳体101朝向第一滑块21的滑槽11的内表面上并与该内表面齐平,动触片5固定于第二滑块42并在第二滑块42和第二壳体101之间,并且动触片5的端部压紧在第二壳体101朝向第一滑块21的内表面上。根据动触片5的运动方式来设计静触片6在第二壳体101上的具体位置,以使当引导销41处于接通自锁部h时,静触片6与动触片5接触配合。
动触片5与第二滑块42固定连接,从而随该第二滑块42一同移动。为了防止第二滑块42从滑槽11中脱离出来,并限制第二滑块42朝向第二壳体101的移动,优选地,固定在第二滑块42上的动触片5的端部压紧在第二壳体101朝向第一滑块21的内表面上(即第二壳体101的平行于所述第二滑块42的运动平面的内表面上)。因而,利用动触片5的弹性作用力,能够对第二滑块42施加合适的压力,从而防止第二滑块42从滑槽11中脱离出来。因此,第二滑块42在朝向引导槽7的方向以及朝向第二壳体101的方向上都得到可靠地准确地保持,从而能够准确地在按键1和引导槽7的共同作用下在其运动平面内做平动运动(即上述合成运动)。
当然,也可以在第二滑块42上设置另外的朝向第二壳体101的弹性部件,如压簧,该压簧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滑块42,而另一端压紧在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同样能够起到限制第二滑块42的作用。
动触片5在随第二滑块42移动过程中与静触片6接触或不接触,从而使开关接通或断开。由于动触片5的端部压紧在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因而通过使静触片6嵌入第二壳体101朝向第一滑块21的滑槽11的内表面并与该内表面齐平,能够允许动触片5在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的顺畅滑动。
动触片5(导电材料制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第二滑块42固定连接。例如,动触片5可以通过粘结剂粘在第二滑块42上,还可以通过紧固件(如螺钉等)固定到第二滑块42上。
优选地,如图16所示,第二滑块42具有卡槽18,以将动触片5的一部分固定地插入卡槽18内,该卡槽18的开口可以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01或者朝向第二滑块42的一侧,或者卡槽18为穿过第二滑块42的通孔,只要能够便于固定设置动触片5即可。利用该结构,能够快速方便且可拆卸地将动触片5与第二滑块42固定在一起。
或者,作为选择,如图8、图12、图15和图16所示,动触片5包括延伸体51,该延伸体51紧贴在第二滑块42朝向第二壳体101的表面上,引导销41贯穿第二滑块42,该引导销41的第二端与延伸体51固定连接,引导销41与第二滑块42之间为间隙配合。
按照该结构,延伸体51为动触片5的一部分,并紧贴在第二滑块42的表面上,而引导销41贯穿第二滑块42并与伸出于第二滑块42从而与延伸体51配合。具体来说,引导销41与第二滑块42之间为间隙配合,从而允许引导销41在第二滑块42中滑动。同时,引导销41的第二端与延伸体51连接,从而利用延伸体51对引导销41起到压紧和限位的作用,而且,还能够缓冲引导销41的振动。
图9至图12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开关。图13至图15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种开关。与图4和图5所示的开关相比,这两种不同的实施方式的开关的区别之处主要在于滑槽11的延伸方向的设计。而其他各个部件的设置、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可以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再对其进行详细地描述,而主要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3和图6所示,滑槽11的延伸方向基本上与按键1和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垂直。参考图9和图11可知,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按键1和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而参考图13至图15可知,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β’,其中,图13中所示的夹角β’与图15中所示的夹角β’(即L3与L1之间的夹角)可以不相同,仅用于表示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角度。β’在图13中为从L1逆时针旋转的角度,而β在图9中为从L1顺时针旋转的角度,这里的角度β和β’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加以选择,只要满足第一滑块21能够对第二滑块42施加作用力即可。
以上描述了本发明所提供的开关,着重对如何实现开关在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中保持按键1处于同一位置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而且对开关中各个部件及其连接关系和运动关系进行了描述。
虽然以上描述是结合附图来进行的,但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本说明书和附图中所表示的技术内容,而是应该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定。而且,上述各个技术特征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公开的技术特征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单独地和/或组合地方式而结合在本发明的开关中。

Claims (14)

1.一种开关,该开关包括壳体(10)和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壳体(10)内的开关机构,所述开关机构包括:
按键(1),该按键(1)能够朝向或远离所述壳体(10)的内部做线性移动;
第一滑动件(2),该第一滑动件(2)与所述按键(1)固定连接并能够随该按键(1)一起线性移动;
弹性元件(3),该弹性元件(3)位于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与所述第一滑动件(2)之间,用于施加使所述按键(1)远离所述壳体(10)的内部的弹性力;
第二滑动件(4),该第二滑动件(4)具有引导销(41),所述第二滑动件(4)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一者做线性移动,该线性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动件(2)的线性移动方向不平行;
动触片(5)和静触片(6),该动触片(5)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滑动件(4),所述静触片(6)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10)的内表面,所述动触片(5)和静触片(6)能够相接触;以及
闭合的引导槽(7),该引导槽(7)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所述壳体(10)中的另一者上,所述引导销(41)的第一端可移动地限制于所述引导槽(7)内,并能够在该引导槽(7)的引导下沿引导槽(7)循环移动,所述引导槽(7)包括断开自锁部(i)和接通自锁部(h),所述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在位于所述断开自锁部(i)或接通自锁部(h)时,所述第二滑动件(4)处于自锁状态,且仅当所述第二滑动件(4)的引导销(41)位于所述接通自锁部(h)时,所述动触片(5)与所述静触片(6)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与所述引导销(41)在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之间的连线(L2)与所述按键(1)的线性移动方向(L1)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引导槽(7)包括:第一侧面(72);第二侧面(73),该第二侧面(73)与所述第一侧面(72)相对并围绕所述第一侧面(72)延伸;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面(72)和第二侧面(73)的底面(74),其中,
所述第二侧面(73)包括闭合连接的断开自锁部(i)、止动部(g)、接通自锁部(h)和第一凸起部(k);
所述第一侧面(72)包括闭合连接的第二凸起部(l)、第三凸起部(m)、第四凸起部(n)和第一凹入部(p);
所述第二凸起部(l)与所述断开自锁部(i)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该第二凸起部(l)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断开自锁部(i)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断开自锁部(i)向所述止动部(g)移动;
所述第三凸起部(m)与止动部(g)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该第三凸起部(m)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止动部(g)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止动部(g)向所述接通自锁部(h)移动;
所述第四凸起部(n)与所述接通自锁部(h)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所述第四凸起部(n)的位置偏离于所述接通自锁部(h)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接通自锁部(h)向所述第一凹入部(p)移动;
所述第一凸起部(k)与第一凹入部(p)相配合,且在所述连线(L2)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部(k)的位置偏离于所述第一凹入部(p)的位置,以仅允许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第一凹入部(p)向所述断开自锁部(i)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00)和与该第一壳体(100)可拆卸地配合的第二壳体(101),所述第一滑动件(2)和第二滑动件(4)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101)之间,所述第一滑动件(2)包括具有滑槽(11)的第一滑块(21),所述第二滑动件(4)包括第二滑块(42),该第二滑块(42)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11)内,所述引导销(41)从所述第二滑块(42)延伸且该引导销(41)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引导槽(7)中,该引导槽(7)位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与所述第二滑块(42)的运动平面平行的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度至16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滑槽(1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块(21)的线性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度、90度或135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滑槽(11)的截面形状形成为背向所述引导槽(7)的开口的尺寸大于朝向所述引导槽(7)的开口的尺寸,所述第二滑块(42)位于所述滑槽(11)内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滑槽(1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滑槽(11)的截面形状为阶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静触片(6)嵌入所述第二壳体(101)的朝向所述第一滑块(21)的内表面上并与该内表面齐平,所述动触片(5)固定于所述第二滑块(42),位于所述第二滑块(42)和第二壳体(101)之间,并且动触片(5)的端部压紧在所述第二壳体(101)朝向所述第一滑块(21)的内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二滑块(42)具有卡槽(18),所述动触片(5)的一部分固定地插入所述卡槽(18)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动触片(5)包括延伸体(51),该延伸体(51)紧贴在所述第二滑块(42)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01)的表面上,所述引导销(41)贯穿所述第二滑块(42),该引导销(41)的第二端与所述延伸体(51)连接,所述引导销(41)与第二滑块(42)之间为间隙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二滑块(42)具有至少一个止动凸起(13),该止动凸起(13)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42)朝向所述滑槽(11)的表面上,以与所述第一滑块(21)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01)的表面相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导轨(9),该导轨(9)与所述第一滑块(21)滑动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一滑块(21)的一端与所述按键(1)可拆卸地配合,所述第一滑块(21)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凸起柱(14),所述弹性元件(3)套装在该凸起柱(14)上并抵靠于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10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凹座(15),该凹座(15)包括圆环形的凸缘(16)和该凸缘(16)围成的凹部(17),所述弹性元件(3)落入该凹部(17)中。
CN200910266052.2A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开关 Active CN1021177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6052.2A CN102117709B (zh)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66052.2A CN102117709B (zh)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7709A true CN102117709A (zh) 2011-07-06
CN102117709B CN102117709B (zh) 2014-04-30

Family

ID=44216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6052.2A Active CN102117709B (zh) 2009-12-30 2009-12-30 一种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11770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560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开关
CN109411272A (zh) * 2017-08-15 2019-03-01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按钮开关
CN109411277A (zh) * 2017-08-15 2019-03-01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按钮开关
CN112134090A (zh) * 2020-09-14 2020-12-25 南京陇度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连接的网络科技用交换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3153A (en) * 1980-06-24 1983-05-10 Alps Electric Co., Ltd. Locking type push-button switch
US4513275A (en) * 1983-03-09 1985-04-23 L'equipement Et La Construction Electrique En Abrege E.C.E. Push-button controlled miniaturized thermal cutout/switch
JP3143862B2 (ja) * 1996-07-17 2001-03-07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押圧スイッチ
US2009002715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Mills Patrick W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ambient compensation bimetal holding and releasing arc fault indicato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3153A (en) * 1980-06-24 1983-05-10 Alps Electric Co., Ltd. Locking type push-button switch
US4513275A (en) * 1983-03-09 1985-04-23 L'equipement Et La Construction Electrique En Abrege E.C.E. Push-button controlled miniaturized thermal cutout/switch
JP3143862B2 (ja) * 1996-07-17 2001-03-07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押圧スイッチ
US2009002715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Mills Patrick W Circuit breaker including ambient compensation bimetal holding and releasing arc fault indicator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5600A (zh) * 2012-03-23 2013-09-25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开关
CN103325600B (zh) * 2012-03-23 2017-05-03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开关
CN109411272A (zh) * 2017-08-15 2019-03-01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按钮开关
CN109411277A (zh) * 2017-08-15 2019-03-01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按钮开关
CN109411272B (zh) * 2017-08-15 2019-11-29 施耐德电气(澳大利亚)有限公司 按钮开关
AU2018204641B2 (en) * 2017-08-15 2023-08-10 Schneider Electric (Australia) Pty Limited Push-button switch
CN112134090A (zh) * 2020-09-14 2020-12-25 南京陇度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一种易于连接的网络科技用交换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7709B (zh) 2014-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9602B2 (ja) 装備内における移動機器の自動化された装置
US7569786B2 (en) Actuator for an electric push-button switch, particularly in vehicles
CN102117709B (zh) 一种开关
JP5681282B2 (ja) 詳細には電気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のための、スイッチ
EP0564230A1 (en) Keyswitch assembly
KR20090088338A (ko) 리던던트 스위치
CN104106119A (zh) 可机械锁定的手动开关
CN104269307A (zh) 按键结构
US5117076A (en) Quieting device for keytop leveling mechanisms
CN205039095U (zh) 一种带有锁定机构的按动开关
US6483050B1 (en) Key switch with easily attachable key top
CN1695278B (zh) 用于具有辅助分离触头的开关设备的抽屉式插入单元
CN102460625A (zh) 车顶开关组件
TWI276132B (en) A switch driver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same
KR20040089471A (ko) 개폐용 핸들장치
CN203288461U (zh) 开关装置
CN100498999C (zh) 平动式开关按键装置
CN206349315U (zh) 塑壳断路器的辅助开关
JP2005085762A (ja) トグルスイッチ及びトグル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CN201629247U (zh) 一种启动开关
TWI559351B (zh) 按鍵結構
CN218939518U (zh) 接地开关的联锁装置以及开关柜
TWI729833B (zh) 按壓式開關構造
CN213988648U (zh) 一种防误触无刷工具开关
KR200454005Y1 (ko) 선로 전환 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