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6170A -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6170A
CN102106170A CN2009801288013A CN200980128801A CN102106170A CN 102106170 A CN102106170 A CN 102106170A CN 2009801288013 A CN2009801288013 A CN 2009801288013A CN 200980128801 A CN200980128801 A CN 200980128801A CN 102106170 A CN102106170 A CN 102106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firmation
control channel
send
sending
sen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880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6170B (zh
Inventor
岸山祥久
川村辉雄
三木信彦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0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6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61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4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8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phase-shift key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04L27/34Amplitude- and 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e.g. 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Abstract

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部件,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接收数据信道;判定部件,对每个数据信道判定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生成部件,生成包含送达确认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件,发送控制信道。对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发送了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发送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使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这种技术领域中,宽带码分多址(W-CDMA)方式的标准化团体3GPP正在检讨所谓第三代的后继的移动通信方式。尤其,作为W-CDMA方式、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方式以及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方式等的后继,正在推进不仅与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还与进一步后续的移动通信方式有关的讨论。作为LTE方式的系统的后继,例如可以举出高级IMT(IMT-Advanced)系统、高级LTE(LTE-Advanced)系统或者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等。
LTE方式的系统中的下行链路的无线接入方式为正交频分多址(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对于上行链路使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但是,在其他系统中对上行链路可以使用多载波方式。
OFDM方式是,将频带分割成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将数据加载到各副载波从而进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方式。通过在频率轴上正交地紧密排列副载波,从而能够期待实现高速传输、并且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SC-FDMA方式是,在傅立叶变换后的频域中对每个终端分割频带,在多个终端之间能够使用不同的频带的单载波传输方式。除了能够简单且有效地降低终端之间的干扰还能够减小发送功率的变动,因此该方式从终端的低功耗化和覆盖的扩大等观点看是优选的。另外,SC-FDMA方式例如使用DFT-扩频(spread)OFDM方式,相当于将信号的映射位置限制在一连串连续的频带的方式、或者在频域中将信号以一定间隔映射成梳状的方式。关于在上行链路中使用单载波方式的FDMA,例如记载于非专利文献1。
在LTE等系统,通过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对用户装置分配一个以上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或者资源单元(RU:Resource Unit)从而进行通信。资源块被系统内的多个用户装置共享。在LTE中,基站装置在1ms的每个子帧(Sub-frame),决定对多个用户装置中的哪个用户装置分配资源块。子帧也可以被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TI)。无线资源的分配的决定被称为调度。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通过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向在调度中被选择的用户装置发送共享数据信道。该共享数据信道被称为下行物理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在上行链路中,在调度中被选择的用户装置通过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基站装置发送共享信道。该共享信道被称为上行物理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在使用了如上所述的共享信道的通信系统中,原则上需要在每个子帧用信令通知(通知)对哪个用户装置分配共享信道。该信令所使用的控制信道被称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DL-L1/L2Control CHannel)。下行控制信号除了该PDCCH之外,也可以包含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PhysicalHybrid ARQ Indictor CHannel)等。
PDCCH例如可以包含以下信息(对此,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
·下行调度许可(Downlink Scheduling Grant)、
·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Grant)、
·过载指示符(Overload Indicator)以及
·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比特(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ommand Bit)。
下行调度信息例如包含与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有关的信息,具体地包含下行链路的资源块分配信息、用户装置识别信息(UE-ID)、流(stream)数目、与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有关的信息、数据大小、调制方式、与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复请求)有关的信息等。
此外,上行链路调度许可例如包含与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有关的信息,具体地包含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信息、用户装置识别信息(UE-ID)、数据大小、调制方式、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信息、上行链路MIMO(Uplink MIMO)中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的信息等。
PCFICH是用于通知PDCCH的格式的信息。更具体地,通过PCFICH通知PDCCH所被映射的OFDM码元数目。在LTE中,PDCCH所被映射的OFDM码元数目为1、2或者3,从子帧开头的OFDM码元依次被映射。
PHICH包含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Acknowledgement/Non-Acknowledgement information),该送达确认信息表现对在上行链路中传输的PUSCH是否要求重发。PHICH对如一个分组的每个传输单位表示正确与否,因此基本上能够通过一个比特表示。但是这样做不利于无线传输。因此,汇集几个人的PHICH从而构成多个比特的信息,并且通过码复用方式对该信息进行复用扩频,并进行无线发送。
另外,关于术语的定义的问题,PDCCH、PCFICH以及PHICH可以如上述那样在下行控制信号中作为各自独立的信道而定义,或者也可以定义成在PDCCH中包含PCFICH和PHICH。
在上行链路中,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通常的数据信号)以及附随于其的控制信息。此外,与PUSCH不同地,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传输下行链路的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以及PDSCH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等。CQI使用于下行链路中的共享物理信道的调度处理和、自适应调制解调以及编码处理(AMCS:Adaptiye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等。在上行链路中,根据需要也传输随机接入信道(RACH)、表示上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请求的信号等。
如图1所示,在接收到数据信道之后过一定期间以后,对上述的送达确认信息进行发送。在图示的例子中,用户装置接收下行数据信道(DL数据),并判定是ACK还是NACK,判定结果在上行链路中被发送。送达确认信息对数据传输的吞吐量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期望可靠地传输。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以下方案:在通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对送达确认信息反复地进行发送。
图2是表示用户装置接收下行数据信道,并在上行链路中反复两次对ACK或者NACK进行发送的情况。关于这样的反复(Repetition),记载于非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25.814(V7.0.0)“Physical Layer Aspects forEvolved UTRA”,June 2006
非专利文献2:3GPP R1-070103,“Downlink L1/L2Control SignalingChannel Structure:Coding”,January 15-19,2007
非专利文献3:3GPP,R1-081950,“Necessity of ACK/NACK Repetition inPUCCH”,May 5-9,2008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图3是用于说明在反复地对送达确认信息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的问题点的图。设为连续地发送第一以及第二下行数据信道。根据上述的反复法,必须对于第一下行数据信道,在第一以及第二上行传输期间(跨越两个TTI)发送送达确认信息,并且也必须对于第二下行数据信道,在第二以及第三上行传输期间(跨越两个TTI)发送送达确认信息。这时,担忧在第二上行传输期间,第一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和第二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冲突,并且无法适当地进行传输。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考虑在第一以及第二上行传输期间完全地发送第一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之后,在第三以及第四上行传输期间发送第二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如此,则能够无冲突并适当地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传输,但产生以下问题:到发送完所有的送达确认信息为止,需要更多的时间。
或者,还考虑对调度加以制约,使得对反复地发送送达确认信息的用户不会连续地分配下行数据信道。如此,则可能消除上述的冲突的担忧。但是,对调度加以那样的制约,除了加重调度的处理负担之外,还存在妨碍频率资源的有效活用、即对于小区边缘用户的下行链路的数据吞吐量减少的忧虑,因此不理想。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对每个下行数据信道必须发送多次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下,使得在连续接收下行数据信道时,也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发送送达确认信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使用的通信装置包括:接收部件,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接收数据信道;判定部件,对每个数据信道判定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上述送达确认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件,发送上述控制信道。对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发送了包含上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发送包含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使用的通信装置包括:接收部件,在每个传输期间接收控制信道;从各控制信道取得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部件;以及根据上述送达确认信息是否表示肯定响应,进行重发控制的部件。在接收了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接收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分别表现对于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上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发送。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使用包括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的移动通信系统。上述用户装置包括:接收部件,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接收数据信道;判定部件,对每个数据信道判定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生成部件,生成包含上述送达确认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发送部件,发送上述控制信道。上述基站装置包括:接收部件,在每个传输期间接收控制信道;从各控制信道取得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部件;以及根据上述送达确认信息是否表示肯定响应,进行重发控制的部件。对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包含上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从上述用户装置发送到上述基站装置之后,包含上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从上述用户装置发送到上述基站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对每个下行数据信道必须发送多次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下,在连续接收下行数据信道时,也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发送送达确认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一定期间之后对下行数据信道发送A/N的情况的图。
图2是表示反复地发送A/N的情况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问题点的图。
图4表示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作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原理图。
图7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一)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二)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三)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四)的图。
图1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对在连续的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而且,在发送了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的第一控制信道(PUCCH-1)之后,发送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A/N-1、A/N-2)的第二控制信道(PUCCH-2)。由于发送了第一控制信道之后,发送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因此送达确认信息无延迟并适当地发送。
上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信道(PUCCH-1)中反映在I分量(或者Q分量),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反映在Q分量(或者I分量)。通过利用正交调制方式,能够区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这在以下的点上是优选的:除了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传输送达确认信息之外,还能够简单地确认送达确认信息为初次的发送还是反复的发送,而且在基站中能够高精度地判定送达确认信息是对于第一以及第二的哪个数据信道。
上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可以是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反映在I分量(或者Q分量),在接着第二控制信道的第三控制信道(PUCCH-3)中反映在Q分量(或者I分量)。在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某一多值数的数据调制方式对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在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比该多值(multi-level)数大的多值数的数据调制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例如,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BPSK方式对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在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QPSK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此外,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QPSK方式对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在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16QAM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也可以使用更高次的调制方式。如此地,在第二控制信道中能够有效地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复用。
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也可以通过时分复用方式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不依赖于对于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点上,该方法是优选的。
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可以是在第一控制信道(PUCCH-1)中反映在I分量(或者Q分量),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反映在Q分量(或者I分量)。而且,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可以是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反映在I分量,在接着第二控制信道的第三控制信道(PUCCH-3)中反映在Q分量。进一步,第二控制信道可以通过时分复用方式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能够以高的可靠性判定对第一数据信道或者第二数据信道发送了送达确认信息等点上,这样地结合上述特征事项是优选的。
为了方便说明,分成几个项目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各项目的区分对于本发明不是本质性的,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分别记载于两个以上的项目的事项。为了促进对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的事先说明,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值。
从以下的观点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A.系统
B.动作流程
C.传输方法-其一
D.传输方法-其二
E.传输方法-其三
F.传输方法-其四
G.用户装置
H.基站装置
实施例1
<A.系统>
图4表示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图。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小区(50)、处于小区(50)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1001、1002、1003)、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装置(200)、连接到基站装置的上层节点(300)、以及连接到上层节点的核心网络(400)。上层节点(300)例如可以是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也可以是接入网关(aGW),也可以是移动管理实体(ME)等。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对上下行链路可以使用多载波方式,也可以使用单载波方式。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多载波方式,作为一例可以使用OFDM方式或者DFT-扩频OFDM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始终使用多载波方式,也可以并用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例如,可以是在如基站附近这样的无线传输状况良好的地区中使用OFDM方式,在如小区边缘这样的无线传输状况不好的地区中使用单载波(SC-FDMA)方式。
<B.动作流程>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作例的图。在步骤S0中,进行用户装置(UE)转移到反复地发送送达确认信息的动作模式(称为反复模式)的工序。例如,基站(eNB)监视各个用户装置的通信状况,并使通信状态不好的用户装置的动作模式转移到反复模式。
在步骤S1中,下行数据信道(PDSCH-1)传输到用户装置。
在步骤S2中,下行数据信道(PDSCH-2)传输到与步骤S1相同的用户装置。这两个下行数据信道连续地发送。具体地,包含下行数据信道(PDSCH-1)的子帧上,接有包含下一个下行数据信道(PDSCH-2)的子帧。基站在步骤S1、S2之前进行调度等处理,但为了图示的简明而省略这些步骤。
在步骤S3中,用户装置对接收了的下行数据信道进行错误检测,并对每一个数据信道准备肯定或者否定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准备对于第一下行数据信道(PUSCH-1)的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对于第二下行数据信道(PUSCH-2)的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为了方便说明,连续接收了两个下行数据信道,但也可以连续接收三个以上的下行数据信道。总之,对各个下行数据信道准备送达确认信息。
在步骤S4中,准备包含送达确认信息的上行控制信号(PUCCH)。上行控制信号被准备三个,为了方便,将这些表示成PUCCH-1、PUCCH-2、PUCCH-3。
在步骤S11、S12、S13中,依次发送这些三个上行控制信号(PUCCH-1、2、3)。从步骤S1到步骤S11为止、从步骤S2到步骤S12为止的期间,作为一例为四个TTI左右。
第一上行控制信道(PUCCH-1)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但不包含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
第二上行控制信道(PUCCH-2)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的双方。这些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复用。
第三上行控制信道(PUCCH-3)不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而包含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
在第一~第三上行控制信道中,将第二上行控制信道的结构设成与其他的控制信道不同,从而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传输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
虽然图示成接收了两个下行数据信道(PDSCH)之后依次进行步骤S3以及S4,但在本发明中这不是必须的。接收下行数据信道(PDSCH)、判定送达确认信息、生成(PUCCH)的一连串工序,也可以对每个下行数据信道(PDSCH)反复地进行。其中,第二上行控制信道(PUCCH-2)不仅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还包含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因此要求在其生成时,已经准备了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
另外,在发送对于下行数据信道(PDSCH)的送达确认信息时,在提供了发送上行数据信道(PUSCH)的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附随于该上行数据信道(PUSCH)的控制信息中传输上述的送达确认信息。在能够利用这样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送达确认信息(A/N-1、A/N-2)冲突的问题本身。但是,这样的无线资源不一定始终可以利用。因此,本实施例在没有分配上行数据信道用的无线资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
以下,对怎样在第一~第三控制信道中传输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进行说明。
<C.传输方法-其一>
图6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一)的原理图。对于最初被用户装置所接收的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A/N-1),在第一上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正交调制方式的同相分量(I),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正交分量(Q)。对于送达确认信息与、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的对应关系可以相反。
图7对按照图6所示的原理,怎样传输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表示。图7下侧的图从时间以及频率的观点表现了第一~第三上行控制信道。图中,BW表示系统带宽。
在第一上行控制信道(PUCCH-1)中,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中的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进行传输。按照上述的原理,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反映在同相分量(I)。更具体地,通过二相相位调制(BPSK)方式对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进行数据调制。
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PUCCH-2)中,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两方进行传输。按照上述的原理,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反映在正交分量(Q)。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反映在同相分量(I)。具体地,通过四相相位调制(QPSK)方式或者正交幅度调制(QAM)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进行数据调制。换言之,信号点星座图(constellation)中的一个信号点的I分量表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Q分量表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
在第三上行控制信道(PUCCH-3)中,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中的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进行传输。按照上述的原理,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反映在正交分量(Q)。更具体地,通过BPSK方式对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进行数据调制。
根据本方法,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活用正交调制方式的I分量和Q分量,从而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传输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通过对送达确认信息反映在I分量和Q分量的哪一个进行确认,从而能够简单地判别上述送达确认信息是最初发送还是第二次发送。从检测间歇发送期间(DTX),即,在基站中能够高精度地对送达确认信息是对应于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的哪一个进行判定的观点看,该方法是优选的。
在本实施例中,连续两次发送了下行数据信道,但也可以发送三次以上。在反复两次发送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下,发送一连串的第一~第四上行控制信道(PUCCH-1~4)。第一上行控制信道包含通过BPSK方式进行数据调制的送达确认信息(A/N-1)。第二以及第三上行控制信道包含通过QPSK方式进行数据调制的送达确认信息(A/N-2、3)。第四控制信道包含通过BPSK方式进行数据调制的送达确认信息(A/N-4)。以下同样地,连续发送多个下行数据信道。另外,送达确认信息的反复次数为三次以上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更大的调制多值数的数据调制方式,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传输各个送达确认信息。
<D.传输方法-其二>
图8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二)的图。图8下侧的图从时间以及频率的观点表现了第一~第三上行控制信道。图中,BW表示系统带宽。在系统频带的两侧确保为专用的频带上,发送上行控制信道(PUCCH)。如图所示,一个子帧(TTI)包含两个时隙(slot)。因此可以在前半部分的时隙和后半部分的时隙中发送各自的信号。本方法活用该性质从而构成第二上行控制信道。
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使用第一上行控制信道的全部子帧和第二上行控制信道的前半部分的时隙而进行传输。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2)使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的后半部分的时隙和第三上行控制信道的全部子帧而进行传输。即,第二上行控制信道,在前半部分的时隙中传输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在后半部分的时隙中传输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
根据本方法,通过时分复用方式传输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从而能够无延迟并适当地传输各个送达确认信息。本方法不依赖于送达确认信息的数据调制方式。从而,例如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增加调制多值数不是必须的(在上述的传输方法中,必须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将调制多值数从2增加到4。)。例如在第一~第三上行控制信道中,送达确认信息的数据调制方式可以统一于简单且可靠性高的BPSK的点上,本方式是优选的。
<E.传输方法-其三>
图9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三)的图。大体上,本方法相当于传输方法(其一-图7)和传输方法(其二-图8)的组合。图9下侧的图从时间以及频率的观点表现了第一~第三上行控制信道。图中,BW表示系统带宽。在系统频带的两侧确保为专用的频带上,发送上行控制信道(PUCCH)。
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在第一上行控制信道中(PUCCH-1)中反映在I分量,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中(前半部分的时隙)反映在Q分量。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在第二上行控制信道中(后半部分的时隙)中反映在I分量,在第三上行控制信道中(PUCCH-3)反映在Q分量。
根据本方法,通过对送达确认信息反映在I分量和Q分量的哪一个进行确认,从而能够简单地判别上述送达确认信息是最初发送还是第二次发送。进一步,例如在第一~第三上行控制信道中,送达确认信息的数据调制方式可以统一于简单且可靠性高的BPSK。从而根据本方法,具有以下相乘(synergistic)效果:能够以高的可靠性判断送达确认信息是对于第一数据信道还是对于第二数据信道进行了发送。
<F.传输方法-其四>
在上述的传输方法(其一),在第一控制信道(PUCCH-1)中通过BPSK方式对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进行了数据调制,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通过QPSK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进行了数据调制。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数据调制,可以使用更高次的数据调制方式。
图10是用于说明送达确认信息的传输方法(其四)的图。在本方法,在第一控制信道(PUCCH-1)中通过QPSK方式对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进行数据调制,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通过16QAM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进行数据调制。图10表示在第二控制信道(PUCCH-2)中怎样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进行复用。复用前的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对应于QPSK方式的信号点的其中一个。为了方便,不失一般性地设为与四个信号点M1~M4中的M1对应。同样,复用前的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也对应于QPSK方式的信号点的其中一个。为了方便,不失一般性地设为与四个信号点M1~M4中的M3对应。
在16QAM方式时的信号点星座图中,将四个象限分别设为(1)~(4)。将16个信号点分别设为M11、M12...M44。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对应于四个象限中的其中一个象限。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表示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的M1对应于第一象限(1)。在该第一象限(1)中的四个信号点之内,作为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的M3对应于其中一个信号点。其结果,16QAM方式的星座图中的信号点M13表示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对这样的控制信道进行发送。
在接收侧,通过对所判别的信号点属于哪个象限、以及该象限中的哪个信号点进行确定,从而能够判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在目前的例子的情况下,信号点M13属于第一象限(1),因此可知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对应于QPSK方式中的信号点M1。进一步地,在第一象限(1)中的四个信号点M11、M12、M13、M14之中,信号点为M13,因此可知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对应于QPSK方式中的信号点M3
另外,也可以是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2)对应于象限,第一送达确认信息(A/N-1)对应于该象限中的信号点。
根据本方法,通过QPSK方式对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A/N-1、A/N-2)进行数据调制,从而与通过BPSK方式进行数据调制的情况相比,能够传输更多的信息。对本方法,也可以与如上述的传输方法(其二)那样的时分复用方式组合使用。
<G.用户装置>
图1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用户装置的功能方框图。在图11中表示了A/N信息生成单元(101)、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2)、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3)以及发送单元(104)。
A/N信息生成单元(101)准备对于在下行链路中接收的数据信道(PDSCH)的送达确认信息。下行数据信道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TTI)传输。送达确认信息对发送到本装置的每个下行数据信道准备。送达确认信息表示肯定响应(ACK)或者否定响应(NACK)。
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2)使用于对每个下行数据信道必须发送多次(典型地为两次)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从基站装置适宜地通知用户装置是否需要发送多次送达确认信息。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2)按照上述的传输方法(其一、其二、其三)的其中一个,准备反复发送地控制信息。而且,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2)还按照上述的传输方法对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该数据调制为BPSK或者QPSK(或者QAM)。
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4)将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2)所准备的反复信息包含在上行控制信道(PUCCH)。
发送单元(104)对所生成的上行控制信道(PUCCH)进行无线发送。
<H.基站装置>
图12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在图12中表示了接收单元(111)、信道补偿单元(112)、反复信息提取以及数据解调单元(113)以及A/N判定单元(114)。
接收单元(111)接收在上行链路中传输的信号。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接收上行控制信道。
信道补偿单元(112)基于接收的导频(pilot)信道的接收状况进行信道补偿。在发送上行控制信道时,例如在每个时隙的两个定时发送导频信道。也可以使用该导频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反复信息提取以及数据解调单元(113)从接收的上行控制信道提取反复信息,并进行数据解调。反复信息是,由用户装置(图10的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102)按照上述的传输方法(其一、其二、其三)的其中一个而准备的信息。
A/N判定单元(114)基于数据解调后的反复信息,判定对于本装置(基站)过去所发送的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是肯定还是否定。根据判定结果进行重发控制。一般地,通过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ARQ)方式进行重发控制。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反复发送送达确认信息的适当的任何系统。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HSDPA/HSUPA方式的W-CDMA系统、LTE方式的系统、IMT-advanced系统、WiMAX或Wi-Fi方式的系统等等。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对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的事先说明,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值。例如,数据信道的连续的传输不仅是两次,也可以是三次以上。此外,反复发送送达确认信息的次数也可以为3以上。而且,始终同等地对第一次发送的送达确认信息和第二次发送的送达确认信息进行处理不是必须的。根据情况,也可以与后者相比,优先地对先到达基站的送达确认信息(第一次的信息)进行处理。或者相反地,也可以与前者相比,优先地对后者进行处理。而且,在上述的本实施例中,为了说明的简单,说明了在上行控制信道中传输送达确认信息的状况。但是,关于本发明上下链路的区别不是必须的。在下行控制信道中传输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应用本发明。总之,对接收的数据信道发送多次送达确认信息的适当的任何状况下,都可以应用本发明。
上述实施例中的项目的区分对于本发明不是本质性的,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记载于两个以上的项目的事项。为了方便说明,使用功能性的方框图说明了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但这样的装置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包含于本发明,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8年6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163845号的优先权,并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
标号说明
50小区
1001、1002、1003用户装置
200基站装置
300上层节点
400核心网络
101A/N信息生成单元101、
102反复信息生成以及数据调制单元
103上行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104发送单元
111接收单元
112信道补偿单元
113反复信息提取以及数据解调单元
114A/N判定单元

Claims (21)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接收数据信道;
判定部件,对每个数据信道判定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
生成部件,生成包含所述送达确认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
发送部件,发送所述控制信道,其中,
对所述接收部件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所述判定部件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所述发送部件在发送了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紧接着发送包含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正交调制方式的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一方,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另一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一方,在接着所述第二控制信道的第三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另一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某一多值数的数据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比所述多值数大的多值数的数据调制方式对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BPSK方式对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QPSK方式对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QPSK方式对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16QAM方式对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对应于信号点星座图的四个象限中的其中一个象限,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对应于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所对应的象限中的四个信号点之中的其中一个信号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信道通过时分复用方式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正交调制方式的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一方,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另一方,
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一方,在接着所述第二控制信道的第三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另一方,
所述第二控制信道通过时分复用方式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10.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接收数据信道的步骤;
对每个数据信道判定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步骤;
生成包含所述送达确认信息的控制信道的步骤;以及
发送所述控制信道的步骤,其中,
对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在发送了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紧接着发送包含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
1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在每个传输期间接收控制信道;
从各控制信道取得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部件;
以及
根据所述送达确认信息是否表示肯定响应,进行重发控制的部件,其中,
所述接收部件在接收了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紧接着接收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分别表现对于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从该通信装置发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正交调制方式的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一方,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另一方。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一方,在接着所述第二控制信道的第三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另一方。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对包含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的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通过某一多值数的数据解调方式进行解调,
对包含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通过比所述多值数大的多值数的数据解调方式进行解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对包含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的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通过BPSK方式进行数据解调,
对包含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的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通过QPSK方式进行数据解调。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通过QPSK方式对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通过16QAM方式对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进行数据调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对应于信号点星座图的四个象限中的其中一个象限,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对应于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所对应的象限中的四个信号点之中的其中一个信号点。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信道通过时分复用方式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一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正交调制方式的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一方,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同相分量或者正交分量的另一方,
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在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一方,在接着所述第二控制信道的第三控制信道中反映在所述另一方,
所述第二控制信道通过时分复用方式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以及所述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20.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在每个传输期间接收控制信道的步骤;
从各控制信道取得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步骤;以及
根据所述送达确认信息是否表示肯定响应,进行重发控制的步骤,其中,
在接收了包含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之后,紧接着接收包含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分别表现对于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
所述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发送。
2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用户装置以及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用户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在每个规定的传输期间接收数据信道;
判定部件,对每个数据信道判定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
生成部件,生成包含所述送达确认信息的控制信道;以及
发送部件,发送所述控制信道,
所述基站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在每个传输期间接收控制信道;
从各控制信道取得表示肯定响应或者否定响应的送达确认信息的部件;以及
根据所述送达确认信息是否表示肯定响应,进行重发控制的部件,
所述用户装置对在连续的至少第一以及第二传输期间接收了的第一以及第二数据信道,分别准备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
包含所述第一送达确认信息的第一控制信道从所述用户装置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之后,紧接着包含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送达确认信息两方的第二控制信道从所述用户装置发送到所述基站装置。
CN200980128801.3A 2008-06-23 2009-06-22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6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3845/08 2008-06-23
JP2008163845 2008-06-23
PCT/JP2009/061345 WO2009157417A1 (ja) 2008-06-23 2009-06-22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6170A true CN102106170A (zh) 2011-06-22
CN102106170B CN102106170B (zh) 2014-09-17

Family

ID=41444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880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6170B (zh) 2008-06-23 2009-06-22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20757B2 (zh)
EP (1) EP2293619A4 (zh)
JP (1) JP5398711B2 (zh)
KR (1) KR20110025830A (zh)
CN (1) CN102106170B (zh)
WO (1) WO200915741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3902A (zh) * 2015-02-03 2015-10-21 协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系统信道复用的方法
WO2019157672A1 (zh) * 2018-02-13 2019-08-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控制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0143839A1 (zh) * 2019-01-11 2020-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485701C2 (ru) * 2008-11-04 2013-06-20 Эппл Инк. Способ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ия подтвержда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посредством устройства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US20100329206A1 (en) * 2009-06-30 2010-12-30 Thome Timothy A Dual idle-traffic state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686048B2 (en) * 2010-04-06 2017-06-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laye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cknowledgment
US9007963B2 (en) 2012-03-16 2015-04-14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mapping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US8923196B2 (en) 2012-03-16 2014-12-30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resolution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US8923255B2 (en) * 2012-03-16 2014-12-30 Blackberry Limited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source collision avoidance in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s
US10554365B2 (en) * 2014-08-15 2020-02-0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MBMS for a WTRU with reduced bandwidth
WO2016144069A1 (ko) * 2015-03-08 2016-09-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시간 지연 적응적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3308490B1 (en) 2015-06-12 2021-03-24 Nokia Technologies Oy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unlicensed spectrum
WO2021240202A1 (en) * 2020-05-29 2021-12-02 Orope France Sarl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transmission of repeated feedback in sidelink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286491B1 (en) * 2001-08-22 2004-06-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channel ARQ method and apparatus
US7352797B2 (en) * 2003-06-30 2008-04-01 Conexant Systems, Inc. Procedure for BPSK modulation with reduced envelope peaking
US7882412B2 (en) * 2004-10-05 2011-02-01 Sanjiv Nanda Enhanced block acknowledgement
MY143970A (en) * 2005-10-07 2011-07-29 Interdigital Tech Corp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supporting high speed downlink and uplink
US8228782B2 (en) * 2006-12-22 2012-07-24 Lg Electronics Inc. Sequence generation and transmission method based on time and frequency domain transmission unit
JP4949824B2 (ja) 2006-12-28 2012-06-13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スクロール式流体機械
KR101384078B1 (ko) * 2007-01-10 2014-04-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 채널 자원을 할당하고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022790A1 (en) * 2007-08-14 2009-02-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3902A (zh) * 2015-02-03 2015-10-21 协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卫星通信系统信道复用的方法
WO2019157672A1 (zh) * 2018-02-13 2019-08-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控制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WO2020143839A1 (zh) * 2019-01-11 2020-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CN111435867A (zh) * 2019-01-11 2020-07-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复用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98711B2 (ja) 2014-01-29
KR20110025830A (ko) 2011-03-11
WO2009157417A1 (ja) 2009-12-30
CN102106170B (zh) 2014-09-17
JPWO2009157417A1 (ja) 2011-12-15
US20110164662A1 (en) 2011-07-07
US8520757B2 (en) 2013-08-27
EP2293619A1 (en) 2011-03-09
EP2293619A4 (en) 2016-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6170B (zh)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415039B (zh) 反馈信息在多载波系统中的传输以及根据下行链路准许的下行链路cce对上行链路ack/nack资源的确定
CN103843277B (zh) 使用pucch格式3资源的ack/nack和信道状态信息的同时报告
CN102017504B (zh) 具有捆绑窗口中的所指配数据分组的信令的电信系统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59717B (zh) 在基于时分双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ack/nack的方法和装置
CN106059716B (zh) 用于在时分双工通信系统中传送应答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75702B (zh) 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CN102224698B (zh) 用于在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1960756B (zh) 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CN103098405B (zh) 终端装置以及重发控制方法
CN101395879B (zh) 用于在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中传送/接收上行链路信令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1841398B (zh) 一种上行控制信令的传输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007724B (zh) 移动通信系统、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方法
CN102124799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2550074B (zh) 终端装置和重发控制方法
CN104919744A (zh)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进程的数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47538A (zh) 下行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4272634A (zh) 移动通信系统及其信道发送/接收方法
CN101588224A (zh) 一种发送正确/错误应答消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4365139A (zh) 终端装置和缓冲区划分方法
CN102215084A (zh) 一种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7637004A (zh) 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设备
KR20080029713A (ko) Ack/nack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신호 송신 설정 방법
CN102468945A (zh)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