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4799B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24799B
CN102124799B CN200980132075.2A CN200980132075A CN102124799B CN 102124799 B CN102124799 B CN 102124799B CN 200980132075 A CN200980132075 A CN 200980132075A CN 102124799 B CN102124799 B CN 102124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signal
mode
during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20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24799A (zh
Inventor
川村辉雄
岸山祥久
三木信彦
佐和桥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24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4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24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247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7Inter-user or inter-terminal allocation
    • H04L5/0041Frequency-non-contiguou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group of H04B3/00 - H04B13/00
    • H04B2201/69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 H04B2201/707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 H04B2201/70701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in general relating to direct sequence modulation featuring pilot assisted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04J13/0059CAZAC [constant-amplitude and zero auto-corre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16Time-frequency-c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使用的用户装置,包括:生成部件(241,242),生成控制信号;以及发送部件,将控制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多个频带(245,246)。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多个频带(图3等)。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使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这种技术领域中,由宽带码分多址(W-CDMA)方式的标准化团体3GPP研究所谓的成为第三代的后继的移动通信方式。尤其,作为W-CDMA方式、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方式以及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方式等的后继,不仅是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还进行有关进一步后续的移动通信方式的研究。作为LTE方式的系统的后继,例如可举出高级IMT(IMT-Advanced)系统、高级LTE(LTE-Advanced)系统或者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等。 
LTE方式的系统中的下行链路的无线接入方式是正交频分多址(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关于上行链路使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但是,在其他系统中也可以对上行链路使用多载波方式。 
OFDM方式是将频带分割为多个窄的频带(副载波),并且在各副载波上加载数据而进行传输的多载波传输方式。通过使副载波在频率轴上正交的同时紧密排列,从而实现高速传输,能够期待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 
SC-FDMA方式是在傅立叶变换后的频域中,按终端分配频带,使得在多个终端之间能够使用不同的频带的单载波传输方式。除了能够简单且有效地减少终端之间的干扰之外,能够使发送功率的变动较小,因此该方式从终端的低功耗化以及覆盖范围的扩大等观点来看较为理想。另外,SC-FDMA方式相当于例如使用DFT-Spread OFDM(DFT-扩频OFDM)方式将信号的映射位置限制在一连串的连续的频带中。关于在上行链路中使用单载波方式的FDMA的技术,例如记载于3GPP TR 25.814(V7.0.0),“Physical Layer Aspectsfor Evolved UTRA”,June 2006。 
在LTE等的系统中,无论是下行链路还是上行链路都是通过对用户装置分配一个以上的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或者资源单元(RU:ResourceUnit)而进行通信。资源块由系统内的多个用户装置共享。基站装置在LTE中在1ms的每个子帧(Sub-frame)中,决定对多个用户装置中的哪个用户装置分配资源块。子帧也可以被称为发送时间间隔(TTI)。无线资源的分配的决定被称为调度。在下行链路中,基站装置利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通过调度选择的用户装置发送共享数据信道。该共享数据信道被称为下行物理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在上行链路中,通过调度选择的用户装置利用一个以上的资源块对基站装置发送共享信道。该共享信道被称为上行物理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在上述那样的使用了共享信道的通信系统中,作为原则,需要在每个子帧用信号通知(通知)要对哪个用户装置分配共享信道。用于该信号通知的控制信道被称为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或者下行L1/L2控制信道(DL-L1/L2Control Channel)。下行控制信号中,除了该PDCCH之外,还可以包含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等。 
PDCCH中例如也可以包含以下信息(关于这些,例如参照3GPPR1-070103,Downlink L1/L2 Control Signaling Channel Structure:Coding): 
·下行调度许可(Downlink Scheduling Grant), 
·上行链路调度许可(Uplink Scheduling Grant), 
·过载指示符(Overload Indicator)以及 
·发送功率控制命令比特(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Command Bit)。 
下行调度信息中例如包含有关下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信息,具体地说,包含下行链路的资源块的分配信息、用户装置的识别信息(UE-ID)、流数、有关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信息、数据大小、调制方式、有关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发请求)的信息等。 
此外,上行链路调度许可中例如包含有关上行链路的共享信道的信息,具体地说,包含上行链路的资源的分配信息、用户装置的识别信息(UE-ID)、数据大小、调制方式、上行链路的发送功率信息、上行链路MIMO(UplinkMIMO)中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的信息等。 
PCFICH是用于通知PDCCH的格式的信息。更具体地说,PDCCH所映射的OFDM码元数目通过PCFICH通知。在LTE中,PDCCH所映射的OFDM码元数目是1、2或3,从子帧的开头的OFDM码元开始顺序映射。 
PHICH包含表示对于上行链路中所传输的PUSCH是否需要重发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Acknowledgementinformation)。PHICH对一个分组那样的每个传输单位表示是否正确,因此基本上能够用1比特来表现。因而这样对无线传输不利。因此,集中多个PHICH而构成多比特的信息,且该信息以码复用方式被复用扩频,并且无线传输。 
另外,虽是用语的定义问题,不过PDCCH、PCFICH以及PHICH可以分别定义为对等的独立的信道,或者也可以定义为在PDCCH中包含PCFICH以及PHICH。 
上行链路中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通常的数据信号)以及它附带的控制信息。此外,在PUSCH之外,通过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传输下行链路的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以及PDSCH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等。CQI用于下行链路中的共享物理信道的调度处理、自适应调制解调以及信道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处理等。在上行链路中,还根据需要而传输随机接入信道(RACH)、表示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请求的信号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从减少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比(PAPR)的观点来看,单载波方式比多载波方式更为理想。尤其,对于小区边缘的用户装置,减少PAPR的要求特别强。但是,例如对于基站附近的用户装置或信道状态好的用户装置而言,减少PAPR可能没那么重要。发送功率上尚有富裕的用户装置,可能想要更加高效地或者高可靠性地传输更多的信息。对于那样的用户而言,优选以多载波方式传输信号。如上所述,在LTE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下行链路中使用OFDM方式,但上行链路是单载波方式。关于在当前以及将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对上行链路使用多载波方式的技术,至今尚未被充分研究。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至少在上行链路中有效地传输控制信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使用的用户装置。用户装置包括:生成部件,生成控制信号;以及发送部件,将控制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所述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多个频带。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至少在上行链路中能够有效地传输控制信号。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的图。 
图3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2)的图。 
图4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3)的图。 
图5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4)的图。 
图6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5)的图。 
图7A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6)的图。 
图7B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7)的图。 
图8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8)的图。 
图10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9)的图。 
图11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0)的图。 
图12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1)的图。 
图13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2)的图。 
图14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3)的图。 
图15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4)的图。 
图16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5)的图。 
图17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6)的图。 
图18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7)的图。 
图19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8)的图。 
图20是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9)的图。 
图21是表示控制信道的构成方法的一例的图。 
图22是表示控制信道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23A是表示用户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功能方框图。 
图23B是表示用户装置的另一例的局部功能方框图。 
图24A是表示用户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功能方框图。 
图24B是表示用户装置的另一例的局部功能方框图。 
图25是表示基站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功能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说明,本发明从以下的观点进行说明,但各项目的划分对于本发明不是本质性的,两个以上的项目所记载的事项可以根据需要而组合。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事先说明,则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一例,也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值。 
A.系统 
B.上行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 
C.上行控制信道(OFDM) 
D.上行控制信道(DFT-扩频OFDM) 
E.上行数据信道(OFDM) 
F.上行数据信道(DFT-扩频OFDM) 
G.控制信道的构成方法(块调制) 
H.控制信道的构成方法(非块调制) 
I.用户装置 
J.基站装置 
实施例1 
<A.系统> 
图1表示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图。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小区50、在小区50的范围之内的用户装置(UE:User Equipment)1001、1002、1003、与用户装置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装置200、与基站装置连接的上位节点300、与上位节点连接的核心网络400。上位节点300例如可以是无线网络控制器(RNC),也可以是接入网关(aGW),也可以是移动性管理实体(MME)等。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通信系统对上下链路使用多载波方式。虽然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多载波方式,但在本实施例中特别使用OFDM方式或者DFT-扩频OFDM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可以始终使用多载波方式,也可以并用单载波方式和多载波方式。例如,可以在基站附近那样的无线传播状况好的地域中使用OFDM方式,在小区边缘附近那样的无线传播状况不好的地域中使用单载波(SC-FDMA)方式。 
为了便于说明,说明用户装置UE对基站装置发送控制信息的情况,并且假设该控制信息是包含上行L1/L2控制信息、对于由下行链路传输的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和/或表示下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信道质量信息(CQI)等中的其中一个的信息,但所传输的控制信息中也可以包含适合的其他任意信息。 
以下,说明一实施例的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说明几个传输方法,但这些只是例示,并非网罗了全部。 
<B.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 
(其1) 
图2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例如在5MHz、10MHz或者20MHz那样的包含多个(频率)资源块的系统频带的两端,准备窄的频带。该左右两个频带被确保为用于控制信息的传输。为了方便,将这两个频带从低频侧开始依次称为第1控制频带以及第2控制频带。一个资源块例如为180kHz左右,作为一例,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具有相应于一个资源块的频带。当系统带宽为5MHz的情况下,存在25个资源块(#1~#25),可以是第1控制频带对应于第1个资源块(#1),第2控制频带对应于第25个资源块(#25)。例如1ms的子帧以规定数个(例如,10个)构成一个无线帧。各子帧例如包含两个0.5ms的时隙。 
频率、期间、个数及其他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数值。另外,也可以将用语定义为,系统频带也被称为基本频带,由基本频带的一 个以上来构成频带(band)。 
在图示的例子中,某一用户A对基站装置发送的控制信息在两个时隙中连续地进行,但在最初的时隙中通过第1控制频带传输,在下一个时隙中通过第2控制频带传输。通过一边跨越系统带宽而大幅进行跳频,一边传输控制信息,从而可获得较大的频率分集效果,这从提高控制信息的接收质量等观点来看较为理想。这样的跳频不限于时隙单位,也可以是更大的单位(例如,子帧单位),也可以是更小的单位(例如,构成时隙的码元的单位)。此外,由于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不是同时使用,因此本方法在单载波方式的系统中也可以使用。另外,如上所述,一个子帧与一个TTI以同样含义来使用,但这不是必须的。 
(其2) 
图3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2)。与图2的情况同样地,某一用户A对基站装置发送的控制信息通过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传输。但是,在本方法中,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同时使用。这样的传输方法因为是多载波方式才可行。在本方法中,不只是在一个时隙上,而是跨越子帧全体而进行发送(两个时隙都使用)。因此与第2的情况相比,传输容量大。这有利于一个用户的控制信息的码元数目或者比特数目多的情况、用户复用数目多的情况、无线传播状况差等情况。有利于无线传播状况差的情况是因为,在对于比特数目的信息确保所需质量时,若信道状态好则数据大小可以较小,但若信道状态差则为了满足所需的接收质量,有效的是增加冗余信号,需要较大的数据大小。 
本实施例中的多载波方式的通信可以通过OFDM方式进行,或者也可以通过DFT-扩频OFDM方式进行。从减少峰值功率的观点来看,单载波方式比多载波方式更理想。同样地,从减少峰值功率来看,DFT-扩频OFDM方式比OFDM方式更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副载波数目的多少。 
<C.上行控制信道(OFDM)> 
(其3) 
图4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3)。控制信息通过OFDM方式传输。例如,假设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分别占有了相应于一个资源块的频带。作为一例,一个资源块是180kHz,包含有12个OFDM用的副载波(15kHz/副载波)。因此,在该数值例的情况下,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各自准备了12 个副载波(合计24个副载波)用于控制信息的传输。 
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由一个以上的用户装置使用。用户复用方法可以使用本领域中已知的适合的任意复用方法。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基于频分复用(FDMA)方式、码分复用(CDMA)方式或者时分复用(TDMA)方式的用户复用方式的例子。 
(其4-FDMA) 
图5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4-FDMA)。多个副载波根据用户复用数目而被频率分割。在上述的数值例中假设有3个用户被复用,则在第1控制频带中对每个用户分配12/3=4个副载波。在第2控制频带中也对每个用户分配12/3=4个副载波。各个用户的控制信息被映射到以FDMA方式分割的特定的副载波中并传输。 
(其5-CDMA) 
图6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5-CDMA)。在该例子中,各用户的控制信息通过各自的扩频码被扩频,并且映射到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所有副载波。扩频可以只在频率方向上进行,也可以只在时间方向上进行,也可以在频率以及时间的双方向上进行。 
(其6-TDMA) 
图7A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6-TDMA)。在该例子中,子帧被划分为两个时隙,无论是第1控制频带还是第2控制频带,都在子帧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传输不同的信息。各个用户的控制信息被映射到以TDMA所分割的特定的期间并传输。以TDMA所分割的期间不限于时隙,也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期间。例如,如图8所示那样,以TDMA所分割的期间可以短到OFDM码元的程度。但是,如图示那样,特定的用户的控制信息限定在连续的短期间(不是1TTI而是其一半的一个时隙)被传输,这从缩短对于该用户的延迟等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其7-TDMA/FDMA) 
也可以对TDMA方式和FDMA方式进行组合。 
图7B表示将TDMA方式和FDMA方式进行了组合的一例。子帧被划分为两个时隙,无论是第1控制频带还是第2控制频带,都在子帧的前半部和后半部传输不同的信息。在图示的例子中,进一步在各时隙中进行FDMA。频率复用分割数目不限于2,也可以使用适合的任何数目。 
<D.上行控制信道(DFT-扩频OFDM)> 
(其8) 
图9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8)。控制信息通过DFT-扩频OFDM方式传输。在DFT-扩频OFDM方式中,发送前的信号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在频域上信号被映射到所期望的一个以上的频率范围,且在傅立叶反变换后被发送。因此在DFT-扩频OFDM方式中,无论是单载波方式的信号还是多载波方式的信号都能够准备。在这里所说明的例子中,进行DFT-扩频OFDM方式的处理,使得控制信号被映射到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两个区域。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分别占据相应于一个资源块的频带。作为一例,一个资源块为180kHz。 
某一用户的控制信息通过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传输。在该情况下,在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每一个中,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控制信息。一个用户的控制信息通过两个副载波传输。该方式是并行传输两个单载波信号,因此与一开始就以多载波信号的生成为基础的图4的情况相比,从能够减小峰值功率与平均功率密度比(PAPR)等观点来看更为理想。 
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由一个以上的用户装置使用。用户复用方法可以使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合的任意复用方法。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基于码分复用(CDMA)方式或者时分复用(TDMA)方式的用户复用方式的例子。 
(其9-CDMA) 
图10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9-CDMA)。各用户的控制信息通过各自的扩频码被扩频,且被码扩频到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这一点与图6相同。但是在图10的例子中,不同点在于在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每一个中,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控制信息。 
(其10) 
图11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0)。图10中,在复用不同的用户的控制信息时使用码复用,但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对同一用户的控制信息进行码复用。例如,某一用户的ACK/NACK和CQI可以被码复用后传输。 
(其11) 
图12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1)。各用户的控制信息被码复用这一点与已经说明的例子相同。图示的例子是,如图2所示那样的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控制信息的系统(典型的是,LTE系统)的用户和通过多载波方式 传输控制信息的系统(典型的是,高级LTE(LTE-A)系统)的用户在同一子帧中被码复用。在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每一个中,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控制信息。即,即使说是多载波方式,但那也是基于单载波方式的信号发送在系统频带的左右两处进行的方式。因此,若只考察第1控制频带,则任何系统都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信号。此外,若只考察第2控制频带,则任何系统都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信号。这时,能够对新旧的两个系统的用户的信号进行码复用。旧系统为单载波方式,假设新系统为OFDM方式的情况下,只通过码复用进行控制信息的复用传输是困难的。因此,以单载波方式为基础且基于CDM方式的用户复用方法,从提高与旧系统的共存性或者向后兼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等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其12-TDMA) 
图13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2-TDMA)。在该例子中,子帧被划分为两个时隙,在子帧前半部和后半部传输不同的信息。各个用户的控制信息被映射到通过TDMA所分割的特定的期间并传输。通过TDMA所分割的期间不限于时隙,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期间。例如,如图8所示那样,通过TDMA所分割的期间也可以短到OFDM码元的程度。但是,如图示那样,特定的用户的控制信息被限定在连续的短期间(不是1TTI,而是其一半的一个时隙)进行传输,从缩短对于该用户的延迟等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其13) 
图14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3)。在图12中LTE-A的用户们被码复用,但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被时分复用。LTE用户和LTE-A用户之间与图12的情况同样地被码复用。该例子除了从提高与旧系统的共存性或者向后兼容性等观点来看较为理想之外,从缩短对于LTE-A用户的延迟的观点来看也较为理想。 
<E.与上行数据信道相同的频带> 
通过上行链路传输的控制信息可以区别于数据信道进行传输,也可以与数据信道一同传输。 
(其14) 
图15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4)。在图示的例子中,数据信道通过DFT-扩频OFDM方式被映射到某一连续的频域,并通过上行链路传输。这对应于例如在LTE系统中,通过相邻的一个以上的资源块来传输数据信道。 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该资源块不仅传输数据信道,还传输控制信息。一个以上的资源块连续排列,因此能够通过单载波方式进行发送。 
(其15) 
图16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5)。在该例子中,也是通过数据信道的资源块来传输控制信息。此外,数据信道通过DFT-扩频OFDM方式被映射到频域。但是,数据信道不保证会映射到某一连续的频域,而是如图示那样被映射到频域中不连续的多个频带。这时,无法通过单载波方式进行传输,至少需要通过两个副载波进行传输(在连续的频域中需要一个以上的副载波)。 
(其16) 
图17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6)。在该例子中,也是通过数据信道的资源块来传输控制信息。但是,数据信道通过OFDM方式传输。因此,在系统频带中的多个副载波中,使用各种副载波来传输数据信道。 
<F.与上行数据信道不同的频带> 
(其17) 
图18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7)。在该例子中,控制信息通过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传输,数据信道通过其以外的频带以OFDM方式进行传输。控制信息与图4的情况同样地,通过OFDM方式传输。 
(其18) 
图19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8)。在该例子中,控制信息也是通过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传输,数据信道通过其以外的频带以OFDM方式进行传输。控制信息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通过DFT-扩频OFDM方式传输。 
(其19) 
图20表示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其19)。在该例子中,控制信息也是通过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传输。与图15同样地,数据信道通过其以外的频带以DFT-OFDM方式进行传输。控制信息与图9的情况同样地,通过DFT-扩频OFDM方式传输。 
<G.控制信道的构成方法(块调制)> 
图21表示控制信道的构成方法的一例。在图示的例子中,假设例如1ms的子帧(TTI)被分割为两个0.5ms的时隙,进而一个时隙由7个OFDM码元构成。此外,还假设一个时隙中的7个OFDM码元内,两个用于导频信道 (参考信号)。因此,在发送导频信道以外的任何信息时,可以使用剩余的五个OFDM码元。但正如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清楚的那样,关于期间的长度、时隙数目、OFDM码元数目等也可以使用其他数目。 
在图示的例子中,某一用户(UE_A)的5个OFDM码元的每一个包含相同的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例如具有12个序列长度。对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进行循环偏移(shift)而获得的码序列也成为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进行循环偏移而获得的码序列之间相互正交。在图示的例子中活用该性质。用于其它用户的正交码序列是对用于用户A的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循环偏移Δ而获得的码序列。此外,即使对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的序列全体乘以了相同的因子,也保持在循环偏移前后成为正交码序列的性质。因此,作为用户UE_A的调制数据,准备A1,...,A5,对第1OFDM码元的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全体乘以A1。对第2OFDM码元的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全体乘以A2。以下进行同样的处理。然后,对第5OFDM码元的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CAZAC1全体乘以A5。A1,...,A5可以相互不同,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相同。调制数据例如可以表现下行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肯定的响应由ACK表现,否定的响应由NACK表现)。或者,也可以表现使用下行导频信道(下行参考信号)所测定的下行链路的CQI(信道质量指示符)。 
在图示的例子中,每一个用户的5个信息可通过一个时隙进行传输。并且,能够通过序列长度为12的扩频码对用户进行码复用。 
<H.控制信道的构成方法(非块调制)> 
图22表示控制信道的另一构成例。期间的长度、时隙数目、OFDM码元数目等与图21相同,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数目。在图示的例子中,假设一个OFDM码元由12个码元元素构成。在上述的例子中,12个码元元素分别对应于恒幅零自相关码序列的各个序列元素。在图22的例子中,某一用户UE_A的OFDM码元中的12个码元元素SA由该用户UE_A的控制信息构成。该用户UE_A的5个OFDM码元的任一个都包含12个码元元素SA。该5个OFDM码元上,乘以码序列长度为5的扩频码CA1~CA5。在图示的例子中,另一用户UE_B的OFDM码元中的12个码元元素SB由该用户UE_B的控制信息构成。该用户UE_B的5个OFDM码元的任一个都包含12个码元元素SB。该5个OFDM码元上,乘以码序列长度为5的扩频码CB1~CB5。 
在图示的例子中,每一个用户的12个信息可通过一个时隙进行传输。并且,能够通过序列长度为5的扩频码对用户进行码复用。在每一个用户能够传输更多的信息这一点上,图示的方法较为理想。 
<I.用户装置> 
图23A是表示用户装置的一例的局部功能方框图。图中表示了信号生成单元231、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DFT)233、副载波映射单元235以及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237。 
信号生成单元231生成发送信号的序列。该序列是有关时域的序列。信号生成单元231一般可以生成适合的任意发送信号。即使在上行链路中没有收到共享数据信道的分配的情况下,在发送规定的信号的特定状况下,信号生成单元231也会生成表示用于表现下行链路的接收电平或者质量的CQI的信号序列。在准备对于由下行链路接收到的下行共享数据信道的送达确认信息的情况下,信号生成单元231准备用于表示送达确认信息的信号序列。送达确认信息表示肯定的响应(ACK)或者否定的响应(NACK)。 
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DFT)233对接收到的时间序列的信号进行离散傅立叶变换,并准备频域的信号序列。 
副载波映射单元235将频域的信号序列映射到能够在上行链路中使用的频域(副载波)。典型的是,信号被映射到系统频带两侧的第1以及第2控制频带的双方或者一方。在上行链路中可以使用单载波方式的情况下,信号被映射为在任何时刻都占据连续的一个频带。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237对适当映射后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并准备时域的信号。之后,该信号经由未图示的无线发送单元被发送。 
图23B表示用户装置的变形例。在图示的例子中,发送信号关于频域而生成。因此,由信号生成单元232生成的一连串的信号在只进行串并行变换后提供给副载波映射单元236。关于副载波映射单元以及IFFT,由于在图23A中已经说明,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无论是图23A还是图23B,副载波映射单元235、236在使得在任意时刻都无法同时使用不连续的频带的情况下,其控制信号可以通过单载波传输方式进行传输。例如,在使用图2、图7B、图11、图15中说明的那样的传输方法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图23A、23B的用户装置。 
图24A是表示用户装置的一例的局部方框图,该用户装置不仅能通过单载波方式传输信号,还能通过多载波方式传输信号。图中表示了信号生成单元241、串并行变换单元(S/P)243、副载波映射单元245以及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247。 
信号生成单元241准备频域的信号序列。 
串并行变换单元(S/P)243将频域的串行的信号序列重新排列成并行的信号序列。 
副载波映射单元245将频域的信号映射到各个副载波。图示的用户装置能够在上行链路中通过多载波方式发送信号。多载波信号可以以OFDM方式准备,也可以以DFT-扩频OFDM方式准备。后者相当于在图23A、23B的用户装置中解除了上行链路必须为单载波方式的制约的情况。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247对适当映射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并准备时域的信号。之后,该信号经由未图示的无线发送单元而被发送。 
例如假设以图3所示那样的传输方法来发送信号,并且第1控制频带以及第2控制频带分别占据相应于一个资源块的频带。假设一个资源块中包含12个副载波。图24A的用户装置在上行链路中可以同时使用最大相应于两个资源块的频带(12×2=24副载波)来发送控制信号。 
图24B表示另一用户装置。除了对各资源块的每一个准备信号之外,与在图24A中说明的用户装置相同。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无线发送信号的波形都相同。但是,与图24B的用户装置相比,图24A的用户装置在能够获得更大的码扩频增益这一点上较为理想。因为相对于在图24A中频率方向的最大扩频率为24(24个副载波)的情况,在图24B中只有12(12个副载波)。这在进行时间以及频率双方向的二维扩频的情况下尤其成为大的差异。 
<J.基站装置> 
图25表示基站装置的功能方框图。图25中表示了同步检测以及信道估计单元251、保护间隔去除单元252、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253、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54、数据解调单元255、数据解码单元256、ACK/NACK判定单元257。 
同步检测以及信道估计单元251基于在上行链路中接收到的导频信道,进行同步确立以及信道估计。 
保护间隔去除单元252按照接收信号的同步定时,从接收信号中去除保 护间隔。 
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FFT)253对接收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将时域的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 
副载波解映射单元254取出被映射到各副载波的信号。该信号可能只包含控制信道,也可以包含控制信道以及数据信道双方。 
数据解调单元255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数据解调。 
数据解码单元256对数据解调后的信号进行数据解码。 
另外,关于控制信道以及数据信道,数据解调以及数据解码单独进行,但为了简化图示而将它们集中示出。 
ACK/NACK判定单元257例如通过进行错误判定而判定接收到的上行数据信道是否已适当地接收。错误判定例如可以通过循环冗余检查(CRC)方法进行。 
<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使用的用户装置。用户装置包括:生成部件,生成控制信号;以及发送部件,将控制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所述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多个频带。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由于通过OFDM方式来发送控制信号,因此能够高速地传输较多的信息和/或高精度的信息,这一点较为理想。 
所述控制信号也可以被映射到以频分复用(FDMA)方式所分割的特定的副载波。这从能够准确地分离各用户的信号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所述控制信号也可以通过码分复用(CDMA)方式中使用的扩频码被码扩频。这从增加用户复用数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进而,所述控制信号也可以在时域和频域的双方向上被二维扩频。 
所述控制信号也可以在以时分复用(TDMA)方式所分割的特定的期间被传输。这从能够准确地分离在各期间所传输的信号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所述子帧可以包含用于传输导频信道的规定数个导频传输期间和用于传输不同于导频信道的信息的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可以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传输包含有某一正交码序列的信号,所述正交码序列具有与每个信息传输期间的长度对应的序列长度,整个正交码序列被乘以某一个因子。 由于能够以正交码来区分各用户,因此这从减少用户之间的干扰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或者,也可以是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在所述第2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所传输的控制信号被乘以具有与所述第2规定数相等的序列长度的扩频码。这从增加每个用户的信息传输量的观点来看较为理想。 
也可以是该用户装置还具有生成数据信号的生成部件,所述数据信号被映射到区别于所述控制信号用的所述多个频带而准备的多个频带,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由于通过OFDM方式来发送控制信号,因此能够高速地传输较多的信息和/或高精度的信息,这一点较为理想。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的用户装置中使用的方法。本方法包括:生成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将控制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的步骤。所述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多个频带。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本基站装置包括:接收部件,从一个以上的用户装置接收控制信号;以及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发送前的信号的部件。来自各用户装置的控制信号从多个频带中取出。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所述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码分复用(CDMA)方式中使用的扩频码被解扩。 
所述控制信号可以在以时分复用(TDMA)方式所分割的特定的期间被传输。 
所述子帧包含用于传输导频信道的规定数个导频传输期间和用于传输不同于导频信道的信息的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可以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接收包含有某一正交码序列的信号,所述正交码序列具有与每个信息传输期间的长度对应的序列长度,整个正交码序列被乘以某一个因子。或者,也可以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在所述第2规定数个的信息传输期间所接收的控制信号被乘以具有与所述第2规定数相等的序列长度的扩频 码。 
也可以是该基站装置还从各用户装置接收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从区别于所述控制信号用的所述多个频带而准备的多个频带中取出,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利用在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的基站装置中使用的方法。本方法包括:从一个以上的用户装置接收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发送前的信号的步骤。来自各用户装置的控制信号从多个频带中取出。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可以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对上行链路使用多载波方式的适合的任意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而,也可以对本多载波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和其他适合的任意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组合。例如本发明可以是,HSDPA/HSUPA方式的W-CDMA系统、LTE方式的系统、IMT-Advanced系统、WiMAX,Wi-Fi方式的系统等与本实施例的系统一同使用。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实施例只不过是例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事先说明,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值。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算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事先说明,这些算式只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适合的任意算式。实施例或者项目的区分对于本发明不是本质性的,也可以根据需要而组合使用两个以上的区域中所记载的事项。为了便于说明而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使用功能性的方框图进行了说明,但这样的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基础上,各种各样的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包含于本发明中。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8年6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163843号的优先权,并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标号说明 
50 小区 
1001、1002、1003 用户装置 
200 基站装置 
300 上位节点 
400 核心网络 
231 信号生成单元 
233 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DFT) 
235 副载波映射单元 
237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IFFT) 
232 信号生成单元 
234 串并行变换单元(S/P) 
236 副载波映射单元 
238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 
241 信号生成单元 
243 串并行变换单元(S/P) 
245 副载波映射单元 
247 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单元 

Claims (16)

1.一种用户装置,用于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该用户装置包括:
生成部件,生成控制信号;以及
发送部件,将控制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多个频带,
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
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被映射到以频分复用(FDMA)方式所分割的特定的副载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通过码分复用(CDMA)方式中使用的扩频码被码扩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双方向上被二维扩频。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在以时分复用(TDMA)方式所分割的特定的期间被传输。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所述子帧包含用于传输导频信道的规定数个导频传输期间和用于传输不同于导频信道的信息的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
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传输包含有某一正交码序列的信号,
所述正交码序列具有与每个信息传输期间的长度对应的序列长度,并且整个正交码序列被乘以某一个因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所述子帧包含用于传输导频信道的第1规定数个导频传输期间和用于传输不同于导频信道的信息的第2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
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
在所述第2规定数个的信息传输期间所传输的控制信号被乘以具有与所述第2规定数相等的序列长度的扩频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装置,其中,
该用户装置还具有生成数据信号的生成部件,
所述数据信号被映射到区别于所述控制信号用的所述多个频带而准备的多个频带,
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
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9.一种方法,用于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的用户装置,该方法包括:
生成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
将控制信号发送到基站装置的步骤,
所述控制信号被映射到多个频带,
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
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10.一种基站装置,用于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该基站装置包括:
接收部件,从一个以上的用户装置接收控制信号;以及
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发送前的信号的部件,
来自各用户装置的控制信号从多个频带中取出,
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
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通过码分复用(CDMA)方式中使用的扩频码被解扩。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在以时分复用(TDMA)方式所分割的特定的期间被传输。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子帧包含用于传输导频信道的规定数个导频传输期间和用于传输不同于导频信道的信息的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接收包含有某一正交码序列的信号,
所述正交码序列具有与每个信息传输期间的长度对应的序列长度,并且整个正交码序列被乘以某一个因子。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所述子帧包含用于传输导频信道的第1规定数个导频传输期间和用于传输不同于导频信道的信息的第2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
在各信息传输期间的每一个中,
在所述第2规定数个信息传输期间所接收的控制信号被乘以具有与所述第2规定数相等的序列长度的扩频码。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装置,其中,
该基站装置还从各用户装置接收数据信号,
所述数据信号从区别于所述控制信号用的所述多个频带而准备的多个频带中取出,
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
所述数据信号用的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16.一种方法,用于以多载波方式进行移动通信的系统中的基站装置,该方法包括:
从一个以上的用户装置接收控制信号的步骤;以及
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成发送前的信号的步骤,
来自各用户装置的控制信号从多个频带中取出,
在子帧的期间中,在频域中不连续地准备所述多个频带,
所述多个频带的每一个中包含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中使用的副载波。
CN200980132075.2A 2008-06-23 2009-06-18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4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3843/08 2008-06-23
JP2008163843A JP5127588B2 (ja) 2008-06-23 2008-06-23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CT/JP2009/061128 WO2009157367A1 (ja) 2008-06-23 2009-06-18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ユーザ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24799A CN102124799A (zh) 2011-07-13
CN102124799B true CN102124799B (zh) 2014-04-23

Family

ID=41444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207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24799B (zh) 2008-06-23 2009-06-18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136996B2 (zh)
EP (1) EP2293634B1 (zh)
JP (1) JP5127588B2 (zh)
KR (1) KR20110026446A (zh)
CN (1) CN102124799B (zh)
AU (1) AU2009263425B8 (zh)
BR (1) BRPI0915716A2 (zh)
RU (1) RU2507719C2 (zh)
WO (1) WO20091573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81507B1 (ko) * 2007-03-12 2015-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부가 제어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JP2011035785A (ja) * 2009-08-04 2011-02-17 Sharp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EP3691172B1 (en) 2009-10-01 2023-12-0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Uplink control data transmission
KR101521001B1 (ko) 2010-01-08 2015-05-15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다중 반송파의 채널 상태 정보 전송 방법
CN104604195B (zh) * 2012-08-05 2018-06-15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配置小小区的循环前缀的方法及其设备
US9066362B2 (en) * 2013-03-08 2015-06-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ioritizing time critical data for transmission during power limited state in DC-HSUPA operation
US9930114B2 (en) * 2014-10-28 2018-03-27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 (CDMA)-based network coding for massive memory servers
EP3297368A4 (en) * 2015-07-17 2019-01-30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391818B1 (en) * 2015-09-17 2016-07-12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Pilot sequence desig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516510B2 (en) 2015-11-11 2019-1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147031B2 (en) * 2016-07-05 2021-10-12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9169748A (ja) * 2016-08-09 2019-10-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19208082A (ja) * 2016-09-29 2019-1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20200287688A1 (en) * 2017-09-07 2020-09-10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911919B2 (en) * 2018-12-24 2021-02-02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ireless access method, wireless receiving method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 base station therefor with a low-latency mechanis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0574A1 (en) * 2006-10-23 2008-05-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GB2443460A (en) * 2006-10-31 2008-05-07 Motorola Inc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122259T2 (de) * 2000-04-10 2006-12-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won Verfahren zur messung der verwirrungsrate eines gemeinsames paketkanals in einem cdma-übertragungssystem
KR100627188B1 (ko) * 2000-07-04 2006-09-22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역방향 동기 방식에서의 코드 할당 방법
KR100438447B1 (ko) * 2000-10-20 2004-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버스트 파일롯 송신장치 및 방법
US7272110B2 (en) * 2001-09-29 2007-09-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allocating walsh code resource
KR100474719B1 (ko) * 2001-11-30 2005-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7039370B2 (en) * 2003-10-16 2006-05-02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providing transmit and/or receive diversity with multiple antenna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526412B2 (en) * 2003-10-24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926907A (zh) * 2004-03-12 2007-03-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调度方法以及基站装置
JP2005286508A (ja) * 2004-03-29 2005-10-13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システムで用いられる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送受信装置
CA2562705A1 (en) * 2004-04-15 2005-11-17 Qualcomm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methods and apparatus
US20080187068A1 (en) * 2004-05-06 2008-08-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Apparatus, Muticarrier Receiver Apparatus, Multicarrier Transmitting Method and Multicarrier Receiving Method
US7535821B2 (en) * 2005-02-02 2009-05-19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generating two-dimensional orthogonal variable spreading code and MIMO system using the same
KR100896280B1 (ko) * 2005-03-30 2009-05-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시스템의 상향링크 구간 할당 정보 송수신방법
CA2602243C (en) 2005-03-30 2014-12-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of allocating uplink reg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system
JP4751451B2 (ja) * 2005-12-13 2011-08-1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でのリレーステーションを用いた通信方法
JP4740778B2 (ja) * 2006-03-27 2011-08-03 富士通東芝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Ofdm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装置、受信装置
JP2007274094A (ja) * 2006-03-30 2007-10-18 Toshiba Corp 基地局、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0917828B1 (ko) * 2006-10-02 2009-09-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EP2080302A4 (en) 2006-10-02 2014-04-02 Lg Electronics Inc TRANSMISSION OF A MULTIPLEX AGE CONTROL SIGNAL
KR100910707B1 (ko) 2006-10-19 2009-08-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JP4869889B2 (ja) * 2006-11-29 2012-0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4970928B2 (ja) 2006-12-28 2012-07-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ドライヤ付き空気圧縮装置
US8885599B2 (en) * 2006-12-28 2014-11-11 Nokia Corporation Handover of circuit-switched call to packet-switched call, and vice versa
US8179780B2 (en) * 2007-01-05 2012-05-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o randomize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23854B2 (en) * 2007-01-10 2012-07-17 Motorola Mobilit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and user data in a single carrie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369299B2 (en) * 2007-05-07 2013-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CDM pilot and FDM data
KR100956494B1 (ko) * 2007-06-14 2010-05-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신호 전송 방법
US8681737B2 (en) * 2007-09-21 2014-03-25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technology handoff between a packet data network and a circuit switched network
US8493873B2 (en) * 2007-06-18 2013-07-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of sounding signals in ACK and CQI channels
US8879565B2 (en) * 2007-08-20 2014-11-04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of updating core domain information for routing a serv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N101227677B (zh) * 2008-02-05 2011-06-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单无线信道语音业务连续性的域切换方法
CN105657703B (zh) * 2008-11-03 2019-10-08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在分组交换网络和电路交换网络之间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EP2428066B1 (en) * 2009-05-04 2014-11-12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o mobile stations
EP2690921A1 (en) * 2010-05-25 2014-01-29 HTC Corporation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achment procedures upon expiration of closed subscriber group (CSG) subscription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50574A1 (en) * 2006-10-23 2008-05-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mobile station device
GB2443460A (en) * 2006-10-31 2008-05-07 Motorola Inc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157367A1 (ja) 2009-12-30
JP5127588B2 (ja) 2013-01-23
AU2009263425A1 (en) 2009-12-30
EP2293634A1 (en) 2011-03-09
AU2009263425B2 (en) 2014-01-09
US20110188467A1 (en) 2011-08-04
KR20110026446A (ko) 2011-03-15
US9136996B2 (en) 2015-09-15
EP2293634B1 (en) 2016-10-12
RU2011101442A (ru) 2012-07-27
EP2293634A4 (en) 2014-05-21
AU2009263425B8 (en) 2014-02-27
BRPI0915716A2 (pt) 2015-10-27
JP2010004499A (ja) 2010-01-07
RU2507719C2 (ru) 2014-02-20
CN102124799A (zh) 201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24799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US10973024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RU2693701C1 (ru) Термина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разделения буфера
US904233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3661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HARQ in a multiple antenna system
CN102870480B (zh) 基站装置、移动终端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2007724B (zh) 移动通信系统、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及方法
US879241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signal of relay st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068699B2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方法
CN104919744A (zh) 用于确定无线通信系统中的harq进程的数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4509193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以及用户终端
US2012032083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harq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335652A (zh) 用户终端、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3155471B (zh) 移动终端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23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