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5822A -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5822A
CN102105822A CN2009801289800A CN200980128980A CN102105822A CN 102105822 A CN102105822 A CN 102105822A CN 2009801289800 A CN2009801289800 A CN 2009801289800A CN 200980128980 A CN200980128980 A CN 200980128980A CN 102105822 A CN102105822 A CN 102105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reflector
filler
formula
laminate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898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5822B (zh
Inventor
上田隆彦
小山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p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up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po Corp filed Critical Yup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05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5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5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58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at least one of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metal
    • G02B5/0858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at least one of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metal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a single metallic layer with one or more dielectric layers
    • G02B5/086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at least one of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metal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a single metallic layer with one or more dielectric layers incorporating one or more organic,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 G09F13/14Arrangements of reflectors therei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层叠薄膜,且反射角光量比为1.5~6.5,所述层叠薄膜包括基材层(A)和包含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防亮线层(B)。该光反射体在组装到面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时不容易产生亮线。

Description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作面光源装置中使用的反射板、反射镜和各种照明装置中使用的光反射用部件的光反射体,以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配置有内置式光源的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液晶电视、灯饰板等正在广泛普及。在内置式光源中,直下式背光的典型构成如图2所示,包括起结构体兼光反射体的作用的壳体11、漫射板14、以及冷阴极灯15等光源。侧光式背光的典型构成如图3所示,包括在透明的压克力板13上进行了网点印刷12的导光板、光反射体11、漫射板14、以及冷阴极灯15等光源。任意背光均通过光反射体反射来自光源的光、并通过漫射板形成均匀面状的光。近年来,随着显示物的大型化,逐渐谋求使内置式光源高输出功率化、增加光源灯数等改良。为了提高亮度,有时如图2、图3所示地设置多个光源。
以往,本用途的光反射体多使用针对作为结构体的壳体的白色涂装、白色聚酯薄膜(例如专利文献1)。然而,通过白色涂装无法期望利用充分的反射光来提高亮度,在为使用有白色聚酯薄膜的光反射体的情况下,近年来,存在光量增加导致光反射体的色调变化(黄变)的问题。因此,需要能够获得高亮度且变色少的原材料,近年来,提出了使用有色调变化少的白色聚烯烃薄膜的、高亮度的光反射体(例如专利文献2~5)。
然而,对于为了提高亮度而设置了多个光源的直下式光源,使用现有的白色聚酯薄膜、白色聚烯烃薄膜时,存在出现亮线、发生亮度不均匀的问题。即,设置多只光源灯时,会通过壳体的结构、光反射体(白色薄膜)的光反射特性使反射光集中,例如如图2所示,光源灯的正上方(附近)的亮度会变高。因此,需要能够对由于这样的反射光的局部存在化导致的面光源的亮度不均、产生亮线进行抑制的光反射体。另外,这里成为问题的亮线并不是指光源灯附近由于光源光漏出而在局部产生亮度高的部分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395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2989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170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03/014778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将本发明的目的设定为,提供在组装到面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时不容易产生亮线的光反射体。尤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将其组装到以往易于产生由亮线导致的亮度不均匀的、设置有多个光源光(特别是如冷阴极灯这样的线状光源灯等线状光源)的背光的情况下,也不容易产生亮线的光反射体。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在结构上特征化的光反射体,从而不改变装置自身的结构地实现亮度不均匀少的背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进行了反复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利用将反射角光量比Q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的光反射体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即,提供下述的本发明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本发明为一种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层叠薄膜,且通过下述式1求得的反射角光量比Q为1.5~6.5,所述层叠薄膜包括基材层(A)和包含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防亮线层(B),
[数学式1]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031
在式1中,Q1和Q2分别以下述式2和下述式3表示,
[数学式2]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032
…(式2)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033
…(式3)
在式2和式3中,U15、U30、U45分别以下述式4~6表示,
[数学式3]
U15=S15×Cos2(15°)        …(式4)
U30=S30×Cos2(30°)        …(式5)
U45=S45×Cos2(45°)        …(式6)
在式4~6中,S15、S30、S45为如下测定的光量值:在由设置于与前述光反射体分开的位置的光源向前述光反射体的防亮线层(B)侧照射光时,在由前述光反射体以反射角15°、30°、45°正反射的光的光路上、距光线反射点等距的位置测定的光量值。
上述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长宽比在层叠薄膜的横向和纵向(machine direction)中的任一方向上均为2~100。
优选的是,层叠薄膜是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填料、并且以1.3~80倍的面积拉伸倍率进行了拉伸的薄膜。
进一步优选的是,构成层叠薄膜的基材层(A)为下述树脂薄膜:也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填料,基材层(A)中该填料浓度为5~75重量%,该填料为平均粒径0.05~1.5μm的无机填料和/或平均分散粒径0.05~1.5μm的有机填料。优选的是,构成层叠薄膜的防亮线层(B)也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填料,防亮线层(B)中填料的浓度为1~40重量%,该填料为平均粒径0.05~20μm的无机填料和/或平均分散粒径0.05~20μm的有机填料。
优选的是,基材层(A)中所含的填料为表面处理过的无机填料,优选的是,防亮线层(B)中所含的填料是长宽比为1~80的无机填料。
优选的是,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
优选的是,通过下述式7求得的层叠薄膜的孔隙率为15~70%,优选的是,基于JIS-Z-8722求得的层叠薄膜在波长550nm下的透光率为0~2.5%。
[数学式4]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041
[在式7中,ρ0表示层叠薄膜的真密度,ρ表示层叠薄膜的密度。]
本发明也包括使用了上述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照明装置。优选的是,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设置于面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时,鳞片状光反射部在线状光源的平行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任一方向的截面的长宽比均为2~100。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组装到目前使用的许多面光源装置时,能够抑制由亮线导致的亮度不均匀的产生。尤其,不管光源光的数量、壳体形状或各个部件的设置位置等各种面光源装置中特有的结构、构成如何,均能够提供不容易产生亮线的面光源装置。
另外,尽管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用作照明装置的光反射用部件时为高反射率,但也不容易引起晕光(halation),是有用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构成的一个形态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直下式背光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侧光式背光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使用变角光度计的Sθ值的测定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光量测定位置和反射光路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的一个形态的图。
图7是对通过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的一个形态而使亮线得到改良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比较例2(图中a)和实施例3(图中b)有无亮线的照片。
图中,1表示基材层(A),2表示防亮线层(B),3表示性能调节层(C),4表示鳞片状光反射部,11表示光反射体(壳体),12表示反射用白色网点印刷,13表示压克力板(导光板),14表示漫射板,15表示冷阴极灯,16表示光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构成和效果。下面所述的技术特征的说明是基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来进行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中使用的“~”用于表示包括记载于其前后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和最大值的范围。
[基材层(A)]
构成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基材层(A)具有支撑防亮线层(B)的作用,此外还具有通过该基材层(A)使透过防亮线层(B)的光线几乎全部反射至入射方向(防亮线层(B)侧)、防止光线的内部损失、提高作为光反射体的光线反射率的作用,结果,可实现高亮度的内置式光源。
更具体而言,可列举出金属板、具有金属薄膜的薄膜,折射率不同的两种以上树脂交替地层叠多层而成的薄膜,内部具有大量的微小孔洞的薄膜等,其中,内部具有大量的微小孔洞的热塑性树脂薄膜是优选的。该薄膜能够通过其大量的孔洞的(树脂/空气的)界面来有效地反射入射光线。本发明人等已经发现,通过含有大量的尺寸与目标光线的波长大致相同的微小孔洞,能够得到光线反射率高的光反射体。然而单独的该物质的漫反射的倾向大,如现有技术中所述,从改良亮线的观点来看是不充分的。
热塑性树脂
本发明的基材层(A)中所用的热塑性树脂用于形成基材层(A)的基体,其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基材薄膜中所用的热塑性树脂(A),可列举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等乙烯系树脂;丙烯系树脂、聚甲基-1-戊烯、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等聚烯烃系树脂;尼龙-6、尼龙-6,6、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脂肪族聚酯等热塑性聚酯系树脂;聚碳酸酯、无规立构聚苯乙烯、间同立构(syndiotactic)聚苯乙烯、聚苯硫醚等热塑性树脂。它们可以混合两种以上使用。
其中,从由光源光导致的色调变化(变黄)少、以及耐化学药品性、生产成本优异等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聚烯烃系树脂,更优选使用丙烯系树脂。
作为丙烯系树脂,可以使用丙烯均聚物,作为主要成分的丙烯与乙烯、1-丁烯、1-己烯、1-庚烯、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的共聚物。立构规整性(stereoregularity)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显示全同立构(isotactic)或者间同立构以及各种程度的立构规整性的物质。另外,共聚物可以为二元体系,也可以为三元体系,也可以为四元体系,另外可以为无规共聚物,也可以为嵌段共聚物。
这样的热塑性树脂优选在基材层(A)中以25~95重量%使用,更优选以35~90重量%使用,特别优选以45~85重量%使用。如果基材层(A)中的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为25重量%以上,则具有易于获得作为支持体的充分的强度、在层叠薄膜的拉伸成形时不容易断裂的倾向。另外,如果为95重量%以下,则具有易于得到充分的孔洞数量、易于实现高反射率的倾向。
填料
主要从形成孔洞的目的考虑,本发明的基材层(A)中优选含有填料。作为在基材层(A)中与热塑性树脂一起使用的填料,可以使用各种无机填料和/或有机填料。
作为无机填料,可以例示出重质碳酸钙、沉淀性碳酸钙、烧结粘土、滑石、氧化钛、硫酸钡、硫酸铝、硅石、氧化锌、氧化镁、硅藻土等。另外,也可以例示出使用各种表面处理剂对上述无机填料实施了表面处理的表面处理品。其中,如果使用重质碳酸钙、沉淀性碳酸钙、粘土、硅藻土、以及它们的表面处理品,则廉价且拉伸时的孔洞形成性良好,因而优选。特别优选重质碳酸钙、沉淀性碳酸钙的表面处理品。
作为表面处理剂,例如优选为树脂酸、脂肪酸、有机酸、硫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树脂酸,这些酸的钠盐、钾盐、铵盐等盐,或者它们的脂肪酸酯、树脂酸酯、蜡、石蜡等,也优选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二烯系聚合物、钛酸酯系偶联剂、硅烷系偶联剂、磷酸系偶联剂等。作为硫酸酯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可列举出长链醇硫酸酯、聚氧亚乙基烷基醚硫酸酯、磺化油等或者它们的钠盐、钾盐等盐,作为磺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可列举出烷基苯磺酸、烷基萘磺酸、链烷烃磺酸、α-烯烃磺酸、烷基磺基琥珀酸或者它们的钠盐、钾盐等盐。另外,作为脂肪酸,例如可列举出己酸、辛酸、壬酸、癸酸、十一烷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桐酸等,作为有机酸,例如可列举出马来酸、山梨酸等,作为二烯系聚合物,例如可列举出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等,作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可举出聚乙二醇酯型表面活性剂等。这些表面处理剂可以使用一种或者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作为使用这些表面处理剂的无机填料的表面处理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日本特开平5-43815号公报、日本特开平5-13972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300568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0-17607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256144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34984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1-15886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220547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363443号公报等中记载的方法。
作为有机填料,可以使用与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或玻璃化转变点相比具有更高熔点或玻璃化转变点(例如120~300℃)的物质。例如在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作为有机填料,可以例示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酰胺,聚碳酸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三聚氰胺树脂,环状烯烃均聚物,环状烯烃与乙烯的共聚物,聚乙烯硫醚(polyethylene sulfide),聚酰亚胺,聚乙醚酮(polyethylether ketone),聚苯硫醚等。其中,从孔洞形成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熔点或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所使用的聚烯烃系树脂、且非相容性的有机填料。
基材层(A)中,可以从无机填料或有机填料中选择一种单独使用,也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在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时,也可以将无机填料和有机填料混合使用。
为了通过后述层叠薄膜的拉伸成形来调节所产生的孔洞数量,可在基材层(A)中使用的上述填料的配合量优选为5~75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10~70重量%的范围。例如填料的配合量可以为15~50重量%,可以为18~42重量%。如果填料的配合量为5重量%以上,则具有易于得到充分的孔洞数量的倾向,如果填料的配合量为75重量%以下,则易于获得充分的支持体强度,因此在层叠薄膜的拉伸成形时具有易于防止断裂的倾向。
为了通过后述的层叠薄膜的拉伸成形来调节所产生的孔洞尺寸,可在基材层(A)中使用的上述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或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分别优选为0.05~1.5μm的范围,分别更优选为0.1~1μm的范围。如果使用平均粒径或平均分散粒径为0.05μm以上的填料,则具有易于得到所期望的孔洞的倾向。另外,如果使用平均粒径或平均分散粒径为1.5μm以下的填料,则具有孔洞尺寸更均匀、易于获得高反射率的倾向。
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例如可以如下求得:测定利用激光衍射式颗粒测量装置“Microtrac”(株式会社日机装制造,商品名)测定的相当于累计50%的粒径(累计50%粒径)(micro track法);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初级粒径(例如以100个颗粒的平均值为平均粒径);由比表面积换算(例如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制造的粉体比表面积测定装置SS-100测定比表面积并换算)等。本发明使用如下方法: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无机填料的100个初级颗粒,以其粒径(长径)的平均值为平均粒径。
可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有机填料的平均分散粒径例如能够如下求得:对于通过熔融混炼而使有机填料成分散于热塑性树脂中的状态的树脂薄膜截面,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至少10个分散颗粒,以其粒径(长径)的平均值为平均粒径。
其他成分
在构成基材层(A)的主要树脂为丙烯系树脂的情况下,为了改良拉伸性,可以配合3~25重量%的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等熔点低于丙烯系树脂的树脂。
根据需要可以在基材层(A)中配合荧光增白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稳定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染料、颜料、抗静电剂、分散剂、润滑剂、防粘连剂、阻燃剂、增塑剂、结晶成核剂等各种公知的添加剂。这些优选以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配合。
作为热稳定剂,可以配合0.001~1重量%的位阻酚系、磷系、胺系等稳定剂;作为紫外线稳定剂(光稳定剂),可以配合0.001~1重量%的位阻胺系、苯并三唑系、二苯甲酮系等稳定剂;作为无机填料的分散剂,可以配合0.01~4重量%的硅烷偶联剂,油酸、硬脂酸等高级脂肪酸,金属皂、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或者它们的盐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基材层(A)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为包含组成不同的层的多层结构。基材层(A)的壁厚优选为30~1000μm,更优选为100~600μm,进一步优选为150~300μm,特别优选为180~270μm。
[防亮线层(B)]
构成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防亮线层(B)是指,作为光反射体的光反射面位于最外层、且与基材层(A)组合具有反射光的功能的层,特别是具有防止面光源(内置式光源)的亮线的功能的层。防亮线层(B)通过在内部具有鳞片状光反射部使光反射体具有如下特征:使来自各光源的反射光的总和在反射角30°的位置处变大。其结果为能够实现改良了亮线的内置式光源。
防亮线层(B)也与基材层(A)同样,优选为在内部具有大量的微小孔洞的薄膜。更具体而言,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填料、且在内部具有孔洞,并且该孔洞相当于鳞片状光反射部的层是优选的。
优选的是,防亮线层(B)中包含的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长宽比在层叠薄膜的横向和纵向中的任一方向上均为2~100,更优选为4~70,特别优选为10~36。此处,横向的长宽比是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层叠薄膜的横向平行的厚度方向的垂直截面,求出10处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长宽比(横向长度(最大径)/厚度方向长度(最小径))的平均值。另外,纵向的长宽比是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与层叠薄膜的纵向平行的厚度方向的垂直截面,对10处鳞片状光反射部求出的长宽比(纵向长度(最大径)/厚度方向长度(最小径))的平均值。另外,在层叠薄膜为卷状或长方形的情况下,纵向是指薄膜的长边方向,横向是指与其垂直的方向。另外,在层叠薄膜为正方形的情况下,以与一个边平行的方向为纵向,将与其垂直的方向视为横向。
热塑性树脂
本发明的防亮线层(B)中也可以使用与基材层(A)中使用的树脂相同的热塑性树脂。与基材层(A)同样,从由光源光导致的色调变化(变黄)少、以及耐化学药品性、生产成本优异等观点来看,优选使用聚烯烃系树脂,更优选使用丙烯系树脂。
填料
本发明的防亮线层(B)中可以使用与基材层(A)中使用的填料相同的填料,在此基础上,作为无机填料,可列举出滑石、表面处理滑石、高岭土、表面处理高岭土、高岭石(kaolinite)、多水高岭土(halloysite)、绢云母、云母、珍珠云母等表面处理云母、片状硅石、片状氧化铝、片状碳酸钙、片状二氧化钛、片状钛酸、片状氧化铁、片状氧化锌、蒙脱土(montmorillonite)等蒙脱石(smectite)族、石墨(graphite)、玻璃片等鳞片状的无机填料。作为表面处理剂,可列举出各种无机盐。作为由表面处理过的高岭土、云母构成的所谓的珠光颜料,可以使用Merck公司制造、Engelhard公司制造的产品。
为了在本发明的防亮线层(B)中有效地形成鳞片状光反射部,优选使用鳞片状的无机填料。具体而言,该无机填料的长宽比(长径/短径)优选为1~80,更优选为1.5~55,特别优选为3~30。此处,鳞片状的无机填料的长宽比是指,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10个该无机填料的初级颗粒求得的值平均而得到的值。尤其,在求鳞片状的无机填料的长宽比时,为了细致地观察其长径、短径,优选的是,使该无机填料分散于防亮线层(B)中,接着拉伸防亮线层(B)使无机填料为沿拉伸方向取向的状态,接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防亮线层(B)的厚度方向截面,从而求得内部的无机填料的长径(沿拉伸方向的径)和短径(沿厚度方向的径)。
可在防亮线层(B)中使用的上述填料的配合量优选为1~4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为2~20重量%的范围。如果填料的配合量为1重量%以上,则具有易于得到所期望的鳞片状光反射部的倾向。另外,如果填料的配合量为40重量%以下,则孔洞彼此不连通、易于形成形状更均匀的鳞片状光反射部,因而具有易于更有效地抑制亮线的倾向。
可在基材层(A)中使用的上述无机填料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20μm,更优选为0.5~18μm,特别优选为5~15μm。如果填料的平均粒径为0.05μm以上,则易于形成鳞片状光反射部,因此具有易于更有效地抑制亮线的倾向。如果为15μm以下,则具有如下倾向:层叠薄膜表面的强度高且不容易产生损伤的倾向,另外,不容易发生填料脱落。
其他成分
根据需要可以在本发明的防亮线层(B)中同样地配合基材层(A)中记载的其他成分。
防亮线层(B)的壁厚优选为0.5~100μm,更优选为2~70μm,特别优选为5~50μm。如果壁厚为0.5μm以上,则具有易于获得亮线防止效果的倾向。如果为100μm以下,则不容易妨碍基材层(A)的反射性能,因而具有易于防止层叠薄膜的反射率降低的倾向。
鳞片状光反射部的作用
在使用层叠薄膜作为光反射体时,在防亮线层(B)内部设置的鳞片状光反射部具有将入射到防亮线层(B)的一部分光调节为朝向面方向的作用。其机理尚不能被严密地阐明,目前推定其具有以下的作用。
即,具有高长宽比的鳞片状的光反射部如放大镜的镜片、铜锣烧那样,为具有平缓曲面的圆盘状的孔洞。该鳞片状的光反射部优选从上部(俯视光反射体)看时为各向同性,即圆形。
对于从外部入射到防亮线层(B)的光,鳞片状光反射部起到凹透镜、凹面镜的作用。可认为,通过在凹透镜表面(界面)折射、入射光或者在凹面镜表面(界面)反射而被调节成平缓地朝向面方向。
可推测,结果,可调节由各光源从斜向入射层叠薄膜的光,以使得光以与正反射(镜面反射)相比为略回到面方向的状态被反射,并使反射光的总和在反射角30°的位置变大,可获得亮线改良效果。
[层叠薄膜]
成形方法
防亮线层(B)可以仅在基材层(A)的一个面形成,也可以在两面形成。
在基材层(A)和防亮线层(B)均为树脂薄膜时,作为各层的层叠方法,可列举出下述方法:使用连接有2台以上挤出机的多层T模具、I模具,将基材层(A)和防亮线层(B)的熔融原料在模具内部层叠后共挤出的方法;先成形基材层(A),然后将防亮线层(B)的熔融原料直接挤出或隔着易粘接层挤出、并贴合于基材层(A)(熔融层压)来设置的方法;分别成形基材层(A)和防亮线层(B),然后借助于粘接层进行贴合(干层压)来设置的方法等。
在将防亮线层(B)设置为由粘合剂树脂和填料形成的涂膜时,也可举出在基材层(A)上直接涂布层(B)的组合物的方法等,对此,本发明中没有详细例示。
作为层叠薄膜的拉伸方法,可以使用一般的单轴拉伸、双轴拉伸方法。作为具体例子,可列举出下述方法:对从连接于螺杆型挤出机的单层或多层的T模具、I模具挤出熔融树脂而得的片,利用辊组的圆周速度差进行纵向拉伸的单轴拉伸方法,以及在此后进一步组合使用拉幅炉(tenter oven)进行横向拉伸的逐次双轴拉伸方法;使用拉幅炉对上述片进行横向拉伸的单轴拉伸方法;通过拉幅炉和线性电动机(linera motor)的组合对上述片进行同时双轴拉伸的方法;通过拉幅炉和比例绘图仪(pantograph)的组合对上述片进行同时双轴拉伸的方法;将上述片切成平板(片)状,用比例绘图仪型拉伸机进行同时双轴拉伸的方法等。为了得到圆盘状的鳞片状光反射部,防亮线层(B)优选进行双轴拉伸,为了形成各向同性的圆盘状,更优选沿各拉伸轴的拉伸倍率基本相等,更优选同时双轴拉伸的方法。
即本发明的层叠薄膜可以通过上述的层叠方法、拉伸方法的组合来成形,其成形方法没有限定。例如可以利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组对基材层(A)和防亮线层(B)的共挤出片进行单轴拉伸,也可以进一步利用拉幅炉进行逐次双轴拉伸。也可以使用比例绘图仪型拉伸机对该共挤出片进行同时双轴拉伸。也可以是:利用圆周速度不同的辊组沿纵向对将基材层(A)的熔融原料挤出而成的片进行单轴拉伸,然后在该基材层(A)上直接挤出防亮线层(B)的熔融原料并贴合(层压)而得到层叠物,将该层叠物导入拉幅炉,沿横向进行单轴拉伸,从而得到各层的拉伸轴数不同的层叠薄膜。
拉伸温度为比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低2~60℃、且比玻璃化转变点比高2~60℃的温度,树脂为丙烯均聚物(熔点155~167℃)时优选为95~165℃,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玻璃化转变点:约70℃)时优选为100~130℃。另外,拉伸速度优选为20~350m/分钟。
所得层叠薄膜根据需要可以进行热处理(退火处理),谋求促进结晶化、减少层叠薄膜的热收缩率等。
为了调节层叠薄膜的大小、以及构成其的基材层(A)、防亮线层(B)中所产生的孔洞的大小,拉伸各层时的面积拉伸倍率为1.3~80倍的范围,优选为7~70倍的范围,更优选为22倍~65倍,最优选为25~60倍。例如面积拉伸倍率可以为27~50倍,可以为30~45倍,可以为33~42倍,可以为35~40倍。如果面积拉伸倍率在1.3~80倍的范围内,则具有易于得到微小孔洞、易于抑制反射率降低、亮线防止效果也进一步提高的倾向。
为了调节在本发明的层叠薄膜中所产生的每单位体积的孔洞的量,孔隙率优选为15~70%,更优选为20~55%。例如孔隙率可以为30~54%,可以为38~54%。在本说明书中,“孔隙率”是指根据上述式7计算的值。式7的ρ0表示层叠薄膜的真密度,ρ表示层叠薄膜的密度(JIS-P8118)。只要拉伸前的材料不含有大量的空气,则真密度与拉伸前的密度基本相等。如果孔隙率为15%以上,则易于得到足够的反射率,如果为70%以下,则具有容易进行均匀的孔洞成形、稳定地拉伸成形的倾向。
无论本发明的层叠薄膜用哪种成形方法制成,只要能够把握构成其的基材层(A)、防亮线层(B)各自的真密度(拉伸前的组合物的密度),且能够把握其比例(例如克重(grammage)的比等),则层叠薄膜的真密度ρ0可以通过计算求得。另外,层叠薄膜的密度ρ可以由实际测量求得,接着可以使用上述式7算出层叠薄膜的孔隙率。
本发明的层叠薄膜的密度ρ一般为0.5~1.2g/cm3的范围,孔洞越多密度越小、孔隙率越大。一般孔隙率越大越可以提高表面的反射率(全光线反射率)。然而,由于即便有少量的粗大孔洞对于提高反射率的效果也仍较小,因而理想的是有大量的微小孔洞且孔隙率大的情况。另外,孔隙率过大时,层叠薄膜的强度会降低,针对在面光源装置中的安装等的操作性恶化。
这样得到的本发明的层叠薄膜基于JIS-Z-8722在波长550nm下测定的全透光率T优选为0~2.5%,更优选为0~2%。如果全透光率T为2.5%以下,则易于防止由光的内部损失导致的反射率(全光线反射率)降低,因此具有易于提高内置式面光源装置的亮度的倾向。
[光反射体]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如图1所示,其特征在于,包含层叠薄膜,该层叠薄膜包括基材层(A)和包含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防亮线层(B)。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可以是在基材层(A)的一个面层叠有防亮线层(B)的结构,也可以是在基材层(A)的两面层叠有防亮线层(B)的结构。另外,上述的层叠薄膜中还可以进一步附加其他层。例如,可以在基材层(A)的与包含防亮线层(B)的面相反的面或基材层(A)与防亮线层(B)之间具有性能调节层(C)。即本发明可以例示出具有下述结构的光反射体:(B)/(A)、(B)/(A)/(B)、(B)/(A)/(C)、(B)/(C)/(A)、(B)/(C)/(A)/(B)、(B)/(C)/(A)/(C)、(B)/(C)/(A)/(C)/(B)等。
性能调节层(C)
性能调节层(C)是指为了赋予光反射体所需要的其他要求性能,例如弯曲弹性这样的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等而设置的。在设置于基材层(A)与防亮线层(B)之间时,可以是用于提高粘接强度的粘接层、底漆层。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是用于赋予耐热性、防磁性、耐污染性、导电性、隐蔽性等性能的物质。
性能调节层(C)中可以使用与基材层(A)中使用的物质相同的热塑性树脂。另外,可以含有也可以不含有前述填料。填料的配合量通常以0~20重量%、优选以0~10重量%、更优选以0~5重量%、特别优选以0~3重量%的范围使用。
作为性能调节层(C)的形成方法,与上述基材层(A)同样地,可列举出下述方法:在拉伸成形前使用多层T模具、I模具将性能调节层(C)的熔融原料共挤出,将所得层叠体拉伸成形来设置的方法;在上述基材层(A)为双轴拉伸物时,在结束基材层(A)的单轴方向的拉伸后,将性能调节层(C)的熔融原料挤出、并贴合于基材层(A)上,对该层叠体进行单轴拉伸成形来设置的方法;在上述拉伸成形而得到基材层(A)后,将性能调节层(C)的原料树脂直接挤出或者隔着易粘接层挤出、并贴合来设置的方法;在基材层(A)上涂布性能调节层(C)成分来设置的方法等。
根据需要,本发明的性能调节层(C)中可以同样地配合基材层(A)中记载的其他成分。
性能调节层(C)的壁厚优选为1μm以上,更优选为2~30μm,特别优选为3~20μm。通过为1μm以上,具有易于提高光反射体的机械的强度、易于提高加工适应性的倾向。
本发明的亮线改良效果
可认为,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将由各光源从斜向入射的光如下调节:通过鳞片状光反射部,以与正反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的镜面反射)相比略回到面方向的状态反射光,使得各光源间的反射光的总和变大。
为了将此定量表示,使用以上述式1表示的反射角光量比Q作为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反射光分布的指标。反射角光量比Q可以通过使用变角光度计测定光反射体的S15、S30、S45的各光量值来计算算出。变角光度计可以如下进行测定:如图4所示,在保持光源与反射点之间的距离和反射点与光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为一定的同时、自由地改变入射角和反射角来测定光量。
S15、S30、S45为如下测定的光量值:由设置于与光反射体分开的位置的光源向光反射体的防亮线层(B)侧照射光时,在由光反射体以反射角15°、30°、45°正反射的光的光路上、距光线反射点正好为特定的距离的位置进行测定。图5(a)是表示来自光源的光以15°的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正反射的光路的图,图5(b)是表示来自光源的光以30°的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正反射的光路的图,图5(c)是表示来自光源的光以45°的入射角和反射角进行正反射的光路的图。此处,使下述三个距离全部相等:以15°的反射角进行正反射时光线反射点R15与S15的光量测定位置P15之间的距离,以30°的反射角正反射时光线反射点R30与S30的光量测定位置P30之间的距离,以45°的反射角正反射时光线反射点R45与S45的光量测定位置P45之间的距离。如果这三者距离相等,则其长短对于所计算的Q值没有影响。S15、S30、S45的测定可以使用变角光度计进行。另外,在本发明中,反射角是指来自光源的光被光反射体反射时反射光的方向与光反射体表面的垂线所形成的角。另外,在本发明中,入射角是指来自光源的光向光反射体入射时入射光的方向与光反射体表面的垂线所形成的角。
可以基于所测定得到的S15、S30、S45,通过式4~6求出U15、U30、U45。U15、U30、U45分别表示从光反射体以反射角15°、30°、45°正反射的光的光路与漫射板的交点处的光量。即,表示图5的T15、T30、T45位置处的光量。由于光具有与距离的平方成比例衰减的特性,因此如式4~6所示,可以通过将S15、S30、S45乘以Cos2θ来求出U15、U30、U45(θ为反射角)。
可以基于所得U15、U30、U45,通过式2以及式3求出Q1和Q2。Q1的分母Tan(45°)-Tan(15°)、与Q2的分母Tan(30°)-Tan(15°)之比等于图5中的漫射板的T15和T45之间的距离、与T15和T30之间的距离之比。因此,Q1表示从漫射板的T1到T45的平均光量增加率,Q2表示从漫射板的T15到T30的平均光量增加率。以漫射板上位于光源正上方的位置为T0,图6(a)示意性地示出了距T0的距离(横轴)与光量(纵轴)的关系。直线q1的斜率相当于Q1,直线q2的斜率相当于Q2。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以Q2/Q1表示的反射角光量比Q为1.5~6.5,因此如图6(a)所示,直线q2的斜率大于直线q1的斜率,连接3点的线为向上凸的山型曲线。图6(a)是表示来自左侧光源的反射光的测定结果的图表,通常右侧也存在同样的光源,优选还加上来自其右侧光源的反射光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图6(b)是重叠示出了来自右侧光源的反射光的测定结果的图表。此处,T0’表示右侧光源的位置。两个图表通常成对称形状,同样为向上凸的山型曲线。因此,如图7所示,T30附近的累积光量值(基本为灯之间的中央位置)要大于T15、T45附近的累积光量值,能够充分发挥防止亮线、防止亮度不均匀的效果。在图7中,A为来自光源的直接光成分,B累计了来自多个光源的反射光成分。
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反射角光量比Q优选为1.5~4.0,特别优选为1.5~3.0。进而,本发明的光反射体的反射角光量比Q可以设定为1.55~2.5,可以设定为1.6~2.0。反射角光量比Q小于1.5时,光源之间变暗,易于产生亮线。反之,反射角光量比Q超过6.5时,光源附近变暗,易于产生亮线。
在假设光反射体为理想的镜面、具有以与入射光相等的角度反射反射光的特征的情况下,连接图6(a)的3点的线会成直线,上述反射角光量比Q为1(Q1=Q2)。进而,在光反射体为漫反射体、具有向随机方向反射入射光的特征的情况下,连接3点的线为向下凹的曲线,上述反射角光量比Q小于1(Q1>Q2)。在任一情况下,灯之间均会变暗、更易于产生亮线。
作为具有将光的朝向整合为一个方向的作用的逆反射性(retroreflective)部件,通常已知有棱镜片、中空珠涂布片。虽然也取决于设计,但使用其时,反射角光量比Q有可能超过6.5。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不是要将入射的光全部通过逆反射整合,而是仅将入射到鳞片状光反射部的光平缓地整合。即使是棱镜片、中空珠涂布片,通过调节配置于表面的棱镜、中空珠的比例,例如相互分隔地配置或零散地涂布来调节逆反射性,也可能将反射角光量比Q调节为6.5以内。然而,与棱镜片、中空珠涂布品相比,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具有结构简单且易于处理的优点。另外由于基本由同一部件形成,因此具有可控制部件成本、废弃时的回收性高的优点。
另外,在用于得到本发明的反射角光量比Q的式1~6中,Tan(15°)、Tan(30°)、Tan(45°)、Cos2(15°)、Cos2(30°)、和Cos22(45°)均为常数。因此,本发明的反射角光量比Q与实测值S15、S30、S45如下述式8所示,可以总结为一个关系式来进行转换。
[数学式5]
[面光源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以及照明装置分别为具备上述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以及照明装置。作为具体构成,可以例示出如图2所示的直下式背光、如图3所示的侧光式背光。如图2所示的直下式背光包括起结构体兼光反射体作用的壳体11、漫射板14、冷阴极灯15等光源。如图3所示的侧光式背光包括对透明的压克力板13进行网点印刷12而成的导光板、光反射体11、漫射板14、冷阴极灯15等光源。
本发明的面光源装置以及照明装置优选具有两个以上的线状光源。更优选的是,两个以上线状光源以等间距平行地配置,进一步优选的是,两个以上相同长度的线状光源以等间距平行地配置。特别优选的是,来自线状光源的光在光反射体表面以30°的反射角被正反射而到达的漫射板上的位置距离邻近的线状光源大致等距。这里所说的大致等距是指,距一侧的线状光源的距离为距另一侧的线状光源的距离±10%以内,优选为±5%以内,进一步优选为±3%以内,特别优选为±1%以内。邻近的光源之间的距离通常为20~30mm,优选为21~28mm。另外,光源与光反射体的距离通常为1~4mm,优选为1.5~3.8mm。进而,光反射体与漫射板的距离通常为13~21mm,优选为18~21mm。
这里所说的面光源装置是指液晶TV、液晶显示器等液晶显示装置用的背光、灯饰板用背光等。另外,这里所说的照明装置是指,需要反射体的家庭用照明装置,例如指顶灯(ceiling lamp)、下照灯(downlight)、衬底照明(base light)、厨房灯、壁灯(bracket light)、吊灯等。本发明的光反射体也可以用于这些面光源装置、照明装置以外的装置、部件。
实施例
以下记载实施例、比较例和试验例来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以下示出的材料、用量、比例、操作等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于以下示出的具体例子。另外,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材料示于表1。
[表1]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231
(实施例1、4、5、8)
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A)、(B),分别使用3台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A)、(B)在250℃下各自进行熔融混炼。此后,供给于1台共挤出模具,以成(B)/(A)/(B)的方式在模具内层叠组合物(A)和组合物(B),将其挤出成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从而得到层叠物。
将该层叠物再加热至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machine direction:MD)以表2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
接着将该层叠物再加热至160℃,利用拉幅机沿横向(宽度方向:CD)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此后,在160℃下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除耳部,得到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三层结构的层叠薄膜。以该层叠薄膜为光反射体。
(实施例2)
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A),使用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A)在250℃下进行熔融混炼。此后,挤出成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从而得到组合物(A)的无拉伸片(A)。将该片再加热至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得到纵拉伸片(A)。
使用挤出机将由表1中记载的PP2形成的组合物(C)在250℃下进行熔融混炼,并将组合物(C)熔融挤出于上述得到的纵拉伸片(A)的两面,以成(C)/(A)/(C)的方式层叠。接着,将该层叠物再加热至160℃,用拉幅机沿横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此后,在160℃下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除耳部,得到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三层结构的层叠薄膜1。
接着,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B),使用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B)在250℃下进行熔融混炼。此后,挤出成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从而得到无拉伸片(B)。将该无拉伸片(B)再加热至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得到纵拉伸片(B)。接着将该纵拉伸片(B)再加热至160℃,用拉幅机沿横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此后,在160℃下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除耳部,得到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双轴拉伸薄膜(B)。
在层叠薄膜1的一面涂布4g/m2(干燥后固体成分换算)聚酯系增粘涂剂(anchor coat,Toyo-Morton,Ltd.制造:AD-503)作为粘接剂,在溶剂干燥后贴合双轴拉伸薄膜(B),以成(B)/(C)/(A)/(C)的方式层叠,得到四层结构的层叠薄膜。以该层叠薄膜为光反射体。
(实施例3)
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A),使用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A)在250℃下进行熔融混炼。此后,挤出成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从而得到组合物(A)的无拉伸片(A)。将该片再加热至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得到纵拉伸片(A)。
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B),使用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B)在250℃下进行熔融混炼,将组合物(B)熔融挤出于上述得到的纵拉伸片(A)的两面,以成(B)/(A)/(B)的方式层叠。接着将该层叠物再加热至160℃,用拉幅机沿横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此后,在160℃下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除耳部,得到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三层结构的层叠薄膜。以该层叠薄膜为光反射体。
(实施例6)
通过如下得到层叠物: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A)、(B),分别使用3台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A)、(B)在250℃下各自进行熔融混炼。此后,供给于1台共挤出模具,以成(B)/(A)/(B)的方式在模具内层叠组合物(A)和组合物(B),将其挤出成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
将该层叠物裁断,得到纵100mm×横100mm见方的片。使用双轴拉伸试验装置((株)东洋精机制作所制造)将该片再加热至160℃,然后,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同时双轴拉伸,利用冷风冷却至60℃,切除耳部,得到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三层结构的层叠薄膜。以该层叠薄膜为光反射体。
(实施例7,比较例1、2)
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A),使用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A)在250℃下进行熔融混炼。此后,挤出成片状,用冷却辊冷却至约60℃,从而得到组合物(A)的无拉伸片(A)。将该片再加热至145℃,然后利用多个辊组的圆周速度差沿纵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得到纵拉伸片(A)。
以表2中记载的比例配合表1中记载的材料得到组合物(B)、(C),分别使用3台挤出机将所得组合物(B)、(C)在250℃下各自进行熔融混炼,并熔融挤出于上述得到的纵拉伸片(A)的两面,以成(B)/(C)/(A)/(C)的方式层叠。接着将该层叠物再加热至160℃,用拉幅机沿横向以表2中记载的倍率进行拉伸。此后,在160℃下进行退火处理,然后冷却至60℃,切除耳部,得到具有表2中记载的厚度的四层结构的层叠薄膜。以该层叠薄膜为光反射体。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271
(评价例)
反射角15°、30°、45°的光量:
对于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造的各个光反射体,使用自动变角光度计(GP200:(株)村上色彩研究所制造)分别在对15°、30°、45°的光线照射角各自在15°、30°、45°的反射角(光接收角)下测定接收光时的光量值。将测定的光量分别设为S15、S30、S45。
由所测定的S15、S30、S45通过式1~6求出Q1、Q2、Q。结果示于表3。
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长宽比:
对于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造的各个光反射体,求出成形时的纵向与横向的各长宽比。
纵向的长宽比如下求得: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M-200:Toyo-Morton,Ltd.制造)以1000~3000倍观察与防亮线层(B)的纵向平行的厚度方向的垂直截面,测量任意求得的10处鳞片状光反射部的尺寸(最大径、最小径),将单独求得的各长宽比(最大径/最小径)平均得到。结果作为A1示于表3。
同样地,横向的长宽比如下求得: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M-200:Toyo-Morton,Ltd.制造)以1000~3000倍观察与防亮线层(B)的横向平行的厚度方向的垂直截面,测量任意求得的10处鳞片状光反射部的尺寸(最大径、最小径),求出单独求得的长宽比(最大径/最小径)的平均值。结果作为A2示出于表3。
透射率:
对于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造的各个光反射体,依据JIS-Z-8722条件d记载的方法,使用安装有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281
150mm的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U-3310:(株)日立制作所制造)来测定波长550nm下的透光率。结果示于表3。
亮线等级:
在具有图2所示的结构的17英寸大小的面光源装置的11位置处,分别设置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造的光反射体。使邻近的冷阴极灯15之间的距离为24mm。在冷阴极灯15上连接倒相器(inverter unit,ハリソン公司制造),使12V、6mA的管电流流入冷阴极灯15来点灯、照射,3小时后进行下述评价。
亮度的测定如下进行:使用亮度计(BM-7:Toyo-Morton,Ltd.社制造),使亮度计处于亮度计与面光源装置的距离相对于面光源装置的法线方向为50cm的位置处,并使亮度计在与冷阴极灯15垂直的方向水平移动的同时,在长度100mm的长度以间距1mm测定亮度。由所得各点处的亮度的值按照“(极大值-极小值)/平均值”求得亮度不均率,按照下述基准判断亮线的产生等级。结果示于表3。
5:亮度不均率小于2.0,良好。
4:亮度不均率为2.0以上且小于2.5,良好。
3:亮度不均率为2.5以上且小于3.0,良好。
2:亮度不均率为3.0以上且小于3.5,不良。
1:亮度不均率为3.5以上,不良。
图8为显示比较例2和实施例3有无亮线的照片。比较例2中可发现光源的正上方有亮线,实施例3中未发现亮线。
Figure BPA0000130691650030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光反射体,在设置多个光源光(特别是如冷阴极灯那样的线状的光源灯等)的背光中,即使是以往的易于发生由亮线导致的亮度不均匀的面光源装置,也能够不改变装置自身的结构而实现亮度不均匀少且不容易产生亮线的面光源装置。因此,本发明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高。

Claims (13)

1.一种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包含层叠薄膜,且通过下述式1求得的反射角光量比Q为1.5~6.5,所述层叠薄膜包括基材层(A)和包含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防亮线层(B),
[数学式1]
Figure FPA00001306916400011
在式1中,Q1和Q2分别以下述式2和下述式3表示,
[数学式2]
Figure FPA00001306916400012
…(式2)
Figure FPA00001306916400013
…(式3)
在式2和式3中,U15、U30、U45分别以下述式4~6表示,
[数学式3]
U15=S15×Cos2(15°)        …(式4)
U30=S30×Cos2(30°)        …(式5)
U45=S45×Cos2(45°)        …(式6)
在式4~6中,S15、S30、S45为如下测定的光量值:在由设置于与所述光反射体分开的位置的光源向所述光反射体的防亮线层(B)侧照射光时,在由所述光反射体以反射角15°、30°、45°正反射的光的光路上、距光线反射点等距的位置测定的光量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鳞片状光反射部的长宽比在所述层叠薄膜的横向和纵向中的任一方向上均为2~10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薄膜是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填料、并且以1.3~80倍的面积拉伸倍率进行了拉伸的薄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A)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填料,所述基材层(A)中的所述填料的含量为5~75重量%,所述填料为平均粒径0.05~1.5μm的无机填料、平均分散粒径0.05~1.5μm的有机填料或者这两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A)中所含的填料为表面处理过的无机填料。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亮线层(B)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填料,所述防亮线层(B)中的填料的含量为1~40重量%,所述填料为平均粒径0.05~20μm的无机填料、平均分散粒径0.05~20μm的有机填料或者这两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亮线层(B)中所含的填料为长宽比1~80的无机填料。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树脂为聚烯烃系树脂。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通过下述式7求得的所述层叠薄膜的孔隙率为15~70%,
[数学式4]
Figure FPA00001306916400021
在式7中,ρ0表示所述层叠薄膜的真密度,ρ表示所述层叠薄膜的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基于JIS-Z-8722求得的所述层叠薄膜在波长550nm下的透光率为0~2.5%。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其特征在于,其用于具有两个以上线状光源的面光源装置或照明装置。
12.一种面光源装置,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且具有两个以上的线状光源。
13.一种照明装置,其使用了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反射体,且具有两个以上的线状光源。
CN200980128980.0A 2008-07-24 2009-03-10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5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0672 2008-07-24
JP2008190672 2008-07-24
PCT/JP2009/054575 WO2010010729A1 (ja) 2008-07-24 2009-03-10 光反射体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5822A true CN102105822A (zh) 2011-06-22
CN102105822B CN102105822B (zh) 2015-04-22

Family

ID=41570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898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5822B (zh) 2008-07-24 2009-03-10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950920B2 (zh)
EP (1) EP2317350A4 (zh)
JP (1) JP5270409B2 (zh)
KR (1) KR20110036580A (zh)
CN (1) CN102105822B (zh)
WO (1) WO201001072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7075A (zh) * 2016-11-15 2017-02-0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各向同性阅读照明方法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03368A (ja) * 2011-11-11 2013-05-30 Sekisui Chem Co Ltd 多層フィルム
WO2013135827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Dsm Ip Assets B.V. Part of a led system
WO2014199676A1 (ja) * 2013-06-10 2014-1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導光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面状発光装置
WO2015183822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Lighting devices
BR112017009409A2 (pt) * 2015-03-12 2017-12-19 Koninklijke Philips Nv unidade de iluminação para digitalizador de patologia digital, e, digitalizador de patologia digital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6415A1 (en) * 2001-09-28 2004-12-09 Yupo Corporation Semitransparent reflector
CN1672067A (zh) * 2002-07-24 2005-09-21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
CN1809768A (zh) * 2003-06-19 2006-07-26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96323B2 (en) * 1991-01-22 2002-12-11 Toray Industries, Inc. Reflector for a surface light source
JPH0816175B2 (ja) 1991-01-22 1996-02-21 東レ株式会社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3067856B2 (ja) 1991-08-09 2000-07-24 丸尾カルシウム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炭酸カルシウ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745033B2 (ja) 1991-11-12 1998-04-28 丸尾カルシウム株式会社 炭酸カルシウムの表面処理方法
JPH06298957A (ja) 1993-04-12 1994-10-25 Mitsui Toatsu Chem Inc 光反射シート
GB9316948D0 (en) * 1993-08-14 1993-09-29 Ibm Programming aid for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JPH07300568A (ja) 1994-05-02 1995-11-14 Fuaimatetsuku:Kk 無機微粉体の製造方法
TW344032B (en) * 1995-01-27 1998-11-01 Mitsui Toatsu Chemicals Light reflective sheet and light reflector using it
JP3683965B2 (ja) 1995-01-27 2005-08-17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光反射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反射装置
JP3960644B2 (ja) 1996-12-17 2007-08-15 株式会社ファイマテック 帯電防止性無機フィラー、該フィラーを含有する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966532A (en) * 1997-07-10 1999-10-12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Graphical code generation wizard for automatically creating graphical programs
US7152027B2 (en) * 1998-02-17 2006-12-19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Reconfigurable test system
JPH11256144A (ja) 1998-03-11 1999-09-21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帯電防止剤および帯電防止性フィラー
JP3685031B2 (ja) 1998-04-10 2005-08-17 丸尾カルシウム株式会社 合成樹脂用表面処理炭酸カルシウム填料、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填料を配合してなる樹脂組成物
JP3151196B2 (ja) 1998-04-10 2001-04-03 丸尾カルシウム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炭酸カルシウム填料、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填料を配合してなる樹脂組成物
US6983446B2 (en) * 1999-10-05 2006-01-03 Borland Software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finding specific line of source code
JP4442836B2 (ja) * 2000-02-02 2010-03-3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
JP2001228315A (ja) * 2000-02-14 2001-08-24 Nitto Denko Corp 反射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US7334216B2 (en) * 2000-04-04 2008-02-19 Sos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user interfaces
US6533440B2 (en) * 2000-04-26 2003-03-18 Yupo Corporation Light reflector
JP4688339B2 (ja) 2000-04-26 2011-05-2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
US7577834B1 (en) * 2000-05-09 2009-08-18 Sun Microsystems, Inc. Message authentication using message gates in a distribu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KR20060053016A (ko) * 2000-07-12 2006-05-19 도레이 가부시끼가이샤 면광원 반사부재용 백색필름
JP3870731B2 (ja) 2000-07-12 2007-01-24 東レ株式会社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フィルム
CN1181360C (zh) * 2000-12-28 2004-12-22 王子油化合成纸株式会社 光半透过反射体
JP3824521B2 (ja) * 2000-12-28 2006-09-20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半透過反射体
JP2002220547A (ja) 2001-01-29 2002-08-09 Maruo Calcium Co Ltd 表面処理連鎖状炭酸カルシウム及びこれを配合してなる樹脂組成物
JP3897543B2 (ja) 2001-06-01 2007-03-28 丸尾カルシウム株式会社 樹脂用表面処理無機フィラー及びこれを配合した樹脂組成物
US6799184B2 (en) * 2001-06-21 2004-09-28 Sybase, Inc. Relational database system providing XML query support
US8555261B1 (en) * 2001-06-28 2013-10-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Object-oriented pull model XML parser
WO2003014778A1 (fr) 2001-08-06 2003-02-20 Yupo Corporation Reflecteur optique
JP4263882B2 (ja) 2001-08-06 2009-05-13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
US7627860B2 (en) * 2001-08-14 2009-12-01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Graphically deployment of a program with automatic conversion of program type
JP4229667B2 (ja) * 2001-09-28 2009-02-25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半透過反射体
JP2004309804A (ja) 2003-04-08 2004-11-04 Yupo Corp 光反射体
JP2004151707A (ja) * 2002-10-11 2004-05-27 Yupo Corp 光反射体
US7716167B2 (en) * 2002-12-18 2010-05-1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building an OLAP model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EP1645892A4 (en) * 2003-06-19 2009-11-11 Yupo Corp REFLECTIVE BODY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THE SAME
JP4914562B2 (ja) * 2003-06-19 2012-04-1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2005099314A (ja) * 2003-09-24 2005-04-14 Yupo Corp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両面表示型面光源装置
JP4836414B2 (ja) * 2003-12-19 2011-12-14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4933060B2 (ja) * 2004-05-31 2012-05-16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CN100541238C (zh) * 2004-05-31 2009-09-16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US20080043490A1 (en) * 2005-09-09 2008-02-21 Fusion Optix Inc. Enhanced Light Guide
US7278775B2 (en) * 2004-09-09 2007-10-09 Fusion Optix Inc. Enhanced LCD backlight
EP1837686A4 (en) * 2004-12-17 2009-11-18 Yupo Corp LIGHT REFLECTOR AND DEVICE PRODUCING SURFACE LIGHT
JP4866075B2 (ja) * 2004-12-17 2012-02-0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US7886269B2 (en) * 2005-04-29 2011-02-08 Microsoft Corporation XML application framework
EP1953574B1 (en) * 2005-10-31 2016-08-24 Yupo Corporation Light reflector, planar light sour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8099726B2 (en) * 2005-12-07 2012-01-17 Microsoft Corporation Implementing strong atomicity in software transactional memory
JP2008003254A (ja) * 2006-06-21 2008-01-10 Idemitsu Kosan Co Ltd 光線反射用多層シート、これを用いた反射器、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146886A (ja) * 2006-12-06 2008-06-26 Sony Corp 面発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2008158135A (ja) * 2006-12-22 2008-07-10 Asahi Kasei Corp 反射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US8122006B2 (en) * 2007-05-29 2012-02-21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Event processing query language including retain clause
US8462292B2 (en) * 2008-07-31 2013-06-11 Rambus Delaware Llc Optically transmissive substrates and light emitting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and methods of displaying images using the optically transmissive substrates and light emitting assembli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46415A1 (en) * 2001-09-28 2004-12-09 Yupo Corporation Semitransparent reflector
CN1672067A (zh) * 2002-07-24 2005-09-21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
CN1809768A (zh) * 2003-06-19 2006-07-26 优泊公司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77075A (zh) * 2016-11-15 2017-02-08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各向同性阅读照明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70409B2 (ja) 2013-08-21
EP2317350A4 (en) 2012-09-26
US20110176299A1 (en) 2011-07-21
WO2010010729A1 (ja) 2010-01-28
EP2317350A1 (en) 2011-05-04
JP2010049231A (ja) 2010-03-04
US8950920B2 (en) 2015-02-10
KR20110036580A (ko) 2011-04-07
CN102105822B (zh) 2015-04-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42443B2 (en) Light reflector and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0541238C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该光反射体的面光源装置
US20050191464A1 (en) Light reflector
CN102105822B (zh) 光反射体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JP4933060B2 (ja)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JP5464997B2 (ja)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JP4866075B2 (ja) 光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
CN101300509B (zh) 光反射体以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3270434A (zh) 光反射体和使用了其的面光源装置
TWI463190B (zh) 光反射體及面光源裝置
JP5086606B2 (ja) 光反射体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CN102239433A (zh) 光反射体以及使用其的面光源装置
JP2013218092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4137943A (ja) 直下型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5031893A (ja) 照明装置用レンズフィルム積層体
JP2014137942A (ja) 直下型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3218093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22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