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7577A - 摄像组件 - Google Patents

摄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7577A
CN102077577A CN2009801249254A CN200980124925A CN102077577A CN 102077577 A CN102077577 A CN 102077577A CN 2009801249254 A CN2009801249254 A CN 2009801249254A CN 200980124925 A CN200980124925 A CN 200980124925A CN 102077577 A CN102077577 A CN 1020775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ing apparatus
light
lens
phase difference
differenc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49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7577B (zh
Inventor
新谷大
余湖孝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75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75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75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757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a single direction only, e.g. lenticula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62Stacked lens arrays, i.e. refractive surfaces arranged in at least two planes, without structurally separate optical elements in-betwee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3Special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elements, address-lines or gate-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83Processes or apparatus peculiar to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these device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1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for transform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into image signals
    • H04N25/11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 H04N25/13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 H04N25/134Arrangement of colour filter arrays [CFA]; Filter mosa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lter elements based on three different wavelength filter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Transforming Light Signals Into Electric Sig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的摄像组件,并提供一种可提高使用了摄像元件的各种处理中的便利性,既可使光透过摄像元件又可确保该摄像元件的强度的摄像组件。摄像组件(1)具备:摄像元件(10),其具有基板(11a)和设于基板(11a)的光接收部(11b),通过光电转换将由该光接收部(11b)接收到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且,以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玻璃基板(19),其与摄像元件(10)接合并使光透过。

Description

摄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的摄像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及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将拍摄对象的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将该电信号数字化进行记录的数字式摄像机得到普及。
数字单镜头反射式摄像机具有检测拍摄对象图像的相位差的相位差检测部,由此具备进行自动聚焦(以下,也简称为AF)的相位差检测方式AF功能。由于根据相位差检测方式AF功能可检测散焦方向及散焦量,因而可缩短聚焦透镜的移动时间,具有可迅速聚焦的优点(例如,专利文献1)。在现有的数字单镜头反射式摄像机中,为了将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导入相位差检测部,而在自透镜镜筒至摄像元件的光路上设有可进入/退出的可动反射镜。
另外,所谓的小型数字摄像机采用了具有通过摄像元件的视频AF的自动聚焦功能(例如,专利文献2)。这样,在小型数字摄像机中,由于不需要使用将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导入相位差检测部的反射镜而实现了小型化。在这样的小型数字摄像机中,可边使摄像元件曝光边进行自动聚焦。即,可以一边进行自动聚焦一边利用摄像元件进行各种处理,例如,从在摄像元件上成像的拍摄对象取得图像信号,使其显示在设于摄像机背面的图像显示部;或者记录到记录部。该视频AF的自动聚焦功能与相位差检测方式AF相比一般具有精度高的优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5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5140号公报
但是,如专利文献2的数字摄像机,在视频AF中不能瞬时检测散焦方向。例如,根据对比度检测方式AF,通过检测对比度峰值而检测焦点,但是,如果不使聚焦透镜从现在的位置进行前后移动等,不能检测对比度峰值的方向即散焦方向。因此,焦点检测需要时间。
即,为了缩短焦点检测所需要的时间,还是相位差检测方式AF有利。但是,如专利文献1的数字单镜头反射式摄像机那样,在采用相位差检测方式AF的摄像组件中,为了把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导入相位差检测部,需要使可动反射镜进入透镜镜筒至摄像元件的光路。由此,不能一边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AF一边进行使用摄像元件的各种处理。另外,在朝向相位差检测部的光路和朝向摄像元件的光路切换入射光的光路时,需要移动可动反射镜,因该可动反射镜的移动而产生时滞及噪声。
即,在现有的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AF的摄像组件中,由于与使用摄像元件的各种处理相关联,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一点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提高使用摄像元件进行各种处理以及使用相位差检测部的相位差进行检测时的便利性。
本发明人为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锐意研究,结果发现了利用透过摄像元件的光的方法。即,通过使用透过摄像元件的光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可去掉可动反射镜,并且,通过摄像元件的处理和相位差检测可并行进行。另外,通过使光透过摄像元件,不限于相位差检测,还可提高进行各种处理的便利性。
但是,为了使光透过摄像元件而需要极薄地形成摄像元件,因此造成摄像元件强度的降低。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可使光透过摄像元件,又可确保该摄像元件的强度的摄像组件。
因此,本发明中,在摄像元件的基板上接合光学透明基板,以加固摄像元件。具体而言,本发明的摄像组件具备:具有半导体基板和设于该半导体基板的光接收部,通过光电转换将由该光接收部接收到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的摄像元件;和与所述摄像元件接合并使光透过的光学透明基板。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光学透明基板接合于摄像元件,即使摄像元件极薄地形成至能透光的程度,也能够加固该摄像元件。而且,由于通过用光学透明基板构成该加固用的基板,可使光透过该光学透明基板,因而在光入射到摄像元件或者从摄像元件射出时,可防止该光学透明基板妨碍该光的入射或者射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摄像元件的剖面图;
图2是摄像机的结构图;
图3是摄像组件的剖面图;
图4是摄像元件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摄像元件和封装件的接合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相位检测组件的平面图;
图7是摄像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释放按钮完全按压之前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释放按钮完全按压之后的摄像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摄像组件的剖面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摄像元件的剖面图;
图12是变形例3的摄像元件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变形例3的摄像元件与封装件接合的剖面图;
图14是实施方式2的摄像元件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201、401、501:摄像组件
10、310、410:摄像元件
11a:基板(半导体基板)
11b:光接收部
15:滤色片(干涉滤色片)
20、220:相位差检测组件(相位差检测部)
21a:聚光透镜
221:聚光透镜层(聚光透镜)
23a:分光透镜
223:分光透镜层(分光透镜)
24a、224:行传感器
31:封装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对具备有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摄像组件1的摄像机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实施方式1的摄像机100为交换镜头式的单镜头数字摄像机,主要由具有摄像机系统的主要功能的摄像机主体4、和可拆卸地安装于摄像机主体4的交换镜头7构成。交换镜头7安装在设于摄像机主体4前面的机体卡口41上。在机体卡口41上设有电切片41a。
摄像机主体的构成
摄像机主体4具有:作为摄像图像取得拍摄对象图像的摄像组件1、调节摄像组件1的曝光状态的快门组件42、用于除去入射到摄像组件1的拍摄对象图像的红外光和减轻莫尔条纹现象的IR切断兼OLPF(Optical Low Pass Filter)43、由液晶显示器构成且显示摄像图像及实况图像及各种信息的图像显示部44、和机体控制部5。该摄像机主体4构成摄像装置主体。
在摄像机主体4设有:对摄像机系统电源的开关进行操作的电源开关40a、和摄像者在聚焦以及释放时进行操作的释放按钮40b。
当利用电源开关40a使电源处于ON状态时,向摄像机主体4及交换镜头7的各部供给电源。
释放按钮40b为两级式,通过半按进行后述的自动聚焦及AE等,另一方面,通过完全按下进行释放。
摄像组件1的详情将在以后述及,是通过光电转换将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装置。该摄像组件1的构成为,通过抖动修正组件45可在直达光轴X的平面内移动。
机体控制部5包含:机体微机50、非易失性存储器50a、控制快门组件42驱动的快门控制部51、控制摄像组件1的动作并同时将来自摄像组件1的电信号进行A/D转换并输出到机体微机50的摄像组件控制部52、进行例如来自卡片式记录介质及内部存储器即图像存储部58的图像数据的读出以及将图像数据记录至该图像存储部58的图像读出/记录部53、控制图像读出/记录部53的图像记录控制部54、控制图像显示部44显示的图像显示控制部55、检测因摄像机主体4的抖动而产生的图图像抖动量的抖动检测部56、控制抖动修正组件45的修正组件控制部57。该机体控制部5构成控制部。
机体微机50为服务于摄像机主体4中枢的控制装置,进行各种序列的控制。在机体微机50上例如搭载有CPU、ROM、RAM。而且,通过将存储于ROM的程序读入到CPU,可使机体微机50实现各种功能。
该机体微机50以下述方式构成,即,输入来自电源开关40a及释放按钮40b的输入信号,同时向快门控制部51、摄像组件控制部52、图像读出/记录部53、图像记录控制部54及修正组件控制部57等输出控制信号,对快门控制部51、摄像组件控制部52、图像读出/记录部53、图像记录控制部54及修正组件控制部57等执行各种控制。另外,机体微机50进行后述的透镜微机80与微机间的通信。
例如,根据机体微机50的指示,摄像组件控制部52对来自摄像组件1的电信号进行A/D转换并输出到机体微机50。机体微机50对取得的电信号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而生成图像信号。而且,机体微机50向图像读出/记录部53发送图像信号,并且,向图像记录控制部54进行图像的记录及显示的指示,进行图像信号向图像存储部58的保存和图像信号向图像显示控制部55的发送。图像显示控制部55基于发送来的图像信息控制图像显示部44,使图像显示于该图像显示部44。
在非易失性存储器50a中存储有与摄像机主体4有关的各种信息(主体信息)。该主体信息中例如还包含有:摄像机主体4的制造商名称、制造年月日、型号、安装于机体微机50内的软件版本、以及固件升级相关信息等用于特定摄像机主体4的型号的信息(主体特定信息)、关于摄像机主体4是否搭载有抖动修正组件45及抖动检测部56等用于修正图图像抖动的方法的信息、关于抖动检测部56的型号及灵敏度等检测性能的信息、错误履历等。另外,这些信息也可以取代非易失性存储器50a而存储于机体微机50内的存储部。
抖动检测部56具备检测由手抖动引起的摄像机主体4的移动的角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以在摄像机主体4静止的状态下的输出为标准,根据摄像机主体4移动的方向输出正负角速度信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检测偏摆方向及俯仰方向这两个方向而设有两个角速度传感器。将输出的角速度信号经过滤波处理、放大处理,利用A/D转换部转换为数字信号而输出到机体微机50。
交换镜头的构成
交换镜头7构成用于将拍摄对象成像于摄像机主体4内的摄像组件1的摄像光学系统,主要具有:进行对焦的聚焦调节部7A、调节光圈的光圈调节部7B、通过调节光路而修正图图像抖动的透镜用图图像抖动修正部7C、以及控制交换镜头7的动作的镜头控制部8。
交换镜头7经由镜头卡口71安装于摄像机主体4的机体卡口41上。另外,在镜头卡口71上设有将交换镜头7安装于摄像机主体4时与机体卡口41的电切片41a电连接的电切片71a。
聚焦调节部7A由调节焦点的聚焦透镜组72构成。聚焦透镜组72可在由交换镜头7的规格确定的自最近合焦位置至无限合焦位置的区间在光轴X方向移动。另外,聚焦透镜组72在利用后述的对比度检测方式检测合焦位置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夹持聚焦位置可在光轴X方向前后移动,因此,比自上述的最近合焦位置至无限远合焦位置的区间更具有可在光轴X方向前后移动的镜头位移余量区间。另外,聚焦透镜组72不一定非要用多个透镜构成,也可以只用一个透镜构成。
光圈调节部7B由调节光圈或者释放的光圈部73构成。该光圈部73构成光量调节部。
镜头用图图像抖动修正部7C具有:抖动修正透镜74、使抖动修正透镜74在直至光轴X的平面内移动的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
镜头控制部8具有:透镜微机80、非易失性存储器80a、控制聚焦透镜组72的动作的聚焦透镜组控制部81、接收聚焦透镜组控制部81的控制信号而驱动聚焦透镜组72的聚焦驱动部82、控制光圈部73的动作的光圈控制部83、检测交换镜7抖动的抖动检测部84、以及控制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的抖动修正透镜组件控制部85。
透镜微机80为服务于交换镜头7中枢的控制装置,与搭载于交换镜头7的各部连接。具体而言,在透镜微机80上搭载有CPU、ROM、RAM,通过将存储于ROM的程序读入到CPU,可实现各种功能。例如,透镜微机80具有基于来自机体微机50的信号将镜头用图图像抖动修正装置(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等)设定为可修正状态或者不可修正状态的功能。另外,利用设置于镜头卡口71的电切片71a和设置于机体卡口41的电切片41a的接触,将机体微机50及透镜微机80电性连接,使其可彼此接收发送信息。
另外,在非易失性存储器80a中存储有与交换镜头7有关的各种信息(镜头信息)。该镜头信息中包含有例如:交换镜头7的制造商名称、制造年月日、型号、安装于透镜微机80的软件版本以及与固件升级有关信息等用于特定交换镜头7型号的信息(镜头特定信息)、关于交换镜头7是否搭载有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及抖动检测部84等用于修正图图像抖动的装置的信息、在搭载有用于修正图图像抖动的装置的情况下关于抖动检测部84的型号及灵敏度等检测性能的信息、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的型号及最大可修正角度等与修正性能有关的信息(镜头侧修正性能信息)、以及用于进行图图像抖动修正的软件版本等。另外,镜头信息中还包含:与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的驱动所需要的消耗电力有关的信息(镜头侧消耗电力信息)以及与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的驱动方式有关的信息(镜头侧驱动方式信息)。另外,非易失性存储器80a还可存储从机体微机50发出的信息。另外,这些信息也可以取代非易失性存储器80a而存储于透镜微机80内的存储部。
聚焦透镜组控制部81具有:对聚焦透镜组72在光轴方向的绝对位置进行检测的绝对位置检测部81a、以及对聚焦透镜组72在光轴方向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的相对位置检测部81b。绝对位置检测部81a用于检测在交换镜头7框体中的聚焦透镜组72绝对位置。绝对位置检测部81a例如由数bit的接触式编码基板和电刷构成,可检测绝对位置。尽管仅靠相对位置检测部81b不能检测聚焦透镜组72的绝对位置,但可检测聚焦透镜组72的移动方向,例如采用两相编码器。两相编码器设有两个如旋转脉冲编码器、MR元件、霍尔元件等根据聚焦透镜组72在光轴方向的位置按相等的间距交互输出二进制值信号,以使这些间距的相位错开的方式设置。透镜微机80根据相对位置检测部81b的输出计算出聚焦透镜组72在光轴方向的相对位置。
抖动检测部84具备检测因手抖动等引起的交换镜头7移动的角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以在交换镜头7静止的状态下的输出为标准,根据交换镜头7移动的方向输出正负角速度信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检测偏摆方向及俯仰方向这两个方向而设有两个角速度传感器。将输出的角速度信号经过滤波处理、放大处理,利用A/D转换部转换为数字信号而输出到透镜微机80。
抖动修正透镜组件控制部85具备移动量检测部(未图示)。移动量检测部为检测抖动修正透镜74实际的移动量的检测部。抖动修正镜头组件控制部85基于来自移动量检测部的输出对抖动修正透镜74进行归位控制。
另外,例示的是在摄像机主体4及交换镜头7双方搭载有抖动检测部56、84和抖动修正装置45、74a,但是,可以在摄像机主体4及交换镜头7任一方搭载有抖动检测部及抖动修正装置,有时也可以任一方都不搭载抖动检测部及抖动修正装置(该情况下,只要排除与上述的抖动修正有关的序列即可)。
摄像组件的构成
如图3所示,摄像组件1具有:用于将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10、与摄像元件10接合的玻璃基板19、用于保持摄像元件10的封装件31、以及用于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相位差检测组件20。
摄像元件10为背面照射型隔行扫描式CCD图像传感器,如图1所示,具有: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光电转换部11、垂直电阻12、传输线13、遮光板14、以及滤色片15。
光电转换部11具有:基板11a、和排列于基板11a上的多个光接收部(也称为像素)11b、11b…。
基板11a为由Si(硅)基板构成的半导体基板。详细而言,基板11a由单晶Si基板或者SOI(Silicon On Insulator wafer)构成。特别是SOI基板形成Si薄膜和SiO2薄膜的夹层结构,在蚀刻处理等中可利用SiO2层停止反应,利于进行稳定的基板加工。
另外,光接收部11b由光电二极管构成,吸收光而产生电荷。光接收部11b、11b…在基板11a的表面(图1中的下面)分别设于排列成行列状的微小的矩形像素区域内(参照图4)。
如前所述,摄像元件10为背面照射型,使来自拍摄对象的光从基板11a中的设有光接收部11b、11b…的面(以下,也称为表面)的相反侧的面(以下,也称为背面)入射。
基板11a的表面侧的每个光接收部11b设有垂直电阻12,具有暂时存储存储于光接收部11b的电荷的功能。即,将存储于光接收部11b的电荷传输到垂直电阻12。传输到垂直电阻12的电荷经由传送线13传输到水平电阻(未图示),送到放大器(未图示)。对送到放大器的电荷进行放大而作为电信号取出。
遮光板14具有:设于基板11a的表面的入射侧遮光板14a、和以从基板11a的相反侧覆盖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以及传送线13的方式设置的射出侧遮光板14b。入射侧遮光板14a在基板11a的表面设于各光接收部11b、11b之间。而且,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以与该入射侧遮光板14a重叠的方式设置。这样,入射侧遮光板14a防止透过基板11a的光入射到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射出侧遮光板14b不被光接收部11b、11b…吸收而对透过该光接收部11b、11b…的光进行反射,使其再次入射到光接收部11b、11b…。另外,射出侧遮光板14b形成有多个通过孔14c(图1中只图示一个),用于使透过光接收部11b的光射出到摄像元件10的背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玻璃基板19的相反侧)。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该射出侧遮光板14b。
另外,在基板11a的表面以覆盖这些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传送线13及遮光板14的方式设有由光学透明树脂构成的保护层18。
基板11a的背面侧与各光接收部11b相对应的上述各微小的矩形的像素区域内设有滤色片15。滤色片15用于只透过特定的颜色,为由电介质形成的薄膜干涉滤色片。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使用所谓的拜尔一型原色滤色片。即,摄像元件10整体,将在以与两行两列邻接的四个滤色片15、15…(或者四个像素区域)为一个重复单位时,在该重复单位中,在一侧对角方向配置两个绿色滤色片(即,相对于绿色可见光波长区域具有比绿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区域高的透射率的滤色片)15g,另一侧对角方向排列红色滤色片(即,相对于红色可见光波长区域具有比红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区域高的透射率的滤色片)15r和蓝色滤光片(即,相对于蓝色可见光波长区域具有比蓝色以外的其它颜色的可见光波长区域高的透射率的滤色片)15b。作为整体将绿色滤色片15g、15g纵横每隔一个配置。另外,作为滤色片15也可以采用使CyMYG各色透过的补色系滤色片。该滤色片15被蒸镀于玻璃基板19的与摄像元件10的接合面。
玻璃基板19由硅酸硼玻璃基板构成。该玻璃基板19相当于光学透明基板。该玻璃基板19与基板11a阳极接合。在此,由于硅酸硼玻璃含有丰富的可动离子,因而通过用硅酸硼玻璃构成玻璃基板19,可与基板11a阳极接合。另外,如上所述,在玻璃基板19的与基板11a接合的面上蒸镀有滤色片15,但是由于该滤色片15为电介质,因而可将玻璃基板19与基板11a阳极接合。
另外,作为玻璃基板19的材质,例如可采用康宁公司制造的PYREX玻璃(注册商标)、肖特公司制造的TEMPAX DURAN。另外,玻璃基板19和基板11a的接合不限于阳极接合,也可以是经由粘接剂的接合等。
在此,也可以将与玻璃基板19阳极接合的基板11a研磨成所期望的厚度(例如,1~5μm)后与玻璃基板19阳极接合,也可以将比所期望的厚度厚的基板11a进行阳极接合后,通过蚀刻等研磨至所期望的厚度。在使用比所期望的厚度厚的基板11a的情况下,对阳极接合的基板11a进行热处理,在基板11a中与玻璃基板19相反侧的表面形成SiO2层。然后,通过用氟化氢只溶化SiO2层,形成薄的(例如1~2μm)Si层。与此同时,利用半导体工艺在Si层形成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等。
在这样构成的摄像元件10中,使光从玻璃基板19侧入射。详细而言,使透过了玻璃基板19的光入射到滤色片15r、15g、15b,只是使与各滤色片15对应的颜色的光透过该滤色片15,并入射到基板11a的背面。由于基板11a非常薄(即,由于形成为使光透过基板11a的程度的厚度),因而入射到基板11a的光透过该基板11a达到配设于基板11a的表面的光接收部11b、11b…。在此,在基板11a的表面的未配设光接收部11b、11b…的区域设有入射侧遮光板14a,因此,光不会入射到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另外,由于光接收部11b、11b…不同于后述的实施方式2的摄像元件410,在光入射的一侧(基板11a侧)全面形成开口,因此,量子效应非常高。各光接收部11b吸收光而产生电荷。在此,由于在光接收部11b的与基板11a的相反侧设有射出侧遮光板14b,因此,不被光接收部11b吸收而透过了该光接收部11b的光在该射出侧遮光板14b发生反射,再入射到光接收部11b。由此,可进一步提高量子效应。由各光接收部11b产生的电荷经由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输送到放大器,作为电信号输出。此时,由于使透过了滤色片15r、15g、15b的特定颜色的光入射到光接收部11b、11b…,因此,从各光接收部11b作为输出得到与各滤色片15对应的颜色的光接收光量。
这样,摄像元件10通过用其摄像面整体中的光接收部11b、11b…进行光电转换,将形成于摄像面的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将这样构成的摄像元件10保持于封装件31(参照图3)。该封装件31构成保持部。
详细而言,封装件31在平板状的底板31a设有电路基板32,并且,在四周设有立壁31b、31b…。摄像元件10以由立壁31b、31b…覆盖四周的方式固定于电路基板32。
详细而言,如图5所示,在摄像元件10的基板11a的边缘部未设置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传送线13、遮光板14及保护层18等,而是将可与传送线13及垂直电阻12等的电连接的配线露出。
另一方面,电路基板32具有基板基体32a,在该基板基体32a的表面(拍摄对象侧的面),摄像元件10的与基板11a的配线相对的位置设有电路图案32b。而且,使摄像元件10的基板11a的边缘部从拍摄对象侧与电路基板32重合,通过热熔敷将两者接合,将摄像元件10的基板11a的配线和电路图案32b电连接。
另外,在封装件31的立壁31b、31b…的前端以覆盖摄像元件10的摄像面(背面)的方式安装有玻璃罩33。利用该玻璃罩33保护摄像元件10的摄像面以防尘埃的附着等。
在此,在封装件31的底板31a上,在摄像元件10的与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14c…对应的位置仅按与该通过孔14c、14c…相同的个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贯通形成开口31c、31c…。利用该开口31c、31c…,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到达后述的相位差检测组件20。
另外,在封装件31的底板31a不一定必须贯通形成开口31c。即,只要是使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到达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构成,则也可以是在底板31a上形成透明部或者半透明部等构成。
相位差检测组件20设于摄像元件10的背面侧(拍摄对象的相反侧),接收来自摄像元件10的透射光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详细而言,相位差检测组件20将接收到的透射光转换为用于对透射光测距的电信号。该相位差检测组件20构成相位差检测部。
如图3、6所示,该相位差检测组件20具有:聚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分光透镜组件23;行传感器组件24;用于安装这些聚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分光透镜组件23及行传感器组件24的模块框25。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分光透镜组件23及行传感器组件24沿摄像元件10的厚度方向从该摄像元件10侧按上述顺序排列。
聚光透镜组件21用于将多个聚光透镜21a、21a…整体组件化。聚光透镜21a、21a…仅按与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14c…相同的数目设置。各聚光透镜21a用于使入射的光聚光,使透过摄像元件10继续扩展的光聚光,并将其导入分光透镜组件23的后述的分光透镜23a。各聚光透镜21a将入射面21b形成为凸状,同时,将入射面21b附近形成为圆柱状。
由于通过设置该聚光透镜21a来确立向分光透镜23a的入射角度(入射角减小),因而可抑制分光透镜23a的像差,同时,可减小后述的行传感器24a上的拍摄对象图像间隔。其结果是,可使分光透镜23a及行传感器24a小型化。另外,当来自摄像光学系统的拍摄对象图像的焦点位置大大偏离摄像组件1时(详细而言,大大偏离摄像组件1的摄像元件10时),该像的对比度明显下降,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聚光透镜21a和分光透镜23a的缩小效果来抑制对比度的下降,也可以扩大焦点检测范围。另外,在焦点位置附件的高精度的相位差检测等情况下,在分光透镜23a及行传感器24a等的尺寸有富余的情况等时,也可以不设置聚光透镜组件21。
遮光部件22配置于聚光透镜组件21和分光透镜组件23之间。遮光部件22在与各分光透镜23a对应的每个位置形成有两个遮光板开口22a、22a。即,遮光部件22将分光透镜23a的透镜面分割为两个区域,仅使该两个区域在聚光透镜21a侧露出。即,遮光部件22将利用聚光透镜21a进行聚光的光光瞳分割为两个光束而入射到分光透镜23a。利用该遮光部件22不至于使来自相邻一侧的光透镜23a的有害光进入另一侧光透镜23a。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该遮光部件22。
分光透镜组件23具有多个分光透镜23a、23a…,是将这些多个分光透镜23a、23a…整体组件化而形成。分光透镜23a、23a…与聚光透镜21a、21a…同样,仅按与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14c…相同的数目设置。各分光透镜23a将通过遮光部件22入射的两个光束作为同一的两个拍摄对象图像成像于行传感器组件24a上。
行传感器组件24具有:多个行传感器24a、24a…、和设置该行传感器24a、24a…的设置部24b。行传感器24a、24a…与聚光透镜21a、21a…同样,仅按与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14c…相同的数目设置。各行传感器24a接收成像于摄像面上的像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即,根据行传感器24a的输出,可检测两个拍摄对象图像的间隔,利用其间隔可求出成像于摄像元件10的拍摄对象图像的焦点的偏移量(即,散焦量(Df量))及焦点向哪个方向偏移(即,散焦方向)(以下,将这些Df量及散焦方向等称为散焦信息)。
将这样构成的聚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分光透镜组件23及行传感器组件24配置于模块框25。
模块框25为形成框状的部件,其内周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安装部25a。在安装部25a的摄像元件10侧台阶状形成第一安装部25b及第二安装部25c。另外,安装部25a的摄像元件10的相反侧形成有第三安装部25d。
而且,从摄像元件10侧起,在模块框25的第二安装部25c安装有遮光部件22,在第一安装部25b安装有聚光透镜组件21。在将这些聚光透镜组件21及遮光部件22分别安装于第一安装部25b及第二安装部25c时,如图3、6所示,以将边缘部嵌入模块框25的方式形成,以此对模块框25定位。
另一方面,从摄像元件10的相反侧起,在模块框25的第三安装部25d安装有分光透镜组件23。在第三安装部25d设有向聚光透镜组件21的相反侧突出的定位销25e和方向标准销25f。另一方面,在分光透镜组件23形成有分别与这些定位销25e及方向标准销25f对应的定位孔23b及方向标准孔23c。以使定位销25e和定位孔23b嵌合的方式设定各自的直径。另一方面,以使方向标准销25f和方向标准孔23c松弛地嵌合的方式设定各自的直径。即,分光透镜组件23通过分别使第三安装部25d的定位销25e及方向标准销25f插入定位孔23b及方向标准孔23c,规定安装于第三安装部25d时的方向等姿势,并且,通过定位孔23b和定位销25e的嵌合对第三安装部25d定位,这样,分光透镜23在决定安装姿势及位置并安装时,分光透镜23a、23a…的各透镜面朝向聚光透镜组件21一侧,并且,成为与遮光板开口22a、22a相对的状态。
这样,将聚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及分光透镜组件23在对模块框25定位的状态下安装。即,这些聚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及分光透镜组件23经由模块框25对彼此的位置关系进行定位。
而且,行传感器组件24从分光透镜组件23的背面侧(聚光透镜组件21的相反侧)安装于模块框25上。此时,行传感器24以使透过各分光透镜23a的光入射到行传感器24a的方式在定位的状态下安装于模块框25上。
因此,通过将聚光透镜组件21、遮光部件22、分光透镜组件23及行传感器24安装于模块框25,使入射到聚光透镜21a、21a…的光透过该聚光透镜21a、21a…,再经由遮光部件22入射到分光透镜23a、23a,以使透过分光透镜23a、23a…的光成像于行传感器24a、24a…上的方式,在将聚光透镜21a、21a…、遮光部件22、分光透镜23a、23a…及行传感器24a、24a分别定位的状态下排列。
将这样构成的摄像元件10和相位差检测组件20彼此接合。详细而言,以使摄像元件10中的封装件31的开口31c和相位差检测组件20中的聚光透镜21a彼此嵌合的方式构成。即,以将相位差检测组件20中的聚光透镜21a、21a…嵌入摄像元件10中的封装件31的开口31c、31c的状态,将模块框25与封装件31粘接。由此,可在彼此定位的状态下接合摄像元件10和相位差检测组件20。这样,将聚光透镜21a、21a…、分光透镜23a、23a…及行传感器24a、24a…整体组件化,并且,在组件化的状态下将其安装于封装件31。
此时,也可以以使所有的开口31c、31c…和所有的聚光透镜21a、21a…彼此嵌合的方式构成。或者,将其中的仅仅几个开口31c、31c…和聚光透镜21a、21a…做成嵌合状态,使其余的开口31c、31c…和聚光透镜21a、21a…松弛地嵌合的方式构成。在后者的情况下,优选以使最接近摄像面中央的聚光透镜21a和开口31c嵌合的方式构成并进行摄像面内的定位,再以使最远离摄像面中央的聚光透镜21a和开口31c嵌合的方式构成并进行摄像面中央的聚光透镜21a及开口31c周围(即,旋转角度)的定位。
这样,将摄像元件10和相位差检测组件20接合的结果是,在摄像元件10的背面侧,在射出侧遮光板14b的每个通过孔14c配置聚光透镜21a、遮光部件22的一对遮光板开口22a、22a、分光透镜23a及行传感器24a。
这样,对于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的摄像元件10,通过在收容摄像元件10的封装件31的底板31a上形成开口31c、31c…,可使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很容易到达封装件31的背面侧,同时,通过在封装件31的背面侧配置相位差检测组件20,可以很容易实现由相位差检测组件20接收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的构成。
另外,只要形成于封装件31的底板31a的开口31c、31c…是使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通过封装件31的背面侧的结构,则可采用任意的构成,但是,通过形成贯通孔的开口31c、31c…,可使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不衰减而到达封装件31的背面侧。
另外,通过将聚光透镜21a、21a嵌合于开口31c、31c…,可利用开口31c、31c…进行相位差检测组件20相对于摄像元件10的定位。另外,在不设置聚光透镜21a、21a…的情况下,若以将分光透镜23a、23a…嵌合于开口31c、31c…的方式构成,则同样可进行相位差检测组件20相对于摄像元件10的定位。
并且,由于使聚光透镜21a、21a贯通封装件31的底板31a可接近基板11a配置,因而可使摄像组件1小型化。
另外,在摄像元件10的射出侧遮光板14b上形成有三个通过孔14c,同时,将聚光透镜21a、分光透镜23a及行传感器24a与通过孔14c、14c、14c对应地设置三组,但并不限于此。这些数目不限定于三个,而是可任意设定。例如图7所示,也可以形成9个通过孔14c、14c…,并且设置9组聚光透镜21a、分光透镜23a及行传感器24a。
下面,说明这样构成的摄像组件1的动作。
当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入射到摄像组件1时,该光透过玻璃罩33入射到玻璃基板19。该光透过玻璃基板19入射到摄像元件10的基板11a的背面。此时,由于该光透过滤色片15r、15g、15b因而只有与各滤色片15对应的颜色的光入射到基板11a。入射到基板11a的光透过该基板11a到达基板11a表面的光接收部11b、11b…。由于基板11a的表面设有入射侧遮光板14a,因而光不会入射到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只入射到光接收部11b、11b…。各光接收部11b吸收光而产生电荷。在此,入射到光接收部11b的光不会全都被该光接收部11b吸收,其一部分透过该光接收部11b,但是,在透过该光接收部11b的位置设有射出侧遮光板14b,因而透过光接收部11b的光被射出侧遮光板14b反射,再次入射到光接收部11b。将由光接收部11b产生的电荷经由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送到放大器,作为电信号输出。这样,摄像元件10通过在其摄像面整体由各光接收部11b将光转换为电信号,从而将形成于摄像面的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用于制作图像信号的电信号。
但是,在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14c…,透过了摄像元件10的光接收部11b、11b…的光向摄像元件10的背面侧射出。而且,透过了摄像元件10的光入射到与封装件31的开口31c、31c…嵌合的聚光透镜21a、21a。通过透过各聚光透镜21a进行聚光的光,在通过形成于遮光部件22的各对遮光板开口22a、22a时被分割为两个光束而入射到各分光透镜23a。这样被光瞳分割的光透过分光透镜23a作为同一个拍摄对象图像成像于行传感器24a上的两个位置上。行传感器24a通过光电转换根据拍摄对象图像制作成电信号输出。
接着,说明对由摄像元件10进行转换后的电信号在机体微机50的处理。
从摄像元件10输出的电信号经由摄像组件控制部52输入到机体微机50。而且,机体微机50通过从摄像元件10的摄像面整体得到各光接收部11b的位置信息和与该光接收部11b的接收光量相对应的输出数据,作为电信号取得形成于摄像面的拍摄对象像。
在此,光接收部11b、11b…上,即使接收相同光量的光,在光的波长不同时存储电荷量不同,因而来自摄像元件10的光接收部11b、11b…的输出根据分别设置的滤色片15r、15g、15b的种类进行修正。例如,在设有红色滤色片15r的R像素11b、设有绿色滤色片15g的G像素11b及设有蓝色滤色片15b的B像素11b仅按同一光量接收与各滤色片对应的颜色的光时,以使来自R像素11b、G像素11b、B像素11b的输出成为同一水平的方式设定各像素的修正量。
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14c…,摄像元件10中与通过孔14c、14c…对应的部分的光接收量比此外的部分少。其结果是,由于对从设于与通过孔14c、14c…对应的位置的像素11b、11b输出的输出数据,实施与从设于此外的部分的像素11b、11b…输出的输出数据一样的图像处理,因而有可能不能准确地摄像与通过孔14c、14c…对应部分的图像(例如,造成摄像发暗)。因此,以消除通过孔14c、14c…的影响的方式修正(例如,将通过孔14c、14c…中的各像素11b的输出放大等)通过孔14c、14c…中的各像素11b的输出。
另外,该输出的下降因光的波长而不同。具体而言,由于波长越长,基板11a的透射率越高,因而通过孔14c的输出的下降也增加。因此,因滤色片15r、15g、15b的种类不同,通过孔14c所导致的输出下降也不同。因此,消除对与通过孔14c对应的各像素11b的通过孔14c的影响所作的修正,其修正量根据该各像素11b所接收的光的波长不同而不同。具体而言,对于与通过孔14c对应的各像素11b,该各像素11b所接收的光的波长越长,修正量越大。
在此,在各像素11b中,如前所述,设定有用于消除因接收光的颜色种类而导致的存储电荷量之差的修正量,除消除因该颜色的种类而导致的存储电荷量之差的修正外,还进行消除通过孔14c的影响的修正。即,消除通过孔14c的影响的修正的修正量是,与通过孔14c对应的各像素11b的修正量和与通过孔14c以外的位置对应的像素11b且接收相同颜色的像素11b的修正量之差。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如下所示的关系使各颜色的修正量不同。这样,可得到稳定的图像输出。
Rk>Gk>Bk…(1)
这里,
Rk:通过孔14c的R像素修正量-通过孔14c以外的R像素修正量
Gk:通过孔14c的G像素修正量-通过孔14c以外的G像素修正量
Bk:通过孔14c的B像素修正量-通过孔14c以外的B像素修正量
即,由于红、绿、蓝三色中长波长的红色透射率最高,因而红色像素的修正量的差最大。另外,由于该三色中短波长的蓝色透射率最低,因而蓝色像素的修正量的差最小。
即,摄像元件10的各像素11b的输出修正量,根据各像素11b是否位于与通过孔14c对应的位置以及与各像素11b对应的滤色片15的颜色的种类来决定。各修正量例如以使根据来自与通过孔14c对应的像素11b的输出和来自与通过孔14c以外的位置对应的像素11b的输出进行显示的图像的白平衡及/或辉度变得相等的方式来决定。
机体微机50对来自光接收部11b、11b…的输出数据以该方式进行修正之后,基于该输出数据,生成含有各光接收部即显示11b中的位置信息、颜色信息以及辉度信息的图像信号。这样,得到成像于摄像元件10摄像面上的拍摄对象图像的图像信号。
通过这样修正来自摄像元件10的输出,即使是设有通过孔14c、14c…的摄像元件10,也能够正确地拍摄拍摄对象图像。
另一方面,还将从行传感器24输出的电信号输入到机体微机50。而且,机体微机50基于来自行传感器24的输出,求出成像于行传感器24a上的两个拍摄对象图像的间隔,根据求出的间隔,可检测成像于摄像元件10的拍摄对象图像的焦点状态。例如,在成像于行传感器24a上的两个拍摄对象图像透过摄像镜头准确形成成像于摄像元件10的拍摄对象图像(聚焦)时,隔开规定的标准间隔位于规定的标准位置。与此相对,当拍摄对象图像成像于比摄像元件10光轴方向靠近自己一侧时(前焦),两个拍摄对象图像的间隔比聚焦时的标准间隔窄。另一方面,当拍摄对象图像成像于摄像元件10的光轴方向里侧时(后焦),两个拍摄对象图像的间隔比聚焦时的标准间隔宽。即,对来自行传感器24a的输出进行放大后,通过由运算电路运算,可得知是聚焦还是非聚焦、是前焦还是后焦、Df量有多少。
摄像机的动作说明
参照图8、9说明这样构成的摄像机100的动作。图8是表示完全按下释放按钮之前的摄像机100的动作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完全按下释放按钮之后的摄像机100的动作的流程图。
以下的各动作主要由机体微机50进行控制。
首先,当将电源开关40a置于ON时(步骤St1),进行摄像机主体4和交换镜头7的通信(步骤St2)。详细而言,向摄像机主体4内的机体微机50及各种组件供给电力,起动机体微机50。并且,经由电切片41a、71a向交换镜头7内的透镜微机80及各种组件供给电极,起动透镜微机80。机体微机50及透镜微机80在起动时以彼此接收发送信息的方式进行程序设计,例如从透镜微机80的存储部向机体微机50发送与交换镜头7有关的信息,该镜头信息存储于机体微机50的存储部。
接着,机体微机50经由透镜微机80使聚焦透镜组72位于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标准位置(步骤St3)。并且,与此同时将快门组件42设为打开状态(步骤St4)。其后,进入步骤St5,待机至摄像者半按释放按钮40b。
这样,使透过交换镜头7而入射到摄像机主体4内的光通过快门组件42,再透过IR切换键OLPF43,向摄像组件1入射。而且,将由摄像组件1成像的拍摄对象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44,摄像者可经由图像显示部44观察拍摄对象的正立像。详细而言,机体微机50经由摄像组件52按一定的周期读出来自摄像元件10的电信号,对读入的电信号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之后,制作成图像信号,对图像显示控制部55进行控制将活动图像显示于图像显示部44。
另外,入射到摄像组件1的光的一部分透过摄像元件10而入射到相位差检测组件20。
在此,当摄像者半按释放按钮40b(即,将S1开关(未图示)置于ON)时(步骤St5),机体微机50对来自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行传感器24a的输出进行放大之后,由运算电路进行运算,检测是聚焦还是非聚焦(步骤(St6)另外,机体微机50求出是前焦还是后焦、散焦量多少,取得散焦信息(步骤St7)。其后,进入步骤St10。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相位差检测组件20具有三套包括聚焦透镜21a、遮光板开口22a、22a、分光透镜23a及行传感器24的组,即,具有三个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测距测点。而且,在相位差检测中,基于与摄像者任意选择的测距测点对应的组的行传感器24a的输出,来驱动聚焦透镜组72。
或者,也可以以选择多个测距测点中摄像机和拍摄对象最接近的测距测点进行聚焦透镜组72的驱动的方式,对机体微机50自动设定最优化算法。该情况下,可降低产生聚焦在背景而不在拍摄对象的照片等的概率。
另一方面,与步骤St6、St7并行地进行测光(步骤St8),同时开始图图像抖动检测(步骤St9)。
即,在步骤St8中,通过摄像元件10测定入射到该摄像元件10的光的光量。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入射到摄像元件10并透过该摄像元件10的光进行上述的相位差检测,因而可与该相位差检测并行地使用摄像元件10进行测光。
详细而言,机体微机50经由摄像组件控制部52取入来自摄像元件10的电信号,基于该摄像后通过测定拍摄对象光的强度进行测光。而且,机体微机50根据测光结果,并根据规定的算法决定与摄像模式对应的曝光时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
而且,在步骤St8当结束测光时,在步骤St9开始图像抖动检测。另外,步骤St8和步骤St9也可以同时进行。
其后,进入步骤St10。另外,步骤St9之后,也可以没有步骤St10而进入步骤St1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入射到摄像元件10并透过该摄像元件10的光,且基于上述的相位差进行焦点检测,因此,可与该焦点检测并行地使用摄像元件10进行测光。
在步骤St10,机体微机50基于在步骤St7取得的散焦信息驱动聚焦透镜组72。
而且,由机体微机50判定是否检测到对比度峰值(步骤St11)。在未检测到对比度峰值时(NO),重复进行聚焦透镜组72的驱动(步骤St10),反之,当检测到对比度峰值时(YES),停止驱动聚焦透镜组72,使聚焦透镜组72移动至对比度值达到峰值的位置之后,进入步骤St11。
具体而言,基于在步骤St7计算出的散焦量,高速驱动聚焦透镜组72至合焦位置和偏离预测位置的前后的位置。其后,朝向合焦位置和预测的位置一边低速驱动聚焦透镜组72一边检测对比度峰值。
另外,当使用者半按释放按钮40b时,在图像显示部44上与摄像图像同时显示与摄像有关的各种信息,摄像者可经由图像显示部44确认各种信息。
在步骤St12待机至摄像者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即,将S2开关(未图示)置于ON)。当摄像者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时,机体微机50暂时将快门组件42置于关闭状态(步骤St13)。这样,将快门组件42置于关闭状态期间,为了后述的曝光,传输存储于摄像元件10的光接收部11b、11b…的电荷。
其后,机体微机50以摄像机主体4和交换镜头7的通信信息或者摄像者任意的指定信息为基础开始图像抖动的修正(步骤St14)。具体而言,以摄像机主体4内的抖动检测部56的信息为基础驱动交换镜头7内的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另外,根据使用者的意图,可选择下述的任一个,即,(i)使用交换镜头7内的抖动检测部84和抖动修正透镜驱动部74a;(ii)使用摄像机主体4内的抖动检测部56和抖动修正组件45;(iii)使用交换镜头7内的抖动检测部84和摄像机主体4内的抖动修正组件45。
另外,开始驱动图像抖动修正机构,可以从半按释放按钮40b时刻开始,由此可减轻要合焦的拍摄对象的移动,进而可更准确地进行AF。
另外,机体微机50与图像抖动的修正同时开始,以达到根据在步骤St8中的测光结果求出的光圈值的方式经由透镜微机80对光圈部73进行光圈调节(步骤St15)。
这样,当开始图像抖动的修正并且完成光圈调节时,机体微机50基于根据在步骤St8中的测光结果求出的快门速度将快门组件42置于打开状态(步骤St16)。这样,通过将快门组件42置于打开状态,而使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入射到摄像元件10,在摄像元件10在按规定时间进行电荷的存储(步骤St17)。
而且,机体微机50基于该快门速度将快门组件42置于关闭状态完成曝光(步骤St18)。曝光结束后,由机体微机50经由摄像组件控制部52从摄像组件1读出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图像处理后,经由图像读出/记录部53向图像显示控制部55输出图像数据。由此,在图像显示部44显摄像图像。另外,机体微机50根据需要经由图像记录控制部54在图像存储部58存储图像数据。
其后,机体微机50完成图像抖动修正(步骤St19),并且释放光圈部73(步骤St20)。而且,机体微机50使快门组件42成为打开状态(步骤St21)。
透镜微机80在完成重置时,通知机体微机50重置结束。机体微机50等待来自透镜微机80的重置结束信息和曝光后的一系列处理的结束,其后,确认未按下释放按钮40b的状态,完成摄像顺序。其后,返回到步骤St5,待机至半按释放按钮40b。
另外,当将电源开关40a置于OFF(步骤St22)时,机体微机50使聚焦透镜组72移动至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标准位置(步骤St23),并且,将快门组件42置于关闭状态(步骤St24)。而且,停止摄像机主体4内的机体微机50及各种组件以及交换镜头7内的透镜微机80及各种组件的动作。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AF动作中,首先通过相位差检测组件20取得散焦信息,基于这些散焦信息驱动聚焦透镜组72。而且,检测基于来自摄像元件10的输出计算出的对比度值达到峰值的聚焦透镜组72的位置,使聚焦透镜组72位于该位置。由此,可在聚焦透镜组72的驱动前检测散焦信息,因而由于不像现有的对比度检测方式AF那样需要驱动聚焦透镜组72这一步骤,从而可缩短自动聚焦的处理时间。另外,由于最终通过对比度检测方式AF使焦点一致,因而可直接捕捉对比度峰值,与相位差检测方式AF不同,由于不需要释放背景修正(光圈的开口程度所导致的焦点偏移)等各种修正运算,因而可得到高精度的焦点性能。特别是对于具有重复图案的拍摄对象及对比度极低的拍摄对象等,可以比现有的相位差检测方式AF以更高的精度使焦点一致。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AF动作中,虽然含有相位差检测,但是,由于使用透过了摄像元件10的光通过相位差检测组件20取得散焦信息,因而可同时进行摄像元件10的测光和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散焦信息的取得。即,由于相位差检测组件20接收透过了摄像元件10的光而取得散焦信息,因此,在取得散焦信息时,必须使来自拍摄对象的光照射到摄像元件10。因此,在自动聚焦时使用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进行测光。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测光用的传感器,并且,由于可在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之前进行测光,因此,可缩短自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至完成曝光的时间(以下,也称为释放时滞)。
另外,即使是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前进行测光的构成,通过将测光与自动聚焦同时进行,也能够防止延长半按释放按钮40b后的处理时间。此时,不必设置用于将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导向测光用传感器及相位差检测组件的反射镜。
另外,以往通过反射镜等将从拍摄对象导入摄像组件的光的一部分导向设于摄像组件外的相位差检测组件,与此相对,由于可直接使用导入摄像组件1的光并利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检测焦点状态,因而可以高精度取得散焦信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进行相位差检测之后,进行对比度方式AF的所谓混合方式AF,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基于通过相位检测取得的散焦信息进行AF的相位差检测方式AF。另外,也可以不进行上述混合方式AF、相位差检测方式AF以及相位差检测,而是切换进行仅基于对比度值进行合焦的对比度检测方式AF。
实施方式1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施1方式,设置以使光透过摄像元件10的方式构成且接收透过该摄像元件10的光来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相位差检测组件20,并且,机体控制部5控制摄像元件10且至少基于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检测结果,通过驱动控制聚焦透镜组72来进行焦点调节,由此,可同时进行使用摄像元件10的各种处理和使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自动聚焦,可缩短处理时间。
另外,即使假设不同时进行使用摄像元件10的各种处理和使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自动聚焦,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光入射到摄像元件10时,光也入射到相位差检测组件20,因而可以通过机体控制部5的控制的切换很容易切换使用摄像元件10的各种处理和使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自动聚焦。即,与现有的在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前进的方向使可动反射镜进退切换摄像元件和相位差检测组件的构成相比较,由于不需要使可动反射镜进退,因而可以立即切换使用摄像元件10的各种处理和使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自动聚焦,并且,由于还不产生可动反射镜进退时所发的声响,因而可以安静地切换使用摄像元件10的各种处理和使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自动聚焦。
这样,可提高摄像机100的便利性。
具体而言,通过设置以使光透过摄像元件10的方式构成且接收透过该摄像元件10的光来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相位差检测组件20,可以如上述的相位差检测方式AF那样同时进行使用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AF和使用摄像元件10的测光。由此,不需要在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之后进行测光,可缩短释放时滞。另外,即使是在完全按下释放按钮40b前进行测光的构成,通过将测光与自动聚焦同时进行,可防止延长半按释放按钮40b后的处理时间。另外,由于使用摄像元件10进行测光,因而不需要另外设置测光用传感器。另外,还不需要设置用于将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导向测光用传感器及相位差检测组件的可动反射镜。因此,可抑制电力消耗。
另外,即使是上述的混合方式AF,由于不进行使用现有的可动反射镜的光路的切换等,而是可根据相位差检测组件20的相位差检测,通过机体控制部5内的控制立即进行向使用摄像元件10的对比度检测的切换,因而可缩短混合方式AF所需要的时间。另外,由于不需要可动反射镜,因而可不产生可动反射镜的噪声,可安静地进行混合方式AF。
另外,在使用可动反射镜等使从拍摄对象朝向摄像元件10的光照向配置于与摄像元件10的背面侧不同的另一场所的相位差检测组件的现有构成中,因曝光时的光路和相位差检测时的光路不同、及可动反射镜的设置误差等造成焦点调节的精度不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相位差检测组件20接收透过摄像元件10的光而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因而可直接用与曝光时的光路相同的光路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同时,由于没有可动反射镜之类的产生误差的部件,因而可高精度地进行基于相位差检测的散焦量的取得。
而且,如上所述,即使是以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摄像元件10情况下,通过将玻璃基板19与该摄像元件10接合,也可加固摄像元件10。即,若以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摄像元件10,则该摄像元件10非常薄致使强度下降。因此,通过将玻璃基板19接合于该摄像元件10,可加固该摄像元件10。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背面照射型的摄像元件10,将玻璃基板19接合于基板11a的背面,但是由于该玻璃基板19透明而透过光,因而可防止玻璃基板19妨碍光向摄像元件10的入射。即,通过使用玻璃基板19不会对光向摄像元件10的入射或者射出造成影响,进而可加固该摄像元件10。
变形例1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0是变形例1的摄像组件210的剖面图。
在上述摄像组件1中,经由封装件31将摄像元件10和相位差检测组件20接合,由此构成摄像组件1,但是,变形例1的摄像组件201利用半导体工艺制造。该摄像组件201的摄像元件10及玻璃基板19的基本构成与上述摄像组件1相同。但是,在摄像元件10的基板11a的表面未设置保护层18,取而代之,自基板11a的表面起依次层叠有:第一低折射率层225、聚光透镜层221、第二低折射率层226、第三低折射率层227、分光透镜层223、第四低折射率层228及保护层229。
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低折射率层225、226、227、228的折射率比较低,由透明材料构成。另一方面,聚光透镜层221及分光透镜层223的折射率比较高,由透明材料构成。另外,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低折射率层225、226、227、228可以分别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同样,聚光透镜层221及分光透镜层223也是既可以分别为相同的材料,也可以为不同的材料。
而且,第一低折射率层225的与聚光透镜层221的接合面与设于基板11a的射出侧遮光板14b的通过孔14c对应的部分,向基板11a侧呈凹状凹陷,另一方面,与此相对应,聚光透镜层221的与第一低折射率层225的接合面与该通过孔14c对应的部分向基板11a侧呈凸状鼓出。即,第一低折射率层225和聚光透镜层221的接合面中,与通过孔14c对应的部分形成透镜面,聚光透镜层221作为聚光透镜发挥功能。
另外,在第二低折射率层226和第三低折射率层227的接合面设有遮光部件222。遮光部件222在与该通过孔14c对应的每个位置形成有两个遮光板开口222a、222a。
另外,第三低折射率层227的与分光透镜层223的接合面与通过孔14c对应的部分向基板11a侧呈凹状凹陷。详细而言,该凹状部分形成邻接两个凹曲面的形状。另一方面,分光透镜层223中的与第三低折射率层227的接合面,与该第三低折射率层227对应地使与该通过孔14c对应的部分向基板11a侧呈凸状鼓出。详细而言,这样的凸状部分形成邻接两个凸曲面的形状。即,第三低折射率层227和分光透镜层223的接合面中,与通过孔14c对应的部分形成两个透镜面,分光透镜层223作为分光透镜发挥功能。
另外,还在第四低折射率层228和保护层229的接合面上,在与该通过孔14c对应的位置上设有行传感器224。
由这些第一低折射率层225、聚光透镜层221、第二低折射率层226、第三低折射率层227、分光透镜层223、第四低折射率层228及保护层229构成相位差检测组件220。这样,也可以利用半导体工艺制造玻璃基板19、摄像元件10及相位差检测组件220。
变形例2
下面,参照图11说明变形例2的摄像元件310。图11表示摄像元件310的剖面图。
该摄像元件310与CCD图像传感器即摄像元件10不同,为CMOS图像传感器。详细而言,摄像元件310具有: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光电转换部311、晶体管312、信号线313、遮光板314以及滤色片315。
光电转换部311具有:基板311a以及由光电二极管构成的光接收部311b、311b…。在各光接收部311b设有晶体管312。由光接收部311b存储的电荷通过晶体管312进行放大,经由信号线313向外部输出。
遮光板314与上述遮光板14同样,由入射侧遮光板314a和射出侧遮光板314b构成。入射侧遮光板314a与光接收部311b邻接设置,防止光入射到晶体管312及信号线313。另外,射出侧遮光板314b上设有用于使透过光接收部311b的光向摄像元件310的背面侧射出的多个通过孔314c。
滤色片315的构成与上述滤色片15同样。
另外,在CMOS图像传感器中,由于可将晶体管312的放大率按每个光接收部311b设定,因此,通过基于各光接收部311b是否位于与通过孔314c对应的位置及与各光接收部311b对应的滤色片315的颜色的种类来设定各晶体管312的放大率,可防止与通过孔314c、314c…对应的图像不能被适当地摄像。
变形例3
接着,参照图12、图13说明变形例3的摄像组件401。图12是摄像组件401的摄像元件410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摄像元件410安装在电路基板432的状态的剖面图。
该摄像组件401与上述摄像组件1的不同之处在于来自拍摄对象的光不是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基板的背面,而是入射到表面。因此,对于与摄像组件1同样的构成则添加同样的符号而说明从略,以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摄像组件401具有:用于将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410、与摄像元件410接合的玻璃基板19、用于保持摄像元件410的封装件以及用于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相位差检测组件。虽然未图示封装件和相位差检测组件,但是其采用与摄像组件1同样的构成。
摄像元件410为背面照射型行间式CCD图像传感器,如图12所示,其具有:由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光电转换部11、垂直电阻12、传送线13、遮光板414、滤色片15、以及微型透镜416。
在基板11a的表面,在排列成行列状的微小的矩形像素区域内分别设有光接收部11b、11b…。另外,在基板11a的表面,与各光接收部11b邻接设置有垂直电阻12。另外,以与该垂直电阻12重叠的方式设有传送线13。而且,以覆盖这些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的方式设有遮光板414。
该遮光板414与摄像组件1的遮光板14不同,只设置于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入射侧。详细而言,遮光板414以从基板11a的相反侧覆盖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的方式设置。这样,利用遮光板414来防止来自拍摄对象的光入射到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
另外,在基板11a的表面,以覆盖这些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传送线13及遮光板414的方式设有由光学透明树脂构成的保护层18。
而且,滤色片15层叠于保护层18的表面(即,保护层18中的基板11a的相反侧的面)。该滤色片15为含有染色系或者颜料系色素的滤色片。
微型透镜416由光学透明树脂构成,使光聚光并入射到光接收部11b层叠于滤色片15上。详细而言,微型透镜416设置于每个光接收部11b,即每个滤色片15上,且做成向拍摄对象侧(即,基板11a的相反侧)呈凸状鼓出的凸透镜。可通过该微型透镜416高效率地照射光接收部11b。
另外,在微型透镜416的表面(凸面)层叠有由光学透明树脂构成的保护层17。
而且,玻璃基板19通过阳极接合而与基板11a的背面接合。
这样构成的摄像元件10中,利用微型透镜416,416进行聚光的光入射到滤色片15r、15g、15b,只是使与各滤色片15对应的颜色的光透过该滤色片15而到达基板11a的表面。在基板11a中,由于只有光接收部11b、11b…露出,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等被遮光板414覆盖,因而到达基板11a的光只入射到光接收部11b、11b…。各光接收部11b吸收光而产生电荷。由各光接收部11b产生的电荷经由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而输送到放大器,作为电信号输出。此时,由于透过滤色片15r、15g、15b的特定颜色的光入射到光接收部11b、11b…,因而从各光接收部11b,作为输出得到与各滤色片15对应的颜色的接收光量。这样,摄像元件410通过由其摄像面整体中的光接收部11b、11b…进行光电转换,而将形成于摄像面的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
另一方面,入射到光接收部11b的光的一部分不被该光接收部11b吸收而透过该光接收部11b。由于基板11a非常薄(即,由于形成为使光透过基板11a的程度的厚度),因而透过光接收部11b的光透过该基板11a,再透过玻璃基板19而向摄像元件410的背面侧射出。
在摄像元件410的背面侧,与摄像组件1同样地设有相位差检测组件,该相位差检测组件使用透过摄像元件410的光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
将这样构成的摄像元件410挂载于封装件的电路基板432上。
详细而言,在摄像元件410的基板11a的边缘部未设置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传送线13、遮光板414、滤色片15、微型透镜416及保护层17、18等,而是使用于可与传送线13及垂直电阻12等的电连接的配线露出。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432的背面(拍摄对象相反侧的面),与摄像元件410的基板11a的配线相对的位置上设有电路图案。而且,如图13所示,使摄像元件410的基板11a的边缘部从拍摄对象的相反侧与电路基板432重合,通过热熔敷,将两者接合,进而将摄像元件410的基板11a的配线和电路基板432的电路图案电连接。
因此,即使是以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摄像元件410的情况,通过将玻璃基板19接合于该摄像元件410,可加固摄像元件410。即,若以使光透过的方式构成摄像元件410,则该摄像元件410非常薄致使强度下降。因此,通过将玻璃基板19接合于该摄像元件410,可加固该摄像元件410。而且,在不是背面照射而是从该基板11a的表面入射光的构成中,将玻璃基板19接合于基板11a的背面,但是由于该玻璃基板19为光学透明而透过光,因而可防止玻璃基板19妨碍来自摄像元件410的光的射出。即,通过使用玻璃基板19,不会对来自摄像元件410的光的射出造成影响,而是可加固该摄像元件410。
除此之外,可实现与摄像组件1同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的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摄像组件501。图14是摄像组件501的摄像元件510的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2的摄像组件501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备相位差检测组件。因此,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添加同样的符号而说明从略,以不同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
摄像组件501具有:用于将拍摄对象图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510、以及与摄像元件510接合的玻璃基板19。
摄像元件510的构成除射出侧遮光板514b的构成外,其它都与实施方式1同样,即,遮光板514具有:设于基板11a的表面的入射侧遮光板514a、光接收部11b、以从基板11a的相反侧覆盖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的方式设置的射出侧遮光板514b。而且,该射出侧遮光板514b未设置通过孔,而是从基板11a的相反侧完全覆盖光接收部11b、垂直电阻12及传送线13。
在这样构成的摄像元件510中,通过射出侧遮光板514b将透过光接收部11b、11b…的光全部反射,再使其入射到光接收部11b、11b…,而不使该光在摄像元件510的背面侧射出。
即,本实施方式2的摄像元件510为背面照射型摄像元件,且不进行相位差检测。这样不论是否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只要是背面照射型摄像元件,需要使光透过基板11a。而且,在使光透过基板11a的构成中,需要能使光透过的程度极薄地形成基板11a,但是,如上所述,通过将玻璃基板19与摄像元件510接合,不会对光向摄像元件510的入射造成影响,而是可以加固该摄像元件510。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对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构成。
例如,摄像元件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构成,只要是光透过摄像元件的构成,就可采用任意的构成。另外,对于相位差检测组件也不限于上述的构成。
另外,摄像元件和光学透明基板的接合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光学透明基板上形成摄像元件而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摄像组件1搭载于摄像机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摄像组件1搭载于视频摄录机。
另外,对使用者半按释放按钮40b(即,将S1开关置于ON)时开始AF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从半按释放按钮40b之前起进行AF。另外,对判断为合焦时结束AF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既可以合焦判定后继续进行AF,也可以不进行合焦判定继续进行AF。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研磨及蚀刻等完全除去基板11a。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玻璃基板19直接接合于光接收部11b。另外,也可以在玻璃基板19上直接形成光接收部11b。
另外,以上的实施方式实质上为优选的例示,本发明的意图并不是限制其使用物或者其用途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可用于具备进行光电转换的摄像元件的摄像组件。

Claims (19)

1.一种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摄像元件,其具备半导体基板和设于该半导体基板的光接收部,通过光电转换将该光接收部接收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且使光透过;和
光学透明基板,其与所述摄像元件接合并使光透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接收透过所述摄像元件的光并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相位差检测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相对于所述摄像元件设置在所述光学透明基板的相反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具有:对透过所述摄像元件的光进行光瞳分割的分光透镜;和对被该分光透镜分割的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还具有聚光透镜,该聚光透镜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分光透镜更靠近所述摄像元件一侧,使透过所述摄像元件的多个所述光接收部的光聚光并入射到该分光透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相对于所述光学透明基板设置在所述摄像元件的相反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具有:对透过所述摄像元件的光进行光瞳分割的分光透镜;和对被该分光透镜分割的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还具有聚光透镜,聚光透镜设置在相对于所述分光透镜更靠近所述摄像元件一侧,使透过所述摄像元件的光聚光并入射到该分光透镜。
9.如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位差检测部通过半导体工艺形成在所述半导体基板上。
10.如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用于设置所述相位差检测部的封装件,
所述摄像元件安装在所述封装件上。
11.如权利要求4、5、7、8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为行传感器。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元件与所述光学透明基板之间为阳极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元件的所述半导体基板为单晶Si,
所述光学透明基板为硅酸硼玻璃。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元件的所述半导体基板的厚度为5μm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半导体基板的边缘部设有电连接端子。
1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元件被构成为接收透过所述光学透明基板的光,
在所述光学透明基板的与所述摄像元件相对的面上设有干涉滤色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涉滤色片为利用干涉现象分别使RGB三原色透过的拜尔排列的滤色片。
18.一种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摄像元件,其具有光接收部,通过光电转换将由该光接收部接收到的光转换为电信号并且使光透过;和
光学透明基板,其与所述摄像元件接合并使光透过。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接收穿过所述摄像元件的光并进行相位差检测方式的焦点检测的相位差检测部。
CN2009801249254A 2008-10-28 2009-10-27 摄像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75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76416 2008-10-28
JP2008276416 2008-10-28
PCT/JP2009/005661 WO2010050184A1 (ja) 2008-10-28 2009-10-27 撮像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7577A true CN102077577A (zh) 2011-05-25
CN102077577B CN102077577B (zh) 2013-05-15

Family

ID=4212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492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7577B (zh) 2008-10-28 2009-10-27 摄像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79462B2 (zh)
JP (1) JP5097275B2 (zh)
CN (1) CN102077577B (zh)
WO (1) WO2010050184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56754A (zh) * 2012-05-31 2013-12-18 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 晶片级光学传感器封装和低剖面照相机模块以及制造方法
CN104681572A (zh) * 2013-11-27 2015-06-03 索尼公司 固态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486385A (zh) * 2015-08-24 2017-03-08 姜崇义 温测组件的封装方法、盖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7197178A (zh) * 2012-01-13 2017-09-22 株式会社尼康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电子相机
CN109952648A (zh) * 2016-12-28 2019-06-28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相机模块、相机模块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04390A1 (ja) * 2008-02-22 2009-08-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1786069B1 (ko) 2009-02-17 2017-10-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이면 조사형 촬상 소자, 그 제조 방법 및 촬상 장치
JP5653035B2 (ja) * 2009-12-22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焦点検出方法、および制御方法
JP2013187475A (ja) * 2012-03-09 2013-09-19 Olympus Corp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6288909B2 (ja) * 2012-10-19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及び撮像装置
JP2015011320A (ja) * 2013-07-02 2015-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161522B2 (ja) 2013-11-20 2017-07-1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素子
JP5664742B2 (ja) * 2013-11-22 2015-02-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像素子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5262955B (zh) * 2015-11-19 2018-03-20 湖州旻合科技有限公司 光学防抖驱动系统架构
JP6929578B2 (ja) * 2019-04-04 2021-09-01 株式会社ユピテル システム等
CN112449030B (zh) * 2019-08-30 2023-05-30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7303A (ja) * 2000-07-10 2002-01-25 Hamamatsu Photonics Kk 撮像装置
US20060091290A1 (en) * 2004-10-26 2006-05-04 Ikuo Yoshihara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s well as camera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060120710A1 (en) * 2004-10-06 2006-06-08 Akihiko Nagano Optical apparatus and image-taking system
US20080240701A1 (en) * 2007-03-28 2008-10-02 Nikon Corporation Focus Detection Device, Focusing State Detection Method And Imag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4831B2 (ja) * 2004-11-26 2010-10-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7135140A (ja) 2005-11-14 2007-05-31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JP4834394B2 (ja) 2005-12-09 2011-12-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02890B2 (ja) * 2008-02-22 2012-03-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8077233B2 (en) * 2008-02-22 2011-12-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Imag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27303A (ja) * 2000-07-10 2002-01-25 Hamamatsu Photonics Kk 撮像装置
US20060120710A1 (en) * 2004-10-06 2006-06-08 Akihiko Nagano Optical apparatus and image-taking system
US20060091290A1 (en) * 2004-10-26 2006-05-04 Ikuo Yoshihara Semiconductor image sensor modul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s well as camera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128196A (ja) * 2004-10-26 2006-05-18 Sony Corp 半導体イメージセンサ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80240701A1 (en) * 2007-03-28 2008-10-02 Nikon Corporation Focus Detection Device, Focusing State Detection Method And Imaging Apparatu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7178A (zh) * 2012-01-13 2017-09-22 株式会社尼康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电子相机
CN107197178B (zh) * 2012-01-13 2020-08-28 株式会社尼康 摄像元件及摄像装置
CN103456754A (zh) * 2012-05-31 2013-12-18 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 晶片级光学传感器封装和低剖面照相机模块以及制造方法
CN103456754B (zh) * 2012-05-31 2016-04-20 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 晶片级光学传感器封装和低剖面照相机模块以及制造方法
CN104681572A (zh) * 2013-11-27 2015-06-03 索尼公司 固态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4681572B (zh) * 2013-11-27 2019-02-15 索尼公司 固态成像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6486385A (zh) * 2015-08-24 2017-03-08 姜崇义 温测组件的封装方法、盖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52648A (zh) * 2016-12-28 2019-06-28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相机模块、相机模块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9952648B (zh) * 2016-12-28 2023-07-14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相机模块、相机模块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050184A1 (ja) 2012-03-29
WO2010050184A1 (ja) 2010-05-06
US20110102653A1 (en) 2011-05-05
US8179462B2 (en) 2012-05-15
CN102077577B (zh) 2013-05-15
JP5097275B2 (ja) 2012-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577B (zh) 摄像组件
US8319870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898858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CN101387733B (zh) 成像设备和准焦控制方法
CN101794797B (zh) 图像拾取元件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1783354B (zh) 图像拾取元件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0504452C (zh) 光学设备和光束分离器
US20110304765A1 (en) Imaging apparatus
CN101779154B (zh) 摄像装置和照相机
CN101459786B (zh) 图像拍摄元件和图像拍摄设备
US8384815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5190537B2 (ja) 撮像素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US8077255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7355154B2 (en)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light flux split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029334B2 (ja) 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532968B2 (ja) 焦点検出装置
US20100329656A1 (en) Imaging apparatus
US6360059B1 (en) Focus detector
US8068728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2007187854A (ja) 撮像装置
JP2007065002A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129360A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317918A (ja) 撮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15

Termination date: 202010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