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9637B - 喷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69637B
CN102069637B CN201010533988.XA CN201010533988A CN102069637B CN 102069637 B CN102069637 B CN 102069637B CN 201010533988 A CN201010533988 A CN 201010533988A CN 102069637 B CN102069637 B CN 102069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ed medium
predetermined position
paper
supporting mechanism
equipot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398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69637A (zh
Inventor
山田阳一
香月清辉
小桥胜
松本大辅
小池保则
隐岐成弘
静间隆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38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411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39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44785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69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9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69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69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5Means for printing without leaving a margin on at least one edg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edge-to-edge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不使记录品质降低、能可靠防止纸屑、尘埃等异物附着于喷墨记录头的喷液装置。关于记录用纸(P)的端部区域,使记录头(16)、支持部件(17)和记录用纸(P)为等电位,成为无电场状态,将附着纸屑等(d)最显著的用纸端部区域(Pe)置于无电场区域中,故抑制了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分散、飞行。使连结电极板(21)的内侧末端位置(R1)和喷嘴板(16a)的外侧末端位置(R2)的线(E1)与用纸端部区域(Pe)相比位于用纸内侧,故防止用纸端部区域(Pe)进入在支持部件(17)的电极板(21)的配置区域外的部分和喷嘴板(16a)之间所形成的电场的内侧,能可靠防止纸屑等(d)的飞散。

Description

喷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真机和/或打印机所代表的喷液装置。 
背景技术
下面,以作为喷液装置的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喷墨打印机构成为,在与喷墨记录头相对的位置具有支持部件(也称为压印板),通过由支持部件对记录用纸进行支持,从而规定喷墨记录头和记录用纸之间的距离。 
这里,在近年来的喷墨打印机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记录品质,墨滴正在逐步微细化,墨滴微细化至例如几pl左右。因此,墨滴的质量变得极小,即使从喷墨记录头向记录用纸排出墨滴,一部分墨滴也不会附着于记录用纸,而是变为雾状物而飘浮,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在记录用纸的四边不留空白地执行记录的所谓无边缘记录中,也对从记录用纸的端部偏离的区域排出墨滴,所以上述的雾状物飘浮现象变得更加显著。 
于是,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2所示,提出了下述的技术方案,即:在喷墨记录头、记录用纸、支持部件这些之间设置电位差,产生电场,从而对墨滴作用库仑力,将墨滴吸引到记录用纸上。 
专利文献1:特开2007-118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7-118318号公报 
(1.伴随着记录用纸的高速传送化所产生的问题) 
此外,在近年来的喷墨打印机中,尤其是在商业用途等用途中逐步高速化,与此相伴,用纸的传送速度与以往相比大幅增加。而且,在喷墨记录头边在与用纸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边进行记录的所谓串行式喷墨 打印机中,在用纸停止期间实施喷头扫描(记录),所以为了防止工作效率的降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用纸传送速度。 
但是,伴随着这样的记录用纸的高速传送化,会产生下面这样的问题。即,存在着在纸切断时所产生的纸屑附着于记录用纸的端部(边缘)和/或其周边区域的情况,在没有控制记录用纸、支持部件(压印板)、喷墨记录头这3个要素(下面总称为“记录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电位的情况下,由于在记录部构成要素间所产生的电场,使附着于记录用纸的纸屑朝向喷墨记录头飞散、飞行,并附着。尤其是,在高速传送记录用纸的情况下,用纸传送时的振动和/或冲击变大,因此纸屑的飞散、飞行就更加显著地发生。 
另外,伴随着在纸盒中所收置的记录用纸之间的摩擦和/或用纸传送路径的构成要素(例如边缘导引件和/或传送辊等)与记录用纸之间的滑接、接触,摩擦带电和/或剥离带电变得显著,即记录部构成要素更加显著地带电。其结果是,在记录部构成要素之间所产生的电场变强,另外纸屑自身的带电也变强,因此施加于纸屑的库仑力变大,纸屑向喷墨记录头的附着也变得更加显著。 
另外,即使在纸屑自身不带电的情况下,在飞行的纸屑处于电场中的情况下,由于电介质极化或静电感应使纸屑产生电荷的不平衡,由此,纸屑被吸引到喷墨记录头侧。 
图11是用于说明这一问题的说明图,符号160表示喷墨记录头,符号160a表示喷嘴板,符号170表示支持部件(压印板),符号170a表示形成于支持部件170的肋状部。另外,符号P表示记录用纸,符号Pe表示用纸端部区域,符号d表示纸屑。而且,用“⊕”、 
Figure BSA00000335438500021
表示带电极性。 
通过除电刷等对记录用纸P进行了除电,因此附着于该记录用纸P的纸屑d不带电。但是,如纸屑d的放大图所示,在喷嘴板160a带正电而支持部件170带负电的情况下(一例),由于电介质极化(纸屑d具有电介体的性质的情况)或静电感应(纸屑d具有导体的性质的情况),负电荷出现在纸屑d的喷嘴板侧,正电荷出现在支持部件侧。而且,由此,纸 屑d也被向喷嘴板160a以及支持部件170中的任意侧吸引。 
而且,当纸屑附着于喷墨记录头时,由于纸屑直接堵塞喷嘴开口或者在喷嘴面的清扫(擦拭)时纸屑移动至喷嘴开口,从而导致墨点缺失。 
另外,除了纸屑这样物理性地堵塞喷嘴开口外,构成纸屑的碳酸钙等的填料与墨液中的水分反应而增粘(粘度增加),阻碍喷嘴开口的弯液面振动,有时会妨碍墨滴排出。因此,为了在喷墨打印机中得到良好的记录品质,防止纸屑附着于喷墨记录头是极其重要的。 
(2.现有技术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下述的技术方案,即:如上所述在喷墨记录头、记录用纸、支持部件(记录部构成要素)的这些部件之间设置电位差,产生电场,从而使库仑力作用于墨滴,将墨滴吸引到记录用纸。因此,如果将纸屑和墨滴视为同列的话,可以认为:通过控制电场将纸屑吸引到记录用纸侧,从而能够防止纸屑附着于喷墨记录头。 
但是,构成纸屑的纤维素纤维和填料,也容易按摩擦起电序位带电为正、负中的任意极性,因此,即使想通过在记录部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特定方向的电场来防止纸屑向喷墨记录头侧飞行,也不能防止带电为相反极性的纸屑向喷墨记录头侧飞行。 
另外,在特开2003-165230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构成的记录装置,即:以防止纸屑和/或尘埃等附着于喷墨记录头的喷嘴部周边为目的之一,在喷嘴板周围设置空气通道(air duct),在记录时以及记录待机时从空气通道喷射加湿空气。但是,在这样的构成中,由于构成的复杂化导致装置的大型化以及成本上升,有可能会由于气流反而使纸屑附着于记录头。 
另外,在特开2008-213255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具有带电性的纸屑收集部件收集纸屑的技术,但是,在本技术中,由于上述的相反极性的问题也不一定能有效地收集纸屑,另外还存在处理(去除)堆积于纸屑收集部件的纸屑的问题。尤其是,在纸屑大量堆积的状态下,由于轻微的振动和/或冲击就可能会使纸屑向周围飞散,在维持长期稳定的性能上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3.本申请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种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不降低记录品质、可靠地防止纸屑、尘埃等异物(下面称为“纸屑等”)向喷墨记录头附着。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喷液装置,其具有:喷液机构,该喷液机构对被喷射介质喷液,相对于与被喷射介质的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固定设置;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该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支持被喷射介质,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配置,该喷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等电位形成机构,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一方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延伸至被喷射介质的外侧以及内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所述一方侧端部侧,构成为,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使得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变为等电位。而且,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包括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为延伸至其外侧和内侧的区域,所以成为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被夹在设定为等电位的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的预定部位与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之间的状态。 
而且,构成为,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对应的位置靠外侧的末端位置的线,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交叉,所以即使在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相比位于内侧的 区域和所述喷液机构之间形成了电场,被喷射介质的端部也不会进入该电场的内侧(详细情况后述)。 
根据上述构成,纸屑等的附着最为显著的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可靠地进入在被设定为等电位的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和喷液机构之间所形成的电场极弱或者几乎没有形成电场的状态(下面为了方便将这样的状态称为无电场状态)中,所以抑制了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纸屑等飞散、飞行,以其大多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原状,和被喷射介质一起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纸屑等向喷液机构飞行、附着。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一种喷液装置,其具有:喷液机构,该喷液机构边在与被喷射介质的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边对被喷射介质喷液;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该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支持被喷射介质,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配置,该喷液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等电位形成机构,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一方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延伸至被喷射介质的外侧以及内侧,在使所述喷液机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一方侧端部区域附近停止的状态下传送被喷射介质时,构成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所述一方侧端部侧,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 
根据本方式,通过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使得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变为等电位。而且,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是包括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的、延伸至其外侧和内侧的区域,所以如果喷液机构在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附近停止,则成为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被夹在被设定为等电位的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的预定部位与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之间的状态。 
而且,构成为,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 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的线,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交叉,所以即使在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相比位于内侧的区域与所述喷液机构之间形成了电场,被喷射介质的端部也不会进入该电场的内侧(详细情况后述)。 
根据上述构成,纸屑等的附着最为显著的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可靠地进入在被设定为等电位的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与喷液机构之间所形成的电场极弱或者几乎没有形成电场的状态、即无电场状态中,所以抑制了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纸屑等飞散、飞行,在其大多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原状下,和被喷射介质一起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纸屑等向喷液机构飞行、附着。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构成为,下述线不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离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外侧的末端位置较远一侧的末端位置。 
根据本方式,构成为,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离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外侧的末端位置较远一侧的末端位置的线,不与被喷射介质交叉,所以即使在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相比位于更外侧的区域与所述喷液机构之间形成了电场,被喷射介质的端部也不会进入该电场的内侧(详细情况后述)。因此,纸屑等的附着最为显著的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更为可靠地进入无电场状态,能够更为可靠地防止纸屑等向喷液机构飞行、附着。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除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外,还使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 
根据本方式,对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进一步使喷液机构侧的预 定部位和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由此,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之间变为无电场状态,所以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处于完全的无电场区域中,能更加可靠地抑制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纸屑等飞散、飞行,在其几乎都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原状下,和被喷射介质一起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纸屑等附着于喷液机构。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中,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 
根据本方式,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所以不需要电位产生机构,能够谋求装置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相对的面,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的面。 
根据本方式,在喷液机构侧以及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被设定为等电位的预定部位(电位被控制的部位)为相互相对的面,所以能够抑制来自周围的蔓延电场,能够更可靠地将纸屑等置于无电场状态。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是一种喷液装置,其具有:对被喷射介质喷液的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该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支持被喷射介质,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配置,该喷液装置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在与被喷射介质的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等电位形成机构,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除了所述端部区域之外的区域,在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之间形成有电位差。 
根据本方式,关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使得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所以成为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之间的电场极弱或几乎没有形成电场的状态(下面为了 方便将这样的状态称为无电场状态)。即,纸屑等的附着最为显著的被喷射介质的端部被置于在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之间所形成的无电场状态中,抑制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纸屑等飞散、飞行,在其大多被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原状下,和被喷射介质一起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纸屑等向喷液机构飞行、附着。 
另外,构成为,在被喷射介质的除了端部区域外的区域中,在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之间形成有电位差,所以在该区域在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之间积极地形成电场,从喷液机构喷射出的液体由于库仑力而被吸引到被喷射介质,接着可靠地附着于被喷射介质。因此,能够防止喷液品质的降低,还能够消除与液体变为雾状物并飘浮相伴随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 
根据本方式,关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还使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由此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之间变为无电场状态,所以被喷射介质的端部被置于完全的无电场区域中,能更加可靠地抑制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纸屑等飞散、飞行,在几乎都附着于被喷射介质端部的原状下,和被喷射介质一起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纸屑等附着于喷液机构。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应于多个尺寸的被喷射介质的所述尺寸设置有多个。 
根据本方式,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应于多个尺寸的被喷射介质的所述尺寸设置有多个,所以能够对应于各种各样的尺寸的被喷射介质。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或第三方式中,所述等电位形 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 
根据本方式,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所以不需要电位产生机构,能够谋求装置的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二至第四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具有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电接触的接触部,该接触部包括在传送被喷射介质的传送路径上设置于所述喷液机构的上游侧的、进行被喷射介质的传送的辊。 
根据本方式,在等电位形成机构中与被喷射介质接触的接触部,包括进行被喷射介质的传送的辊,所以能够利用现有的构成要素、结构简单且低成本地构成等电位形成机构。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相对的面,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的面。 
根据本方式,在喷液机构侧以及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成为等电位的预定部位(电位被控制的部位)为相互相对的面,所以能够抑制来自周围的蔓延电场,能够更可靠地将纸屑等置于无电场状态。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一个中,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一方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延伸至被喷射介质的外侧以及内侧,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所述一方侧端部侧,构成为,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 
根据本方式,构成为,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 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靠外侧的末端位置,所以即使在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相比位于内侧的区域和所述喷液机构之间形成了电场,被喷射介质的端部也不会进入该电场的内侧(详细情况后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用纸传送路径的侧剖面概略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思想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第四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第五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打印机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第六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将用纸端部区域接地的机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将用纸端部区域接地的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问题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     2给送装置                 3纸盒       5分离斜面 
6摇动部件       7捡拾辊(pickup roller)    10中间辊    11阻滞辊(retard roller) 
12、13导引辊    14传送驱动辊    15传送从动辊 
16喷墨记录头  16a喷嘴板  17支持部件 
17a肋状部  18上部导引部件  20A、20B等电位形成机构 
21电极板  22电位差产生机构  23电极板  25墨液吸收件(导电性)26墨液吸收件(绝缘性)  P记录用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1的用纸传送路径的侧剖面概略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思想的概念图,图3~图8是表示喷墨打印机1的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的图,是表示各不相同的实施方式(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图。 
另外,图9以及图10是表示对用纸端部区域进行接地的机构的图,是表示各不相同的实施方式的图。另外,图3~图8是表示用纸P的一方侧端部区域的图,对于另一方侧端部区域也设置有同样的构成。另外,图1的纸面表里方向为与用纸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用纸宽度方向),在图2~图8中图中的左右方向为第二方向(用纸宽度方向),纸面表里方向为第一方向(用纸传送方向)。另外,图9以及图10中,图中的上下方向为第一方向(用纸传送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为第二方向(用纸宽度方向)。 
下面,参照图1,对成为各实施方式中共通的构成的喷墨打印机1的整体构成进行概要说明。喷墨打印机1,具有下述构成:在装置底部具有用纸给送装置2,从该用纸给送装置2送出作为被喷射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用纸P,并通过中间辊10使该记录用纸P弯曲反转,向作为喷液机构的喷墨记录头16侧被给送而进行记录。 
更加详细而言,用纸给送装置2具有纸盒3、捡拾辊7、中间辊10、阻滞辊11和导引辊12、13。在与收置于能够相对于用纸给送装置2装卸的纸盒3中的记录用纸P的前端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分离斜面5,通过捡拾辊7被送出的记录用纸P的前端边与分离斜面5滑接边向下游侧被给送, 从而进行应被给送的最上位置的记录用纸P和要与其连着被重新传送的下一位置以后的记录用纸P的预备分离。 
构成用纸给送机构的捡拾辊7,被轴支持于能够以摇动轴6a为中心按图1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摇动的摇动部件6,且设置为由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的动力驱动而旋转。捡拾辊7,通过在用纸给送时与收置在纸盒3中的记录用纸P的最上位置的用纸接触并旋转,从而将最上位置的记录用纸P从纸盒3中送出。 
接下来,被从纸盒3送出的记录用纸P,进入弯曲反转区间。在该弯曲反转区间设置有中间辊10、阻滞辊11和导引辊12、13这些辊。 
中间辊10,为形成使记录用纸P弯曲反转的弯曲反转路径的内侧的大径辊,由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而旋转。而且,通过按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边卷绕记录用纸P边将其向下游侧传送。 
阻滞辊11设置为能够在被施加预定的旋转摩擦阻力的状态下相对于中间辊10压接以及分离,在其与中间辊10之间夹住记录用纸P,从而将应被给送的最上位置的记录用纸P和要与其连着被重新传送的下一位置以后的记录用纸P分离。 
另外,构成为,在这附近的用纸给送路径中设置有省略图示的用纸返回杆,由阻滞辊11阻挡了行进的下一位置以后的记录用纸P,由于该用纸返回杆而返回纸盒3。 
导引辊12、13为能够自由旋转的辊,在其中的导引辊13和中间辊10之间夹住用纸P,从而辅助由中间辊10所进行的用纸给送。 
以上为用纸给送装置2的构成,具备该用纸给送装置2的喷墨打印机,还在中间辊10的下游侧具有传送驱动辊14和传送从动辊15。传送驱动辊14,由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而旋转,传送从动辊15在其与传送驱动辊14之间夹住记录用纸P,伴随着记录用纸P的传送而从动旋转。 
传送驱动辊15的下游侧区域为对记录用纸P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作为喷液机构的喷墨记录头16和作为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的支持部件17相对配置,该支持部件17通过支持记录用纸P来规定记录用纸P与喷墨 记录头16之间的距离。 
记录用纸P在喷墨记录头16和支持部件17之间(记录区域)被执行记录,而且,通过在图1中省略图示的排出机构将其向装置外部排出。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 
以上是喷墨打印机1的大致构成,下面参照图2对本发明的基本思想进行说明。另外,在图2中,符号16a表示金属制的喷嘴板,其在喷墨记录头16中形成与支持部件17相对的第一侧,形成有多个墨液排出喷嘴(省略图示)。另外,符号17a表示在支持部件17所形成的沿着用纸传送方向(第一方向:图2的纸面表里方向)延伸的肋状部,该肋状部17a在用纸宽度方向(第二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形成有多个,通过该肋状部17a支持记录用纸P。 
另外,符号Pe表示从用纸端部(用纸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到内侧的距离为w的区域、即用纸端部区域,符号d表示容易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而且,符号s、s’表示从喷墨记录头16朝向记录用纸P排出的墨滴,墨滴s表示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外的中央区域排出的墨滴,墨滴s’表示在用纸端部区域Pe周边排出的墨滴。 
而且,另外符号V1表示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与喷嘴板16a相对的面)之间的电位差,符号V2表示喷嘴板16a和记录用纸P之间的电位差,符号V3表示支持部件17(与记录用纸P相对的面)和记录用纸P之间的电位差。 
在本发明中,在用纸端部区域Pe的周边至少使得电位差V1为零,使得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变为无电场状态。由此,基于喷嘴板16a-支持部件17之间的电场所产生的库仑力不作用于纸屑等d上,抑制了纸屑等d朝向喷嘴板16a飞行。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除此之外,还在用纸端部区域使得电位差V2为零,使得喷嘴板16a和记录用纸P之间变为无电场状态。由此,基于喷嘴板16a-记录用纸P之间的电场所产生的库仑力不作用于纸屑等d上,进一步抑制了纸屑等d朝向喷嘴板16a飞行。 
另外,关于用纸端部区域中的电位差V3,当电位差V1被设定为零、且电位差V2被设定为零时,电位差V3也变为零,也能够防止纸屑等d向支持部件17侧飞行。 
以上是本发明的基本思想。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对记录区域的带电状态(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面将要说明的第二~第四实施方式中,喷墨记录头16为形成为覆盖用纸宽度的长度并且固定地设置的所谓行式记录头(line head),不使喷墨记录头16在用纸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往复运动,仅使记录用纸P在传送方向(第一方向)上移动就能够实现记录。 
在图3中,符号20A、20B表示等电位形成机构。等电位形成机构20A在记录用纸P的用纸端部区域Pe周边,使得在喷墨记录头16中与支持部件17相对的第一侧即喷嘴板16a、和在支持部件17中与喷嘴板16a相对的第二侧为等电位。 
更加具体而言,在支持部件17的与记录用纸P的用纸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从用纸端部朝向支持部件17引垂线时的支持部件17的位置)Qe设置有电极板(例如宽度为20mm左右的SUS板)21,该电极板21和喷嘴板16被接地。因此,由此,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的电位差变为零,形成无电场状态。另外,在支持部件17侧的与喷墨记录头16侧设定为等电位的预定部位即电极板21,包括在用纸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上与用纸端部对应的位置Qe,呈相比该位置Qe延伸至用纸外侧(图3的左侧)以及用纸内侧(图3的右侧)那样的宽度以及配置。 
另一方面,记录用纸P也同样地通过等电位形成机构20B而接地,因此在用纸端部区域Pe周边,记录用纸P、喷嘴板16a、支持部件17这些部件之间的电位差变为零,形成无电场状态。另外,等电位形成机构20B,能够通过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包括例如传送驱动辊14的比记录区域靠上游侧的辊并且使之接地来构成,或能够通过导电刷等来构成。 
另外,点R1表示在电极板21上比与用纸端部相对应的位置Qe靠内 侧(在图3中为右侧)的末端位置,点R2表示在喷嘴板16a中比与用纸端部相对应的位置Qe靠外侧(在图3中为左侧)的末端位置。另外,符号E1所示的线表示连结点R1和点R2的线。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线E1以与用纸端部区域Pe相比位于内侧(在图3中为右侧)的方式、即线E1与用纸交叉的方式,来设定电极板21、喷嘴板16a的宽度、配置。 
另一方面,在记录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外的中央区域(在图3中比末端位置R1靠右侧的区域),成为能够在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形成电位差即电场的状态,但该电位差(电场强度)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无控制)。另外,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的中央区域在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形成有电场,但为了避免图面的繁杂而省略了电力线的图示(在图4~图8中也一样)。 
即,没有通过设置专用的电位差产生机构来进行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的电位差(电场强度)的控制(无控制),支持部件17是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具有作为电介体的性质,所以由于其与记录用纸P之间的摩擦而带电,其结果,成为在其与喷嘴板16a之间能够形成电位差(电场)的状态。 
在图3中,“⊕”、 
Figure BSA00000335438500151
表示带电极性(在图4~图8中也一样),在图3的例子中表示了支持部件17由于摩擦带电而带负电的状态。因此,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外的中央区域,支持部件17带负电,所以由于静电感应在喷嘴板16a的支持部件17侧出现正电荷,墨滴s与喷嘴板16a一样作为正极而带电。 
因此,被排出的墨滴s,在喷嘴板16a和记录用纸P之间,由于库仑力F(=qE:q表示墨滴s的电荷、E表示电场)而被吸引到记录用纸P侧,会可靠地附着于记录用纸P。另外,即使在支持部件17带正电的情况下,由于静电感应,墨滴s带负电,所以结果与上述的一样,都是墨滴s被吸引到记录用纸P。 
接下来,在记录用纸P的端部区域设定为上述那样的无电场状态,所以库仑力不作用于纸屑等d,因此纸屑等d不会飞散、飞行,附着于用纸 端部区域Pe原状不变地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另外,在该记录用纸P的端部区域,被排出来的墨滴s’不受基于电场的库仑力,不会由库仑力将其吸引到记录用纸P,但取而代之也不会受阻碍其附着于记录用纸P的方向的库仑力,所以通过基于排出所产生的动能f而附着于记录用纸P。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关于记录用纸P的端部区域Pe,喷墨记录头16、支持部件17、记录用纸P这些部件之间变为等电位(接地电位),成为无电场状态,所以纸屑等d的附着最为显著的用纸端部区域Pe被置于无电场区域中。因此,抑制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飞散、飞行,在其大多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原状态下,和记录用纸P一起被排出至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纸屑等d附着于喷嘴板16a。 
这里,在支持部件17侧的比电极板21靠内侧(在图3中为右侧)的部分为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区域,所以在与线E1相比靠内侧(在图3中为右侧)的区域,在支持部件17和喷嘴板16a之间可能会形成电场。即,即使用纸端部区域Pe被夹在电极板21和喷嘴板16a之间,由于会产生上述那样的电场,所以如果用纸端部区域Pe进入这样的电场中,则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可能会朝向喷嘴板16a飞散、飞行。 
但是,如上所述,使得线E1构成为与用纸端部区域Pe相比位于用纸内侧(在图3中为右侧),即线E1与用纸交叉,所以用纸端部区域Pe被可靠地置于无电场状态中,能够可靠地防止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朝向喷嘴板16a飞散、飞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从用纸端部往内侧为w的区域设定为用纸端部区域Pe,线E1通过比该区域靠内侧的区域,但只要构成为至少线E1通过比用纸端部(边缘)靠内侧的区域,就能够一定程度地防止上述的纸屑等d飞散。另外,用纸端部区域w,能够考虑纸屑等d的附着程度,而设定为例如附着最显著的2mm左右,或者能够设定为与之相比稍稍设有裕量的范围(例如w=2~5mm左右),即能够与纸屑等d的附着程度相应地适当调整。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除用纸端部区域Pe外的中央区域,构成为在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产生电位差,所以在该中央区域形成有电场,从喷墨记录头16排出来的墨滴s可靠地附着于记录用纸P,能够消除雾状物飘浮的问题。另外,如果不考虑墨滴s的附着,则也不必在除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形成电位差(电场)。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已说明过的构成要素标注了同一附图标记,下面将省略其说明(对于下面将要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也一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参照图3进行了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通过电位差产生机构22控制在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所形成的电位差(电场强度)。 
即,在用纸支持部件17的、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在肋状部17a、17a之间设置电极板23。该电极板23与电位差产生机构22的正极(例如+500V)连接,由此,在用纸支持部件17和喷嘴板16a之间形成电位差即电场。 
因此,喷嘴板16a由于静电感应而带负电,使得从喷墨记录头16排出的墨滴s带负电,接着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被吸引到支持部件17一侧,可靠地附着于记录用纸P。 
这样一来,因为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的电位差(电场强度)受到控制,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该中央区域的墨滴s的雾状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极板23连接于电位差产生机构22的正极,但是连接于负极也可以。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参照图4进行了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电极板21、23的上部设置有墨液吸收件25。通过该墨液吸收件25,即使墨滴排出到从记录用纸P偏离的区域(例如在空排墨液的冲刷时和/或无边缘印刷时等), 也能够可靠地捕获该墨液,能够解决雾状物飘浮的问题。 
另外,墨液吸收件25的上侧的面比肋状部17a的顶部靠下侧,由此,能够防止墨液吸收件25污损记录用纸P的背面。例如,从喷嘴板16a的下侧的面到墨液吸收件25的距离设为2~4mm左右的间隔,从喷嘴板16a的下侧的面到记录用纸P的上侧的面的距离设为1mm左右的间隔(记录用纸P的厚度为1mm以下)。 
这里,墨液吸收件25,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具有作为导体的性质,例如具有表面电阻率为102~108Ω/□(例如105Ω/□左右)的导电性。具体而言,能够使用:在聚乙烯、聚氨酯等的树脂中混入金属、碳等的导电性材料之后使之发泡而得的物质;使金属、碳等的导电性材料附着于聚乙烯、聚氨酯等的树脂发泡材料而得的物质;或者镀敷了的物质等。另外,也可以使用使聚乙烯、聚氨酯等的树脂发泡材料浸于电解质溶液中而得的物质。 
通过使墨液吸收件25具有导电性,从而能够可靠地控制墨液吸收件25的最表面(喷嘴板侧最表面)的电位。因此,能够在用纸端部区域Pe可靠地形成无电场状态,另外通过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正确地控制电场而能够防止墨滴s的雾状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墨液吸收件25的最表面的电位和喷嘴板16a的电位为等电位,所以线E1的起点R1成为墨液吸收件25的最表面的用纸内侧的末端位置。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参照图5进行了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通过使得支持部件(用附图标记17’表示)具有导电性(例如表面电阻率为102~108Ω/□左右),省略了电极板21、23以及将记录用纸P接地的等电位形成机构20B,以及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设置有具有绝缘性的墨液吸收件26。 
即,支持部件17’其自身为导体,并已接地,所以不需要电极板21,能够谋求装置构成的简化以及低成本化。作为支持部件17’,可以使用例 如在树脂中混入金属、碳等的导电性材料而得的物质。另外,也可以在通过绝缘材料形成之后,在其表面附着金属、碳等的导电性材料。 
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记录用纸P与支持部件17’的肋状部17a’接触,因此不另行配置控制记录用纸P的电位的机构,也能够在用纸端部区域使喷嘴板16a、记录用纸P和支持部件17’这些为等电位(无电场)。 
另外,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设置有具有绝缘性的墨液吸收件26,所以通过墨液吸收件26的带电而形成了电场(但是,电位差不受控制),从喷墨记录头16排出的墨滴s在库仑力的作用下被向墨液吸收件26一侧吸引,即墨滴s变得可靠地附着于记录用纸P,能够解决雾状物飘浮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持部件17’其自身由导体形成,所以成为线E1的起点的用纸内侧末端位置R1,成为作为绝缘体的墨液吸收件26的用纸外侧末端位置。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参照图3进行了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喷墨记录头(用附图标记16’表示)为边在用纸宽度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上移动边排出墨滴的串行式记录头。 
即使是这样的串行式喷墨打印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关于用纸端部区域Pe,使喷墨记录头16’、支持部件17和记录用纸P这些之间变为等电位,成为无电场状态,所以使得纸屑等d的附着最为明显的用纸端部区域Pe置于无电场区域中,因此,抑制了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飞散、飞行,在其多数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原状态下将其和记录用纸P一起排出到装置外部。因此,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纸屑等d向喷嘴板16a’附着。 
而且,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构成为,在喷嘴板16a’和支持部件17之间形成有电位差,所以在该中央区域形成有电场,从喷墨记录头16排出的墨滴s可靠地附着于记录用纸P,能够解决雾状物 飘浮的问题。 
另外,图7所示的喷墨记录头16’的位置为与用纸端部区域Pe相对的位置,也是下述位置的一例,该位置为,在交替重复执行喷墨记录头16’边移动边进行记录的工作(主扫描)和预定量的用纸传送工作(副扫描)的记录工作工程中,在一次主扫描结束而进行用纸传送工作时,喷墨记录头16’停止的位置。 
当喷墨记录头16’停止在这样的位置时,如果传送用纸,则由于该传送时的振动等可能导致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朝向喷嘴板16a’飞散、飞行并附着。但是,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构成为线E1与用纸交叉,所以使用纸端部区域Pe可靠地置于无电场状态中,能够可靠地防止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朝向喷嘴板16a’飞散、飞行。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参照图7进行了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比电极板21靠外侧(在图8中为左侧)的位置,存在没有被电极板21覆盖的支持部件17的区域δ。当存在这样的区域δ时,在该区域δ和喷嘴板16a之间可能会产生电位差(电场)。 
这里,在图8中,点R3表示在电极板21上比用纸端部靠外侧(在图8中为左侧)的末端位置,点R4表示喷嘴板16a上离末端位置R3较远的一侧(在图8中为右侧)的末端位置。另外,符号E2所表示的线表示连结点R3和点R4的线。而且,由于上述区域δ,在比线E2靠用纸外侧(在图8中为左侧)的区域,可能会形成电场,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构成为,线E2与用纸端部区域Pe相比位于外侧(在图8中为左侧),即线E2不与用纸交叉。 
因此,用纸端部区域Pe位于在支持部件17的区域δ和喷嘴板16a’之间所形成的电场的外侧,即可靠地置于无电场状态中,能够可靠地防止附着于用纸端部区域Pe的纸屑等d朝向喷嘴板16a飞散、飞行。 
另外,在图8中,附图标记Cp表示线E1和线E2的交点,在本实施 方式中构成为,用纸端部区域Pe进入比交点Cp靠下侧的、由线E1和线E2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区域内,但也可以构成为,用纸端部区域Pe进入比交点Cp靠上侧的、由线E1和线E2所围成的倒三角形的区域内。 
(其他的变形) 
(1)用纸端部区域的等电位形成机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用纸端部区域使喷嘴板16a(16a’)、记录用纸P和支持部件17(17’)这些为等电位而形成无电场状态,所以虽然这些构成要素接地,但因为只要是等电位就能形成无电场状态,所以不限定于接地,也可以施加任意极性的任意的电压。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用纸端部区域使喷嘴板16a(16a’)、记录用纸P和支持部件17(17’)这些为等电位,但是即使构成为例如仅使喷嘴板16a(16a’)和支持部件17(17’)之间成为等电位而对于记录用纸P不进行电位控制(浮置),也能够得到预定的防止纸屑等附着的效果(防止纸屑等向喷嘴板附着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与某一尺寸的记录用纸(例如A4尺寸)的端部相对应的区域成为无电场状态,但是为了对应于多种尺寸的记录用纸,也可以对应于所述尺寸(在用纸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成为无电场的区域。 
此时,在小尺寸用纸的情况下在与被设定为无电场状态的区域(用纸端部区域)相比更靠外侧,成为电场形成区域,所以能够在记录用纸P的外侧区域防止雾状墨液飞散。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用纸P的一侧端部以及另一侧端部的两方都应用本发明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即使仅在用纸P的一侧端部区域应用本发明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其作用效果,这是不言而喻的。 
(2)除了用纸端部区域之外的中央区域的电位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除了用纸端部区域Pe之外的中央区域,设置有电位差(电场),其主要作为雾状物飘浮的对策,但是即使在没有设 置电位差(电场)的情况下,至少能够得到防止上述用纸端部区域的纸屑等d飞散、飞行的效果。 
(3)喷嘴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喷嘴板16a(16a’)的表面设置疏水膜。这里,如果使用导电性的疏水膜,就能够抑制疏水膜的带电,能够抑制纸屑等附着于喷嘴板16a(16a’),并且能够可靠地控制喷嘴板侧的电位。 
另外,如果使用绝缘性的疏水膜,则能够减轻由SUS等的金属所形成的喷嘴板16a(16a’)的像力(当带电的纸屑等接近喷嘴板时,在喷嘴板侧出现与其相反的电荷,且相互吸引的现象),能够防止在喷嘴板附近飞舞的纸屑等被吸引到喷嘴板16a(16a’)。 
另外,赋予(控制)电位的预定部位,在喷墨记录头16中,优选最靠近支持部件17侧的部位、即喷嘴板16a,更加具体而言是与支持部件17相对的面即喷嘴面。由此,最为接近记录用纸P的喷嘴面的电位受到控制,所以能够抑制来自周围的蔓延电场,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纸屑等附着于喷嘴面。另外,其在支持部件17侧也一样,优选,进行电位控制的预定部位为与喷嘴板16a相对的面。 
(4)电极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尤其是第一、第二、第五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支持部件17的电极板21、23,可以适当地替换成图5、图6所示的导电性墨液吸收部件25。 
另外,电极板21、23,可以构成为与记录用纸P接触,但是优选,不与记录用纸P接触地,在其与记录用纸P之间确保预定的间隔进行配置。由此,能够抑制纸屑堆积于电极板21、23,尤其是对于带电的纸屑等,不仅能抑制物理性附着还能抑制由像力所产生的附着。 
(5)记录用纸的接地机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喷嘴板16a(16a’)和记录用纸P之间的电位差不为零的情况下,只要将喷嘴板16a(16a’)和支持部件17(17’) 之间的电位差设定为零,就能够得到预定的防止纸屑飞散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尤其是第一~第三、第五实施方式)中,记录用纸P的接地可以通过各种机构执行,例如可以在任意场所配置已接地的电刷而使其与记录用纸P接触。 
另外,也能够通过配置在用纸传送路径上的各辊进行接地。图9表示其一例,能够通过附图标记15A所示的传送从动辊进行接地。附图标记15A所示的传送从动辊,为在用纸宽度方向上设置在最靠端部的传送从动辊,其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且接地。因此,构成为,记录用纸P的端部区域(通过附图标记E1、E2所示)接地,重点地变为接地电位。 
另外,附图标记18表示支持传送从动辊15A、15B使之能够自如旋转的上部导引部件。另外,符号15B所示的传送从动辊是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辊。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在用纸宽度方向整体的范围内采用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且接地的传送从动辊15A。 
另外,传送从动辊15A、15B压接的传送驱动辊14,通过在金属轴体的表面附着用于提高与记录用纸P之间的摩擦力的耐磨性微粒而形成,附图标记14a表示没有附着耐磨性微粒的金属面,符号14b表示附着有耐磨性微粒的高摩擦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电介体的性质)。 
因此,如图10所示,将金属面14a延伸设置于用纸传送区域内侧,由金属面14a形成用纸端部区域E1、E2并将其接地,因此能够将记录用纸P的端部区域E1、E2接地,能够使用纸端部区域重点地成为接地电位。 
(6)对墨滴赋予电荷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墨滴由于通过喷嘴板16a(16a’)而产生的感应电荷而带电,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从收置墨液的墨液收置室(例如墨盒等)到喷嘴板16a(16a’)的墨液流路中的任意位置对墨滴赋予电荷。例如,也可以:使得墨液收置室的内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通过该内壁对墨液赋予电荷。 
此时赋予墨液的极性,例如在图4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或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之外的中央区域将支持部件17侧连 接于电位差产生机构22的正极性,所以只要赋予负极性即可。另外,在除了用纸端部区域之外的中央区域不控制支持部件17侧的电位的情况下,即通过摩擦带电或接触带电等而使其带电的情况下,只要基于形成支持部件17的材料容易按摩擦起电序位带电为正、负中的哪一种极性这一点,来确定赋予墨液的极性即可。 
另外,通过对作为液体的墨液赋予与支持部件17侧(或记录用纸)同样的电位,从而能够在用纸端部区域使喷墨记录头16和支持部件17(或记录用纸)之间的电场变得极弱,能够构成防止纸屑附着于喷嘴板16a的对策。即,例如喷嘴板16a不限定于金属等的导体,也可以由硅、丙烯酸、聚酰亚胺等的电介质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控制记录头内部的墨液的电位,则由记录头内部的墨液和支持部件17之间的电位差所形成的电场对纸屑施加强烈的影响,有时纸屑会向喷嘴板16a侧飞行。但是,通过对记录头内部的墨液赋予与支持部件17侧同样的电位,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喷嘴板16a由电介质形成的情况下,作为对记录头内部的墨液赋予电位的构成,也可以构成为:喷嘴板中仅墨液流路部分(与墨液接触的部位)由导电性部件构成,通过该导电性部件对墨液赋予电位。例如在喷嘴板采用层叠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在其全部的层中由导电性部件构成墨液流路部分,也可以对于其中的至少一层由导电性部件构成墨液流路部分。 

Claims (17)

1.一种喷液装置,其具有:喷液机构,该喷液机构对被喷射介质喷射液体,相对于与被喷射介质的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固定设置;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该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支持被喷射介质,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配置,该喷液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等电位形成机构,
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一方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延伸至被喷射介质的外侧以及内侧,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所述一方侧端部侧构成为,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
2.一种喷液装置,其具有:喷液机构,该喷液机构边在与被喷射介质的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移动边对被喷射介质喷射液体;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该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支持被喷射介质,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配置,该喷液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等电位形成机构,
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一方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延伸至被喷射介质的外侧以及内侧,
在使所述喷液机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一方侧端部区域附近停止的状态下传送被喷射介质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所述一方侧端部侧构成为,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下述线不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离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外侧的末端位置较远一侧的末端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除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外,还使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相对的面,
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的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下述线不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离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外侧的末端位置较远一侧的末端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除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外,还使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相对的面,
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的面。
11.一种喷液装置,其具有:对被喷射介质喷射液体的喷液机构;和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该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支持被喷射介质,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配置,该喷液装置的特征在于,
构成为,具有:在与被喷射介质的传送方向即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等电位形成机构,
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除了所述端部区域之外的区域,在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之间形成有电位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被喷射介质为等电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和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等电位的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应于多个尺寸的被喷射介质的所述尺寸设置有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通过将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被喷射介质这些接地,使它们为等电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等电位形成机构,具有与被喷射介质的端部区域电接触的接触部,
该接触部包括在传送被喷射介质的传送路径上设置于所述喷液机构的上游侧的、进行被喷射介质的传送的辊。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液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相对的面,
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为与所述喷液机构相对的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一方侧端部相对应的位置,与该位置相比延伸至被喷射介质的外侧以及内侧,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被喷射介质的至少所述一方侧端部侧构成为,下述线与被喷射介质交叉,该线连结所述被喷射介质支持机构侧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内侧的末端位置、和所述喷液机构的预定部位的比被喷射介质的端部靠外侧的末端位置。
CN201010533988.XA 2009-10-29 2010-10-29 喷液装置 Active CN1020696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9171 2009-10-29
JP249171/2009 2009-10-29
JP103854/2010 2010-04-28
JP2010103854A JP5641196B2 (ja) 2009-10-29 2010-04-28 液体噴射装置
JP103902/2010 2010-04-28
JP2010103902A JP5447850B2 (ja) 2010-04-28 2010-04-28 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9637A CN102069637A (zh) 2011-05-25
CN102069637B true CN102069637B (zh) 2014-04-09

Family

ID=43924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3988.XA Active CN102069637B (zh) 2009-10-29 2010-10-29 喷液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02507A1 (zh)
CN (1) CN102069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5003B2 (ja) * 2009-10-29 2014-1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5641197B2 (ja) * 2009-10-29 2014-12-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179810A (ja) * 2011-03-02 2012-09-2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5760700B2 (ja) * 2011-05-30 2015-08-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5760815B2 (ja) * 2011-07-29 2015-08-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01134A (ja) * 2000-04-24 2001-10-30 Fuji Xerox Co Ltd 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JP2004306191A (ja) * 2003-04-07 2004-11-04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ブル装置、成膜装置、光学素子、半導体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KR100656514B1 (ko) * 2004-08-10 2006-1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집진 수단을 갖는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618094B2 (ja) * 2005-10-26 2011-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電界発生ユニット
US7735975B2 (en) * 2005-10-26 2010-06-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ield generating unit
JP5023876B2 (ja) * 2006-09-08 2012-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7824008B2 (en) * 2007-04-05 2010-11-0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Electrostatic aerosol control
US7980672B2 (en) * 2007-05-11 2011-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02507A1 (en) 2011-05-05
CN102069637A (zh)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9637B (zh) 喷液装置
CN102069643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33817B (zh) 喷液装置
JP5326038B2 (ja) ハードイメージング装置及びハードイメージング方法
JP2011104914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426662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2145583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07118321A (ja) 液体噴射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電界発生ユニット
JP6236984B2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564500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10603918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1419845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842501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112295B2 (ja)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JP4765558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544785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5641196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6327315B2 (ja) 媒体搬送装置、記録装置
JP488323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0602715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の記録装置
JP2011105476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414224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104913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110491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