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3067A - 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3067A
CN102043067A CN2010105086481A CN201010508648A CN102043067A CN 102043067 A CN102043067 A CN 102043067A CN 2010105086481 A CN2010105086481 A CN 2010105086481A CN 201010508648 A CN201010508648 A CN 201010508648A CN 102043067 A CN102043067 A CN 102043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mmer
testing device
shock testing
impact
mobile ro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864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3067B (zh
Inventor
成石木
石川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3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3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3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30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15/00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 G01P15/02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 G01P15/03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by using non-electrical means
    • G01P15/032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by using non-electrical means by measuring the displacement of a movable inertial mas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 G01P1/12Recording devices
    • G01P1/127Recording devices for acceleration val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15/00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 G01P15/02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 G01P15/03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by using non-electrical means
    • G01P15/032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by using non-electrical means by measuring the displacement of a movable inertial mass
    • G01P15/036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by making use of inertia forces using solid seismic masses by using non-electrical means by measuring the displacement of a movable inertial mass for indicating predetermined acceleration val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15/00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 G01P15/18Measuring acceleration; Measuring deceleration; Measuring shock, i.e. sudden change of acceleration in two or more dimens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 Investigating Strength Of Materials By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Stres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其通过对应该检测方向的翻倒以外的冲击而导致的锤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允许在应该检测方向的翻倒的冲击下的锤的移动,来防止误显示并提高检测精度。该冲击检测装置(100)包括圆板状的锤(520)、(530),和设有壁部的移动路径(232)、(233),其连接初始状态时锤(520)、(530)所被配置的初始位置,以及受到在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冲击或力时,锤(520)、(530)移动后被配置的锤保持部(234)、(235),并且,锤的圆周面与所述壁部接触后移动,移动路径(232)、(233)内设有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和爪部件(540)、(550),在受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冲击以外的冲击或力的时候,阻止锤(520)、(530)向冲击检测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尤其是对翻倒方向的冲击进行检测的冲击检测装置及包括该冲击检测装置的捆包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冲击检测装置记载在专利文献1里。图16所示是现有的冲击检测装置的模式图。该冲击检测装置10用于检测包装材料的落下和翻倒的冲击。冲击检测装置10包括有被配置在盒体2内的锤6在受到垂直方向的冲击时向下方移动的垂直移动路径11,和锤6在受到偏离于所述垂直方向的倾斜方向的力时移动的横向移动路径12,盒体2,以及配置在该盒体2里的板簧3,并显示根据该锤6的移动位置检测到的冲击。在本例中是在板簧3里形成自由端3a、凸形状部3b、3c,以使得锤6在垂直移动路径中的移动位置因冲击的大小而不同。
根据该冲击检测装置10,当落下的冲击小的时候,锤6不能通过第一个凸形状部3c、3c,在受到仅能冲开凸形状部3c、3c的冲击的时候,锤6虽然会推开凸形状部3c、3c向下方移动,但不会超过第二个凸形状部3b、3b,而在凸形状部3b、3b之间停住。然后,当冲击大的时候,锤6在第二个凸形状部3b、3b的位置处推开板簧3向下方移动后停止在盒体内的底部,并可以从外部通过最下部的窗孔7来目视确认。另外,锤6因为第二个凸形状部3b、3b而不能向上返回。更进一步地,在横向翻倒时,锤6越过板簧3的弯曲部1a移动到横向移动路径12里后停止在板簧3的横向侧里。因此,相对于各种情况时的外力,来检测物品受到的垂直方向的下落或横向翻倒等,导致品质下降的多个不同方向的冲击,并留下所受冲击的履历。
但是,在上述的冲击检测装置10中,为了检测落下和横向翻倒,因各方向的外力而移动的锤在移动后,进行对应于外力的种类的显示。但是,根据在应该检测方向上的翻倒或落下,当外力的作用复杂,并且外加冲击的大小或扭动等的组合时,会发生锤6因为不应该检测的力而移动到横向移动路径12里的情况,或者是即使受到横向翻倒以外的冲击也不显示横向翻倒的履历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不能留下正确的履历的问题。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9-1567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其能够对锤在受到应该检测方向的翻倒以外的冲击时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允许锤在受到应该检测方向的翻倒的冲击时的移动,在防止误显示的同时提高检测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冲击检测装置,其包括:
盒体;
圆板状的锤,其被配置在所述盒体里;
设有壁部的移动路径,其连接初始状态时所述锤被配置的初始位置,以及受到在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冲击或力时,所述锤移动后被配置的冲击检测位置,并且,所述锤的圆周面与所述壁部接触后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路径内设有限制部,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冲击以外的冲击或力的时候,阻止所述锤向所述冲击检测位置移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从厚度方向夹住所述锤的两面的壁部部件中的至少一面里,是具有沿着所述锤的移动方向来减少移动路径在锤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斜面部的爪部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从厚度方向夹住所述锤的两面的壁部部件中的至少一面里的爪部件,其允许所述锤在受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并对所述锤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以外的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进行限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部件处的所述移动路径的厚度要大于所述锤的厚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夹住所述锤的外周的壁部中的上侧壁部里,是减少移动路径在垂直于锤的厚度方向上的方向里的尺寸的突起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或5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夹住所述锤的外周的壁部中的上侧壁部里的突起部,其允许所述锤在受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并对所述锤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以外的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进行限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提供一种捆包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技术方案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因为对在应该检测方向里的翻倒检测方向以外的锤的移动进行了限制,所以就能够防止误显示并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冲击检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所示是后盒体的主视图。
图3所示是后盒体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前盒体的表面侧的主视图。
图5所示是前盒体的里面侧的主视图。
图6所示是后盒体的部分放大主视图。
图7所示是后盒体的突起部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8所示是前盒体的爪部件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9所示是突起部导致的锤的反射的模式图。
图10(a)-图10(c)所示是图6中从D方向看到的爪部件的模式图。
图11(a)-图11(e)所示是冲击检测装置的动作模式图。
图12所示是包括冲击检测装置的捆包装置的模式图,图12(a)所示是捆包装置的立体图,图12(b)所示是安装在图12(a)所示捆包装置里的冲击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12(c)所示是将冲击检测装置安装在捆包装置里时的截面图。
图13所示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的模式图。
图14所示是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的后盒体的主视图。
图15所示是第4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的模式图。
图16所示是现有的冲击检测装置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00    冲击检测装置
200    后盒体
210    底板
220    竖立设置边缘部
227    水平部
231    垂直移动路径
232    右侧移动路径
233    左侧移动路径
234    右侧锤保持部
235    左侧锤保持部
236,237,239    筋条部件
238     下侧锤保持部
240     法兰部
241,242    第1支持部
241a,242a  夹持固定部
241b,242b,241c,242c  抵接固定部
241d,242d  螺丝孔
251,252    第2支持部
261,262    垂直方向锤导向轨
263,264    右侧锤导向轨
265,266    左侧锤导向轨
267,268    圆弧部件
267b,268b  导向面
268a    倾斜面
268c    导向面
271,272,273,274,275,276,277,278    返回防止突起
291     停止板
292,293    锤支持部件
294,295    位置限制部件
310,320    板状部件
311,321    第一保持部件
312,322    第二保持部件
313,323    折返部
400    前盒体
410    板部件
420    突起部
422,423,424    显示窗口
431    第1显示窗口
432    第2显示窗口
434    第3显示窗口
433    第4显示窗口
451,452    垂直锤导向轨
453    右侧锤导向轨
454    左侧锤导向轨
455,456,457,458    返回防止突起
461,462    按压部件
461a,462a  倾斜部
462b   圆筒部
471,472    固定用螺丝孔
480    伸出部
481,482    插入孔
490    下部突出部
491,492    孔部
493,494,495,496    凹部
510    第1锤
520    第2锤
530    第3锤
540,550    爪部件
540,550    爪部件
540a,550a  棱部
541,551    倾斜面
542,552    平面部
540,550    爪部件
540,550    爪部件
700    捆包装置
710    瓦楞纸箱
720    侧面部
730    开口部
740    贴纸部件
800    冲击检测装置
810    爪部件
820    突起部
830    上端部
900    冲击检测装置
910    壁部
1100   冲击检测装置
1110   锤
1111   上侧壁部
1120   盒体
1130   初期凹部
1140   滚动路径
1150   检测凹部
1160   显示窗口
1170   移动路径
1180   爪部件
1190   突起部
1191   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
实施例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图1所示是冲击检测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所示是后盒体的主视图,图3所示是后盒体的立体图,图4所示是前盒体的立体图,图5所示是前盒体的内面侧的主视图,图6所示是后盒体的突起部的部分放大主视图,图7所示是后盒体的突起部的部分放大立体图,图8所示是前盒体的爪部件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100如图1所示地,在由后盒体200以及覆盖该后盒体200的前侧面的前盒体400所构成的盒体内,配置了第一锤510、第二锤520、第三锤530等3个锤,通过第一锤510的移动来检测显示垂直方向上的落下冲击,通过第二锤520的移动来检测显示相对于垂直方向为向右侧的倾斜,通过第三锤530的移动来检测显示相对于垂直方向为向左侧的倾斜,从而对施加到安装有冲击检测装置100的捆包装置,例如捆包有图像形成设备的瓦楞纸板箱里的落下、倾斜翻倒的履历进行显示。
在本例中,上述第一锤510由板状弹性部件的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来保持,可以两次落下的冲击进行检测。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将配置在上侧里的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和配置在下侧里的第二保持部件312、322通过折返部313、323连结后分别作为1个部件来形成。该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具体来说是将不锈钢构成的1片弹性薄板弯折成大致槽型后来形成的。
上述第一锤510在垂直移动路径231的初始位置中,通过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的第一保持部件311、321,从两侧得到保持,受到最初的落下冲击时,第一锤510推开第一保持部件311、321而落下,并由第二保持部件312、322来保持。另外,在受到第二次落下冲击后,第一锤510就推开第二保持部件312、322而落下。
另外,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根据冲击检测装置100的左右方向的倾斜,在上述第一保持部件311、321的上侧滚动后移动。由此,本冲击检测装置100通过第一锤510的移动来检测落下,并通过第二锤520、第三锤530的移动来检测左右的倾斜。这里,各锤510、520、530被构成为具有圆周面和两个侧面的圆板状的金属部件。
以下对各部件进行说明。后盒体200是由合成树脂制成的部件,其构成包括底板210和竖立设置在该底板210周边里的竖立设置边缘部220。另外,在后盒体200里,除了在与前盒体400之间设置上述第一锤510因落下冲击而移动的垂直方向的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之外,在该垂直移动路径231的两侧里还设置了上述第二锤520所移动的弯曲的右侧移动路径232以及上述第三锤530所移动的弯曲的左侧移动路径233(参照图2)。
在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下端部里,形成有右侧锤保持部234及左侧锤保持部235,另外,在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的下端部里形成有下侧锤保持部238。这些锤保持部234、235由竖立设置在底板210里的筋条部件236、237、239等形成。
在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的左右两侧里,具有规定的形状尺寸的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左侧第一支持部242竖立设置在底板210上,以嵌入并保持上述的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的折返部313、323。另外,在底板210里靠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和左侧第一支持部242的外侧上部里,竖立设置了用于固定上述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的圆弧部件267、268。该圆弧部件267、268还是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内侧的导向(guide)。
另外,在上述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和左侧第一支持部242的下方里,分别竖立设置了右侧第二支持部251和左侧第二支持部252。该右侧第二支持部251及左侧第二支持部252的构成是,其直径尺寸要小于上述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和左侧第一支持部242。右侧第二支持部251和左侧第二支持部252在阻止上述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滚动的同时,还作为构成各板状部件310、320的下侧的第二保持部件312、322的弹性变形的支点。
另外,在底板210里,沿着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形成有2根垂直方向锤导向轨261、262,其沿着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与上述第一锤510接触,以使第一锤510可以沿着垂直移动路径231顺利平滑地移动。更进一步地,在底板210里,沿着上述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还形成了右侧锤导向轨263、264以及左侧锤导向轨265、266。这些锤导向轨与底板210一体地形成,为了降低与锤之间的接触阻力,将接触锤的一侧的截面形成为弧状。
更进一步地,在底板210上的右侧锤导向轨263、264以及左侧锤导向轨265、266里,分别形成有两处防止锤返回的返回防止突起271、272,273、274,275、276、277、278。另外,在底板210里还竖立设置了防止第一锤510跳起的停止板291,和对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下侧进行支持的锤支持部件292、293,以及对第二保持部件312、322的向上方向的位置进行限制的位置限制部件294、295。另外,作为竖立设置边缘部220的一部分,在配置于停止板291的上部的部分里,还形成有邻近于停止板291的水平部227。
更进一步地,在竖立设置边缘部220中,向下面临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上侧部里,形成有防止因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弹跳而移动的作为限制部的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所述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使得左侧第一支持部24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宽度尺寸W2,即相当于夹住所述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圆周面的直径方向的尺寸减小。
在本例中,为了使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具有良好的通过性,被配置在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中的圆弧部件267、268的外周里的部分要大于入口部处的宽度尺寸W1。还有,在本例中,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的形状大致相同,对于突起部226来说是具有角部226a、226b的形状,而其他突起部221、222、223、224、225也具有同样的角部。另外,这些突起部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只要是能够减小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宽度尺寸W2,可以采用其他如半圆、凹凸等的形状。
图9所示是突起部导致的锤的反射的模式图。该例所示是冲击检测装置100的第三锤530在跳起方向里施加有冲击时的情况。这时,因弹跳而移动的第三锤530由于经过突起部226、突起部225的反射而向本来的方向里移动(箭头A、B所示),所以就能够防止由在应该检测方向的翻倒以外的冲击或翻倒而引起的误动作。
这种事态是在以下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本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100中,当瓦楞纸箱垂直落下时,锤510向下方移动并显示冲击的检测结果。在这种垂直落下的情况下,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也会因冲击而受到锤支持部件292、293的反弹力,而导致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向上方弹跳。这时,第三锤530碰到所述水平部227的内壁280后被推回(箭头C所示),而当设置有冲击检测装置100的瓦楞纸箱以向图中右方向里倾斜的状态落下,或者从角部(以小角度)开始落下时,就有可能沿着与检测到翻倒时的相同的移动路径里发生移动,于是,就通过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将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反射后,使其返回到本来的位置里。在本例中,是如上所述地来防止因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而引起的检测对象以外的异常检测(误检测)。
另外,后盒体200向下方延伸设置了用于安装到货物里的法兰部240。该法兰部240形成于将上述底板210延伸设置的位置里。如上所述,该后盒体200的构成是相对于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是线对称的。
接下来对前盒体400进行说明。前盒体400是透明的合成树脂性的部件,如图4及图5所示,除了在覆盖上述后盒体200的跟前侧全面的板部件410的周边里形成有用于确定位置的突起部420以外,还在4个部位里形成有用于确认锤的显示窗口,即显示第一次落下检测的第一显示窗口431、显示第二次落下检测的第二显示窗口432、显示向右翻倒检测的第三显示窗口434、显示向左翻倒检测的第四显示窗口433。这里,第一显示窗口431对应于通过第二保持部件312、322对第一锤510的保持位置、第二显示窗口432对应于下侧锤保持部238、第三显示窗口434对应于右侧锤保持部234、第四显示窗口433对应于左侧锤保持部235而分别形成。另外,第一显示窗口431开设形成有三角形形状的孔部,而其他显示窗口422、423、424在形成有同样的三角形形状,且厚度比其他部分薄的同时,还对表面进行研磨以能够对内部进行目视确认。
更进一步地,在板部件410靠后盒体200一侧里,对应于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形成有两列垂直锤导向轨451、452,以及对应于右侧移动路径232和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各一列的右侧锤导向轨453、左侧锤导向轨454。这些锤导向轨与板部件410形成为一体,为了降低与锤之间的接触阻力,与锤的接触一侧形成为弧状的截面。另外,在锤导向轨453、454里形成有锤的返回防止突起455、456以及457、458。这些返回防止突起455、456、457、458被配置为对应于形成在上述后盒体200里的返回防止突起271、272,273、274,275、276、277、278的设置位置。
另外,在本例中的锤导向轨453、454中靠近所述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配置位置里,形成有作为限制部的爪部件540、550(参照图1、图5)。这些爪部件540、550从厚度方向夹住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后,配置在形成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后盒体200及前盒体400中的某一方里,在本例中是配置在前盒体400里的。爪部件540、550在所述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被施加朝向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力时,允许锤的移动,并在所述锤被施加所述检测对象以外的方向里的力时,对锤的移动进行限制。
亦即,所述爪部件540、550在锤被施加朝向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力时,允许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移动,并在所述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被施加所述检测对象以外的方向里的力时,对其移动进行限制。还有,也可以在后盒体200一侧里形成爪部件。另外,由于爪部件540、550是左右对称来形成的,所以在图8里仅将显示爪部件540的部分来放大显示。
该爪部件540、550形成在锤导向轨453、454上的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处于初始位置的移动路径上。这里所说的初始位置是指图6所示的,在冲击检测前的状态下,第二锤530与锤支持部件293及停止板291接触的位置。另外,在图6中虽然没有显示,但是,对于第三锤530来说,也同样地是指与锤支持部件292及停止板291接触的位置。
在本例中,爪部件540、550包括有朝着行进方向,在移动路径上突出的量增大的倾斜面541、551,和形成在倾斜面541、551的上端里的平面部542、552。这里,倾斜面541、551是为了作为检测对象的瓦楞纸箱在翻倒时便于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移动而形成的。另外,爪部件540、550的突出量在锤移动方向下游端的顶点附近形成如下,即,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厚度方向的尺寸d(参照图10(a))要大于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厚度D。另外,爪部件540、550在其倾斜面541、551及平面部542、552的两端里形成有棱部540a、550a。
图10所示是图6中从D方向看到的爪部件的模式图。在本例中,即使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因为瓦楞纸箱向前盒体400一侧翻倒而趋于移动,如图10(b)、图10(c)所示地,由于在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里作用有垂直于移动路径的方向里的力而发生乱动那样的移动,但因接触到爪部件540、550的倾斜面541、551及平面部542、552而停止,从而使得在移动路径上的进一步的行进被抑制,因而就能够防止异常的检测(误检测)。另一方面,当瓦楞纸箱在应该检测的方向里翻倒时,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在保持部件321、322里接触并滚动,由爪部件540、550的倾斜面541、551引导后没有障碍地沿着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移动。
本例中,由于在爪部件540、550里形成有棱部540a、550a,除了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接触后容易被卡止之外,还因为形成有平面部542、552,当平面部542、552与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接触后,通过摩擦就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移动。
然后,在应该检测的方向里施加冲击时,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就能够在被倾斜面541、551引导的同时,从前盒体400的锤导向轨453、454和后盒体200的右侧锤导向轨263、264以及左侧锤导向轨265、266之间顺利地通过。
在本例中,是将爪部件540、550配置在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初始位置的附近。如果将爪部件540、550的位置配置在远离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初始位置的位置里,就有可能发生垂直于移动路径方向里的锤的振幅变小,而少有地通过爪部件的倾斜面后引起异常的检测(误检测),这对于检测精度是不利的。
表1所示是将包括类型1(下爪)和类型2(上爪)等的两种冲击检测装置安装在瓦楞纸箱里,使其在垂直于应该检测的翻倒方向的方向里翻倒后,验证是否发生误检测的实验结果。其中类型1是将爪部件形成在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初始位置附近的例子,类型2是将爪部件形成在离开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上方里的例子。实验进行了12次,以“○”代表没有发生误检测,以“×”代表发生了误检测。
表1
Figure BSA00000305371700121
如表1所示,相对于将爪部件配置在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初始位置附近时(类型1)没有发生误检测来,将爪部件配置在离开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初始位置时(类型2)发生了误检测。由此,将爪部件配置在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初始位置附近的有效性得到确认。
如上所述,爪部件540、550的位置离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初始位置越近,就越容易与乱动的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接触,其效果也高。然而,如果爪部件540、550靠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初始位置太近,爪部件540、550的倾斜面541、551与位于初始位置里的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重叠后,当瓦楞纸箱向前盒体400一侧翻倒时,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就会沿着所述倾斜面541、551移动。如此,在将爪部件540、550靠近所述初始位置的同时,为了不与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重叠,就需要增大倾斜面541、551的倾斜度。但是,当倾斜变大时,就有可能在向应该检测方向里翻倒时妨碍第二锤及第三锤520、530的滚动,从而影响正常的检测。因此,以将爪的长度设定为锤的半径左右为好。
更进一步地,在板部件410里,还形成有圆柱状的按压部件461、462,其被嵌合到形成在上述底板210中的上述圆弧部件267、268里。当前盒体400被配置到后盒体200里时,按压部件461、462被插入到上述圆弧部件267、268里后,将安装在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和左侧第一支持部242里的右侧板状部件310及左侧板状部件320固定到盒体的中央下方里。这里,如图5及图8所示,在按压部件461、462里形成有倾斜部461a、462a,以提高在安装了左右板状部件310、320状态下的前盒体400和后盒体200的组装性能。
另外,在前盒体400里,如图4所示地,除了开设用于固定后盒体200和前盒体400的螺钉孔471、472以外,还开设了用于固定锤510、520、530的固定器具插入用的插入孔481、482。锤的固定器具是将金属线材弯曲加工之后,形成有3个脚部的部件,在冲击检测装置100不使用时,就将各脚部插入上述第一显示窗口431及上述插入孔481、482,使得各脚部与第一锤510的下部、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的上部接触后固定这些锤510、520、530,从而使得冲击检测装置100处于非检测状态。更进一步地,在板部件410里,还形成有用于确定后述的贴纸部件740(图12(a))的位置的孔部491、492,和在前盒体400制造时,为防止返回防止突起455、456、457、458引起的触碰而形成的凹部493、494、495、496。
下面,根据图6以及图7来说明后盒体200的细部构造。由于本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100的后盒体200是左右对称的形状,所以各图中仅显示左侧部分。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及左侧第一支持部242在其中央部里形成有用于将前盒体400螺丝固定到后盒体200里的螺丝孔241d、242d。另外,右侧第一支持部241及左侧第一支持部242在以上述螺丝孔241d、242d为中心的小圆筒状部件的螺丝固定毂的周围里,突出形成有截面为半圆形状的夹持固定部241a、242a以及抵接固定部241b、242b、241c、242c。如此,通过减小成为螺丝固定毂的第一支持部241、242的直径,就可以减小螺丝固定时拧紧螺丝所需的扭矩,通过减少螺丝拧紧的失误来提高组装操作性。
还有,上述圆弧部件268(267)在其外周面里形成对锤530(520)进行导向的导向面268a(267a)的同时,在其内周面里形成有对按压部件462(261)进行导向的导向面268c(267c)。更进一步地,在圆弧部件268(267)里,为了在组装板状部件320(310)时,使得板状部件320(310)容易插入到第一支持部241(242)和圆弧部件268(267)之间,还设置了倾斜面268b(267b)。这里,圆弧部件268(267)的两端被形成为不突出于第一保持部件311(321)的延长线(图中虚线L),如此,其与板状部件320的第一保持部件321之间的间隔T1小于锤530的直径,当锤530向图中左上方移动时,可以防止第三锤530在通过第一保持部件321后,在向圆弧部件268的端部移动时被卡住。
下面,对左右的板状部件310、320进行说明。在本例中,右侧板状部件310以及左侧板状部件320是分别将同一宽度尺寸(如6mm)和厚度(如0.3mm)的一片不锈钢薄板材,以折返部313、323的两端弯曲形成后,将其上侧部分作为臂部的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将其下侧部分作为臂部的第二保持部件312、322。在该例中,各板状部件310、320的折返部313、323分别与第一支持部241、242的夹持固定部241a、242a接触,并以前盒体400的按压部件461、462被插入按压到圆弧部件267、268里的状态来被夹住,更进一步地,第一保持部件311、321与抵接固定部241b、242b接触,第二保持部件312、322与抵接固定部241c、242c接触后处于被固定的状态。还有,板状部件310、320在需要进行细微的反弹调整时,可以由磷青铜来构成,除此之外,因为长期保管而需要切实防止生锈时,还可以以树脂(尼龙等)来形成。
如图6所示,在将左侧板状部件320安装到后盒体200里时,折返部323与夹持固定部242a接触后被保持,第一保持部件321与抵接固定部242b接触后被保持,第二保持部件322与抵接固定部242c接触后被保持。在该状态下将前盒体400安装到后盒体200里时,以前盒体400的按压部件462被插入到圆弧部件268里的状态,按压部件462与折返部323接触后,折返部323被夹在按压部件462和夹持固定部242a之间处于被固定的状态。还有,考虑到夹持固定部242a和按压部件462被配置在不同的部件里以及部品的公差,因存在有尺寸误差而实际上有可能发生按压部件462及夹持固定部242a和折返部323之间没有密接的情况,但是,由于板状部件320的第一保持部件321与抵接固定部242b接触,第二保持部件322与抵接固定部242c接触,就使得板状部件320被切实地保持在后盒体200内了。本说明书是以下述情况为前提来说明的,即,如上所述,即使在各部件之间因形成有若干间隙而不能密接,也是被夹持的。
这里,在将按压部件462沿着圆弧部件268的导向面268c来安装到上述前盒体里时,如果折返部323的位置偏离到圆弧部件268一侧里,就会发生折返部323和按压部件462之间的干扰干涉。于是,在本例中,通过倾斜部462a,即使折返部323偏离到圆弧部件268一侧里,折返部323也能够沿着倾斜部462a被导向,之后,按压部件462通过导向面268c,朝向圆弧部件268一侧的位置就得到了限制。然后,因为通过按压部件的圆筒部462b,折返部323向夹持固定部242a的方向移动,折返部323就在通过按压部件的圆筒部462b和夹持固定部242a被夹持的位置处被确定了位置。
接着,对于冲击检测装置100受到向下的冲击后,锤510与第一保持部件321的卡止状态解除后向下方移动时的板状部件320的状态进行说明。当冲击检测装置100受到向下的冲击时,锤510将其与第一保持部件321相接的端部(作用点)向下方推开后移动。此时,板状部件320因为由3点来保持,所以折返部323的中央部不弯曲,而是以与第一保持部件321相接的抵接固定部242b为支点来弯曲。因此就能够提高检测精度。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320不是将折返部323作成曲面,而是形成为直线状,使得全体大致呈槽型。通过将板状部件320作成槽型,就可以缩短第一保持部件321与折返部323的折曲点和圆弧部件268的端部之间的距离T1。由此,第三锤530就不会卡止在第一保持部件321和圆弧部件268之间的间隙里,从而能够顺利平滑地移动。
在本例中,在将两个板状部件310、320安装到后盒体200里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地,第一保持部件311、321的弹簧实际有效长度a是从其与第一支持部241、242的接点开始到先端为止,第二保持部件312、322的弹簧实际有效长度b是从其与第二支持部251、252的接点开始到先端为止,在本例中,弹簧实际有效长度a和弹簧实际有效长度b被设定为相等(例如为20mm)。还有,在本例中,在相同状态下,两个第一保持部件311、321之间的间隔尺寸c和两个第二保持部件312、322之间的间隔尺寸d被设定为相等。由此,第一锤510就能够两次检测同样大小的冲击了。
另外,在本例中,各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和各第二保持部件312、322相对于上述垂直移动路径231的角度为θ(θ在90°以下,例如是45°)。上侧的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如上所述,当第二锤520及第三锤530在右侧移动路径232、左侧移动路径233移动时,分别起到下侧导向部件的作用。由此,通过设定上述角度θ,就能够设定要检测的倾斜的角度。这里所说的角度θ,在确定上述检测角度以外,还会影响到通过第一锤510来检测冲击的感度的大小。在本例中,因为考虑到主要适用的捆包装置大多是长方体,所以将θ取为45°。
上述落下冲击检测值的大小及精度除了上述角度θ之外,还取决于上述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和各第二保持部件312、322的材质、截面形状,实际有效长度a,b、先端的间隔尺寸c,d、锤的重量、直径等各种要素。在本例中,是以大型捆包装置为对象来设定这些值的。一般来说,比起从高处落下,大型捆包装置是以检测从低处落下为主要目的的。对于从低处的落下冲击,如果锤的重量小,就必须将保持部件的弹簧力降至很小才能检测。但是,为了检测以轻量的锤从低处位置开始的落下冲击,就必须使用较小的弹簧力,这种情况下的检测精度就会变坏。这主要可以考虑为是锤和保持部件之间的摩擦、咬住,以及折返部313、323的变形等不安定因素所引起的。
这里,在本例中,采用的是有一定重量的锤,其由不锈钢制成,呈直径为10mm、厚度为6mm的轮廓圆形的药片状(tablet),重量约为3.7g。为了防止摩擦或咬住,以对锤进行倒角磨边为好。另外,锤的表面虽然可以是金属的本色,但为了提高视觉认知性,也可以将其端面涂成规定的颜色,或是粘帖粘纸。还有,在使用不锈钢时,因为其比重大而能够减小厚度或大小,从而使得设备小型化,作为锤的材质来说,也可以使用铝等的其他金属。
这里,为了检测使用规定的锤从规定的高度开始的落下冲击,可以通过计算来求得所需板状部件的规格。即,通过计算因来自于规定高度的冲击能量而变形的具有规定材料、规定截面形状的板簧的弯曲量,就可以导出所需的有效弹簧长度。通过该值就能够决定上述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和各第二保持部件312、322的尺寸。这里,如果板簧的有效长度小于锤的直径,板簧的位移量不够大时,锤就不会脱离。像这样增大板簧的位移量时,板簧先端与锤的接触长度或接触时间就会变长,从而导致咬住的发生,进而使得锤被板簧夹住而不能落下。所以,为了确保检测精度,就有必要使得板簧的有效长度大于锤的直径尺寸。
接着,对冲击检测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所示是冲击检测装置的动作模式图。在初始位置中,第一锤510由第一保持部件311、321保持,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由停止板291及锤支持部件292、293保持,从各个观察窗都目视确认不到(图11(a))。
当发生第一次落下时,第一锤510推开第一保持部件311、321后落下,并停止在第二保持部件312、322上后被保持为。由此,第一锤510就处于能够由第一显示窗口431目视确认的状态了(图11(b))。
从该状态向右翻倒时,第二锤520以右侧板状部件310的第一保持部件311为导向滚动后,经过右侧移动路径232落下到右侧锤保持部234里后被保持。在该状态时,第二锤520就处于能够由第三显示窗口434来目视确认的状态了(图11(c))。
更进一步地,在发生第二次落下时,第一锤510推开第二保持部件312、322后落下,并停止在下侧锤保持部238上后被保持。由此,第一锤510就处于能够由第二显示窗口432来目视确认的状态了(图11(d))。
从该状态向左翻倒时,第三锤530以左侧板状部件320的第一保持部件321的上面为导向滚动后,经过左侧移动路径233落下到左侧锤保持部235里后被保持。在该状态时,第三锤530就处于能够由第四显示窗口433来目视确认的状态了(图11(e))。
如此,根据本例,对应于第一次、第二次的落下以及左右的翻倒,因为在各显示窗口里锤都处于能够目视确认的状态,通过冲击检测装置100的各显示窗口431-434所显示的锤,就可以显示施加到冲击检测装置100里的落下冲击、翻倒的履历了。
这里,对于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和爪部件540、550的关系进行说明。首先来看一下配置了冲击检测装置100的瓦楞纸箱向背面侧(后盒体200一侧)里翻倒的情况。当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的乱动移动较大时,如图10所说明的,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是通过爪部件540、550来抑制的。另一方面,当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的乱动移动较小时,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有时会沿着爪部件540、550的倾斜面541、551滑动或无干扰地通过。但是,这种情况下,因为在右侧移动路径232及左侧移动路径233的前方里配置了突起部221、222、223、224、225、226,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就被停止后不再移动了。然后,将瓦楞纸箱从翻倒状态恢复到原来时,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不再乱动,而是沿着右侧锤导向轨263、264以及左侧锤导向轨265、266返回到初始位置里。
接下来,当瓦楞纸箱向前面(前盒体400一侧)翻倒时,锤520的圆周面的边缘部卡止到爪部件540、550的倾斜面541、551的根部里后停止。更进一步地,当瓦楞纸箱受到垂直冲击(以小角度的角方向落下)时,第二锤520和第三锤530根据其冲击的程度,与上述两例同样地被限制了其移动。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就都不会发生误检测了。
下面,对实施例所涉及的捆包装置进行说明。图12所示是包括冲击检测装置的捆包装置的模式图,图12(a)所示是捆包装置的立体图,图12(b)所示是安装在图12(a)所示捆包装置里的冲击检测装置的立体图,图12(c)所示是将冲击检测装置安装在捆包装置里时的截面图。本例所涉及的捆包装置700是在瓦楞纸箱710的侧面部720里配置了冲击检测装置100。冲击检测装置100嵌入到开设在瓦楞纸箱710的侧面部720里的开口部730里后,相对于物品的垂直面能够固定在水平方向里。
在将冲击检测装置100嵌入到瓦楞纸箱710的侧面部720里时,如图12(c)所示地,除了在冲击检测装置100的后盒体200里形成法兰部240以外,还以在前盒体400里形成伸出部480和下部突出部490为好。通过法兰部240和下部突出部490来夹住开口部730的下缘部720a地,将冲击检测装置100的下侧插入到开口部730里,并使伸出部480密接到侧面部720的表面里。之后,只要将贴纸部件740粘帖覆盖冲击检测装置100,冲击检测装置100就被切实地安装到捆包装置700里了,另外,还可以防止以下问题的发生,即,当瓦楞纸箱710受到冲击后,将冲击检测装置100取出并将锤返回初始状态的更改(篡改)行为。此时,贴纸部件740的粘帖面采用如下的材质为好,即,在撕下标签时,粘帖面的粘结剂的一部分会转移后附着到盒体里,如比,就能够确认是否为了篡改而开封过。
接着,对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进行说明。图13所示是第2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的模式图。该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800是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冲击检测装置里配置了爪部件810和突起部820。爪部件810被配置在锤6的初始位置的附近,其构成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突起部820在盒体2的上端部830的左右里各配置有一个。根据本例,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由应该检测的冲击以外而导致的锤6的移动被爪部件810及突起部820阻止,而落下冲击及左右的翻倒而导致的锤的移动得到顺利平滑地进行,并显示规定的冲击的履历。
下面,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4所示是第3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的后盒体的主视图。本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900的构成是取上述第1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100的左半部分,其他构成因为与第1实施例相同,所以采用与第1实施例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例中,第一锤510由板状部件320和壁部910保持,受到落下冲击时,使第一保持部件321及第二保持部件322变形后,沿垂直移动路径231移动。另外,锤530在向左方向翻倒时,沿左侧移动路径233移动。根据本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可以通过简单的构成来检测两次落下和左右方向的翻倒。
接着,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5所示是第4实施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的模式图。本例所涉及的冲击检测装置1100是将圆板状的锤1110配置在盒体1120里,并对单方向的翻倒进行检测显示。盒体1120里,在初始状态时锤1110被保持,当冲击检测装置1100倾斜(图中反时针方向)规定量时,设置了锤1110越过的初期凹部1130,和锤1110滚动的滚动路径1140,和在冲击检测状态时锤1110所嵌入的检测凹部1150,以及显示嵌入到检测凹部1150里的锤1110的显示窗口1160。滚动路径1140的上部是锤1110的移动路径1170。
另外,在盒体1120里配置了爪部件1180和突起部1190。爪部件1180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爪部件相同的构成,在移动路径1170中,通过使得锤11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变窄,来限制乱动的锤的移动。另外,突起部1190被配置在滚动路径1140的上侧壁部1111里,其角部1191朝向被保持在初期凹部1130里的锤1110。
根据本例所涉及的锤1110,当冲击检测装置1100倾斜了规定的角度时,锤1110就越过初期凹部1130,经过滚动路径1140后嵌入到检测凹部1150里。另外,当冲击检测装置1100受到落下冲击或向前后方向里翻倒时,锤1110的移动受到爪部件1180或突起部1190的限制而不会移动到检测凹部1150里,所以能够检测仅在规定方向里的翻倒。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9年10月16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9-238887,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7)

1.一种冲击检测装置,其包括:
盒体;
圆板状的锤,其被配置在所述盒体里;
设有壁部的移动路径,其连接初始状态时所述锤被配置的初始位置,以及受到在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冲击或力时,所述锤移动后被配置的冲击检测位置,并且,所述锤的圆周面与所述壁部接触后移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路径内设有限制部,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冲击以外的冲击或力的时候,阻止所述锤向所述冲击检测位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从厚度方向夹住所述锤的两面的壁部部件中的至少一面里,是具有沿着所述锤的移动方向来减少移动路径在锤的厚度方向上的长度的斜面部的爪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从厚度方向夹住所述锤的两面的壁部部件中的至少一面里的爪部件,其允许所述锤在受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并对所述锤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以外的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进行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部件处的所述移动路径的厚度要大于所述锤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夹住所述锤的外周的壁部中的上侧壁部里,是减少移动路径在垂直于锤的厚度方向上的方向里的尺寸的突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是被配置在,形成所述移动路径并夹住所述锤的外周的壁部中的上侧壁部里的突起部,其允许所述锤在受到检测对象的翻倒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并对所述锤在受到所述检测对象以外的方向里的力时的移动进行限制。
7.一种捆包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冲击检测装置。
CN201010508648.1A 2009-10-16 2010-10-13 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3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8887 2009-10-16
JP2009238887A JP5402506B2 (ja) 2009-10-16 2009-10-16 衝撃検知装置及び梱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3067A true CN102043067A (zh) 2011-05-04
CN102043067B CN102043067B (zh) 2013-10-02

Family

ID=43878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864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3067B (zh) 2009-10-16 2010-10-13 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93225B2 (zh)
EP (1) EP2312324B1 (zh)
JP (1) JP5402506B2 (zh)
CN (1) CN10204306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2513B2 (ja) * 2009-05-08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衝撃検知装置及び梱包装置
JP6160262B2 (ja) * 2012-08-17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衝撃検知装置のケース部材、衝撃検知装置、および梱包装置
JP5974747B2 (ja) * 2012-09-11 2016-08-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倒検知装置及び転倒検知システム
JP5979592B2 (ja) * 2012-09-11 2016-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衝撃検知装置用表示部材、衝撃検知装置、および梱包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3640A (en) * 1977-05-19 1978-08-01 Leo Feder Gravity impact indicator for shipping containers
CN2108928U (zh) * 1990-08-15 1992-07-01 张雷 冲击、振动监测器
CN1304043A (zh) * 2000-01-12 2001-07-18 株式会社生方制作所 落下传感器
DE10000565A1 (de) * 2000-01-18 2001-09-13 Dieter Paffrath Anordnung zur Feststellung der Reihenfolge von Auffahrunfällen
CN1683932A (zh) * 2004-04-13 2005-10-19 株式会社生方制作所 落下传感器
US7353615B1 (en) * 2007-01-03 2008-04-08 Shockwatch, Inc. Anti-vibration tilt detector
JP2009156726A (ja) * 2007-12-27 2009-07-16 Ricoh Co Ltd 衝撃検知装置
US20090249858A1 (en) * 2008-04-02 2009-10-08 Ricoh Company, Ltd. Impact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ackaging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9858A (en) * 1881-11-22 Grain thrasher and separator
DE2513023A1 (de) 1975-03-25 1976-10-07 Daimler Benz Ag Durch verzoegerungskraefte ausloesbarer sensor
JPS63144261A (ja) * 1986-12-08 1988-06-16 Diesel Kiki Co Ltd センサ
US4860509A (en) * 1987-05-18 1989-08-29 Laaly Heshmat O Photovoltaic cells in combination with single ply roofing membranes
JPH0443266U (zh) * 1990-08-16 1992-04-13
JP3222361B2 (ja) * 1995-08-15 2001-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4108928A (ja) * 2002-09-18 2004-04-08 Ibm Japan Business Logistics Co Ltd 物体の傾斜及び転倒検出装置
EP2164086B1 (en) * 2007-06-29 2014-05-2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etector and detection method
JP2009238887A (ja) 2008-03-26 2009-10-15 Kyocera Corp 波長変換器および発光装置ならびに照明装置
US8240270B2 (en) 2008-09-01 2012-08-14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pact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ackage device
JP5402513B2 (ja) 2009-05-08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衝撃検知装置及び梱包装置
JP5565614B2 (ja) 2009-05-26 2014-08-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衝撃検知装置及び梱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03640A (en) * 1977-05-19 1978-08-01 Leo Feder Gravity impact indicator for shipping containers
CN2108928U (zh) * 1990-08-15 1992-07-01 张雷 冲击、振动监测器
CN1304043A (zh) * 2000-01-12 2001-07-18 株式会社生方制作所 落下传感器
DE10000565A1 (de) * 2000-01-18 2001-09-13 Dieter Paffrath Anordnung zur Feststellung der Reihenfolge von Auffahrunfällen
CN1683932A (zh) * 2004-04-13 2005-10-19 株式会社生方制作所 落下传感器
US7353615B1 (en) * 2007-01-03 2008-04-08 Shockwatch, Inc. Anti-vibration tilt detector
JP2009156726A (ja) * 2007-12-27 2009-07-16 Ricoh Co Ltd 衝撃検知装置
US20090249858A1 (en) * 2008-04-02 2009-10-08 Ricoh Company, Ltd. Impact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ackag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12324B1 (en) 2013-04-17
JP2011085495A (ja) 2011-04-28
JP5402506B2 (ja) 2014-01-29
US8493225B2 (en) 2013-07-23
EP2312324A2 (en) 2011-04-20
US20110090090A1 (en) 2011-04-21
EP2312324A3 (en) 2012-02-22
CN102043067B (zh) 201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1691B (zh) 冲击检测设备及捆包设备
CN102043067B (zh) 冲击检测装置及捆包装置
US8240270B2 (en) Impact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package device
US8234993B2 (en) Impact detector and packaging container
US20080172313A1 (en) Bil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ransportation charges for packages
KR101909469B1 (ko) 부피 및 중량 자동 측정 장치
TWI375026B (zh)
JP4615390B2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JP2011237351A (ja) 衝撃検知装置及び梱包装置
CN106052561A (zh) 位置传感器以及包括其的运送装置和利用其进行位置修正的方法
JP5382333B2 (ja) 衝撃検知装置及び梱包装置
CN208654327U (zh) 一种用于凹凸板的可旋转弹片测距装置
JP4418133B2 (ja) カードスタッカ
CN214471431U (zh) 容器容物识别装置
JP4633665B2 (ja) 円板状金属用識別装置
CN213518432U (zh) 一种代币识别装置
JP2010060327A (ja) 衝撃検知装置。
CN211732500U (zh) 玻璃板捆包体
JP2020129347A (ja) 通行券等回収ユニット
CN214254899U (zh) 导向充电结构及清洁机器人
CN210664446U (zh) 一种路基沉降检测装置
CN209295912U (zh) 高精度尺寸测量仪
JP3860441B2 (ja) 荷重検出装置
JP5556419B2 (ja) 成形用ブランク枚数判別装置及び同判別方法
JP2005114420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エレメントの板厚測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