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7510B - 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7510B
CN102037510B CN201080001576.XA CN201080001576A CN102037510B CN 102037510 B CN102037510 B CN 102037510B CN 201080001576 A CN201080001576 A CN 201080001576A CN 102037510 B CN102037510 B CN 102037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herical aberration
recording layer
focus
aberration correction
interfloor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15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7510A (zh
Inventor
岛本武史
山元猛晴
岸本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7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7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7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75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 G11B7/085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light sources relatively to record carriers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light beam into, or out of, its operative position or across tracks, otherwise than during the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for adjustment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or track change or selection
    • G11B7/08505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 G11B7/08511Methods for track change, selection or preliminary positioning by moving the head with focus pull-in only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35Means for guiding the beam from the source to the record carrier or from the record carrier to the detector
    • G11B7/139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 G11B7/13922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beam wavefront, e.g. for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passiv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 Moving Of The Head For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包括:修正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使所述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并且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的控制部(52);以及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球面像差的修正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部(60)。利用此结构,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Description

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具有多层的光盘的记录面照射光束来记录再生信息的光盘装置、对照射光盘的光束的聚焦进行控制的聚焦控制方法以及对照射光盘的光束的聚焦进行控制的集成电路。
背景技术
作为增大光盘的记录容量的手段,有光盘的高密度化和记录层的多层化。
例如,在蓝光盘(Blu-ray Disc)中,通过将物镜的数值孔径(NA)从0.6增大至0.85,并且使激光波长从650nm缩短至405nm,由此将光盘高密度化,且使记录层为双层,从而使1张光盘的记录容量达到50GB。
近年来,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大容量化,正在开发进一步增加记录层的多层光盘。
众所周知,在高NA以及短波长的情况下,会因从光盘表面到各记录层的厚度而产生的球面像差导致再生以及记录性能大幅劣化,必须进行球面像差修正。
为了在各记录层实现良好的再生以及记录,需要在各记录层中将球面像差修正为最佳的状态。
在该球面像差的修正动作中,有时进行使光束的聚焦位置从当前记录层变更到其他记录层的动作。使光束的聚焦位置从当前记录层变更到其他记录层的动作一般被称为聚焦跳跃(focus jump)。
球面像差不仅使再生以及记录性能劣化,还使用于进行聚焦控制以及追踪控制等的伺服信号的质量劣化。
因此,为了在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进行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已提出几种有关球面像差修正和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procedure)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技术:在进行聚焦跳跃之前修正球面像差使其在当前记录层与移动目的地的目标记录层的中间位置达到最佳状态,在执行聚焦跳跃后,再次修正球面像差使其在移动目的地的目标记录层达到最佳状态。根据专利文献1,可通过这样的处理顺序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下述技术:在进行聚焦跳跃之前修正球面像差使其在移动目的地的目标记录层达到最佳状态,然后执行聚焦跳跃。根据专利文献2,可通过这样的处理顺序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
作为进一步增大应用这些技术的光盘的容量的手段,提出有专利文献3那样的多层光盘结构。
但是,如果要进一步使光盘多层化,则在以往提出的方法中难以实现稳定的层间移动。
关于光盘的多层化,在层结构方面存在下述的限制。
(1)为了应对附着在光束入射的表面上的尘埃以及指纹而确保再生以及记录性能,要求表面与距离表面最近的记录层之间的厚度至少为50μm。
(2)因为要确保倾斜充裕(tilt margin),所以表面与距离表面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厚度不能增大太多。例如,对于蓝光盘(Blu-ray Disc),表面与距离表面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厚度为100μm。
(3)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不能相等(当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相等时,来自聚焦的记录层的反射光和来自与聚焦的记录层相隔两层的记录层的反面的反射光发生干涉)。
(4)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不能太窄(由于来自相邻记录层的干涉增加,所以最小层间距离为10μm左右)。
因此,例如如果要实现具有4层记录层的光盘,如图11所示,成为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不均匀的层结构。图11是表示多层光盘的层结构的图。
图11所示的光盘31具有与光束入射的表面201相距最远的第一记录层L0、与表面201相距第二远的第二记录层L1、与表面201相距第三远的第三记录层L2、与表面201相距最近的第四记录层L3、配置在第四记录层L3与表面201之间的覆盖层203、配置在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第一中间层204、配置在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第二中间层205、配置在第一记录层L0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第三中间层206以及配置在第一记录层L0与标签(label)面202之间的第四中间层207。
将从光束入射侧来看位于最深侧的记录层称为第一记录层L0,其他的记录层从第一记录层L0朝向光盘表面侧依次被称为第二记录层L1、第三记录层L2以及第四记录层L3。例如,第一记录层L0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17μm,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20μm,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为13μm,第四记录层L3与表面20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50μm。
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具有4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的层结构。图12(A)至(D)示出了让光束照射该多层光盘时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focus error signal)。
图12(A)至(D)是表示针对多层光盘的各记录层使球面像差为最佳时检测出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A)是表示在针对第一记录层L0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B)是表示在针对第二记录层L1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C)是表示在针对第三记录层L2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D)是表示在针对第四记录层L3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
在图12(A)至图12(D)中,聚焦误差信号301是适应第一记录层L0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302是适应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303是适应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误差信号304是适应第四记录层L3的聚焦误差信号。
在图12(A)至图12(D)的所有图中,球面像差未被调整为最佳的记录层的聚焦误差信号大幅度劣化,在此状态下无法实现稳定的聚焦控制。
这里,对以往提出的、从第三记录层L2层间移动至第二记录层L1的方法进行说明。在层间移动前,如图12(C)所示,由于可充分获得适应第三记录层L1的聚焦误差信号303,因此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控制。在层间移动时,球面像差被调整为最适合于移动目的地的目标记录层即第二记录层L1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如图12(B)所示,可充分获得适应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误差信号302。
但是,在此时刻,依然处于针对第三记录层L2进行聚焦控制的状态。因此,如图12(B)所示,适应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误差信号303的对称性大幅度破坏。其理由如下。
第一,由于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较远,因此当球面像差被调整为最适合于第二记录层L1的状态时,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误差信号劣化。
第二,由于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较近,因此相邻的彼此的聚焦误差信号发生干扰,振幅劣化。
在这样的状态下,难以实现稳定的聚焦控制,当聚焦误差信号中产生偏移电压(offsetvoltage)或在动作时遭受冲击等外部干扰时,有可能导致聚焦跳跃动作变得不稳定,聚焦控制发生偏离。
参照图13来说明以往的光盘装置的结构。图13是表示以往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3的光盘装置具有拾光器11、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RF信号生成器27、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盘马达29、微型计算机51以及控制部52。
拾光器11对光盘31照射光束,读取记录在光盘31中的信息。或者,拾光器11对光盘31照射光束,将信息记录在光盘31中。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拾光器11的物镜1在与光盘31大致垂直的方向上位移。
图13所示的光盘装置将信息记录在光盘31中、或再生记录在光盘31中的信息。首先,从设置在拾光器11中的激光光源9射出的光束通过准直透镜8而成为平行光束。该平行光束通过球面像差修正部7、偏振分束器(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10以及1/4波长板6,经由物镜1会聚在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记录膜)上。
来自光盘31的反射光在透过物镜1以及1/4波长板6之后,被偏振分束器10反射,到达受光部5。这里,光盘31由盘马达29旋转驱动。
受光部5将来自光盘31的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受光部5的输出被提供给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以及RF信号生成器27。
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根据受光部5的输出检测照射光盘31的光束的聚焦位置与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之间的位置偏差,并将检测出的位置偏差作为聚焦误差信号输出。聚焦误差信号例如可利用像散法(astigmatism method)生成。
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根据受光部5的输出检测在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束的光点与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上的轨道之间的位置偏差,并将检测出的位置偏差作为追踪误差信号(tracking error signal)输出。追踪误差信号例如一般可利用推挽法(push-pull method)生成。
聚焦误差信号以及追踪误差信号被提供给控制部52。控制部52对聚焦误差信号以及追踪误差信号实施相位补偿等信号处理,生成控制信号。
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根据来自控制部52的控制信号向设置在拾光器11中的聚焦致动器2提供驱动信号,由此驱动聚焦致动器2。另外,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根据来自控制部52的控制信号向设置在拾光器11中的追踪致动器3提供驱动信号,由此驱动追踪致动器3。
聚焦致动器2根据来自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的驱动信号驱动物镜1。另外,追踪致动器3根据来自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的驱动信号驱动物镜1。
这样,控制部52根据聚焦误差信号对驱动聚焦致动器2的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进行控制,由此形成用于聚焦控制的伺服环路(servo loop)。并且,控制部52根据追踪误差信号对驱动追踪致动器3的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进行控制,由此形成用于追踪控制的伺服环路。以这样的方式执行伺服控制。
RF信号生成器27根据受光部5的输出生成RF信号,将RF信号输出至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根据从RF信号生成器27得到的RF信号,生成表示再生信号的再生性能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再生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例如抖动、错误率等。由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生成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被提供给微型计算机51。
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来自微型计算机51的控制信号向球面像差修正部7提供驱动信号,由此修正球面像差。球面像差的修正量例如可根据由光盘的规格所决定的从光盘表面到各记录层的距离来确定。
微型计算机51向控制部52提供用于进行聚焦跳跃动作的驱动指令值。基于该驱动指令值的驱动信号被提供给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驱动聚焦致动器2。
参照图14说明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动作的顺序。图14示出以往的层间移动时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状态L420表示适应第一记录层L0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状态L421表示适应第二记录层L1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状态L422表示适应第三记录层L2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状态L423表示适应第四记录层L3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以状态L422为初期状态。
最初,在时机T101,在第三记录层L2上进行再生或者记录动作时,球面像差修正量处于状态L422。接着,光盘装置在时机T102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动作。从时机T102到时机T104,光盘装置在保持着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将球面像差修正量从状态L422调整至状态L421。但是,在使球面像差修正量从状态L422变化到状态L421的中途的时机T103,聚焦控制发生了偏离。其结果,在时机T105,光束的光点位置穿过光盘的表面,聚焦跳跃动作失败。
这是因为,如图12(B)所述,当处于球面像差修正量最适合于第二记录层L1的状态时,从第三记录层L2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变得很不对称,针对光盘的振动或者外部干扰,聚焦控制的稳定性下降。
其结果,由于在多层光盘中,有可能无法进行对所希望的记录层的再生以及记录动作,因此需要稳定的聚焦跳跃方法。
另外,在多层光盘中,由于因记录层的层数增加,从距表面最近的记录层向距表面最远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增大,所以需要与该层间距离相应的大范围的球面像差修正。作为实现如此大范围的球面像差修正的方法,一般是利用步进马达(stepping motor)使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移动的方式。但是,拾光器的尺寸存在限制,因高输出的步进马达体积较大,所以难以收纳在拾光器内。因此,由于驱动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步进马达体积小且输出低,所以难以提高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驱动速度。并且,通常,步进马达的驱动控制,为了防止失去同步(loss of synchronization)而以逐渐地加速或减速的梯形速度曲线进行,因此,如果连续地进行驱动以及停止,驱动时间变长。
在以往提出的聚焦跳跃处理顺序中,未考虑在多层光盘的多层记录层中连续进行层间移动的情况。因此,例如在4层光盘中需要最多重复3次现有的聚焦跳跃处理顺序。但是,如上所述,难以提高驱动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步进马达的驱动速度。因此,存在球面像差修正动作耗费时间、在多层光盘中层间访问时间延长的问题。如果层间访问时间增加,例如在影像再生时影像有可能发生中断,这是不理想的。因此,对于多层光盘,需要层间访问的高速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许第3995993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许第4217395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5283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的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盘装置通过对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照射光束来读出记录在所述光盘中的信息或将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该光盘装置包括:修正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使所述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的聚焦控制部;使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的聚焦跳跃部;以及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进行的球面像差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进行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部。
根据此结构,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在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
根据本发明,由于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所以能够考虑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通过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光盘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2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从第二记录层向第三记录层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从第二记录层向第三记录层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从第三记录层向第二记录层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光盘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从第二记录层向第三记录层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从第三记录层向第二记录层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的光盘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从第三记录层向第二记录层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4中从第四记录层向第一记录层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图11是表示多层光盘的层结构的图。
图12(A)是表示在针对第一记录层L0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B)是表示在针对第二记录层L1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C)是表示在针对第三记录层L2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D)是表示在针对第四记录层L3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
图13是表示以往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以往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后的例子,其性质并非是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光盘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1的光盘装置具有拾光器11、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RF信号生成器27、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盘马达29、微型计算机51以及控制部52。拾光器11具有物镜1、聚焦致动器2、追踪致动器3、受光部5、1/4波长板6、球面像差修正部7、准直透镜8、激光光源9以及偏振分束器10。
拾光器11对光盘31照射光束,读取记录在光盘31中的信息。或者,拾光器11对光盘31照射光束,将信息记录在光盘31中。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拾光器11的物镜1在与光盘31大致垂直方向(光轴方向)上位移。
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通过对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31照射光束,将信息记录在光盘31中或者读出记录在光盘31中的信息。首先,从设置在拾光器11中的激光光源9射出的光束通过准直透镜8而成为平行光束。该平行光束通过球面像差修正部7、偏振分束器10以及1/4波长板6,经由物镜1会聚在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记录膜)上。
来自光盘31的反射光在透过物镜1以及1/4波长板6之后,被偏振分束器10反射,到达受光部5。这里,光盘31由盘马达29旋转驱动。
受光部5将来自光盘31的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受光部5的输出被提供给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以及RF信号生成器27。
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根据受光部5的输出检测照射光盘31的光束的聚焦位置与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之间的位置偏差,并将检测出的位置偏差作为聚焦误差信号输出。聚焦误差信号例如可利用像散法生成。
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根据受光部5的输出检测在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上形成的光束的光点与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上的轨道之间的位置偏差,并将检测出的位置偏差作为追踪误差信号输出。追踪误差信号例如一般可利用推挽法生成。
聚焦误差信号以及追踪误差信号被提供给控制部52。控制部52对聚焦误差信号以及追踪误差信号实施相位补偿等信号处理,生成用于控制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及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的控制信号。
控制部52使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而且,控制部52使光束的聚焦位置从当前记录层向其他记录层移动。
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根据来自控制部52的控制信号向设置在拾光器11中的聚焦致动器2提供驱动信号,由此驱动聚焦致动器2。另外,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根据来自控制部52的控制信号向设置在拾光器11中的追踪致动器3提供驱动信号,由此驱动追踪致动器3。
聚焦致动器2根据来自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的驱动信号驱动物镜1。另外,追踪致动器3根据来自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的驱动信号驱动物镜1。
这样,控制部52根据聚焦误差信号对驱动聚焦致动器2的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进行控制,由此形成用于聚焦控制的伺服环路。并且,控制部52根据追踪误差信号对驱动追踪致动器3的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进行控制,由此形成用于追踪控制的伺服环路。以这样的方式执行伺服控制。
RF信号生成器27根据受光部5的输出生成RF信号,将RF信号输出至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根据从RF信号生成器27得到的RF信号,生成表示再生信号的再生性能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再生信号质量指标包括例如抖动、错误率等。由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生成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被提供给微型计算机51。
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来自微型计算机51的控制信号向球面像差修正部7提供驱动信号,由此修正球面像差。球面像差的修正量例如可根据由多层光盘的规格所决定的从光盘表面到各记录层的距离来确定。
球面像差修正部7通过利用步进马达使球面像差修正元件(例如,准直透镜)移动,来修正在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另外,球面像差修正部7并不限定于准直透镜以及步进马达。球面像差修正部7也可以通过液晶来修正球面像差。
微型计算机51将用于进行聚焦跳跃动作的驱动指令值提供给控制部52。基于该驱动指令值的驱动信号被提供给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驱动聚焦致动器2。
另外,微型计算机51具备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以及聚焦跳跃控制部60。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光盘31具有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信息。
聚焦跳跃控制部60根据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的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
另外,聚焦跳跃控制部60根据当前记录层与存在于自当前记录层起前后指定距离的范围内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
聚焦跳跃控制部60具有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以及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
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根据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的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判断是先进行利用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的球面像差的修正还是先进行利用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即,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根据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的层间距离信息,判断输出提供给控制部52的用于进行聚焦跳跃动作的驱动指令值和提供给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的驱动信号的处理顺序(procedure)。
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根据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的判断结果,向控制部52以及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输出驱动信号。即,当由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判断为先进行球面像差修正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然后,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控制部5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
另一方面,当由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判断为先进行聚焦跳跃动作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控制部5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然后,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
并且,较为理想的是,控制部52以及微型计算机51由1个以上的数字电路构成。控制部52和微型计算机51可被集成在单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基板(单一半导体芯片)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球面像差修正部7以及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相当于球面像差修正部的一个例子,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及控制部52相当于聚焦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及控制部52相当于聚焦跳跃部的一个例子,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相当于层间距离取得部的一个例子,聚焦跳跃控制部60相当于聚焦跳跃控制部的一个例子,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相当于驱动部的一个例子。
接着,用图11说明光盘31的详细结构。这里,假设光盘31为具有4层记录层的4层光盘来进行说明。
光盘31具有与光束入射的表面201相距最远的第一记录层L0、与表面201相距第二远的第二记录层L1、与表面201相距第三远的第三记录层L2、与表面201相距最近的第四记录层L3、配置在第四记录层L3与表面201之间的覆盖层(cover layer)203、配置在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第一中间层204、配置在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第二中间层205、配置在第一记录层L0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第三中间层206以及配置在第一记录层L0与标签面202之间的第四中间层207。
覆盖层203、第一中间层204、第二中间层205、第三中间层206以及第四中间层207是透明的。
这里,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基于如下理由而存在限制。
(1)为了应对附着在光束入射的表面上的尘埃以及指纹而确保再生以及记录性能,要求表面与最接近表面的记录层之间的厚度至少为50μm。
(2)因为要确保倾斜充裕,所以表面与距离表面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厚度不能增大太多。例如,对于蓝光盘(Blu-ray Disc),表面与距离表面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厚度为100μm。
(3)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不能相等(当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相等时,来自聚焦的记录层的反射光和来自与聚焦的记录层相隔两层的记录层的反面的反射光发生干涉)。
(4)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不能太窄(由于来自相邻记录层的干涉增加,所以最小层间距离为10μm左右)。
因此,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是不均匀的。
另外,由于制造上的偏差等,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在满足上述的(1)至(4)的条件的范围内变动。在下面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多层光盘中,第一记录层L0与表面201之间的距离为100μm,第二记录层L1与表面201之间的距离为83μm,第三记录层L2与表面201之间的距离为63μm,第四记录层L3与表面201之间的距离为50μm。此时,第一记录层L0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17μm,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20μm,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为13μm,第四记录层L3与表面20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50μm。
对于这样的层结构的光盘,入射光束时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如图12(A)至(D)所示。这里,图12(A)是表示在针对第一记录层L0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第一记录层L0的聚焦误差信号301的振幅达到最大。同样,图12(B)是表示在针对第二记录层L1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C)是表示在针对第三记录层L2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图12(D)是表示在针对第四记录层L3将球面像差调整为最佳的状态下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图。
对使用这样的层结构的多层光盘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的方法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实施方式1中的光盘装置根据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切换聚焦跳跃动作与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顺序。
利用图2和图3对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2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1中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光盘31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信息。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在光盘31被装入时辨别光盘31的种类,根据所辨别的种类来确定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另外,在后文将对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的层间距离信息取得方法进行叙述。
接着,在步骤S2,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判断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是否小于当前记录层和在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判断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一记录层L0之间的层间距离D1是否小于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D2。
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小于层间距离D2时(在步骤S2中为“是”),在步骤S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判断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是否大于指定的阈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判断层间距离D1是否大于指定的阈值ThD。
这里,阈值ThD表示不会对当前记录层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造成影响的层间距离。
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大于指定阈值ThD时(在步骤S3中为“是”),在步骤S4,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驱动球面像差修正部7,修正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
接着,在步骤S5,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控制部5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第二记录层L1)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控制部52向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输出驱动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驱动聚焦致动器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第二记录层L1)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
另一方面,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为层间距离D2以上时(在步骤S2中为“否”)、或者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为指定阈值ThD以下时(在步骤S3中为“否”),在步骤S6,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控制部5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第二记录层L1)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控制部52向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输出驱动信号,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驱动聚焦致动器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第二记录层L1)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
接着,在步骤S7,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驱动球面像差修正部7,修正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第三记录层L2)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
图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的图。状态L420表示与第一记录层L0对应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状态L421表示与第二记录层L1对应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状态L422表示与第三记录层L2对应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状态L423表示与第四记录层L3对应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以状态L421为初期状态。
关于与第二记录层L1相邻的两个记录层,第一记录层L0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D1为17μm,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D2为20μm,第二记录层L1距离相邻的任意记录层都足够远。因此,如图12(B)所示,可知在第一记录层L0、第二记录层L1以及第三记录层L2分别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301、302、303能够充分分离。在采用这样的层结构的情况下,如下所述,可通过在按照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预先调整球面像差后,再进行聚焦跳跃动作,由此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
最初,在时机T11,在第二记录层L1上进行再生或记录动作时,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处于状态L421。
接着,在时机T12,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根据第一记录层L0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D1以及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D2,判断聚焦跳跃动作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顺序的切换。这里,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例如基于当前被装入的光盘31的规格值等取得层间距离。
具体而言,如果光盘31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根据规格而预先被确定,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能够预先存储层间距离的规格值,通过读出存储的规格值取得层间距离。
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小于层间距离D2且层间距离D1大于阈值ThD时,在时机T1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适应移动目的地的第三记录层L2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从时机T13到时机T14,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适合于第三记录层L2的状态L4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球面像差修正部7包括球面像差修正元件(例如,准直透镜)和步进马达。因此,球面像差修正量表示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预先将各记录层与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对应起来加以存储。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读出使球面像差在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上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向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输出驱动信号,以使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移动到所读出的位置。
接着,在时机T15,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通过控制部52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二记录层L1移动到第三记录层L2。从时机T15到T16,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进行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二记录层L1移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
接着,在时机T16,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完成层间移动动作。另外,聚焦控制的確認基于由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生成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来进行。
这里,如果能稳定地进行聚焦控制,则并不是一定要使球面像差修正量为最适合于第三记录层L2的状态L422。
例如,亦可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设为状态L421与状态L422的中间状态。这样,通过在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适合于第二记录层L1的状态L421与最适合于第三记录层L2的状态L422的中间状态后,再进行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动作,能够实现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
接着,利用图4对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的图。另外,在图4中,对与图3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
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以适应第三记录层L2的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状态L422为初期状态。
关于与第三记录层L2相邻的两个记录层,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D2为20μm,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D3为13μm,第三记录层L2与相邻的两个记录层的其中之一的记录层之间的距离较宽,与另一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较窄。
如图12(C)所示,虽然在第二记录层L1中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302与在第三记录层L2中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303能够充分分离,但是,在第三记录层L2中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303与在第四记录层L3中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304由于层间距离较窄而无法充分分离。因此,当第三记录层L2和在与移动目的地相反的一侧的记录层即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比指定的距离窄时,通过先进行聚焦跳跃动作,然后按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调整球面像差,由此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
最初,在时机T21,在第三记录层L2上进行再生或记录动作时,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处于状态L422。
接着,在时机T22,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根据层间距离D2和层间距离D3,判断聚焦跳跃动作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顺序的切换。
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3小于层间距离D2、且层间距离D3为阈值ThD以下时,在时机T2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通过控制部52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便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三记录层L2移动到第二记录层L1。从时机T23到T24,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进行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三记录层L2移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
接着,在时机T24,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接着,在时机T25,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5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与移动目的地的第二记录层L1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从时机T25到T26,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适合于第二记录层L1的状态L421。最后,在时机T27,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完成层间移动动作。
另外,在图3中,在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聚焦跳跃时,如果判断为层间距离D1小于层间距离D2、且层间距离D1为阈值ThD以下,实质上为与用图4说明的动作相同的状况。因此,在此情况下,通过实施用图4说明的处理顺序,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
同样,在图4中,在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聚焦跳跃时,如果判断为层间距离D3小于层间距离D2、且层间距离D3大于阈值ThD,实质上为与用图3说明的动作相同的状况。因此,在此情况下,通过实施用图3说明的处理顺序,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
另外,如果在利用图3的说明中层间距离D1为层间距离D2以上,或者如果在利用图4的说明中层间距离D3为层间距离D2以上,则与移动目的地相反的一侧的记录层不影响聚焦跳跃动作。因此,当层间距离D1为层间距离D2以上,或者层间距离D3为层间距离D2以上时,无论是修正球面像差后进行聚焦跳跃的动作顺序还是进行聚焦跳跃后修正球面像差的动作顺序,都能够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
即,在图2的步骤S2中,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为层间距离D2以上时,转移到步骤S6,执行聚焦跳跃动作,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当判断为层间距离D1为层间距离D2以上时,也可转移到步骤S4,修正球面像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对层间距离D1与层间距离D2进行比较,并且对层间距离D1与阈值ThD进行比较,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亦可不对层间距离D1与层间距离D2进行比较,而对层间距离D1与阈值ThD进行比较。
即,亦可省略图2的步骤S2的判断处理。在此情况下,层间移动处理顺序判断部54对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与指定阈值进行比较,当层间距离大于阈值时,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后再进行聚焦点位置移动,当层间距离为阈值以下时,进行聚焦点位置移动后再进行球面像差。
另外,在修正球面像差之前,控制部52亦可将追踪控制设为不动作。与聚焦误差信号相同,追踪误差信号的信号振幅也因球面像差而大幅度变化。因此,如果在进行追踪控制的状态下修正球面像差,追踪控制会变得不稳定。较为理想的是,在用于向其他记录层移动的聚焦跳跃动作完成并正确地进行了聚焦控制被确认后,控制部52开始追踪控制。
或者,控制部52亦可基于球面像差修正量来变更追踪控制的增益。
而且,如图12(A)至(D)所示,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随球面像差修正量而变化。因此,控制部52亦可基于层间距离和聚焦跳跃前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聚焦跳跃前的聚焦增益。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聚焦跳跃前的聚焦控制稳定。
此外,控制部52亦可根据层间距离和聚焦跳跃前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聚焦跳跃后的聚焦增益。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使聚焦跳跃后的聚焦控制稳定。
再者,控制部52亦可在聚焦跳跃的前后进行共同的聚焦增益修正。在此情况下,可获得不需要聚焦跳跃前后的增益切换处理的效果。
另外,这里所使用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信息是根据由光盘规格预先决定的从光盘表面到各记录层的距离而确定的。然而,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亦可让聚焦致动器2在与光盘31垂直的方向(光轴方向)上以指定速度被驱动,根据光束射入光盘31的信息记录面时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时机,取得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信息。
即,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在通过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指定的速度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物镜1的期间检测由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根据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时机取得层间距离信息。
另外,光盘装置亦可以还包括辨别光盘种类的盘辨别部,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根据与光盘辨别部所辨别的光盘种类对应的规格值取得层间距离信息。在此情况下,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预先将光盘的种类与层间距离信息对应起来加以存储,通过读出与光盘辨别部所辨别出的光盘种类对应的层间距离信息,取得层间距离信息。
另外,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亦可根据在光盘各记录层中生成的追踪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的位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取得层间距离信息。
另外,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亦可根据通过再生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已记录区域而生成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取得层间距离信息。
层间距离信息的取得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只要能够通过某些方式得到与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对应的信息即可。由于多层光盘的制造偏差等,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有可能波动。但是,只要在各记录层中求出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就能够实现更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
另外,控制部52亦可根据进行聚焦跳跃动作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化量来修正聚焦增益。当产生球面像差时,聚焦误差信号的振幅降低,聚焦增益降低。但是,通过根据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变化量适当改变聚焦增益,能够不受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影响地实现稳定的聚焦跳跃动作。
通过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聚焦跳跃动作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能够实现稳定的层间移动,即使对具有3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也能实现稳定且高速的层间访问。
(实施方式2)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根据进行聚焦控制的当前记录层和与当前记录层相邻的两个记录层的各自的层间距离,可改变聚焦跳跃中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光盘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5的光盘装置具有拾光器11、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RF信号生成器27、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盘马达29、微型计算机51以及控制部52。拾光器11具有物镜1、聚焦致动器2、追踪致动器3、受光部5、1/4波长板6、球面像差修正部7、准直透镜8、激光光源9以及偏振分束器10。
并且,在图5所示的光盘装置中,对与图1所示的光盘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微型计算机51具备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以及聚焦跳跃控制部60。聚焦跳跃控制部60具有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以及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
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和在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指示控制部52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移动后的其他记录层的球面像差。
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驱动球面像差修正部7,以便根据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相当于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的一个例子,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相当于指示部的一个例子。
接着,利用图6对实施方式2中的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三记录层L2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的图。
最初,在时机T31,在第二记录层L1上进行再生或记录动作时,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处于状态L421。
接着,在时机T32,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的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一记录层L0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第二记录层L1与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进行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表示修正球面像差的位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计算球面像差修正量,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用于修正球面像差以使球面像差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小。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表示聚焦跳跃时在与光盘31的表面相距多少μm的位置调整球面像差修正量。
当设从表面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SAtgt、从第二记录层L1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1、从第二记录层L1到第一记录层L0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2、层间距离的修正系数为K时,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用下述公式(1)计算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SAtgt+(ΔSA1/ΔSA2)×K    ……(1)
例如,当层间距离SAtgt为63μm、层间距离ΔSA1为20μm、层间距离ΔSA2为17μm、修正系数为10时,使用下述公式(2)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63+(20/17)×10=74.8    ……(2)
这里所表示的是,当进行向位于与表面相距63μm的位置的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时,在调整成球面像差量在与表面相距74.8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下执行聚焦跳跃。状态L424表示在与表面相距74.8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佳的状态。
接着,在时机T3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从时机T33到T34,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到状态L4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球面像差修正部7包括球面像差修正元件(例如,准直透镜)和步进马达。因此,球面像差修正量表示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预先将从光盘表面起的距离和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对应起来加以存储。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读出使球面像差在从光盘表面起的距离即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向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输出驱动信号,以使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移动到所读出的位置。
接着,在时机T35,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通过控制部52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便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二记录层L1移动到第三记录层L2。从时机T35到T36,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进行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二记录层L1移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
接着,在时机T36,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接着,在时机T37,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移动后的第三记录层L2中的球面像差。从时机T37到T38,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再次将球面像差修正量从状态L424调整到状态L422。最后,在时机T39,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完成层间移动动作。
接着,利用图7对实施方式2中的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出力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的图。
最初,在时机T41,在第三记录层L2上进行再生或记录动作时,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处于状态L422。
接着,在时机T42,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的第三记录层L2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进行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计算球面像差修正量,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用于修正球面像差以使球面像差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小。
当设从表面到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SAtgt、从第三记录层L2到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1、从第三记录层L2到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2、层间距离的修正系数为K时,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用下述公式(3)计算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SAtgt-(ΔSA1/ΔSA2)×K    ……(3)
例如,当层间距离SAtgt为83μm、层间距离ΔSA1为20μm、层间距离ΔSA2为13μm、修正系数为10时,用下述公式(4)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83-(20/13)×10=67.6    ……(4)
这里所表示的是,当进行向位于与表面相距83μm的位置的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时,在调整成球面像差量在与表面相距67.6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下执行聚焦跳跃。状态L425表示在与表面相距67.6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佳的状态。
接着,在时机T4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从时机T43到T44,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到状态L425。
接着,在时机T45,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通过控制部52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以便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三记录层L2移动到第二记录层L1。从时机T45到T46,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进行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三记录层L2移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
接着,在时机T46,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接着,在时机T47,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修正移动后的第二记录层L1中的球面像差。从时机T47到T48,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再次将球面像差修正量从状态L425调整到状态L421。最后,在时机T49,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完成层间移动动作。
另外,在当前记录层和与当前记录层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足够大的情况下,在各记录层中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能够充分分离。因此,在当前记录层和与当前记录层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超过指定的阈值时,可忽视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另外,这里的相邻的记录层也包括光盘表面。
例如,对从第四记录层L3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进行说明。当设从表面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SAtgt、从第四记录层L3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1、从第四记录层L3到表面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2、层间距离的修正系数为K时,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利用下述公式(5)计算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SAtgt-(ΔSA1/ΔSA2)×K    ……(5)
并且,例如,如果设可忽视来自其他记录层的影响的层间距离的阈值为30μm,则从第四记录层L3到表面之间的层间距离ΔSA2超过该阈值。该层间距离ΔSA2足够大、可忽视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的情况等价于可将ΔSA2作为无穷大来处理的情况。
因此,例如,当层间距离SAtgt为63μm、层间距离ΔSA1为10μm、层间距离ΔSA2为50μm、修正系数为10、阈值为30μm时,利用下述公式(6)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63-(10/∞)×10=63-0=63    ……(6)
这样,当使聚焦点位置从第四记录层L3移向第三记录层L2时,可以在调整球面像差修正量以使球面像差量在与表面相距63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即第三记录层L2上达到最佳的状态下执行聚焦跳跃。
另外,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决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2所示的决定方法,亦可根据拾光器的特性而改变。另外,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亦可预先准备表示与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的表(table),通过参照该表决定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只要能够根据多层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恰当地求出球面像差修正量即可。
另外,至此是对在多层光盘中向与当前记录层相邻的记录层的移动进行了叙述,但即使在从当前记录层向相隔多层的记录层的层间移动中,本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也能适用。通过连续地进行向相邻的记录层的层间移动,能够实现从当前记录层向相隔多层的其他记录层的稳定的层间移动。即,聚焦跳跃控制部60在使聚焦点位置从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m(m为2以上的整数)层的其他记录层时,控制利用球面像差修正部23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以将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的动作重复m次。
(实施方式3)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1、2中是使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和聚焦跳跃动作分别动作,但在实施方式3中,不中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在保持继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状态下进行聚焦跳跃动作。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光盘装置结构的框图。
图8的光盘装置具有拾光器11、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追踪致动器驱动电路22、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聚焦误差信号生成器25、追踪误差信号生成器26、RF信号生成器27、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器28、盘马达29、微型计算机51以及控制部52。拾光器11具有物镜1、聚焦致动器2、追踪致动器3、受光部5、1/4波长板6、球面像差修正部7、准直透镜8、激光光源9以及偏振分束器10。
并且,在图8所示的光盘装置中,对与图1和图5所示的光盘装置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微型计算机51具备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以及聚焦跳跃控制部60。聚焦跳跃控制部60具有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以及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
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利用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部7利用步进马达使球面像差修正元件(例如,准直透镜)移动。此时,通过检测球面像差修正元件位于拾光器内的光束所经过的光路上的哪个位置、即球面像差修正元件被步进马达驱动到哪个位置可以得到球面像差修正量。即,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能够通过步进马达进行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并同时随时监视球面像差修正量。因此,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球面像差修正量也表示使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
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而且,在使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其他记录层时,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时的各球面像差修正量。
另外,在使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记录层时,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和在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时的各球面像差修正量。
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在从开始修正球面像差以便使球面像差在移动目的地的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直至球面像差在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为止的期间,当由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2(应为3)中,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相当于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的一个例子,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相当于指示部的一个例子,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相当于监视部的一个例子。
接着,利用图9对实施方式3中的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从第三记录层L3向第二记录层L1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的图。
最初,在时机T51,在第三记录层L2上进行再生或记录动作时,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处于状态L422。
接着,在时机T52,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由层间距离信息取得部53取得的第三记录层L2与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第三记录层L2与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进行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计算球面像差修正量,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用于修正球面像差以使球面像差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小。
这里,当进行向位于与表面相距85μm的位置的第二记录层L1聚焦跳跃时,在调整成球面像差量在与表面相距69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下执行聚焦跳跃。本实施方式3中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的计算式因为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计算式相同,所以省略。
在时机T5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与移动目的地的第二记录层L1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动作以使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状态L421。
接着,在时机T54,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检测到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到达状态L425,在保持继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状态下进行聚焦跳跃动作,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三记录层L2移向第二记录层L1。
即,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在球面像差达到最适合于第二记录层L1之前的期间内,判断由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是否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当判断为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第二记录层L1。
更具体而言,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在球面像差达到最适合于第二记录层L1之前的期间内,判断由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是否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与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当判断为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第二记录层L1。
接着,在时机T55,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接着,在时机T56,当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状态L421时,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完成球面像差修正动作。
最后,在时机T57,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完成层间移动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作为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方法,举出了随时监视步进马达的驱动量的方法,但本发明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亦可另外设置检测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的传感器。或者,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亦可通过计算从受光部5得到的信号来检测球面像差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3中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不需要为了聚焦跳跃动作而临时中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因此能够实现更高速的层间移动。
(实施方式4)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中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4中的光盘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3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从当前记录层向与当前记录层相邻的其他记录层的层间移动。而在实施方式4中,对从当前记录层向相隔两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层间移动中、高速且稳定地在多层记录层中连续移动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这里,利用图10对从第四记录层L3向第一记录层L0的聚焦跳跃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4中从第四记录层L3向第一记录层L0的层间移动时的聚焦误差信号401、聚焦致动器驱动输出402、以及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的变化的图。
最初,在时机T61,在第四记录层L3上进行再生或记录动作时,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处于状态L423。
接着,在时机T62,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根据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计算进行聚焦跳跃时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计算球面像差修正量,该球面像差修正量用于修正球面像差以使球面像差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达到最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球面像差修正量也表示球面像差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修正元件的位置。
当从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记录层时,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针对存在于当前记录层与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之间的每个记录层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且计算与该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用下述公式(7)计算从第四记录层L3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动作中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其中,设从表面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SAtgt、从第四记录层L3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1、从第四记录层L3到表面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2、层间距离的修正系数为K。
SAtgt2=SAtgt-(ΔSA1/ΔSA2)×K    ……(7)
这里,例如,当层间距离SAtgt为63μm、层间距离ΔSA1为13μm、层间距离ΔSA2为50μm、修正系数为10时,利用下述公式(8)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
SAtgt2=63-(13/50)×10=60.4    ……(8)
同样,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利用下述公式(9)计算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动作中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3。其中,设从表面到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SAtgt、从第三记录层L2到第二记录层L1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1、从第三记录层L2到第四记录层L3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2、层间距离的修正系数为K。
SAtgt3=Atgt-(ΔSA1/ΔSA2)×K    ……(9)
这里,例如,当层间距离SAtgt为83μm、层间距离ΔSA1为20μm、层间距离ΔSA2为13μm、修正系数为10时,用下述公式(10)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3。
SAtgt3=83-(20/13)×10=67.6    ……(10)
此外,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用下述公式(11)计算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一记录层L0的聚焦跳跃动作中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4。其中,设从表面到第一记录层L0之间的层间距离为SAtgt、从第二记录层L1到第一记录层L0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1、从第二记录层L1到第三记录层L2之间的层间距离为ΔSA2、层间距离的修正系数为K。
SAtgt4=SAtgt-(ΔSA1/ΔSA2)×K    ……(11)
这里,例如,当层间距离SAtgt为100μm、层间距离ΔSA1为17μm、层间距离ΔSA2为20μm、修正系数为10时,用下述公式(12)计算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4。
SAtgt4=100-(17/20)×10=91.5    ……(12)
这样,在从第四记录层L3向第三记录层L2的聚焦跳跃中,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适合于与表面相距60.4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的状态L426。并且,在从第三记录层L2向第二记录层L1的聚焦跳跃中,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适合于与表面相距67.6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的状态L427。进而,在从第二记录层L1向第一记录层L0的聚焦跳跃中,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将球面像差修正量调整为最适合于与表面相距91.5μm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的状态L428。
接着,在时机T63,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根据与移动目的地的第一记录层L0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来修正球面像差。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在保持聚焦控制动作的状态下开始球面像差修正动作以使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状态L420。
接着,在时机T64,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检测到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达到状态L426,在保持继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状态下进行聚焦跳跃动作,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四记录层L3移向第三记录层L2。
即,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在球面像差达到最适合于第一记录层L0之前的期间内,判断由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是否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2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当判断为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第三记录层L2。
接着,当聚焦跳跃动作完成时,在时机T65,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
接着,在时机T66,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检测到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达到状态L427,在保持继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状态下进行聚焦跳跃动作,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三记录层L2移向第二记录层L1。
即,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在球面像差达到最适合于第一记录层L0之前的期间内,判断由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是否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3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当判断为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第二记录层L1。
接着,当聚焦跳跃动作完成时,在时机T67,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
接着,在时机T68,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检测到表示球面像差修正量的信号403达到状态L428,在保持继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状态下进行聚焦跳跃动作,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第二记录层L1移向第一记录层L0。
即,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在球面像差达到最适合于第一记录层L0之前的期间内,判断由球面像差修正量监视部58监视的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是否达到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与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4对应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当判断为球面像差修正部7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了由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56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层间移动处理顺序指示部57指示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第一记录层L0。
接着,当聚焦跳跃动作完成时,在时机T69,微型计算机51确认聚焦控制能否正确动作。
最后,在时机T70,当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状态L420,则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驱动电路23完成球面像差修正动作,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完成层间移动动作。
这样,通过在保持继续球面像差修正动作的状态下,反复检测当前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达到指定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并进行聚焦跳跃动作的动作,即使对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不同的多层光盘也能实现稳定且高速的层间移动。
在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包括具有以下结构的发明。
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盘装置通过对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照射光束来读出记录在所述光盘中的信息或将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该光盘装置包括:修正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使所述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的聚焦控制部;使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的聚焦跳跃部;以及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的球面像差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部。
根据此结构,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在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
因此,由于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所以能够考虑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并且,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判断是先进行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致动器的球面像差的修正还是先进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
根据此结构,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是先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还是先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判断。
因此,如果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造成影响,可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使聚焦点位置移动,如果相邻的记录层不对聚焦误差信号造成影响,可在使聚焦点位置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对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层间距离大于所述阈值时,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当所述层间距离为所述阈值以下时,在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根据此结构,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和指定的阈值被进行比较。当层间距离大于阈值时,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并且,当层间距离为阈值以下时,在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因此,如果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造成影响,可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使聚焦点位置移动,如果相邻的记录层不对聚焦误差信号造成影响,可在使聚焦点位置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存在于自当前记录层起前后指定距离的范围内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
根据此结构,由于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存在于自当前记录层起前后指定距离的范围内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球面像差的修正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用于修正所述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根据计算出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修正所述球面像差。
根据此结构,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得以计算。然后,根据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球面像差被加以修正。
因此,由于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得以修正,因此能够准确地修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下述公式(13)计算表示修正球面像差的位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计算用于在计算出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位置修正所述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SAtgt2=SAtgt+(ΔSA1/ΔSA2)×K    ……(13)
其中,SAtgt2表示所述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表示从所述光盘的表面到在使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的距离,ΔSA1表示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ΔSA2表示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K表示修正系数。
根据此结构,由于表示修正球面像差的位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根据上述公式(13)而被计算,并且用于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得以计算,因此能够更准确地修正球面像差。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指示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根据计算出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修正所述球面像差,指示所述聚焦跳跃部使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指示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修正移动后的所述其他记录层的球面像差。
根据此结构,球面像差根据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而被修正,然后,使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然后,对移动后的其他记录层的球面像差进行修正。
因此,通过阶段性地修正球面像差,能够更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在使聚焦点位置从所述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m层的其他记录层时,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以便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的动作重复m次。
根据此结构,在使聚焦点位置从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m层的其他记录层时,控制球面像差的修正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以便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的动作重复m次。因此,通过连续地进行向相邻的记录层的层间移动,能够实现向与当前记录层相隔多层的其他记录层的稳定的层间移动。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包括: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用于修正所述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以及指示部,在从开始修正所述球面像差以便使所述球面像差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直至所述球面像差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为止的期间内,当所述球面像差达到由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指示所述聚焦跳跃部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
根据此结构,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用于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被计算。然后,在开始修正球面像差以便使球面像差在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直至球面像差在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为止的期间内,当球面像差达到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
因此,能够一边修正球面像差一边使聚焦点位置移动,从而能够缩短层间访问时间。
另外,在上述光盘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使聚焦点位置从所述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其他记录层时,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时的各球面像差修正量。
根据此结构,在使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其他记录层时,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时的各球面像差修正量被计算。
因此,即使在使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其他记录层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修正球面像差一边使聚焦点位置移动,从而能够缩短层间访问时间。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光盘装置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所述光盘的规格值取得所述层间距离。根据此结构,能够根据光盘的规格值取得层间距离。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光盘装置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与所述光盘的种类对应的规格值取得所述层间距离。根据此结构,能够根据与光盘的种类对应的规格值取得层间距离。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光盘装置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将所述光束聚光在所述记录层上的物镜、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使所述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的驱动部、以及将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与所述光盘的记录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作为聚焦误差信号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生成部,其中,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在通过所述驱动部以指定的速度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的期间检测由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所述聚焦误差信号,根据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时机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根据此结构,在以指定的速度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物镜的期间,所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得以检测,根据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时机,取得层间距离。因此,能够针对每个光盘正确地取得层间距离。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光盘装置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以及将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与在所述光盘上形成的轨道之间的相对距离作为追踪误差信号生成的追踪误差信号生成部,其中,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在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生成的所述追踪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的位置的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根据此结构,根据在光盘的各记录层生成的追踪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的位置的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取得层间距离。因此,能够针对每个光盘正确地取得层间距离。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光盘装置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以及再生记录在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中的信息并生成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部,其中,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通过再生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已记录区域而生成的所述再生信号质量指标达到最佳的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根据此结构,根据通过再生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已记录区域而生成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达到最佳的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取得层间距离。因此,能够针对每个光盘正确地取得层间距离。
本发明所提供的聚焦控制方法用于使照射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的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包括使光束聚焦在所述光盘的指定的记录层上的聚焦控制步骤、以及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步骤。
根据此方法,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在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
因此,由于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球面像差的修正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所以能够考虑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本发明所提供的集成电路用于使照射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的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包括使光束聚焦在所述光盘的指定的记录层上的聚焦控制电路,以及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电路。
根据此结构,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在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
因此,由于根据当前记录层和在与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球面像差的修正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得以控制,所以能够考虑相邻的记录层对聚焦误差信号的影响,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聚焦跳跃。
关于上述的任何实施方式,均通过根据进行聚焦跳跃的层间距离改变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输出的驱动波形,能够进行更稳定的聚焦跳跃。这能够通过例如聚焦致动器驱动电路21根据层间距离的大小恰当地修正驱动波形的输出电平或输出时间来实现。
另外,根据多层光盘的种类,有时最佳光束的输出因各记录层而不同。并且,根据多层光盘的种类,有时为了改善从多层光盘反射得到的信号特性,在由激光光源输出光束时叠加高频成分。
在从最佳光束的输出高的记录层向最佳光束的输出低的记录层聚焦跳跃时,如果不改变光束的输出进行聚焦跳跃,则有可能使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的信息劣化,或者误删除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的信息。
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在聚焦跳跃动作前按照当前记录层和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中最佳光束的输出较低的记录层来设定光束的输出。由此,在各记录层最佳光束的输出不同的多层光盘中,能够防止记录层的信息劣化。
在从利用叠加了高频成分的光束信息被再生的记录层向利用不叠加高频成分的光束信息被再生的记录层聚焦跳跃时,如果在叠加了高频成分的状态下进行聚焦跳跃,则有可能使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的信息劣化,或者误删除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的信息。
在此情况下,控制部在聚焦跳跃动作前停止在光束中叠加高频成分。由此,在利用叠加了高频成分的光束信息被再生的记录层与利用不叠加高频成分的光束信息被再生的记录层同时存在的多层光盘中,能够防止记录层的信息劣化。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时也预先降低光束的输出。通过改变拾光器内的光学元件的位置,即使提供给激光光源的驱动电流恒定,照射多层光盘的光束的输出也有可能变化。因此,控制部在聚焦跳跃完成后根据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将光束的输出设定为最适合于移动目的地的记录层的值,由此能够防止记录层的信息劣化。
并且,控制部亦可按照多层光盘的多层记录层中最佳光束的输出最低的记录层来设定光束的输出,然后进行聚焦跳跃。由此,即使在万一错误地聚焦跳跃到目标以外的记录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记录层的信息劣化。此时,控制部亦可按照多层光盘的多层记录层中最佳光束的输出最低的记录层设定叠加在光束中的高频成分的振幅,然后进行聚焦跳跃,也可在停止高频成分的叠加后进行聚焦跳跃。由此,即使在万一错误地聚焦跳跃到目标以外的记录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因叠加高频成分而增大的光束的峰值功率导致记录层的信息劣化。
而且,控制部亦可通过在聚焦跳跃完成后测量追踪误差信号的振幅并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确认是否成功聚焦跳跃到所期望的记录层。另外,控制部亦可通过在聚焦跳跃完成后读出移动后的记录层的地址并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来确认是否成功聚焦跳跃到所期望的记录层。然后,控制部针对当前记录层设定最佳的光束的输出。或者,如果当前记录层是应该在光束中叠加高频成分来进行再生的记录层,则控制部在光束中叠加高频成分。由此,能够同时实现多层光盘的可靠性以及高速且稳定的访问动作。
另外,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只是用于明确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不应只限定于这样的具体例而被狭义地解释,在本发明的精神和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而加以实施。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作为即使在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也能实现稳定且高速的聚焦跳跃动作,读出记录在实现了大容量且高记录密度的多层光盘中的信息或将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的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是有用的。

Claims (15)

1.一种光盘装置,通过对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照射光束来读出记录在所述光盘中的信息或将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球面像差修正部,修正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
聚焦控制部,使所述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
聚焦跳跃部,使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以及
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进行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进行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将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层间距离大于所述阈值时,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当所述层间距离为所述阈值以下时,在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自当前记录层起前后指定距离的范围内存在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进行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进行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用于修正所述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根据计算出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修正所述球面像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根据下述公式(1)计算表示修正球面像差的位置的球面像差修正位置,并计算用于在计算出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位置修正所述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
SAtgt2=SAtgt+(ΔSA1/ΔSA2)×K    ……(1)
其中,SAtgt2表示所述球面像差修正位置,SAtgt表示从所述光盘的表面到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的距离,ΔSA1表示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ΔSA2表示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K表示修正系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指示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根据计算出的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修正所述球面像差,指示所述聚焦跳跃部使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指示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修正移动后的所述其他记录层的球面像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在使聚焦点位置从所述光束聚焦的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m层的其他记录层时,控制利用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部进行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利用所述聚焦跳跃部进行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的动作重复m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焦跳跃控制部包括:
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用于修正所述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量;以及
指示部,在从开始修正所述球面像差以便使所述球面像差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直至所述球面像差在所述其他记录层上达到最佳为止的期间,当所述球面像差达到由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计算出的球面像差修正量时,指示所述聚焦跳跃部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面像差修正量计算部,在使聚焦点位置从所述当前记录层移向相隔两层以上的其他记录层时,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以及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计算使聚焦点位置移向相邻的记录层时的各球面像差修正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其中,
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所述光盘的规格值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其中,
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与所述光盘的种类对应的规格值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
将所述光束聚光在所述记录层上的物镜;
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以使所述光束聚焦在指定的记录层上的驱动部;以及
将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与所述光盘的记录层之间的相对距离作为聚焦误差信号生成的聚焦误差信号生成部;其中,
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在通过所述驱动部以指定的速度在光轴方向上驱动所述物镜的期间检测由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生成部生成的所述聚焦误差信号,根据所述聚焦误差信号的检测时机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以及
将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与在所述光盘上形成的轨道之间的相对距离作为追踪误差信号生成的追踪误差信号生成部;其中,
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在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生成的所述追踪误差信号的振幅达到最大的位置的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盘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取得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层间距离的层间距离取得部;以及
再生记录在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中的信息并生成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的再生信号质量指标生成部;其中,
所述层间距离取得部,根据通过再生所述光盘的各记录层的已记录区域而生成的所述再生信号质量指标达到最佳的所述球面像差的修正量取得所述层间距离。
14.一种聚焦控制方法,用于使照射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的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使光束聚焦在所述光盘的指定的记录层上的聚焦控制步骤;以及
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步骤,
在所述聚焦跳跃控制步骤中,将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层间距离大于所述阈值时,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当所述层间距离为所述阈值以下时,在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15.一种集成电路,用于使照射具有多层记录层的光盘的光束的聚焦点位置从当前记录层移动到其他记录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使光束聚焦在所述光盘的指定的记录层上的聚焦控制电路;以及
根据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控制在所述记录层上的光点处产生的球面像差的修正和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的移动的聚焦跳跃控制电路,
所述聚焦跳跃控制电路,将所述当前记录层和在与所述光束的聚焦点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相邻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距离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当所述层间距离大于所述阈值时,在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后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当所述层间距离为所述阈值以下时,在进行聚焦点位置的移动后进行球面像差的修正。
CN201080001576.XA 2009-03-17 2010-03-08 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75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63849 2009-03-17
JP2009063849 2009-03-17
PCT/JP2010/001598 WO2010106755A1 (ja) 2009-03-17 2010-03-08 光ディスク装置、フォーカス制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7510A CN102037510A (zh) 2011-04-27
CN102037510B true CN102037510B (zh) 2014-06-04

Family

ID=4273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157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37510B (zh) 2009-03-17 2010-03-08 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509042B2 (zh)
JP (1) JP5616882B2 (zh)
CN (1) CN102037510B (zh)
WO (1) WO20101067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3090B (zh) * 2012-05-17 2017-08-15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像差校正器件及激光显微镜
DE102014003145A1 (de) * 2014-03-04 2015-09-10 Carl Zeiss Microscopy Gmbh Verfahren zur Korrektur der sphärischen Aberration bei mikroskopischen Anwendungen
CN106656366B (zh) * 2015-01-23 2020-08-14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电力系统现场载波信号强度调试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910A (zh) * 2006-11-08 2008-05-14 索尼日电光领有限公司 光学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和聚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64404B (en) 2000-09-06 2003-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disk unit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method
JP4217395B2 (ja) * 2000-09-06 2009-01-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
JP3995993B2 (ja) 2001-06-22 2007-10-24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フォーカシング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JP4788071B2 (ja) * 2001-06-29 2011-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KR20040012724A (ko) * 2001-07-05 2004-02-11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디스크 장치
JP4257049B2 (ja) 2001-07-06 2009-04-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多層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およびフォーカスジャンプ方法
JP2009015878A (ja) 2005-10-27 2009-01-22 Panasonic Corp 多層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437791B2 (ja) 2006-01-31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装置、そ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光ディスク装置ならびに光ピックアップの制御方法
JP4825579B2 (ja) * 2006-05-23 2011-11-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4605148B2 (ja) 2006-12-15 2011-01-05 Tdk株式会社 多層光記録媒体の光記録方法、光記録装置
JP2008305490A (ja) 2007-06-07 2008-12-18 Sony Corp 光記録媒体駆動装置、フォーカスオン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8910A (zh) * 2006-11-08 2008-05-14 索尼日电光领有限公司 光学记录介质驱动设备和聚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09042B2 (en) 2013-08-13
JP5616882B2 (ja) 2014-10-29
WO2010106755A1 (ja) 2010-09-23
JPWO2010106755A1 (ja) 2012-09-20
CN102037510A (zh) 2011-04-27
US20110075529A1 (en) 201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27642B2 (en) Method of moving a beam spot between information storage layers of an optical disk
US20080049577A1 (en)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tilt correction method thereof
CN102054494A (zh) 光拾取装置
CN102037510B (zh) 光盘装置、聚焦控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1872626A (zh) 光盘装置
JP4366326B2 (ja) 光学的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CN100476962C (zh) 光盘装置及光盘装置的控制电路
JP4527657B2 (ja) 情報再生装置
CN101027722B (zh) 光盘设备
JP4331753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集積回路
US20070206459A1 (en) Optical disc apparatus
CN102479519A (zh) 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KR20080076078A (ko) 광정보저장매체 재생/기록 장치의 포커스 제어 방법 및 그장치
JP5417007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EP1758106B1 (en) Optical disc device and optical disc semiconductor
CN102034501A (zh) 光盘装置
JP2007095154A (ja) 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US8537651B2 (en) Optical disc device
CN102005216B (zh) 焦点跳跃方法和光盘装置
CN102163441B (zh) 光盘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025938A (zh) 光学拾取控制装置和方法
KR20080032837A (ko) 고밀도 다층 디스크에 대한 층간 포커스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2011175701A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326576A (zh) 光盘装置
JP5241691B2 (ja) 球面収差補正制御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3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