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0247B -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 Google Patents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0247B
CN102030247B CN 201010264066 CN201010264066A CN102030247B CN 102030247 B CN102030247 B CN 102030247B CN 201010264066 CN201010264066 CN 201010264066 CN 201010264066 A CN201010264066 A CN 201010264066A CN 102030247 B CN102030247 B CN 102030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lection point
transom
side panel
main frame
upper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640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0247A (zh
Inventor
田中航
中山真人
堂园美礼
宇津宫博文
军地孝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0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0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0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0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具有侧面体,该侧面体由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中间倾斜部分、与该中间倾斜部分的上侧连接并固定的上部水平部分以及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的下侧连接并固定的下部水平部分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特征在于,上部水平部分和下部水平部分分别通过将中间倾斜部分侧的部位作为弯折点进行弯折而构成,上部水平部分被构造成上部水平部分与中间倾斜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即上部分界线通过上部水平部分的顶面侧的弯折点即上部顶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下侧,下部水平部分被构造成下部水平部分与中间倾斜部分的分界线即下部分界线通过下部水平部分的底面侧的弯折点即下部底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上侧。

Description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扶梯和电动步道等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结构。
背景技术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由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中间倾斜部分、与该中间倾斜部分的上侧连接的上部水平部分以及与中间倾斜部分的下侧连接的下部水平部分构成。在主框架的中间倾斜部分与上部水平部分之间的分界线附近的上部弯折点部分以及中间倾斜部分与下部水平部分之间的分界线附近的下部弯折点部分,为了使中间倾斜部分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在主框架的顶面侧和底面侧分别具有弯折点。上部弯折点部分形成有上部顶面侧弯折点和上部底面侧弯折点,下部弯折点部分形成有下部顶面侧弯折点和下部底面侧弯折点。
作为现有技术,已经公开有为了使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实现轻量化,减少焊接作业量以及简化制造工序而采用面板作为主框架的主体的结构。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在具有以面板为主体的结构的主框架中,沿着连接上部顶面侧弯折点和上部底面侧弯折点的连接线以及连接下部顶面侧弯折点和下部底面侧弯折点的连接线来分割主框架,并且采用大致平板状的构件作为连接构件对分割部分进行连接,以此来构成主框架。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在一直以来普遍使用的通过焊接来固定型钢而构成的桁架结构的主框架中,沿着连接上部顶面侧弯折点和上部底面侧弯折点的连接线以及连接下部顶面侧弯折点和下部底面侧弯折点的连接线来分割主框架,并且采用在与端面垂直的方向上设置的固定构件对各个分割的主框架的端面进行连接和固定,以此来构成主框架。
在制作以面板为主体的主框架时,通常的做法是从钢板中切割出所需的构件,通过对端部实施弯折加工等来制造主框架或者主框架的一部分。在采用该种制造方法时,因切割形状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材料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因构成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框架体(单元)的分割方法的原因,可能会导致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如果像专利文献1和2所公开的技术那样在上部弯折点部分和下部弯折点部分对主框架进行分割,则能够提高构成该主框架的面板的材料利用率,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昭54-1536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实开昭59-61169号公报
但是,在采用以弯折点为分界线进行分割的上部水平部分、中间倾斜部分以及下部水平部分来构成主框架时,虽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需要对分割的框架体进行连接。在连接分割的框架体而构成的主框架中,分割的分界线的朝向越靠近重力方向,在连接后的框架体彼此的支持结构、刚性和负荷之间的差异的影响下,框架体容易朝重力方向偏移。在通常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中,因上部水平部分的高度尺寸、下部水平部分的高度尺寸与中间倾斜部分的高度尺寸的关系方面的原因,在沿着连接顶面侧弯折点和底面侧弯折点的连接线进行分割时,该分界线的朝向接近重力方向。因此,连接部分在偏移方向上承受大的负荷。在以面板为主体的主框架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作为框架体的连接方法,主要采用螺栓等来进行固定而不是采用焊接方法,在相对于端面在垂直方向上对分割后的框架体进行连接和固定时,由于框架体在重力方向上的偏移,紧固部分承受剪切方向上的力。在该剪切方向的负荷过大时,可能会导致螺栓紧固部分发生打滑或者螺栓断裂。
此外,在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中,为了维持倾斜角度,需要提高弯折点部分的刚性,在弯折点部分对主框架进行分割的情况下,需要采用高刚性的连接结构。尤其是在以面板为主体的主框架中,由于容易产生面外方向的变形,所以在弯折点需要具有能够抑制面外方向变形的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该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采用主要由面板构成的框架体,能够提高框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可靠性,并且能够方便地实现使弯折点具有高刚性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具有侧面体,所述侧面体由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中间倾斜部分、与该中间倾斜部分的上侧连接并固定的上部水平部分以及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的下侧连接并固定的下部水平部分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即上部分界线通过上部顶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下侧,所述下部水平部分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的分界线即下部分界线通过下部底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上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该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采用主要由面板构成的框架体,能够提高框架体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可靠性,并且能够方便地实现使弯折点具有高刚性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侧面体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A是现有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上部弯折点部分附近的示意图。
图2B是图1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上部弯折点部分附近的示意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上部水平部分的水平单元结构的侧视图。
图3B是表示图3A的水平部分侧面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3C是表示图3A的弯折点连接构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1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下部水平部分的水平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图1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中间单元结构的侧视图。
图5B是表示图5A的中间侧面板结构的立体图。
图5C是表示图5A的中间连接构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上部水平单元和中间单元连接固定在一起时的立体图。
图7是详细表示图6的连接固定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上部水平单元和中间单元连接固定在一起时的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弯折点侧面板的展开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上部水平单元和中间单元连接固定在一起时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侧面体
2A-上部水平单元
2B-下部水平单元
3-中间单元
5-水平部分侧面板
5b、5c、5d-L型弯折面
7p-ヘ字型面
7、8-弯折点连接构件
9、10、11、12-中间连接构件
100-中间倾斜部分
200-上部水平部分
250-上部弯折点分界线
260-下部弯折点分界线
300-下部水平部分
500A-上部顶面侧弯折点
500B-上部底面侧弯折点
600A-下部顶面侧弯折点
600B-下部底面侧弯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自动扶梯作为乘客传送设备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侧面体的侧视图。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由侧面体以及分别将左右一对侧面体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及底面部分彼此连接和固定起来的多个横梁构成。如图1所示,侧面体1具有设置在建筑物的上部楼层的上部水平部分100、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部楼层的下部水平部分300以及设置在上部水平部分100和下部水平部分300之间的中间倾斜部分200。上部水平部分100、中间倾斜部分200以及下部水平部分300分别由对面板实施弯折加工而形成的单元构成。上部水平部分100以及下部水平部分300分别由一个水平单元2A、2B构成,中间倾斜部分200由多个中间单元3构成。
上部水平单元2A具有从水平部分朝着倾斜部分弯折的弯折点。也就是说,在将上部水平单元2A的顶面侧(图中的上侧)的弯折点作为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将上部水平单元2A的底面侧(图中的下侧)的弯折点作为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的情况下,当从侧面观察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时,上部水平部分100与中间倾斜部分200之间的分界线即上部分界线250通过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的铅直方向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分界线250通过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并且与中间倾斜部分200的倾斜角度大致成直角。
下部水平单元2B具有从水平部分朝着倾斜部分弯折的弯折点,在将下部水平单元2B的顶面侧的弯折点作为下部顶面侧弯折点600A,将下部水平单元2B的底面侧的弯折点作为下部底面侧弯折点600B的情况下,当从侧面观察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时,下部水平部分300与中间倾斜部分200之间的分界线即下部分界线260通过下部底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分界线260通过下部顶面侧弯折点600A,并且与中间倾斜部分200的倾斜角度大致成直角。因此,上部分界线250和下部分界线260相对于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大致垂直地形成,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平行。
中间倾斜部分200通过将多个具有相同结构的中间单元3彼此连接起来而构成。中间单元3被形成为大致呈长方形,其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下部弯折点分界线260以及中间部分分界线270与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大致成直角。
水平单元2A、2B具有水平部分侧面板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8。中间单元3具有中间侧面板6和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弯折点连接构件7、8用于连接水平单元2A、2B和中间单元3。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用于将各个中间单元3彼此连接起来,或者将中间单元3和水平单元2A、2B连接起来。
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由多个单元相互连接而成,所述单元以面板为主体,通过对该面板的端部实施弯折加工等而制成,所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如图1所示,在构成中间倾斜部分200时,使用与上部分界线250以及下部分界线260平行并且与倾斜角度大致成直角的标准化(彼此的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中间单元3,通过连接多个中间单元3而构成中间倾斜部分200。通过使上部分界线250、下部分界线260以及中间单元3之间的分界线即中间分界线270相互平行,并且相对于中间倾斜部分200的倾斜角度成直角,能够使构成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单元实现通用化,并且还能够提高主框架的生产效率。
以下参照图2A和图2B对上部水平单元2A的弯折点附近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A是表示现有的电动扶梯的主框架的上部弯折点处的主框架分割状态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上部弯折点附近的主框架分割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2A和图2B所示,乘客传送设备通过支撑梁4固定在建筑物上,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在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5(图2A)、250(图2B)处通过螺栓等紧固装置连接。此时,由主框架的自重和乘客的负载等产生的铅直朝下的力F使得连接部分(上部弯折点分界线)承受力f。连接部分承受根据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的方向确定的力f的分力。具体来说是,力f的分力是与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垂直的方向(轴向)的力fj以及与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平行的方向(剪切方向)的力fs。
如图2A所示,在现有的自动扶梯中,由连接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和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的连接线构成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所以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的朝向接近铅直方向。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B所示,通过将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形成在水平单元2A上,并且将以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为端点的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的另一个端点设置在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的铅直方向的下侧,能够使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的朝向朝着离开铅直方向的方向偏移。其结果,连接部分的轴向上的负荷增大,但能够使剪切方向上的负荷减小。一般来说,采用螺栓等紧固装置进行紧固时,轴向上的刚性高于剪切方向上的刚性。所以,在连接部分中,通过增大作用在轴向上的负荷,同时减小作用在剪切方向上的负荷,能够提高连接部分的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方便地制作中间倾斜部分200,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被构造成相对于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大致成直角,但也可以设置成使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的朝向进一步朝着离开铅直方向的方向偏移,也就是说,在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中,将以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为端点的上部弯折点分界线250的另一个端点设置在更加远离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的位置。
关于下部水平单元2B与中间单元3之间的分界线即下部分界线260,与上部水平单元2A一样,通过将以下部顶面侧弯折点600A为端点的下部弯折点分界线260的另一个端点设置在下部底面侧弯折点600B的铅直方向的上侧,能够使下部弯折点分界线260的朝向朝着离开铅直方向的方向偏移。由此,能够减少连接部分的剪切方向的负荷。
以下参照图3A、3B、3C对水平单元2A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水平单元2A的侧视图。图3B是水平部分侧面板的立体图。图3C是弯折点连接构件7、8的立体图。
如图3A所示,水平单元2A具有水平部分侧面板5以及用于连接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的弯折点连接构件7、8。水平单元2A的外部轮廓由与水平方向平行的边5f和边5h、成为该水平单元2A与中间单元之间的分界线的边5j、支撑梁4安装侧的边5g以及位于边5h和边5j之间的边5i构成。边5f和边5h与水平方向平行,边5j与中间单元3的靠上部水平单元侧的一边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由边5j和边5f构成的角度α被设置成大致等于90度加上主框架的倾斜角度而得到的值。由边5i和边5h构成的角度β被设置成大致等于从180度减去主框架的倾斜角度而得到的值。此外,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在通常的自动扶梯中为30~35度。
如图3B所示,水平部分侧面板5在边5f、边5h以及边5j具有将水平部分面板5a的端部弯折成L型而形成的L型弯折面5b、5c、5d。水平部分面板5a上形成有紧固孔5A(图中为8个),L型弯折面5b上形成有紧固孔5B(图中为2个孔),L型弯折面5c上形成有紧固孔5C(图中为2个孔),L型弯折面5d上形成有紧固孔5D(图中为4个孔)和定位孔5X(图中为2个孔)。紧固孔5A~5D是用于通过螺栓将中间单元3和上部水平单元2A紧固连接在一起的孔。定位孔5X是用于在连接单元时进行定位的孔,其直径在严格的精度管理下形成。
如图3C所示,弯折点连接构件7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其具有:与水平部分面板5a平行接触的面7a;分别与L型弯折面5b、5d平行接触的面7b、7d;以及被设置成与面7a垂直并且与面7b和7d相连接的面7c(与图3A的边5i对应)。面7b和面7c构成具有规定角度β的ヘ字型面7p,其被设置成与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的形状相吻合。通过该结构,能够强化上部弯折点500A、500B的刚性,使得即使主框架的自身重量和乘客的负载等负荷作用在单元上时也能够维持顶面侧弯折点的角度β。此外,在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连续的ヘ字型面7p垂直地设置在水平部分面板5a上,所以能够防止在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发生面外方向的变形。
弯折点连接构件7的面7a、7b、7d上分别形成有与形成在水平部分侧面板5上的紧固孔5A、5B、5D相对应的紧固孔7A、7B、7D,与L弯折面5d接触的面7d上形成有定位孔7X。
弯折点连接构件8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其具有与水平部分面板5a平行接触的面8a以及分别与L型弯折面5c、5d平行接触的面8b、8c。弯折点连接构件8的面8a、8b、8c上分别形成有与形成在水平部分侧面板5上的紧固孔5A、5C、5D相对应的紧固孔8A、8B、8C,与L型弯折面5d接触的面8c上形成有定位孔8X。
水平部分侧面板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8被设置成使各自的平行面之间彼此接触,由此使相互对应的紧固孔彼此之间以及定位孔彼此之间对齐。具体来说是,紧固孔5A与紧固孔7A、8A彼此之间对齐,紧固孔5B与紧固孔7B彼此之间对齐,紧固孔5C与紧固孔8B彼此之间对齐,紧固孔5D与紧固孔7D、8C彼此之间对齐,定位孔5X与定位孔7X、8X彼此之间对齐。定位孔5X、7X、8X在严格的精度管理下形成同样大小的直径,水平部分侧面板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8之间的定位通过将直径与定位孔5X、7X、8X一样在严格的精度管理下形成的高精度的定位销(未图示)插入定位孔5X、7X、8X中来进行。
水平部分侧面板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8被构造成能够通过将螺栓插入各个面的紧固孔并进行紧固来进行连接和固定。由此,能够在相互垂直的3个方向上分别对水平部分侧面板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8进行螺栓固定,所以能够实现牢固的结合。
图4是表示构成下部水平部分300的下部水平单元2B的立体图。下部水平单元2B具有水平部分侧面板5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00、800。下部水平单元2B具有与图3A的上部水平单元2A基本相同的结构。相比之下,弯折点连接构件700的ヘ字型面700p强化了下部底面侧弯折点600B的刚性。下部水平单元2B由于具有与上部水平单元2A基本相同的结构(L型弯折面的弯折方向相反),所以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下部水平单元2B能够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设计和制作,由此,能够使主框架的构件实现通用化。
以下参照图5A、图5B和图5C对中间单元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A是表示中间单元3的侧视图,图5B是表示中间侧面板的立体图,图5C是表示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的立体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中间侧面板6具有长方形的中间面板6a以及通过将端部弯折成L型状而在该面板的四边6f、6g、6h、6i形成的L型弯折面6b、6c、6d、6e。中间面板6a上形成有用于与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连接的紧固孔6A,L型弯折面6b上形成有紧固孔6B,L型弯折面6c上形成有紧固孔6C和定位孔6X,L型弯折面6d上形成有紧固孔6D,L型弯折面6e上形成有紧固孔6E和定位孔6Y。紧固孔6A~6E是用于通过螺栓紧固将中间连接构件9~12和相邻的中间单元3或者中间连接构件9~12和相邻的水平单元2A、2B连接起来的孔。定位孔6X、6Y是用于在单元连接时进行定位的孔,其直径在严格的精度管理下形成。
如图5C所示,中间连接构件9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其具有相对于中间侧面板6的中间面板6a以及L型弯折面6b、6c分别平行接触的面9a、9b、9c,各个面9a、9b、9c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9A、9B、9C,与L型弯折面6c接触的面9c上形成有定位孔9X。同样,中间连接构件10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其具有相对于中间侧面板6的中间面板6a以及L型弯折面6d、6c分别平行的面10a、10b、10c,各个面10a、10b、10c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10A、10B、10C,与L型弯折面6c接触的面10c上形成有定位孔10X。中间连接构件11具有箱型形状,其具有相对于中间侧面板6的中间面板6a以及L型弯折面6b、6e分别平行接触的面11a、11b、11c,各个面11a、11b、11c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11A、11B、11C,与L型弯折面6e接触的面11c上形成有定位孔11X。中间连接构件12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其具有相对于中间侧面板6的中间面板6a以及L型弯折面6d、6e分别平行接触的面12a、12b、12c,各个面12a、12b、12c上分别形成有紧固孔12A、12B、12C,与L型弯折面6e接触的面12c上形成有定位孔12X。
通过将中间侧面板6和连接构件9、10、11、12设置成使具有平行关系的面彼此接触,使得相互对应的各个紧固孔彼此之间对齐,并且使各个定位孔彼此之间对齐。具体来说是,使紧固孔6A与紧固孔9A、10A、11A、12A彼此之间对齐,使紧固孔6B与紧固孔9B、11B彼此之间对齐,使紧固孔6C与紧固孔9C、10C彼此之间对齐,使紧固孔6D与紧固孔10B、12B彼此之间对齐,使紧固孔6E与紧固孔11C、12C彼此之间对齐,使定位孔6X与定位孔9X、10X彼此之间对齐,使定位孔6Y与定位孔11X、12X彼此之间对齐。定位孔6X、9X、10X、11X、12X、6Y的直径在严格的精度管理下形成为同样大小的直径。该直径与水平部分侧面板5和弯折点连接构件7、8的定位孔5X、7X、8X在严格的精度管理下形成的直径也为同样大小的直径。
中间侧面板6和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通过将螺栓插入各个面的紧固孔并进行紧固来进行结合和固定。由此,能够在相互垂直的3个方向上对中间侧面板6和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分别进行螺栓固定,所以能够实现牢固的结合。
以下参照图6和图7对水平单元2A与中间单元3之间的连接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相互连接在一起时的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的连接部分的截面放大图。
如图6所示,将中间侧面板6和水平部分侧面板5设置成使L型弯折面6C与L型弯折面5d相接触。此时,如图7所示,形成在中间侧面板6的L型弯折面6c上的上侧的2个紧固孔6C、形成在水平部分侧面板5的L型弯折面5d上的上侧的2个紧固孔5D、形成在中间连接构件9的面9c上的紧固孔9C以及形成在弯折点连接构件7的面7d上的紧固孔7D在相对于彼此抵接的面垂直的方向上对齐。此外,形成在中间侧面板6的L型弯折面6c上的下侧的两个紧固孔6C、形成在水平部分侧面板5的L型弯折面5d上的下侧的2个紧固孔5D、形成在中间连接构件10的面10c上的紧固孔10C以及形成在弯折点连接构件8的面8c上的紧固孔8C在相对于彼此抵接的面垂直的方向上对齐。
此外,形成在中间侧面板6的L型弯折面6c上的定位孔6X、形成在水平部分侧面板5的L型弯折面5d上的定位孔5X、形成在中间连接构件9的面9c上的定位孔9X以及形成在弯折点连接构件7的面7d上的定位孔7X彼此之间对齐,形成在中间侧面板6的L型弯折面6c上的定位孔6X、形成在水平部分侧面板5的L型弯折面5d上的定位孔5X、形成在中间连接构件10的面10C上的定位孔10X、以及形成在弯折点连接构件8的面8c上的定位孔8X彼此之间对齐。
定位孔5X、6X、7X、8X、9X、10X具有同样大小的直径,通过将外径尺寸形成为与该直径相同的高精度的销插入上述定位孔中,能够对中间侧面板6和水平部分侧面板5、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以及弯折点连接构件7、8的位置进行正确的对位。
通过将螺栓插入对齐的紧固孔5D、7D、6C、9C以及5D、8C、6C、10C中并进行紧固,能够对中间侧面板6、水平部分侧面板5、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以及弯折点连接构件7、8进行连接和固定。
在图6和图7中对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中间连接单元3的连接方法进行了说明,而下部水平单元2B和中间单元3之间以及中间单元3彼此之间也可以采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进行连接和固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如在图2B中所说明的那样,通过将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设置在水平单元2A上,并且将下部底面侧弯折点600B设置在水平单元2B上,与单元之间的分界线成为连接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和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的连接线以及连接下部顶面侧弯折点600A和下部底面侧弯折点600B的连接线的主框架相比,能够使得连接部分的轴向上的负荷增加,但剪切方向上的负荷减少。根据该结构,由于利用螺栓的紧固在轴向的刚性通常比剪切方向的刚性高,所以能够提高单元彼此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对乘客和主框架的自身重量等负载的承受能力,进而能够提高乘客传送设备的可靠性。
此外,在形成有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的水平单元2A以及形成有下部底面侧弯折点600B的水平单元2B中,通过设置能够强化弯折点刚性的弯折点连接构件7以及700,能够维持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并且能够抑制水平部分侧面板5在弯折点附近朝面外方向变形。
在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的连接部分中,通过在弯折点连接构件7、8、中间连接构件9、10、水平部分侧面板5以及中间侧面板6上形成贯穿设置的定位孔5X、6X、7X、8X、9X、10X,能够方便地进行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的定位。此外,下部水平单元2B和中间单元3的连接部分以及中间倾斜部分200的中间单元3彼此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定位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由此,在设置主框架时能够防止因单元连接时产生的误差而导致设置在内部的导轨等产生设置误差,使得乘坐舒适性变差等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能够方便地进行单元的定位,所以能够减少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设置作业时间。
另外,由于弯折点连接构件7、8、700、800以及中间连接构件9、10、11、12同时具有主框架的连接结构和弯折点的加强结构以及通过定位孔进行定位的功能,所以与连接结构和加强结构以及定位功能分别通过不同的构件来实现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零部件的数量,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
第2实施方式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上部水平单元2A和中间单元3的立体图。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基本相同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水平单元20A与中间单元3之间的分界线即上部分界线280通过从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朝着中间单元3侧隔开规定距离S的底面侧弯折点的附近(以下将上部分界线280通过的弯折点附近的点称为弯折点附近点500C)。此外,未图示的下部水平单元也具有与上部水平单元20A相同的结构,下部分界线通过从下部顶面侧弯折点朝着中间倾斜部分侧隔开规定距离S的顶面侧弯折点的附近。
以下对上部水平单元20进行具体说明。水平单元20A具有弯折点侧面板90和弯折点连接构件91、92。弯折点侧面板90上同时形成有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和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上部分界线280的底面侧位于从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朝着主框架的倾斜方向(中间单元3侧)隔开距离S的位置上。此外,上部分界线280相对于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大致成直角。
弯折点侧面板90具有弯折点面板90a以及将该弯折点面板90a的端部弯折成L型而形成的L型弯折面90b、90c、90d。弯折点侧面板9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弯折点面板以及L型弯折面上形成有紧固孔以及定位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通过形成定位孔以及紧固孔,方便并且高精度地连接各个单元。此外,紧固方法与在图7中所说明的方法相同,在此省略其说明。
弯折点连接构件91、92与在图3C中作了说明的弯折点连接构件7、8相同,形成与弯折点侧面板90的内面相吻合的形状。具体来说是,弯折点连接构件91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具有分别与弯折点面板90a以及L型弯折面90b、90d平行的面91a、91b、91d,并且具有连接在面91b与面91d之间的面91c。由弯折点连接构件91的面91b和面91c构成的ヘ字型面91p沿着顶面侧弯折点500A形成。
弯折点连接构件92被形成为箱型形状,具有分别与弯折点面板90a和L型弯折面90c、90d平行的面92a、92b、92d,并且具有连接在面92b与面92d之间的面92c。由弯折点连接构件92的面92b和面92c构成的ヘ字型面92p沿着底面侧弯折点500B形成。根据该结构,弯折点连接构件91提高了顶面侧弯折点500A附近的刚性,弯折点连接构件92提高了底面侧弯折点500B附近的刚性,从而能够维持主框架的倾斜角度,并且能够抑制弯折点侧面板90朝面外方向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上部分界线280在底面侧通过从上部底面侧弯折点500B朝着上部分界线隔开距离S的点即弯折点附近点500C,在顶面侧通过上部顶面侧弯折点500A的铅直方向的下侧的方式来形成水平单元。以下参照图9对该弯折点附近点500C的规定进行说明。
图9是弯折点侧面板90的展开图。如图9所示,从钢板中切割出弯折点侧面板90时,切割出由构成弯折点侧面板90的外部轮廓的边90k、901、90m以及L型弯折面90b、90c、90d形成的形状。此时,只要L型弯折面90d的范围不突出到从L型弯折面90c的端边延长的延长线95外,就能够提高面板的利用效率,提高切割时的材料利用率。相反,在构造弯折点侧面板90时,如果L型弯折面90d的尺寸超出了延长线95,则切割弯折点侧面板90时的材料利用率将大幅度下降。因此,将弯折点附近点的设定距离S的范围设定成由边90i以及90j表示的尺寸区域,使得满足L型弯折面90d不突出到延长线95外这一条件。
若沿着通过如上规定的弯折点附近点500C的上部分界线280来切割上部水平部分100和中间倾斜部分200,则能够避免切割面板时的材料利用率降低。并且,由于在上部顶面部分弯折点500A以及上部底面部分弯折点500B处设置有ヘ字型面91p以及92p,所以上部弯折点部分能够实现更高的刚性。
以上参照图8和图9对上部水平单元20A进行了说明,而下部水平单元也能够采用相同的结构,所以下部水平部分的弯折点也能够实现更高的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能够提高面板制作时的材料利用率,并且能够增强顶面侧和底面侧的弯折点部分的刚性,从而能够实现刚性更高的主框架。
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互相连接的上部水平单元2A与中间单元3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基本相同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单元30具有在图5C中作了说明的中间连接构件9、10一体形成的中间连接一体构件150以及中间连接构件11、12一体形成的中间连接一体构件160,水平单元25A具有在图3C中作了说明的弯折点连接构件7、8一体形成的弯折点连接一体构件170。本实施方式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并且,能够构成比第1实施方式的主框架的刚性更高的主框架。
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Claims (11)

1.一种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具有侧面体,所述侧面体由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中间倾斜部分、与该中间倾斜部分的上侧连接并固定的上部水平部分以及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的下侧连接并固定的下部水平部分构成,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水平部分和所述下部水平部分分别通过将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侧的部位作为弯折点进行弯折而形成,所述上部水平部分被构造成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即上部分界线在上部水平部分的顶面侧的弯折点即上部顶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下侧通过,所述下部水平部分被构造成所述下部水平部分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的分界线即下部分界线在下部水平部分的底面侧的弯折点即下部底面侧弯折点的铅直方向的上侧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分界线通过上部底面侧弯折点,所述下部分界线通过下部顶面侧弯折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部水平部分具有箱型的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和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所述箱型的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具有通过将端部弯折加工成L型而构成的L型弯折面,所述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沿着该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设置,中间倾斜部分具有箱型的中间侧面板和中间连接构件,所述箱型的中间侧面板具有通过将端部弯折加工成L型而构成的L型弯折面,所述中间连接构件沿着该中间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设置,下部水平部分具有箱型的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和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所述箱型的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具有通过将端部弯折加工成L型而构成的L型弯折面,所述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沿着该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分界线通过从上部底面侧弯折点朝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侧隔开规定距离的底面侧弯折点附近的部位,所述下部分界线通过从下部顶面侧弯折点朝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侧隔开规定距离的顶面侧弯折点附近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部水平部分具有箱型的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和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所述箱型的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具有通过将端部弯折加工成L型而构成的L型弯折面,所述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沿着该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设置,中间倾斜部分具有箱型的中间侧面板和中间连接构件,所述箱型的中间侧面板具有通过将端部弯折加工成L型而构成的L型弯折面,所述中间连接构件沿着该中间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设置,下部水平部分具有箱型的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和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所述箱型的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具有通过将端部弯折加工成L型而构成的L型弯折面,所述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沿着该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设置,
在对面板实施L型弯折加工之前的形状下,构成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之间的分界线的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形成在不超过从构成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底面的L型弯折面的端边延长的延长线的范围内,
在对面板实施L型弯折加工之前的形状下,构成所述下部水平部分和所述中间倾斜部分之间的分界线的所述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形成在不超过从构成所述下部水平部分的顶面的L型弯折面的端边延长的延长线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部弯折点分界线和下部弯折点分界线被构造成相互平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上部弯折点分界线和下部弯折点分界线被构造成与中间倾斜部分的倾斜角度成直角。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以及/或者所述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具有へ字型面,该へ字型面由与水平方向平行的面和与所述中间倾斜部分平行的面构成。
9.如权利要求3、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所述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的L型弯折面、所述中间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以及所述中间连接构件的L型弯折面分别形成有定位孔,在将这些L型弯折面重合地连接起来时,这些定位孔彼此之间对齐而构成贯穿孔。
10.如权利要求3、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部水平部分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所述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的L型弯折面、所述中间侧面板的L型弯折面以及所述中间连接构件的L型弯折面分别形成有定位孔,在将这些L型弯折面重合地连接起来时,这些定位孔彼此之间对齐而构成贯穿孔。
11.如权利要求3、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弯折点连接构件、所述下部弯折点连接构件以及所述中间连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构件被分割成多个部分。
CN 201010264066 2009-09-30 2010-08-25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Active CN1020302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7568 2009-09-30
JP2009227568A JP4921532B2 (ja) 2009-09-30 2009-09-30 乗客コンベアの主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0247A CN102030247A (zh) 2011-04-27
CN102030247B true CN102030247B (zh) 2013-07-17

Family

ID=43883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64066 Active CN102030247B (zh) 2009-09-30 2010-08-25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21532B2 (zh)
CN (1) CN1020302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8387B (zh) * 2011-11-30 2016-03-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乘客传送设备
CN104003281B (zh) * 2014-06-11 2017-02-01 日立电梯(广州)自动扶梯有限公司 自动扶梯桁架的驳接结构
JP6336832B2 (ja) * 2014-06-27 2018-06-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EP3109196A1 (en) * 2015-06-25 2016-12-28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Center, S.A. Escalator/moving walkway modular trus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escalator/moving walkway modular truss
EP3109195B1 (en) * 2015-06-25 2021-09-15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Center, S.A. Escalator/moving walkway modular trus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n escalator/moving walkway modular truss
EP3932845A1 (de) * 2020-06-30 2022-01-05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Verbindungsstütze eines trägers für eine fahrtreppe oder einen fahrstei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0498U (zh) * 1973-06-30 1975-04-05
JPS5842373Y2 (ja) * 1979-12-18 1983-09-26 株式会社東芝 エスカレ−タのフレ−ム構造
JPS5793883A (en) * 1980-12-02 1982-06-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ain frame for passenger conveyor
JPS5920595B2 (ja) * 1981-05-20 1984-05-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ンコンベアのフレ−ム
JPS5842373A (ja) * 1981-09-06 1983-03-11 Masamichi Matsuda カメラvtr
JPS5961169U (ja) * 1982-10-14 1984-04-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ヤの主枠装置
JPS6118691A (ja) * 1984-07-04 1986-01-2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スカレ−タのフレ−ム
JPS62188197U (zh) * 1986-05-22 1987-11-30
JPH04277189A (ja) * 1991-03-01 1992-10-02 Toshiba Corp シースルーエスカレータ
JP2006021910A (ja) * 2004-07-09 2006-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乗客コンベアのフレーム接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0247A (zh) 2011-04-27
JP4921532B2 (ja) 2012-04-25
JP2011073838A (ja) 2011-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0247B (zh)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CN104203796B (zh) 具有至少一个起重机梁的起重机,特别是桥式起重机或者高架起重机
JP4648203B2 (ja) 耐力フレーム
CN114178736B (zh) 一种超宽钢箱梁总拼横坡控制方法
JP2018172888A (ja) 建築物の架構構造
CN104695319B (zh) 钢制隐形盖梁及其安装方法
JP5759356B2 (ja) 鉄道車両の屋根構体構造
KR20190012766A (ko) 탑u형 래티스 합성보
CN101208485A (zh) 接合接头
KR20070006613A (ko) 크레인 신축자재부의 상위현
KR20180062357A (ko) 보와 기둥의 연결 방법
CN101723227B (zh) 乘客传送设备
CN203714509U (zh) 罐式集装箱
KR100431353B1 (ko) 철 골조용 형강 구조
CN102372220B (zh) 乘客传送设备
JP2012131580A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09538042U (zh) 主梁0#块托架
JP6799425B2 (ja) アダプター部材及び山留支保工構造
KR102491179B1 (ko) 프리플렉스 강재 거더 및 그 제작방법
US20180291938A1 (en) Weld joint assembly
CN104389374B (zh) 组合密肋板及其制作方法、装配式板柱结构
JP7045245B2 (ja) 屋根の支持構造
JP7036368B2 (ja) 梁材及び梁材の支持構造
JP2020012329A (ja) 柱梁接合構造
JP7436741B1 (ja) 座屈拘束ブレースの設計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