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2220B - 乘客传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乘客传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2220B
CN102372220B CN201110225343.4A CN201110225343A CN102372220B CN 102372220 B CN102372220 B CN 102372220B CN 201110225343 A CN201110225343 A CN 201110225343A CN 102372220 B CN102372220 B CN 1023722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anel
engagement member
lateral members
upper level
slop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53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2220A (zh
Inventor
堂园美礼
宇津宫博文
田中航
军地孝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2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2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2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2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Abstract

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能够提高针对作用在法线方向的负载分量的强度,能够在维持框架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够实现轻量化。在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之间的侧面构件(31)处设置空隙(6),通过接合构件(5)来连接隔着该空隙设置的各个侧面构件,该接合构件由侧面连接板(1)和顶面连接板(2a、2b)构成,该侧面连接板连接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11a)和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11b),该顶面连接板用于连接顶板(10a、10b)。此外,该顶面连接板设置在比上部水平部分的顶板(10a)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和所述倾斜部分的顶板(10b)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的虚拟相交线(10ax、10bx)更靠底板侧的位置上。

Description

乘客传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扶梯和电动通道等乘客传送设备的结构。
背景技术
乘客传送设备的框架一般采用通过焊接将型钢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所谓的桁架结构。在该种桁架结构中,通过焊接纵向材和斜向材而连接上弦材和下弦材,以此构成侧面构件,并且通过焊接横梁而连接左右的侧面构件,以此构成框架。
针对上述制造方法,为了通过减少零部件数量和焊接部位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为了通过按照必要强度设定构件的尺寸来实现轻量化,已经提出有使用进行了弯折加工的钢板的结构。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作为侧面构件采用将钢板的上下端缘朝内侧弯折而成的构件的结构。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将通过冲压加工而成的一对钢板模块连接起来而形成侧面构件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昭56-92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表2004-528252号公报
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将通过弯折钢板的上端缘而形成的面称为顶板,将通过弯折钢板的下端缘而形成的面称为底板,将其它面称为侧面板时,上部水平部分侧的顶板和倾斜部分侧的顶板以具有角度的方式对接,所以在承受负载时以该角度变小的方式变形。该变形的大小因乘客传送设备上的乘客的质量不同而不同,所以必须具备能够满足疲劳强度的强度。此外,由于对接部分的一端还与侧面板交叉,所以难以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弯折点。
考虑到上述问题,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弯折点将钢板分割的结构。将分割后的钢板彼此连接的结构有二种,一种是通过螺栓将与钢板的端部连接的槽钢状构件彼此固定的结构,一种是在钢板的端部之间进行焊接的结构。可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结构中,为了确保槽钢的连接以及针对作用在钢板的法线方向的负载分量的刚性,必须加大侧面构件的厚度。其结果,在采用一般的桁架结构的框架时,存在为了避免与设置在侧面构件内部的设备发生干扰,而需要加宽框架宽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其能够提高针对作用在框架的法线方向的负载分量的强度,能够在维持框架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够实现轻量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在上部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使用侧面构件来构成框架的上部弯折点,所述侧面构件通过将钢板的上下端缘弯折而形成为具有顶板、侧面板以及底板的三个面的形状,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相互之间隔着空隙设置,隔着该空隙设置的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通过接合构件连接,所述接合构件由侧面连接板和顶面连接板构成,所述侧面连接板连接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和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所述顶面连接板连接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顶板和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顶板,将所述顶板彼此连接起来的顶面连接板设置在比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顶板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和所述倾斜部分的顶板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的虚拟相交线更靠底板侧的位置上。由此,能够消除后述的因负载分量而使得顶板彼此发生接触的弊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上部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采用侧面构件,能够在维持框架宽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框架的上部弯折点的强度,并且能够提高乘客传送设备的生产效率,以及实现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框架上部弯折点附近部位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接合构件的放大图。
图3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时的局部截面图。
图4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框架整体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框架上部弯折点部分的课题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框架上部弯折点附近部位的侧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接合构件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框架上部弯折点附近部位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涉及的接合构件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1a、1b 侧面连接板
2a、2b 顶面连接板
3、7a、7b 曲面部分
4a、4b  接合部分连接板
5、5a、5b 接合构件
6  空隙
10a、10b 顶板
11a、11b 侧面板
12a、12b 底板
21  上部水平部分
22  倾斜部分
31  侧面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这些实施例中,除了上述本发明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以一个构件构成在框架的上部弯折点将侧面构件彼此连接的接合构件的特征和将上述接合构件分割成二个构件的特征以及其它各种细节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适当应用和变形。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框架上部弯折点附近部位的侧视图,是从侧面观察到的一侧的侧面构件31的结构。在图1中,侧面构件31由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构成。
上部水平部分21通过对钢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具有顶板10a、侧面板11a以及底板12a。倾斜部分22通过对钢板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具有顶板10b、侧面板11b以及底板12b。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在上部弯折点附近隔开空隙6的间隔分割侧面构件而设置。此外,在图中,在上部水平部分21侧和倾斜部分22侧通用的构件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但为了对两者进行识别,在前者的符号的末尾加上“a”,在后者的符号的末尾加上“b”。
如图2所示,接合构件5具有与顶板10a平行的顶面连接板2a、与顶板10b平行的顶面连接板2b、以及与位于同一平面上的侧面板11a和侧面板11b平行的由一块平板构成的侧面连接板1。顶面连接板2a和顶面连接板2b隔着具有朝向底板侧凸出的曲面的曲面部分3一体地形成,该曲面部分3通过对连续的一块平板的一部分进行平滑的弯折而形成。该曲面部分3设置在与顶板10a和顶板10b之间对应的位置上。
如此,如图1所示,通过螺栓将顶板10a和顶面连接板2a、顶板10b和顶面连接板2b、侧面板11a和侧面连接板1以及侧面板11b和侧面连接板1固定在一起,使得包括曲面部分3的顶面连接板2a和顶面连接板2b位于比上部水平部分21的顶板10a的与接合构件5接触的平面和倾斜部分22的顶板10b的与接合构件5接触的平面的虚拟相交线10ax、10bx更靠底板侧的位置上。
如此,通过将连接各块顶板10a、10b的顶面连接板2a、2b设置在比上部水平部分21的顶板10a的与接合构件5接触的平面和倾斜部分22的顶板10b的与接合构件5接触的平面的虚拟相交线10ax、10bx更靠底板12a、12b侧的位置上,传递应力的顶面连接板2a、2b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更靠近中立轴,所以能够相应地缩小应力,降低变形,从而能够提高上部弯折点对负载变动的疲劳强度。
此外,通过设置朝向底板侧凸出的曲面部分3,使得传递应力的顶面连接板2a、2b的位置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更靠近中立轴,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降低应力的效果。
另外,如图所示,通过使侧面连接板1的靠顶板10a、10b侧的缘部在侧面板11a和侧面板11b之间的对应位置处比连接顶面连接板2a和顶面连接板2b的曲面部分3更朝顶板10a、10b侧即虚拟相交线10ax、10bx侧突出,使得能够通过该突出部分来承受应力,从而能够抑制负载过度集中在曲面部分3。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疲劳强度。
图3是从图1的A方向观察到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顶板10a和侧面板11a彼此正交,并且顶面连接板2a和侧面连接板1彼此正交。如图3所示,侧面板11a(11b)设置在框架的最外侧,其内侧为开放空间。为此,与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将侧面构件形成为封闭空间的结构和使侧面板位于侧面构件的中央的结构不同,具有能够高效率地将传送乘客所需的设备等收纳在侧面构件的内部(左右的侧面构件之间)的优点。
由于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具有与一般的桁架结构的框架中的上弦材、下弦材、纵向材和斜向材相当的强度,所以不需要设置与专利特开昭57-137283号公报等中所记载的上弦材和下弦材相当的构件,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在此,曲面部分3是平滑的曲面,在能够获得以下说明的效果的情况下,曲面部分3也可以由一个以上的平面构成。在实施例中,侧面连接板1与顶面连接板2a、2b和曲面部分3分开,但在因相互的面外方向的刚性不足而导致弯曲变形产生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焊接等方法将顶面连接板2a、2b和曲面部分3与侧面连接板1形成一体化。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框架的上部弯折点附近的侧面构件之间设置空隙6,并且使曲面部分3位于比侧面连接板1的靠顶面10a侧的缘部更靠底板12a侧的位置上,使得能够有效地抑制因顶板10a和顶板10b对接而产生的变形等。以下针对这一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是应用了本发明的乘客传送设备的框架整体的示意图。乘客传送设备的框架40以上部承重梁41和下部承重梁42为支点来支撑乘客和梯级等各种设备的重量。从整体来看,框架40会出现两端支撑梁那样的变形状态,以位于顶板和底板的大致中央位置的中立轴为界,在顶板侧产生压缩应力,在底板侧产生拉伸应力。此时的上部弯折点43附近的变形状态如图5所示。
图5表示没有应用本发明时的课题说明用的结构,在图5中,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一体形成。上述压缩应力作用在侧面板11a、11b的靠近顶板的部位和顶板10a、10b上,其中,由于顶板10a、10b离中立轴最远,所以作用在顶板10a、10b上的压缩应力比作用在侧面板11a、11b上的压缩应力更大。此外,上部水平部分侧的顶板10a和倾斜部分侧的顶板10b沿着对接线51以具有角度的方式对接。
因此,对接线51朝着底板的相反侧位移。也就是说,顶板10a、10b如图5所示朝向面外方向变形。可是,由于对接线51的靠近侧面板11a、11b的一侧受到侧面板11a、11b的约束,所以该侧的变形相对较小。其结果,上部弯折点的顶板附近的部位以朝向框架的外侧鼓出的方式变形。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压缩应力经由接合构件5在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之间传递。在接合构件5中,比侧面连接板1的靠顶板10a侧的缘部更靠近上述中立轴的曲面部分3的上述压缩应力相对较小,主要由侧面连接板1来传递上述压缩应力。因此,在上部水平部分21、倾斜部分22和接合构件5的板厚相同时,发生在曲面部分3的面外变形比图5所示的结构产生的面外变形小。并且,通过使接合构件5的板厚大于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的板厚,能够进一步抑制曲面部分3的面外变形。
此时,顶板10a和顶板10b随着曲面部分3的面外变形而朝向面外方向变形,但其面外变形比图5所示的结构产生的面外变形小。另一方面,由于侧面板11a的法线方向的刚性通过顶面连接板2a、2b和曲面部分3得到确保,所以不会发生因侧面构件31的分割而使得变形增大的情况。
第二实施例
图6和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同等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重复的说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接合构件的结构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由二个构件来构成接合构件,即,接合构件由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5a和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5b构成。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5a由与顶板10a平行的顶面连接板2a、与侧面板11a平行的侧面连接板1a、与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的分割面平行的接合部分连接板4a以及曲面部分7a构成,这些部分一体地形成。具体来说是,通过冲压加工等对一块平板进行加工来一体地形成顶面连接板2a、接合部分连接板4a以及曲面部分7a,此后通过焊接等将其与侧面连接板1a结合而将两者一体化。
侧面连接板1a与其它的构成面(顶面连接板2a、接合部分连接板4a以及曲面部分7a)正交。并且,也可以设置成在90°±5°的范围内大致正交。顶板10a和顶面连接板2a以及侧面板11a和侧面连接板1a彼此通过螺栓固定。
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5b的结构与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5a的结构基本相同。在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5b中,顶板10b和顶面连接板2b以及侧面板11b和侧面连接板1b彼此通过螺栓固定。
此外,接合部分连接板4a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b彼此由螺栓固定。相互连接的接合部分连接板4a、4b位于比顶面连接板2a和顶面连接板2b的虚拟相交线更靠底板12a侧的位置上。通过采用这一结构,不仅具有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能够更为靠近中立轴设置的优点,而且还能够由接合部分连接板4a、4b来传递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之间的全部负载,并且还能够起到顶面连接板2a、2b和曲面部分7a、7b的加强肋的作用,以抑制朝向外侧的变形,进而能够抑制面外变形。并且,通过设置曲面部分7a、7b,使得实际上不存在图5所述的对接部分,所以还具有能够抑制朝向面外方向的变形的效果。
曲面部分7a优选设置成平滑地连接顶面连接板2a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a的曲面,但只要能够获得上述效果,也可以由一个以上的平面构成。
顶面连接板2a、2b、接合部分连接板4a、4b以及曲面部分7a、7b的板厚可以与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的板厚大致相同,但也可以设定成比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的板厚更厚。通过加大顶面连接板2a、2b、接合部分连接板4a、4b以及曲面部分7a、7b的板厚,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朝向面外方向的变形的效果。
第三实施例
图8和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同等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其重复的说明。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没有设置曲面部分7a、7b,并且顶面连接板2a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a连成一体,顶面连接板2b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b连成一体。
具体来说是,顶面连接板2a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a以及顶面连接板2b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b优选通过冲压加工形成,但也可以通过焊接来连接。与第二实施例相比,第三实施例由于没有设置曲面部分7a、7b,所以存在顶面连接板2a、2b对接的部分。为此,通过至少将顶面连接板2a、2b和接合部分连接板4a、4b的板厚设定成大于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的板厚,可以提高强度。通过采用这一结构,能够提高顶面连接板2a和顶面连接板2b对面外变形的刚性。
通过采用这一结构,不仅具有与现有的技术相比能够更为靠近中立轴设置的优点,而且还能够由接合部分连接板4a、4b来传递上部水平部分21和倾斜部分22之间的全部负载,并且还能够起到顶面连接板2a、2b的加强肋的作用,以抑制朝向外侧的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面外变形,从而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在上部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使用侧面构件来构成框架的上部弯折点,所述侧面构件通过将钢板的上下端缘弯折而形成为具有顶板、侧面板以及底板的三个面的形状,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相互之间隔着空隙设置,隔着该空隙设置的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通过接合构件连接而形成所述框架,
所述接合构件由侧面连接板和顶面连接板构成,所述侧面连接板连接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和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所述顶面连接板连接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顶板和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顶板,
将所述顶板彼此连接起来的顶面连接板设置在比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顶板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和所述倾斜部分的顶板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的虚拟相交线更靠底板侧的位置上,
将所述侧面板彼此连接起来的侧面连接板由一块平板构成,
将所述顶板彼此连接起来的顶面连接板由一块平板构成,并且在所述顶板彼此之间形成有朝向底板侧凸出的曲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连接板具有从所述顶面连接板的所述朝向底板侧凸出的曲面向所述顶板侧伸出的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连接板和所述顶面连接板一体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螺栓对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板和所述侧面连接板以及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板和所述侧面连接板进行固定,并且通过螺栓对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顶板和所述顶面连接板以及所述倾斜部分的顶板和所述顶面连接板进行固定。
5.一种乘客传送设备,在上部水平部分和倾斜部分使用侧面构件来构成框架的上部弯折点,所述侧面构件通过将钢板的上下端缘弯折而形成为具有顶板、侧面板以及底板的三个面的形状,所述乘客传送设备的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相互之间隔着空隙设置,隔着该空隙设置的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通过接合构件连接而形成所述框架,
所述接合构件由侧面连接板和顶面连接板构成,所述侧面连接板连接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和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所述顶面连接板连接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的顶板和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的顶板,
将所述顶板彼此连接起来的顶面连接板设置在比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顶板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和所述倾斜部分的顶板的与接合构件接触的平面的虚拟相交线更靠底板侧的位置上,
所述接合构件由对所述侧面连接板和所述顶面连接板进行分割而成的二个构件构成,与所述上部水平部分的侧面构件连接的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和与所述倾斜部分的侧面构件连接的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分别具有与各自的顶面连接板连接而形成的接合部分连接板,并且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和所述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通过将各自的侧面连接板、顶面连接板以及接合部分连接板一体化而构成,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和所述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通过各自的所述接合部分连接板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的接合部分连接板和所述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的接合部分连接板由平板构成,所述平板与各自的侧面连接板大致垂直,并且在彼此连接的接合部分连接板之间形成平行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个接合部分连接板和顶面连接板之间通过曲面状的平板一体形成。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和所述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的顶面连接板和接合部分连接板的板厚比构成所述侧面构件的钢材的板厚厚。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和所述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中,各自的侧面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对应的侧面构件的侧面板固定,并且各自的顶面连接板通过螺栓与对应的侧面构件的顶板固定。
10.如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传送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水平部分侧接合构件和所述倾斜部分侧接合构件的各自的接合部分连接板彼此通过螺栓固定。
CN201110225343.4A 2010-08-12 2011-08-08 乘客传送设备 Active CN1023722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0738 2010-08-12
JP2010180738A JP5216057B2 (ja) 2010-08-12 2010-08-12 乗客コンベ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2220A CN102372220A (zh) 2012-03-14
CN102372220B true CN102372220B (zh) 2014-03-26

Family

ID=4579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25343.4A Active CN102372220B (zh) 2010-08-12 2011-08-08 乘客传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16057B2 (zh)
CN (1) CN1023722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7342B2 (ja) * 2014-02-03 2016-12-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のトラス
JP6336832B2 (ja) * 2014-06-27 2018-06-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2169A (en) * 1981-12-21 1989-05-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Framework structure for an inclined passenger conveyor such as an escalator
CN1507410A (zh) * 2001-05-11 2004-06-23 ˹��������ͼ˹�����µ� 自动扶梯的支承结构
CN101224840A (zh) * 2008-02-05 2008-07-23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乘客输送设备的桁架的分段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0498U (zh) * 1973-06-30 1975-04-05
JPS52137880A (en) * 1976-05-12 1977-11-17 Hitachi Ltd Main frame for man conveyor
JPS5751265Y2 (zh) * 1976-09-10 1982-11-09
JPS54153694U (zh) * 1978-04-18 1979-10-25
JPS5961169U (ja) * 1982-10-14 1984-04-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ヤの主枠装置
JP3801743B2 (ja) * 1997-09-08 2006-07-26 石川島運搬機械株式会社 動く歩道の耐震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2169A (en) * 1981-12-21 1989-05-23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Framework structure for an inclined passenger conveyor such as an escalator
CN1507410A (zh) * 2001-05-11 2004-06-23 ˹��������ͼ˹�����µ� 自动扶梯的支承结构
CN101224840A (zh) * 2008-02-05 2008-07-23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乘客输送设备的桁架的分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1095A (ja) 2012-03-01
CN102372220A (zh) 2012-03-14
JP5216057B2 (ja)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73600C (en) Bogie frame for railway vehicles
CN107901932A (zh) 一种新型不锈钢侧墙结构和新型不锈钢侧墙的安装方法
CN102372220B (zh) 乘客传送设备
CN104722888A (zh) 角钢对扣箱体主焊缝全熔透的成型工艺
CN102030247B (zh)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CN101804939B (zh) 乘客传送设备
CN103978987B (zh) 牵引梁及轨道车辆
JP5759356B2 (ja) 鉄道車両の屋根構体構造
JP2011195213A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101857160B (zh) 乘客传送设备
CN103625492B (zh) 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吊挂梁
CN104245417A (zh) 用于车辆的扶手的支承结构
CN215972646U (zh) 一种链片转运箱
JP2013018369A (ja) 鉄道車両の構体構造
CN100554126C (zh) 乘客输送装置
US11807281B2 (en) Cab roof structure, cab and rail train
CN101723227B (zh) 乘客传送设备
JP2010083214A (ja) 鉄道車両および鉄道車両の製造方法
CN104229612A (zh) 桁架装置及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JP2009190880A (ja) クレーンガーダの補強構造
CN104813066A (zh) 板链
JP4403854B2 (ja) 上部旋回体の旋回フレーム構造
JP5871586B2 (ja) 接合体及び接合体からなる車両、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CN207061653U (zh) 一种桥式起重机箱型主梁
CN102167255B (zh) 乘客传送设备的主框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