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5067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5067A
CN102025067A CN2010102760449A CN201010276044A CN102025067A CN 102025067 A CN102025067 A CN 102025067A CN 2010102760449 A CN2010102760449 A CN 2010102760449A CN 201010276044 A CN201010276044 A CN 201010276044A CN 102025067 A CN102025067 A CN 102025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necting portion
base housing
electric wire
wire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60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5067B (zh
Inventor
永岛信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18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37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119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573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5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5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5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5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7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to apparatus or structures, e.g. to a wall
    • H01R13/74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 H01R13/741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 H01R13/743Means for mounting coupling parts in openings of a panel using snap fasten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防止相邻端子接头之间的短路。本发明涉及安装并固定在金属变速箱(C)中的连接器(10)。该连接器设置有:基部壳体(20);多个端子接头(40),每个端子接头形成为使得电线连接部(41)和端子连接部(42)连接成L形,端子连接部穿过基部壳体插入,电线连接部并排布置在基部壳体上;盖壳体(30),其与基部壳体组装来覆盖电线连接部;锁定突起(22)和锁定片(31),用于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壁部(33),其设置成从盖壳体朝基部壳体突出且在相邻电线连接部之间沿该相邻电线连接部布置;以及槽部(26),其设置在基部壳体中的与壁部对应的位置,且壁部压配到该槽部中。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例如从日本未审专利公报No.2000-323195中已知一种通过将基部壳体和盖壳体组装而构成的连接器。在基部壳体中布置有包括压接刃的端子接头,并且多根电线被压配到这些端子接头中,从而通过该压接刃来切开绝缘涂层,使得芯线与压接刃接触而导电。所述多根电线并排布置在基部壳体中,并且盖壳体设置有通过组装该盖壳体和基部壳体而在相邻端子接头之间进行分隔的壁部。盖壳体包括锁定片,基部壳体包括能够与该锁定片接合的突起,并且,通过使锁定片与所述突起接合,盖壳体被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
然而,由于锁定片形成为使得其自由端能够绕其基端枢转,所以,当该自由端在进行枢转运动的同时移动到所述突起上并且在移动越过该突起之后弹性恢复时,不可避免地在锁定片的自由端与所述突起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导致在壁部与基部壳体之间也形成间隙,因此,可能由于诸如铁粉等的污染物进入该间隙中而使端子接头短路。
此外,传统上,例如从日本未审专利公报No.H08-162198中已知一种连接器,其中,L形端子接头被保持定位。每个端子接头均形成为使得与电路板连接的腿部以及与配合端子连接的连接部被连接为具有L形形状,并且通过将连接部压配到穿过壳体形成的保持孔中而保持在该壳体中。另一方面,腿部形成有接合孔,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接合突起插入到该接合孔中从而接合。通过使接合孔与接合突起接合,腿部相对于所述壳体定位。
然而,例如当意外的力作用在该腿部上时,由于上述构造中的接合孔可能与接合突起分离,所以可能失去定位该端子接头的功能。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了本发明,并且其目的是提高连接器的总体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安装并固定在箱体中或箱体上,包括:基部壳体;多个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具有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合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穿过所述基部壳体至少部分插入,并且该电线连接部基本并排布置在基部壳体上;盖壳体,该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组装从而基本覆盖电线连接部;至少一个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设置在基部壳体上;至少一个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设置在盖壳体上,并且能够与接合部接合以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至少一个壁部,所述壁部在基部壳体和盖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上设置成朝向另一壳体突出,并且基本布置在相邻的电线连接部之间和/或沿着相邻的电线连接部设置;以及至少一个槽部,所述槽部设置在所述另一壳体中的、与所述壁部基本对应的位置,并且所述壁部压配到所述槽部中。
因此,特别地,通过防止相邻端子接头的短路来提高该连接器的总体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每个端子接头均形成为使得电线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连接成基本具有L形形状或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并固定在金属箱体中的连接器,包括:
基部壳体;
多个端子接头,每个端子接头均形成为使得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合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连接成具有L形形状,端子连接部穿过所述基部壳体而插入,并且电线连接部并排布置在基部壳体上;
盖壳体,该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组装从而覆盖所述电线连接部;
接合部,该接合部设置在基部壳体上;
锁定部,该锁定部设置在盖壳体上,并且能够与接合部接合从而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
壁部,该壁部在基部壳体和盖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上设置成朝向另一壳体突出,并且在相邻的电线连接部之间沿着该相邻的电线连接部布置;以及
槽部,该槽部设置在另一壳体中的与所述壁部对应的位置,并且壁部压配到该槽部中。
因此,通过将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组装从而使锁定部与接合部接合,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与此同时,壁部压配到槽部中,这能够防止在相邻的电线连接部之间形成间隙。因此,能够防止相邻端子接头之间的短路。
本发明可以进一步实施如下。
所述壁部和槽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滑动接触表面,通过将壁部压配到槽部中,所述滑动接触表面彼此基本保持滑动接触,所述一个壳体中的所述壁部的基端侧可以沿压配方向切去以形成切口,并且,通过将槽部的开口边缘部插入到该切口中,可以使滑动接触表面沿压配方向延长。
因此,由于沿压配方向延长了滑动接触表面,所以在滑动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阻力增加,因此能够增加盖壳体和基部壳体的固定力。此外,由于通过延长滑动接触表面而使相邻端子接头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所以能够提高防止短路的效果。
槽部可以基本布置在基部壳体的相对于电线连接部的排列方向的中央。
因此,由于槽部布置在基部壳体的中央,所以能够将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精确地组装。换句话说,即使基部壳体具有成型误差,也将该成型误差分布在槽部的两个相反侧,并且两个壳体能够相对于彼此精确定位。
盖壳体与基部壳体可以是分离的。
因此,能够分别处理该盖壳体和基部壳体。因此,例如在将端子连接部压配到基部壳体中之前,不必将电线安装在基部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安装并固定在箱体中、尤其是根据其优选实施例或上述第一方面的连接器,包括:基部壳体;至少一个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具有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合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穿过所述基部壳体而被压配;盖壳体,该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组装从而基本覆盖电线连接部;至少一个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设置在基部壳体上;至少一个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设置在盖壳体上,并且能够与接合部接合从而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以及至少一个突起,所述突起设置成从基部壳体突出,并且至少部分插入到在电线连接部中形成或穿过该电线连接部而形成的至少一个相应的凹口或通孔中。
因此,通过将至少一个端子接头保持定位,提高了该连接器的总体可操作性。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连接器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挤压部,所述挤压部设置在盖壳体的与所述凹口或通孔基本对应的位置,并且适于将插入有所述突起的凹口或通孔的外围部挤压在基部壳体上。
优选地,每个端子接头均形成为使得电线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连接成基本具有L形形状或弯曲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并固定在金属箱体中的连接器,包括:
基部壳体;
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形成为使得与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和与配合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被连接成具有L形形状,端子连接部穿过基部壳体而被压配,
盖壳体,该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组装从而覆盖电线连接部;
接合部,该接合部设置在基部壳体上;
锁定部,该锁定部设置在盖壳体上,并且能够与接合部接合从而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
突起,该突起设置成从基部壳体突出,并且插入到穿过电线连接部而形成的通孔中;以及
挤压部,该挤压部设置在盖壳体的与所述通孔对应的位置,并且适于将插入有突起的所述通孔的周缘部挤压在基部壳体上。
因此,通过将盖壳体与基部壳体组装而使锁定部与接合部接合,能够将盖壳体锁定在与基部壳体组装的状态下。与此同时,在所述突起插入在该通孔中的情况下通过该挤压部来挤压通孔的周缘部。因此,能够防止通孔与所述突起脱离,并且能够将端子接头保持定位。
本发明可以进一步实施如下。
挤压部可以包括U形肋,该U形肋具有基本沿着所述突起的外周表面延伸的大致U形形状。
因此,由于该挤压部折叠成大致U形形状,所以在该折叠部分处,能够提高所述肋的强度。换句话说,与并排布置一对直的肋作为该挤压部的情况相比,所述U形肋更不可能倾斜。
所述挤压部可以包括延伸肋,该延伸肋形成在U形肋的开口侧的端部处。
因此,由于延伸肋与U形肋的开口侧的端部相连,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肋的强度。此外,通过将延伸肋挤压在电线连接部上,能够将电线连接部稳固地挤压在基部壳体上。
盖壳体与基部壳体可以是分离的。
因此,能够分别处理该盖壳体和基部壳体。因此,例如在将端子连接部压配到基部壳体中之前,不必将电线安装在基部壳体中。
端子连接部可以形成为具有比电线连接部厚或大的厚度。
因此,能够将端子接头保持定位,从而提高总体可操作性。
此外,根据上述内容,能够防止相邻端子接头的短路,从而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对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显而易见。应当理解,尽管分别描述了这些实施例,但它们的单个特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例。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是该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3是沿着图2的A-A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图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分解截面图,示出处于竖直分离状态下的图3中的盖壳体、端子接头和基部壳体,
图6沿着图2的B-B的截面图,
图7是端子接头的侧视图,
图8是端子接头的平面图,以及
图9是端子接头的正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0  ... 连接器
20  ... 基部壳体(另一壳体)
22  ... 锁定突起(接合部)
26  ... 槽部
28  ... 突起
30  ... 盖壳体
31  ... 锁定片(锁定部)
33  ... 壁部
34  ... 切口
35  ... 挤压部
35A ... U形肋
35B ... 延伸肋
40  ... 端子接头
41  ... 电线连接部
42  ... 端子连接部
45  ... 通孔
46  ... 凸出部
47  ... 周缘部
C   ... 变速箱
S   ... 电磁阀(配合端子)
W  ...  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9来描述本发明的一个特定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0安装并固定在机动车辆的变速箱C中或变速箱C上,并且应用于例如可能附着有包含铁粉或钢粉等的机油的环境中。该连接器10固定至构成变速箱C的至少一部分的导电板(尤其是由铁或铝或钢制成),并且连接至布置在变速箱C中或变速箱C上的电磁阀S。
如图5所示,连接器10包括基部壳体20、盖壳体30以及保持或夹在这些壳体20和30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40。在以下描述中,竖直方向VD对应于图1的竖直方向,前后方向FBD对应于图2的竖直方向并且图2的上侧被称为前侧,并且宽度方向WD对应于图2的横向方向。
如图5所示,每个端子接头40均包括与电线W(具体地与其末端)连接的电线连接部41和与电磁阀S连接的端子连接部42。电线连接部41和端子连接部42连接成在侧视图中尤其具有大致L形形状或弯曲形状。特别地,通过对导电平板(尤其是金属平板)进行压力加工来形成端子接头40。通过在以水平姿势布置的电线连接部41的前端处以不同于0或180度的角度、优选基本上以直角弯曲该端子接头40,来使端子连接部42与电线连接部41连接成基本形成L形形状或弯曲形状。
如图7至9所示,电线连接部41沿前后方向FBD长,并且与电线连接部41邻近(优选基本在电线连接部41的两个相反横向边缘处)的(尤其被压接、折叠、弯曲或变形并且)连接至电线W的芯线的一对筒状片43优选基本彼此相对地竖立或突出。如图8所示,在(优选为两个)筒状片43的压接表面上(优选基本上并排地)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的锯齿部。在两个筒状片43前方或附近形成有通孔45,该通孔45竖直贯穿该电线连接部41。在端子连接部42的(优选基本相反的)横向边缘的前侧上或附近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凸出部46,该凸出部46(优选基本沿相反的宽度方向WD)凸出。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通过将所述金属平板紧密地向后折叠至少一次,端子连接部42形成为具有比电线连接部41大的厚度,尤其基本上是导电(金属)平板厚度的两倍或更多,并且如图9所示,尤其是整体上具有基本恒定宽度的突片的形式。端子连接部42的底端部朝向底部成锥形,从而在至少部分插入或压配到稍后描述的保持孔21中时实现引导功能。
基部壳体20尤其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基本为具有开放上侧,且在平面图中呈大致矩形的盒体。保持孔21形成为基本竖直地贯穿所述基部壳体20,端子连接部42至少部分插入或压配到该保持孔21中而被保持。保持孔21沿宽度方向较长。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保持孔21彼此之间沿宽度方向WD以规定的(预定的或可预定的)距离形成在基部壳体20中。如图6所示,端子连接部42在其相反的横向端边缘与保持孔21的相反横向端基本保持滑动接触的同时被插入或压配。当端子连接部42压配到保持孔21中达到适当深度时,电线连接部41沿宽度方向WD基本并排地布置在基部壳体20的上表面上。
如图2所示,在基部壳体20(尤其在其外周表面)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为多个的锁定突起22。具体地,两个锁定突起22彼此之间沿宽度方向WD以预定距离设置在基部壳体20的前表面上,在基部壳体20的后表面的大致横向中央处设置有一个锁定突起22,并且在基部壳体20的两个相反横向侧表面中的每一个的后侧处或附近均设置有一个锁定突起22。稍后描述的一个或多个锁定片31与或者可以与这些锁定突起22中的相应突起接合,从而将或者能够将盖壳体30锁定在与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下。
如图1所示,在基部壳体20的(优选基本相反的)横向侧表面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保持片23,所述保持件23沿(优选基本相反的)宽度方向WD突出,然后以不同于0或180度的角度、优选基本向下地弯曲。(优选为两个的)保持片23可以与电磁阀S接合并且能够将连接器10保持在与电磁阀S连接的状态。此外,布置在两个端子连接部42之间的至少一个引导件24从基部壳体20的下表面基本向下或沿着与端子连接部42基本平行的方向延伸。通过该引导件24,将两个端子连接部42至少部分间隔开并且/或使连接器10相对于电磁阀S定位。
在基部壳体20(优选在其后表面)中形成有用于允许一根或多根电线W分别插入的一个或多个插入槽25。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插入槽25和盖壳体30,形成了用于允许各根电线W插入的一个或多个插入孔。特别地,两个插入槽25相对于布置在基部壳体20的后表面上的锁定突起22基本对称地布置,并且位于该锁定突起22的相反横向侧。
盖壳体30例如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突起32,该突起32可以至少部分装配或插入到穿过变速箱C形成的相应的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安装孔C1中。所示出的两个突起32中的左侧一个是用于防止旋转的突起32,并且/或者,所示出的右侧一个是用于固定的突起。换句话说,如图2所示,用于固定的突起32包括优选以基本相等的间隔角布置的多个固定片32A,并且这些固定片32A在弹性变形(尤其是径向向内变形)的同时至少部分插入到安装孔C1中,然后至少部分弹性恢复,由此,在固定片32A的先端处或其附近形成的保持突起32B与安装孔C1的孔边缘部接合。因此,当两个突起32至少部分装配或插入到对应的安装孔C1中时,在防止连接器10旋转的同时将连接器10固定在变速箱C中。
在盖壳体30的外周表面的、与基部壳体20的锁定突起22基本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能够与相应的一个或多个锁定突起22接合的一个或多个锁定片31。锁定片31能够弹性变形,并且如图3所示,穿过锁定片31形成的锁定孔或凹口31A与锁定突起22配合,使得锁定孔31A的内周表面与锁定突起22的锁定表面彼此竖直地(在图3中为横向地)接合。这样,使锁定突起22与锁定片31接合,并且将盖壳体30锁定在与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下,从而基本覆盖电线连接部41。
由于锁定片31的自由端(底端)沿着枢转路径弹性移位,所以在锁定片31的自由端移动越过该锁定突起22之后弹性恢复的状态下,不可避免地在锁定片31的自由端与锁定突起22之间形成间隙G(参见图3)。因此,在仅设置由锁定片31和锁定突起22组成的锁定结构的情况下,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可能由于该间隙G而相对于彼此摇动。此外,由于在变速箱C中存在有与机油混合的大量粉末(尤其是铁粉),所以该粉末(铁粉)更可能进入连接器10中,这可能导致相邻端子接头40的短路。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壁部33设置成从盖壳体3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并且在基部壳体20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槽部26,壁部33被压配到该槽部26中。壁部33和槽部26包括彼此基本保持滑动接触的一个或多个滑动接触表面。换句话说,通过这些滑动接触表面的滑动接触,使壁部33和槽部26保持压配。因此,将盖壳体30固定成不相对于基部壳体20摇动。因此,即使粉末(铁粉)进入连接器10的内部,也将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分隔开,使得相邻端子接头40不会短路。
如图1所示,壁部33具有沿前后方向FBD较长的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基本上在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之间的中间位置(优选基本为横向中央)上沿着电线连接部41延伸。因此,即使粉末(铁粉)进入连接器10的内部,也通过壁部33和槽部26的压配部分而将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分隔开,因此能够防止相邻端子接头40的短路。此外,与在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之间形成平面的情况相比,相邻电线连接部41之间的爬电距离被延长的量等于槽部26的滑动接触表面所形成的程度,因此能够提高防止短路的效果。
此外,如图6所示,在盖壳体30的壁部33的基端侧、在壁部33的(优选基本相反的)横向侧形成有一个或多个、优选为一对的切口34。槽部26的开口边缘部形成为沿压配方向突出,从而可以装配到切口34中。因此,壁部33和槽部26基本保持滑动接触时的滑动接触表面沿压配方向增加了,所增加的量等于切口34所形成的程度,并且在滑动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也增大。因此,能够以增大的力来固定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
由于槽部26尤其布置在基部壳体20的大致横向中央,并且壁部33布置在盖壳体30的横向中央,所以能够提高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的组装精度。换句话说,即使各个壳体20、30具有成型误差,也能够将这些成型误差分布在槽部26和壁部33的压配部分的两个相反侧。因此,能够将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的位置移动抑制到最小水平,并且能够精确地组装这些壳体。
在基部壳体20的上表面或横向表面上形成有至少部分插入到电线连接部41的相应的一个或多个通孔45中的一个或多个突起28,使其基本向外或向上突出。特别地,这些突起28设置用于使端子接头40相对于基部壳体20定位。特别地,将突起28的直径设定为基本等于通孔45的直径。在突起28至少部分装配在通孔45中的情况下,端子接头40在两个位置处、即在保持孔21和突起28处相对于基部壳体20定位。
另一方面,在盖壳体3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一个或多个挤压部35,所述挤压部35将至少部分插入有突起28的各个凹口或通孔45的周缘部47挤压在基部壳体20的上表面上。特别地,如图2所示,每个挤压部35均包括U形肋35A和一对延伸肋35B,该U形肋35A为大致U形的并具有开口前侧,所述一对延伸肋35B沿着基本相反的宽度方向从U形肋35A的开口侧的相反端延伸。U形肋35A基本沿着突起28的外周表面延伸,并且两个延伸肋35B以不同于0或180度的角度、优选基本上以直角连接至U形肋35A,从而防止U形肋35A倾斜并增强U形肋35A的强度。
特别地,如图3所示,每个U形肋35A形成为将通孔45的周缘部47挤压在基部壳体20上。换句话说,在U形肋35A的先端挤压通孔45的周缘部47的状态下,突起28的先端不与盖壳体30的下表面接触,并且两个壳体20、30被锁定在其组装状态下。因此,防止了通孔45与突起28分离。此外,由于延伸肋35B形成为挤压电线连接部41的凸出部46,所以与仅由U形肋35A挤压电线连接部41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稳固地将电线连接部41挤压在基部壳体20的上表面上。因此,能够使端子接头40相对于基部壳体20保持定位。
接下来,描述如上构成的本实施例的功能。在组装连接器10时,电线连接片(尤其是筒状片43)连接(尤其是压接、弯曲、折叠或变形并连接)至在电线W(尤其在其末端)上露出的芯线。这尤其能够使电线W的末端压接并固定至端子接头40。此时,由于两个壳体20、30是分离构件,所以电线W不需要预先插入到基部壳体20中,并且可以在端子接头40连接(尤其是压接并连接)至电线W的末端之后,把带有端子接头40的电线W安装在基部壳体20中。
接下来,沿插入方向(尤其是沿着竖直方向VD从基部壳体20上方)将端子接头40的端子连接部42至少部分压配到保持孔21中。特别地,通过端子连接部42的相反横向侧与保持孔21的相反横向侧的滑动接触,将端子连接部42压配直至适当深度。特别地,与此同时,将突起28装配到电线连接部41的凹口或通孔45中。这样,端子接头40由保持孔21和突起28在两个位置上定位。此外,由于通过将端子接头40压配到基部壳体20中来组装该端子接头40,所以不必使用端子接头40作为嵌件来成型该基部壳体20。因此,能够简化成型模具(未示出)并且能够简化成型过程。
随后,将盖壳体30与基部壳体20组装。在盖壳体3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锁定片31弹性变形从而移动到锁定突起22上,并且当移动越过该锁定突起22时,锁定片31至少部分弹性恢复从而允许锁定突起22至少部分插入到锁定孔或凹口31A中。然后,锁定突起22的锁定表面与锁定孔或凹口31A的内周表面接合,由此将盖壳体30锁定在与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下。因此,将电线连接部41保持在基部壳体20与盖壳体30之间,并且电线W例如从插入槽25向后引出。
此时,如图6所示,由于壁部33压配到槽部26中,所以防止了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相对于彼此摇动。此外,由于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通过壁部33和槽部26的压配部分来至少部分分隔开,所以能够防止混合到机油中的导电粉末(例如铁粉等)进入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之间而使它们短路。此外,由于滑动接触表面的面积增加的量等于切口34所形成的程度并且在滑动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阻力相应增加了,所以能够将盖壳体30更牢固地固定至基部壳体20。随着滑动接触表面的面积增加,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之间的爬电距离增加,由此能够提高防止短路的效果。
如图4所示,特别地,通过U形肋35A把与突起28接合的通孔45的周缘部47基本挤压在基部壳体20上,并且通过延伸肋35B把凸出部46基本挤压在基部壳体20上。这能够防止通孔45与突起28分离,由此在两个位置处、即在保持孔21和突起28处将端子接头40保持定位。由于U形肋35A尤其通过延伸肋35B来加强,所以U形肋35A不可能例如由于倾斜而损坏。此外,由于槽部26尤其基本布置在基部壳体20的横向中央,并/或壁部33尤其基本布置在盖壳体30的横向中央,所以能够通过将壁部33压配到槽部26中来使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相对于彼此定位,并且能够将盖壳体30与基部壳体20精确地组装。
如上所述,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由槽部26和壁部33组成或包括槽部26和壁部33的压配结构,所以能够消除两个壳体20、30的摇动,并且/或能够防止两个端子接头40的短路。此外,由于切口34尤其形成在盖壳体30中并且槽部26的开口边缘部至少部分插入到这些切口34中,所以滑动接触表面的面积增加,从而摩擦阻力增加了,由此能够增加两个壳体20、30的固定力。此外,通过延长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之间的爬电距离,能够提高防止两个端子接头40短路的效果。此外,由于槽部26和壁部33的压配部分尤其基本设置在两个壳体20、30的横向中央,所以能够精确地定位并组装这两个壳体20、30。
在将端子接头40安装到基部壳体20中时,将端子连接部42压配到保持孔21中,并且将突起28至少部分装配至通孔45,从而通过U形肋35A将通孔45的周缘部47挤压在基部壳体20上,并且通过延伸肋35B将凸出部46挤压在基部壳体20上,由此将电线连接部41定位并保持在基部壳体20中。由于盖壳体30与基部壳体20分离,所以能够在端子接头40压接并连接至电线W的末端之后将端子接头40安装到基部壳体20中,因此便于连接器10的组装操作。
根据一个方面,为了通过防止相邻端子接头之间的短路来提高可操作性,提供了一种安装并固定在导电(尤其是金属的)变速箱C中或变速箱C上的连接器10。连接器10设置有:基部壳体20;多个端子接头40,每个端子接头40均形成为使得电线连接部41和端子连接部42连接成具有弯曲形状或L形形状,端子连接部42穿过基部壳体20至少部分插入,并且电线连接部41基本并排地布置在基部壳体20上;盖壳体30,该盖壳体30与基部壳体20组装从而基本覆盖电线连接部41;一个或多个锁定突起22和一个或多个相应的锁定片31,所述锁定突起22和锁定片31用于将盖壳体30锁定在与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下;至少一个壁部33,所述壁部33设置成从盖壳体30朝向基部壳体20突出,并且布置在(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之间和/或基本沿着(相邻的)电线连接部41布置;以及槽部26,该槽部26设置在基部壳体20中的与壁部33基本对应的位置,并且壁部33至少部分压配到该槽部26中。
根据另一方面,为了通过将端子接头保持定位或适当地定位该端子接头来提高可操作性,一种连接器10设置有:基部壳体20;一个或多个端子接头40,每个端子接头40均形成为使得电线连接部41和端子连接部42连接成基本具有L形形状或弯曲形状,端子连接部42穿过基部壳体20而被压配;盖壳体30,该盖壳体30与基部壳体20组装从而覆盖电线连接部41;锁定突起22和锁定片31,该锁定突起22和锁定片31用于将盖壳体30锁定在与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下;突起28,该突起28设置成从基部壳体20突出并且插入到穿过电线连接部41而形成的通孔45中;以及挤压部35,该挤压部35设置在盖壳体30的与通孔45对应的位置,并且适于将插入有突起28的通孔45的周缘部47挤压在基部壳体20上。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文描述和图示的实施例。例如,下列实施例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基部壳体20形成有槽部26而盖壳体30形成有壁部33,但根据本发明,基部壳体20可以形成有壁部,而盖壳体30可以形成有槽部。
(2)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基部壳体20形成有锁定突起22而盖壳体30形成有锁定片31,但根据本发明,基部壳体20可以形成有锁定片,而盖壳体30可以形成有锁定突起。
(3)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基部壳体20中布置有一对端子接头40,但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基部壳体20中布置三个或更多个端子接头40。
(4)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盖壳体30中形成有一对切口34,但根据本发明,可以形成一个切口34或者可以不形成切口34。
(5)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槽部26布置在基部壳体20的横向中央,但根据本发明,该槽部可以布置在每个端子接头40的相反横向侧,或者可以布置在端子接头40与保持片23之间。
(6)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是分离构件,但根据本发明,盖壳体30可以一体地铰接至基部壳体20。
(7)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基部壳体20中布置有一对端子接头40,但根据本发明,可以在基部壳体20中布置一个端子接头40。
(8)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挤压部35包括U形肋35A和延伸肋35B,但根据本发明,挤压部35可以具有柱形形状。
(9)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盖壳体30和基部壳体20是分离构件,但根据本发明,盖壳体30可以一体地铰接至基部壳体20。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安装并固定至箱体(C)中或安装并固定至箱体(C)上,所述连接器包括:
基部壳体(20);
多个端子接头(40),所述多个端子接头(40)具有与电线(W)相连的电线连接部(41)和与配合端子相连的端子连接部(42),所述端子连接部(42)穿过所述基部壳体(20)而至少部分插入,并且所述电线连接部(41)基本并排布置在所述基部壳体(20)上;
盖壳体(30),所述盖壳体(30)与所述基部壳体(20)组装,从而基本覆盖所述电线连接部(41);
至少一个接合部(22),所述接合部(22)设置在所述基部壳体(20)上;
至少一个锁定部(31),所述锁定部(31)设置在所述盖壳体(30)上,并且能够与所述接合部(22)接合,从而将所述盖壳体(30)锁定成与所述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
至少一个壁部(33),所述壁部(33)设置在所述基部壳体(20)和所述盖壳体(30)中的一个壳体(30)上,且朝着所述基部壳体(20)和所述盖壳体(30)中的另一壳体(20)突出,并且所述壁部基本布置在相邻的所述电线连接部(41)之间,和/或沿着相邻的所述电线连接部(41)布置;以及
至少一个槽部(26),所述槽部(26)设置在所述另一壳体(20)中的、与所述壁部(33)基本对应的位置,并且所述壁部(33)压配到所述槽部(2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每个所述端子接头(40)均形成为:使得所述电线连接部(41)和所述端子连接部(42)连接成基本具有L形形状或弯曲形状。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壁部(33)和所述槽部(26)包括一个或多个滑动接触表面,并且通过将所述壁部(33)压配到所述槽部(26)中,从而使得所述滑动接触表面彼此保持滑动接触,
所述一个壳体(30)上的所述壁部(33)的基端侧沿压配方向被切除,以形成切口(34),并且
通过将所述槽部(26)的开口边缘部插入到所述切口1(34)中,从而所述滑动接触表面在所述压配方向上得以延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槽部(26)基本布置在所述基部壳体(20)的、相对于所述电线连接部(41)的排列方向(WD)的中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盖壳体(30)与所述基部壳体(20)相分离。
6.一种安装并固定在箱体中的连接器,包括:
基部壳体(20);
至少一个端子接头(40),所述端子接头(40)具有与电线(W)相连的电线连接部(41)和与配合端子相连的端子连接部(42),所述端子连接部(41)被压配穿过所述基部壳体(20);
盖壳体(30),所述盖壳体(30)与所述基部壳体(20)组装,从而基本覆盖所述电线连接部(41);
至少一个接合部(22),所述接合部(22)设置在所述基部壳体(20)上;
至少一个锁定部(31),所述锁定部(31)设置在所述盖壳体(30)上,并且能够与所述接合部(22)接合,以将所述盖壳体(30)锁定成与所述基部壳体(20)组装的状态;以及
至少一个突起(28),所述突起(28)设置成从所述基部壳体(20)突出,并且至少部分插入到至少一个相应的凹口或通孔(45)中,所述凹口或通孔(45)形成在所述电线连接部(41)中或形成为穿过所述电线连接部(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挤压部(35),所述挤压部(35)设置在所述盖壳体(30)的、与所述凹口或通孔(45)基本对应的位置,并且所述挤压部(35)适于将插入有所述突起(28)的所述凹口或通孔(45)的外围部挤靠在所述基部壳体(2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挤压部(35)包括U形肋(35A),所述U形肋(35A)具有基本沿着所述突起(28)的外周表面延伸的大致U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挤压部(35)包括延伸肋(35B),所述延伸肋(35B)形成在所述U形肋(35A)的开口侧的端部。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端子连接部(42)形成为具有比所述电线连接部(41)大的厚度。
CN2010102760449A 2009-09-14 2010-09-07 连接器 Active CN102025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11892A JP5343778B2 (ja) 2009-09-14 2009-09-14 コネクタ
JP2009-211900 2009-09-14
JP2009211900A JP5257307B2 (ja) 2009-09-14 2009-09-14 コネクタ
JP2009-211892 2009-09-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5067A true CN102025067A (zh) 2011-04-20
CN102025067B CN102025067B (zh) 2013-06-26

Family

ID=437310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60449A Active CN102025067B (zh) 2009-09-14 2010-09-07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59456B2 (zh)
CN (1) CN102025067B (zh)
DE (1) DE102010035224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0253A (zh) * 2017-11-30 2019-07-1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CN112350084A (zh) * 2019-08-07 2021-02-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7027B2 (ja) * 2010-08-24 2014-07-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子素子内蔵コネクタ
CN107171114A (zh) * 2017-06-27 2017-09-15 四川华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矩形连接器后基座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1353B1 (en) * 1999-05-14 2002-03-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essure contact connector
JP2009117113A (ja) * 2007-11-05 2009-05-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14713A (en) * 1961-06-30 1965-10-26 Sanders Associates In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able connector
US4194805A (en) * 1973-03-28 1980-03-25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ing element
US4225205A (en) * 1979-01-15 1980-09-30 Aries Electronic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erminating a flat conductor cable
DE4217205C2 (de) * 1992-05-23 1994-09-08 Amphenol Tuchel Elect Steckverbinder
JP3358357B2 (ja) 1994-12-08 2002-12-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コネクタ
US7044772B2 (en) * 2004-06-01 2006-05-16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able assembly
CN101151770B (zh) * 2005-03-30 2011-06-22 海利安特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外壳组件和用于对将导线连接到薄膜片中的导电引线的连接器接触进行封装的方法
DE202005017012U1 (de) * 2005-10-29 2006-01-12 Harting Electric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Anschlusseinrichtung für eine Leiterplatte
DE202006016424U1 (de) * 2006-10-20 2007-01-04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Elektrische Kontaktvorrichtung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61353B1 (en) * 1999-05-14 2002-03-2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essure contact connector
JP2009117113A (ja) * 2007-11-05 2009-05-28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0253A (zh) * 2017-11-30 2019-07-19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CN112350084A (zh) * 2019-08-07 2021-02-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2350084B (zh) * 2019-08-07 2022-02-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35224B4 (de) 2013-01-31
DE102010035224A1 (de) 2011-04-14
CN102025067B (zh) 2013-06-26
US7959456B2 (en) 2011-06-14
US20110065329A1 (en) 201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61431B1 (en) Dual contact beam terminal
US2018000640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conductive terminals
US8912443B2 (en) Bus bar mounting assembly
US8616925B2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US10819071B2 (en) Connector structure that is reconfigurable to accommodate either an STP cable or a UTP cable
JP693330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外導体
EP3096409B1 (en) A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4394708B2 (ja) 同軸コネクタ
CN102025067B (zh) 连接器
US5921807A (en) Crimping connector
US2010008709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3588687B1 (en) Terminal metal fitting
US10096922B2 (en) Rearview mirror assembly with bias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11799249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outer conductor connected to circuit board
US2012003482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pedestal for mounting a fusible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9586115B (zh) 电源连接用连接器
JP6847016B2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21125441A (ja) 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US6217386B1 (en) Connector with easily mating grounding contact
JP5567868B2 (ja) レセプタクル同軸コネクタ
US2023030787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locking elements
JP7360310B2 (ja)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JP2024006324A (ja) コネクタ
JP2537455B2 (ja) 接続端子
JP5577125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