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12365A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12365A CN102012365A CN 201010522199 CN201010522199A CN102012365A CN 102012365 A CN102012365 A CN 102012365A CN 201010522199 CN201010522199 CN 201010522199 CN 201010522199 A CN201010522199 A CN 201010522199A CN 102012365 A CN102012365 A CN 10201236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leaves
- tea
- sample
- fermented tea
- fermen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首先对不同发酵度的几种典型茶叶的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主特征因子,建立特征基,由中位线方法确定重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Ⅰ;然后对几种典型中度发酵茶和一种轻度发酵茶的中红外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由主特征因子建立特征基,由中位线方法确定中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Ⅱ;最后将待检测茶叶先后在两个特征基上投影,由相应线性判别器Ⅰ和Ⅱ对茶叶的发酵程度进行识别。本发明能够基于不同发酵度茶叶的红外光谱差异,借助信息学方法对茶叶的发酵度进行快速、直观、准确的识别,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无环境污染,分析结果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同发酵度茶叶的识别方法,属于光谱分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茶叶的生产与出口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作用,但其在质量监控和品质评价上较落后。目前,茶叶品质评定方法是感官评价和理化成分分析方法,前者有较高的区分度,但其因易受人为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干扰,造成品质鉴别结果差异较大,且感官评价的效率较低;后者对茶叶的单一成份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准确度较高,但分析周期长,程序繁琐,而且难以做出全面整体性评价。
现阶段,红外光谱法以其无污染、无损伤取样、实时性、使用方便等特点成为检测的首选,同时,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渗透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其各种识别理论和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的研究表明,利用红外光谱及各种信息学方法来研究茶叶的品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但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研究方法。
Schulz. H等人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定绿茶中的生物碱和酚类物质的含量;孙耀国等人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完整茶叶中的氨基酸、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徐立恒等人应用偏最小二乘法计算方法建立了茶多酚、氨基酸及咖啡碱等主要品质成分的二阶导数近红外光谱与其含量间关系的分析模型;陈华才等人建立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茶多酚总儿茶素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模型。罗文文等人通过比较多种预处理方法以及不同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绿茶中水分和茶多酚总量的近红外定标模型;刘辉军等人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采用非线性偏最小二乘法原理,结合不同的光谱区间组合建立了最佳的茶多酚含量近红外分析模型;刘蕾等人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绿茶茶汤中主要的3种呈味物质(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进行了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林新等人建立了绿茶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近红外光谱优化定标模型;胡永光等人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不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建立了茶鲜叶全氮含量预测的光谱模型;
上述工作主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并且主要都集中在了近红外区,缺乏对茶叶整体特征的分析和中红外光谱区所含“指纹”信息的分析。
Lupaert. J等人探讨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绿茶定量和定性分析中的应用;陈全胜和赵杰文等人分别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与三种模式识别方法,即支持向量机、相似分类法和主成分-马氏距离相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对几种茶叶种类或真伪进行了识别;庞涛涛等人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了各种苦丁茶的红外谱图;周湘萍等人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云南省思茅地区所产不同等级的普洱生茶和熟茶;周健等人对滇青、青饼和普洱茶(熟饼)的近红外化学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方法进行了定性判别分析。
上述研究或通过直接分析谱图来分析茶叶的特征,或在红外光谱的基础上通过现成的方法进行定性判别,只能对几种茶叶进行简单判别,而没有针对茶叶的某一特征(如发酵特征)形成一套系统标准的判定方法。
茶叶的发酵工序是形成茶叶不同品种的关键环节,茶叶的发酵程度不同,内部的成分含量就有所区别,反映到红外光谱上就会有差异,上述提到的众多研究中没有对茶叶发酵程度的研究。董坤等人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类群进行了分析,发现:霉菌和酵母菌是普洱茶发酵制作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类群,决定了普洱茶品质,渥堆阶段是普洱茶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杨群等人直接比较分析了云南普洱碧罗春茶、福建乌龙茶和普洱熟茶三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红外特征谱的异同,得到可以根据茶叶的峰位、峰形差异及某些峰吸收度比值的不同,区分三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
上述有关茶叶发酵度的研究中或通过成分的变化分析发酵过程的特征,或仅对某几种茶叶直接从谱图上分析发酵引起的变化,没有利用信息学方法根据茶叶光谱的整体特征把茶叶的发酵特征提取出来,依据这些特征对茶叶进行发酵程度的识别,从而没有形成茶叶发酵程度的系统、简便、快速的判定过程。
本申请人于2010年2月19日申请的专利《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普洱熟茶识别方法》(专利号201010113476.8)借助数学方法解决了利用红外光谱识别普洱熟茶的方法,在茶品识别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其并未涉及茶叶发酵度识别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能够基于不同发酵度茶叶的红外光谱差异,借助信息学方法对茶叶的发酵度进行快速、直观、准确的识别,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无环境污染,分析结果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步骤包括:
A、采集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重度发酵茶叶样本的中红外光谱,建立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确定重度发酵茶叶的线性判别器Ⅰ:
A-1、茶叶光谱采集:取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重度发酵茶叶样本各至少一种,分别采集其400cm-1~4000cm-1的中红外光谱;
A-2、光谱数据处理:对步骤A-1所得中红外光谱中包含指纹区的波段进行消除背景干扰和提高光谱分辨率的预处理,得上述各茶叶样本的校正光谱数据,由此数据建立标准化矩阵Z1,该标准化矩阵Z1的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其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A-3、特征基的建立:分析处理标准化矩阵Z1,提取相关矩阵R1的特征向量,再选择由特征向量中最能反映茶叶发酵特征的特征因子做出的二维坐标图作为特征基;
A-4、判别器的确定:将A-2的校正光谱数据在A-3的特征基上投影,则投影图上的每个点对应一个茶叶样本,由属于不同发酵程度的三个边缘茶叶点构成一个三角形,由距离相等原则,将该三角形的与轻度发酵和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的底边相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作为区分待检测的茶叶是否属于重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Ⅰ;
B、采集中度发酵和轻度发酵茶叶样本的中红外光谱,建立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确定中度发酵茶叶的线性判别器Ⅱ:
B-1、茶叶光谱采集:分别采集至少两种中度发酵茶及至少一种轻度发酵茶叶样本的400cm-1~4000cm-1中红外光谱;
B-2、光谱数据处理:对步骤B-1所得中红外光谱中包含指纹区的波段进行消除背景干扰和提高光谱分辨率的预处理,得上述各茶叶样本的校正光谱数据,由此数据建立标准化矩阵Z2,该标准化矩阵Z2的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其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B-3、特征基的建立:分析处理标准化矩阵Z2,提取相关矩阵R2的特征向量,再选择由特征向量中最能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征的特征因子做出的二维坐标图作为特征基;
B-4、判别器的确定:将B-2的校正光谱数据在B-3的特征基上投影,则投影图上的每个点对应一个茶叶样本,由两个边缘中度发酵茶叶点和一个最近的非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一个三角形,由距离相等原则,将该三角形的与两个边缘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的底边相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作为区分待检测的茶叶是否属于中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Ⅱ;
C、茶叶发酵度的识别:采用步骤A-1或B-1和步骤A-2或B-2的方法对待检测的茶叶进行处理,得到其校正光谱数据,将其先在步骤A-3中的特征基上投影,得待测茶叶样品的二维投影图,由线性判别器Ⅰ对茶叶是否属于重度发酵茶进行识别,待测茶叶样品点位于线性判别器Ⅰ左侧,则该茶叶属于重度发酵茶,在线性判别器Ⅰ的另一侧则不属于重度发酵茶;此时再将上述校正光谱数据在步骤B-3中的特征基上投影,得到待测茶叶样品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二维投影图,由线性判别器Ⅱ对茶叶是否属于中度发酵茶进行识别,待测茶叶样品点位于该线性判别器上侧,则该茶叶样品属于中度发酵茶,在判别器的另一侧属于轻度发酵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重度发酵茶包括红茶和黑茶,所述中度发酵茶为青茶(又名乌龙茶),所述轻度发酵茶包括绿茶、黄茶和白茶。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1中所述轻度发酵茶叶样本为信阳毛尖、霍山黄芽或白牡丹,所述中度发酵茶叶样本为铁观音,所述重度发酵茶叶样本为正山小种或六堡熟砖。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B-1中所述中度发酵茶为凤茗春、大红袍、台湾乌龙、铁观音、人参乌龙中的至少两种;所述轻度发酵茶叶样本为与中度发酵茶发酵程度接近的霍山黄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1或B-1中所述茶叶光谱采集的具体步骤包括:
(1)样品处理:将各茶叶样本在40℃下干燥至恒重,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200目筛,在红外灯照射下取8mg试样与960 mg干燥的溴化钾粉末混合研磨10min,然后称取120mg研磨样品,压片留待测定;处理过程当中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一致;
(2)光谱采集: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检测各茶叶样品的中红外光谱,每个样品称取六次,分别压片,得到每个样品片的谱图;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2或B-2中所述光谱数据处理的具体步骤为,对各茶叶样品的600cm-1~1800cm-1波段光谱依次进行矢量归一化、一阶求导和S-G九点平滑预处理,抵消背景干扰,得到的校正光谱数据构成标准化矩阵Z1或Z2,其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此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其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此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3或B-3中对标准化矩阵Z1或Z2进行特征提取的具体步骤包括:
(1)首先由①式计算标准化矩阵Z1或Z2的协方差阵的相关矩阵R1或R2,其中r1(x,y)或r2(x,y)是该相关矩阵R1或R2中第x行第y列数据,X代表所述标准化矩阵Z1或Z2中某一列的数据,Y代表所述标准化矩阵Z1或Z2中另一列的数据, 为列X的平均值,为列Y的平均值;
(2)再结合②式和③式求出所述相关矩阵R1或R2的特征值或,及对应于该特征值或的特征向量或,i取1,2,…,r,则列向量或,或,…,或组成特征向量矩阵或,且所述特征向量矩阵或所包含的列向量或,或,…,或是互不相关的,②和③式中E表示单位矩阵;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A-3或 B-3中所述建立特征基的具体步骤为,根据最大方差原则,对所述特征向量矩阵或进行重排列,得到特征向量矩阵或,或是由列向量或,或,…,或组成的矩阵,它们所反映的光谱综合特征依次减弱,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 r 个特征因子;选取最能反映茶叶发酵信息的两个特征因子或和或建立特征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C中所述茶叶发酵度识别的具体步骤为,采用步骤A-1或B-1和步骤A-2或B-2的方法对待检测的茶叶进行处理,得到其校正光谱数据,得矩阵J,再由特征向量矩阵乘以矩阵J的转置JT,得到待测茶叶在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值,由此投影值绘制二维投影图,横坐标代表第一特征因子,纵坐标代表第二特征因子,若代表待测茶叶的点位于线性判别器Ⅰ的左侧,则待测茶叶属于重度发酵茶,否则,不属于重度发酵茶;此时再由特征向量矩阵乘以矩阵J的转置JT,得到待测茶叶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值,由此投影值绘制二维投影图,横坐标代表第一特征因子,纵坐标代表第二特征因子,若代表待测茶叶的点位于线性判别器Ⅱ的上侧,则待测茶叶属于中度发酵茶,否则,属于轻度发酵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根据茶叶发酵程度不同引起的红外光谱差异,利用特征提取、确定特征基,再建立判别器的方法,能客观的对茶叶发酵程度依次进行快速、直观、准确的识别;分析结果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从而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定标准;检测茶叶红外光谱前,不需要对茶叶进行组份分离、提取等工作,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大大加快,降低了检测成本,也不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的原理图。
图2是红外光谱数据预处理的程序图。
图3是特征基建立及茶叶的判定程序图。
图4是在600cm-1~1800cm-1波段不同发酵度的六种典型茶叶样本(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各一种)在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特征基上的投影及由其建立的判别器Ⅰ;
其中:1~6分别代表信阳毛尖(绿茶)、霍山黄芽(黄茶)、白牡丹(白茶)、铁观音(青茶)、正山小种(红茶)、六堡熟砖(黑茶)。
图5是在600cm-1~1800cm-1波段五种中度发酵茶和与中度发酵茶接近的霍山黄芽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特征基上的投影及由其建立的判别器Ⅱ;
其中:1~6分别代表凤茗春、大红袍、台湾乌龙、铁观音、人参乌龙(此五种中度发酵茶产自不同地域,包含着地域信息)和霍山黄芽。
图6是在600cm-1~1800cm-1波段所有待测茶叶样本在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图,图中判别器Ⅰ左方的即为重度发酵茶;
其中:判别器Ⅰ左方的重度发酵茶,1~11号分别代表:六堡熟砖、普洱熟砖、云南七子饼茶普洱、湖南黑砖茶、八达山野生饼、庆沣祥陈香普洱、枣香厚砖、白沙溪茯砖、滇红、祁红、正山小种,判别器Ⅰ右方的非重度发酵茶,12~32号分别代表:白毫银针、白牡丹、霍山黄芽、君山银针、君山银针300、君山银针600、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龙井、竹叶青、碧螺春、凤茗春、铁观音、铁观音清香型二级、大红袍、大红袍300、大红袍500、精装大红袍、人参乌龙、台湾乌龙、古早茶台湾乌龙。
图7是在600cm-1~1800cm-1波段所有待测非重度发酵茶叶样本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图,图中判别器Ⅱ上方的即为中度发酵茶,下方的即为轻度发酵茶;
其中:判别器Ⅱ上方的中度发酵茶,23~32号分别代表:凤茗春、铁观音、铁观音清香型二级、大红袍、大红袍300、大红袍500、精装大红袍、人参乌龙、台湾乌龙、古早茶台湾乌龙,判别器Ⅱ下方的轻度发酵茶,12~22号分别代表:白毫银针、白牡丹、霍山黄芽、君山银针、君山银针300、君山银针600、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龙井、竹叶青、碧螺春。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制备本发明所使用的各种原料及各项设备均为常规市售产品,均能够通过市场购买直接获得。
另外,“青茶”和“乌龙茶”为同种茶叶的两种不同名称,在下文的描述中不作区分的混用这两个名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的重度发酵茶包括:滇红、祁红、正山小种、六堡熟砖、普洱熟砖、云南七子饼茶普洱、湖南黑砖茶、八达山野生饼、庆沣祥陈香普洱、枣香厚砖、白沙溪茯砖;
中度发酵茶包括:凤茗春、铁观音、铁观音清香型二级、大红袍、大红袍300、大红袍500、精装大红袍、人参乌龙、台湾乌龙、古早茶台湾乌龙;
轻度发酵茶包括:黄山毛峰、信阳毛尖、龙井、竹叶青、碧螺春、霍山黄芽、君山银针、君山银针300、君山银针600、白毫银针、白牡丹。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样品处理:取轻度发酵茶信阳毛尖、霍山黄芽和白牡丹,中度发酵茶铁观音,重度发酵茶正山小种和六堡熟砖以及典型中度发酵茶(凤茗春、大红袍、台湾乌龙、铁观音、人参乌龙)和与中度发酵茶接近的轻度发酵茶(霍山黄芽),将茶叶样本在40℃下干燥至恒重,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200目筛,在红外灯照射下取8mg试样与960 mg干燥的溴化钾粉末混合研磨10min,然后称取120mg,压片留待测定,实验时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一致。
(2)光谱采集: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检测上述茶叶样品的中红外光谱,每个样品称取六次,分别压片,得到每个样品片的谱图。
(3)光谱预处理:首先对上述典型茶叶的600cm-1~1800cm-1波段光谱依次进行矢量归一化、一阶求导和S-G九点平滑预处理,矢量归一可以消除基线漂移和幅度的差异,使谱的矢量规范为1,保证谱图之间具有可比性;一阶求导能够放大谱图的形状变化,显示出其变化趋势,增大谱线差异;平滑光谱可以降低求导产生的噪声,有效剔除样品奇异点,使同种样品聚类效果更好。最终预处理后的光谱可抵消背景干扰,也可以把原来隐藏的信号差异放大出来,提高光谱的分辨率。由属于不同发酵度的六种典型茶叶(信阳毛尖、霍山黄芽、白牡丹、铁观音、正山小种、六堡熟砖)预处理后得到的校正光谱数据构成623×36的标准化矩阵Z1,典型中度发酵茶(凤茗春、大红袍、台湾乌龙、铁观音、人参乌龙)和与中度发酵茶接近的轻度发酵茶(霍山黄芽)的中红外光谱预处理后得到的校正光谱数据构成623×36的标准化矩阵Z2,Z1和Z2的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此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此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4)特征提取:对标准化矩阵Z1和Z2进行相同过程的特征提取,具体步骤如下:
(4-1)首先由①式计算标准化矩阵Z1(Z2)的协方差阵的相关矩阵R1(R2),其中r1(x,y)(r2(x,y))是该相关矩阵R1(R2)中第x行第y列数据,X代表所述标准化矩阵Z1(Z2)中某一列的数据,Y代表所述标准化矩阵Z1(Z2)中的另一列的数据,为列X的平均值,为列Y的平均值;
(4-2)再结合②式和③式求出所述相关矩阵R1(R2)的特征值(),及对应于该特征值()的特征向量(),i取1,2,…,r,则列向量(),(),…,()组成特征向量矩阵(),且所述特征向量矩阵()所包含的列向量(),(),…,()是互不相关的,②和③式中E表示单位矩阵;
(5)特征基的建立:根据最大方差原则,对所述特征向量矩阵()进行重排列,得到特征向量矩阵(),且()是由列向量(),(),…,()组成的矩阵,它们所反映的光谱综合特征依次减弱,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 r 个特征因子;选取最能反映茶叶发酵信息的两个特征因子()和()建立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或中度发酵特性的特征基。
(6)判别器的确定:
(6-1)判别器Ⅰ的确定:将属于不同发酵程度的六种典型茶叶(信阳毛尖(绿茶)、霍山黄芽(黄茶)、白牡丹(白茶)、铁观音(青茶)、正山小种(红茶)、六堡熟砖(黑茶))的校正光谱数据在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特征基上投影,投影图上的每个点对应着一个茶叶样本,由属于不同发酵程度的三个边缘茶叶点(霍山黄芽、铁观音、正山小种)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4中连接2、4、5的线所示,因为能全面反映茶叶的三种发酵程度,而三顶点到中位线距离相等,可将该三角形的与轻度发酵和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的底边相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作为区分待检测的茶叶是否属于重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Ⅰ,该线性判别器的左侧代表属于重度发酵茶,另一侧代表不属于重度发酵茶。
(6-2)判别器Ⅱ的确定:将典型中度发酵茶(凤茗春、大红袍、台湾乌龙、铁观音、人参乌龙,此五种茶叶产自不同地域,包含着地域信息)和与中度发酵茶接近的轻度发酵茶(霍山黄芽)的校正光谱数据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特征基上投影,投影图上的每个点对应着一个茶叶样本,由两个边缘中度发酵茶叶点(凤茗春、台湾乌龙)和一个最近的非中度发酵茶叶点(霍山黄芽)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5中连接1、3、6的线所示,因为它最能反映中度发酵茶叶的特征,又能选定一个非中度发酵茶叶的参照,而三顶点到中位线距离相等,可将该三角形的与两个边缘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的底边相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作为区分待检测的茶叶是否属于中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Ⅱ;该线性判别器的上侧代表属于中度发酵茶,另一侧代表属于轻度发酵茶。
(7)不同发酵度茶叶样品的识别:将本实施方案中其它茶叶作为待检测茶叶,取其相同波段的光谱进行相同的预处理得到矩阵J,再由特征向量乘以所述的矩阵J的转置JT,得到待检测茶叶在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值,由得到的投影值绘制二维投影图,横坐标代表第一特征因子,纵坐标代表第二特征因子。由图6可知,同属重度发酵茶的样品1~11号位于线性判别器Ⅰ的左侧,而其余各类茶叶12~32号均位于判别器的右侧。此时再由特征向量乘以所述的矩阵J中除重度发酵茶之外数据的转置JT,得到剩余待检测茶叶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值,由得到的投影值绘制二维投影图,横坐标代表第一特征因子,纵坐标代表第二特征因子。由图7可知,同属中度发酵茶的样品23~32号位于线性判别器Ⅱ的上侧,而其余各类轻度发酵茶12~22号均位于判别器Ⅱ的下侧,从而可将不同发酵程度茶叶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判别方法可对茶叶发酵程度进行快速、直观、准确的识别。
上述描述仅作为本发明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
Claims (9)
1.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步骤包括:
A、采集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重度发酵茶叶样本的中红外光谱,建立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确定重度发酵茶叶的线性判别器Ⅰ:
A-1、茶叶光谱采集:取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重度发酵茶叶样本各至少一种,分别采集其400cm-1~4000cm-1的中红外光谱;
A-2、光谱数据处理:对步骤A-1所得中红外光谱中包含指纹区的波段进行消除背景干扰和提高光谱分辨率的预处理,得上述各茶叶样本的校正光谱数据,由此数据建立标准化矩阵Z1,该标准化矩阵Z1的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其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A-3、特征基的建立:分析处理标准化矩阵Z1,提取相关矩阵R1的特征向量,再选择由特征向量中最能反映茶叶发酵特征的特征因子做出的二维坐标图作为特征基;
A-4、判别器的确定:将A-2的校正光谱数据在A-3的特征基上投影,则投影图上的每个点对应一个茶叶样本,由属于不同发酵程度的三个边缘茶叶点构成一个三角形,由距离相等原则,将该三角形的与轻度发酵和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的底边相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作为区分待检测的茶叶是否属于重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Ⅰ;
B、采集中度发酵和轻度发酵茶叶样本的中红外光谱,建立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确定中度发酵茶叶的线性判别器Ⅱ:
B-1、茶叶光谱采集:分别采集至少两种中度发酵茶及至少一种轻度发酵茶叶样本的400cm-1~4000cm-1中红外光谱;
B-2、光谱数据处理:对步骤B-1所得中红外光谱中包含指纹区的波段进行消除背景干扰和提高光谱分辨率的预处理,得上述各茶叶样本的校正光谱数据,由此数据建立标准化矩阵Z2,该标准化矩阵Z2的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其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上述包含指纹区的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B-3、特征基的建立:分析处理标准化矩阵Z2,提取相关矩阵R2的特征向量,再选择由特征向量中最能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征的特征因子做出的二维坐标图作为特征基;
B-4、判别器的确定:将B-2的校正光谱数据在B-3的特征基上投影,则投影图上的每个点对应一个茶叶样本,由两个边缘中度发酵茶叶点和一个最近的非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一个三角形,由距离相等原则,将该三角形的与两个边缘中度发酵茶叶点构成的底边相平行的中位线所在的直线作为区分待检测的茶叶是否属于中度发酵茶的线性判别器Ⅱ;
C、茶叶发酵度的识别:采用步骤A-1或B-1和步骤A-2或B-2的方法对待检测的茶叶进行处理,得到其校正光谱数据,将其先在步骤A-3中的特征基上投影,得待测茶叶样品的二维投影图,由线性判别器Ⅰ对茶叶是否属于重度发酵茶进行识别,待测茶叶样品点位于线性判别器Ⅰ左侧,则该茶叶属于重度发酵茶,在线性判别器Ⅰ的另一侧则不属于重度发酵茶;此时再将上述校正光谱数据在步骤B-3中的特征基上投影,得到待测茶叶样品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二维投影图,由线性判别器Ⅱ对茶叶是否属于中度发酵茶进行识别,待测茶叶样品点位于该线性判别器上侧,则该茶叶样品属于中度发酵茶,在判别器的另一侧属于轻度发酵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度发酵茶包括红茶和黑茶,所述中度发酵茶为青茶,所述轻度发酵茶包括绿茶、黄茶和白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中所述轻度发酵茶叶样本为信阳毛尖、霍山黄芽和白牡丹,所述中度发酵茶叶样本为铁观音,所述重度发酵茶叶样本为正山小种和六堡熟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1中所述中度发酵茶为凤茗春、大红袍、台湾乌龙、铁观音和人参乌龙;所述轻度发酵茶叶样本为与中度发酵茶发酵程度接近的霍山黄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1或B-1中所述茶叶光谱采集的具体步骤包括:
(1)样品处理:将各茶叶样本在40℃下干燥至恒重,放入粉碎机中粉碎,过200目筛,在红外灯照射下取8mg试样与960 mg干燥的溴化钾粉末混合研磨10min,然后称取120mg研磨样品,压片留待测定;处理过程当中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一致;
(2)光谱采集: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检测各茶叶样品的中红外光谱,每个样品称取六次,分别压片,得到每个样品片的谱图。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2或B-2中所述光谱数据处理的具体步骤为,对各茶叶样品的600cm-1~1800cm-1波段光谱依次进行矢量归一化、一阶求导和S-G九点平滑预处理,抵消背景干扰,得到的校正光谱数据构成标准化矩阵Z1或Z2,其行数据代表同一样品在此波段上对应于各波数的吸光度,其列数据代表不同样品在此波段上对应于同一波数的吸光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3或B-3中对标准化矩阵Z1或Z2进行特征提取的具体步骤包括:
(1)首先由①式计算标准化矩阵Z1或Z2的协方差阵的相关矩阵R1或R2,其中r1(x,y)或r2(x,y)是该相关矩阵R1或R2中第x行第y列数据,X代表所述标准化矩阵Z1或Z2中某一列的数据,Y代表所述标准化矩阵Z1或Z2中另一列的数据, 为列X的平均值,为列Y的平均值;
(2)再结合②式和③式求出所述相关矩阵R1或R2的特征值或,及对应于该特征值或的特征向量或,i取1,2,…,r,则列向量或,或,…,或组成特征向量矩阵或,且所述特征向量矩阵或所包含的列向量或,或,…,或是互不相关的,②和③式中E表示单位矩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所述茶叶发酵度识别的具体步骤为,采用步骤A-1或B-1和步骤A-2或B-2的方法对待检测的茶叶进行处理,得到其校正光谱数据,得矩阵J,再由特征向量矩阵乘以矩阵J的转置JT,得到待测茶叶在反映茶叶重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值,由此投影值绘制二维投影图,横坐标代表第一特征因子,纵坐标代表第二特征因子,若代表待测茶叶的点位于线性判别器Ⅰ的左侧,则待测茶叶属于重度发酵茶,否则,不属于重度发酵茶;此时再由特征向量矩阵乘以矩阵J的转置JT,得到待测茶叶在反映茶叶中度发酵特性的光谱特征基上的投影值,由此投影值绘制二维投影图,横坐标代表第一特征因子,纵坐标代表第二特征因子,若代表待测茶叶的点位于线性判别器Ⅱ的上侧,则待测茶叶属于中度发酵茶,否则,属于轻度发酵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522199 CN102012365B (zh) | 2010-10-27 | 2010-10-27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522199 CN102012365B (zh) | 2010-10-27 | 2010-10-27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12365A true CN102012365A (zh) | 2011-04-13 |
CN102012365B CN102012365B (zh) | 2012-07-04 |
Family
ID=43842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522199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12365B (zh) | 2010-10-27 | 2010-10-27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12365B (zh)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1281A (zh) * | 2013-01-12 | 2013-05-08 | 北京中防昊通科技中心 | 一种基于中红外光谱特征基的茶叶发酵度鉴定方法 |
CN103134795A (zh) * | 2012-12-21 | 2013-06-05 | 桂林市崇高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红茶发酵适度点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CN103389281A (zh) * | 2012-05-09 | 2013-11-13 |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普洱茶聚类分析方法 |
CN103749760A (zh) * | 2014-01-20 | 2014-04-30 | 江苏大学 | 一种速溶红茶适度发酵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4020129A (zh) * | 2014-05-16 | 2014-09-03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结合氨基酸分析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质量的判别方法 |
CN104931452A (zh) * | 2015-06-10 | 2015-09-23 | 柳州市侗天湖农业生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红外光谱检查茶叶系统 |
CN104931451A (zh) * | 2015-06-10 | 2015-09-23 | 柳州市侗天湖农业生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红外光谱检查的茶叶云系统 |
CN105021561A (zh) * | 2015-06-12 | 2015-11-04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 一种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预测青砖茶原料渥堆程度的方法 |
CN103454128B (zh) * | 2013-08-24 | 2016-10-05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检测的茶样制备方法 |
CN112102898A (zh) * | 2020-09-22 | 2020-12-18 | 安徽大学 | 一种醋醅固态发酵过程谱图模态辨识方法及系统 |
CN113376103A (zh) * | 2021-06-04 | 2021-09-10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测定茶叶成分含量的方法及应用 |
CN115236058A (zh) * | 2022-06-22 | 2022-10-25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红茶发酵度识别方法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48313A (zh) * | 2013-01-12 | 2013-04-17 | 北京中防昊通科技中心 |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鉴别茶叶采摘时间的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7026367A1 (fr) * | 1996-01-19 | 1997-07-24 | Takara Shuzo Co., Ltd. | Antibiotiques tkr 400-a et tkr 400-b et procedes de production de ces antibiotiques |
CN101303297A (zh) * | 2008-06-20 | 2008-11-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成品茶的加工原料品种识别方法 |
CN101413883A (zh) * | 2008-11-20 | 2009-04-22 | 河北大学 | 一种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茶叶产地的方法 |
CN101799410A (zh) * | 2010-02-25 | 2010-08-11 | 河北大学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普洱熟茶识别方法 |
-
2010
- 2010-10-27 CN CN 201010522199 patent/CN10201236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1997026367A1 (fr) * | 1996-01-19 | 1997-07-24 | Takara Shuzo Co., Ltd. | Antibiotiques tkr 400-a et tkr 400-b et procedes de production de ces antibiotiques |
CN101303297A (zh) * | 2008-06-20 | 2008-11-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成品茶的加工原料品种识别方法 |
CN101413883A (zh) * | 2008-11-20 | 2009-04-22 | 河北大学 | 一种用红外光谱技术鉴别茶叶产地的方法 |
CN101799410A (zh) * | 2010-02-25 | 2010-08-11 | 河北大学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普洱熟茶识别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00410 杨群等 不同发酵茶叶的红外光谱特征 第043001-1~043001-4页 1-9 第47卷, 第4期 2 *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89281A (zh) * | 2012-05-09 | 2013-11-13 | 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普洱茶聚类分析方法 |
CN103134795A (zh) * | 2012-12-21 | 2013-06-05 | 桂林市崇高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红茶发酵适度点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CN103134795B (zh) * | 2012-12-21 | 2015-01-21 | 桂林市崇高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红茶发酵适度点的识别方法及装置 |
CN103091281A (zh) * | 2013-01-12 | 2013-05-08 | 北京中防昊通科技中心 | 一种基于中红外光谱特征基的茶叶发酵度鉴定方法 |
CN103454128B (zh) * | 2013-08-24 | 2016-10-05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用于近红外光谱检测的茶样制备方法 |
CN103749760A (zh) * | 2014-01-20 | 2014-04-30 | 江苏大学 | 一种速溶红茶适度发酵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3749760B (zh) * | 2014-01-20 | 2015-04-01 | 江苏大学 | 一种速溶红茶适度发酵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4020129A (zh) * | 2014-05-16 | 2014-09-03 | 安徽农业大学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结合氨基酸分析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质量的判别方法 |
CN104931451A (zh) * | 2015-06-10 | 2015-09-23 | 柳州市侗天湖农业生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基于红外光谱检查的茶叶云系统 |
CN104931452A (zh) * | 2015-06-10 | 2015-09-23 | 柳州市侗天湖农业生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红外光谱检查茶叶系统 |
CN105021561A (zh) * | 2015-06-12 | 2015-11-04 |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 一种用近红外光谱仪扫描预测青砖茶原料渥堆程度的方法 |
CN112102898A (zh) * | 2020-09-22 | 2020-12-18 | 安徽大学 | 一种醋醅固态发酵过程谱图模态辨识方法及系统 |
CN112102898B (zh) * | 2020-09-22 | 2022-09-23 | 安徽大学 | 一种醋醅固态发酵过程谱图模态辨识方法及系统 |
CN113376103A (zh) * | 2021-06-04 | 2021-09-10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测定茶叶成分含量的方法及应用 |
CN113376103B (zh) * | 2021-06-04 | 2023-03-07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利用高光谱图像技术测定茶叶成分含量的方法及应用 |
CN115236058A (zh) * | 2022-06-22 | 2022-10-25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拉曼光谱的红茶发酵度识别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12365B (zh) | 2012-07-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12365B (zh)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茶叶发酵度识别方法 | |
CN101799410B (zh) | 一种基于红外光谱的普洱熟茶识别方法 | |
Ren et al. | Highly identification of keemun black tea rank based on cognitive spectroscop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combined with feature variable selection | |
Ren et 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geographical traceability of black tea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T-NIRS) | |
Wu et al. | Rapid determination and origin identification of total polysaccharides contents in Schisandra chinensis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 |
CN107860740A (zh)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红茶发酵品质的评价方法 | |
CN103278473B (zh) | 白胡椒中胡椒碱及水分含量的测定和品质评价方法 | |
CN103344602B (zh)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水稻种质真伪无损检测方法 | |
CN103389281A (zh) | 一种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普洱茶聚类分析方法 | |
CN103411906B (zh) | 珍珠粉和贝壳粉的近红外光谱定性鉴别方法 | |
CN105181650B (zh) | 一种使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茶叶品种的方法 | |
CN108872132A (zh) | 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判别茶鲜叶品种的方法 | |
CN104237060A (zh) | 一种金银花药材多指标快速检测方法 | |
CN104730030A (zh) | 基于近红外分析技术的党参真伪鉴别和产地判定的方法 | |
Chang et al. | Geographical origin trace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by using multi-way fluorescence fingerprint and chemometric methods | |
CN103091281A (zh) | 一种基于中红外光谱特征基的茶叶发酵度鉴定方法 | |
CN102175707A (zh) | 一种鉴别和评价川贝母的新方法 | |
Jia et al. |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detection model for the sensory quality and components of Yuezhou Longjing tea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 |
Chen et al. | Application of UV-Vis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y on wild edible bolete mushrooms discrimination and evaluation: a review | |
Qi et al. | Characterization of Gentiana Rigescen s by Ultraviolet–Visible and Infrared Spectroscopies with Chemometrics | |
CN111795943A (zh)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检测茶叶中外源掺杂蔗糖的方法 | |
He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ß-carotene and lutein in green tea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 |
Chen et al. | Predictive models for sensory score and physic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Yuezhou Longjing tea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data fusion | |
CN109685099A (zh) | 一种光谱波段优选模糊聚类的苹果品种辨别方法 | |
CN101021470A (zh) | 声光可调滤光器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中成药快速定性分析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3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