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3310A -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3310A
CN102003310A CN201010269872XA CN201010269872A CN102003310A CN 102003310 A CN102003310 A CN 102003310A CN 201010269872X A CN201010269872X A CN 201010269872XA CN 201010269872 A CN201010269872 A CN 201010269872A CN 102003310 A CN102003310 A CN 102003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peed change
change gear
cooling tube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98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3310B (zh
Inventor
樋渡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3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3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3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33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02T10/146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能够抑制从气室吸入发动机的热风,以谋求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填充效率。在该鞍乘型车辆中,将发动机(E)配置成气缸部(43)向曲轴箱(42)的前方且向上方突出,将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配置在发动机(E)的曲轴箱(42)的侧部,并且,将空气滤清器(48)配置在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的上方。在该进气结构中,将在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中引入空气的变速装置冷却管(52),沿着空气滤清器(48)的车体前方侧的缘部配置,利用变速装置冷却管(52)阻断热风的流动;空气滤清器(48)的进气口(63)相比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54a)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外侧。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发动机和自动变速装置与后轮一起可摆动地支承在车体的鞍乘型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鞍乘型车辆中,气缸部突出地设置在发动机的曲轴箱的前方侧,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一体地安装在曲轴箱的侧部,并且,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空气滤清器配置在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上方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943995号公报
但是,在该鞍乘型车辆中,由于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配置在发动机的上部后方侧,因此,在车辆的行驶等中,被发动机加热的外部气体容易导入到空气滤清器,从发动机的进气填充效率的观点考虑,期望改善该现象。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能够抑制从气室吸入发动机的热风,以谋求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填充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方面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有:收容曲轴的发动机(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E)的曲轴箱(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曲轴箱42)、从所述曲轴箱向前方且向上方突出并在内部设有燃烧室的发动机的气缸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气缸部43)、从所述曲轴箱的侧部向车体后方侧延伸而设置且使所述曲轴的驱动力变速并传递到车轮的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与所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连接且向所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内部导入冷却用空气的变速装置冷却管(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变速装置冷却管52)以及配置在所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上方且设置在向所述气缸部供给空气的进气系统的气室(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空气滤清器48),该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沿着所述气室的车体前方侧的前部而配置,所述气室的进气口(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进气口63)相比于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壁54a)配置在更靠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
由此,如果在发动机的气缸部产生的热成为热风而流入车体后方侧,则该热风的流动被沿着气室的缘部配置的变速装置冷却管阻断而阻止吸入到气室的进气口。
第二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气室的前部,以沿着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的方式设置有向车体前方侧延伸的遮蔽壁(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遮蔽壁65)。
由此,气室前部的遮蔽壁在其与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之间形成迷宫式结构,该迷宫式结构抑制热从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向气室的进气口方向传递。
第三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或第二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由内侧管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本体板52A)和外侧管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盖板52B)构成,该内侧管部件具有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部,该外侧管部件具有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部。
第四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至第三方面发明中的任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进气口(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进气口55)设置有朝下指向的进气导向板(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进气导向板57)。
由此,变速装置冷却管构成为空气被进气口的进气导向板引导而从下方向上方吸入。
第五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发明至第四方面发明中的任一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气室的壳(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滤清器壳58)具有由朝车体宽度方向开口的壳本体(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壳本体60)和将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堵塞的盖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61)构成的左右分割结构,所述壳本体和盖部件是模成型部件;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沿着所述壳本体和盖部件的车体前方侧的接合面而配置。
此时,壳本体和盖部件由于模成型时的脱模关系以及接合面的密封部件的配置关系,两者的接合面部分突出到最外侧。因此,变速装置冷却管沿着壳本体和盖部件的突出到最外侧的部分进行配置。
第六方面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面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壳本体朝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鼓出,前壁(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前壁60b)朝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沿着车体后方侧倾斜。
由此,从发动机的气缸部向气室的壳本体的前壁方向流入的热风,沿着前壁的倾斜朝向气室的进气口的相反方向流动。
根据第一方面发明,由于从发动机的气缸部朝向气室的进气口方向的热风能够被沿着气室的车体前方侧的缘部配置的变速装置冷却管阻断,因此,能够抑制从气室吸入发动机的热风,以提高发动机的进气填充效率。
根据第二方面发明,由于气室前部的遮蔽壁在其与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之间形成迷宫式结构,该迷宫式结构抑制热向气室的进气口方向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气室的进气温度上升。
根据第三方面发明,由于变速装置冷却管构成为由内侧管部件和外侧管部件构成的两部分结构,因此,容易制造变速装置冷却管,并且能够降低产品成本。
根据第四方面发明,由于在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进气口设置朝下指向的进气导向板,空气在进气口部分被进气导向板引导而从下方流向上方,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吸入变速装置冷却管的前部上方侧的热风,而且,能够抑制从进气口吸入异物。
根据第五方面发明,由于变速装置冷却管沿着气室的壳本体和盖部件的突出到最外侧部分进行配置,因此,不会导致变速装置冷却管的大型化,能够防止发动机的热风流向气室的进气口方向。
根据第六方面发明,由于利用前壁的倾斜将流入到气室的壳本体前壁的热风引导到气室的进气口的相反方向,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热风从气室的进气口吸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后半部的车体罩拆卸后的侧视图;
图3是进一步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后半部的部件拆卸后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3的A向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含有对应于图3的B-B剖面的剖面的图3的A向视图;
图6是在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中采用的变速装置冷却管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5的C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4的D向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图1的G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对应于图9的F-F剖面的放大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42曲轴箱
43气缸部
48空气滤清器(气室)
52变速装置冷却管
52A本体板(内侧管部件)
52B盖板(外侧管部件)
54a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
55进气口
57进气导向板
58空气滤清器壳(壳)
60壳本体
60b前壁
61盖部件
63进气口
65遮蔽壁
E发动机
M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以下说明中,若没有特别的记载,前后左右等方向与车辆中的朝向一致。另外,图中的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侧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图1表示鞍乘型车辆一方式的小型机动二轮车1的侧面。该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F具有:在前端连接有头管11的主架管12、在主架管12的后端成直角连接的横向管13以及前端分别与横向管13的左右端部连接的左右一对后架管14。
主架管12由斜架部(ダウンフレ一ム部)12a和水平架部(ロアフレ一ム部)12b构成,其中,斜架部12a从头管11向后下倾斜,水平架部12b从斜架部12a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
在头管11可转动操作地支承有具有一对腿部15和桥接部件16的前叉17,前轮WF轴支承在左右腿部15的下端之间,其中,一对腿部15配置在前轮WF的两侧,桥接部件16连接这些腿部15的上端。在前叉17的上端连接有杆形转向车把18。
在左右后架管14的前部,经由连杆1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其中,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P由配置于后轮WR前方侧的发动机E及配置于后轮WR左侧方的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构成。而且,后轮WR可旋转地轴支承在动力单元P的后部右侧上,在左侧后架管14与动力单元P的后部之间安装有缓冲单元20。在该机动二轮车1中,由在后端侧支承后轮WR的可上下摆动的动力单元P和缓冲单元20构成单元摆动式后悬架。
在图1中,附图标记27和29分别为配置在后架管14上部的物品收纳箱和燃料箱,附图标记28为可开闭地设置在物品收纳箱27与燃料箱29的上方侧的乘员乘坐用鞍乘座椅。
另外,车架F、发动机E、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等的周围被合成树脂制的车体罩30所覆盖。
车体罩30具有:从前方侧覆盖头管11周围的前罩31、从后方覆盖头管11和斜架部12a周围的前内罩32、从侧方覆盖水平架部12b周围的左右底侧罩34、横跨该左右底侧罩34的上缘部之间并从上方覆盖水平架部12b周围的脚踏板37、从该脚踏板37的后端部以直立方式设置并从前方侧覆盖座椅28的前端部下侧的前中央罩38、与该前中央罩38的左右后方连接设置并从侧方覆盖左右后架管14、收纳箱27和燃料箱29的左右后侧罩36、在左右后侧罩36的后部上缘部之间以横跨的方式设置并从斜上后方覆盖座椅28的后端部下侧的后中央罩39。
图2是表示拆卸车体罩30后的机动二轮车1的后部侧面的图。
在左右后架管14的前倾斜部分别连接有向车体后方侧延伸的支承架40,各支承架40的后端部向后侧罩36的外侧突出(参照图1)。在各支承架40的后端部可折叠地支承有乘客用脚踏件41。
图3是表示拆卸后架管14、缓冲单元20、鞍乘座椅28等后以动力单元P为中心的机动二轮车1的后部侧面的图,图4是相当于从图3的A方向看(俯视图)的动力单元P的俯视图。
动力单元P的发动机E具有收容曲轴(未图示)的曲轴箱42和在内部设置有燃烧室(未图示)的气缸部43。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是,气缸部43由气缸体、气缸盖、盖罩等构成,从曲轴箱42的前端部朝向倾斜上部前方侧突出。在车架F上安装有动力单元P的状态下,该气缸部43从左右后架管14的前倾斜部之间向前方突出(参照图2)。
曲轴箱42内的曲轴沿着车体宽度方向延伸而与后轮WR的车轴平行,在左侧侧端部连接有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的输入侧的机构部(未图示),并且,在右侧的侧端部连接有发电机和冷却风扇(均未图示)。另外,在气缸部43中,在前端部上面侧连接有进气管44,并且,在前端部下面侧连接有排气管45,从气缸部43的上壁横跨到曲轴箱42的一部分的部位被进气护罩(インレツトシユラウド)46覆盖。进气护罩46的内部构成为与曲轴箱42内的冷却风扇的吸入部连接,由气缸部43产生的热通过冷却风扇向曲轴箱42的右侧侧方排出。
在曲轴箱42中,收容曲轴的前部侧区域(以下称为“本体部”)形成为相对于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心左右大致对称,而后部侧区域在偏向后轮WR左侧的位置向车体后方侧鼓出(以下将该区域称为“后方鼓出部”)。
在从曲轴箱42的本体部横跨到后方鼓出部的左侧的外侧侧面上安装有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在后方鼓出部的后端侧支承有减速机构(未图示)和后轮WR的车轴(未图示)。输出到曲轴的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和减速机构传递到后轮WR的车轴。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从曲轴部分横跨到后轮WR车轴的附近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
而且,发动机E的进气管44经由节气门本体47与空气滤清器48连接。在发动机E的气缸部43经由进气管44导入被空气滤清器48过滤的外部气体。空气滤清器48横跨配置在曲轴箱42和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的上方侧。
另一方面,发动机E的排气管45从发动机E的下方向车体右侧引出,并与配置在后轮WR右侧方的消音器49连接。
在图中MS表示设置于曲轴箱42的前部下端的主支架,KP表示设置于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的变速装置盖50的外侧的发动机起动用脚蹬踏板。
其中,变速装置盖50是配置在曲轴箱42的左侧部且覆盖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的内部的变速机构的部分,在该变速装置盖50的前端侧的左侧面设置有用于向变速装置盖50内部引入冷却空气的进气口51。另外,在变速装置盖50的前缘部连接有用于向进气口51导入外部气体的变速装置冷却管52。
图6是将变速装置冷却管52分解表示的图,图7和图8表示变速冷却管52与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关系的图。
如图6所示,变速装置冷却管52由通过模成型分别形成的合成树脂制的本体板52A(内侧管部件)和盖板52B(外侧管部件)构成,本体板52A和盖板52B通过利用卡止爪25的卡合和螺栓结合相互被结合。本体板52A配置在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盖板52B与本体板52A的车体宽度方向外侧接合并在其与本体板52A之间形成空气导入路。在本体板52A和盖板52B重合的状态下,变速装置冷却管52利用图2和图3所示的一对螺栓70共同紧固在变速装置盖50的前表面上。
另外,在变速装置冷却管52中,在与变速装置盖50的前端部侧的左侧面重合的大致半圆形的连根部53的上端,设置有朝向后部侧斜上方延伸的延伸部54,在该延伸部54的前端设置有朝下开口的进气口55。在本体板52A的连根部53设置有与变速装置盖50的进气口55连通的连接口56,从进气口55吸入的外部气体通过连接口56导入到变速装置盖50的内部。而且,在延伸部54的前端侧的进气口55设置有朝下指向的多个进气导向板57。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进气导向板57配置为:与本体板52A一体形成,进气导向板57彼此相互平行,并且越靠后方侧越向上方侧偏移。而且,如图8所示,在该变速装置冷却管52中,中间部以大致S形弯曲形成,使得延伸部54的前端侧相对于直接重合在变速装置盖50的左侧面的连根部53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偏移。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空气滤清器48中过滤元件59安装在沿车体宽度方向具有纵深的合成树脂制的滤清器壳58的内部,滤清器壳58由一端朝车体宽度方向的左侧方开口的壳本体60和堵塞该壳本体60的开口的浅凹形的盖部件61构成。壳本体60和盖部件61均通过模成型形成,在壳本体60和盖部件61接合的开口的周缘上,设置有向外突出的接合凸缘60a,61a。在过滤元件59的外周缘部被夹入接合凸缘60a,61a之间的状态下,壳本体60和盖部件61利用多个螺钉62(参照图2、图3和图9)相互结合。如图2、图3所示,在空气滤清器48中,壳本体60的接合凸缘60a的下缘利用一对螺栓71连接固定在曲轴箱42的侧部。
在从盖部件61的接合凸缘61a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鼓出部的下壁上,设置有大致长方形的进气口63和大致L形的遮蔽壁64,其中,进气口63用于向空气滤清器48内部引入外部气体,遮蔽壁64从该进气口63的下方前方侧覆盖到进气口63的正下方位置的一部分。该遮蔽壁64限制从前方侧流入的发动机E的热风从进气口63直接吸入。
壳本体60从接合凸缘60a朝向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侧以前端收缩的方式鼓出,在其前壁60b的大致中央部连接有与发动机E相连的进气管44。而且,如图4和图5所示,壳本体60的前壁60b形成为朝向车体宽度方向向车体后方侧倾斜。因此,从前壁60b的前方侧流入的空气,沿着前壁60b的倾斜向车体右侧方向被引导。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延伸部54的后缘部沿着空气滤清器48的车体前方侧的缘部进行配置。另外,如图7所示,延伸部54中本体板52A侧的车体宽度方向侧的壁54a对接或者靠近配置在滤清器壳58的前缘部的接合凸缘60a的附近。因此,空气滤清器壳58的前缘部的接合凸缘60a的附近区域被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延伸部54大致覆盖,从接合凸缘60a的前方侧流入的空气被变速装置冷却管52阻断。
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空气滤清器48的进气口63相比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延伸部54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54a配置在更靠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
而且,如图7和图8所示,空气滤清器壳58的接合凸缘60a的前缘区域在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侧稍微弯曲,在该弯曲部的前端一体地形成有遮蔽壁65,该遮蔽壁65沿着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54a向前方延伸。该遮蔽壁65隔着微小的间隙平行地配置在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的车体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在该遮蔽壁65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之间形成有具有微小高度的空间部66。
由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的端面对接或者靠近配置在空气滤清器壳58的前部,因此,该空间部66能够构成为迷宫式结构,而且,作为内侧滞留空气以阻断热传递的隔热层而发挥作用。另外,即使在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的端面与空气滤清器壳58之间具有微小间隙,由于空间部66和该微小间隙构成迷宫式结构,因此,也能够限制空气或热向变速装置冷却管的外侧方向(车体左方向)流动。
图9是从车外侧(车体左侧方)看到空气滤清器48的设置部的图,图10是表示空气滤清器壳58的壳本体60和盖部件61的螺钉固定部的剖面图。
如前所述,在空气滤清器壳58的壳本体60与盖部件61中,接合凸缘60a,61a彼此重合并利用多个螺钉62进行结合,但是,在被左侧后侧罩36覆盖侧方的左上两个螺钉连接部上,设置有维护时防止螺钉62脱落的防止脱落结构。另外,如图9所示,在左侧后侧罩36的螺钉连接部的大致正面位置上,设置有维护时插入工具用以拧松或者拧紧螺钉62的作业孔75。
如图10所示,防止脱落结构由圆弧壁68构成,该圆弧壁68在盖部件61的接合凸缘61a的螺钉孔67的缘部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地设置。该圆弧壁68与螺钉孔67成为同心地配置在螺钉孔67的周围,连根部侧以一定内径的直管形状形成,并且在前端部侧设置有内径缩窄的缩径部69。圆弧壁68的连根部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能够允许螺钉62的头部62a在轴向位移,缩径部69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能够使螺钉62的头部62a卡合而阻止脱落。因此,在设置有该圆弧壁68的盖部件61中,可在圆弧壁68内操作螺钉62,但是,由缩径部69阻止螺钉62落下。其中,由于圆弧壁68不是完整的环状结构,而是在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被隔开的结构,因此,在螺钉孔67中设置螺钉62时,能够通过以稍大的力向内部挤入而使螺钉62的头部62a进入到内侧。
在以上的结构中,如果机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E启动而从气缸部43产生热,则该热的大部分通过冷却风扇的吸引,沿着进气护罩46的内侧向曲轴箱42的右侧方排出。
而且,如果由气缸部43加热的空气接受行使风等而直接流到车体后方侧,则该空气流入到相比于气缸部43位于后方侧的空气滤清器48和变速装置冷却管52部分。但是,此时在空气滤清器48的车体宽度方向的左侧,由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沿着滤清器壳58的前缘部而设置,因此,流向空气滤清器48的左侧方向的空气被变速装置冷却管52阻断。因此,流入到后方的被加热的空气的大部分,按照图4和图5中的箭头所示方向,沿着滤清器壳58的前壁60B向空气滤清器48的右侧方向排出。
另一方面,由于空气滤清器48的进气口63相比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54a配置在更靠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因此,在通常条件下,不直接吸入由气缸部43加热的空气。即,由于将气缸部43和空气滤清器48的进气口63连接的路径被变速装置冷却管52阻断,因此,未被气缸部43加热的空气从下方侧被吸入到进气口63。
即使因气流变化等而由气缸部43加热的空气越过变速装置冷却管52,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结构中,由于在空气滤清器48的滤清器壳58上设置有从进气口63的前方覆盖到下方一部分的遮蔽壁64,因此,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被加热的空气直接吸入。
因此,通过采用该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结构,抑制吸入发动机E的热风,从而能够提高发动机E的进气填充效率。
进一步,在该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结构中,在空气滤清器48的前部沿着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54a设置有遮蔽壁65,在该遮蔽壁65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之间形成有空气滞留的空间部66,而且,由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与遮蔽壁65构成迷宫式结构,将空间部66作为隔热层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抑制由气缸部43加热的空气的热通过壁54a传递到空气滤清器48和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进气口55,63部分。
而且,在该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结构中,由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进气口55相比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壁54a的热风的阻断区域配置在更靠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因此,能够抑制由发动机E的气缸部43加热的空气直接吸入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的内部。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结构中,由于在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进气口55设置有朝下指向的多个进气导向板57,因此,在进气口55部分空气从下方朝下上方流入。因此,即使由发动机E加热的空气的一部分进入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上部,也能够进一步降低该空气从进气口53被吸入的可能性,而且,也能够利用进气导向板57阻止从进气口55吸入异物。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变速装置冷却管52具有由本体板52A和盖板52B构成的两部分结构,因此,存在如下优点:能够通过模成型容易形成变速装置冷却管52,并且能够谋求降低产品成本。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48的配置结构中,由于在空气滤清器48的壳本体60和盖部件61的突出到最外侧的接合凸缘60a,61a的前部区域部分,沿着该前部区域部分配置有变速装置冷却管52的延伸部54,因此,不会使变速装置冷却管52变得大型化,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发动机E的热风流向空气滤清器48的进气口63方向。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空气滤清器48的壳本体60的前壁60b朝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侧向车体后方侧倾斜,因此,能够将从发动机E的气缸部43向后方流动而碰到壳本体60的热风,沿着壳本体60的前壁60b的倾斜,顺利地向与进气口63,55相反侧的侧方排出,这一点在抑制热风吸入到空气滤清器48和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M也变得有利。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进气结构适用于小型机动二轮车,但是,所适用的车辆可以是没有脚踏板的机动二轮车、三轮或四轮的鞍乘型车辆。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气室的一方式采用了空气滤清器,但是,气室也可以未必具有过滤功能。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有:
收容曲轴的发动机的曲轴箱、
从所述曲轴箱向前方且向上方突出并在内部设有燃烧室的发动机的气缸部、
从所述曲轴箱的侧部向车体后方侧延伸而设置且使所述曲轴的驱动力变速并传递到车轮的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
与所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连接且向所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内部导入冷却用空气的变速装置冷却管、
以及配置在所述皮带式无级变速装置的上方且设置在向所述气缸部供给空气的进气系统的气室,
该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沿着所述气室的车体前方侧的前部而配置,所述气室的进气口相比于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配置在更靠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室的前部以沿着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的方式设置有向车体前方侧延伸的遮蔽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由内侧管部件和外侧管部件构成,该内侧管部件具有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壁部,该外侧管部件具有车体宽度方向外侧的壁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的进气口设置有朝下指向的进气导向板。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室的壳具有由朝车体宽度方向开口的壳本体和将所述壳本体的开口堵塞的盖部件构成的左右分割结构,所述壳本体和盖部件是模成型部件;
所述变速装置冷却管沿着所述壳本体和盖部件的车体前方侧的接合面而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本体朝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鼓出,前壁朝向车体宽度方向中央沿着车体后方侧倾斜。
CN 201010269872 2009-09-02 2010-08-31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33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563/09 2009-09-02
JP2009202563A JP5484835B2 (ja) 2009-09-02 2009-09-02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3310A true CN102003310A (zh) 2011-04-06
CN102003310B CN102003310B (zh) 2013-01-23

Family

ID=43739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6987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3310B (zh) 2009-09-02 2010-08-31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84835B2 (zh)
CN (1) CN102003310B (zh)
IT (1) IT1400893B1 (zh)
MY (1) MY17820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6128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株式会社牧田 便携型作业机械用发动机
CN109973196A (zh) * 2017-12-28 2019-07-0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5315574A (zh) * 2020-03-26 2022-11-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滤清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1485B2 (ja) * 2014-01-20 2016-06-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JP2016005946A (ja) 2014-05-30 2016-01-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7309681B2 (ja) * 2020-11-10 2023-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370A (zh) * 2002-06-03 2004-0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进气连接构造
WO2005098231A1 (ja) * 2004-03-30 2005-10-2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鞍乗り型車両
CN1719020A (zh) * 2004-07-29 2006-01-11 铃木株式会社 一种引擎的进气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40094B2 (ja) * 1992-08-03 1996-10-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タのエアクリ―ナ装置
JP3704397B2 (ja) * 1996-06-19 2005-10-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防塵プレート付き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856487B2 (ja) * 2006-07-19 2012-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4818149B2 (ja) * 2007-02-13 2011-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370A (zh) * 2002-06-03 2004-01-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强制风冷式发动机的进气连接构造
WO2005098231A1 (ja) * 2004-03-30 2005-10-2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鞍乗り型車両
CN1719020A (zh) * 2004-07-29 2006-01-11 铃木株式会社 一种引擎的进气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6128A (zh) * 2011-09-21 2013-04-03 株式会社牧田 便携型作业机械用发动机
CN103016128B (zh) * 2011-09-21 2015-02-18 株式会社牧田 便携型作业机械用发动机
CN109973196A (zh) * 2017-12-28 2019-07-05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5315574A (zh) * 2020-03-26 2022-11-08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滤清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3310B (zh) 2013-01-23
MY178202A (en) 2020-10-06
JP5484835B2 (ja) 2014-05-07
JP2011051484A (ja) 2011-03-17
ITTO20100688A1 (it) 2011-03-03
IT1400893B1 (it) 2013-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3310B (zh)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CN101618751B (zh) 机动两轮车
US6349785B1 (en)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CN101172506B (zh) 鞍乘型车辆
US7665770B2 (en) All terrain vehicle
CN101850812A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US8668040B2 (en) Supercharger-equipp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037958B2 (en)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intake duct, and exhaust duct positioning
CN103029573A (zh) 多用途车
BR102012031833A2 (pt) veículo do tipo de montar em selim
BR102015024345B1 (pt)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CN104421070A (zh) 摩托车型车辆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654133A (zh) 摩托车
CN100497074C (zh) 燃料供应装置
CN11077518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468697B (zh) 跨乘式车辆
EP3277565B1 (en) Inner rear fender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JP2007191104A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US8210297B2 (en)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exhaust outlet duct and air inlet duct positioning
JPH04292279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US7415957B2 (en) Vehicular intake system
CN104421071B (zh) 用于跨乘式车辆的气体清洁装置
TWI701382B (zh) 跨坐型車輛
CN115335597A (zh) 进气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8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