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1361B - 车身底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底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01361B CN102001361B CN 200910189697 CN200910189697A CN102001361B CN 102001361 B CN102001361 B CN 102001361B CN 200910189697 CN200910189697 CN 200910189697 CN 200910189697 A CN200910189697 A CN 200910189697A CN 102001361 B CN102001361 B CN 1020013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ement
- box
- vehicle
- frame members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底部构造,包括:盒状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车身底部两侧;第一加强件,其被设置在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盒状构件的外侧具有间隙;第二加强件,其被固定在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部加强件,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第二加强件对置地设置在第一加强件上,并且内部加强件设置有当盒状构件变形时与第二加强件卡合的卡合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底部构造,在盒状构件发生变形时,内部加强件和固定在盒状构件内侧的第一加强能够互相卡合,从而抑制所述的盒状构件的扭曲变形以及伴随该扭曲变形而产生的截面断裂,能够在不牺牲车内空间的条件下,抑制车身变形,抑制车身构件向车厢内的侵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底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一个汽车被高度关注的时代,如何提高整车的安全性能对于每一个汽车制造商都是一大挑战。而相对于整车安全性能,车身的强度和碰撞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整车碰撞性能中,侧碰性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侧碰中,车身构件向车厢内的侵入量直接反映侧碰性能的优劣。现有技术中,通常在门槛部位设置有封闭的盒状结构,在此种结构下,为了改善侧面碰撞的性能,通常是靠增大门槛部位的盒状结构的截面积来增强车身的强度,从而减少车身的变形,但是盒状结构的截面积的增大必然要牺牲车内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牺牲车内空间的前提下,抑制侧面碰撞时车身的变形的车身底部构造。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身底部构造,包括:
盒状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车身底部两侧,由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板与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板接合而构成;
第一加强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盒状构件的外侧具有间隙;
第二加强件,其被固定在所述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向内板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
内部加强件,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对置地设置在第一加强件上,并且所述内部加强件设置有当所述盒状构件变形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卡合的卡合部和当盒状构件变形时与第一加强件接触的内端面。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底部构造,在盒状构件发生变形时,设置在盒状构件内的内部加强件和固定在盒状构件内侧的第一加强能够互相卡合,从而抑制所述的盒状构件的扭曲变形以及伴随该扭曲变形而产生的截面断裂,因此能够在不牺牲车内空间的条件下,抑制车身变形,抑制车身构件向车厢内的侵入,提高侧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以透视的方式表示在车身底部构造中,盒状构件内部的结构图;
图2为沿图1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强件与内部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内部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横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底部构造,包括:盒状构件H,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车身底部两侧,由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板5与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板3接合而构成;第一加强件4,其被设置在所述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盒状构件的外板具有间隙,这样发生侧面碰撞时,盒状构件的外板3先变形,变形一定程度时盒状构件的外板3才会与第一加强件4接触,对侧面碰撞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第二加强件6,其被固定在所述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内部加强件1,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强件6对置地设置在第一加强件4上,并且所述内部加强件1设置有当所述盒状构件变形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6卡合的卡合部。所述第二加强件6可以通过点焊的方式与第一加强件4接合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盒状构件外板3和第一加强件4被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大致成帽形截面的形状;盒状构件内板5被形成为,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凸出的大致成帽形截面的形状;第二加强件6被形成为与盒状构件内板5贴合的大致成L型截面的形状。第二加强件6与盒状构件内板5贴合部位,可以用点焊的方式接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加强件4、第二加强件6及所述内部加强件1至少被设置在支柱所在的车身前后方向位置上。例如,所述第二加强件6及所述内部加强件1可以被设置在车身B柱7所在的车身前后方向位置上,当然也可在A柱以及C柱位置,或者其它非支柱位置。所述第二加强件6及所述内部加强件1至少被设置在B柱7所在的车身前后方向位置上,B柱7与盒状构件固接,这样B柱的强度可以得到加强,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件6及内部加强件1还被设置在靠近B柱位置的一个车身前后方向位置上,这样该位置也得到加强。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4设置在盒状构件的外侧靠近外板的整个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加强件4设置在盒状构件的内板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因此盒状构件的内外板均得到了加强,整个盒状构件的强度大大改善,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侧碰性能,提高了侧碰安全性。
所述第一加强件4具有上凸缘4A及下凸缘4B,所述上凸缘4A及下凸缘4B接合在盒状构件的内板5与外板3之间;所述第二加强件6,具有与所述盒状构件内板的纵向壁部5A接合固定的纵向面6A及与所述盒状构件内板的顶壁部5B接合固定的侧向面6B;所述内部加强件的卡合部具有侧面1B和端面1A,所述侧面1B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侧向面6B接近并对置,所述端面1A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纵向面6A接近并对置。因此,当盒状构件发生变形时,卡合部与第二加强件的卡合是通过以下方式完成的,即所述侧面1B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侧向面6B接合,所述端面1A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纵向面6A接合。内部加强件还设有与第一加强件4贴合的内端面1C、1D、1E,以及与内板4相对设置的内端面1G,内端面1C、1D、1E和第一加强件4的贴合面可以用例如点焊的方式接合在一起,当然,内端面1E也可以与第一加强件4对置设置,但并不贴合,这样内端面1E与第一加强件4之间存在间隙,更加有利于侧碰时能量的吸收。本实施例中,两个内部加强件共用一个内端面1E,这样可以增加内部加强件自身的强度,同时内端面1E的宽大表面能在盒状构件变形时更好地与第一加强件4接触。本实施例中,内部加强件1还包括支撑壁1F,内部加强件的端面1A、侧面1B、内端面1C、内端面1E、内端面1D及内端面1G顺序连接在支撑壁1F上,端面1A与内端面1G首尾相接,以构成六边形的板状结构,支撑壁1F加强了整个内部加强件1的强度,内部加强件的六边形的板状结构能够很好地吸收盒状构件变形时的能量,减轻侧面碰撞对车辆内部空间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件4具有上凸缘4A及下凸缘4B,所述上凸缘及下凸缘接合在盒状构件的内板5与外板3之间,具体地,所述盒状构件的内板5具有上凸缘5C及下凸缘5D,所述盒状构件的内板3具有上凸缘3A及下凸缘3B,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上凸缘4A接合在盒状构件的内板上凸缘5C与外板上凸缘3A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下凸缘4B接合在盒状构件的内板下凸缘5D与外板下凸缘3B之间,接合部位例如用点焊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左右两侧的盒状构件之间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加强件6及所述内部加强件1重叠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上,设有横向构件2。横向构件2还设有与盒状构件内板5纵向壁部5A贴合的凸缘2A,凸缘2A和纵向壁5A例如用点焊的方式接合在一起。横向构件进一步加强了整个车身底部结构,并且在发生侧撞时,能很好地将撞击能量分散给车身的各个部分。
当然,横向构件2的设置也不一定都需要在有内部加强件1设置的部位对应设置,可根据车厢内的空间灵活设定。
Claims (4)
1.一种车身底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状构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车身底部两侧,由被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内板与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外板接合而构成;
第一加强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且与盒状构件的外侧具有间隙;
第二加强件,其被固定在所述盒状构件内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且向内板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
内部加强件,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对置地设置在第一加强件上,并且所述内部加强件设置有当所述盒状构件变形时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卡合的卡合部和当盒状构件变形时与第一加强件接触的内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辆底部两侧的所述盒状构件之间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加强件及所述内部加强件重叠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上,设有横向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第二加强件及所述内部加强件至少被设置在支柱所在的车身前后方向位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件具有上凸缘及下凸缘,所述上凸缘及下凸缘接合在盒状构件的内板与外板之间;
所述第二加强件,具有与所述盒状构件内板的纵向壁部接合固定的纵向面及与所述盒状构件内板的顶壁部接合固定的侧向面;
所述内部加强件的卡合部具有侧面和端面,所述侧面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侧向面接近并对置,所述端面与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纵向面接近并对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189697 CN102001361B (zh) | 2009-08-31 | 2009-08-31 | 车身底部构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189697 CN102001361B (zh) | 2009-08-31 | 2009-08-31 | 车身底部构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1361A CN102001361A (zh) | 2011-04-06 |
CN102001361B true CN102001361B (zh) | 2013-01-30 |
Family
ID=43809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8969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01361B (zh) | 2009-08-31 | 2009-08-31 | 车身底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01361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09612B1 (ko) * | 1997-12-23 | 2001-12-17 | 류정열 | 고강성구조를가지는자동차의실사이드실 |
CN101454194A (zh) * | 2006-05-29 | 2009-06-1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底部构造 |
-
2009
- 2009-08-31 CN CN 200910189697 patent/CN10200136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0309612B1 (ko) * | 1997-12-23 | 2001-12-17 | 류정열 | 고강성구조를가지는자동차의실사이드실 |
CN101454194A (zh) * | 2006-05-29 | 2009-06-1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底部构造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6-21744A 2006.01.26 |
JP特开2006-218987A 2006.08.24 |
JP特开2006-273296A 2006.10.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1361A (zh) | 2011-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97018B1 (ko) | 측면 충돌 성능을 강화시킨 자동차용 도어 | |
EP3966086A1 (en) | Side sill part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 |
JP2009006902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WO2009125528A1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80148102A1 (en) |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JP2022097814A (ja) |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の固定構造 | |
WO2018088101A1 (ja) |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 |
JP2009120095A (ja) |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 |
CN215851510U (zh) | 一种汽车门槛梁及汽车 | |
JP5934534B2 (ja) | 車体構造 | |
CN101695938B (zh) | 带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中柱 | |
JP4834353B2 (ja) | 車両用エネルギ吸収ビーム及び車両用ドア構造 | |
JP5686586B2 (ja) | 自動車用車体骨格における補強構造 | |
CN212766496U (zh) | 一种门槛加强支架及车身下部加强总成结构 | |
JP2011148496A (ja) | 車両用エネルギ吸収ビーム及び車両用ドア構造 | |
CN102001361B (zh) | 车身底部构造 | |
CN104582985A (zh) | 配备有加强件的机动车辆车门结构、和相关联的加强件、配备有车门结构的车门以及车辆 | |
CN114919666A (zh) | 车辆及其车身前机舱架构 | |
JP4092712B1 (ja)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
CN201501440U (zh) | 带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中柱 | |
JP2022030127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5398933U (zh) | 车辆及其a柱组件 | |
JP2009029366A (ja) |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 |
US20240253704A1 (en) |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 |
CN221678677U (zh) | 吸能盒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90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