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7572A -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7572A
CN101997572A CN2010102513812A CN201010251381A CN101997572A CN 101997572 A CN101997572 A CN 101997572A CN 2010102513812 A CN2010102513812 A CN 2010102513812A CN 201010251381 A CN201010251381 A CN 201010251381A CN 101997572 A CN101997572 A CN 1019975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data
unit
transmission line
c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5138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田邦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975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75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5/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visual indicators common to cathode-ray tube indicators and other visual indicators
    • G09G5/003Details of a display terminal, the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control arrangement of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to the interfaces thereto
    • G09G5/006Details of the interface to the display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Galvanic isolation, e.g. by means of magnetic or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2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multiple lines, e.g.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 H04L25/0276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common mode sign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09G2330/021Power management, e.g. power sav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6Handl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s [EMI], covering emitted as well as receive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第一模块包括通过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的信号相加单元、通过从时钟中减去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的信号相减单元、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相加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单元、以及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相减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单元,第二模块包括数据分量提取单元和时钟分量提取单元,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数据信号的分量,时钟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时钟的分量。

Description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诸如移动电话和笔记本个人计算机(下文中称为笔记本PC)之类的大多数信息处理装置使用可移动构件作为铰链部分来连接用户操作的主体和信息被显示在其上的显示部分。然而,大量的信号线和功率线会经过铰链部分。因此,从维持布线的可靠性的角度看,需要一种尽可能地减少经过铰链部分的信号线的数目的方法。为此,现在使用能够减少信号线数目的串行传输方案(而不是并行传输方案)来用于在主体和显示部分之间执行的数据传输被认为是优选的。另外,JP-A-1991-109843公开了一种用于将串行数据编码到AMI(交替码反转)码中并通过串行传输方案来发送该数据的技术。
发明内容
此外,当今的电子设备提供了极宽的功能范围,并且需要一种能进一步增大铰链部分的可移动范围的方法,以使得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要使用的功能而变形为用户发现易于使用的形状。例如,除了基本通信功能和邮件功能以外,当今的移动电话还加载有诸如相机功能、电视功能等的各种功能。在使用电视功能的情况下,希望一种紧凑形状(其中在观看TV时很少操作的主体被折叠在显示部分后面),以使得用户可以很容易握住外壳。这时铰链部分希望产生非常复杂的移动以实现这种形状。
通常,显示数据、控制数据等的发送/接收是在主体和显示部分之间执行的。此外,在显示部分中设有传感器、开关等的情况下,从这些设备输出的信号被发送到主体。此外,设在显示部分中的每个设备由从主体提供来的功率驱动。因此,即使当采用串行传输方案时,在铰链部分中也仍然布置有多条信号线和功率线。
此外,在电子设备在显示部分中设有高分辨率显示设备的情况下,必须以高速从主体向显示部分发送显示数据,并且要从主体串行发送到显示部分的信号的时钟频率将会极高。结果,被串行发送的信号引起了对移动电话的无线电波等的电磁干扰(EMI)。此外,如果信号线的数目增加,则将会导致与线缆和连接器有关的额外成本。此外,安装面积的增大将会阻碍电子设备的微型化。
由于这些原因,希望提供一种用于利用尽可能少的信号线(传输线)高效发送数据的技术。另外,这里给出的说明是以移动电话作为示例的,但是对于笔记本PC和除了移动电话以外的各种电子设备以存在类似的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设计了本发明,本发明试图提供一种新颖的、改进的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其能够利用两根传输线高效地传输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信息处理装置,第一模块包括通过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的信号相加单元、通过从时钟中减去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的信号相减单元、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相加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单元、以及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相减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单元,第二模块包括数据分量提取单元和时钟分量提取单元,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数据信号的分量,时钟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时钟的分量。
第一模块还可包括功率叠加单元,该功率叠加单元将DC功率叠加在信号相加单元处生成的相加信号上,并叠加在信号相减单元处生成的相减信号上。第一信号传输单元可以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在功率叠加单元处叠加了DC功率的相加信号。第二信号传输单元可以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在功率叠加单元处叠加了DC功率的相减信号。第二模块还可包括功率分离单元,该功率分离单元从通过第一传输线接收的信号中分离出DC功率和相加信号,并从通过第二传输线接收的信号中分离出DC功率和相减信号。
第二模块还可包括低切滤波器,该低切滤波器从在时钟分量提取单元处提取的时钟的分量中去除低频分量。
第一模块还可包括数据编码单元,该数据编码单元通过将数据编码到不具有DC分量的码中来生成数据信号。
第一模块还可包括同步相加单元,该同步相加单元通过同步地将时钟加到第一数据信号来生成加有时钟的信号。信号相加单元可以通过将第二数据信号加到在同步相加单元处生成的加有时钟的信号来生成相加信号。信号相减单元可以通过从在同步相加单元处生成的加有时钟的信号中减去第二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数据分量提取单元可以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第二数据信号的分量。时钟分量提取单元可以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加有时钟的信号的分量,并且还可以基于这种加有时钟的信号的分量的极性反转周期来提取时钟的分量。
第二模块还可包括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数据信号的第三信号传输单元和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数据信号的第四信号传输单元。在数据信号要通过第三和第四信号传输单元发送的情况下,第一信号传输单元可以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时钟,并且第二信号传输单元可以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时钟的反转信号。第一模块还可包括数据分量提取单元,该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信号来提取数据信号的分量。
第二模块还可包括数据编码单元,该数据编码单元通过将数据编码到不具有DC分量的码中来生成数据信号。
信号相加单元可以在数字域中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信号相减单元可以在数字域中从时钟中减去数据信号。
信号相加单元可以在模拟域中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信号相减单元可以在模拟域中从时钟中减去数据信号。
第一和第二传输线可以由两根同轴线缆、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者一根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形成。
第一模块还可包括至少输出显示数据的算术处理单元。第二模块还可包括显示所输入的显示数据的显示单元。信号相加单元可以通过将从算术处理单元输出的显示数据的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信号相减单元可以通过从时钟中减去从算术处理单元输出的显示数据的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数据分量提取单元可以提取显示数据的数据信号的分量,并且可以将由数据信号的分量再生的显示数据输入到显示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信息处理装置,第一模块包括通过将第二数据信号加到第一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加信号的信号相加单元、通过从第一数据信号中减去第二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的信号相减单元、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相加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单元、以及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相减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单元,第二模块包括第一数据分量提取单元和第二数据分量提取单元,第一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第一数据信号的分量,第二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第二数据信号的分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通过从时钟中减去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相加信号,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相减信号,通过第一和第二传输线接收在发送相加信号和发送相减信号的步骤中发送的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数据信号的分量,以及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时钟的分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将第二数据信号加到第一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加信号,通过从第一数据信号中减去第二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相加信号,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相减信号,通过第一和第二传输线接收在发送相加信号和发送相减信号的步骤中发送的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第一数据信号的分量,以及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第二数据信号的分量。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利用两根传输线高效地传输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设备配置示例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根据并行传输方案的移动终端的功能配置示例的说明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功能配置示例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包括的SERDES的详细配置示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部分配置有关的修改示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频谱的说明图(对应于图5);以及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中包括的SERDES的配置示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注意,在该说明书和附图中,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结构元件被用相同的标号指示,并且这些结构元件的重复说明被省略。
<描述流程>
这里将简要提及下面要描述的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描述流程。首先,将参考图1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呈现的移动终端100的设备配置。然后,将参考图2简要描述根据并行传输方案的移动终端10的功能配置。然后,将参考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功能配置。然后,将参考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详细配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5至8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这里,还将参考图10简要描述通过该信号传输方法传输的信号的传输特性。然后,将参考图9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然后,将参考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移动终端300的配置。最后,将总结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思想并简要描述由该技术思想获得的效果。
(描述项目)
1:第一实施例
1-1:移动终端100的结构
1-2:移动终端100的功能配置
1-2-1:SERDES(正向)的配置
1-2-2:SERDES(反向)的配置
1-3:信号传输方法
1-3-1:AMI码+1/8CLK
1-3-2:AMI码+1/2CLK
1-3-3:AMI码+曼彻斯特码
1-3-4:AMI码+多级码(曼彻斯特码+1/8CLK)
1-4:模拟相加方案
2:第二实施例
2-1:移动终端300的功能配置
3:总结
<1:第一实施例>
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利用两根同轴线缆高效传输数据的方法。另外,可以使用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者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而不是两根同轴线缆。然而,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说明,将描述使用两根同轴线缆的情况作为示例。
<1-1:移动终端100的结构>
首先,将参考图1简要描述本实施例中呈现的移动终端100的结构。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中呈现的移动终端100的结构的说明图。在该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呈现了折叠型移动电话,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限于此。例如,根据本实施例的技术可以应用于笔记本PC、便携式信息终端、便携式游戏机、或者具有铰链部分的任何其他电子设备。
现在,图1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呈现的移动终端100的外部形状。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主要由显示单元102、连接单元104和操作单元106配置而成。
显示单元102例如设有LCD(液晶显示屏)、ELD(电致发光显示屏)等等。下面将在假定显示单元102设有LCD的情况下进行描述。此外,假定显示单元102经由连接单元104连接到操作单元106。连接单元104由可移动构件配置而成。因此,用户可以在连接单元104的可变形范围内改变显示单元102和操作单元106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此外,例如在操作单元106上设有操作键。此外,在操作单元106内设有CPU(中央处理单元)和电池。从CPU输出的数据的一部分被从操作单元106发送到显示单元102。例如,显示数据被从操作单元106发送到显示单元102,并被输入到设在显示单元102上的LCD。另外,从电池输出的电流被从操作单元106提供到显示单元102作为用于显示单元102的功率。
如上所述,数据和功率被从操作单元106发送到显示单元102。此外,在许多情况下,在显示单元102中设有诸如相机、传感器、开关、RF天线等的各种设备。因而,各种类型的数据也被从显示单元102发送到操作单元106。为了发送这些数据,在连接单元104中布置有多条信号线。另外,在连接单元104中布置有用于向显示单元102提供功率的功率线。然而,如果在连接单元104中布置了多条信号线和功率线,则由于连接单元104的变形,这些线会发生扭曲或者拉伸,并且线路可能断裂。
另一方面,如果连接单元104的可移动范围受限以防止线路的断裂,则难以自由地改变显示单元102和操作单元106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用户的方便性将会降低。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能够减少线路数目的串行传输方案的信号传输方法。而且,与串行传输方案的一般信号传输方法相比,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被改进以更高效地传输数据。因此,当采用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时,与采用串行传输方案的一般信号传输方法的情况相比,极大地减少了经过连接单元104的线路数目。
例如,线路数目可以减少到两根同轴线缆、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者一根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结果,增大了移动终端100的设计自由度,并且改进了经过连接单元104的线路的可靠性。此外,对于诸如移动终端100之类的小型电子设备,要考虑到由于以高速、高时钟频率传输的信号(例如显示数据等)所引起的EMI的影响。然而,通过采用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还可以获得降低这种影响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描述用于实现上述效果的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但是首先,将参考图2简要描述现有移动终端10的配置。
迄今为止,作为图2中所示的移动终端10的许多移动电话已经采用了并行传输方案的信号传输方法。移动终端10设有操作单元和显示单元,并且它们通过连接单元连接。在操作单元中设有基带处理器12和电池(未示出)。基带处理器12对应于上述CPU,并且是用于执行通信控制、应用执行等的算术处理装置。至于其组成,显示单元主要设有液晶单元14(LCD)、相机16、传感器18等等。
此外,设置了用于将显示数据从基带处理器12发送到液晶单元14的并行信号线20。此外,设置了用于将图像数据从相机16发送到基带处理器12的并行信号线22。另外,设置了用于将传感器数据从传感器18发送到基带处理器12的信号线24。此外,除了这些信号线以外,还设置了用于将控制信号从基带处理器12发送到液晶单元14、相机16和传感器18的信号线26。此外,设置了用于将功率从操作单元提供到显示单元的功率线28。
以这种方式,在移动终端10的连接单元中布置了并行信号线20和22、信号线24和26以及功率线28。并行信号线20和22分别由大约数条或者数十条信号线形成。因此,经过移动终端10的连接单元的线路数目可能超过40。此外,由于用于传输控制信号的信号线24和26、功率线28等的存在,即使并行信号线20和22被串行化,经过连接单元的线路数目也太大,而不能实现连接单元的期望可移动范围。因而,期望用于将经过连接单元的线路数目减少到大约1或2的细化。
<1-2:移动终端100的功能配置>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提议了如图3和4所示的移动终端100的配置。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配置。另外,图3和4中所示的配置仅仅是示例,并且任何修改都是可能的,只要它在本实施例的技术范围内。另外,很显然,通过这种修改获得的配置当然被包括在本实施例的技术范围中。
首先,将参考图3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整体配置。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整体配置的说明图。另外,如参考图1简要说明的,移动终端100主要由显示单元102、连接单元104和操作单元106配置而成。另外,显示单元102和操作单元106通过由可移动构件形成的连接单元104连接。
操作单元106主要包括基带处理器110、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SERDES(#1))和电源(电池,未示出)。另外,显示单元102主要包括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SERDES(#2))、液晶单元132(LCD)、相机134和传感器136。此外,在连接单元104中布置了两根同轴线缆120。另外,还可以使用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者一根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而不是两根同轴线缆120。
首先,当诸如显示数据、控制数据等的数据被从基带处理器110输出时,这些数据通过并行信号线被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另外,DC功率Vdd被提供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因而,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对并行输入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并复用数据。然后,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对经串行化的数据编码,并生成无DC的经编码数据。
接下来,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基于所生成的经编码数据生成数据信号。该数据信号由无DC的经编码数据生成,并且具有无DC特性。因此,即使当DC功率Vdd被叠加在数据信号上时,通过切除DC分量也可以很容易分离出数据信号。因而,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将DC功率Vdd叠加在数据信号上,并生成发送信号。
然后,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生成的发送信号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被发送到显示单元102的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当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接收到发送信号时,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从所接收的发送信号中分离出数据信号和DC功率Vdd’。另外,由于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的叠加处理、通过同轴线缆120的传输处理以及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分离处理中发生的衰减,DC功率Vdd’的电压低于原始DC功率Vdd的电压。
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分离出的DC功率Vdd’被提供到显示单元102的每个结构元件,并被用作驱动功率。另一方面,针对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分离出的数据信号执行阈值判定,并基于判定结果恢复原始经编码数据。此外,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对经编码数据解码,并且恢复显示数据、控制数据等等。经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恢复的显示数据被串行化并被输入到液晶单元132。另外,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恢复的控制数据等被输入到发送目的地的设备(例如,相机134、传感器136等)。
另一方面,当图像数据被从相机134输出并且传感器数据被从传感器136输出时,这些数据通过并行信号线被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然后,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对并行输入的数据进行串行化并复用数据。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对经串行化的数据编码,并生成无DC的经编码数据。然后,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基于经编码信号生成数据信号。
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生成的数据信号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被发送到操作单元106的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当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接收到数据信号时,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对数据信号执行阈值判定,并基于判定结果恢复原始经编码数据。此外,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对所恢复的经编码数据解码,并恢复原始显示数据、原始控制数据等等。然后,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恢复的数据被并行化并输入到基带处理器110。
如上所述,两根同轴线缆120(或者2核心同轴线缆或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被用于移动终端100中的信号传输。因此,可以利用两根同轴线缆120利用差分传输方案来传输信号。差分传输方案是用于通过两根传输线路来传输相反相位的信号的传输方案。另外,差分传输方案具有对共模噪声有高抵抗能力的特性。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通过两根传输线路的相反相位信号的传输将被称为差分传输,并且通过两根传输线路的共模的信号传输将被称为共模传输。
本实施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来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下面将详细描述能够实现该目的的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图4中示出了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和130的详细功能配置,作为能够实现该信号传输方法的配置。下面将在引入根据本实施例的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和130的功能配置的同时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
(1-2-1:SERDES(正向)的配置)
首先,将参考图4描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和130的功能配置。另外,这里给出的说明将主要关于从操作单元106到显示单元102的信号传输的操作(正向操作)。
(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的配置)
如图4所示,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主要由信号处理单元202(#1)、共模驱动器204和206、差分接收器208、电容器C1和C2、旁路电容器C3、以及扼流线圈L1和L2配置而成。
(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配置)
此外,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主要由差分接收器210、共模接收器212和214、加法器216、高通滤波器218、差分驱动器220、信号处理单元222(#2)、电容器C4和C5、旁路电容器C6、以及扼流线圈L3和L4配置而成。
(正向操作: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
首先,当要发送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的数据被输入时,信号处理单元202对输入数据串行化。然后,信号处理单元202将经串行化的数据编码到无DC码中,并生成经编码数据D。另外,并行时钟被从基带处理器110输入到信号处理单元202。因而,信号处理单元202利用PLL(锁相环)等生成串行时钟C(下文中称为时钟C)。
当生成了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时,信号处理单元202将经编码数据D添加到时钟C,并生成相加数据S1(S1=D+C)。此外,信号处理单元202从时钟C中减去经编码数据D,并生成相减数据S2(S2=-D+C)。由信号处理单元202生成的相加数据S1被输入到共模驱动器204。此外,由信号处理单元202生成的相减数据S2被输入到共模驱动器206。
当相加数据S1被输入时,共模驱动器204基于相加数据S1生成第一传输信号,并通过第一同轴线缆120(图4中的上部线缆)将所生成的第一传输信号发送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类似地,当相减数据S2被输入时,共模驱动器206基于相减数据S2生成第二传输信号,并通过第二同轴线缆120(图4中的下部线缆)发送所生成的第二传输信号。另外,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发送的经编码数据的分量是相反相位的,因而经编码数据D的分量是差分传输的。另一方面,时钟C的分量是共模传输的。
另外,从共模驱动器204输出的第一传输信号的DC分量被电容器C1切除。另外,其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1切除的DC功率Vdd被叠加在其DC分量被电容器C1切除的第一传输信号上。然后,叠加有DC功率Vdd的第一传输信号通过第一同轴线缆120被发送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
类似地,从共模驱动器206输出的第二传输信号的DC分量被电容器C2切除。另外,其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2切除的DC功率Vdd被叠加在第二传输信号上。然后,叠加有DC功率Vdd的第二传输信号通过第二同轴线缆120被发送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
以这种方式,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分割DC功率Vdd并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来提供Vdd。因此,可以将同轴线缆120的DC电阻减半,并且可以降低电压降。此外,可以减少功率噪声,并且可以提高传输质量。
(正向操作: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
如上所述,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传输的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被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如上所述,DC功率Vdd在传输时被叠加在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上。
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3切除,并且DC分量被与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第一传输信号分离,并且DC分量被电容器C4切除并且高频分量被与其分离。类似地,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4切除,并且DC分量被与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第二传输信号分离,并且DC分量被电容器C5切除并且高频分量被与其分离。
从扼流线圈L3和L4输出的DC分量被输出作为DC功率Vdd’。另一方面,从电容器C4输出的高频分量被输入到差分接收器210和共模接收器214作为第一传输信号的分量。此外,从电容器C5输出的高频分量被输入到差分接收器210和共模接收器212作为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
以共模传输的时钟C的分量和差分传输的经编码数据的分量被包括在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中。因此,包括在所输入的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中的时钟C的分量在差分接收器210处被抵消。这样,仅有包括在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中的经编码数据D的分量被从差分接收器210输出。从差分接收器210输出的经编码数据的分量被输入到信号处理单元222,作为与经编码数据D相对应的所接收差分信号S3。所接收差分信号S3对应于S1-S2=2*D。
此外,输入到共模接收器212和214的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被输入到加法器216。当第一传输信号的分量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被加法器216相加时,包括在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中的经编码数据D的分量被抵消。因此,仅有包括在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中的时钟C的分量被从加法器216输出。从加法器216输出的时钟C的分量被输入到高通滤波器218,作为所接收共模信号S4。所接收共模信号S4对应于S1+S2=2*C。
而且,包括在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分量中的大多数低频噪声(主要是功率噪声)被高通滤波器切除,高通滤波器由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电容器C4和C5以及扼流线圈L3和L4配置而成。具体而言,关于差分传输的经编码数据D的分量,在相反相位的信号中共有的低频噪声在差分模式的接收时被抵消,因而低频噪声的影响很小。
然而,关于共模传输的时钟C的分量,噪声将在加法器216处被放大,并且因此,优选地需要切除放大后的低频噪声。为此,在加法器216后设置高通滤波器218。包括在所接收共模信号S4中的低频噪声在高通滤波器218处被切除。然后,其低频噪声被高通滤波器218切除的所接收共模信号S4被输入到信号处理单元222。
信号处理单元222由输入的所接收共模信号S4再生时钟C。另外,信号处理单元222由输入的所接收差分信号S3恢复经编码数据D。然后,信号处理单元222利用再生的时钟C对经编码数据D解码,并恢复原始数据。此外,信号处理单元222并行化并输出恢复的数据。
如上所述,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可以利用两根同轴线缆120同时传输经编码数据D、时钟C和DC功率Vdd。另外,由于功率被分割并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传输,因此可以降低同轴线缆120的DC电阻并且可以减小电压降。此外,可以减少功率噪声。此外,通过利用高通滤波器218从共模传输的信号(所接收共模信号S4)中切除低频噪声,可以实现高传输质量。
(1-2-2:SERDES(反向)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从显示单元102到操作单元106的信号传输的操作(反向操作)。
首先,传输数据S5被从信号处理单元222输出,并输入到差分驱动器220。这里,传输数据S5是经编码数据D’,经编码数据D’是通过将数据编码到无DC码中而获得的。当传输数据S5被输入时,差分驱动器220基于传输数据S5生成相反相位的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即,第三传输信号对应于D’,而第四传输信号对应于-D’。然后,差分驱动器220通过两根同轴线缆120来发送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
这里,从差分驱动器220输出的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的DC分量分别被电容器C4或C5切除,并且从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提供来的DC功率Vdd在传输线路中被叠加在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上。然后,叠加有DC功率Vdd的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被输入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并且DC分量被电容器C1和C2切除,且仅有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的分量被输入到差分接收器208。
在差分接收器208处生成第三传输信号和第四传输信号之间的差分(所接收差分信号S6),并输入到信号处理单元202。因此,所接收差分信号S6对应于D’-(-D’)=2*D’。当所接收差分信号S6被输入时,信号处理单元202由所接收差分信号S6恢复经编码数据D’。此外,信号处理单元202利用时钟C对经编码数据D’解码,并恢复原始数据。以这种方式,信号以差分方式被从显示单元102发送到操作单元106。
另外,在从显示单元102向操作单元106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时钟C必须被从显示单元102提供到操作单元106。因此,在从显示单元102向操作单元106发送信号的情况下,与数据S1=S2=C相对应的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被从共模驱动器204和206发送。
在这种情况下,在接收到第一和第二传输信号的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处由所接收共模信号S4获得时钟C。另一方面,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处由所接收差分信号S6获得经编码数据D’。以这种方式,通过上述配置实现了双向信号传输。
迄今为止,已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功能配置。尽管在上述配置示例中并未使用共模扼流线圈和差模扼流线圈,但是考虑到EMI等这些元件的使用是有效的,如果元件的大小是可接受的话。
此外,上面已经示出了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被同时从操作单元106发送到显示单元102的示例,但是要同时发送的数据或时钟的组合可以改变。下面将对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给出说明,此外,还将引入可以应用于该信号传输方法的要同时发送的数据或时钟的组合示例。
<1-3:信号传输方法>
下面将参考图5至8具体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另外,图中示出的图表的水平轴是时间轴,垂直轴示出了信号幅度。
(1-3-1:AMI码+1/8CLK)
首先,将参考图5。图5示出了在移动终端100中发送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时生成的第一传输信号(相加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相减信号)的信号波形以及信号生成方法。
(AMI码)
在图5的示例中,经编码数据D是通过将某些数据编码到AMI码中而获得的。AMI码是通过利用码0表示数据值0并利用码+A或-A(A是任意正数)表示数据值1而获得的。注意,码+A和码-A被交替使用。例如,在利用码+A表示数据值1之后,如果数据值1再次出现,则将利用码-A来表示该数据值1。由于码+A和-A通过触发反转,因此AMI码将是不包括DC分量的码。
(信号波形)
经编码数据D利用具有三个幅度水平(1、0、-1)的信号波形来表示,例如如图5的(X)所示。另一方面,时钟C的波形被表示为图5的(Y)。注意,图5的(Y)所示的时钟C的波形具有对应于经编码数据D的传输速度的1/8的频率,和经编码数据D的幅度一半的幅度。经编码数据D被差分传输,而时钟C被共模传输。与差分传输相比,共模传输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因此,为了减轻噪声的影响,优选地将时钟C的频率设置得较低(例如1/8),如图5的示例所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利用PLL来乘以时钟C以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处获得比特时钟。
(传输方法:发送侧)
首先,经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反相器232并被反转,然后被输入到加法器234。时钟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4。被反转的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被加法器234相加,并且生成相减数据(S2=-D+C)。此外,经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加法器236。时钟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6。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被加法器236相加,并且生成相加数据(S1=D+C)。相加数据S1的波形将是图5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加信号,而相减数据S2的波形将是图5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减信号。具有这些波形的传输信号被发送到接收侧。
(传输方法:接收侧)
首先,通过从相加信号中减去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5的(X)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5的(X)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减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差分接收器210处执行的。另外,通过相加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5的(Y)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5的(Y)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加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加法器216处执行的。另外,由这些波形恢复出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
如上所述,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AMI码数据和1/8时钟可以同时传输。
(1-3-2:AMI码+1/2CLK)
接下来,将参考图6。图6示出了在移动终端100中发送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时生成的第一传输信号(相加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相减信号)的信号波形以及信号生成方法。
(信号波形)
在图6的示例中,经编码数据D是通过由信号处理单元202将数据编码到AMI码中而获得的。因此,图6的(X)的波形与图5的(X)的波形相同。另一方面,图6的(Y)中所示的时钟C的波形具有对应于经编码数据D的传输速度的1/2的频率,和经编码数据D的幅度一半的幅度。当使用对应于经编码数据D的传输速度的一半的频率的时钟C时,可以利用时钟C的两个边沿在无需PLL的情况下对经编码数据D解码。因此,没有必要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处通过PLL乘以时钟C。
(传输方法:发送侧)
首先,经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反相器232并被反转,然后被输入到加法器234。时钟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4。被反转的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被加法器234相加,并且生成相减数据(S2=-D+C)。此外,经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加法器236。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被加法器236相加,并且生成相加数据(S1=D+C)。相加数据S1的波形将是图6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加信号,而相减数据S2的波形将是图6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减信号。具有这些波形的传输信号被发送到接收侧。
(传输方法:接收侧)
首先,通过从相加信号中减去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6的(X)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6的(X)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减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差分接收器210处执行的。另外,通过相加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6的(Y)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6的(Y)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加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加法器216处执行的。另外,由这些波形恢复出经编码数据D和时钟C。
如上所述,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AMI码数据和1/2时钟可以同时传输。
(1-3-3:AMI码+曼彻斯特码)
接下来,将参考图7。图7的示例涉及一种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来发送两条不同的经编码数据的方法。图7示出了在移动终端100中基于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生成的第一传输信号(相加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相减信号)的信号波形以及信号生成方法。
(信号波形)
在图7的示例中,经AMI编码数据D是通过由信号处理单元202将数据编码到AMI码中而获得的。因此,图7的(X)的波形与图5的(X)的波形相同。另一方面,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是通过由信号处理单元202将数据编码到曼彻斯特码中而获得的。曼彻斯特码是通过利用码10表示数据值0、并利用码01表示数据值1而获得的。因此,与AMI码相似,曼彻斯特码不包括DC分量。
在图7的示例中,针对通过AMI编码获得的经AMI编码数据D和通过曼彻斯特编码获得的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设置相同的比特时钟。然而,由于根据曼彻斯特码1比特数据用2比特码来表示,因此传输速度将是AMI码的一半。在图7的示例中,用于再生比特时钟的时钟不被发送到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因此,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处必须利用PLL根据经AMI编码数据D或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再生比特时钟。
(传输方法:发送侧)
在图7的示例中,经AMI编码数据D被差分传输。因此,经AMI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反相器232并被反转,然后被输入到加法器234。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4。被反转的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被加法器234相加,并且生成相减数据(S2=-D+C)。
此外,经AMI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加法器236。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6。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被加法器236相加,并且生成相加数据(S1=D+C)。相加数据S1的波形将是图7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加信号,而相减数据S2的波形将是图7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减信号。具有这些波形的传输信号被发送到接收侧。
(传输方法:接收侧)
首先,通过从相加信号中减去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7的(X)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7的(X)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减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差分接收器210处执行的。另外,通过相加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7的(Y)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7的(Y)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加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加法器216处执行的。另外,由这些波形恢复出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
如上所述,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可以同时传输。
(1-3-4:AMI码+多级码(曼彻斯特码+1/8CLK))
接下来,将参考图8。图8的示例涉及一种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来发送两条不同的经编码数据(经AMI编码数据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和时钟的方法。这里,时钟必须以经多级编码数据的形式传输,经多级编码数据是通过同步相加具有对齐边沿的时钟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而获得的。
图8示出了在移动终端100中发送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时生成的第一传输信号(相加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相减信号)的信号波形以及信号生成方法。
(信号波形)
在图8的示例中,经AMI编码数据D是通过由信号处理单元202将数据编码到AMI码中而获得的。因此,图8的(X)的波形与图5的(X)的波形相同。另一方面,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C是通过由信号处理单元202将数据编码到曼彻斯特码中并同步地将时钟加到具有对齐边沿的所获得的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而获得的。由于曼彻斯特码和时钟(两者都不具有DC分量)被同步相加,因此与AMI码相似,经多级编码数据不包括DC分量。
如图8的(Y)所示,经多级编码数据C的波形取四个幅度水平,例如1.5、0.5、-0.5、-1.5。这是一类ASK(幅移键控)调制码。此外,对于经多级编码数据C的波形,幅度在比特率的每半周期与过零。因而,通过利用比较器检测经多级编码数据C的幅度过零的定时,可以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处提取出时钟,而无需使用PLL。然而,在图8的示例中,由于包括在经多级编码数据C中的时钟的频率对应于经AMI编码数据D的传输速度的1/8,因此必须利用PLL乘以所提取的时钟以再生比特时钟。
(传输方法:发送侧)
在图8的示例中,经AMI编码数据D被差分传输。因此,经AMI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反相器232并被反转,然后被输入到加法器234。经多级编码数据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4。被反转的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多级编码数据C被加法器234相加,并且生成相减数据(S2=-D+C)。
此外,经AMI编码数据D被输入到加法器236。经多级编码数据C也被输入到加法器236。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多级编码数据C被加法器236相加,并且生成相加数据(S1=D+C)。相加数据S1的波形将是图8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加信号,而相减数据S2的波形将是图8中所示的具有四个水平的相减信号。具有这些波形的传输信号被发送到接收侧。
(传输方法:接收侧)
首先,通过从相加信号中减去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8的(X)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8的(X)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减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差分接收器210处执行的。另外,通过相加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获得了具有与图8的(Y)相同形状且具有两倍于图8的(Y)的幅度的波形。该相加处理是在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的加法器216处执行的。另外,由这些波形恢复出经AMI编码数据D和经多级编码数据C。此外,由经多级编码数据C恢复出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和时钟。
如上所述,通过组合差分传输和共模传输,经AMI编码数据、经曼彻斯特编码数据和时钟可以同时传输。
迄今为止,已经描述了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为了方便说明,AMI码、曼彻斯特码、1/2时钟和1/8时钟之间的组合被取作示例,但是具有无DC特性的其他码也可以用于上述信号传输方法。
可以想到使用具有无DC特性的任何码作为其他码:例如CMI(码标记反转)码、部分响应码(PR(1,-1)、PR(1,0,-1)、PR(1,0,...-1)等),等等。此外,可以适当地改变时钟的频率。另外,这些修改显然都在本实施例的技术范围内。
<1-4:(修改示例)模拟相加方案>
在上述说明中,假定通过信号处理单元202数字地合成两条数据(或时钟)D和C的波形。然而,还可以模拟方式合成两个信号。因而,将参考图9描述与信号波形的模拟合成相关的移动终端100的修改示例。图9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的部分配置的说明图。
如图9所示,作为与发送操作有关的结构元件,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主要包括信号处理单元240、差分驱动器242、共模驱动器244和246、电容器C1和C2、旁路电容器C3、以及扼流线圈L1和L2。另外,这里给出的说明将以合成共模数据C和差分数据D并发送该数据来作为示例。注意,要合成的目标的组合可以如图5至8所示适当地改变。
与图4的示例不同,信号处理单元240将差分数据D输入到差分驱动器242,并将共模数据C输入到共模驱动器244和246。当差分数据D被输入时,差分驱动器242基于差分数据D生成具有相反相位的第一传输信号和第二传输信号。例如,第一传输信号对应于+D,第二传输信号对应于-D。此外,共模驱动器244和246分别基于共模数据C生成第三传输信号或第四传输信号。第三和第四传输信号对应于+D。
从差分驱动器242输出的第一传输信号和从共模驱动器246输出的第四传输信号在传输线中被叠加,并且生成相加信号(D+C)。在DC分量被电容器C1切除后,所生成的相加信号被叠加在其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2切除的DC功率Vdd上,并且被发送。
类似地,从差分驱动器242输出的第二传输信号和从共模驱动器244输出的第三传输信号在传输线中被叠加,并且生成相减信号(-D+C)。在DC分量被电容器C2切除后,所生成的相减信号被叠加在其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2切除的DC功率Vdd上,并且被发送。
如上所述,还可以模拟方式合成要共模传输的信号和要差分传输的信号。然而,在模拟合成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差分驱动器242以及共模驱动器244和246的输出阻抗、线路的布置,等等。
迄今为止,已详细描述了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信号传输方法用于利用两根同轴线缆(或者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一根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同时传输具有无DC特性的两个信号和功率,其中功率以共模模式传输,两个信号以差分方式传输,其中差分分量被相加在一起且共模分量被相加在一起。
通过采用这些信号传输方法,可以利用两根同轴线缆实现经由两个独立通道的电源和单向同时传输。结果,可以极大地减少诸如移动电话之类的电子设备的铰链部分中的线路数目。
此外,通过以共模方式传输时钟,通过一根同轴线缆传输的时钟的幅度可以减小一半,并且由于时钟而出现在传输信号的频谱(见图10)中的线路谱的高度受到限制。结果,可以限制EMI等对无线电通信的影响。另外,图10中所示的频谱对应于图5中所示的D+C或-D+C。
<2: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该实施例涉及用于利用两根同轴线缆实现双向全双工传输的技术。另外,还可以使用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者一根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而不是两根同轴线缆。然而,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说明方便,将描述使用两根同轴线缆的情况作为示例。
<2-1:移动终端300的功能配置>
将参考图11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300的功能配置。图1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300的功能配置示例的说明图。注意,在图11中仅示出了设在移动终端300中的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SERDES(#1),SERDES(#2))的功能配置,并且其他结构元件的描述被省略。此外,SERDES(#1)和SERDES(#2)通过两根同轴线缆相连。
(SERDES(#1)的配置)
如图11所示,SERDES(#1)设有信号处理单元302(#1)、差分驱动器304、共模接收器314和316、加法器318、电容器C1和C2、旁路电容器C3、以及扼流线圈L1和L2。
(SERDES(#2)的配置)
另一方面,SERDES(#2)设有差分接收器306、信号处理单元308(#2)、共模驱动器310和312、电容器C4和C5、旁路电容器C6、以及扼流线圈L3和L4。
(操作)
数据或者时钟以差分方式被从SERDES(#1)发送到SERDES(#2)。首先,数据或时钟(下文中称为差分数据)S10被从信号处理单元302输入到差分驱动器304,并且生成差分信号。差分信号被电容器C1、C2切除DC分量,并且被叠加在其高频分量被扼流线圈L1、L2切除的DC功率Vdd上。然后,叠加有DC功率Vdd的差分信号通过同轴线缆被发送到SERDES(#2)。
当被发送到SERDES(#2)时,叠加在DC功率Vdd上的差分信号的高频被扼流线圈L3、L4切除且具有分离出的DC功率Vdd’,并且其DC分量被电容器C4、C5切除且具有分离出的差分信号。分离出的DC功率Vdd’被用作SERDES(#2)的每个结构元件的驱动功率。
另一方面,经分离的差分信号被输入到差分接收器306,并且差分数据S10的波形被恢复。然而,经差分接收器306恢复的波形将是具有两倍于差分数据S10的幅度的幅度的波形S11。该波形S11被输入到信号处理单元308,并且原始差分数据S10被恢复。
另一方面,数据以共模模式被从SERDES(#2)发送到SERDES(#1)。首先,数据(下文中称为共模数据)S12被从信号处理单元308输入到共模驱动器310和312,并且生成共模信号。共模信号的DC分量被电容器C4、C5切除,并且在传输线中被叠加在从SERDES(#1)提供来的DC功率Vdd上。然后,叠加有DC功率Vdd的共模信号通过同轴线缆被发送到SERDES(#1)。
叠加有DC功率Vdd的共模信号在DC分量被电容器C1、C2切除之后被输入到共模接收器314、316。此外,被共模接收器314和316接收的共模信号被输入到加法器318并被相加,并且作为信号S13被输入到信号处理单元302。另外,信号S13将具有两倍于共模数据S12的波形的幅度的幅度。信号处理单元308基于该信号S13恢复共模数据。
通过以这种方式以差分方式从SERDES(#1)向SERDES(#2)传输数据并以共模方式从SERDES(#2)向SERDES(#1)传输数据,共模信号和差分信号可以很容易通过差分接收器306的相减和加法器318的相加分离,即使它们在传输线中被叠加。因而,通过以上述方式组合共模传输和差分传输,可以实现全双工传输。
另外,该方法例如在以下情况中是有效的:从SERDES(#1)发送时钟并从SERDES(#2)发送与时钟同步的数据的情况,或者从SERDES(#1)发送高速数据并从SERDES(#2)同时发送低速数据的情况。
<3:总结>
最后,将简要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技术内容。这里表述的技术内容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信息处理装置,例如PC、移动电话、便携式游戏机、便携式信息终端、信息家电、车载导航系统,等等。其尤其可适用于希望通过铰链部分进行数据传输的电子设备。
上述信息处理装置的功能配置可以表达如下。该信息处理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模块。此外,第一和第二模块通过第一和第二传输线电连接。
另外,第一模块包括通过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的信号相加单元、通过从时钟中减去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的信号相减单元、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相加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单元、以及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相减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单元。
此外,第二模块包括数据分量提取单元和时钟分量提取单元,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数据信号的分量,时钟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时钟的分量。
根据该配置,时钟可以共模模式发送,而数据信号可以差分模式发送。另外,时钟和数据信号可以同时发送。此外,由于可以利用两根传输线来发送时钟,因此经过一根传输线的时钟的幅度可以减半。结果,即使发送极高频率的时钟,由于时钟引起的EMI等的影响也很小。
如上所述,由于EMI等的限制得到减轻,因而在发送高比特率的数据信号的同时,可以同时发送具有约数据信号的传输速度的1/2的频率的时钟。当这种高频时钟的同时发送变得可能时,接收侧可以利用时钟的两个边沿从数据信号中解码出原始数据,并不必向接收侧设置诸如PLL之类的电路。结果,没有设置诸如PLL之类的电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电路规模和功耗。
(注释)
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是第一模块的示例。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是第二模块的示例。信号处理单元202是信号相加单元和信号相减单元的示例。共模驱动器204是第一信号传输单元的示例。共模驱动器206是第二信号传输单元的示例。差分接收器210和信号处理单元222是数据分量提取单元的示例。
共模接收器212和214、加法器216以及信号处理单元222是时钟分量提取单元的示例。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12是功率叠加单元的示例。串行化器/解串行化器130是功率分离单元的示例。高通滤波器218是低切滤波器的示例。信号处理单元202是数据编码单元和同步相加单元的示例。
差分驱动器220是第三和第四信号传输单元的示例。差分接收器208是数据分量提取单元的示例。信号处理单元222是数据编码单元的示例。同轴线缆120是第一和第二传输线的示例。基带处理器110是算术处理单元的示例。液晶单元132是显示单元的示例。差分接收器210是第一数据分量提取单元的示例。共模接收器212和214以及加法器216是第二数据分量提取单元的示例。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取决于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只要这些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在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内。
本申请包含与在2009年8月17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9-188574所公开的内容相关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结合于此。

Claims (14)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模块,包括:
通过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的信号相加单元,
通过从所述时钟中减去所述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的信号相减单元,
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加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单元,以及
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减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单元;并且第二模块,包括:
数据分量提取单元,该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所述数据信号的分量,以及
时钟分量提取单元,该时钟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所述时钟的分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功率叠加单元,该功率叠加单元将DC功率叠加在所述信号相加单元处生成的相加信号上,并叠加在所述信号相减单元处生成的相减信号上,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线发送在所述功率叠加单元处叠加了所述DC功率的相加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线发送在所述功率叠加单元处叠加了所述DC功率的相减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功率分离单元,该功率分离单元从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信号中分离出所述DC功率和所述相加信号,并从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信号中分离出所述DC功率和所述相减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低切滤波器,该低切滤波器从在所述时钟分量提取单元处提取的时钟的分量中去除低频分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数据编码单元,该数据编码单元通过将数据编码到不具有DC分量的码中来生成所述数据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同步相加单元,该同步相加单元通过同步地将所述时钟加到第一数据信号来生成加有时钟的信号,
其中所述信号相加单元通过将第二数据信号加到在所述同步相加单元处生成的加有时钟的信号来生成相加信号,
其中所述信号相减单元通过从在所述同步相加单元处生成的加有时钟的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二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
其中所述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分量,并且
其中所述时钟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所述加有时钟的信号的分量,并且还基于这种加有时钟的信号的分量的极性反转周期来提取所述时钟的分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线发送数据信号的第三信号传输单元,以及
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线发送所述数据信号的第四信号传输单元,
其中在所述数据信号要通过所述第三和第四信号传输单元发送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线发送所述时钟,并且
所述第二信号传输单元通过所述第二传输线发送所述时钟的反转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数据分量提取单元,该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信号加到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信号来提取所述数据信号的分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数据编码单元,该数据编码单元通过将数据编码到不具有DC分量的码中来生成所述数据信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信号相加单元在数字域中将所述数据信号加到所述时钟,并且
其中所述信号相减单元在数字域中从所述时钟中减去所述数据信号。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信号相加单元在模拟域中将所述数据信号加到所述时钟,并且
其中所述信号相减单元在模拟域中从所述时钟中减去所述数据信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传输线是由两根同轴线缆、一根2核心同轴线缆、或者一根带屏蔽的2核心柔性线缆形成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还包括至少输出显示数据的算术处理单元,
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还包括显示所输入的显示数据的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信号相加单元通过将从所述算术处理单元输出的显示数据的数据信号加到所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
其中所述信号相减单元通过从所述时钟中减去从所述算术处理单元输出的显示数据的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数据分量提取单元提取所述显示数据的数据信号的分量,并将由所述数据信号的分量再生的显示数据输入到所述显示单元。
12.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模块,包括:
通过将第二数据信号加到第一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加信号的信号相加单元,
通过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二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的信号相减单元,
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加信号的第一信号传输单元,以及
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减信号的第二信号传输单元;并且第二模块,包括:
第一数据分量提取单元,该第一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分量,以及
第二数据分量提取单元,该第二数据分量提取单元通过将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分量。
13.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将数据信号加到时钟来生成相加信号;
通过从所述时钟中减去所述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
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加信号;
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减信号;
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在发送所述相加信号的步骤和发送所述相减信号的步骤中发送的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
通过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所述数据信号的分量;以及
通过将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所述时钟的分量。
14.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将第二数据信号加到第一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加信号;
通过从所述第一数据信号中减去所述第二数据信号来生成相减信号;
通过第一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加信号;
通过第二传输线发送所述相减信号;
通过所述第一传输线和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在发送所述相加信号的步骤和发送所述相减信号的步骤中发送的相加信号和相减信号;
通过从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中减去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来提取所述第一数据信号的分量;以及
通过将经由所述第二传输线接收的相减信号加到经由所述第一传输线接收的相加信号来提取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分量。
CN2010102513812A 2009-08-17 2010-08-10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Pending CN1019975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8574 2009-08-17
JP2009188574A JP2011041142A (ja) 2009-08-17 2009-08-17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信号伝送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7572A true CN101997572A (zh) 2011-03-30

Family

ID=43588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513812A Pending CN101997572A (zh) 2009-08-17 2010-08-10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23696B2 (zh)
JP (1) JP2011041142A (zh)
CN (1) CN101997572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3320A (zh) * 2011-06-20 2012-12-26 英特赛尔美国有限公司 与自定时振幅调制信号通信
CN103312344A (zh) * 2012-03-06 2013-09-18 索尼公司 数据接收、发送电路和设备、数据传输系统和接收方法
CN109565296A (zh) * 2016-10-17 2019-04-02 密克罗奇普技术公司 具有降低的emi的同轴数据通信
TWI685232B (zh) * 2018-08-31 2020-02-11 大陸商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信號通信電路及採用該電路的通信系統
CN113473107A (zh) * 2021-06-30 2021-10-0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94670B2 (ja) * 2008-03-27 2013-09-1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映像表示システム
JP4877312B2 (ja) * 2008-11-05 2012-02-1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全二重伝送方法
US8798175B2 (en) 2009-05-08 2014-08-05 Intersil Americas LLC Communicating with a self-clocking amplitude modulated signal
JP2012124571A (ja) * 2010-12-06 2012-06-28 Toshiba Corp 差動信号出力装置、および、携帯機器
US20130010266A1 (en) * 2011-07-05 2013-01-10 Projectiondesign As Compact Projector Head
DE112012003367A5 (de) * 2011-08-16 2014-06-26 Silicon Line Gmbh Schalt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Signalen
JP6126601B2 (ja) * 2011-08-16 2017-05-10 シリコン・ライン・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回路装置および信号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
US9537644B2 (en) * 2012-02-23 2017-01-03 Lattice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Transmitting multiple differential signals over a reduced number of physical channels
US9479310B2 (en) * 2013-08-06 2016-10-25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to communicate with a device
US9235714B1 (en) * 2013-11-12 2016-01-1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reventing persistent storage of cryptographic information using signaling
US9231923B1 (en) 2013-11-12 2016-01-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ecure data destruction in a distributed environment using key protection mechanisms
US10223538B1 (en) 2013-11-12 2019-03-0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Preventing persistent storage of cryptographic information
US10443766B2 (en) 2015-06-05 2019-10-15 North American Specialty Products Llc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trained pipe joint
US10620802B1 (en) * 2015-08-10 2020-04-14 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Algorithmic modeling interface process
WO2018198361A1 (ja) * 2017-04-28 2018-11-01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及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US20220109906A1 (en) * 2019-03-12 2022-04-07 Wingcomm Co. Ltd. Optical Data Interconnect System
US20220109500A1 (en) * 2019-03-12 2022-04-07 Wingcomm Co. Ltd. Optical Data Interconnect System
US20220109510A1 (en) * 2019-03-12 2022-04-07 WINGCOMM Co, Ltd. Optical Data Interconnect System
US10749663B1 (en) * 2019-09-10 2020-08-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propagation of multiple clockfrequencies in serializer/deserializer (SerDes) Macros
CN113676992B (zh) * 2020-05-13 2022-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钟信号同步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4548A (en) * 1997-09-27 2000-11-28 Ati Technologies Audio mute control signal generating circuit
CN1461524A (zh) * 2001-02-12 2003-12-10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谐正交移相器
CN1902822A (zh) * 2003-12-17 2007-01-24 拉姆伯斯公司 支持简化定时和数据恢复的容噪信令方案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09843A (ja) 1989-09-25 1991-05-09 Ricoh Co Ltd Oa機器間の信号伝送方法
US7257430B2 (en) * 2002-05-11 2007-08-14 Motorola, Inc. Self configuring multiple element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0534655A (en) * 2004-01-26 2005-10-16 Seiko Epson Corp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O2007033305A2 (en) * 2005-09-12 2007-03-22 Multigig Inc. Serializer and deserializer
JP4548526B2 (ja) * 2008-07-31 2010-09-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及び信号伝送方法
JP4666030B2 (ja) * 2008-09-03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信号判定方法
JP2011103552A (ja) * 2009-11-10 2011-05-26 Sony Corp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信号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4548A (en) * 1997-09-27 2000-11-28 Ati Technologies Audio mute control signal generating circuit
CN1461524A (zh) * 2001-02-12 2003-12-10 皇家菲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可调谐正交移相器
CN1902822A (zh) * 2003-12-17 2007-01-24 拉姆伯斯公司 支持简化定时和数据恢复的容噪信令方案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43320A (zh) * 2011-06-20 2012-12-26 英特赛尔美国有限公司 与自定时振幅调制信号通信
CN102843320B (zh) * 2011-06-20 2018-05-29 英特赛尔美国有限公司 与自定时振幅调制信号通信
CN103312344A (zh) * 2012-03-06 2013-09-18 索尼公司 数据接收、发送电路和设备、数据传输系统和接收方法
CN103312344B (zh) * 2012-03-06 2017-03-01 索尼公司 数据接收、发送电路和设备、数据传输系统和接收方法
CN109565296A (zh) * 2016-10-17 2019-04-02 密克罗奇普技术公司 具有降低的emi的同轴数据通信
CN109565296B (zh) * 2016-10-17 2021-11-26 密克罗奇普技术公司 同轴通信电路及系统
TWI685232B (zh) * 2018-08-31 2020-02-11 大陸商北京集創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信號通信電路及採用該電路的通信系統
CN113473107A (zh) * 2021-06-30 2021-10-01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23696B2 (en) 2014-09-02
US20110037759A1 (en) 2011-02-17
JP2011041142A (ja) 201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7572A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01997551B (zh) 编码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编码方法和数据传输方法
JP5018726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信号伝送方法
CN101640948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双向传输方法
CN101567938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01753269B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传输方法
US8223675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duplex transmission method
JP5945812B2 (ja) 「lvds」タイプのリンク用のビデオデジタル信号を送信および受信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CN101640651B (zh) 信息处理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US8258988B2 (en) Encoding apparatus, encod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1640707B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号处理方法和信号传输方法
US8619899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signal determination method
US11122187B2 (en) Transmitter, receiver, transmitter/receiver, and transmitting/receiving system
CN108320706A (zh) 驱动装置、驱动方法及显示系统
CN102377554A (zh) 信号传输设备和传输控制方法
CN101594155B (zh) 信号处理装置、信号处理系统及信号处理方法
CN101662316B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号传输方法以及解码方法
JP2010098484A (ja) 携帯端末システム、携帯端末、外部機器、並びに携帯端末の入出力方法
US8619898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decod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JP2011002957A (ja) 情報処理装置、データ多重装置、信号処理方法、及びデータ多重方法
JP2010268385A (ja) 信号処理装置、タイミング同期回路、信号処理方法、及びタイミング同期方法
JP2010114636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モード切り替え方法
KR20090112578A (ko) 정보 처리 장치 및 신호 전송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