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7315A - 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7315A
CN101997315A CN2010102428612A CN201010242861A CN101997315A CN 101997315 A CN101997315 A CN 101997315A CN 2010102428612 A CN2010102428612 A CN 2010102428612A CN 201010242861 A CN201010242861 A CN 201010242861A CN 101997315 A CN101997315 A CN 101997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distribution wire
sending end
generating device
power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286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7315B (zh
Inventor
井山治
松田胜弘
堀越和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h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Sanke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h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Sanke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h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Sanke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h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97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73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73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731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经由第1配电线(2a)将输入端子连接在系统电源(1)上,将输出端子连接在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上,所述第2配电线(2b)在从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连接负载(3),并且在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4)。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接受太阳光来发电,将其发电量作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进行计测。电压调整装置主体(24)根据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来自电流检测器(22)的流过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检测电流、来自电压检测器(23)的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检测电压、第2配电线的配电线阻抗,调整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以使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在规定值内。

Description

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整向负载配送交流电力的配电线的电压的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当从系统电源(配电用变电站)到负载的配电线长时,相应于负载的大小,配电线的电压变化(线路电压变化)也增大。因此,设置在系统电源侧的电压调整装置调整配电线的电压,使电力供给中的电压稳定。作为该电压调整装置,已知的有例如日本特开2001-268795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特开2006-230162号公报(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配电线路的电压控制方法,是将负载中心点电压的变化率控制为允许值的方法。在该电压控制方法中设置了串联型电压控制装置,其由与配电线路串联连接的串联变压器、以及功率变换器组成,该功率变换器从配电线路接受电力,向串联电压器输出无效功率或者有效功率来控制串联变压器的输出功率。该串联型电压控制装置,根据该装置的一次侧的电压、直到作为应该补偿的目标地点的负载中心点的线路阻抗以及线路电流,计算负载中心点电压,将其电压变化量控制为一定值。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电压调整装置,是高精度地求出配电线中的电压下降的装置。该装置具备:变压器、抽头切换器、电压计测部、电流计测部、功率因数取得部、阻抗计算部、电压下降计算部、抽头切换控制部。
变压器具有设置在向负载配送交流电压的配电线上,用于切换负载侧电压的抽头。电压计测部计测配电线的电压。电流计测部计测配电线的电流。功率因数取得部求出与配电线的电压及电流的相位差对应的功率因数。阻抗计算部根据功率因数和配电线的电阻以及电抗,计算配电线的阻抗。电压下降计算部将阻抗与通过电流计测部计测出的电流相乘来求出配电线的电压下降。抽头切换控制部控制抽头切换器,以便根据从通过电压计测部计测出的电压中减去配电线的电压下降而求出的负载侧电压的实测值与预定的负载电压的基准值的差分值切换抽头。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负载在配电线的末端设想一个部位,根据该配电线(配电线路)阻抗求出负载中心点电压。在专利文献2中,负载在配电线的末端设想一个部位,根据该配电线阻抗求出配电线的末端电压。因此,在专利文献1、2中无法应对在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连接了负载的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1、2中是在配电线上连接了负载的情况,无法应对在配电线的从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供给电力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情况。
另外,在太阳光发电装置中,不限于在配电线的从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连接相同额定发电容量的太阳光发电装置。因此,根据日照量的变化,在多个地点供给电力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发电容量不同,在多个地点电压上升值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作为在配电线的末端汇总连接的负载量来进行计算的方法,无法准确地计算出配电线的末端电压、或者中心电压。
另外,仅通过检测配电线的送电电压和电流,无法计算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发电容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其在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连接负载,并且在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的情况下,对应于根据日照量而变化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发电容量,可以把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调整到规定值内。
本发明的电压调整装置,经由第1配电线将输入端子连接在系统电源上,将输出端子连接在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上,所述第2配电线在从送电端到末端间的多个地点连接了负载、并且在所述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该电压调整装置具有电流检测器、电压检测器、检测用太阳能电池、电压调整装置主体。电流检测器,检测流过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流。电压检测器,检测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检测用太阳能电池,为了预测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而设置,接收太阳光来发电,并将其发电量计测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电压调整装置主体,根据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来自电流检测器的检测电流、来自电压检测器的检测电压、以及第2配电线的配电线阻抗,调整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以使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在规定值内。
本发明的电压调整方法,是下述电压调整装置的电压调整方法,所述电压调整装置经由第1配电线将输入端子连接在系统电源上,将输出端子连接在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上,所述第2配电线在从送电端到末端间的多个地点连接了负载、并且在所述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所述电压调整方法具备以下步骤:电流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流过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流;电压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为了预测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而设置,接收太阳光来发电,并将其发电量计测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的步骤;根据所述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计算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的步骤;以及电压调整步骤,用于根据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来自所述电流检测步骤的检测电流、来自所述电压检测步骤的检测电压、以及所述第2配电线的配电线阻抗,调整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以使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在规定值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2表示由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进行的配电线的末端电压的电压计算。
图3是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具体例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具体例的详细结构图。
图5表示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的接通/断开和补偿电压的关系。
图6是表示通过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实现的电压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7表示地点Pt0的仿真结果。
图8表示地点Pt5的仿真结果。
图9是实施例2的电压调整装置的具体例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电路结构图。图1所示的电压调整装置2,经由第1配电线2a(电力供给线)将输入端子连接在系统电源1(例如单相3线式交流电源)上,将输出端子连接在从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Pt1~Pt5连接了多个负载3-1~3-5和多个太阳光发电装置(PV)4-1~4-5的第2配电线2b(电力供给线)的送电端上。
第2配电线2b的配电线阻抗Z,电阻为%R,电抗为%X。在第2配电线2b的地点Pt1连接负载3-1以及太阳光发电装置4-1,在地点Pt2连接负载3-2以及太阳光发电装置4-2,在地点Pt3连接负载3-3以及太阳光发电装置4-3,在地点Pt4连接负载3-4以及太阳光发电装置4-4,在地点Pt5连接负载3-5以及太阳光发电装置4-5。
太阳光发电装置可以不设置在全部地点Pt1~Pt5,例如可以设置在地点Pt1~Pt5中的至少一个地点。
电压调整装置2具有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电流检测器22、电压检测器23、电压调整装置主体24。
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为了预测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发电容量而设置,接收太阳光来发电,将其发电量作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输出到电压调整装置主体24。在此,按照来自太阳的日照量大体相等地到达的方式,来配置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以及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太阳能电池。另外,在电压调整装置2中预先输入了各地点Pt1~Pt5的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额定发电容量。
电流检测器22检测流过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的电流。电压检测器23检测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的电压。电压调整装置主体24根据来自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来自电流检测器22的检测电流和来自电压检测器23的检测电压,将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调整到规定值内。
更详细来说,电压调整装置2预先输入从该装置2(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到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的配电线阻抗Z(%R,%X),并且根据电流检测器22的检测电流和电压检测器23的检测电压计算有效电流和无效电流,计算由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导致的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的电压上升。
另外,电压调整装置2根据来自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预测计算在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到末端之间安装的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发电容量。具体来说,电压调整装置2求出来自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相对于额定太阳能电池发电量(100%)的百分比。将求出的值设为A0%。另外,当把预先输入电压调整装置2的各地点Pt1~Pt5的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额定发电容量(各额定电流)设为Ipv1T~Ipv5T时,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实际的发电所引起的有效电流Ipv1(或Ipv2、Ipv3、Ipv4、Ipv5),作为Ipv1(或Ipv2、Ipv3、Ipv4、Ipv5)=Ipv1T(或Ipv2T、Ipv3T、Ipv4T、Ipv5T)×A0在每个地点求出。
图2表示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2进行的配电线的末端电压的电压计算。在此,为了简化说明,仅取地点Pt0、Pt1、Pt2,地点Pt0为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设为电压调整装置2的输出端子的位置,地点Pt2相当于第2配电线2b的末端。
P1是地点Pt1的负载3-1的有效功率,Q1是无效功率,Ip1是有效电流,Iq1是无效电流,PV1是太阳光发电装置4-1的有效功率,Ipv1是有效电流。P2是地点Pt2的负载3-2的有效功率,Q2是无效功率,Ip2是有效电流,Iq2是无效电流,PV2是太阳光发电装置4-2的有效功率,Ipv2是有效电流。地点Pt0、Pt1间的配电线阻抗是电阻r1、电抗x1,地点Pt1、Pt2间的配电线阻抗是电阻r2、电抗x2。
电压调整装置2被设置在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一侧。电压调整装置2检测出在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流过的电流以及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的电压,计算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的电压,调整电压调整装置2的输出电压(送电端电压),以使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电压到末端电压的电压在规定值内。
(1)与第2配电线2b连接的负载为功率因数负载的情况
在相对于第2配电线2b均等地配置各负载以及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并且负载为功率因数负载的情况下,在配电线阻抗(%R、%X)<<负载阻抗(RL、XL)的条件下,配电线的每一线(每一相),可以认为配电线电压下降=有效电流×配电线电阻r+无效电流×配电线电抗x。因此,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通过下式求出。
末端电压=送电端电压-系数K×(有效电流×配电线电阻%R+无效电流×配电线电抗%X)
通过用于根据电阻值%R、电抗值%X、配电线的阻抗以及在配电线的送电端流过的有效电流的均等求出所配置的负载量的换算,求出系数k。
接着,进一步具体说明配电线电压下降、末端电压的计算。各配电线电压下降,在配电线阻抗(%R、%X)<<负载阻抗(RL、XL)的条件下,就为成配电线每一线(每一相)以下。
地点Pt1、Pt2间的电压下降V1-2为:
V1-2=r2×(Ip2-Ipv2)+x2×Iq2。
地点Pt0、Pt1间的电压下降V0-1为:
V0-1=r1×(Ip1+Ip2-Ipv1-Ipv2)+x1×(Iq1+Iq2)。
地点Pt0、Pt2间的电压下降V0-2,
设r1=r2,x1=x2,则为:
V0-2=r1×(Ip1+2×Ip2-Ipv1-2×Ipv2)+x1×(Iq1+2×Iq2)。
当假定P1=P2,Q1=Q2时,则为:
V0-2=r1×(3×Ip2-Ipv1-2×Ipv2)+x1×(3×Iq2)
地点Pt2的电压(末端电压)V2,
当假定P1=P2,Q1=Q2时,则为:
V2=V0-r1×(3×Ip2-Ipv1-2×Ipv2)+x1×(3×Iq2),
而且,当假定PV1=PV2时,则为:
V0-2=r1×(3×Ip2-3×Ipv2)+x1×(3×Iq2)
地点Pt2的电压
V2=V0-r1×(3×Ip2-3×Ipv2)+x1×(3×Iq2)
而且,当负荷功率因数100%时,则为:
V0-2=r1×(3×Ip2-3×Ipv2)
地点Pt2的电压
VPt2=V0-r1×(3×Ip2-3×Ipv2)。
(2)在第2配电线上连接太阳光发电装置(不能认为相对于第2配电线2b均等地配置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的情况)
在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的计算中,在不能认为相对于第2配电线2b均等地配置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的情况下,预先调查第2配电线2b的各地点Pt1、Pt2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发电容量(各地点的额定发电容量的总和),设定好初始值。
另外,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发电容量当然随日照量而变化,因此,通过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计算日照量-发电容量。
各需要者的负载量,从电压调整装置2的电流检测地点Pt0根据(送出功率-总发电容量(功率因数视为1))进行计算,视为相对于第2配电线2b均等地配置了负载量。另外,为了掌握负载的负载量,保持一天的时刻-负载量的数据。由此,根据第2配电线2b的配电线阻抗、负载量和各地点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发电容量,可以计算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电压计算式成为与上述PV1=PV2无关的式子。
图3是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具体例的整体结构图。图4是图3所示的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的具体例的详细结构图。
图3所示的电压调整装置2,在单相3线式配电线中,在输入端子R1、N1、T1输入单相3线式交流,从输出端子R2、N2、T2输出单相3线式交流。电压调整装置2具有: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检测在与输出端子R2连接的配电线的送电端流过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器22a、检测在与输出端子T2连接的配电线的送电端流过的电流的电流检测器22b、检测输出端子R2、N2、T2的电压的电压检测器23、电压调整部24a、24b、控制电路25、门电路26a、26b。控制电路25具有存储器25a。
存储器25a存储各地点间的配电线阻抗、和各地点的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额定发电容量(各额定电流)。控制电路25根据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电流检测器22a、22b、以及电压检测器23的检测信号,和来自存储器25a的各地点间的配电线阻抗以及各地点的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5的各额定发电容量(各额定电流),计算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
门电路26a、26b根据来自控制电路25的末端电压,向电压调整部24a、24b送出门信号。
电压调整部24a被设置在R-N相侧,电压调整部24b被设置在N-T相侧。电压调整部24a、24b根据来自门电路26a、26的门信号,为使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在规定值以内,通过使由交流半导体开关构成的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TRC5接通或者关断来改变补偿电压,来应对末端电压的电压上升以及电压下降。
在图4中表示电压调整部24a的详细结果。电压调整部24b也与电压调整部24a为相同结构。在此,说明电压调整部24a的结构。
在图4中,变压器T1a的一次线圈T1ap连接在输入端子R1和输出端子R2之间,将变压器T1a的二次线圈T1as的一端连接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TRC2的一端。变压器T1a的二次线圈T1as的另一端经由电抗器L1与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3、TRC4、TRC5的一端连接。
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的另一端与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5的另一端以及变压器T3的二次线圈T3s的一端连接。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2的另一端与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3的另一端连接,同时,经由熔丝F1与变压器T3的二次线圈T3s的另一端连接。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4的另一端经由熔丝F2与变压器T3的二次线圈T3s的中点端连接。变压器T3的一次线圈T3p的一端与变压器T1a的一次线圈T1ap的一端连接。变压器T3防止由于感应雷等导致的半导体元件的损坏。
图5表示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TRC5的接通/关断与补偿电压的关系。门电路26a向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TRC5的门端子输出门信号。
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TRC5根据门信号,如图5的表所示那样接通或关断,例如通过将补偿电压设为+5V、+2.5V、0V、-2.5V、-5V,来补偿变压器T1a的一次线圈T1ap的两端电压。
若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在规定电压以上,则最初把补偿电压设为-2.5V,若末端电压仍在规定电压以上,则把补偿电压设为-5V。若末端电压不到规定电压,则最初把补偿电压设为+2.5V,若末端电压仍不到规定电压,则把补偿电压设为+5V。
另外,例如如图1(b)所示,当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从200V线上升后,通过使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2、TRC5接通,补偿电压成为-5V。交流输入为200V,补偿电压为-5V,因此,交流输出、即地点(送电端)Pt0的电压成为195V,从200V线下降。
同样地,在T-N相的电压调整部24b中设置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6~TRC10,通过将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6~TRC10接通或者关断,可以独立地控制R-N相、T-N相,也能够应对不平衡负载。
图6是表示通过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2实现的电压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6说明通过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2实现的电压调整方法。此外,在此列举图2所示的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电流检测器22、电压检测器23检测出作为送电端的第2配电线2b的地点Pt0的电流、电压。另外,通过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检测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步骤S11)。
电压调整装置主体24内的控制电路25,根据来自检测用太阳能电池21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和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2的各额定发电容量(各额定电流),计算各太阳光发电装置4-1、4-2的实际的发电的各有效电流Ipv1、Ipv2(步骤S13)。
控制电路25根据来自电流检测器22的检测电流和来自电压检测器23的检测电压,求出有效电流、无效电流,根据各有效电流Ipv1、Ipv2的差,求出各负载3-1、3-2的有效电流Ip1、Ip2、无效电流Iq1、Iq2(步骤S15)。
接着,控制电路25使用配电线阻抗(r,x)的数据,通过预定的电压计算,计算第2配电线2b的末端电压(步骤S17)。所谓预定的电压计算,是在(1)中说明的与第2配电线2b连接的负载为功率因数负载的情况下的计算式。门电路26a、26b根据来自控制电路25的末端电压生成门信号。
接着,电压调整部24a、24b根据来自门电路26a、26b的门信号,为使末端电压在规定值内而使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元件TRC1~TRC10接通或关断,来调整并决定补偿量(补偿电压)(步骤S19)。
门电路26a、26b判定来自控制电路25的末端电压以及送电端电压是否在规定值内,当末端电压以及送电端电压不在规定值内时,生成门信号,然后返回步骤S19。
另一方面,在末端电压以及送电端电压在规定值内时,通过在步骤S19中决定的补偿量,由电压调整装置2进行补偿(步骤S23),确认地点Pt0的补偿结果(步骤S25)。
应答时间以及检测迟滞可以进行设定变更,设定为在实际运行中达到最佳。
另外,申请人使用模型系统对于使用本电压调整装置2的情况下的电压上升抑制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图7、图8表示其结果。图7表示图1所示的地点Pt0的仿真结果。图8表示图1所示的地点Pt5的仿真结果。
在此,送电端电压是106V、负载是7.5kw。从图8可知,针对地点Pt5的电压,地点Pt5的计算值求出为几乎是同一值。
由此可知,若使用本电压调整装置2,对于由第2配电线2b的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的各太阳光发光装置的各发电容量、以及日照量所导致的发电量的变化,可以从配电系统的送电侧计算出末端电压值,通过电压调整装置2进行调整,由此可以从送电侧恰当地维持末端电压。
于是,通过实施例1的电压调整装置2,例如当太阳光发电量超过负载量,末端电压上升了时,计算多个地点的各太阳光发电量,检测送电端的电流、电压,计算包含逆流的有效功率、无效功率。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和配电线阻抗计算末端电压,为使送电端电压、末端电压以及各地点电压在规定值以内,可以调整电压调整装置2的电压。
另外,电压调整装置2的连接位置不仅是送电端,也可以是中间点以及多个点。
(实施例2)
图9是实施例2的电压调整装置的具体例的电路结构图。图9的实施例2的电压调整装置使用了串联逆变器电路。该串联逆变器电路,相对于系统电源串联连接变压器T5(T7),通过构成逆变器的开关元件Tr1~Tr4(Tr5~Tr8),生成用于补偿系统电压的补偿电压,并施加给变压器T5(T7)。
变压器T6(T8)、二极管D1~D4(D5~D8)、电容器C1(C2)构成变换器。
电压补偿范围由变压器T5、T7的匝数比决定,由于使用了逆变器,因此电压的补偿量,因此可以使之连续变化。
本发明不限定于实施例1、2的电压调整装置。实施例1、2的电压调整装置应用于单相3线式的配电线,但本发明例如也可以应用于3相3线式的配电线。
另外,电压计算式也可以不通过上述简易式、而是通过仿真等的详细运算来计算出电压。
根据本发明,在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之间的多个地点连接负载,并且在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的情况下,对于根据日照量变化的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可以把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调整到规定值内。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配电设备等。

Claims (4)

1.一种电压调整装置,其经由第1配电线将输入端子连接在系统电源上,将输出端子连接在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上,所述第2配电线在从送电端到末端间的多个地点连接了负载、并且在所述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该电压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电流检测器,其检测流过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流;
电压检测器,其检测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
检测用太阳能电池,其为了预测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而设置,接收太阳光来发电,并将其发电量作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进行计测;以及
电压调整装置主体,其根据通过来自所述检测用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而算出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来自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电流、来自所述电压检测器的检测电压、以及所述第2配电线的配电线阻抗,调整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以使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在规定值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调整装置主体具备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根据来自所述检测用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和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额定发电容量,计算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根据来自所述电流检测器的检测电流和来自所述电压检测器的检测电压计算各负载的有效电流、无效电流,根据各负载的有效电流、无效电流和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和所述第2配电线的配电线阻抗,计算所述第2配电线的末端的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调整装置主体具备电压调整部,该电压调整部调整补偿量以使通过所述控制电路计算出的所述第2配电线的末端的电压在规定值内,由此调整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
4.一种电压调整装置的电压调整方法,所述电压调整装置经由第1配电线将输入端子连接在系统电源上,将输出端子连接在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上,所述第2配电线在从送电端到末端间的多个地点连接了负载、并且在所述多个地点中的至少一个地点连接了太阳光发电装置,
该电压调整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备以下步骤:
电流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流过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流;
电压检测步骤,用于检测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
为了预测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而设置,接收太阳光来发电,并将其发电量作为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进行计测的步骤;
根据所述太阳能电池发电量计算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的步骤;以及
电压调整步骤,用于根据所述各太阳光发电装置的各发电容量、来自所述电流检测步骤的检测电流、来自所述电压检测步骤的检测电压、以及所述第2配电线的配电线阻抗,调整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的电压,以使所述第2配电线的送电端到末端的电压在规定值内。
CN2010102428612A 2009-08-05 2010-07-30 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73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2273A JP5258698B2 (ja) 2009-08-05 2009-08-05 電圧調整装置および電圧調整方法
JP2009-182273 2009-08-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7315A true CN101997315A (zh) 2011-03-30
CN101997315B CN101997315B (zh) 2013-07-17

Family

ID=43764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286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7315B (zh) 2009-08-05 2010-07-30 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58698B2 (zh)
CN (1) CN10199731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5971A (zh) * 2014-06-13 2017-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电量推定装置及发电量推定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2764B2 (ja) * 2011-02-24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制御装置
JP5712043B2 (ja) * 2011-04-27 2015-05-07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電圧調整装置
JP5833338B2 (ja) * 2011-05-10 2015-12-16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低圧配電線のインピーダンス算出装置
JP5611138B2 (ja) * 2011-07-19 2014-10-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圧制御装置
JP5837384B2 (ja) * 2011-09-30 2015-12-24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電圧調整装置及び電圧調整方法
JP5939894B2 (ja) * 2012-06-08 2016-06-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配電系統の電圧調整装置、電圧調整方法および電力制御システム
WO2014054108A1 (ja) 2012-10-01 2014-04-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配電管理装置、電圧決定方法及び電圧決定プログラム
JP6219102B2 (ja) * 2013-09-10 2017-10-25 株式会社東芝 電力制御装置
JP6257084B2 (ja) * 2014-04-17 2018-01-10 サンケン電気株式会社 電圧調整装置
JP6075348B2 (ja) * 2014-10-01 2017-02-08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電圧調整装置
KR101696221B1 (ko) * 2015-09-14 2017-01-13 한국전력공사 선로 전압 측정 시스템, 선로 전압 측정 장치 및 선로 전압 측정 방법
CN112152226B (zh) * 2020-08-28 2022-08-02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分布式光伏节点的调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590A (zh) * 1999-09-29 2001-04-25 东芝株式会社 配电线路监控装置和方法及存储线路监控软件的存储媒体
JP2004274812A (ja) * 2003-03-05 2004-09-30 Hitachi Ltd 配電系統における電力品質維持支援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06230162A (ja) * 2005-02-21 2006-08-31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電圧調整装置、電圧調整方法、及び電圧調整プログラム
JP2007295738A (ja) * 2006-04-26 2007-11-08 Hitachi Ltd 電力設備演算装置、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設備演算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1788B2 (ja) * 2004-05-25 2008-06-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圧調整装置および電圧調整方法
JP2007129852A (ja) * 2005-11-04 2007-05-24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太陽光発電出力評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太陽光発電出力評価方法
JP2009065817A (ja) * 2007-09-10 2009-03-26 Kansai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配電系統の電圧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590A (zh) * 1999-09-29 2001-04-25 东芝株式会社 配电线路监控装置和方法及存储线路监控软件的存储媒体
JP2004274812A (ja) * 2003-03-05 2004-09-30 Hitachi Ltd 配電系統における電力品質維持支援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JP2006230162A (ja) * 2005-02-21 2006-08-31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電圧調整装置、電圧調整方法、及び電圧調整プログラム
JP2007295738A (ja) * 2006-04-26 2007-11-08 Hitachi Ltd 電力設備演算装置、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設備演算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15971A (zh) * 2014-06-13 2017-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电量推定装置及发电量推定方法
CN106415971B (zh) * 2014-06-13 2019-10-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电量推定装置及发电量推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7315B (zh) 2013-07-17
JP5258698B2 (ja) 2013-08-07
JP2011036091A (ja) 2011-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7315B (zh) 电压调整装置以及电压调整方法
Shadmand et al. Autotuning technique for the cost function weight factors i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power electronic interfaces
Loh et al. Autonomous operation of hybrid microgrid with AC and DC subgrids
EP2577832B1 (en) Reactive power management
CN103178733B (zh) 高效率三电平单相逆变器
Baghaee et al. Improvement of voltage stability and reduce power system losses by optimal GA-based allocation of multi-type FACTS devices
Majumder Aggregation of microgrids with DC system
Nagliero et al. Analysis of a universal inverter working in grid-connected, stand-alone and micro-grid
US2022026331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Power
CN106872818A (zh) 一种光储联合发电装置的并网性能测试系统及方法
US20170104334A1 (en) Solar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10224439A (zh) 用于储能并网逆变器的并网-孤岛模式切换方法
Bettanin et al. Volta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low voltage networks supplied through phase-decoupled on-load-tap-changer transformers
JP5712043B2 (ja) 電圧調整装置
Natesan et al. Applicability of droop regulation technique in microgrid-A survey
JP2012125020A (ja) 電圧調整装置
JP5833338B2 (ja) 低圧配電線のインピーダンス算出装置
She et al. A cost effective power sharing strategy for a cascaded multilevel converter based solid state transformer
Roy et al. GaN based transformer-less microinverter with extended-duty-ratio boost and doubly grounded voltage swing inverter
Sharmeela et al. Multi-level distribution STATCOM for voltage sag and swell reduction
Shah et al. Simulation &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static compensator (D-STATCOM)
Zamora Energy management and multi-layer control of networked microgrids
Peng General application of smart inverters in distribution and smart grid
Chitsazan et al. Phase shifting transformer-LCL (PST-LCL) filter: Modeling and analysis
Fontana Solid State Transform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7

Termination date: 2016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