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0315A -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0315A CN101990315A CN2009100902692A CN200910090269A CN101990315A CN 101990315 A CN101990315 A CN 101990315A CN 2009100902692 A CN2009100902692 A CN 2009100902692A CN 200910090269 A CN200910090269 A CN 200910090269A CN 101990315 A CN101990315 A CN 1019903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ation coding
- coding mode
- current
- downlink modulation
-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方法包括:A、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B、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CINR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C、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D、在根据数据包总数和有效数据包数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调整。本发明能够提高链路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吞吐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and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是指在发射机/接收机利用多天线发送/接收的技术,是无线移动天线领域中多天线技术的研究热点,也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此技术通过利用多径来抗击信道的各种随机衰落,有效的避免共道干扰,改变信道质量,从而改进网络的可靠性以及通信服务质量;通过利用空间资源,理论上可以在不消耗额外空口资源(时间、频率)的基础上成倍的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
MIMO技术主要有两种应用:分集空时编码(Space Time Coding,STC)(包括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以及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SM)。
分集STC技术同时利用了时间和空间,不提高系统容量,但是提高分集和编码增益,其原理见图1。如图1所示,输入字符即信息源被分为两组,每组为两个字符。在第一个字符时间内,每组的两个字符[C1,C2]同时从两根天线发送,在下一个字符时间内,这两个字符被变换成形式为[-C2 *,C1 *]再次从两根天线发出。这样接收天线在两个字符时间内就可以收到两个字符的两种不同形式,通过解码技术后还原出的字符正确率与两个字符时间内只收到两个字符的一种形式相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表现为误码率降低,链路的可靠性被提高,进而提高信号的覆盖范围。在覆盖范围一定且用户的误码率要求一定时,分集增益也可以转化为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如采用更高的调制编码方式等。
空间复用技术利用了空间,如图2所示,高速的数据流被分成并行的数据流同时进行发射,此时每根天线的发射数据是不一样的,在接收端再进行空间解调复用,重新组合成高速串行数据流。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系统传输速率和吞吐量。
由于无线信道实时变化,在某些时刻使用分集STC可以得到更好的信道增益,提高链路传输可靠性;在某些时刻采用空间复用SM技术可以提高信道传输速率,从而提高信道的吞吐量。单独使用STC技术或者SM技术都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有限的频带资源。
自适应调制和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在无线通信中是一个选择性的链路适应方法,AMC提供机动性来配合调制编码方案使每个用户到达平均信道情形。由于AMC,调制和编码格式被改变使之符合当前接收到的信号质量或信道情形。下行AMC通常是在非MIMO或者MIMO的空时编码模式下实现。
现有技术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的选择流程如下:基站中的AMC模块利用终端上报的下行载波与干扰噪声比(CINR)决定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基站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模块利用终端反馈的数据包信息决定MIMO模式,即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与下行MIMO模式是分开判断和调整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由于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调整的选择范围比较小,有可能出现链路可靠性得到保证,但吞吐量得不到提高,或者,理论吞吐量得到提升但是由于链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最终导致实际吞吐量反而下降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使得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适合于当前信道条件,从而提高链路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吞吐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基站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且所述对应关系表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B、基站中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载波与干扰噪声比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将当前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
C、基站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
D、根据所述数据包总数和所述有效数据包数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在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进行调整。
上述的调整方法,步骤D中包括:
在第一切换判决周期内,计算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统计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一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
在所述第一次数达到第一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下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大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上述的调整方法,步骤D中还包括:
在第二切换判决周期内,计算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二比值;
统计所述第二比值小于第二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
在所述第二次数达到第二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上述的调整方法,步骤D中还包括:
统计所述数据包总数连续为零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
在所述第三次数达到第三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上述的调整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切换判决周期大于第二切换判决周期。
上述的调整方法,其中,所述数据包总数为基站在一个上报周期内统计的非重传数据包的数目。
一种基站设备,包括:
对应关系表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且所述对应关系表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用于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载波与干扰噪声比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将当前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用于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
联合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总数和所述有效数据包数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在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HARQ技术来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的联合调整,使得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适合于当前信道条件,从而提高链路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吞吐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空时编码原理图;
图2为空间复用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在切换判决周期TUP内执行的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在切换判决周期TDOWN内执行的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上述基站设备中联合调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这里首先对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进行介绍。
HARQ技术是在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物理层技术,它将传统ARQ技术和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技术结合起来,发送方发送信息时采用FEC编码,接收方当接收信息出错比特数在纠错能力之内时,错误可以自行修正;当差错严重,无法纠正时,就请求重传。由于采用了多次重传,可以使HARQ技术能够较好抵消信道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HARQ技术的重传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是否适合当前的无线信道条件。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需要被重传的数据包很多,或者传输不成功的数据包很多,则说明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反之,如果某一段时间内,数据包正确率很高,几乎不需要被纠正与重传,则说明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适合当前信道条件。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HARQ技术来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根据判断结果进行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的联合调整。
参照图3,本发明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基站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且该对应关系表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由于在调制编码方式以及MIMO模式均固定的情况下,每个时隙上的字节数也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将每个时隙上的字节数等效于数据传输速率。将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组合,并将该组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即得到如下的对应关系表: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DIUC) | MIMO模式 | 数据传输速率 |
DIUC1 | MIMO1 | V1 |
DIUC2 | MIMO2 | V2 |
DIUC3 | MIMO3 | V3 |
... | ... | ... |
表1
表1中,V1≤V2≤V3...,即,数据传输速率逐级上升,DIUC和MIMO模式则是不同的组合。本发明对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的调整就是根据上表1来进行的。在调整过程中,当遇到不同的组合,但数据传输速率相等时,在可使用的DIUC范围内,优先选择MIMO模式为STC模式的组合,以尽可能保证链路可靠性。
步骤302:基站中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模块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CINR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将当前使用的MIMO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
本发明中提到的调制编码方式的大小,是指该调制编码方式在空时编码模式下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大小,调制编码方式的大小遵循如下规则:
1、调制阶数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大于调制阶数低的调制编码方式,例如,16QAM(CTC)1/2>QPSK(CTC)3/4;
2、调制阶数相同时,编码效率高的调制编码方式大于编码效率低的调制编码方式,例如,16QAM(CTC)3/4>16QAM(CTC)1/2。
AMC模块在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后,判断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是否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若是,则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将当前使用的MIMO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否则,保持当前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变。
步骤303:基站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模块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
由于不同的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信道条件可能不同,在本步骤中,HARQ模块是分别针对每个用户单独进行所述统计。为了避免基站频繁进行统计导致资源占用率过高,设定一个上报周期TH。上报周期TH到达后,HARQ模块统计在该周期内的数据包信息:数据包总数M,以及这M个数据包中传输成功的数据包数N,传输成功的数据包在本发明中被称为有效数据包。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信道情况,可以只统计首次传输的数据包数,将所述首次传输的数据包的数目作为所述数据包总数M,并统计这M个数据包中未经重传就传输成功的有效数据包的个数N。
步骤304:基站根据所述数据包总数和所述有效数据包数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在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调整。
考虑到频繁的调整会导致系统开销过大,同时考虑到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两个切换判决周期:第一切换判决周期(TUP)和第二切换判决周期(TDOWM),相应地,还设定两个切换门限:第一切换门限(THUP)和第二切换门限(THDOWM)。其中,在第一切换判决周期内判断是否需要上调数据传输速率,在第二切换判决周期内判断是否需要下调数据传输速率。为了在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传输数据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可以实现慢升快降,即TDOWM<TUP。
图4为本发明在切换判决周期TUP内执行的调整方法流程图,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在每个上报周期TH到达时,基站中的HARQ模块统计在该上报周期TH内的数据包总数M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N;
步骤402:计算该上报周期TH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N与所述数据包总数M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步骤403~404:判断所述第一比值是否大于第一门限(m%),若是,将第一次数NUP加1,否则,进入步骤406;
其中,第一门限m%可以根据具体的通信环境灵活设定,第一次数NUP初始时为0。
步骤405:判断所述第一次数NUP是否达到第一切换门限THUP,若是,说明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进入步骤407,否则,进入步骤406;
步骤406:判断第一切换判决周期TUP是否到达,若是,进入步骤408,否则,返回步骤401;
步骤407: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调整,从而上调数据传输速率;
具体地,是从所述对应关系表(表1)中向下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大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
步骤408:所有统计数据清零,进入下一个切换判决周期。
图5为本发明在切换判决周期TDOWN内执行的调整方法流程图,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在每个上报周期TH到达时,基站中的HARQ模块统计在该上报周期TH内的数据包总数M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N;
步骤502:计算该上报周期TH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N与所述数据包总数M的比值,得到第二比值;
步骤503~504:判断所述第二比值是否小于第二门限(n%),若是,将第二次数NDOWN加1,否则,进入步骤506;
其中,第二门限n%可以根据具体的通信环境灵活设定,第二次数NDOWN初始时为0。
步骤505:判断所述第二次数NDOWN是否达到第二切换门限THDOWN,若是,说明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进入步骤507,否则,进入步骤506;
步骤506:判断第二切换判决周期TDOWN是否到达,若是,进入步骤508,否则,返回步骤501;
步骤507: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调整,从而下调数据传输速率;
具体地,是从所述对应关系表(表1)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
步骤508:所有统计数据清零,进入下一个切换判决周期。
此外,如果HARQ模块的统计结果显示有连续多次数据包总数为零,那么,有可能是信道条件突然恶化导致数据无法传输,或者是不再做业务传输,此时也需要降低数据传输速率,以尽可能的增加信道增益,保证链路可靠性。具体包括:统计所述数据包总数连续为零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在所述第三次数达到第三切换门限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
以下给出实现上述方法的基站设备。
参照图6,本发明实施例的基站设备60,包括:
对应关系表建立模块61,用于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MIMO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且所述对应关系表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由于在调制编码方式以及MIMO模式均固定的情况下,每个时隙上的字节数也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将每个时隙上的字节数等效于数据传输速率。将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组合,并将该组合对应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得到如表1所示的对应关系表。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62,用于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CINR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将当前使用的MIMO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63,用于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
由于不同的用户与基站之间的信道条件可能不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63是分别针对每个用户单独进行所述统计。为了避免频繁进行统计导致资源占用率过高,设定一个上报周期TH。上报周期TH到达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63统计在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M,以及这M个数据包中的有效数据包数N,传输成功的数据包在本发明中被称为有效数据包。。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信道情况,可以只统计首次传输的数据包数,将所述首次传输的数据包的数目作为所述数据包总数M,并统计这M个数据包中未经重传就传输成功的有效数据包的个数N。
联合调整模块64,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总数和所述有效数据包数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在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进行调整。
考虑到频繁的调整会导致系统开销过大,同时考虑到系统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两个切换判决周期:第一切换判决周期(TUP)和第二切换判决周期(TDOWM),相应地,还设定两个切换门限:第一切换门限(THUP)和第二切换门限(THDOWM)。其中,在第一切换判决周期内判断是否需要上调数据传输速率,在第二切换判决周期内判断是否需要下调数据传输速率。为了在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传输数据稳定性的基础上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可以实现慢升快降,即TDOWM<TUP。
参照图7,所述联合调整模块64具体包括:
第一比值计算单元71,用于计算在第一切换判决周期的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第一次数计算单元72,用于统计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一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
第一调整单元73,用于在所述第一次数达到第一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下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大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
第二比值计算单元74,用于计算在第二切换判决周期的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二比值;
第二次数计算单元75,用于统计所述第二比值小于第二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
第二调整单元76,用于在所述第二次数达到第二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
此外,如果HARQ模块的统计结果显示有连续多次数据包总数为零,那么,有可能是信道条件突然恶化导致数据无法传输,或者是不再做业务传输,此时也需要降低数据传输速率,以尽可能的增加信道增益,保证链路可靠性。因此,所述联合调整模块64中还可包括:
第三次数计算单元(图未示),用于统计所述数据包总数连续为零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
第三调整单元(图未示),用于在所述第三次数达到第三切换门限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表1实例化得到如下的表2:
表2
假设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为:16QAM(CTC)1/2,下行MIMO模式为:SM模式,且终端上报的下行CINR不变。如果终端在此时的下载性能不好,需要下调数据传输速率。根据现有技术,会维持当前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16QAM(CTC)1/2不变,将下行MIMO模式调整为:STC模式。
而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则会从表2的当前条目(16QAM(CTC)1/2、SM)处,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24)、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16QAM(CTC)1/2)的第一个条目,查找结果为:QPSK(CTC)3/4、SM,并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MIMO模式切换为:QPSK(CTC)3/4、SM。在后续过程中,会利用HARQ技术来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下行MIMO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如果合适,从表2可以看出QPSK(CTC)3/4、SM模式比16QAM(CTC)1/2、STC模式的数据传输速率高50%;如果不合适,再切换为16QAM(CTC)1/2、STC模式。
根据以上的比较可知,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频谱利用率,从而提高链路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吞吐量。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且所述对应关系表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B、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载波与干扰噪声比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将当前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
C、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
D、根据所述数据包总数和所述有效数据包数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在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进行调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包括:
在第一切换判决周期内,计算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统计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一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
在所述第一次数达到第一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下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大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还包括:
在第二切换判决周期内,计算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二比值;
统计所述第二比值小于第二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
在所述第二次数达到第二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还包括:
统计所述数据包总数连续为零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
在所述第三次数达到第三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判决周期大于所述第二切换判决周期。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包总数为基站在一个上报周期内统计的非重传数据包的数目。
7.一种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应关系表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组合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对应关系表,且所述对应关系表中的数据传输速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自适应调制编码模块,用于根据终端上报的下行载波与干扰噪声比确定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并在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时,将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切换为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将当前使用的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空时编码模式;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模块,用于统计在每个上报周期内的数据包总数和其中的有效数据包数信息;
联合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包总数和所述有效数据包数判断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是否适合当前信道条件,并在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时,根据所述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和所述对应关系表对当前使用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进行调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调整模块包括:
第一比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在第一切换判决周期的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一比值;
第一次数计算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第一比值大于第一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一次数;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次数达到第一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下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大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调整模块还包括:
第二比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在第二切换判决周期的每个上报周期内所述有效数据包数与所述数据包总数的比值,得到第二比值;
第二次数计算单元,用于统计所述第二比值小于第二门限的次数,得到第二次数;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次数达到第二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合调整模块还包括:
第三次数计算单元,用于统计所述数据包总数连续为零的次数,得到第三次数;
第三调整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三次数达到第三切换门限时,确定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输出模式不适合当前信道条件,从所述对应关系表中向上查找数据传输速率小于当前数据传输速率、且下行调制编码方式不大于最大可选调制编码方式的条目,将当前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切换为所查找到的第一个条目中的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902692A CN101990315B (zh) | 2009-08-04 | 2009-08-04 |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
US13/383,280 US20120120840A1 (en) | 2009-08-04 | 2010-06-11 | Adjusting Method for Downlink Modulation Coding Mode and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ode and Device |
JP2012520895A JP2012533947A (ja) | 2009-08-04 | 2010-06-11 | ダウンリンク変調符号化方式及びマルチ入力マルチ出力モードの調整方法、並びに設備 |
PCT/CN2010/073826 WO2011015083A1 (zh) | 2009-08-04 | 2010-06-11 |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9100902692A CN101990315B (zh) | 2009-08-04 | 2009-08-04 |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0315A true CN101990315A (zh) | 2011-03-23 |
CN101990315B CN101990315B (zh) | 2013-08-07 |
Family
ID=43543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902692A Active CN101990315B (zh) | 2009-08-04 | 2009-08-04 |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120840A1 (zh) |
JP (1) | JP2012533947A (zh) |
CN (1) | CN101990315B (zh) |
WO (1) | WO2011015083A1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1387A (zh) * | 2011-04-26 | 2012-10-3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方法及装置 |
WO2012171313A1 (zh) * | 2011-06-16 | 2012-12-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916764A (zh) * | 2011-08-03 | 2013-02-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升阶周期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04885393A (zh) * | 2012-11-09 | 2015-09-02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 |
WO2016004566A1 (zh) * | 2014-07-07 | 2016-01-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保真技术的带宽选择方法及接入点ap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70128019A (ko) * | 2016-05-13 | 2017-11-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에서의 무선 통신 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706347B2 (en) * | 2003-05-15 | 2010-04-27 | Lg Electronics Inc. | Sign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ing multi-output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0492946C (zh) * | 2003-06-27 | 2009-05-27 |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中的反馈信息传输方法 |
WO2006049177A1 (ja) * | 2004-11-02 | 2006-05-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相手選択方法 |
CN101375523B (zh) * | 2005-01-12 | 2012-12-12 | 高通创锐讯有限公司 | 在mimo系统中选择mcs的方法 |
CN101030833B (zh) * | 2006-03-01 | 2012-09-0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自适应空时编码调制方法及使用其的发射机 |
CN101039164A (zh) * | 2006-03-14 | 2007-09-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输入输出系统下行链路数据处理方法和模块 |
CN101478364B (zh) * | 2008-01-02 | 2014-03-12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用于wcdma网络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
JP5388529B2 (ja) * | 2008-09-30 | 2014-01-15 |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 無線通信装置 |
US8107888B2 (en) * | 2009-03-04 | 2012-01-31 | Clearwire IP Holdings, LLC | Communication operating mode selection based on multi-path signal power measurement |
-
2009
- 2009-08-04 CN CN2009100902692A patent/CN101990315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6-11 JP JP2012520895A patent/JP2012533947A/ja active Pending
- 2010-06-11 WO PCT/CN2010/073826 patent/WO2011015083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6-11 US US13/383,280 patent/US2012012084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1387A (zh) * | 2011-04-26 | 2012-10-3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方法及装置 |
WO2012146020A1 (zh) * | 2011-04-26 | 2012-11-0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方法及装置 |
WO2012171313A1 (zh) * | 2011-06-16 | 2012-12-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调制编码方式的方法及装置 |
CN102916764A (zh) * | 2011-08-03 | 2013-02-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升阶周期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02916764B (zh) * | 2011-08-03 | 2017-08-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升阶周期的调整方法及系统 |
CN104885393A (zh) * | 2012-11-09 | 2015-09-02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 |
WO2016004566A1 (zh) * | 2014-07-07 | 2016-01-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保真技术的带宽选择方法及接入点ap |
US10069593B2 (en) | 2014-07-07 | 2018-09-0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Bandwidth selection method of wireless fidelity technology and access point AP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20120840A1 (en) | 2012-05-17 |
CN101990315B (zh) | 2013-08-07 |
JP2012533947A (ja) | 2012-12-27 |
WO2011015083A1 (zh) | 2011-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800302B2 (en) |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communications link | |
CN101361384B (zh) | 用于向移动通信网络的多个用户传送内容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0586052C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
CN100505612C (zh) | 一种确定重传数据块大小的方法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 |
US20100128650A1 (en)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CN101091328B (zh) | 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基站以及终端 | |
CN101990315B (zh) |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 |
US8570885B2 (en) | Uplink feedback in a multimedia broadcast/multicast services (MBM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CN104094546B (zh) | 基于接收质量和传输格式的冗余版本选择 | |
CN101449501A (zh) | 无线发送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 |
CN101174931A (zh) | 一种重传类型选择方法、相应的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及系统 | |
US10673574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group transmissions | |
CN102067499B (zh) | 利用单播链路来实现harq重传的方法和系统 | |
CN101969369A (zh) |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传输模式的切换方法、系统及装置 | |
CN1980112B (zh) | 支持扩展的链路适应技术的移动通信终端及其方法 | |
CN102098124A (zh) | 一种基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 |
CN102843227A (zh) | 一种基于媒体访问控制层重传方法和装置 | |
CN101621362B (zh) | 提高无线个人网信道利用率的方法 | |
CN103067140A (zh) | 控制信令发送方法及系统 | |
CN101911571A (zh) | 采用反馈信息的分组重传的方法 | |
CN101500258B (zh) | 在e_fach状态下信道质量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1931505B (zh) | 一种下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切换方法及基站设备 | |
Moulsley | Throughput of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for UMTS | |
CN100442935C (zh) | 一种高速下行分组接入切换方法 | |
CN102595513B (zh) | 一种基于重传触发多点协作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