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5393A -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 - Google Patents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5393A
CN104885393A CN201380069991.2A CN201380069991A CN104885393A CN 104885393 A CN104885393 A CN 104885393A CN 201380069991 A CN201380069991 A CN 201380069991A CN 104885393 A CN104885393 A CN 1048853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pattern
mode
throughput
pm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99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5393B (zh
Inventor
陈锡先
P.迪恩
赖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4885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5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53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53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 H04L1/0606Space-frequency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Abstract

无线电接入网(20)的节点(28)通过无线电接口(32)与无线终端(30)通信。节点(28)包括传送器(34)和控制器(40)。传送器(34)有选择地操作在多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中以便通过无线电接口(32)进行下行链路传送。控制器(40)使用终端速度值和吞吐量值来确定何时在多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之间切换以便与无线终端通信。多个MIMO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开环MIMO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在第二模式中,开环MIMO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尽管操作在开环MIMO中,但实现了诸如闭环MIMO优点的优点。

Description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
技术领域
该技术涉及无线电信,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使用多个天线传送信息,包含多输入和多输出(MIMO)传送模式。
背景技术
在典型蜂窝无线电系统中,无线终端(也称为移动台和/或用户设备单元(UE))经由无线电接入网(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络通信。无线电接入网(RAN)覆盖被划分成小区区域的地理区域,其中每个小区区域由基站(例如无线电基站(RBS))服务,RBS在一些网络中例如也被称为"NodeB" (UMTS) 或 "eNodeB" (LTE)。小区是由在基站站点处的无线电基站设备提供无线电覆盖的地理区域。每个小区由在小区中广播的本地无线电区域内的身份标识。基站通过操作在射频上的空中接口与基站范围内的用户设备单元(UE)通信。
在无线电接入网的一些版本中,几个基站通常连接(例如通过陆线或微波)到控制器节点(诸如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或基站控制器(BSC)),其监管和协调连接到其的多个基站的各种活动。无线电网络控制器通常连接到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络。
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其从第二代(2G)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演进而来。UTRAN实质上是对于用户设备单元(UE)使用宽带码分多址的无线电接入网。在称为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的论坛中,电信供应商特别提出第三代网络和UTRAN的标准并达成一致,并且调查研究了增强数据速率和无线电容量。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网(E-UTRAN)的规范在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内正在进行。演进的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网(E-UTRAN)包括长期演进(LTE)和系统架构演进(SAE)。长期演进(LTE)是3GPP无线电接入技术的变型,其中无线电基站节点连接到核心网络(经由接入网关或者AGW)而不是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一般而言,在LTE中,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的功能分布在无线电基站节点(LTE中的eNodeB)与AGW之间。因此,LTE系统的无线电接入网(RAN)具有实质上“扁平”的架构,包括无线电基站节点,无需向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节点报告。
近来,蜂窝运营商已经开始基于长期演进(LTE)无线系统提供移动宽带。由设计用于数据应用的新装置推动,最终用户性能要求稳定地增长。因此,使蜂窝运营商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谱资源的技术越来越重要。表1示出了用于长期演进(LTE)的各种下行链路传送模式,包含各种MIMO模式。
表1:LTE传送模式
传送模式 下行链路传送方案
模式1 单天线端口(SISO或SIMO)
模式2 传送分集
模式3 开环空间复用
模式4 闭环空间复用
模式5 多用户MIMO
模式6 闭环秩1空间复用
模式7 单天线端口波束成形
模式8 双层波束成形
MIMO(多输入和多输出)是提供谱效率中基本改进的关键技术之一。MIMO涉及在传送器和接收器使用多个天线改进通信性能。MIMO在数据吞吐量和链路范围上提供了显著增加,无需附加的带宽或增大的传送功率。为了这么做,MIMO将相同的总传送功率分散在天线上,以实现改进谱效率的阵列增益,或实现改进链路可靠性(降低衰落)的分集增益。
当前,存在两个广泛使用的MIMO技术:OL-MIMO(开环MIMO)和CL-MIMO(闭环MIMO)如在题为“Maximizing LTE Performance Through MIMO Optimization”  ( http://rfsolutions.pctel.com/artifacts/MIMOWhitePaperRevB-FINAL.pdf )的白皮书中所概述的,开环和闭环模式在由UE报告信道条件的细节度和频率上有所不同。eNodeB依赖于来自UE的详细且及时的信息,以便对于现有信道条件应用最佳天线和数据处理技术。根据UE的数据处理速度以及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中到eNodeB的其连接的质量,LTE将操作在闭环或开环模式。
当UE移动太快而不能及时提供有关信道条件的详细报告以便eNodeB选择预编码矩阵时,eNodeB在开环与UE通信。其它因素,诸如UE处理速度或上行链路数据容量(其也可受UE规范影响),可导致开环操作,甚至当UE移动相对缓慢时。UE的能力因此对于实现来自具体多路径条件的最佳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在开环操作中,eNodeB从UE接收最少信息:(1)秩指示符(RI),其指示在当前信道条件和调制方案下可支持的层数;以及(2)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其是在当前传送模式下的信道条件的概括,并且其大致对应于信噪比(SNR)。eNodeB然后使用CQI选择信道条件的正确调制和编码方案。与此调制和编码方案组合,CQI还可被转换成期望吞吐量。eNodeB基于由UE报告的CQI和RI是否匹配期望值以及是否以可接受误差率接收信号来调整其传送模式和专用于UE的资源量。
在闭环操作中,UE分析每个传送(Tx)的信道条件,包含多路径条件。在闭环MIMO中,接收器经由特殊反馈信道向传送器报告信道状况,使其有可能对改变的环境做出响应。具体地说,在闭环MIMO中,UE提供:RI;根据RI值的一个或两个CQI报告;以及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
预编码在本领域是众所周知的,并且一般而言,被应用到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上携带的数据,以便增大接收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这是通过使用从UE反馈回的信道信息为每个传送层(流)设置不同传送天线权重进行的。用于预编码的理想传送天线权重根据由                                                给出的信道矩阵H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生成,其中表示Hermitian转置。LTE Rel.8使用基于码书的预编码,其中一组预定预编码矩阵候选(码书)当中的最佳预编码权重被选择成最大化预编码后所有层上的总吞吐量,并且这个矩阵的指数(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被反馈回基站(eNodeB)。
图9A图示了常规闭环MIMO操作的一些基本方面。图9A的动作A-1示出了无线终端向节点发送许多参数(包含RI、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HARQ ACK/NAK和CQI)中的一个或多个报告。作为动作A-2,基站节点评估无线终端的报告。动作A-3包括基站节点关于适当传送模式进行其判定。然后,作为动作A-4,基站节点使用更高层信令向无线终端传递传送模式的其判定。在接收到由基站节点判定的传送模式后,作为动作A-5,无线终端实现并确认由基站节点判定的传送模式。直到此类确认的时间,基站以某一模糊度操作。在从无线终端接收到确认后,作为动作A-6,基站节点然后开始使用新传送模式,例如在动作A-3判定的传送模式,向无线终端调度传送。常规开环MIMO的方面采用类似于在图9A中示出的动作的动作,然而要理解,在动作A-1的开环MIMO中,无线终端不传送PMI,并且对于每个参数,传送在两个码字上平均的值,而不是两个码字中每个码字的值。
当移动速度低时,仿真结果看起来指示CL-MIMO比OL-MIMO具有更好的性能。然而,当移动速度高时,CL-MIMO的优势消失。
给定如下事实:在CL-MIMO中接收器向传送器报告有关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信道状况,LTE中常规CL-MIMO的问题是,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开销增大与用户数成正比。确切地说,LTE CL-MIMO要求每用户两个信道质量(CQI)报告加上一个PMI报告。
对于给定UE,LTE系统可在CL-MIMO与OL-MIMO模式之间切换。但是,转变或切换可能是慢的。模式之间的转变要求(通常)花数百毫秒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这降低了LTE对迅速改变射频(RF)信道条件做出响应的能力,其又影响系统容量。
发明内容
在一方面,本文公开的技术涉及通过无线电接口与包括传送器和控制器的无线终端通信的无线电接入网的节点。传送器有选择地操作在多个传送模式以便通过无线电接口进行下行链路传送,所述多个传送模式中的至少一个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送模式。控制器使用终端速度值和吞吐量值来确定何时在多个传送模式之间切换以便与无线终端通信。
在示例实施例中,多个传送模式包含多个MIMO模式。多个MIMO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中,开环MIMO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在第二模式中,开环MIMO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在基本操作中,控制器配置成确定在多个模式中的哪个模式中节点相对于无线终端通过执行基本动作(1)至基本动作(4)而操作。当节点处于第一模式时执行基本动作(1)和基本动作(2);当节点处于第二模式时执行基本动作(3)和基本动作(4)。
在第一模式动作中,取决于终端速度值的基本动作(1)包括:如果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则将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第一模式。当终端速度值在终端速度阈值以下时,执行基本动作(2),并且包括两个子动作。子动作(2a)包括:当第一模式吞吐量值超过吞吐量阈值时,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二模式。子动作(2b)包括:当第一模式吞吐量值不超过吞吐量阈值时,将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第一模式。
在第二模式动作中,也取决于终端速度值的基本动作(3)包括:如果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则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一模式。当终端速度值不超过终端速度阈值时,在第二模式执行基本动作(4),并且包括两个子动作。子动作(4a)包括:当第二模式吞吐量值不超过吞吐量阈值时,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一模式。子动作(4b)包括:当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确实超过吞吐量阈值时,将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第二模式。
在示例实施例中,在第一模式中,控制器配置成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1)和(2)时用于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以及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1)和(2)时用于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如果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超过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控制器配置成当重复动作(1)和(2)时使用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一模式吞吐量值。如果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不超过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控制器配置成当重复动作(1)和(2)时使用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一模式吞吐量值。在获得在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的示例实现中,控制器进一步配置成通过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第二码字吞吐量值之和确定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至少一项。
在示例实施例中,在第二模式中,控制器配置成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3)时用于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以及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3)时用于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当处于第一模式时并且当终端速度值不超过终端速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配置成执行如下另外动作:将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与吞吐量阈值进行比较;如果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吞吐量阈值,则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一模式;但否则,当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是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时,使用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动作(3);或者当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是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时,使用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动作(3)。
在示例实施例和模式中,控制器配置成通过以下步骤来估计吞吐量值:(1)使用由无线终端报告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2)通过减去参考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RS)从所述SINR中导出信道增益与干扰噪声比(GINR);(3)向所述GINR应用平滑滤波器以获得平滑的GINR值;(4)使用HARQ ACK/NACK反馈来调整所述GINR以获得调整GINR;(5)使用所述平滑的GINR值、所述调整GINR值和PDSCH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来获得每个码字的吞吐量值。控制器配置成将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吞吐量值相加以获得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的最终吞吐量值。
在示例实施例和模式中,提供了控制器确定GINR调整值的各种示例技术。
在示例实施例和模式中,控制器配置成使用HARQ反馈来调整吞吐量值。
在示例实施例和模式中,基站节点的传送器使用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向无线终端传递所述确定。
在示例实施例和模式中,多个传送模式进一步包括第三模式,其是秩1模式,并且其中节点进一步配置成使用秩指示符值和/或终端速度值确定何时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秩1模式或者从秩1模式切换开。
还提供了操作基站节点和通信网络的示例方法。
附图说明
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前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根据附图中所图示的优选实例的如下更具体描述将显而易见,附图中附图标记遍布各个视图指的是相同部分。图形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重点被放在说明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原理上。
图1A是包含通过无线电接口与无线终端通信并且在多个MIMO传送模式之间切换的节点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1B是包含通过无线电接口与无线终端通信并且在多个MIMO模式之间切换的节点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包含通过无线电接口与无线终端通信并且在三个MIMO模式之间切换的节点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示例实施例由MIMO模式切换控制器执行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根据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第一模式由MIMO模式切换控制器执行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根据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第二模式由MIMO模式切换控制器执行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三模式(例如秩1模式,诸如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由MIMO模式切换控制器执行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在执行吞吐量估计技术中示出的由MIMO模式切换控制器执行的基本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图示在图2的三个传送模式之间切换的图解视图。
图9A是描绘在常规MIMO操作中传送模式的选择中涉及的基本动作的图解视图。
图9B是描绘根据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实施例在MIMO操作中传送模式的选择中涉及的基本动作的图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如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非限制的目的,阐述了特定细节,诸如具体架构、接口、技术等,以便提供对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全面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本文公开的技术可在脱离这些特定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实行。也就是说,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各种布置,其虽然在本文中未明确描述或示出,但仍实施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原理,并且包含在其精神和范围内。在一些实例中,众所周知的装置、电路和方法的详细描述被省略了,以免用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文公开的技术的描述模糊不清。本文阐述在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原理、方面和实施例的所有语句以及其特定示例都意图涵盖其结构和功能等同物。附加地,意图是,此类等同物包含当前已知的等同物以及在未来开发的等同物,即,所开发的执行相同功能的任何元件,不管结构如何。
从而,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文中的框图可表示实施技术原理的说明性电路或其它功能单元的概念视图。类似地,将认识到,任何流程图、状态转变图、伪代码等都表示可基本上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表示并由计算机或处理器如此执行的各种过程,不管此类计算机或处理器是否明确示出。
包含功能块(包含但不限于标记为或描述为“计算机”、“处理器”或“控制器”的功能块)的各种元件的功能可通过使用硬件(诸如电路硬件和/或能够执行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编码指令形式的软件的硬件)来提供。从而,此类功能和所图示的功能块将被理解为硬件实现的和/或计算机实现的,并且从而是机器实现的。
在硬件实现方面,功能块可包含或涵盖(而非限制)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精简指令集处理器、硬件(例如数字或模拟)电路,包含但不限于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以及(在合适的情况下)能够执行此类功能的状态机。
在计算机实现方面,计算机一般被理解成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或一个或多个控制器,并且术语计算机和处理器以及控制器在本文可互换采用。当由计算机或处理器或控制器提供时,功能可由单个专用计算机或处理器或控制器、单个共享计算机或处理器或控制器、或多个单独的计算机或处理器或控制器提供,其中一些可以是共享的或分布式的。而且,使用术语“处理器”或“控制器”也将被视为指能够执行此类功能和/或执行软件的其它硬件,诸如上面阐述的示例硬件。该技术此外可被视为完全实施在含有将使处理器执行本文描述的技术的适当的计算机指令集的任何形式计算机可读存储器(诸如固态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内。
图1A示出了包括节点28和至少一个无线终端30的示例无线电通信网络20。节点28通过无线电接口32与至少一个并且通常是许多无线终端通信。在与本技术相关的基本构造中,节点28包括传送器34和控制器36。传送器34有选择地操作在多个传送模式以便通过无线电接口32向无线终端30进行下行链路传送。多个传送模式中的至少一个是具有秩1(R1)传送能力的模式;多个传送模式中的至少另一个是具有大于秩1的传送能力的模式,例如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因此,传送器34包括多个天线38。向天线38馈送相应信号,这些信号已经被处理以便传送。
节点28可以是通过无线电接口32传送到无线终端的任何类型无线电接入节点。例如,节点28可以是基站节点,宏或者微(诸如例如毫微微或微微基站)。节点28可以是施主节点或中继节点。节点28不限定于任何具体无线电接入网技术,不过在所图示的实施例中,它在长期演进(LTE)中具有特别有益的采用。而且,将认识到,节点28通常具有在图1B中未图示的其它单元或元件,诸如(例如)到其它节点(例如其它基站)的接口以及到其它网络(诸如一个或多个核心网络)的接口。
控制器36可控制或监管节点28的一些或所有可操作方面,包含诸如下面的此类可操作方面:在节点28与无线终端30之间建立用于通信的一个或多个承载;调度用于从节点28到无线终端30的下行链路(DL)上的传送的帧和/或用于从无线终端30到节点28的上行链路(UL)上的传送的帧;格式化用于在下行链路(DL)上的传送的此类帧并处理在上行链路(UL)上接收的帧;对于节点28和无线终端30中之一或二者的功率控制;分集组合;以及切换(仅举这几个例子)。对于本文公开的技术,控制器36包含用于确定何时在多个传送模式之间切换的控制逻辑。为了方便起见,此类控制逻辑和存储或托管控制逻辑的设备也被称为传送切换控制器40。
图1的示例实施例的传送模式可以是表1的任何传送模式。然而,至少一个传送模式优选具有秩1(R1)传送能力,例如秩1传送子模式,并且至少另一个传送模式具有大于秩1的传送能力,例如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传送模式。作为示例,图1A中示出了具有秩2能力的传送模式。特别适合于本文公开的技术的传送模式是表1的模式4、7和8,不过也可采用其它传送模式。
图1B示出了图1A的示例实施例的特定情况,再次示出了示例无线电通信网络20包括节点28和至少一个无线终端30。在图1B的基本构造节点28中,还包括传送器34和控制器36。图1B的传送器34有选择地操作在多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以便通过无线电接口32向无线终端30进行下行链路传送。因此,传送器34还包括多个天线38。向天线38馈送相应信号,这些信号已经被处理以便例如根据MIMO技术传送。由于双天线配置是在LTE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因此本公开的示例聚焦在双天线情形上。然而,本文公开的基本技术也可应用于其他天线配置。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2x2 MIMO传送一般涉及:将调制符号映射到来自两个码字的两个空间层;预编码(使用具有大小2x2的预编码矩阵乘以信号);将两组预编码值映射到帧的资源元素上;生成表示资源元素的OFDM信号;以及将OFDM信号施加到MIMO天线阵列的两个天线端口。在示例实施例中,前述MIMO功能可由节点28的控制器36执行。
在基本示例实施例中,传送器34在其中有选择地操作的多个MIMO模式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一模式是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第二模式是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一或二者可具有秩1(R1)能力。如在本领域中已知的,循环延迟分集(CDD)是在基于OFDM的电信系统中使用的分集方案,将空间分集变换成频率分集,避免符号间的干扰(ISI)。实质上,CDD在时间方向移位传送信号,并通过单独传送天线传送修改的(例如移位的)信号拷贝。传送天线特定信号修改,即时间移位,被循环插入,使得没有附加符号间干扰(ISI)发生。
在MIMO模式切换方面,对于第一示例实施例,图1B示出了第一模式(具有循环分集延迟操作的开环MIMO)和第二模式(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并且通过箭头进一步图示了模式之间的切换。例如,箭头M1-M2图示了从第一模式到第二模式的切换,并且箭头M2-M1图示了从第二模式到第一模式的切换。根据本文公开的技术,一般而言,第一模式(具有循环分集延迟操作的开环MIMO)用在存在足够高终端速度时,其指示无线终端30的速度高,并且信道正在迅速改变。在此类(高多普勒)条件下,改变PMI没有益处。
对于另一示例实施例,图2示出多个MIMO模式还可包含其它模式,诸如第三模式。在图2B的示例中,第三模式碰巧是秩1模式(RI=1),诸如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不过在切换中也涉及其它秩1(R1)模式(诸如例如波束成形或传送模式4,秩1)。因此,图2通过箭头M1-M3进一步示出了从第一模式到第三模式的切换;通过箭头M2-M3示出了从第二模式到第三模式的切换;通过箭头M3-M1示出了从第三模式到第二模式的切换;以及通过箭头M3-M2示出了从第三模式到第二模式的切换。从而,第二示例实施例从而在此工作中涉及具有大CDD和SFBC的OL-MIMO(见表1)的传送模式3和CL-MIMO的传送模式4。在本文公开的技术中,闭环MIMO由没有CDD的OL-MIMO替换(其中PMI不需要从UE发送)。使用本文公开的技术,自适应地选择最佳传送方案来实现最优性能。
应该认识到,可利用多于三个模式。例如,在另一示例实施例中,可利用图2的三个模式,并且也可利用其他模式。此类其它模式例如可包含来自表1的传送模式4(秩1)、传送模式7和传送模式8。
如本文所更详细描述的,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使用吞吐量值(例如TPV 41)和终端速度值(终端速度值[TSV] 42)确定何时在多个传送模式之间切换,以便与无线终端30通信。本文所使用的“吞吐量”或“吞吐量值”是每个资源元素(RE)的信息位的数量。吞吐量值对于不同MIMO模式可不同,例如,不同地确定。
在示例实现中,终端速度值可以是参考无线终端获得的多普勒移位值。它可通过比较两个参考符号之间的相位改变来导出。作为多普勒测量的备选,传送切换控制器40还可使用滤波时间调整来估计UE速度。例如,可使用延迟改变(距离)的速率来估计终端速度(多普勒)。
图1B还示出了无线终端30的非详尽细节,包含MIMO可兼容收发器44和无线终端控制器46。收发器44包括适当天线结构48以及用于在下行链路(DL)上从节点28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和用于准备在上行链路(UL)上传送到节点28的信号的电路。控制器36处理在下行链路(DL)上接收(例如在帧中)的数据,并准备用于在上行链路(UL)上传送的帧;在功率控制环中协同操作;以及向节点28提供各种报告和信息,包含信道增益与干扰噪声比(GINR)基于的信道质量指示符或指数(CQI)。
在基本操作中,传送切换控制器40配置成确定在多个模式中的哪个模式中节点相对于到无线终端的下行链路传送通过执行图3的基本动作(1)至基本动作(4)而操作。当节点处于第一模式时执行基本动作(1)和基本动作(2);当节点处于第二模式时执行基本动作(3)和基本动作(4)。
在第一模式动作中,图3的基本动作(1)包括:检查终端速度值(TSV),并且然后,如果下行链路(DL)传送在那时处于第一模式并且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TSV>T1) ,则将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第一模式。 当终端速度值不超过终端速度阈值 (TSV≤ T1)时执行基本动作(2)包括:检查第一模式吞吐量值(TPV1),并且进一步包括两个子动作。子动作(2a)包括:当第一模式吞吐量值(TPV1)超过吞吐量阈值(T2)时,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二模式。子动作(2b)包括:当第一模式吞吐量值(TPV1)小于吞吐量阈值(T2)时,将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第一模式。
在第二模式动作中,也取决于终端速度值并涉及检查终端速度值的基本动作(3)包括:如果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TSV>T1),则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一模式。当终端速度值不超过终端速度阈值(TSV≤T1)时,在第二模式执行基本动作(4),并且包括两个子动作。 子动作(4a)包括:当第二模式吞吐量值(TPV2)不超过吞吐量阈值(T2)时,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一模式。子动作(4b)包括:当第二模式吞吐量值(TPV2)确实超过吞吐量阈值(T2)时,将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第二模式。
在图4和图5中分别示出了由传送切换控制器40所执行的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和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基本示例动作或步骤。在所涉及的动作当中,图4示出了从具有大CDD的OL-MIMO切换到没有CDD的SFBC或OL-MIMO所需的条件。相反,图5示出了从没有CDD的OL-MIMO切换到具有大CDD的SFBC或OL-MIMO所需的条件。图5示出了从SFBC切换到具有大CDD的OL-MIMO或从SFBC切换到没有CDD的OL-MIMO所需的条件。
图4图示了用于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两个备选入口点:入口点4-0(A)和入口点4-0(B)。类似地,图5图示了用于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两个备选入口点:入口点5-0(C)和入口点5-0(D)。图5图示了用于第三模式(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的仅一个入口点:入口点6-0(E)。为了简洁起见,这5个入口点在图4、图5和图6中也被显示为在内部分别包含字母“A”—“E”中适当字母的符号,并且这些入口点的文本参考也可简单地用字母“A”—“E” 表示。
如上面所指示的,秩指示(RI)由无线终端30报告。秩指示(RI)确定传送切换控制器40是否切换到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例如,传送切换控制器40是否跳到图6的入口点6-0(E)。作为通用规则,当RI=1时,使用SFBC。备选地,当RI=2时,采用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或者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
图4实质上包括逻辑的两个分支:第一分支或“A”分支,其可通过入口点4-0(A)发起;以及第二分支或“B”分支,其可通过入口点4-0(B)发起。类似地,图5实质上包括逻辑的两个分支:第一分支或“C”分支,其可通过入口点4-0(C)发起;以及第二分支或“D”分支,其可通过入口点4-0(D)发起。图4的两个分支实质上是彼此的镜像图像,不过一个分支的其中一些动作可使用与其镜像分支不同的变量(因此还有不同的变量值)。图5的分支C和D也存在相同的准镜像。
两个分支之间的差异包含对于每个使用的不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这又影响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值和吞吐量值(它们最终通过对于该分支采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来确定)。
对于秩指示 (RI)=2的情况,在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和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中都考虑两个PMI。在表达式1中描述了两个PMI。
表达式(1):  以及  。
一般而言,基于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1)处理图4的左分支(“A”分支)和图5的左分支(“C”分支),并且基于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2)处理图4的右分支(“B”分支)和图5的右分支(“D”分支)。
除了秩指示(RI)和终端速度外,吞吐量值也被用作确定是否在不同PMI之间切换的输入。在图4和图5中,吞吐量值由“TPV”表示,并且由信号与噪声和干扰比(SINR)以诸如本文通过示例描述的方式确定。
如之前所提到的,吞吐量,从而还有吞吐量值,是每个资源元素(RE)的信息位的数量。如本文所使用的,在一些实例中,吞吐量值一般表示为TVP,在其它实例中,吞吐量值被例示为具有一个下标(例如TVPi),并且在又一些实例中,吞吐量值被例示为具有两个下标(例如TVPij)。在此类标记法中,第一下标(“i”)指示PMI号码,并且第二下标(“j”)指示码字。比如,TPV10表示PMI1和码字0的吞吐量值;TPV21表示PMI2和码字1的吞吐量值;等等。一般而言,在一模式内,将选择具有较高吞吐量值的PMI。
在图4和图5描绘的技术中使用计数器“M”来指示用于不同PMI的吞吐量值是否可用。仅当用于两个PMI的吞吐量值都可用时,可进行上面提到的吞吐量值的比较。
在分别执行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和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图4和图5的逻辑时,传送切换控制器40在其确定应该使用具有大CDD的OL-MIMO还是没有CDD的OL-MIMO时使用吞吐量阈值(T2)。一般而言,当吞吐量值低时,应该使用具有大CDD的OL-MIMO。偶然地,在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中,用于每个码字的吞吐量值是相同的,并且从而,可获得实现的一些简化。但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涉及两个码字,例如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并且吞吐量值相对于这两个码字是不同的。
图4的两个分支,例如图4的分支A和图4的分支B,一般遵循类似逻辑方案。因此,分支A和分支B在本文一般共同讨论。一般而言,采用命名法X-Y(Z)讨论图4和图5的相应动作,其中X表示每个动作的图和前言(例如图4和图5),Y表示分支中的动作编号(例如0至8),并且Z表示分支(例如分支A、B、C或D)。
在动作4-0(Z)的相应入口点进入之后,在动作4-1(Z),分支A和分支B中的每个将其计数器M初始化成0。将想起,在图4中使用“M”指示用于不同PMI的吞吐量值是否可用。
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1)可应用于图4的分支A和图5的分支C,并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2)可应用于图4的分支B和图5的分支D。在常规实践中,无线终端可基于从接收的信号中导出的信道条件计算PMI。然而,在本文公开的技术中,节点28(例如eNB)基于吞吐量(例如吞吐量值)判定是否将使用PMI。而且,至少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PMI是固定的。对于一般表示为动作4-2(Z)的两个动作,表2图示了对于每个动作确定值:
表2: 根据PMI确定的值
动作4-3(Z)包括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以确定秩指示(RI)是否等于2。如果秩指示(RI)小于2,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例如,图6的入口点“E”或动作6-0(E)。如果秩指示(RI)确实等于2,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作为动作4-4(Z)检查相应分支Z的适当吞吐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吞吐量阈值(T2)。和阈值T1一样,吞吐量阈值T2也可从仿真和/或现场测量导出。阈值T1和T2对于所有分支可都一样。
在第一模式中,如果动作4-4(Z)的检查是肯定的,例如,如果吞吐量值大于第二阈值,则作为动作4-5(Z),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终端速度值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例如终端速度阈值T1。终端速度阈值T1可从仿真和/或现场测量中导出。如果终端速度值TSV不超过第一阈值T1,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知道跳到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例如跳到动作5-0(C)或动作5-0(D)。跳到动作5-0(C)还是动作5-0(D)的发生可随机确定,并且在任何具体时间,跳到动作5-0(C)还是动作5-0(D),是不重要的。然而,优选的是,当跳到另一模式时,其跳到近似相等分布的不同入口点,或者至少,不总是或占优势地跳到两个可能入口点C或D的任何具体入口点。对于本文描述的其它跳,例如从第二模式跳到动作4-0(A)或动作4-0(B),也是成立的。
在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中,如果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T1,或者如果相应分支Z的吞吐量值小于第二阈值T2,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继续动作4-6(Z)。
作为动作4-6(Z),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计数器M的值是否为0。如果计数器M为0,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实现了它尚未能够计算两个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的吞吐量值,并且然后准备通过执行动作4-7(Z)这么做。动作4-7(Z)包括递增计数器M(例如M=M+1)。然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镜像分支的动作4-2(Z)。例如,在动作4-7(A)之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动作4-2(B),以便确定在表2的第二列中出现的值。相反,在动作4-7(B)之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动作4-2(A),以便确定在表2的第一列中出现的值。执行动作4-2(Z)使传送切换控制器40能够获得该模式的两个吞吐量值。
如果在动作4-2(Z)所确定的计数器M不是0,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执行每个分支的动作4-8(Z),以便比较两个值TPV1与TPV2。两个值TPV1和TPV2中无论哪个大都确定在哪个模式分支中传送切换控制器40将继续执行。例如,在第一模式中,如果TPV1大于TPV2,则执行将保持或跳到分支A;如果TPV1不大于TPV2,则执行将保持或跳到分支B。
从而,可以看到,对于图4的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来确定当执行动作4-4(A)时用于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但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来确定当执行动作4-4(B)时用于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进一步说,如果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超过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如在动作4-8(A) 或4-8(B)所确定的),则当重复动作4-4(A)时,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使用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一模式吞吐量值。另一方面,如果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不超过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当重复动作4-4(B)时,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使用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一模式吞吐量值。
图5的两个分支,例如图5的分支C和图5的分支D,一般遵循类似逻辑方案。因此,这两个分支在本文一般共同讨论,其中采用命名法X-Y(Z)来讨论相应动作,其中X表示每个动作的附图和前言(即图5),Y表示分支中的动作编号(例如0至8),并且Z表示分支(例如分支C或D)。
在动作5-0(Z)的相应入口点进入之后,在动作5-1(Z),每个分支将其计数器M初始化成0。将想起,使用“M”指示用于不同PMI的吞吐量值是否可用。
如从前述所理解的,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1)可应用于图5的分支C,并且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2)可应用于图5的分支D。对于一般表示为动作5-2(Z)的两个动作,上面表2示出了对于每个动作确定值。
动作5-3(Z)包括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以确定秩指示(RI)是否等于2。如果秩指示(RI)不等于2,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例如,图6的入口点“E”或动作6-0(E)。如果秩指示(RI)等于2,则作为动作5-4(Z),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终端速度值是否超过第一阈值,例如终端速度阈值T1。如上面所指示的,在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中,如果终端速度值TSV超过终端速度阈值T1,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从第二模式切换到第一模式,例如跳到动作4-0(A)或动作4-0(B)。如上面所提到的,跳到动作4-0(A)还是动作4-0(B)可随机确定。如果在动作5-4(Z)确定终端速度值不超过第一阈值,例如终端速度阈值T1,则作为动作5-4(Z),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计数器M的值是否为0。如果计数器M为0,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实现了它尚未能够计算两个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的吞吐量值,并且然后准备通过执行动作5-6(Z)这么做。动作5-6(Z)包括递增计数器M(例如M=M+1)。在递增计数器M之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镜像分支的动作5-2(Z)。例如,在动作5-7(C)之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动作5-2(D),以便确定在表2的第四列中出现的值。相反,在动作5-7(D)之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跳到动作5-2(C),以便确定在表2的第三列中出现的值。执行动作5-2(Z)使传送切换控制器40能够获得该模式的两个吞吐量值。
如果在动作5-5(Z)确定计数器M不是0,则作为动作5-7(Z),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分支C的吞吐量值(例如TPV1)是否大于分支D的吞吐量值(例如TPV2)。如果作为动作5-7(C)确定TPV1不大于TPV2,则执行跳到动作5-8(D)。但如果作为动作5-7(C)确定TPV1大于TPV2,则执行在动作5-8(C)继续。相反,如果作为动作5-7(D)确定TPV1大于TPV2,则执行跳到动作5-8(C)。但如果作为动作5-7(D)确定TPV1不大于TPV2,则执行在动作5-8(D)继续。
动作5-8(Z)涉及,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相应分支Z的适当吞吐量值是否大于第二阈值,吞吐量阈值(T2)。和阈值T1一样,吞吐量阈值T2也可从仿真和/或现场测量导出。阈值T1和T2对于所有分支可都一样。如果相应分支Z的吞吐量值大于第二阈值,吞吐量阈值(T2),则执行保持在同一分支(例如,执行跳回到动作5-2(Z))。但如果相应分支Z的吞吐量值不大于第二阈值,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知道跳到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例如跳到动作4-0(A)或动作4-0(B)。
从而,可以看到,当执行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时,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1来确定当执行包含动作5-7(C)的分支C时用于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并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2来确定当执行包含动作5-7(D)的分支D时用于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在第二模式中,传送切换控制器40将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中的最大值(此类最大值在动作5-7(C)和5-7(D)确定)与吞吐量阈值(T2)相比较。如果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不超过吞吐量阈值,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将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第一模式。否则,(a)如果在动作5-8(C)确定,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是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则使用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第二模式的分支C;或者(b)如果在动作5-8(D)确定,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是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使用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第二模式的分支D。
图6图示了在第三模式(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执行的示例动作或步骤。动作6-1一般反应基站节点和无线终端在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的操作。定期或另外视情况而定,作为动作6-2,传送切换控制器40检查以确保秩指示(RI)等于1,例如确保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仍适当。如果秩指示(RI)等于1,则执行仍保持在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但如果秩指示(RI)已经改变成不同于1的值,则执行动作6-3。动作6-3包括检查终端速度值(TSV)是否大于终端速度阈值(T1)。如果终端速度值(TSV)大于终端速度阈值(T1),则执行跳到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例如,跳到动作4-0(A)或动作4-0(B)(见图4)。另一方面,如果终端速度值(TSV)不大于终端速度阈值(T1),则执行跳到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例如,跳到动作5-0(C)或动作5-0(D)(见图5)。当跳到任何具体模式时,可随机发生跳到模式的任一分支。节点28估计吞吐量值(TPV)。首先,基于信道质量指示符(CQI)报告估计信号与干扰加噪声功率比(SINR)。然后,通过查找表从SINR导出吞吐量值。为了对抗无线终端测量与基站链路自适应之间的系统误差,使用基于HARQ ACK/NACK反馈的增益与干扰噪声比(GINR)的外部环路调整。对于没有CDD的OL-MIMO,基站跟踪每个码字的GINR(信道增益与干扰加噪声比)。
图7示出了根据示例非限制实现包括吞吐量估计技术的基本动作或步骤。动作7-1包括:节点28从无线终端30接收CQI报告。动作7-2包括:使用从接收器链路模型导出的表将CQI映射到SINR。动作7-3包括:通过减去参考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RS)从SINR中导出GINR。动作7-4包括:向GINR应用平滑滤波器以遵循慢衰落。动作7-5示出接收HARQ ACK/NACK反馈。动作7-6包括:使用HARQ ACK/NACK反馈调整GINR以对抗UE测量与节点链路自适应之间的系统误差。动作7-7包括:通过添加滤波器平滑的GINR值、HARQ ACK/NACK反馈的效应和PDSCH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PDSCH)的SINR计算。动作7-8描绘了作为结果的吞吐量值估计的输出,其可用于由控制器36执行的传送切换和链路自适应算法。控制器36采用链路自适应或自适应编码和调制(ACM),以便将调制、编码以及其它信号和协议参数匹配无线电链路上的条件(例如,路径损耗、由于来自其它传送器的信号引起的干扰、接收器的敏感度、可用传送器功率裕度等)。从前述将理解,使用HARQ反馈来调整GINR,并且从而调整结果以调整吞吐量值。
对于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需要一个码字的吞吐量值估计,因为两个码字都经历了相同信道条件。另一方面,对于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需要单独对于每个码字估计吞吐量值,因为两个码字具有不同信道条件。
作为示例,图8图示了图2的三个传送模式之间的切换,以及传送切换控制器40可结合切换判定利用的准则或参数。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与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之间的切换可基于终端速度值(TSV)(例如多普勒)和吞吐量值(TPV),如上面所讨论的。第三模式(SFBC模式)与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和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中任一个之间的切换可基于秩指示符(RI)和吞吐量值(TPV)。当秩指示符(RI)具有值“1”时,传送切换控制器40必须切换到第三模式(SFBC模式)。但是大于“1”的秩指示符(RI)不一定意味着必须选择大于“1”的秩1传送模式。虽然固然秩指示符越高一般暗示切换到MIMO传送模式,但在一些实例中,信道质量可能太低而不能证明MIMO传送模式正当。换句话说,如果吞吐量值(TPV)太低,则可选择秩1传送模式,诸如SFBC,即使秩指示符(RI)大于1。
为了便于随后的讨论如何导出或调整GINR(信道增益与干扰加噪声比),表3提供了术语说明。
表3:GINR术语
术语 说明
GINR_init 从滤波的CQI报告导出的初始GINR
GINR_Adj 根据HARQ反馈确定的GINR调整
GINR 根据GINR与GINR_Adj之和确定的最后GINR
GINR_UpStep 取决于BLER目标的升级的GINR步长
GINR_DownStep 取决于BLER目标的降级的GINR步长
通过图7和以上说明的益处,现在描述用于GINR外部环路调整的各种技术,包含(以呈现次序)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模式3]的GINR外部环路调整;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GINR外部环路调整;以及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的GINR外部环路调整。
由于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第三模式]仅具有一个码字,因此参考表达式(2)理解其GINR外部环路调整。从如图7所示的SINR和PDSCH信号功率谱密度导出GINR。
表达式(2):
如果HARQ是ACK,则GINR_Adj = GINR_Adj + GINR_UpStep;
如果HARQ是NACK,则GINR_Adj = GINR_Adj - GINR_DownStep;
最后的GINR可如表达式(3)中所示计算。
表达式(3):GINR = GINR_init + GINR_Adj。
对于第一模式(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需要一个码字的GINR估计,因为两个码字都经历了相同信道条件。如果两个码字的HARQ是ACK,则采用表达式(4)。如果两个码字的HARQ是NACK,则采用表达式(5)。如果一个码字的HARQ是ACK,而另一个是NACK,则采用表达式(6)。两个码字的最后GINR可作为表达式(7)计算。
表达式(4):GINR_Adj = GINR_Adj + 2*GINR_UpStep
表达式(5):GINR_Adj = GINR_Adj – 2*GINR_DownStep
表达式(6)GINR_Adj = GINR_Adj + GINR_UpStep - GINR_DownStep
表达式(7):GINR = GINR_init + GINR_Adj
根据前述,从而可理解,在第一模式的示例实现中,获得在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在此类示例实现中,控制器配置成使用初始值和差分值来确定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至少一个。在示例实施例中,第一模式吞吐量值(无论用于第一PMI还是第二PMI)通过以下步骤确定:如果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先前的比值添加两次比率步升值;如果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先前的比值减去两次比率步降值;以及如果一个码字的反馈是肯定确认并且另一码字的反馈是否定确认,则向先前的比值添加比率步升值与比率步降值之间的差。
对于第二模式(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开环MIMO),需要单独对于每个码字估计GINR,因为它们经历不同信道条件。因而,第二模式的GINR估计导致两个估计:GINR0和GINR1,分别如表达式(11)和表达式(12)所反映的。导致最终估计的准备动作涉及估计GINR_Adj0和GINR_Adj1。可使用表达式(7)和表达式(8)中的适当表达式估计GINR_Adj0。可使用表达式(9)和表达式(10)中的适当表达式估计GINR_Adj1。
表达式(7):
如果码字0的HARQ是ACK,则GINR_Adj0 = GINR_Adj0 + GINR_UpStep。
表达式(8):
如果码字0的HARQ是NACK,则GINR_Adj0 = GINR_Adj0 - GINR_DownStep。
表达式(9):
如果码字1的HARQ是ACK,则GINR_Adj1 = GINR_Adj1 + GINR_UpStep。
表达式(10):
如果码字1的HARQ是NACK,则GINR_Adj1 = GINR_Adj1 - GINR_DownStep。
表达式(11):GINR0 = GINR_init + GINR_Adj0。
表达式(12):GINR1 = GINR_init + GINR_Adj1。
在操作一开始,当无线终端连接到系统时,使用最保守的GINR_Adj = GINR_Adj_Int。此后,当传送模式从一个模式切换到另一模式时,可再使用GINR_Adj值。例如,如果传送模式从SFBC或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则可根据表达式(13)计算两个码字的初始值。另一方面,如果传送模式从第二模式切换到SFBC或第一模式,则可根据GINR_Adj0和GINR_Adj1的平均值计算GINR_Adj的初始值,如表达式(14)所示出的。对于GINR_Adj,在SFBC与第一模式之间的传送模式切换没有改变。
表达式(13):GINR_Adj0 = GINR_Adj1 = GINR_Adj
表达式(14):GINR_Adj = (GINR_Adj0 + GINR_Adj1)/2
在从以上表达式获得GINR值之后,这些可用于通过添加DL PDSCH信号PSD(功率谱密度)来计算对应SINR值。可通过表查找方法从SINR中导出TP值。可从计算机仿真和现场测量中导出SINR到TP映射表。
从而,在示例实施例中,控制器40执行多个传送模式之间的切换,并在切换之后,使用从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吞吐量值开始切换后传送模式。例如,当切换前传送模式对于一个码字或两个码字仅使用一个调整GINR值,并且切换后传送模式对于两个码字使用两个调整GINR值时,在所述切换之后,使用从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一个调整GINR值作为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的两个调整GINR值二者来开始切换后传送模式。作为另一示例,当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对于两个码字使用两个调整GINR值,并且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对于一个码字或两个码字使用一个调整GINR值时,对所述两个调整GINR值求平均以获得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的所述一个调整GINR值。
从前述可以看到,在图4的示例实施例的第一模式中,传送切换控制器40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1)确定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并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2)确定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如果在执行图3的基本动作(1)之后终端速度值(TSV)不超过终端速度阈值(如动作4-4(Z)所确定的),并且如果用作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不超过第一吞吐量阈值(T2),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通过实质上重复图3的基本动作(1)和(2),但使用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作为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继续执行其它第一模式动作。然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基于幅度选择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或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作为选择的吞吐量值。然后,传送切换控制器40实质上使用图3的基本动作(2)的选择的吞吐量值重复图3的基本动作(1)和基本动作(2)。
从前述可以看到,在第二模式的示例实施例中,传送切换控制器40配置成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1)确定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并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2)确定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在第二模式中,如果(a)终端速度值(TSV)确实超过终端速度阈值(T2)并且(b)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确实超过第一吞吐量值(T2),则传送切换控制器40进一步配置成执行某些其它动作。具体地说,在此类情况下,控制器配置成重复基本动作(3)和基本动作(4),但使用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作为基本动作(4)的第二模式吞吐量值。传送切换控制器40进一步配置成基于幅度选择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或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此后,控制器使用基本动作(4)的选择的吞吐量值重复基本动作(3)和基本动作(4)。
进一步如前所述,在第二模式的示例实现中,控制器40获得在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如动作5-7所示出的)。传送切换控制器40根据(i)第二模式/第一PMI/第一码字吞吐量值(TPV10)和(ii)第二模式/第一PMI/第二码字吞吐量值(TPV11)确定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TPV1),如动作5-2(C)所反映的。传送切换控制器40还根据(iii)第二模式/第二PMI/第一码字吞吐量值(TPV10)和(iv)第二模式/第二PMI/第二码字吞吐量值(TPV21)确定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TPV2),如动作5-2(D)所反映的。在第二模式期间,传送切换控制器40按照相应码字调整(i)、(ii)、(iii)和(iv)中至少一个的值(见动作7-7)。
上面提到,例如图2的多个MIMO模式也可包含其它模式。作为示例,对于秩指示(RI)是1的情形,在另一示例实施例中,传送切换控制器40可切换到如在参考文献[1]的3GPP标准中所定义的不同PMI,而不是切换到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并且由此可能获得比空间频率块代码(SFBC)更好的性能。
本文所使用的“终端”或“无线终端”或“用户设备(UE)”可以是移动台,诸如移动电话或“蜂窝”电话,或具有无线能力的膝上型计算机,例如移动终端,并且从而例如可以是经由无线电接入网传递语音和/或数据的便携式、口袋式、手持式、包含计算机的或车载移动装置。而且,终端或无线终端或UE可以是经由无线电接入网传递语音和/或数据的固定终端。
在示例实施例中并且如通过图1B和图2中的示例所描绘的,可由机器平台实现控制器36,并且的确是传送切换控制器40。为此,图1B和图2采用虚线表示机器平台90,其包括控制器36和传送切换控制器40。术语“机器平台”是描述机器可如何实现或获得节点28的功能单元的方式。机器平台90可采取几个形式中的任何形式,诸如(例如)电子电路,以计算机实现平台或硬件电路平台的形式。机器平台的计算机实现可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处理器或控制器实现或实现为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处理器或控制器,那些术语本文全面定义了,并且其可执行存储在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指令。在此类计算机实现中,机器平台90除了处理器还可包括存储器部分(其例如又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应用存储器(例如存储可由处理器运行以执行本文描述的动作的编码非指令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及任何其它存储器,诸如高速缓冲存储器)。适合于传送切换控制器40的另一示例平台是硬件电路例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的平台,其中电路元件被构造和操作成执行本文描述的各种动作。类似地,机器平台91可实现无线终端30的无线终端控制器46。
在图9A中所图示的现有技术中,基站节点进行传送模式的判定和选择,并将此判定通过更高层信令传递到无线终端。如果传送模式是闭环MIMO,例如TM4,则无线终端需要报告两个码字的PMI、RI和CQI。如果传送模式是开环MIMO,则无线终端不报告PMI,但报告在两个码字上平均的CQI。基于无线终端报告,基站节点判定每个码字的调制和编码方案。
相比现有技术,诸如在图9B中所图示的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实施例实现了闭环MIMO的相同优点,同时实质上操作在开环MIMO方式。因而,如图9B中所示的,本文公开的技术的无线终端仅需要报告RI和平均的CQI(例如,在两个码字上平均的CQI)。要指出的是,无线终端不需要提供或传送预编码器矩阵指示符(PMI)。动作B-2示出基站估计或以另外方式获得终端速度值(例如多普勒移位值),并基于来自无线终端的报告,估计吞吐量值。作为动作B-3,基站节点的传送模式选择器40基于估计的吞吐量值和终端速度值进行其传送模式判定或确定。参考图7理解估计吞吐量值的示例方式,其终结在动作7-8,如之前所描述的。传送模式选择器40还可考虑由无线终端提供的秩指示(RI)。然后,作为动作B-4,基站节点使用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向无线终端传递传送模式判定,并实现传送模式判定。作为动作B-5,无线终端实现由基站节点判定的传送模式,并且不需要向基站发送确认,因为基站节点已经实现了传送模式判定,并且已经使用物理层信令传递传送模式判定,使得判定信令实质上与用户数据同时发生。
如上面所提到的,作为动作B-4,基站节点使用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向无线终端传递其传送模式判定。通过处于“物理层”,判定信令与实质上与物理信令同期传送的用户数据具有关系,而不是作为纯较高层信令发送,与图9A中的常规情况一样。与用户数据的“关系”意味着,判定信令在与要解码物理数据的用户数据传输块相同或实质上同期的时间间隔中。传输块被理解成由符号和频率载波定义的规定的一组资源元素。从而,例如,对于“同期”,可在传输块的PDSCH信道中携带用户数据,同时可在相同时间间隔的PDCCH信道中携带包含传送模式判定的物理信令。但应该理解,包含传送模式判定的物理信令不一定携带在与用户数据相同的时间间隔中,但可携带在另一时间间隔中,只要在信道条件实质上与和信令有关系的携带用户数据的传输块相同的时间传送另一物理层信号即可。包含在实质上经历了相同信道条件的另一传送单元、帧、块或间隔(例如传送时间间隔)中的包含传送模式判定的物理层信令的这个能力是由“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所表示的。换句话说,传送模式的判定/确定在物理层在时间上足够靠近它应用于的用户数据的时间点传递,使得实质上相同信道条件可应用于信令和用户数据(例如,信道条件尚未明显改变)。使用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而不是较高层信令传递传送模式判定例如通过避免参加较高层信令的延迟和附加开销(例如资源开销)提供了更大效率。
实质上,由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实施例采用的开环MIMO技术,其将传送模式判定基于吞吐量值和终端速度值,实质上提供了可比拟闭环MIMO技术结果的结果。这是有利的,因为闭环MIMO一般提供更大的吞吐量。但闭环MIMO技术需要从无线终端向基站节点传递预编码器矩阵指示符(PMI),并且因而,需要更大地利用传送资源和延迟来适应这个信息的传递。而且,在常规闭环MIMO技术中,基站节点使用由无线终端提出的PMI。但在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实施例中,传送模式选择器40实质上基于吞吐量值考虑所有传送星座选项,并且由此,实质上确定应该利用哪个PMI,无需PMI由无线终端传递。
而在闭环MIMO中,存在对应于必须由无线终端判定的不同PMI的至少三个星座,本文公开的技术通过使用开环MIMO使基站节点查看所有星座选项,并选择节点可感知的最佳PMI,其实质上是闭环MIMO技术的等同物,而没有闭环MIMO的开销(其涉及无线终端发送PMI、两个码字的CQI等)。在这么做时,传送切换控制器40计算吞吐量值,并且不断检查吞吐量值是基于第一PMI (PMI1)还是第二PMI(PMI2)基于更好。在现有技术中,PMI之间的这种类型比较将由无线终端执行,并且此类比较的结果传递将根据需要报告给网络节点,由此利用附加开销信令(本文公开的技术不需要这个)。
闭环MIMO的问题是,无线终端报告它在最后(资源)许可上感知它们的信道条件(CQI、PMI等),其之前可以是几毫秒,并且因此可过期。另一方面,本文公开的技术的技术是更流行的,例如更及时的。
对于传统开环MIMO,PMI是固定的,无论它是好值还是差值。然而,对于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实施例的开环MIMO技术,传送模式选择器40能够使用估计的吞吐量值和终端速度值,基于最好的PMI确定传送模式。
从而,如上所述,由本文公开的技术的示例实施例采用的开环MIMO技术,其将传送模式判定基于吞吐量值和终端速度值,实质上提供了可比拟闭环MIMO技术结果的结果。并且有利地提供了更大吞吐量,没有增加闭环MIMO操作的开销和复杂性。
本文公开的技术提供了许多优点。示例优点的非详尽列表包含如下项:
在无线终端的工作载荷上的减少,因为该技术移除了对于无线终端计算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的需要。
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开销上的减少,因为不需要PMI报告。
对于具有大CDD的OL-MIMO和没有CDD的OL-MIMO使用相同CQI报告格式和方法。仅报告一个CQI(在两个码字上平均的),从而进一步减少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开销。
减少了开环到闭环切换时间,并简化了用于传送模式切换的较高层信令(RRC)。
通过使用多于一个PMI增加了开环性能。先前传送模式的外部环路测量可再用于随后传送模式,其将避免产生外部环路瞬时步骤。
使用多普勒和吞吐量测量在MIMO模式之间切换,这改进了鲁棒性和性能。
本文公开的技术有利地使用由eNB从无线终端接收的极其有限的反馈(例如CQI和终端速度值),以便使eNB能够导出通常在CL-MIMO中传递的信息,由此允许eNB操作在OL-MIMO,并受益于CL-MIMO的所有优点,没有打扰信令和使用UL信令资源,这又使eNB能够具有更高密度的操作在MIMO的无线终端。本文公开的技术有利地提供了OL-MIMO的隐式闭环,其与显式CL-MIMO或非最小限度的有限反馈形成鲜明对比。
如下参考文献中的一个或多个可涉及本文公开的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1] 3GPP TS 36.21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2] 3GPP TS 36.212:“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3] 3GPP TS 36.213:"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尽管以上描述含有许多具体细节,但这些不应被视为限制本文公开的技术范围,而只是提供本文公开的技术的其中一些目前优选实施例的图示。因此,将认识到,本文公开的技术范围完全涵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变得显而易见的其它实施例,并且本文公开的技术范围因而不被过度限制。除非明确声明,否则提到“单数”的单元不打算意味着“一个且唯一一个”,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元件的所有结构、机械和功能等同物都被明确涵盖在本文中。而且,为了据此涵盖,装置或方法不一定解决本文公开的技术要寻求解决的每个问题。

Claims (34)

1. 一种操作通过无线电接口(32)与无线终端(30)通信的无线电接入网(20)的节点(28)的方法,所述方法特征在于:
所述节点(28)相对于所述无线终端(30)获得终端速度值和吞吐量值;
所述节点(28)使用所述终端速度值和所述吞吐量值来确定何时在多个传送模式之间切换,所述传送模式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节点(28)使用所述终端速度值和所述吞吐量值来确定何时在多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之间切换以便在下行链路传送中与所述无线终端(30)通信,所述多个MIMO模式包括其中开环MIMO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第一模式和其中开环MIMO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第二模式。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节点(28)确定在所述多个模式中的哪个模式中所述节点(28)将相对于所述无线终端(30)通过执行如下动作而操作:
(1)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一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则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所述第一模式中;
(2)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一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不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
(2a)当第一模式吞吐量值超过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以及
(2b)当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不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所述第一模式中;
(3)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则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以及
(4)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不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
(4a)当第二模式吞吐量值不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以及
(4b)当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确实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所述第二模式中。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1)和(2)时用于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
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1)和(2)时用于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
如果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超过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当重复动作(1)和(2)时使用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
如果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不超过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当重复动作(1)和(2)时使用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得在所述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其中通过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第二码字吞吐量值之和确定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至少一项。
6.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3)时用于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
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3)时用于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
当处于第二模式时并且当所述终端速度值不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时,所述节点(28)执行如下另外动作:
将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所述吞吐量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所述最大值不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则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否则:
当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所述最大值是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动作(3);或者
当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所述最大值是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动作(3)。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获得在所述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并且进一步包括:
根据(i)第二模式/第一PMI/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ii)第二模式/第一PMI/第二码字吞吐量值确定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
根据(iii)第二模式/第二PMI/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iv)第二模式/第二PMI/第二码字吞吐量值确定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
按照相应码字的反馈调整(i)、(ii)、(iii)和(iv)中的至少一项的值。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通过以下步骤来估计所述吞吐量值:
(1)使用由所述无线终端(30)报告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每个码字的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2)通过减去参考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RS)从所述SINR中导出信道增益与干扰噪声比(GINR);
(3)向所述GINR应用平滑滤波器以获得平滑的GINR值;
(4)使用HARQ ACK/NACK反馈来调整所述GINR以获得调整GINR值;
(5)使用所述平滑的GINR值、所述调整GINR值和PDSCH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来获得每个码字的所述吞吐量值。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将第一码字的所述吞吐量值和第二码字的所述吞吐量值相加以获得所述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的最终吞吐量值。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模式的所述GINR调整值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
如果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两次步升值;
如果所述第一码字和所述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两次步降值;
如果一个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并且另一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向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所述步升值与所述步降值之间的差。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模式的每个码字的所述GINR调整值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
如果第一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所述第一码字的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步升值;
如果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所述第二码字的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步升值;
如果所述第一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第一码字的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步降值;以及
如果所述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第二码字的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步降值。
12.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三模式的所述GINR调整值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如果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步升值;
如果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步降值。
13.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执行所述多个传送模式之间的切换,并在所述切换之后,使用从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所述调整GINR开始切换后传送模式。
14.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切换前传送模式对于一个码字或两个码字仅使用一个调整GINR值,并且切换后传送模式对于两个码字使用两个调整GINR值时,在所述切换之后,使用从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所述一个调整GINR值作为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的所述两个调整GINR值二者来开始切换后传送模式;
当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对于两个码字使用两个调整GINR值,并且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对于一个码字或两个码字使用一个调整GINR值时,对所述两个调整GINR值求平均以获得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的所述一个调整GINR值。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传送模式进一步包括第三模式,其是秩1模式,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节点(28)使用秩指示符值和/或所述终端速度值确定何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秩1模式或者从所述秩1模式切换开。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节点(28)使用HARQ反馈来调整所述吞吐量值。
1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所述节点(28)使用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向所述无线终端(30)传递所述确定。
18. 一种通过无线电接口(32)与无线终端(30)通信的无线电接入网(20)的节点,所述节点(28)包括:
传送器(34),配置成有选择地操作在至少一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以便通过所述无线电接口(32)进行下行链路传送;
所述节点(28)特征在于:
控制器(40),配置成使用终端速度值和吞吐量值来确定何时在多个传送模式之间切换,所述多个传送模式包括至少一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使用所述终端速度值和所述吞吐量值来确定何时在多个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之间切换以便与所述无线终端(30)通信,所述多个MIMO模式包括其中开环MIMO操作具有循环分集延迟的第一模式和其中开环MIMO操作没有循环分集延迟的第二模式。
20. 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确定在所述多个模式中的哪个模式中所述节点(28)将相对于所述无线终端(30)通过执行如下动作而操作:
(1)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一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超过终端速度阈值,则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所述第一模式中;
(2)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一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不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
(2a)当第一模式吞吐量值超过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二模式;以及
(2b)当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不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所述第一模式中;
(3)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则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以及
(4)如果所述节点(28)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并且所述终端速度值不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
(4a)当第二模式吞吐量值不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以及
(4b)当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确实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保持在所述第二模式中。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
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1)和(2)时用于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
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1)和(2)时用于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
如果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超过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当重复动作(1)和(2)时使用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
如果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不超过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则当重复动作(1)和(2)时使用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一模式吞吐量值。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节点,其中获得在所述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并且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通过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第二码字吞吐量值之和确定所述第一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一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至少一项。
23.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
使用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3)时用于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
使用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确定当执行动作(3)时用于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的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
其中当处于第二模式时并且当所述终端速度值不超过所述终端速度阈值时,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执行如下另外动作:
将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最大值与所述吞吐量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所述最大值不超过所述吞吐量阈值,则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第一模式;
否则:
当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所述最大值是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动作(3);或者
当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和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中的所述最大值是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时,使用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作为所述第二模式吞吐量值重复动作(3)。
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
获得在所述下行链路上传送的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反馈;
根据(i)第二模式/第一PMI/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ii)第二模式/第一PMI/第二码字吞吐量值确定所述第二模式/第一PMI吞吐量值;
根据(iii)第二模式/第二PMI/第一码字吞吐量值和(iv)第二模式/第二PMI/第二码字吞吐量值确定所述第二模式/第二PMI吞吐量值;
按照相应码字的反馈来调整(i)、(ii)、(iii)和(iv)中的至少一项的值。
25.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通过以下步骤来估计所述吞吐量值:
(1)使用由所述无线终端(30)报告的信道质量指示确定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2)通过减去参考信号的功率谱密度(PSDRS)从所述SINR中导出信道增益与干扰噪声比(GINR);
(3)向所述GINR应用平滑滤波器以获得平滑的GINR值;
(4)使用HARQ ACK/NACK反馈来调整所述GINR以获得调整GINR;
(5)使用所述平滑的GINR值、所述调整GINR值和PDSCH信号的功率谱密度来获得每个码字的所述吞吐量值。
26.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将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所述吞吐量值相加以获得所述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的最终吞吐量值。
27.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所述第一模式的所述GINR调整值:
如果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两次步升值;
如果所述第一码字和所述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两次步降值;
如果一个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并且另一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向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所述步升值与所述步降值之间的差。
28.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通过以下步骤确定所述第二模式的每个码字的所述GINR调整值:
如果第一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所述第一码字的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步升值;
如果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所述第二码字的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步升值;
如果所述第一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第一码字的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步降值;以及
如果所述第二码字的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第二码字的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步降值。
29.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通过以下步骤来确定第三模式的所述GINR调整值:
如果所述反馈是肯定确认,则向先前GINR调整值添加步升值;
如果所述反馈是否定确认,则从所述先前GINR调整值减去步降值。
30.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中当所述控制器执行所述多个传送模式之间的切换,并在所述切换之后,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使用从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所述调整GINR开始切换后传送模式。
31. 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通过以下步骤使用从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所述调整GINR开始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
当切换前传送模式对于一个码字或两个码字仅使用一个调整GINR值,并且切换后传送模式对于两个码字使用两个调整GINR值时,在所述切换之后,使用从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获取的所述一个调整GINR值作为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的所述两个调整GINR值二者来开始切换后传送模式;
当所述切换前传送模式对于两个码字使用两个调整GINR值,并且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对于一个码字或两个码字使用一个调整GINR值时,对所述两个调整GINR值求平均以获得所述切换后传送模式的所述一个调整GINR值。
32.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多个传送模式进一步包括第三模式,其是秩1模式,并且其中所述节点(28)进一步配置成使用秩指示符值和/或所述终端速度值确定何时将所述下行链路传送切换到所述秩1模式或者从所述秩1模式切换开。
33.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控制器(40)配置成使用HARQ反馈来调整所述吞吐量值。
34.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节点,其中所述传送器(34)使用信道条件同期物理层信令向所述无线终端(30)传递所述确定。
CN201380069991.2A 2012-11-09 2013-10-21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48853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673202 2012-11-09
US13/673,202 US9036608B2 (en) 2012-11-09 2012-11-09 Adaptive transmission mode switching
PCT/IB2013/002359 WO2014072782A2 (en) 2012-11-09 2013-10-21 Adaptive transmission mode switchin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5393A true CN104885393A (zh) 2015-09-02
CN104885393B CN104885393B (zh) 2019-04-12

Family

ID=49956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9991.2A Active CN104885393B (zh) 2012-11-09 2013-10-21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036608B2 (zh)
EP (1) EP2918030B1 (zh)
CN (1) CN104885393B (zh)
WO (1) WO2014072782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070A (zh) * 2016-06-15 2019-04-16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1位信令反馈以配置或改变通信系统的设置
CN110741567A (zh) * 2017-05-05 2020-01-31 At&T知识产权一部有限合伙公司 用于高多普勒条件的多天线传输协议
CN110809865A (zh) * 2017-06-23 2020-02-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策略信令
US11425590B2 (en) 2017-06-15 2022-08-23 At&T Intet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07756B1 (en) * 2012-01-23 2021-05-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precoding matrices based on representations of speed of related devices
KR102050928B1 (ko) * 2012-10-16 2019-1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단말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US9001879B2 (en) 2012-11-08 2015-04-07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beam selection for beamformed divers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479233B2 (en) * 2012-11-08 2016-10-25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multi-input-multi-output (MIMO) 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with space block coding
EP3493631B1 (en) * 2012-11-28 2022-11-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117024B1 (ko) * 2012-11-28 2020-06-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4129842A1 (ko) * 2013-02-24 2014-08-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랭크 인덱스의 비트 길이를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344167B2 (en) * 2013-06-06 2016-05-17 Broadcom Corporation Codebook subsampling for multi-antenna transmit precoder codebook
JP6398988B2 (ja) * 2013-11-18 2018-10-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374790B2 (en) 2014-10-16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power control adjustment based on lost frame portion determination
US9698958B2 (en) * 2014-10-21 2017-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d repor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temporally uncorrelated channels
WO2016085092A1 (en) * 2014-11-28 2016-06-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of code words dur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10321460B1 (en) 2015-07-09 2019-06-11 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transmit protocol selection based on a feedback loop lag condition
US10219169B1 (en) * 2015-07-09 2019-02-26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Hybrid MU-MIMO spatial mapping using both explicit sounding and crosstalk tracking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EP3465958B1 (en) * 2016-06-07 2021-02-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uter-loop adjustment for link adaptation
US10057863B2 (en) * 2016-10-07 2018-08-2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computer program, and method for setting a power of a cell node based on cell node gradient information
CN108282197B (zh) * 2017-01-05 2021-08-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及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接收及发射端设备
WO2019019055A1 (zh) * 2017-07-26 2019-01-3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JP6987336B2 (ja) * 2018-09-14 2021-12-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0887046B2 (en) * 2018-11-02 2021-01-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erformance based on inferred user equipment device speed for advanced networks
CN111182631B (zh) * 2018-11-12 2022-06-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和设备
TWI697907B (zh) * 2020-01-14 2020-07-01 慧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記憶體控制器及快閃記憶體的存取方法
CN114285446A (zh) 2020-09-27 2022-04-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的传输方式切换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32281A1 (en) * 2006-08-21 2008-06-05 Byoung-Hoon Kim Approach to a unified su-mimo/mu-mimo operation
US20080310338A1 (en) * 2005-11-30 2008-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ble Acknowledgement Mode for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US20090034639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MIMO m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478364A (zh) * 2008-01-02 2009-07-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wcdma网络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CN101809888A (zh) * 2007-08-01 2010-08-18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ofdm的基于干扰的相移预编码
CN101873159A (zh) * 2009-04-21 2010-10-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下行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100290553A1 (en) * 2009-05-14 2010-11-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Probability Based MIMO Mode Selection and Swi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Systems
CN101990315A (zh) * 2009-08-04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2629A1 (en) * 2008-11-20 2011-09-15 Nokia Corporation Pre-coding for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310338A1 (en) * 2005-11-30 2008-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ble Acknowledgement Mode for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US20080132281A1 (en) * 2006-08-21 2008-06-05 Byoung-Hoon Kim Approach to a unified su-mimo/mu-mimo operation
US20090034639A1 (en) * 2007-07-31 2009-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MIMO m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98752B2 (en) * 2007-07-31 2012-01-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a plurality of MIMO mod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09888A (zh) * 2007-08-01 2010-08-18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ofdm的基于干扰的相移预编码
CN101478364A (zh) * 2008-01-02 2009-07-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wcdma网络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CN101873159A (zh) * 2009-04-21 2010-10-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下行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100290553A1 (en) * 2009-05-14 2010-11-1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Probability Based MIMO Mode Selection and Switch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Systems
CN101990315A (zh) * 2009-08-04 2011-03-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调制编码方式和多输入多输出模式的调整方法及设备
US20120120840A1 (en) * 2009-08-04 2012-05-17 Zte Corporation Adjusting Method for Downlink Modulation Coding Mode and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ode and Devic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RTEL: "Rank Adaptation for Fixed Pre-coding", 《3GPP TSG-RAN WG1#50》 *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070A (zh) * 2016-06-15 2019-04-16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1位信令反馈以配置或改变通信系统的设置
CN109644070B (zh) * 2016-06-15 2022-03-08 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 1位信令反馈以配置或改变通信系统的装置
US11722190B2 (en) 2016-06-15 2023-08-0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1 bit signaling feedback to configure or change the settings of 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741567A (zh) * 2017-05-05 2020-01-31 At&T知识产权一部有限合伙公司 用于高多普勒条件的多天线传输协议
CN110741567B (zh) * 2017-05-05 2022-05-13 At&T知识产权一部有限合伙公司 用于高多普勒条件的多天线传输协议
US11452111B2 (en) 2017-05-05 2022-09-2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protocols for high doppler conditions
US11425590B2 (en) 2017-06-15 2022-08-23 At&T Intetllectual Property I, L.P. Facilitation of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ommunic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CN110809865A (zh) * 2017-06-23 2020-02-1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策略信令
US11791878B2 (en) 2017-06-23 2023-10-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strategy signa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5393B (zh) 2019-04-12
EP2918030A2 (en) 2015-09-16
US20140133317A1 (en) 2014-05-15
US9036608B2 (en) 2015-05-19
WO2014072782A2 (en) 2014-05-15
WO2014072782A3 (en) 2014-09-04
US20150249490A1 (en) 2015-09-03
US9496939B2 (en) 2016-11-15
EP2918030B1 (en) 2021-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85393A (zh) 自适应传送模式切换
CN102946262B (zh) 用于使用协同式mimo方案发射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US9344227B2 (en) Management of ARQ detection threshold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P2547027B1 (en) Down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in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
EP2230807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system
CN105308889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消除的方法及其设备
JP5642102B2 (ja) Ofdm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CN102611536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510346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大规模mimo执行部分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71026A (zh) 用于高级长期演进系统上行链路的闭环自适应传输方法
CN104604151A (zh) 在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缩减码本来找到信道状态信息
CN104584653A (zh) 用于确定测量功率偏移的系统和方法
EP2060021B1 (en) Efficient cqi signaling in mimo systems with variable numbers of beams
EP2664080B1 (en) Antenna weighting in relation to transmissions from two cells
Benjebbour et al.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combined with single user MIMO (SU-MIMO)
CN101790228B (zh) 一种td-scdma增强演进系统的下行传输方法
KR20090077185A (ko) 협력적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코드북 기반의빔포밍을 수행하는 방법
CN104380615A (zh) 用于在多天线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解调导频的方法和装置
US20110305154A1 (en) Transmitting a First and a Second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Network Elements
CN104254991B (zh) 用于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的方法、网络节点和用户设备
CN102843210B (zh) 一种自适应秩选择方法
Hwang et al. Downlink transmission rate-control strategies for closed-loop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systems
Zhang et al. A rank adaptive beamforming scheme for TDD LTE system with imperfect CS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