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4225B -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4225B
CN101974225B CN 201010288256 CN201010288256A CN101974225B CN 101974225 B CN101974225 B CN 101974225B CN 201010288256 CN201010288256 CN 201010288256 CN 201010288256 A CN201010288256 A CN 201010288256A CN 101974225 B CN101974225 B CN 101974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porous silicon
bismaleimide
under
microporous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8825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4225A (zh
Inventor
顾嫒娟
胡江涛
梁国正
卓东贤
袁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zho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101028825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974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1974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4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4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42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计,在120~140℃温度条件下,将100份双马来酰亚胺加入到43~86份O,O’-二烯丙基双酚A中,再加入4~23份的微孔硅,得到预聚体,向其中加入215~280份氰酸酯,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本发明所采用的微孔硅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因此,它能与双马来酰亚胺和氰酸酯反应,获得良好的界面粘结力,并有助于微孔硅在基体树脂中的良好分散,从而可制备出高性能的树脂,适用于制备低k材料,及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先进复合材料和胶黏剂等。

Description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C)技术的发展,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互连延迟成为影响电路速度的重要因素。解决的措施主要是降低介质带来的寄生电容,减小互连延迟。由于电容正比于介质的介电常数,开发具有低成本并有良好性能的IC用低介电常数(低k)材料是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新型低k介电材料除了要具有低的介电常数外,还要具有高耐热性、低吸湿性、耐候性及高的力学强度,同时对半导体或金属基质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基于以上特质,有机聚合物被认为未来应用于高性能IC芯片的最具潜力的介电材料。
热固性树脂是聚合物中的重要类型,其良好的工艺性、反应性与强的设计性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具有突出的综合性能(包括耐热性、工艺性和介电性能),是目前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的重要品种。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目前已广泛应有于印制电路板及电子封装等领域,但传统的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已不能满足高性能基板材料的要求。例如相对其它高性能树脂来说,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的介电常数有待降低,而玻璃化温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低k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一般通过降低分子极性的方法来实现。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为在聚合物基体中引入孔,因为空气的介电常数为1,所以孔的引入可以有效的降低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聚合物中孔的引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为模版法,先使用有机基团在聚合物基体中占据一定的空间,然后通过煅烧、化学氧化、化学重排或水解除去模版。文献“Low-dielectric,nanoporous polyimide films prepared from PEO-POSS nanoparticles”(Yuan-Jyh Lee,Jieh-Ming Huang,Shiao-Wei Kuo,Feng-Chih Chang.Polymer 2005,46,10056-10065)中,公开了通过聚(乙烯基氧化物)笼型倍半硅氧烷作为模版制备纳米孔的聚酰亚胺薄膜的技术,所制的薄膜孔径为10~40nm,介电常数2.25;但当基体中孔的体积分数超过30%时,这些纳米孔就相互贯穿,从而使材料易于吸湿及吸附一些化学物质导致材料的介电常数上升;另外过多的孔易于导致裂纹的形成,使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降低。
另一种在基体中引入孔的方法是在基体中引入微孔硅。微孔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材料,它具有高度有序、均匀分布的孔,微孔硅材料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1.42-2.1),所以通过微孔硅改性聚合物为制备新型低k材料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文献“Novel low-k polyimide/mesoporoussilica composite films:Preparation,microstructure,and properties”(Jingjing Lin,Xiaodong Wang.Polymer 2007,48,318-329.)中,公开了一种新型低k聚酰亚胺/微孔硅复合材料膜,微孔硅材料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膜的介电常数,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及玻璃化转变温度。但现有技术中的微孔硅为无机微孔硅,主要由Si-O-Si的无机链段组成、韧性低,此外其在有机基体中的分散性差,两相间的界面粘结力低。因此,为使这些微孔硅在有机聚合物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与界面相容性,需要对它们进行表面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具有低k材料性能,且具有良好韧性的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按重量计,它包括100份双马来酰亚胺、43~86份O,O’-二烯丙基双酚A、4~23份微孔硅和215~280份氰酸酯;所述的微孔硅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120~140℃下,按重量计,将100份双马来酰亚胺缓慢加入到43~86份O,O’-二烯丙基双酚A中,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2)在搅拌的条件下,按重量计,将4~23份微孔硅缓慢地加入到温度为120~140℃的上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所述的微孔硅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
(3)将215~280份氰酸酯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20~14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的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继续保温搅拌30~50min,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
在本发明技术方案中:
所述的双马来酰亚胺为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基砜和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所述的氰酸酯为双酚A型氰酸酯和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所述的微孔硅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它由笼型倍半硅氧烷构成,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15~35℃和搅拌条件下,按重量计,将100份四乙氧基硅烷和15~30份纯度>99.5%的甲醇组成混合液,滴加到480~500份质量分数为9~15%的烷基氢氧化铵的水溶液中,在15~35℃的温度条件下反应18~28小时,再于54±2℃的温度条件下反应8~12小时;经减压浓缩、冷却后得到结晶产物,再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得到八聚硅酸盐白色晶体;
(2)在搅拌条件下,将10~15份八聚硅酸盐溶于20~40份纯度>99.5%的甲醇中,得到溶液A;按质量比1∶3~4∶8~9,将二甲基二氯硅烷、烷烃溶剂和极性溶剂混合,得到溶液B;将溶液A滴加到0℃的溶液B中,得到混合溶液后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再冷却至0℃,滴加温度为2~4℃的稀释剂1200~2400份,继续搅拌至溶液温度为室温后,将上层相分离,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到白色固体产物中间产物M;
(3)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的温度条件下热处理1~1.5小时,得到中间产物MPS;
(4)将MPS加入到纯度>99.7%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条件下,滴加按质量比为1~2∶20~25∶2~3的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纯度>99.7%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在40~5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反应3~5小时;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处理,得到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其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
所述的烷基氢氧化铵为四甲基氢氧化铵或(2-羟乙基)三甲基氢氧化铵。所述的烷烃溶剂为正己烷或环己烷,及其它们的组合。所述的极性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或N,N’-二甲基乙酰胺,及其它们的组合。所述的稀释剂为水或水与甲醇的混合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的微孔硅由笼型倍半硅氧烷构成,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的有机链段相连,赋予了微孔硅及其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良好的韧性。
2、微孔硅表面连接活性-NH2基团,可以分别与双马来酰亚胺和氰酸酯反应,不仅获得良好的界面粘结力,并有助于微孔硅在基体树脂中的良好分散。
3、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控制、适合工艺化生产。本发明所制备的树脂不仅可用于制备低k材料,而且还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先进复合材料及其胶黏剂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在制备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MPSA)过程中得到的中间产物(MPS)的固态29Si NMR图谱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PSA的红外光谱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PSA的XRD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PSA的TEM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与其它材料的介电常数-频率曲线对比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与其它材料对比的损耗因子-温度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微孔硅(MPSA)的制备
在25±2℃和搅拌的条件下,按重量计,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与21g甲醇的混合液滴加到667g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20℃下反应24h,再于54±2℃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得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Me4N)8Si8O20白色晶体,其结构式为:
Figure BSA00000278638700051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4g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溶于27g甲醇中,形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正己烷(132g)、N’,N-二甲基甲酰胺(315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4℃去离子水3330g,继续搅拌,至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出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5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1∶20∶2)。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40℃下搅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微孔硅(MPSA),其结构式为:
参见附图1,它为本实施例提供的MPS的固态29Si NMR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MPS主要以笼型倍半硅氧烷Si8O20(Q4=-104.6,Si(OSi)4)为核,通过Si-(CH3)2(D2=-13.3,Si(CH3)2(O-)2)的桥联而形成的一种交联网络结构。图中,T2=-50.5,CH3Si(OSi)2(O-);T3=-60.7,CH3Si(OSi)3;Q3=-96.2,Si(OSi)3(O-)为中间产物M在热处理的过程中,Si-CH3之间缩合形成的交联结构。
参见附图2,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MPSA的红外光谱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3440cm-1,-OH和-NH2伸缩振动的重叠峰;2963cm-1,-CH伸缩振动峰;1641cm-1,-NH2的变形振动峰;1263cm-1,Si-CH3的变形振动峰;855,813cm-1,Si-CH3的伸缩振动峰;1081cm-1,笼型结构的特征振动峰。
参见附图3,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MPSA的XRD图。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7°,16°,23°处出现三个宽峰,这表明在MPSA中存在着重复单元,其中7°处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的特征衍射峰。
参见附图4,它是本实施例提供的MPSA的TEM图,从图4中可以看出:MPSA呈规则的球状结构,粒子直径为100-350nm。
2、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的制备
分别称取100g 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DM)和86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20℃下将100g BDM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DM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10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9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20℃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80g的双酚A型氰酸酯(BADCy),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2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30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其固化树脂的性能曲线参见图5及图6所示。
实施例二
在17±2℃和搅拌的条件下,按重量计,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与42g甲醇的混合液滴加到687g(2-羟乙基)三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20℃下反应18h,再于54±2℃反应8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得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C2H4Me3N)8Si8O20白色晶体,其结构式为: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9g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溶于53g甲醇溶液中形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环己烷(155g)、N’,N-二甲基乙酰胺(318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4℃去离子水与甲醇的混合液1665g,继续搅拌,至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5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2∶25∶3)。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50℃下搅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材料(MPSA)。
分别称取100g 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DM)和86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40℃下将100g BDM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DM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30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3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40℃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0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80g的双酚A型氰酸酯(BADCy),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4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50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其固化树脂性能曲线参见图5及图6所示。
参见附图5,它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与纯BD/CE树脂的介电常数-频率曲线对比图。图5中,曲线A(BD/CE)为纯BD/CE树脂的介电性能曲线;曲线C(MPSA2/BD/CE)为在BD/CE树脂中添加2%实施例一提供的MPSA制成的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曲线;曲线B(MPSA5/BD/CE)为在BD/CE树脂中添加5%实施例二提供的MPSA制成的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曲线;曲线D为纯MPSA微孔硅的介电性能曲线;从图5中可以看出,MPSA2/BD/CE与MPSA5/BD/CE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低于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的相应值。
参见附图6,它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与与纯BD/CE树脂的动态力学测试所得到的损耗因子-温度曲线对比图。图6中,曲线E(BD/CE)为纯BD/CE树脂损耗因子-温度曲线,曲线F(MPSA2/BD/CE)为在BD/CE树脂中添加2%实施例一提供的MPSA制成的复合材料的损耗因子-温度曲线,曲线G(MPSA5/BD/CE)为在BD/CE树脂中添加5%实施例二提供的MPSA制成的复合材料的损耗因子-温度曲线。从图6中可以看到,MPSA2/BD/CE与MPSA5/BD/CE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明显高于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的相应值。
实施例三
在33±2℃和搅拌的条件下,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与35g甲醇的混合液滴加到667g四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35℃下反应28h,再于54±2℃反应10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得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Me4N)8Si8O20白色晶体。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6g八聚(四甲基铵)硅酸盐溶于30g甲醇溶液中组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正己烷(145g)、N’,N-二甲基甲酰胺(140g),N’,N-二甲基乙酰胺(175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2℃去离子水2800g,继续搅拌,至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1.5∶2.2∶3)。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45℃下搅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材料(MPSA)。
分别称取75g 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25g 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和86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35℃下将BMI混合物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MI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30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15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35℃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20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80g的双酚A型氰酸酯(BADCy),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35℃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50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
实施例四
在20±2℃和搅拌的条件下,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和21g甲醇组成的混合液滴加到687g(2-羟乙基)三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15℃下反应18h,再于54±2℃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得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C2H4Me3N)8Si8O20白色晶体。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9g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溶于53g甲醇溶液中组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正己烷(69g)、环己烷(80g)、N’,N-二甲基甲酰胺(135g),N’,N-二甲基乙酰胺(180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4℃去离子水3330g,继续搅拌恢复到室温,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5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1∶22∶3)。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50℃下搅拌反应5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材料(MPSA)。
分别称取75g 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25g 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和70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20℃下将BMI混合物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MI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20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4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20℃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5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15g的双酚A型氰酸酯(BADCy),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2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45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
实施例五
在25±2℃和搅拌的条件下,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和30g甲醇组成的混合液滴加到687g(2-羟乙基)三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25~30℃下反应28h,再于54±2℃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C2H4Me3N)8Si8O20白色晶体。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9g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溶于30g甲醇溶液中组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正己烷(60g)、环己烷(85g)、N’,N-二甲基甲酰胺(140g),N’,N-二甲基乙酰胺(175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1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4℃去离子水3330g,继续搅拌恢复到室温,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5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1.5∶25∶2.5)。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40℃下搅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材料(MPSA)。
分别称取100g 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基砜和43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20℃下将BMI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MI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15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3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20℃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150g的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DCPDCE)、65g的双酚A型氰酸酯(BADCy),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2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35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
实施例六
在30±2℃和搅拌的条件下,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与21g甲醇的混合液滴加到687g(2-羟乙基)三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27±2℃下反应24h,再于54±2℃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C2H4Me3N)8Si8O20白色晶体。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9g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溶于45g甲醇溶液中形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环己烷(155g)、N’,N-二甲基乙酰胺(351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2℃去离子水与甲醇的混合液1900g,继续搅拌,至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5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1.8∶23∶2.8)。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50℃下搅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材料(MPSA)。
分别称取100g 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和60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35℃下将BMI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MI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30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0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35℃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240g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DCPDCE),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35℃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45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
实施例七
在25±2℃和搅拌的条件下,将139g四乙氧基硅烷与30g甲醇的混合液滴加到687g(2-羟乙基)三甲基氢氧化铵水溶液中,在22±2℃下反应24h,再于54±2℃反应12h。反应结束后,减压浓缩,再冷却至0℃令产物结晶,而后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C2H4Me3N)8Si8O20白色晶体。
在搅拌的条件下,将19g八聚(2-乙基三甲基铵)硅酸盐溶于53g甲醇溶液中形成溶液A;而后将溶液A滴加到0℃的二甲基二氯硅烷(39g)、环己烷(155g)、N’,N-二甲基乙酰胺(318g)组成的溶液B中。滴加完毕后,混合液在室温下搅拌2小时。随后冷却至0℃,滴加4℃去离子水与甲醇的混合液1665g,继续搅拌,至温度恢复到室温后,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相分离,分离的上层相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白色固体产物,记作中间产物M。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下热处理1.5h,得到中间产物MPS。
将MPS加入到一定量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的同时滴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乙醇/水溶液(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乙醇∶水的质量比=1∶20∶3)。滴加结束后,反应物在50℃下搅拌反应3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依次进行过滤、洗涤(用乙醇)、干燥,即得到为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材料(MPSA)。
分别称取100g 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和43g O,O’-二烯丙基双酚A(DBA),在140℃下将BMI缓慢加入到二烯丙基双酚A中;待BMI完全溶解后,继续搅拌15min,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10g MPSA,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的加入到140℃的上述预聚体中。MPSA添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min,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称取180g的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DCPDCE)、80g的双酚A型氰酸酯(BADCy),将其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4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混合物保温搅拌50min,即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杂化材料。

Claims (6)

1.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计,它包括100份双马来酰亚胺、43~86份0,0’-二烯丙基双酚A、4~23份微孔硅和215~280份氰酸酯;所述的微孔硅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所述微孔硅采用下列制备方法获得:
(1)在15~35℃和搅拌条件下,按重量计,将100份四乙氧基硅烷和15~30份纯度>99.5%的甲醇组成混合液,滴加到480~500份质量分数为9~15%的烷基氢氧化铵的水溶液中,在15~35℃的温度条件下反应18~28小时,再于54±2℃的温度条件下反应8~12小时;经减压浓缩、冷却后得到结晶产物,再经过滤、丙酮清洗和真空干燥,得到八聚硅酸盐白色晶体;
(2)在搅拌条件下,将10~15份八聚硅酸盐溶于20~40份纯度>99.5%的甲醇中,得到溶液A;按质量比1∶3~4∶8~9,将二甲基二氯硅烷、烷烃溶剂和极性溶剂混合,得到溶液B;将溶液A滴加到0℃的溶液B中,得到混合溶液后在室温下搅拌1~2小时,再冷却至0℃,滴加温度为2~4℃的稀释剂1200~2400份,继续搅拌至溶液温度为室温后,将上层相分离,水洗至中性,减压脱除溶剂,得到白色固体产物中间产物M;
(3)在空气氛围下,把中间产物M置于250℃的温度条件下热处理1~1.5小时,得到中间产物MPS;
(4)将MPS加入到纯度>99.7%的乙醇中,在超声分散条件下,滴加按质量比为1~2∶20~25∶2~3的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纯度>99.7%的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在40~5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反应3~5小时;将反应后得到的产物进行过滤、洗涤和干燥处理,得到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马来酰亚胺为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基砜和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酸酯为双酚A型氰酸酯和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4.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步骤:
(1)在120~140℃下,按重量计,将100份双马来酰亚胺缓慢加入到43~86份0,0’-二烯丙基双酚A中,得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
(2)在搅拌的条件下,按重量计,将4~23份微孔硅缓慢地加入到温度为120~140℃的上述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中,得到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预聚体;所述的微孔硅为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笼型倍半硅氧烷间由CH3Si(OSi)2(O-)、CH3Si(OSi)3、Si(CH3)2(O-)2及Si(OSi)3(O-)结构相连,微孔硅表面接枝活性-NH2基团;
(3)将215~280份氰酸酯缓慢加入上述温度为120~140℃的微孔硅/二烯丙基双酚/双马来酰亚胺的预聚体中,待氰酸酯完全溶解后,继续保温搅拌30~50min,得到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马来酰亚胺为N,N’-4,4’-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醚、4,4’-双马来酰亚胺基二苯基砜和N,N’-间苯撑双马来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氰酸酯为双酚A型氰酸酯和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其组合。
CN 201010288256 2010-09-21 2010-09-21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4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288256 CN101974225B (zh) 2010-09-21 2010-09-21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288256 CN101974225B (zh) 2010-09-21 2010-09-21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4225A CN101974225A (zh) 2011-02-16
CN101974225B true CN101974225B (zh) 2013-03-27

Family

ID=43574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8825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4225B (zh) 2010-09-21 2010-09-21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974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48073B (zh) * 2018-08-15 2020-07-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多羟基倍半硅氧烷的制备方法
EP4276067A4 (en) * 2022-03-29 2024-04-03 Nissan Chemical Corp METHOD FOR PRODUCING LAYERED SILICAT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IN THE PRODUCTION OF SILICON DIOXIDE DNANOFILAMENT AND SO ON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4148A (zh) * 2010-04-13 2010-09-08 苏州大学 一种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4148A (zh) * 2010-04-13 2010-09-08 苏州大学 一种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ingjing Lin.Novel low-k polyimide/mesoporous silica composite films: Preparation,microstructure,and properties.《polymer》.2006,第48卷(第1期),318-3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4225A (zh) 201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24767B (zh) 一种低线胀系数的新型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6832364B (zh) 柔性交联型聚酰亚胺气凝胶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1372534B (zh) 一种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低聚倍半硅氧烷纳米杂化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12183B (zh) 含无机纳米粉体的聚酰亚胺多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CN103524768A (zh) 一种低线胀系数的新型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及其生产方法
CN106633171B (zh) 氨基苯基硅倍半氧烷交联聚酰亚胺气凝胶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229361B (zh) 一种高填充柔性氮化硼复合薄膜材料、高填充柔性氮化硼覆铜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6611A (zh) 一种高导热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JP4497732B2 (ja) 水溶性ポリイミド前駆体、ポリイミド前駆体水溶液、その製法およびポリイミド
CN104194618A (zh) 一种高附着力的含硅聚酰亚胺涂层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50435A (zh) 一种低介电常数有序多孔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7286653A (zh) 一种高性能低热膨胀系数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CN109181301A (zh) 一种掺杂量子点功能化氮化硼聚合物导热复合膜及制备方法
CN101974225B (zh) 一种微孔硅/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337230B (zh) 一种金属基板的高导热半固化胶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8192136A (zh) 导热填料组合物、高导热绝缘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47159B (zh) 一种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234423B (zh) 高介电常数聚酰亚胺树脂基三元杂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967230A (zh) 一种基于笼型倍半硅氧烷结构的有机/无机微孔硅及制备方法
CN114479456B (zh) 一种高强度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Zhou et al. Synchronously improved wave-transparent performan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yanate ester resins via introducing fluorine-containing linear random copolymer
CN109384942B (zh) 一种柔性高导热石墨烯复合聚酰亚胺膜及其制备方法
Peng et al. Fabrication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fluorinated poly (arylene ether nitrile) composites by cross-linking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Lin et al. Polysilsesquioxane-PBO Wave-Transparent Composite Paper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Ultraviolet Aging Resistance
CN114196049A (zh) 一种强疏水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137 Xiangcheng District Ji Road No. 8

Patentee after: Soochow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5123 Suzhou City, Suzhou Province Industrial Park, No. love road, No. 199

Patentee before: Soochow University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7

Termination date: 2015092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