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5480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65480A CN101965480A CN2008801279221A CN200880127922A CN101965480A CN 101965480 A CN101965480 A CN 101965480A CN 2008801279221 A CN2008801279221 A CN 2008801279221A CN 200880127922 A CN200880127922 A CN 200880127922A CN 101965480 A CN101965480 A CN 1019654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supply
- main part
- lighting device
- light source
- relaying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2—Single-pole devices, e.g. holder for supporting one end of a tubular incandescent or neon lamp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17);对上述光源(17)供给驱动电力的电源(170);和将上述光源(17)与上述电源(170)电连接的中继部件(150),上述光源(17)具备用于接收上述驱动电力的供给的外导线(42),上述中继部件(150)具备中继主体部(152),该中继主体部(152)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基于能够插入上述外导线(42)的开口部(158),上述外导线(42)插入在上述中继主体部(152)的上述开口部(158)内,与该开口部(158)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的非发光型的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中,为了向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照射光,在该显示面板的背面设置有背光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51527号公报
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背光源装置包括收纳容器、第一边模(side mould)、印刷电路基板和灯。第一边模配置在收纳容器的两侧,印刷电路基板固定在第一边模,具备多个导电性夹(clip)和用于灯驱动电源的传送的电源配线。并且,灯经由形成在末端部的外表面的外部电极结合固定在导电性夹,与灯驱动电源对应地产生光。
在上述公开的背光源装置中,灯经由外部电极并由夹结合固定,因此仅在需要该外部电极这一点上就导致高成本。另一方面,当通过夹结合固定灯时,若不设置外部电极而以直接把持灯的外导线的方式结合固定,则有可能因过剩的应力施加在该外导线上而导致破损。当外导线破损时,形成灯内的气体泄漏、产生导电不良、以及灯不发光的状态。另一方面,当为了防止外导线的破损而减小由夹产生的把持力时,会致使外导线和夹的导电不良,该情况下有时也成为灯不发光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助于消减成本并且不易产生因导电不良引起的发光不良的照明装置、使用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向上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电源;和将上述光源和上述电源电连接的中继部件,上述光源具备用于接收上述驱动电力的供给的外导线,上述中继部件具备中继主体部,该中继主体部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具有能够插入上述外导线的开口部,上述外导线插入在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开口部内,与该开口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根据上述的照明装置,不使用灯头等外部电极,仅通过将外导线插入中继主体部的开口部,就能够简便地实现与光源电导通。其结果是,因减少了部件个数而能够有助于消减成本。
另外,中继主体部由导电橡胶形成,因而利用该导电橡胶的弹性变形,在向开口部插入外导线的状态下,能够确保该外导线和开口部的内表面的可靠的接触(导电)。即,利用弹性接触,在外导线和开口部内表面之间产生微小的位置偏移(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此外,在中继主体部(开口部)和光源(外导线)中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的情况下,该弹性也能够吸收误差,可靠地实现外导线和开口部内表面的接触,因此在导电性上具有高可靠性。其结果是,能够提供不易产生因导电不良引起的发光不良等的照明装置。
进一步,中继主体部为橡胶制,因而外导线与开口部内表面弹性接触,其结果是,过剩的应力不易施加在该外导线上,不易产生破损,进而不易产生发光不良等缺陷的可靠性高的照明装置。
在本发明的照明装置中,上述光源具备端部被密封的玻璃管,上述外导线从上述玻璃管的上述端部突出。
对于上述的外导线在玻璃管端部突出的光源,如果通过使用了上述的导电橡胶的中继主体部来实现电导通,则能够可靠地实现其导电性,并且能够不使从玻璃管端部突出的外导线破损地将其安全保持乃至把持。另外,在光源自身没有设置灯头等外部电极,因而也能够实现成本消减。
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开口部具有在未插入上述外导线的状态下比该外导线的外径Db小的开口宽度Wa。
如果像这样将开口部设定为具有比该外导线的外径Db小的开口宽度Wa,则通过向开口部插入外导线,该开口部由于弹性变形而扩口,利用其弹性恢复力,开口部内表面可靠地与外导线弹性接触。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上述的可靠的电导通。
上述光源配置有多个,上述中继主体部分别配置在上述光源的各个上,上述中继部件具备平衡元件,该平衡元件配置在上述中继主体部与上述电源之间,调整被供给到各个上述中继主体部的上述驱动电力的电流平衡。
根据上述的结构,通过平衡元件能够使被供给到各中继主体部的驱动电力的电流流量均匀化,能够使各光源的电流流量均匀(恒定)化。
另外,由于使用平衡元件使供给到各光源的电流流量均匀化,因而相对于一个电源能够将各光源并联连接。其结果是,例如能够在基座(绝缘基板)上将多个中继主体部和与其连接的各平衡元件形成为一体,通过使用一个系统从该基座向电源进行电连接的简单结构,能够实现光源的驱动,进而能够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上述中继主体部配置在基座上,在该基座上上述平衡元件以介于上述中继主体部与上述光源之间的方式配置。
像这样将中继主体部和平衡元件配设在基座上,能够使连接光源和电源的端子系统(即中继部件)单一化,能够通过由一条配线连接电源和构成端子系统的基座的极为简单的结构来提供照明装置。另外,该情况下的基座是指简单的基台,例如能够例示薄板的绝缘基板等,但是,只要在一个部件上使中继主体部和平衡元件一体化,形状就无特别限定。
上述平衡元件具有:配置在上述基座上、与上述电源电连接的导电部;和介于上述导电部与上述中继主体部之间的电介质部。
像这样使电介质部介于导电部与中继主体部(由导电橡胶构成)之间,能够形成电容器,使该电容器作为平衡元件构成。
上述电介质部由介于上述导电部与上述中继主体部之间的绝缘材料层构成,上述中继主体部埋设在上述绝缘材料层中。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简便地构成上述电容器,而且通过将中继主体部埋设在绝缘材料层中,不需要另外接合乃至结合部件就能够有助于消减成本。
上述平衡元件由平衡线圈构成。
像这样使用平衡线圈作为平衡元件时,能够减小驱动电压,非常适合作为大尺寸的显示装置的照明装置。
上述平衡线圈具备一次侧线圈和二次侧线圈,上述中继主体部与上述一次侧线圈连接,上述二次侧线圈彼此串联连接。
通过上述的平衡元件,能够适于使被供给到光源(中继主体部)的电流流量均匀化。
上述平衡元件由片状电容器构成。
像这样在使用片状电容器作为平衡元件的情况下,也能够适于使被供给到光源(中继主体部)的电流流量均匀化。
上述平衡元件与上述中继主体部的各个中继主体部一对一地配置,该平衡元件的各个相对于上述电源并联连接。
像这样将平衡元件与中继主体部一对一地连接,并将平衡元件彼此并联连接,能够如上所述使电源和光源的连接简便化。
连接上述平衡元件和上述电源的电力供给线路比上述光源的数量少。
像这样在使用平衡元件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连接该平衡元件和电源的电力供给线路,换言之即、使一条电力供给线路(电气配线)相对于多个平衡元件共用化,其结果是,能够使该电力供给线路的结构简便化,有助于消减成本。
连接上述平衡元件和上述电源的电力供给线路仅在一个部位构成。
像这样使电力供给线路在一个部位,能够进一步使该平衡元件和电源的连接简便化。
另外,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收容上述光源的底座,在上述底座的内侧配置有上述光源和上述中继部件,在上述底座的外侧配置有上述电源,上述电力供给线路从配置在上述底座的内侧的上述中继部件被绕至配置在上述底座的外侧的上述电源。
像这样将电力供给线路从底座的表侧绕向背侧,能够简便地进行电源和光源(中继主体部)的连接。作为最简便的结构,能够实现由一条电力供给线路(电气配线等)在表侧和背侧进行连接的结构,与例如如现有技术那样贯通底座的表背来连接各光源和电源的结构相比,能够以非常简便的结构实现大幅的成本消减。
绝缘部件介于上述底座与上述中继部件之间。
像这样在底座和中继部件之间插入绝缘部件,能够可靠地将中继主体部和底座绝缘,能够适于防止乃至抑制发生向底座的漏电。
在上述底座,在与上述中继部件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像这样在底座中与中继部件重叠的部分设置开口,能够可靠地将中继主体部和底座绝缘,能够适于防止乃至抑制发生向底座的漏电。
另外,上述电源配置在上述底座的中央部。
在使用平衡元件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使电力供给线路共用化(一体化),漏电的控制变得容易,其结果是,能够将电源(电源基板)配置在底座的中央部。并且,通过将该电源(电源基板)配置在中央,例如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了该照明装置的显示装置的薄型化,能够提高附加价值。
另外,上述电源配置在上述底座的一边方向的一部分,在该一边方向的另一部分配置有外部信息输入输出部。
在使用平衡元件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使电力供给线路共用化(一体化),能够使该电源(电源基板)省空间化。从而,能够如上述那样配置在底座的一边方向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在一边方向的另一部分配置盘槽等外部信息输入输出部。
上述电源包括生成高频电压的逆变器电路。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单一电源对各光源(中继主体部)进行电力供给,因而在包括生成高频电压的逆变器电路的结构中,不需要另外对各个光源设置该逆变器电路,结构变得简便,故优选。
包括对作为照明光的供给对象的显示装置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上述光源搭载在与上述驱动电路相同的电源基板,对上述电源基板一并供给一次电力。
在使用平衡元件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能够使电力供给线路共用化(一体化)。并且,该情况下,能够将作为向光源的电力供给线路的电源(光源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搭载在同一电源基板,能够对该电源基板一并供给家用电源等的一次电力。由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便化和成本的下降。
其次,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上述的显示装置,在照明装置中能够实现成本的消减,并且能够提高动作的可靠性,因此,在该显示装置中也能够实现成本的消减,能够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够例示液晶面板。上述的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应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机、计算机的台式屏幕等,特别适于作为大型画面使用。
另外,本发明的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显示装置。
根据上述的电视接收装置,能够以便宜的价格提供高可靠性的电视接收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助于成本消减,还能够提供不易因导电不良而产生发光不良的高可靠性的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线截面图。
图4是表示照明装置的要部结构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图4的要部结构中省略了冷阴极管后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照明装置的要部结构的背面图。
图7是表示中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与电力供给有关的电路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冷阴极管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冷阴极管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表示与电力供给有关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中继主体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将冷阴极管安装在中继主体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在中继主体部安装有冷阴极管的状态下的结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中继主体部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16是表示第一个变形例的中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中继部件的电路结构的说明图。
图18是示意性表示与电力供给有关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第一个变形例的中继部件所采用的中继主体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电力供给机构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电力供给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使底座和中继部件绝缘的机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使底座和中继部件绝缘的机构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电力中继机构的另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配置在底座背面的电源基板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电源基板的安装状态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电源基板的安装状态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电源基板的安装状态的一个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电力供给基板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0是表示电力供给基板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1是图30的电力供给基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32是图30的电力供给基板的底面示意图。
图33是表示电力供给基板的一个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34是图33的电力供给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5是图33的电力供给基板的底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TV......电视接收装置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11......显示面板(液晶面板)
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
14......底座
17......冷阴极管(光源、管状光源)
40......玻璃管
40a......玻璃管端部
42......外导线(outer lead)
56......平衡元件(电容器、平衡线圈)
56a......一次侧线圈
56b......二次侧线圈
61......绝缘基板(绝缘部件)
62......开口部
150......中继部件
151......基座
152......中继主体部
158......开口部
160......配线(电气配线(harness)、电力供给配线、电力供给线路)
161......导电膜(导电部)
162......电介质膜(电介质部、绝缘材料层)
170......电源基板(电源)
201......片状电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视接收装置TV所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2的A-A截面的结构的截面图。另外,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10所具备的背光源装置的要部结构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该背光源装置的要部结构的正面图,图6是表示该背光源装置的要部结构的背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包括: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以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方式进行收容的正背面两个机壳Ca、Cb;电源P;调谐器T;和台座(stand)S。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呈横长的方形,如图2所示,包括:俯视时呈矩形的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12,将它们由边框13等保持为一体。
液晶面板11为公知构造,即,在透光性的TFT基板与透光性的CF基板的间隙,密封有光学特性随着施加电压变化的液晶(液晶层)。在TFT基板的内表面配设置有多条在纵方向上延伸的源极配线和在横方向上延伸的栅极配线,形成为格子状。另一方面,在CF基板设置有由红(R)、绿(G)、蓝(B)构成的彩色滤光片。另外,在两个基板的液晶侧的相反侧的面分别配置有偏光板。
背光源装置12为在液晶面板11的背面正下方配置有光源而成的所谓的正下型背光源,包括:在表侧(光射出侧)开口的底座14;在底座14内敷设的反射片14a;安装在底座14的开口部分的光学部件15;用于固定光学部件15的框架16;收容在底座14内的多个冷阴极管(光源(线状光源、管状光源、放电管))17;和对冷阴极管17的端部进行遮光并且自身具备光反射性的灯保持件19。
光学部件15具有将从线状的各冷阴极管17发出的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并且使该光指向液晶面板11中的有效显示区域(指向性)等功能。
底座14为金属制,形成为表侧(光射出侧)开口的俯视时呈矩形的大致箱型。反射片14a为合成树脂制,采用反射性优良的白色部件,以覆盖底座14的内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敷设。通过该反射片14a,能够将从各冷阴极管17发出的光的大部分导向底座14的开口侧。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在底座14的内表面侧配置有用于将从电源基板(电源)170(参照图6)供给的驱动电力中继(接通)到各冷阴极管17的中继部件150。中继部件150包括:由绝缘基板构成的基座151;和配置在基座151上,与各冷阴极管17一对一地对应配置的中继主体部1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部件150配置在为底座14的两端部、且与冷阴极管17的端部重叠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在底座14的背面侧配设有包含用于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逆变器(inverter)电路的电源基板170。
下面,说明向冷阴极管17供给驱动电力的结构及其作用。另外,这里,如图25所示,采用在两侧的电源基板170设置电源176,从冷阴极管17的两端部进行电力供给的两侧驱动方式。
图7是表示包含中继主体部152的中继部件15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与电力供给有关的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冷阴极管17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冷阴极管17的结构的截面图,图11是示意性表示与电力供给有关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2是表示中继主体部15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将冷阴极管17安装(插入)在中继主体部152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4是表示在中继主体部152安装(插入)有冷阴极管17的状态下的结构的正面图,图15是表示中继主体部152的一个变形例的平面图。
[冷阴极管17]
首先,说明冷阴极管17的结构。
冷阴极管17呈细长的管状,以使其长度方向(轴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一致的状态、且以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状态,收容在底座14内(参照图2~图4)。如图9和图10所示,该冷阴极管17包括:两端被密封的细长的玻璃管40;和被密封在玻璃管40的两端部的内侧的电极41;和从电极41向玻璃管40的外部突出的外导线42。
进一步,玻璃管40内部密封有惰性气体和水银,并且在其内壁面涂敷有荧光体43。该冷阴极管17中设置有两端部的电极41的部位为非发光部位,除此以外的中央的部位(涂敷有荧光体43的部位)为发光部位。冷阴极管17通过在其端部将外导线42安装在中继部件150的中继主体部152而被固定于底座14,另外,安装有该冷阴极管17的端部的中继部件150被灯保持件19覆盖。
外导线42是用于与外部进行电导通的端子部,形成为从玻璃管40的两端与玻璃管40同轴状且直线状地突出的圆形截面的细长的金属制(例如镍系或者钴系的金属)的结构。并且,该外导线42的外径Db在此形成为0.5mm~1mm左右,比后述的中继主体部152的开口部158的开口宽度Wa(参照图12)大。
[中继部件150]
接着,说明中继部件150的结构。
中继部件150作为将冷阴极管17固定于底座14的部件发挥作用,并且还作为对从电源基板(电源)170向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力进行中继的部件发挥作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部件150沿着底座14的两侧缘部(参照图4和图5)安装,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包括:由细长的绝缘基板构成的基座151;配置在该基座151上的导电膜(导电部)161;配设在该导电部161上的由电介质材料层构成的电介质膜(电介质部)162;和埋设在该电介质膜162内,自身的表面从该中继部件150的表面露出的中继主体部152。
这里,基座151具有由玻璃环氧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的板状,被安装固定于底座14。另外,作为基座151而使用的材料只要是绝缘材料即可,不特别限定于玻璃环氧树脂,例如能够采用酚醛纸等。
导电膜161为在基座151上进行图案形成的铜箔等的金属导电膜,经由一条电气配线(电力供给线路)160与电源基板170连接。另外,该导电膜161相对于多个中继主体部152作为共用的配线而形成,在基座151上形成有一个导电膜161,从该导电膜161经由电介质膜162向各中继主体部152供给驱动电力。
电介质膜162由金属氧化物、金属氮化物或者树脂等电介质材料构成,介于导电性的导电膜161与中继主体部152之间,构成电容器(平衡元件)56。通过由该电容器56构成的平衡元件,调整被供给到各中继主体部152乃至各冷阴极管17的驱动电力的电流平衡,使电流量达到均匀化。
如图8所示,各电容器56与电源基板170并联连接,这里,各电容器56并联配置于导电膜(共用配线)161。并且,通过从导电膜161引出的电气配线160,能够一并进行与电源基板170的电连接。即,电容器56和电源基板170通过比冷阴极管17的数量少的配线,具体而言通过一条电气配线160进行连接。电气配线160例如如图11所示,从配置在底座14的内侧(内表面侧)的基座151的端部绕至配置在底座14的外侧(外表面侧)的电源基板170。
中继主体部152按照与多个冷阴极管17为一对一的方式,单独设置在各个冷阴极管17,具有不把持地保持各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来定位固定该冷阴极管17(安装在底座14)的功能和将驱动电力中继并供给到各冷阴极管17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主体部152由导电橡胶构成,具有导电性且能够弹性变形。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中继主体部152为由立方体乃至直六面体导电性橡胶构成的立方体(cube)状,在其表面(上表面)具有能够插入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的缝隙(slit)状的开口部158。如图7和图11所示,该立方体状的中继主体部152的开口部158以从中继部件150的表面露出的方式埋设在电介质膜162内,通过从其露出的开口部(缝隙)158插入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进行冷阴极管17的定位固定。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主体部152由导电橡胶构成,其开口部158的开口宽度Wa例如为0.1mm~0.5mm左右,如上所述,比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的外径Db小。因此,如图13所示,在外导线42向开口部158插入时开口部158随着弹性变形而扩大开口,如图14所示,在外导线42插入在中继主体部152的开口部158内的状态下(插入完成后的状态),形成该外导线42与开口部158的内表面弹性接触的形态。并且,通过中继主体部152的弹性恢复力,外导线42被紧固固定,不会产生从该开口部158拔出的不良。这里,作为由导电橡胶构成的中继主体部152,例如通过将碳混入硅橡胶等橡胶部件而成之外,也能够采用通过将银、铜、金等金属粒子混入橡胶部件而成。另外,为了引导外导线42的插入而使该插入容易化,如图15所示,也可以设置有使开口部158的开口部位扩开而成为锥状的插入引导部158a。
[电源基板170]
如图11所示,电源基板170包括:在背面(底座14的相反侧的面)形成有电路的电路基板172;安装在电路基板172的电子部件171;和基板接触部173。作为电子部件171包含变压器等,电路基板172构成为生成高频电压的逆变器(inverter)电路基板。基板接触部173配置在电路基板172的端部,与配线(电气配线)160连接。另外,该电源基板170例如通过螺旋夹等安装并固定在底座14。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本发明的结构的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2,因此具有如下所述的作用效果。
无需在冷阴极管17安装灯头等外部电极,只是通过将外导线42插入到中继主体部152的开口部158,就能够简便地与冷阴极管17电导通,即实现电力供给的中继。这样,由于不设置外部电极等,因此能够降低部件个数,实现成本消减。
另外,中继主体部152由导电橡胶形成,利用该导电橡胶的弹性形变,能够确保在向开口部158插入外导线42的状态下该外导线42与开口部158的内表面的可靠的接触即电导通。因此,通过这样的弹性接触,即使在外导线42与开口部158的内表面之间产生微小的位置偏移(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确保两者的接触,另外,在中继主体部152(开口部158)和冷阴极管17(外导线42)中产生制造上的尺寸误差等的情况下,该弹性也能够吸收误差,可靠地实现外导线42与开口部158的内表面的接触。其结果是,中继部件150在导电性上具备高可靠性,实现不易产生因导电不良引起的发光不良等的背光源装置12。进而,由于中继主体部152为橡胶部件,因此外导线42与开口部158的内表面弹性接触,其结果是,过剩的应力不易施加在该外导线42,由此,不易产生外导线42的破损,也不易产生发光不良等缺陷。
另外,中继主体部152具有在其开口部158没有插入外导线42的状态下比该外导线42的外径Db小的开口宽度Wa。因此,通过外导线42的向开口部158的插入,该开口部158因弹性变形而扩大开口,利用其弹性恢复力,开口部158的内表面与外导线42可靠地弹性接触。其结果是,能够确保上述的可靠的电导通。
以上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还能够包含如下所述的变形例。另外,在以下的各变形例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图示和说明。
[第一变形例]
作为中继部件150的一个变形例,能够采用具有如图16~图19所示的结构的部件。图1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中继部件15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中继部件150的电路结构的说明图,图18是示意性表示电力供给所涉及的结构的说明图,图19是表示该第一变形例的中继部件150所采用的中继主体部152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6所示的中继部件150具有平衡线圈56来取代电容器作为平衡元件。如图17所示,平衡线圈56具备一次侧线圈56a和二次侧线圈56b。在该第一变形例中,上述的平衡线圈56相对于所有的中继主体部152一对一地设置,在由玻璃环氧树脂、酚醛纸等的绝缘基板构成的基座151上与中继主体部152一同配设。
中继主体部152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开口部158,构成为由导电橡胶形成的立方体状,但是,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如图19所示,在开口部158的相反侧即与基座151相对的一侧一体形成有三片脚部157。使该脚部157贯通于基座151的安装孔(未图示),通过软钎焊等固定在基座151。然后,在载置在基座151上的状态下,与平衡线圈56的一次侧线圈56a电连接。
另一方面,各平衡线圈56相对于电源基板(电源)170并联连接,这里,各平衡线圈56并联地配设在导电膜(共用配线)161。并且,通过从导电膜161引出的电气配线160一并进行与电源基板(电源)170的电连接。另外,在平衡线圈56中,一次侧线圈56a与中继主体部152连接,另一方面,二次侧线圈56b各自串联连接。
平衡线圈56和电源基板170通过比冷阴极管17的个数少的配线具体而言通过一条电气配线(电力供给线路)160连接。电气配线160例如如图18所示,从配置在底座14的内侧(内表面侧)的基座151的端部绕至配置在底座14的外侧(外表面侧)的电源基板170。
根据该第一变形例,在导电橡胶制的中继主体部152与电源基板170之间配置有平衡线圈(平衡元件)56,使供给到中继主体部152的每一个的驱动电力的电流流量均匀化,因此,能够使被供给到各冷阴极管17的电流均匀(恒定)化。另外,选择平衡线圈56作为平衡元件,因此能够减小所施加的驱动电压,非常适合作为大尺寸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照明装置。
另外,使用平衡线圈56使向各冷阴极管17供给的电流量均匀化,因此能够将各冷阴极管17并联连接于一个电源170。其结果是,在基座151上将多个中继主体部152和与其连接的各平衡线圈56形成为一体,实现以一个系统(一个配线)从该基座151向电源基板170进行电连接的简单的结构。并且,通过这样的一个系统的连接,不仅使与冷阴极管17的驱动有关的结构简便化,而且还大幅消减成本。进而,通过用具有开口部158的导电橡胶形成中继主体部152,能够无破损地安全保持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还能够确保可靠的电导通。
[第二变形例]
对于电源基板170、平衡线圈56、中继主体部152的关系,例如也能够采用如图20所示的结构。即,能够采用将中继主体部152连接在平衡线圈56的二次侧,而一次侧从电源基板170各自串联排列的结构。该情况下,也能够使供给到各中继主体部152(即冷阴极管17)的电流流量均匀化,能够通过一条配线(电气配线)160进行一并具备上述中继主体部152和平衡线圈56的基座151与电源基板170的连接。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各中继主体部152具备用于把持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的开口部158,并由导电橡胶构成,能够无破损地安全保持冷阴极管17的外导线42,并且能够确保可靠的电导通。
进而,如图21所示,也可以将平衡线圈56配列成树形状。图示的是相对于16根冷阴极管17在一侧形成有15个平衡线圈56的结构。该情况下,也能够使供给到各中继主体部152(即冷阴极管17)的电流流量均匀化,能够用一条配线160(图21中在冷阴极管17的两端分路而成)进行一并具备上述中继主体部152和平衡线圈56的基座151与电源基板170的连接。
另外,作为开路检测电路,也能够设置如图24所示的检测电路175。该检测电路175构成对冷阴极管17点不亮即电路为开路的情况进行检测以使其停止的安全电路,是将来自二次侧线圈56b的电流反馈的检测电路。在图24中,将各平衡线圈56的二次侧形成为环状的电路引出到基座151之外,由检测电路175进行检测,在电源基板170将检测电路175的电流检测反馈,在该电流非常小的状态下,当输入电压持续上升时认定为开路,将驱动电力的供给停止的控制起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平衡线圈56构成平衡元件,由于使用电容器的平衡元件需要分别检测,难以一并进行开路检测,因此,这样的开路检测电路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平衡线圈56的系统中特别有效,能够提供低成本且安全的方法。
[第三变形例]
为了实现底座14和基座151的绝缘,例如能够如图22所示使绝缘基板(绝缘部件)61介于底座14与基座151之间。另外,如图23所示,也可以在底座14中与基座151重叠的位置上形成开口部62。或者,也能够由树脂材料构成底座14。
[第四变形例]
对于电源基板170的配置关系,也能够是以下那样的变形。
即,图26所示的电源基板170配置在底座14的背面中央部。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使用平衡元件56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能够使配线(电气配线)160一体化,漏电的控制变得容易。其结果是,能够将电源基板170配置在底座14的中央部,例如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该背光源装置12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提高附加价值。
另外,如图27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电源基板170包括:驱动冷阴极管17的光源用驱动电路170a和驱动液晶面板11的面板驱动电路170b,对该电源基板170从家用电源179一并供给一次电力。如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在使用平衡元件56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能够使配线(电气配线)160一体化。并且,该情况下,能够将驱动冷阴极管17的光源用驱动电路170a和液晶面板11的面板驱动电路170b搭载在同一电源基板170上,能够对该电源基板170一并供给来自家用电源179的一次电力。
另外,如图28所示,能够在设置有电源基板170的底座14的空置空间,配置盘槽(disk slot)等外部信息输入输出装置178。在使用平衡元件56进行电力供给的情况下,能够使配线(电气配线)160一体化,能够节省该电源基板170的空间。因此,通过在底座14的一边方向(短边方向)的一部分配置电源基板170,在另一部分配置盘槽等外部信息输入输出装置178,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
[第五变形例]
也能够使用片状电容器替代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电容器56来构成平衡元件。例如,如图29所示,也能够将片状电容器201安装在电路基板(酚醛纸基板)200上,实现中继主体部152与共用电极(导电部)111之间的电容结合。该情况下,如图所示,采用如下结构,即,在电路基板200上安装有具备开口部158的由导电橡胶构成的中继主体部152,在该中继主体部152的每一个上经由片状电容器201电连接有共用电极111。即,相对于中继主体部152以一对一的方式将片状电容器201安装在电路基板200上。
另外,如图30所示,也能够以电路基板(玻璃环氧基板)100a作为电介质部,将具备开口部158的由导电橡胶构成的中继主体部152与共用电极110a电连接。该情况下,在电路基板100a的上表面(第一面),也如图31所示,形成有中继主体部152和与中继主体部152同电位的第一电容电极180a。另外,在电路基板100a的下表面(第二面),也如图32所示,形成有:隔着电路基板100a与第一电容电极108a相对配置的第二电容电极110b;和与第二电容电极110b同电位的共用电极(共用配线)110a,该共用电极110a和电源基板170的端子在基板背面侧电连接。
另外,如图33所示,也能够以电路基板(玻璃环氧基板)100a作为电介质部,将具备开口部158的由导电橡胶构成的中继主体部152与共用电极110a电连接。该情况下,在电路基板100a的上表面(第一面),也如图34所示,形成有:中继主体部152;与中继主体部152为非接触状态的第三电容电极110c;和与第三电容电极110c同电位的共用电极(共用配线)110a,该共用电极110a和电源基板170的端子在基板背面侧电连接。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100a的下表面(第二面),也如图35所示,形成有:从上表面侧贯通电路基板100a而成的中继主体部152的引线(连接端子部)180m;和与该引线180m连接且与保持件180同电位的第四电容电极180n。这样,通过按电路基板100a的配线图案形成电容器,能够容易地实现并联耦合。
[其它变形例]
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面板11不限于开关元件为TFT的显示面板,也可以是开关元件为MIM(Metal Insulator Metal,金属-绝缘体-金属)等TFT以外的显示面板。另外,作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不限于液晶显示装置,也包含在显示面板的背面侧需要照明装置的各种显示装置。
Claims (19)
1.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
向所述光源供给驱动电力的电源;和
将所述光源和所述电源电连接的中继部件,
所述光源具备用于接收所述驱动电力的供给的外导线,
所述中继部件具备中继主体部,该中继主体部由导电性橡胶形成且具有能够插入所述外导线的开口部,
所述外导线插入在所述中继主体部的所述开口部内,与该开口部的内表面弹性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具备端部被密封的玻璃管,所述外导线从所述玻璃管的所述端部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主体部的所述开口部具有在未插入所述外导线的状态下比该外导线的外径小的孔径。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配置有多个,
所述中继主体部分别配置在所述光源的各个上,
所述中继部件具备平衡元件,该平衡元件配置在所述中继主体部与所述电源之间,调整被供给到各个所述中继主体部的所述驱动电力的电流平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主体部配置在基座上,在该基座上所述平衡元件以介于所述中继主体部与所述光源之间的方式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元件具有:配置在所述基座上、与所述电源电连接的导电部;和介于所述导电部与所述中继主体部之间的电介质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介质部由介于所述导电部与所述中继主体部之间的绝缘材料层构成,
所述中继主体部埋设在所述绝缘材料层中。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元件由平衡线圈构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线圈具备一次侧线圈和二次侧线圈,
所述中继主体部与所述一次侧线圈连接,所述二次侧线圈彼此串联连接。
10.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元件由片状电容器构成。
11.如权利要求4~10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衡元件与所述中继主体部的各个中继主体部一对一地配置,该平衡元件的各个相对于所述电源并联连接。
12.如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所述平衡元件和所述电源的电力供给线路比所述光源的数量少。
13.如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连接所述平衡元件和所述电源的电力供给线路仅在一个部位构成。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收容所述光源的底座,
在所述底座的内侧配置有所述光源和所述中继部件,
在所述底座的外侧配置有所述电源,
所述电力供给线路从配置在所述底座的内侧的所述中继部件被绕至配置在所述底座的外侧的所述电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绝缘部件介于所述底座与所述中继部件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在与所述中继部件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和
利用来自所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为使用液晶的液晶面板。
19.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63043 | 2008-03-12 | ||
JP2008-063043 | 2008-03-12 | ||
PCT/JP2008/069438 WO2009113201A1 (ja) | 2008-03-12 | 2008-10-27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65480A true CN101965480A (zh) | 2011-02-02 |
Family
ID=41064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79221A Pending CN101965480A (zh) | 2008-03-12 | 2008-10-27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032434A1 (zh) |
CN (1) | CN101965480A (zh) |
WO (1) | WO200911320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397750B (zh) * | 2009-10-27 | 2013-06-01 | Au Optronics Corp | 改良固定燈管設計之背光模組以及應用其之液晶顯示器 |
JP5162013B1 (ja) * | 2011-08-31 | 2013-03-13 | 株式会社東芝 | 光源装置、駆動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1747U (ja) * | 1993-07-29 | 1995-02-21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放電灯の給電部 |
TWI315008B (en) * | 2003-06-11 | 2009-09-21 | Innolux Display Corp | Back 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
KR101044472B1 (ko) * | 2004-06-30 | 2011-06-2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다램프 구동을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액정표시장치 |
JP3846802B2 (ja) * | 2004-10-29 | 2006-11-15 | Tdk株式会社 | 放電灯駆動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TWI258041B (en) * | 2005-03-11 | 2006-07-11 | Au Optronics Corp | Lamp clamping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lamp |
JP2006344602A (ja) * | 2005-06-09 | 2006-12-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ランプ、ランプホルダー、電源供給モジュール、そ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装置 |
KR20060131248A (ko) * | 2005-06-15 | 2006-12-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KR101242124B1 (ko) * | 2005-11-30 | 2013-03-12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액정 표시 장치 |
KR20070059721A (ko) * | 2005-12-07 | 2007-06-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인버터 회로, 백 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것을 구비한액정표시장치 |
KR101255545B1 (ko) * | 2006-01-24 | 2013-04-16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램프 지지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액정 표시 장치 |
KR101294012B1 (ko) * | 2006-04-03 | 2013-08-0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램프홀더, 전원공급모듈,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표시장치 |
JP2007311228A (ja) * | 2006-05-19 | 2007-11-29 | Hosiden Corp | 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接続装置 |
JP4738275B2 (ja) * | 2006-07-07 | 2011-08-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ランプ管用コネクタ |
KR101192801B1 (ko) * | 2007-01-16 | 2012-10-1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램프 접속용 소켓과 이를 이용한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
-
2008
- 2008-10-27 US US12/920,667 patent/US2011003243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10-27 WO PCT/JP2008/069438 patent/WO200911320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0-27 CN CN2008801279221A patent/CN101965480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09113201A1 (ja) | 2009-09-17 |
US20110032434A1 (en) | 2011-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65906B (zh) |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US7090387B2 (en) | Back light illuminating unit | |
KR100925546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US20060279957A1 (en) | Lamp, lamp holder, power supply modul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power suppl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power supply module | |
CN101546066A (zh) | 液晶显示器 | |
CN101965480A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US8531622B2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KR101350972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 |
US8736789B2 (en) | Slim LCD module and a socket therefor | |
CN101639579A (zh) | 光供应单元及使用该光供应单元的显示器件 | |
US20100245682A1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20110279737A1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20110007229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KR101490307B1 (ko) | 연성평면케이블을 이용한 직렬연결구조를 갖는 백라이트유닛 | |
KR101269387B1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 |
CN101896767B (zh)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 |
KR20050005879A (ko) | 램프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WO2010082381A1 (ja) | 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
WO2010097995A1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 | |
US20110279051A1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20110279050A1 (en) | Lighting device for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10202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