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6303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6303A
CN101956303A CN2010102308697A CN201010230869A CN101956303A CN 101956303 A CN101956303 A CN 101956303A CN 2010102308697 A CN2010102308697 A CN 2010102308697A CN 201010230869 A CN201010230869 A CN 201010230869A CN 101956303 A CN101956303 A CN 101956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feed
fine hair
judgement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08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6303B (zh
Inventor
横田哲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6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6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6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63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10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 D05B27/12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rotating continuously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1/00Sewing machines with device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work-carrier relative to stitch-form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obtain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seam, e.g. programme-controlled for sewing collars, for attaching pocke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7/00Work-feeding means
    • D05B27/10Work-feeding means with rotary circular feed memb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以较少的传感器数量抑制由于绒毛引起的缝制品质的下降。缝纫机具有:进给齿,其从下方与针板上的被缝制物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进给脚,其从上方与被缝制物接触;端部调节机构,其向与进给齿的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调节被缝制物的沿缝迹的端部的位置;检测单元,其检测被缝制物的端部是否位于规定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端部调节机构的调节驱动源,以使被缝制物的端部和缝迹平行,控制单元采用以下结构:基于检测单元的被缝制物的端部的检测状态所持续的布料进给距离,判定有无绒毛,基于判定结果,控制调节驱动源,由端部调节机构执行调节动作。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一边将两片被缝制物的端缘对齐一边进行缝合。
背景技术
当前,为了将缝边保持一定而一边将上下重叠的两片被缝制物(布)的端缘对齐一边进行缝合的缝纫机,设有使两片布料向布料进给方向进给的上下进给单元,并且设置布料移动装置,其相对于该上下进给单元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使布料向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移动,以使布料的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一端缘对齐。
上述布料移动装置具有:上下机械手,其具有滚轮,它们分别与布料C2、C1接触,以沿布料进给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用于在针板上表面处,使各个布料向与布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检测单元,其光学地检测两片布料的各一端缘;以及脉冲电动机,其利用所述检测单元的输出,分别使所述上下机械手的各滚轮旋转。
但是,对于在上述缝合中使用的被缝制物,较多地使用由纤维形成的布料,并且与布料形状相配合而将布料切断,调整形状。上述布料在被切断的布料端处,布料纤维会散开,常常形成纤维线从布料端散落的状态。
由此,由于光学地检测布料端的检测单元会将散落的纤维线(以下称为绒毛)误识别为布料端,而使被缝制物向布料里侧移动,所以可能使布料C1、C2的前缘不对齐,或者缝针在偏离布料的位置下降而无法将缝迹打结。
由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缝纫机中,采用以下结构,除了由检测布料端的受光元件组成的布料端传感器之外,在该布料端传感器的外侧(在将布料端作为边界的情况下的布料的相反侧)设有由受光元件组成的绒毛检测传感器。
在该缝纫机中,利用布料端传感器的受光量的变化检测布料端的位置,对于绒毛,利用布料端传感器和绒毛检测传感器这两者进行检测。即,由于如果单纯的布料端位置变化,则仅布料端传感器的受光量发生变化,如果是绒毛,则将绒毛检测传感器遮蔽,布料端传感器和绒毛检测传感器这两者均产生光量减少,所以利用上述不同,对布料端的位置变化和绒毛进行识别,防止由于绒毛而对布料端误识别。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5-2772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上述现有的缝纫机,必须具有进行绒毛检测的专用绒毛检测传感器,所以存在导致部件个数增加、制造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且,由于安装两个传感器,所以使检测电路复杂化,也使得控制部中的处理复杂化。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少部件个数,利用简单的处理防止误识别。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缝纫机,具有:布料进给单元,其使上下重叠的两片被缝制物分别向布料进给方向进给;端部调节机构,其具有动作体以及驱动动作体的驱动体,该动作体分别与所述两片被缝制物接触,可以使所述两片被缝制物向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该端部调节机构,在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对所述两片被缝制物的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一端部的位置进行移动调节;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被缝制物的一端部是否在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处于规定位置;以及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端部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具有绒毛判定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被缝制物端部的状态所持续的布料进给距离,判定有无绒毛,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该判定结果,控制所述驱动体,执行端部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阈值设定单元,其针对检测到所述被缝制物端部的状态所持续的布料进给距离,设定输入作为用于判定有无所述绒毛的阈值的判定距离。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绒毛判定单元,根据是否经过判定时间,判断布料进给距离是否到达所述判定距离,并且,利用设定进给间距和缝纫机主轴转速计算判定时间或者利用数据表取得判定时间,并且基于在该判定时间内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状态是否变化,判定有无绒毛。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3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执行选择单元,其设定是否执行所述绒毛有无的判定以及是否执行基于该判定的所述驱动体控制。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4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绒毛长度计算单元,其计算所述绒毛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检测单元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被缝制物端部的检测。
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5的任一项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检测单元以规定的布料进给距离间隔进行被缝制物端部的检测。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检测单元检测被缝制物端部的情况下,在检测出真正的被缝制物端部的情况下,即使进行被缝制物的进给,该检测状态也将持续,但在检测出的不是被缝制物的端部而是绒毛的情况下,由于绒毛通过,所以检测状态不持续。
由此,在检测出被缝制物的端部的状态下,可以根据被缝制物是否被进给大于或等于规定距离,来识别被缝制物的端部和绒毛。
由此,被缝制物的端部的检测和绒毛的检测可以由共同的检测单元进行,不必设置各自传感器及其处理电路,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并且实现处理的简易化。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由于可以设定输入作为用于判定有无绒毛的阈值的判定距离,所以可以通过设定更加合适的判定距离,而更加确切地调节绒毛的识别与布料进给的追随性的平衡。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由于利用设定进给间距和缝纫机主轴转速计算判定时间或者根据数据表(布料移动量表)取得判定时间,并且基于在该判定时间内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状态是否变化,判定有无绒毛,所以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布料的端部和绒毛的识别。另外,可以预先进行作为阈值的判定距离的测定。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由于可以利用执行选择单元,设定是否执行所述绒毛有无的判定以及是否执行基于该判定的所述驱动体控制,所以可以仅对易产生绒毛的布料应用绒毛应对措施等,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执行绒毛应对措施。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可以利用绒毛长度计算单元计算绒毛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并且,如果与阈值设定单元并用,则可以利用绒毛长度的计算结果设定更加合适的阈值。
技术方案6以及7记载的发明,由于以规定的频率进行布料端检测,所以可以在一定水平下确保与布料端部相对应的追随性以及与绒毛相对应的对应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上下进给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2是表示落针附近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与各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斜视图。
图4是从下方表示与下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从上方表示与下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机构的斜视图。
图6是螺线管的剖面图。
图7是从上方表示与上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8是从上方表示与上侧滚轮的驱动有关的结构的斜视图。
图9是布料传感器的斜视图。
图10是说明布料传感器的检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控制装置周围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布料设置时的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布料端位置控制的检测单元的俯视图。
图14是将布料端的检测位置放大的说明图,表示存在绒毛的情况。
图15是将布料端的检测位置放大的说明图,表示不存在绒毛的情况。
图16是表示与主轴转速相对应而准备的设定间距和判定时间的关系的布料移动量表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布料端位置控制的详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在图1、2中,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进给齿1、进给脚2、下侧滚轮3、下侧脉冲电动机4、下侧连结机构5、下侧螺线管6、上侧滚轮7、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侧连结机构9、上侧螺线管10、分离板11、布料传感器12、以及控制装置13。
其中,下侧滚轮3、下侧脉冲电动机4、下侧连结机构5、下侧螺线管6、上侧滚轮7、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侧连结机构9、上侧螺线管10、分离板11、以及布料传感器12构成端部调节机构,其在与进给齿1的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两片布料C1、C1的沿缝迹的端部的位置进行移动调节。
(进给齿)
在图2中,构成布料进给机构的进给齿1,从下方与重叠载置在针板14上的两片布料C1、C2中的下侧布料C1接触,进行进给动作。进给齿1,由施加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齿前后进给机构(省略图示)、和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齿上下进给机构(省略图示)驱动,进行椭圆运动,以在其与压脚夹持布料C1的状态下,使布料C1向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进给脚)
在图2中,构成布料进给单元的进给脚2,从上方与上侧的布料C2接触,进行进给运动。进给脚2由施加沿布料进给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脚前后进给机构(省略图示)、和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往复动作的进给脚上下进给机构(省略图示)驱动,进行椭圆运动,以在其与针板14间夹持布料C2的状态,使布料C2向布料进给方向移动。
(下侧滚轮)
在图2中,作为动作体的下侧滚轮3设置为,被后述的摇臂17可上下动作地支撑,在上升时稍微向针板14上方突出,从下方以规定的压力可按压地与布料C1接触。下侧滚轮3可以以沿布料进给方向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其外周面在周方向上形成锯齿状。
(下侧脉冲电动机)
在图3~图5中,下侧脉冲电动机4固定在基座16上。在基座16上,设有以直线状延伸的摇臂17。摇臂17的一端与下侧脉冲电动机4一起固定在基座16上,另一端成为自由端。在摇臂17的另一端,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下侧滚轮3。摇臂17形成为棒状,将传动带15架设在下侧滚轮3和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上,覆盖摇臂17。由此,如果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输出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传动带15向下侧滚轮3传递,使下侧滚轮3旋转。即,下侧脉冲电动机4作为“驱动体”起作用。
(下侧连结机构)
如图3~图5所示,下侧连结机构5具有:上述基座16以及摇臂17、旋转轴21、驱动杆22、以及传递杆23。
固定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基座16,形成为五角形状,在其一角上设有旋转轴21。
旋转轴21的一端部固定在基座16上,基座16也与旋转轴21的绕轴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在旋转轴21的另一端部上设有驱动杆22。
驱动杆22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棒状板材,在其一端部上紧固固定旋转轴21。在驱动杆22的另一端部上利用螺钉等连结并固定传递杆23的一端部。
传递杆23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材,在传递杆23的另一端部上,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可以从下方与其抵接。
即,下侧螺线管6的柱塞62配置为可以向上下方向移动,如果柱塞62伸出则将传递杆23推起,如果缩入则传递杆23失去支撑而利用自重向下方移动。在这里,在下侧螺线管6的壳体60上设有支撑台61,在柱塞62没有驱动时(缩入时),从下方支撑传递杆23。
(下侧螺线管)
如图3至图5所示,下侧螺线管6配置为,使柱塞62沿缝纫机的上下方向(缝针的上下方向)移动。下侧螺线管6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而改变柱塞62的移动量。由此,下侧螺线管6可与通电的电流量相对应,经由下侧滚轮3控制对布料的按压力。
如图6所示,下侧螺线管6由壳体60、柱塞62、线圈用框体63、线圈64、以及磁性部件65等构成。壳体60具有支撑轴承60A、60B的非磁性体60C。柱塞62可以在轴向上移动,且不能旋转地支撑在轴承60A、60B上。紧固在柱塞62上的磁性部件65形成为圆筒状,在其一部分上形成从轴心开始的半径发生变化的台阶部65a。并且,利用该形状,可以得到推力不随行程变化的特定行程区间(后面详述)。
下侧螺线管6安装在通过向线圈64通电而向拉入方向驱动柱塞62的方向上。并且,随着通电电流的增大,拉入柱塞62的推力也增大。所以可以容易地调整下侧滚轮3的按压力。
即,下侧螺线管6作为“下侧按压单元”起作用。
(上侧滚轮)
如图3、7、8所示,作为动作体的上侧滚轮7,设置在针板14的上方,从上方与上布料C2接触,使布料在与进给齿1的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上侧滚轮7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上侧连结机构9(详细后述)上。上侧滚轮7,其外周面形成为锯齿状,形成为在与布料接触时,上侧滚轮7可以可靠地捕捉布料并使其移动。
上侧滚轮7利用传动带18与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连结。
(上侧脉冲电动机)
上侧脉冲电动机8固定在基座31上。在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设有以直线状延伸的摇臂32。摇臂32的一端固定在上侧脉冲电动机8上,另一端成为自由端。在摇臂32的另一端上可自由旋转地支撑上侧滚轮7。摇臂32形成为板状,传动带18架设在上侧滚轮7和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上,以覆盖摇臂32。由此,如果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输出轴旋转,则该旋转经由传动带18向上侧滚轮7传递,使上侧滚轮7旋转。即,上侧脉冲电动机8作为“驱动体”起作用。
(上侧连结机构)
上侧连结机构9具有:上侧的基座31及摇臂32、旋转轴33、驱动杆34、传递杆35、以及旋转杆36。
固定有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基座31形成为五角形状,在其一角上设有旋转轴33。
旋转轴33的一端部固定在基座31上,基座31也与旋转轴33的绕轴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在旋转轴33的另一端部上设有驱动杆34。
驱动杆34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材,在其一端部上紧固固定旋转轴33。在驱动杆34的另一端部上,可自由旋转地连结传递杆35的一端部。
传递杆35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棒状的板材,沿其长度方向上形成多个连结孔35a。在传递杆35的另一端部上,可自由旋转地连结旋转杆36的一端部。
旋转杆36,在其中央部附近,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安装于上侧螺线管10的壳体70上的板材71上。旋转杆36的另一端部,可自由旋转地连结在作为上侧螺线管10的输出轴的柱塞72上。
(上侧螺线管)
上侧螺线管10配置为,使柱塞72沿传递杆35的移动方向(长度方向)移动。
上侧螺线管10具有壳体70以及柱塞72等。另外,由于上侧螺线管10的内部结构与下侧螺线管6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即,上侧螺线管10作为“上侧按压单元”起作用。
(分离板)
如图7所示,分离板11利用螺钉等安装在针板14上。分离板11弯曲形成,以使得在安装在针板14上时,其前端从针板14翘起。即,利用分离板11,将针板14上方的空间上下分隔开,分别在分离板11的上侧和下侧输送布料。
由此,分离板11配置在两片布料之间,布料C1被夹在下侧滚轮3和分离板11的下表面之间,布料C2被夹在上侧滚轮7和分离板11的上表面之间。
(布料传感器)
如图9、10所示,布料传感器12,是为了在缝制时使缝边保持一定而检测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位置的部件。如图2所示,布料传感器12与上侧滚轮7并列设置。如图9、10所示,布料传感器12具有:传感器座41、两个布料有无传感器42(一个未图示)、两个布料端部传感器43(一个未图示)、以及反射板46。
在传感器座41上形成凹部41a,其位于与载置在针板14上的布料相对的位置,以可以使布料进入。凹部41a沿各滚轮3、7使布料移动的方向凹陷形成。
凹部41a的上壁面及下壁面,在从布料行进方向观察时形成V字状。
在凹部41a的上壁面及下壁面上,在前侧(布料的进入侧,即,凹部41a的开口侧)设有由发光部42a和受光部42b组成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上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检测有无布料C2的传感器,下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检测有无布料C1的传感器。
在凹部41a的上壁面及下壁面上,在里侧(凹部41a的里侧)设有由发光部43a和受光部43b组成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上壁面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检测布料C2的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位置的传感器,下壁面的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检测布料C1的布料端部是否位于规定位置的传感器。
即,该上下进给缝纫机,利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布料端部,利用后述的控制装置13进行端部调节机构的控制,以使得缝针总是在该布料端部的规定距离内侧的规定位置处下降。并且,进行传感器的位置设定,以使得在由各滚轮3、7使布料移动的方向(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缝针-布料端部传感器43的距离与从布料端部至缝迹的距离一致,在布料端部通过布料端部传感器43位置处的状态下进给,从而得到期望的缝迹。
在凹部41a的上下方向中央部,设有沿布料的进入方向延伸的反射板46。反射板46,对从各发光部42a、43a发出的光进行反射,被反射板46反射的光,由各受光部42b、43b进行受光。
在这里,布料C2可以进入反射板46和上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布料端部传感器43之间,布料C1可以进入到反射板46和下壁面的布料有无传感器42以及布料端部传感器43之间。如果布料进入,则由于来自各发光部42a、43a的光被布料遮挡而不被反射板46反射,所以各受光部42b、43b无法对光进行检测。利用该原理,对布料的有无和布料端部进行检测。
即,布料传感器12作为“检测单元”起作用,其检测所述被缝制物的端部在与布料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是否处于规定位置。
(控制装置)
如图11所示,控制装置13具有:CPU 51,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OM 52,其储存与进给齿1及进给脚2的驱动控制、各脉冲电动机4、8的驱动控制、各螺线管6、10的驱动控制相关的程序;以及RAM 53,其将与CPU 51的处理相关的各种数据储存在工作区域。
控制装置13,在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出存在布料的情况下,利用布料端部传感器43对布料端部进行检测,基于其检测结果,决定各滚轮3、7的旋转方向以及旋转量,使各脉冲电动机4、8驱动。另外,控制装置13,在进行纳褶缝制时,使各螺线管6、10驱动,从而与纳褶量相对应而调整滚轮3、7对布料的按压力。
在控制装置13上连接作为缝制动作以及进给齿1以及进给脚2的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56、检测其轴角度的编码器57、各脉冲电动机4、8、各螺线管6、10、各布料有无传感器42、44、以及各布料端部传感器43、45。
另外,在控制装置13上连接有用于经由未图示的接口而输入各种设定的作为设定输入单元的操作面板54、以及进行设定内容等的显示的显示装置55。
(缝制前的布料的设置动作)
下面,说明上下进给缝纫机的缝制前的布料的设置动作。
如图12所示,在缝制执行前设置布料时,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否检测出布料C1(步骤S1)。
在步骤S1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到布料C1(步骤S1:是),则控制装置13驱动下侧螺线管6,使下侧滚轮3上升(步骤S2)。另外,控制装置13驱动下侧脉冲电动机4(步骤S3)。由此,下侧滚轮3一边旋转一边与布料C1抵接。如果下侧滚轮3与布料C1抵接,则通过下侧滚轮3的旋转,将布料C1拉入传感器座41的凹部41a中。
然后,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否检测到布料C1(步骤S4)。
在步骤S4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布料C1(步骤S4:是),则控制装置13停止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驱动(步骤S5)。
然后,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是否检测到布料C2(步骤S6)。
在步骤S6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有无传感器42检测到布料C2(步骤S6:是),则控制装置13驱动上侧螺线管10,使上侧滚轮7下降(步骤S7)。另外,控制装置13驱动上侧脉冲电动机8(步骤S8)。由此,上侧滚轮7一边旋转一边与布料C2抵接。如果上侧滚轮7与布料C2抵接,则通过上侧滚轮7的旋转,布料C2被拉入传感器座41的凹部41a中。
然后,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是否检测到布料C2(步骤S9)。
在步骤S9中,如果控制装置13判断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布料C2(步骤S9:是),则控制装置13停止上侧脉冲电动机8的驱动(步骤S10)。如上所述,结束缝制前的布料的设定动作。
(布料端部位置控制)
下面,说明上下进给缝纫机的布料端部位置控制。
如图13所示,在该上下进给缝纫机中,在缝制过程中利用所述上下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布料端部,进行上侧脉冲电动机8和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动作控制,以使得布料C2和布料C1的各布料端部总是通过布料端部传感器43位置。
上述布料端部传感器43预先设定由受光传感器43b检测的光强度的阈值,在受光传感器43b的输出小于阈值的情况下,由于被布料遮挡的区域较大,所以控制装置13判定为“是(检测到)布料端部”,在大于或等于阈值的情况下,由于没有被遮蔽或者被遮蔽区域较小,所以控制装置13判定为“不是(未检测到)布料端部”。另外,在缝制过程中,周期地(例如每1[msec])执行由该布料端部传感器43进行的布料端部检测。
以布料C2为例进行说明,如果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布料C2的布料端部(图13双点划线),则控制装置13驱动控制上侧脉冲电动机8,使布料向左方移动,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没有检测出布料C2的布料端部时(图13实线),驱动控制上侧脉冲电动机8,使布料向右方移动。另外,对布料C1也进行相同的控制。
即,由此,布料C1、C2分别以布料端部传感器43为中心交互向左右反复移动而进行布料进给,由此沿布料端部形成缝迹。
另外,在图13中为了便于说明,以较大振幅图示,但实际上以更小的振幅进行布料进给。
在图14中,如果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的检测区域A内,在布料C1或者C2的端缘处存在纤维线即绒毛B,则受光传感器43b的输出小于阈值,控制装置13会判定为“是布料端部”。其结果,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则即使布料端部位于适当位置,也会使布料向左方移动。
由此,该控制装置13进行上侧脉冲电动机8以及下侧脉冲电动机4的动作控制,以在使布料进给预先设定的判定距离L期间,如果持续判定为“是布料端部”,则使布料向左方(不是布料端部的方向)移动。
该判定距离L,优选为与通常的绒毛B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相比较长的距离,例如可以利用所述操作面板54(阈值设定单元)设定该数值。
如图15所示,如果不是由于绒毛而是由于布料端部使得受光传感器43b检测为“是布料端部”,则在进行判定距离L的进给期间,受光传感器43b周期性的检测结果每次都为“是布料端部”,但在由于绒毛B而判定为“是布料端部”的情况下,在通过绒毛B的位置之后的定时会判定为“不是布料端部”。
由此,如上所述,通过在判定为“是布料端部”后进行判定距离L的进给期间,进一步对是否维持该判定进行判定,而可以防止由于绒毛B而产生布料端部的误检测。
另外,为了判定是否经过了上述判定距离L,控制装置13必须监视从受光传感器43b检测为“是布料端部”的定时开始是否进行了判定距离L的进给。
上下进给缝纫机可以利用设置在缝纫机头部上的进给间距盘60,进行每一针的布料进给量即进给间距的设定。设定的进给间距,通过与进给间距盘60联动的末图示的电位计,将其设定量向控制装置13发送。并且,可以容易地想到,也可以取代进给间距盘60,由操作面板54设定进给间距。
可以根据该设定间距、和基于编码器57的输出的缝纫机主轴转速(旋转速度),求出布料进给量的变化。即,控制装置13利用“是布料端部”的检测后的经过时间(“判定时间”),监视是否进行了规定距离L的进给。
图16是针对每个主轴转速而准备的设定间距和判定时间的关系的布料移动量表的说明图。
该图16的布料移动量表,表示在绒毛最大也小于2[mm]的前提下,将判定距离L设定为2[mm]情况的例子。图16左表是与主轴转速为1000[rpm]相对应的布料移动量表。在主轴转速为1000[rpm]的情况下,与主轴旋转一次相对应,进行设定间距量的布料进给。即,判定时间由下式(1)计算。
[判定时间]=[判定距离L]/([设定间距]/[周期])…(1)
由于周期为0.06[s],所以例如如果设定间距为1[mm],则判定时间是0.12[s],如果设定间距为2[mm],则判定时间是0.06[s],如果设定间距为3[mm],则判定时间是0.04[s]。
另外,在图16中,仅示出一部分设定间距,在布料移动表中更加详细地设定。另外,在图16的右表中图示出了主轴转速为2000[rpm]的布料移动量表,判定时间同样地利用上式(1)计算出。
另外,在图16中仅图示出主轴转速为1000[rpm]和2000[rpm]的布料移动量表,但准备了更多的主轴转速。
如果在缝制时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出“是布料端部”,则控制装置13利用检测时的编码器57的输出求出主轴转速,读出对应的布料移动量表,根据当前的设定间距确定判定时间。
然后,计时开始,通过在经过该判定时间的期间是否持续检测为“是布料端部”,来判定检测为“是布料端部”的原因是因为真正检测到布料端部还是因为绒毛的误检测。
即,如果受光传感器43b检测为“是布料端部”,则控制装置13读出当前的设定间距,根据编码器57的检测求出主轴转速,读出对应的布料移动量表,根据当前的设定间距确定判定时间。并且,之后在直至经过判定时间为止,判定每1[msec]进行的受光传感器43b的检测是否维持“是布料端部”。并且,在经过判定时间的情况下,如果受光传感器43b检测出布料端部,则使布料向左方移动,在经过判定时间之前,在受光传感器43b的检测状态切换为“不是布料端部”的情况下,认为是由绒毛的误检测引起的,不进行布料向左方的移动。
由此,控制单元13构成绒毛判定单元。
下面,基于图17的流程图,详细说明布料端部位置控制。另外,分别进行与布料C2和布料C1相对应的布料端部位置控制,但由于其控制内容大致相同,所以在该流程中仅示出对布料C2的处理,省略对布料C1的控制说明。
首先,周期性地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执行布料端部检测(步骤S21)。其结果,在受光传感器43b的检测光量超过阈值而得到“不是布料端部”的判定的情况下,驱动上侧螺线管10,以规定的按压力向布料C2按压上侧滚轮7,并且使上侧脉冲电动机8向右方移动方向驱动。由此,使布料C2向右侧移动(步骤S22)。并且等待布料端部传感器43的下次检测周期经过后(步骤S23),处理返回至步骤S21,再次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执行布料检测。
另外,在步骤S21中,在受光传感器43b的检测光量小于阈值而得到“是布料端部”的判定的情况下,读入当前的设定间距,并且根据编码器57的输出计算缝纫机的主轴转速(步骤S24)。
并且,根据主轴转速确定布料移动量表,参照该布料移动量表,取得与设定间距相对应的判定时间。并且,控制装置13开始判定时间的计时(步骤S25)。并且,在等待布料端部传感器43的下次检测周期经过后(步骤S26),再次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执行布料端部检测(步骤S27)。
其结果,在没有检测出布料端部时,认为在步骤S21中的布料端部的检测是由绒毛引起的误检测,处理进入步骤S22,使布料向右方向移动。另外,此时,在步骤S25中开始的判定时间的计时结束。
另一方面,在步骤S27中再次检测出“是布料端部”时,对判定时间的经过进行判定(步骤S28),在没有经过时处理返回至步骤S26,在经过时认为在步骤S21中的布料端部的检测正确,使布料向左方向移动(步骤S29)。另外,此时,在步骤S25中开始的判定时间的计时结束。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23。由此,等待下次的检测周期的经过,返回至步骤S21,处理进入到下次新的布料端部检测。
另外,至缝制结束前,反复执行上述的布料端部位置控制。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上下进给缝纫机着眼于,在布料端部传感器43检测到被缝制物的端部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的是绒毛,只要绒毛通过,检测状态就不会持续,由此,在检测出被缝制物的端部的状态下,可以根据被缝制物是否被进给大于或等于规定距离,来识别被缝制物的端部和绒毛。
由此,由于可以由相同的受光传感器43b执行布料C1、C2的端部的检测和绒毛的检测,而不必分别设置传感器及其处理电路,所以可以减少部件个数,并且实现处理的简单化。
另外,在上述上下进给缝纫机中,由于可以利用操作面板54,设定输入作为用于判定有无绒毛的阈值的判定距离,所以通过设定更准确的判定距离,可以更准确地调节绒毛的识别与布料进给的追随性的平衡。
另外,上下进给缝纫机具有下侧螺线管6,其将下侧滚轮3按压在布料C1上,由于控制装置13可以任意地控制该螺线管6的推力,所以在纳褶缝制时,通过控制对布料C1的按压力,可以实现以任意纳褶量的缝制。
另外,由于在进行纳褶缝制时使每一针的进给间距变化,所以在与判定距离L的比较过程中,也可以在布料的移动距离的计算中,考虑布料C1的按压力或者决定该按压力的下侧螺线管的驱动电流值。例如,由于如果下侧螺线管的驱动电流值变大,则增加对布料C1的按压力,使布料移动速度下降,所以与由布料移动量表取得的判定时间相对应,乘以随着驱动电流值变大而变大的系数,进行修正,以使判定时间变长。
(其它)
在上述控制装置13中,例如也可以利用操作面板54,设定是否执行绒毛有无的判定和是否执行调节动作控制。在该情况下,操作面板54作为执行选择单元起作用。并且,通过如上所述设定,可以仅对易产生绒毛的布料应用绒毛应对措施等,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执行绒毛应对措施。
另外,上述控制装置13也可以具有作为绒毛长度计算单元的功能,即,计算绒毛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
例如,在上述的图17的流程图中,由于在步骤S27中判定为“否”的情况下,在步骤S21中的“是布料端部”的判定是由于绒毛引起的,所以根据从步骤S25开始的计时至步骤27的计时时间、主轴转速和设定间距,计算出从步骤S21中判定为“是布料端部”至步骤27的布料移动距离,从而可以将该布料移动距离看作是绒毛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进行将该绒毛长度向RAM 53储存或者在显示装置55上显示的控制。
由此,由于可以取得绒毛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可以将由操作面板54设定的判定距离L设定为更加适当的值。
另外,上述控制单元13,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周期地(每1[msec])执行布料端部检测,但也可以在布料C1、C2每进行向布料进给方向的预先设定的微小移动距离的移动时,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执行布料端部检测。
在该情况下,不是仅在判定为“是布料端部”时才计算布料C1、C2的移动距离,而是在缝制中总是监视编码器57的输出并求出主轴角度,根据主轴角度和设定间距总是或者周期地计算布料C1、C2的移动量,在每进行规定的移动量的移动时,由布料端部传感器43执行布料端部检测,执行布料端部位置控制。
另外,在上述的布料端部位置控制中,示出了在步骤S24中由布料移动量表取得判定时间的例子,但也可以根据所述的式(1)随时计算判定时间。
在本例中,示出了利用布料进给齿和进给脚向布料进给方向移送被缝制物的情况,但也可以在设置如进给辊方式或者带进给方式等其它的布料进给单元的缝纫机中实施。

Claims (7)

1.一种缝纫机,具有:
布料进给单元,其使上下重叠的两片被缝制物分别向布料进给方向进给;
端部调节机构,其具有动作体以及驱动动作体的驱动体,该动作体分别与所述两片被缝制物接触,可以使所述两片被缝制物向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该端部调节机构,在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对所述两片被缝制物的沿布料进给方向的一端部的位置进行移动调节;
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被缝制物的一端部是否在与布料进给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处于规定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端部调节机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具有绒毛判定单元,其基于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被缝制物端部的状态所持续的布料进给距离,判定有无绒毛,所述控制单元基于该判定结果,控制所述驱动体,执行端部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阈值设定单元,其设定输入作为用于判定有无所述绒毛的阈值的判定距离,
所述绒毛判定单元,基于检测到所述被缝制物端部的状态所持续的布料进给距离是否到达所述判定距离,判定有无绒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绒毛判定单元,
根据是否经过判定时间,判断所述布料进给距离是否到达所述判定距离,并且,
利用设定进给间距和缝纫机主轴转速计算判定时间或者利用数据表取得判定时间,并且基于在该判定时间内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状态是否变化,判定有无绒毛。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执行选择单元,其设定是否执行所述绒毛有无的判定以及是否执行基于该判定的所述驱动体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绒毛长度计算单元,其计算所述绒毛的布料进给方向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以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被缝制物端部的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以规定的布料进给距离间隔进行被缝制物端部的检测。
CN201010230869.7A 2009-07-15 2010-07-15 缝纫机 Active CN101956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6374A JP5544057B2 (ja) 2009-07-15 2009-07-15 ミシン
JP2009-166374 2009-07-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6303A true CN101956303A (zh) 2011-01-26
CN101956303B CN101956303B (zh) 2014-08-13

Family

ID=43483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0869.7A Active CN101956303B (zh) 2009-07-15 2010-07-15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44057B2 (zh)
KR (1) KR101755640B1 (zh)
CN (1) CN1019563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4840A (zh) * 2016-05-05 2016-07-06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步进电机送料的缝纫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68002B2 (en) 2014-07-17 2018-01-1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spirator including contrast lay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9189A (en) * 1987-05-14 1989-09-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dge tracing sewing machine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needle position
US5000105A (en) * 1989-07-18 1991-03-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dge tracing sewing machine
JPH05277273A (ja) * 1992-04-01 1993-10-26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布端位置制御装置
CN1086277A (zh) * 1992-10-08 1994-05-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边控制装置
CN1368571A (zh) * 2001-01-31 2002-09-11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04366A (ja) * 1993-04-27 1994-11-01 Juki Corp ミシンの生地端位置測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69189A (en) * 1987-05-14 1989-09-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dge tracing sewing machine capable of automatically adjusting needle position
US5000105A (en) * 1989-07-18 1991-03-1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dge tracing sewing machine
JPH05277273A (ja) * 1992-04-01 1993-10-26 Brother Ind Ltd ミシンの布端位置制御装置
CN1086277A (zh) * 1992-10-08 1994-05-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边控制装置
CN1368571A (zh) * 2001-01-31 2002-09-11 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缝纫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34840A (zh) * 2016-05-05 2016-07-06 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步进电机送料的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44057B2 (ja) 2014-07-09
KR20110007058A (ko) 2011-01-21
JP2011019665A (ja) 2011-02-03
CN101956303B (zh) 2014-08-13
KR101755640B1 (ko) 2017-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01292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sewing machine control program
TWI363115B (zh)
CN101864644B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US8763541B2 (en) Sewing machin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sewing machine control program
CN101713127B (zh)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CA2515406A1 (en) Quil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4005189B (zh) 双针缝纫机
CN110512364A (zh) 缝纫机
CN101748566B (zh) 缝纫机
CN102080307A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1956302A (zh) 上下进给缝纫机
CN107304498A (zh) 缝纫机
CN102115957B (zh) 缝纫机
CN101956303B (zh) 缝纫机
CN1014694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的嵌条布压脚机构
CN102443972B (zh) 自动缝制缝纫机
CN1854371B (zh) 缝纫机的压布装置
CN102041643A (zh) 自动缝制缝纫机
CN101338490A (zh) 缝纫机
CN101892563A (zh) 缝纫机
CN101858017A (zh) 缝纫机
JPH0349796A (ja) 布縁倣い縫ミシン
JP6894240B2 (ja) ミシン
CN102995309B (zh) 缝纫机
CN101818417A (zh) 缝纫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