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9148A - 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9148A
CN101889148A CN2008801193150A CN200880119315A CN101889148A CN 101889148 A CN101889148 A CN 101889148A CN 2008801193150 A CN2008801193150 A CN 2008801193150A CN 200880119315 A CN200880119315 A CN 200880119315A CN 101889148 A CN101889148 A CN 1018891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al region
rotating shaft
shaft member
whirligig
patch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931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89148B (zh
Inventor
佐藤则喜
小西一弘
河野一则
西村英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89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9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89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91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22Foldable in two directions, i.e. using a two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5/00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 E05D15/48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allowing alternative movem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HINGES OR OTHE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AND 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AND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6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other use
    • E05Y2900/606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other use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bstract

旨在减小开闭式便携终端的尺寸和厚度。旋转装置包括具有轴(58)的旋转轴部件(51)、摩擦部件(54)、推动部件(55)以及轴承部件(52),该轴承部件(52)中形成有用于容纳摩擦部件(54)和推动部件(55)的壳体(63)和与外壳(63)连通并可旋转地保持轴(58)的插入孔(62)。当预定的挠曲施加到推动部件(55)时,推动部件(55)推动摩擦部件(54)。被推动的摩擦部件(54)与轴(58)的外周表面接触并推动轴(58)的外周表面。旋转轴部件(51)的轴(58)在与部件(54)和部件(52)滑动摩擦的同时旋转。

Description

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使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沿两个方向旋转的折叠式便携终端以及该折叠式便携终端中使用的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已经研发出并使用了许多便携电话。然而,有关便携电话,已经研发出各种便携电话,例如能够借助滑动装置打开和闭合的滑动型便携电话、借助旋转装置(铰链)打开和闭合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等,以及呈简单棒形状的直板型(straight-type)便携电话。
便携设备中使用的第一示例铰链包括:开闭轴,由开闭轴支撑部可重新闭合地支撑;旋转轴,垂直于开闭轴可旋转地穿过开闭轴;角度调节片,设置成与开闭轴支撑部和开闭轴接触;调节法兰,突出地设置于旋转轴上;旋转调节部,附接到开闭轴支撑部并面对调节法兰;开闭轴保持板,通过填缝(caulking)固定到开闭轴的顶端,从而防止开闭轴移出;以及安装板,通过填缝固定到旋转轴的顶端,进而防止旋转轴移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铰链和由附接于铰链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构建的便携设备构造成,使得第一和第二壳体折叠成闭合状态,并且一个壳体能够相对于另一壳体旋转成打开状态。当开闭轴和旋转轴旋转时,轴插入到其中的波纹弹簧(corrugatedspring)被压缩,从而产生预定的扭矩。
第二示例的铰链使构成便携设备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与垂直方向平行的第一方向和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二方向从相互重叠的闭合状态相互打开和闭合。铰链具有:附接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第一轴;附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剩下的一个的第二轴;支撑第一轴和第二轴以使其能够围绕各自的心轴旋转的基座;控制第一轴相对于基座的旋转动作的第一凸轮机构;控制第二轴相对于基座的旋转动作的第二凸轮机构;以及锁定机构,除了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闭合时以及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任一方向相互打开时,锁定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沿另一方向的打开和闭合动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轴要插入到其中的压缩螺旋弹簧沿着第一轴的外周和第二轴的外周中每个设置。当各个轴旋转时,产生预定的旋转扭矩。
用于便携装置的前述两种铰链被构造成使得两个壳体连结在一起,以便能够打开和闭合,并沿两个壳体从重叠的闭合状态旋转至打开状态的第一旋转方向和一个壳体相对于另一壳体旋转从而以直角与第一旋转方向相交的另一方向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No.3031903
专利文献2:JP-A-2006-233998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结合第一示例描述的铰链中,开闭轴保持板和安装板借助填缝固定,以防止开闭轴和旋转轴的脱离。填缝旨在将轴插入到板中形成的孔内以从孔略微(nominally)突出并通过施加压力使得突出部永久变形,由此防止板与轴分离。填缝之后将轴联接到板需要预定的强度。这里所说的预定强度是指:即使在用户错误地将装备有铰链的折叠式便携终端掉落时,足以使铰链不易断裂的强度。
轴与板结合的强度依赖于填缝所引起的变形量或变形得到的形状(厚度、面积等)。可是,在不实际折断铰链的情况下不能确定结合强度,因此填缝作业不简单。由于这些原因,填缝之后进行的作业程序和产品质量管理需要专有技术。为了稳定地维持预定的联接强度,已经很难确定在填缝之后在哪儿以及如何进行定量管理,或者管理方法也已经很难。
第一和第二示例描述的铰链具有螺旋弹簧,要旋转的心轴插入到螺旋弹簧中。螺旋弹簧旨在为心轴(轴)提供所需的旋转扭矩。当平均线圈直径和线圈的线直径减少(变得更小)时,不能获得所需的扭矩;因此,预定的平均线圈直径和预定的线直径是必须的。
考虑增强便携性的观点,已经在进行这种类型的便携终端的小型化。顺便提及,可能存在收纳在口袋里的便携终端在用户向前倚靠时从口袋中掉落的情况。寻求甚至在上述情况下抗断裂的便携终端。因此,为了使便携终端即使在便携终端掉落时也不断裂,用于铰链的轴必须具有预定厚度。
因此,当进行尝试以实现在允许轴通过的同时产生所需扭矩以使便携终端小型化的螺旋弹簧时,因为轴的小型化方面以及平均线圈直径和线直径减少方面的限制,在实现紧凑的便携终端时会遇到困难。
这种类型的铰链不可避免地包括滑动部。如果滑动部未被适当地提供有润滑剂,则会出现磨损,这又可能引入扭矩波动。因为这些原因,需要润滑剂供给装置,但很难在不使铰链的尺寸增加的情况下构建润滑剂供给部。具体地,在优先考虑小型化时,就存在牺牲寿命特性的可能性。
装备有旋转装置的终端还设置成仅打开和闭合预定角度。在此情况中,通过限定旋转装置或装备有旋转装置的终端的预定角度来实现打开和闭合动作。如果旋转装置此时具有上述功能,那么仅通过将旋转装置装配到终端中就能调节终端的角度。终端研发制造需要旋转装置研发制造,以研发出一种具有前述功能的紧凑、廉价且高性能(获得稳定扭矩等)的旋转装置。
鉴于上述情况构想出本发明,本发明旨在提供紧凑、可行的旋转装置。同时,本发明还旨在通过使用在结构上不需要特别的专门技术或技能的简单结构并借助提供具有旋转角度调节功能的铰链,来实现长寿命特性并解决许多问题,而不是通过使用通过填缝来防止轴的脱离的结构(作业实现的强度保证)。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折叠式便携终端,其通过适当地设置紧凑的旋转装置等,即使在装备有旋转装置时,也能够避免尺寸增加。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旋转装置具有:旋转轴部件,具有轴部;摩擦部件;推动部件(urging member);和轴承部件,包括用于容纳摩擦部件和推动部件的容纳部和与容纳部相互连通且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轴部的插入孔,其中当赋予推动部件预定的挠度时,推动部件推动摩擦部件;被推动的摩擦部件与轴部的外周接触,并且还推动轴部的外周;并且旋转轴部件的轴部构造成在与摩擦部件和轴承部件产生滑动摩擦的同时旋转。
借助上述构造,能够用简单结构且借助数量更少的元部件向轴部施加致动力,同时避免旋转装置尺寸的增加。因此,可以在旋转轴部件旋转时产生预定的扭矩。
本发明权利要求2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中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还包括附接到轴承部件以覆盖容纳部的盖部件,其中摩擦部件具有面对轴部的第一面对部和位于第一面对部的另一侧上并在面对推动部件时被赋予致动力的第二面对部,并且其中当盖部件附接到轴承部件时,在盖部件与第二面对部之间产生预定距离,并且,致动力部件放置在该预定距离中的任何位置并被赋予预定的挠度。
借助上述构造,可以仅借助附接盖部件来向轴部件施加预定的致动力。因此,可以在旋转轴部件旋转时产生预定的扭矩。
权利要求3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2中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在由摩擦部件、轴部和轴承部件围绕的区域中产生第一空间。
借助上述构造,作为润滑剂设置在第一空间中的结果,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为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供应润滑剂。
本发明权利要求4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和3中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摩擦部件的第一面对部具有:多个接触部,与轴部接触;以及间隔部,设置在所述多个接触部之间,并且与轴部的表面间隔开。
借助上述结构,通过向间隔部提供润滑剂,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操作,为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提供润滑剂。
本发明权利要求5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轴部具有圆柱形部分和非圆柱形部分;当轴部的圆柱形部分面对插入孔的一部分时,圆柱形部分与插入孔的该部分接触;并且当轴部的非圆柱形部分面对插入孔的该部分时,在非圆柱形部分与插入孔的该部分之间产生第二空间。
借助上述构造,作为润滑剂设置在第二空间中的结果,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将润滑剂供应给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
本发明权利要求6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在插入孔的该部分附近设置有凹陷部,该凹陷部相对于轴部的外周产生间隙。
借助上述构造,作为将润滑剂设置在凹陷部中的结果,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将润滑剂供应给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
本发明权利要求7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推动部件是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板簧;并且平坦的间隔部件置于一对板簧之间,该对板簧设置成板簧的凹侧彼此相对。
借助上述构造,即使在一对推动部件在容纳部内经受位置偏移(不规则定位)时,也可以总是通过预定挠度产生对旋转轴部件的致动力。
本发明权利要求8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推动部件是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板簧;并且布置成凹侧彼此相对的一对推动部件体现为重叠的板簧,该重叠的板簧通过在板簧的每个凸侧上叠置附加的推动部件以使凸侧与相应的凹侧相对而制成。
借助上述构造,能够增加载荷和挠度的推动部件可以布置在窄空间中。
本发明权利要求9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环部件,在轴部被保持在插入孔中时附接到旋转轴部件,其中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三突起;插入孔具有突起通过部,当旋转轴部件位于预定位置时,允许第三突起通过;并且当插入孔保持着轴部件时,环部件置于第三突起与突起通过部之间。
借助上述构造,消除了对填缝作业的需要,并且能防止在经受较大的力时可能引起的环部件的轻易脱离。
本发明权利要求10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9中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旋转轴部件具有在轴承部件保持着旋转轴部件时位于轴承部件外侧的位置的凹槽部;凹槽部形成为使得凹槽部的两端沿轴部的周边的方向彼此分离;并且环部件附接到凹槽部,该环部件具有开口且呈现出大致C形的轮廓。
借助上述构造,因为环部件可随着旋转轴部件旋转,因此,即使在与突起通过部重叠时,也能够防止突起部通过突起通过部。
本发明权利要求11中限定的旋转装置依赖于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并且特征在于,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并且当旋转轴部件在被轴承部件保持着的同时旋转到预定程度时与第一突起部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在轴承部件的插入孔的入口或出口。
借助上述构造,仅借助旋转轴部件和保持旋转轴部件的轴承部件,就能够在不加入定制设计的部件的条件下限制旋转轴部件的旋转角度。
权利要求1至11中限定的任一旋转装置是实现紧凑、低成本且高性能旋转装置的一个要素。在构成元件的材料选择(高强度材料和廉价材料)、机械设计限制和艺术设计限制方面,适当地组合这些装置是更好的。
具有本发明权利要求12中限定的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的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个限定的旋转装置。
借助上述构造,能够用简单构造使折叠式便携终端小型化。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现了一种铰链,能够用简单结构使该铰链小型化,同时避免铰链尺寸增加。
此外,因为滑动表面能够被供应润滑剂,所以获得了长寿命特性。
即使在受到掉落和物理冲击时,环部件也不易脱落,并且可以借助元部件的制造尺寸来保证环部件的附接强度。因此,能够在不依赖填缝作业中的变化的情况下确保抗掉落强度。
既节省了空间,又能够赋予旋转轴部件稳定的致动力。因此,能够实现一种紧凑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该折叠式便携终端产生许多优点,例如能够易于产生预定扭矩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外观的斜视图,包括(a)闭合状态,(b)第一打开状态和(c)第二打开状态。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处于闭合状态[图1(a)]的纵向中心截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主要功能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旋转轴部件和轴承部件的斜视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结部的横向中心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结部的纵向中心截面图。
[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用于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旋转轴部件的操作的视图,包括(a)示出在主单元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得到的第一突起和第二突起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和(b)示出在主单元处于闭合状态时得到的环部件和肋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斜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沿另一不同方向观察图12所示的分解透视图时得到的分解透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纵向中心截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结部的横向中心截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横向中心截面图。
[图17]是构成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旋转轴部件的凹槽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和符号说明
1折叠式便携电话(便携终端)的主单元
2上壳体
3下壳体
4连结部
28第一铰链
29第二铰链
51,101旋转轴部件
52,102轴承部件
53,103环部件
54,104摩擦部件
55,105推动部件(弹簧)
62,114插入孔
63,115容纳部
63a  开口
71,120平面部
76a第一斜面
76b第二斜面
100第二铰链
110第三突起
123a,123b  突起通过区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现在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折叠式便携电话来解释本发明的连结装置以及装备有该连结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图1是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外观的斜视图。图1(a)示出了闭合状态;图1(b)示出了第一打开状态;图1(c)示出了第二打开状态。图2是图1所示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图1(a)所示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中心截面图。图4是示出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壳体中设置的电气构造的框图。图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中的第二铰链的分解透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旋转轴部件和轴承部件的斜视图。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中的连结部的横向中心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中的连结部的纵向中心截面图。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图10是用于描述设置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中的旋转轴部件的操作的视图。
如图1和2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下面称为“主单元”)1的基本结构包括基本为盒形的上壳体2、基本为盒形的第二壳体3、以及连结部4,该连结部4将上壳体2可重新闭合地联接至下壳体3,从而构成主单元1。主单元1连接成,通过连结部4的旋转动作能够沿着箭头A的方向和垂直于方向A的箭头B的方向进行折叠。
如图1(a)所示,便携电话这样来使用:在主单元1闭合时(处于闭合状态下)被携带。例如,当在通话的同时输入文本、数字或电话号码时,便携电话用在第一被打开状态(第一打开状态)下,在该第一打开状态中,使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从而处于闭合状态的主单元1被打开,如图1(b)所示。例如,当在横向屏幕(landscape screen)上观看电视节目时,便携电话用在第二被打开状态(第二打开状态)下,在该第二打开状态中,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从而处于闭合状态的主单元1被打开,如图1(c)所示。
现在参照图3至5描述属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主单元1的结构元件。
上壳体2具有接收器5、扬声器6、第一显示部7、第二显示部8、第一照相机部9、用作磁性检测器的第一霍尔元件10和第二霍尔元件11、以及第一印刷板12。第一显示部7可见地设置在上壳体2的主表面2A上。第二显示部8可见地设置在与主表面2A相反的背表面2B上。
下壳体3容纳电话送话器(麦克风)13、操作部14、第二照相机部15、第一磁体16、天线17、第二印刷板18、UIM卡配件19、可移除的电池20等等。无线电路部21、数据转换部22、语音处理部23、图像处理部24、信息记录部25、控制部26等在第二印刷板18上实现。形成有馈电部(未示出),天线17连接到该馈电部。主单元1处于第一或第二打开状态时露出的操作部14设置在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上。用作记录诸如有关契约人的信息和电话号码的个人识别信息的IC卡的UIM(Us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身份模块)卡附接到设置在电池20下方的UIM卡配件19。在覆盖电池20的电池盖27和电池20被移除时,UIM卡可被更换(可移除地插入)。电池盖27构成与主表面3A相反的背表面3B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第一连结部(第一旋转装置或第一铰链)28和第二连结部(第二旋转装置或第二铰链)29装配到连结部4,从而以可旋转的方式将上壳体2连结至下壳体3。此外,如图3所示,使柔性布线部件(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多个电缆)30通过连结部4。布线部件30的一端插入到位于第一印刷板12的表面上的第一连接器(未示出)中,布线部件30的另一端插入到位于第二印刷板18的表面上的第二连接器(未示出)中,从而使第一印刷板12电连接到第二印刷板18。在闭合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下与第二霍尔元件11相对的第二磁体31也设置在连结部4的内部,如图2所示。连结部4还具有在闭合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下与上壳体2接合的锁定部32,如图1(a)和图1(c)所示。锁定部32因滑动而被解除。当解除接合状态时,上壳体2可以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
参照图1(a)和图1(b)详细描述上壳体2。
接收器5是第一音频输出部,输出通信对象方(intended party ofcommunication)的声音。用户在接到来电时将接收器5压靠在他/她的耳部,从而听到对象方的声音。
扬声器6是第二音频输出部,输出来电声音、免提模式下产生的声音、观看电视节目期间产生的声音等。
当主单元1处于第一或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显示部7显示表示接收电场的强度、有关电池电力的信息、时间信息、来电信息、输入文本或符号、接收图像等的标记。
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二显示部8暴露在外部,并且,当主单元1处于第一或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二显示部8在与第一显示部7和操作部14取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取向。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时间信息或来电信息出现在第二显示部上。当有来电时,用户将主单元1置于第一打开状态并开始接收来电操作。当主单元1被置于第一打开状态时,出现在第二显示部8上的文本信息变得不可见。即使在第二打开状态下,文本信息等以同样的方式变得不可见。
第一显示部7和第二显示部8由液晶显示器(LCD)、有机EL等构成,并借助由柔性印刷布线板等制成的显示部布线部件连接到第一印刷板12。
第一照相机部9布置成邻近接收器5并在电视电话期间捕获用户的图像。此时捕获的图像在第一显示部7上显示为镜像,并且这样捕获的图像随声音一起被送至对象方。
第一霍尔元件10布置在沿着上壳体2的上边缘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该霍尔元件与第一磁体16相对。
第二霍尔元件11布置在沿着上壳体2的下边缘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或第一打开状态时,该霍尔元件与第二磁体31相对。
第一印刷板12布置在第一显示部7的下面。第一印刷板12电连接到接收器5、扬声器6、第一显示部7、第二显示部8和第一照相机部9。第一霍尔元件10和第二霍尔元件11安装在第一印刷板12上。
现在详细描述下壳体3。
麦克风13设置在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中,从而在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与上壳体2相对并被上壳体2覆盖,并在主单元1处于第一或第二打开状态时露出。麦克风13在通话期间将用户的声音传送给对象方。
操作部14设置在下壳体3的主表面3A中。为了输入电话号码和文本,操作部中印刷有数字、字符和符号。操作部由多个操作按钮构成,所述多个操作按钮能够接收和终止来电、控制从接收器5和扬声器6输出的声音的音量、从一个模式切换到礼貌模式(manner mode)、菜单屏幕上菜单的选择和确定等。
第二照相机部15设置在与主表面3A相反的背表面3B上,并邻近印刷板18。在主单元处于第一或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二照相机部15能够捕获第一显示部7的后部图像。当被拍摄对象位于用户的前方时,用户能够在捕获被拍摄对象的图像时确认出现在第一显示部7上的所捕获的图像。
第二照相机部15和前述的第一照相机部9使所捕获的源自被拍摄对象的入射光通过一组透镜,还使诸如CCD(电荷耦合元件)的光电转换元件将这样通过的光从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生成图像信息。图像信息在图像处理部24中被处理,由此在第一显示部7上产生图像。这样捕获到的图像可与电话号码一起记录在电话簿中。当有来自图像被存储的对象方的来电时,与相应的电话号码相关联的图像在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显示在第二显示部8上或者在主单元1处于第一或第二打开状态时显示在第一显示部7上。当这样被关联的图像是面部肖像时,呼叫方可被容易地确认(一眼就确认)。
为此,第一显示部7、第二显示部8、第一照相机部9和第二照相机部15连接到图像处理部24。当执行预定的操作时,与第一照相机部9和第二照相机部15所捕获的图像有关的信息被记录在信息记录部25中。除了记录图像信息外,信息记录部25还可记录电话号码信息、音频信息、除了与所捕获图像有关的信息以外的图像信息(接收到的图像信息等)、以及文本信息,如准备中的E-mail和已发送/接收的E-mail。
天线17布置在下壳体2的端部且在连结部4的下面。天线17是多频天线,能够在作为用于GSM方式的波段的900-MHz波段、1.8-GHz波段和1.9GHz波段处以及在作为用于W-CDMA方式的波段的2-GHz波段处有谐振点;并且能够在这四个波段处进行发送和接收操作。
第二印刷板18邻近电池20并位于第二照相机15周围。与UIM卡配件19和电池20相连的连接器(未示出)设置在第二印刷板18的某区域中。
控制部26连接到操作部14、第一霍尔元件10、第二霍尔元件11、无线电路部21、数据转换部22、图像处理部24和信息记录部25,并控制这些部分。控制部26也连接到UIM卡配件19和电池20。
无线电路部21连接到天线17,并构造成用于处理天线17所接收的数据并将处理过的数据输出到数据转换部22。数据转换部22连接到语音处理部23,语音处理部23分别连接到接收器5、扬声器6和麦克风13。
因此,数据转换部22将借助无线电路部21和控制部26从天线17输出的接收到的数据转换成音频数据,并将该音频数据输出至语音处理部23。
在解码音频数据从而生成音频信号之后,语音处理部23输出信号至接收器5和扬声器6。接收器5和扬声器6输出对应于从语音处理部23发送的音频信号的声音。
在已经解码麦克风13所接收的声音,进而生成音频数据之后,语音处理部23输出音频数据至数据转换部22。在将输入的音频数据转换成通信数据之后,数据转换部22输出通信数据至无线电路部21。无线电路部21对这样接收到的通信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作为无线信号的无线电波从天线17发送。
电缆30用于将第一印刷板12电连接到第二印刷板18。在控制部26的控制下,执行用于从接收器5或扬声器6输出声音的信号、用于使第一显示部7显示第一照相机部9或第二照相机部15所捕获的图像的信号等的发送和接收。
现在对第一霍尔元件10和第二霍尔元件11进行解释。由于在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霍尔元件10接近第一磁体16,因此第一霍尔元件10检测到第一磁体16的磁场并输出检测信号至控制部26。此外,由于在主单元1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霍尔元件10与第一磁体16分开,因此第一霍尔元件10不能检测到第一磁体16的磁场,从而不会产生检测信号。
在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或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二霍尔元件11接近第二磁体31,由此检测到第二磁体31的磁场并输出检测信号至控制部26。由于在主单元1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二霍尔元件11与第二磁体31分开,因此第二霍尔元件11不能检测到第二磁体31的磁场,从而不会产生检测信号。
具体地,当第一霍尔元件10检测到第一磁体16时且当第二霍尔元件11检测到第二磁体31时,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当第一霍尔元件10没有检测到第一磁体16时且当第二霍尔元件11检测到第二磁体31时,主单元1处于第一打开状态。当第一霍尔元件10没有检测到第一磁体16时且当第二霍尔元件11没有检测到第二磁体31时,主单元1处于第二打开状态。
当主单元1从闭合状态变为第一打开状态或第二打开状态时,操作部14和第一显示部17露出,此时开启用于照亮操作部14的光源和用于照亮第一显示部17的光源。当一段预定时间内没有进行操作时,照明熄灭。当主单元1从打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时,用于照亮操作部14和第一显示部17的光源都关闭,从而降低能耗。
参照图2和图5-9详细描述连结部4。
首先,在图2和8中,大致圆柱形的第一铰链附接部41设置在下壳体3的一个边缘上的端部,并且圆柱形的引导部42形成在该边缘上的大致中心点。
连结部4由第一保持部43、第二保持部44和用于将第一保持部43连接到第二保持部44的连接部45构成。第一保持部43置于第一铰链附接部41和引导部42之间。第一保持部43和第二保持部44布置成使引导部42夹在其间。圆柱形的第一铰链28从第一铰链附接部41的外侧安装到第一保持部43。
第一铰链28具有第一互锁部46和第二互锁部47,并附接成跨骑第一铰链附接部41和第一保持部43。第一互锁部46和第二互锁部47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在一起。在第一铰链28中,由于第一互锁部46被第一铰链附接部41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保持并且第二互锁部47被第一保持部43也以不能旋转的方式保持,因此连接到上壳体2的连结部4变得可围绕第一铰链28的轴心“a”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第二磁体31位于第一保持部43中。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或第一打开状态时,第二磁体31布置在变得接近并面对第二霍尔元件11的位置。
引导部42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连接部45。连接部45具有切口46(图8中示出),电缆30(以后描述)通过该切口。
参照图5至9详细描述第二铰链29。
在图5中,第二铰链29置于第二保持部44中。第二铰链29由旋转轴部件51、轴承部件52、环部件53、摩擦部件54、推动部件(弹簧部件)55、盖部件56、以及两个盖部件固定螺钉57构成。
旋转轴部件51由中空的圆柱形轴部58、直立在轴部58的表面上的第一突起59(还在图6中示出)、从轴部58的前端侧的外周径向延伸的第一臂部60、以及形成在第一臂部60中的多个第一通孔61构成。第一通孔61借助第一臂固定螺钉(未示出)被共同地紧固并固定到内螺纹部分3C,其设置在容纳于上壳体2中的第一显示部7的下端附近。因此,第一臂部60在从第二保持部44突出的条件下布置在上壳体2中,轴部58在被轴承部件52保持的条件下布置在第二保持部44中。图7和8示出了第一臂部和轴部的布置好的状态。
轴承部件52具有:插入孔62,旋转轴部件51的另一端侧插入到该插入孔62中,并且该插入孔62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旋转轴部件51;容纳部63,具有开口63a,还具有第二臂部64,在旋转轴部件51插入到插入孔62中时,旋转轴部件51的轴部58的外周的一部分从开口63a突出,第二臂部64是容纳部63的一边的延长部;第一螺纹孔65和角形的第二通孔66,形成在第二臂部64中;第二螺纹孔67和第三螺纹孔68,形成在容纳部63的周围区域中;第二突起(图6中示出)69,设置在插入孔62的入口附近;和肋70,设置在插入孔62的出口附近,并接近固定到从插入孔62突出的旋转轴部件51的环部件53。
形成约90°角度(大致V形的轮廓)的两个平面部71形成在插入孔62的内壁上。插入孔62由与两个平面部71的各自单个端部互连的纵向壁72以及从两个平面部71的各自余下端部开始的半圆部73构成。插入孔62在轴承部件52内连结到容纳部63。由于环部件53附接到轴部58的另一端,因此防止了插入到插入孔62中的旋转轴部件51从轴承部件52脱落。
环部件53是具有D形孔74和朝外周突出的突出片75的平板,轴部58的另一端安装到该D形孔74中。
摩擦部件54布置在连结到插入孔62的容纳部63中。摩擦部件54具有面对轴部58的第一面对部76和位于第一面对部76的相反侧的第二面对部(平坦部)77,该第二面对部77呈平坦形状并面对弹簧部件55。第一面对部具有基本上V形的两个斜面部76a和76b(第一斜面部76a和第二斜面部76b)。这两个斜面部76a和76b与轴部58接触。当旋转轴部件51旋转时,这两个斜面部76a和76b对轴部58产生摩擦。凹进的第一凹槽部78设置在两个斜面部76a和76b之间(图9),该第一凹槽部78与轴部58隔开;可以将润滑剂(润滑脂)施加到(赋予)轴部;并包含润滑剂(润滑脂)。由于第一凹槽部78沿着轴部58的推进方向布置,因此润滑脂可以供应到与轴部58接触的两个斜面部76a和76b。
参照图9提供具体的解释。当旋转轴部件51沿箭头B的方向从主单元1的闭合状态旋转时,轴部58对第一斜面部76a产生摩擦,随后通过第一凹槽部78。这样,润滑脂附着到轴部58的面对第一凹槽部78的表面。被供应有润滑脂的轴部58对第二斜面部76b产生摩擦。旋转轴部件51可以旋转,直到主单元1置于第二打开状态。当主单元1从第二打开状态返回至闭合状态时,旋转轴部件51对第二斜面部76b产生摩擦,随后通过第一凹槽部78。在被供应有来自第一凹槽部78的润滑脂后,旋转轴部件51对第一斜面部76a产生摩擦。
当摩擦部件54较薄时,摩擦部件54可能因弹簧部件55进行的有力致动而易于变形。此外,当形成有第一凹槽部78时,摩擦部件54变得容易变形。为了让润滑脂附着到轴部58的表面、同时避免摩擦部件54变形,最好预先将润滑脂施加在轴部58的表面上以及形成在摩擦部件54和容纳部63之间的第一空间54a中。当旋转轴部件51沿箭头B的方向从主单元1的闭合状态旋转时,在轴部58对第一斜面部76a产生摩擦之前,设置在第一空间54中的润滑脂从第一空间54a中供应,随后产生对第一斜面部76a的摩擦。接下来,轴部58对第二斜面部76b产生摩擦。通过第二斜面部76b的旋转轴部件51在第二空间54b中再次被供应润滑脂。旋转轴部件51可以在被供应有润滑脂的同时旋转,直到主单元1置于第二打开状态。当主单元1处于第二打开状态时,第一突起59与第二突起69接触,从而限制主单元1的打开角度。
当主单元1从第二打开状态返回至闭合状态时,前述操作反向进行。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突起69呈现为与第一突起59接触的突出形状。然而,第二突起不总是限制于该形状。具体地,可以采用任何形状,只要当旋转轴部件51仅旋转通过预定角度时第二突起与第一突起59接触,从而限制旋转轴部件51的旋转角度即可。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铰链可以通过简单结构调节旋转轴部件51的旋转角度,因此,可以仅通过将第二铰链附接到主单元1来调节主单元1的旋转动作的量。
对于反复地进行向前旋转动作和向后旋转动作的旋转轴部件51,如上所述,通过将润滑脂施加到第一凹槽78或由三个元件构成的第一空间54a和第二空间54b,来减轻因斜面部76a、76b与轴部58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旋转轴部件的磨损,由此实现了减小扭矩波动和防止异常噪声。具体地,提高了旋转装置的寿命特性。此外,供应给轴部58的润滑脂对于轴部58对两个平面部71产生的摩擦是有效的。
旋转轴部件51的轴部58的外周的一部分通过容纳部63的开口63a而露出。与露出部分相反的轴部58的一侧与第一斜面部76a和第二斜面部76b接触。弹簧部件55与平面部77接触。
通过使基本上矩形的金属薄板具有曲率R而形成弹簧部件55,并且使用多个弹簧部件。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四个弹簧部件来提供预定的扭矩。首先,两个厚度沿相同方向取向的弹簧部件55叠置,使得一个弹簧部件的凸侧与另一个弹簧部件的凹侧彼此面对(从而产生所谓的叠板弹簧,得到的弹簧被视为弹簧P)。叠板弹簧容纳在容纳部63中,使得圆弧的外侧与摩擦部件54的平面部77接触。图7至图9示出了容纳在容纳部63中的弹簧P的状态。
剩余的两个弹簧部件在弹簧P的取向被反转(被视为弹簧Q)的条件下容纳在容纳部63中,使得弹簧Q的凹部布置成与弹簧P的凹部相对。假设单个弹簧部件55在挠度δ时获得的载荷为F,则双层弹簧P在挠度δ时获得的载荷为约2F。弹簧设置成所谓的并联布置。类似地,弹簧Q在挠度δ时获得的载荷也是2F。当弹簧P和弹簧Q以彼此相反的方向重叠时,在挠度2δ时获得的载荷为2F。弹簧P和弹簧Q布置成所谓的串联布置。
通过串联布置和并联布置的组合,弹簧部件55中产生的应力得以减小的同时,实现了弹簧部件55挠度的增加以及大的载荷。当弹簧部件中产生的应力处于预定水平或更小时,每个弹簧P和弹簧Q也可以由单个弹簧部件构成,然后上述弹簧也可以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重叠。
由于容纳部63的空间仅需要足够容纳均由薄板制成的四个弹簧部件55的尺寸,因此无需增加容纳部63的空间尺寸。
例如,当使用压缩弹簧来代替弹簧P和Q时,必须增加线直径和匝数以便在载荷增加时减小应力。由于在该情况下压缩弹簧的自由高度增加,因此容纳部63的空间也必须增加。因此,为了产生大的致动力同时实现节省空间,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叠板弹簧方法是优选的。
关于弹簧P和弹簧Q的布置,当弹簧P的端部和弹簧Q的端部彼此不匹配时,且当通过预定挠度几乎不能获得预定载荷时(与图7所示的弹簧P和Q的端部彼此基本匹配的状态相反;例如,一个弹簧的端部与另一弹簧的圆弧接触的状态),期望的是将平板置于弹簧P和弹簧Q之间。
盖部件56覆盖弹簧P和弹簧Q,并具有形成在端部以突出的插入部200、用于使紧固盖部件56的螺钉通过的第二孔79和第三孔80、以及弯曲部81。容纳部63容纳弹簧P和弹簧Q。此外,插入部200插入到第二通孔66中,并使盖部件固定螺钉57通过第二孔79和第三孔80,从而分别与第二螺纹孔67和第三螺纹孔68螺纹接合。于是,盖部件56固定到轴承部件52。图7和8示出了盖部件56固定到轴承部件52的状态。
当盖部件56固定到轴承部件52时,保持摩擦部件54的平面部77和盖部件56之间的预定距离。当弹簧P和弹簧Q被放置在预定距离的空间中时,使弹簧P和弹簧Q经受预定量的挠曲,由此迫使摩擦部件54朝向旋转轴部件51。摩擦部件54的斜面部76与旋转轴部件51紧密接触,此时,由摩擦部件54推动的旋转轴部件51与两个平面部71接触。图7示出了在弹簧P和弹簧Q变形之前得到的状态。当附接上盖部件56时,弹簧发生变形,变形量相当于干涉距离2δ。当弹簧P和弹簧Q的挠度的总量为2δ时,弹簧相互变得基本平坦。
盖部件56的弯曲部81是与弹簧Q接触的盖部件的表面的一边的弯曲部;并相交于弹簧Q与盖部件56接触的区域(线接触区域)。弹簧P和弹簧Q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盖部件56上,从而尝试使盖部件56弯曲。如果盖部件56弯曲,则预定挠度2δ不能赋予弹簧P和弹簧Q,从而旋转轴部件51将不能获得预定的旋转扭矩。
由于该原因,将弯曲部81设计成使得盖部件56不会因弹簧P和弹簧Q的反作用力而容易地弯曲,从而使经受弹簧P和弹簧Q的反作用力的盖部件的表面得到强化,变形的倾向变小。
因此,形成在该端部的插入部200插入到角形孔中,由此将盖部件56附接到轴承部件52,使得弯曲部81位于轴承部件52的外侧。从而使盖部件56相对于轴承部件52定位。因此,在经受弹簧P和弹簧Q的反作用力的同时,第二孔79和第三孔80分别与第二螺纹孔67和第三螺纹孔68基本匹配。通过仅使用盖部件紧固螺钉57来紧固盖部件,可以给弹簧P和弹簧Q赋予挠度2δ。
具体地,提高了可加工性。由于盖部件56可以由廉价的薄板生产,因此盖部件对第二铰链29的小型化和成本节约有贡献。
在目前已经描述的第二铰链中,由薄板制成的多个弹簧部件55重叠以彼此紧密地接触,从而给旋转轴部件51的轴部58施加预定的致动力。在旋转动作期间,产生预定的旋转扭矩。旋转扭矩由轴部58的直径、轴承部件52与轴部58之间的摩擦系数、摩擦部件54与轴部58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及致动力确定。
当弹簧部件55由圆形的螺旋弹簧形成并布置有多个时,在多个弹簧之间出现间隙,在各线圈之间产生气孔。因此,难以有效地利用受限的空间。出于该原因,正如结合第一实施例所描述的,重叠由薄板制成的弹簧部件以使弹簧部件彼此紧密接触的方式,能够消除无用的空间。
现在参照图2和7描述电缆。电缆30插入到轴部58中。电缆的一端连接到上壳体2中的第一印刷板12(图3中示出)。电缆的另一端在从轴部58引出后形成弯曲部(第一引出部)81;在通过引导部42中的第二保持部44后被引导到连接部45;并从切口46引出,从而连接到下壳体3中的第二印刷板18。电缆30由多个导线形成,不具有粘合表面的第一带82围绕电缆成螺旋形地缠绕。有粘性的第二带83围绕电缆的前端和后端缠绕,从而防止第一带82从电缆30脱落。由于电缆30不与轴部58中的另一构成元件发生干扰,因此,即使不用第一带82和第二带83缠绕电缆,多个导线也不会彼此分离。因此,为了在主单元1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时使电缆容易在轴部58内扭曲,同时实现第二铰链29的小型化,第二带83仅围绕轴部58的两端附近缠绕,并且第一带82和第二带83都不围绕轴部58中的电缆30缠绕,从而使轴部58小型化。只要减小轴部58的直径,也可以使轴承部件52小型化。因此,还可以使连结部和便携电话紧凑。
在弯曲部81处,从轴部58引出的电缆30借助该弯曲部81被引导到连接部45,即使当旋转轴部件51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时,电缆30也不经受扭曲;因此,摩擦产生在旋转轴部件51和电缆30之间。因此,第一带82缠绕在弯曲部81周围,以提高耐磨特性。
此外,因为电缆30紧固到上壳体2,所以即使当旋转轴部件51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时,电缆30也不会在第二引出部84处扭曲,从轴部58引出的电缆30借助该第二引出部84被引导到上壳体2。因此,摩擦产生在旋转轴部件51和电缆30之间。因此,第二带83缠绕在第二引出部84周围,以提高耐磨特性。
具体地,第一带82和第二带83都不围绕轴部58中的电缆30缠绕,使得当上壳体2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时,电缆在轴部58内变得容易扭曲。此外,第一带82和第二带83适当地围绕从轴部引出的电缆缠绕,使得电缆不会变得彼此分离(脱离或分开)。
还期望在旋转轴部件51旋转期间受到扭曲的一部分电缆30处于预定位置。对于该类型的导线,必须选择展现出优良的抗弯和抗挠曲性能的材料和预定的线直径,使得即使在弯曲应力或扭应力作用在导线上时,导线中也不会出现断裂。然而,如果组合应力作用在导线上,则可能会比设计中预想的更早地在导线中出现断裂。为此,通过将电缆30夹在上壳体2内的多个竖直肋(未示出)中间来防止上壳体2中的电缆30中出现扭曲。同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弯曲部81形成为使得电缆30在从旋转轴部件51引出之后立即被引导到引导部42,从而仅位于旋转轴部件51中的那部分电缆30变得扭曲。因此,采用限制受扭曲的电缆30的位置的结构,并对电缆30进行寿命试验。可以借助长寿命、低成本的材料来优化电缆30,只要选择能够经受住旋转寿命试验预定次数的材料。
位于上壳体2中的那部分电缆30无需被夹在中间。由于电缆被夹在中间的目的是防止上壳体2内的电缆中发生扭曲,因此电缆也可以在从旋转轴部件51引出后立即朝上壳体2弯曲。
具体地,使从旋转轴部件51的两端引出的两部分电缆30弯曲,由此实现扭曲出现在旋转轴部件51内的构造。
当主单元1从作为携带状态的闭合状态变为作为接合状态的第一打开状态时,在从右侧观察第一铰链28时,位于连接部45中的那部分电缆30变得向左扭曲。由于第一带82以向左螺旋的型式围绕电缆30缠绕,因此螺旋部此时被进一步缠绕。相反,如果螺旋部向右缠绕,则当主单元从闭合状态变为第一打开状态时,螺旋部将被倒回。由于螺旋缠绕的第一带82没有粘性,因此当螺旋部被倒回时,第一带变得与电缆30分离。这样分离的导线将与按照适当设计设置在连结部4中的肋接触,不时地被肋钩住,从而损坏。向左螺旋部防止导线发生这种损坏。
当第二铰链29布置成容纳部63朝第一铰链28取向时,第二臂部64朝第一铰链部28延伸。从上壳体2插入的第二臂固定螺钉85与第一螺纹孔65螺纹接合,于是轴承部件52固定到连结部4。旋转轴部件51的第一臂部60容纳在上壳体3中,使第一臂部固定螺钉(未示出)进行螺纹接合,由此固定第一臂部。
正如前面提到的,由前述元件构成的主单元1由上壳体2、下壳体3和连结部4构建出。连结部4通过第一铰链28和连接部45相对于下壳体3被保持,并且还能够沿箭头A的方向围绕轴心“a”旋转。上壳体2可借助第二铰链29相对于连结部4沿箭头B的方向围绕轴心“b”旋转。
如果不同于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构造,不让将第一保持部43连接到第二保持部44的连接部45通过引导部42;例如,如果连接部45沿着上壳体2的下端形成在第二保持部44的外侧,则连结部将变得更大,相应地上壳体2将变得更小。许多元部件,例如用作主显示器的第一显示部7和接收器,通常设置在上壳体2中。考虑到显示电视图像和所捕获的图像,期望第一显示部7更大。因此,如果上壳体2变得更小,必定要牺牲显示区域,或者必须增大上壳体2以布置元件。因此,从保证空间的观点出发,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构造对于上壳体2的元部件来讲是优选的。
在第一实施例中,连接部45置于引导部42中。然而,连接部不限于此布置。只要使用例如之前提到的第二铰链,就能产生前述的作用效果和优点。
现在参照图1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的操作。当主单元1的电源开启时,电话接收操作开始。电话可以通过操作部14的操作切换到照相机模式或TV接收模式。
在照相机模式中,模式通过启动第二照相机部15进行切换。当第二照相机部15启动时,由第二照相机部15捕获的图像可以显示在第一显示部7上。当希望保存所捕获的图像时,图像可被记录在信息记录部25中。
当在TV接收模式下接收TV广播时,可以在第一显示部7上观看TV节目。由于TV图像是横向屏幕,因此期望的是,用户在横向屏幕上观看节目。在该情况下,当主单元处于闭合状态时,锁定部32被解锁,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B的方向打开,由此使主单元1置于第二打开状态。当操作部14朝用户取向时,用户可以观看作为横向屏幕的第一显示部7。从而,便携电话被置于适合于观看电视节目的模式。
当在每个模式下接收来电时,来电声音从扬声器6输出以通知用户有来电。当上壳体2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从而使主单元1置于第一打开状态时,并且当进行预定操作时,用户可以开始通话。用户的声音从麦克风13输出。
当通话结束时,继续接收来电之前的模式。
期望的是,主单元在被携带时处于闭合状态。
现在参照图7至10描述主单元1的旋转操作。
首先,图10的图10(a)示出了主单元1处于第一打开状态时得到的第一突起59和第二突起69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突起59沿箭头B的方向仅能旋转预定角度β,使得主单元1从闭合状态变为第二打开状态。当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B的方向仅旋转预定角度β时,第一突起59与第二突起69接触,于是限制了上壳体的进一步旋转动作,使得主单元置于第二打开状态。第二打开状态是指用户可以容易地观看显示屏幕的角度(即,上壳体2的主表面2A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的状态)。例如,约120°至170°的角度是合适的。
因此,第一突起59和第二突起69允许上壳体2从主单元1的闭合状态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预定角度β,并限制上壳体2超过预定角度β的进一步旋转动作。
图10(b)示出了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得到的环部件53和肋70之间的位置关系。附接到轴部58的另一端的环部件53在突起件75移动的方向(箭头B的方向)上没有部件,使得主单元1可以从闭合状态旋转至第二打开状态。当主单元尝试沿与箭头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从闭合状态旋转时,突起件75与肋70干涉,从而限制旋转轴部件51的旋转动作。
因此,环部件53允许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B的方向从主单元1的闭合状态旋转,从而限制沿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动作。
现在提供旋转轴部件51的旋转动作的概要。当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箭头B的方向从主单元1的闭合状态旋转时,上壳体仅能旋转预定角度β。即使当上壳体试图旋转超过预定角度β时,第一突起59和第二突起69彼此抵触,由此限制旋转动作。当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沿与箭头B相反的方向从主单元1的闭合状态旋转时,突起件75抵靠于肋70,由此限制旋转动作。
现在额外地解释一下前述的对旋转动作的限制。在第一实施例中,当主单元1将其模式从闭合状态改变至第二打开状态时,在闭合状态下露在外部表面上的上壳体2的背表面2B的一部分打开,以与下壳体3的主表面3A相对[见图1(C)]。如果不存在限制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调节装置,则上壳体2的背表面2B将撞到下壳体的主表面3A上,由此造成彼此的损坏。特别地,形成主单元1的外部表面的壳体部件通常进行彩色喷漆以增加流行性和设计特色;然而,这种喷漆呈现出低抗裂性和低耐磨性。因此,如果简单重复平常的打开和闭合动作就给主单元造成损坏,则可能出现使用不愉快。
因此,可以通过在上壳体2的背表面2B和下壳体的主表面3A彼此接触的两侧上的特定位置处设置肋等,来限制旋转角度并防止不规则裂纹的产生。
然而,特别看重设计特色的一些用户可能不喜欢这种肋。而且,当肋设置在外部表面上时,握持动作的舒适性可能变差或者当便携电话闭合时便携电话可能经常卡在口袋里。此外,当处于第一打开状态的便携电话在通话、读/写E-mail的动作等期间用一只手握持时,肋可能会阻碍握住电话的手。从而,优选的是从壳体2和3上消除肋。
由于这些原因,期望的是,进入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中的任一状态的便携终端的旋转角度调节装置仅通过第二铰链29实现。
在图8中,当主单元1从闭合状态沿箭头A的方向打开时,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围绕第一铰链28的轴心“a”仅旋转角度α。此时电缆30在距离L1的范围内仅经受角度α的扭曲。因此,由于电缆在与第一带82缠绕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扭曲,因此第一带82不与电缆30分离。此外,电缆30在弯曲应力方面不会增加或减少,引导部42中仅主要产生扭应力。当主单元1从第一打开状态返回至闭合状态时,反向进行主单元从闭合状态变为第一打开状态时进行的操作。
在图7至9中,当主单元1沿箭头B的方向从其闭合状态打开时,上壳体2相对于下壳体3围绕轴心“b”仅旋转角度β。此时电缆30在距离L2(L2等于轴部58的长度且在图7中示出)的范围内仅经受角度β的扭曲。此外,电缆30在弯曲应力方面几乎不增加或减少,并且主要地,在轴部58内仅受到扭应力。当主单元1从第二打开状态返回至闭合状态时,反向进行主单元从闭合状态变为第二打开状态时进行的操作。
如上所述,由于容纳部63布置在更接近第一铰链28的位置处,因此本发明的折叠式便携终端在外观上不同于现有技术的折叠式便携终端,并且可以实现在折叠式便携终端的外观上不形成专门的突起或凸出部的设计。只要采用了前述的弹簧布置,即使轴部58和两个平面部71之间不接触,也不会有损设计特色。如前所述,通过避免应力集中于轴部和轴承,考虑到减小主单元的厚度,使两个平面部71和两个斜面部76与轴部58接触。因此,只要选择能够抵抗应力的材料或者纵向壁部72设定为显示出足够强度的厚度,就无需采用轴部由两个平面部71保持的结构。如果采用了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结构,则将产生能够选择更廉价材料且减小厚度的优点。
平面部71和斜面部76包括工艺上的误差或公差,因此可能不是像示出的那样是完全平坦的。这些部分的形状旨在分散应力以及减小纵向壁的厚度,因此这些部分可以是包括微小曲率的曲面。
用户在携带这种类型的便携终端时可能错误地掉落终端。当主单元1掉落时,冲击载荷沿径向方向作用在轴承部件51的轴部58上。例如,当冲击载荷在轴部58接近摩擦部件54的方向上作用时,弹簧部件55被进一步压缩。超过允许应力的大量应力或使盖部件56与轴承部件52分离的大量冲击载荷有时作用在轴部上。因此,第一实施例采用下述结构:当大的载荷沿径向方向作用在轴部58上时,两个平面部71和半圆部73接收冲击载荷。因此,由薄板制成的弹簧不超过允许应力。同时,具有两个平面部71和半圆部73的轴承部件形成为单一件,并且不需要做得像弹簧部件一样薄。因此,轴承部件可以设定为经受住冲击载荷的厚度。
正如上面已经描述的,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便携电话中,上壳体和下壳体连结在一起,以能够围绕连结部旋转。连结部具有实现连结操作以允许沿第一方向的打开和闭合动作的第一铰链和实现连结操作以允许沿正交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的打开和闭合动作的第二铰链。第二铰链由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旋转轴部件的轴承部件、将致动力施加到旋转轴部件的外周的弹簧部件、以及盖部件构成。容纳用于向旋转轴部件的外周赋予强有力致动的弹簧部件的容纳部形成在轴承部件中。容纳部介于旋转轴部件与第一铰链之间,以变得更接近第一铰链。由此,用于布置第二铰链的空间可以用更小的尺寸实现。这样,避免影响主单元的设计。因此,能够使折叠式便携电话小型化。
第二铰链中的弹簧部件构造为,致动力仅从第二旋转轴部件的一个径向方向施加到由薄板形成的多个弹簧上。而且,通过结合串联布置和并联布置,弹簧部件可以组装成彼此基本上紧密接触,从而也使布置弹簧部件的空间小型化。由于要布置弹簧部件和摩擦部件的空间由轴承部件构成,因此第二铰链体现为简单结构的单元。从而,实现了能够得以小型化的第二铰链,同时提高了处理的简易性和装配的简易性(所有需要做的就是在组装主单元的工厂中装配预先制造出来的铰链单元)。
此外,在旋转轴部件和电缆的周围施加润滑脂,并且通过将电缆插入到旋转轴部件中,可以使电缆彼此分离。因此,防止了润滑脂施加到电缆上,同时提高了第二铰链的寿命特性。
尽管已经描述了第二铰链位于连结部的一端,但是不限于该位置。当第二铰链位于一端时,L3较小。相反,当第二铰链位于连结部的中心部时,借助第二铰链的构造可以使轴部较窄。因此,可以防止因轴部的厚度而引起的便携终端尺寸的增加和对设计的影响。
通过该构造,第二铰链的结构和构造防止了便携终端尺寸的增加,并且可以设法使铰链本身的重量和尺寸减小。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是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第二铰链的替代物。插入到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中的电缆,以及附接到第二铰链的上壳体2和下壳体3与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相同。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第二铰链和结合第二实施例描述的第二铰链彼此不同之处仅在于旋转轴部件、轴承部件、环部件和摩擦部件。铰链的剩余结构部件,例如其它的弹簧部件和盖部件,基本上彼此相似,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解释。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斜视图。图12是图11的分解透视图。图13是沿另一不同方向观察图12所示的分解透视图时得到的分解透视图。图1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纵向中心截面图。图1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结部的横向中心截面图。图15示出了用于描述第一实施例的图7中所示的第二铰链被结合第二实施例描述的第二铰链代替。图1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横向中心截面图。图17是构成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第二铰链的旋转轴部件的凹槽的截面图。
在图11中,第二铰链100由旋转轴部件101;轴承部件102;环部件103;摩擦部件104(图14中示出);用在第二铰链中的弹簧部件105(图14中示出的弹簧P和弹簧Q);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并置于弹簧P和弹簧Q之间的平坦的间隔件106(图14和15中示出);通过使用在第二铰链中的盖部件的一部分形状不同的第二盖部件107;和用在第二铰链中的盖部件固定螺钉57(与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相同)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相同,第二实施例采用旋转轴部件101在与轴承部件102和摩擦部件104产生滑动(滑移)摩擦的同时旋转的构造。
现在参照图11至15提供更详细的解释。旋转轴部件101由中空的圆柱形轴部108、直立以沿径向方向从轴部108突出的第一突起部109和第三突起110、凹槽部111、从轴部108的一端的外周径向延伸的第一臂部112、以及形成在第一臂部112中的多个第一通孔113构成。轴部108具有圆柱形部分108a和形成在关于轴部108的轴心对称的位置处的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和第二非圆柱形部分108c。
轴承部件102具有:圆弧插入孔114,旋转轴部件101的另一端插入在圆弧插入孔114中,并且该圆弧插入孔114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旋转轴部件101;位于插入孔114中的两个凹陷部114a和114b(图14中示出);具有开口115a的容纳部115,当旋转轴部件101插入到插入孔114中时,借助开口115a,旋转轴部件101的轴部108的外周的一部分变得暴露;第二臂部116,是容纳部115的一边的延伸;形成在第二臂部116中的第一螺纹孔117和角形的第二通孔118;以及围绕容纳部115形成的第三螺纹孔119。
在示出了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的图12中,形成约90°角度(基本上为V形的轮廓)的两个平面部120a形成在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处。入口114c由纵向壁部121a、半圆形部分122a和切口(突起通过部)123a构成,纵向壁部121a互连两个平面部120a的相应的单独端,半圆形部分122a始于一个平面部120a的另一端并延伸到另一个平面部120a的另一端,切口(突起通过部)123a形成在半圆形部分122a的中间区域。
在示出了插入孔114的出口114d的图13中,插入孔114的出口114d也由从一个平面部120b的另一端开始到另一个平面部120b的另一端的半圆形部分122b、以及形成在半圆形部分122b的中间区域的切口(突起通过部)123b构成。
在示出了插入孔114的截面的图14中,插入孔114的除了入口114c和出口114d以外的区域呈现圆弧形状,并连结到轴承部件102中的容纳部115。
环部件103包括环开口124,并呈现出基本上为C形的形式(即,包括相互分离的端部的形状)。
摩擦部件104的面对轴部108的区域(等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面对部76)具有与轴部108的曲率基本上相同的曲率。
像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第三空间104a和第四空间104b由三个元部件构成;即,轴承部件102、轴部108和摩擦部件104。
间隔件106置于弹簧P和弹簧Q之间,并用于避免在弹簧P的端部与弹簧Q的对应端部彼此不匹配时几乎不能由预定挠度得到预定载荷的可能性。具体地,即使当弹簧P的各端部和弹簧Q的对应端部没有定位在端部基本上彼此匹配的位置处时,弹簧P的各端部和弹簧Q的对应端部定位在间隔件106上。因此,弹簧P的各端部和弹簧Q的对应端部之间的间隔变得等于间隔件106的厚度。当预定挠度赋予弹簧P和弹簧Q时,弹簧变形为这样的程度,使得弹簧P的中心区域与间隔件106之间的间隔和弹簧Q的中心区域与间隔件106之间的间隔变得更小。例如,如果没有设置间隔件106并且如果一个弹簧的一端与另一弹簧的圆弧部分接触,例如弹簧P的一端与弹簧Q的凹陷部接触,且弹簧P的另一端不接触任何位置;否则,弹簧P的中心区域接触弹簧Q的一端。弹簧Q也进入类似的状态。如上所述,如果不存在间隔件106,则弹簧P和弹簧Q彼此在位置上发生移位,并且每个弹簧的两端得不到支撑。结果,弹簧P和弹簧Q都没有被赋予预定量的挠度。因此,轴部108也不能被赋予预定的致动力。然而,当间隔件106的刚性低时,间隔件在弹簧P和弹簧Q的致动力的作用下变得容易变形,使得预定挠度不能赋予弹簧P和弹簧Q。因此,在第二实施例中,使用厚度基本上与弹簧P和弹簧Q相同的钢材,以避免出现当间隔件106因弹簧P和弹簧Q的强有力致动而变形时预定挠度不能赋予弹簧P和弹簧Q的如下情况,由此防止前述问题的发生。
结合第二实施例的弹簧P和弹簧Q与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弹簧P和弹簧Q相同,两个弹簧产生基本相同的致动力和挠度。
图16示出了旋转轴部件101的第三突起110在与突起通过部123a对准的同时插入到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中且使第三突起110通过突起通过部123b的状态。当第一突起部109与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接触时,凹槽部111也通过插入孔114的出口114d(图15是中心截面图,第一突起109没有以截面的形式示出;因此,第一突起部109以虚线示出)。环部件103附接到凹槽部111,由此防止旋转轴部件101从轴承部件102脱落。
第一突起部109与突起通过部123a在形状上不同,并且第一突起109比突起通过部123a更大,由此防止在第一突起部109和突起通过部123a彼此重叠时第一突起部109装配到突起通过部123a中。当旋转轴部件101插入到轴承部件102中时,旋转轴部件的插入因而在预定位置(即,第一突起部109保持与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接触的状态)处结束。
图17示出了环部件103装配在凹槽部111周围的状态。凹槽部111形成为使得凹槽部111的两端在轴部108的周向表面的方向上彼此隔开,并呈现出具有非凹槽部111a的大致C形的轮廓。环部件103装配在凹槽部111周围,使得非凹槽部111a位于环部件103的开口124中。
当装配在凹槽部111周围时,环部件103变得比装配之前略宽,从而相应地夹住凹槽部111。图16示出了仍需变宽的环。
现在参照图11和17描述旋转动作。首先参照图11给出解释。
当轴承部件102的插入孔114保持着旋转轴部件101的轴部108以使第三突起110沿箭头S的方向(如图11所示)取向时,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主单元1进入闭合状态。环部件103附接成位于第三突起110和插入孔114的出口114d之间的位置,使得环部件103的开口124朝向突起通过部123b取向。当尝试使旋转轴部件101沿箭头B的方向从图11所示的状态旋转时,环部件103不能相对于旋转轴部件101旋转,这是因为非凹槽部111a停留在环部件103的开口124中。具体地,环部件103也随着旋转轴部件101的旋转动作一起旋转。
现在利用图17来提供解释。当旋转轴部件101沿箭头B的方向从图11所示的状态旋转约90°的角度时,第三突起110与突起通过部123b重叠。然而,第三突起部110因环部件103的存在而不能通过突起通过部123b。
具体地,环部件103放置在第三突起110和突起通过部123b之间的位置处,这在轴承部件101的插入孔114保持旋转轴部件101的轴部108时实现。因此,旋转轴部件101在旋转动作过程中不会脱离轴承部件102。
可能出现如下情况,在用户错误地掉落了便携终端时,使旋转轴部件101脱离轴承部件102的力可能会施加到第二铰链100上。例如,当旋转轴部件101沿箭头T的方向向轴承部件102施加力时,第一突起109与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碰撞。针对这种情况所必需的是:适当地设定第一突起部109的厚度,使得第一突起部不会被损坏。当旋转轴部件101沿与箭头T相反的方向向轴承部件102施加力时,第三突起部110通过环部件103与插入孔114的出口114d碰撞。针对这种情况所必需的是:适当地设定第三突起部110的厚度以防止第三突起断裂。或者,还可以使凹槽部111的深度更大,从而使凹槽部111通过环部件103接收冲击力。
具体地,通过使第三突起部110的厚度和凹槽部111的深度更大,能够避免出现可能因冲击力引起的损坏。当厚度或深度不足以抵挡冲击时,所有需要的是适当地增加厚度或深度。这样,发生损坏的问题可以通过元部件的尺寸来解决。
因此,目前所需的在填缝后实现的产品质量管理变得没有必要;因此,制造操作变得简单,这也致使成本削减。
环部件103放置于第三突起110和突起通过部123b之间的位置处,这在轴承部件102的插入孔114保持旋转轴部件101的轴部108之后实现。即使掉落冲击力施加在铰链上,也可防止环部件103脱离时可能出现的旋转轴部件离开轴承部件102。
此外,突起通过部123a形成在插入孔114的入口114c中,突起通过部123b形成在插入孔114的出口114d中,从而能够使第三突起部110通过插入孔114。因此,实现了不需要元部件数目增加并且还防止装配简易性变差的结构;例如,无需由定制设计的部件形成第三突起110并将第三突起连结到旋转轴部件101的结构。
在图14中,当主单元1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在位于两个凹陷部114a和114b之间的同时面对插入孔114的圆弧部分,并且第二非圆柱形部分108c面对摩擦部件104。润滑脂供给到第三空间104a和第四空间104b、以及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第二非圆柱形部分108c及两个凹陷部114a和114b。当旋转轴部件101开始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时,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和第一凹陷部114a彼此重叠,由此润滑脂从第一凹陷部114a供应到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因此,旋转轴部件101旋转,同时润滑脂供应至插入孔114和轴部108之间的摩擦表面。当旋转动作进一步继续时,从第三空间104a向圆柱形部分108a表面的润滑脂供应持续地进行。当第三空间104a面对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时,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也被供应有润滑脂。当第一非圆柱形部分108b面对摩擦部件104时,润滑脂供应在摩擦部件和第一非圆柱形部分的摩擦表面之间。
同时,第四空间104b中的润滑脂将润滑脂提供到圆柱形部分108a,从而,在进行旋转动作的同时将润滑脂提供到圆柱形部分108a和摩擦部件104之间的摩擦表面。当第二非圆柱形部分108c与第四空间104b相对时,润滑脂提供到第二非圆柱形部分108c。
如上所述,通过在轴部108周围放置大量的润滑脂供应源,减轻了因摩擦引起的磨损。扭矩波动由此被抑制,并且防止了产生杂音。具体地,旋转装置的寿命特性得以提高。
尽管第二实施例中省略了解释,但是电缆30(图1中示出)像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插入到旋转轴部件101中。大量的润滑脂设置在旋转轴部件101的外周周围。当存在润滑脂附着到电缆30的机会时,要求电缆30具有例如耐化学性和耐油性的性质,这有时可能会增加成本。相反,由于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润滑脂通过旋转轴部件51和101与电缆分离,因此不存在润滑脂附着到电缆30的机会。防止了为防止润滑脂附着而带来的电缆成本的增加。同时,能够选择适合于旋转寿命特性的润滑脂。
总之,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旋转装置(铰链)由旋转轴部件、轴承部件、容纳在轴承部件的容纳部中的摩擦部件、以及推动部件构成。防止了终端装置的尺寸增加,并以简单结构实现了紧凑的旋转装置(铰链)。
此外,可以提供通过许多设计而解决多种问题的更优良的铰链,例如通过考虑节约空间而提供的许多润滑脂供给源的使用,以及通过借助薄板簧的串联布置和薄板簧的并联布置的组合在旋转轴部件的旋转期间在节约空间的情况下产生扭矩的能力,寻求稳定的寿命特性和稳定的扭矩。
本发明根本不限于前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要点的条件下,可以通过选择以多种模式利用第二铰链的结构来实施。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容纳在容纳部中并向轴部施加致动力的推动部件;和容纳在容纳部中以位于推动部件和轴部之间的摩擦部件,由推动部件推动以与轴部接触。结构还可以包括在由摩擦部件、轴部和轴承部件围绕的区域中产生的第一空间。
通过该构造,只要润滑剂提供在第一空间中,润滑剂便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提供给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容纳在容纳部中并施加致动力至轴部的推动部件;和容纳在容纳部中以位于推动部件和轴部之间的摩擦部件,该摩擦部件由推动部件推动以与轴部接触。摩擦部件还可以具有如下结构,即,通过使面对轴部表面的第一面对部具有多个接触部和间隔部而构成的结构,其中所述多个接触部与轴部接触,间隔部设置在所述多个接触部之间并与轴部表面间隔开。
通过该构造,通过使间隔部具有润滑剂,润滑剂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而提供给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和容纳在容纳部中并施加致动力至轴部的推动部件。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轴部具有圆柱形部分和非圆柱形部分;当轴部的圆柱形部分面对插入孔的一部分时,圆柱形部分与插入孔的一部分接触;以及当轴部的非圆柱形部分面对插入孔的一部分时,在非圆柱形部分和插入孔的该部分之间产生第二空间。
通过该构造,通过使第二空间具有润滑剂,润滑剂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提供给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和容纳在容纳部中并施加致动力至轴部的推动部件。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在插入孔的该部分附近设置一凹陷部,该凹陷部相对于轴部表面产生间隙。
通过该构造,通过使凹陷部具有润滑剂,润滑剂可以随着旋转轴部件的旋转动作提供给轴部周围的滑动表面。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容纳在容纳部中并施加致动力至轴部的推动部件;以及间隔部件,该间隔部件是比推动部件大的平板,并容纳在容纳部中。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推动部件是形成为圆形几何形状的板簧;间隔部件置于一对板簧之间,该对板簧设置成板簧的凹侧彼此相对。
通过该构造,即使当一对推动部件在容纳部中经受位置偏移(被不规则定位)时,也可以总是通过预定挠度产生朝向旋转轴部件的致动力。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以及容纳在容纳部中并施加致动力至轴部的推动部件。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推动部件是形成为圆弧轮廓的板簧;一对推动部件布置成它们的凹侧彼此相对,该对推动部件体现为重叠的板簧,该重叠的板簧通过在板簧的每个凸侧上叠置附加的推动部件以使凸侧与相应的凹侧相对来实现。
通过该构造,能够增加载荷和挠度的推动部件可以布置在窄空间中。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和环部件,当轴部保持在插入孔中时,环部件附接到旋转轴部件。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突起;插入孔具有突起通过部,当旋转轴部件位于预定位置时,该突起通过部允许突起通过;当插入孔保持轴部件时,环部件置于突起和突起通过部之间。
通过该构造,无需进行填缝作业,并且可以防止环部件在受到较大力时可能发生的易于脱离。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和环部件,当轴部保持在插入孔中时,该环部件附接到旋转轴部件。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旋转轴部件具有凹槽部,当轴承部件保持旋转轴部件时,该凹槽部位于轴承部件外侧的位置;凹槽部形成为使得凹槽部的两端沿着轴部的周边方向彼此分离;具有开口并呈大致C形轮廓的环部件附接到凹槽部。
通过该构造,由于环部件可以与旋转轴部件一起旋转,因此即使当与突起通过部重叠时,也可以防止突起部穿过突起通过部。
旋转装置还可以包括:具有轴部的旋转轴部件;包括容纳部和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插入的轴部的插入孔的轴承部件;容纳在容纳部中的摩擦部件;容纳在容纳部中并施加致动力至摩擦部件的推动部件;和盖部件,附接到轴承部件以覆盖容纳部。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当旋转轴部件在被轴承部件保持的同时旋转到预定程度时与第一突起部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在轴承部件的插入孔的入口或出口附近。
通过该构造,仅通过旋转轴部件和保持旋转轴部件的轴承部件,就可以限制旋转轴部件的旋转角度,而不用附加定制设计的部件。
前述的旋转装置也是用于实现紧凑、低成本和高性能旋转装置的一个要素。在构成元件的材料选择(高强度材料和廉价材料)、机械设计限制和艺术设计限制方面,适当地组合这些装置是更好的。
此外,具有这些旋转装置中的任一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能够以简单结构使折叠式便携终端小型化。
本专利申请基于2007年10月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7-262394)和2007年11月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7-289989),这里将它们的全部内容引入作为参考。
工业适用性
配备有本发明的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设置有如下结构:迫使摩擦部件抵靠在进行旋转动作的旋转轴的外周。推动部件具有简单的结构并放置在窄空间中,从而实现了小很多的铰链。此外,间隔件置于推动部件之间,从而使致动力更稳定。此外,存储润滑脂的空间产生于旋转轴和保持旋转轴的轴承部件中;因此,寿命特性可以提高。通过在旋转轴部件上形成突起且将环部件放置在突起和轴承部件之间,来实现防止旋转的旋转轴部件从保持旋转轴部件的轴承部件脱离的装置。本发明的旋转装置和配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产生许多优点;即,便携终端的成本削减、便携终端的小型化、避免元部件数量增加等。优选将本发明应用于用在折叠式电子设备如便携电话、PDA、移动PC和笔记本PC中的旋转装置。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旋转装置,包括:
旋转轴部件,具有轴部;
摩擦部件;
推动部件,通过使形成为圆弧形状的薄板部件弯曲而从轴部的外周推动轴部;
轴承部件,包括容纳部,该容纳部用于容纳推动部件和摩擦部件,并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轴部,和
盖部件,在覆盖容纳于容纳部中的推动部件的同时,向轴部赋予挠度,其中
当赋予推动部件预定的挠度时,推动部件推动摩擦部件,以使其与轴部接触;并且
轴部构造成在与摩擦部件和轴承部件产生滑动摩擦的同时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旋转装置,润滑剂设置在容纳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旋转装置,其中,推动部件在挠度赋予部件的作用下变形,从而基本上是平的。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旋转装置,其中,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并且
当旋转轴部件在被轴承部件保持着的同时旋转到预定程度时与第一突起部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在轴承部件的插入孔的入口或出口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旋转装置,还包括:
环部件,附接到旋转轴部件,其中
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三突起;
插入孔具有突起通过部,当旋转轴部件位于预定位置时,该突起通过部允许第三突起通过;并且
当插入孔保持着轴部件时,环部件置于第三突起与突起通过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的旋转装置,其中,旋转轴部件具有在轴承部件保持着旋转轴部件时位于轴承部件的外侧的位置的凹槽部;
凹槽部形成为使得凹槽部的相对端沿轴部的周边的方向彼此分离;并且
环部件附接到凹槽部,该环部件具有开口且呈现出大致C形的轮廓。

Claims (12)

1.一种旋转装置,包括:
旋转轴部件,具有轴部;
摩擦部件;
推动部件;和
轴承部件,包括用于容纳摩擦部件和推动部件的容纳部和与容纳部相互连通且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轴部的插入孔,其中
当赋予推动部件预定的挠度时,推动部件推动摩擦部件;
被推动的摩擦部件与轴部的外周接触,并且还推动轴部的外周;并且
旋转轴部件的轴部构造成在与摩擦部件和轴承部件产生滑动摩擦的同时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旋转装置,还包括附接到轴承部件以覆盖容纳部的盖部件,其中
摩擦部件具有面对轴部的第一面对部和位于第一面对部的另一侧上并在面对推动部件时被赋予致动力的第二面对部,并且
当盖部件附接到轴承部件时,在盖部件与第二面对部之间产生预定距离,并且,致动力部件放置在该预定距离中的任何位置并被赋予预定的挠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旋转装置,其中,在由摩擦部件、轴部和轴承部件围绕的区域中产生第一空间,并且,润滑剂施加到该第一空间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其中,摩擦部件的第一面对部具有:
多个接触部,与轴部接触;
间隔部,设置在所述多个接触部之间,并且与轴部的表面间隔开;和
润滑剂,施加到间隔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其中,轴部具有圆柱形部分和非圆柱形部分;
当轴部的圆柱形部分面对插入孔的一部分时,圆柱形部分与插入孔的该部分接触;并且
当轴部的非圆柱形部分面对插入孔的该部分时,在非圆柱形部分与插入孔的该部分之间产生第二空间,并且润滑剂施加到该第二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其中,在插入孔的该部分附近设置有凹陷部,该凹陷部相对于轴部的外周产生间隙,并且润滑剂设置在该凹陷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其中,推动部件是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板簧;并且
平坦的间隔部件置于一对板簧之间,该对板簧设置成板簧的凹侧彼此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其中,推动部件是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板簧;并且
在布置成凹侧彼此相对的该对板簧的各凸侧上,推动部件以重叠的方式布置,使得凹侧还与每个凸侧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还包括:
环部件,附接到旋转轴部件,其中
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三突起;
插入孔具有突起通过部,当旋转轴部件位于预定位置时,该突起通过部允许第三突起通过;并且
当插入孔保持着轴部件时,环部件置于第三突起与突起通过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旋转装置,其中,旋转轴部件具有在轴承部件保持着旋转轴部件时位于轴承部件的外侧的位置的凹槽部;
凹槽部形成为使得凹槽部的相对端沿轴部的周边的方向彼此分离;并且
环部件附接到凹槽部,该环部件具有开口且呈现出大致C形的轮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的旋转装置,其中,旋转轴部件具有沿轴部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一突起;并且
当旋转轴部件在被轴承部件保持着的同时旋转到预定程度时与第一突起部接触的接触部形成在轴承部件的插入孔的入口或出口附近。
12.一种折叠式便携终端,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限定的旋转装置。
CN2008801193150A 2007-10-05 2008-04-25 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91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62394 2007-10-05
JP262394/07 2007-10-05
JP2007289989 2007-11-07
JP289989/07 2007-11-07
PCT/JP2008/001102 WO2009044496A1 (ja) 2007-10-05 2008-04-25 回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開閉式携帯端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9148A true CN101889148A (zh) 2010-11-17
CN101889148B CN101889148B (zh) 2013-04-24

Family

ID=40525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931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9148B (zh) 2007-10-05 2008-04-25 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97347B2 (zh)
JP (2) JP4624474B2 (zh)
CN (1) CN101889148B (zh)
WO (1) WO200904449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2513A (zh) * 2018-11-28 2019-0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式移动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5081A (zh) * 2009-09-30 2011-04-27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接地装置及应用该接地装置的翻盖型电子装置
JP2011087038A (ja) * 2009-10-14 2011-04-28 Panasonic Corp 携帯端末
JP2011091560A (ja) * 2009-10-21 2011-05-06 Panasonic Corp 表示デバイス保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JPWO2011138863A1 (ja) * 2010-05-07 2013-07-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CN203482529U (zh) * 2013-07-29 2014-03-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维护窗密封界面锁紧装置
US20190387633A1 (en) * 2016-12-30 2019-12-19 Shenzhen Royole Technologies Co. Ltd. Supporting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3138A (en) * 1992-07-13 1995-01-17 Fujitsu Limited Folding portable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three hinge points
JPH07176657A (ja) * 1993-12-21 1995-07-14 Fuji Electric Co Ltd 平形半導体素子の加圧装置
US5752293A (en) * 1993-06-02 1998-05-19 Cema Technologies, Inc. Hinge assembly
JP2002013522A (ja) * 2000-06-28 2002-01-18 Mizuki Seimitsu:Kk ヒンジ
JP2003156029A (ja) * 2001-09-07 2003-05-30 Ohsuzu:Kk チルトヒンジの製造方法、チルトヒンジ、情報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85682B2 (ja) 1987-08-19 1994-11-02 株式会社ヤクルト本社 ケフィア様乳製品の製造法
JP2513768Y2 (ja) * 1990-11-14 1996-10-09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緩衝装置
US5185790A (en) * 1991-03-28 1993-02-09 Motorola, Inc. Multiposition detenting hinge apparatus
AU658657B2 (en) * 1991-05-06 1995-04-27 Motorola, Inc. Hinge apparatus having a self-latching hinge shaft for foldable radiotelephones
JP3177384B2 (ja) 1994-06-29 2001-06-18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制動機構を備えたピボットヒンジ
JP2589482Y2 (ja) 1994-06-30 1999-01-27 加藤電機株式会社 Oa機器用チルトヒンジ
US5564772A (en) * 1994-09-01 1996-10-15 Automotive Industries Manufacturing, Inc. Apparatus for releasably holding a vehicle visor in a raised storage position and spring clip for use therein
US5537713A (en) * 1994-12-19 1996-07-23 Docteur; Terrence R. Pivot bushing
JP3662353B2 (ja) 1996-08-05 2005-06-22 加藤電機株式会社 チルトヒンジ
CA2237976A1 (en) * 1998-06-15 1999-12-15 Christian Guillemette Lockable hinge device
JP3031903B1 (ja) 1998-12-25 2000-04-10 三菱製鋼株式会社 ヒンジ機構
JP3785563B2 (ja) 1999-06-15 2006-06-14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軸ロック装置及び軸ロック装置用ばね
US6321416B1 (en) * 1999-07-14 2001-11-27 Lu Sheng-Nan Hinge for a notebook computer
US6507977B2 (en) * 2001-04-02 2003-01-21 Lu Sheng-Nan Computer hinge
TW524262U (en) * 2001-08-16 2003-03-11 Wen-Chi Lin Positioning hinge
US6671929B1 (en) * 2002-09-13 2004-01-06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for a notebook computer
US6807711B2 (en) * 2002-09-17 2004-10-26 Shin Zu Shing Co., Ltd. Elastic hinge for a notebook computer
US6748625B2 (en) * 2002-11-12 2004-06-15 Shin Zu Shing Co., Ltd. Notebook computer hinge with spring opener
US6722722B1 (en) * 2003-01-17 2004-04-20 Lear Corporation Leaf spring visor detent assembly
US7013532B2 (en) * 2003-10-31 2006-03-21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US7082643B2 (en) * 2004-06-22 2006-08-01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JP2006233998A (ja) 2005-02-22 2006-09-07 Kato Electrical Mach Co Ltd 携帯機器のヒンジ装置及び携帯電話機
US7107648B1 (en) * 2005-03-18 2006-09-19 Shin Zu Shing Co., Ltd. Hing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3138A (en) * 1992-07-13 1995-01-17 Fujitsu Limited Folding portable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with three hinge points
US5752293A (en) * 1993-06-02 1998-05-19 Cema Technologies, Inc. Hinge assembly
JPH07176657A (ja) * 1993-12-21 1995-07-14 Fuji Electric Co Ltd 平形半導体素子の加圧装置
JP2002013522A (ja) * 2000-06-28 2002-01-18 Mizuki Seimitsu:Kk ヒンジ
JP2003156029A (ja) * 2001-09-07 2003-05-30 Ohsuzu:Kk チルトヒンジの製造方法、チルトヒンジ、情報処理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02513A (zh) * 2018-11-28 2019-02-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式移动终端
WO2020108240A1 (zh) * 2018-11-28 2020-06-0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式移动终端
US11463564B2 (en) 2018-11-28 2022-10-04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olding mobile termin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09044496A1 (ja) 2011-02-03
JP2009222234A (ja) 2009-10-01
US20100212111A1 (en) 2010-08-26
WO2009044496A1 (ja) 2009-04-09
US8397347B2 (en) 2013-03-19
CN101889148B (zh) 2013-04-24
JP4624474B2 (ja)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9148B (zh) 旋转装置和装备有该旋转装置的折叠式便携终端
KR101449754B1 (ko) 휴대용 통신 장치의 힌지 장치
CN100368694C (zh) 连接轴及具有该连接轴的开闭型便携式终端设备
US8213599B2 (en) Spring, semi-automatic slid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sliding-type portab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7610067B2 (en) Swing hinge module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KR20070036802A (ko) 휴대 기기
US20040203527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with rotational display unit
EP1990980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531391B (zh) 便携式终端及其打开或闭合的方法
KR100640395B1 (ko) 휴대 단말기의 이축 힌지 장치 및 그의 장착 메카니즘
US20080026791A1 (en) Watch-type portable terminal
US20070054522A1 (en) Portable terminal
US8249669B2 (en) Slide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US8369104B2 (en) Cradling apparatus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US7529568B2 (en) Hinge guide apparatus of swing-type portable terminal
KR20030035305A (ko) 외장형 카메라 렌즈 모듈이 장착된 스타일러스 및 이를채용한 무선 단말기
US20080066262A1 (en) Hinge and foldable electronics device using the hinge
US20080278897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KR20110076278A (ko) 힌지 장치를 구비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JP4820901B2 (ja) 開閉式の通信端末
JP5042379B2 (ja) 通信端末
WO2011007561A1 (ja) 回動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開閉式携帯端末
US7769418B2 (en) Reinforcing apparatus for mobile phone
KR20100101945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의 스윙 힌지장치
WO2011030557A1 (ja) 携帯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24

Termination date: 2014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