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5295A - 陆空两用飞行器 - Google Patents

陆空两用飞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5295A
CN101885295A CN 201010229882 CN201010229882A CN101885295A CN 101885295 A CN101885295 A CN 101885295A CN 201010229882 CN201010229882 CN 201010229882 CN 201010229882 A CN201010229882 A CN 201010229882A CN 101885295 A CN101885295 A CN 1018852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cted fan
aircraft
land
wheel
air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2988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朝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1010229882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852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85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5295A/zh
Priority to PCT/CN2011/075684 priority patent/WO2012010021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9/00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 B64C29/0008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 B64C29/0016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the lift during taking-off being created by free or ducted propellers or by blowers
    • B64C29/0025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the lift during taking-off being created by free or ducted propellers or by blowers the propellers being fixed relative to the fuselag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陆空两用飞行器,包括有机体、飞行器控制器、发动机和起落架,在机体的前端下部接有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前涵道风扇,在机体的后端上部接有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后涵道风扇,前、后涵道风扇与机体构成Z形结构;在前、后涵道风扇中分别接有导流板和导流格栅,拉动导流格栅的拉杆与拉杆电机相接;所述起落架包括有分别设置在机体前、后端的前支架和后支架,在前支架的下端接有前轮,在后支架的下端接有后轮,前、后轮由轮轴电机或摩托发动机驱动。本发明是一种可垂直起降、水平飞行、且能在地面正常行驶的陆空两用轻型飞行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飞行器结构复杂、重量大和安全性能低的问题,有利于实现飞行器的早日和安全利用。

Description

陆空两用飞行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飞行器,具体地说是一种陆空两用飞行器。
背景技术
CN200910038258.X号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双涵道螺旋桨可垂直起降飞行汽车,其结构是在飞行车前、后部的车体上分别装设有迎风面向上的两个涵道风扇;飞行汽车的四轮兼做飞行器的起落架。起降时,该飞行汽车依靠设置在车体上的两个涵道风扇提供的上升推力,实现垂直起降。在空中飞行时,要将飞行汽车的前部下沉倾转一定的角度(类似直升机那样),使两个涵道风扇能够提供一定的水平分力,来推动飞行器实现水平飞行。其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1、由于两个涵道风扇都是设置在车体上,因此,车体的总长度必然加长,而过长的车体既会增加车重,也不利于地面行驶。
2、由于车体上的两个涵道风扇的迎风面是朝向竖直方向的,因此,如果没有车体的空中倾转,这种飞行汽车就无法在空中实现水平飞行,就是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高速飞行。所以,这种飞行汽车实际上也是属于与直升机一样的、可垂直起降但不能水平飞行的飞行器。
3、两个涵道风扇装在飞行汽车的车体上,在飞行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和震动噪声,这会使车内驾驶人员和乘坐人员感觉十分不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陆空两用飞行器,以解决飞行器体积大、重量大以及震动和震动噪声大的问题,并以简单的结构和方式实现飞行器的垂直起降和水平飞行。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陆空两用飞行器,包括有机体、飞行器控制器、发动机和起落架,在所述机体的前端下部接有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前涵道风扇,在所述机体的后端上部接有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后涵道风扇,所述前涵道风扇、所述后涵道风扇与所述机体构成Z形结构;在所述前涵道风扇与所述后涵道风扇中分别接有纵向的导流板和横向的导流格栅,拉动导流格栅的拉杆与拉杆电机相接;所述起落架包括有分别设置在所述机体前、后端并使所述机体保持前高后低姿态的前支架和后支架,在所述前支架的下端接有前轮,在所述后支架的下端接有后轮,所述前轮或所述后轮由轮轴电机或摩托发动机驱动。
本发明通过在机体的前、后端分别设置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前、后涵道风扇,组成了一个侧面呈Z形的曲折式机体结构,利用发动机驱动前、后涵道风扇中的螺旋桨快速旋转,由此产生飞行器的驱动动力。同时,通过拉杆带动前、后涵道风扇中的导流格栅进行偏转控制,以对前、后涵道风扇中产生的高速气流进行导向——当气流被导向竖直向下的方向时,即可产生竖直向下的推力,使本飞行器垂直起降;当气流被导向水平向后的方向时,即可产生水平向后的推力,推动本飞行器向前飞行。在飞行器水平飞行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前、后涵道风扇中的导流板的偏转方向,即可控制本飞行器的飞行航向。而且,由于前涵道风扇是位于机体前方的下部,而后涵道风扇是位于机体后方上部,而机体的上下表面形状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这样对飞行器的机体自然就可产生一种具有气动效应的升力,从而有利于本飞行器的空中飞行。
另外,本发明通过设置由前、后支架组成的起落架,一方面,这种起落架可使本飞行器在常态下是保持前高后低的姿态,从而使前、后涵道风扇也保持在了迎风面向前上方的方位,只有使前、后涵道风扇处于这样一种方位时,才可使前、后涵道风扇所产生的推力具有向下和向后的分力,使飞行器能够在空中飞行;而且,也只有在这样一种方位时,才能通过对导流格栅进行偏转角度的调整,使前、后涵道风扇实现垂直推力与水平推力的变化调整,从而实现本飞行器的垂直起降与水平飞行的双重目的。本发明的关键就在于此。另一方面,通过设置轮轴电机或摩托发动机,以驱动起落架上的前、后轮,即可实现本飞行器的陆地行驶的目的,由此实现了本飞行器陆空两用的目的。
所述前涵道风扇与所述后涵道风扇分别通过管道大梁与所述机体相接,所述管道大梁与所述机体的前、后端分别垂直连接。这种直角连接的结构,就可使得前、后涵道风扇中螺旋桨的轴心线分别与机体轴心线保持平行状态。这样,当机体在空中调整处于水平状态前进时,前、后涵道风扇中的导流格栅就可完全处于水平的最大张开状态,从而使其阻力降至最低,消耗降至最小,有利于提高本飞行器的长航能力。而且,直角连接结构中的动力传动机构的实现方式最为简单,因此,飞行器的可靠性也就最高。
所述前涵道风扇和所述后涵道风扇分别为1个或并排设置的2个。即前、后涵道风扇的设置既可以是前后均为一个或均为两个的设置形式,也可以是前边一个后边两个或前边两个后边一个的相反设置形式。所述前涵道风扇与所述后涵道风扇由同一台所述发动机通过传动系统驱动或分别由各自的发动机驱动,形成具有单发、双发或者多发的飞行器结构形式。
在所述前涵道风扇与所述后涵道风扇的螺旋桨上分别装有变距机构和整流罩。通过整流罩可以减少通过涵道的气流阻力;而变距机构的设置,则方便了对前、后涵道风扇的推力调整。
在所述前涵道风扇和/或所述后涵道风扇的涵道外壁的两侧分别设有机翼;所述机翼为与所述涵道外壁固定相接的平直机翼,或是与所述涵道外壁通过机翼折叠器连接的弧面机翼。对于前涵道风扇和/或后涵道风扇为单一设置的飞行器,在涵道外壁上设置机翼是很有必要的,这是飞行器实现水平飞行的一个必要保证。固定式的平直机翼,其结构相对简单,但占地面积较大,影响地面行驶。而折叠式机翼需要配置机翼折叠器,结构稍显复杂,但在机翼折叠收起后,就非常适宜在地面上的行驶。对于并排设置的2个前涵道风扇和/或2个后涵道风扇,既可以设置、也可以不设置机翼,或者在两个外侧边设置两个单翼;还可在两个涵道风扇之间加设加强板,以兼具机翼的部分功能。
两个所述后涵道风扇共接在一根横向传动轴管的两端,所述横向传动轴管通过倾转机构与所述管道大梁的上端相接,所述管道大梁的下端与所述机体的后端垂直相接。这样就便于形成后涵道风扇的整体倾转式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降低导流格栅的调整角度,减少气流阻力,提高推力。
所述前支架为立姿,其上部贯穿并连接在所述机体上,其下端接有1-2个前轮,其中部接有前减震器;所述后支架为卧姿,其前端通过活动接头与所述机体的后端相接,其后端接有1-2个后轮;支撑杆连接在所述后支架中部与所述机体后端的所述管道大梁之间,在所述支撑杆上接有后减震器。
在所述机体上设有C形座椅和脚蹬板,在所述前支架的上端接有横置的操纵杆,所述飞行器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操纵杆的中部。C形结构的座椅表面,便于驾驶员在飞行器的起降和飞行过程中随机体的角度变化自行调整坐姿,达到舒适和便于飞行观察的目的,提高飞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对于前、后涵道风扇均为一个的飞行器结构,由于推力相对较小,可在机体上只设置一个座椅;对于前、后涵道风扇有所增加的飞行器结构,由于推力提高,可在机体上设置两个座椅,实现双人飞行。驾驶员双手把握住横置的操纵杆,这样对于设置在操纵杆中部的飞行器控制器的观察和操控都比较方便,同时也便于在陆地行驶过程中的驾驶和操控。这种C形座椅再配合机体及前、后涵道风扇所构成的Z形结构,即可形成本发明所独有的ZC型飞行器。
在所述机体上设有座舱,所述飞行器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座舱内。这种结构适于大推力飞行器,可以提高驾驶人员的乘坐舒适性和飞行安全性。
在所述机体上设有机舱,在所述机舱内设置有自动飞行仪。这样就可实现无人飞行,扩展飞行器的应用领域。
本发明飞行器的优点是:首先是通过最少的两个斜向涵道风扇的设置,即可实现飞行器的垂直起降和水平飞行的目的,这是现有任何一种涵道飞行器所不能达到的功效,而且在垂直起降或水平飞行的过程中,所有涵道风扇都处于工作状态,克服了现有多涵道飞行器存在的“死重”问题;其次是飞行器的Z型曲折结构设计,有效缩短了机体长度,使飞行器的总长度可设计到一辆普通轿车的长度之内,节省了飞行器的空间占用,有利于飞行器的地面行驶,并可在一个标准停车位内垂直起降;第三是两个涵道风扇设置在机体之外,减少了飞行器的震动和震动噪声,提高了安全性和抗风性,有利于飞行器驾驶人员的身心健康和驾驶的舒适性;第四是前后纵列的涵道风扇布局,使得飞行器的重心范围加大,并且还不存在纵列双旋翼布局的前后旋翼的气动干扰;第五是飞行器的Z型结构,在气流通过前、后涵道风扇以及按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机体的上下表面时,可使机体上下两面的空气压力差增大,能有效的增大升力。
本发明飞行器可载2人另加20公斤货物,飞行速度可达180公里/时,飞行高度1000米,百公里油耗小于20升,航程300-400公里。本发明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可靠性高;可以实现可靠的空中载人飞行和陆地机动行驶,这对于需要赶赴陆路交通中断(如高速公路)后或交通不便处(如深山密林、高原湖泊)的事故或案发现场,对于到区域道路封堵地区执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任务的公务人员或武装人员的及时到位,以及对于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提高低空空间的使用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发明还可制成无人驾驶飞行器,以执行低空侦察、灾情观察等方面的任务,以在避免人员伤亡的前提条件下,为参谋决策提供重要、准确和实时的情报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的B向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传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6是采用双后涵道风扇两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图10是两种双人飞行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无人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图13是小型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及编号分别是:飞行器控制器1,齿轮传动箱2,传动轴3,万向接头4,管道大梁5,拉杆电机7,整流罩8,前涵道风扇9,前减震器10,前支架11,前轮12,油箱13,油泵15,油管16,座椅17,降落伞18,后涵道风扇19,工具行李箱21,桨叶22,导流板23,导流格栅24,支柱套筒26,拉杆27,后减震器28,支撑杆29,活动接头30,轮轴电机31,后轮32,后支架33,支架活动接头34,输出轴35,发电机37,发动机38,脚蹬板39,加强板40,座舱41,机翼43,机翼折叠器44,操纵杆45,机体47,连接杆48,桨叶中心轴49,横向传动轴管50,倾转机构5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本陆空两用飞行器的一种基本结构形式是在机体47的前、后端分别接有垂直于机体并分别向下和向上伸出的管道大梁5,在机体47前端的管道大梁5的下端接有一个前涵道风扇9;在机体47后端的管道大梁5的上端接有一个后涵道风扇19。前、后涵道风扇中螺旋桨的轴心线分别与机体47的轴心线保持平行。当然,管道大梁5与机体47的夹角也可稍有变化,或是前、后涵道风扇的轴心线与机体47的轴心线保持一个很小的夹角,但前、后涵道风扇最好保持在前后相对的一个纵列上(图3)。总之,飞行器在常态下的前、后涵道风扇的迎风面应是保持向前上方的姿态(图1)。
图1中,在前涵道风扇9和后涵道风扇19中分别接有一片纵向的导流板23,在前、后涵道风扇的涵道后端口处分别铰接有横向的导流格栅24,导流格栅24在拉杆27的控制下可上下偏转,拉杆27的一端与拉杆电机7相接。在飞行时,依靠导流板23和导流格栅24分别控制飞行器的航向和俯仰变化。在前、后涵道风扇中的螺旋桨上分别装设有整流罩8和常规的变距机构。
图2中,在前涵道风扇9和后涵道风扇19的涵道外壁两侧分别设有折叠式机翼43,机翼43呈弧面结构,与涵道外壁通过机翼折叠器连接在一起。弧形机翼的侧伸长度约为涵道周长的1/4,这样在机翼折叠时就可与涵道表面相贴合。机翼43在展开状态时,是处于水平状态。机翼折叠器可采用手动安装机构或是采用常规的电动控制结构。
图1中,在机体47的内部后段装有一台发动机38,这样有利于飞行器的重心降低。在机体47前部装有油箱13,油箱13通过油泵15和油管16连通到发动机38上。在发动机38的后部还附带一台发电机37,以提供飞行器的工作电力和为机载蓄电池充电。前涵道风扇9与后涵道风扇19中的螺旋桨分别通过传动系统与发动机38的输出轴35相接,由发动机38驱动旋转,并且应保证使前、后涵道风扇中桨叶22的旋转方向相反,以抵消扭力。
图4给出了前、后涵道风扇所用传动系统的一种实现方式。其中,输出轴35是发动机38的动力输出轴,在输出轴35的两端分别通过若干万向接头4、传动轴3和齿轮传动箱2连接到桨叶中心轴49,实现由发动机38分别向前涵道风扇9和向后涵道风扇19的动力传递。
当然,也可使用双发动机的形式,即将两台发动机38分别直接安装在前涵道风扇9和向后涵道风扇19中的螺旋桨的后面,以单独驱动前、后涵道风扇中的螺旋桨旋转。
飞行器的动力装置既可以使用油机(如活塞发动机或喷气发动机),也可以用电动机。
图1中,在机体47的中部顶面设有凹槽面,并安装有C形表面的座椅17,在座椅后部的机体47上设置有带自动弹射装置的降落伞18、安全带和工具行李箱21等,在座椅下部的机体47两侧设置有脚蹬板39。
本发明飞行器的起落架包括有前支架11和后支架33,前、后支架的设置使机体47能够保持前高后低的状态,机体47的停放角一般可控制在10-75°的范围。对于以悬停功能为主的飞行器,停放角要大;对于以水平飞行为主的飞行器,停放角要小。本实施例中的飞行器的停放角为37°左右。前支架11为立姿,其上部贯穿并连接在机体47的前部,其下端接有一个前轮12,其中部接有前减震器10。后支架33为卧姿,其前端通过活动接头34与机体47的后端相接,其后端接有两个后轮32(图3),支撑杆29的一端通过活动接头30连接在后支架33的中部,支撑杆29的另一端通过活动接头30与机体47后端的管道大梁5相接。在支撑杆29上接有后减震器28。前轮12兼有导向轮的作用,在后轮32的轮轴上装有轮轴电机31,兼作地面驱动轮。也可以设置两个前轮和一个后轮的形式,或是两个前轮和两个后轮的四轮组合结构。
图3中,在前支架11的上端接有横置的操纵杆45,飞行器控制器1安装在操纵杆45的中部、前支架11的顶部。在飞行器控制器1上设有仪表盘和切换按钮等;操纵杆45上设有油门把手和操作把手,类似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的控制结构。飞行器控制器1分别与发动机38、拉杆电机7、轮轴电机31和机翼折叠器等电连接,以控制这些工作机构的动作。在飞行器控制器1中还可装入陀螺仪,以提高飞行器的飞行平稳性。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是:驾驶员跨坐到飞行器机体47上的C形座椅17上,扣上安全带,手握操作杆45的把手,启动发动机38,发动机38即可通过万向接头4、传动轴3和齿轮传动箱2等分别带动前、后涵道风扇中的螺旋桨转动,产生推力。此后,操纵飞行器控制器1,通过机翼折叠器使前、后机翼43打开,并使拉杆电机7带动拉杆27,使前、后涵道风扇上的导流格栅24竖直向下于地面,让前、后涵道风扇中的气流竖直向下;然后再逐步增大前、后涵道风扇的推力,飞行器就可以慢慢垂直升起。当飞行器升空到一定高度后,再通过调整变距机构,增大后涵道风扇19的推力,使机体47的前端逐步降低、机体47慢慢水平倾转,并通过拉杆电机7带动后涵道风扇19上的导流格栅24将后涵道风扇19所产生的气流慢慢导向水平方向,产生向后的推力。当飞行器达到一定速度,机翼和涵道所产生的升力足够大时,飞行器就可以水平向前飞行了。在此过程中,驾驶员可以随机体47的俯仰角度变化而自行调整身体坐姿(上半身前后倾斜),保持便于对飞行器进行操控的舒适状态。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依靠导流板23和导流格栅24分别控制飞行器的航向和俯仰变化。
当飞行器到达目的地上空准备降落时,先通过拉杆电机7带动导流格栅24偏转一定的角度(与停放角互补),再调整前、后涵道风扇的推力及方向,使气流逐步转变成竖直向下且推力逐步减小,这样,飞行器就可以慢慢降落到地面,停机后收折起前、后机翼。
本发明也可不偏转前、后涵道风扇上的导流格栅,通过短距离滑跑进行水平起降。
当本发明飞行器需要在地面行驶时,通过扳动飞行器控制器1上的切换按钮,转换到地面行驶模式,再通过调整操纵杆45上的油门把手和操作把手,即可按常规的摩托车或电动摩托车的控制方式进行地面驾驶,后轮32上的轮轴电动机31提供飞行器的地面行驶动力,机体47上的蓄电池20提供电力。
一旦本发明飞行器在空中出现意外险情时,按动飞行器控制器1上的控制按钮,即可使降落伞19弹射出来并自动张开,从而使飞行器和飞行人员安全着陆。如果出现飞行器上的某个涵道风扇的意外停机或损坏时,也可自动弹出降落伞19,并利用另一个涵道风扇所提供的推力飞行。此时的飞行器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动力伞。
本发明飞行器也可以作为地效飞行器,在平静的冰面飞行时,利用地效飞行。飞行高度小于或等于翼展的一半。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只是后涵道风扇19改为并排的两个,并且只在前涵道风扇9上设置折叠式机翼43,在后涵道风扇19上不单设机翼,而是在两个后涵道风扇19的顶部连接有加强板40,以加强板和后涵道风扇的涵道作为准机翼。并排的两个后涵道风扇19通过两根管道大梁5支撑连接并传递动力。两根管道大梁5呈V型排布,并均与机体47垂直连接。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后涵道风扇19也为并排的两个。在前涵道风扇9的涵道两侧设置有折叠式的机翼43,在两个后涵道风扇19之间不设加强板,而是在两个后涵道风扇的外端侧各设置一个机翼43。两个后涵道风扇19分别设置在横向传动轴管50的两端,横向传动轴管50通过倾转机构51与管道大梁5的上端相接。这样,两个后涵道风扇19就可通过横向传动轴管50的转动而产生一定角度的倾转,构成动力(涵道风扇)倾转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在倾转机构51的位置处也设置一个固定连接机构,使两个后涵道风扇19不发生转动,以形成类似实施例2的机体倾转式结构。
实施例4:
如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同实施例1,前、后涵道风扇均为并排的两个。在前、后涵道风扇上均不设机翼,在两个前涵道风扇9和两个后涵道风扇19之间分别设置加强板40。两个前涵道风扇9通过V型排布的两根管道大梁5支撑连接并传递动力;两个后涵道风扇19也是分别通过V型排布的两根管道大梁5支撑连接并传递动力。
由于这种飞行器的推力明显增大,所以,本实施例可设置成双人飞行器,即在机体47上设置前、后两个邻接的C形座椅17,以供双人飞行使用。
前、后涵道风扇也可分别通过实施例3的连接方式连接,以形成动力(涵道风扇)倾转式结构。
实施例5:
如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是将与实施例1的主体结构基本相同的两个单体飞行器进行横向的并排机械连接,即在两个前涵道风扇9与两个后涵道风扇19之间分别设置加强板40,在两个机体47之间设置连接杆48,由此形成一个双人飞行器的组合体。为保证本飞行器动作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飞行器控制器1最好只设置在其中一个机体的前支架11上,通过该飞行器控制器1控制两个飞行器单体的空中飞行及地面行驶动作。
实施例6:
如图11、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与实施例1的相同,不同点是在机体47上设有座舱41,飞行器控制器1设置在所述座舱41内。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在座舱中控制飞行。由于人在机内,与外部隔离,因此,为提高本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可将前、后涵道风扇置换成喷气发动机,或使用其他大功率推进器,以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性能。这种飞行器实际上就衍变成了一种小型机,因此,其机翼就可以设计成固定式机翼,并最好是与机身固定相接。
实施例7: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是在所述机体47上设有机舱,在机舱内设置有自动飞行仪和陀螺仪。该飞行器是衍变成一种无人机。本实施例既可安装使用折叠式机翼,也可以用平直的固定式机翼。机翼既可与前、后涵道风扇的涵道外壁固定相接,也可直接安装到机身上。

Claims (10)

1.一种陆空两用飞行器,包括有机体(47)、飞行器控制器(1)、发动机(38)和起落架,其特征是,在所述机体(47)的前端下部接有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前涵道风扇(9),在所述机体(47)的后端上部接有迎风面向前上方的后涵道风扇(19),所述前涵道风扇(9)、所述后涵道风扇(19)与所述机体(47)构成Z形结构;在所述前涵道风扇(9)与所述后涵道风扇(19)中分别接有纵向的导流板(23)和横向的导流格栅(24),拉动导流格栅的拉杆(27)与拉杆电机(7)相接;所述起落架包括有分别设置在所述机体(47)前、后端并使所述机体(47)保持前高后低姿态的前支架(11)和后支架(33),在所述前支架(11)的下端接有前轮(12),在所述后支架(33)的下端接有后轮(32),所述前轮(11)或所述后轮(33)由轮轴电机(31)或摩托发动机驱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所述前涵道风扇(9)与所述后涵道风扇(19)分别通过管道大梁(5)与所述机体(47)相接,所述管道大梁(5)与所述机体(47)的前、后端分别垂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所述前涵道风扇(9)和所述后涵道风扇(19)分别为1个或并排设置的2个;所述前涵道风扇(9)与所述后涵道风扇(19)由同一台所述发动机(38)通过传动系统驱动或分别由各自的发动机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前涵道风扇(9)和所述后涵道风扇(19)中的螺旋桨上分别装有变距机构和整流罩(8)。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在所述前涵道风扇(9)和/或所述后涵道风扇(19)的涵道外壁的两侧分别设有机翼(43);所述机翼(43)为与所述涵道外壁固定相接的平直机翼,或是与所述涵道外壁通过机翼折叠器连接的弧面机翼。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两个所述后涵道风扇(19)共接在一根横向传动轴管(50)的两端,所述横向传动轴管(50)通过倾转机构(51)与所述管道大梁(5)的上端相接,所述管道大梁(5)的下端与所述机体(47)的后端垂直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所述前支架(11)为立姿,其上部贯穿并连接在所述机体(47)上,其下端接有1-2个前轮(12),其中部接有前减震器(10);所述后支架(33)为卧姿,其前端通过活动接头(34)与所述机体(47)的后端相接,其后端接有1-2个后轮(32);支撑杆(29)连接在所述后支架(33)中部与所述机体(47)后端的所述管道大梁(5)之间,在所述支撑杆(29)上接有后减震器(28)。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在所述机体(47)上设有C形座椅(17)和脚蹬板(39),在所述前支架(11)的上端接有横置的操纵杆(45),所述飞行器控制器(1)设置在所述操纵杆(45)的中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在所述机体(47)上设有座舱(41),所述飞行器控制器(1)设置在所述座舱(41)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陆空两用飞行器,其特征是,在所述机体(47)上设有机舱,在所述机舱内设置有自动飞行仪。
CN 201010229882 2010-07-19 2010-07-19 陆空两用飞行器 Pending CN1018852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229882 CN101885295A (zh) 2010-07-19 2010-07-19 陆空两用飞行器
PCT/CN2011/075684 WO2012010021A1 (zh) 2010-07-19 2011-06-13 陆空两用飞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229882 CN101885295A (zh) 2010-07-19 2010-07-19 陆空两用飞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5295A true CN101885295A (zh) 2010-11-17

Family

ID=43071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29882 Pending CN101885295A (zh) 2010-07-19 2010-07-19 陆空两用飞行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85295A (zh)
WO (1) WO2012010021A1 (zh)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10021A1 (zh) * 2010-07-19 2012-01-26 Yang zhaoxi 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02795070A (zh) * 2012-09-03 2012-11-28 张廷林 机身全面均衡受力空水陆三栖交通飞行器
CN103029833A (zh) * 2011-10-08 2013-04-10 赵文志 一种新型飞机
CN105730172A (zh) * 2016-03-25 2016-07-06 杨成志 空-地两栖武装摩托车
CN106139608A (zh) * 2015-04-08 2016-11-23 叶灵 固定翼飞机模型
RU169990U1 (ru) * 2015-09-08 2017-04-11 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ечай Летающее гибрид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N106904055A (zh) * 2017-04-26 2017-06-30 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摩托
CN107010214A (zh) * 2017-05-18 2017-08-04 阳喜英 一种小型载人飞行器
CN107650602A (zh) * 2016-07-26 2018-02-02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自行车及交通出行系统
CN109159633A (zh) * 2018-08-31 2019-01-08 长春工程学院 一种两栖无人机
JP2019014396A (ja) * 2017-07-07 2019-01-31 株式会社Aerial Lab Industries 飛行体
CN110155335A (zh) * 2019-05-29 2019-08-23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植保无人机
CN111169240A (zh) * 2020-01-08 2020-05-19 乔元兵 一种电动飞行摩托车
CN111212785A (zh) * 2017-08-15 2020-05-29 萨罗尼科斯贸易与服务一人有限公司 改进的多旋翼飞行器和接口设备
JP2020189629A (ja) * 2017-07-07 2020-11-26 株式会社A.L.I.Technologies 飛行体
CN112478152A (zh) * 2020-12-14 2021-03-12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展开单涵道飞行器
CN113682099A (zh) * 2021-10-12 2021-11-23 飞行空间(惠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车
JP2021181309A (ja) * 2020-08-04 2021-11-25 株式会社A.L.I.Technologies 飛行体
WO2022263879A1 (en) * 2021-06-15 2022-12-22 Sia "Fixar-Aero" Hybrid fixed angle 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ith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capabilitie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97281A (zh) * 2017-03-09 2017-05-24 北京天宇新超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变距旋翼动力系统模块
CN109941429A (zh) * 2019-02-19 2019-06-28 陈健平 无人机
CN111137083B (zh) * 2020-01-19 2023-01-03 广州佳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汽车
CN112339516B (zh) * 2020-11-15 2024-02-2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陆空两栖机器人
CN113460300B (zh) * 2021-08-16 2022-12-23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单人飞行的运载设备
CN113752765A (zh) * 2021-09-17 2021-12-07 熊辉 一种水陆空摩托车
CN114103570B (zh) * 2021-11-30 2023-07-14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飞行摩托
CN114954930A (zh) * 2022-06-16 2022-08-30 南京大学 一种基于电动涵道风扇的双旋翼尾座式无人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7752A (zh) * 1997-04-08 1998-11-04 刘锡芳 超小型多功能旋柱飞机
JP2004026034A (ja) * 2002-06-26 2004-01-29 Toyota Motor Corp 垂直離着陸機
US20050230524A1 (en) * 2003-10-24 2005-10-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01559702A (zh) * 2009-03-27 2009-10-21 谢雁洲 纵列式双涵道垂直起降陆空交通工具
CN201729037U (zh) * 2010-07-19 2011-02-02 杨朝习 陆空两用飞行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1207A (en) * 1975-09-09 1978-01-31 Piasecki Aircraft Corporation Vertical take-off aircraft
US20080054121A1 (en) * 2006-05-11 2008-03-06 Urban Aeronautics Ltd. Ducted fan VTOL vehicles
CN101885295A (zh) * 2010-07-19 2010-11-17 杨朝习 陆空两用飞行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7752A (zh) * 1997-04-08 1998-11-04 刘锡芳 超小型多功能旋柱飞机
JP2004026034A (ja) * 2002-06-26 2004-01-29 Toyota Motor Corp 垂直離着陸機
US20050230524A1 (en) * 2003-10-24 2005-10-2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01559702A (zh) * 2009-03-27 2009-10-21 谢雁洲 纵列式双涵道垂直起降陆空交通工具
CN201729037U (zh) * 2010-07-19 2011-02-02 杨朝习 陆空两用飞行器

Cited B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10021A1 (zh) * 2010-07-19 2012-01-26 Yang zhaoxi 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03029833A (zh) * 2011-10-08 2013-04-10 赵文志 一种新型飞机
CN102795070A (zh) * 2012-09-03 2012-11-28 张廷林 机身全面均衡受力空水陆三栖交通飞行器
CN106139608A (zh) * 2015-04-08 2016-11-23 叶灵 固定翼飞机模型
RU169990U1 (ru) * 2015-09-08 2017-04-11 Леонид Николаевич Нечай Летающее гибридно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N105730172A (zh) * 2016-03-25 2016-07-06 杨成志 空-地两栖武装摩托车
CN105730172B (zh) * 2016-03-25 2018-05-25 杨成志 空-地两栖武装摩托车
CN107650602A (zh) * 2016-07-26 2018-02-02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自行车及交通出行系统
CN106904055A (zh) * 2017-04-26 2017-06-30 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摩托
WO2018196041A1 (zh) * 2017-04-26 2018-11-01 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摩托
CN107010214A (zh) * 2017-05-18 2017-08-04 阳喜英 一种小型载人飞行器
JP2019014396A (ja) * 2017-07-07 2019-01-31 株式会社Aerial Lab Industries 飛行体
JP2020189629A (ja) * 2017-07-07 2020-11-26 株式会社A.L.I.Technologies 飛行体
CN111212785A (zh) * 2017-08-15 2020-05-29 萨罗尼科斯贸易与服务一人有限公司 改进的多旋翼飞行器和接口设备
CN111212785B (zh) * 2017-08-15 2024-04-02 萨罗尼科斯贸易与服务一人有限公司 改进的多旋翼飞行器和接口设备
CN109159633A (zh) * 2018-08-31 2019-01-08 长春工程学院 一种两栖无人机
CN110155335A (zh) * 2019-05-29 2019-08-23 东北农业大学 一种植保无人机
CN111169240A (zh) * 2020-01-08 2020-05-19 乔元兵 一种电动飞行摩托车
JP2021181309A (ja) * 2020-08-04 2021-11-25 株式会社A.L.I.Technologies 飛行体
JP7002801B2 (ja) 2020-08-04 2022-01-20 株式会社A.L.I.Technologies 飛行体
CN112478152A (zh) * 2020-12-14 2021-03-12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展开单涵道飞行器
WO2022263879A1 (en) * 2021-06-15 2022-12-22 Sia "Fixar-Aero" Hybrid fixed angle rot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with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capabilities
CN113682099A (zh) * 2021-10-12 2021-11-23 飞行空间(惠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车
CN113682099B (zh) * 2021-10-12 2024-04-16 飞行空间(惠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10021A1 (zh) 2012-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5295A (zh) 陆空两用飞行器
CN102107733B (zh) 仿生飞行器
US7815144B2 (en) Ground air water craft
CN107000835B (zh) “机轮”旋翼
RU2527248C1 (ru) Беспилотный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 с гибридной силовой установкой (варианты)
CN103496305A (zh) 一种飞行汽车
CN102874408A (zh) 双涵道螺旋桨垂直起降电动载人飞行器及其实现方法
RU2310583C2 (ru)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амфибия
CN105346719A (zh) 垂直起降飞行器
JP2016526508A (ja) ハイブリッドvtol機
RU2521090C1 (ru) Скоростной турб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вертолет
CN211808877U (zh) 半分体式飞行汽车
CN105270620A (zh) 一种升浮一体式垂直起降通用飞行器
CN103057702A (zh) 喷气式旋翼直升机
CN201525255U (zh) 一种可水陆行驶的旋翼机登陆艇
CN108501639A (zh) 一种飞行汽车
RU2551300C1 (ru) Автомобиль с летными эксплуатационными свойствами
RU2648937C1 (ru) Аэромобиль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взлета
RU2692345C1 (ru) Аэропоезд с питанием от троллея (варианты)
CN205203366U (zh) 近似水平转动推进器襟翼增升连接翼飞机
CN201729037U (zh) 陆空两用飞行器
RU2532672C1 (ru) Беспилотный тяжелый электроконвертоплан
CN105253288A (zh) 复合材料双座电动超轻型运动飞机
CN101941365B (zh) 个人三栖交通工具
CN201989946U (zh) 小型双轮折叠翼飞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