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84175A -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84175A
CN101884175A CN2007801017845A CN200780101784A CN101884175A CN 101884175 A CN101884175 A CN 101884175A CN 2007801017845 A CN2007801017845 A CN 2007801017845A CN 200780101784 A CN200780101784 A CN 200780101784A CN 101884175 A CN101884175 A CN 101884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vectors
receiving system
mobile radio
radio station
disp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1017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84175B (zh
Inventor
渡边真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901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1666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884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4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84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841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Abstract

减轻在使用多个天线对发往多个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发送时用于决定对各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分配的处理负担。发送装置(10)根据权重向量对发往接收装置(20、30、40)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使用天线(11a、11b、11c)进行无线发送。这里,首先,发送装置(10)的控制部(12)选择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接着,向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然后,根据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特别涉及使用多个天线来对发送信号进行无线发送的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接收该发送信号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便携电话系统和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等无线通信系统已被广泛应用。并且,为了应对便携电话机等无线通信终端对互联网的访问和利用音乐/视频发布服务的增加,正在进行更高速/更大容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开发。例如,在进行便携电话系统的标准化作业的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3代合作伙伴)中,正在进行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等下一代便携电话系统的规格研究。
这里,作为实现高速/大容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之一,存在使用多个天线来对发送信号进行无线发送的多天线发送技术。作为多天线发送技术,根据如何使用多个天线,可考虑多种方式。例如,可考虑从多个天线发送相同内容的信号来提高无线通信质量的分集方式、从各天线发送不同内容的信号来提高传输速率的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Output,多入多出)复用方式、从各天线朝存在接收装置的方向输出指向性波束来提高天线增益的波束成形方式等。
在利用多个天线对发往多个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发送时,发送装置使用用于调整相位和振幅的系数序列(权重向量)对发往各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加权,由此能够使用多个天线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复用发送。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发送装置在发送时动态地将权重向量分配给接收装置以使得通信质量良好。考虑多个接收装置的通信状况来分配权重向量有助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整体的吞吐量。
作为发送装置的分配控制方法,存在开环控制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发送装置估计从各接收装置到发送装置的链路(反向(逆向)链路)的通信质量,自主地决定分配。另外,还存在闭环控制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即:各接收装置估计从发送装置到接收装置的链路(前向(正向)链路)的通信质量,从接收装置向发送装置发送反馈信息,发送装置根据反馈信息决定分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50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81162号公报
作为发送装置的权重向量分配控制方法,在能够维持更良好的通信质量方面,根据来自各接收装置的反馈信息来决定分配的方法较好。因为正向链路的通信质量与逆向链路的通信质量未必一致。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决定分配时的处理负担大的问题。优选的是,发送装置从多个权重向量候选中,选择能够抑制发送信号间干扰的最佳权重向量的组合,分配给各发送装置。因此,在各接收装置中,需要针对多个权重向量候选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以使得发送装置能够进行恰当的分配决定。因此,接收装置的处理负荷/电路规模/功耗的增大成为问题。另外,从接收装置到发送装置的反馈信息的信息量也增大,成为压迫逆向链路通信带宽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决定权重向量分配时的处理负担的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根据分配给各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对发往多个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无线发送。该发送装置具有:控制部,其按照预定标准从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向多个接收装置中的与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取得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与权重向量的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根据这样的发送装置,首先,由控制部按照预定标准从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接着,由控制部向多个接收装置中的与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然后,由控制部取得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与权重向量的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该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发送控制方法,该发送控制方法用于根据分配给各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对发往多个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无线发送。在该发送控制方法中,首先,按照预定标准从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接着,向多个接收装置中的与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然后,取得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与权重向量的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根据这样的发送控制方法,首先,按照预定标准从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接着,向多个接收装置中的与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然后,取得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与权重向量的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该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有接收部、控制部以及发送部。接收部接收从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控制部根据从发送装置经由多个天线发送的、由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在从发送装置通知的权重向量的候选内,选择任意一个权重向量。发送部向发送装置发送对控制部选择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确定的信息。
根据这样的通信装置,由接收部接收从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由控制部根据从发送装置经由多个天线发送的、由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在从发送装置通知的权重向量的候选内,选择任意一个权重向量。由发送部向发送装置发送对控制部选择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确定的信息。
根据上述发送装置、上述发送控制方法或者上述通信装置,可减轻决定权重向量分配时的处理负担。
通过与表示作为本发明示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相关联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的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的功能的框图。
图5是示出发送信号与权重向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6是示出码本的结构例的图。
图7是示出第1多天线通信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第2多天线通信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例的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的图。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的功能的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例的图。
标号说明
10发送装置;11a、11b、11c天线;12控制部;20、30、40接收装置;21、31、41天线;22、32、42质量估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在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10使用天线11a、11b、11c对发往接收装置20、30、40的发送信号进行多天线发送。
发送装置10具有天线11a、11b、11c以及控制部12。天线11a、11b、11c根据控制部12的控制,对发往接收装置20、30、40的发送信号进行无线发送。控制部12对接收装置20、30、40分配用于多天线发送的权重向量,控制天线11a、11b、11c输出无线信号。
具体而言,首先,控制部12按照规定基准从接收装置20、30、40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可以根据要无线发送的分组数据的优先度或通信质量来选择第1接收装置。例如,控制部12首先对要接收优先度高的分组数据的接收装置或通信质量良好的接收装置分配最适于该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这里,可根据来自第1接收装置的反馈信息,来决定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
接着,控制部12向与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候选的信息。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之间的干扰程度低的权重向量被选为权重向量候选。并且,关于权重向量候选的信息,可以由发送装置10使用正向链路无线发送到第2接收装置,还可以经由其它无线装置发送。
然后,控制部12取得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与权重向量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该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此时,反馈信息中包含有控制部12通知的与权重向量候选相关的接收质量的估计结果。
这里,可以使天线11a、11b、11c与接收装置20、30、40按照天线11a输出发往接收装置20的信号、天线11c输出发往接收装置40的信号的方式一对一地对应。还可以调整相位和振幅,按照天线11a和天线11b输出发往接收装置20的信号、天线11b和天线11c输出发往接收装置40的信号的方式多对多地对应。这种对应是利用权重向量来定义的。
接收装置20、30、40分别具有天线21、31、41以及质量估计部22、32、42。天线21、31、41接收从发送装置10的天线11a、11b、11c的至少一部分输出的无线信号。质量估计部22、32、42根据来自发送装置10的指示,估计正向链路的无线通信质量,输出表示估计结果的反馈信息。
具体而言,当发送装置10未指定权重向量候选时,质量估计部22、32、42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以能够从所有权重向量中选择最佳的权重向量。另一方面,当发送装置10指定了权重向量候选时,也可以在为了从指定的权重向量中选择恰当的权重向量而需要的范围内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质量估计部22、32、42输出表示估计结果的反馈信息。并且,关于反馈信息,可以由接收装置20、30、40使用逆向链路无线发送到发送装置,还可以经由其它无线装置发送。
这里,作为具体例,考虑接收装置20被选为第1接收装置的情况。在该情况下,首先,发送装置10对接收装置20不限定权重向量而指示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接收装置20响应该指示,进行与多个权重向量候选(例如M种候选)中包含的所有权重向量相关的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向发送装置10发送表示估计结果的反馈信息。于是,发送装置10根据来自接收装置20的反馈信息,对接收装置20分配最佳的权重向量。
接着,发送装置10确定能够与分配给接收装置20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候选(例如,N(N<M)种候选),对接收装置30、40指定权重向量候选,指示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接收装置30、40响应该指示,在指定的权重向量候选的范围内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向发送装置10发送表示估计结果的反馈信息。于是,发送装置10根据来自接收装置30、40的反馈信息,对接收装置30、40分配恰当的权重向量。
并且,发送装置10可以同时向作为第2接收装置的接收装置30、40发送估计处理的指示,分配权重向量,也可以逐一依次发送估计处理的指示,分配权重向量。
根据这样的无线通信系统,首先,由发送装置10按照规定基准从接收装置20、30、40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接着,向接收装置20、30、40中的与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发送能够与分配给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候选的信息。然后,由第2接收装置在指定的权重向量候选的范围内执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向发送装置10返回反馈信息。然后,由发送装置10根据来自第2接收装置的反馈信息,对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由此,能够对接收装置20、30、40中选为第1接收装置的接收装置分配与通信状况对应的最佳权重向量。另一方面,能够对选为第2接收装置的接收装置限定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的范围,从而能够抑制处理负荷/电路规模/功耗。另外,能够抑制从接收装置20、30、40发往发送装置10的反馈信息的信息量,从而能够抑制逆向链路的通信带宽整体占用的用于反馈信息的带宽。
并且,发送装置10对发送信号赋予使得接收装置能够良好地进行接收的权重,因此接收装置20、30、40基本上只要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就能得到期望的接收信号。
另外,发送装置10针对每个天线使用不同的子载波或码来发送预定的确知信号(导频信号),由此接收装置20(30、40)能够针对每个天线得到传输路径信息,因此能够根据取得的针对每个天线的传输路径信息从权重候选中确定最佳的权重(例如,接收质量最好的权重)。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第1实施方式。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图。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是无线基站与多个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基站100以及移动站200、200a、200b、200c。
无线基站100是在位于电波到达范围(小区)内的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与其通信对象的移动站之间中继分组数据的通信装置。无线基站100具有4个收发天线。无线基站100使用这4个收发天线,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进行基于预编码MIMO方式的多天线通信。
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是经由无线基站100与其它移动站和计算机进行通信的便携终端装置,例如是便携电话机。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将分组数据和控制信息作为无线信号发送到无线基站100。移动站200、200a、200b、200c接收由无线基站100作为无线信号发送给本站的分组数据和控制信息。这里,移动站200、200a、200b、200c能够接收从无线基站100的4个天线输出的无线信号的一部分或全部,根据需要进行信号的选择/合成。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的框图。无线基站100具有收发天线111、112、113、114、天线共用器121、122、123、124、接收部131、132、133、134、解调部141、信道解码部142、控制信息提取部151、用户数据提取部152、接收质量估计部153、通信控制部161、码本保持部162、调度器163、控制信息生成部171、用户数据生成部172、导频信号生成部173、信道编码部181、调制部182、多天线控制部183以及发送部191、192、193、194。
收发天线111、112、113、114是发送/接收共用天线。以天线间的空间相关性低的方式设置4个收发天线111、112、113、114。例如,采取使天线的设置间隔远大于载波波长、使用水平/垂直偏振波等措施。
收发天线111向天线共用器121输出来自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接收信号,并且对从天线共用器121取得的发送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同样,收发天线112、113、114分别向天线共用器122、123、124输出接收信号,并且分别对从天线共用器122、123、124取得的发送信号进行无线发送。
天线共用器121、122、123、124是分离发送信号与接收信号的装置。天线共用器121向接收部131输出从收发天线111取得的接收信号,并且向收发天线111输出从发送部191取得的发送信号。同样,天线共用器122、123、124分别向接收部132、133、134输出从收发天线112、113、134取得的接收信号,并且分别向收发天线112、113、114输出从发送部192、193、194取得的发送信号。
接收部131、132、133、134分别将从天线共用器121、122、123、124取得的接收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输出到解调部141。为了进行该转换处理,接收部131、132、133、134具有例如低噪声放大器(LNA:LowNoise Amplifier)、频率转换器、限带滤波器、AD(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器、正交解调器等。
解调部141在通信控制部1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上行链路通信对应的解调方式,对从接收部131、132、133、134取得的基带信号进行解调处理。然后,解调部141向信道解码部142输出解调信号。
信道解码部142在通信控制部1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上行链路通信对应的解码方式,对从解调部141取得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例如,信道解码部142进行解交织处理和纠错处理。然后,信道解码部142向控制信息提取部151以及用户数据提取部152输出所得到的解码数据。
控制信息提取部151在从信道解码部142取得的解码数据中提取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生成的控制信息,输出到通信控制部161。这里,作为提取的控制信息,存在与权重向量分配相关的反馈信息、表示下行链路通信质量的测量结果的信息等。
用户数据提取部152在从信道解码部142取得的解码数据中提取用户数据,取入到内部。将取入的用户数据作为分组数据,根据其发送目的地进行转发。
接收质量估计部153根据从解调部141取得的解调信号,持续地对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到无线基站100的各上行链路的通信质量进行估计。例如,根据移动站200、200a、200b、200c间歇地发送的导频信号来估计通信质量。然后,接收质量估计部153向通信控制部161输出估计结果。
通信控制部161根据从控制信息提取部151取得的控制信息、从接收质量估计部153取得的通信质量的估计结果以及来自调度器163的指示,控制无线基站100内的动作。
例如,通信控制部161决定适用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等通信方式,对解调部141、信道解码部142、信道编码部181以及调制部182进行控制。另外,通信控制部161参照码本保持部162决定分配给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权重向量,控制多天线控制部183。另外,通信控制部161根据需要,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171向移动站200、200a、200b、200c发送控制信息。
码本保持部162保持有对能够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组合进行定义的码本。码本保持部162在通信控制部161的控制下,向多天线控制部183通知分配给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权重向量。
调度器163经由通信控制部161取得由控制信息提取部151提取的控制信息以及接收质量估计部153的估计结果,根据这些信息,管理无线资源(由时间段或频带确定的资源)的分配。并且,调度器163持续地向通信控制部161通知对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无线资源的分配结果。
控制信息生成部171根据来自通信控制部161的指示,生成通信控制中使用的发往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控制信息,输出到信道编码部181。这里,作为在下行链路中发送的控制信息,存在表示多天线通信方式的信息、表示用于分配权重向量的反馈信息请求的信息、表示用户数据编码方式的信息、以及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等。
用户数据生成部172生成发往移动站200、200a、200、200c的用户数据,输出到信道编码部181。
导频信号生成部173生成预定的信号序列的导频信号,输出到调制部182。导频信号例如用于供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估计下行链路的通信质量。
信道编码部181在通信控制部1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下行链路通信对应的编码方式,对从控制信息生成部171取得的控制信息以及从用户数据生成部172取得的用户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例如,信道编码部181进行交织处理和纠错编码处理。然后,信道编码部181向调制部182输出编码数据。
调制部182在通信控制部1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下行链路通信对应的调制方式,对从信道编码部181取得的编码数据进行处理。例如,调制部182进行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移相键控)或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等调制处理以及比特重复处理。另外,调制部182插入从导频信号生成部173取得的导频信号。然后,调制部182向多天线控制部183输出调制信号。
多天线控制部183在通信控制部161的控制下,对从调制部182取得的调制信号进行加权处理。即,多天线控制部183从码本保持部162取得分配给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权重向量,对调制信号应用权重向量,生成针对每个收发天线的基带信号。
然后,多天线控制部183向发送部191输出与收发天线111对应的基带信号。同样,多天线控制部183分别向发送部192、193、194输出与收发天线112、113、114对应的基带信号。
发送部191、192、193、194将从多天线控制部183取得的基带信号转换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分别输出到天线共用器121、122、123、124。为了进行该转换处理,发送部191、192、193、194具有例如正交调制器、DA(Digital to Analog,数模)转换器、频率转换器、限带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
并且,调制部182插入的导频信号被配置为关于每个收发天线正交。由此,移动站200、200a、200b、200c能够区分从收发天线111、112、113、114输出的无线信号来估计通信质量。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的功能的框图。移动站200具有收发天线211、接收天线212、天线共用器221、接收部231、232、解调部241、信道解码部242、控制信息提取部251、用户数据提取部252、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反馈信息生成部254、通信控制部261、码本保持部262、控制信息生成部271、用户数据生成部272、导频信号生成部273、信道编码部281、调制部282以及发送部291。并且,移动站200a、200b、200c也能够利用与移动站200相同的模块结构来实现。
收发天线211是发送/接收共用天线。收发天线211向天线共用器221输出来自无线基站100的接收信号,并且对从天线共用器221取得的发送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另一方面,接收天线212是接收专用天线。接收天线212向接收部232输出来自无线基站100的接收信号。
天线共用器221是分离发送信号与接收信号的装置。天线共用器221向接收部231输出从收发天线211取得的接收信号,并且向收发天线211输出从发送部291取得的发送信号。
接收部231将从天线共用器221取得的接收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输出到解调部241。同样,接收部232将从接收天线212取得的接收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输出到解调部241。为了进行该转换处理,接收部231、232具有例如低噪声放大器、频率转换器、限带滤波器、AD转换器、正交解调器等。
解调部241对从接收部231、232取得的2个基带信号进行分集合成,在通信控制部2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下行链路通信对应的解调方式进行解调处理。然后,解调部241向信道解码部242输出解调信号。
这里,移动站200未对接收信号进行与权重向量相乘的处理是因为在无线基站100侧已预先进行了与权重相乘的处理。当然,可将在无线基站100侧相乘的权重设为还反映了传输路径特性的权重。
在不进行分集合成的情况下,天线也可以是1个,另外,在分别从无线基站100的多个天线发送不同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分别由移动站200的第1天线、第2天线接收这些信号,单独地进行解调,由此进行MIMO接收。
信道解码部242在通信控制部2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下行链路通信对应的解码方式,对从解调部241取得的解调信号进行解码处理。例如,信道解码部242进行解交织处理和纠错处理。然后,信道解码部242向控制信息提取部251以及用户数据提取部252输出所得到的解码数据。
控制信息提取部251在从信道解码部242取得的解码数据中提取无线基站100生成的控制信息,输出到通信控制部261。这里,作为提取的控制信息,存在表示多天线通信方式的信息、表示用于分配权重向量的反馈信息请求的信息、表示用户数据的编码方式的信息、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等。
用户数据提取部252在从信道解码部242取得的解码数据中提取用户数据,取入到内部。根据数据类别,在移动站200中对取入的用户数据进行再现。例如在语音数据的情况下进行语音再现,在文本数据或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画面显示。
接收质量估计部253根据从解调部241取得的解调信号以及从信道解码部242取得的解码数据,持续地对从无线基站100到移动站200的下行链路的通信质量进行估计。然后,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向控制信息生成部271输出估计结果。
另外,当通信控制部261指示进行用于分配权重向量的估计处理时,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对使用了码本保持部262保持的各权重向量时的通信质量进行估计。但是,当通信控制部261指定了权重向量候选时,接收质量估计部253限于针对指定的权重向量来估计通信质量。然后,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向反馈信息生成部254输出估计结果。
反馈信息生成部254根据从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取得的估计结果,判定最佳的1个或多个权重向量。然后,反馈信息生成部254生成表示判定结果的反馈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部271。这里,为了确定最佳的权重向量,在反馈信息中使用用于识别各权重向量的编号。
通信控制部261根据从控制信息提取部251取得的控制信息,控制移动站200的动作。例如,通信控制部261根据控制信息判断无线基站100采用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等通信方式,对解调部241以及信道解码部242进行控制。另外,当取得了表示用于分配权重向量的反馈信息请求的控制信息时,通信控制部261指示接收质量估计部253进行估计处理。另外,通信控制部261根据需要,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271向无线基站100发送控制信息。
码本保持部262保持有码本。码本保持部262保持的码本与无线基站100保持的码本相同。码本保持部262在通信控制部261的控制下,向接收质量估计部253通知所需的权重向量。
控制信息生成部271根据来自通信控制部261的指示,生成通信控制中使用的发往无线基站100的控制信息,输出到信道编码部281。这里,作为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的控制信息,存在从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取得的通信质量的估计结果的信息、从反馈信息生成部254取得的反馈信息、针对用户数据接收的ACK(Acknowledgement,确认)/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非确认)等。
用户数据生成部272生成发往其它移动站或计算机的用户数据,输出到信道编码部281。作为用户数据,例如存在语音数据、电子邮件数据那样的文本数据、图像数据等。
导频信号生成部273生成预定的信号序列的导频信号,输出到调制部282。导频信号例如用于供无线基站100估计上行链路的通信质量。
信道编码部281在通信控制部2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上行链路通信对应的编码方式,对从控制信息生成部271取得的控制信息以及从用户数据生成部272取得的用户数据进行编码处理。例如,信道编码部281进行交织处理和纠错编码处理。然后,信道编码部281向调制部282输出编码数据。
调制部282在通信控制部261的控制下,根据与上行链路通信对应的调制方式,对从信道编码部281取得的编码数据进行处理。例如,调制部282进行QPSK或QAM等调制处理以及比特重复处理。另外,调制部282插入从导频信号生成部273取得的导频信号。然后,调制部282向发送部291输出调制信号。
发送部291将从调制部282取得的调制信号转换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输出到天线共用器221。为了进行该转换处理,发送部291具有例如正交调制器、DA转换器、频率转换器、限带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
图5是示出发送信号与权重向量之间的关系的图。在无线基站100的多天线控制部183中,进行图5所示的加权处理。即,相对于表示作为应发送的调制信号序列的发送流的向量x、以及表示分配给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权重向量的矩阵W,表示发送信号的向量y计算为y=W·x。
这里,向量x的大小为n(≥1),矩阵W的大小为m×n(m≥1),向量y的大小为m。m是用于发送的天线的数量,n是同时发送的发送流的数量。矩阵W的各列相当于1个权重向量。在矩阵W内,对权重向量进行了组合以抑制发送流间的干扰。并且,权重向量内的各权重是调整对发送流进行无线发送时的相位以及振幅的系数,可用复数表示。
在加权处理中,向量x内的第j个(1≤j≤n)发送流与矩阵W内的第j列的权重向量相对应。即,将第j个发送流与第j列的权重向量相乘,由此决定第j个发送流分配给多个天线。并且,可以使1个发送流与1个移动站对应,还可以使多个发送流与1个移动站对应。后者意味着同时并行地向同一移动站发送不同内容的数据。在该情况下,对1个移动站分配多个权重向量。
图6是示出码本的结构例的图。无线基站100的码本保持部162保持有图6所示的码本集合。另外,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也保持有与无线基站100相同的码本集合。该例子是将发送流个数设为4、将各码本的权重向量个数设为4、将码本个数设为8的情况。
各码本被赋予了码本编号。具体而言,8个码本分别被赋予了从0(二进制数000)到7(二进制数111)的码号。这里,即使并行地使用属于同一码本的任意2个权重向量,发送流间的干扰也很小。另一方面,当并行地使用属于不同码本的任意2个权重向量时,发送流间的干扰有可能增大。
在这样的码本集合中,能够利用码本编号和列编号构成的组来识别各权重向量。例如,能够利用码本编号001+列编号1这样的信息来确定(0.3780,-0.2698-j0.1578,0.5957+j0.1578,0.1587-j0.2411)这样的权重向量。
接着,对在具有上述结构以及数据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的通信控制的具体内容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第1多天线通信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下面,按照步骤编号来说明图7所示的处理。
[步骤S11]无线基站100的调度器163判定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优先度,划分为优先地分配最佳权重向量的1个第1移动站和除此以外的第2移动站。这里,根据发送流的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或移动站用户等数据的优先度、和通信质量或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等当前的通信状态,来判定移动站的优先度。然后,调度器163向通信控制部161输出优先度的信息。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假设移动站200被判定为第1移动站,移动站200a、200b、200c被判定为第2移动站。另外,关于第2移动站,代表性地仅考虑移动站200a。
[步骤S12]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171向在步骤S11中被判定为第1移动站的移动站200请求反馈信息。此时,通信控制部161不限定作为通信质量估计对象的权重向量。控制信息生成部171生成与来自通信控制部161的指示对应的控制信息。将该控制信息无线发送到移动站200。
[步骤S13]移动站的通信控制部261取得在步骤S12中无线基站100生成的控制信息,指示接收质量估计部253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此时,通信控制部261不指定作为估计对象的权重向量。接收质量估计部253以码本保持部262保持的所有权重向量为对象,对应用了各权重向量时的通信质量进行估计。然后,接收质量估计部253向反馈信息生成部254输出估计结果。
并且,能够针对每个天线分离从各天线发送的信号(频率、扩频码等),因此无线基站100能够针对每个天线进行传输路径估计,还能够确定通信质量最佳的权重向量。
[步骤S14]移动站200的反馈信息生成部254根据在步骤S13中接收质量估计部253输出的估计结果,生成反馈信息。该反馈信息中包含有与根据估计结果而被判断为最佳的权重向量对应的码本编号和码本内的列编号(能够确定权重向量的信息)。然后,反馈信息生成部254向控制信息生成部271输出反馈信息。将该反馈信息作为控制信息无线发送到无线基站100。
[步骤S15]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取得在步骤S14中移动站200生成的反馈信息。然后,通信控制部161根据该反馈信息,决定分配给移动站200的权重向量。然后,开始对移动站200的多天线发送。
[步骤S16]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171向在步骤S11中被判定为第2移动站的移动站200a请求反馈信息。此时,通信控制部161将作为通信质量估计对象的权重向量限定为与在步骤S15中分配给第1移动站的权重向量属于同一码本的权重向量。
控制信息生成部171生成与来自通信控制部161的指示对应的控制信息。该控制信息中包含有码本编号,作为表示设为估计对象的权重向量的信息。将控制信息无线发送到移动站200a。并且,可以进一步将表示指定的码本内的已分配给其它移动站的权重向量(或者未分配给其它移动站的权重向量)的列编号包含在控制信息中。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限定移动站200a进行的质量估计处理的范围。
[步骤S17]移动站200a进行与在步骤S13中移动站200进行的处理相同的处理。但是,移动站200a限于针对由在步骤S16中无线基站100生成的控制信息指定的码本内的权重向量(根据控制信息的内容,是该码本内的全部或一部分权重向量),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
[步骤S18]与在步骤S14中移动站200进行的处理相同,移动站200a将表示步骤S17的估计处理结果的反馈信息作为控制信息无线发送到无线基站100。该反馈信息中包含有与根据估计结果而被判断为最佳的权重向量对应的列编号(能够确定权重向量的信息)。并且,由于码本编号是由来自无线基站100的控制信息指定的,因此在反馈信息中可以不包含码本编号,但也可以为了确认而包含码本编号。
[步骤S19]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取得在步骤S18中移动站200a生成的反馈信息。然后,通信控制部161将最适于移动站200a的权重向量与已分配给其它移动站的权重向量进行核对,判断是否存在能够分配给移动站200a的权重向量。当存在能够分配的权重向量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20。当不存在能够分配的权重向量时,处理前进到步骤S16,再次执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另外,为了减少处理量,也可以在再次执行估计处理之前,根据传输路径的状态等设置等待时间。
[步骤S20]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决定要分配给移动站200a的权重向量。然后,与移动站200进行复用,开始对移动站200a的多天线发送。
[步骤S21]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判断对移动站200a的数据发送是否结束。在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16,对第2移动站再次分配权重向量。在未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22。
[步骤S22]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判断对移动站200的数据发送是否结束。在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21,进行第1移动站的选择处理。另外,在结束的情况下,使处理步骤前进到步骤S11,从优先度的判定开始重新进行。在未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21。
这样,无线基站100首先判定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优先度,选择第1移动站。接着,无线基站100使第1移动站从码本整体中估计最佳的权重向量,进行权重向量的分配。然后,无线基站100使第1移动站以外的移动站限于针对与分配给第1移动站的权重向量属于同一码本的权重向量来估计最佳权重向量,进行权重向量的分配。
并且,当存在多个第2移动站时,上述步骤S16~S20的处理可以针对每个移动站逐一依次进行,还可以针对多个移动站并行地进行。另外,也可以在上述步骤S11中根据优先度对第2移动站也进行排序,按照该顺序分配权重向量。
另外,在图7所示的控制方法中,对第1移动站的权重向量分配是固定的,直至对第1移动站的数据发送结束为止,但也可以设定分配时间,当经过了分配时间时进行再分配处理。
图8是示出第2多天线通信控制的步骤的流程图。这里,在图8所示的步骤S31~S44中,步骤S31~S35的处理与上述步骤S11~S15的处理相同,步骤S37~S41的处理与上述步骤S16~S20的处理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步骤S36]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对作为第1移动站的移动站200设定分配时间以及分配频带。
[步骤S42]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判断对作为第2移动站的移动站200a的数据发送是否结束。在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37,对第2移动站再次分配权重向量。在未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43。
[步骤S43]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判断是否经过了在步骤S36中对移动站200设定的分配时间。在经过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31,再次判定移动站的优先度。在未经过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44。
[步骤S44]无线基站100的通信控制部161判断对移动站200的数据发送是否结束。在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32,对移动站200再次分配权重向量。在未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前进到步骤S42。
这样,无线基站100首先判定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的优先度,选择第1移动站。接着,无线基站100对第1移动站分配权重向量,并且设定分配时间。然后,无线基站100对第1移动站以外的移动站分配权重向量。这里,当经过了对第1移动站设定的分配时间时,即使对第1移动站的数据发送正在持续,无线基站100也再次判定移动站的优先度,进行权重向量的再次分配。并且,可以对第2移动站也设定权重向量的分配时间。
接着,对使用图8所示的方法进行权重向量的分配控制时的、无线基站100与移动站200、200a、200b、200c之间进行的通信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例的图。该例子是将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用作双工通信方式的情况。这里,移动站#1是被判定为第1移动站的移动站,具体而言,是移动站200。移动站#2、#3是被判定为第2移动站的移动站,具体而言,是移动站200a、200b。帧#0~#n+1表示以某个时刻为基准时的帧时间。
在帧#0中,无线基站100向移动站200发送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这里,不限定估计处理对象的权重向量。于是,移动站200以所有码本的权重向量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200向无线基站1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决定对移动站200的权重向量分配。另外,将分配时间设定为n个帧时间(帧#1~#n)。并且,可根据通信质量和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等通信状态,自适应地决定分配时间。
在帧#1中,无线基站100开始对移动站200的多天线发送。另外,无线基站100向移动站200a、200b发送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这里,指定分配给移动站200的权重向量所属的码本的编码。于是,移动站200a、200b以属于指定的码本的权重向量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200a、200b向无线基站1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在能够同时发送给移动站200、200a、200b时,决定对移动站200a、200b的权重向量分配。
在帧#2~#n的期间内,无线基站100应用分配给移动站200、200a、200b的权重向量,进行预编码MIMO通信。移动站200、200a、200b接收无线基站100输出的无线信号,分别取得发送给本站的用户数据。
在帧#n中,当继续判定为移动站200是优先度最高的移动站时,无线基站100向移动站200发送表示需要更新权重向量的控制信息。于是,移动站200与取得用户数据并行地以所有码本的权重向量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200向无线基站1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更新对移动站200的权重向量分配。另外,将分配时间设定为n个帧时间(帧#n+1~#2n)。
在帧#n+1中,无线基站100再次开始对移动站200的多天线发送。另外,无线基站100向移动站200a、200b发送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于是,移动站200a、200b以属于由无线基站100指定的码本的权重向量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200a、200b向无线基站1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更新对移动站200a、200b的权重向量分配。
并且,当权重向量在更新移动站200的分配前后未发生变化、且继续向移动站200a、200b发送数据时,在帧#n+1中可以自动地对移动站200a、200b的分配也进行更新,而不使移动站200a、200b进行质量估计处理。
通过使用这样的移动通信系统,对于优先度最高的第1移动站,能够分配最佳的权重向量。另外,对于其它移动站,能够将质量估计处理的对象范围限定为属于第1移动站选择出的码本的权重向量,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处理负荷/电路规模/功耗。另外,还能够减少反馈信息的信息量,从而用于反馈信息的无线资源在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整体中占用的比例降低。
特别是,预先定义的码本数量越多,则上述效果越显著。具体而言,在定义了c个具有n个权重向量的码本的情况下,第1移动站能够从n×c个权重向量中选择最佳的权重向量,另一方面,其它移动站从其1/c倍(或其1/c倍以下)数量的权重向量中选择恰当的权重向量即可。另外,在来自第1移动站的反馈信息中,需要用于分别识别n×c个权重向量的信息量。在来自其它移动站的反馈信息中,只要有用于分别识别n个权重向量的信息量就已足够。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第2实施方式。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事项,省略说明。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系统结构的图。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是无线基站与多个移动站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系统。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无线基站300以及移动站400、400a、400b、400c。
无线基站300以及移动站400、400a、400b、400c的功能基本上与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0以及移动站200、200a、200b、200c相同。但是无线基站300能够使用4个收发天线,形成4个正交的指向性波束。无线基站300自适应地控制波束定向性,向期望的移动站输出波束。以发送信号间的空间相关性高的方式设置无线基站300具有的4个收发天线。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的图。无线基站300具有收发天线311、312、313、314、天线共用器321、322、323、324、接收部331、332、333、334、解调部341、信道解码部342、控制信息提取部351、用户数据提取部352、接收质量估计部353、通信控制部361、权重生成部362、调度器363、校正处理部364、控制信息生成部371、用户数据生成部372、导频信号生成部373、信道编码部381、调制部382、多天线控制部383以及发送部391、392、393、394。
收发天线311、312、313、314、天线共用器321、322、323、324、解调部341、信道解码部342、控制信息提取部351、用户数据提取部352、接收质量估计部353、调度器363、控制信息生成部371、用户数据生成部372、导频信号生成部373、信道编码部381、调制部382、多天线控制部383的功能分别与图3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100中的同名模块相同。
接收部331、332、333、334将从天线共用器321、322、323、324取得的接收信号分别转换成基带信号,输出到解调部341。此时,接收部331、332、333、334根据来自校正处理部364的指示,对在收发天线311、312、313、314间产生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差进行校正处理。
通信控制部361根据从控制信息提取部351取得的控制信息、从接收质量估计部353取得的通信质量估计结果以及来自调度器363的指示,控制无线基站300内的动作。
例如,通信控制部361决定适用于移动站400、400a、400b、400c的通信方式,对解调部341、信道解码部342、信道编码部381以及调制部382进行控制。另外,通信控制部361决定分配给移动站400、400a、400b、400c的权重向量,控制多天线控制部383,并且控制权重生成部362生成权重向量。
另外,通信控制部361控制校正处理部364,以对在收发天线311、312、313、314间产生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差进行校正。另外,通信控制部361根据需要,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371向移动站400、400a、400b、400c发送控制信息。
权重生成部362对分配给移动站400、400a、400b、400c的权重向量进行管理。具体而言,权重生成部362在通信控制部361的控制下,以形成4个正交的指向性波束的方式生成多个权重向量。该权重向量意味着正交多波束的权重。然后,权重生成部362向多天线控制部383通知所生成的权重向量。
校正处理部364在通信控制部361的控制下,确定在收发天线311、312、313、314间产生的信号的相位差。然后,校正处理部364指示接收部331、332、333、334以及发送部391、392、393、394进行相位的校正。
发送部391、392、393、394将从多天线控制部383取得的基带信号转换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发送信号,分别输出到天线共用器321、322、323、324。此时,发送部391、392、393、394根据来自校正处理部364的指示,对在收发天线311、312、313、314间产生的接收信号的相位差进行校正处理。
图12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移动站的功能的图。移动站400具有收发天线411、接收天线412、天线共用器421、接收部431、432、解调部441、信道解码部442、控制信息提取部451、用户数据提取部452、接收质量估计部453、反馈信息生成部454、通信控制部461、控制信息生成部471、用户数据生成部472、导频信号生成部473、信道编码部481、调制部482以及发送部491。并且,移动站400a、400b、400c也能够利用与移动站400相同的模块结构来实现。
收发天线411、接收天线412、天线共用器421、接收部431、432、解调部441、信道解码部442、控制信息提取部451、用户数据提取部452、控制信息生成部471、用户数据生成部472、导频信号生成部473、信道编码部481、调制部482以及发送部491的功能分别与图4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移动站200中的同名模块相同。
接收质量估计部453根据从解调部441取得的解调信号以及从信道解码部442取得的解码数据,持续地对下行链路的通信质量进行估计。然后,接收质量估计部453向控制信息生成部471输出估计结果。
另外,当通信控制部461指示进行用于分配权重向量的估计处理时,接收质量估计部453对无线基站300输出的各指向性波束中包含的预定标准信号进行识别,根据该基准信号来估计通信质量。但是,当通信控制部461指定了指向性波束的候选时,接收质量估计部453限于针对指定的指向性波束来估计通信质量。然后,接收质量估计部453向反馈信息生成部454输出估计结果。
反馈信息生成部454根据从接收质量估计部453取得的估计结果,判定最佳的1个或多个指向性波束。然后,反馈信息生成部454生成表示判定结果的反馈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生成部471。这里,为了确定最佳的指向性波束,在反馈信息中使用用于识别各指向性波束的波束编号。
通信控制部461根据从控制信息提取部451取得的控制信息,控制移动站400的动作。例如,通信控制部461根据控制信息判断无线基站300采用的通信方式,对解调部441以及信道解码部442进行控制。另外,当取得了表示用于分配权重向量的反馈信息请求的控制信息时,通信控制部461指示接收质量估计部453进行估计处理。这里,当反馈信息请求中包含有波束编号时,指示限于针对该波束编号的指向性波束进行估计处理。另外,通信控制部461根据需要,指示控制信息生成部471向无线基站300发送控制信息。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与移动站之间的通信例的图。该例子是将时分双工方式用作双工通信方式的情况。这里,移动站#1是被判定为第1移动站的移动站,具体而言,是移动站400。移动站#2、#3是被判定为第2移动站的移动站,具体而言,是移动站400a、400b。另外,帧#0~#n+1表示以某个时刻为基准时的帧时间。
在帧#0中,无线基站300向移动站400发送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这里,不限定估计处理对象的指向性波束。另外,无线基站300分别针对4个指向性波束(波束#1~#4)输出基准信号。于是,移动站400以所有指向性波束为对象,根据基准信号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400向无线基站3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决定对移动站400的权重向量分配。另外,将分配时间设定为n个帧时间(帧#1~#n)。并且,也可根据指向性波束的波束宽度和移动站的移动速度等通信状态,适应地决定分配时间。
在帧#1中,无线基站300开始对移动站400的正交多波束发送。另外,无线基站300向移动站400a、400b发送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这里,指定与分配给移动站400的权重向量对应的指向性波束以外的指向性波束(波束#1、#2、#4)的编号。另外,无线基站300分别针对指定的指向性波束,输出基准信号。于是,移动站400a、400b以指定的指向性波束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400a、400b向无线基站300发送反馈信息。在图13的例子中,假设能够同时发送给移动站400、400a,决定对移动站400a的权重向量分配。
在帧#2中,无线基站300开始对移动站400a的正交多波束发送。另外,无线基站300向未决定分配的移动站400b发送再次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这里,指定与分配给移动站400、400a的权重向量对应的指向性波束以外的指向性波束(波束#2、#4)的编号。另外,无线基站300分别针对指定的指向性波束,输出基准信号。于是,移动站400b以指定的指向性波束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400b向无线基站3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决定对移动站400b的权重向量分配。
在帧#3~#n的期间内,无线基站300应用分配给移动站400、400a、400b的权重向量,进行基于正交多波束的空分复用(SDM:Space DivisionMultiplexing)发送。移动站400、400a、400b接收无线基站300输出的无线信号,分别取得发送给本站的用户数据。
在帧#n中,当继续判定为移动站400是优先度最高的移动站时,无线基站300向移动站400发送表示需要更新权重向量的控制信息。另外,无线基站300分别针对波束#1~#4输出基准信号。于是,移动站400以所有指向性波束为对象,根据基准信号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400向无线基站3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更新对移动站400的权重向量分配。另外,将分配时间设定为n个帧时间(帧#n+1~#2n)。
在帧#n+1中,无线基站300再次开始对移动站400的正交多波束发送。另外,无线基站300向移动站400a、400b发送指示进行通信质量估计的信息,并且分别针对波束#1、#2、#4输出基准信号。于是,移动站400a、400b以由无线基站300指定的指向性波束为对象,进行通信质量的估计处理。然后,移动站400a、400b向无线基站300发送反馈信息。其结果是,更新对移动站400a、400b的权重向量分配。
并且,当权重向量在更新移动站400的分配前后未发生变化、且继续向移动站400a、400b发送数据时,在帧#n+1中可以自动地对移动站400a、400b的分配也进行更新,而不使移动站400a、400b进行质量估计处理。
通过使用这样的移动通信系统,对于优先度最高的第1移动站,能够以形成最佳指向性波束的方式分配权重向量。另外,对于其它移动站,能够将质量估计处理的对象范围限定为与第1移动站选择出的波束不同的指向性波束,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处理负荷/电路规模/功耗。另外,能够限定对基准信号进行发送的指向性波束的数量,从而用于基准信号的无线资源在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整体中占用的比例降低。并且,还能够减少反馈信息的信息量,从而用于反馈信息的无线资源在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整体中占用的比例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对蜂窝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叙述,但也可应用于其它种类的无线通信系统。另外,也可使无线基站以外的无线通信终端执行本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多天线发送控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天线MIMO方式以及波束成形方式的多天线发送进行了叙述,但也可应用于其它发送方式。
另外,可根据无线传输路径或通信设备的设置环境等,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天线结构。另外,也可将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具有的通信控制功能和调度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安装在无线基站以外的无线控制装置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采用任意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另外,可采用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分复用(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等任意的复用方式。这里,在采用CDM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置进行扩频处理和解扩处理等的模块,在采用OFDM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和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等的模块。
以上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原理。并且,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进行多种变形、变更,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出并说明的准确结构及应用例,对应的所有变形例及等同物可视为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发送装置,根据分配给各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对发往多个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无线发送,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具有:
控制部,其按照预定标准从所述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中的与所述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所述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取得来自所述第2接收装置的与所述权重向量的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所述反馈信息,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送装置与所述多个接收装置之间,共同地保持有表示能够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组合的码本集合,
为了指定所述权重向量的候选,所述控制部在向所述第2接收装置输出的信息中使用所述码本的识别编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使用所述多个天线,形成面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多个指向性波束,
为了指定所述权重向量的候选,所述控制部在向所述第2接收装置输出的信息中使用所述指向性波束的识别编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设定权重向量的分配时间,当经过了所述分配时间时,更新所述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分配,根据所述第1接收装置的更新结果,更新所述第2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分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根据向各接收装置无线发送的分组数据的优先度以及与各接收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质量的至少一方,从所述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所述第1接收装置。
6.一种发送控制方法,用于根据分配给各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对发往多个接收装置的发送信号进行复用,使用多个天线进行无线发送,其特征在于,
按照预定标准从所述多个接收装置中选择第1接收装置,对所述第1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中的与所述第1接收装置不同的第2接收装置输出能够与分配给所述第1接收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权重向量的候选的信息,
取得来自所述第2接收装置的与所述权重向量的候选相关的反馈信息,根据所述反馈信息,对所述第2接收装置分配权重向量。
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有:
接收部,其接收从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
控制部,其根据从所述发送装置经由多个天线发送的、由所述接收部接收到的信号,在从所述发送装置通知的权重向量的候选内,选择任意一个权重向量;以及
发送部,其向所述发送装置发送对由所述控制部选择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确定的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权重向量的候选是能够与分配给其它通信装置的权重向量并行地使用的多个权重向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权重向量的候选是从所述发送装置能够应用的多个权重向量中排除包含分配给其它通信装置的权重向量在内的多个权重向量而得到的1个或1个以上的权重向量。
CN200780101784.5A 2007-12-05 2007-12-05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41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90161.XA CN103166692B (zh) 2007-12-05 2007-12-05 接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73465 WO2009072193A1 (ja) 2007-12-05 2007-12-05 送信装置、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90161.XA Division CN103166692B (zh) 2007-12-05 2007-12-05 接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84175A true CN101884175A (zh) 2010-11-10
CN101884175B CN101884175B (zh) 2013-04-17

Family

ID=40717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10178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84175B (zh) 2007-12-05 2007-12-05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588053B2 (zh)
EP (1) EP2219309B1 (zh)
JP (1) JP5146464B2 (zh)
KR (1) KR101126387B1 (zh)
CN (1) CN101884175B (zh)
WO (1) WO200907219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7485A (zh) * 2015-04-10 2018-02-06 维尔塞特公司 用于通过中继器诸如卫星链接的接入节点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的地基天线波束成形
US11171716B2 (en) 2015-04-10 2021-11-09 Viasat, Inc. Satellite for end to end beamformi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37300B2 (en) * 2009-10-12 2013-05-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of multi-layer beamforming
JP5751039B2 (ja) * 2010-09-16 2015-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線通信方式、無線通信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72691B2 (ja) 2010-10-08 2017-02-01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フィードバックを与えるためのゴーグル、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5703709B2 (ja) * 2010-11-19 2015-04-2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機、無線通信方法及び送信機の制御方法
US20130229309A1 (en) * 2012-03-01 2013-09-0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Beam alignment method utilizing omni-directional sounding and use thereof
WO2013145047A1 (ja) * 2012-03-29 2013-10-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送信ビーム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US20130286960A1 (en) * 2012-04-30 2013-10-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 channel beam management in a wireless system with a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CN103516486B (zh) * 2012-06-19 2018-08-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矢量选择调制的多天线传输方法、接收方法和装置
US10470095B2 (en) * 2013-01-13 2019-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air-to-ground data link antenna self calibration
JP6128083B2 (ja) * 2014-09-08 2017-05-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算出方法
US11343155B2 (en) * 2018-09-13 2022-05-24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for quality of service assurance in network traffic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87327A (zh) * 2001-05-07 2002-12-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更多信道容量和更少反馈信息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JP2003235072A (ja) * 2002-02-06 2003-08-22 Ntt Docomo Inc 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装置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521958A (zh) * 2000-12-21 2004-08-18 ���µ�����ҵ��ʽ���� 无线基站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05078957A1 (ja) * 2004-02-13 2005-08-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05252521A (ja) * 2004-03-03 2005-09-15 Hitachi Ltd パケットスケジュール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7989B1 (en) * 1996-05-17 2001-06-27 Motorola Ltd Devices for transmitter path weights and methods therefor
US6985466B1 (en) * 1999-11-09 2006-01-10 Arraycomm, Inc. Downlink signal processing in CDMA systems utilizing arrays of antennae
CN1886915B (zh) * 2003-12-22 2010-06-09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确定发射权的方法
US7418053B2 (en) 2004-07-30 2008-08-26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input-distributed outpu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7711030B2 (en) * 2004-07-30 2010-05-04 Rearden,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patial-multiplexed tropospheric scatter communications
JP4604798B2 (ja) * 2004-05-10 2011-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663369B2 (ja) * 2004-05-20 2011-04-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WO2006030582A1 (ja) * 2004-09-17 2006-03-23 Nec Corporation 通信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回線制御局
JP4314185B2 (ja) * 2004-11-30 2009-08-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受信装置
JP4537241B2 (ja) 2005-03-28 2010-09-0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車両用ワイパスイッチ
KR20060130806A (ko) * 2005-06-08 2006-12-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코드북 기반 폐루프 방식의 다중 송수신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EP1775857B1 (en) * 2005-10-17 2011-05-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data in multi-user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231357B1 (ko) * 2006-04-06 2013-0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상태 정보 귀환 방법 및데이터 송신 방법
JP4845640B2 (ja) * 2006-08-23 2011-12-2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08032358A1 (fr) 2006-09-11 2008-03-20 Fujitsu Limited Appareil de communication radio et procédé de communication radio
JP4734210B2 (ja) 2006-10-04 2011-07-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
CN101669297B (zh) * 2007-04-29 2013-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7957701B2 (en) * 2007-05-29 2011-06-07 Alcatel-Lucent Usa Inc. Closed-loop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schem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feedback
US7649831B2 (en) * 2007-05-30 2010-01-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user MIMO feedback and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92342B1 (ko) * 2007-08-17 2014-05-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다중 입출/력 통신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1958A (zh) * 2000-12-21 2004-08-18 ���µ�����ҵ��ʽ���� 无线基站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387327A (zh) * 2001-05-07 2002-12-2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更多信道容量和更少反馈信息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及其方法
JP2003235072A (ja) * 2002-02-06 2003-08-22 Ntt Docomo Inc 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方法、無線リソース割当て装置及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WO2005078957A1 (ja) * 2004-02-13 2005-08-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JP2005252521A (ja) * 2004-03-03 2005-09-15 Hitachi Ltd パケットスケジュール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67485A (zh) * 2015-04-10 2018-02-06 维尔塞特公司 用于通过中继器诸如卫星链接的接入节点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的地基天线波束成形
CN107667485B (zh) * 2015-04-10 2021-05-18 维尔塞特公司 一种经由中继器提供通信服务的方法及系统
US11095363B2 (en) 2015-04-10 2021-08-17 Viasat, Inc. Beamformer for end-to-end beamforming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1171716B2 (en) 2015-04-10 2021-11-09 Viasat, Inc. Satellite for end to end beamforming
US11258507B2 (en) 2015-04-10 2022-02-22 Viasat, Inc. Ground network for end-to-end beamforming
US11515933B2 (en) 2015-04-10 2022-11-29 Viasa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urn end-to-end beamforming
US11695470B2 (en) 2015-04-10 2023-07-04 Viasat,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urn end-to-end beamforming
US11843448B2 (en) 2015-04-10 2023-12-12 Viasat, Inc. Satellite for end to end beamforming
US11973572B2 (en) 2015-04-10 2024-04-30 Viasat, Inc. Access node farm for end-to-end beamform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88053B2 (en) 2013-11-19
CN101884175B (zh) 2013-04-17
EP2219309A4 (en) 2012-08-15
WO2009072193A1 (ja) 2009-06-11
EP2219309B1 (en) 2016-01-06
JP5146464B2 (ja) 2013-02-20
US20100232538A1 (en) 2010-09-16
JPWO2009072193A1 (ja) 2011-04-21
EP2219309A1 (en) 2010-08-18
KR101126387B1 (ko) 2012-03-28
KR20100086027A (ko) 2010-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4175B (zh) 发送装置、发送控制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US10356805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cheduling in a virtual MIMO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N100505607C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内分配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CN1319292C (zh) 在一多输入多输出(mi mo)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资源的分配
CN1613201B (zh) 多址多输入多输出(mimo)通信系统
KR100557158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부반송파 할당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189041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representing channel quality in a MIMO-OFDM system
EP1994652B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a multi-antenna system supporting multiple users, and feedback system supporting the same
KR100943624B1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동적 자원 할당장치 및 방법
CN101449516B (zh) 变换数据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方法
CN102439869B (zh) 多用户mimo干扰抑制通信系统和方法
CN101534145B (zh)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7889130B2 (en) Multi-antenna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retransmittal method of multi-antenna transmitting apparatus
CN101204051B (zh) 点播式反向链路导频传输
KR100834668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쥴링 장치 및 방법
CN101243699A (zh) 蜂窝系统中的自适应扇区化
CN101647210A (zh) 移动通信系统所使用的基站装置、用户装置和方法
CN106464428A (zh) 利用蜂窝通信网络中256qam的有效tbs表设计的系统和方法
CN1937444A (zh) 多信道通信系统内使用选择性信道逆处理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2668428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1919172A (zh) 长期统计csi辅助mu-mimo调度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2812646A (zh) 用于多用户mimo系统的反馈
CN101860386B (zh) 多用户随机波束形成方法和系统
CN102461285A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基站的控制程序及移动站的控制程序
CN109075890A (zh) 无线电信道质量的报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417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