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8374B -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8374B
CN101878374B CN200880103368.3A CN200880103368A CN101878374B CN 101878374 B CN101878374 B CN 101878374B CN 200880103368 A CN200880103368 A CN 200880103368A CN 101878374 B CN101878374 B CN 1018783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joint element
contact
receiving cavity
elast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33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8374A (zh
Inventor
S·孔德里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KN Sinter Metals Holding GmbH
Original Assignee
GKN Sinter Metals Holding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KN Sinter Metals Holding GmbH filed Critical GKN Sinter Metals Holding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1878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8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37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radial displacement, e.g. Oldham coupl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4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 F16D3/6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elastic elements arranged between substantially-radial walls of both coupling parts the elements being metallic, e.g. in the form of co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250/00Manufacturing;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Spring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10),具有容纳腔(15),该容纳腔用来容纳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其中所述容纳腔包括接触面(17)和朝向该接触面的对应接触面(16),其中:-有一个孔(18)成型于对应接触面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相连;-所述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延伸;-有一个弹性元件(13)布置于所述的孔之中,并且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所述间隙伸入到容纳腔之中。具有连接装置的一种烧结部件、尤其是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作具有容纳腔、接触面、对应接触面、孔和间隙的生坯;-烧结生坯;-将至少一个弹性元件适当插入每一个孔之中,使得所述弹性元件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部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之中。

Description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传动联轴节(Mitnehmerkupplung)的联轴节元件以及一种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尤其是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的制造方法。
已知现有技术条件下已有用于传动联轴节(也称作牙嵌联轴节)的这种联轴节元件,所述传动联轴节具有一个容纳腔,可用来容纳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其中所述容纳腔包括一个接触面以及一个朝向接触面的对应接触面这些已知的联轴节元件均采用以下方式与另一个联轴节元件形成连接:即将另一个联轴节元件完全或者部分(例如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可根据需要以及所需的配合方式(例如间隙配合,过渡配合或者过盈配合)选择另一个联轴节元件或凸起部以及容纳腔的制造公差。通常可采用切削加工方式获得较小的公差,但特别是对于较硬和/或较脆的材料,例如陶瓷、玻璃、烧结合金等等,这种切削加工方式的额外费用很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廉成本制造的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一种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元件、尤其是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的简便制造方法。
采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并且采用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一种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尤其是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的制造方法,即可实现这一目的。从属权利要求所述均为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推荐一种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所述联轴节元件具有一个容纳腔,可用来容纳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所述容纳腔包括一个接触面和一个朝向该接触面的对应接触面。有一个孔成型于对应接触面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相连。该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有一个弹性元件安置于所述的孔之中,并且具有一个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之中。所述联轴节元件(这里也称作第一联轴节元件)的容纳腔可容纳应与第一联轴节元件相连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这里也称作第二联轴节元件),可理解为:第二联轴节元件至少部分(例如凸起部)处在容纳腔之中。
本发明还推荐一种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所述联轴节元件具有用来插入到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的容纳腔之中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包括一个接触面以及一个背向该接触面的对应接触面。有一个孔成型于对应接触面的后面,在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后,所述的孔就会通过间隙与位于对应接触面前面的外部空间相连,也就是与容纳腔相连。该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有一个弹性元件安置于所述的孔之中,并且具有一个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的接触区,在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后,该接触区就会通过间隙伸入到位于对应接触面前面的外部空间之中,也就是伸入到容纳腔之中。另一个联轴节元件(这里也称作第二联轴节元件)的容纳腔可容纳应与第二联轴节元件相连的联轴节元件(这里也称作第一联轴节元件),可理解为:第一联轴节元件至少部分(例如凸起部)处在容纳腔之中。
所述联轴节元件中的弹性元件的接触区适当向外伸出进入容纳腔之中,使其在预紧力作用下紧贴在第二联轴节元件上,并且将其压向接触面。第二联轴节元件至少在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范围内与第一联轴节元件无间隙地相连。甚至可以补偿第一和第二联轴节元件的较大的公差,且仍然可以实现无间隙配合。即使在所推荐的第一联轴节元件中存在制作孔和弹性元件的额外费用,也能以比较简单且成本比较低廉的方式制造公差比较大的联轴节元件。因为能够以成本非常低廉、位置精确的方式制作这些孔,例如在以浇铸、压制等方法使得第一联轴节元件成型的过程中就已经制作这些孔(此时由于这些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因此其确保了很容易地从浇铸模或者压模中脱模),或者采用钻孔、铣等方式在第一联轴节元件中制作这些孔;而且也能以成本非常低廉的方式制作弹性元件,例如可将其自动插入到孔之中。
本发明所推荐的联轴节元件特别适用于动态负荷系统。例如在具有动态作用力的振动系统中,尤其当存在振动或者脉动作用力时,在相互连接的联轴节元件中就会产生很高的峰值应力,这尤其可能在缺口敏感性部位引起破裂。所连接的联轴节的间隙越大,则动态作用力将变得越强烈。因此特别容易受到威胁的是断裂伸长率较小或者脆性较大的联轴节元件,例如用烧结合金、陶瓷、玻璃以及类似材料制成的联轴节元件。可以通过弹性元件适当选择弹力,使得即使在最大负荷下也不会出现间隙。这样就能提高防止破裂的安全系数,和/或减小材料厚度,和/或使用价格低廉的材料(例如比较脆的材料)。另一个好处在于,在最为常见的无法预先准确测定动态作用力的情况下,不必改变联轴节元件的几何形状。孔的直径和位置可以保持不变,且可以很方便地试用那些外径尺寸相同却具有不同弹簧常数的各种弹性元件,因为很容易更换这些弹性元件。
可以使得每一个所推荐的联轴节元件均包括一种烧结材料。由于烧结而成的联轴节元件通常均非常硬,且切削加工的费用与刀具磨损很大,因此本发明所推荐的联轴节元件的另一个好处在于:由于允许比较大的公差,因此切削加工量大为减少,或者根本不需要进行加工。在许多情况下,联轴节元件的形状尤其像容纳腔和孔这样的凹入部分可以没有侧凹,从而可以用很少费用和简单的模具进行成型(例如采用浇铸、模压等方法),这尤其有利于烧结部件。
可以根据需要,给所推荐的每一个联轴节元件配置至少另一个孔,并且在另一个孔中至少配置另一个弹性元件,其中每个所述另一个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相连,且其中每个所述另一个弹性元件具有与另一个联轴节元件接触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相应的间隙伸入到容纳腔之中。例如在第一种可选方案中,另一个孔可以构造在对应接触面的后面。这两个孔然后就会并排地处在容纳腔的同一侧上。另一个联轴节元件被位于两个孔之中的弹性元件在两个并排的区域上压向接触面。
在第二种可选方案中,例如可以将另一个孔成型于接触面的后面。这两个孔然后就会直接相对、或者相对错开处在容纳腔的两个相对地指向的侧面上。如果两个孔以及第一和第二弹性元件直接相对而置,则位于对应接触面后面的孔之中的弹性元件也就是第一弹性元件就会将另一个联轴节元件压向位于另一个孔之中的弹性元件也就是压向第二弹性元件,或者将其夹紧在第一和第二弹性元件之间;或者如果两个孔以及第一和第二弹性元件相互错开,就会被第一弹性元件压向接触面,并且被第二弹性元件压向对应接触面。
也可以组合运用第一种和第二种可选方案,从而存在三个孔以及相应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元件,其中的两个孔位于对应接触面后面,另一个则位于接触面后面,反之亦然。除此之外,也可以配置第四个孔,并且在第四个孔中至少配置另一个第四弹性元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这些孔相对于容纳腔或者在对应接触面和接触面后面的位置,以及任意选择这些孔相互间的排列形式。例如可以将两个孔成型于对应接触面后面,将另外两个孔成型于接触面后面,且各有两个孔直接相对而置。
最好使得弹性元件包括一个空心圆柱体,该空心圆柱体具有在两个端面之间延伸的槽口。该槽口最好平行于空心圆柱体的纵轴线,但也可以斜向延伸。空心圆柱体最好用弹簧钢带材制成,但也可以用其它任何一种适合于相应应用情况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
但弹性元件也可以根据需要呈其它形状,例如可以包括一个具有槽口的圆环。圆环最好用弹簧钢线材制成,但也可以用其它任何一种适合于相应应用情况的材料制成,例如塑料。
此外还可以有一个凸出部从孔的圆周表面向外凸出,并且处在空心圆柱形或者环形弹性元件的槽口之中。凸起部分最好是一个平行于孔的纵轴线延伸的肋条,因为这种肋条比较容易从铸模或者压模中脱模。凸起部分可防止弹性元件在孔内扭转。
此外弹性元件还可以是实心的,例如可以呈销钉或者销栓形式,并且包括一种弹性材料,例如塑料或橡胶。
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弹性元件的形状。例如可以使其具有横断面呈卵形、最好呈椭圆形、圆形的圆周面。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孔的形状,且最好符合弹性元件的形状。例如可以使得孔具有呈卵形、最好呈椭圆形、圆形的横断面。
弹性元件的任意部分可以根据需要紧贴在另一个联轴节元件上,但是弹性元件外圆周面的一部分最好成为接触区。
可以根据需要在每一个孔中布置至少另一个弹性元件。
此外还可以使得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的边缘至少部分径向向内突出。该边缘用于防止弹性元件从其孔中向外滑出,最好将其设计成卷边形式。
可以使得弹性元件在至少某一点上、最好在孔的区域内优选以点焊方式固定在联轴节元件上。这样就可将弹性元件持久固定在联轴节元件上或者固定在孔之中。
此外本发明还推荐一种用来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的方法,尤其是制造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一个生坯,该生坯具有一个容纳腔,可用来容纳另一个部件尤其是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其中所述容纳腔包括一个接触面和一个朝向该接触面的对应接触面,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孔成型于对应接触面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相连。
-烧结生坯;并且
-将至少一个弹性元件适当插入每一个孔之中,使其具有一个用来接触另一个部件或联轴节元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之中。
本发明还推荐一种用来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的方法,尤其是制造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一个生坯,该生坯具有一个用来插入到另一个部件尤其是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的容纳腔之中的凸起部,其中所述凸起部具有一个接触面和一个背向该接触面的对应接触面,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孔成型于对应接触面后面,当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时,就会通过间隙与对应接触面前面的外腔相连,也就是与容纳腔相连。
-烧结生坯;并且
-将至少一个弹性元件适当插入到每一个孔之中,使其具有一个用来接触另一个部件或联轴节元件的接触区,当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时,该接触区就会通过间隙伸入到对应接触面前面的外腔之中,也就是伸入到容纳腔之中。
在这两种所推荐的方法中,生坯具有推荐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的相应特征,弹性元件以及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纵轴线的这个特征除外。仅当烧结好生坯之后,才将这些弹性元件插入到相应的孔之中。可以根据需要,以任意方式和方法制作生坯,例如优选对粉末进行模压,这种方式特别有利于将这些孔制作成平行于压模具脱模方向的盲孔。然后借助自动化装配工具,就能很轻易地将弹性元件推入到盲孔之中。
可以使得:
-至少另一个孔成型于接触面后面,当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时,该孔就会通过间隙与接触面前面的外腔相连,也就是与容纳腔相连;
-将至少另一个弹性元件适当插入到每个其它孔之中,使其具有一个用来接触另一个部件或联轴节元件的接触区,当凸起部插入到容纳腔之中时,该接触区就会通过间隙伸入到接触面前面的外腔之中,也就是伸入到容纳腔之中。
可以使得:
-制作生坯时在每个孔的至少一部分圆周边缘上形成轴向凸起的过剩材料;
-在插入弹性元件之后,对过剩材料进行适当成型,使其至少部分在径向向内凸起。
径向向内成型的部分过剩材料使得孔的出口变得狭窄,从而将弹性元件持久固定在其孔之中。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任意方法对过剩材料进行成型,其中最好采用卷边或者摆碾铆接法。
可以使得弹性元件在至少某一点上、最好在孔的区域内优选以点焊方式固定在部件或联轴节元件上。这样就可将弹性元件持久固定在部件或联轴节元件上或者固定在孔之中。
此外还可以使得每一个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使得这些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就能保证从优选用来制作生坯的压模中轻易脱模。
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其它有益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解释。然而由此而产生的各项特征并不局限于各个实施方式,而是可以与上述其它各项特征或者与其它实施方式的特征结合成为另外的实施方式。相关附图如下:
附图1为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透视图,该联轴节元件与传动联轴节的第二联轴节元件相连;
附图2为关于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3为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俯视图;
附图4为根据附图3放大了比例的细节部分IV的详图;
附图5为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俯视图;
附图6为第四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局部剖面侧视图;
附图7a+b为根据附图6放大了比例的细节部分VIIa的详图,最终状态(附图7a)以及初期阶段(附图7b);
附图8为第五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俯视图,该联轴节元件与传动联轴节的第二联轴节元件相连;以及
附图9为关于附图8的纵剖面图;
附图10为用于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尤其是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方法流程图;以及
附图11为用于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尤其是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方法流程图。
以下将以一个传动联轴节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该传动联轴节如附图1~9中的各种实施方式所示,并且包括第一和第二联轴节元件10、11。第一联轴节元件10由不同实施方式的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构成,这里也将其称作第一部件10;第二联轴节元件11由另一个第二部件11构成,并且同样也是一个烧结部件。通过连接装置将第二部件11与第一部件10相连,使得两个联轴节元件10、11接合在一起。
附图1和2所示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联轴节元件10,它包括一种烧结材料,并且具有一个圆柱形基体12以及第一和第二弹性元件13、14。为了便于描述,第二联轴节元件11仅具有直角平行六面体(Quader)形状。在基体12的顶面上构造有一个容纳腔15,容纳腔的形状为沿着基体12的直径方向延伸且具有矩形横断面的槽。容纳腔15具有:附图1中左侧以及附图2中上侧所示的第一侧壁,该第一侧壁垂直于附图1和附图2中所示自下而上或者从后向前延伸的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这里也将其称作对应接触面16;附图1中右侧以及附图2中下侧所示的第二侧壁,该第二侧壁平行于第一侧壁,这里也将其称作接触面17。对应接触面16和接触面17相对地指向,并且限定容纳腔15的界限。容纳腔15的宽度大于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宽度,如果不考虑弹性元件13、14,则第二联轴节元件11以一定间隙位于容纳腔15之中。
在基体12的顶面上还构造有呈盲孔形状且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纵轴线A的第一孔18和第二孔19。第一孔18位于对应接触面16后面的基体12材料之中,与纵轴线A相隔一定的径向距离;第二孔19与第一孔18正相对地(diametral)位于接触面17后面的基体12材料之中。第一孔18的直径大于第一孔18的纵轴线A与对应接触面16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孔18通过对应接触面16中的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与此类似,第二孔19的直径大于第二孔19的纵轴线A与接触面17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孔19通过接触面17中的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第一联轴节元件10的凹入部分也就是容纳腔15和孔18、19在这里并不构成侧凹。
弹性元件13、14均为纵向开槽的空心圆柱体形式,所述的槽平行于空心圆柱体的纵轴线,且其宽度使得弹性元件13、14能够在受到径向压力荷载作用时具有所需的弹簧行程。松弛后的弹性元件13、14的外径基本上等于相应孔18、19的直径,且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其小于、等于或大于这些孔经,但应当大于孔半径与相应孔18、19的纵轴线相距对应接触面16或接触面17的距离之和,这样当弹性元件13、14紧贴在最后面的、与间隙距离最远的这部分孔18、19圆周面上时,就会使得弹性元件13、14的一部分圆周面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第一弹性元件13具有一个位于容纳腔15之中的接触区,该接触区紧贴在指向对应接触面16、如附图1左侧和附图2上侧所示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第一支承面27上,并且朝向接触面17弹性压迫相应地位于附图1下方和附图2左侧的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第一末段28。与此类似,第二弹性元件14具有一个位于容纳腔15之中的接触区,该接触区紧贴在另一个相对而置、指向接触面17、如附图1右侧和附图2下侧所示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第二支承面29上,并且朝向对应接触面16弹性压迫相应地位于附图1上方和附图2右侧的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第二末段30。结果就能通过弹性元件13、14对由于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宽度小于容纳腔15的宽度而本来就存在且在弹性元件13、14有误差时也会存在的间隙进行补偿。
附图3和4所示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联轴节元件10,这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类似,因此以下仅对其区别进行详细描述。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联轴节元件10具有另一个第三孔20和另一个第四孔21;第三孔与第一孔18一样处在对应接触面16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但与第一孔18不同的是处在第二孔19对面;第四孔与第二孔19一样处在接触面17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但与第二孔19不同的是处在第一孔18对面。在第三和第四孔20、21中相应地安装有另一个第三弹性元件22和另一个第四弹性元件23,这些弹性元件均紧贴在如附图3左侧或右侧所示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第一或第二支承面27、29上。第二联轴节元件11因此被保持在附图3所示第一和第四弹性元件13、23之间的下方第一末段28之中以及附图3所示第二和第三弹性元件14、22之间的上方第二末段30之中。
此外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每个孔18~21的孔壁上还有一个平行于孔18~21的纵轴线的肋条24。附图4所示为附图3中第三孔20的肋条24周围经过放大后的局部VI的剖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弹性元件22适当地位于第三孔20之中,使得肋条24位于其槽口之中。这样就可防止第三弹性元件22在第三孔20中扭转。
附图5所示为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联轴节元件10,这类似于第二种实施方式,因此以下仅对其区别进行详细描述。按照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四个孔18~21均具有矩形横断面,矩形横断面的较长的边平行于对应接触面16和接触面17。这四个弹性元件13、14、22、23也具有基本上呈矩形的横断面,它们的槽口分别位于背向容纳腔15的较长的边之中,且朝向容纳腔15的另一个较长的边具有一个呈双坡屋顶形状向外、也就是朝向容纳腔15翻起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其脊线紧贴在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支承面27、29上。由于孔18~21以及弹性元件13、14、22、23的形状使得弹性元件13、14、22、23不可能在孔18~21中发生扭转,因此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省去了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肋条24。
附图6、7a和7b所示为第四种实施方式的联轴节元件10,这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类似,因此以下仅对其区别进行详细描述。附图6左半边所示为第一联轴节元件10在第一孔18区域的剖面图;附图7a所示为放大比例后附图6的细节部分VIIa的详图。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中,限定第一孔18的开口界限的边缘由径向向内突出的过剩材料25构成。这样可防止位于边缘或过剩材料25下方的第一孔18之中且其外径大于开口直径的第一弹性元件13不会通过开口从第一孔18向外滑脱。
附图7b所示为第一联轴节元件10的初期阶段,其中的开口尚未因为径向突出的边缘或附图7a的过剩材料25而变狭窄,而是具有与第一孔18的向下邻接的剩余圆周面相同的直径。更确切地说,在初期阶段,开口被由轴向突出的剩余材料26构成的边缘所包围,使得可以从上方将第一弹性元件13沿轴向推入到第一孔18之中。接着在随后的方法步骤中将这个轴向突出的边缘或过剩材料26沿径向向内翻转或成型,从而产生径向向内突出的边缘或过剩材料25。最好采用卷边或者摆碾铆接法(Taumelnieten)进行成型。
附图8和9所示为第五种实施方式的联轴节元件10,这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类似,因此以下仅对其区别进行详细描述。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联轴节元件10基本上具有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二种联轴节元件11的形状,也就是具有直角平行六面体的形状;第二联轴节元件11基本上具有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联轴节10的形状,也就是一种圆柱形基体12,包括横断面呈矩形的槽形容纳腔15。第一联轴节元件具有用来插入到容纳腔15之中的凸起部31,这里为了便于描述,该凸起部由容纳于容纳腔15之中、如附图9所示基体12的下段构成。
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凸起部31不同于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的容纳腔15,包括如附图8和9右侧或左侧所示的接触面17和对应接触面16。因此附图8和9所示容纳腔15的左侧或右侧的第一和第二侧壁在这里构成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第一或第二支承面27、29。这两个支承面27、29因此相对地指向,并且限定容纳腔15的界限;而对应接触面16和接触面17则相互背离,并且限定凸起部31的界限。容纳腔15的宽度大于凸起部31的宽度,如果不考虑弹性元件13、14,就会使得凸起部以一定间隙处在容纳腔15之中。
在第五种实施方式中,基体12顶面上的四个孔18~21不同于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盲孔形式,而是由通孔构成。
与第二种实施方式一样,基体12材料中的四个孔18~21分别与附图8和9中从后向前或自下而上延伸的传动联轴节纵轴线A相隔一定的径向距离,使得对应接触面16后面的第一和第三孔18、20分别位于第四或第二孔21、19对面,且接触面17后面的第二和第四孔19、21分别与第一或第三孔18、20正相对。这四个弹性元件13、14、22、23与第二种实施方式一样均布置在四个孔18~21之中,它们的接触区通过各自的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而且它们的接触区紧贴在第一或第二支承面27、29上。第二联轴节元件11因此被保持在附图8所示第一和第四弹性元件13、23的下方第一末段28之中以及附图8所示第二和第三弹性元件14、22的上方第二末段30之中。
附图10所示为用于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尤其是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方法流程图。为了举例解释第一种实施方式,假设将要制造的烧结部件或联轴节元件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联轴节10。按照该方法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在一道步骤100中制作一个生坯,该生坯相当于第一联轴节元件10的基体12。生坯因而具有一个容纳腔15,可用来容纳另一个部件,例如附图1和2中所示的第二联轴节元件11;其中所述容纳腔15包括一个接触面17和一个朝向接触面17的对应接触面16;其中第一孔18成型于对应接触面16的后面,第二孔19成型于接触面17的后面,且分别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可以采用压制烧结材料粉末方法,或者采用其它适当的方法来制作生坯。在下一道步骤101中烧结生坯。在下一道步骤102中将第一弹性元件13和第二弹性元件14适当插入到第一或第二孔18、19之中,使得每一个弹性元件13、14均具有一个用来接触第二联轴节元件11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其相应孔18、19的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这样就制成了包括一种烧结材料、用于传动联轴节的第一联轴节元件10。
附图11所示为用于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尤其是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的方法流程图。第二种实施方式类似于该方法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因此以下仅对其区别进行详细描述。为了举例解释该方法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假设将要制造的烧结部件或联轴节元件是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联轴节10。按照该方法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步骤100中还在制作生坯时在两个孔18、19的至少一部分圆周边缘上形成轴向突出的过剩材料26。在紧随步骤102的步骤103中对轴向突出的过剩材料26进行适当成型,从而形成径向向内突出的边缘或过剩材料25。例如可以采用卷边或者摆碾铆接方法,对轴向突出的边缘或过剩材料26进行成型。
附图标记清单
10第一联轴节元件
11第二联轴节元件
12基体
13第一弹性元件
14第二弹性元件
15容纳腔
16对应接触面
17接触面
18第一孔
19第二孔
20第三孔
21第四孔
22第三弹性元件
23第四弹性元件
24肋条
25径向凸出的过剩材料
26轴向凸出的过剩材料
2711的第一支承面
2811的第一末段
2911的第二支承面
3011的第二末段
100-103方法步骤

Claims (39)

1.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10),所述联轴节元件具有容纳腔(15),该容纳腔用来容纳所述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其中所述容纳腔(15)包括接触面(17)和朝向该接触面(17)的对应接触面(16),其中:
-有一个孔(18)成型于对应接触面(16)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
-所述的孔(18)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
-有一个弹性元件(13)布置于孔(18)之中,并且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其中,该弹性元件(13)在预紧力作用下紧贴在所述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上并将其压向所述接触面(17),
其中,孔(18~21)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的边缘(25)至少部分沿径向向内突出。
2.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10),所述联轴节元件具有凸起部(31),该凸起部用于插入到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的容纳腔(15)之中,其中所述凸起部(31)包括接触面(17)和背向该接触面(17)的对应接触面(16),其中:
-有一个孔(18)成型于对应接触面(16)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
-所述的孔(18)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
-有一个弹性元件(13)布置于孔(18)之中,并且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其中,孔(18~21)具有至少一个开口,开口的边缘(25)至少部分沿径向向内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所述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10)由烧结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所述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10)由烧结材料制成。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
-至少一个其它孔(20)成型于对应接触面(16)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
-每个其它孔(20)均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
-在每个其它孔(20)之中布置有至少另一个弹性元件(22),其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
-至少一个其它孔(19、21)成型于接触面(17)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
-每个其它孔(19、21)均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
-在每个其它孔(19、21)之中布置有至少另一个弹性元件(14、23),其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包括空心圆柱体,该空心圆柱体具有位于两个端面之间延伸的槽口。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包括圆环,该圆环具有槽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有凸起部分(24)从孔(18~21)的圆周面突出,并且处在槽口之中。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包括用塑料和/或橡胶制成的销钉或销栓。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具有横断面呈卵形的圆周面。
1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孔(18~21)具有呈卵形的横断面。
1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接触区是弹性元件(13、14、22、23)的一部分外圆周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所述边缘(25)被设计成卷边形式。
1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在至少某一点上固定在联轴节元件(10)上。
1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包括空心圆柱体,该空心圆柱体具有位于两个端面之间地平行于纵轴线延伸的槽口。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平行于孔的纵轴线延伸的肋条从孔(18~21)的圆周面突出,并且处在槽口之中。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有凸起部分(24)从孔(18~21)的圆周面突出,并且处在槽口之中。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平行于孔的纵轴线延伸的肋条从孔(18~21)的圆周面突出,并且处在槽口之中。
2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具有横断面呈椭圆形的圆周面。
2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具有横断面呈圆形的圆周面。
2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孔(18~21)具有呈椭圆形的横断面。
2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孔(18~21)具有呈圆形的横断面。
2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在孔(18~21)的区域内固定在联轴节元件(10)上。
2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在至少某一点上以点焊方式固定在联轴节元件(10)上。
2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联轴节元件(10),其中弹性元件(13、14、22、23)在孔(18~21)的区域内以点焊方式固定在联轴节元件(10)上。
27.用来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1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100)生坯(12),该生坯具有容纳腔(15),该容纳腔用来容纳另一个烧结部件(11),其中所述容纳腔(15)包括接触面(17)和朝向该接触面(17)的对应接触面(16),其中至少有一个孔(18、20)成型于对应接触面(16)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
-烧结(101)生坯(12);和
-在每一个孔(18、20)中插入(102)至少一个弹性元件(13、22),其方式为,使得所述弹性元件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烧结部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28.用来制造具有连接装置的烧结部件(10)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作(100)生坯(12),该生坯具有凸起部(31),该凸起部用来插入到另一个烧结部件(11)的容纳腔(15)之中,其中所述凸起部(31)包括接触面(17)和背向该接触面(17)的对应接触面(16),其中至少有一个孔(18、20)成型于对应接触面(16)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
-烧结(101)生坯(12);和
-在每一个孔(18、20)之中插入(102)至少一个弹性元件(13、22),其方式为,使得所述弹性元件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烧结部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方法,其中:
-至少一个其它孔(19、21)成型于接触面(17)的后面,并且通过间隙与容纳腔(15)相连;和
-在每个其它孔(19、21)之中插入(102)至少另一个弹性元件(14、23),其方式为,使得所述弹性元件具有用来接触另一个烧结部件的接触区,该接触区通过间隙伸入到容纳腔(15)之中。
30.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方法,其中:
-制作(100)生坯(12)时在每个孔的至少一部分圆周边缘上形成轴向凸起的过剩材料(26);
-在插入(102)弹性元件(13、22)之后,对过剩材料(26)进行成型(103),其方式为,使得过剩材料至少部分沿径向向内突出(25)。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其中:
-制作(100)生坯(12)时在每个孔和每个其它孔(19、21)的至少一部分圆周边缘上形成轴向凸起的过剩材料(26);
-在插入(102)弹性元件(13、22)之后,对过剩材料(26)进行成型(103),其方式为,使得过剩材料至少部分沿径向向内突出(25)。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卷边或者摆碾铆接方法对过剩材料(26)进行成型(103)。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卷边或者摆碾铆接方法对过剩材料(26)进行成型(103)。
3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弹性元件(13、22)固定在烧结部件的至少某一点上。
3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将弹性元件(13、22)固定在烧结部件的孔(18、20)的区域内。
3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点焊方式将弹性元件(13、22)固定在烧结部件的至少某一点上。
3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点焊方式将弹性元件(13、22)固定在烧结部件的孔(18、20)的区域内。
3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27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烧结部件(10)是传动联轴节用联轴节元件(10),并且,所述另一个烧结部件(11)是传动联轴节的另一个联轴节元件(11)。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一个孔(18、19、20、21)均平行于传动联轴节的纵轴线(A)。
CN200880103368.3A 2007-08-13 2008-08-13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83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38254A DE102007038254B4 (de) 2007-08-13 2007-08-13 Kupplungsglied für eine Mitnehmerkuppl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102007038254.7 2007-08-13
PCT/EP2008/006645 WO2009021722A1 (de) 2007-08-13 2008-08-13 Kupplungsglied für eine mitnehmerkupplung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8374A CN101878374A (zh) 2010-11-03
CN101878374B true CN101878374B (zh) 2014-12-10

Family

ID=399859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336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8374B (zh) 2007-08-13 2008-08-13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00193318A1 (zh)
EP (1) EP2179191B1 (zh)
JP (1) JP5360775B2 (zh)
CN (1) CN101878374B (zh)
DE (1) DE102007038254B4 (zh)
ES (1) ES2389461T3 (zh)
WO (1) WO20090217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5738B2 (ja) * 2009-10-07 2013-10-23 株式会社アドヴィックス 駆動軸と被駆動軸とを回転連結するカップリング装置
DE102011107088C5 (de) * 2011-07-11 2019-10-02 Friedrich Boysen Gmbh & Co. Kg Klappeneinrichtung
JP5949585B2 (ja) 2013-01-30 2016-07-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回転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感光体ドラム装置
CN103573839B (zh) * 2013-11-08 2015-10-14 燕山大学 可消除联轴器径向附加载荷的十字块联接装置
US10041572B2 (en) * 2015-07-14 2018-08-07 Kan Cui Radially engaging coupling system
WO2018172625A1 (fr) * 2017-03-20 2018-09-27 Faurecia Systemes D'echappement Vanne avec couplage isolant thermiquement et ligne d'échappement comportant une telle vann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50B (zh) * 1986-06-25 1990-10-17 哈克福思股份公司 弹性联轴器
US6875114B2 (en) * 2003-03-21 2005-04-05 Kelsey-Hayes Company Tapered coupling
CN2699045Y (zh) * 2004-05-11 2005-05-11 南通工学院 一种修正八杆联轴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7520A (en) * 1911-07-26 1912-05-28 Clarence C Blood Floating-reamer support.
FR554876A (fr) * 1921-09-28 1923-06-19 Bosch Robert Accouplement d'oldham élastique
US1460869A (en) * 1921-12-12 1923-07-03 Joseph W Thropp Flexible coupling
US2138253A (en) * 1935-02-04 1938-11-29 Edward J Lynch Tool holder
US2109935A (en) * 1936-12-17 1938-03-01 George H Thomas Coupling
FR67210E (fr) * 1954-11-26 1957-11-25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és aux dispositifs d'accouplement entre arbres rotatifs parallèles, notamment pour les appareils radioélectriques
DE1859853U (de) * 1962-07-28 1962-10-11 Dipl-Wirtschaftsing Rein Claas Spannstift.
FR1492986A (fr) * 1966-07-08 1967-08-25 Luxembourg Brev Participations Perfectionnements apportés aux accouplements élastiques
DE2455874A1 (de) * 1973-11-27 1975-05-28 Matthias Spencer & Sons Ltd Patrizen- und matrizenkupplungsglieder
JPH0642473A (ja) * 1992-07-27 1994-02-15 Nippondenso Co Ltd スクロール式流体機械
EP0940594A1 (en) * 1998-03-02 1999-09-08 ASA Electronic Industry Co., Ltd. Eccentric shaft coupling
DE20100016U1 (de) * 2001-01-04 2001-03-29 Samson Bright Ind Co Ltd Verbindungselement
JP2005201377A (ja) * 2004-01-16 2005-07-28 Komatsu Ltd 回転力伝達装置
JP4730580B2 (ja) * 2004-04-12 2011-07-20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及び歯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050B (zh) * 1986-06-25 1990-10-17 哈克福思股份公司 弹性联轴器
US6875114B2 (en) * 2003-03-21 2005-04-05 Kelsey-Hayes Company Tapered coupling
CN2699045Y (zh) * 2004-05-11 2005-05-11 南通工学院 一种修正八杆联轴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5-256059A 2005.09.2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79191A1 (de) 2010-04-28
JP2010535998A (ja) 2010-11-25
EP2179191B1 (de) 2012-06-27
US9103383B2 (en) 2015-08-11
WO2009021722A1 (de) 2009-02-19
DE102007038254B4 (de) 2009-07-30
ES2389461T3 (es) 2012-10-26
US20100193318A1 (en) 2010-08-05
US20130334007A1 (en) 2013-12-19
JP5360775B2 (ja) 2013-12-04
CN101878374A (zh) 2010-11-03
DE102007038254A1 (de) 2009-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8374B (zh) 用于传动联轴节的联轴节元件以及制造方法
US6397881B1 (en) Method for improving fatigue strength due to repeated pressure at branch hole part in member for high pressure fluid, branch hole part of member for high pressure fluid formed by the method, and member for high pressure fluid with built-in slider having the branch hole
US6974012B2 (en) Sliding collar produced by powder metallurgy
CN104290538A (zh) 车轮用轴承装置
CN102264493A (zh) 制造用于轮胎模具的覆盖元件和支撑元件的方法
CN104421261A (zh) 装配单元和用于制造装配单元的方法
US20060042903A1 (en) Clutch hous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CN102562724B (zh) 用于fkv部件的传力元件
US20080110718A1 (en) Sintered Clutch Ring
JP6648693B2 (ja) 軸受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10110711A1 (en) Chuckless bushingless joint design
WO2018123138A1 (ja) ワッシャ及びワッシャの製造方法
JP4076102B2 (ja) 板金の厚肉化プレス工法
CN110382217A (zh) 用于轮胎模具的模制元件的组集
US9310142B2 (en) Complementary ribs for added structural strength
CN102548683A (zh) 铆钉、铆接装置和铆接方法
US7490529B2 (en) Gear for transmissio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8109918A (ja) プロペラシャフ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680495B (zh) 用于将离合器分离轴承连接到调整杆上的连接结构
EP2915605B1 (en) Processing method of a seal mounting groove in a metal plate
JP5558270B2 (ja) インサート金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99549B2 (ja) 変速装置用ギヤの製造方法
US11701744B2 (en)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first component to a second component to form an assembly
CA2985775A1 (en) Collar and shaft assembly
JP2875772B2 (ja) 玉軸受用波形保持器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