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8177B - 电梯层站门 - Google Patents

电梯层站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8177B
CN101878177B CN200780101724.3A CN200780101724A CN101878177B CN 101878177 B CN101878177 B CN 101878177B CN 200780101724 A CN200780101724 A CN 200780101724A CN 101878177 B CN101878177 B CN 1018781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parent
hoistway
transparent member
accessory
stop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1017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8177A (zh
Inventor
铃木稔也
五藤义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78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8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3/00Doors, gates, or other apparatus controlling access to, or exit from, cages or lift well landings
    • B66B1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oors or gates
    • B66B13/303Details of doo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2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 B66B5/021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ystem
    • B66B5/024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responsive to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being independent of the system where the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 is caused by an accident, e.g. fire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层站门,以免发生于层站侧的火灾通过井道而蔓延到其它楼层。电梯层站门(左门(101))包括:层站侧板部(131),其构成电梯层站侧的面;井道侧板部A(136),其在离开了层站侧板部(131)的位置构成电梯井道侧的面;以及窗玻璃(110),其配置在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之间。窗玻璃(110)由层站侧玻璃(111)、中间膜(112)以及井道侧玻璃(113)构成。另外,电梯层站门(左门(101))在窗玻璃(110)的下方具有收容配件A(121),该收容配件A(121)用于收容熔融的中间膜(112)的掉落物。

Description

电梯层站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设置于电梯层站侧的电梯层站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将组合玻璃利用设置于组合玻璃周围的不燃性的缓冲件固定起来而构成的带玻璃窗的电梯门,所述组合玻璃通过利用粘接片将耐火玻璃和强化玻璃合并起来而构成。
如果将上述那样的组合玻璃使用于电梯层站门的玻璃,则在电梯的层站侧发生了火灾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耐火玻璃来防止电梯层站侧的火苗进入到电梯井道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40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例如在某一楼层发生了火灾的情况下,防止由于与强化玻璃一起熔融的粘接片向电梯井道侧掉落并起火而使火势通过电梯井道蔓延到其它楼层。
本发明的电梯层站门包括:层站侧板部,其构成电梯层站侧的面;井道侧板部,其在与所述层站侧板部相隔开的位置构成电梯井道侧的面;可燃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之间;以及接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可燃部件的下方,用于收容熔融的所述可燃部件的掉落物,
所述可燃部件是板状的透光部件,所述透光部件具有:层站侧透光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电梯层站侧;井道侧透光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电梯井道侧;以及中间膜,其配置在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和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之间,并且用于将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和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粘接在一起,
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具有一对窗口,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从所述可燃部件的厚度方向夹持所述可燃部件,从而将所述可燃部件配置于所述一对窗口,
所述接收部件收容熔融而掉落的所述中间膜,
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凸出部来作为支承部,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窗口的下方朝向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凸出至所述中间膜的近前而支承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底面的一部分,
所述可燃部件的底面和所述接收部件的底部通过间隙而对置。
所述接收部件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宽度方向伸展且具有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宽度以上的长度,所述透光部件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大致正交。
所述接收部件的与伸展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U字形或N字形,能够防止所述中间膜从所述接收部件的层站侧和井道侧掉落。
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层站侧板部的内表面以及所述井道侧板部的内表面接合。
所述层站侧板部的内表面以及所述井道侧板部的内表面中的任一方与所述接收部件接合。
所述电梯层站门具有多个所述接收部件,多个所述接收部件分别在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
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透光部件的下方,并且所述支承部使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底面的除所述一部分以外的部分与所述接收部件对置,其中:
所述层站侧板部的支承部支承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的底面,所述井道侧板部的支承部支承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的底面。
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和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接收部件在上端具有所述支承部。
根据本发明,例如即使在作为可燃部件的中间膜(粘接片)熔融并掉落的情况下,电梯层站门内部的接收部件也能够接收熔融的中间膜,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熔融的中间膜起火而使火势通过井道蔓延至其它楼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层站门100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左门101的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0:电梯层站门;101:左门;102:右门;110:窗玻璃;111:层站侧玻璃;112:中间膜;113:井道侧玻璃;114:玻璃固定框架;115:窗口;119:间隙;121:收容配件A;121a:层站侧侧部;121b:井道侧侧部;121c:底部;121d:支承部;122:收容配件B;131:层站侧板部;131a:支承部;136:井道侧板部A;137:井道侧板部B;138:面板;141:上部安装配件A;146:下部安装配件A;146a:支承部;147:下部安装配件B;149:侧部安装配件;151:上部缓冲件;156:下部缓冲件;159:侧部缓冲件;161:上部加强配件A;162:上部加强配件B;166:下部加强配件;169:侧部加强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要求耐火性能的情况下,将组合玻璃使用于带玻璃窗的电梯层站门100,组合玻璃的中间膜112的起火对策成为课题。
在实施方式1中,根据附图,对用于防止因加热而熔融的中间膜112的起火的电梯层站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层站门100的图,在从电梯的井道侧观察到的主视图(下图)和表示上部的俯视图(上图)中示出了电梯层站门100的关闭状态。
电梯层站门100是设置于电梯层站的电梯用门。
电梯层站门100是左门101和右门102左右开闭的对开式的门、或者是左门101和右门102向相同方向联动地开闭的侧开式的门。此外,电梯层站门100也可以是一个门。图1的俯视图示出了电梯层站门100为对开式的情况下的左门101和右门102的配置,左门101和右门102串联地配置。
在左门101和右门102各自的中央设置有窗玻璃110(透光部件、可燃部件)。
窗玻璃110通过玻璃固定框架114而安装于各门,该玻璃固定框架114具有:上部安装配件A141、下部安装配件A146以及侧部安装配件149。
左门101和右门102的井道侧由井道侧板部A136和井道侧板部B137构成。井道侧板部A136由玻璃固定框架114和面板138构成。
左门101和右门102构成为外部和内部大致相同或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
下面,以左门101为例,对电梯层站门10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右门102的内部结构与左门101的内部结构相同。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左门101的横剖视图,其表示图1中的A-A截面。图2中的上方为井道侧,下方为层站侧。
如图2所示,窗玻璃110是具有层站侧玻璃111、中间膜112以及井道侧玻璃113这三层结构的板状的组合玻璃。
层站侧玻璃111(层站侧透光部件)是配置于层站侧的板状的强化玻璃(耐压玻璃)(层站侧透光部件),井道侧玻璃113是配置于井道侧的板状的耐热玻璃(耐火玻璃)(井道侧透光部件)。此外,中间膜112是配置在层站侧玻璃111和井道侧玻璃113之间、用于粘接层站侧玻璃111和井道侧玻璃113的片材。
通过使用这样的组合玻璃,能够防止在火灾和地震等时窗玻璃110飞溅等危险,提高使用者的安全性。
但是,也可以在层站侧配置耐热玻璃,并在井道侧配置强化玻璃。
此外,窗玻璃110(层站侧玻璃111、井道侧玻璃113)也可以不是由玻璃制成,而是其它的透光部件(例如丙烯树脂)。
关于左门101,构成层站侧的面的层站侧板部131和构成井道侧的面的井道侧板部A136配置在彼此相隔的位置,在该左门101的内部具有空腔。层站侧板部131的内表面和井道侧板部A136的内表面分离。
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具有一对窗口115,并且该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从窗玻璃110的厚度方向夹持窗玻璃110,从而将窗玻璃110配置在一对窗口115部分。窗玻璃110配置在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之间。
窗玻璃110的左右两侧被不燃性的侧部缓冲件159所保护。
左门110通过安装于箱状内部的侧部加强配件169而被加强,从而不会凹陷。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其表示图1中的B-B截面。图3中的右侧为层站侧,左侧为井道侧。
在左门101的内部具有收容配件A121(接收部件),该收容配件A121配置在窗玻璃110的下方,用于收容在火灾等时熔融并掉落的中间膜112。
收容配件A121形成为向窗玻璃110的宽度方向伸展的杆状。窗玻璃110的宽度方向是与窗玻璃110的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是图1和图2中的横向,是图3中的从近前方朝向深处的方向。图3表示与收容配件A121的伸展方向正交的截面。此外,收容配件A121的宽度方向是与收容配件A121的伸展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窗玻璃110的厚度方向,是图3中的横向。
收容配件A121的(伸展方向的)长度在窗玻璃110的宽度以上。通过使收容配件A121具有在窗玻璃110的宽度以上的长度,不论是从窗玻璃110的哪个位置掉落的中间膜112,收容配件A121都能够将其接住。
此外,优选的是:收容配件A121具有与左门101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长度,并且收容配件A121的伸展方向的两端与左门101的左右两侧相接触。由此,能够防止中间膜112在收容配件A121中沿伸展方向移动而从收容配件A121的两端掉落。
收容配件A121具有层站侧侧部121a、井道侧侧部121b以及底部121c,并且纵截面形成为在上部开口的U字形(J字形、凹状、横向的C字形)。收容配件A121形成为纵截面呈U字形,并且在层站侧和井道侧具有壁,并且收容配件A121形成为封闭了层站侧和井道侧的槽状,由此能够防止中间膜112从收容配件A121的层站侧和井道侧掉落。此外,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形成为纵截面呈H字状或纵截面呈V字状等,在层站侧和井道侧设置有壁。
底部121c在离开了窗玻璃110底面的下方形成为板状,并且与窗玻璃110的底面平行地在窗玻璃110的宽度方向伸展,该底部121c与窗玻璃110的底面对置,用于收容中间膜112。
层站侧侧部121a形成为在窗玻璃110的宽度方向伸展的板状,层站侧侧部121a从底部121c的层站侧的侧边向上伸展。
井道侧侧部121b形成为在窗玻璃110的宽度方向伸展的板状,井道侧侧部121b从底部121c的井道侧的侧边向上伸展。
收容配件A121在层站侧侧部121a的外表面与层站侧板部131的内表面接合,并且在井道侧侧部121b的外表面与井道侧板部A136的内表面接合。
左门101还具有形状与收容配件A121相同或类似的收容配件B122(接收部件)。收容配件B122位于收容配件A121的下方,收容配件A121和收容配件B122在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通过在收容配件A121的下方具有收容配件B122,能够将从收容配件A121漏下来的熔融的中间膜112利用收容配件B122接住。
配置于收容配件A121下方的收容配件B122既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左门101也可以不具有收容配件B122。
面板138、上部加强配件A161、上部安装配件A141、下部安装配件B147以及下部安装配件A146构成了井道侧板部A136。
面板138形成为井道侧板部A136的基体,上部加强配件A161与上部加强配件B162一起对左门101的上部进行加强,上部安装配件A141、下部安装配件B147以及下部安装配件A146构成了玻璃固定框架114,它们将窗玻璃110固定于窗口115部分。此外,下部加强配件166对左门101的下部进行加强。
下部安装配件A146在与窗玻璃110的底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从井道侧向层站侧伸展至中间膜112的近前(支承部146a、凸出部),下部安装配件A146支承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窗玻璃110的上侧和下侧被不燃性的上部缓冲件151和下部缓冲件156所保护,下部安装配件A146经下部缓冲件156支承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
在下部安装配件A146的朝向层站侧的末端和层站侧板部131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119,窗玻璃110的底面(层站侧玻璃111和中间膜112部分)和收容配件A121的底部121c通过间隙119而对置。另外,熔融的中间膜112从间隙119掉落至收容配件A121的底部121c。
通过在窗玻璃110的中间膜112的下方设置间隙119,熔融的中间膜112掉落至收容配件A121,因此能够防止熔融的中间膜112滞留于玻璃固定框架114而起火。此外,即使掉落至收容配件A121的中间膜112起火,中间膜112也是在电梯层站门100的内部燃烧。
由此,即使在某一楼层发生了火灾等而使得窗玻璃110的中间膜112熔融,熔融并起火的中间膜112也不会掉落至井道,能够防止火势通过井道蔓延至其它楼层。
在实施方式1中,对如下所述的电梯层站门100进行了说明。
在电梯层站门100中,在层站门板部的一部分具有玻璃窗(窗口115),由耐热玻璃和非耐热玻璃组合而成的组合玻璃(窗玻璃110)安装于玻璃窗。此外,组合玻璃安装成:非耐热玻璃位于发生火灾的层站侧,而耐热玻璃位于作为非加热侧的井道侧。
由此,当在层站发生了火灾的情况下,在非耐热玻璃被烧毁的同时组合玻璃的中间膜也被烧毁。并且,能够防止中间膜熔融、且掉落到非加热面侧并起火。
此外,电梯层站门100在玻璃的固定加强部(玻璃固定框架114)的下侧具有纵截面呈C字形(或者纵截面类似于C字形的形状)的部件(收容配件A121)。设置于玻璃固定框架114下侧的部件的开口侧朝向门的上表面。此外,电梯层站门100具有背板(井道侧板部A136)。
由此,在火灾时熔融的中间膜112被纵截面呈C字形的部件所收容,并且利用背板形成了死路,从而能够防止中间膜112起火。此外,即便万一中间膜112起火,中间膜112的火苗由于背板而不会逃至门的背面,因此能够减小火势蔓延到其它楼层的可能。
此外,电梯层站门100在玻璃的固定加强部(下部安装配件A146)和层站门板部(层站侧板部131)之间具有间隙119。
由此,能够使在火灾时熔融的中间膜112从间隙119流向门的背面,能够防止中间膜112滞留于窗部(玻璃固定框架114)而起火。
实施方式2
以左门101为例,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电梯层站门100的形态进行说明。省略说明的事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该图4是与图3对应的图。
收容配件A12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有层站侧侧部121a、井道侧侧部121b以及底部121c,井道侧侧部121b从底部121c的井道侧的侧边向下方伸展,从而形成为纵截面呈N字形(横向的Z字形)。
此外,与实施方式1相同,收容配件A121在层站侧侧部121a的外表面与层站侧板部131的内表面接合,并且在井道侧侧部121b的外表面与井道侧板部A136的内表面接合。
收容配件A121利用层站侧侧部121a和下部安装配件A146(井道侧板部A136的一部分)来封闭层站侧和井道侧。
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层站门100的特征之一在于:收容配件A121的层站侧和井道侧中的至少一侧通过电梯层站门100的板部(层站侧板部131、井道侧板部A136)来进行封闭。
例如,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将纵截面形成为左右颠倒的L字形,并利用收容配件A121的层站侧侧部121a和井道侧板部A136来封闭层站侧和井道侧。
此外,例如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将纵截面形成为L字形或左右颠倒的N字形,并利用层站侧板部131和收容配件A121的井道侧侧部121b来封闭层站侧和井道侧。
此外,例如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将纵截面形成为横线状(横向的I字形),并利用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来封闭层站侧和井道侧。
此外,收容配件A121中,层站侧侧部121a伸展至与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层站侧侧部121a的上端部(支承部121d)从层站侧向井道侧凸出至中间膜112的近前,利用层站侧侧部121a的上端部经下部缓冲件156来支承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但是,层站侧侧部121a的上端部只要能够支承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也可以不向井道侧伸展。
实施方式2中的电梯层站门100的特征之一在于:利用收容配件A121的上端部来支承窗玻璃110的底面的一部分(除中间膜112以外)。
优选的是:左门101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收容配件A121的下方具有一个以上的形状与收容配件A121相同或类似的收容配件B122。收容配件B122也可以像实施方式1那样,纵截面形成为U字形。此外,也可以是:收容配件A121像实施方式1那样形成为纵截面呈U字形,而收容配件B122像实施方式2那样形成为纵截面呈N字形。此外,左门101也可以不具有收容配件B122。
实施方式2所述的电梯层站门100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利用收容配件A121对熔融并掉落的中间膜112进行收容,能够防止熔融的中间膜112掉落至井道从而使火势蔓延到其它的楼层。
实施方式3
以左门101为例,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电梯层站门100的形态进行说明。省略说明的事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该图5是与图3对应的图。
收容配件A121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具有层站侧侧部121a、井道侧侧部121b以及底部121c,并且形成为纵截面呈U字形。
收容配件A121中,层站侧侧部121a与层站侧板部131的内表面接合,底部121c具有与窗玻璃110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宽度,井道侧侧部121b未与井道侧板部A136的内表面接合。
收容配件A121的底部121c也可以不像实施方式1那样具有从层站侧板部131到井道侧板部A136为止的宽度,只要底部121c至少位于中间膜112的铅直下方即可。
实施方式3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利用收容配件A121对熔融并掉落的中间膜112进行收容,能够防止熔融的中间膜112掉落至井道从而使火势蔓延到其它的楼层。
实施方式4
以左门101为例,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不同的电梯层站门100的形态进行说明。省略说明的事项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中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相同。
<实施例1>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该图6是与图3对应的图。
实施方式4中的左门101不是像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那样将窗玻璃110配置在层站侧板部131侧,而是将窗玻璃110配置在井道侧板部A136侧。
左门101的层站侧板部131在与窗玻璃110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从层站侧向井道侧伸展至中间膜112的近前(支承部131a、凸出部),该层站侧板部131支承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
此外,与实施方式2相同,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在上端支承窗玻璃110的底面。即,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是:井道侧侧部121b伸展至与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井道侧侧部121b的上端部(支承部)从井道侧向层站侧凸出至中间膜112的近前,并支承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
此外,与实施方式3相同,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是仅层站侧和井道侧中的一侧与电梯层站门100的板部(层站侧板部131、井道侧板部A136)的内表面接合。即,收容配件A121的层站侧侧部121a也可以不与层站侧板部131的内表面接合。
<实施例2>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左门101的纵剖视图,该图7是与图3对应的图。
实施方式4中的左门101不是像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那样将窗玻璃110配置在层站侧板部131侧,而是将窗玻璃110配置在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的中间。左门101也可以不形成为像图7那样的在窗玻璃110部分变窄的沙漏状,而是形成为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之间的间隔与窗玻璃110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长方体。
左门101中,层站侧板部131(支承部131a)支承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并且,构成井道侧板部A136的下部安装配件A146(支承部146a)支承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
此外,与实施方式2相同,收容配件A121也可以在上端支承窗玻璃110的底面。即,也可以是:收容配件A121的层站侧侧部121a通过上端部(支承部)支承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并且收容配件A121的井道侧侧部121b通过上端部(支承部)支承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以代替层站侧板部131和井道侧板部A136支承窗玻璃110的底面。此时,收容配件A121的层站侧侧部121a伸展至与层站侧玻璃111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向井道侧伸展至中间膜112的近前。此外,收容配件A121的井道侧侧部121b伸展至与井道侧玻璃113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向层站侧伸展至中间膜112的近前。
实施方式4的效果与实施方式1相同,通过利用收容配件A121对熔融并掉落的中间膜112进行收容,能够防止熔融的中间膜112掉落至井道从而使火势蔓延到其它的楼层。

Claims (7)

1.一种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层站门包括:
层站侧板部,其构成电梯层站侧的面;
井道侧板部,其在与所述层站侧板部相隔开的位置构成电梯井道侧的面;
可燃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之间;以及
接收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可燃部件的下方,用于收容熔融的所述可燃部件的掉落物,
所述可燃部件是板状的透光部件,所述透光部件具有:层站侧透光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电梯层站侧;井道侧透光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电梯井道侧;以及中间膜,其配置在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和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之间,并且用于将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和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粘接在一起,
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具有一对窗口,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从所述可燃部件的厚度方向夹持所述可燃部件,从而将所述可燃部件配置于所述一对窗口,
所述接收部件收容熔融而掉落的所述中间膜,
所述层站侧板部和所述井道侧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凸出部来作为支承部,所述凸出部在所述窗口的下方朝向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凸出至所述中间膜的近前而支承所述透光部件的底面的一部分,
所述可燃部件的底面和所述接收部件的底部通过间隙而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件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宽度方向伸展且具有在所述透光部件的宽度以上的长度,所述透光部件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厚度方向大致正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件的与伸展方向正交的截面形成为U字形或N字形,能够防止所述中间膜从所述接收部件的层站侧和井道侧掉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部件与所述层站侧板部的内表面以及所述井道侧板部的内表面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站侧板部的内表面以及所述井道侧板部的内表面中的任一方与所述接收部件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梯层站门具有多个所述接收部件,
多个所述接收部件分别在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层站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位于所述透光部件的下方,并且所述支承部使所述透光部件的所述底面的除所述一部分以外的部分与所述接收部件对置,其中:
所述层站侧板部的支承部支承所述层站侧透光部件的底面,所述井道侧板部的支承部支承所述井道侧透光部件的底面。
CN200780101724.3A 2007-12-06 2007-12-06 电梯层站门 Active CN101878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7/073564 WO2009072202A1 (ja) 2007-12-06 2007-12-06 エレベータ乗場ド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8177A CN101878177A (zh) 2010-11-03
CN101878177B true CN101878177B (zh) 2013-08-07

Family

ID=40717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101724.3A Active CN101878177B (zh) 2007-12-06 2007-12-06 电梯层站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239223B1 (zh)
JP (1) JP5188509B2 (zh)
KR (1) KR101203759B1 (zh)
CN (1) CN101878177B (zh)
HK (1) HK1148722A1 (zh)
WO (1) WO20090722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20116266A (fi) 2011-12-13 2013-06-14 Kone Corp Eristetty hissin tason ovi
EP3210927B1 (en) * 2014-10-20 2020-09-16 Hitachi, Ltd. Elevator apparatus
US10683697B2 (en) 2018-06-08 2020-06-16 Ep Acquisition, Inc. Fire-rated sliding glass elevator door
EP3659958B1 (en) * 2018-11-29 2021-01-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Column-integrated step for elevator systems
US11512524B1 (en) 2019-07-22 2022-11-29 Ep Acquisition, Inc. Fire-rated elevator door frame and transom flush with door
GB2627477A (en) * 2023-02-23 2024-08-28 Focus Dgi Ltd Vision panel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9888B (en) * 1990-01-13 1994-02-23 Furse Lifts Limited Lift door assembly
JP2512337B2 (ja) * 1990-04-27 1996-07-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窓付き扉
JPH06144760A (ja) * 1992-11-02 1994-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用窓付扉
JP3248670B2 (ja) * 1996-06-28 2002-01-21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防火合わせガラス板の取付構造
DE10003661A1 (de) * 2000-01-28 2001-08-09 Berthold Pesch Türblatt für Aufzüge
DE20006159U1 (de) * 2000-04-04 2000-07-06 AMFT Ritschel GmbH, 85521 Riemerling Rahmenblatt
JP2006124040A (ja) * 2004-10-26 2006-05-18 Fujitec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ガラス窓付きドア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40565A 2003.02.13
JP特开2006-124040A 2006.05.18
JP特开平6-144760A 1994.05.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203759B1 (ko) 2012-11-21
EP2239223A1 (en) 2010-10-13
EP2239223A4 (en) 2013-10-30
JPWO2009072202A1 (ja) 2011-04-21
CN101878177A (zh) 2010-11-03
JP5188509B2 (ja) 2013-04-24
HK1148722A1 (en) 2011-09-16
KR20100063138A (ko) 2010-06-10
WO2009072202A1 (ja) 2009-06-11
EP2239223B1 (en) 2015-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8177B (zh) 电梯层站门
SG134285A1 (en) Panel particularly for providing explosion-resistant curtain walls
CN209444170U (zh) 一种新型隔热断桥铝合金一小时耐火窗
CN102184806A (zh) 多用途继电器
US20160167928A1 (en) Elevator landing door arrangement
CN106796363B (zh) 显示装置
JP2010077626A (ja) 持ち出しタイプかつ上下二辺支持タイプのパネル手摺における安全装置
KR20160062513A (ko) 투명 난간 중간 매입형 이중창호구조
AU2005298593A1 (en) Glass-darkening system which is suitable for windows and similar
CN212225037U (zh) 一种住院楼用防卡死的消防通道用防火门
CN211448365U (zh) 一种金属门窗防撞护角
JP4981583B2 (ja) 間仕切パネル
KR102664809B1 (ko) 도어용 살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도어
KR200212482Y1 (ko) 투시창이 형성된 방화문
CN202451022U (zh) 一种可开启式防盗窗
CN208137780U (zh) 耐火窗连接结构
CH678202A5 (zh)
JP7296816B2 (ja) 隠し框外動片引き窓の防火構造
JP2018099488A (ja) 防煙垂壁
JP2007032132A (ja) 不燃性引戸装置
EP1120504A3 (de) Fassade oder Glasdach in Brandschutzausführung mit einer aus vertikalen und horizontalen Profilen bestehenden Tragkonstruktion
CN215828114U (zh) 一种电梯轿壁
CN209136020U (zh) 开放式收银柜台
CN206128381U (zh) 单元式玻璃幕墙的实体防火裙墙
CN213710881U (zh) 一种断桥铝合金防火窗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487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4872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