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00B -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00B
CN1018700B CN 88103414 CN88103414A CN1018700B CN 1018700 B CN1018700 B CN 1018700B CN 88103414 CN88103414 CN 88103414 CN 88103414 A CN88103414 A CN 88103414A CN 1018700 B CN1018700 B CN 10187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bacterium
block
basidiomycetes
culti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8810341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198A (zh
Inventor
久保好政
本藤昌雄
田中正志
朝日明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kita KK
Original Assignee
Akit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kita KK filed Critical Akita KK
Priority to CN 88103414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8700B/zh
Publication of CN1038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98A/zh
Publication of CN10187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00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可以像牛扒一样用刀叉食用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它包括(1)将培养基装填入栽培瓶内;(2)在培养基中钻打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用的孔道;(3)将培养基灭菌;(4)在培养基上对种菌进行植菌以培育菌丝;(5)培育菌丝以后,除去部分种菌,形成栽培床;(6)形成栽培床后,在生长室中繁殖菌丝,在载培床上生成许多突状菌丝组织的原基;(7)原基生成后,在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条件下,抑制子实体生长,使原基生长肥大,集结在一起。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具体而言,是使由栽培床产生的原基生长肥大,与此同时抑制蘑菇的伞状和茎状部分的生长,藉此而形成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传统的人工栽培包括以下步骤。
将包括有适量锯屑、稻糠等的培养基装入栽培容器,例如广口瓶中;
将栽培瓶加热灭菌;
接种要栽培的种菌;
使子实体发芽;以及
使它们生长成为蘑菇。
上述的人工栽培方法适用于以下种类的蘑菇,例如:香蕈〔Lentinus edodes(BERK.)SING〕(后文中称之为香蕈),Shirotamogitake〔榆树离褶伞属Lyophyllum ulmarium(BULL.ex FR.)KCHNER〕(后文中称为Shirotamogitake),侧耳属〔Pleurotus ostreatus(JACQ.ex FR.)QUEL.〕(后文中称为侧耳属),火菇属〔Flammalina velutipes(CURT.ex FR.)SING.〕(后文中称为火菇属)等等,它们已作为市售商品。
由前述人工方法栽培蘑菇的形状因栽培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都与天然生长的几乎相同。也就是说,我们所食用的所谓蘑菇是指称为子实体的部分,这种子实体通常具有直径很小的茎部,并在该茎部上形成一个伞状部分。
这种子实体(蘑菇)都很小,通常是切成片作为烹饪材料。所以,烹饪技术和使用量都受限制。
最近发现了蘑菇的防癌功能,所以在不损失其有效成分条件下多吃一些蘑菇对健康是有良好效果的。
本发明的发明者有鉴于此,而作出一种设想,是否可以用蘑菇作为更多种食品的烹饪材料,特别是能否象吃牛扒那样用刀和叉大量食用蘑菇。经过种种研究后,终于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菌丝集结的块状担子菌的有效栽培方法。
本发明方法栽培的块状担子菌具在平行集结的菌丝,使各种调味料能够很好地渗入其中进行调味。而且味美,牙齿咀嚼感觉独特,可用作优良的健康食品,还可期望有防癌的效果。此外,用它们烹饪成的食品能象吃牛扒一样,用刀和叉大量而方便地食用。
本发明涉及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a)将培养基装填入栽培瓶内;
(b)在培养基当中钻打一种供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用的孔道;
(c)对培养基进行杀菌;
(d)在培养基上接种种菌,进行菌丝的培养;
(e)在完成培养之后,将一部分种菌移开,以形成栽培床;
(f)形成栽培床以后,在生长室中繁殖菌丝,使栽培床上生成许多突出状的菌丝组织的原基;
(g)在原基生成后,在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条件下,使子实体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使原基生长肥大,并使之集结于一起。
本发明的目的和实施方法可从以下的实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案今以实例及附图说明之:
图1是本发明的典型块状担子菌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纵剖视图;
图3是在栽培瓶中装入培养基并打有一孔道供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用状况下的剖视图;
图4是在该培养基上对种菌进行植菌后的剖视图;
图5是除掉部分种菌后的剖视图;
图6是一种成形用圆筒的透视图;
图7是在栽培床上生长原基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将栽培瓶倒放在一个容器中的剖视图;
图9是打有一孔道的部分剖视图,该孔道的上部直径较大,供接种和流通空气用;
图10是该栽培床中部隆起似山峰,并使培养基的上缘部分露出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一种打孔工具的剖视图,该孔起植菌及流通空气的作用。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按如下详述并参照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块状担子菌。
状块状担子菌10的根部切成为切割面12,顶面形成象花椰菜或花茎甘蓝的表面。换句话讲,形成了无数芝麻状的小瘤或粒,或者象珊瑚的细杆伸出。这些细杆是使普通蘑菇的茎部分和伞状部分的生长受到极大抑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们完全不具备茎部分和伞状部分的外形。并且至少用肉眼看不到有似皱边的孢子放出部分,这些孢子放出部分通常生长在普通蘑菇伞状部分的背面。
本发明的该种块状担子菌是由集结的菌丝组织形成一个大块,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并不形成由培养基(在以后的叙述中称为原基)表面伸出的茎部分。
如图2的剖视图所示的菌块剖面10,是由底面到顶面平行伸展的无数菌丝集结而成,因此它的外表象剖开的甘贝组织。
在本发明中,该种块状担子菌是在抑制子实体发芽的条件下,通过 该原基的集结而生长成大块菌丝组织。
这种块状担子菌的大小取决于生长条件和生长容器等等,直径约为10cm,厚度约为3cm。其重量约为50-80g。颜色为白色或淡灰色。
请注意担子菌的品种并无限制,但通常使用的有侧耳属,Shirotamogitake,香蕈及火菇属等种菌。
作为产品出售时,顶面可以经过切割,以除掉那些细杆,而且让顶面也成为切割面的形式出售。
并且产品的外观可以象图1所示的圆柱状,也可以如后述在生长过程中成为多边形柱状。
本发明的该种块状担子菌10的外形似一个大块,并且它的菌丝形状是从底至顶方向大致互相平行,象甘贝的剖面那样,于是可以象吃牛扒那样用刀和叉来食用,并且由于使调味料渗透良好,所以调味效果很好。它对于牙齿有特别的咀嚼感,所以可以成为有良好调味的美味食品。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并且预期有防癌的医疗作用,等等。
下面叙述对比试验结果。
将按后述方法生长的侧耳属块状担子菌,按与切割面平行方向切成片,加黄油焙烤,然后与另外烤熟的牛肉排和蔬菜色拉一起摆在盘中。由50人使用刀和叉进行品尝试验。请注意,对比样品是具有细茎部和大伞状部的普通侧耳属,并沿纵向切片,加黄油焙烤,也与另外烤熟的牛肉排蔬菜色拉一起摆在盘中。
对牙齿有良    有良好    有良好    能习惯用刀
好咀嚼感    味道    颜色    、叉食用者
本发明的    50    40    30    50
块状担子菌
对比的侧    0    10    20    0
耳属样品
下面叙述该种块状担子菌的一种栽培方法。
该栽培方法属于瓶中人工栽培法。使用广口玻璃瓶或塑料瓶等(最好口径为65-75mm)。
培养基是由锯屑和稻糠组成:其容量比例为10∶1-2。此外,在培养基中加入水〔约63%(重量)〕,并充分拌匀以调制培养基。请注意,可以加入诸如蔗渣、大豆粉、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并且可用糙米、小麦、玉米、粟、稗子等谷类代替锯屑和稻糠。
将培养基调制好以后,将之装入如图3所示的栽培瓶18中,应用适当的棒状工具(未示出)在该培养基中心部位穿孔道20,用于植种和流通空气。对于口径67mm、容量1000cm的栽培瓶18,培养基16的装入量约为670g。
请注意,培养基16的填入量要达到栽培养18的颈部22的下边,并且培养基的上部要装的比下部更压实一些。接着,在栽培瓶18的瓶口部分配上一个盖(未示出),然后将瓶18放在适当的灭菌锅中(未示出),进行水蒸汽灭菌。
灭菌之后,将栽培瓶18从锅中取出并冷却。将瓶盖取下,将种菌24装在瓶颈部22进行植菌。再把瓶盖盖上,将栽培瓶放在栽培室(未示出)中使之生长菌丝。
种菌24是预先在其他培养基中栽培的优良品种,在这些菌丝繁殖之后,把该培养基打碎而成为种菌。用常规法人工栽培蘑菇时,种菌接种量约只10g;本实施方案中,培养基中种菌24的接种量约为30g。栽培瓶18的瓶颈部22几乎被种菌24填满。用棒状工具(未示出)将种菌24压实,增大其密度。
栽培室的温度和湿度取决于菌丝种类,例如,对于侧耳属来说,温度应为约20℃和湿度约75-80%。
关于栽培时间,对于侧耳属约为25天。
到栽培期终了,在该培养基中繁殖了大量白色菌丝。
在栽培之后,除掉部分菌丝,使栽培床位于瓶颈22部位,要在瓶口之下2-5mm(见图5)。然后将栽培瓶18移到生长室(未示出)。该生长室最好保持黑暗,并有通风设备,以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设备。
在生长室的初期应实行全面通风换气。亦即要输入大量新鲜空气使菌丝更多增殖。其后,在培养基表面的菌丝向上突起,产生由菌丝组织构成的原基28。
在本发明中,在产生原基28之后,将上部直径较大的成形圆筒26安装在该瓶瓶口处(见图7)。这种成形圆筒26是由较软和有弹性的塑料板制成,它们的末端部分可以如图6那样互相重叠,而重叠部分可以利用开启力克服其弹性而打开。在把成形圆筒26装在栽培瓶18的瓶口处之后,将生长室的环境条件改变为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以抑制菌丝的生长。为将该环境改变为如上所述条件,须向生长室中积极送入二氧化碳,保持稳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例如约为5000ppm。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菌丝由于自身的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于是使生长室成为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的状态,从而抑制了菌丝的生长。当然,在无氧情况下菌丝将会灭绝,所以需要适当的通风。
请注意,本发明的各发明者是将栽培瓶18以倒置方式放在生长室中,用以代替向生长室中积极通入二氧化碳。将多个培养瓶18放在容器30中,例如一个容器放16瓶,然后将它们放在生长室。这些栽培瓶是以倒置方式放在容器30中。把一张有许多小孔32的塑料薄膜34铺在容器30的内底面上,然后把栽培瓶18倒放在塑料薄膜34上。也就是成形圆筒26的开口部分与塑料薄膜的上表面相接触。在此情况下,最好用一开孔板套住那些倒放在容器30中的栽培瓶的中部,防止瓶子翻转。
当把这种栽培瓶18倒放之后,成形圆筒26就被塑料薄膜封住,于是与生长室的空气流通只有靠塑料薄膜34上的小孔32和容器30上的孔。因 此,向成形圆筒内部的空气流通是小量的。在成形圆筒26中,由于菌丝的呼吸而放出二氧化碳,以致达到二氧化碳过剩的状态,于是来自菌丝的二氧化碳与来自小孔32的内部空气逐渐达到平衡,从而保持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的状态。
因此成形圆筒26的内部空间只是自然地保持在上述状态,而生长室可以只进行正常通风而无需特别控制,十分方便。这些原基就力图伸展到成形圆筒26的富氧的进口处。在此情况下,正常的生长形成子实体的作用就不会发生,因为生长室内部保持黑暗,并且成形圆筒26内部空间也是保持在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条件,于是原基的菌丝就生长,并且相邻的原基逐渐增厚而互相靠近。最后,这些菌丝互相集结并膨胀充满成形圆筒26的内部空间。
按照上述过程而形成块状的担子菌。它们的外形取决于成形圆筒26的内部空间形状。
生长所需时间取决于种菌的类别,如果是侧耳属,在原基物生成之后需要15天。关于生长条件,生长室要保持约15℃至第10天,然后降温至约10℃至收获为止;湿度保持约95%至7天左右,然后在第8-10天下降至约90%,然后进一步下降至70%,至收获为止。
在生长的初期保持生长室温度和湿度较高,然后又逐渐下降,是为了在生长初期和中期加快菌丝生长,以便缩短生长期,而在生长的后期要借助于抑制菌丝生长而不是促进生长,以提高块状担子菌的密度和硬度以防它们腐化和延长它们的寿命。
当块状担子菌已经胀满于成形圆筒内部空间时,即将成形圆筒26从栽培瓶18的瓶口处取下。然后沿着瓶口部分,用刀切取块状担子菌。
所得块状担子菌的顶部表面似花椰菜或花茎甘蓝。另外也可以把它的顶面再切一次,使顶、底表面都呈切面状而有良好外观,适于上市出售。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采用除掉部分种菌24的方法使栽培床面低于瓶口2-5mm,但可以视不同情况使床面更低,例如达到培养基的上表面。
此外块状担子菌的根部也可以保留从瓶中拔出的原状而不必做成切面形状。
下面详细叙述在灭菌之后的栽培瓶18中植种的种菌。
所用的是优良种菌,并且是事先在上述的培养基中栽培成的。是将其中完成栽培的培养基打碎后形成的种菌。在常规人工栽培蘑菇时,所用的种菌粒度较大,直径为5-8mm。若种菌打碎成太小颗粒,种菌体就分割太小,使该种菌的生命活力减弱,从而需要很长栽培期,不能得到良好形状的子实体。但是,在本发明中宁可将种菌打碎到比较细。亦即最好使种菌的生命活力减弱。
最适宜的种菌是粒度小于2.5mm的种菌占60%(重量)和粒度大于2.5mm、小于4.5mm的种菌占40%(重量)的混合物。当然,在一般打碎种菌时,亦会混入粒度大于4.5mm的种菌,但其重量百分比最好低于10%。
将按上述制备的种菌填入到栽培瓶18的颈部22,并将之压实以增大其密度。由于应用了粒度小的种菌,并且在接种时将之压实,可使颗粒间的间隙较小,防止在栽培过程中水分从培养基散开。在栽培之后,将一部分种菌除掉,以便在瓶颈22的低于瓶口2-5mm处构成一个栽培床。在除掉一部分种菌之后,将栽培瓶18移到生长室内,并增加氧供应量,使种菌加速繁殖,生成原基28,关于这一步的要点,是由于种菌一经打碎成细粒,并且在除掉了部分种菌而形成的栽培床覆盖上菌丝之时,菌丝就会从这个床的整个面上均匀向上生长,并且相互间集结在一起。在此时,象细粒状突向该表面的一部分菌丝团,就是由菌丝组织组成的原基28。
经过从栽培床整个表面向上生长菌丝而生成原基之后,保持生长室 如上所述的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状态,于是这些菌丝就平行且伸直向上生长,由于它们的生命活力弱而不会发生互相缠结。
如果种菌颗粒大时,菌丝的生命活力就强,于是菌丝就互相沿桥接的方向生长,结果这种块状担子菌的菌丝就相互缠结在一起。
在互相缠结的情况下,对牙齿的咀嚼感会变差,而且不能得到良好味觉。
这些菌丝如上所述几乎全都平行伸展时,那么它的味感就象高级牛肉。
在图9示出制备培养基的另一实施方案。
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在培养基16中为植菌和流通空气所打的孔道20要有较大直径。此外围绕孔道20的较大直径部分的培养基A的上部表面被调整到瓶颈的中段,并且该孔道的较大直径部分的内底面与图3中培养基16的表面高度相同。在相当于孔道20的较大直径部分的底部的那一部分培养基,以及栽培瓶瓶肩部分的培养基都要比其他部分填得更紧实一些。
在此实施方案中,种菌24也是填装约30g,把瓶颈部分填满,并且也适当压实。
在完成载培阶段后,在除去一部分种菌时最好使这个栽培床在中心部分稍稍隆起,并且让它的边缘部分能露出培养基A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空气流通是通过栽培瓶18的内表面与培养基16外表面之间由于培养基收缩所形成的间隙。因此,该栽培床边缘地带的种菌的功能比其中心部分的活动能力更高,所以所形成的块状担子菌可能在上面的中心部位有凹陷。
但如前所述,在培养瓶瓶肩部分的培养基填装很紧密,所以瓶颈部分22的内壁与该处的培养基外壁表面不太容易发生分离。即或是该处由于分离而使空气很流通,使该部分培养基A暴露在外,并且由于除掉 部分种菌而使种菌被打碎,以致该处种菌的生命活力弱,所以生长速率仍将很慢。因此,仍然可以得到上面中心部位稍稍隆起的优等块状担子菌。
请注意,若培养基A的这个部分填装比较松软,于是很容易跟随该种菌24,并且当种菌24受到适当压紧时,它就可以被适当压缩。
在种菌24和培养基16之间的接触面很大,因为种菌24是填装在孔道20中,如上所述它的上部形成较大直径的部分。
当菌丝从栽培床的表面生长出来时,虽然是在缺氧条件下,但因床面的氧量大于培养基内部的氧量,所以菌丝在种菌24内的生长程度高于在培养基16中的生长程度。在生长程度上的这种差别使得在种菌与培养基交界面附近发生种菌24的底面与培养基的剥离,由于菌丝从栽培床面生长的生长力而使这些种菌向上提起,所以有时会在种菌底面和培养基之间形成一个空腔。如果产生了这个空腔,则当沿栽培瓶18的瓶口切下这块块状担子菌时,则有培养基附着在切开面上,使这块产品的外观很不好。
但如上所述,在种菌24和培养基16之间的接触面很大,连接两者的菌丝数目很多,所以它的好处是这两者之间不会发生分离。
图11所示是在培养基16中打出孔道20的一种打孔工具,该孔道如图9所示,其上部是较大直径部分。
这种打孔工具有一个边缘施压器40,它的形状象一个有底的浅圆筒盖,通过向培养基的上边缘部分施压,以形成培养基A部分,并且这个部件是位于杆38的适当位置;还有一个中心施压器42,它的下部呈倒装的锥体-梯形形状,用于对培养基的上部中心部位施压,并且这个部件是安装在边缘施压器40的下边。
边缘施压器40可以沿杆38移动,并且通过弹簧44连接到固定在杆38上的固定件46上,弹簧两端分别固定在边缘施压器40和固定件46上。
所以,使打孔工具36插入培养基16中,便可以打出预定形状的孔道20。同时,通过弹簧44对边缘施压器40的回拉作用,使得培养基A部分的填装比其他部分更松软。
另外,利用中心施压器42的斜锥面,使相当于栽培瓶的瓶肩部分的培养基还受到向外的填压力,所以这里比别处填装更紧密。
由于中心施压器42和固定件46都可以沿杆38移动位置,所以通过改变它们的位置可以改变孔20的形状。
请注意,如果中心施压器42的底面和周围面都形成不平整的表面,则孔道20的较大直径部分的内表面也会形成不平整面,结果使种菌24与培养基16间的接触面加大而带来有利效果。
以上详细描述了优选实施方案,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实施方案局限,当然可以在不违反本发明精神实质条件下允许有变通的方法。
下面叙述侧耳属块状担子菌载培方法的具体实例。
(栽培实例)
将主成分为锯屑和稻糠的培养基调节含水量至约63%。
使用口径67mm,容量1000cc的广口塑料栽培瓶,装入约670g该种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中如图1所示,打出供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的孔道。
然后在栽培瓶上配上盖子,并放在灭菌锅中进行水蒸汽灭菌。
冷却后,除下瓶盖,接种约30g侧耳属种菌,并轻轻加压。该种菌是预先培育的,然后把该种菌和培养基一起打碎成颗粒状。直径约2.5mm的颗粒数量最多,将直径大于4.5mm的颗粒除去。
在植菌之后,将栽培瓶放在栽培室中,温度为19-21℃,湿度为75-80%。经过约25天后,在整个培养基中繁殖了白色菌丝。
然后用刮刀将部分种菌除去,在瓶口下边约3mm处形成栽培床面。将栽培瓶放在生长室中,保持温度约15℃,湿度接近100%,同时用良好通风保持富氧条件,这时菌丝进一步繁殖覆盖了栽培床,在约第10天生 成了原基。
接着立即在栽培瓶瓶口装上如图6所示的成形圆筒,然后在网篮底部铺上有许多小孔的塑料薄膜,把这些栽培瓶例置在篮内。将生长室内湿度降低到约95%。这个成形圆筒的内表面只是通过装瓶子的容器的孔和塑料薄膜上的小孔与生长室连通,所以是处于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条件下。因此而抑制了子实体的生长,并且使原基生长而互相集结在一起,同时膨胀到成形圆筒的整个内部空间,成为一个块状的担子菌。
在收获时,将这个成形圆筒从瓶口部分取下,用刀沿瓶口将菌块切下,于是菌块的底边是切成的面,而上面形成似花椰菜或花茎甘蓝的表面。每一瓶的收获量平均为75g。
请注意,生长室内的温度逐渐降低,收获期温度降至约10℃,湿度调节到约75%。
此外,植菌和流通空气用的孔道制成图9所示的形状,它的上部是较大直径部分,使得种菌和培养基不至互相剥离。
除侧耳属之外,应用Shirotamogitake种菌也获得了块状担子菌。

Claims (9)

1、一种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a)将培养基装填入栽培瓶内;
(b)在培养基当中钻打一种供植菌用和流通空气用的孔道;
(c)对培养基进行杀菌;
(d)在培养基上接种种菌,进行菌丝的培养;
(e)在完成培养之后,将一部分种菌移开,以形成栽培床;
(f)形成栽培床以后,在生长室中繁殖菌丝,使栽培床上生成许多突出状的菌丝组织的原基;
(g)在原基生成后,在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条件下,使子实体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使原基生长肥大,并使之集结于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所述栽培瓶是一种广口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在所述的培养基中钻打供植菌和空气流通用的孔道时,要使该孔道形成上部直径比下部直径大的形状,装填培养基时,使围绕在上述较大直径部位周围的培养基装填的比其它部位的更为松软,而且使培养基的上表面位于所述栽培瓶颈部的中段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所述种菌是使用预先用培养基培养菌丝,然后打碎成粒状,而且其粒度小于4.5mm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在所述原基生长肥大阶段,将一种上部直径大于广口瓶瓶口直径的成形用圆筒装在该瓶口上,使菌丝在所述成形圆筒中生长,并按照该成形圆筒的内形形成菌丝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在所述菌丝块沿着所述成形圆筒内面生长肥大以后,将成形圆筒从该瓶口取下,并将所述菌丝块沿该瓶口切下,从而收获到根部呈切割面的块状担子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将一部分种菌移除,使所述栽养床表面位于瓶口下面2~5mm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其中,移开部分种菌时,使所述栽培床的中心部位略高于其边缘部位,并使所述培养基的表面暴露出来,所述培养基的边缘部份被装填的比较松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块状担子菌的培养方法,其中,将所述载培瓶倒置在有若干小孔的支持体上,以减少空气通过这些小孔流通至所述成形圆筒的空气量,通过这些小孔使成形圆筒的内部空间在原基生长肥大阶段形成缺氧和二氧化碳过剩的条件。
CN 88103414 1988-06-03 1988-06-03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Expired CN10187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88103414 CN1018700B (zh) 1988-06-03 1988-06-03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88103414 CN1018700B (zh) 1988-06-03 1988-06-03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98A CN1038198A (zh) 1989-12-27
CN1018700B true CN1018700B (zh) 1992-10-21

Family

ID=4832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88103414 Expired CN1018700B (zh) 1988-06-03 1988-06-03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7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84735B (zh) * 2015-01-16 2017-12-05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悬挂式田间育秧播种机高度调整用支撑滑板装置
BR112020009426A2 (pt) * 2017-11-14 2020-11-03 Ecovative Design Llc homogeneidade aumentada de biopolímero micológico desenvolvido em espaço vazi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98A (zh) 1989-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S63276484A (ja) 糸状菌類用合成基質
CN101292604A (zh) 棕色蟹味菇的一种高产栽培方法
US4370351A (en) Process for enriching the protein content of food and feedstuff and products thereof
EP0340356A1 (en) A block-formed basidiomycete and a method of cultivation for the same
CN101292602B (zh) 白色蟹味菇的一种高产栽培方法
CN1018700B (zh) 块状担子菌的栽培方法
CN110495350B (zh) 一种珊瑚黑木耳高产栽培方法
Pardo-Gimenez et al. Supplementation of high nitrogen Agaricus compost: yield and mushroom quality
CN107114117A (zh) 一种白芦菇的栽培方法
Nikšić et al. Farming of medicinal mushrooms
CN1207240A (zh) 人工栽培香蘑的培养基原料及其制作方法
JPH02156828A (ja) シイタケの人工栽培方法
KR102281942B1 (ko) 상황버섯 배지 제조방법
CN103314775A (zh) 一种杏鲍菇的培育方法
JP2004147545A (ja) ヌメリツバタケモドキの栽培方法
JP2008271957A (ja) ハナビラタケ、及びベータグルカンの生産方法。
JP3840117B2 (ja) 昆虫飼育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3297325A (ja) 食用茸の菌糸を増殖熟成してなる培地食品
Brenneman et al. The Edibility & Cultivation of the Oyster Mushroom
JPH025854A (ja) 食品用菌塊及びその栽培方法
CN108522142A (zh) 一种木耳栽培方法
JPH0284150A (ja) 菌塊食品およびその栽培方法
WO1980000400A1 (en) Process for enriching the protein content of food and feedstuff and products thereof
JP2023060511A (ja) 椎茸栽培用の菌床
JPH0576242A (ja) 担子菌栽培方法及び該方法に使用する種菌及び菌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