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9779B - 流体入口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入口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69779B CN101869779B CN201010166954.1A CN201010166954A CN101869779B CN 101869779 B CN101869779 B CN 101869779B CN 201010166954 A CN201010166954 A CN 201010166954A CN 101869779 B CN101869779 B CN 10186977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
- fluid entrance
- entrance device
- mass transfer
- director el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3/00—Distillation or related exchange processes in which liquids are contacted with gaseous media, e.g. stripping
- B01D3/008—Liquid distribut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eparating Particles In Gases By Inertia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传质设备(4)的流体入口装置(1),该传质设备(4)具有隔离于环境的内部空间(5),该流体入口装置(1)包括用于将流体(7)输送到传质设备(4)的内部空间(5)中的通道(6)。流体(7)包含气体(8)和液体(9)。通道(6)包括多个导向元件(2),使得通过每个导向元件(2)可产生流体(7)的部分流(10),且部分流(10)可经由所述导向元件(2)被导入内部空间(5)。所述导向元件(2)包括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所述第一端(11)制成为用于使所述通道流出的流体(7)的部分流(10)岔出的偏转元件(3),所述第二端(12)与所述第一端(11)相对布置,其中所述流体(7)的所述部分流(10)可从所述第一端(11)流至所述第二端(12)。所述导向元件(2)具有迎流侧(13)和背流侧(14)。捕获元件(15)设置在所述第二端(12),所述捕获元件(15)围绕所述第二端(12)布置,使得在所述迎流侧(13)和所述捕获元件(15)之间形成开口(16),其中弓形部分(17)毗邻所述开口(16)并且其中在所述背流侧(14)与所述导向元件(2)连接的部分(18)毗邻所述弓形部分(17),并且其中所述部分(18)与所述第二端(12)成角度(19)。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传质设备的流体入口装置。这种流体入口装置适于将气体和液体的混合物引入传质设备。
背景技术
WO2006122940已经公开了这样的流体入口装置。在该文献中示出的流体入口装置用于将液体和气体的混合物引入柱内,该流体入口装置包括具有入口端的流动通道以截取液体和气体的混合物。该流动通道内包含多个弯曲的导向元件,这些导向元件在流动通道内彼此前后布置。每个导向元件都具有突出到流动通道内的流体截取部分和指向外部的弯曲部分。相邻导向元件的弯曲部分形成出口通道。弯曲部分形成位于出口通道端部的液体捕获通道。
液体捕获通道用于收集混合物中的液体并将该液体与气体分离。在这方面,已经表明当将液体捕获通道形成为相对于竖直柱轴线倾斜时,能阻止已经被分离的液体被再次携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尽可能低地保持流体入口装置的压力损失,与此同时,能够避免流体流中的气体携带。
该目的由一种用于传质设备的流体入口装置实现,该传质设备具有隔离于环境的内部空间,该流体入口装置包括用于将流体输送到传质设备的内部空间内的通道,其中流体包含气体和液体,其中通道包括多个导向元件,使得通过每个导向元件可产生流体的部分流,且部分流可经由所述导向元件被导入内部空间,其中所述导向元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制成为用于使从所述通道流出的流体的部分流岔出的偏转元件,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布置,其中所述流体从所述第一端流向至所述第二端,所述导向元件具有迎流侧和背流侧,其中捕获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流体入口装置的的特征在于,所述捕获元件围绕所述第二端布置,使得在所述迎流侧和所述捕获元件之间形成开口,其中弓形部分毗邻所述开口,并且其中在所述背流侧与所述第二端连接的部分毗邻所述弓形部分,并且其中所述部分与所述第二端成角度。
特别地,所述角度形成为锐角。该角度达到30°至75°,特别优选地,达到40°至60°。
特别地,毗邻弓形部分的部分可制成为平的部分。根据另一可替代的实施例,该部分的外表面还可具有凹曲度。该外表面是该部分的远离背流侧的表面。
弓形部分围绕导向元件的第二端以一半径延伸。弓形部分的所述半径最大达到导向元件第二端的壁厚的5倍,优选最大达到该壁厚的3倍。
弓形部分具有入口边缘。沿着迎流侧流动的流体被入口边缘分成在弓形部分外部流动的气体流和流过入口边缘和导向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隙的液体流。因此该间隙制成为在入口边缘和导向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隔。
弓形部分的入口边缘和导向元件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隔最大达到导向元件第二端的壁厚的3倍,优选最大达到第二端壁厚的1倍。
捕获元件沿着连接件与导向元件连接。
至少由捕获元件的弓形部分形成中空空间,其中第二端延伸超过连接件并进入中空空间。
在弓形部分和开口之间设置有第二部分。特别地,开口可制成为狭缝。
通道优选布置成使得传质设备的内部空间被该通道分成第一部分区域和第二部分区域。第一部分区域和第二部分区域位于通道的外部。传质设备在第一部分区域和第二部分区域没有装备,使得第一部分区域和第二部分区域形成开口,在传质设备的内部空间内流动的流体能通过这些开口从通道外部侧向地流过通道。第一部分区域由传质设备的内壁和通道限定;第二部分区域同样由传质设备的内壁和通道限定。特别地,第一部分区域和第二部分区域覆盖传质设备的内壁和通道之间的大小相等的两个截面面积。由此确保在传质设备内部空间中流动的流体均匀分布。
通道具有基部元件、顶部元件以及第一侧部元件和第二侧部元件,其中导向元件布置在侧部元件中的至少一个上。导向元件的这种布置使得能够从应该进入传质设备的流体中进行液体和气体的分离,并确保气体在传质设备的内部空间中的均匀分布。
根据优选实施例,第二端具有外边缘,该外边缘与所述传质设备的轴线成锐角。该锐角在10°到45°之间,优选为在25°到30°之间。捕获元件具有与外边缘基本上相同的斜度,使得流体所携带的液体被导向基部元件的方向并进入设置在其下方的传质设备的内部空间。如果角度是0°,即捕获元件布置成使得收集通道竖直对齐,则液体会以90°的角度冲击捕获元件且从捕获元件反弹。这意味着液体在中空空间中形成喷雾,并被流向顶部元件的方向的气体向上携带。可通过倾斜捕获构件阻止气体携带液体。气体和液体都沿着捕获元件被导向基部元件的方向,其中液体在弓形部分的壁处聚集并形成液体流(rivulet)或小微滴在壁上凝聚成足够大的液滴,使得从底部到顶部流过传质设备的气体发生携带的程度大大降低。
第二端包括第一部分端和第二部分端,其中第一部分端从第一部分端点延伸到第二部分端点,而第二部分端从第三部分端点延伸到第四部分端点,其中边缘在第二部分端点和第三部分端点之间延伸。
在第一部分端点、第二部分端点和第三部分端点之间形成三角形。相应的捕获元件围绕第一部分端和第二部分端布置。
捕获元件可由覆盖元件闭合(closable)。由此避免液体被副流携带,所述副流在弓形部分内部向着顶部元件的方向流动并在传质设备的头部的方向上离开捕获元件。
在传质设备的纵向轴线和第二端之间可形成角度。
根据优选实施例的覆盖元件包括向上弯曲的侧边缘。
一种传质设备,其包括根据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流体入口装置。且该传质设备尤其制成为蒸馏塔。
特别地,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用于在真空下运行的传质设备。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解释本发明。这些附图包括:
图1示出了带有根据本发明的流体入口装置的柱;
图2示出了根据图1的流体入口装置的细节;
图3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流体入口装置的细节;
图4的曲线图示出了针对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和现有技术的方案,所携带液体部分之间的比较结果;
图5的曲线图示出了针对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和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方案,所携带液体部分之间的比较结果;
图6的曲线图示出了针对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和现有技术的方案的压力损失的比较;
图7示出了携带液体部分对流动参数的依赖性;
图8示出了不带顶部元件的流体入口装置的俯视图;
图9示出了包括捕获元件的导向元件的端部的细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用于传质设备4的流体入口装置1。传质设备可被制造成具有被隔离于环境的内部空间5的容器。第一流体在内部空间5中从其入口流入传质设备直到传质设备的头部。当流体流过传质设备时该流体可以传质。为了实现传质,使该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接触,该第二流体以从传质设备4的头部到贮液槽的逆流流过内部空间5。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相互接触使得在接触点发生传质。这些接触点可被布置为传质设备4内部空间内的其它装备(在图中没有示出),且这些装备使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相互接触。
用于第一流体(出于简化原因在下文中将称为流体7)的流体入口装置1可布置在容器壁上的任何需要的位置。流体入口装置1包括用于将流体7输送到传质设备4的内部空间5中的通道6。通道6例如可制造成带有圆柱形截面的管。根据图1的实施例,通道6将传质设备4的内部空间5分成第一部分区域46和第二部分区域47。第一部分区域46和第二部分区域47都位于通道6外部;关于这点,参见图8,其示出了流体入口装置1的俯视图。传质设备4在第一部分区域46和第二部分区域47没有装备,使得第一部分区域46和第二部分区域47形成开口,在传质设备4的内部空间5内流动的流体能通过这些开口从通道6外部侧向地流过通道6。第一部分区域46由传质设备4的内壁44和通道6限定;第二部分区域47同样由传质设备4的内壁44和通道6限定。特别地,第一部分区域46和第二部分区域47覆盖传质设备4的内壁44和通道6之间的大小相等的两个截面面积。由此确保在传质设备4内部空间5中流动的流体均匀分布。
流体入口装置1包括基部元件25、顶部元件26以及第一侧部元件27和第三侧部元件28。顶部元件26在图1中仅示出一部分以提供流体入口装置1的内部空间的视图。顶部元件26从通道6延伸直到封闭元件39。根据图1,封闭元件39由两个导向元件2形成,在这两个导向元件之间可保持有窄间隙。顶部元件26、基部元件25和封闭元件39都可制成为薄壁板,特别地,这些薄壁板不包含任何开口。
第一侧部元件27或第二侧部元件28中的至少一个包含多个导向元件2。特别地,侧部元件27、28能由多个导向元件2制成,其中两个相应的导向元件彼此相对布置。这些导向元件2彼此间隔布置使得在相邻的两个导向元件2之间形成相应的流体出口通道40。可借助每一导向元件2产生流体7的部分流10,并且部分流10可经由导向元件2导入传质设备4的内部空间5。
流体7包含气体8和液体9。液体9可以以微滴的形式分布在气体8中。导向元件2包括第一端11,第一端11被制成为偏转元件3或由偏转元件3毗邻以使从通道6出来的流体7的部分流10岔出。由于偏转元件3而发生部分流10的偏转。特别地,偏转元件3可以是薄壁板元件(尤其是金属片元件)并围绕竖直轴线弯曲。
气体8中分布的微滴沿偏转元件3的偏转要小于气体8的偏转,使得可以在导向元件的迎流侧(luff side)13附近形成增大了浓度的微滴。迎流侧13可理解为导向元件2的面向部分流的一侧。背流侧(1eeside)14是导向元件2的与迎流侧13相对的一侧。
导向元件2包括与第一端11相对布置的第二端12。流体7的部分流10从第一端11流向第二端12。捕获元件15设置在第二端12。捕获元件15用于接收液体9并构造成使得很大程度上由气体8构成的部分流10以尽可能低的压力损失流入内部空间5。气体8的一小部分作为副流流过捕获元件15并向上或向下离开捕获元件15。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一个导向元件2。捕获元件15围绕第二端12布置,使得在迎流侧13和捕获元件15之间形成开口16。特别地,该开口可形成为狭缝。根据图2,捕获元件15在导向元件2第二端12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弓形部分17毗邻开口16,在背流侧14连接到导向元件2的部分18毗邻弓形部分17。部分18包括与第二端12形成的角19。该角19的达到30°一直到75°,并且包括75°在内,优选地达到40°到60°。
特别地,毗邻弓形部分17的部分18可制成为平的部分。根据图3中示出的可替代实施例,但该实施例能以同样的方式用于根据图2的导向元件2,部分18的外表面41还可具有凹曲度。外表面41是部分18的远离背流侧14的表面。
捕获元件15沿着布置在背流侧14处的连接件22连接在导向元件2上。连接件22可以是部分18的端部,该端部通过在背流侧14处的焊接连接附接在导向元件2上。连接件22还可包含与导向元件2平行的部分42。平行部分42例如通过焊点与导向元件2连接。由此使导向元件2的结构更加刚性。
弓形部分17以半径73围绕第二端12延伸。弓形部分17的入口边缘72和导向元件2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隔20最大达到第二端12的壁厚21的3倍,优选最大为第二端12的壁厚21的一倍。弓形部分17的半径73最大为5倍的壁厚21,优选最大为3倍的壁厚21。弓形部分17不必是精确的圆弧段,而可由各个圆弧段组成。因此至少由捕获元件15的弓形部分17形成中空空间23,第二端12延伸超过连接件22并进入中空空间23。液体9收集在中空空间23中并在中空空间23的壁上向着传质设备的基部流动。这些液体微滴在通过中空空间的路径上凝聚,从而形成具有更大直径或具有更大液体负荷(liquid charge)的液滴、液膜。这些液滴或液膜从捕获元件的下端43释放并落向传质设备4的贮液槽(即容器的基部),很大程度上不受部分流10的气体流8的影响。
第二端12具有外边缘29,外边缘29与传质设备的纵向轴线30成锐角31,如图1所示。特别地,角31在10°一直到45°且包括45°,特别优选为在25°一直到5°且包括35°的范围内。
根据图3所示的实施例,第二端12包括第一部分端32和第二部分端33,第一部分端32从第一部分端点34延伸到第二部分端点35而第二部分端33从第三部分端点36延伸到第四部分端点37,边缘38在第二部分端点35和第三部分端点36之间延伸。相应的捕获元件15、45围绕第一部分端32和第二部分端33布置。这些捕获元件中的每一个都按照参照图2的描述设计。如上所述,捕获元件15的部分18和捕获元件的相应部分都具有曲度。而且,平的第二部分24毗邻位于弓形部分17的在导向元件2的迎流侧13的端部。该第二部分24实现气体8的较不突然的偏转,这在高流速下尤其具有优势。
在第一部分端点34、第二部分端点35和第三部分端点36之间形成三角形。第二部分端点35因此形成局部顶点。此种类型的第二顶点由部分端33的相应部分端点形成。
第二端可包括多个部分端(图中未图解地示出),特别地,多于两个的部分端。
捕获元件15的上端能由覆盖元件49覆盖(如图9所示)以避免副流48的外流和液体向顶部元件26以高气体速度进行不期望的外流。顶部元件26可替代地或附加地起到覆盖元件49的作用。特别地,顶部元件26可包括突起,这些突起满足覆盖元件的功能。
覆盖元件26可包括向上弯曲的侧边缘71。冲击顶部元件26的液体被引导离开顶部元件,使得顶部元件26安装成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以便位于顶部元件26上的液体能够聚集并沿着侧边缘49在封闭元件39的方向上被引导下落越过位于封闭元件39上方的顶部元件的边缘。
图4示出了针对根据现有技术制造的导向元件和根据本发明的捕获元件,与气体流相关的由气体携带并由液体入口设备测量的液体部分之间的比较。曲线50是用在其第二端不带有任何捕获元件的导向元件测得的。曲线51和曲线52都是用根据WO2006122940的图7(附图标记123或127)的捕获元件测得的。曲线53和54都是用根据本发明的捕获元件测得的。曲线51和曲线52区别在于值0.01用作曲线51中的流动参数(flow parameter)phi,而值0.007用作曲线52中的流动参数。
流动参数phi是对气体流中液体含量的度量。该流动参数是无量纲特征,其描述液体质量流量除以液体密度的根(root)的商与气体质量流量除以气体密度的根的商的比值。其也可理解为液体流的动能与气体流的动能的比值的根。因为气体密度非常依赖于压力,所以流动参数还考虑了流体入口装置中的压力条件。已经表明在流动参数较小的情况下,气体的速度场不受液体的影响。
X轴是以m/s为单位的气体Souders-Brown系数。该系数是对传质设备4内平均气体速度的度量,并由气体密度的根除以液体9和气体8之间的密度差的根的商乘以平均截面速度的乘积计算而得。Y轴是用%表示的由气体流携带的液体部分。该值越小,流体入口装置1分离液体的效率越高。
一方面,从图4可以清楚地得出:在导向元件第二端未附接捕获元件(如曲线50所示)和使用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捕获元件(如曲线51和52所示)几乎没有区别。
然而,如果使用了根据本发明的捕获元件,那么会使携带液体部分惊人地明显减少,如曲线53和54所证明的。
而且该减少似乎很大程度上与气体中的实际液体部分无关,如该两个不同流动参数的测量结果所示。因此与间隔元件的结构设计相比,流动参数仅有次要影响。
图5同样示出了以m/s为单位的不同Souders-Brown系数cG下的携带液体部分(携带量E用%表示)。与曲线50类似,曲线55示出了针对没有捕获元件的导向元件的携带液体部分。图4中的曲线50和图5中的曲线55具有相同的流动参数;因此这两个曲线涉及相同的测量系列。曲线57是针对根据现有技术WO2006122940的图7(附图标记121)的捕获元件测得的。曲线56基于具有根据WO2006122940的图7(参考标记123)构造的捕获元件的导向元件,该捕获元件以与曲线51类似的方式构造,但附带有用于提高液体分离的部分24(也从图5的表示中看到)。如曲线51和56(两者的流动参数phi都是0.01)之间的比较所示,几何形状的变化实际上能够实现改善。这个变型中的携带液体的量实际上小于曲线51的更简单的变型。曲线56在与根据曲线57的变型相同的气体速度下示出了类似的携带液体部分。然而,压力损失相当严重使得这个变型不再受到追捧。根据这些结果不期望还存在能够在相同或更少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实现携带液体部分的减少的其它变型。曲线56和57的两个实施例已经具有在导向元件2和捕获元件15之间的非常小的开口16,其防止被捕获的液体再进入到主流中。而且,尽管本来期望用凹部为待引导出的液体提供更大的容积,但是在曲线57的情况中凹部的应用不再提供任何进一步的改进。
因此更惊喜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实际上能够相对于曲线56和57实现进一步减少的携带液体部分;关于这一点,还参见曲线53、54、58和59,且与曲线57示出的方案相比压力损失没有增加或仅不显著地增加。
图6示出了由流体入口装置产生的压力损失对以m2/s2为单位的值CG 2(其对应于Souders-Brown系数的平方)的依赖性。Y轴是压力损失的测得值。X轴是值CG 2。
针对带有如WO2006122940的图7(附图标记121)的捕获元件的导向元件而测得的压力损失示于流动参数phi为0.007的曲线60中。曲线61是在与曲线60相同的布置下测得的,但是,流动参数phi是0.01。此处示出:根据压力损失的测量结果,流动参数对压力损失有明显影响。这可用由摩擦引起的从气体相到液体相的脉冲传输来解释。
而曲线62示出了根据WO2006122940的图7(附图标记123,但添加有部分24)的方案的压力损失,该压力损失比所有其它版式的压力损失高得多。
通过比较曲线63、64和65可发现压力损失的降低趋势。曲线63、64和6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方案的在不同流动参数phi下的压力损失的测得值。曲线65示出了干气体流的压力损失。此处,压力甚至增大(负压力损失),这是因为气体流被延迟,这导致动能被部分转换为静压。对于曲线64和63,随着液体负荷的增加,相之间的摩擦使得上述优点再次消失。不过,根据曲线63的压力损失仍然低于根据曲线62的压力损失,曲线62是基于相同的流动参数pin 0.01。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压力损失基本上与根据曲线60或61的现有技术处于相同的范围内,但携带液体部分明显减少,如图4或图5所示。
图7再次示出了流动参数phi对与气体速度相关的携带液体部分(携带量)的影响。可明显看到的趋势是:针对根据本发明的方案,随着流动参数phi从0.007(曲线67)增加到0.01(曲线68)并进一步增加到0.013(曲线69)和0.03(曲线70),携带液体部分减少,即更多的液体被相应地分离。导致如此的原因是促进了更多微滴部分的凝聚和试图导致(trial-induced)的流体7中平均液滴尺寸的增大。更大的液滴更容易分离。
在任何情况下,清楚的是,与由曲线66示出的针对流动参数phi为0.01的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携带液体部分总是小于根据现有技术的方案的携带液体部分。
传质设备4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的流体入口装置1。特别地,传质设备4制成为蒸馏塔。根据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的流体入口装置1可有利地用于在真空下运行的传质设备4。
Claims (15)
1.一种用于传质设备(4)的流体入口装置(1),该传质设备(4)具有隔离于环境的内部空间(5),该流体入口装置(1)包括用于将流体(7)输送到所述传质设备(4)的所述内部空间(5)中的通道(6),其中,所述流体(7)包含气体(8)和液体(9),其中,所述通道(6)包括多个导向元件(2),使得通过每个导向元件(2)能够产生流体(7)的部分流(10),且所述部分流(10)能经由所述导向元件(2)被导入所述内部空间(5),其中,所述导向元件(2)包括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所述第一端(11)制成为用于使从所述通道流出的流体(7)的所述部分流(10)岔出的偏转元件(3),所述第二端(12)与所述第一端(11)相对布置,其中,所述流体(7)的所述部分流(10)能够被从所述第一端(11)导向至所述第二端(12),所述导向元件(2)具有迎流侧(13)和背流侧(14),其中,捕获元件(15)设置在所述第二端(12),所述流体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捕获元件(15)围绕所述第二端(12)布置,使得在所述迎流侧(13)和所述捕获元件(15)之间形成开口(16),其中,弓形部分(17)毗邻所述开口(16),并且其中,在所述背流侧(14)与所述导向元件(2)连接的部分(18)毗邻所述弓形部分(17),并且其中,所述部分(18)与所述第二端(12)成角度(19),其中,所述角度(19)达到30°至75°;其中,所述导向元件具有壁厚(21),其中,所述弓形部分(17)围绕所述导向元件(2)的所述第二端(12)以半径(73)延伸,其中,所述弓形部分(17)的所述半径(73)最大达到所述壁厚(21)的5倍,且所述弓形部分(17)具有入口边缘(72),其中,在所述弓形部分(17)的所述入口边缘(72)和所述导向元件(2)的所述第二端(12)之间形成间隔(20),所述间隔最大为所述第二端(12)的所述壁厚(21)的3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角度(19)达到40°到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弓形部分(17)的所述半径(73)最大达到壁厚(21)的3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间隔最大为所述第二端(12)的所述壁厚(21)的1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捕获元件(15)沿着连接件(22)与所述导向元件(2)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至少由所述捕获元件(15)的所述弓形部分(17)形成中空空间(23),其中,所述第二端(12)延伸超过所述连接件(22)并进入所述中空空间(2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在所述弓形部分(17)和所述开口(16)之间布置有第二部分(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通道(6)将所述内部空间(5)分成第一部分区域(46)和第二部分区域(47)。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通道(6)具有基部元件(25)、顶部元件(26)、以及第一侧部元件(27)和第二侧部元件(28),其中,所述导向元件(2)布置在所述侧部元件(27、28)中的至少一个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端(12)具有外边缘(29),该外边缘(29)与所述传质设备(4)的纵向轴线(30)成锐角(31)。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端(12)包括第一部分端(32)和第二部分端(33),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端(32)从第一部分端点(34)延伸到第二部分端点(35),而所述第二部分端(33)从第三部分端点(36)延伸到第四部分端点(37),其中,边缘(38)在所述第二部分端点(35)和所述第三部分端点(36)之间延伸,使得在所述第一部分端点(34)、所述第二部分端点(35)和所述第三部分端点(36)之间形成三角形,其中,相应的捕获元件(15、45)围绕所述第一和第二部分端布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捕获元件(15、45)能够由覆盖元件(49)闭合。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其中,所述顶部元件(26)包括向上弯曲的侧边缘(71)。
14.一种传质设备(4),其包括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个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1),且该传质设备尤其制成为蒸馏塔。
15.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个所述的流体入口装置(1)在真空下运行的传质设备(4)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20090158696 EP2243529B1 (de) | 2009-04-24 | 2009-04-24 | Fluideintrittsvorrichtung |
EP09158696.6 | 2009-04-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69779A CN101869779A (zh) | 2010-10-27 |
CN101869779B true CN101869779B (zh) | 2015-06-17 |
Family
ID=40974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66954.1A Active CN101869779B (zh) | 2009-04-24 | 2010-04-23 | 流体入口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43529B1 (zh) |
CN (1) | CN10186977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25251B (zh) * | 2011-04-28 | 2014-01-15 | 天津大学 | 一种连续沉降槽 |
EP3244152B1 (en) | 2016-05-12 | 2019-11-06 | Danieli Corus BV | Furnace plant and process for treating furnace ga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19699A (en) * | 1965-06-08 | 1968-07-10 | Shell Int Research | Inlet and distribution device for a liquid/vapour mixture |
US6631860B2 (en) * | 2000-05-08 | 2003-10-14 | Sulzer Chemtech Ag | Guide member for a liquid jet to be deflected |
DE102006049195A1 (de) * | 2006-10-18 | 2008-04-30 | Linde Ag | Primärabscheidung von Flüssigkeit an Behältereinbauten zur Strömungsverteilung |
CN101274180A (zh) * | 2006-12-22 | 2008-10-01 | 苏舍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 将液体从装载有液滴的流体流中分离的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1025086C2 (nl) * | 2003-12-19 | 2005-06-21 | Flash Technologies N V | Inlaat- en verdelingsinrichting. |
WO2006122940A1 (en) | 2005-05-19 | 2006-11-23 |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 Fluid inlet device, use, and method of retrofitting |
-
2009
- 2009-04-24 EP EP20090158696 patent/EP2243529B1/de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4-23 CN CN201010166954.1A patent/CN10186977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1119699A (en) * | 1965-06-08 | 1968-07-10 | Shell Int Research | Inlet and distribution device for a liquid/vapour mixture |
US6631860B2 (en) * | 2000-05-08 | 2003-10-14 | Sulzer Chemtech Ag | Guide member for a liquid jet to be deflected |
DE102006049195A1 (de) * | 2006-10-18 | 2008-04-30 | Linde Ag | Primärabscheidung von Flüssigkeit an Behältereinbauten zur Strömungsverteilung |
CN101274180A (zh) * | 2006-12-22 | 2008-10-01 | 苏舍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 将液体从装载有液滴的流体流中分离的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43529A1 (de) | 2010-10-27 |
CN101869779A (zh) | 2010-10-27 |
EP2243529B1 (de) | 2012-08-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3338035A (en) | Parallel plate deflection type separator | |
US8025718B2 (en) | Fluid inlet device, use, and method of retrofitting | |
EP1510242B1 (en) | Exhaust gas treating tower | |
JP2009519823A (ja) | 流体入口装置、使用法、およびリトロフィットの方法 | |
US20060283159A1 (en) | Gas-liquid impingement separators | |
CN101869779B (zh) | 流体入口装置 | |
CN101229462A (zh) | 液滴分离器 | |
US20160288019A1 (en) | Cyclonic separator system | |
US20130205731A1 (en) | Cyclone separator | |
US7798017B2 (en) | Ram pressure probe having two ducts and a differential pressure increasing element | |
US6099622A (en) | Method for agglomerating and precipitating particles | |
CN110227301A (zh) | 一种多功能螺旋板分缩器及其工作方法 | |
JPS6141602B2 (zh) | ||
US5584901A (en) | Dispersed phase separator | |
US20080142430A1 (en) | Droplet Separator System | |
US9327228B2 (en) | Venturi scrubber for wet dedusting and having an insert body | |
JP2007229583A (ja) | 湿分分離器及びその分離方法 | |
Gustavsson | A tutorial review of the basic theory for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aerosol chambers | |
JP2022545146A (ja) | 排気流から同伴粒子を回収するシステム | |
US6631860B2 (en) | Guide member for a liquid jet to be deflected | |
CN208627568U (zh) | 惯性分离器 | |
JPS59131894A (ja) | 分離装置 | |
US4247308A (en) | Preformed-spray scrubber | |
CN203823341U (zh) | 防液体喷溅装置 | |
CN208389776U (zh) | 一种脱硫吸收塔旋流板式协同除尘与脱硫增效一体化塔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0 Address after: Winterthur Switzerland Patentee after: SULZER MANAGEMENT AG Address before: Winterthur Switzerland Patentee before: Sulzer Chemtech AG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