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5517B - 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5517B
CN101865517B CN 201010202935 CN201010202935A CN101865517B CN 101865517 B CN101865517 B CN 101865517B CN 201010202935 CN201010202935 CN 201010202935 CN 201010202935 A CN201010202935 A CN 201010202935A CN 101865517 B CN101865517 B CN 1018655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entioned
sensor module
mediation portion
infrared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0293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5517A (zh
Inventor
朴熙雄
朴来贤
金世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80012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7202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800121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7054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800121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69774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865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5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5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55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空气调和部,其用于吸入室内空气而进行调节后排出至室内;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其设置在上述空气调和部上;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结果,对上述空气调和部进行控制,而且,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包括:基板;设置在上述基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与上述基板结合的壳体;使上述壳体旋转的壳体旋转机构。通过本发明的空调机,对人体检测的准确度高,而且红外线传感器与基板一起和壳体成为一体化,因此,不仅可以实现紧凑化,也可以实现精简化。

Description

空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检测人体的红外线传感模块对室内进行扫描,而检测室内的人体信息的空调机。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机是吸入室内空气而进行热交换后,重新排出至室内,由此使被调和的空间形成冷房或暖房的装置,并设置有用于调节调和空气的上下风向的上下风向调节机构和用于调节调和空气的左右风向的左右风向调节机构。 
在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3-0073351号中公开有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前面面板,其形成有排出口;照相机,其设置在上述前面面板的排出口的邻接部分,而用于获得被摄体的图像;照相控制组件,其用于控制上述照相机。 
但是,韩国专利公开公报10-2003-0073351号中公开的空调机,由于其用于获得被摄体图像的机构由照相机构成,因此具有难以区别人体和具有类似于人体形状的物体,且对人体的检测准确度低的问题。另外,用于控制照相机的照相机控制部件设置在照相机外部的另外的照相机控制板上,因此存在无法达到紧凑化,且需要用另外的电线等将照相机和照相机控制板连接等结构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精简化及紧凑化的具有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外线传感器模块通过扫描室内,准确地检测室内的人体信息的空调机。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检测人体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成为一体化,从而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设置或维修等容易的空调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空调机包括:空气调和部,其用于吸入室内空气而进行调节后排出至室内;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其设置在上述空气调和部上;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结果,对上述空气调和部进行控制,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包括:基板;设置在上述基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与上述基板结合的壳体;使上述壳体旋转的壳体旋转机构。 
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还包括透镜,该透镜设置在上述壳体上,并用于使入射到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红外线聚集。 
上述透镜与上述红外线传感器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上述透镜的焦距。 
上述壳体具有空间,该空间用于决定入射到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红外线量。 
上述空间形成为离上述红外线传感器越远其大小逐渐变大。 
上述壳体包括:外部壳体,其连接在上述壳体旋转机构,并开口形成有上述空间;内部壳体,其设置在上述外部壳体上,且设置有上述透镜,并以上述透镜与基板分隔的方式与上述基板结合。 
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在上述空气调和部的上部高度上以向下倾斜的角度被设置。 
上述壳体具有旋转轴,上述壳体旋转机构包括具有使上述旋转轴旋转的驱动轴的马达。 
上述壳体具有旋转轴,且上述壳体旋转机构包括:从动齿轮,其设置在上述旋转轴上;驱动齿轮,其与上述从动齿轮啮合;马达,其具有使上述驱动齿轮旋转的驱动轴。 
上述驱动齿轮的直径比上述从动齿轮的直径大。 
上述旋转轴与上述驱动轴并排而配置。 
上述马达被设置成位于与上述壳体相同高度。 
还包括限制构件,其限制上述壳体的旋转,从而固定上述马达的机构上的原点。 
上述限制构件是向上述壳体的左、右两侧突出的突出部,以便卡在上述马达上。 
上述控制部驱动上述壳体旋转机构,以使上述红外线传感器进行旋转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扫描;当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上述壳体旋转机构旋转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角度,检测人体的位置,并控制上述空气调和部,使调和空气向检测到的人体位置排出。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结果,对上述空气调和部的开/关、上述空气调和部的排出风向、上述空气调和部的排出风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节。 
上述空气调和部包括排出口单元,其可升降地被配置在上述空气调和部的上部;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以上述排出口单元上升时被露出,而上述排出口单元下降时被隐藏在空气调和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上。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本发明的空调机,通过检测从人体放射出的红外线而检测人体,因此,人体检测的准确度高,而且红外线传感器与基板一起一体化地形成在壳体上,从而不仅能够实现紧凑化,而且还可以实现精简化。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红外线传感器可以与壳体一起旋转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扫描,因此具有一个红外线传感器可检测的区域宽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由于红外线传感器在空气调和部的上部高度上以向下倾斜的角度设置在空气调和部上,因此,具有红外线传感器不仅能够检测到离空气调和部较远的区域,还可以检测到离空气调和部较近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马达的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传递到与红外线传感器一体化的壳体上,可根据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齿数比来调节旋转体、特别是红外线传感器的扫描速度,因此具有红外线传感器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室内的人体信息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由于马达设置在与壳体相同高度的位置上,因此,与驱动源位于壳体的上侧或下侧时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红外线 传感器模块的整体高度,从而具有即使是狭小的空间也可以设置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并可将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紧凑化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由于限制构件在机构上限制壳体,以机构上强制性地使马达不能再旋转,因此,具有能够防止因齿侧间隙等引起的马达的旋转角误差以及随之带来的对人体位置的识别误差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当检测到人体时,红外线传感器以旋转的角度来检测人体的位置,因此,具有无需另外的用于检测人体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也可以向人体的位置调节气流的优点。 
本发明的特点及优点,将通过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和参照以下的附图,而变得更易于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的分散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的集中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下部横向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左侧排出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右侧排出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运转停止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排出口单元下降的状态下 的纵向剖视图。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排出口单元上升的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表示图11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区域的侧视图。 
图15为图11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概略侧视图。 
图16为图11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实施例的控制方框图。 
图1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概略侧视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21为图19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2为图19所示的壳体在机构上被步进马达限制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能够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概略结构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包括空气调和部2、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以及控制部510。 
空气调和部2用于吸入室内空气,并对其进行调和后排出至室内,其可适用于立式空调机、挂式空调机或吊顶式空调机等的任意一种情 况,为方便起见下面以立式空调机为例进行说明。 
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是检测设置有空调机的室内的各种信息,例如,检测设置有空调机的室内有无人体、人体的位置或人体的举动等的检测机构,并被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上。 
控制部510用于控制空气调和部2,特别是根据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检测结果控制空气调和部2。 
控制部510根据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检测结果,对空气调和部2的运转/停止、和空气调和部2的排出风向以及空气调和部2的排出风速等进行调节。 
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当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被设置成经常露出在空气调和部2的外部时,若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检测到人体,则控制部510使空气调和部2运转,若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没有检测到人体,则控制部510也可以使空气调和部2停止,并且可根据人体的有无或举动等来调节空气调和部2的排出风向和空气调和部2的排出风速等。 
相反,若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被设置成空调机运转时露出在空调机的外部,空调机停止时则隐藏在空调机内部,则在空调机运转以后,可根据人体的有无或举动等来调节空气调和部2的排出风向和空气调和部2的排出风速等。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运转停止时的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的分散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的集中排出模式时的立体图,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下部横向剖视图,图7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左侧排出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右侧排出模式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运转停止时的上部横向剖视图。 
空气调和部2形成有用于吸入室内空气的空气吸入部4、6,而且还形成有空气排出部8、10,该空气排出部8、10用于排出在空气调和部2的内部通过加热、冷却或净化等被调和的空气。 
空气调和部2,在其下部形成有空气吸入部4、6,且在上部形成有空气排出部8、10,从而具有通过其下部吸入空气,并在内部进行调和后将调和空气通过上部排出的流路,该空气调和部2包括底座12、机壳20、下部面板30、40及上部面板50。 
底座12用于形成空气调和部2的底面部外观,并支承机壳20和下部面板30、40等。 
机壳20用于形成空气调和部2的后方部外观,且由后板部22、左板部24以及右板部26构成,并被设置成位于底座12的后方部上侧。 
机壳20中,左板部24以及右板部26既可以与后板部22垂直地弯曲,也可以以越到前方左板部24以及右板部26之间的距离越远的方式,相对于后板部22倾斜地弯曲。 
下部面板30、40由构成左侧空气吸入部4的左侧下部面板30、和构成右侧空气吸入部6的右侧下部面板40组成。 
左侧下部面板30被设置成配置在机壳20的左板部24的下部前方位置,即底座12的前方部左侧上面,左侧空气吸入口3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开口,或沿左侧前方方向开口,并设置有用于安装左侧过滤器32的左侧过滤器罩34。 
右侧下部面板40被设置成配置在机壳20的右板部26的下部前方位置,即底座12的前方部右侧上面,右侧空气吸入口4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开口,或沿右侧前方方向开口,并设置有用于安装右侧过滤器42的右侧过滤器罩44。     
如图4所示,在左侧下部面板30和右侧下部面板400的下部,以槽状、孔状或阶梯状的形式形成有连杆贯通部38、48,该连杆贯通部38、48用于贯通后述的面板驱动机构159、160。 
上部面板50配置在机壳20的前方上部,在左侧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部8,在右侧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部10,并大致由前板部52、左侧板部53以及右侧板部54构成。 
左侧空气排出部8在前板部52和左侧板部53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前板部52和左侧板部53倾斜的左侧倾斜部55,并在左侧倾斜部55上 开口形成有左侧空气排出口56。 
左侧空气排出部8中,左侧倾斜部55向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方向凹陷,并相对于前板部52以及左侧板部53倾斜地形成,以使其具有左侧空间部S1,从而在后述的左侧面板90关闭时,可使在左侧面板90上突出具备的左侧排出引导部92、特别是可使后述的左侧排出叶片94等被插入到该左侧空间部S1中而被容纳。 
右侧空气排出部10在前板部52和左侧板部54之间,形成有相对于前板部52和右侧板部54倾斜的右侧倾斜部57,并在右侧倾斜部57上开口形成有右侧空气排出口58。 
右侧空气排出部10中,右侧倾斜部57向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方向凹陷,并相对于前板部52以及右侧板部54倾斜地形成,以使其具有右侧空间部S2,从而在后述的右侧面板100关闭时,可使在右侧面板100上突出具备的右侧排出引导部102、特别是可使后述的右侧突出叶片104等插入到该右侧空间部S2中而被容纳。 
空气调和部2在上部面板50的前方设置有前面盖60。 
前面盖60是一种避免通过左侧空气排出口56和右侧空气排出口58的空气直接向前方方向推进,而将其向左侧面板90和右侧面板100引导的空气导向装置,并起到当左侧面板90和右侧面板100处于关闭位置时,遮蔽左侧排出引导部92和右侧排出引导部102,从而在前方观察不到左侧排出引导部92和右侧排出引导部102的遮蔽构件的作用。 
在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配置有用于形成空调机前面侧外观的前面面板70 
前面面板70能够以左、右中的一侧为中心转动或向前后方向进退的方式连接在底座12、左侧下部面板30和右侧下部面板40以及上部面板50中的至少一个上,以便能够开闭上部面板50、前面盖60的上端以及底座12的前面部之间。 
此外,在空气调和部2的内部设置有:鼓风机,该鼓风机用于产生送风力,以使将室内空气吸入到空气调和部2的内部后,再排出至空气调和部2的外部;热交换器75,其用于使来自鼓风机的空气与制冷剂进 行热交换。 
鼓风机是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下部,而用于吸入其前方或后方的空气并送至上侧的离心鼓风机,且其包括:风扇马达76,该风扇马达76的旋转轴向前后方向突出地被设置;鼓风风扇77,其与风扇马达76的旋转轴连接;风扇护罩78,其包围鼓风风扇77和风扇马达76,并在前面和后面中的一侧上形成有开口部,且在上部形成有排出口;孔板79,其配置在风扇护罩78的开口部上。 
热交换器75被设置成位于鼓风机,特别是风扇护罩78的上侧。 
另一方面,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排出口单元80构成为在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上部向空气调和部2的上面上升,从空气调和部2的上面向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上部下降的结构。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排出口单元下降的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中排出口单元上升的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空气调和部2具有其上面整体沿上下方向敞开的开口面,或者在其上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开口部,排出口单元80通过空气调和部2的开口面或开口部被驱动升降。 
排出口单元80在前、后、左、右四周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开口形成有空气排出81,其底面开口形成为与空气调和部2连通,并在内部形成有用于连接开口的底面和空气排出口81的空气流路。 
在空气调和部2设置有升降导向件82,该升降导向件82对排出口单元80的升降进行引导,排出口单元80被升降导向件82升降引导而上升到升降导向件82的上侧位置,从而开放/露出空气排出口81,或者向升降导向件82的内部下降,从而覆盖升降导向件82的上面,即空气调和部2的上面,由此遮蔽/隐藏空气排出口81。 
在此,升降导向件82被设置成位于机壳20和上部面板50之间空间中的上部。 
如图4所示,升降导向件82中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有导向槽部83,该导向槽部83在排出口单元80进行升降动作时,被沿着固定齿轮 87引导。 
升降导向件82被设置成位于机壳20和上部面板52之间空间中的上部,在升降导向件82中设置有上部装饰构件84,其用于遮蔽升降导向件82中向机壳20和上部面板52之间上侧突出的部分。 
另一方面,排出口单元80通过升降机构85进行升降动作,如图5所示,升降机构85包括:升降马达86;动力传递部87、88,其与升降马达86连接,并根据升降马达86的驱动使排出口单元80进行升降动作。 
排出口单元80中,升降马达86安装于排出口单元80,动力传递部定位固定在空气调和部2的上部、特别是定位固定在升降导向件82上,而且还包括:固定齿轮87,其由沿上下方向较长地形成的齿条构成;移动齿轮88,其由设置在升降马达87上,且在升降马达86驱动时随着固定齿轮87旋转的同时进行升降的小齿轮构成。 
排出口单元80包括:排出口主体210,其通过升降机构85进行升降,并形成有空气排出口81;左右风向调节机构290,其由对通过排出口主体210排出的空气的左右方向进行调节的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构成;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20,其由对通过排出口主体210排出的空气的上下方向进行调节的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以及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构成,关于排出口单元80和升降导向件82在后面详细介绍。 
另一方面,如图2~图9所示,空气调和部2包括:左侧面板90,其沿上下方向较长地配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左侧,并用于一起开闭左侧空气吸入部4和左侧空气排出部8,且对空气进行引导;右侧面板100,其沿上下方向较长地配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右侧,并用于一起开闭右侧空气吸入部6和右侧空气排出部10,且对空气进行引导。 
左、右侧面板90、100中,其下部起到开闭空气吸入部4、6,并对吸入到空气吸入部4、6的空气进行引导的吸入门以及吸入导向的作用,其上部起到开闭空气排出口8,10,并对由空气排出部8、10排出的空气进行引导的排出门以及排出导向的作用,整体上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较长的板体形状。 
左、右侧面板90、100分别由多个构件的结合体120、130、140构成. 
左侧面板90中突出设置有左侧排出引导部92,该左侧排出引导部92在左侧面板90处于打开状态时,对通过左侧空气排出部8排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 
左侧面板90中设置有:左侧排出叶片94,其在左侧面板90处于打开状态时,开闭左侧空气排出部8和左侧面板90的前端之间的同时,对排出空气进行引导;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其使左侧排出叶片94旋转。 
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由左侧排出叶片马达构成,该左侧排出叶片马达被设置成位于左侧排出叶片94的上侧或下侧,并用于使左侧排出叶片94旋转。 
右侧面板100中突出设置有右侧排出引导部102,该右侧排出引导部102在右侧面板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对通过右侧空气排出部10排出的空气的风向进行调节。 
右侧面板100中设置有:右侧排出叶片104,其在右侧面板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开闭右侧空气排出部10和左侧面板100的前端之间的同时,对排出空气进行引导;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其使右侧排出叶片104旋转。 
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由右侧排出叶片马达构成,该右侧排出叶片马达被设置成位于右侧排出叶片104的上侧或下侧,并用于使右侧排出叶片104旋转。 
如图5所示,空气调和部2上设置有:左侧面板驱动机构159,其驱动左侧面板90;右侧面板驱动机构160,其驱动右侧面板。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其左侧排出引导部92、左侧排出叶片94以及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配置在左侧面板90的内侧面,即右侧面的同时,左侧面板驱动机构159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左侧;右侧排出引导部102、右侧排出叶片104以及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配置在右侧面板100的内侧面,即左侧面的同时,右侧面板驱动 机构160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右侧,左侧面板90和右侧面板100在整体上以左右对称的结构构成。 
左侧面板驱动机构159包括:左侧面板马达,其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下部左侧,即底座12的左侧;连杆等的动力传递机构,其通过左侧面板马达进行旋转,并与左侧面板90连接,当左侧面板马达驱动时,使左侧面板90旋转。 
右侧面板驱动机构160包括:右侧面板马达,其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的下部右侧,即底座12的右侧;连杆等的动力传递机构,其通过右侧面板马达进行旋转,并与右侧面板100连接,当右侧面板马达驱动时,使右侧面板100旋转。 
图12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3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排出口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升降导向件82形成为上面和下面敞开、且内部沿上下方向敞开的箱体状,以便使排出口单元80在其内部下降的同时,使输送至空气调和部2的上部的空气通过。 
优选为升降机构85设置在升降马达86、移动齿轮88和固定齿轮87尽可能不妨碍空气流动的位置,即设置在排出口单元80及升降导向件82的四角侧或左右侧中的至少一侧。 
固定齿轮87包括:容纳部87A,其突出形成在升降导向件82的内壁;齿轮部87B,其滑动插入到容纳部87A中,并通过螺钉等的连结构件与容纳部87A连结,而与移动齿轮88啮合。 
排出口主体210在下部形成有升降马达86被插入而容纳的马达容纳部,且排出口主体210与马达盖89结合,该马达盖89与马达容纳部一起覆盖升降马达86。 
排出口主体210是使送至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上部的空气通过后,使其向本体的上侧前、后、左、右中的至少一个方向排出的构件,其既可以具有向前方和左、右两侧等的多个方向分散排出的流路结构,也可以具有向前方等一个方向排出的流路结构,下面,以具有向前方方向排 出的流路结构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排出口主体210中,底面和前面敞开,且左、右、后、上面被堵住,在底面和前面之间形成空气通过的流路,并在内部的后方侧具有流路导向件211,该流路导向件211对从下面上来的空气向前方进行引导。 
当排出口主体210下降至空气调和部2的内侧、特别是下降至升降导向件82的内部时,该排出口主体210覆盖空气调和部2的上面、特别是升降导向件82的上面而形成空调机的上面部外观,而在其上部形成有电气安装部212,该电气安装部212是上面开口,并用于设置马达或PCB等各种电气安装部件;在其上面设置有顶盖213,该顶盖213覆盖电气安装部212的上面,并形成空调机的上面外观。 
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能够以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左右旋转的方式配置在排出口主体210的内部,从而对通过排出口主体210的调和空气按其配置方向进行引导,而且,为了使调和空气左右扩散,在左右方向上分隔配置有多个。 
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中的某一个230通过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以垂直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其它的220、240、250则通过连动构件264与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30连接,其中,该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30通过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进行旋转。 
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由设置在电气安装部212上的左右风向调节马达构成,并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与电气安装部212连结。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由多个上下风向调节部301、302上下分离地形成,而且,在多个上下风向调节部301、302的两侧端上形成有左、右侧端部303、304,从而多个上下风向调节部301、302和左、右侧端部303、304一体地形成。 
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以水平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在左、右中的一侧突出形成有用于连接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的旋转轴的旋转轴305,在左右中的另一侧上突出形成有旋转轴306,该旋转轴30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由支架270支承。 
另外,支架270支承多个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 并支承上下风向调节构件300,且具有与排出口主体210结合的结合部280。 
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是位于排出口主体210的内侧壁和支架210的外侧壁之间而设置在支架210的外侧壁上的上下风向调节马达,其旋转轴311向左右方向突出地被设置。 
作为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的上下风向调节马达通过螺钉等的连结构件连结在支架210上。 
另一方面,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设置在空气调和部2中的排出口单元80上,其既可以被设置成在排出口单元80上升时露出、排出口单元80下降时隐藏,也可以被设置成经常露出在空气调和部2中的排出口单元80之外,下面,以设置在排出口单元80上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优选为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设置在排出口单元80的前方上部,特别是设置在电气安装部212上,并被设置成其一部分贯通于在排出口单元80的前面上部形成的开孔212a。 
图14为表示图11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区域的侧视图,图15为图11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概略侧视图,图16为图11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立体图,图17为图16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是通过对设置有空调机的室内进行扫描而检测室内信息的构件,该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包括基板410、红外线传感器420、透镜430、壳体440以及壳体旋转机构460。 
基板410是用于设置红外线传感器420,并对红外线传感器420的信号进行增幅而输出至控制部510的印刷电路基板(PCB),其与红外线传感器420一起构成PCB模块412。 
基板410包括:增幅电路部,其对从红外线传感器420输出的信号进行增幅;转换部,其将增幅电路部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值而输出。 
在此,增幅电路部对从红外线传感器420输出的微弱的电压信号进行规定的增幅,以使相对于噪声及电压变化增幅后,向转换部输出。 
转换部将信号输出至控制部510,该信号包括对增幅电路部的信号按规定的抽样周期抽样的数字值。 
另外,基板410上形成有与壳体440的后述的PCB模块结合部442结合的结合部414,关于结合部414在以后进行说明。 
红外线传感器420是当在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识别区域内检测到热源时,产生一定大小的电压变化的传感器,当从绝对零度(-273℃)以上的物体放射出比可见光波长长且用肉眼感觉不到的红外线时,对其进行检测并输出信号。 
红外线传感器420由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构成,包括如下一种元件,即该元件具有热释电特性,产生热释电效果、即产生与元件表面的温度成比例的电荷,从而维持电动势。 
通常在红外线传感器420上安装有滤光器,该滤光器通过与从人体产生的红外线波长区域(6.5~15μm)对应的红外线区域(7~14μm)的波长,且在其内部设置有电极,从而将根据温度变化产生的电荷以电压形式检测出,并输出随之产生的信号。 
透镜430是用于聚集入射到红外线传感器420的红外线,并保护红外线传感器420的前方的光学构造物,并与红外线传感器分隔设置。 
壳体440是保护PCB模块412,特别是保护红外线传感器420,并使作为PCB模块412的基板410及红外线传感器420与作为光学构造物的透镜430一体化的构件,而且形成有与PCB模块412结合的PCB模块结合部442和与透镜430结合的透镜结合部444。 
而且,壳体440具有作为与壳体旋转机构460连接的连接部的旋转轴446,以便使红外线传感器420旋转。 
而且,在壳体440中形成有用于决定入射到红外线传感器70的红外线量的空间S。 
PCB模块结合部442由从壳体440向后方突出的挂钩等突出部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在PCB模块412特别是基板410上,形成有突出部连结孔 414,挂钩等的突出部以弹性变形的形式插入到该突出部连结孔414并被卡住。突出部连结孔414隔着红外线传感器410被分隔形成。 
透镜结合部444是透镜430被插入而被夹持的透镜夹持部,并形成有比透镜440稍微大的透镜夹持孔。 
旋转轴446是突出形成在壳体440上,并在驱动壳体旋转机构460时使壳体440旋转的构件,且形成于上、下中的一侧,以便使壳体440以垂直轴为中心进行左右旋转。 
空间S是确保红外线传感器420的识别区域的开放的空间部,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决定入射至红外线传感器420的红外线的范围。 
空间S形成为离红外线传感器420越远其大小逐渐变大,且形成为从后方越到前方其开口面积逐渐变宽。 
另外,壳体440中即可以是PCB模块结合部442、透镜结合部444以及旋转轴446均形成在一个主体上,也可以分为多个主体而被设置,下面,以壳体440分为多个主体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以壳体440包括内部壳体448和与该内部壳体440结合且形成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外观的外部壳体450,并在内部壳体448上形成PCB模块结合部442和透镜结合部444,在外部壳体450上形成旋转轴446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内部壳体448中,以圆筒状突出地形成有用于设置透镜430的透镜结合部444,在透镜结合部444的前端形成有用于夹持透镜430而结合的透镜结合孔。 
内部壳体448还包括传感器保护部452,其包围红外线传感器420的周围,从而保护红外线传感器420。 
传感器保护部452形成为前面及背面敞开的箱体状,在其前方形成有透镜结合部444,在上、下、左、右板部之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围绕红外线传感器420,并用于使从人体放射出而通过外部壳体450的空间S的红外线通过。 
内部壳体448形成为在传感器保护部452的上、下、左、右板部的 后端突出PCB模块结合部442的形状。即,PCB模块412与壳体440一体化而位于壳体440的后方。 
另外,内部壳体448用于将透镜430与红外线传感器420分隔,并且透镜430和红外线传感器420具有以相当于透镜80的焦距距离分隔的前后宽度。 
外部壳体450配置成其一部分露出在空调机的外部,并形成为球形或椭圆形的圆形形状。 
外部壳体450形成为在下部突出旋转轴446的形状。 
外部壳体450在前方部形成有空间S,而在后方部形成有内部壳体448被插入而设置的内部壳体设置空间。 
壳体旋转机构460使与红外线传感器420一体化的壳体440旋转,以便使红外线传感器420扫描宽的区域而检测红外线,而且其包括具有驱动轴462的驱动源464。 
驱动源464由驱动轴462与壳体440的旋转轴446结合的马达构成。马达在其内部设置有多个齿轮,而且在多个齿轮中的一个上连接驱动轴462,为了控制驱动轴462的角度,由能够实施步进输入控制的步进马达构成。 
壳体旋转机构460通过驱动源464的驱动轴462和壳体440的旋转轴446中的某一个插入到另一个中夹持而与壳体440连接,并位于壳体440的下侧,从而支承壳体440的同时使壳体440旋转。 
驱动源464通过螺钉等的连结构件与排出口主体210的电气安装部212连接,在驱动源464上突出形成有具有用于贯通螺钉等的连结构件的贯通孔的连结部,在电气安装部212形成有用于连接螺钉等连结构件的连结凸台,壳体旋转机构460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贯通连结部后与连结凸台结合而连结在电气安装部212上。 
另外,如图14所示,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在空气调和部2的上部高度(h)上以向下倾斜的角度被设置,以便能够检测设置有空调机的室内的更宽的领域,还能够检测与空调机接近的领域,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20的倾斜角度(θ)和空间(S)的大小决定红外线传感器(420) 识别的区域(x1~x2)。 
控制部510基于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特别是基于基板410的转换部信号,而输出用于控制空气调和部2的控制信号。 
控制部510利用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信号,将有无检测出人体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判断。该两种判断方式为以下两种,即:将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信号转换为观测变化量而进行的判断;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信号的电压及变化量来判断有无检测出人体。 
首先,当控制部510用观测变化量判断有无检测出人体时,控制部510将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信号按规定计算成观测变化量,并将观测变化量与设定的基准变化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有无检测出人体。 
控制部510通过下述数学式1算出观测变化量。 
数学式1:观测变化量=|V(t)-V(a)|+|V(t)-V(t-1)| 
其中,V(t)表示在t时间点观测到的信号的电压,V(a)为闲置状态下的信号的平均输出电压,V(t-1)表示在t-1时间点观测到的信号的电压。 
从而,当观测变化量超过标准变化量时,控制部510判断为已检测出人体,从而对空气调和部2进行控制。 
另外,当观测变化量没有超过基准变化量时,控制部510判断为没有检测出人体,并对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特别是对壳体旋转机构460进行控制,以使其继续进行检测。 
相反,当控制部510通过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信号的电压及变化量来判断人体检测与否时,将从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输出的信号的电压与基准电压进行比较,从而判断第一次人体检测与否,当检测到人体时,算出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信号的电压变化量,并将算出的电压变化量与基准变化量进行比较,由此判断第二次人体检测与否,根据如上所述的人体检测与否的信息,控制空气调和部2。 
在此,当上述第二次人体检测与否的结果表明没有检测到人体时,控制部510再次判断第一次人体检测与否。 
图18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一实施例的控制方框图。 
如图18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还包括:操作部500;控制部510,其根据操作部500的操作和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检测结果,对风扇马达76、左侧面板驱动机构159、右侧面板驱动机构160、升降机构85、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进行控制。 
当通过操作部400输入制冷/供暖/除湿/净化/送风运转等的调和运转命令时,控制部510驱动风扇马达76以旋转鼓风风扇77,并将左侧面板驱动机构159和右侧面板驱动机构160都控制为开放模式,以使左侧面板90和右侧面板100都打开,并将升降机构85控制为上升模式,以使排出口单元80向空气调和部2的上侧上升。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控制时,左侧面板90同时一起开放左侧空气吸入部4和左侧空气排出部8,右侧面板100同时一起开放右侧空气吸入部6和右侧空气排出部10,排出口单元80向空气调和部2的上侧上升,从而开放排出口单元80的空气排出口81。 
而且,控制部510驱动并控制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10、特别是壳体旋转机构460,以使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对室内进行扫描而检测人体,而且,当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检测出人体时,根据检测结果,对风扇马达75进行控制而调节风速,并对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以及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进行控制而调节风向。 
即,当通过操作部400输入制冷/供暖/除湿/净化/送风运转等的调和运转命令时,控制部510使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检测室内居住人、即检测人体放射出的红外线波长。 
控制部510向壳体旋转机构460输出驱动信号,以使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壳体旋转机构460旋转壳体440,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壳体440与作为PCB模块412的基板410、红外线传感器420以及透镜430一起旋转,红外线传感器420在进行上述旋转的同时,检测红外线波长。 
红外线传感器420检测红外线波长并输出至增幅电路部,增幅电路部对信号进行增幅后输出至转换部,转换部将信号转换成数字值并输出 至控制部510。 
控制部510根据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特别是根据转换部的信号判断是否是人体,当判断为检测到了人体时,根据红外线传感器420、特别是根据作为壳体440旋转的角度的驱动源464、即步进马达的步进输入判断人体的位置,并对空气调和部2进行控制,以使向检测到人体的位置排出调和空气。 
下面,说明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检测结果,对空气调和部2进行控制的情况。 
首先,当判断为人体位于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左侧时,控制部510将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驱动为左侧排出模式,以使左侧排出叶片94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左侧而配置;并将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驱动为关闭模式,以使右侧排出叶片104遮蔽右侧排出部10和右侧面板100之间;并将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驱动为左侧排出模式,以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向左侧转动而配置。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对空气调和部2的控制时,由空气调和部2排出的调和空气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左侧排出,从而调和空气集中在位于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左侧的人体上。 
相反,当判断为人体位于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右侧时,将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驱动为关闭模式,以使左侧排出叶片94遮蔽左侧排出部8和左侧面板90之间;并将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驱动为右侧排出模式,以使右侧排出叶片104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右侧而配置;并将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驱动为右侧排出模式,以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向右侧转动而配置。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对空气调和部2的控制时,由空气调和部2排出的调和空气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右侧排出,从而调和空气集中在位于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右侧的人体上。 
另外,当判断为人体位于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时,控制部510将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驱动为前方排出模式,以使左侧排出叶片94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而配置;并将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驱动为前方排出模式,以使右侧排出叶片104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而配置;并 将左右风向调节驱动机构260驱动为前方排出模式,以使左右风向调节构件220、230、240、250向中央旋转而配置。 
在进行如上所述的对空气调和部2的控制时,由空气调和部2排出的调和空气向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排出,从而调和空气集中在位于空气调和部2的前方的人体上。 
图19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另一实施例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概略侧视图,图20为图19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立体图,图21为图19所示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9~2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空调机中,壳体旋转机构460包括:驱动源464,其具有驱动轴462;动力传递机构,其将驱动轴462的驱动力传递至壳体440的旋转轴446。 
当驱动源464位于壳体440的上侧或下侧时,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整体高度变高,因此,其设置在与壳体440相同的高度上,而不是壳体440的上侧或下侧,为了能够设置在上述的同一高度以及后述的限制构件480的限制,驱动轴462与旋转轴460并排而配置。 
驱动源464设置在壳体440的周边、特别是设置在前、后、左、右,下面以设置在壳体440的后方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驱动源464由马达、特别是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步进马达构成。 
驱动源464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与排出口主体210的电气安装部212或顶盖213连结,在驱动源464上突出形成有多个连结部467,该连结部467具有用于贯通螺钉等连结构件465的贯通孔466。 
当驱动源464通过螺钉等连结构件465与电气安装部212连结时,在电气安装部212上形成有用于连结螺钉等连结构件465的连结凸台212b,多个连结部467较长地形成,以使贯通孔466位于动力传递机构的上侧周围,螺钉等连结构件465贯通驱动源464的贯通孔466,从而在动力传递机构的周边位置上与电气安装部212的连结凸台212b连结。 
优选为动力传递机构以驱动轴462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轴446的旋转速度不同的方式传递动力,并包括可根据齿轮比改变旋转速度的多个齿轮470、472。 
动力传递机构包括:从动齿轮470,其设置在旋转轴446上;驱动齿轮472,其设置在驱动轴462上,并与从动齿轮470啮合。 
动力传递机构中,例如,当驱动齿轮472和从动齿轮470的齿数比为2∶1时,驱动齿轮472和从动齿轮470的速度比成为1∶2,因此,优选为,驱动齿轮472的齿数比从动齿轮470的齿数多,以使与从动齿轮470一起旋转的壳体440以及红外线传感器420能够更快地旋转,并对室内进行扫描。驱动齿轮472的直径及齿数比从动齿轮470的直径及齿数大。 
图22为图19所示的壳体在机构上被步进马达限制时的俯视图。 
如图22所示,限制构件480对壳体440的旋转进行限制,由此固定步进马达464的机构上的原点,并且由从壳体440突出的突出部482、484构成,从而能够卡在步进马达464上。 
即,壳体旋转机构460在驱动轴462的旋转时,在驱动源464内部的多个齿轮或驱动齿轮472和从动齿轮上,产生因齿侧间隙等引起的旋转角度的误差,当驱动源464被驱动而限制构件480限制在驱动源464时,驱动源464的多个齿轮或驱动齿轮472和从动齿轮470在机构上固定在绝对原点上,驱动源464的旋转角度误差在每次限制构件480机构上被限制在驱动源464上时得以补正。 
限制构件480由形成在壳体440左侧的左侧突出部482和形成在壳体440右侧的右侧突出部484构成,从而在驱动轴462进行正、反旋转时,能够分别固定绝对原点。 
限制构件480除了具有上述的固定步进马达464的机构上的原点的功能以外,还兼有保护基板410的功能,左侧突出部482在基板410的左侧与基板410的左侧分隔而突出,右侧突出部484在基板410的右侧与基板410的右侧分隔而突出。 
限制构件480形成为左侧突出部482的后端以达到基板410的后方左侧的长度突出,右侧突出部484的后端以达到基板410的后方右侧的长度突出。 
另外,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空调机中,控制部510正、反驱动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驱动源464,驱动源464使驱动齿轮472进行正、反旋转, 从动齿轮470与壳体440一起以比驱动齿轮472更快的速度进行正、反旋转,设置在壳体440上的红外线传感器420与壳体440一起进行快速的正、反旋转,从而检测红外线波长。 
此时,壳体旋转机构460在如上所述的壳体440的正、反旋转时,每当形成于壳体440的限制构件480接触到驱动源464而被卡住时,设置在驱动源464内部的多个齿轮及驱动齿轮472和从动齿轮470被固定在绝对原点上。 
红外线传感器420检测红外线波长并输出至增幅电路部,增幅电路部对信号进行增幅后输出至转换部,转换部将信号转换成数字值后输出至控制部510。 
控制部510根据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特别是根据转换部的信号判断是否是人体,当判断为检测到了人体时,根据检测到人体时的驱动轴462的旋转角度,即根据驱动源464的步进输入检测人体的位置。另一方面,每当限制构件480与步进马达464接触而被限制时,控制部510的旋转角度的误差都得以补正,因此,能够使人体位置的识别误差的产生最小化,能够准确地检测到人体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是设置有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且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中的一部分对接近于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即第一区域)进行扫描而检测人体,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中的剩余部分扫描相对远离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即第二区域)而检测人体,控制部510根据多个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的检测结果对空气调和部2进行控制。 
例如,当检测离空气调和部2相对远的区域(即第二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检测到人体,而检测离空气调和部2较近的区域(即第一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没有检测到人体时,控制部510控制风扇马达76提高其转速,从而提高风速,使风扇马达76的风量调节为比基准风量(例如,设定风量或检测到人体之前的风量)高,并将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控制为向上排出模式,以使上下风向调节机构300被向上倾斜地配置,从而调节从空气调和部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为向上。而且,控制部510也可以将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和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控制为关闭模式,以使调和空气从空气调和部2的上侧通过排出口单元80 集中排出至远离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 
相反,当检测离空气调和部2较近的区域(即第一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检测到人体,而检测离空气调和部2相对远的区域(即第二区域)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没有检测到人体时,控制部510控制风扇马达76降低其转速,从而降低风速,使风扇马达76的风量调节为比基准风量(例如,设定风量或检测人体之前的风量)低,并将上下风向调节驱动机构310控制为向下排出模式,以使上下风向调节机构300被向下倾斜地配置,而调节从空气调和部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为向下。而且,控制部510也可以将左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95和右侧排出叶片驱动机构105控制为开放模式,以使调和空气从空气调和部2的上侧通过排出口单元80、左侧排出部8以及右侧排出部10分散排出至离空气调和部2较近的区域。 
另外,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从而对接近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即第一区域)、远离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即第二区域)以及位于接近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与远离空气调和部2的区域之间的区域(即第三区域)分区来进行检测。 
另外,本发明中,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不仅可以进行左右旋转,还可以构成为可上下进行旋转的双轴旋转结构,此时,当然可以用一个红外线传感器模块进行左右及上下旋转而检测室内整体。 
即,红外线传感器模块400可包括:第一旋转驱动部,其包括使壳体440向左右和上下中的一个方向旋转的马达;第二旋转驱动部,其包括使壳体和第一旋转部一起向左右和上下中的另一个方向旋转的马达,从而在驱动第一旋转驱动部时,红外线传感器420向左右和上下中的一个方向旋转并扫描室内,而在驱动第二旋转驱动部时,红外线传感器420向左右和上下中的另一个方向旋转并扫描室内,控制部510根据检测到人体时的第一旋转驱动部及第二旋转驱动部的驱动状态、即根据马达的输入控制来检测人体,并控制空气调和部2而向检测到的位置排出调和空气。 

Claims (3)

1.一种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该空调机包括:
空气调和部,其用于吸入室内空气而进行调节后排出至室内;
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其设置在上述空气调和部上;
控制部,其根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结果,对上述空气调和部进行控制,
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包括:基板;设置在上述基板上的红外线传感器;与上述基板结合的壳体;使上述壳体旋转的壳体旋转机构,
上述控制部驱动上述壳体旋转机构,以使上述红外线传感器进行旋转的同时,对室内进行扫描,
当红外线传感器检测到人体时,利用上述壳体旋转机构旋转上述红外线传感器的角度,检测人体的位置,并控制上述空气调和部,使调和空气向检测到的人体位置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的检测结果,对上述空气调和部的开/关、上述空气调和部的排出风向、上述空气调和部的排出风速中的至少一个进行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空气调和部包括排出口单元,其可升降地被配置在上述空气调和部的上部,
上述红外线传感器模块以上述排出口单元上升时被露出,而上述排出口单元下降时被隐藏在空气调和部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排出口单元上。
CN 201010202935 2008-02-11 2008-06-12 空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5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80012193A KR101472020B1 (ko) 2008-02-11 2008-02-11 공기조화기
KR10-2008-0012197 2008-02-11
KR1020080012195A KR101470542B1 (ko) 2008-02-11 2008-02-11 공기조화기
KR10-2008-0012195 2008-02-11
KR10-2008-0012193 2008-02-11
KR1020080012197A KR101469774B1 (ko) 2008-02-11 2008-02-11 공기조화기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114273A Division CN101509681B (zh) 2008-02-11 2008-06-12 空调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5517A CN101865517A (zh) 2010-10-20
CN101865517B true CN101865517B (zh) 2012-12-05

Family

ID=42957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0293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5517B (zh) 2008-02-11 2008-06-12 空调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8655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4906A (zh) * 2012-07-24 2012-10-17 西南大学 一种空调系统
CN102734907A (zh) * 2012-07-24 2012-10-17 西南大学 一种自适应空调系统
CN103062871B (zh) * 2013-01-04 2015-04-01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人体皮温的空调控制系统
CN105202720B (zh) * 2014-06-23 2017-10-20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其智能感应器
JP6332553B2 (ja) * 2015-03-25 2018-05-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N105240989B (zh) * 2015-09-01 2019-01-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红外检测系统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844175B (zh) * 2018-03-12 2021-06-04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判断红外人感传感器的安装方向的方法、装置及空调
CN108692435B (zh) * 2018-06-13 2020-02-07 江苏新安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人体温度感应空调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7899U (zh) * 1987-05-08 1988-11-09 青岛市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 红外线接力器
JP2000213791A (ja) * 1999-01-22 2000-08-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861846Y (zh) * 2005-12-27 2007-01-24 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人体感知的空气调节器
CN2865137Y (zh) * 2005-12-23 2007-01-31 西安中达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热释远红外节电智能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73351A (ko) * 2002-03-11 2003-09-19 주식회사 엘지이아이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7207899U (zh) * 1987-05-08 1988-11-09 青岛市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 红外线接力器
JP2000213791A (ja) * 1999-01-22 2000-08-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865137Y (zh) * 2005-12-23 2007-01-31 西安中达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热释远红外节电智能开关装置
CN2861846Y (zh) * 2005-12-27 2007-01-24 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人体感知的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5517A (zh) 2010-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9681B (zh) 空调机
CN101865517B (zh) 空调机
CN109959074B (zh) 空调器
KR101632884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CN105135524B (zh) 立式空调器
CN101498475A (zh) 空调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45446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US10605249B2 (en) Blower
JP2010190528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6545904B (zh) 烟机空调室内机及烟机空调
EP1780474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1868451B (zh)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KR101935844B1 (ko) Ir환기제어시스템
CN115597111A (zh) 一种空调用清洗装置、空调器的清洁方法及空调器
KR101396406B1 (ko) 공기조화기
JP2022180328A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2197342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1119906U (zh) 传感器单元和具备其的天花板嵌入式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3587233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925897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082203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2007101044A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64842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307988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0215053B1 (ko) 공기조화기용 실내기의 송풍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