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8451B -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8451B
CN111868451B CN201980019343.3A CN201980019343A CN111868451B CN 111868451 B CN111868451 B CN 111868451B CN 201980019343 A CN201980019343 A CN 201980019343A CN 111868451 B CN111868451 B CN 1118684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osed
diffuser
air
steam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93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8451A (zh
Inventor
崔成圭
李令求
文圣国
裴准奭
李晶雨
张焕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800307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053125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to CN20231116680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2129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8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8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84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humidific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forming water dispersions in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18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injection of steam into th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Abstract

本发明中,通过加湿风扇向蒸汽生成器内部吹入过滤空气而使蒸汽生成器内部的加湿空气向蒸汽引导件侧吐出,因此,能够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供应足够的流量,据此能够使蒸汽及过滤空气有效地进行混合并生成加湿空气。加湿风扇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吹入吸入空气而使加湿空气流动,因此,即使蒸汽引导件的独立的流路较长地形成,也能够使加湿空气流动至吐出口。

Description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的室内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使从蒸汽生成器生成的加湿空气通过蒸汽引导件向箱体组件的吐出口流动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分体式空调设备在室内布置室内机,在室外布置室外机,并通过室内机及室外机中循环的制冷剂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制热或除湿。
所述分体式空调设备的室内机根据安装形态有以直立方式安装在室内地面的直立式室内机、挂置在室内墙壁进行安装的壁挂式室内机以及安装在室内天花板的天花板式室内机等。
在现有技术的直立式室内机中,在进行制冷时,能够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但是在进行制热时,则无法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在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3-0109738(称为在先技术1)中披露有具备能够提供加湿的加湿装置的直立式室内机。
在先技术1的直立式室内机中,在形成室内机的外观的本体内部设置有加湿装置。此外,在先技术1的加湿装置将排水盘的水储存在水箱,通过所储存的水浸湿吸水构件,所述吸水构件将吸收的水进行自然蒸发。
在先技术1的加湿装置中不使用干净的水,而是使用从热交换机流落的冷凝水。水箱储存的水中可能会包含大量的从热交换机表面分离的杂质,存在有杂质中繁殖霉菌或细菌的可能性非常高的问题。
并且,在先技术1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在本体内部蒸发水,存在有所蒸发的水可能会贴附到本体内部的部件或内壁,并在本体内部诱发霉菌或细菌的繁殖的问题。
在先技术1的加湿装置中,由于利用室内热交换机的冷凝水来提供加湿,其可以仅在制冷时提供加湿,而在制热时由于不生成冷凝水,存在有无法提供加湿的问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韩国公开发明专利10-2013-0109738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通过向蒸汽生成器内部吹入过滤空气,能够吐出加湿空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配置有能够向蒸汽生成器提供过滤空气的独立的流路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蒸汽生成器中生成的加湿空气通过独立的流路提供给吐出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蒸汽生成器中生成的加湿空气能够在吐出到室内之前利用独立的流路结构流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能够防止蒸汽生成器中生成的加湿空气向箱体组件内部扩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将蒸汽生成器中生成的加湿空气分支为多个独立的流路后,能够从箱体组件的各侧面吐出口喷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能够使从吐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利用吐出口的吐出空气有效地进行扩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能够将加湿空气的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再次回收到蒸汽生成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在加湿空气的流动过程中生成的冷凝水再次回收到蒸汽生成器时,能够使噪音发生最小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能够与制冷或制热无关地向室内提供加湿空气。
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定于以上提及到的目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的记载清楚地理解未被提及的其他目的。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中,通过加湿风扇向蒸汽生成器内部吹入过滤空气而使蒸汽生成器内部的加湿空气向蒸汽引导件侧吐出,因此,能够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供应足够的流量,据此能够使蒸汽及过滤空气有效地进行混合以生成加湿空气。
加湿风扇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吹入吸入空气而使加湿空气流动,因此,即使蒸汽引导件的独立的流路形成,也能够使加湿空气流动至吐出口。
所生成的加湿空气通过蒸汽引导件沿着独立的流路流动至吐出口并从吐出口吐出,因此,能够防止加湿空气在箱体组件内部扩散,并防止因加湿空气而在箱体组件内部结成冷凝水。
在所述蒸汽生成器配置有能够提供过滤空气的独立的流路结构,因此,能够使蒸汽生成器内部被污染的情形最小化。
所述蒸汽生成器中生成的加湿空气在吐出到室内之前,通过与箱体组件的内部空间分离的独立的流路的蒸汽引导件来移动至吐出口,因此,能够防止加湿空气在所述内部空间扩散。
所述加湿风扇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供应吸入口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部,因此,能够使被供应过滤空气的流路的长度最小化。
所述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蒸汽吐出部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部,因此,能够使被加热的蒸汽及加湿空气利用空气的密度差向所述蒸汽吐出口容易地排出。
蒸汽吐出口以朝向上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加湿空气的流动过程中生成冷凝水,冷凝水也会因其自重而再次回收到所述蒸汽吐出口。
本发明包括:箱体组件,在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吐出口,配置在所述箱体,与所述内部空间相连通;吸入口,配置在所述箱体,与所述内部空间相连通;风扇组件,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使通过所述吸入口吸入的吸入空气向所述吐出口吐出;蒸汽生成器,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将内部储存的水变换为蒸汽并生成加湿空气;加湿风扇,与所述蒸汽生成器相结合,将所述吸入空气供应给所述蒸汽生成器;以及蒸汽引导件,与所述蒸汽生成器相连接并被供应所述加湿空气,提供与所述内部空间独立的加湿流路,将从所述蒸汽生成器吐出的蒸汽向所述吐出口引导。所述加湿风扇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吹入所述吸入空气,从而使所述加湿空气向所述蒸汽引导件吐出,因此,能够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供应足够的流量,即使蒸汽引导件的独立的流路形成,也能够使加热空气流动至吐出口。
所述加湿风扇包括:加湿风扇壳体,与所述蒸汽生成器相结合,将所述吸入的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引导;加湿叶轮,配置在所述加湿风扇壳体,使所述加湿风扇壳体内部的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流动;以及加湿电机,用于旋转所述加湿叶轮,所述蒸汽引导件包括主蒸汽引导件,所述主蒸汽引导件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并被提供所述蒸汽生成器的加湿空气。所述加湿风扇壳体及主蒸汽引导件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吸入空气通过所述加湿风扇壳体从上侧向下侧流动而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流入,所述加湿空气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从下侧向上侧流动而从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吐出,因此,能够利用空气的密度差使吸入空气及蒸汽的流动阻力最小化。
所述加湿风扇壳体配置在所述吸入口侧,所述主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吐出口侧,因此,能够使吸入空气及加湿空气的流路长度最小化。
所述吐出口包括:第一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箱体组件;以及第二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箱体组件,所述蒸汽引导件包括:主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内部,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并被提供所述蒸汽生成器的所述加湿空气;第一分支引导件,结合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将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流动的加湿空气中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吐出口引导;第二分支引导件,结合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将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供应的加湿空气中的其余部分向所述第二吐出口引导;第一扩散器(Diffuser),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与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进行组装,将通过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供应的加湿空气向所述第一吐出口吐出;以及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与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进行组装,将通过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供应的加湿空气向所述第二吐出口吐出,因此,能够将加湿空气分为两个流路并从各吐出口吐出。
所述第一吐出口可以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左侧面,所述第二吐出口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右侧面,所述吸入口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的背面。
所述主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及第二分支引导件配置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的上侧,所述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的上侧,所述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的上侧,因此,能够利用因高的温度而要上升的加湿空气的上升气流来使流动加湿空气的能量最小化。
本发明可以还包括:第一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以及第二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所述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后方,所述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后方。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一扩散器出口,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二扩散器出口,从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从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因此,能够在向室内吐出的过程中使加湿空气及吐出空气有效地进行混合。
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可以朝向配置在前方的所述第一侧格栅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以朝向配置在前方的所述第二侧格栅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可以还包括:第一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以及第二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所述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前方,所述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前方。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一扩散器出口,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二扩散器出口,从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从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因此,能够在向室内吐出的过程中使加湿空气及吐出空气有效地进行混合。
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可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左侧的方式配置,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前方左侧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右侧的方式配置,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前方右侧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沿着所述第一吐出口的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配置,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沿着所述第二吐出口的长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配置,因此,能够在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吐出口的全体区域吐出加湿空气。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相结合的第一扩散器进口,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内径P1比所述分支引导件的内径P2更小地形成,因此,能够利用冷凝水的表面张力使其与加湿空气的摩擦最小化,据此使因冷凝水而引起的噪音最小化。
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下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下端和第一分支引导件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端GP,因此,能够在所述端GP较大地形成冷凝水的液滴,并能够通过巨大化的冷凝水的自重来使冷凝水迅速地移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具有如下的效果中的一种或其以上。
第一、在本发明中,通过加湿风扇向蒸汽生成器内部吹入过滤空气,以使蒸汽生成器内部的加湿空气向蒸汽引导件侧吐出,因此,能够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供应足够的流量,据此能够将蒸汽及过滤空气有效地混合并生成加湿空气。
第二、加湿风扇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吹入吸入空气而使加湿空气流动,因此,即使蒸汽引导件的独立的流路形成,也能够使加湿空气流动至吐出口。
第三、所生成的加湿空气通过蒸汽引导件沿着独立的流路流动至吐出口并从吐出口吐出,因此,能够防止加湿空气在箱体组件内部扩散,并防止因加湿空气而在箱体组件内部结成冷凝水。
第四、配置有能够向所述蒸汽生成器提供过滤空气的独立的流路结构,因此,能够使蒸汽生成器内部被污染的情形最小化。
第五、蒸汽生成器中生成的加湿空气向室内吐出之前,将通过与箱体组件的内部空间分离的独立的流路的蒸汽引导件移动至吐出口,因此,能够防止加湿空气向所述内部空间扩散。
第六、所述加湿风扇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供应吸入口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部,因此,能够使被供应过滤空气的流路的长度最小化。
第七、所述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蒸汽吐出部配置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部,因此,被加热的蒸汽及加湿空气可以利用空气的密度差向所述蒸汽吐出口容易地排出。
第八、蒸汽吐出口以朝向上侧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使在加湿空气的流动过程中生成冷凝水,冷凝水也会因其自重而再次回收到所述蒸汽吐出口。
第九、所述加湿风扇壳体及主蒸汽引导件沿着垂直方向配置,因此,能够利用空气的密度差使吸入空气及蒸汽的流动阻力最小化。
第十、所述加湿风扇壳体配置在所述吸入口侧,所述主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吐出口侧,因此,能够使吸入空气及加湿空气的流路长度最小化。
第十一、所述主蒸汽引导件、分支引导件以及扩散器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因此,能够利用因高的温度而要上升的加湿空气的上升气流来使流动加湿空气的能量最小化。
第十二、从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从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因此,能够在向室内吐出的过程中使加湿空气及吐出空气有效地进行混合。
第十三、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内径P1小于所述分支引导件的内径P2,因此,能够利用冷凝水的表面张力使其与加湿空气的摩擦最小化,据此使因冷凝水而引起的噪音最小化。
第十四、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下端插入到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下端和第一分支引导件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端GP,因此,能够在所述端GP较大地形成冷凝水的液滴,并能够通过巨大化的冷凝水的自重来使冷凝水迅速地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门组件被去除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5所示的加湿组件及水箱组装在下箱体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后方侧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下箱体内部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加湿组件及水箱的剖视图。
图9是图8的立体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加湿风扇的部分切开剖视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一对扩散器的主视图。
图12是图6所示的一对扩散器的后视图。
图13是图6所示的扩散器的安装例示图。
图14是图13的扩散器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扩散器出口周边结构的放大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扩散器中的空气流的例示图。
图17是图11所示的扩散器壳体的扩散器出口的上侧剖视图。
图18是图11所示的扩散器壳体的扩散器出口的下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水组件的俯视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排水组件的正剖视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排水组件的右侧视图。
图22是图6所示的蒸汽生成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运转时的流动的例示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蒸汽杀菌运转时的流动的例示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6是图25的平剖视图。
图27是图26所示的扩散器及侧格栅的剖面立体图。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用于实现其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详细后述的实施例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多样的形态来实现,本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从而向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提示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进行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中门组件被去除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空调设备包括:室内机;室外机(未图示),通过制冷剂配管与所述室内机相连接并循环制冷剂。
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未图示),用于压缩制冷剂;室外热交换机(未图示),从所述压缩机被供应制冷剂并进行冷凝;室外风扇(未图示),向所述室外热交换机供应空气;贮存器(未图示),在被供应从所述室内机10吐出的制冷剂后,仅将气体制冷剂提供给所述压缩机。
所述室外机可以还包括用于使室内机按照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运转的四通阀(未图示)。当以制冷模式运转时,在所述室内机中,制冷剂进行蒸发而冷却室内空气。当以制热模式运转时,在所述室内机中,制冷剂进行冷凝而加热室内空气。
<<室内机的结构元件>>
所述室内机包括:箱体组件100,其前表面呈开口,在后表面形成有吸入口101;门组件200,组装在所述箱体组件100,覆盖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并开闭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表面;风扇组件300、4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空间S,使所述内部空间S的空气向室内吐出;热交换组件500,配置在所述风扇组件300、400和箱体组件100之间,使吸入的室内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加湿组件20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用于向室内提供水分;过滤器组件6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对向所述吸入口101流动的空气进行过滤;移动清洁器700,沿着所述过滤器组件60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分离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的杂质并进行捕集。
所述室内机包括:吸入口101,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配置在背面;第一吐出口301及第二吐出口302,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配置在侧面;正面吐出口201,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配置在正面。
所述吸入口101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背面。
所述第一吐出口301及第二吐出口302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分别配置在左侧及右侧。在本实施例中,从箱体组件100的正面观察时,将配置在左侧的第一吐出口定义为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将配置在右侧的第二吐出口定义为第二侧面吐出口302。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所述门组件200,所述门组件200还包括用于自动地开闭正面吐出口201的门盖组件1200。
所述门盖组件1200在开放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后,可以沿着所述门组件200向下侧移动。所述门盖组件1200对于门组件200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在所述门盖组件1200向下侧移动后,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能够贯穿所述门组件200并向前方移动。
所述风扇组件300、400由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构成。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后方布置所述热交换组件500。
所述热交换组件500配置在箱体组件100内侧,并位于所述吸入口101的内侧,所述热交换组件500覆盖所述吸入口101,并垂直地进行配置。
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前方布置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吸入到所述吸入口101的空气在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500后,向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流动。
所述热交换组件500与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高度对应的长度进行制作。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及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层积。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上侧布置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通过使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上侧,能够将吐出空气流动至室内的远处。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向侧方向吐出空气。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可以向用户提供间接风。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箱体组件100的左侧及右侧同时吐出空气。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位于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上侧,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上侧。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对于箱体组件100向前方方向吐出空气。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用户提供直接风。并且,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通过向室内空间的远处吐出空气来提高室内空气的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仅在运转时向用户露出。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运转时,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贯穿门组件200而向用户露出。当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不运转时,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隐藏在箱体组件100内部。
尤其是,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可以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以箱体组件100的正面为基准,可以向上侧、下侧、左侧、右侧或对角线方向吐出空气。
所述门组件200位于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方,并与所述箱体组件100进行组装。
所述门组件200对于箱体组件100能够沿着左右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并可以将所述箱体组件200的前表面中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
所述门组件200可以向左侧或右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而开放内部空间S。并且,所述门组件200可以向左侧或右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移动而仅开放所述内部空间S中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门组件200的开闭由两个阶段构成。
所述门组件200的第一阶段开闭是仅开启一部分,其用于所述加湿组件2000的供水,其仅露出所述加湿组件2000的水箱2100被露出的程度的面积。
所述门组件200的第二阶段开闭是以最大程度开启,其用于安装及修理。为此,所述门组件200包括用于限制所述第二阶段开闭的门止动件结构。
所述过滤器组件6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后表面。所述过滤器组件600在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后表面的状态下,可以向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部进行转动。用户可以在移动到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部的过滤器组件600中仅分离过滤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由两个部分构成,各个可以向左侧或右侧进行转动。
所述移动清洁器700是用于清扫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的装置。所述移动清洁器700可以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并清扫所述过滤器组件600。所述移动清洁器700在移动的过程中吸入空气,从而能够分离所述过滤器组件600上粘贴的杂质,被分离的杂质储存到内部。
所述移动清洁器700被设置为在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的转动时不进行干涉的结构。
所述加湿组件2000向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空间S提供水分,所提供的水分可以通过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室内吐出。所述加湿组件2000包括能够分离的水箱21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20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下侧。配置有所述加湿组件2000的空间和配置有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空间被划分。
所述加湿组件2000利用通过过滤器组件600过滤的空气及杀菌的蒸汽来实施加湿,通过这样的方式切断诸如细菌或霉菌的有害物质与水箱相接触。
<<箱体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箱体组件100包括:底座130,安置在地面;下箱体120,配置在所述底座130上侧,前表面121、上侧面125以及下侧面126呈开口,左侧面123、右侧面124以及背面122封闭;上箱体110,配置在所述下箱体120上侧,形成有吸入口101的背面112、前表面111以及下侧面116呈开口,左侧面113、右侧面114以及上侧面115封闭。
将所述上箱体110的内部定义为第一内部空间S1,将所述下箱体120的内部定义为第二内部空间S2。所述第一内部空间S1及第二内部空间S2构成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空间S。
在所述上箱体110内侧布置近距离风扇组件300、远距离风扇组件400以及热交换组件500。
在所述下箱体120内侧布置加湿组件2000。
在所述上箱体110和下箱体120之间布置支撑热交换组件500的排水盘1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盘140封闭所述上箱体110的下侧面116中的一部分。
在箱体组件100的组装时,所述上箱体110的底面116被加湿组件2000及排水盘140遮蔽,所述上箱体110内部的空气的向下箱体120侧的流动被切断。
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前方布置门组件200,所述门组件200可以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沿着左右方向进行滑动移动。
在所述门组件200的移动时,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左侧或右侧中的一部分可以向外部露出。
在上箱体110的前方侧的边缘布置侧格栅150。所述侧格栅150位于门组件200的后方侧。
所述侧格栅150可以与所述上箱体110一体地进行制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格栅150通过射出成型额外地制作后,将其组装在上箱体110。
将配置在所述左侧面113前方的侧格栅定义为左侧侧格栅151,将配置在右侧面114前方的侧格栅定义为右侧侧格栅152。
从俯视观察时,以中心轴C1为基准,左侧侧格栅151及右侧侧格栅152呈左右对称。
在所述左侧侧格栅151及右侧侧格栅152分别形成有侧面吐出口301、302。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分别贯穿所述左侧侧格栅151及右侧侧格栅152而形成。
所述各侧格栅151、152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叶片155(vane)。所述各叶片155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
多个所述叶片155对于前后方向按等间隔进行配置。所述各叶片155形成叶片间隔BG。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箱体110及下箱体120的前方布置盖160,并切断所述箱体100内部的空气与门组件200直接接触。
在较冷的空气直接接触到门组件200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结露,并存在有对构成门组件200的电路引起不良的影响的问题。
因此,在所述上箱体110及下箱体120的前方布置盖160,并可以通过盖160使箱体100内部的空气仅向正面吐出口201或侧面吐出口301、302流动。
所述盖160包括:上盖162,覆盖所述上箱体110的前表面;下盖164,覆盖所述下箱体120的前表面;远距离风扇盖166,覆盖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前表面。
所述远距离风扇盖166可以与所述上盖162一体地进行制作。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远距离风扇盖166及上盖162额外地制作后进行组装。
所述远距离风扇盖166位于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前方,并位于所述上盖162上侧。所述远距离风扇盖166及上盖162的前表面形成连续的平面。
所述远距离风扇盖166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开口的风扇盖吐出口161。所述风扇盖吐出口161与正面吐出口201相连通,并位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后方。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的侧格栅450可以贯穿所述风扇盖吐出口161及正面吐出口201并向门组件200前方移动。
在所述风扇盖吐出口161前方布置门组件200,并在后述的面板吐出口1101的后方布置所述风扇盖吐出口161。在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前方移动时,所述侧格栅450按顺序通过风扇盖吐出口161、面板吐出口1101以及正面吐出口201。
即,在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后方布置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在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后方布置所述风扇盖吐出口161。
所述远距离风扇盖166结合在上箱体110的前方上侧,所述上盖162结合在所述上箱体110的前方下侧。
所述下盖164位于上盖162的下侧,并可以组装在所述下箱体120或加湿组件2000。在进行组装后,所述下盖164及上盖162的前表面形成连续的面。
所述下盖164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开口的水箱开口部167。所述水箱2100可以通过所述水箱开口部167进行分离或安装。
所述下盖164位于排水盘140的前方下侧。由于即使不覆盖所述下箱体120前表面全体也不会发生上箱体110内部空气的泄漏,因此不覆盖所述下箱体120前表面全体也无妨。
为了进行所述加湿组件2000的修理、维护及更换,所述下箱体120的前表面一部分优选地开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箱体120的前表面中的一部分形成有未被所述下盖164遮蔽的开放面169。
在所述门组件200的第一阶段开放时,仅有形成有水箱开口部167的所述下盖164向用户露出,在第二阶段开放时,所述开放面169也向用户露出。
所述门组件200利用门滑动模块1300的运转而沿着左右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将利用门组件200的滑动移动来使水箱开口部167全体露出的状态定义为第一阶段开放,将露出所述开放面169的状态定义为第二阶段开放。
在所述第一阶段开放时,将箱体组件100的露出的前表面定义为第一开放面OP1,在所述第二阶段开放时,将箱体组件的露出的前表面定义为第二开放面OP2。
<<近距离风扇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是用于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向侧方向吐出空气的结构元件。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向用户提供间接风。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由多个风扇310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积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10设置有三个,并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层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310使用斜流式离心风扇。所述风扇310沿着轴方向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
所述风扇310从后方吸入空气后,沿着圆周方向及前方吐出空气。所述风扇310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并且朝向前方吐出带有指向性的气流。
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包括:风扇外壳320,其前方及后方呈开口形成,并结合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多个风扇310,结合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并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内部;风扇引导件330,结合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并将从所述风扇310吐出的空气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向侧方向引导。
所述风扇外壳320制作为其正面及背面开放的盒体形态。所述风扇外壳320结合在所述箱体组件100。
所述风扇外壳320的正面以与所述门组件200相向的方式配置。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后表面以与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相向的方式配置。
所述风扇外壳320的正面紧贴在所述门组件200而被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外壳320的侧面一部分向外部露出。在向所述外部露出的所述风扇外壳320形成有侧面吐出口301、302。在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布置能够控制空气的吐出方向的侧格栅151、152。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分别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左侧及右侧。
所述风扇310配置在所述风扇外壳320内部。多个所述风扇31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并对于上下方向以呈一列的方式进行层积。
由于所述风扇310使用离心风扇,在所述风扇外壳320的后表面吸入空气后,将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
所述风扇引导件330将从所述风扇310吐出的空气向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引导。由于所述风扇310使用离心风扇,吐出到上侧及下侧的空气利用所述风扇引导件330向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引导。
<风扇的结构元件>
风扇310包括:轴套312,在其中心结合转轴313;护罩314,与轴套312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在其中央部形成有供空气吸入的吸入口311;多个风扇叶片316(blade),配置在轴套312和护罩314之间。
风扇叶片316在轴套312和护罩314之间设置有多个。风扇叶片316的前端与轴套312的后表面相结合,后端与护罩314的前表面相结合。多个风扇叶片316在圆周方向上以彼此隔开的方式配置。风扇叶片316的截面优选是翼型(airfoil)形态。
在风扇叶片316中将空气流入的侧端称为前缘316a(leading edge),将空气流出的侧端称为后缘316b(trailing edge)。
在风扇叶片316中,为使所吐出的空气在半径方向上向前方侧倾斜地吐出,后缘316b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形成。在风扇叶片316中,为使所吐出的空气在半径方向上向前方侧倾斜地吐出,前缘316a可以比后缘316b更短地形成。
轴套312形成为越靠近中心越向下侧凸出的圆锥形态。在轴套312的前方插入电机盖318的后方,风扇电机34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轴套312内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风扇电机340及风扇310占据的前后方向厚度最小化。
在轴套312的中心结合有配置在轴套312的上侧的风扇电机340的转轴313。轴套312位于护罩314的前方侧,所述轴套312及护罩314被隔开。在轴套312的背面结合有多个风扇叶片316。
从俯视观察时,所述转轴313优选地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左右中间。从俯视观察时,所述转轴313可以配置在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正面吐出口的中心的中心轴C1线上。
轴套312形成为其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轴套312的外周端表示轴套312的前端周缘。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优选为从左右方向约45度左右。为使空气向前方侧倾斜地吐出,轴套312的外周端朝向前向倾斜地形成。
轴套312形成为其平截面从中央部到轴套312的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Ah形态。优选地,轴套312形成为其纵截面从多个风扇叶片316的各个前缘316a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呈倾斜的直线Ah形态。轴套312形成为其直径从中央部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优选地,轴套312形成为其直径从多个风扇叶片316的各个前缘316a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
护罩314形成为碗(bowl)形态,并在中央部形成有供空气吸入的圆形的吸入口311。护罩314的吸入口311朝向箱体组件100的吸入口101配置。
即,风扇外壳320的流入口322形成在与护罩314的吸入口311对应的部分。吸入口311的直径优选地大于风扇外壳320的流入口322的直径。护罩314形成有从吸入口311的周缘部分向后方侧垂直地凸出的吸入引导件314a。
护罩314在轴套312的后方侧以隔开的方式配置。在护罩314的前表面结合有多个风扇叶片316。
护罩314形成为其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护罩314的外周端表示护罩314的前端周缘。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优选为从水平方向约45度左右。为使空气向前方倾斜地吐出,护罩314的外周端朝向前方倾斜地形成。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优选地与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实质上平行。
护罩314形成为其纵截面从吸入引导件314a的上端到护罩314的外周端沿着与吸入口311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Ch形态。优选地,护罩314形成为其纵截面从多个风扇叶片316的各个前缘24b-1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倾斜的直线Ch形态。护罩314形成为其直径从吸入引导件314a的上端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优选地,护罩314形成为其直径从多个风扇叶片316的各个前缘24b-1所连接的部分到外周端恒定地变大。
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优选地与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实质上平行。护罩314的纵截面的倾斜的直线Ch部分和轴套312的纵截面的倾斜的直线Ah部分优选地实质上平行。
在本实施例中,护罩314和轴套312之间的间隔越向外周端越宽地形成。
<<远距离风扇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是用于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向前方吐出空气的结构元件。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用户提供直接风。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配置在所述热交换组件500的前方。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层积在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上侧。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向形成在所述门组件200的正面吐出口201吐出空气。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提供能够向上、下、左、右或对角线方向进行旋转的结构。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通过向室内空间的远侧吐出空气,能够提高室内空气的循环。
所述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还包括倾斜组件,所述倾斜组件使吐出格栅450对于所述风扇壳体组件向上侧、下侧、左侧、右侧以及对角线等所有方向自由地进行相对旋转。
<<<门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门组件200包括:前面板210,形成有正面吐出口201;面板模块1100,结合在所述前面板210的背面,形成有与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相连通的面板吐出口1101;门盖组件1200,配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用于开闭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及正面吐出口201;门滑动模块1300,配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使所述面板模块11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100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相机模块1900,配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上侧,用于拍摄室内的图像;线缆引导件1800,其上端与所述门盖组件120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下端与所述面板模块110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组装,用于收纳与所述门盖组件1200相连接的线缆。
所述门组件200对于所述箱体组件能够沿着左右方移动。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配置在前面板210,并沿着前后方向开口。所述面板吐出口1101配置在面板模块1100,并沿着前后方向开口。
正面吐出口201及面板吐出口1101的面积及形状相同。正面吐出口201位于比面板吐出口1101更前方的位置。
此外,所述门组件200还包括:显示器模块1500,设置在所述面板模块1100,并向所述前面板210以视觉方式提供室内机的信息。
所述显示器模块1500配置在所述前面板1100的背面,并可以透过所述前面板1100将视觉上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与此不同地,所述显示器模块1500可以贯穿所述前面板1100而露出其一部分,并通过露出的显示器将视觉上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在前面板210的显示器开口部202将显示器模块1500的信息传送给用户。
<<前面板的结构元件>>
所述前面板210配置在室内机的前表面。前面板210包括:前面板主体212;正面吐出口201,沿着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后方向开口;显示器开口部202,沿着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后方向开口;第一前面板侧部214,配置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左侧,并覆盖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左侧面;第二前面板侧部216,配置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右侧,并覆盖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右侧面。
所述前面板210的上下长度相较于左右宽度更长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与前面板210的左右宽度相比,上下长度为3倍以上。此外,所述前面板210的前后厚度相较于左右宽度更薄地形成。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前面板210的左右宽度相比,前后厚度为1/4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器开口部202位于正面吐出口201的下侧。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显示器开口部202可以位于正面吐出口201上侧。
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及显示器开口部202沿着上下方向排列。将正面吐出口201的中心和显示器开口部202的中心相连接的虚拟的中心线C1垂直地进行配置。以所述中心线C1为基准,所述前面板210的左右呈对称。
在所述中心线C1上布置所述相机模块1900的相机1950。
正面吐出口201形成为圆形。所述正面吐出口201的形状与转向格栅3450的正面形状对应。通过所述正面吐出口201使箱体组件100内部隐藏的转向格栅3450向外部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并不仅单纯地使正面吐出口201选择性地开放并露出转向格栅3450,而是使所述转向格栅3450贯穿所述正面吐出口201并比所述前面板210更向前方凸出。
当所述转向格栅3450向前面板210前方凸出时,能够使通过转向格栅3450的空气与前面板210的干涉最小化,并能够使吐出空气更远地流动。
所述第一前面板侧部214从前面板主体212的左侧边缘向后方侧凸出,并覆盖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固定的面板模块1100的左侧面。
所述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从前面板主体212的右侧边缘向后方侧凸出,并覆盖前面板主体212的背面固定的面板模块1100的右侧面。
所述第一前面板侧部214及第二前面板侧部216切断面板模块1100的侧面向外部露出。
此外,还配置有从所述第一前面板侧部214的后方侧的端向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侧凸出的第一前面板端部215。还配置有从所述第二前面板侧部216的后方侧的端向第一前面板侧部214侧凸出的第二前面板端部217。
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及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位于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背面。即,面板模块1100位于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将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之间的间隔定义为前面板的内部间隔I。所述内部间隔I比前面板210的前后厚度更短。
此外,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及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以彼此相向的方式配置,并且彼此隔开。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前面板端部215和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之间的间隔定义为前面板的开放间隔D。所述前面板210的开放间隔D比前面板210的左右宽度W更短。
在本实施例中,前面板主体212及前面板端部215、217平行地配置。前面板主体212及前面板侧部214、216相交叉,在本实施例中相正交。所述前面板侧部214、216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前面板210的前面板主体212、前面板侧部214、216以及前面板端部215、217一体地进行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前面板210全体由金属材质形成。尤其是,所述前面板210全体是铝材质。
因此,所述前面板侧部214、216从前面板主体212向后方侧弯折,前面板端部215、217在前面板侧部214、216向相反侧弯折。
为使其全体由金属材质形成的所述前面板210容易地弯折,在前面板主体212和第一前面板侧部214之间的弯折部位可以形成有第一弯曲槽(未图示),在前面板主体212和第二前面板侧部216之间的弯折部位形成有第二弯曲槽213a。
此外,在第一前面板侧部214和第一前面板端部215之间的弯折部位可以形成有第三弯曲槽(未图示),在第二前面板侧部216和第二前面板端部217之间的弯折部位形成有第四弯曲槽213b。
所述各弯曲槽可以沿着前面板210的上下长度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各弯曲槽优选地位于弯折部位内侧。在未形成有所述第一、第二弯曲槽213a的情况下,不易将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侧部的夹角形成为直角。并且,在未形成有所述第一、第二弯曲槽213a的情况下,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侧部的弯折部分未能平坦地形成,而是在弯折过程中可能会向任意的方向凸出或变更。所述第三、第四弯曲槽213b也执行与第一、第二弯曲槽213a相同的功能。
在如上所述制作的前面板210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有面板上开口部203及面板下开口部20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前面板210由一个金属板弯折而制作,面板上开口部203及面板下开口部204由相同的面积及形状形成。
所述面板模块1100的厚度与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的间隔相同或更小。所述面板模块1100可以通过所述面板上开口部203或面板下开口部204插入。所述面板模块1100可以利用贯穿前面板端部215、217的紧固构件(未图示)进行固定。
所述相机模块1900插入到所述面板上开口部203,并位于所述面板模块1100上侧。所述相机模块1900可以封闭所述面板上开口部203。
所述相机模块1900位于正面吐出口201上侧,并配置在所述前面板210背面。所述相机模块1900被前面板210隐藏。相机模块1900仅在运转时向前面板210上侧露出,并在不运转时隐藏在前面板210背面。
所述前面板端部215、217包围相机模块1900的侧面及背面,紧固构件(未图示)贯穿所述前面板端部215、217并紧固在相机模块1900。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左右宽度和相机模块1900的左右宽度相同地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左右宽度和面板模块1100的左右宽度相同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前后厚度和相机模块1900的前后厚度相同地形成。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面板上开口部203的前后厚度和面板模块1100的前后厚度相同地形成。
因此,所述相机模块1900及面板模块1100可以位于前面板主体212和前面板端部215、217之间,并支撑于前面板主体212及前面板端部215、217。
图5是图4所示的加湿组件及水箱组装在下箱体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后方侧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图3所示的下箱体内部的主视图。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加湿组件及水箱的剖视图。图9是图8的立体图。图10是图6所示的加湿风扇的部分切开剖视图。图11是图6所示的一对扩散器的主视图。图12是图6所示的一对扩散器的后视图。图13是图6所示的扩散器的安装例示图。图14是图13的扩散器的放大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扩散器出口周边结构的放大图。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扩散器中的空气流的例示图。图17是图11所示的扩散器壳体的扩散器出口的上侧剖视图。图18是图11所示的扩散器壳体的扩散器出口的下侧剖视图。
<<<加湿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加湿组件2000向所述风扇组件300、400的吐出流路上提供水分,所提供的水分可以向室内吐出。所述加湿组件2000可以利用控制部的操作信号选择性地运转。
在本实施例中,从所述加湿组件2000供应的水分可以直接供应给侧面吐出口301、302。从所述加湿组件2000供应的水分可以是呈雾化的状态或蒸汽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加湿组件2000将水箱2100的水变换为蒸汽并供应给吐出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湿组件20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的内部下侧,具体而言位于下箱体120内部。
所述加湿组件2000设置在底座130,并被所述下箱体120包围。在所述加湿组件2000上侧布置有排水盘140,从所述加湿组件2000生成的蒸汽通过蒸汽引导件2400向侧面吐出口301、302直接流动。即,设置有所述加湿组件2000的空间和上箱体110内部的空间被划分。
所述加湿组件2000包括:水箱21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用于储存水;蒸汽生成器23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被供应所述水箱2100中储存的水,将内部储存的水变换为蒸汽并生成加湿空气;加湿风扇25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与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相结合,将通过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供应;蒸汽引导件24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将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中生成的加湿空气通过独立的流路向所述箱体组件100的侧面吐出口301、302引导;供水组件2200,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所述水箱2100以能够分离的方式放置在所述供水组件2200,所述供水组件2200将所述水箱2100的水提供给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倾斜组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或供水组件2200,根据电信号选择性地使所述水箱2100向前方倾斜,将向前方倾斜的水箱复原到原位置;排水组件2700,连接在所述供水组件2200及蒸汽生成器2300,将所述供水组件2200及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向外部进行排水。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水组件的俯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的排水组件的正剖视图。图21是图19所示的排水组件的右侧视图。图22是图6所示的蒸汽生成器的分解立体图。
<<蒸汽生成器的结构元件>>
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从所述供水组件2200被供应水并生成蒸汽。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通过加热水来生成蒸汽,因此,能够提供被杀菌的蒸汽。
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包括:蒸汽壳体2310;蒸汽加热器2320,配置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利用所接通的电源产生热量;水管2314,配置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与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相连通,水流入或流出所述水管2314;蒸汽吐出部2316,配置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与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相连接,将内部生成的蒸汽供应给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空气吸入部2318,配置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与所述加湿风扇2500相连接,从所述加湿风扇2500被供应所述箱体组件100内部的过滤空气。
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还包括: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感测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最低水位WL;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感测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最高水位WH;热敏电阻2380,防止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过热。
所述蒸汽壳体2310是与外部密闭的结构。所述水管2314、蒸汽吐出部2316、空气吸入部2318与外部相连通。所述蒸汽壳体2310设置在底座130。
由于所述蒸汽壳体2310储存被蒸汽加热器2320加热的水,其优选地由耐热材质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壳体2310由SPS材质形成。所述蒸汽壳体2310包括上蒸汽壳体2340及下蒸汽壳体2350。
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呈其下侧开放的形态,并从下侧向上侧凹入地形成。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呈其上侧开放的形态,并从上侧向下侧凹入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管2314配置在下蒸汽壳体2350,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及空气吸入部2318配置在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
所述水管2314配置在比供水组件2200的腔室壳体管2214更低的位置。通过所述水管2314及腔室壳体管2214的高低差,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的水因其自重而向所述水管2314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以及热敏电阻2380配置在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为此,在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的第一水位传感器安装部2342和用于安装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的第二水位传感器安装部2344以及用于安装所述热敏电阻2380的热敏电阻安装部2346。
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上形成的空气吸入部2318及蒸汽吐出部2316以其高度不同的方式形成。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及空气吸入部2318形成高度差SH,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配置在比空气吸入部2318按高度差SH大小更高的位置。
这是为使上蒸汽壳体2340内部的蒸汽容易地向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汇集。当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比空气吸入部2318更高地形成时,密度低的蒸汽将可能汇集于蒸汽吐出部2316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感测蒸汽生成器2300的低水位,其设置在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周边。由于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感测蒸汽生成器2300的高水位,其设置在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周边。
由于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及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形成高低差,能够使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及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的电极长度最小化。
所述第一水位传感器2360包括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的下端配置在同一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是电极。当水触及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时,控制部将感测这样的情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的下端是用于驱动蒸汽生成器2300的最低水位WL。在水位低于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的下端2361a、2362a的情况下,将可能发生蒸汽加热器2320的损伤。因此,当水位低于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下端2361a、2362a时,切断向蒸汽加热器2320提供的电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使用当水触及时将其进行感测的电极。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的下端2370a感测蒸汽生成器2300的最高水位WH。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位高于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的下端2370a的情况下,因蒸汽加热器2320的运转而可能导致水煮沸并溢出。当所述水位达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的下端2370a时,使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停止运转。
所述最高水位WH是考虑到室内机的倾斜的高度。即,当所述室内机向某一侧方向倾斜时,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水位的某一侧可能更高。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室内机向某一侧倾斜3度,并使蒸汽生成器2300最大程度运转时,将不向所述蒸汽壳体2310外侧溢水的高度设定为所述最高水位WH。
当达到所述最高水位WH时,可以使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停止运转,并运转所述排水组件2700来排出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水。
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适当水位需要形成为低于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的下端2370a且高于所述第1-1水位感测部2361及第1-2水位感测部2362下端2361a、2362a。本实施例中将其定义为适当水位。
所述热敏电阻2380的下端2380a配置在所述适当水位内。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内部温度上升到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所述热敏电阻2380感测出这样的情形,并使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停止运转。
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的面积越宽越有利。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比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更宽地形成。
所述水管2314与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相连通。可以通过所述水管2314供应所述供水组件2300的水。此外,从蒸汽壳体2310内部通过所述水管2314排出的水可以向排水组件2700流动。
本实施例的蒸汽生成器2300的特征在于,将一个水管2314使用于水的供应及排水。一般而言,在生成蒸汽的装置的情况下,一同具备用于被供应水的管和用于排出水的管。
所述水管2314沿着水平方向进行配置。所述水管2314将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的内部及外部相连通。所述水管2314从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向所述供水组件2300侧凸出。所述水管2314的外侧端比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的侧面更向侧方向凸出。
所述水管2314与腔室壳体管2214相连接,并沿着左右方向进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管2314呈其内部空余的管形态。
所述水管2314以所述蒸汽壳体2310的前后方向为基准配置在后方侧。所述水管2314优选地与排水组件靠近地配置。所述水管2314有利于抑制排水组件2700的温度上升。
在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设置有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在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的背面布置有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设置在所述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包括贯穿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的开口面。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贯穿所述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加热器部配置在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内部。
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包括: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以并联方式进行配置;加热器固定件2354,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结合在加热器固定件2354,所述加热器固定件2354结合在所述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并向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分别提供电源;保险丝(未图示),用于切断向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提供的电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使用套管式加热器(sheath heater)。
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可以分别独立地运转。例如,可以仅向第一加热器部2321接通电源而进行发热,可以仅向所述第二加热器部2322接通电源而进行发热,可以向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均接通电源而进行发热。
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均形成为“U”形态。
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各曲线部配置在蒸汽吐出部2316侧。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上侧端2321a、2322a可以配置在与所述最低水位WL相同或比所述最低水位WL更低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室内机的倾斜,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上侧端2321a、2322a配置在比所述最低水位WL更低的位置。
室内机的底座130需要水平地设置在地面,但是因安装错误而可能会向前、后、左、右方向中的至少一侧倾斜。即使在所述室内机向某一侧倾斜的情况下,也优选地使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上侧端2321a、2322a不向水面外侧露出。
为此,在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的上侧面2321a和最低水位WL之间可以形成有安全水位WS。在所述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上侧面2322a和最低水位WL之间可以形成有安全水位WS。
由此,在比所述最低水位WL按安全水位WS大小更下侧的位置,布置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的上侧面2321a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上侧面2322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全水位WS形成为6mm。
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发热容量彼此不同。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的长度短于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长度。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配置在所述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的容量为440W,所述第二加热器部2322的容量为560W。当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同时工作时,将提供1kW的最大输出。
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在加湿运转时进行工作。当对加湿组件2000进行蒸汽杀菌时,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同时进行工作。
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正常运转时,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温度被控制为105度左右。当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被加热时,储存的水煮沸而产生水泡,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感测出这样的情形并切断蒸汽生成器2300的过热。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过热时,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可以在140度左右的温度下运转。
在所述第二水位传感器2370未能感测过热的情况下,所述热敏电阻2380感测蒸汽生成器2300的过热,所述热敏电阻2380感测150度至180度左右的温度范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敏电阻2380感测167度以上。
即使在基于所述热敏电阻2380的电源控制后,当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温度(本实施例中为摄氏250度)上升时,所述保险丝将切断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的电源。
所述加热器固定件2354贯穿所述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并结合在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所述加热器固定件2354密闭所述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在所述加热器固定件2354和蒸汽加热器安装部2352之间可以布置有用于气密的密封垫(未图示)。所述水管2314配置在所述加热器固定件2354侧。
另外,所述供应腔室2211内部的水因其自重而向所述水管2314流入。为此,所述水管2314配置在比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更低的位置。尤其是,所述水管2314配置在与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的外侧端2214b相同或更低的位置。
尤其是,所述水管2314可以连接在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的最下侧。这是为了在排出所述蒸汽壳体2310中储存的水时,用于防止水汇集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所述下蒸汽壳体2350的内部底部面可以形成有用于使水向所述水管2314流动的槽或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水管2314未布置有额外的阀。
由于采用所述水管2314及腔室壳体管2214相连通的结构,所述供应腔室2211的水位和所述蒸汽壳体2310的水位可以相同地形成。
具体而言,当向所述蒸汽壳体2310的内部供应足够的水时,所述供应腔室2211的水位和所述蒸汽壳体2310的水位将相同地形成,所述供水组件2200的供应浮子2220将随着水位的上升而上升,所述供应浮子2220可以封闭用于供应水的中间孔225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配置在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的高度内。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的外侧端2214b配置在比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最高水位WH更低的位置。
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最高水位WH配置在比阀孔2111更低的位置。所述中间孔2258配置在与蒸汽生成器2300的最高水位WH相同或更高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孔2258与所述蒸汽加热器2320的上端2321a、2322a形成隔开距离H。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配置在所述供应浮子2220的浮子阀止动件2278比浮子主体2222更向上侧凸出,所述浮子主体2222的最大上升高度可以与所述最高水位WH相同或更低。
只是,在所述供应浮子2220最大程度上升时,同样地使所述中间孔2258被封闭,并切断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提供的水供应。
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与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内部相连通。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沿着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为了与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相连接,其从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的上侧面向上侧凸出。
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配置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更详细而言配置在上蒸汽壳体2340。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与上蒸汽壳体2340内部相连通,从所述加湿风扇2500供应的空气流入到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
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为了与所述加湿风扇2500相连接,其从所述上蒸汽壳体2340的上侧面向上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配置在蒸汽吐出部2316的后方。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比蒸汽吐出部2316更靠近于加湿风扇2500进行配置。
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与所述加湿风扇2500相连接,并从所述加湿风扇2500被供应过滤空气。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被供应通过过滤器组件600而被过滤的空气。被供应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的过滤空气向蒸汽壳体2310内部流入,并与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蒸汽一同向蒸汽吐出部2316吐出。
在向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流入一般空气而不是过滤空气的情况下,在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繁殖霉菌等的可能性很高。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向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供应的空气被限定为过滤空气,能够使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不运转时,其内部被细菌或霉菌等污染的情形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的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中,由于加湿风扇2500的空气流动被供应内部并将蒸汽向蒸汽壳体2310外侧推出,能够使蒸汽的流动压力最大化。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在加湿风扇在所述蒸汽壳体外侧吸出蒸汽的结构的情况下,蒸汽壳体内部的蒸汽将可能无法顺畅地被排出。
在蒸汽生成器2300中生成的蒸汽未能迅速地向侧面吐出口301、302流动的情况下,在蒸汽的移动过程中将可能发生结露。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湿风扇2500在蒸汽生成器2300的空气吸入侧供应空气,能够使蒸汽的流动过程中发生的结露最小化。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湿风扇2500的空气将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蒸汽向蒸汽壳体2310外侧推出,能够确保足够大的空气的流速。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在蒸汽的流动过程中发生结露,由于确保使蒸汽流动的空气的流速足够大,冷凝水可以利用空气的流速而自然蒸发。
<排水组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排水组件2700包括:排水泵2710,配置在底座130,用于排出所述供水组件2200及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排水软管2720,连接在所述排水泵2710,用于将从所述排水泵2710抽吸的水向所述室内机外侧引导;水连接管2730,将所述供水组件2200的腔室壳体管2214、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管2314以及排水泵2710相连接以使水进行流动。
所述排水泵2710的结构元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通常的装置,因此将省去对其运转相关的说明。所述排水泵2710包括与水连接管2730相连接的排水进口2714和与所述排水软管2720相连接的排水出口2712。
所述排水进口2714沿着水平方向进行配置,本实施例中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侧凸出。所述排水出口2712向上侧凸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供水组件2200、蒸汽生成器2300以及排水泵2710中的水因水的自重而移动,所述排水泵2710的布置为了满足其而进行配置。因此,所述排水泵2710优选地配置在比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及水管2314更低的位置。
由于所述供水组件2200及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也因水的自重而移动,所述水管2314优选地配置在比腔室壳体管2214更低的位置。
利用如上所述的排列,在这三者中,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配置在最高的位置,所述排水泵2710配置在最低的位置,所述水管2314配置在腔室壳体管2214和排水泵2710之间的高度的位置。
所述供水组件2200、蒸汽生成器2300以及排水泵2710均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底座130。为了形成上述的高度差,所述底座130将形成高低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30形成有向下侧凹入的排水泵安装部133。
所述底座130包括:底座顶壁131,以平坦的方式形成;排水泵安装部133,从所述底座顶壁131向下侧凹入地形成。
所述底座顶壁131位于比所述排水泵安装部133更高的位置。
所述水连接管2730包括:第一连接管2731,与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相连接;第二连接管2732,与所述水管2314相连接;第三连接管2733,与所述排水进口2714相连接;三通管2735,与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第二连接管2732以及第三连接管2733相连接。
所述三通管2735可以是T型管或Y型管,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安装空间最小化而使用T型管。
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的一侧端与所述腔室壳体管2214相结合,另一侧端与所述三通管2735相结合。与本实施例不同地,可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设置有阀,所设置的阀约束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内的流动。
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的一侧端与所述水管2314相结合,另一侧端与所述三通管2735相结合。在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内部可以设置有网筛过滤器(未图示)。所述网筛过滤器过滤因所述蒸汽生成器的运转而产生的水垢(scale),并切断水垢向所述排水泵2710流入。
所述第三连接管2733的一侧端与所述排水泵2710的排水进口2714相结合,另一侧端与所述三通管2735相结合。
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第二连接管2732以及第三连接管2733的材质上不存在特别的限制,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容易地组装而制作为合成树脂材质。
其中,由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中可能会流入高温的水,其优选地由能够涵盖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温度范围的耐热材质(本实施例中为EDPM)形成。至少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优选地由对于所述加热器保险丝工作之前的温度(摄氏250度)不发生变形的材质形成。
优选地,所述水连接管2730全体由对于所述加热器保险丝工作之前的温度(摄氏250度)不发生变形的材质形成。
当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运转时,即使在正常的情况下,蒸汽生成器2300内部的水也将可能上升到100度以上。此时,在分别设置有用于被供应水的管和用于排出水的管的情况下,由于被供应水的管与水箱相连接,温度的上升较慢,但是与排水泵2710相连接的管中仅储存有少量的水,存在有上升到与蒸汽生成器2300内部相似的温度的问题。
在与所述排水泵相连接的管的水温度上升的情况下,将可能使排水泵受到损伤。
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所述三通管2735中可以将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和供水组件2200的水进行混合,并利用混合的水能够抑制所述第三连接管2733的温度上升。
即使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侧的水的温度上升到摄氏100度以上,由于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侧的水形成常温,通过在所述三通管2735使高温的水和常温的水相混合来抑制水的温度上升。
由于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侧的水从所述供水组件2200侧被供应水,能够通过对流来抑制温度上升。
例如,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运转后,在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水处于高温的状态下排水泵2710运转时,从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排出的高温的水和从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排出的常温的水在所述三通管2735进行混合,混合的水的温度可以至少下降到70度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所述水连接管2730进行排水时,能够使向所述排水泵2710流动的水的温度形成在30度至50度之间。
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泵2710的运转时,不仅排出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储存的水,还将所述水箱2100及供水组件2200中储存的水一同排出。
所述加湿组件2000中使用的水为了进行室内加湿而使用,因此,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存在有细菌繁殖的危险。因此,在以预定期间(24小时)不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将所述水箱2100、供水组件2200、蒸汽壳体2310中储存的水全部进行排水,并将所述加湿组件2000全体进行烘干的控制。
当所述排水泵2710运转时,所述第三连接管2733侧的水进行排水。由于与排水进口2714相结合的所述第三连接管2733的一侧端配置在最低的位置,在水的势能的作用下,所述水箱2100及供水组件2200的水经过所述第一连接管2731及三通管2735向所述第三连接管2733流动。
同样地,在水的势能的作用下,所述蒸汽壳体2310的水经过所述第二连接管2732及三通管2735向所述第三连接管2733流动。
如上所述,所述水连接管2730的结构不仅能够抑制蒸汽生成器2300的温度上升,还能够容易地实现加湿组件2000全体的排水。
<<蒸汽引导件的结构元件>>
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将蒸汽生成器2300的蒸汽供应给吐出流路。所述吐出流路包括利用远距离风扇组件400进行流动的空气流路及利用近距离风扇组件300进行流动的空气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吐出流路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100,并将其定义为通过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的空气向所述箱体组件100外侧吐出之前的流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将蒸汽生成器2300中生成的蒸汽向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引导。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提供与所述箱体组件100内部的空气分离的额外的流路。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可以是管或管道的形态。
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包括:主蒸汽引导件2450,结合在蒸汽生成器2300,被提供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加湿空气;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结合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将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供应的加湿空气中的一部分向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引导;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结合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将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供应的加湿空气中的其余部分向第二侧面吐出口302引导;第一扩散器2430(defuser),与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进行组装,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将通过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供应的加湿空气向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第二扩散器2440,与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进行组装,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面吐出口302,将通过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供应的加湿空气向所述第二侧面吐出口302吐出。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可以直接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在此情况下,在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配置有各个蒸汽吐出部,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结合在所述各个蒸汽吐出部。
并且,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提供仅配置有一个分支引导件,并使所述一个分支引导件结合在一个扩散器的结构。在此情况下,一个扩散器可以仅配置在第一侧面吐出口或第二侧面吐出口中的一个吐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散器配置在侧面吐出口,但是其也可以配置在所述正面吐出口。即,所述扩散器的安装位置并不限定于侧面吐出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形成为管道形态。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从下侧向上侧引导空气。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将从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供应的空气(蒸汽及过滤空气相混合的空气)提供给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
从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供应的空气(蒸汽及过滤空气相混合的空气)从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分支为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
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的下端结合在蒸汽壳体2310的蒸汽吐出部2316。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的上端与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相结合。
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的下侧呈开口。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的上侧配置有用于组装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的第一引导件结合部2451和用于组装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的第二引导件结合部2452。
所述第一引导件结合部2451及第二引导件结合部2452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件结合部2451及第二引导件结合部2452形成为管形态。
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形成为与所述第一引导件结合部2451的平截面对应的管形态。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形成为与所述第二引导件结合部2451的平截面对应的管形态。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从箱体组件100的正面观察时偏向一侧(左侧)进行配置,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的长度不同地形成。
优选地向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供应均等的空气。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的管径不同地进行制作,能够使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的流量均等地形成。
例如,通过将长度短的蒸汽引导件的管径较小地形成,并将长度长的蒸汽引导件的管径较大地形成,能够使流量均等地形成。
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在左右方向上呈对称。
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与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进行组装,并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通过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将与蒸汽一同地供应的空气向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
由于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加热水并生成蒸汽,蒸汽的温度形成为高温。虽然从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吐出的加湿空气的温度根据室内温度而可能会不同,但是所述温度可以介于50度至70度之间。从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吐出的加湿空气可能会导致用户被烧伤。
因此,在所述加湿组件的运转时,必须使所述近距离风扇组件300进行运转,从而将从侧格栅151、152吐出的空气和加湿空气相混合来降低加湿空气的温度。
由此,从所述扩散器2430、2440吐出的加湿空气与从侧面吐出口301、302吐出的空气进行混合。
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将从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的空气中载入包含有蒸汽的过滤空气并排出。从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吐出的空气的流速和通过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的空气的流速相似地形成。虽然从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的吐出空气的流量大于加湿空气的流量,但是优选地其流速相似地形成。这是因为,在某一侧的流速更大的情况下,将对于另一侧的流速作用为阻力。
从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的空气能够使从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吐出的蒸汽更远地扩散。所述第二扩散器2440也按相同的原理进行运转。
所述第二扩散器2440与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进行组装,并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面吐出口302。所述第二扩散器2440将通过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与蒸汽一同供应的空气向所述第二侧面吐出口302吐出。
由于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具有相同的结构,将以第一扩散器2430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将在下侧与蒸汽一同供应的空气向侧面吐出口吐出。
所述扩散器(本实施例中为第一扩散器及第二扩散器)包括:扩散器壳体2460,在内部形成有空间,其一侧(本实施例中为下侧)呈开口;扩散器出口2431、2441,贯穿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而形成;扩散器紧固部2432、2442,配置在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的外侧,与所述箱体组件100进行紧固固定;扩散器进口2433、2443,配置在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并与所述蒸汽引导件2420、2430进行组装;上扩散器挡板2434,配置在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位于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2441的上侧,并向下侧凸出;下扩散器挡板2435,配置在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位于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的下侧,并向上侧凸出。
为了说明上的便利,当需要区分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的扩散器出口时,将其定义为第一扩散器出口2431及第二扩散器出口2441。同样地,当需要区分为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的扩散器进口时,将其定义为第一扩散器进口2433及第二扩散器进口2443。
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形成为狭缝形态。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可以沿着扩散器壳体2460的长度方向配置有多个。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朝向左侧或右侧进行配置。
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配置在箱体组件100的侧面吐出口301、302附近。
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2431朝向箱体组件100的左侧配置,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2441朝向箱体组件100的右侧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扩散器出口2431配置在比侧面吐出口301、302更前方的位置,利用从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吐出的空气流动,能够使加湿空气更远地流动。
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在内部形成有扩散器空间2461。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与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及扩散器出口2431相连通。
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从平截面观察时,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以其内侧宽、外侧窄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的外侧布置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在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的下侧布置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在本实施例中,扩散器进口2433形成为管形态。
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插入到蒸汽引导件2420的内部。将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插入到蒸汽引导件2420的内部,这是为了防止扩散器壳体2460内部生成的冷凝水向外部泄漏。
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内部结成的冷凝水因所述自重而向下侧流动,并通过扩散器进口2433向蒸汽引导件2420移动后,可以经过主蒸汽引导件2450回收到蒸汽生成器2300。
在所述加湿风扇2500的运转时,在流动的空气的作用下,扩散器壳体2460内部的冷凝水可以自然蒸发。在所述加湿风扇2500不运转的情况下,扩散器壳体2460内部结成的冷凝水可以回收到蒸汽生成器2300,并可以通过排水组件向外部排出。
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提供能够将内部结成的冷凝水向下侧引导的结构。为此,构成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的扩散器上壁2462及扩散器下壁2464形成倾斜面。
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是其外侧高且内侧低的倾斜面。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形成扩散器壳体2460的上侧壁。在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的下侧形成有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对于左右方向形成倾斜。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上结成的冷凝水可以沿着扩散器上壁2462的倾斜向下侧容易地移动。
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是其外侧高且内侧低的倾斜面。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形成扩散器壳体2460的下侧壁。在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的上侧形成有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对于左右方向形成倾斜。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上结成的冷凝水可以沿着扩散器下壁2464的倾斜向下侧容易地移动。
此外,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提供能够防止内部结成的冷凝水向外部吐出的结构。
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上结成的冷凝水在从加湿风扇2500供应的空气的流动压力的作用下,可能会向扩散器2430、2440外侧飞散。
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在扩散器壳体2460配置有所述上扩散器挡板2434及下扩散器挡板2435。
所述上扩散器挡板2434配置在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并从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向下侧凸出。
所述上扩散器挡板2434优选地配置在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的外侧。所述上扩散器挡板2434配置在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的最外侧,从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的最上侧向下侧凸出,并在扩散器上壁246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上扩散器挡板2434遮挡扩散器出口的上侧一部分来限制冷凝水的移动。受到空气的流动压力而沿着所述扩散器上壁2462向外侧推挤移动的冷凝水被上扩散器挡板2434卡止,从而切断向外部吐出。
所述下扩散器挡板2435配置在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并从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向上侧凸出。
所述下扩散器挡板2435优选地配置在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的外侧。所述下扩散器挡板2435配置在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的最外侧,从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的最上侧向上侧凸出,并在扩散器下壁246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下扩散器挡板2435遮挡扩散器出口的下侧一部分来限制冷凝水的移动。受到空气的流动压力而沿着所述扩散器下壁2464向外侧推挤移动的冷凝水被下扩散器挡板2435卡止,从而切断向外部吐出。
此外,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包括:前扩散器壳体2463,形成扩散器空间2461的前表面,并以朝向前方的方式进行配置;后扩散器壳体2465,形成扩散器空间2461的背面,并以朝向后方向的方式进行配置;凸出部2466,从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所述外侧端2463a向前方凸出。
在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和后扩散器壳体2465之间形成有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面2463c以朝向上盖162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面2463c与所述上盖162形成夹角A2。与本实施例不同地,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面2463c可以紧贴在所述上盖162的背面,并且夹角形成为0。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内侧面2463b形成扩散器空间2461。
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位于电机盖318前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面2465c紧贴在电机盖318的前表面。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内侧面2465b形成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
所述电机盖318的外侧端延伸至侧格栅151、152。所述电机盖318的外侧端将吐出空气向所述侧格栅151、152引导。
在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和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之间布置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
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由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及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在前后方向上隔开而形成。
为了形成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及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在前后方向上形成隔开距离D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比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更向外侧凸出。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及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隔开距离D2。
形成从所述外侧端2463a到所述凸出部2466的前方侧的末端2466a的长度D3。
形成从所述凸出部2466的前方侧的末端2466a到前面板端部的背面217a的隔开距离D4。由于所述门组件200是对于箱体组件100沿着左右方向进行滑动移动的结构,无法将所述D4设定为0。在D4为0的情况下,在门组件200的滑动移动时将产生摩擦及摩擦噪音。由于需要有门组件200及箱体组件100的组装公差或制作公差,在D4为1mm的情况下也实质上不易进行制作。因此,在技术上优选地将所述D4设定为2mm以上。
形成从所述外侧端2463a到所述第二前面板侧部216的外侧面216a的隔开距离D5。
通过将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配置在门组件100的左右宽度内,能够使所述门组件200表面产生的结露最小化。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优选地不向门组件200外侧凸出。在所述外侧端2463a向门组件200外侧凸出的情况下,从侧格栅吐出的吐出空气使加湿空气向前方流动的力将增加。由此,将可能在所述前面板侧部诱发结露。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可以与侧面侧格栅151、15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一线上,或者配置在比所述侧格栅151、152更外侧的位置。
更准确而言,与配置在侧格栅151、152的叶片155的外侧端155a相比,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配置在侧方向外侧。此外,与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相比,前面板侧部配置在侧方向外侧。
与所述叶片155的外侧端155a或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相比,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位于侧方向内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位于叶片155的左右方向长度内。
多个叶片155形成叶片间隔BG。将所述多个叶片155中配置在最前方的叶片定义为第一叶片156。
在所述第一叶片156的外侧端156a和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之间布置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156的外侧端156a和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的间隔与所述叶片间隔BG相同地形成。
在所述第一叶片156的外侧端156a和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之间布置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2441。
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叶片156的外侧端156a更前方的位置,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配置在比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凸出部2466以包围所述上盖162的外侧边缘162a的方式配置。即,从正面观察时,在第一扩散器2430的凸出部(未图示)和第二扩散器2440的凸出部2466之间布置所述上盖162。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位于门组件100的左右宽度内。即,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不向门组件100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216a外侧凸出。所述D5优选地形成为1mm以上。
在所述D5的情况下,将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216a中前面板210的内侧方向定义为(+)长度,将所述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216a的外侧方向定义为(-)长度。
在与所述前面板210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216a配置在同一线上的情况下(D5=0),在所述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216a表面可能会产生结露。
当所述D5为大于1mm的值时,能够有效地减小结露。这是因为,所述D5的值越增加,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和所述前面板210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216a距离越增加。
此外,为使所述前面板210的第一前面板侧部214及第二前面板侧部216表面产生的结露最小化,所述D3及D4的合算长度较为重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D3及D4的合算长度DL形成为5mm以上。
例如,在所述D3为3mm的情况下,D4需要为2mm以上,在D4为2mm的情况下,所述D3需要为3mm以上。
在所述合算长度DL越是5mm以上时,越是能够抑制结露。
由于所述合算长度DL越长,侧格栅151、152前方的长度越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合算长度DL优选地形成为5mm以上且10mm以下。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设计公差及制作公差,所述D3形成为6mm至7mm,考虑到组装公差,所述D4形成为2mm至3mm,所述合算长度DL设定为8mm至10mm。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紧贴在覆盖上箱体110的前表面的上盖162。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位于上盖162的后方,并紧贴在上盖162的背面。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以包围上盖162的侧面边缘162a的方式形成。由于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外侧端2463a包围上盖162的侧部,能够防止所述上盖162的侧面向外部露出。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凸出部2466与前扩散器壳体2463形成阶差,并向前方凸出。
由此,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凸出部2466向外部露出。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凸出部2466定义为扩散器壳体装饰部。
所述扩散器壳体装饰部配置在门组件200的背面边缘,并且比门组件200的侧面边缘不向侧方向更加凸出。
由于所述扩散器壳体装饰部比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更向侧方向凸出配置,能够提高从扩散器2430吐出的加湿空气的直前性。
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配置在比侧面侧格栅151、152更内侧的位置。以前后方向为基准,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外侧端2465a配置在侧面侧格栅151、152和前扩散器壳体2463之间。
所述后扩散器壳体2465沿着侧面侧格栅151、152的倾斜方向配置,并使其与通过侧面吐出口301、302吐出的空气的阻力最小化。
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优选地沿着左右方向配置。通过将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沿着左右方向配置,能够提高包含有蒸汽的空气的朝向侧方向的直前性。
所述上盖162及前面板主体212平行地配置。
从平截面观察时,以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表面200a为基准,将所述前表面200a和侧格栅151、152的叶片155的夹角定义为A1。所述夹角A1以朝向前方的方式配置,并可以形成为40度至50度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夹角A1形成为45度。
从平截面观察时,以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表面200a为基准,将所述前表面200a和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夹角定义为A2。
所述夹角A2可以形成为0度以上且40度以下。
所述夹角A1和夹角A2的差越大,越能够抑制所述前面板侧部表面产生的结露。因此,所述夹角A2优选是0度,在本实施例中,夹角A2形成为5度。
从平截面观察时,以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表面200a为基准,将所述前表面200a和后扩散器壳体2465的夹角定义为A3。
所述夹角A3优选地形成为小于叶片155的角度。
考虑到所述夹角A2时,所述夹角A3形成为大于A2且小于A1。
在所述夹角A3大于叶片155的倾斜角A1的情况下,将对朝向所述侧格栅的空气产生阻力。
所述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和前面板主体212的前表面200a形成夹角B2。
所述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H和所述前面板主体212的前表面200a形成夹角B1。
所述护罩314的夹角B1优选地与所述叶片155的夹角A1相同地形成。所述轴套312的夹角B2优选地与所述叶片155的夹角A1相同地形成。
将使所述护罩314的方向Sh、轴套312的方向AH以及叶片155的方向A1相同或相似,才能使空气的流动阻力最小化。
在本实施例中,使轴套312的方向AH及叶片155的方向A1相同地形成,护罩314的方向Sh相较于所述夹角A1缓慢地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和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H之间布置所述侧格栅的多个叶片155全部。
即,所述叶片155位于比所述护罩314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Sh更前方的位置,所述叶片155位于比所述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H更后方的位置。
此外,扩散器出口2431、2441位于比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H更后方的位置。所述凸出部2466配置在比所述轴套312的外周端所朝的方向AH更后方的位置。
因此,从平截面观察时,所述扩散器壳体2460内部的扩散器空间2461形成为其内侧宽且外侧窄。从平截面观察时,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可以形成为外侧尖锐的楔子形态。
在所述扩散器空间2461的尖锐的部分配置有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配置在比侧面吐出口301、302更前方的位置。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配置在比门组件200更后方的位置,并配置在比所述侧格栅151、152更前方的位置。
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朝向前方右侧及前方左侧吐出空气,加湿空气向所述侧面吐出口301、302前方吐出。在向侧面吐出口301、302前方吐出加湿空气的情况下,能够使加湿空气更远地流动。
本实施例的加湿组件2000在提供加湿时,水分的到达距离并不仅依赖于加湿风扇2500的输出。在为了将水分更远地流动而仅依赖于加湿风扇2500的输出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加湿风扇2500的容量或使加湿风扇2500高速进行运转。
在本实施例中,当运转加湿组件2000时,可以在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的空气流动中载入水分而使其更远地流动。在此情况下,即使使用输出容量小的加湿风扇2500,也能够向室内的远处提供加湿。
与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配置在侧面吐出口301、302的后方的情形相比,将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配置在前方能够使加湿空气更远地流动。
另外,从所述扩散器出口2431吐出的加湿空气的流HA和从所述叶片152吐出的吐出空气的流DA可以相交叉。为使所述加湿空气的流HA及吐出空气的流DA相交叉,所述前扩散器壳体2463的倾斜方向和叶片152的倾斜方向相交叉。
<<加湿风扇的结构元件>>
所述加湿风扇2500吸入通过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并将其供应给蒸汽生成器2300,与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中生成的蒸汽一同地使过滤空气向蒸汽引导件2400流动。
所述加湿风扇2500产生用于使蒸汽及过滤空气(本实施例中称为加湿空气)从扩散器2430、2440吐出的空气流动。
所述加湿风扇2500包括:加湿风扇壳体2530,吸入通过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并将所述吸入的过滤空气向蒸汽生成器2300引导;清洁吸入管道2540,其下侧连接在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上侧配置在所述过滤器组件600前方,以将通过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提供给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加湿叶轮2510,配置在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内部,使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的过滤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流动;加湿电机2520,配置在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用于旋转所述加湿叶轮2510。
所述清洁吸入管道2540将通过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提供给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
由于所述过滤器组件600配置在上箱体110,加湿风扇2500配置在下箱体120,因而两者存在有高度差。即,过滤器组件600位于加湿风扇2500的上部。
尤其是,通过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向近距离风扇组件300流动,过滤空气不向下箱体120流动或不易流动。具体而言,由于下箱体120不存在有吐出空气的部分,除非人为地供应空气,过滤空气不向所述下箱体120内部流动或循环。
与此同时,在上箱体110的下侧配置有支撑热交换组件并收集冷凝水的排水盘140,因此,使上箱体110内部的过滤空气向下箱体120流动存在有较多的限制。
所述清洁吸入管道2540的上侧端位于上箱体110内部,下端位于下箱体120内部。即,所述清洁吸入管道2540提供用于使上箱体110内部的过滤空气向下箱体120内部流动的流路。
所述清洁吸入管道2540包括: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配置在上箱体110内部,过滤空气吸入到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配置在所述下箱体120内部,并结合在加湿风扇壳体2530。
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及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一体地进行制作。
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以朝向热交换组件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以朝向加湿风扇壳体2530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水平地配置,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垂直地配置。
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位于热交换组件前方,并以朝向过滤器组件600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可以紧贴在热交换组件的前表面。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位于热交换组件的下部前方。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形成有朝向热交换组件或过滤器组件600呈开口的第一清洁管道开口面2541。
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将通过所述第一清洁管道部2542供应的过滤空气向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引导。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的下端组装在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
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并可以沿着上下方向横跨所述排水盘140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位于排水盘140的前方。
所述第二清洁管道部2544形成有与后述的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的第一吸入开口面2552相连通的第二清洁管道开口面2543。
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包括: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与清洁吸入管道2540相结合,过滤空气吸入到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在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吸入空间2551;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与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相结合而从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被提供过滤空气,在内部形成有第二吸入空间2561,在内部配置有所述加湿叶轮2510,利用所述加湿叶轮2510的运转来将过滤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引导;第一吸入开口面2552,形成在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与所述第一吸入空间2551相连通,并朝向一侧(本实施例中为上侧)开放;第二吸入开口面2562,形成在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与所述第二吸入空间2561相连通,并朝向另一侧(本实施例中为下侧)开放;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贯穿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及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将所述第一吸入空间2551及第二吸入空间2561相连通;电机安装部2565,配置在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所述加湿电机2520设置在所述电机安装部2565。
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朝向上侧形成有第一吸入开口面2552。所述清洁吸入管道2540连接在所述吸入开口面2552。另一方面,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朝向下侧形成有第二吸入开口面256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入开口面2552的呈开口的方向和所述第二吸入开口面2562的呈开口的方向彼此相反。
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的下侧面2554形成为带有弧度的形状,并位于比所述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更下侧的位置。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的上侧面2564形成为带有弧度的形状,并位于比所述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更上侧的位置。
所述加湿电机2520的电机轴(未图示)贯穿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并组装在所述加湿叶轮2510。
所述电机安装部2565从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向后方侧凸出,在所述电机安装部2565插入加湿电机2520进行设置。
形成有第一吸入空间2551的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和形成有第二吸入空间2561的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可以分别进行制作后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组装结构并减小制作费用,将三个部分进行组装并制作加湿风扇壳体2530。
所述加湿风扇壳体2530包括:第一加湿风扇壳体部2531,以包围所述第一吸入空间2551的前方的方式形成,并构成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的一部分;第二加湿风扇壳体部2532,以包围所述第一吸入空间2551的后方的方式形成,以包围所述第二吸入空间2561的前方的方式形成,形成有所述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并构成所述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的其余部分及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的一部分;第三壳体部2533,以包围所述第二吸入空间2561的后方的方式形成,配置有所述电机安装部2565,并构成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的其余部分。
由于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部2532在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及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共同地使用,能够简化部件数目并减少制作费用。
在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部2532形成有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所述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沿着前后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部2532而形成。
所述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向加湿叶轮2510侧凸出,并形成为圆形。
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部2532形成有所述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并形成有向所述加湿叶轮2510侧凸出的节流孔部2534。
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部2532在前方配置有第一吸入空间2551,在后方配置有第二吸入空间2561。
所述加湿叶轮2510是向中央侧吸入空气并沿着圆周方向吐出空气的离心风扇。从所述加湿叶轮2510吐出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向蒸汽生成器2300流动。
对与所述加湿电机2520的驱动对应的过滤空气的流动进行描述如下。
在所述加湿电机2520的驱动时,与所述加湿电机2520相结合的加湿叶轮2510进行旋转。当所述加湿叶轮2510旋转时,在加湿风扇壳体2530内发生空气流动,并通过清洁吸入管道2540吸入过滤空气。
通过所述清洁吸入管道2540吸入的过滤空气经过第一加湿风扇壳体2550的第一吸入空间2551及第一吸入空间吐出部2553向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流动。流动到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的空气被加湿叶轮2510施压,并沿着所述第二加湿风扇壳体2560向下侧流动后,通过第二吸入开口面2562向蒸汽生成器2300内部流动。
通过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空气吸入部2318流动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过滤空气与从蒸汽生成器2300生成的蒸汽一同地向蒸汽吐出部2316吐出。
从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吐出的加湿空气在主蒸汽引导件2450向为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分支。
流动到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的加湿空气通过第一扩散器2440向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流动到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的加湿空气通过第二扩散器2450向第二侧面吐出口302吐出。
从所述第一侧面吐出口301吐出的加湿空气与通过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生成的风一同地向箱体组件100的左侧扩散,从所述第二侧面吐出口302吐出的加湿空气与通过近距离风扇组件300生成的风一同地向箱体组件100的右侧扩散。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运转时的流动的例示图。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蒸汽杀菌运转时的流动的例示图。
参照图23,在本实施例的室内机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通过过滤器组件600的过滤空气通过清洁吸入管道2540向加湿风扇2500吸入,利用所述加湿电机2520的驱动而被吸入的过滤空气向蒸汽生成器2300流动。
从所述加湿风扇2500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流动的空气从上侧向下侧流动,并通过空气吸入部2318向蒸汽壳体2310内部流动。流动到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过滤空气可以与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生成的蒸汽进行混合。所述过滤空气可以在蒸汽壳体2310内部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并与所述蒸汽进行混合,通过所述蒸汽及过滤空气的混合来形成加湿空气。
在加湿运转时,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中仅向第一加热器部2321接通电源,并仅使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进行发热。
在所述加湿风扇2500配置在蒸汽生成器2300的吐出侧,并且从所述蒸汽壳体2310吸入空气的结构的情况下,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蒸汽可能会向过滤器组件600侧逆流,并存在有在所述过滤器组件600生成冷凝水的可能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加湿风扇2500向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侧吹入空气来供应过滤空气,能够防止蒸汽生成器2300中生成的蒸汽向过滤器组件600逆流。
在所述加湿风扇2500不运转的情况下,蒸汽将可能通过所述空气吸入部2318逆流。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加湿风扇2500朝向所述蒸汽壳体2310吹入空气进行供应,能够防止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中生成的蒸汽向空气吸入侧逆流。
所述蒸汽壳体2310内部的加湿空气通过蒸汽吐出部2316向蒸汽壳体2310外侧吐出。在所述蒸汽吐出部2316的上部配置有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所述加湿空气沿着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向上侧流动。
由于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中流动的加湿空气比室内空气更热,其可能会因密度差而上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中流动的加湿空气利用基于加湿风扇2500的空气压力及密度差而可以从下侧向上侧自然地流动。
所述主蒸汽引导件2450的加湿空气被划分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及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后,向第一扩散器2430或第二扩散器2440供应。
根据室内的条件,在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2410、第二分支引导件2420、第一扩散器2430或第二扩散器2440可能会生成冷凝水。
蒸汽引导件2400中生成的冷凝水因其自重而向下侧移动。因其自重而从所述扩散器2430、2440向分支引导件2410、2420移动的冷凝水通过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向所述分支引导件2410、2420的上部流入。
当冷凝水通过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向所述分支引导件2410、2420移动时,将可能发生因所述冷凝水及空气的干涉而引起的噪音。因其自重而要向下侧移动的冷凝水和向上侧流动的加湿空气产生摩擦,并因所述摩擦而可能会产生噪音。
即,当冷凝水从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的内侧面分离时,向上侧流动的加湿空气和因其自重而向下侧移动的冷凝水将相遇并产生噪音。
在生成的冷凝水为少量的情况下,其为用户不会察觉到的程度的噪音,但是在生成大量的冷凝水的情况下,将产生用户能够察觉到的程度的噪音。为了消除这样的情形,在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及分支引导件2410、2420相结合的部分形成有能够减小所述冷凝水噪音的降噪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所述降噪结构,扩散器进口2433、2443的内径P1形成为小于所述分支引导件2410、2420的内径P2。通过这样的结构,在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的下端2433a和分支引导件2410、2420内侧面之间形成端GP。
由于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的内径P1比所述分支引导件2410、2420的内径P2更小地形成,从上侧流落的冷凝水在扩散器进口的下端2433a因表面张力而向所述分支引导件的内侧面2410a移动。
当空气从分支引导件向扩散器进口流动时,由于内径从P2减小为P1,在扩散器进口的下端2433a周边形成空气阻力,从而诱发空气流相较于分支引导件2410、2420的内侧面2410a更要向扩散器进口的内径P1流动的现象。
即,通过所述内径变窄的所述端GP,冷凝水可以沿着分支引导件的内侧面2410a向下侧流动,并可以利用加湿空气的风压来使冷凝水从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的内侧面分离的情形最小化。
与本实施例不同地,也可以将所述扩散器进口2433、2443的内径P1和所述分支引导件2410、2420的内径P2相同地形成,并使所述扩散器进口的内侧面2433b和分支引导件的内侧面2410a形成为连续的面。
另外,被供应到所述第一扩散器2430及第二扩散器2440的加湿空气从各第一扩散器出口2431及第二扩散器出口2441吐出。
接着,在对加湿组件进行蒸汽杀菌的情况下,加湿风扇2500不进行运转,而是仅使蒸汽生成器2300进行运转。在所述蒸汽杀菌运转时,向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均接通电源,并使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均进行发热。
在使所述第一加热器部2321及第二加热器部2322全部运转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加热蒸汽生成器2300中储存的水,由于能够使生成的蒸汽的温度急剧地上升,利用少量的水也能够对蒸汽引导件2400全体进行杀菌。
在所述蒸汽杀菌运转后,所述蒸汽生成器2300的水及水箱2100的水可以一同被排出。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组件的室内机的主视图。图26是图25的平剖视图。图27是图26所示的扩散器及侧格栅的剖面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第一扩散器12430及第二扩散器12440的布置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地,本实施例中仅配置有近距离风扇组件300。
本实施例的扩散器12430、12440配置在侧格栅151、152的后方侧,所述各扩散器出口2431、2441以朝向前方的方式配置。
所述扩散器12430、12440如所述第一实施例形成为楔子形态,尖锐的扩散器出口2341、2441以朝向配置在前方的侧格栅152的叶片155的方式配置。
所述扩散器12430、12440可以配置在比侧面吐出口301、302更后方侧的位置。在所述扩散器12430、12440中,扩散器进口2433、2443配置在后方侧,扩散器出口2341、2441配置在前方侧。
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相同地,从所述扩散器12430、12440吐出的加湿空气的流与所述吐出空气的流相交叉。
由于所述扩散器12430、12440配置在侧面吐出口301、302的后方侧,能够使其与吐出空气的干涉最小化。由于所述扩散器12430、12440配置在侧面吐出口301、302的后方侧,能够使所述吐出空气与电机盖318相干涉的情形最小化。
以下其余结构元件与所述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图2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机的分解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的加湿组件中,上箱体110及下箱体120被划分,在所述上箱体110和下箱体120之间可以配置有划分第一内部空间S1及第二内部空间S2的分隔件(partition)。所述分隔件可以是排水盘140。
在所述上箱体110背面配置有第一吸入口101,在所述下箱体120背面配置有第二吸入口102。在所述第一吸入口101配置有第一过滤器组件600,在所述第二吸入口102配置有第二过滤器组件602。
通过所述第一吸入口101吸入的空气将通过热交换组件500,与所述热交换组件500进行热交换而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空气调节。
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向加湿组件2000供应。通过所述第二吸入口102吸入的过滤空气如所述第一实施例那样供应给加湿组件2000,并使用为提供加湿空气。
在所述第一实施例中,采用将与热交换组件500进行热交换的过滤空气向加湿组件供应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不与所述热交换组件500进行热交换并仅通过第二过滤器组件602的过滤空气来生成加湿空气。
在使室内机较长地运转的情况下,存在有在热交换组件500表面贴附杂质的可能性。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从根源上切断从热交换组件500分离的杂质吸入到加湿组件2000。
所述蒸汽引导件2400以贯穿所述分隔件(本实施例中为排水盘)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内部空间S1及第二内部空间S2的空气被分隔件切断,并切断被空气调节的空气向第二内部空间S2流入。
以下其余结构元件与所述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省去详细的说明。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而是可以由彼此不同的多样的形态实现,本发明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也可以实施为其他具体的形态。因此,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上均为例示性而并非限定性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箱体组件 200:门组件
300:近距离风扇组件 400:远距离风扇组件
500:热交换组件 600:过滤器组件
700:移动清洁器 1100:面板模块
1800:线缆引导件 1900:相机模块
2000:加湿组件 2100:水箱
2200:供水组件 2300:蒸汽生成器
2400:蒸汽引导件 2500:加湿风扇

Claims (10)

1.一种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包括:
箱体组件,在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
吐出口,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与所述内部空间相连通;
吸入口,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与所述内部空间相连通;
过滤器组件,对向所述吸入口流动的空气进行过滤;
风扇组件,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使通过所述过滤器组件过滤后的过滤空气向所述吐出口吐出;
热交换组件,使所述过滤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蒸汽生成器,配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将内部储存的水变换为蒸汽以生成加湿空气;
排水盘,配置于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支撑所述热交换组件并收集冷凝水;
加湿风扇,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外部与所述蒸汽生成器相结合,将所述过滤空气供应给所述蒸汽生成器;
清洁吸入管道,提供使所述排水盘上部的过滤空气向配置有所述蒸汽生成器的区域流动的流路;以及
蒸汽引导件,与所述蒸汽生成器相连接并被供应所述加湿空气,提供与所述内部空间独立的加湿流路,将从所述蒸汽生成器吐出的蒸汽向所述吐出口引导,
所述加湿风扇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吹入通过所述清洁吸入管道的过滤空气,从而使所述加湿空气向所述蒸汽引导件吐出,
所述蒸汽引导件包括主蒸汽引导件,所述主蒸汽引导件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并被提供所述蒸汽生成器的加湿空气,
所述主蒸汽引导件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加湿空气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从下侧向上侧流动而从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吐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加湿风扇包括:
加湿风扇壳体,与所述蒸汽生成器相结合,将所述过滤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引导;
加湿叶轮,配置在所述加湿风扇壳体,使所述加湿风扇壳体内部的空气向所述蒸汽生成器流动;以及
加湿电机,用于旋转所述加湿叶轮,
所述加湿风扇壳体结合在所述蒸汽生成器的上侧,所述过滤空气通过所述加湿风扇壳体从上侧向下侧流动而向所述蒸汽生成器内部流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包括:
第一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箱体组件;以及
第二吐出口,形成在所述箱体组件,
所述蒸汽引导件包括:
所述主蒸汽引导件配置在所述箱体组件内部;
第一分支引导件,结合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将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流动的加湿空气中的一部分向所述第一吐出口引导;
第二分支引导件,结合在所述主蒸汽引导件,将通过所述主蒸汽引导件供应的加湿空气中的其余部分向所述第二吐出口引导;
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与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进行组装,并将通过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供应的加湿空气向所述第一吐出口吐出;以及
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与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进行组装,并将通过所述第二分支引导件供应的加湿空气向所述第二吐出口吐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还包括:
第一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以及
第二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
所述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后方,所述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后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一扩散器出口,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二扩散器出口,
从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
从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还包括:
第一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一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以及
第二侧格栅,配置在所述第二吐出口,将利用所述风扇组件吐出的吐出空气进行引导,
所述第一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前方,所述第二扩散器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一扩散器出口,所述第二扩散器包括吐出所述加湿空气的第二扩散器出口,
从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
从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吐出的加湿空气的吐出方向和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的倾斜方向相交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出口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左侧的方式进行配置,配置在所述第一侧格栅的叶片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前方左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所述第二扩散器出口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右侧的方式进行配置,配置在所述第二侧格栅的叶片以朝向所述箱体组件的前方右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包括与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相结合的第一扩散器进口,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内径(P1)小于所述分支引导件的内径(P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设备的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下端插入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在所述第一扩散器进口的下端和所述第一分支引导件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高低差(GP)。
CN201980019343.3A 2018-03-16 2019-03-15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Active CN1118684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6801.0A CN117212905A (zh) 2018-03-16 2019-03-15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30777 2018-03-16
KR1020180030777A KR102053125B1 (ko) 2018-03-16 2018-03-16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190024964 2019-03-04
KR10-2019-0024964 2019-03-04
PCT/KR2019/003058 WO2019177425A1 (ko) 2018-03-16 2019-03-15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6801.0A Division CN117212905A (zh) 2018-03-16 2019-03-15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8451A CN111868451A (zh) 2020-10-30
CN111868451B true CN111868451B (zh) 2023-09-26

Family

ID=679071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9343.3A Active CN111868451B (zh) 2018-03-16 2019-03-15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CN202311166801.0A Pending CN117212905A (zh) 2018-03-16 2019-03-15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6801.0A Pending CN117212905A (zh) 2018-03-16 2019-03-15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48201A1 (zh)
EP (1) EP3767197A4 (zh)
CN (2) CN111868451B (zh)
WO (1) WO20191774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20091809A (ko) * 2020-12-24 2022-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4963304A (zh) * 2022-07-29 2022-08-30 杭州圣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家用空调加湿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59512Y (zh) * 2007-12-06 2008-12-03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出雾装置
CN201170645Y (zh) * 2007-12-29 2008-1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CN201225731Y (zh) * 2008-04-02 2009-04-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及使用该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CN101666523A (zh) * 2008-09-02 2010-03-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KR20140067310A (ko) * 2012-11-26 2014-06-05 헵시바주식회사 수위조절형 응축수 증발장치가 구비된 정온유지장치
CN104713169A (zh) * 2015-04-03 2015-06-17 南通理工学院 一种柜式冷暖加湿空调
CN105402842A (zh) * 2015-12-18 2016-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加湿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CN107029517A (zh) * 2015-10-19 2017-08-11 朱潮权 净化和处理空气的方法和设备
CN206449809U (zh) * 2016-12-13 2017-08-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水槽、红外加湿器及空调器
CN107631399A (zh) * 2017-10-24 2018-01-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CN107702263A (zh) * 2017-10-24 2018-02-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CN207486962U (zh) * 2017-10-24 2018-06-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CN108361897A (zh) * 2018-01-03 2018-08-03 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加湿器
CN109716039A (zh) * 2017-05-09 2019-05-03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6080A (en) * 1991-04-18 1992-06-30 Dri Steem Humidifier Company Rapid absorption steam humidifying system
JP2002081718A (ja) * 2000-09-11 2002-03-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湿器
KR100813712B1 (ko) * 2006-05-20 2008-03-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
US7673858B2 (en) * 2006-09-26 2010-03-0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Low pressure steam humidifier
KR20090000506U (ko) * 2007-07-13 2009-01-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542375B1 (ko) * 2008-07-14 2015-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20100013525A (ko) * 2008-07-31 2010-02-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339079B1 (ko) 2012-03-28 2013-12-09 오텍캐리어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가습장치
CN203704152U (zh) * 2014-02-13 2014-07-09 张宝方 可吹出水蒸气加湿式空调
KR101516365B1 (ko) * 2014-12-31 2015-05-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59512Y (zh) * 2007-12-06 2008-12-03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出雾装置
CN201170645Y (zh) * 2007-12-29 2008-1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装置及具有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CN201225731Y (zh) * 2008-04-02 2009-04-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加湿装置及使用该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CN101666523A (zh) * 2008-09-02 2010-03-1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KR20140067310A (ko) * 2012-11-26 2014-06-05 헵시바주식회사 수위조절형 응축수 증발장치가 구비된 정온유지장치
CN104713169A (zh) * 2015-04-03 2015-06-17 南通理工学院 一种柜式冷暖加湿空调
CN107029517A (zh) * 2015-10-19 2017-08-11 朱潮权 净化和处理空气的方法和设备
CN105402842A (zh) * 2015-12-18 2016-03-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加湿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CN206449809U (zh) * 2016-12-13 2017-08-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水槽、红外加湿器及空调器
CN109716039A (zh) * 2017-05-09 2019-05-03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调节装置
CN107631399A (zh) * 2017-10-24 2018-01-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CN107702263A (zh) * 2017-10-24 2018-02-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CN207486962U (zh) * 2017-10-24 2018-06-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加湿空调器
CN108361897A (zh) * 2018-01-03 2018-08-03 佛山杰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48201A1 (en) 2021-02-18
WO2019177425A1 (ko) 2019-09-19
CN117212905A (zh) 2023-12-12
EP3767197A4 (en) 2022-01-05
CN111868451A (zh) 2020-10-30
EP3767197A1 (en)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76668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4353186B (zh) 空调的室内机
EP2781844B1 (en) Turbo fan and ceiling type air conditioner using the same
JP7174082B2 (ja) スチームジェネレータ
KR20080059755A (ko) 천정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1868452B (zh)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CN111868451B (zh) 空调设备的室内机
CN113518884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79705B (zh) 空气调节器
KR20200106427A (ko) 공기조화기에 포함되는 가습어셈블리
KR102292089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263817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90022106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2155038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공기조화기용 회전유닛
CN11080596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19367795U (zh) 浴室空调器
US20220404042A1 (en) In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er
CN110748976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空调室外送风组件
CN215260237U (zh) 厨房空调系统
CN110748975B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JP2024059902A (ja) スチームジェネレータ
KR20230157731A (ko) 공기조화기
CN115507468A (zh) 厨房空调系统
KR101443923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0805964A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