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65251B - 双离合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65251B
CN101865251B CN201010163394.4A CN201010163394A CN101865251B CN 101865251 B CN101865251 B CN 101865251B CN 201010163394 A CN201010163394 A CN 201010163394A CN 101865251 B CN101865251 B CN 101865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oupling
plane
activated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33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65251A (zh
Inventor
W·里格尔
M·赖施
J·瓦夫齐希
G·贡波尔茨贝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1865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5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65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652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0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ith gear ratios in which the power is transferred by axially coupling idle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2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herein at least one gear on the input shaft, or on a countershaft is used for two different forward gear ratio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16H2003/093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each countershaft having an output gear meshing with a single common gear on the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2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reep low gear, e.g. additional gear for extra low speed or creep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5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nine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8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reverse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91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hree reverse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95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four reverse spee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28Multiple concentric clutch 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33Plurality of counter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其输入侧与驱动轴(w_an)连接并且其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设有两个中间轴(w_v1、w_v2),构成为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设有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抗旋转地设置的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1、2、3、4、5)的挡位齿轮,其中能接通多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按本发明设置最多六个齿轮平面,使得在至少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18)的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

Description

双离合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由文件DE 103 05 241 A1已知六挡或七挡的双离合器变速器。该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分别以其输入侧与驱动轴连接并且以其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两个变速器输入轴彼此同轴地设置。另外两个中间轴设置成轴线平行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所述两个中间轴的空套齿轮与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啮合。另外耦联装置能轴向移动地抗旋转地固定在中间轴上,以便能够接通相应的挡位齿轮。相应选择的传动比通过输出齿轮传递到差速器上。为了在已知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实现期望的传动级,许多齿轮平面是必要的,使得在安装时必需并非不显著的结构空间。
另外由文件DE 38 22 330 A1已知圆柱齿轮式变速器。该圆柱齿轮式变速器包括能在负载下换挡的双离合器,其一部分与驱动轴连接并且其另一部分与可旋转地支承在驱动轴上的驱动空心轴连接。对于确定的传动比,驱动轴能通过切换元件与驱动空心轴耦联。
由文件DE 10 2004 001 961 A1已知具有两个离合器的动力换挡变速器,所述离合器分别配设于一个变速器部分。两个变速器部分的变速器输入轴彼此同轴地设置并且通过固定齿轮与配设的中间轴的空套齿轮啮合。中间轴的相应的空套齿轮能借助于配设的切换元件抗旋转地与相应的中间轴连接。另外由该文件已知一种七挡双离合器变速器,其中设置另外的切换元件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以实现另外的传动比。在这种结构中七挡变速器在两个变速器部分中必需至少六个齿轮平面,以便能实现各传动级。这导致结构长度沿轴向不期望的延长,使得明显限制了安装到车内的安装可能性。
另外由文件DE 10 2005 028 532 A1已知另一种动力换挡变速器,它包括两个输入轴和仅一个中间轴。例如八挡变速器在这种结构中需要多于七个的齿轮平面,以便能够实现传动级,尤其是倒挡传动比。这导致结构长度沿轴向不期望的延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建议开头描述的类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中尽可能廉价地并且在小的结构空间需求中以尽可能少的构件实现多个能动力换挡的传动级。
该目的按本发明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双离合器变速器解决。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一个驱动轴连接并且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两个中间轴,构成为空套齿轮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与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中间轴上的各一个输出齿轮,该输出齿轮相应与从动轴的齿部耦联;其中至少能接通多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特征在于:设置最多六个齿轮平面,其中设有至少两个双齿轮平面并且在每个双齿轮平面中第一和第二中间轴的各一个空套齿轮配设于变速器输入轴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在每个双齿轮平面中至少一个空套齿轮能用于至少两个挡位;并且其中设有至少两个单齿轮平面,其中中间轴之一的一个空套齿轮配设于变速器输入轴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使得在至少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的耦联装置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
因此建议结构空间优化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其输入侧与驱动轴连接并且其输出侧分别与两个例如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该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至少两个中间轴或类似物,构成为空套齿轮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啮合的挡位齿轮。另外设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与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设置在每个中间轴上的各一个输出齿轮或恒定小齿轮(Konstantenritzel),该输出齿轮或该恒定小齿轮相应与驱动轴的齿部耦联,以便相应的中间轴与输出装置连接,其中可以构成多个能动力换挡的挡位。
按本发明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优选包括最多六个齿轮平面,其中能以小的结构空间需求实现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挡位。例如最多六个齿轮平面优选通过至少两个双齿轮平面和至少两个单齿轮平面构成。其它的布局也是可能的。在每个双齿轮平面中第一和第二中间轴的各一个空套齿轮相应配设于变速器输入轴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至少在双齿轮平面之一中至少一个空套齿轮可用于至少两个挡位。在单齿轮平面中中间轴之一的一个空套齿轮配设于变速器输入轴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至少一个迂回挡可至少通过一个打开的迂回挡耦联装置接通。
按有利的方式,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每个双齿轮平面中每个空套齿轮可用于多个挡位。由于可能多次利用空套齿轮,在具有尽可能少的齿轮平面的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可以实现最多数量的传动比,其中优选前八个前进挡在按顺序执行时是能动力换挡的。
为了在按本发明的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优化速比间隔,例如一个双齿轮平面也可以通过两个单齿轮平面代替,其中一个固定齿轮通过两个固定齿轮代替。因此可以实现尤其和谐的渐进的速比间隔。两个单齿轮平面也可以通过一个双齿轮平面代替。
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优选可以构成为具有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挡位级的八挡变速器。但是也可以实现具有其它挡位数量的变速器。由于相对于已知的变速器结构的短的结构方式,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尤其适用于在车辆中的前部横向安装方式。但是根据相应考虑的车辆的类型和结构空间情况的不同,其它的安装方式也是可能的。
优选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第一和/或第八前进挡可以是迂回挡(Windungsgang)。此外至少一个倒挡和/或其它的挡位例如爬行挡或超速挡同样可以构成为迂回挡并且也可能可以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例如能动力换挡的第一前进挡或能动力换挡的最高挡位可以是迂回挡。
除了在至少一个所述恒定小齿轮上一定程度上作为迂回挡切换元件的至少一个迂回挡耦联装置之外,在第一和/或第二中间轴上也可以设置其它的切换元件,用于实现其它的迂回挡。
例如根据结构的不同情况,为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例如可以分别配设四个能切换的空套齿轮,所述空套齿轮相应与配设的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啮合。
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至少一个中间轴可以配设至少一个迂回挡切换元件,用于实现迂回挡。有选择地其它的迂回挡切换元件例如也可以以配设于第一或第二中间轴的切换元件的形式设置。
如果最后一个或倒数第二个速比间隔比相应位于它们之前的速比间隔更高地构成,那么在由驾驶员要求的降挡中提供特别高的输出力矩或驱动功率。
按本发明可以设定,通过所述一个切换元件或也通过在第一和/或第二中间轴上的至少一个附加的切换元件,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能与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连接,使得通过切换元件能接通至少一个迂回挡。
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在输出齿轮上的耦联装置打开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迂回挡,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的挡位齿轮彼此耦联,以便因此实现通过两个变速器部分的动力流。迂回挡耦联装置配设于恒定小齿轮,以便所述恒定小齿轮与配设的中间轴松开以能够实现迂回挡。从而一个或两个恒定小齿轮能切换地与配设的中间轴连接。
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中用于耦联两个确定的空套齿轮的切换元件的布置可以改变,使得切换元件不是绝对必要地需要设置在要耦联的空套齿轮之间。因此也可考虑相应的切换元件的其它的布置位置,以便例如优化在执行装置上的安装。
有选择地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可以设置少一个附加的齿轮级ZW_x,它不用在另一前进挡中。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设定,在第一中间轴上的配设于第一输出齿轮的耦联装置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第一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和至少一个爬行挡和至少一个超速挡分别作为迂回挡。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设定,在第二中间轴上的配设于第二输出齿轮的耦联装置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第一前进挡和/或第八前进挡和/或至少一个倒挡和/或和至少一个爬行挡和/或至少一个超速挡分别作为迂回挡。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设定,在第一中间轴上设置至少一个切换元件,其中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一中间轴上的切换元件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能与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连接,使得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一中间轴上的切换元件能接通第一前进挡和/或第八前进挡分别作为迂回挡。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设定,在第二中间轴上设置至少一个切换元件,其中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二中间轴上的切换元件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能与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连接,使得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二中间轴上的切换元件能接通第一前进挡和/或第八前进挡和/或一个倒挡和/或一个超速挡分别作为迂回挡。
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结构可以设定,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和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
例如在本发明的下一个方案的范围中也可以设定,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
按本发明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也可以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可以分别配设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和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
也可能的是,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和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
为了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设置用于实现倒挡的必要的转速倒转,例如可以采用例如设置在副轴上的中间齿轮或类似物。一个中间轴的空套齿轮之一也可以作为中间齿轮用于至少一个倒挡。然后对于倒挡传动比不需要附加的副轴,因为空套齿轮之一不仅与固定齿轮而且与另一个中间轴的另一可切换的空套齿轮啮合。从而对于倒挡必需的中间齿轮作为可切换的空套齿轮设置在一个中间轴上并且此外用于实现至少另一个前进挡。中间齿轮与其是设置在中间轴上还是在附加的副轴上无关地也可以构成为塔轮。也可能的是,中间齿轮不是设置在已经存在的中间轴之一上,而是例如设置在另一个分开的轴例如第三中间轴上。
为了得到期望的传动级,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可以设定,在每个中间轴上设置至少一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或类似物。设定的耦联装置可以在被激活的或闭合的状态中根据操纵方向的不同情况相应使配设的空套齿轮与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此外在至少一个所述中间轴上也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或类似物。例如液压、电、气动、机械操作的离合器或形锁合的爪齿离合器以及每种方式的同步结构都能用作为耦联装置,它们用于一个空套齿轮与一个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一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可以通过两个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取代,反之亦然。
可考虑,改变挡位齿轮的描述的布置可能性并且也改变挡位齿轮的数量以及耦联装置的数量,以便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实现其它的能动力换挡的或不能动力换挡的挡位、结构空间节省以及构件节省。尤其双齿轮平面的固定齿轮可以划分成用于两个单齿轮平面的两个固定齿轮。因此改善了变速器速比间隔。此外可以交换中间轴。两个变速器部分也可以交换,即绕垂直的轴线形成镜像。在此交换空心轴和实心轴。因此例如最小的齿轮可以设置在实心轴上,以便继续优化存在的结构空间的利用。此外可以交换相邻的齿轮平面,例如以便优化轴弯曲和/或优化地连接换挡执行装置。另外可改变耦联装置在齿轮平面上的相应的布置位置。另外也可改变耦联装置的作用方向。
在此采用的挡位编号自由定义。也可以添加爬行挡和/或超速挡,以便在车辆中例如改善越野特性或加速性能。此外例如可以省略第一挡,以便例如可以较好地优化变速器速比间隔的总体性。挡位编号在这种措施中按意义变化。
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相应的实施方案无关,驱动轴和从动轴优选能彼此不同轴地设置,这实现尤其结构空间节约的布置。例如从而空间上前后依次设置的轴也可彼此略微错开。在这种布置中带有传动比为1的直接挡可以通过齿啮合实现并且以有利的方式相对自由地放置到第六至第九挡上。也可考虑驱动轴和从动轴的其它的布置可能性。
优选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配备有集成的输出级。该输出级可以在从动轴上包括固定齿轮作为输出齿轮,该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作为恒定小齿轮的第一输出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作为恒定小齿轮的第二输出齿轮啮合。至少一个所述输出齿轮构成为能切换的齿轮。为了切换相应的输出齿轮,配设至少一个迂回挡耦联装置,它在打开的状态中使在配设的中间轴与输出齿轮之间的连接松开,以便可以接通迂回挡。
按有利的方式可通过一个启动离合器或操纵离合器操纵低的前进挡和倒挡,以便从而将较高的负载集中到该离合器上并且从而可以结构空间更节约和成本更廉价地构成第二离合器。尤其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齿轮平面可这样设置,使得可以通过内部的或外部的变速器输入轴并且从而通过相应较良好适合的离合器进行启动,这也在双离合器的同心设置的径向彼此嵌套的结构方式中实现。此外可以相应镜像对称地设置或交换齿轮平面。
与相应的实施方案无关,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中例如可以交换设定的齿轮平面。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一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2显示按图1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图3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4显示按图3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图5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三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6显示按图5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图7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四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8显示按图7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图9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五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0显示按图9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图11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六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2显示按图11的第六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图13显示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七实施方案的示意图;
图14显示按图13的第七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3、5、7、9、11和13中分别显示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可能的实施方案。对于不同的实施方案的相应的换挡图在图2、4、6、8、10、12和14中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所述离合器的输入侧与驱动轴w_an连接并且所述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此外在驱动轴w_an上可以设置扭振减振器19。另外设置两个中间轴w_v1、w_v2,构成为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上抗旋转地设置构成为固定齿轮1、2、3、4、5、6的挡位齿轮,所述固定齿轮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啮合。
为了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能与相应的中间轴w_v1、w_v2连接,多个可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B、C、D、E、F、G、H设置在中间轴w_v1、w_v2上。另外在两个中间轴w_v1、w_v2上设置作为恒定小齿轮的输出齿轮17、18,所述输出齿轮分别与从动轴w_ab的固定齿轮16的齿部耦联,其中输出齿轮17、18配设相应的输出级i_ab_1、i_ab_2。
除了在被激活的状态中实现在挡位齿轮与配设的中间轴w_v1、w_v2之间的抗旋转的连接的耦联装置A、B、C、D、E、F、G、H之外,还在第一和/或第二中间轴w_v1、w_v2上相应配设输出级i_ab1、i_ab2的一个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1、S_ab2。在耦联装置S_ab1或S_ab2打开的情况下在输出齿轮17或18与第一中间轴w_v1或第二中间轴w_v2之间的连接可以松开。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中需要时附加地设置至少一个迂回挡切换元件I或K用于抗旋转地连接中间轴w_v1、w_v2的两个挡位齿轮,使得能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I或K可以至少实现一个迂回挡。
通过切换元件K有选择地将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3和14彼此连接,以便第一变速器部分与第二变速器部分彼此耦联,使得能接通迂回挡。有选择地也可以采用切换元件I,通过该切换元件将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9和10彼此连接,以便第一变速器部分与第二变速器部分耦联,使得能接通附加的迂回挡。
按本发明在双离合器变速器中设置六个齿轮平面8-12、9-2、3-13、9-13、10-4、5-14、10-14、11-4、11-5、5-15、6-15、11-15,其中在每个实施方案中设置至少两个双齿轮平面8-12、9-13、10-14、11-5和至少两个单齿轮平面9-2、3-13、10-4、5-14、11-4、11-5、5-15、6-15,使得至少在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1或S_ab2打开情况下能接通迂回挡。例如用于连接两个齿轮或类似物的爪等相应可用作为切换元件I或K。
在按图1的第一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8和在副轴w_zw上的中间齿轮ZR啮合,该中间齿轮用于倒挡传动比的转速倒转,其中中间齿轮ZR也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2啮合。相反在按图11的第六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8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2啮合。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13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2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9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3啮合。相反在按图11的第六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13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2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9而且与用于倒挡传动比的转速倒转的中间齿轮ZR啮合,其中中间齿轮ZR也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3啮合。在第一和第六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10-14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3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0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4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1-4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1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5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5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5啮合。
在按图3至6的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8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2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2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9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3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3啮合。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0和用于倒挡传动比的转速倒转的中间齿轮ZR啮合,其中中间齿轮ZR也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4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5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5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1啮合。最后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6-15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6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5啮合。
在按图7和8的第四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8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2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2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9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3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3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4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0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4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5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4啮合。最后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11-15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6不仅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5而且与用于倒挡传动比的转速倒转的中间齿轮ZR啮合,其中中间齿轮ZR也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1啮合。
在按图9和10的第五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8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2啮合。在按图13和14的第七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固定齿轮1不仅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2而且与用于倒挡传动比的转速倒转的中间齿轮啮合,其中中间齿轮ZR也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8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2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9啮合。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3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3啮合。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0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4啮合。在第五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15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1和用于倒挡传动比的转速倒转的中间齿轮ZR啮合,其中中间齿轮ZR也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5啮合。相反在第六实施方案中,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15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5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11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5啮合。
在按图1、3、5、9和11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和第六实施方案中,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设置两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和C-D,它们这样设置,使得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使空套齿轮8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使空套齿轮9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使空套齿轮10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并且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使空套齿轮11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另外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设置两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E-F和G-H,它们这样设置,使得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使空套齿轮12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使空套齿轮13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使空套齿轮14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并且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使空套齿轮15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
在按图7和8的第四实施方案中,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设置两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和C-D,它们这样设置,使得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使空套齿轮8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使空套齿轮9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使空套齿轮10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并且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使空套齿轮11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设置一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G-H以及一个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E,它们这样设置,使得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使空套齿轮12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使空套齿轮14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并且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使空套齿轮15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
在按图13和14的第七实施方案中,在第一中间轴上设置一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和一个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D,它们这样设置,使得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使空套齿轮8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使空套齿轮9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并且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使空套齿轮11与第一中间轴w_v1固定地连接。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设置两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E-F和G-H,它们这样设置,使得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使空套齿轮12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使空套齿轮13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使空套齿轮14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并且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使空套齿轮15与第二中间轴w_v2固定地连接。
与相应的实施方案无关,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一个集成的输出级设有输出齿轮17和输出齿轮18。输出齿轮17和输出齿轮18分别与从动轴w_ab的固定齿轮16啮合。
另外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得到,至少前进挡G1至G8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根据实施方案的不同情况,附加地能动力换挡地至少可以执行一个倒挡和/或爬行挡和/或超速挡,它们例如也作为迂回挡。对于每个实施方案的详情由下面说明的换挡图得到。
由在图2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1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另外例如倒挡R1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5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由在图4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3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二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另外例如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5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6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7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最后超速挡O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超速挡O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由在图6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5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另外例如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和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倒挡R5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最后超速挡O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超速挡O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5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6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由在图8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7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另外例如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I接通。爬行挡C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最后超速挡O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另外超速挡O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5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6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7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8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由在图10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9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另外例如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最后超速挡O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5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6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按有利的方式尤其相对于第八前进挡G8能动力换挡地可以构成超速挡O2和O4。
由在图12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11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六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接通。倒挡R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以及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1接通。倒挡R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最后超速挡O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4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由在图14中描述的图表示例地显示用于按图13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七实施方案的换挡图。
由该换挡图得到,第一前进挡G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接通,第二前进挡G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接通,第三前进挡G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接通,第四前进挡G4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接通,第五前进挡G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接通,第六前进挡G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七前进挡G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接通,并且第八前进挡G8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从而至少前面八个前进挡能构成得能动力换挡的。
另外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C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F以及在耦联装置S 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A、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另外爬行挡C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爬行挡C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最后超速挡O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H以及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G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接通。超速挡O3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被激活的耦联装置B、被激活的耦联装置D和被激活的耦联装置E以及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接通。
由按图1和2的第一实施方案的换挡图详细地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1,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1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此外由第一实施方案的换挡图得到,在倒挡R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R。另外在另一倒挡R2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2和i_R,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激活切换元件K。在倒挡R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4和i_R,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倒挡R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6和i_R,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7和i_1,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3和i_1,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4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7和i_1,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5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5和i_1,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按图4的第二实施方案中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4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
在倒挡R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R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彼此耦联。另外在倒挡R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R和i_5,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激活切换元件K。在倒挡R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R和i_3,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激活切换元件K。在倒挡R4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R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倒挡R5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R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倒挡R6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R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倒挡R7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R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5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超速挡O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2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2和i_4,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由按图5和6的第三实施方案的换挡图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4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8。
在倒挡R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R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彼此耦联。在倒挡R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R和i_3,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激活切换元件K。在倒挡R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R和i_7,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打开耦联装置S_ab2。在倒挡R4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R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倒挡R5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R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5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6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超速挡O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2和i_4,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5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6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由按图7和8的第四实施方案的换挡图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4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1彼此耦联。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5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彼此耦联。
在倒挡R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R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1彼此耦联。在倒挡R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R和i_7,其中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打开耦联装置S_ab1。在倒挡R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R和i_5,其中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打开耦联装置S_ab1。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5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6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6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超速挡O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5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2和i_4,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6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7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由按图9和10的第五实施方案的换挡图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4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1彼此耦联。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8。
在倒挡R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7和i_R,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I彼此耦联。在倒挡R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5和i_R,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激活切换元件I。在倒挡R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R、i_6和i_4,其中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打开耦联装置S_ab2。在倒挡R4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7和i_R,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1彼此耦联。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5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8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超速挡O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8、i_3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2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4和i_8,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4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I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2和i_8,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5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6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4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由按图11和12的第六实施方案的换挡图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6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ZW_8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I彼此耦联。
在倒挡R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R、i_5和ZW_8,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在倒挡R2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R和i_2,此时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激活切换元件K。在倒挡R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4和i_R,其中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打开耦联装置S_ab1。在倒挡R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R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7和i_3,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7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6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超速挡O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5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3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4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4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7、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由按图13和14的第七实施方案的换挡图得到,在第一前进挡G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4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K彼此耦联。在第二前进挡G2中采用齿轮级i_2,在第三前进挡G3中采用齿轮级i_3,在第四前进挡G4中采用齿轮级i_4,在第五前进挡G5中采用齿轮级i_5,在第六前进挡G6中采用齿轮级i_6,在第七前进挡G7中采用齿轮级i_7并且在第八前进挡G8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ZW_8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被激活的切换元件I彼此耦联。
在倒挡R1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ZW_8、i_R和i_4,其中为了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打开耦联装置S_ab1。在倒挡R2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6和i_R,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通过打开的耦联装置S_ab2彼此耦联。
在爬行挡C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2、i_5和i_R,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爬行挡C2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3、i_6和i_2,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在超速挡O1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4、i_3和i_7,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切换元件K被激活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2中由第二离合器K2出发采用齿轮级i_6、i_3和i_5,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在超速挡O3中由第一离合器K1出发采用齿轮级i_5、i_2和i_6,此时两个变速器部分在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彼此耦联。
总之在按图1至6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方案中得到,设置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18的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2。
在第一实施方案中通过第二、第一和第七挡的齿轮级得到作为迂回挡的第八前进挡。另外设置三个双齿轮平面和两个单齿轮平面。通过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挡的齿轮级第一中间轴比第二中间轴加载得少。由此得到关于轴尺寸和轴承尺寸的优点。
在第一实施方案中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四个前进挡G4、G3、C4、C5以及一个倒挡R3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四个倒挡R1至R4。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13中空套齿轮9用于两个前进挡G6、C1以及一个倒挡R4并且空套齿轮13用于三个前进挡G2、G8、C2以及一个倒挡R2。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10-14中空套齿轮10用于五个前进挡G7、G8、C1、C3、C4并且空套齿轮14用于三个前进挡G3、C2、C3以及一个倒挡R2。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1-4中空套齿轮11用于两个前进挡G5、C5以及两个倒挡R3、R4。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5中空套齿轮15用于六个前进挡G1、G8、C1、C2、C4、C5。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作为迂回挡的第一前进挡通过第三、第四和第二挡的齿轮级实现并且作为迂回挡的第八前进挡通过附加的中间齿轮级ZW_8以及第三和第四挡的齿轮级实现,该中间齿轮级不在其它前进挡中采用。此外实现相对于第七挡能动力换挡的超速挡用于燃料节省。
在第二实施方案中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五个前进挡G1、G2、C1、C2、O2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四个前进挡G1、G4、O1、O2以及两个倒挡R4、R5。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空套齿轮9用于一个前进挡G6。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空套齿轮13用于一个前进挡G8以及五个倒挡R1、R2、R3、R6、R7。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中空套齿轮10用于五个前进挡G7、G8、C1、O1、O2以及三个倒挡R1、R4、R6并且空套齿轮14用于七个倒挡R1至R7。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5中空套齿轮11用于两个前进挡G5、C2以及三个倒挡R2、R5、R7。最后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6-15中空套齿轮15用于六个前进挡G1、G3、G8、C1、C2、O1以及一个倒挡R3。
在第三实施方案中作为迂回挡的第一前进挡通过第三、第四和第二挡的齿轮级得到。另外设置两个双齿轮平面和四个单齿轮平面。此外得到一个附加的相对于第二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爬行挡C3,因此实现在越野时较好的行驶特性。另外得到两个相对于第七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超速挡O1和O2用于燃料节省。
在第三实施方案中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八个前进挡G1、G2、C1、C2、C3、O4、O5、O6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四个前进挡G1、G4、O1、O4以及两个倒挡R3、R4。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空套齿轮9用于一个前进挡G8。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空套齿轮13用于六个前进挡G6、C3、O2、O3、O5、O6以及三个倒挡R1、R2、R5。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中空套齿轮10用于六个前进挡G7、C1、O1、O2、O4、O5以及一个倒挡R3并且空套齿轮14用于五个倒挡R1至R5。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5中空套齿轮11用于四个前进挡G5、C2、O3、O6以及三个倒挡R1、R4、R5。最后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6-15中空套齿轮15用于八个前进挡G1、G3、C1、C2、C3、O1、O2、O3。
在按图7至10的第四和第五实施方案中设置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17的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1和一个配设于第二中间轴的迂回挡切换元件K。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案中得到作为迂回挡的第一前进挡,该第一前进挡通过第三、第四和第二挡的齿轮级实现。另外作为迂回挡的第八前进挡通过附加的齿轮级ZW_8以及第五和第七挡的齿轮级实现,该齿轮级ZW_8不在其它前进挡中采用。另外设置两个双齿轮平面和四个单齿轮平面。另外实现一个相对于第二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爬行挡C3或C4,通过该爬行挡可以实现在越野时较好的行驶特性。此外三个用于燃料节省的、相对于第七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超速挡O2、O3和O7也是可能的。
在第四实施方案中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四个前进挡G1、G4、O3、O5以及两个倒挡R1、R2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九个前进挡G1、G2、C1、C2、C3、C4、O4、O5、O6。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空套齿轮9用于九个前进挡G6、C3、C4、O2、O4、O6、O7、O8以及一个倒挡R3。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空套齿轮13用于一个前进挡G8。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4中空套齿轮10用于十一个前进挡G1、G3、C1、C2、C3、C4、O1、O2、O3、O7、O8。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4中空套齿轮14用于六个前进挡G5、G8、C1、O1、O4、O7以及两个倒挡R1、R3。最后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11-15中空套齿轮11用于三个倒挡R1至R3并且空套齿轮15用于八个前进挡G7、G8、C2、O2、O3、O5、O6、O8以及一个倒挡R2。
在第五实施方案中作为迂回挡的第一前进挡通过第三、第四和第二挡的齿轮级实现。另外设置三个双齿轮平面和两个单齿轮平面。另外可以实现一个在越野时具有较好的行驶特性的、相对于第二前进挡的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爬行挡C3。此外用于燃料节省的、作为可能的第九前进挡的、相对于第八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超速挡O4也是可能的。
在第五实施方案中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五个前进挡G8、C3、O1、O2、O4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四个前进挡G6、O3、O5、O6以及一个倒挡R3。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空套齿轮9用于六个前进挡G1、G4、C1、O2、O3、O6以及三个倒挡R1、R3、R4。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空套齿轮13用于六个前进挡G1、G2、C2、C3、O4、O5以及一个倒挡R2。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中空套齿轮10用于五个前进挡G7、C1、O2、O3、O6以及两个倒挡R1、R4并且空套齿轮14用于五个前进挡G5、C2、O1、O4、O5以及一个倒挡R2。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15中空套齿轮11用于六个前进挡G1、G3、C1、C2、C3、O1并且空套齿轮15用于四个倒挡R1至R4。
在按图11和12的第六实施方案中,设置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18的迂回挡耦联装置S ab2和一个配设于第一中间轴的迂回挡切换元件I。另外作为迂回挡的第一前进挡通过第五、第六和第二挡的齿轮级实现并且作为迂回挡的第八前进挡通过第二挡的齿轮级、附加的齿轮级和第七挡的齿轮级实现。此外设置三个双齿轮平面和两个单齿轮平面。可以实现两个相对于第二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倒挡R2和R4,因此可实现自由进退(Freischaukeln)。通过一个相对于第二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爬行挡C4,实现在越野时较好的行驶特性。燃料节省可以通过两个相对于第七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超速挡O1和O2实现。
由按图12的换挡图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三个前进挡G4、C1、O3以及一个倒挡R3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七个前进挡G1、G6、C4、O1至O4。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13中空套齿轮9用于七个前进挡G1、G2、G8、C2、C3、C4、O4以及两个倒挡R2、R4并且空套齿轮13用于四个倒挡R1至R4。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10-14中空套齿轮10用于一个前进挡G8以及两个倒挡R1、R3并且空套齿轮14用于五个前进挡G3、C1、C2、C4、O1以及两个倒挡R2、R4。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1-4中空套齿轮11用于九个前进挡G7、G8、C1至C3、O1至O4。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5中空套齿轮15用于四个前进挡G1、G5、C3、O2以及一个倒挡R1。
在按图13和14的第七实施方案中,设置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18的迂回挡耦联装置S_ab2和两个迂回挡切换元件I和K。作为迂回挡的第一前进挡通能过第三、第四和第二挡的齿轮级实现并且作为迂回挡的第八前进挡能通过第二挡的齿轮级、附加的齿轮级ZW_8和第七挡的齿轮级实现。另外设置三个双齿轮平面和两个单齿轮平面。此外得到在越野时具有较好行驶特性的、相对于第二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爬行挡C2。另外可以实现一个用于燃料节省的、相对于第七前进挡能动力换挡的附加的超速挡O1实现。
由第七实施方案的换挡图详细地得到,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中空套齿轮8用于两个倒挡R1、R2并且空套齿轮12用于四个前进挡G6、C2、O2、O3。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中空套齿轮9用于六个前进挡G1、G2、G8、C1、C2、O3。在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中空套齿轮13用于三个前进挡G1、G4、O1以及一个倒挡R1。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中空套齿轮10用于一个前进挡G8以及一个倒挡R1并且空套齿轮14用于六个前进挡G1、G3、C1、C2、O1、O2以及一个倒挡R2。最后在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15中空套齿轮11用于三个前进挡G5、C1、O2并且空套齿轮15用于三个前进挡G7、G8、O1。
可能的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中至少一个附加的齿轮级ZW_x例如ZW_8或ZW_1用于迂回挡,该齿轮级不用在直接的前进挡中。附加的齿轮级的使用由实施方案的相应的附图得到。
齿轮x1、x2、...x7、x8也可以用于附加的迂回挡,所述齿轮可以添加到单齿轮平面,其中齿轮x1、x2、...x7、x8的连续编号如下进行。从配设的输出齿轮级i_ab_1出发在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一齿轮x1中开始编号直至第四齿轮x4,其中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第一个齿轮由配设的齿轮级i_ab_2出发用x5表示并且其它齿轮一直延续至用x8表示。如果在倒挡传动比的范围中采用附加的齿轮x1、x2、...x7、x8,那么例如通过采用在副轴w_zw或类似物上的中间齿轮ZR来实现转速倒转。
在双离合器变速器的所有实施方案中由于多个空套齿轮的设定的多次利用,在保持相同的挡位数量中需要较少的齿轮平面和较少的构件,使得产生有利的结构空间节省和成本节省。
与相应的实施方案无关,在按图2、4、6、8、10、12和14的换挡图的相应表格的格子内的数字“1”意味着,配设的离合器K1、K2或配设的耦联装置A、B、C、D、E、F、G、H或配设的切换元件I、K相应地闭合或激活。相反在按图2、4、6、8、10、12和14的换挡图的相应表格的空格子意味着,配设的离合器K1、K2或配设的耦联装置A、B、C、D、E、F、G、H或配设的切换元件I、K相应地打开。
不同于上述的原则,对于配设于输出齿轮17或18的耦联装置S_ab1或S_ab2适用的是,在按图2、4、6、8、10、12和14的换挡图的相应表格中的空格子中必须打开耦联装置S_ab1或S_ab2,并且在按图2、4、6、8、10、12和14的换挡图的相应的表格中在具有数字“1”的格子中应闭合耦联装置S_ab1或S_ab2。与挡位有关,在一组挡位中在具有数字“1”的格子中必须闭合耦联元件S_ab1或S_ab2,相反在另一组挡位中在具有数字“1”的格子中不仅可以打开而且可以闭合耦联元件S_ab1或S_ab2。
另外在许多情况中存在如下可能性,即置入其它的耦联元件或切换元件,而不影响动力流。因此可以允许挡位预选。
附图标记列表
1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2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3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4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5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6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8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9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0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1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2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3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4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5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6     从动轴的固定元件
17     第一中间轴的输出齿轮
18     第二中间轴的输出齿轮
19     扭振减振器
K1     第一离合器
K2     第二离合器
w_an   驱动轴
w_ab   从动轴
w_v1   第一中间轴
w_v2   第二中间轴
w_k1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
w_k2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
A~H   耦联装置
i_1    第一前进挡的齿轮级
i_2    第二前进挡的齿轮级
i_3    第三前进挡的齿轮级
i_4    第四前进挡的齿轮级
i_5    第五前进挡的齿轮级
i_6    第六前进挡的齿轮级
i_7    第七前进挡的齿轮级
i_8     第八前进挡的齿轮级
i_R     倒挡的齿轮级
ZW_8    用于迂回挡的附加的齿轮级
i_ab_1  在第一中间轴上的输出级
i_ab_2  在第二中间轴上的输出级
G1      第一前进挡
G2      第二前进挡
G3      第三前进挡
G4      第四前进挡
G5      第五前进挡
G6      第六前进挡
G7      第七前进挡
G8      第八前进挡
C1~C5  爬行挡
O1~O8  超速挡
R1~R7  倒挡
w_zw    副轴
ZR      用于转速倒转的中间齿轮
ZS      应用的齿轮级
I       切换元件
K       切换元件
S_ab1   耦联装置
S_ab2   耦联装置

Claims (11)

1.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一个驱动轴(w_an)连接并且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两个中间轴(w_v1、w_v2),构成为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所述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1、2、3、4、5、6)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与中间轴(w_v1、w_v2)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C、D、E、F、G、H);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中间轴(w_v1、w_v2)上的各一个输出齿轮(17、18),该输出齿轮相应与从动轴(w_ab)的齿部耦联;其中能接通多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G1、G2、G3、G4、G5、G6、G7、G8)和至少一个倒挡(R1、R2、R3、R4、R5、R6、R7),其特征在于:设置最多六个齿轮平面(8-12、9-2、3-13、9-13、10-4、5-14、10-14、11-4、11-5、5-15、6-15、11-15),其中设有至少两个双齿轮平面(8-12、9-13、10-14、11-15)并且在每个双齿轮平面(8-12、9-13、10-14、11-15)中第一和第二中间轴(w_v1、w_v2)的各一个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配设于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1、2、3、4、5、6),在每个双齿轮平面(8-12、9-13、10-14、11-15)中至少一个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能用于至少两个挡位;并且其中设有至少两个单齿轮平面(9-2、3-13、10-4、5-14、11-4、11-5、5-15、6-15),其中中间轴(w_v1、w_v2)之一的一个空套齿轮(8、9、10、11、12、13、14、15)配设于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1、2、3、4、5、6),使得在至少一个配设于输出齿轮(17、18)的耦联装置(S_ab1、S_ab2)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配设于第一输出齿轮(17)的耦联装置(S_ab1)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第一前进挡(G1)和至少一个倒挡(R1、R2、R3、R4)和至少一个爬行挡(C3、C4)和至少一个超速挡(O1、O3、O6、O7、O8)分别作为迂回挡。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配设于第二输出齿轮(18)的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第一前进挡(G1)和/或第八前进挡(G8)和/或至少一个倒挡(R4、R5、R6、R7)和/或至少一个爬行挡(C2、C3、C4)和/或至少一个超速挡(O1、O2、O3)分别作为迂回挡。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配设于第二输出齿轮(18)的耦联装置(S_ab2)打开的情况下,能接通第一前进挡(G1)和/或第八前进挡(G8)和/或至少一个倒挡(R4、R5、R6、R7)和/或至少一个爬行挡(C2、C3、C4)和/或至少一个超速挡(O1、O2、O3)分别作为迂回挡。
5.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设置至少一个切换元件(I),其中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切换元件(I)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9)能与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10)连接,使得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切换元件(I)能接通第一前进挡(G1)和/或第八前进挡(G8)分别作为迂回挡。
6.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设置至少一个切换元件(K),其中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切换元件(K)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13)能与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14)连接,使得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切换元件(K)能接通第一前进挡(G1)和/或第八前进挡(G8)和/或一个倒挡(R2)和/或一个超速挡(O1)分别作为迂回挡。
7.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2)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和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13),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3、4、5)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10-14)、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1-4)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5)。
8.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2、3)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5、6)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5)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6-15)。
9.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2、3)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5、6)分别配设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4)、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5-14)和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六齿轮平面(11-15)。
10.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2、3)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一齿轮平面(8-12)、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二齿轮平面(9-2)和作为单齿轮平面的第三齿轮平面(3-13),并且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4、5)分别配设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四齿轮平面(10-14)和作为双齿轮平面的第五齿轮平面(11-15)。
11.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设置至少一个切换元件(K),其中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切换元件(K)第二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13)能与第一变速器部分的空套齿轮(14)连接,使得通过被激活的、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切换元件(K)能接通第一前进挡(G1)和/或第八前进挡(G8)和/或一个倒挡(R2)和/或一个超速挡(O1)分别作为迂回挡。
CN201010163394.4A 2009-04-14 2010-04-13 双离合器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5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02358.5A DE102009002358B4 (de) 2009-04-14 2009-04-14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58.5 2009-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65251A CN101865251A (zh) 2010-10-20
CN101865251B true CN101865251B (zh) 2013-09-18

Family

ID=42750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339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65251B (zh) 2009-04-14 2010-04-13 双离合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74340B2 (zh)
CN (1) CN101865251B (zh)
DE (1) DE10200900235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49259B4 (de) * 2007-10-15 2017-05-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8499656B2 (en) * 2011-01-10 2013-08-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E102011076381B4 (de) 2011-05-24 2020-01-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1088382A1 (de) 2011-12-13 2013-06-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74A1 (de) 2011-12-13 2013-06-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84A1 (de) 2011-12-13 2013-06-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78A1 (de) 2011-12-13 2013-06-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83B4 (de) 2011-12-13 2021-02-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81B4 (de) 2011-12-13 2020-10-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87B4 (de) 2011-12-13 2020-10-29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79A1 (de) 2011-12-13 2013-06-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376A1 (de) 2011-12-13 2013-06-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1088605B4 (de) * 2011-12-14 2021-02-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2222121A1 (de) 2012-12-04 2014-06-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25A1 (de) 2012-12-04 2014-06-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20B4 (de) 2012-12-04 2020-09-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22B4 (de) 2012-12-04 2020-09-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17A1 (de) 2012-12-04 2014-06-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18B4 (de) 2012-12-04 2020-09-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23A1 (de) 2012-12-04 2014-06-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119B4 (de) 2012-12-04 2020-10-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681A1 (de) 2012-12-11 2014-06-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2222682A1 (de) 2012-12-11 2014-06-12 Zf Friedrichshafen Ag Kraftfahrzeuggetriebe
DE102013106896B4 (de) * 2013-07-01 2015-05-13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3019266A1 (de) 2013-11-15 2015-05-21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N105416044B (zh) * 2014-09-10 2018-08-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它的车辆
CN105459788B (zh) * 2014-09-10 2018-08-1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具有它的车辆
US20160131223A1 (en) * 2014-11-06 2016-05-1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Transmission with dual input and reduced number of lay shafts
DE102015010252A1 (de) * 2015-08-06 2016-03-03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9007299A1 (de) * 2019-10-21 2021-04-22 Daimler Ag Hybrid-Doppelkupplungsgetrieb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54561A (zh) * 2005-04-19 2006-11-01 各特拉格·福特传动系统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DE102005028532A1 (de) * 2005-06-18 2006-12-28 Boisch, Richard, Prof. Dr. Modulare (Lastschalt-) Getriebe
CN1910387A (zh) * 2004-01-07 2007-02-07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275626A (zh) * 2006-12-08 2008-10-0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多速双离合器变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43412A (en) * 1942-08-07 1951-02-27 Kegresse Adolphe Valentin Change-speed transmission
DE3822330A1 (de) 1988-01-09 1989-07-27 Rudolf Prof Dr Ing Franke Stirnradwechselgetriebe, 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e
DE10015336A1 (de) 2000-03-28 2001-10-04 Volkswag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bzw.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s
DE10305241A1 (de) 2003-02-08 2004-09-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Sechs- oder siebengängig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4001961B4 (de) 2004-01-13 2006-07-27 Boisch, Richard, Prof. Dr. Lastschaltgetriebe mit zusätzlichen Gängen
US7437963B2 (en) * 2005-11-21 2008-10-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Power transmission
US7469609B2 (en) * 2006-06-28 2008-12-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utput reductio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clutch coupler
US7748286B2 (en) * 2007-04-03 2010-07-0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having reduced axial length
DE102007049257B4 (de) * 2007-10-15 2017-05-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6B4 (de) 2007-10-15 2016-11-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3B4 (de) 2007-10-15 2017-05-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59B4 (de) 2007-10-15 2017-05-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9B4 (de) 2007-10-15 2017-05-18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4B4 (de) 2007-10-15 2017-05-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70B4 (de) 2007-10-15 2017-03-0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7B4 (de) 2007-10-15 2016-11-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0B4 (de) 2007-10-15 2017-07-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7049265B4 (de) 2007-10-15 2016-11-10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10387A (zh) * 2004-01-07 2007-02-07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854561A (zh) * 2005-04-19 2006-11-01 各特拉格·福特传动系统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DE102005028532A1 (de) * 2005-06-18 2006-12-28 Boisch, Richard, Prof. Dr. Modulare (Lastschalt-) Getriebe
CN101275626A (zh) * 2006-12-08 2008-10-0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多速双离合器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57960A1 (en) 2010-10-14
US8474340B2 (en) 2013-07-02
DE102009002358B4 (de) 2017-10-19
CN101865251A (zh) 2010-10-20
DE102009002358A1 (de) 2010-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525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6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5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7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8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7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2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47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4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5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9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6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48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9A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6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52A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2762892A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6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2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49A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9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