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2446B - 双离合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器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2446B
CN101802446B CN200880107623.1A CN200880107623A CN101802446B CN 101802446 B CN101802446 B CN 101802446B CN 200880107623 A CN200880107623 A CN 200880107623A CN 101802446 B CN101802446 B CN 101802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jack shaft
free
clutch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76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2446A (zh
Inventor
W·里格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1802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2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24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0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ith gear ratios in which the power is transferred by axially coupling idle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2003/082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herein at least one gear on the input shaft, or on a countershaft is used for two different forward gear ratio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F16H2003/093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each countershaft having an output gear meshing with a single common gear on the output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 F16H2200/008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two reverse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with two or more counter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28Multiple concentric clutch shaf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33Plurality of counter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其输入侧与驱动轴(w_an)连接并且其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两个中间轴(w_v1、w_v2),构成为空套齿轮(01、02、03、04、05、06、07、08)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14、15、16、17、18)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与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C-D、E、F-G、H);相应固定在两个中间轴上的输出齿轮对(11、12),该输出齿轮对相应与输出轴(w_ab)的齿部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的切换元件(L),其中能接通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并且其中五个齿轮平面设置成使得通过所述切换元件(L)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所述五个齿轮平面能通过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两个固定齿轮并且通过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三个固定齿轮以及在第一中间轴上的五个空套齿轮和在第二中间轴上的三个空套齿轮实现。

Description

双离合器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背景技术
由文件DE 103 05 241 A1已知六挡或七挡的双离合器变速器。该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所述离合器分别以其输入侧与驱动轴连接并且以其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两个变速器输入轴彼此同轴地设置。另外两个中间轴设置成轴线平行于两个变速器输入轴,所述两个中间轴的空套齿轮与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啮合。另外耦联装置能轴向移动地抗旋转地固定在中间轴上,以便能够接通相应的挡位齿轮。相应选择的传动比通过输出齿轮传递到差速器上。为了在已知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实现期望的传动级,许多齿轮平面是必要的,使得在安装时必需并非不显著的结构空间。
另外由文件DE 38 22 330 A1已知圆柱齿轮式变速器。该圆柱齿轮式变速器包括能在负载下换挡的双离合器,其一部分与驱动轴连接并且其另一部分与可旋转地支承在驱动轴上的驱动空心轴连接。对于确定的传动比,驱动轴能通过切换元件与驱动空心轴耦联。
由文件DE 10 2004 001 961 A1已知具有两个离合器的动力换挡变速器,所述离合器分别配设于一个变速器部分。两个变速器部分的变速器输入轴彼此同轴地设置并且通过固定齿轮与配设的中间轴的空套齿轮啮合。中间轴的相应的空套齿轮能借助于配设的切换元件抗旋转地与相应的中间轴连接。由该文件已知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它在两个变速器部分中必须至少要求六个齿轮平面。从而在这种变速器中提高了沿轴向必需的结构空间需求,使得明显限制了已知变速器的安装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建议一种开头所述类型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中一方面在尽可能小的结构空间需求中实现能动力换挡的传动级,另一方面变速器包括尽可能少的构件,以便从而变速器的制造成本保持较低。
按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本发明特征的双离合器变速器解决。
本发明实现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一个驱动轴连接并且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两个中间轴,构成为空套齿轮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与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相应固定在两个中间轴上的输出齿轮对,该输出齿轮对相应与输出轴的齿部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的切换元件,其中能接通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特征在于:五个齿轮平面设置成使得通过所述切换元件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所述五个齿轮平面能通过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两个固定齿轮并且通过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三个固定齿轮以及在第一中间轴上的五个空套齿轮和在第二中间轴上的三个空套齿轮实现。
可选地,能动力换挡的和/或不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能构成为超速挡、越野挡、中间挡和/或另外的倒挡。
可选地,至少第一前进挡和第二倒挡能被接通作为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
可选地,在第一齿轮平面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一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一空套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六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二齿轮平面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二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二空套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第七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三齿轮平面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三固定齿轮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啮合,并且一个另外的空套齿轮不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三固定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八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八空套齿轮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设置在副轴上。
可选地,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八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八空套齿轮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构成为塔轮。
可选地,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八空套齿轮啮合的第三空套齿轮构成为塔轮。
可选地,在第四齿轮平面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四固定齿轮与第一中间轴的第四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五齿轮平面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五固定齿轮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五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一齿轮平面与第二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三齿轮平面与第四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五齿轮平面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二中间轴上在第一齿轮平面与第二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二中间轴上在第三齿轮平面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二齿轮平面与第三齿轮平面之间设置所述切换元件。
可选地,第一前进挡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七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接通,第二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七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三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三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三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四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二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二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五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五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五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六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六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六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七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四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四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八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一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一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一倒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八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八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并且第二倒挡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八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八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接通。
本发明还实现一种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一个驱动轴连接并且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两个中间轴,构成为空套齿轮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与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相应固定在两个中间轴上的输出齿轮对,该输出齿轮对相应与输出轴的齿部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的切换元件,其中能接通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和至少一个倒挡,其特征在于:五个齿轮平面设置成使得通过所述切换元件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至少第一倒挡和第二倒挡能作为迂回挡接通,所述五个齿轮平面能通过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两个固定齿轮和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的三个固定齿轮以及通过在第一中间轴上的四个空套齿轮和在第二中间轴上的五个空套齿轮实现。
可选地,在第一齿轮平面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一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一空套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第五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二齿轮平面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二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二空套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六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三齿轮平面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三固定齿轮与第二中间轴的第七空套齿轮啮合,并且一个另外的空套齿轮不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三固定齿轮而且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设置在副轴上。
可选地,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的第七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构成为塔轮。
可选地,与第一中间轴的第三空套齿轮啮合的第七空套齿轮构成为塔轮。
可选地,在第四齿轮平面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四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第四空套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第八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五齿轮平面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第五固定齿轮与第二中间轴的第九空套齿轮啮合。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一齿轮平面与第二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三齿轮平面与第四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二中间轴上在第一齿轮平面与第二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二中间轴上在第三齿轮平面与第四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二中间轴上在第四齿轮平面与第五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二齿轮平面与第三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切换元件。
可选地,在第一中间轴上在第三齿轮平面与第四齿轮平面之间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该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和切换元件能构成为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可选地,第一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七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二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六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六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三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九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九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四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二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二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五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八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八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六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五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五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七前进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四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四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八前进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一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一空套齿轮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接通,第一倒挡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一离合器和朝第六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六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接通,并且第二倒挡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二离合器和朝第七空套齿轮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接通。
可选地,驱动轴和输出轴彼此不同轴地设置。
可选地,设置集成的输出级,该输出级包括输出轴的固定齿轮,输出轴的该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作为输出齿轮的固定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作为输出齿轮的固定齿轮啮合。
可选地,低的前进挡和倒挡能通过两个离合器之一接通,这一个离合器构成为启动离合器或换挡离合器。
因此实现在两个变速器部分中仅具有五个齿轮平面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中两个变速器部分能通过至少一个用于实现迂回挡(Windungsgang)的附加的切换元件耦联。按这样的方式在具有尽可能少的齿轮平面的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实现最多数量的传动比,其中优选所有前进挡和倒挡可以在按顺序执行时是能动力换挡的。
在迂回挡中两个变速器部分的挡位齿轮彼此耦联,以便因此通过两个变速器部分实现动力流。在此相应采用的切换元件用于耦联两个空套齿轮并且因此使变速器输入轴彼此相关。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实施方案无关,用于耦联两个确定的空套齿轮的切换元件的布置可改变,使得切换元件不是绝对必要地需要设置在要耦联的空套齿轮之间。
通过少量的必要的齿轮平面得到建议的变速器的短的轴向的结构长度,因此在车辆中也允许前部横向安装。通过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也实现迂回挡,并且由于三轴结构方式,也允许各个齿轮对或齿轮的多重使用,这导致在变速器中的构件节约。
在按本发明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能设置所谓的双齿轮平面和/或单齿轮平面作为齿轮平面。在双齿轮平面中两个中间轴的各一个空套齿轮相应配设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相反在单齿轮平面中仅一个中间轴的一个空套齿轮配设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之一的一个固定齿轮。通过在每个双齿轮平面中至少一个空套齿轮可用于至少两个挡位,由于空套齿轮的可能的多重利用,能以少的齿轮平面实现一定量的传动比。从而降低变速器的结构长度。
通过采用单齿轮平面得到自由的传动比选择,其中配设的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配设仅一个中间轴的一个空套齿轮。
各迂回挡能通过多个齿轮对或齿轮平面实现,使得其它的挡位能通过迂回挡的各个齿轮对或齿轮平面接通。另外建议的变速器鉴于可实现的变速器速比范围和变速器速比间隔具有大的自由度。
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建议的齿轮平面产生一种齿轮组布置,以能实现至少八个前进传动比和多个倒挡传动比,其中在第一挡级和至少一个倒挡中可实现至少一个迂回挡。另外其它的迂回挡可作为第二至第八挡或倒挡接通,其中第八挡与第七挡相关能动力换挡。所有前进挡和倒挡在按顺序执行时都应能动力换挡。不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可构成为:中间挡,在此传动比相应位于两个主行驶挡的传动比之间;超速挡或快速挡,在此传动比相应小于主行驶挡(第六挡)的最小的传动比;越野挡或爬行挡,在此传动比相应大于第一挡的传动比;和/或其它倒挡。
在按本发明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能动力换挡的倒挡仅通过附加的齿啮合或仅通过一个附加的齿轮实现,其中至少通过附加的使转速倒转的齿轮级能实现作为迂回挡的倒挡并且直接通过该齿轮级能实现另一个倒挡。各倒挡的传动比例如能通过一个附加的塔轮或类似物改变。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内可设定,五个齿轮平面通过例如八个齿轮对实现。例如至少三个固定齿轮设置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上并且至少两个固定齿轮设置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上,所述固定齿轮与第一中间轴的例如五个空套齿轮和第二中间轴的例如三个空套齿轮啮合。也可考虑其它构成的结构,以实现五个齿轮平面。
例如在第一中间轴上例如在第二与第三齿轮平面之间设置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的附加的切换元件。
因此在按本发明的双理合器式变速器的实施方案中实现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和两个倒挡,其中至少第一挡可构成为迂回挡并且附加地第二倒挡可构成为迂回挡。第一倒挡通过与第一挡相同的离合器接通。从而在第二前进挡与第一倒挡之间的附加的动力换挡是可能的。具有高的负载的挡,例如第一和第二前进挡以及第一和第二倒挡,通过第二中间轴输出。在该实施方案中各迂回挡无论对于前进还是对于倒车可以通过相同齿轮对实现。
在紧接着的实施方案中五个齿轮平面可设有九个齿轮对,其中变速器输入轴的总共五个固定齿轮与例如第一中间的四个空套齿轮和第二中间轴的五个空套齿轮啮合。这种齿轮组布置实现一个渐进的速比间隔和两个可作为迂回挡接通的倒挡,其中第一倒挡位于与第一前进挡相同的离合器上。从而另一倒挡可相对于第一前进挡能动力换挡地构成。具有高的负载的挡,例如第一和第二前进挡以及第一和第二倒挡,可通过第二中间轴输出。在该实施方案中各迂回挡也可通过相同的齿轮对实现。
为了对于各个传动级将空套齿轮与相应的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例如在每个中间轴上设置至少一个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其中也可以附加地在每个中间轴上设置至少一个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例如液压操作的离合器或形锁合的爪齿离合器以及每种方式的同步结构都能用作为耦联装置。
例如在第一中间轴上例如在第二与第三齿轮平面之间可以设置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部分的附加的切换元件。也可考虑其它的布置可能性并且可采用其它的切换元件。两个变速器输入轴的耦联用切换元件通过齿啮合实现,使得变速器输入轴处于相关。
可考虑,改变描述的结构可能性并且也改变挡位齿轮的数量以及耦联装置的数量,以便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实现其它的能动力换挡的或不能动力换挡的挡位、结构空间节省和构件节省。另外可改变耦联装置在齿轮平面上的相应的布置位置。另外也可改变或拓展耦联装置的作用方向。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也可以通过两个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取代,反之亦然。
与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相应的实施方案无关,驱动轴和输出轴优选能彼此不同轴地设置,这实现尤其结构空间节约的布置。例如从而空间上前后依次设置的轴也可彼此略微错开。在这种布置中带有传动比为1的直接挡可以通过齿啮合实现并且以有利的方式相对自由地放置到第六、第七或第八挡上。也可考虑驱动轴和输出轴的其它的布置可能性。
优选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配备有集成的输出级。该输出级在输出轴上包括固定齿轮作为输出齿轮,该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的固定齿轮而且与第二中间轴的固定齿轮啮合。
按有利的方式可通过一个启动离合器或换挡离合器(Schaltkupplung)操纵低的前进挡和倒挡,以便从而将较高的负载集中到该离合器上并且从而可以结构空间更节约和成本更廉价地构成第二离合器。尤其在建议的双离合器变速器中齿轮平面可这样设置,使得可以通过内部的或外部的变速器输入轴并且从而通过相应较良好适合的离合器进行启动,这也在双离合器的同心设置的径向彼此嵌套的结构方式中实现。此外可以相应镜像对称地设置或交换齿轮平面。也可交换或者镜像地设置各中间轴。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于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其中:
图1显示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一实施形式的示意图,包括示例的换挡图;
图2显示按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二实施形式的示意图,包括示例的换挡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所述离合器的输入侧与驱动轴w_an连接。此外在驱动轴w_an上可以设置扭振减振器16。离合器K1、K2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构成为实心轴并且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构成为空心轴。另外设置两个中间轴w_v1、w_v2,它们彼此轴线平行地设置。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和w_K2的耦联由切换元件I通过齿啮合实现,使得变速器输入轴w_K1和w_K2相关。
在按本发明的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中仅设置五个齿轮平面。在按图1的第一实施方案中,五个齿轮平面01-06、02-07、03-08、04-17、05-18通过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上的两个固定齿轮14、15并且通过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上的三个固定齿轮16、17、18实现,所述固定齿轮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五个空套齿轮01、02、03、04、05和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两个空套齿轮06、07、08啮合。
按在图1中描述的实施方案第一齿轮平面01-06和第二齿轮平面02-07以及第三齿轮平面03-08相应构成为双齿轮平面。相反第四齿轮平面04-17和第五齿轮平面05-18相应构成为单齿轮平面。
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4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1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6啮合。第二齿轮平面02-07包括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5,该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2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7啮合。
第三齿轮平面03-08包括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6,该固定齿轮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3啮合。另外在副轴w_zw上的空套齿轮20不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6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8啮合。按这样的方式设置用于实现倒挡R1和R2的转速倒转。空套齿轮20也可以构成为塔轮。为了转速倒转,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3也可以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8啮合,使得然后可以放弃空套齿轮20。
在第四齿轮平面04-17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7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4啮合。同样在第五齿轮平面05-18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8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空套齿轮05啮合。另外相对于两侧的空套齿轮在固定齿轮上的啮合的齿轮平面得到更自由的传动比选择的优点。
在建议的齿轮组布置中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另外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与第四齿轮平面04-1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C-D。另外在第五齿轮平面05-18的面向离合器K1、K2的一侧上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E。在第二中间轴w_v2中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F-G。另外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的远离离合器K1、K2的一侧上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H。
为了也实现迂回挡,即两个变速器部分能够彼此耦联,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二齿轮平面02-07与第三齿轮平面03-08之间设置附加的切换元件L。
在图1中描述的表格描述用于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一实施方案的示例的换挡图。
按图1中的换挡图,第一前进挡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沿方向G被移动的耦联装置F-G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第二前进挡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G被移动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三前进挡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沿方向C被移动的耦联装置C-D接通。第四前进挡4又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B被移动的耦联装置A-B接通,第五前进挡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第一中间轴w_v1的沿方向E被移动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六前进挡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F被移动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七前进挡7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沿方向D被移动的耦联装置C-D接通。最后第八前进挡8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A被移动的耦联装置A-B接通。
第一倒挡R1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沿方向H被移动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二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沿方向H被移动的耦联装置H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
因此第一前进挡1作为迂回挡采用挡位齿轮16、03、02、15、07和12。在第二前进挡2中使用挡位齿轮15、07和12,其中为了实现第三前进挡3采用挡位齿轮16、03和11。在第四前进挡4中采用挡位齿轮15、02和11,在第五前进挡5中采用挡位齿轮18、05和11。第六前进挡6采用挡位齿轮14、06和12。第七前进挡7采用挡位齿轮17、04和11。最后第八前进挡8采用挡位齿轮14、01和11。在第一倒挡R1中采用挡位齿轮16、20、08和12。在第二倒挡R2中作为迂回挡采用挡位齿轮15、02、03、16、20、08和12。
但是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在离合器方面各个挡级的其它的相配也是可能的。尤其例如可通过形成镜像按极简单的方式实现相反的相配。
在按图2的第二实施方案中,五个齿轮平面01-06、02-07、03-08、04-09、18-10通过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两个固定齿轮14、15和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三个固定齿轮16、17、18实现,所述固定齿轮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五个空套齿轮01、02、03、04和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五个空套齿轮06、07、08、09、10啮合。
按在图2中描述的实施方案,第一齿轮平面01-06、第二齿轮平面02-07、第三齿轮平面03-08以及第四齿轮平面04-09相应构成为双齿轮平面。相反第五齿轮平面18-10构成为单齿轮平面。
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4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1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6啮合。第二齿轮平面02-07包括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固定齿轮15,该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2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7啮合。
第三齿轮平面03-08包括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6,该固定齿轮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8啮合。另外在副轴w_zw上的空套齿轮20不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6而且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3啮合。按这样的方式设置用于实现倒挡R1和R2的转速倒转。空套齿轮20也可以构成为塔轮。为了转速倒转,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3也可以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8啮合,使得然后可以放弃空套齿轮20。
在第四齿轮平面04-09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7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空套齿轮04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09啮合。
最后第五齿轮平面18-10包括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固定齿轮18,该固定齿轮仅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空套齿轮10啮合。另外相对于两侧的空套齿轮在固定齿轮上的啮合的齿轮平面得到更自由的传动比选择的优点。
在建议的齿轮组布置中,在中间轴w_v1和w_v2的任一个上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和D-E。另外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四齿轮平面04-09的面向离合器K1、K2的一侧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C。
在第二中间轴w_v2中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与第四齿轮平面04-09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F-G。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在第五齿轮平面18-10的面向离合器K1、K2的一侧上附加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H。
为了也实现迂回挡,即两个变速器部分能够彼此耦联,如在第一实施方案中那样,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二齿轮平面02-07与第三齿轮平面03-08之间设置附加的切换元件L。
在图2中描述的表格描述用于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的第二实施方案的示例的换挡图。
按图2中的换挡图,第一前进挡1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沿方向F被移动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二前进挡2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E被移动的耦联装置D-E接通,第三前进挡3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第二中间轴w_v2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四前进挡4又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B被移动的耦联装置A-B接通,第五前进挡5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沿方向G被移动的耦联装置F-G实现。第六前进挡6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D被移动的耦联装置D-E接通,第七前进挡7又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第一中间轴w_v1的耦联装置C接通。最后第八前进挡8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A被移动的耦联装置A-B接通。
第一倒挡R1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沿方向E被移动的耦联装置D-E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第二倒挡R2作为迂回挡能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沿方向F被移动的耦联装置F-G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
因此第一前进挡1采用挡位齿轮16、08和12。在第二前进挡2中使用挡位齿轮15、07和12,其中为了实现第三前进挡3采用挡位齿轮18、10和12。在第四前进挡4中采用挡位齿轮15、02和10,在第五前进挡5中采用挡位齿轮17、09和12。第六前进挡6采用挡位齿轮14、06和12。最后第七前进挡7采用挡位齿轮17、04和11,第八前进挡8采用挡位齿轮14、01和11。在第一倒挡R1中作为迂回挡采用挡位齿轮16、20、03、02、15、07和12。在第二倒挡R2中作为迂回挡采用挡位齿轮15、02、03、20、16、08和12。
但是在这个实施方案中在离合器方面各个挡级的其它的相配也是可能的。尤其例如可通过形成镜像按极简单的方式实现相反的相配。
在上述的实施方案中相应描述的移动耦联装置的方向是可改变的,以便期望的空套齿轮与相应的中间轴连接,其中耦联装置例如通过相应的转向元件修改。
附图标记列表
01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2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3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4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5    第一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6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7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8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09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0    第二中间轴的空套齿轮
11    第一中间轴的作为输出级的固定齿轮
12    第二中间轴的作为输出级的固定齿轮
13    输出轴的固定齿轮
14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15    第二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16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17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18    第一变速器输入轴的固定齿轮
19    扭振减振器
K1    第一离合器
K2    第二离合器
w_an  驱动轴
w_ab  输出轴
w_v1  第一中间轴
w_v2  第二中间轴
A-B   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C-D   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C     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D-E   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E     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F-G   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H     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L     附加的切换元件
i     传动比
phi   变速器速比范围
1     第一前进挡
2     第二前进挡
3     第三前进挡
4     第四前进挡
5     第五前进挡
6     第六前进挡
7     第七前进挡
8     第八前进挡
R1    第一倒挡
R2    第二倒挡
w_zw  副轴
20    副轴的空套齿轮

Claims (40)

1.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一个驱动轴(w_an)连接并且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两个中间轴(w_v1、w_v2),构成为空套齿轮(01、02、03、04、05、06、07、08)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14、15、16、17、18)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01、02、03、04、05、06、07、08)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01、02、03、04、05、06、07、08)与中间轴(w_v1、w_v2)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C-D、E、F-G、H);相应固定在两个中间轴(w_v1、w_v2)上的输出齿轮对(11、12),该输出齿轮对相应与输出轴(w_ab)的齿部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的切换元件(L),其中能接通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1、2、3、4、5、6、7、8)和至少一个倒挡(R1、R2),其特征在于:五个齿轮平面(01-06;02-07;03-08;04-17;05-18)设置成使得通过所述切换元件(L)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所述五个齿轮平面(01-06、02-07、03-08、04-17、05-18)能通过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上的两个固定齿轮(14、15)并且通过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上的三个固定齿轮(16、17、18)以及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五个空套齿轮(01、02、03、04、05)和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三个空套齿轮(06、07、08)实现。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能动力换挡的和/或不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能构成为超速挡、越野挡、中间挡和/或另外的倒挡。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至少第一前进挡(1)和第二倒挡(R2)能被接通作为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
4.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第一固定齿轮(14)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一空套齿轮(01)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六空套齿轮(06)啮合。
5.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齿轮平面(02-07)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第二固定齿轮(15)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二空套齿轮(02)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七空套齿轮(07)啮合。
6.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三固定齿轮(16)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啮合,并且一个另外的空套齿轮(20)不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三固定齿轮(16)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八空套齿轮(08)啮合。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八空套齿轮(08)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20)设置在副轴(w_zw)上。
8.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八空套齿轮(08)啮合。
9.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八空套齿轮(08)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20)构成为塔轮。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八空套齿轮(08)啮合的第三空套齿轮(03)构成为塔轮。
11.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四齿轮平面(04-17)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四固定齿轮(17)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四空套齿轮(04)啮合。
12.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五齿轮平面(05-18)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五固定齿轮(18)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五空套齿轮(05)啮合。
13.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
14.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与第四齿轮平面(04-1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C-D)。
15.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五齿轮平面(05-18)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E)。
16.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F-G)。
17.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H)。
18.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二齿轮平面(02-07)与第三齿轮平面(03-08)之间设置所述切换元件(L)。
19.按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前进挡(1)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七空套齿轮(07)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07)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F-G)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第二前进挡(2)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七空套齿轮(07)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07)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三前进挡(3)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三空套齿轮(03)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三空套齿轮(03)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C-D)接通,第四前进挡(4)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二空套齿轮(02)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二空套齿轮(02)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接通,第五前进挡(5)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五空套齿轮(05)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五空套齿轮(05)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E)接通,第六前进挡(6)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六空套齿轮(06)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六空套齿轮(06)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七前进挡(7)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四空套齿轮(04)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四空套齿轮(04)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C-D)接通,第八前进挡(8)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一空套齿轮(01)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一空套齿轮(01)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接通,第一倒挡(R1)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八空套齿轮(08)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八空套齿轮(08)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H)接通,并且第二倒挡(R2)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八空套齿轮(08)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八空套齿轮(08)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H)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
20.双离合器变速器,包括:两个离合器(K1、K2),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入侧与一个驱动轴(w_an)连接并且所述两个离合器的输出侧分别与两个彼此同轴地设置的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两个中间轴(w_v1、w_v2),构成为空套齿轮(01、02、03、04、06、07、08、09、10)的挡位齿轮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中间轴上;抗旋转地设置在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上并且构成为固定齿轮(14、15、16、17、18)的、至少部分与空套齿轮(01、02、03、04、06、07、08、09、10)啮合的挡位齿轮;多个用于使空套齿轮(01、02、03、04、06、07、08、09、10)与中间轴(w_v1、w_v2)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C、D-E、F-G、H);相应固定在两个中间轴(w_v1、w_v2)上的输出齿轮对(11、12),该输出齿轮对相应与输出轴(w_ab)的齿部连接;以及至少一个用于耦联两个变速器输入轴(w_K1、w_K2)的切换元件(L),其中能接通至少八个能动力换挡的前进挡(1、2、3、4、5、6、7、8)和至少一个倒挡(R1、R2),其特征在于:五个齿轮平面(01-06;02-07;03-08;04-09;18-10)设置成使得通过所述切换元件(L)能接通至少一个能动力换挡的迂回挡,至少第一倒挡(R1)和第二倒挡(R2)能作为迂回挡接通,所述五个齿轮平面(01-06、02-07、03-08、04-09、18-10)能通过在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上的两个固定齿轮(14、15)和在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上的三个固定齿轮(16、17、18)以及通过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的四个空套齿轮(01、02、03、04)和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的五个空套齿轮(06、07、08、09、10)实现。
21.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第一固定齿轮(14)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一空套齿轮(01)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五空套齿轮(06)啮合。
22.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齿轮平面(02-07)中第二变速器输入轴(w_K2)的第二固定齿轮(15)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二空套齿轮(02)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六空套齿轮(07)啮合。
23.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三固定齿轮(16)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七空套齿轮(08)啮合,并且一个另外的空套齿轮(20)不仅与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三固定齿轮(16)而且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啮合。
24.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20)设置在副轴(w_zw)上。
25.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七空套齿轮(08)啮合。
26.按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啮合的所述另外的空套齿轮(20)构成为塔轮。
27.按权利要求2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三空套齿轮(03)啮合的第七空套齿轮(08)构成为塔轮。
28.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四齿轮平面(04-09)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四固定齿轮(17)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第四空套齿轮(04)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八空套齿轮(09)啮合。
29.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五齿轮平面(18-10)中第一变速器输入轴(w_K1)的第五固定齿轮(18)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第九空套齿轮(10)啮合。
30.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A-B)。
31.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四齿轮平面(04-09)的面向离合器的一侧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C)。
32.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在第一齿轮平面(01-06)与第二齿轮平面(02-07)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D-E)。
33.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在第三齿轮平面(03-08)与第四齿轮平面(04-09)之间设置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F-G)。
34.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中间轴(w_v2)上在第五齿轮平面(18-10)的面向离合器的一侧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H)。
35.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二齿轮平面(02-07)与第三齿轮平面(03-08)之间设置切换元件(L)。
36.按权利要求35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一中间轴(w_v1)上在第四齿轮平面(04-09)的面向离合器的一侧上设置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C),该单向作用的耦联装置(C)和切换元件(L)能构成为双向作用的耦联装置。
37.按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前进挡(1)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七空套齿轮(08)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08)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二前进挡(2)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六空套齿轮(07)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六空套齿轮(07)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D-E)接通,第三前进挡(3)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九空套齿轮(10)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九空套齿轮(10)与第二中间轴(w_v2)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H)接通,第四前进挡(4)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二空套齿轮(02)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二空套齿轮(02)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接通,第五前进挡(5)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八空套齿轮(09)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八空套齿轮(09)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F-G)接通,第六前进挡(6)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五空套齿轮(06)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五空套齿轮(06)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D-E)接通,第七前进挡(7)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四空套齿轮(04)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四空套齿轮(04)与第一中间轴(w_v1)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C)接通,第八前进挡(8)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一空套齿轮(01)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一空套齿轮(01)与第一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A-B)接通,第一倒挡(R1)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一离合器(K1)和朝第六空套齿轮(07)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六空套齿轮(07)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D-E)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并且第二倒挡(R2)作为迂回挡通过第二离合器(K2)和朝第七空套齿轮(08)的方向被移动的用于使第七空套齿轮(08)与第二中间轴抗旋转地连接的耦联装置(F-G)以及被激活的切换元件(L)接通。
38.按权利要求1至3、20、21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驱动轴(w_an)和输出轴(w_ab)彼此不同轴地设置。
39.按权利要求1至3、20、21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设置集成的输出级,该输出级包括输出轴(w_ab)的固定齿轮(13),输出轴的该固定齿轮不仅与第一中间轴(w_v1)的作为输出齿轮的固定齿轮(11)而且与第二中间轴(w_v2)的作为输出齿轮的固定齿轮(12)啮合。
40.按权利要求1至3、20、21任一项所述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低的前进挡和倒挡能通过两个离合器(K1,K2)之一接通,这一个离合器构成为启动离合器或换挡离合器。
CN200880107623.1A 2007-10-15 2008-10-08 双离合器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2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49270.9 2007-10-15
DE102007049270.9A DE102007049270B4 (de) 2007-10-15 2007-10-15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PCT/EP2008/063424 WO2009050072A2 (de) 2007-10-15 2008-10-08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2446A CN101802446A (zh) 2010-08-11
CN101802446B true CN101802446B (zh) 2013-06-05

Family

ID=40210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762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02446B (zh) 2007-10-15 2008-10-08 双离合器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42048B2 (zh)
CN (1) CN101802446B (zh)
DE (1) DE102007049270B4 (zh)
WO (1) WO200905007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00595B4 (de) * 2007-10-30 2020-07-09 Zf Friedrichshafen Ag Lastschaltbares Parallelschaltgetriebe und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54B4 (de) 2009-04-14 2017-09-2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52B4 (de) * 2009-04-14 2017-07-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2B4 (de) 2009-04-14 2017-08-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53B4 (de) * 2009-04-14 2017-10-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56B4 (de) * 2009-04-14 2017-07-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6B4 (de) * 2009-04-14 2017-05-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5B4 (de) 2009-04-14 2017-05-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58B4 (de) 2009-04-14 2017-10-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4B4 (de) * 2009-04-14 2017-08-0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3B4 (de) * 2009-04-14 2018-01-11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9002348B4 (de) * 2009-04-14 2017-05-04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8459135B2 (en) * 2009-08-06 2013-06-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even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having improved packaging
DE102010030264A1 (de) 2010-06-18 2011-12-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8464599B2 (en) * 2011-01-10 2013-06-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8499656B2 (en) * 2011-01-10 2013-08-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Eight 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E102011005028A1 (de) * 2011-03-03 2012-09-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1006004A1 (de) 2011-03-24 2012-09-27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zur Synchronisierung ein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s und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11076381B4 (de) 2011-05-24 2020-01-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8967008B2 (en) * 2011-12-06 2015-03-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ay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8967009B2 (en) * 2012-11-06 2015-03-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ix, seven, and eight speed lay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DE102013019121B4 (de) * 2013-11-15 2020-10-22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9951845B2 (en) * 2014-06-17 2018-04-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ransmission with dual input and gear ratio multiplication
DE102014223914B4 (de) * 2014-11-25 2016-08-2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chaltgetriebeeinrichtung mit kompaktem Aufbau
DE102015220659B4 (de) * 2015-10-22 2020-11-26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6202915A1 (de) * 2016-02-25 2017-08-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016202914A1 (de) * 2016-02-25 2017-08-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für Kraftfahrzeuge
CN112343976B (zh) * 2019-08-06 2022-04-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速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及车辆
CN112343983B (zh) * 2019-08-06 2022-04-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速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及车辆
CN112343980B (zh) * 2019-08-06 2022-04-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速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及车辆
CN112343979B (zh) * 2019-08-06 2022-04-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十速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及车辆
CN113685508B (zh) * 2020-05-18 2024-01-26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13685498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九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DE102020005390B4 (de) * 2020-09-03 2022-06-15 Mercedes-Benz Group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nd Hybridantrieb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34131A (zh) * 2004-08-13 2006-02-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离合变速器
DE102004001961B4 (de) * 2004-01-13 2006-07-27 Boisch, Richard, Prof. Dr. Lastschaltgetriebe mit zusätzlichen Gängen
DE102005028532A1 (de) * 2005-06-18 2006-12-28 Boisch, Richard, Prof. Dr. Modulare (Lastschalt-) Getrie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2330A1 (de) 1988-01-09 1989-07-27 Rudolf Prof Dr Ing Franke Stirnradwechselgetriebe, insbesondere fuer kraftfahrzeuge
EP0984202B1 (de) 1998-08-25 2002-07-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 subsidiary of Ford Motor Company Wechselgetriebe in 3-Wellenbauweis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DE10239540A1 (de) 2001-07-15 2004-03-11 Boisch, Richard, Prof. Dr. Rückwärtsgang und Zentralsynchronisierung für Lastschaltgetriebe
DE10228501B4 (de) * 2002-06-21 2008-10-16 Getrag Innovations Gmbh Automatisches Wechselgetriebe
DE10305241A1 (de) 2003-02-08 2004-09-23 Zf Friedrichshafen Ag Sechs- oder siebengängig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KR100569136B1 (ko) * 2003-11-27 2006-04-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이중 클러치 변속기
KR100634589B1 (ko) * 2003-12-24 2006-10-13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전기자동차용 이중 클러치 변속기 및 그모드별 작동방법
DE102004010806A1 (de) * 2004-03-05 2005-09-22 Daimlerchrys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4012909A1 (de) 2004-03-17 2005-10-06 Daimlerchrys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4043939B4 (de) 2004-09-11 2016-09-29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FR2880088B1 (fr) 2004-12-29 2008-07-04 Renault Sas Boite de vitesse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7246536B2 (en) 2005-03-17 2007-07-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Dual clutch kinematic arrangements with wide span
DE102005044068A1 (de) * 2005-09-15 2007-03-29 Daimlerchrysler Ag Lastschaltbares Gruppengetriebe
DE102005045005B4 (de) 2005-09-21 2015-02-05 Daimler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US7604561B2 (en) * 2007-01-25 2009-10-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Multi-speed countershaft transmission with a planetary gear set and method
US7597644B2 (en) * 2007-05-21 2009-10-0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Nine or ten speed split clutch countershaft automatic transmission
US7896770B2 (en) * 2007-08-01 2011-03-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1961B4 (de) * 2004-01-13 2006-07-27 Boisch, Richard, Prof. Dr. Lastschaltgetriebe mit zusätzlichen Gängen
CN1734131A (zh) * 2004-08-13 2006-02-15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离合变速器
DE102005028532A1 (de) * 2005-06-18 2006-12-28 Boisch, Richard, Prof. Dr. Modulare (Lastschalt-) Getrieb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50072A3 (de) 2009-06-04
US20100218627A1 (en) 2010-09-02
WO2009050072A2 (de) 2009-04-23
DE102007049270A1 (de) 2009-04-16
CN101802446A (zh) 2010-08-11
DE102007049270B4 (de) 2017-03-02
US8342048B2 (en) 201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2446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5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9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8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52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8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2447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4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5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3124861B (zh) 双离合变速器
CN101865257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US9115789B2 (en)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CN101865259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6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2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0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5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09323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US20040162180A1 (en) Six-gear or seven-gear selector transmission for motor vehicle
CN103189668A (zh) 用于前部横向应用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47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865261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Termination date: 2021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