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3080A - 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3080A
CN101843080A CN200880114199A CN200880114199A CN101843080A CN 101843080 A CN101843080 A CN 101843080A CN 200880114199 A CN200880114199 A CN 200880114199A CN 200880114199 A CN200880114199 A CN 200880114199A CN 101843080 A CN101843080 A CN 101843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unit
card
vibratory alarm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4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3080B (zh
Inventor
沟口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Innovations Co ltd Hong Kong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43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3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3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30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23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 G06K19/072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the record carrier comprising an arrangement for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s on transponder cards, non-contact smart cards or RFIDs the arrangement being a circuit facilitating integration of the record carrier with a hand-held device such as a smart phone of PD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0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means, e.g. RF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4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card reading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便携式电话设备(10)包括: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其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振动警告单元(22),其通过振动通知用户所述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正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以及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其执行控制来调节所述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不会影响所述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的通信状态。

Description

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该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更具体而言,涉及具有非接触式IC卡通信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及控制该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2和4公开了包含发光单元(LED)或振动单元(振动器)作为通知用户通信正在嵌入到便携式终端设备中的非接触式IC卡被使用时被执行的装置的技术。同时,专利文献3公开了通过振动器的各种振动模式在便携式终端设备上显示各种信息的技术。
作为控制无线电话设备的振动的方法,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由振动器的振动所生成的噪声并随后减小振动器的振动强度来防止放在桌上的无线电话设备产生噪声或移动并从桌上滑落。此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的移动终端设备接收来自外部读写器的电磁波,并根据接收向用户通知电磁波的内容。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1-274874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3-303360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6-157642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3-060748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4-129120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7-074102
发明内容
但是,以上文献中公开的传统技术在以下方面还有待提高。当包括非接触式IC卡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被放在外部的IC卡读写器上时,可能导致通信失败,因为便携式终端设备可能由于用于通知通信状态的振动而移动到能够通信的区域之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非接触式IC卡通信中的上述通信失败的高度可靠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及控制该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包括:通信单元,其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振动警告(alert)单元,其通过振动通知用户所述通信单元正在执行所述非接触式IC卡通信;以及控制单元,其执行控制来调节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振动不影响所述通信单元的通信状态。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其包括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振动警告单元,所述振动警告单元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正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时通过振动通知用户。所述方法包括:执行控制来调节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振动不影响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的通信状态。
上述构成元件的任意组合以及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应用到的任意方法、设备、系统、记录介质、计算机程序等也都被有效地包括进来,作为本发明的多个方面。
而且,本发明的构成元件不一定是彼此独立的。例如,两个或更多个构成元件可以被形成为单个部件,一个构成元件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部件形成,一个构成元件可以是另一构成元件的一部分,一构成元件的一部分可以与另一构成元件的一部分重叠,等等。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过程被按顺序描述。但是,描述的顺序并不对实际顺序造成限制。因此,当实施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时,过程的先后顺序可以改变,而不影响这些过程的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过程不一定是以彼此不同的时序来执行的。一个过程可以在另一过程正被执行的同时被执行,或者该过程的时序可以与另一过程的时序部分或全部重叠。
本发明提供了减少非接触式IC卡通信中的通信失败的高度可靠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以及控制该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参考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便携式电话设备的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当在图1的便携式电话设备中使用IC卡功能时终端控制单元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当在图1的便携式电话设备中不使用IC卡功能时终端控制单元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图1的便携式电话设备的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当在图1的便携式电话设备中执行IC卡振动警告控制时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图1的便携式电话设备的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和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的操作的示图。
图8是用于说明便携式电话设备在IC卡读写器上的操作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相似构成元件用相似标号来标记,并且相同描述将不作重复。
图1是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便携式电话10)的结构框图。
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便携式电话10)包括: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其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振动警告单元22,其通过振动来通知用户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正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以及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其执行控制来调节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以使得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不会影响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的通信状态。
本发明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可以例如是便携式电话设备、PHS(个人手持电话系统)、或PDA(个人数字助理)。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便携式电话10被作为示例描述。在图1中,与本发明的本质无关的构成元件没有示出。
便携式电话10的各个构成元件是通过计算机的CPU、存储器、加载到存储器中的程序、存储程序的诸如硬盘之类的存储单元以及硬件和软件与网络连接接口的任意组合来实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可以对用于实现这些构成元件的方法和设备作出各种修改。下面描述的附图示出了功能块而非硬件结构。
更具体而言,便携式电话10包括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存储单元16、语音输入/输出单元18、发光警告单元20、振动警告单元22、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终端控制单元40和移动通信控制单元50。
操作单元12是诸如操作键之类的输入设备,并且包括供用户输入电话号码等的数字键盘(拨号键盘)。操作单元12从用户接收输入操作,并将输入操作通知给终端控制单元40。显示单元14是诸如单色或多色液晶面板之类的显示设备,并将便携式电话10的各种状态通知给用户。存储单元16具有存储包含便携式电话10的控制程序的控制信息以及由用户输入或接收自外部的信息的存储设备。语音输入/输出单元18是诸如麦克风或扬声器之类的音频输入/输出设备。发光警告单元20是通过使灯或LED闪烁来将状态通知给用户的发光警告设备。振动警告单元22是通过振动器等的振动来将状态通知给用户的振动警告设备。
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包括无线设备32,其经由天线34与另一终端设备(未示出)或与IC卡读写器(未示出)执行无线通信。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等同于容纳在便携式电话10中的IC卡(未示出)的通信单元。IC卡在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处执行通信以实现IC卡功能。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还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单元,该存储器存储用于控制该IC卡的操作的控制程序和数据,该控制单元控制整个读写器功能以及用于执行经由无线设备32与外部IC卡读写器的无线通信的IC卡单元。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判断其是否处在可经由无线设备32与外部的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通信的可通信区域中。当确定其处在通信服务区域中时,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将此通知给终端控制单元40。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随后经由无线设备32与IC卡读写器执行基于IC卡的通信,并将通信结果通知给终端控制单元40。
在接收到来自终端控制单元40的希望与另一终端进行基于IC卡的通信的通信请求之后并响应于该通信请求,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通知终端控制单元40该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将进入通信状态。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还经由无线设备32与另一终端设备执行基于IC卡的通信并将通信结果通知给终端控制单元40。
终端控制单元40被连接到便携式电话10的各个元件,并控制整个设备以及这些元件来实现便携式电话设备的操作。终端控制单元40包括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基于在终端控制单元40处挑选出的关于IC卡通信状态和结果的信息,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向发光警告单元20和振动警告单元22发出控制指令以警告用户。
更具体而言,终端控制单元40从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接收服务区域通知、通信状态通知或基于IC卡的通信结果通知,其中服务区域通知用于通知非接触式IC卡在IC卡读写器的通信服务区域内,通信状态通知用于表明非接触式IC卡将进入与另一终端的通信状态。当检测到这些通知中的任一种时,终端控制单元40指示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和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来警告用户。
可替换地,终端控制单元40接收用户通过操作单元12作出的作为通信请求的指令,以通过使用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将存储在存储单元16中的任意信息与另一终端设备进行交换。终端控制单元40随后将该通信请求通知给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
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向振动警告单元22发出振动控制指令,以通知用户非接触式IC卡处在IC卡读写器的通信服务区域内、非接触式IC卡处在与另一终端设备的通信状态中、基于IC卡的通信已经结束、等等。如下所述,振动控制指令被设计成不会影响基于IC卡的通信的通信状态。
更具体而言,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使振动警告单元22在预定的振动时间段(如下所述图7中的VTM1或VTM2)内执行振动操作,并使振动警告单元22在预定的间歇时间段(VITM1)内停止振动操作。以这种方式,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使振动警告单元22执行间歇性的操作(如下所述图6中的步骤S57到S69)。
预定的振动时间段(VTM1或VTM2)被设置为确保用户有足够时间量来识别振动,但是不会由于振动而影响便携式电话10。因此,优选的是将VTM1设置为使得在不影响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的通信状态的情况下,通信差错率等于或小于所需阈值。
预定的间歇时间段(VITM1)是这样的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用户能够在当前振动操作结束后识别出下一振动操作。预定的振动时间段可以随间歇性操作而变化,或者可以保持不变。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间歇性操作中,第一振动时间段是VTM1,第二振动时间段是VTM2。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使振动警告单元22执行至少一次振动操作(如下所述图6中的步骤S51到S55)。可替换地,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可以使振动警告单元22以间歇性操作形式重复执行振动操作(如下所述图6中的步骤S57到S69)。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正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时,发光警告单元20利用光将此通知给用户。这里,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控制发光警告单元20在比振动警告单元22的预定的振动时间段更长的发光时间段内发光。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终端控制单元40包括监控计时器(未示出),其通过测量上述振动时间、间歇时间和发光时间来执行监控。
这些设置时间都被预先存储在便携式电话10的存储器(未示出)中。当便携式电话10的固件被升级等时,这些设置时间可以被用户任意改变。
移动通信控制单元50包括经由天线54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并执行通信的无线设备52。移动通信控制单元50与终端控制单元40交换关于无线控制和无线状态的通知的信息。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操作。
首先,描述便携式电话10将使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非接触式IC卡功能执行的操作。图2是示出将由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执行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图3是示出当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中使用IC卡功能时由终端控制单元40执行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下面将参考图1到3进行描述。
当图1的便携式电话10被保持在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上方时,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经由无线设备32判断其是否处在该非接触式IC卡读写器的通信服务区域内(图2的步骤S11)。当检测到处在通信服务区域内时(图2中的步骤S11处的“是”),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通知终端控制单元40其处在通信服务区域内(图2的步骤S13)。
现在参考图3,从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接收到服务区域通知的终端控制单元40检测到其处在通信服务区域内(图3的步骤S21处的“是”)。为了通知用户其处在非接触式IC卡通信服务区域内,终端控制单元40分别指示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执行发光警告控制和振动警告控制(图3的步骤S23和S27)。在接收到指令后,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分别对发光警告单元20和振动警告单元22执行发光警告控制和振动警告控制(图3的步骤S25和S29)。
返回参考图2,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执行基于IC卡的通信(图2的步骤S15),并将基于IC卡的通信的结果通知给终端控制单元40(图2的步骤S17)。
参考图3,已经从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接收到结果通知的终端控制单元40确定该通知是结果通知(图3的步骤S21处的“是”),并执行用于将该结果通知给用户的过程。这些过程与终端控制单元40所执行的用于检测IC卡通信服务区域的图3的步骤S23到S29的过程相同,因此这里将不对它们进行重复描述。
接下来,将在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在不使用非接触式IC卡功能而与另一便携式终端设备执行通信的情况下,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示例性操作。例如,用户在操作单元12处执行终端操作,并在该操作中将存储在存储单元16中的关于终端的任何信息与另一便携式终端设备进行交换。
图4是示出终端控制单元40将在不使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IC卡功能的情况下执行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图5是示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将执行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下面将参考图1和图3-5来进行描述。
当用户通过操作单元12发出使用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来交换存储在存储单元16中的所需信息的指令时,终端控制单元40被请求执行基于IC卡的通信。终端控制单元40判断是否存在IC卡通信请求(图4的步骤S31)。当检测到IC卡通信请求时(图4的步骤S31处的“是”),终端控制单元40向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发送通信请求(图4的步骤S33)。
现在参考图5,当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检测到通信请求时(图5的步骤S41处的“是”),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通知终端控制单元40它将进入通信状态以便开始通信(图5的步骤S43)。
返回参考图3,在接收到来自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的通知之后,终端控制单元40检测到通信状态(图3的步骤S21处的“是”)。为了将通信状态通知给用户,终端控制单元40指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执行警告控制(图3的步骤S23和S27)。在接收到指令后,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分别对发光警告单元20和振动警告单元22执行发光警告控制和振动警告控制(图3的步骤S25和S29)。
返回参考图5,同时,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执行基于IC卡的通信(图5的步骤S45),并将基于IC卡的通信的结果通知给终端控制单元40(图5的步骤S47)。
参考图3,已经从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接收到结果通知的终端控制单元40确定该通知是结果通知(图3的步骤S21处的“是”),并执行用于将该结果通知给用户的过程。这些过程与终端控制单元40所执行的用于检测IC卡通信服务区域的图3的步骤S23到S29的过程相同,因此这里将不对它们进行重复描述。
接下来,将描述在执行IC卡振动警告控制的情况下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操作。图6是示出当执行IC卡振动警告控制时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示例性操作的流程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的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和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的操作的示图。以下将参考图1、6和7来描述这些操作。
在上述专利文献中所公开的技术致力于使得用户通过振动控制和发光控制来识别各种状态。因此,在这些技术中操作控制变得很多样。另一方面,在本发明中,如下面将描述的,对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设置了限制。根据本发明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便携式电话10的振动警告单元22的方法,便携式电话10具有用于当便携式电话10正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时通过振动来通知用户的振动警告单元22,并且该方法包括执行控制来调节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以使得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不影响便携式电话10的通信状态。
更具体而言,作为将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的操作状态通知给用户的方法,存在如下方法:通过在预定时间段内执行振动控制(图6的步骤S51到S55)并执行间歇性操作控制(图6的步骤S57到S69)来向用户通知IC卡操作状态。在间歇性操作控制中,以预定间隔重复执行预定时间段的振动控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一次振动操作来执行控制的示例性情况(如图6的步骤S51到S55所示)被描述,作为当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执行与IC卡读写器的无线通信并且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向终端控制单元40通知通信服务区域、通信结果和通信状态时所执行的振动控制的示例(图3的流程图)。而且,由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通过两次振动操作来执行间歇性操作控制的示例性情况(如图6的步骤S57到S69所示)被描述,作为当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与另一终端设备执行无线通信并作出对与另一终端进行IC卡通信的请求时所执行的振动控制的示例(图4的流程图)。
以上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针对如下情况:当执行与IC卡读写器之间的基于IC卡的通信时,通过一次振动操作来执行振动警告单元22的警告控制。本示例性实施例还被描述为针对如下的另一情况:当与另一终端设备执行基于IC卡的通信时,通过具有两次振动操作的间歇性操作来执行振动警告单元22的警告控制。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IC卡读写器或者另一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无论操作类型或者与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执行无线通信的对象如何,都可以执行上述两种操作中的一种。而且,操作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来分类。不同的条件可以包括存在或不存在通信差错。例如,相同的振动操作可能被执行一次,或者包含重复性的振动操作的间歇性操作可以被执行。包含重复性的振动操作的间歇性操作可以在与IC卡读写器通信时执行,而一次振动操作可以在与另一终端设备通信时执行。
在图6的步骤S51,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指示振动警告单元22开始振动操作,并且振动警告单元22开始振动。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监视预定时间VTM1的流逝(图6的步骤S53)。在时间VTM1过去之后(图6的步骤S53处的“是”),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指示振动警告单元22停止振动操作,并且振动警告单元22停止振动(图6的步骤S55)。
在图6的步骤S51到S55的过程中,用于IC卡振动警告的振动操作只在时间VTM1期间被执行一次,如图7中的线70所表明的。
在图6的步骤S57,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指示振动警告单元22开始振动操作,并且振动警告单元22开始振动。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监视预定时间VTM1的流逝(图6的步骤S59)。在时间VTM1过去之后(图6的步骤S59处的“是”),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指示振动警告单元22停止振动操作,并且振动警告单元22停止振动(图6的步骤S61)。
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进一步监视预定时间VITM1的流逝(图6的步骤S63)。在VITM1过去之后(图6的步骤S63处的“是”),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指示振动警告单元22开始振动操作,并且振动警告单元22开始振动(图6的步骤S65)。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监视预定时间VTM2的流逝(图6的步骤S67)。在时间VTM2过去之后(图6的步骤S67处的“是”),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指示振动警告单元22停止振动操作,并且振动警告单元22停止振动(图6的步骤S69)。
如上所述,在图6的步骤S57到S69的过程中,用于IC卡振动警告的振动操作被执行两次,如图7中的线72所表明的。这里,振动警告单元22的振动操作只在基于IC卡的通信开始时被执行,并且在整个基于IC卡的通信(CT)期间不被重复。在基于IC卡的通信结束时,受控的振动操作可以被执行,以在通信差错等时将通信结果通知给用户。
如上所述,利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振动控制方法,可以使便携式电话10在IC卡读写器上稳定,并维持IC卡读写器与便携式电话10的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之间的极好的无线通信状态。这是因为振动对便携式电话10的影响可以由于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在IC卡通信被执行时控制振动警告单元22通过在预定时间段内的振动操作来警告用户而受到限制。例如,如图8(a)所示,可以防止便携式电话设备80a从放在平坦表面上的IC卡读写器81的可通信区域移开。而且,如图8(b)所示,便携式电话设备80b从放在倾斜表面上的IC卡读写器83滑落的概率可以被消除或降低。
如图7中的线74所表明的,控制发光警告的IC卡发光警告控制单元42与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所执行的振动控制相同步地执行发光控制。由于发光警告单元20的发光操作不会使便携式电话10振动等,因此不需要像本发明中的振动控制那样执行抑制操作。例如,发光操作可以在预定的时间段(LTI1)内执行,如图7中的线74所表明的。可替换地,可以通过根据IC卡操作状态而变化的发光控制来向用户通知操作状态。由于振动警告单元22限制了振动时间,因此发光警告单元20优选地比振动警告单元22工作更长的时间段,并且具有更大的使用户识别出操作状态的效果。
在基于IC卡的通信期间,发光警告单元20可以例如使LED保持点亮或以某种闪烁模式闪烁。而且,发光警告单元20可以按照随基于IC卡的通信的结果而变化的模式执行发光操作。而且,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单元12来任意地对发光警告单元20或振动警告单元22的警告操作进行核准或无效。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便携式电话10中,在非接触式IC卡通信时执行控制来抑制振动。因此,即使在便携式电话设备被留在IC卡读写器上时执行通信,也可以防止该便携式电话设备移出IC卡读写器的可通信区域或从其上滑落。以这种方式,可以减少非接触式IC卡通信中的通信失败,并且可以防止便携式终端设备的误操作。因此,可以提高便携式终端设备的可靠性。
由于振动时间可以被缩短到用户仍旧可以识别振动的程度,因此可以减小振动操作的功耗。此外,可以与振动警告相同步地通过发光向用户通知操作状态,并且在本发明中,发光时间被设置得比振动时间长。以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用户无法识别每种通信状态的情况。
虽然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示例,并且可以采用其他各种结构。
例如,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控制提供振动的振动警告单元22的方法是将振动时间限制到预定时间段的方法。但是,也可以通过将驱动力限制到比便携式电话设备在接收呼入时通常使用的振动所生成的驱动力更小的力来在使用IC卡时执行警告振动控制。通过以较小驱动力限制振动,可以结合对振动时间的限制来增大间歇性操作的次数,并且可以实现更宽的状态通知效果。
而且,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提供用于检测与IC卡读写器的基于IC卡的通信的单元,并且IC卡振动警告控制单元44可以仅在与IC卡读写器的通信被执行时才执行振动抑制控制或间歇性操作控制。以这种方式,便携式电话10可以在IC卡读写器上被稳定,并且在IC卡读写器与便携式电话10的非接触式IC卡通信单元30之间保持极好的无线通信状态成为可能。
本申请基于2007年10月30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81942并要求其优先权权益,该在先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整体上结合于此。
虽然以上参考示例性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的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的发明的范围之内可以对本申请的发明的配置和细节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8)

1.一种便携式终端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其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
振动警告单元,其通过振动来通知用户所述通信单元正在执行所述非接触式IC卡通信;以及
控制单元,其执行控制来调节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所述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所述振动不影响所述通信单元的通信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振动警告单元在预定的振动时间段内执行振动操作并在预定的间歇时间段内停止振动操作,从而执行间歇性操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预定的振动时间段是所述用户能够识别振动的时间段。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预定的间歇时间段是在所述振动操作结束之后所述用户能够识别下一振动操作的时间。
5.如权利要求2到4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振动警告单元执行至少一次所述振动操作。
6.如权利要求2到5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还包括:
发光警告单元,其通过光通知所述用户所述通信单元正在执行所述非接触式IC卡通信;以及
发光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发光警告单元在预定的发光时间段内发光,所述预定的发光时间段比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所述预定的振动时间段长。
7.如权利要求1到6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的便携式终端设备,其中,所述通信单元与IC卡读写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
8.一种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包括振动警告单元,该振动警告单元在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正在执行非接触式IC卡通信时通过振动通知用户,所述方法用于控制所述振动警告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执行控制来调节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所述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警告单元的所述振动不影响所述便携式终端设备的通信状态。
CN2008801141993A 2007-10-30 2008-10-17 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30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81942 2007-10-30
JP2007281942 2007-10-30
PCT/JP2008/002953 WO2009057257A1 (ja) 2007-10-30 2008-10-17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3080A true CN101843080A (zh) 2010-09-22
CN101843080B CN101843080B (zh) 2013-07-24

Family

ID=4059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419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43080B (zh) 2007-10-30 2008-10-17 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10915B2 (zh)
EP (1) EP2207329B1 (zh)
JP (2) JP5668194B2 (zh)
CN (1) CN101843080B (zh)
WO (1) WO20090572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26566B2 (en) 2005-04-15 2010-06-0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ntrolling connectivity of a wireless smart card reader
JP2011024172A (ja) * 2009-07-21 2011-02-03 Canon Inc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携帯情報端末、携帯情報端末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160155A (ja) * 2010-01-29 2011-08-18 Toshiba Corp 携帯端末装置及び端末制御方法
KR101710631B1 (ko) * 2010-12-23 2017-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손 떨림 보정 모듈을 구비하는 디지털 영상 촬영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JP2012146268A (ja) * 2011-01-14 2012-08-02 Kyocera Corp 携帯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ES2396893B1 (es) * 2011-03-16 2014-01-27 Vodafone España, S.A.U.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WO2011100909A2 (zh) 2011-04-12 2011-08-25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信息提示方法及无线手持设备
JP2013150201A (ja) * 2012-01-20 2013-08-01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端末装置、報知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60748A (ja) * 2001-08-15 2003-02-28 Sony Corp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非接触型icカードモジュール
JP2004129120A (ja) * 2002-10-07 2004-04-22 Nec Corp バイブレータ制御機能付き無線電話機及び無線電話機のバイブレータ制御方法
US20070087785A1 (en) * 2005-09-05 2007-04-19 Ntt Docomo, Inc.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receiver sensitivity inform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4634A (ja) * 1996-11-25 1998-06-19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ページャシステム
JPH10224838A (ja) * 1997-02-07 1998-08-21 Oi Denki Kk 選択呼出受信機
EP0863627B1 (de) * 1997-03-07 2001-09-19 Contraves Space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optischen Nachrichtenübertragung über Satelliten
JP3186643B2 (ja) * 1997-05-08 2001-07-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器と携帯無線機とからなる無線装置
JPH1174950A (ja) * 1997-08-29 1999-03-16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端末装置
JP3879355B2 (ja) * 2000-02-24 2007-02-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携帯型無線電話装置
JP2001237921A (ja) * 2000-02-24 2001-08-31 Nec Saitama Ltd 携帯電話機
JP2001274874A (ja) 2000-03-24 2001-10-05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無線端末
US6744698B2 (en) * 2001-03-08 2004-06-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attery powere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JP2002325115A (ja) * 2001-04-25 2002-11-08 Kyocera Corp 携帯通信端末装置
JP2003303360A (ja) 2002-04-10 2003-10-24 Toshiba Corp 無線携帯端末、改札処理システム、及び改札処理方法
JP2004266729A (ja) * 2003-03-04 2004-09-24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携帯通信端末
JP2005191790A (ja) * 2003-12-25 2005-07-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装置の動作制御方法
US20050143152A1 (en) * 2003-12-30 2005-06-30 Yueh Wen H. Wireless earphone with incoming call vibration function
WO2005114857A1 (en) * 2004-05-21 2005-1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switching method,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switching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JP2006109028A (ja) 2004-10-05 2006-04-20 Ntt Docomo Inc 移動体端末装置
JP4818606B2 (ja) * 2004-11-30 2011-11-16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電子機器
JP2006157642A (ja) 2004-11-30 2006-06-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携帯端末装置
US8077019B2 (en) * 2006-01-19 2011-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of associating groups of classified source addresses with vibration patterns
JP4903477B2 (ja) 2006-04-07 2012-03-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グループ通話用サー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60748A (ja) * 2001-08-15 2003-02-28 Sony Corp 携帯端末装置および非接触型icカードモジュール
JP2004129120A (ja) * 2002-10-07 2004-04-22 Nec Corp バイブレータ制御機能付き無線電話機及び無線電話機のバイブレータ制御方法
US20070087785A1 (en) * 2005-09-05 2007-04-19 Ntt Docomo, Inc. Mobile terminal device and receiver sensitivity inform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38004A1 (en) 2010-09-23
JP2015027103A (ja) 2015-02-05
EP2207329A4 (en) 2012-07-18
CN101843080B (zh) 2013-07-24
US8410915B2 (en) 2013-04-02
EP2207329A1 (en) 2010-07-14
JPWO2009057257A1 (ja) 2011-03-10
JP5921633B2 (ja) 2016-05-24
WO2009057257A1 (ja) 2009-05-07
EP2207329B1 (en) 2018-02-21
JP5668194B2 (ja) 2015-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3080B (zh) 便携式终端设备和控制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方法
US1099318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portable terminal
KR100788185B1 (ko) 전자 디스플레이의 영역들의 선택적인 조명
US200201111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notification of received message
CN103684495B (zh) 一种电路装置和用于低功率模式管理的方法
CN108966322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07479951A (zh) 进程管控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JP2002084343A (ja) 携帯情報端末装置
US20100173623A1 (en) Mobile Terminal
US7050037B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KR100352559B1 (ko) 이동정보장치및그제어방법
CN1879308A (zh) 网络感知移动装置和操作
CN105009555A (zh) 便携终端装置
JP2007309809A (ja) 携帯電話端末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20060192654A1 (en) Portable terminal equipment, notifying method and its program
CN1155280C (zh) 用于在一个通信系统中发射和接收信令消息的装置和方法
JP2004266729A (ja) 携帯通信端末
KR100697012B1 (ko) 단말기 고유정보 전송기능이 구비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그 동작방법
KR20100121892A (ko)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예보 폴링을 이용한 전력 절감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2007104866A (ja) 非接触icカード機能付き無線通信端末装置
JP2002112303A (ja) 無線移動端末
EP1705879A1 (en) Key system, key device and information apparatus
JP2010103645A (ja) 携帯端末システム、携帯端末、通信モード切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000041312A (ko) 휴대 통신 단말기의 전력 소모 절약 장치 및그 방법
CN100376738C (zh) 洗衣机以及其信息接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ENOVO INNOVATION CO., LTD. (HONGKO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EC CORP.

Effective date: 201412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HONG KONG,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210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LENOVO INNOVATIONS Co.,Ltd.(HONG KONG)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EC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24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