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4579B -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 Google Patents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34579B
CN101834579B CN201010133474.5A CN201010133474A CN101834579B CN 101834579 B CN101834579 B CN 101834579B CN 201010133474 A CN201010133474 A CN 201010133474A CN 101834579 B CN101834579 B CN 1018345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side
filter
side filter
electrode
duplex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334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34579A (zh
Inventor
川元俊彦
吉元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Dempa Kogy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Dempa Kogy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Dempa Kogyo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Dempa Kog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34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4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345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345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725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6423Means for obtaining a particular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 H03H9/6433Coupled resonator filters
    • H03H9/6483Ladder SAW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46Filters
    • H03H9/64Filter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6489Compensation of undesirable eff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工器,其具备低频侧滤波器(11)和高频侧滤波器(12),改善高频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的隔离特性。在形成在压电基板(10)上,从低频侧滤波器(11)和高频侧滤波器(12)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14)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11),利用由各个弹性波谐振子(5)形成的串联臂和并联臂构成低频侧滤波器(11),配置延伸至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和低频侧滤波器端口(15)的至少一个的位置并且接地的屏蔽电极(50)。

Description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便携式终端等的双工器(Duplexer)。
背景技术
在具有便携式电话机等双向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及将该装置作为通信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该通信终端所具有的一根共用的天线接收发送信号,因此,在具备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的双工器(弹性波共用器)中,如图20所示,维持发送信号的频率和接收信号的频率差,并且以抑制在发送侧滤波器和接收侧滤波器之间流过的信号电平,使隔离(isolation)特性成为良好的方式,将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分离。
该双工器,具体而言例如图21(a)所示,具备:用于从发送输入端口相对于未图示的天线端口发送发送信号的低频侧(发送)滤波器11、经由天线端口在接收输出端口16接收接收信号的高频侧(接收)滤波器12。各滤波器11、12通过串联臂的SAW(Surface Acoustic Wave:声表面波)谐振子200及并联臂的SAW谐振子201分别构成梯型(ladder)滤波器,例如,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压电基板10a、10b上。在该图21中17、18是接地用电极。另外,在该双工器中,以接收信号不转入发送侧滤波器11的方式,设置未图示的移相器。
如图21(b)所示,在该双工器中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时,在各滤波器11、12中,以例如经由压电基板10的上方区域或内部区域跨过多个SAW谐振子200、201的方式,分别形成有电容耦合C1~C3、C4~C9。因此,也如后述的图4所示,通过例如形成于发送侧滤波器11的电容耦合C1~C3,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的隔离特性劣化。
另外,例如图22(a)所示,为了使双工器小型化,在将滤波器11、12形成在一张压电基板10上的情况下,将滤波器11、12接近配置。因此,如图22(b)所示,在已述的电容耦合C1~C9的基础上,在滤波器11、12间产生的电容耦合C10~C21的影响变大,因此,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的隔离特性进一步劣化。另外,在该图22(b)中,省略并联臂(SAW谐振子)201的描画。
另外,在现有的双工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即,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的两倍的频率信号(两倍频率信号),成为该接收侧滤波器12的后段侧的器件的高次谐波的信号电平增大的主要原因,有增大上述两倍频率的衰减量的要求。因此,如图23所示,要求调整比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更靠高频侧例如1500MHz附近产生的衰减电极3的位置的功能。例如作为使该衰减电极3的位置向低频侧移动的方法,例如公知的有,通过与接地用电极17、18连接的封装(package)侧的迂回电极和接合线、或在装置的外部调整与这些接地用电极17、18连接的电极的长度等,增加这些电极的感应成分的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根据例如与双工器的后段侧连接的器件制作封装,因此,在封装制作时需要花费时间及成本,另外,在通过凸起使接地用电极17、18接地的情况,难以增加该凸起的感应成分。另外,作为使衰减电极3的位置向低频侧移动的方法,公知的有增加并联臂201的电容、减少串联臂200的电容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中滤波器11、12的通频带的插入损失变大。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当在表面波滤波器中改善衰减特性时,适当地设定桥接电容C的技术,但是,对于上述课题没有记载。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在双工器中改善隔离特性的构成,但是,对于衰减电极3没有研究。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101657号(段落0010、0012及图10)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6/016544号(图1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在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或高频侧滤波器中,能够改善高频侧滤波器的通频带的隔离特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频侧滤波器,其形成在压电基板上,是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该双工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其特征在于,具备:
弹性波谐振子,其设置在输入输出端口和对该输入输出端口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任一者的低频侧滤波器端口之间;和
第一屏蔽电极,其以与上述输入输出端口和上述低频侧滤波器端口的至少一个端口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方式与该一个端口接近配置并接地。
作为上述低频侧滤波器的具体形态,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上述第一屏蔽电极配置在上述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之间的区域。上述第一屏蔽电极与设置于上述低频侧滤波器的第一接地用电极连接。在上述第一屏蔽电极上介设有弹性波谐振子。上述低频侧滤波器是包括成为串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和成为并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的发送侧滤波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频侧滤波器,其形成在压电基板上,是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该双工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其特征在于,具备:
弹性波谐振子,其设置在输入输出端口和对该输入输出端口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任一者的高频侧滤波器端口之间;和
第二屏蔽电极,其以与上述输入输出端口和上述低频侧滤波器的低频侧滤波器端口的至少一个端口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方式形成在与上述低频侧滤波器相对的区域,与该一个端口接近配置并接地。
作为上述高频侧滤波器的具体形态,也可以是以下的结构。上述第二屏蔽电极与设置于上述高频侧滤波器的第二接地用电极连接。在上述第二屏蔽电极上设置有弹性波谐振子。上述高频侧滤波器是包括具备成为串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和成为并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的滤波器,和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的一种的接收侧滤波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工器,其具备在压电基板上分别形成的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其特征在于:
具备上述低频侧滤波器和上述高频侧滤波器的至少一个。上述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形成在同一压电基板上。
根据本发明,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或高频侧滤波器中,以在上述输入输出端口和低频侧滤波器的低频侧滤波器端口的至少一个端口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方式,配置与该一个端口接近配置并接地的屏蔽电极。因此,能够将例如在输入输出端口和发送输入端口之间等产生的电容耦合抑制得较小,因此,在高频侧滤波器的通频带中能够得到良好的隔离特性。另外,在屏蔽电极和该屏蔽电极接近配置的输入输出端口和低频侧滤波器端口的至少一个端口之间产生电容耦合,因此,从后述的模拟结果可知,能够使比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通频带更靠高频侧产生的衰减电极的位置向低频侧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双工器的构成例的平面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作用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通过上述的双工器构成的电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在上述双工器中得到的隔离特性的特性图。
图5是表示在上述双工器中得到的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7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平面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平面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平面图。
图10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平面图。
图11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平面图。
图12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13是概略地表示上述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的结果的特性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的结果的特性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的结果的特性图。
图1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的结果的特性图。
图1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的结果的特性图。
图1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得到的结果的特性图。
图20是示意地表示双工器的频率特性的特性图。
图21是表示现有的双工器的概略图。
图22是表示现有的双工器的概略图。
图23是概略地表示在现有的双工器中得到的特性的概略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双工器的其它例子的概略图。
符号说明
3、衰减电极
5、弹性波谐振子
10、压电基板
11、发送侧滤波器
12、接收侧滤波器
14、输入输出端口
15、发送输入端口
16、接收输出端口
33、串联信号路径
50、屏蔽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双工器(弹性波共用器)。该双工器例如形成在由钽酸锂(LiTaO3)及铌酸锂(LiNbO3)或石英等压电体构成的压电基板10上,具备: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的共用的输入输出端口14、对输入输出端口14发送信号的作为发送电路的发送(低频)侧滤波器11、经由该输入输出端口14接收信号的作为接收电路的接收(高频)侧滤波器12。而且,经由信号路径30将输入输出端口14和滤波器11、12分别连接。这些滤波器11、12在弹性波的传播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分别配置在左侧和右侧。另外,在滤波器11、12等中标注有阴影,以便容易判别。
该双工器例如在压电基板10的整个面上形成例如由铝构成的金属膜,接着,通过光刻形成滤波器11、12和后述的屏蔽电极50的周围区域的金属膜进行例如蚀刻而形成。因此,滤波器11、12和屏蔽电极50成为同样的膜厚,例如为0.1~1μm。
下面,对本发明的发送侧滤波器11进行说明。该发送侧滤波器11是用于过滤处理例如中心频率为836.5MHz的发送信号,并将其从装置内未图示的发送处理部向输入输出端口14发送的滤波器,由梯型连接了SAW(Surface Acoustic Wave)谐振子(弹性波振子)5的滤波器构成。
在该图1中,示意地表示SAW谐振子5,但是该SAW谐振子5由交叉指状电极即IDT(交叉指状换能器)电极、沿弹性波的传播方向配置在IDT电极的两侧的两个反射器(均未图示)构成。
以下,详细叙述该发送侧滤波器11的SAW谐振子5的具体的配置布局。在发送侧滤波器11中,分别由SAW谐振子5构成的多个例如3个串联臂31a~31c从里侧的输入输出端口14侧朝向跟前侧按照该顺序配置,这些串联臂31a~31c在接近接收侧滤波器12的位置,经由串联信号路径33串联连接。而且,串联信号路径33向串联臂31c的跟前侧伸出,成为从未图示的发送处理部输入信号的发送输入端口(低频侧滤波器端口)15。
在此,对于连接这些串联臂31a~31c的串联信号路径33,从里侧向跟前侧,将串联臂31a的输入输出端口14侧、串联臂31a和串联臂31b之间、串联臂31b和串联臂31c之间及串联臂31c的发送输入端口15侧分别称为串联信号路径33a~33d时,在串联信号路径33b及串联信号路径33c上分别连接有向压电基板10的端部区域延伸的并联信号路径34a、34b的一端侧。而且,在这些并联信号路径34a、34b的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有由SAW谐振子5构成的串联臂32a、32b,该另一端侧以相互相对的方式弯曲成L字型并连接。该并联信号路径34a、34b的连接部位成为第一接地用电极17,例如通过接合线和凸起等与形成于压电基板10所搭载的模块基板的接地端口(均未图示)连接并接地。
在该第一接地用电极17上连接有从该第一接地用电极17向压电基板10的长度方向(弹性波的传播方向)的端部区域并向侧方侧延伸,并且转入发送侧滤波器11的侧方位置和里侧,以从侧方侧接近已述的输入输出端口14的方式形成大致L字型的第一屏蔽电极50。该第一屏蔽电极50和输入输出端口14之间的隔离尺寸L过窄时带域内的插入损失变大,过宽时隔离特性的改善效果变小,因此,例如设定为10~100μm,优选设定为50μm。此外,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的第一屏蔽电极50的宽度尺寸W设定为例如100μm。
下面,对接收侧滤波器12进行说明。该接收侧滤波器12为过滤处理(频率选择)频率例如为881.5MHz的接收信号,向装置内的未图示的接收处理部输出的滤波器,在该例子中,与发送侧滤波器11同样,由通过串联信号路径43及并联信号路径44串联及并联连接SAW谐振子5的梯型滤波器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接收侧滤波器12作为多个例如4个串联臂41和4个并联臂42经由串联信号路径43和并联信号路径44连接的T型8段滤波器构成。
在该接收侧滤波器12中也与发送侧滤波器11同样,对于串联臂41和并联臂42,从里侧向跟前侧,分别称为串联臂41a~41d、并联臂42a~42d,另外,对于串联信号路径43并联信号路径44也从里侧向跟前侧分别设为串联信号路径43a~43e、并联信号路径44a~44d。并联信号路径44b、44c一端侧分别与串联信号路径43c、43d连接,另一端侧分别经由并联臂42b、42c弯曲成L字型并相互连接,该连接部位成为接地用电极18a。另外,并联信号路径44a、44d,一端侧分别与串联信号路径43b、43e连接,另一端侧分别经由并联臂42a、42d延伸分别成为接地用电极18b、18c。这些接地用电极18a~18c的任一个都构成第二接地用电极,并且经由接合线和凸起等与形成于模块基板的接地端口(均未图示)分别连接。而且,串联信号路径43e成为将经由输入输出端口14接收的信号通过接收侧滤波器12向未图示的接收处理部输出的接收输出端口16。另外,在接收侧滤波器12和输入输出端口14之间,以从发送侧滤波器11向输入输出端口14发送的信号不转入接收侧滤波器12的方式,设置未图示的移相器。另外,作为该接收侧滤波器12,也可以使用例如将不平衡(unbalance)信号变换为平衡(balance)的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
下面,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发送用的信号从发送输入端口15经由发送侧滤波器11发送至输入输出端口14,从未图示的天线发送。另一方面,用该天线接收的信号经由输入输出端口14和未图示的移相器,通过接收侧滤波器12向接收输出端口16输出,发送至未图示的信号处理部。
这时,例如在发送侧滤波器11的串联信号路径33a~33d中,如已述的图21(b)所示,在不配置第一屏蔽电极50的情况下,在串联信号路径33a、33d间、串联信号路径33a、33c间和串联信号路径33b、33d间,以跨过多个串联臂31a~31d的方式,经由例如压电基板10的上方区域或内部区域,分别形成有电容耦合C1~C3。但是,如上所述,由于以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的侧方的方式配置有第一屏蔽电极50的端部位置,因此,如图2(a)、(b)所示,例如形成于输入输出端口14(串联信号路径33a)和串联信号路径33d(发送输入端口15)之间的电容耦合C1局部地被该第一屏蔽电极50吸收,因此,所谓局部地通过第一屏蔽电极50接地,因此,能够将电容耦合C1抑制得较小。因而,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的隔离特性与已述的图21及图22所示的现有例相比得到改善。图4表示在该双工器中实际得到的隔离特性,可看出高频侧的隔离特性比现有的双工器得到1~2dB左右的改善。因而,所谓使权利要求范围的第一屏蔽电极50和输入输出端口14进行“接近配置”,配置为这种高频侧的隔离特性被改善的范围,即,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设定隔离尺寸L。另外,在图2中仅图示了电容耦合C1,但是,实际上对于电容耦合C2、C3也同样抑制得较小。
此外,使第一屏蔽电极50的端部位置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因此,在这些第一屏蔽电极50和输入输出端口14之间,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有电容耦合Cg1。因此,根据该电容耦合Cg1的大小,已述的图23所示的衰减电极3向低频侧移动(转移)。对于该衰减电极3,图5表示该实际得到的特性时,可看出在本发明中,与现有的双工器相比从1447MHz向1338MHz移动100MHz左右。此外,作为使衰减电极3向高频侧移动的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提高串联谐振子的电容的方法、提高并联谐振子的电容的方法、减少与并联谐振子连接的封装及电线的电感成分的方法等现有公知的方法,通过组合该方法和上述电容耦合Cg1的大小即调整第一屏蔽电极50和输入输出端口14之间的尺寸L的方法,能够使衰减电极3的位置在遍及例如-500MHz~+500MHz左右的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移动。因此,能够减小与该双工器的后段侧连接的器件的高次谐波的信号电平。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串联信号路径33和并联信号路34串联和并联连接多个SAW谐振子5构成发送侧滤波器11,并且以在与输入输出端口14之间形成电容耦合Cg1的方式,以从形成于并联信号路径34的端部的第一接地用电极17延伸至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有第一屏蔽电极50。因此,例如能够将在输入输出端口14和输入输出端口15之间等的串联信号路径33间产生的电容耦合C1~C3抑制得较小,因此,在具备该发送侧滤波器11的双工器中,在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中能够得到良好的隔离特性。
此外,在第一屏蔽电极50和将该第一屏蔽电极50接近配置的输入输出端口14之间产生电容耦合Cg1,因此,也如从上述图5的试验结果及后述的隔离结果可看出的那样,能够使在比发送侧滤波器11和接收侧滤波器12的通频带更高频侧产生的衰减电极3的位置向低频侧移动。因此,通过组合用于使衰减电极3的位置向高频侧移动的现有公知的方法和该电容耦合Cg1的大小调整,能够任意地移动衰减电极3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例如双工器的后段侧的器件的高次谐波的信号电平。因而,不需要对于每种与双工器的后段连接的器件种类制作封装,仅用双工器(发送侧滤波器11)的变更就能够与其后段的装置的各个品种对应,因此,能够抑制封装制作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此时,从后述的隔离结果也可知,通过使用第一屏蔽电极50,不仅能够将通频带的插入损失抑制得较小,而且也能够进行上述的隔离特性的改善和衰减电极3的移动。
在上述例子中,配置第一屏蔽电极50,以使其从第一接地用电极17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但是例如图6(a)所示,也可以以从第一接地用电极17接近发送输入端口15的方式配置。如果将第一屏蔽电极50和发送输入端口15之间的分离尺寸设定为L1,该分离尺寸L1设定为例如10~100μm,优选设定为50μm。在该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将电容耦合C1~C3抑制得较小,另外,如该图(b)所示,在第一屏蔽电极50和发送输入端口15之间形成有电容耦合Cg2,因此,通过该电容耦合Cg2,衰减电极3同样地向低频侧移动。
此外,如图7所示,也可以以使第一屏蔽电极50与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双方接近的方式对其进行配置。这时,已述的分离尺寸L、L1也可以调整为与已述的例子同样的尺寸。在该情况下,电容耦合C1~C3被抑制得更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隔离特性。而且,对于衰减电极3也通过Cg1、Cg2进一步向低频侧移动。
在上述各例中,相互连接并联臂32a、32b间的并联信号路径34a、34b配置共用的第一接地用电极17,但是,也可以将该第一接地用电极17分别设置于每个并联臂32a、32b上。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也可以以从两个第一接地用电极17、17分别向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延伸的方式配置两个第一屏蔽电极50、50,也可以以从任一个第一接地用电极17向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一屏蔽电极50。
此外,以使发送侧滤波器11的串联信号路径33接近接收侧滤波器12的方式进行了配置,但是,也可以如图9所示,使并联臂32接近接收侧滤波器12而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屏蔽电极50配置在滤波器11、12间的区域。另外,在该图9中,第一屏蔽电极50以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双方的方式配置,已述的尺寸L、L1,例如分别设定为10~100μm、10~100μm。因此,在该例子中,在电容耦合C 1~C3的基础上,对于已述的图22(b)所示的电容耦合C10~C21能够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改善隔离特性。此外,与上述同样,通过Cg1、Cg2能够降低衰减电极3。在该例子中,也可以使第一屏蔽电极50与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一个接近配置。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将第一屏蔽电极50与第一接地用电极17连接,但是也可以与例如设置于配置有压电基板10的模块基板的接地端口(均未图示)经由例如接合线等直接连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屏蔽电极50从第一接地用电极17离开,并且,以接近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的方式配置在压电基板10的跟前侧或里侧。
进而,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发送侧滤波器11和接收侧滤波器12之间的区域,以从接收侧滤波器12的接地用电极18c向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二屏蔽电极51。在该例子中,第二屏蔽电极51与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双方接近配置,已述的分离尺寸L、L1例如分别设定为10~100μm、10~100μm。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上述的电容耦合C1~C21抑制得较小,因此,能够改善高频侧的隔离特性,并且衰减电极3向低频侧移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二屏蔽电极51与接地用电极18a~18c的至少一个连接,或与第一屏蔽电极50同样,也可以与设置于模块基板的接地端口直接连接。此外,在未连接第二屏蔽电极51和接地用电极18a~18c的情况下,也可以使该第二屏蔽电极51与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接近配置。
此外,如图11所示,也可以将图6~图9的任一个发送侧滤波器11和图10的接收侧滤波器12组合而构成双工器。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改善隔离特性,另外,与上述同样也能够降低衰减电极3。
另外,如图12(a)所示,在已述的第一屏蔽电极50和第二屏蔽电极51的至少一个,也可以在接近例如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的位置设置SAW谐振子5。在该情况下,如该图(b)所示,在比滤波器11、12的通频带更高频侧形成有新的衰减电极4。在该例子中,在第一屏蔽电极50和发送输入端口15之间设置SAW谐振子5,通过该SAW谐振子5在1.8GHz附近形成有衰减电极4。通过该衰减电极4能够衰减滤波器11、12的通频带的整数倍的高次谐波的信号电平。
此外,当在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接近配置屏蔽电极50、51时,例如图13所示,形成相对的输入输出端口14(发送输入端口15)和屏蔽电极50(51)的端部以成为相互不同的锯齿状,也可以用交叉指型电容器形成电容耦合Cg1。进而,当配置第二屏蔽电极51时,使该第二屏蔽电极51经由例如压电基板10的跟前侧的区域向左侧的发送侧滤波器11延伸,由此,也可以与发送输入端口15接近配置。在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二屏蔽电极51再经由发送侧滤波器11的跟前侧和左侧的区域,与输入输出端口14接近配置。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在同一压电基板10上配置有滤波器11、12,但是,如已述的图21所示,也可以分别配置在其它的压电基板10a、10b上。另外,在发送(低频)侧滤波器11和接收(高频)侧滤波器12中,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但是也可以采用进行信号接收的接收侧滤波器、进行信号发送的发送侧滤波器。
【实施例】
下面,对为了确认通过上述屏蔽电极50得到的频率特性而进行的模拟试验进行说明。
首先,将现有的双工器的电路作为图14(a)所示的基本电路进行模拟试验。这时,对于在双工器中产生的电容耦合C1~C21,仅将认为对高频侧的隔离特性劣化有大的影响的电容耦合C1用于模拟试验。而且,如图14(b)所示,对于本发明的电路,在该基本电路中增加电容耦合Cg1进行模拟。另外,该同图中100为由已述的连接未图示的接地端口和接地用电极17、18的电气配线构成的电感成分。
图15表示在该基本电路中得到的特性。在该图15中,(a)是隔离特性图,(b)是表示用于确认衰减电极3遍及广大范围(0.1~4GHz)的频率特性的特性图,(c)是扩大(b)的通频带的图,(d)是将在(c)的通频带衰减量为0dB附近的区域放大表示的图。以下的图16~图19也同样。此外,图16表示在本发明中得到的模拟结果。在该图16中,用灰线(细线)表示图15所示的基本电路的结果。从该图16中可看出,在本发明中高频侧的隔离特性改善3.5dB左右,衰减电极3向低频侧移动200MHz左右。这时,如图16(d)所示,在通频带中插入损失增加而使特性劣化,但是,其劣化程度被抑制得较小。
下面,作为比较例1~3,对不使用屏蔽电极50(未形成电容耦合Cg1)、而通过现有的方法进行本发明中得到的特性与否的确认的模拟进行说明。首先,作为比较例1,以衰减电极3的位置成为与本发明中得到的结果同样的位置的方式,调整并联臂32的电容成分。如果在图17中表示此时的结果,高频侧的隔离特性成为与本发明相同程度的结果,但是,低频侧的隔离特性比本发明劣化0.35dB左右。此外,如图17(d)所示,通频带的插入损失变大。另外,对于该图17,也用灰线表示图15中得到的基本电路的特性。对于以下的图18和图19也同样。
下面,作为比较例2,以同样的衰减电极3的位置成为与本发明中得到的结果同样的位置的方式,调整与接地用电极17连接的配线的电感成分。当图18表示其结果时,高频侧的隔离特性比本发明劣化1.6dB左右。
另外,作为比较例3,与比较例2同样,通过将衰减电极3的位置设定为与本发明的结果同样的位置,并且调整串联臂31的电容成分,高频侧的隔离特性以成为与本发明结果相同程度的方式进行调整。其结果,如图19所示,低频侧的隔离特性劣化0.2dB左右。另外,通频带的插入损失变大。
由以上的结果可看出,通过本发明能够一边抑制插入损失的劣化(增大),一边改善高频侧的隔离特性,另外,能够使衰减电极3的位置向低频侧移动。作为该理由,认为通过电容耦合Cg1能够减少对高频侧隔离特性的劣化影响大的电容耦合C1。
作为已述的接收侧滤波器12,也可以使用已述的将不平衡(unbalance)信号切换为平衡(balance)信号的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但是,参照图24对该情况下的接收侧滤波器12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该例子中,表示在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中组装已述的梯型滤波器的接收侧滤波器12,作为发送侧滤波器11配置有图1的梯型滤波器。另外,在该图24中,对于已述的与图1同样构成的部位标注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另外,在该图24中,将已述的SAW谐振子5作为IDT电极5a和配置于IDT电极5a的弹性波的传播方向两侧的反射器5b、5b进行描画。
在该图24的接收侧滤波器12中,在从输入输出端口14经由串联臂41a、41b向跟前侧延伸的串联信号路径43c上并联连接有两个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100。即,这些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100具备沿各个弹性波的传播方向排列的三个IDT电极、和以从两侧夹持这三个IDT电极101的方式配置的反射器102、102。在各个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100的两端侧的IDT电极101的里侧的母线101a上,分别连接有已述的串联信号路径43c。
此外,这些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100两端侧的IDT电极101的跟前侧的母线101a彼此相互连接成为接地用电极18a。而且,在各个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100的中央侧的IDT电极101、101中,在里侧的母线101a上分别连接有接地用电极18c、18c,在跟前的母线101a上分别连接有接收输出端口16、16。这些接地用电极18a、18c经由接合线和凸出等与形成于模块基板的接地端口(均未图示)分别连接。已述的串联信号路径43c和接地用电极18a以从这些接地用电极18c、接收输出端口16和反射器102分离的方式配置。
在该接收侧滤波器12中,经由这些接收输出端口16、16,信号从输入输出端口14对未图示的接收处理部平衡(balance)输出。在使用这样构成的接收侧滤波器12的情况下,也与已述的例子同样,降低电容耦合C1~C3,并且能够使衰减电极3的位置向低频侧移动。
在使用该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例如图6~图9那样配置第一屏蔽电极50。图25与图6同样,表示将第一屏蔽电极50从第一接地用电极17向发送输入端口15接近配置的例子。
此外,例如图26所示,也可以如已述的那样,配置从接收侧滤波器12的接地用电极18a、18b、18c的至少一个接地用电极18向输入输出端口14和发送输入端口15的至少一个延伸的第二屏蔽电极51。进而,在输入输出端口14和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之间设置有梯型滤波器(串联臂41a、41b和并联臂42a),但是,如图27所示,也可以直接连接输入输出端口14和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另外,当使用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时,通过分别配置两个该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和接收输出端口16,能够以平衡输出的方式构成接收侧滤波器12,但是,如图28所示,也可以分别配置一个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100和接收输出端口16进行不平衡输出。

Claims (7)

1.一种低频侧滤波器,其形成在压电基板上,是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该双工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其特征在于,具备:
弹性波谐振子,其设置在输入输出端口和对该输入输出端口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任一者的低频侧滤波器端口之间;和
第一屏蔽电极,其以与所述输入输出端口和所述低频侧滤波器端口的至少一个端口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方式,与该一个端口接近配置,所述第一屏蔽电极与设置于所述低频侧滤波器的第一接地用电极连接,
所述低频侧滤波器包括成为串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和成为并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
在所述并联臂设置所述第一接地用电极,所述第一屏蔽电极在所述压电基板上与所述第一接地用电极物理接触而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频侧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屏蔽电极配置在所述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之间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频侧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屏蔽电极上介设有弹性波谐振子。
4.一种高频侧滤波器,其形成在压电基板上,是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该双工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其特征在于,具备:
弹性波谐振子,其设置在输入输出端口和对该输入输出端口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任一者的高频侧滤波器端口之间;和
第二屏蔽电极,其以与所述输入输出端口和所述低频侧滤波器的低频侧滤波器端口的至少一个端口之间形成电容耦合的方式形成在与所述低频侧滤波器相对的区域,与该一个端口接近配置,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与设置于所述高频侧滤波器的第二接地用电极连接,
所述高频侧滤波器包括具备成为串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和成为并联臂的弹性波谐振子的滤波器,和纵耦合谐振器型滤波器的一个,
在所述并联臂设置所述第二接地用电极,所述第二屏蔽电极在所述压电基板上与所述第二接地用电极物理接触而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频侧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屏蔽电极上设置有弹性波谐振子。
6.一种双工器,其具备在压电基板上分别形成的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从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的一个滤波器和另一个滤波器对输入输出端口分别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频侧滤波器和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频侧滤波器的至少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频侧滤波器和高频侧滤波器形成在同一压电基板上。
CN201010133474.5A 2009-03-09 2010-03-09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45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55381 2009-03-09
JP2009055381 2009-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34579A CN101834579A (zh) 2010-09-15
CN101834579B true CN101834579B (zh) 2014-02-26

Family

ID=42232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3347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34579B (zh) 2009-03-09 2010-03-09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39217B2 (zh)
EP (1) EP2228904A1 (zh)
JP (1) JP5240793B2 (zh)
CN (1) CN1018345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0793B2 (ja) * 2009-03-09 2013-07-17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デュプレクサ
JP2012085279A (ja) * 2010-09-15 2012-04-26 Nippon Dempa Kogyo Co Ltd デュプレクサ
JP2014017537A (ja) * 2010-11-09 2014-01-30 Murata Mfg Co Ltd 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
DE102010055669B4 (de) * 2010-12-22 2018-03-08 Snaptrack, Inc. Reaktanzfilter mit Unterdrückung im Sperrbereich und Duplexerbauelement
FR2977382A1 (fr) * 2011-06-29 2013-01-04 Thomson Licensing Filtre stop bande a rejection elevee et duplexeur utilisant de tels filtres
JP5805506B2 (ja) * 2011-11-29 2015-11-04 京セラ株式会社 分波器
DE102013204428B4 (de) * 2012-03-29 2014-08-07 Leibniz-Institut Für Festkörper- Und Werkstoffforschung Dresden E.V. Akustisches Oberflächenwellenbauelement
WO2014167755A1 (ja) * 2013-04-08 2014-10-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
WO2014167752A1 (ja) * 2013-04-10 2014-10-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
CN105453430B (zh) 2013-08-06 2018-08-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JP6183462B2 (ja) * 2013-08-06 2017-08-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WO2015040922A1 (ja) * 2013-09-17 2015-03-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
CN105556841B (zh) * 2013-09-17 2018-01-02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双工器
US10056878B2 (en) * 2014-12-12 2018-08-21 Taiyo Yuden Co., Ltd. Acoustic wave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6547848B2 (ja) * 2015-12-25 2019-07-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
WO2017179253A1 (ja) * 2016-04-11 2017-10-1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フィルタ装置、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JP6690608B2 (ja) * 2017-07-20 2020-04-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1466083B (zh) 2017-12-20 2023-05-12 京瓷株式会社 弹性波滤波器、分波器以及通信装置
JP7341641B2 (ja) * 2018-08-24 2023-09-11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マルチプレクサ
US11108379B2 (en) * 2018-09-05 2021-08-31 Resonant Inc. High isola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 duplexer
CN111342793B (zh) * 2018-12-18 2023-09-26 天津大学 带通滤波器及提高其抑制水平的方法、双工器和电子设备
WO2022044810A1 (ja) * 2020-08-24 2022-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複合弾性波フィルタ装置
WO2023243519A1 (ja) * 2022-06-15 2023-12-2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149A (zh) * 2000-05-22 2001-12-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介质滤波器、双工器和包含它们的通信设备
CN101834579A (zh) * 2009-03-09 2010-09-15 日本电波工业株式会社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24971B2 (ja) * 1994-01-20 2003-07-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
US6339365B1 (en) * 1998-12-29 2002-01-1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chips face down bonded to a common package ground
JP2000209061A (ja) * 1999-01-12 2000-07-28 Toshiba Corp 弾性表面波素子および弾性表面波装置
JP2002330055A (ja) * 2001-04-27 2002-11-15 Tdk Corp 表面弾性波フィルタ、表面弾性波フィルタ用パッケージ及び表面弾性波フィルタモジュール
JP2004096250A (ja) 2002-08-29 2004-03-25 Murata Mfg Co Ltd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通信装置
JP2005033246A (ja) * 2003-07-07 2005-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awフィルタとそれを用いた電子デバイス
JP4525594B2 (ja) * 2003-07-29 2010-08-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弾性表面波デバイス
JP4548418B2 (ja) 2004-04-16 2010-09-22 エプソントヨコム株式会社 平衡型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
JPWO2006016544A1 (ja) 2004-08-11 2008-05-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デュプレクサ及び通信装置
JP2006311041A (ja) 2005-04-27 2006-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アンテナ共用器
WO2007114390A1 (ja) * 2006-03-31 2007-10-11 Kyocera Corporation 弾性表面波素子、弾性表面波装置および通信装置
JP4594415B2 (ja) * 2008-07-09 2010-12-08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デュプレクサ
JP4809448B2 (ja) * 2009-02-02 2011-11-09 日本電波工業株式会社 デュプレクサ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149A (zh) * 2000-05-22 2001-12-05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介质滤波器、双工器和包含它们的通信设备
CN101834579A (zh) * 2009-03-09 2010-09-15 日本电波工业株式会社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25418A1 (en) 2010-09-09
US8339217B2 (en) 2012-12-25
CN101834579A (zh) 2010-09-15
JP2010239612A (ja) 2010-10-21
EP2228904A1 (en) 2010-09-15
JP5240793B2 (ja)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34579B (zh) 双工器的低频侧滤波器、双工器的高频侧滤波器和双工器
US9722573B2 (en) High frequency filter with phase compensating circuit
JP5354028B2 (ja)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装置
US9184728B2 (en) Elastic-wave filter device
US7868716B2 (en) Acoustic wave filter apparatus
US6891450B2 (en)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 balanced type filt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4541853B2 (ja) アンテナ分波器およびアンテナ分波器用表面弾性波フィルタ
KR20160043100A (ko) 듀플렉서
CN102598507A (zh) 弹性波滤波装置和使用该弹性波滤波装置的天线双工器
CN100355204C (zh) 弹性表面波装置、通信装置
KR100567965B1 (ko) 탄성 표면파 필터, 분파기, 통신기
US9118297B2 (en) Elastic wave device and duplexing device
GB2382479A (en) Interconnection arrangement for a SAW-type balun
US9774314B2 (en) Surface acoustic wave filter device and duplexer
KR20090037852A (ko) 탄성파 필터장치 및 듀플렉서
US10680580B2 (en) Saw filter with a large bandwidth
US20220140809A1 (en) Acoustic wave filter and multiplexer
CN113364429A (zh)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以及使用该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的多工器
JP3566267B2 (ja)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3364428A (zh) 弹性波滤波器装置及使用弹性波滤波器装置的多路复用器
JP2003218670A5 (zh)
KR20200088262A (ko) 탄성 표면파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26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