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9890A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09890A CN101809890A CN200880108445A CN200880108445A CN101809890A CN 101809890 A CN101809890 A CN 101809890A CN 200880108445 A CN200880108445 A CN 200880108445A CN 200880108445 A CN200880108445 A CN 200880108445A CN 101809890 A CN101809890 A CN 1018098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coefficient
- unit
- transmitting channel
- calculated
- calculation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2
- 238000013213 extrap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1915 proofrea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4000287680 Garcinia dulc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73—Predicting channel quality or other radio frequency [RF]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1—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for calibration; for correcting measur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设备(100)包括: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120-n),用于计算相应天线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130-n),用于基于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相应天线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140-n),用于计算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单元(150),用于基于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比较单元(160-1、……、160-n),用于将绝对值与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170-1n),用于在绝对值大于阈值时校正发送信道系数,以将绝对值与阈值进行匹配。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47475(于2007年9月25日提交)和日本专利申请No.2007-255746(于2007年9月28日提交)的优先权和权益,这两个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参考的方式并入此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以及一种控制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传统上由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发送时阵列权重的自适应控制,存在一种方法,用于基于接收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利用外插过程(例如,线性外插)估计针对发送的信道系数,来计算阵列权重(例如,专利文件1)。更具体地,当如图10所示接收信道系数(绝对值)从点p11改变为点p12时,基于接收信道系数的改变来估计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处于图10的点13处。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No.3644594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当根据上述传统技术通过外插过程来估计发送信道系数时,由于接收信道系数的波动,可能造成所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与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当如图11所示接收信道系数(绝对值)从点p21改变为点p22,并且基于接收信道系数的改变将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估计(计算)为处于图11的点p23处时,尽管实际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是处于图11的点p24的,对应于如图所示的点p23和p24之间的差异,这造成了较大的估计误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技术(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在根据接收信道系数推导发送信道系数时,通过对所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
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比较单元,用于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与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及校正单元,当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是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校正单元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所述绝对值与所述阈值进行匹配。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单元校正所述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插距离计算单元,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和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来计算外插距离,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计算的外插距离和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信道系数存储单元,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存储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其中,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基于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针对所述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分别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计算阈值,并且所述比较单元对于每个相应天线,将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阈值与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信息;以及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用于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其中,所述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发送功率信息,来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比较单元,用于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与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进行比较;差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与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之间的差值;以及校正单元,当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是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差校正值计算单元,所述差校正值计算单元通过将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乘以校正系数来计算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校正单元通过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减去由所述差校正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校正值,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校正单元校正所述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差校正值计算单元,用于通过将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乘以校正系数来计算差校正值;以及校正比计算单元,用于通过将由减法计算出的值除以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来计算校正比,所述减法是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减去由所述差校正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校正值,其中,所述校正单元通过将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乘以由所述校正比计算单元计算的校正比,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插距离计算单元,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和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来计算外插距离,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计算的外插距离和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信道系数存储单元,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存储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其中,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基于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针对所述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分别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计算阈值,并且所述比较单元对于每个相应天线,将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阈值与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信息;以及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用于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其中,所述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发送功率信息,来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控制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步骤,计算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步骤,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以及校正步骤,当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校正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所述绝对值与所述阈值进行匹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控制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步骤,计算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步骤,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差值计算步骤,计算在所述绝对值计算步骤计算的绝对值与在所述阈值计算步骤计算的阈值之间的差值;以及校正步骤,当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基于在所述差值计算步骤计算的差值,来校正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大于阈值时,校正单元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绝对值与阈值进行匹配。因此,对所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相应地,可以提供改进发送信道系数计算精度的技术(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根据本发明,当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大于阈值时,校正单元基于由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因此,对所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相应地,可以提供改进发送信道系数计算精度的技术(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2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3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4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复平面上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5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6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复平面上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7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8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9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10是用于解释通过外插过程估计发送信道系数的传统技术的图;
图11是用于解释通过外插过程估计发送信道系数的传统技术的较大估计误差的图;
图12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13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14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15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复平面上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16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17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复平面上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18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19是示出了用于解释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校正操作的、复平面上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的示例的图;
图20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图21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以及
图22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是具有多个天线(未示出)的无线通信装置(以下还称作基站)。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接收单元110-1和110-2至110-n,用于经由多个天线来接收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未示出,以下还称作终端)发送的无线电信号;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用于基于由接收单元110-1和110-2至110-n接收的信号来计算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相关的接收信道系数(相应多个天线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用于基于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来计算(估计)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相关的发送信道系数(相应多个天线的接收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用于计算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单元150,用于基于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用于将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与由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的阈值进行比较;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用于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权重计算单元180,用于基于由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校正的发送信道系数来计算权重;以及发送单元190-1和190-2至190-n,用于经由多个天线,基于由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校正的发送信道系数和由加权计算单元180计算的权重,来发送无线电信号。
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作为阈值。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分别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绝对值与阈值进行匹配。
接下来基于图2来解释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无线信道系数纠正操作。
在例如在城市地区内有多个稀疏对象的情况下,无线通信装置(基站)100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之间的信道系数(接收信道系数和发送信道系数)根据瑞利分布独立地进行波动。在这种条件下,当无线通信装置100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来自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或者无线通信装置100周围的稀疏对象的布置没有较大改变时,其绝对值大于所产生的特定值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概率非常低。而当通过线性外插等来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时,尽管在发送时出现这种发送信道系数的概率非常低,但存在“计算出大于特定绝对值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情况(以下称作情况1)”。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2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2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2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其为较大的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估计(计算)出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图2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以便将绝对值与由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的阈值进行匹配(即,以便返回至与阈值相对应的图2点D)。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至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一实施例,可以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2]
图3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用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替代了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基于以下公式(1)来分别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此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公式1]
设
Hi:校正前的复信道系数;
A:阈值;
||:绝对值运算。
接下来,基于图4来解释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校正操作。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4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4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4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这是大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作出对发送信道系数的估计(计算)(例如,图4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基于“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与由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的阈值之比”,使用公式(1),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即,将其校正为图4中与阈值相对应的点D),同时保持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为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二实施例,考虑到传播信道上的相位变化,可以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3]
图5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外插距离计算单元200-1和200-2至200-n,以及用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替代了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
外插距离计算单元200-1和200-2至200-n基于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和阈值来计算外插距离,以满足以下公式(2)。
[公式2]
设
L:外插距离;
Hi: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
dHi/dt: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的变化;
||:绝对值运算;
A:阈值。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基于接收信道系数和外插距离,使用以下公式(3),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绝对值与阈值进行匹配。
[公式3]
设
校正后的复信道系数;
Hi: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
L:外插距离计算单元计算的外插距离;
dHi/dt: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的变化。
接下来基于图6来解释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校正操作。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6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6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6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这是大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估计(计算)出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图6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基于外插距离以及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的变化,使用公式(3),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即,将其校正为图6中与阈值相对应的点D),同时保持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为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三实施例,甚至在考虑到传播信道上的相位变化时,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传播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传播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4]
图7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无线通信装置100与第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
针对多个帧,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存储分别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中存储的、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作为阈值。
根据第四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此外,由于使用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来计算阈值,因此可以改进阈值的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5]
图8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四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将阈值计算单元150-1和150-2至150-n替代被共同提供给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的阈值计算单元150。
阈值计算单元150-1和150-2至150-n中的每一个计算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中的每一个中存储的、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作为阈值。
根据第五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此外,由于使用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来计算阈值,因此可以改进阈值的精度。此外,甚至在由于遮蔽等的影响而使得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相关的接收信道系数分布对于每个天线来说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6]
图9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六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五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220和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230-1和230-2至230-n。
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220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获取发送功率信息。
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230-1和230-2至230-n基于由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220获取的发送功率信息,来校正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存储由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230-1和230-2至230-n校正的接收信道系数。
根据第六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此外,由于使用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来计算阈值,因此可以改进阈值的精度。此外,甚至在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发送功率对于每个帧来说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应当理解,由阈值计算单元150、150-1和150-2至150-n计算的阈值不限于“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还可以是预定值与最大绝对值相加的结果或最大绝对值与预定值相减的结果。此外,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在计算发送信道系数时使用的外插不限于“线性外插”,还可以是其他外插方法。
[实施例7]
图12是示出了采用根据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第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是具有多个天线(未示出)的无线通信装置(以下还称作基站)。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接收单元110-1和110-2至110-n,用于经由多个天线来接收从图中未示出的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以下还称作终端)发送的无线电信号;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用于基于由接收单元110-1和110-2至110-n接收的信号来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相关地计算接收信道系数(相应多个天线的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用于基于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来计算(估计)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相关的发送信道系数(相应多个天线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用于计算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阈值计算单元150,用于基于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差值计算单元155-1和155-2至155-n,用于计算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与由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的阈值之间的差值;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用于将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与由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的阈值进行比较;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用于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权重计算单元180,用于基于由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校正的发送信道系数来计算权重;以及发送单元190-1和190-2至190-n,用于经由多个天线,基于由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校正的发送信道系数和由加权计算单元180计算的权重,来发送无线电信号。
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作为阈值。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基于由差值计算单元155-1和155-2至155-n计算的差值,来分别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接下来基于图13来解释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校正操作。
在例如在城市地区内有多个稀疏对象的情况下,无线通信装置(基站)100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之间的信道系数(接收信道系数和发送信道系数)根据瑞利分布独立地进行波动。在这种条件下,当无线通信装置100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距离、来自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或者无线通信装置周围的稀疏对象的布置没有较大改变时,其绝对值大于所产生的特定值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概率非常低。而当通过线性外插等来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时,尽管在发送时出现这种发送信道系数的概率非常低,但存在“计算出大于特定绝对值的发送信道系数的情况(以下称作情况1)”。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13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13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13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这是大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估计(计算)出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图13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例如基于由差值计算单元155-1和155-2至155-n计算的差值,通过将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仅减小大致等于差值的值,来分别校正这些绝对值,使得如图13所示,将绝对值校正为位于阈值附近的点D的值。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至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七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8]
图14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八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差校正值计算单元156-1和156-2至156-n,以及用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替代了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11和170-12至170-1n。
通过将由差值计算单元155-1和155-2至155-n计算的差值B(相应差值B1和B2至Bn,其中,B1是由差值计算单元155-1计算的差值,B2是由差值计算单元155-2计算的差值,Bn是由差值计算单元155-n计算的差值)乘以校正系数α,差校正值计算单元156-1和156-2至156-n计算差校正值αB(αB1、αB2至αBn)。校正系数α可以是诸如0.5、1、2等值,并且例如,校正系数α与差值B成比例地变大。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满足以下公式(4),即,通过分别将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减去由差校正值计算单元156-1和156-2至156-n计算的差校正值αB(αB1和αB2至αBn)。此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公式4]
设
||:绝对值运算;
Hi:校正前的复信道系数;
αB:通过将阈值与由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之间的差值B乘以校正系数α而计算的值。
接下来基于图15来解释根据第八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校正操作。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15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15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中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这是大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估计(计算)出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图15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基于“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和由差校正值计算单元156-1和156-2至156-n计算的差校正值αB1和αB2至αBn”,使用公式(4),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将其校正为图15中位于阈值附近的点D的值),同时保持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为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应当注意,当校正系数α被设置为值1或更大时,校正后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降至等于或低于阈值,而当校正系数α被设置为小于1的值时,校正后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变为大于阈值。
根据第八实施例,考虑到传播信道上的相位变化,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9]
图16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九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校正比计算单元157-1和157-2至157-n,以及用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替代了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
校正比计算单元157-1和157-2至157-n使用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来如下计算校正比。更具体地,校正比计算单元157-1和157-2至157-n计算校正比的方式是:分别将绝对值减去通过将差值B(相应差值B1和B2至Bn,其中,B1是由差值计算单元155-1计算的差值,B2是由差值计算单元155-2计算的差值,Bn是由差值计算单元155-n计算的差值)乘以校正系数α而计算出的差校正值αB(αB1和αB2值αBn),然后分别将此结果除以绝对值。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使用以下公式(5),即,通过将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分别乘以由校正比计算单元157-1和157-2至157-n计算的校正比(公式(2)中的右手侧,除了发送信道系数Hi)。此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公式5]
设
Hi:校正前的复信道系数;
αB:通过将阈值与由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之间的差值B乘以校正系数α而计算的值;
||:绝对值运算。
接下来,基于图17来解释根据第九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校正操作。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17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17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17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这是大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估计(计算)出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图17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31和170-32至170-3n基于“由校正比计算单元157-1和157-2至157-n计算的校正比”,使用公式(5),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同时保持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例如,将其校正为如图17所示的位于阈值附近的点D的值)。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为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九实施例,考虑到传播信道上的相位变化,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10]
图18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八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外插距离计算单元200-1和200-2至200-n,以及用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41和170-42至170-4n替代了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21和170-22至170-2n。
外插距离计算单元200-1和200-2至200-n基于接收信道系数、发送信道系数和阈值来计算外插距离,以满足以下公式(6)。
[公式6]
设
L:外插距离;
Hi: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
dHi/dt: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的变化;
||:绝对值运算;
αB:通过将阈值与由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之间的差值B乘以校正系数α而计算的值。
当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的比较结果是绝对值大于阈值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41和170-42至170-4n基于接收信道系数和外插距离,使用以下公式(7),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公式7]
设
Hi: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
L:外插距离计算单元计算的外插距离;
dHi/dt:接收时的复信道系数的变化。
接下来基于图19来解释根据第十实施例的发送信道系数校正操作。
上述情况1的对发送信道系数的这种计算(估计)意味着,根据如图19的部分A所示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值的增大),将发送信道系数估计(计算)为图19的点B。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19的点C是应当原始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则“实际发送信道系数”与“估计(计算)发送信道系数”之间的估计误差对应于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其为较大的估计误差。
作为对策,当估计(计算)出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图19所示的点B)时,发送信道系数校正单元170-41和170-42至170-4n基于“接收信道系数以及由外插距离计算单元200-1和200-2至200-n计算的外插距离”,使用公式(7),来校正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例如,将其校正为如图8所示的位于阈值附近的点D的值)。从而将估计误差最小化为点D与点C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十实施例,考虑到传播信道上的相位变化,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11]
图20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第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
针对多个帧,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存储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阈值计算单元150计算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中存储的、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作为阈值。
根据第十一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此外,由于使用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来计算阈值,因此可以改进阈值的精度。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12]
图21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十一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将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1至210-n替代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将阈值计算单元150-1和150-2至150-n替代共同提供的阈值计算单元150。
针对每个帧,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分别存储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阈值计算单元150-1和150-2至150-n分别计算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中存储的、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作为阈值。
此外,分别针对相应的天线,根据本实施例的比较单元160-1和160-2至160-n将由阈值计算单元150-1和150-2至150-n计算的、相应天线的阈值与由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相应多个天线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比较。
根据第十二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此外,由于使用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来计算阈值,因此可以改进阈值的精度。此外,甚至在由于遮蔽等的影响而使得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相关的接收信道系数分布对于每个天线来说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高效地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实施例13]
图22是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意构造的框图。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与上述第七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100具有相同构造,此外还具有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220和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230-1和230-2至230-n。
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220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获取发送功率信息。
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230-1和230-2至230-n基于由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220获取的发送功率信息,来校正由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20-1和120-2至120-n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接收信道系数存储单元210-1和210-2至210-n存储由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230-1和230-2至230-n校正的接收信道系数。
根据第十三实施例,通过对通过外插(例如,线性外插)而计算(估计)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被视为以低概率出现的发送信道系数绝对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降低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由于最小化了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误差(估计误差),因此可以改进发送信道系数的计算精度(估计精度)。此外,由于使用针对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来计算阈值,因此可以改进阈值的精度。此外,甚至在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发送功率对于每个帧来说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校正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因此,可以通过防止因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终端)的快速移动等而造成的发送信道系数波动导致通信质量恶化,来获得良好的通信质量。
应当理解,由阈值计算单元150、150-1和150-2至150-n计算的阈值不限于“接收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当中的最大绝对值”,还可以是预定值与最大绝对值相加的结果或最大绝对值与预定值相减的结果。此外,由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130-1和130-2至130-n在计算发送信道系数时使用的外插不限于“线性外插”,还可以是其他外插方法。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基于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和由差值计算单元155-1和155-2至155-n计算的差值来校正发送信道系数,但其等价于以下实施例:其中通过将校正系数α替换为(α-1),使用由阈值计算单元150、150-1和150-2至150-n计算的阈值,而不使用由绝对值计算单元140-1和140-2至140-n计算的绝对值。
Claims (16)
1.一种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
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
绝对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
阈值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比较单元,用于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与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进行比较;以及
校正单元,当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是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校正单元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所述绝对值与所述阈值进行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单元校正所述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外插距离计算单元,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和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计算外插距离,
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计算的外插距离和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信道系数存储单元,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存储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
其中,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基于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针对所述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分别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计算阈值,并且对于每个相应天线,所述比较单元将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阈值与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信息;以及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用于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其中,所述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发送功率信息,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7.一种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
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
绝对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
阈值计算单元,用于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比较单元,用于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与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进行比较;
差值计算单元,用于计算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与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阈值之间的差值;以及
校正单元,当所述比较单元的比较结果是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差校正值计算单元,所述差校正值计算单元通过将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乘以校正系数来计算差校正值,
其中,所述校正单元通过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减去由所述差校正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校正值,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校正单元校正所述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同时保持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相位分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差校正值计算单元,用于通过将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乘以校正系数来计算差校正值;以及校正比计算单元,用于通过将由减法计算出的值除以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来计算校正比,所述减法是将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绝对值减去由所述差校正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校正值,
其中,所述校正单元通过将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乘以由所述校正比计算单元计算的校正比,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外插距离计算单元,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基于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和由所述差值计算单元计算的差值,来计算外推插距离,
其中,所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外插距离计算单元计算的外插距离和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校正由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信道系数存储单元,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存储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
其中,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基于所述信道系数存储单元中存储的、针对所述多个帧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阈值计算单元分别针对所述多个天线中的每一个计算阈值,并且
对于每个相应天线,所述比较单元将由所述阈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阈值与由所述绝对值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进行比较。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对方无线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信息;以及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用于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其中,所述接收信道系数校正单元基于由所述发送功率信息获取单元获取的发送功率信息,校正由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单元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
15.一种用于控制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
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
绝对值计算步骤,用于计算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
阈值计算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以及
校正步骤,用于当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校正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以将所述绝对值与所述阈值进行匹配。
16.一种用于控制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通信装置与对方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用于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接收信道系数;
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的变化,通过外插来计算所述多个天线中每一个的发送信道系数;
绝对值计算步骤,用于计算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的绝对值;
阈值计算步骤,用于基于在所述接收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接收信道系数来计算阈值;
差值计算步骤,用于计算在所述绝对值计算步骤计算的绝对值与在所述阈值计算步骤计算的阈值之间的差值;以及
校正步骤,用于当所述绝对值大于所述阈值时,基于在所述差值计算步骤计算的差值,校正在所述发送信道系数计算步骤计算的发送信道系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7475 | 2007-09-25 | ||
JP2007247475A JP5085252B2 (ja) | 2007-09-25 | 2007-09-25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2007-255746 | 2007-09-28 | ||
JP2007255746A JP5085257B2 (ja) | 2007-09-28 | 2007-09-28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PCT/JP2008/067304 WO2009041505A1 (ja) | 2007-09-25 | 2008-09-25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09890A true CN101809890A (zh) | 2010-08-18 |
Family
ID=40511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08445A Pending CN101809890A (zh) | 2007-09-25 | 2008-09-25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27008B2 (zh) |
EP (1) | EP2194662A4 (zh) |
CN (1) | CN101809890A (zh) |
WO (1) | WO2009041505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5715A (zh) * | 2015-02-12 | 2015-06-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 无线多信道通信装置及多信道的实时通信方法 |
WO2021128567A1 (zh) * | 2019-12-28 | 2021-07-01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mimo天线的优化方法及移动终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194662A4 (en) | 2007-09-25 | 2014-04-23 | Kyocera Corp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1874366A (zh) * | 2007-11-29 | 2010-10-27 | 京瓷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JP4773567B2 (ja) * | 2007-11-29 | 2011-09-1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WO2009081712A1 (ja) * | 2007-12-26 | 2009-07-02 | Kyocera Corporation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5498A (zh) * | 1998-03-31 | 1999-11-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
US20030152159A1 (en) * | 2001-11-08 | 2003-08-14 | Ntt Docomo, Inc.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CN1499857A (zh) * | 2002-10-30 | 2004-05-26 | �ձ�������ʽ���� | 阵列天线收发器及其所用的传输路由的校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582139B2 (ja) * | 1995-03-31 | 2004-10-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データ復調装置およびデータ伝送方法 |
JP2785804B2 (ja) * | 1996-05-30 | 1998-08-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EP1189364B8 (en) | 1999-06-23 | 2011-09-21 |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Hokkaido University | Radio device |
TW513873B (en) * | 2000-07-27 | 2002-12-11 | Sanyo Electric Co | Radio equipment capable of real time change of antenna directivity and Doppler frequency estimating circuit used for the radio equipment |
JP3423274B2 (ja) * | 2000-07-27 | 2003-07-0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装置 |
US7310304B2 (en) * | 2001-04-24 | 2007-12-18 |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 Estimating channel parameters in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MO) systems |
JP4587357B2 (ja) * | 2001-07-12 | 2010-11-2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システムおよび送信指向性制御方法 |
JP4068500B2 (ja) | 2003-05-14 | 2008-03-26 |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 アレイアンテナ通信装置 |
JP4175220B2 (ja) | 2003-09-08 | 2008-11-05 |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 マルチキャリア復調方法及びマルチキャリア復調装置 |
JP4286629B2 (ja) * | 2003-10-17 | 2009-07-01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及び受信ユニット |
JP4375577B2 (ja) | 2005-01-11 | 2009-12-0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適応変調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KR20060104561A (ko) * | 2005-03-30 | 2006-10-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대역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안테나 선택 다이버시티 장치및 방법 |
JP4657888B2 (ja) | 2005-10-31 | 2011-03-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送信機及び送信方法 |
JP4787637B2 (ja) | 2006-03-14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 可変容量型ポンプ |
JP2007255746A (ja) | 2006-03-22 | 2007-10-04 | Kyushu Univ | 磁気冷凍機及び磁気冷凍方法 |
WO2007142313A1 (ja) | 2006-06-07 | 2007-12-1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受信機および周波数情報推定方法 |
EP2194662A4 (en) | 2007-09-25 | 2014-04-23 | Kyocera Corp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4773567B2 (ja) * | 2007-11-29 | 2011-09-14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01874366A (zh) * | 2007-11-29 | 2010-10-27 | 京瓷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WO2009081712A1 (ja) * | 2007-12-26 | 2009-07-02 | Kyocera Corporation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JP4569695B2 (ja) * | 2008-09-19 | 2010-10-2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等化器、等化方法、プログラム、受信装置 |
-
2008
- 2008-09-25 EP EP08834040.1A patent/EP2194662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9-25 WO PCT/JP2008/067304 patent/WO200904150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9-25 US US12/679,286 patent/US852700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9-25 CN CN200880108445A patent/CN10180989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35498A (zh) * | 1998-03-31 | 1999-11-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无线电通信方法 |
US20030152159A1 (en) * | 2001-11-08 | 2003-08-14 | Ntt Docomo, Inc. |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
CN1499857A (zh) * | 2002-10-30 | 2004-05-26 | �ձ�������ʽ���� | 阵列天线收发器及其所用的传输路由的校准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735715A (zh) * | 2015-02-12 | 2015-06-24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 无线多信道通信装置及多信道的实时通信方法 |
CN104735715B (zh) * | 2015-02-12 | 2018-08-03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 | 无线多信道通信装置及多信道的实时通信方法 |
WO2021128567A1 (zh) * | 2019-12-28 | 2021-07-01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mimo天线的优化方法及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279623A1 (en) | 2010-11-04 |
EP2194662A4 (en) | 2014-04-23 |
WO2009041505A1 (ja) | 2009-04-02 |
EP2194662A1 (en) | 2010-06-09 |
US8527008B2 (en) | 2013-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09890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EP1598955A2 (en) | Beamforming method for a MIMO space division multilplexing system | |
JP2006005525A (ja) | 送信装置 | |
US8280426B2 (en) | Adaptive power balancing and phase adjustment for MIMO-beamformed communication systems | |
US20160365913A1 (en) |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 |
WO2010055090A3 (en) | Active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a steered-bea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2725992B (zh) | 转换装置和方法 | |
JP2008301203A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
CN101874366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01874365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CN115549745B (zh) | Ris相移设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2045123A (zh) | 实现时分双工无线通信系统信道互易的射频校准方法和装置 | |
CN108347275B (zh) | 无线携能通信信号源的最优波束向量设计方法及装置 | |
CN103873125B (zh) | 一种多天线系统中下行信号的发射方法和设备 | |
US8554149B2 (en) | Directivity control system, control device, cooperative station device, reception st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irectivity | |
CN116939705A (zh) | 信道特征信息上报及恢复方法、终端和网络侧设备 | |
CN101911530A (zh)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
KR100675205B1 (ko) |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의 안테나 선택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 |
JP5085252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11555787B (zh) | 多发单收系统的人工噪声权值迭代修正及低比特反馈方法 | |
CN109565754B (zh) | 一种编码方法及装置 | |
EP4459916A1 (en) | De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
JP2009088981A (ja)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CN100536361C (zh) | 一种无线信道估计的后处理方法和装置 | |
KR101016459B1 (ko) |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시스템의 전력제어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