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9867B - 共用器 - Google Patents

共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9867B
CN101809867B CN2008801092569A CN200880109256A CN101809867B CN 101809867 B CN101809867 B CN 101809867B CN 2008801092569 A CN2008801092569 A CN 2008801092569A CN 200880109256 A CN200880109256 A CN 200880109256A CN 101809867 B CN101809867 B CN 1018098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conductor
mentioned
lead division
electrically connected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92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9867A (zh
Inventor
鹤成哲也
中村弘幸
藤原城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9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9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9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9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538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 H03H9/056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 H03H9/057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includ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03H9/725Duplex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共用器包括:具有第1以及第2端子的弹性波元件;表面上载放有上述弹性波元件的基板;第1柱状导体,其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并且与上述第1端子电连接,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第2柱状导体,其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并且与上述第2端子电连接,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第1接地图案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背面上的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第2接地图案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并且配置在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以外;第3柱状导体,其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且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

Description

共用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以2007年10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7-257302号日本专利申请以及2008年4月2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8-113564号日本专利申请作为主张优先权的基础,上述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作为构成本申请说明书的一部分在此列举。 
本发明涉及用于便携式电话等的共用器。 
背景技术
以往,如图14所示,这种共用器具有弹性波元件1和陶瓷基板2,弹性波元件1具有天线端子1A、接收端子1B和发送端子(图中没有显示);弹性波元件1被载放在陶瓷基板2的表面上。在基板2内部具有:与天线端子1A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基板2的背面的柱状导体2A;与接收端子1B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基板2的背面的柱状导体2B;与发送端子(图中没有显示)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基板2的背面的柱状导体(图中没有显示)。通过使基板2的背面的柱状导体2A的引出部和柱状导体2B的引出部之间成为不设置接地图案(ground pattern)的结构,实现了柱状导体2A的引出部和柱状导体2B的引出部之间可以防止焊锡等引起短路的构成。 
并且,作为与本申请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例如专利文献1为人所知。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0-49565号公报 
这种共用器的问题是隔离性低。 
即,在上述以往的构成中,例如,如果在柱状导体2A的引出部和柱状导体2B的引出部之间发生电磁场耦合,则由于该电磁场耦合,信号会从柱状导体2A传递到柱状导体2B,其结果是,产生隔离性变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构成如下:具有:第1接地图案区域,其配置在基板背面上的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第2接地图案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并且配置在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以外的区域内;第3柱状导体,其至少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并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和绝缘涂层,其形成在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的露出面上。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绝缘涂层抑制在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发生短路,并且,通过第1接地图案区域与第2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的第3柱状导体来抑制在第1柱状导体和第2柱状导体之间发生的电磁场耦合,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弹性波元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B-BB剖视图。 
图4是图2的C-CC剖视图。 
图5是图2的D-DD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仰视图。 
图7是图2的E-BE剖视图。 
图8是图2的C-CC剖视图。 
图9是图2的B-BB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仰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弹性波元件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的频率特性图。 
图14是以往的共用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4   弹性波元件 
4A  第1端子(天线端子) 
4B  第2端子(接收端子) 
5   基板 
5A  第1柱状导体 
5B  第2柱状导体 
5C  第3柱状导体 
6A  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 
6B  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 
7   绝缘涂层 
8A  第1接地图案区域 
8B  第2接地图案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共用器包括:如图1所示的在其下表面具有作为第1端子的天线端子4A和作为第2端子的接收端子4B及4D和发送端子4C的弹性波元件4,以及如图2所示的弹性波元件4被载放在其表面上的基板5。并且,本实施方式1的共用器使用接收端子4B及4D将接收信号平衡输出。其中,图2是与图1的A-从截面对应的整个共用器的剖视图。 
另外,在基板5内部设置有:第1柱状导体5A,其至少一部 分被埋设形成,并且与天线端子4A电连接,且被引出到基板5的背面;第2柱状导体5B和第5柱状导体5E,同样至少一部分被埋设在基板5的内部,并且与接收端子4B及4D电连接,且被引出到基板5的背面。该图2的B-BB剖视图如图3所示,该图3的A-AA截面与图2对应。 
另外,如作为图2的C-CC剖视图的图4所示,在基板5的背面上形成第1接地图案区域8A和第2接地图案区域8B,第1接地图案区域8A配置在被2根虚线所夹持的区域内,所述2根虚线与将第1柱状导体5A的引出部和第2柱状导体5B的引出部之间连接的直线互相平行,第2接地图案区域8B与该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电连接,并且配置在以第1柱状导体5A的引出部和第2柱状导体5B的引出部之间的上述2根虚线夹持的区域之外。 
另外,形成有第3柱状导体5C,该第3柱状导体5C如图4所示,与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电连接,并且如图2所示,被埋设形成在基板5上。根据该构成,该第3柱状导体5C成为大致接地电位。 
另外,在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的露出面上,如作为图2的D-DD剖视图的图5所示,施加了绝缘涂层7。如图2所示的共用器的仰视图即图6所示,从该绝缘涂层非形成部7A、7B、7C分别露出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第2接地图案区域8B。另外,经由第5柱状导体5E与接收端子4D电连接的第5柱状导体引出部6E也露出。即,共用器通过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和第5柱状导体引出部6E,将接收信号平衡输出。 
并且,由于图6为仰视图,所以是将从共用器上方看到的剖视图即图5左右反转后的图。 
并且,图1所示的发送端子4C在图2所示的基板5内与图3所示的柱状导体5D电连接,并且如图6所示,在基板5的背面,其引出部6D从绝缘涂层7非形成部露出。 
综上所述,如图6所示,绝缘涂层7能抑制第1柱状导体引 出部6A和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之间短路的发生,并且,如图4所示,经由第1接地图案区域8A与第2接地图案区域8B电连接的第3柱状导体5C能抑制在第1柱状导体5A和第2柱状导体5B之间发生的电磁场耦合,其结果是,可以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 
即,在平衡输出接收信号的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和第5柱状导体引出部6E相对于与天线端子4A电连接的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的距离不同的情况下,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和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的耦合度、与第5柱状导体引出部6E和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的耦合度不同,因此,从柱状导体引出部6B及6E输出的接收信号的平衡特性变差。 
因此,与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电连接的第3柱状导体5C能抑制在第1柱状导体5A和第2柱状导体5B之间发生的电磁场耦合,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从柱状导体引出部6B及6E输出的接收信号的平衡特性。由此,能够提高发送频带的衰减特性。 
另外,通过使与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高于与上述第2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也能提高从柱状导体引出部6B及6E输出的接收信号的平衡特性。由此,能够提高发送频带的衰减特性。 
另外,通过使与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高于与配置在以2根粗线夹持的区域内的第4接地图案区域8C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能进一步提高从柱状导体引出部6B及6E输出的接收信号的平衡特性(图4),其中,上述2根粗线与将基板的背面上的第1柱状导体5A的引出部和第5柱状导体5E的引出部之间连接的直线互相平行。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发送频带的衰减特性。并且,如图4所示,第1接地图案区域8A和第4接地图案区域8C有一部分相重复。 
另外,通过使与第1接地图案区域8A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根数多于与第4接地图案区域8C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根数,能进一步提高从柱状导体引出部6B及6E输出的接收信号的平衡特性。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发送频带的衰减特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天线端子4A、接收端子4B经由焊锡凸出块8、柱状导体9A、9B以及图2的E-EE剖视图即图7所示的电极图案10,分别与第1、第2柱状导体5A、5B电连接。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介在于基板5内部的电极图案10,从而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的位置不会被限制在弹性波元件中的天线端子4A、发送端子4B的位置上,而能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第3柱状导体5C构成为:与将第1接地图案区域8A中的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和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连接的最短线段16电连接。通过这种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和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之间发生的电磁场耦合,其结果是,能够获得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的效果。 
另外,如图9所示,如果将第3柱状导体5C配置在包括第1柱状导体5A和第2柱状导体5B的平面9内,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在第1柱状导体5A和第2柱状导体5B之间发生的电磁场耦合,其结果是,能够获得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的效果,因此为优选。另外,在平衡输出接收信号的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和第5柱状导体引出部6E相对于与天线端子4A电连接的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的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根据这种构成,能够提高从柱状导体引出部6B及6E输出的接收信号的平衡特性。由此,能够提高发送频带的衰减特性。 
另外,针对共用器具有平衡信号输出功能的情况,即,在图2所示的接收端子4B为第1平衡输出端子,弹性波元件具有作为第3端子的第2平衡输出端子(图中没有表示),并且至少其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基板5上,且与第2平衡输出端子(图中没有表示)电连接,并被引出到基板5的背面的第4柱状导体(图中没有表示)的情况下的问题进行说明。在上述情况下,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和第4柱状导体引出部(图中没有表示)两者在具有有限的面积的基板5的背面上露出,因此,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6B和第4柱状导体引出部(图中没有表示)中的任意一方与图6所示的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的距离必然接近,有可能导致隔离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如实施方式的图4所示,经由第1接地图案区域8A与第2接地图案区域8B电连接的第3柱状导体5C能够抑制在第1柱状导体5A和第2柱状导体5B之间发生的电磁场耦合,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 
另外,如上所述,在弹性波元件具有第1、第2平衡输出端子(图中没有表示)的情况下,通过将它们在基板5背面上的引出部(图中没有表示)配置在基板5背面的同一个边上,能够获得在安装了本共用器的模块基板(图中没有表示)上能容易地进行与其他部件的连接配线的效果,因此为优选。 
并且,如图10所示,将与天线端子4A(参照图1、2)电连接的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6A配置在基板5的第1边10A的中央。另外,将与接收端子4B(参照图1、2)电连接的第2柱状导体5B的引出部6B配置在与基板5的第1边10A大致正交的第2边10B上。另外,将与发送端子4C(参照图1)电连接的第4柱状导体(图中没有表示)的引出部6D配置在与基板5的第1边10A大致正交的第3边10D上。通过以上的构成,能够抑制天线端子4A(参照图1、2)与接收端子4B(参照图1、2),以及天线端子4A(参照图1、2)与发送端子4C(参照图1)各自的电磁场耦合,获得提高共用器的隔离性的效果。 
另外,如作为弹性波元件4的仰视图的图11所示,当在弹性波元件内包含DMS(双重模式表面弹性波)滤波器11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如图12所示,在基板5内形成第3接地图案12,并且将与图11所示的DMS滤波器11的第4接地图案14A、14B电连接的第5柱状导体13A、13B,与该第3接地图案12电连接。 
通过这种构成,能够抑制存在于DMS滤波器11和接地电位之间的寄生成分的生成,其结果是能够改善如图13所示的共模特性。 
并且,在连接2个以上的DMS滤波器的情况下,如图11所示,通过将与形成在2个DMS滤波器之间的第4接地图案14C电连接的第5柱状导体13C与第3接地图案12电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该效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共用器具有能提高隔离性的效果,且在便携式电话等各种电子设备中非常有用。 

Claims (2)

1.一种共用器,包括:
弹性波元件,其具有天线端子、平衡输出的2个接收端子和发送端子;
基板,其表面上载放有上述弹性波元件;
第1柱状导体,其与上述天线端子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
第2柱状导体,其至少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且与上述接收端子的一个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
第4柱状导体,其至少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且与上述接收端子的另一个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
第1接地图案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背面上的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和
第2接地图案区域,其在上述基板的背面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并且配置在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以外的区域内,
在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4柱状导体引出部相对于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的距离不同的情况下,使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高于与上述第2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
2.一种共用器,包括:
弹性波元件,其具有天线端子、平衡输出的2个接收端子和发送端子;
基板,其表面上载放有上述弹性波元件;
第1柱状导体,其与上述天线端子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
第2柱状导体,其至少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且与上述接收端子的一个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
第4柱状导体,其至少一部分被埋设形成在上述基板上,且与上述接收端子的另一个电连接,并且被引出到上述基板的背面;
第1接地图案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背面上的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和
第4接地图案区域,其配置在上述基板背面上的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4柱状导体引出部之间,
在上述第2柱状导体引出部和上述第4柱状导体引出部相对于上述第1柱状导体引出部的距离不同的情况下,使与上述第1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高于与上述第4接地图案区域电连接的柱状导体的密度。
CN2008801092569A 2007-10-01 2008-09-26 共用器 Active CN101809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7302 2007-10-01
JP2007-257302 2007-10-01
JP2008-113564 2008-04-24
JP2008113564 2008-04-24
PCT/JP2008/002676 WO2009044516A1 (ja) 2007-10-01 2008-09-26 共用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9867A CN101809867A (zh) 2010-08-18
CN101809867B true CN101809867B (zh) 2013-05-29

Family

ID=40525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2569A Active CN101809867B (zh) 2007-10-01 2008-09-26 共用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330553B2 (zh)
JP (1) JP5178729B2 (zh)
CN (1) CN101809867B (zh)
WO (1) WO20090445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9867B (zh) * 2007-10-01 2013-05-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共用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7414B2 (ja) 1998-05-29 2004-01-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弾性表面波フィルタ装置
EP0961404B1 (en) 1998-05-29 2008-07-02 Fujitsu Limited Surface-acoustic-wave filter having an improved suppression outside a pass-band
JP4000960B2 (ja) * 2001-10-19 2007-10-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分波器、通信装置
JP3833569B2 (ja) 2001-12-21 2006-10-11 富士通メディア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分波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子装置
ATE362674T1 (de) 2002-05-16 2007-06-15 Tdk Corp Antennenweiche
JP2004080233A (ja) * 2002-08-14 2004-03-11 Murata Mfg Co Ltd 分波器
US7298231B2 (en) * 2004-05-27 2007-11-20 Kyocera Corporation Surface acoustic wave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5073355B2 (ja) 2007-04-20 2012-11-1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分波器
CN101809867B (zh) * 2007-10-01 2013-05-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共用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249842A 2003.09.05
JP特开2003-347964A 2003.12.05
JP特开2004-80233A 2004.03.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30553B2 (en) 2012-12-11
US20100219901A1 (en) 2010-09-02
US20120326801A1 (en) 2012-12-27
US8368486B2 (en) 2013-02-05
CN101809867A (zh) 2010-08-18
WO2009044516A1 (ja) 2009-04-09
JPWO2009044516A1 (ja) 2011-02-03
JP5178729B2 (ja) 2013-04-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3730C (zh) 高频电路模块和无线通信设备
JP5342704B1 (ja) 高周波回路モジュール
JP4732128B2 (ja) 高周波無線モジュール
US8654542B2 (en) High-frequency switch module
CN103635021A (zh) 高频电路模块
CN104662797A (zh) 弹性波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35020A (zh) 高频电路模块
CN108476587B (zh) 柔性电路板
CN101300736B (zh) 复合滤波器
CN103828249B (zh) 高频模块
CN102122942B (zh) 高频模块
CN103945023A (zh) 层叠基板模块
JPWO2017013927A1 (ja) 方向性結合器および通信モジュール
CN105453428A (zh) 高频模块
CN102473687B (zh) 电子元器件
KR100477850B1 (ko) 탄성표면파 장치 및 분파기
CN102301610B (zh) 天线共用模块
CN101809867B (zh) 共用器
CN103339856A (zh) 高频模块
JP5660223B2 (ja) 分波装置
CN102301611A (zh) 双工器模块
JP5664329B2 (ja) 無線通信装置
US8872601B2 (en) Circuit module including a duplexer mounted on a circuit substrate having a specified second ground path
CN102714491A (zh) 电子模块及通信机
JP5420102B1 (ja) 高周波回路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KYWORKS PANASONIC FILTRATE SOLUTIONS JAPAN CO., L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1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12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Japan Industri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