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8514A - 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 - Google Patents

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8514A
CN101808514A CN200880109599A CN200880109599A CN101808514A CN 101808514 A CN101808514 A CN 101808514A CN 200880109599 A CN200880109599 A CN 200880109599A CN 200880109599 A CN200880109599 A CN 200880109599A CN 101808514 A CN101808514 A CN 101808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aniline
acid
copolymer
purpos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9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8514B (zh
Inventor
马蕊佳·吉兹达维克-尼古-莱迪斯
艾伦·詹姆斯·伊斯蒂尔
斯德扬·斯蒂帕诺威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NZ562092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NZ562092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filed Critical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8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8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8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8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two bonds to halogen, e.g. carboxylic acids
    • A01N37/10Aromatic or araliphatic carboxylic acids, or thio analogues thereof; Derivativ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2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s, or by their non-active ingredients or by their methods of application, e.g. seed treatment or sequential application; Substances for reducing the noxious effect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to organisms other than pests
    • A01N25/34Shaped forms, e.g. sheets,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ther sub-group of this main group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3/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s
    • A01N33/02Amines; 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
    • A01N33/06Nitrogen directly attached to an aromatic ring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35/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wo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aldehyde radical
    • A01N35/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wo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aldehyde radical at least one of the bonds to hetero atoms is to nitrogen
    • A01N35/1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having two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aldehyde radical at least one of the bonds to hetero atoms is to nitrogen containing a carbon-to-nitrogen double bo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1/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sulfur atom bound to a hetero atom
    • A01N41/02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sulfur atom bound to a hetero atom containing a sulfur-to-oxygen double bond
    • A01N41/04Sulfonic acids;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G12/00 - C08G71/00
    • C08G73/02Polyamines
    • C08G73/026Wholly aromatic polyamines
    • C08G73/0266Polyanili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7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linkage containing sulfur with or without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75/24Polysulf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9/00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61/00 - C08L77/00
    • C08L79/02Poly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9/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9D161/00 - C09D177/00
    • C09D179/02Polyami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5/00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nature or the effects produced; Filling pastes
    • C09D5/14Paints containing biocides, e.g. fungicides, insecticides or pestici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Forming Nitrogen-Containing Linkages In General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Apparatus For Disinfection Or Sterilisation (AREA)
  • Cosmetics (AREA)
  •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苯胺共聚物及其合成作为抗微生物材料(抗细菌,抗真菌或抗病毒材料)用于制造适用于卫生产业、食品产业、包装产业、水产业、涂料产业、木材产业、纺织产业、家禽产业、玻璃产业、纸产业、橡胶产业、陶瓷产业、海产食品产业、运动产业、塑料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抗微生物物品。共聚物例如可以为例(A):
Figure 200880109599.5_AB_0
,其中,例如R3=H5-CO2H,-CO2Me或-CO2Et。代表性地,R为H或C1-C6烷基,x为1和0之间的整数,m表示聚合度。优选的共聚物有苯胺与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共聚物。

Description

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苯胺共聚物及聚苯胺共聚物作为抗微生物剂尤其是抗细菌剂、抗真菌剂以及抗病毒剂的用途。
本发明主要被开发用于防止细菌和/或真菌和/或病毒在表面上生长,以下将结合该应用来描述本发明。然而,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该具体的使用领域。
背景技术
说明书中的任何对现有技术的描述都绝不应当理解为承认该现有技术广为人们所知或构成了该领域的一般公知常识的部分。
聚苯胺(PANIs)的一般结构是已知的。然而,至今为止,由于其加工性不好,聚苯胺还没有获得广泛的科技应用,而加工性不好主要因其在常用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低以及与其它聚合物的混容性差(H.Salavagione et al.,Journal ofPolymer Science:Part A:Polymer Chemistry,Vol.42,5587-5599(2004))所致。PANI仅在少数溶剂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NMP)或六氟-2-丙醇(HFP)中有很大程度的溶解。使用HFP也存在因其相对费用高带来的成本上的明显不足。
最近已发现含有PANI的薄膜可作为抗细菌材料。在中国专利公开CN1844245中披露了PANI,不论作为粉末或是与聚乙烯醇或聚乙烯形成的复合膜,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的生长具有抗细菌活性。薄膜中含有相对于聚乙烯醇或聚乙烯的量为低含量(1-10wt%)的PANI,反映了阻止PANI被更高量使用的加工性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克服或改进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或者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以其优选形式,提供一种具有好的加工性且具有抗微生物活性尤其是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活性的聚苯胺聚合物或共聚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已发现当存在少量例如从0.03-1wt%以上时,苯胺与取代苯胺的共聚物对包括致病菌的微生物具有快速抑制作用。这些共聚物出乎意料地易于加工,可以例如容易地被引入到薄膜或凝胶中,或者电纺成纳米纤维。
在这里使用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及类似术语以其广义被使用,不仅包括细菌,还包括真菌和病毒。同样,“抗微生物的”及类似术语用于表示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减少或生长抑制。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苯胺共聚物作为抗微生物材料的用途。优选地,苯胺共聚物的用途为作为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材料。
根据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苯胺共聚物用于制造抗微生物材料的用途。优选地,苯胺共聚物被用于制造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物品。
优选地,所述苯胺聚合物是苯胺导电共聚物。优选地,所述苯胺共聚物为抗氧化剂。
优选地,所述苯胺共聚物在选自N-甲基-2-吡咯烷酮、吡啶、2,6-二甲基吡啶、2,4,6-三甲基吡啶、二甲基亚砜、无水N,N-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六氟-2-丙醇、氯仿以及二氯甲烷的溶剂中溶解达到至少0.05mg/mL。
优选地,共聚物具有完全还原态聚苯胺(leucoemeraldine),中间氧化态聚苯胺(emeraldine)或完全氧化态聚苯胺结构。最优选地,共聚物具有中间氧化态聚苯胺结构。优选地,共聚物为盐或非盐的形式,最优选为中间氧化态聚苯胺盐形式。
优选地,所述共聚物通过苯胺与式(I)化合物反应得到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021
其中R为H或者C1-C6烷基,
n=1,2或者3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
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的铵盐;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以及它们的盐。
苯环可以选择性地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杂原子,优选地,杂原子选自N、O、S,更优选地,一个,两个或三个N原子。
在存在2个R1基团时,它们可以相连而形成环,例如,假设n=2且2个R1基团均为COOH,那么,化合物可以为邻苯二甲酸酐。
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R2,更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最优选地,式(I)为选自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乙酸以及3-氨基苯乙酸乙酯的化合物。
当式I化合物的n=2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间位。当式I化合物的n=3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邻位和对位。
作为选择,可与苯胺反应形成共聚物的化合物中的芳环并非一定是苯环,而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芳环,即具有任意原子个数的杂环,更通常的为5或6。也即,优选地,所述共聚物通过苯胺与式Ia的化合物反应形成,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031
其中,R,R1和n同上,Ar为含氮杂环例如吡啶、哒嗪、嘧啶、吡嗪、吡咯、吡唑,或含氧杂环例如吡喃或呋喃,或含硫杂环例如噻吩,或混杂环体系例如异恶唑体系,或者多环体系例如萘、喹啉或喹喔啉。
将结合具有一单个R1的苯环对化合物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它们将公开具有任何合适的由R1基团混合取代的芳环的化合物,或者任一或所有单、双、三或其它R1取代的环的混合物。
其它优选的共聚单体包括选自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抗微生物材料对选自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有效。
优选地,所述革兰氏阳性菌和所述革兰氏阴性菌属于选自博德特氏菌属、奈瑟菌目、军团菌目、假单胞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欧文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弧菌属、嗜血菌属、放线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棒杆菌属、李斯特氏菌属、杆菌属、分枝杆菌属、肠球菌属、钩端螺旋体属、小蛇菌属、支原体属、拟杆菌属、耶尔辛氏菌属、衣原体属、卟啉单胞菌属、巴氏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丙酸杆菌属、嗜皮菌属、弯曲菌属以及丹毒丝菌属的属。
更优选地,所述革兰氏阳性菌和所述革兰氏阴性菌选自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肠炎沙门菌、肠球菌、金松鼠葡萄球菌、肠杆菌属以及空肠弯曲菌。
优选地,所述抗微生物材料对选自曲霉菌、芽生菌、念珠菌、球孢子菌、隐球菌、表皮癣菌、组织胞浆菌、小孢子癣菌、毛霉菌、根霉属菌、孢子丝菌属、毛癣菌属、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犁头霉属、镰刀菌属、青霉菌属、球拟酵母属、毛芽胞菌属、红酵母属、马拉色菌属、芽枝菌属、着色真菌(Fonsecea)以及瓶霉属的真菌属有效。
病毒可以是DNA病毒或RNA病毒。优选地,所述DNA病毒和所述RNA病毒属于选自细小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多瘤病毒科、腺病毒科、嗜肝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痘病毒科、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冠状病毒科、正黏液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以及逆转录病毒科中的科。
优选地,所述物品为卫生产业、食品产业、包装产业、纺织产业、塑料产业、玻璃产业、纸产业、橡胶产业、陶瓷产业、水产业、涂料产业、木材产业、家禽产业、海产食品产业、运动产业以及农业产业所采用。
在材料的物理性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将本发明的材料用于制造适合在广阔的要求抗菌的应用范围中使用的物品。抗微生物物品的一些优选但非限定性的例子包括医用敷料、尿导管、内视镜、医疗器械、医院设施、移液器、面罩、手套、地板、门和墙、食品器具和食品袋、食品加工表面和装置、塑料包装膜和塑料容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化妆品、手柄、水槽、水净化用膜、厕所、门把手、排水管、水管、耳件、鞋垫、池子、尿或粪便或血小板用的袋、空调单元、过滤设备、巴氏杀菌设备和家具。
在一个具体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苯胺共聚物被引入到在食品存储和食品包装产业中有用的或可用作伤口敷料或绷带的薄膜或包裹或纳米纤维中。苯胺共聚物可以作为一种被分散到,混合到或掺入到另外的形成薄膜,胶,包裹或敷料的成分中的成分出现在薄膜,胶,包裹或敷料中;或者,苯胺共聚物可以与另外的形成薄膜,胶,包裹或敷料的成分以共价键结合的形式出现。
根据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子式如下的苯胺共聚物: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051
其中,R3=H或者如上面所述的R1,R同上,x为1和0之间的整数,m表示聚合度。优选地,化合物不是聚苯胺本身。
苯环可以选择性地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杂原子,优选地,杂原子选自N,O,S,更优选地,一个,二个或三个氮原子。
聚合度m可以是1到108之间的任何数值。
根据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苯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苯胺与式(I)化合物在含有氧化剂的无机酸溶液中反应的步骤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061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
n=1,2或3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的铵盐;
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以及它们的盐。
苯环可以选择性地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杂原子,优选地,杂原子选自N,O,S,更优选地,一个,二个或三个氮原子。
在有两个R1基团时,它们可以相连而形成环,例如,假设n=2且2个R1基团均为COOH,则化合物可以是邻苯二甲酸酐。
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R2,更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最优选地,式(I)为选自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中的化合物。
当式I化合物的n=2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间位。当式I化合物的n=3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邻位和对位。
作为选择,可与苯胺反应形成共聚物的化合物中的芳环并非一定是苯环,而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芳环,即具有任意原子个数的杂环,更通常的为5或6。也即,优选地,所述共聚物通过苯胺与式Ia的化合物反应形成,
其中,R,R1和n同上,Ar为含氮杂环例如吡啶、哒嗪、嘧啶、吡嗪、吡咯、吡唑,含氧杂环例如吡喃或呋喃,含硫杂环例如噻吩,混杂环体系例如异恶唑体系或者多环体系例如萘、喹啉或喹喔啉。
将结合具有一单个R1的苯环对化合物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它们将包含进一步取代为具有R1基团混合物的化合物,或者任一或所有单、双、三或其它R1取代环的混合物。
其它优选的共聚单体包括选自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氧化剂,优选地,氧化剂选自过硫酸铵、铁氰化钾、碘酸盐以及过氧化氢。最优选地,氧化剂为碘酸钾。作为优选,合适的无机酸为盐酸、硫酸、硝酸以及高氯酸。最优选地,无机酸为盐酸。优选地,碘酸盐为碘酸钾且无机酸为盐酸。
优选地,所述苯胺与式(I)所述化合物的比值为1∶2至2∶1,所述比例更优选为约1∶1。
优选地,苯胺共聚物还通过一种化合物进行处理而被纯化,在该化合物中苯胺共聚物基本不溶解,却可作为除去起始单体、中间低聚物等的溶剂。为这个目的,丙酮是一种优选的化合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过前述方面的方法制备的苯胺共聚物。
根据第五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苯胺共聚物,其中,所述共聚物通过使苯胺与式(I)化合物反应而产生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
n=1,2或3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的铵盐;
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以及它们的盐。
苯环可以选择性地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杂原子,优选地,杂原子选自N,O,S,更优选地,一个,二个或三个氮原子。
在有两个R1基团时,它们可以相连而形成环,例如,假设n=2且2个R1基团均为COOH,则化合物可以是邻苯二甲酸酐。
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R2,更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最优选地,式(I)为选自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中的化合物。
当式I化合物的n=2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间位。当式I化合物的n=3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邻位和对位。
可与苯胺反应形成共聚物的化合物中的芳环并非一定是苯环,而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芳环,即具有任意原子个数的杂环,更通常的为5或6。也即,优选地,所述共聚物通过苯胺与式Ia的化合物反应而形成,
其中,R、R1和n同上,Ar为含氮杂环例如吡啶、哒嗪、嘧啶、吡嗪、吡咯、吡唑,或含氧杂环例如吡喃或呋喃,或含硫杂环例如噻吩,或混杂环体系例如异恶唑体系,或者多环体系例如萘、喹啉或喹喔啉。
将结合具有一单个R1的苯环对化合物做进一步的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它们将包含进一步取代为具有R1基团混合物的化合物,或者任一或所有单、双、三或其它R1取代环的混合物。
其它优选的共聚单体包括选自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中的一种或多种化合物。
优选地,苯胺共聚物还通过一种化合物进行处理而被纯化,在该化合物中苯胺共聚物基本不溶解,却可作为除去起始单体、中间低聚物等的溶剂。为这个目的,酮是一种优选的化合物。
根据第六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苯胺共聚物的抗微生物物品。
根据第七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苯胺共聚物的产品。该产品可以优选为适合在食品包装中使用的薄膜。可选择地,该产品可以优选为伤口敷料。
根据第八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苯胺共聚物,优选为本发明的那些苯胺共聚物,以及至少一种其它物质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可以为粉,或混合物,或作为至少一种其它物质上的涂层的形式。
优选地,至少一种其它物质选自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酯或丙烯酸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其它聚酯、聚酰胺、聚乙烯和聚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一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丁烷共聚物、己烷共聚物、橡胶、天然胶乳、丙烯酸乳液、环氧树脂乳液、乙基纤维素、纤维素、多糖以及蛋白质。
优选地,复合材料通过原位聚合或表面涂敷合成。
优选地,复合材料具有存在于MIC中的苯胺共聚物,使得该复合材料具有合适的抗微生物活性。
本发明同时还提供一种保存食品的方法,其包括使食品与苯胺共聚物接触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大肠埃希菌与3ABAPANI(ES)相互作用后的TEM图;
图2显示了在2%3ABAPANI(ES)存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3显示了在2%3ABAPANI(ES)存在下,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4显示了在2%3ABAPANI(ES)存在下,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5显示了在2%3ABAPANI(ES)存在下,白色念株菌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6显示了在2%3ABAPANI(ES)-高的初始接种源存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7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20%血浆存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8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20%血浆存在下,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9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20%血浆存在下,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10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20%血浆存在下,白色念株菌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11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5%血浆存在下,白色念株菌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12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10%血浆存在下,白色念株菌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13显示了在2%3ABAPANI(ES)和16mmol NAC存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活菌数的常用对数下降的曲线图;
图14显示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相互作用之后的、覆盖在PMMA上的薄膜θ4(PVA和PANI);
图15显示了与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相互作用之后的、覆盖在PMMA上的薄膜ρ2(PVA and Poly3ABA)。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苯胺共聚物。
尽管本发明可以被用于指向包括但不限于待去污的人类及动物对象或材料的任何环境或任何类型表面的微生物,本发明在防止或处理医源性感染尤其是伤口感染和与医疗植入物有关的感染以及与消耗食品和/或水相关的感染中特别有用。
本发明也可以指向非病原细菌,特别是在它们可以引起不期望的效应如食品污染和腐败时。
本发明的共聚物为可以通过使苯胺与式(I)化合物反应合成的苯胺共聚物: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11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
n=1,2或3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的铵盐;
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以及它们的盐。
苯环可以选择性地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杂原子,优选地,杂原子选自N,O,S,更优选地,一个,两个或三个氮原子。
在有两个R1基团时,它们可以相连而形成环,例如,假设n=2且2个R1基团均为COOH,则化合物可以是邻苯二甲酸酐。
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R2,更优选地,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最优选地,式(I)为选自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的化合物。
当式I化合物的n=2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间位。当式I化合物的n=3时,可独立地变化的R1基团优选但不一定是处于NHR基团的邻位和对位。
可与苯胺反应形成共聚物的化合物中的芳环并非一定是苯环,而可以是任何合适的芳环,即具有任意原子个数的杂环,更通常的为5或6。也即,优选地,所述共聚物通过苯胺与式Ia的化合物反应形成,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31
其中,R,R1和n同上,Ar为含氮杂环例如吡啶、哒嗪、嘧啶、吡嗪、吡咯、吡唑,或含氧杂环例如吡喃或呋喃,或含硫杂环例如噻吩,或混杂环体系例如异恶唑体系,或者多环体系例如萘、喹啉或喹喔啉。
一些优选的共聚单体包括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中的单独一种或任意组合。
苯胺与式(I)化合物的反应在氧化剂存在下的无机酸中进行,可以使用任何合适的氧化剂,合适的氧化剂包括但不限于过硫酸铵、铁氰化钾、碘酸盐、过氧化氢、铈(IV)硫酸、重铬酸钾以及钒酸钠。合适的无机酸包括但不限于盐酸,硫酸,硝酸或高氯酸。优选地,无机酸为盐酸且氧化剂为碘酸钾KIO3
使用摩尔比为1∶1的苯胺与功能化苯胺的反应混合物合成本发明的共聚物,其导致良好的收率,且所产生的产品与PANI相比,在包括但不限于N-甲基-2-吡咯烷酮(NMP)、吡啶、2,6-二甲基吡啶、2,4,6-三甲基吡啶、二甲基亚砜、无水N,N-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DMF)的常用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增强,以及使用六氟-2-丙醇(HFP)、氯仿和二氯甲烷时程度较低。ES或EB两种形式的PANI,3ABAPANI(3-氨基苯甲酸与苯胺的共聚物),OABAPANI(2-氨基苯甲酸与苯胺的共聚物)以及3EABPANI(3-氨基苯乙酸乙酯与苯胺的共聚物)的溶解性显示在表1中。不限于理论,据认为:由于溶剂与聚合物之间的氢键,共聚物在例如N-甲基-2吡咯烷酮(NMP)、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亚砜DMSO、四氢呋喃(THF)以及吡啶的溶剂中表现出更好的溶解性。
表1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41
#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42
表示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至少0.05mg/mL;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43
表示在溶剂中部分溶解;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44
表示在溶剂中基本不溶。
本发明的苯胺共聚物在水中基本不溶解,并且对121℃的湿热灭菌稳定。
从较低比例的苯胺与功能化苯胺(1∶2)的反应混合物中获得一个较低收率为20-25%的产品。2∶1摩尔比的苯胺与功能化苯胺显示出在常用有机溶剂中较低的溶解性。苯胺与2-氨基苯甲酸或3-氨基苯甲酸的共聚单体反应比例表明对应的共聚物链应当具有约90%的苯胺单元和10%的功能化苯胺单元。共聚物中苯胺与功能化苯胺单元所占的比值由共聚单体反应比值和共聚单体在反应混合物中的相对比例决定。
即使共聚物链中带有小比例(例如约10%)的功能化苯胺单元,其性质——如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与PANI相比发生了显著改变。优选地,共聚物包含至少约0.01%的功能化苯胺单元,更优选地,包含至少约1%的功能化苯胺单元,最优选地,包含至少约10%的功能化苯胺单元。
功能化苯胺的均聚物常常是不理想的,因为这些通常有部分溶解在水中,这是一些工业应用所不期望的。此外,在形成聚合物时,功能化苯胺的反应性不及苯胺本身。
由于反应比值的相对值(苯胺>功能化苯胺),平均而言,共聚物具有的苯胺单元序列长于功能化苯胺单元。功能化苯胺能够随机分布在共聚物链中,或者它们能够形成嵌段共聚物。典型地,功能化苯胺是随机分布的。
对于苯胺少于10-15%的起始混合物,通过改变苯胺相对功能化苯胺的比值,能够获得不同颜色的共聚物。
在共聚物链中的原子排列保持不变时,已知苯胺与2-氨基苯乙酸的共聚物的电子结构取决于共聚物的氧化态。如下所示,PANI的结构为完全还原态聚苯胺(完全还原),中间氧化态聚苯胺(半氧化)以及完全氧化态聚苯胺(完全氧化)。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51
完全还原态聚苯胺(LEB)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61
中间氧化态聚苯胺(EB)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62
中间氧化态聚苯胺盐(ES)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163
完全氧化态聚苯胺(PNB)
X表示聚合度,A为阴离子。
中间氧化态聚苯胺形式能够被分离为盐式(ES)或本征态形式(EB)。EB形式能够通过向它的盐中加入碱获得,优选地,碱为1-15%(典型为6%)的铵溶液。其它合适的碱包括但不限于金属氢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锂。
本发明的苯胺共聚物还表现出抗氧化剂活性,结合它们的抗菌性质,这让它们在食品包装和保存领域中尤其有用。本发明的聚苯胺的可使用性意味着它们能够被引入到保鲜膜包裹、包以及诸如此类中。如果需要,功能化基团的存在能够进一步使得苯胺共聚物被共价结合到其它形成膜的成分中。因此,导电聚合物具有在食品和橡胶产业中作为抗氧化剂的潜在应用。氧化是食品变坏的主要原因。
导电聚合物抗氧化剂还可以被用于阻止生物体系中的脂类、蛋白质以及DNA的不受控制的氧化,这对于各种疾病、癌症以及变老的进程有重要意义。
对那些可能存在于生物组织中或与生物组织接触的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性能被广泛认为是有益的。存在于饮料、水果和蔬菜中的各种维生素以及聚苯酚自由基清除抗氧化剂,由于它们可以提供对抗各种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保护作用而在目前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它们作用的机理,虽然还有待于充分确认,包括与亲氧化剂金属离子的螯合,以及通过它们作为还原剂的作用能够清除过量水平的有害自由基的能力,否则,其会促进脂类材料和DNA的氧化和降解。
典型地,苯胺共聚物的中间氧化态聚苯胺盐(emeraldine salt)形式比本征态的中间氧化态聚苯胺(emeraldine base)形式显示了更好的清除基的作用。
成品橡胶产品的使用要求需要提高的聚合物稳定性。橡胶的氧化老化是橡胶技术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被橡胶吸收的少量氧导致物理力学性质的显著变化,该变化能够通过添加抗氧化剂被延缓但不能被完全避免。聚苯胺尤其是使用甲氧基取代的聚苯胺被证明能有效降低氧化速率。
本发明的苯胺共聚物对于抵抗包括病原性的和非病原性种类的多种多样的细菌是有用的。苯胺共聚物的中间氧化态聚苯胺盐形式显示了比本征态的中间氧化态聚苯胺形式有更好的抗微生物活性。
作为本发明的目标生物体的细菌可以为好氧性的,厌氧性的,兼性厌氧的或微好氧性的。好氧性的和微好氧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与球菌包括博德特氏菌属、奈瑟菌目属以及军团菌目属。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单胞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欧文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弧菌属、嗜血菌属、放线杆菌属以及克雷伯氏菌属。作为本发明目标生物体的重要的一类细菌为好氧性和微好氧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和球菌,其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棒杆菌属、李斯特氏菌属、杆菌属以及丹毒丝菌属。本发明具体指向的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肠炎沙门菌、肠球菌、金松鼠葡萄球菌、肠杆菌属以及空肠弯曲菌。
另外的细菌属包括:分枝杆菌属、钩端螺旋体属、小蛇菌属、支原体属、拟杆菌属、耶尔辛氏菌属、衣原体属、卟啉单胞菌属、嗜血菌属、巴氏杆菌属、胨链球菌属、丙酸杆菌属、嗜皮菌属。这些以及其它没有在这列举的细菌群和属作为本发明的合适的目标细菌将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承认。
本发明的组分对于处理皮肤感染,特别是由各种细菌引起的表皮感染尤其有用。本发明的苯胺共聚物所指向的真菌属包括但不限于选自曲霉菌、芽生菌、念珠菌、球孢子菌、隐球菌、表皮癣菌、组织胞浆菌、小孢子癣菌、毛霉菌、根霉属菌、孢子丝菌属、毛癣菌属、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犁头霉属、镰刀菌属、青霉菌属、球拟酵母属、毛芽胞菌属、红酵母属、马拉色菌属、芽枝菌属、着色真菌(Fonsecea)以及瓶霉属的那些属。
DNA病毒和所述RNA病毒包括选自细小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多瘤病毒科、腺病毒科、嗜肝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痘病毒科、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冠状病毒科、正黏液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以及逆转录病毒科中的科。
上述的细菌、真菌以及病毒为示例性的合适目标生物体,但是不应当认为本发明受到列举的种,属,科,目或纲的限制。
对ES或EB两种形式的三种苯胺共聚物,3ABAPANI(3-氨基苯甲酸与苯胺的1∶1共聚物)、OABAPANI(邻氨基苯甲酸与苯胺的1∶1共聚物)以及3EABPANI(3-氨基苯乙酸乙酯与苯胺的1∶1共聚物)进行了抗细菌性质的测试,作为抗细菌剂,所有三种都显示了比PANI本身更强的效果。
共聚物的ES形式似乎比同一共聚物的EB形式更有效。3ABAPANI和OABAPANI共聚物表现出比3EABPANI对微生物具有更好的抑制效应。聚合物中的酸性功能基团(例如-COOH)似乎提高了共聚物的抗细菌功效。不受限于理论,共聚物分子链上的酸性掺杂物可以与细菌(或其它相关的微生物)反应而导致它们死亡。或者,由于共聚物分子与携带了不同极性电荷的细菌之间的静电吸附,细菌的壁可能破裂,并且细菌的内容物暴露或漏出而导致细菌死亡。
苯胺共聚物能够以固体或液体形式应用于表面上。
苯胺共聚物能够被引入到可应用于表面上的传统聚合物薄膜中。传统聚合物薄膜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醇、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聚偏氟乙烯、丁烯共聚物、己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以及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
苯胺共聚物能够被用于制作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物品,这些物品包括但不限于医用敷料、尿导管、内视镜、医疗器械、医院设施、面罩、地板、食品袋、塑料包裹膜、食品加工表面和装置、移液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化妆品、手柄、水槽、水净化用膜、厕所、门把手、排水管、水管、耳件、鞋垫、池子、尿或粪便或血小板用的袋、空调单元、过滤设备、巴氏杀菌设备和家具。
苯胺聚合物能够被用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各种产业中,这些产业包括但不限于卫生产业、食品产业、包装产业、水产业、涂料产业、纺织产业、塑料产业、玻璃产业、纸产业、橡胶产业、陶瓷产业、木材产业、家禽产业、海产食品产业、运动产业以及农业产业。
实施例
共聚物的合成
使用3.88mL苯胺、5.85g的3-氨基苯甲酸或5.85g邻氨基苯甲酸、8.64g碘酸钾(KIO3)以及240mL的1.25M盐酸来实施苯胺与3-氨基苯甲酸(3ABAPANI)或苯胺与邻氨基苯甲酸(OABAPANI)的1∶1共聚物的合成。
使用0.9mL苯胺、1.65g的3-氨基苯乙酸乙酯、62.5ml的1.25M盐酸(HCl)以及2.25g的KIO3来进行苯胺与3-氨基苯乙酸乙酯与苯胺的1∶1共聚物的合成。
将碘酸钾和盐酸的溶液冷却至7℃后,按1∶1摩尔比使用苯胺与功能化苯胺单体。使溶液在7℃下搅拌5小时,获得中间氧化态聚苯胺盐(ES)形式。反应混合物经过滤和蒸馏水彻底清洗,将转移到烧瓶中,与150mL(或46.8mL,为3EABPANI时)6%的铵溶液一起搅拌过夜以对聚合物去掺杂(dedope)并获得本征态的半还原氧化态聚苯胺(EB)形式。各共聚物的仅仅一半量的ES形式被用于制备EB形式。经过滤和反复用蒸馏水洗涤后,滤液与75mL(或23.5mL,为3EABPANI时)丙酮一起搅拌15分钟,再次过滤。各共聚物的ES形式也用丙酮在与EB形式相同的条件下进行纯化。各共聚物的滤液(EB或ES)被置于40℃真空炉中干燥过夜。
不希望限于理论的话,使用丙酮的处理被认为起到洗去未反应的或未完全反应的起始材料(例如单体)或可能具有不期望的毒副作用的中间体(例如低聚物)。为这个目的,丙酮是优选的化合物,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合适的溶剂。未曾发现聚苯胺的抗微生物活性在该处理后减小。
为了比较3ABAPANI、OABAPANI以及3EABPANI样品的抗微生物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在与3ABAPANI/OABAPANI(ES)样品相同的条件下,合成了ES形式的苯胺与功能化苯胺(-OCH3,-CH3,-SO3H,-Cl)的共聚物。此外,还化学合成了功能化苯胺、3-氨基苯甲酸(聚3ABA)以及3-氨基磺酸(聚SO3H)的均聚物。
红外光谱(FTIR)
PANI的EB形式在1586,1493,1305,1162以及828cm-1具有强吸收峰。在PANI的质子化盐形式(ES)中,发现了由醌型单元带来的吸收带分别从1586cm-1和1162cm-1到1574cm-1和1135cm-1的偏移。
在所有共聚物样品中均发现了羰基C=O带来的特征吸收带,以ES形式中强度较高。ES形式的共聚物中的NH+构通过出现在1135cm-1处的吸收带被确认。在1220、1105、1010以及830cm-1处的吸收带由1,4取代的苯环产生。此外,在ES和EB形式的共聚物中均发现了由功能化苯胺带来的吸收带。
拉曼光谱(Raman)
拉曼光谱显示了与PANI的ES和EB形式的那些相类似的吸收带。在共聚物的ES形式中,出现在1336cm-1处的吸收峰归结于阴离子自由基类的C-N伸缩。还发现了ES的胺变形带,在1414cm-1处的N-H弯曲。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在PANI/NMP溶液的UV-VIS光谱中有2个特征峰:位于~330nm(称为苯环峰;B)的峰和位于~630nm的第二峰(称为醌峰;Q)。3EABPANI样品显示了更好的溶解性。
清除基的能力
共聚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各共聚物的苯胺单元与被清除的DPPH基的比值出示在表2中。
表2
  样品   由共聚物清除的DPPH(μmol)  1mg共聚物中苯胺单元的μmol   苯胺单元与被清除的DPPH基的比值
  3ABAPANI(ES)   3.1   10.5   3.4
  OABAPANI(ES)   3.1   10.5   3.4
  3EABPANI(ES)   1.7   10.2   6.0
  SO3HPANI(ES)   3.1   10.4   3.4
  ClPANI(ES)   1.3   10.6   8.2
  CH3PANI(ES)   2.2   10.8   4.9
  OCH3PANI(ES)   2.4   10.4   4.3
带有酸性功能基团的共聚物比不带酸性功能基团的共聚物表现出更好的清除基的能力。3ABAPANI/OABAPANI共聚物和3EABAPANI的DPPH清除程度分别为3.1μmol和1.7μmol。3ABAPANI/OABAPANI样品的DPPH的清除活性比3EABPANI样品高近2倍。聚合物链中带有强酸基团(-SO3H)的共聚物与带有较弱酸基团-COOH的共聚物表现出相同的DPPH活性。此外,带有-COOH取代基的共聚物的DPPH活性与取代基的位置(邻位或间位)无关。因此,对3ABAPANI/OABAPANI/SO3HPAN,利用各共聚物的最大的清除值获得了苯胺单元与被清除的DPPH基的比值3.4,对ClPANI,其增长到8.2苯胺单元。
细菌
测试了本发明化合物对下列菌株的抗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ATCC=美国模式菌种保藏中心)(革兰氏阳性菌)、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革兰氏阴性菌)、血清型肠炎沙门菌(耐两种抗生素的株;革兰氏阴性菌)、粪肠球菌(耐万古霉素株;革兰氏阳性菌)、松鼠葡萄球菌(苯唑西林耐药株和多重抗药性;革兰氏阳性菌)、肠杆菌(多重抗药性株;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抗药性株;革兰氏阴性菌)、弯曲菌(株A;革兰氏阴性菌)、弯曲菌(株B;革兰氏阴性菌)、血清型肠炎沙门菌(广谱β内酰胺酶分离和多重抗药性;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广谱β内酰胺酶分离和多重抗药性;革兰氏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金属内酰胺酶阳性和多重抗药性;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和多重抗药性;革兰氏阳性菌)、李斯特氏菌ATCC BAA-751(革兰氏阳性菌)、枯草杆菌ATCC 6633(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粪肠球菌ATCC 29212(革兰氏阳性菌)。
菌株的保藏菌种被保持在-80℃、添加有15%的甘油的胰蛋白酶大豆肉汤培养基中(生物梅里埃,法国)。仅有的例外是两种空肠弯曲菌菌株,它们以新鲜的分离株使用。
将菌株从保藏菌种转移到脑心浸液(BHI)琼脂(BD-Becton Dickinson微生物系统,USA)上,在35℃下、于空气中孵化过夜。仅有的例外是两种空肠弯曲菌菌株,它们在添加有5%马血的BHI琼脂上培养,并在利用GENbox microaer系统(生物梅里埃,法国)获取的微氧条件以及35℃下孵化2天。在相同条件下对菌株进行再一次的继代培养,成长的培养物使用无菌棉签、在5mL悬浮介质(生物梅里埃,法国)中、通过使用Densimat密度仪(生物梅里埃,法国)而被用于0.5麦氏(~108cfu/mL;cfu/mL=每mL的菌落形成单位)的细菌悬浮液的配制,并根据需要进一步被稀释。
对以a)分散在聚乙烯醇(PVA)薄膜中的共聚物和b)纯粉末的共聚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试。将共聚物/PVA薄膜混合,在高压灭菌釜中于120℃下灭菌15分钟,倒入皮氏盘中,在35℃下孵化48h以将水从共聚物/PVA薄膜中挥发出去,用不同量(106,105,104和103cfu/mL)的革兰氏阴性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细菌对PVA中的3ABAPANI(0.2wt%)进行测试,将细菌的悬浮液(100μL)倒在干燥过的共聚物/PVA薄膜上,之后,铺上脑心浸液琼脂,在读取结果之前,将盘在35℃下孵化48h。
酵母菌和霉菌
测试了本发明化合物对下列酵母菌和霉菌菌株的抗性: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乳酒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黄曲霉以及黑曲霉。
将酵母菌株从保藏菌种转移到沙氏(Saboraud)葡萄糖琼脂(SDA)(生物梅里埃,法国)上,并且在35℃下、于空气中孵化过夜。在相同条件下对酵母菌株进行再一次的继代培养,成长的培养物通过使用Densimat密度仪(生物梅里埃,法国)而被用于0.5麦氏(1-5×106cfu/mL;cfu/mL=每mL的菌落形成单位,例如每mL的酵母数量)的酵母菌悬浮液的配制,并根据需要进一步被稀释。
将霉菌从保藏菌种转移到沙氏葡萄糖琼脂(SDA)(生物梅里埃,法国)上,并且在35℃下、于空气中孵化5天。在相同条件下对霉菌进行再一次的继代培养,培养物通过用5mL含有Tween-200.1%v/v的BHI培养基覆盖曲霉菌落的表面和用无菌环探测而被用于制备接种体的悬浮液。将分生孢子悬浮液转移至无菌管中,通过涡旋剧烈振荡,然后通过使用纽鲍尔细胞计数计(haemacytometer)微观计数来调整到提供1-5×106分生孢子/mL的悬浮液。根据要求稀释悬浮液。
最低抑菌浓度(MIC)
采用微量稀释试验确定共聚物粉末的MIC,其在带盖的无菌的经非组培养处理的聚苯乙烯平底96孔微孔板(微板)中,在最终体积100μL下实施如下:
在分析天平上,在玻璃管中称量40mg(40mg=0.04g)共聚物或作为标准物质的纯化学合成的聚苯胺(PANI),将2mL的BHI培养基(生物梅里埃,法国)加入,以获得2%的共聚物或PANI的悬浮液。之后,将共聚物或PANI悬浮液在121℃下于高压灭菌釜中杀菌15min(采用加压的水饱和蒸汽)。
杀菌后,使用自动移液器按孔加入100μL共聚物或PANI悬浮液,一式三份(每个共聚物或PANI三孔)。之后,向所有空的孔中加入50μL的BHI培养基,并通过使用自动移液器将50μL从一个孔转移到另一个中(从含有100μL共聚物或PANI悬浮液的第一个孔开始)来对共聚物或聚苯胺悬浮液总共进行7次2倍稀释(2%-1%-0.5%-0.25%-0.125%-0.0625%-0.03125%)。这步之后,所有孔均含有50μL液体。
0.5麦氏(~108cfu/mL)的细菌悬浮液在BHI培养基中经过2次10倍的稀释,而酵母菌和霉菌悬浮液在BHI培养基中经过一次10倍的稀释。
向在BHI培养基中制备的50μL共聚物或PANI悬浮液中加入50微升(50μL)包含稀释的微生物的BHI培养基(即聚苯胺悬浮液和微生物悬浮液都被再一次2倍稀释)。因此,孔中的共聚物或PANI的最终浓度从1%-0.5%-0.25%-0.125%-0.0625%-0.03125%-0.015625%变化,最终的细菌接种体含有~5×105cfu/mL,最终的酵母菌和霉菌接种体含有0.5-2.5×105cfu/mL。仅包含BHI培养基和细菌和/或酵母菌和/霉菌(不含共聚物或PANI)的孔用于控制生长。
在读取结果之前,将微孔板用盖盖住,在35℃下于空气中孵化2天。使带有弯曲菌菌株的微孔板在处于利用GENbox microaer系统(生物梅里埃,法国)所获取的微氧条件下的罐中孵化。
最低抑菌浓度(MIC)被定义为苯胺共聚物或聚苯胺阻止由肉眼确定的可见混浊度的最低浓度。
对于~106cfu/mL,从测试分散于聚乙烯醇(PVA)薄膜中的共聚物的抗微生物活性中获取的结果与从测试纯粉末中获取的结果相似。纯PVA薄膜不具有抗细菌作用。然而,由于PVA溶解于水(营养基的主要成分为水,95-98wt%),共聚物/PVA薄膜不能保持共聚物在PVA中分散的均一性。表3显示了各样品对各种类型的被测细菌的抑制作用的结果(wt%)。
表4显示了某些取代的聚苯胺对特定细菌类型的抑制作用(wt%)。
共聚物对空肠弯曲菌属细菌最有效。所有三种共聚物:3ABAPANI、OABAPANI以及3EABPANI的ES或EB形式均显示出比纯化学合成的PANI和共聚物OCH3PANI、CH3PANI以及ClPANI更显著的效果。共聚物的ES形式在任何情况下都比相同共聚物的EB形式更有效。
表5显示了各样品对各种被测酵母菌和霉菌的抑制作用的结果(wt%)。
在3ABAPANI与OABAPANI(-COOH处于3位或2位)之间没有发现抗微生物活性的差异。带有强酸性基团(SO3HPANI共聚物中的-SO3H)的共聚物与带-COOH的共聚物(3ABAPANI/OABAPANI)显示出近似的抗微生物活性。从3ABAPANI、OABAPANI以及SO3HPANI的抗氧化性质测试中获得了近似的结果。
所有三种共聚物,3ABAPANI、OABAPANI以及3EABPANI,均对包括多重抗药性的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及耐甲氧苯青霉素/苯唑西林葡萄球菌属的耐抗生素细菌,以及酵母菌和霉菌具有活性,
可以理解,所描述的苯胺共聚物在常用有机溶剂中可溶解,并且具有抗细菌活性和抗真菌活性。
表3(a)
  样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wt%)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wt%)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wt%)   沙门氏菌(wt%)MDR   肠杆菌(wt%)MDR   粪肠球菌(wt%)VR,MDR
  3ABAPANI(ES)   0.125   0.125   0.25   0.5   0.5   0.5
  OABAPANI(ES)   0.125   0.125   0.25   0.5   0.5   0.5
  3EABPANI(ES)   0.5-1   0.5   0.5-1   0.5-1   1   1
  PANI(ES)   1   1   >1   >1   >1   >1
  3ABAPANI(EB)   0.25   0.5   0.5   0.5-1   0.5-1   0.5-1
  OABAPANI(EB)   0.25   0.5   0.5   0.5-1   0.5-1   0.5-1
  3EABPANI(EB)   1   0.5-1   1   1   1   1
  PANI(EB)   >1   1   >1   >1   >1   >1
表3(b)
  样品   铜绿假单胞菌(wt%)MDR   松鼠葡萄球菌(wt%)MR,MDR   空肠弯曲菌(A)(wt%)   空肠弯曲菌(B)(wt%)   沙门氏菌(wt%)ESBL阳性;MDR   大肠埃希菌(wt%)ESBL阳性;MDR
  3ABAPANI(ES)   0.25   0.5   0.03125   0.03125   0.5   0.5
  OABAPANI(ES)   0.25   0.5   0.03125   0.03125   0.5   0.5
  3EABPANI(ES)   0.5-1   1   0.0625   0.0625   1   1
  PANI(ES)   >1   >1   0.25   0.25   >1   >1
  3ABAPANI(EB)   0.5   1   0.5   0.5   1   1
  OABAPANI(EB)   0.5   1   0.5   0.5   1   1
  3EABPANI(EB)   1   1   0.5-1   0.5-1   1   1
  PANI(EB)   >1   >1   1   1   >1   >1
表3(c)
  样品   铜绿假单胞菌(wt%)MBL  阳性;MDR   金黄色葡萄球菌(wt%)MR,MDR   李斯特菌(wt%)   枯草杆菌(wt%)   粪肠球菌(wt%)
  3ABAPANI(ES)   0.25-0.5   0.25-0.5   0.25   0.25   0.25-0.5
  OABAPANI(ES)   0.5   0.5   0.5   0.25-0.5   0.25-0.5
  3EABPANI(ES)   1   0.5-1   0.5-1   0.5   0.5
  PANI(ES)   >1   1   1   >1   1
  3ABAPANI(EB)   1   0.5   0.5   0.5   0.5-1
  OABAPANI(EB)   1   0.5-1   0.5   0.5-1   0.5-1
  3EABPANI(EB)   1   1   1   1   1
  PANI(EB)   >1   >1   >1   >1   >1
[ES形式在测试之前也使用丙酮清洗进行纯化,这儿的结果表明,它们的活性与没有用丙酮预纯化的样品相比没有发生变化。]
*MDR=多重抗药性,即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对三种或更多抗微生物剂具有抗性;ESBL=广谱β内酰胺酶,MBL=金属β内酰胺酶;VR=耐万古霉素;MR=耐甲氧苯青霉素/苯唑西林。
表4(a)
  样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wt%)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wt%)   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wt%)   沙门氏菌(wt%)ESBLpositive;MDR   粪肠球菌(wt%)VR,MDR   松鼠葡萄球菌(wt%)MR,MDR   空肠弯曲菌(A)(wt%)
  SO3HPANI(ES)   0.25   1   1   1   1   0.5-1   0.5
  ClPANI(ES)   1   0.5   1   1   >1   >1   0.5
  CH3PANI(ES)   1   >1   >1   >1   >1   >1   >1
  OCH3PANI(ES)   0.5   >1   >1   >1   >1   1   0.5
  Polv3ABA   0.25   0.25   0.5   0.25   0.5   0.25   0.06
  PolySO3H   0.5   0.5   0.5   0.5   0.5   0.25   0.25
表4(b)
  样品   空肠弯曲菌(B)(wt%)   大肠埃希菌(wt%)ESBLpositive MDR   铜绿假单胞菌(wt%)MBLpositive;MDR   金黄色葡萄球菌(wt%)MR.MDR   李斯特菌(wt%)   枯草杆菌(wt%)   粪肠球菌ATCC29212(wt%)
  SO3HPANI(ES)   0.5   1   1   1   1   1   1
  ClPANI(ES)   0.5   1   >1   >1   >1   >1   >1
  CH3PANI(ES)   >1   >1   >1   >1   >1   >1   >1
  OCH3PANI(ES)   0.5   .1   >1   1   1   1   1
  Poly3ABA   0.06   0.25   0.25-0.5   0.25   0.25   0.25   0.5
  PolySO3H   0.25   0.5   0.5   0.5   0.5   0.5   0.5
*MDR=多重抗药性,即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对三种或更多种抗微生物剂的抗性;ESBL=广谱β内酰胺酶,MBL=金属β内酰胺酶;VR=耐万古霉素;MR=耐甲氧苯青霉素/苯唑西林。
表5(a)
  样品   白色念珠菌   新生隐球菌   季也蒙假丝酵母菌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3ABAPANI(ES)   0.5-1   0.5-1   0.5   1
  OABAPANI(ES)   0.5-1   0.5-1   0.5-1   1
  样品   白色念珠菌   新生隐球菌   季也蒙假丝酵母菌   近平滑假丝酵母菌
  3EABPANI(ES)   1   1   1   >1
  PANI(ES)   >1   >1   >1   >1
  3ABAPANI(EB)   1   1   1   >1
  OABAPANI(EB)   >1   >1   >1   >1
  3EABPANI(EB)   >1   >1   >1   >1
  PANI(EB)   >1   >1   >1   >1
  SO3HPANI(ES)   1   0.5-1   1   >1
  ClPANI(ES)   >1   >1   >1   >1
  CH3PANI(ES)   >1   >1   >1   >1
  OCH3PANI(ES)   1   0.5-1   0.5-1   1
  Poly 3ABA   1   0.5   0.5   1
  Poly SO3H   >1   >1   >1   >1
表5(b)
  样品   乳酒假丝酵母   光滑假丝酵母   黄曲霉   黑曲霉
  3ABAPANI(ES)   0.5-1   1   0.5-1   1
  OABAPANI(ES)   0.5-1   1   1   1
  3EABPANI(ES)   1   >1   1   >1
  PANI(ES)   >1   >1   >1   >1
  样品   乳酒假丝酵母   光滑假丝酵母   黄曲霉   黑曲霉
  3ABAPANI(EB)   1   >1   1   >1
  OABAPANI(EB)   >1   >1   >1   >1
  3EABPANI(EB)   >1   >1   >1   >1
  PANI(EB)   >1   >1   >1   >1
  SO3HPANI(ES)   1   1   >1   >1
  ClPANI(ES)   >1   >1   >1   >1
  CH3PANI(ES)   >1   >1   >1   >1
  OCH3PANI(ES)   >1   1   1   1
  Poly 3ABA   0.5   1   0.5-1   1
  Poly SO3H   >1   >1   >1   >1
作用机理
记录了经过灭菌和用a)革兰氏阴性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属ATCC 27853以及b)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属ATCC 2592细菌处理后的3ABAPANI(ES)、3EABPANI(ES)、OABAPANI(ES)、PANI(ES)、SO3HPANI(ES)、3ABAPANI(EB)以及PANI(EB)的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C-C伸缩的醌型化合物和去质子吸收带的偏移达9cm-1。不希望受限于理论,这些结果暗示着,由于聚合物分子与携带不同极性电荷的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作为例子)之间的静电吸附力,如图1所示,细菌的壁破裂,细菌的内容物漏出,导致细菌死亡。
所有样品中,EPR信号在与细菌相互作用后增强。这些结果说明聚合物链中的极子的浓度在与细菌相互作用后增加,其是对苯胺共聚物与细菌之间发生的静电吸附的又一证实。
琼脂扩散法-片剂
由下面的表6所列的共聚物制成直径1.5cm、均重100±5mg的片剂。测试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抗微生物活性。
将BHI琼脂20mL倒入90mm陪替氏平皿中,通过棉签将0.5麦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悬浮液接种到BHI琼脂上,之后,将片剂放到BHI琼脂的接种表面上,将平皿在35C下于空气中孵化过夜,测量每个片剂周围的抑菌圈的大小,以mm计量。
表6
  样品   抑菌圈的大小(mm)(包括15mm片剂的大小)
  3ABAPANI(ES)   52
  3EABPANI(ES)   29
  OABAPANI(ES)   48
  PANI(ES)   20
  SO3HPANI(ES)   46
  ClPANI(ES)   22
  CH3PANI(ES)   32
对于所有共聚物样品,本发明的共聚物作为抗细菌剂均被发现比纯化学合成的PANI更大的效力。带有强酸性基团的共聚物,例如3ABAPANI、OABAPANI以及SO3HPANI(ES)显示了非常强的抑制圈。
作用机理:抑制作用vs杀细菌/杀真菌作用
“静态的”或“抑制的”作用是指抑制微生物生长的试剂/物质,而杀细菌/杀真菌/杀病毒是指杀死微生物的试剂/物质。确定了3ABAPANI(ES)和PANI(ES)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ATCC 25923细菌、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以及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理。
在玻璃管内2mL BHI培养基中制备了含有2%、1%、0.5%、0.25%以及0.125%的3ABAPANI(ES)和PANI(ES)的悬浮液,并在121℃的高压灭菌釜中进行灭菌。之后,向悬浮液中接种微生物获得5×105cfu/mL的细菌以及0.5-2.5×105cfu/mL的酵母菌,经过24小时的孵化,将所有管中的100μL转移到BHI琼脂平皿中,并用玻璃棒将其遍布分散在BHI琼脂的表面上。在使BHI琼脂平皿在35℃下孵化48h后,计算微生物菌落,如果初始微生物接种体中不超过0.1%的微生物生存(99.9%死亡),样品就被认为是杀细菌的(或杀真菌的,.为白色念珠菌时)。
表7
  3ABAPANI(ES)   PANI(ES)
  微生物   杀死微生物的最低浓度(wt%)   杀死微生物的最低浓度(wt%)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0.5   1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   0.5   -*
  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0.5   1
  白色念珠菌   2   -*
*发现抑制作用,在更高浓度下可能是杀死性的。
这个实验确定了0.5wt%的苯胺共聚物的杀细菌功效以及稍高浓度2wt%的杀真菌功效。
抗微生物活性的动力学
动力学研究在3ABAPANI(ES)上进行,3ABAPANI(ES)是本发明的就杀死微生物速度方面而言最有效的的苯胺共聚物。在玻璃管内5mL BHI培养基中制备了2%的3ABAPANI(ES)的悬浮液,并使悬浮液在121℃下于高压灭菌釜内进行灭菌。之后,给悬浮液接种上微生物。在0时刻CFU滴定之后,计算微生物的初始接种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为3.4×105cfu/ml,对大肠埃希菌ATCC25922为3.8×105cfu/ml,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为3.8×105cfu/ml,对白色念珠菌为1.4×105cfu/ml。每隔一个时间间隔,提取100μL样品,在BHI培养基中连续地进行十倍的稀释,通过玻璃棒将来自每次稀释液中的100μL遍布分散到整个BHI琼脂表面平皿上。在使BHI琼脂平皿在35℃下孵化48h之后,计算菌落。最低检测数量为100菌落。
结果以生长降低的常用对数表示。X标示的数据点表示不再检测到活菌的时刻。
实验结果见图2至5。这些显示了2%浓度的3ABAPANI(ES)的杀细菌和杀真菌性质。1%的3ABAPANI(ES)显示了杀细菌作用,但是要用4-6倍长的杀死时间。
接种体大小对苯胺共聚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用与动力学(杀死速度或杀死率)研究完全相同的方法来确定接种体大小的影响,唯一不同的是接种体的大小。在玻璃管内5mL BHI培养基中制备了含2%的3ABAPANI(ES)的悬浮液,使悬浮液在121℃下于高压灭菌釜内灭菌。之后,给悬浮液接种微生物。在0时刻CFU滴定之后,计算微生物的初始接种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为1.2×1010cfu/ml。每隔一个时间间隔提取100μL样品,在BHI培养基中连续地进行十倍的稀释,通过玻璃棒将来自每次稀释液中的100μL遍布分散到整个BHI琼脂表面平皿上。在使BHI琼脂平皿在35℃下孵化48h之后,计算菌落。最低检测数量为100菌落。
结果以生长降低的常用对数表示,如图6所示。X标示的数据点代表检测不到活菌的时刻。实验的这部分揭露了接种体大小对于共聚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抗微生物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不受接种体大小的影响,3ABAPANI(ES)保持了其杀细菌作用。
有机载体对苯胺共聚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体上,采用上面描述的用于测量接种体大小对苯胺共聚物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的方法来确定有机载体对苯胺共聚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使在玻璃管内BHI培养基中制备且在121℃下于高压灭菌釜中灭菌的3ABAPANI(ES)的悬浮液与人血浆混合,将获得的混合物置于室温下30分钟。之后,给混合物接种微生物,最终体积为5mL,它包含BHI培养基,最终浓度为2%的3ABAPANI(ES)以及最终浓度为20%,10%或5%的人血浆,同时,在0时刻CFU滴定之后,计算微生物的初始接种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为1.2×1010cfu/ml,对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为5.7×1011cfu/ml,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3.84×1011cfu/ml,对白色念珠菌为8.1×107cfu/ml。每隔一个时间间隔,提取100uL样品,在BHI培养基中连续地进行十倍的稀释,通过玻璃棒将来自每次稀释液中的100μL遍布分散到整个BHI琼脂表面平皿上。在使BHI琼脂平皿在35℃下孵化48h之后,计算菌落。最低检测数量为100菌落。
结果以生长降低的常用对数表示,如图7至11所示。X标示的数据点的代表检测不到活菌的时刻。
这对于苯胺共聚物的抗微生物活性是较糟糕的可能情形:极其高的微生物接种体、非常高(20%)的有机载体(这种类型的实验常使用10%,甚至更少),以及最后血浆取代了血清。这些条件减缓了但没有阻止苯胺共聚物对被测细菌(对20%有机载体,杀菌作用维持)和真菌(对5%有机载体保持杀真菌作用,对20%有机载体为抑菌)的抗微生物活性。
有机载体对苯胺共聚物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MBC(最低杀细菌浓度,最低杀真菌浓度-MFC同理)的定义为:产生初始微生物接种体的不超过0.1%的生存率(99.9%死亡率)的最低试剂浓度。将该定义应用到如图12显示的本发明的结果中,那么由于初始接种体为Log108.99,8小时后下降至Log106.32,24h后至Log105.41,在10%血浆存在下,3ABAPANI(ES)在24小时后显示出杀真菌作用(不仅是抑菌作用)。
N-乙酰基-半胱氨酸(NAC)对苯胺共聚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针对3ABAPANI(ES)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确定了NAC对共聚物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使一(1)mL 80mmol NAC与2mL微生物混合,获得最终浓度(在与聚苯胺悬浮液混合之后,参见后面)为每mL~1010细菌(理论接种体)。在0时刻CFU滴定之后,测量实际的初始接种体。将NAC+微生物的混合物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然后,将NAC+微生物的混合物与在玻璃管内于2mL的2.5强度的BHI培养基中与含有3ABAPANI(ES)(100mg)的悬浮液混合(3ABAPANI(ES)悬浮液首先在121℃下于高压灭菌釜中灭菌)。所有混合之后,最终体积为5mL,3ABAPANI(ES)的最终浓度为2%,具有16mmol NAC。
每隔一个时间间隔,提取100μL样品,在0.9mL BHI中连续地进行十倍的稀释,每次稀释的100μL通过玻璃棒遍布分散在整个BHI琼脂表面平皿上。在使BHI琼脂平皿在35℃下孵化48h之后,计算菌落。为了避免痕迹效应,不直接从3ABAPANI(ES)与BHI的混合物中提取样品,因此,最低检测数量为100菌落。
如图13所示,NAC显著地提高了3ABAPANI(ES)的抗微生物活性。(3ABAPANI+NAC)体系也显示了非常强的抗氧化能力。
薄膜的抗微生物性能-琼脂覆盖法
将覆盖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上的θ4(聚乙烯醇-PVA和0.7wt%PANI)薄膜和覆盖在PMMA上的ρ2(PVA和0.2wt%聚3ABA)薄膜切成约1×1cm的块。将薄膜放在无菌塑料培养皿的底部,注意将薄膜的覆盖了苯胺共聚物或聚苯胺的一侧朝上。
之后,在薄膜的上侧面上覆盖50μL含有近103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悬浮液。通过在BHI琼脂表面覆盖50μL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来决定接种到薄膜表面的细菌细胞的实际数量。经过一夜的孵化后,计算菌落。每个薄膜上被确定接种了367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细胞。
将细菌悬浮液置于薄膜的中部,并用吸头将其遍布分散到薄膜的整个表面上。之后,每块薄膜都用一块BHI琼脂(其从预先倒入到陪替氏培养皿中并固化的介质中切取)覆盖。将放置了薄膜块的塑料培养皿用盖盖上,在35℃下孵化过夜。
在覆盖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上的θ4(聚乙烯醇-PVA和0.7wt%PANI)和覆盖在PMMA上的ρ2(PVA和0.2wt%聚3ABA)的表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参照图14和15作为例子。将PANI和聚3ABA引入PVA涂层并没有降低它们的功效。
鉴于生长不容易观察,在35℃下经过总共48h的孵化后,将覆盖在薄膜块上的BHI琼脂块小心地移走,然后用无菌环直接从薄膜的表面提取样品,将样品接种到BHI琼脂上,并在35℃下孵化过夜。该程序还使得能够确定在聚苯胺薄膜存在下,仅仅是细菌的生长被抑制还是细菌被杀死(抑细菌活性vs杀死细菌活性)。观察到覆盖在PMMA上的θ4(PVA和PANI)与覆盖在PMMA上的ρ2(PVA  和Poly3AB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杀菌效果。薄膜的照片如图14和15所示。
这些结果表明苯胺共聚物具有抗微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粉末,其与其它材料的混合或复合物具有相同的MIC。可以混合或形成复合物的材料的例子包括:包含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其它丙烯酸酯类的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其它聚酯,聚酰胺,聚乙烯和聚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丁烷共聚物,己烷共聚物,橡胶,天然乳胶,丙烯酸乳液和环氧乳液,乙基纤维素,纤维素和其它多糖,以及蛋白质,或通过原位聚合合成或涂覆在表面上。
病毒
在细胞培养生长介质(DMEM)中,配制了浓度为2、1和0.4%(w/v)的蒸压聚合物3ABAPANI(ES)和PANI(ES)的悬浮液。牛痘病毒(WR系)在DMEM中连续被稀释至最终浓度在每mL有103-105个感染颗粒之间。将等分病毒与等体积的聚合物悬浮液(没有聚合物时,为控制体积的DMEM)混合,在室温和轻轻搅拌下孵化1小时,然后,直接加入等体积的各悬浮液,重复CV-1细胞的单层培养。1小时后移除接种体,用含有5%胎牛血清的DMEM覆盖细胞。2天后,移除介质,用0.5%结晶紫给细胞染色。通过数斑块数量确定病毒悬浮液的感染性,以及确定各起始浓度的聚合物的感染性的下降(相对于无聚合物控制)。
与3ABAPANI(ES)和PANI(ES)接触1小时后还存活的牛痘病毒的百分比在表8中列出。结果以与聚合物接触1小时后存活(保持感染性)的病毒的数量的百分比形式表示。与PANI(ES)相比,3ABAPANI(ES)导致了对病毒感染显著的抑制。发现0.5wt%和1wt%的3ABAPANI(ES)对10x和100x浓度的病毒具有类似的降低感染性的模式。
表8
Figure GPA00001077257000371
尽管已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它还可以由许多其它形式实现。特别是各种已描述的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的特征可以在已描述的其它实施例中以任何组合提供。

Claims (57)

1.苯胺共聚物作为抗微生物材料的用途。
2.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胺共聚物作为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材料的用途。
3.苯胺共聚物用于制造抗微生物物品的用途。
4.权利要求3所述的苯胺共聚物用于制造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物品的用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苯胺共聚物为苯胺导电共聚物。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苯胺共聚物为抗氧化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苯胺共聚物在选自N-甲基-2-吡咯烷酮、吡啶、2,6-二甲基吡啶、2,4,6-三甲基吡啶、二甲基亚砜、无水N,N-二甲基乙酰胺、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六氟-2-丙醇、氯仿以及二氯甲烷中的溶剂中的溶解达到至少0.05mg/mL。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苯胺共聚物具有如下分子式:
Figure FPA00001077256900011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R3=H or R1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铵盐;
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
x为1和0之间的整数,m表示聚合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途,其中一个或更多个苯环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选自N、O、S的杂原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共聚物具有完全还原态聚苯胺,或中间氧化态聚苯胺,或完全氧化态聚苯胺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共聚物为盐形式或非盐形式。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共聚物由苯胺与式(I)化合物反应形成,式(I):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
n=1,2 or 3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铵盐;
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以及它们的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途,其中R为H且R1为-CO2R2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用途,其中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式(I)化合物选自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途,其中苯环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选自N、O、S的杂原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式I化合物选自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
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材料对选自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菌有效。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属于选自博德特氏菌属、奈瑟菌目、军团菌目、假单胞菌属、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欧文菌属、肠杆菌属、埃希氏菌属、弧菌属、嗜血菌属、放线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棒杆菌属、李斯特氏菌属、杆菌属、分枝杆菌属、肠球菌属、钩端螺旋体属、小蛇菌属、支原体属、拟杆菌属、耶尔辛氏菌属、衣原体属、卟啉单胞菌属、巴氏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丙酸杆菌属、嗜皮菌属、弯曲菌属以及丹毒丝菌属的属。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选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血清型肠炎沙门菌、肠球菌属、金松鼠葡萄球菌、肠杆菌属,空肠弯曲菌、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和枯草杆菌。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材料对选自曲霉菌、芽生菌、念珠菌、球孢子菌、隐球菌、表皮癣菌、组织胞浆菌、小孢子癣菌、毛霉菌、根霉属菌、孢子丝菌属、毛癣菌属、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犁头霉属、镰刀菌属、青霉菌属、球拟酵母属、毛芽胞菌属、红酵母属、马拉色菌属、芽枝菌属、着色真菌(Fonsecea)以及瓶霉属的真菌属有效。
2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抗细菌和/或抗真菌和/或抗病毒材料对属于选自细小病毒科、乳头状瘤病毒科、多瘤病毒科、腺病毒科、嗜肝病毒科、疱疹病毒科、痘病毒科、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杯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冠状病毒科、正黏液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以及逆转录病毒科中的科的DNA和RNA病毒有效。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物品为卫生产业、食品产业、包装产业、纺织产业、塑料产业、玻璃产业、纸产业、橡胶产业、陶瓷产业、水产业、涂料产业、木材产业、家禽产业、海产食品产业、运动产业以及农业产业所采用。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物品选自:医用敷料、尿导管、内视镜、医疗器械、医院设施、面罩、地板、食品包装、食品处理表面和仪器、移液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塑料包装膜、化妆品、手柄、水槽、水净化用膜、厕所、门把手、排水管、水管、耳件、鞋垫、池子、尿袋或粪便袋或血小板袋、空调单元、过滤装置、巴氏杀菌设备和家具。
25.具有下述分子式的苯胺共聚物:
Figure FPA00001077256900051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R3=H或R1
R1独立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铵盐;
R4选自H、C1-C6烷基、苯基;
x为1和0之间的整数,m表示聚合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苯胺共聚物,其中一个或更多个苯环含有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选自N、O、S的杂原子。
27.一种苯胺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苯胺与式(I)化合物在含有氧化剂的无机酸溶液中反应的步骤,式(I):
Figure FPA00001077256900052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R3=H或R1
R1独立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铵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R为H且R1为-CO2R2
29.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方法,其中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
30.根据权利要求27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式(I)化合物选自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中苯环包含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选自N、O、S的杂原子。
32.根据权利要求27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式I化合物选自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
33.根据权利要求27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氧化剂选自过硫酸铵、铁氰化钾、碘酸盐以及过氧化氢。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碘酸盐为碘酸钾。
35.根据权利要求27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无机酸为盐酸。
36.根据权利要求27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苯胺与所述式(I)化合物的比值为1∶2至2∶1。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比值为约1∶1。
38.根据权利要求24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纯化步骤,其包括通过一种化合物对苯胺共聚物进行处理,在该化合物中苯胺共聚物基本不溶解但当存在起始单体、中间低聚物或其它杂质时该化合物可作为除去它们的溶剂。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化合物为丙酮。
40.通过权利要求27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制备的苯胺共聚物。
41.一种苯胺共聚物,其中所述共聚物通过苯胺与式(I)化合物反应产生,式(I):
Figure FPA00001077256900071
其中R为H或C1-C6烷基,
n=1,2或3,
R1独立地选自:
C1-C6烷基,
C1-C6烷氧基,
卤素,
-CO2R2
-SO3R2
-PO3HR2
-COR4
-CH2COOR4
-CN,
-CH2OH,
-CH2NH2
-CH2CN,
-OH,
-SO2NH2;R2选自H、C1-C6烷基、碱金属、铵基以及取代铵盐。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苯胺共聚物,其中R为H且R1为-CO2R2
4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苯胺共聚物,其中R为H且R1为-CO2H、-CO2Me或-CO2Et。
44.根据权利要求41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苯胺共聚物,其中R为H且R1为CO2Et。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苯环包含一个或更多个取代碳原子的选自N、O、S的杂原子。
46.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苯胺共聚物,其中式(I)化合物选自3-氨基苯甲酸、2-氨基苯甲酸以及3-氨基苯甲酸乙酯。
47.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苯胺共聚物,其中式I化合物选自3-乙酰基苯胺、2-氨基苯甲醛、2-氨基苯磺酰胺(2-aminobenzenesfonamide)、2-氨基苯酚、3-氨基苯酚、2-氨基苯乙酸、3-氨基苯乙酸、2-氨基苯腈、3-氨基苯腈、2-氨基苯甲酮、3-氨基苯甲酮、2-氨基苄醇、3-氨基苄醇、2-氨基苄胺、2-氨基苄基氰、2-氨基-4-溴苯甲酸、2-氨基-6-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甲酸、2-氨基-4-氯苯酚、2-氨基-4-甲基苯酚、2-氨基-4,6-二羟基嘧啶、2-氨基-1,3-二乙基苯、1-氨基-3,5-二甲基苯、2-氨基-4,6-二甲基吡啶、2-氨基-4-羟基-6-甲基嘧啶、5-氨基间苯二甲酸、3-氨基-2-甲基苯甲酸、2-氨基-3-甲基苯酚、2-氨基-6-甲基吡啶、2-氨基-3-甲基吡啶、2-氨基吡啶以及3-氨基吡啶。
48.包含有苯胺共聚物的抗细菌物品。
49.结合苯胺共聚物的产品。
50.包含苯胺共聚物和至少一种其它物质的复合材料。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以混合物形式存在
52.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以粉末形式存在。
53.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苯胺共聚物作为所述至少一种其它物质的涂层出现。
54.根据权利要求50至5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至少一种其它物质选自聚乙烯醇、聚乙酸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聚合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聚酰胺、聚乙烯和聚丙烯、聚偏氟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丁烷共聚物、己烷共聚物、橡胶、天然胶乳、丙烯酸乳液、环氧树脂乳液、乙基纤维素、纤维素、多糖以及蛋白质。
55.根据权利要求50至5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通过原位聚合反应或表面涂敷合成。
56.根据权利要求50至5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为抗微生物的。
57.根据权利要求50至5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材料,其中所述复合材料中苯胺共聚物以MIC出现,使得复合材料具有合适的抗微生物活性。
CN200880109599.5A 2007-09-28 2008-09-26 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 Active CN101808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Z56209207A NZ562092A (en) 2007-09-28 2007-09-28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copolymers of aniline with 3-amino benzoic acid, anthranilic acid and ethyl 3-amino benzoate
NZ562092 2007-09-28
NZ565987 2008-02-15
NZ56598708 2008-02-15
NZ57047508 2008-06-06
NZ570475 2008-06-06
PCT/NZ2008/000254 WO2009041837A1 (en) 2007-09-28 2008-09-26 Bioactive aniline copolym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8514A true CN101808514A (zh) 2010-08-18
CN101808514B CN101808514B (zh) 2016-06-08

Family

ID=40511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9599.5A Active CN101808514B (zh) 2007-09-28 2008-09-26 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4) US20100196306A1 (zh)
EP (1) EP2190285B1 (zh)
JP (1) JP5683268B2 (zh)
CN (1) CN101808514B (zh)
AU (1) AU2008305815B2 (zh)
CA (1) CA2700712A1 (zh)
WO (1) WO200904183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837A (zh) * 2010-11-11 2011-06-01 天津工业大学 卤代聚苯胺共混杀菌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6685A (zh) * 2012-08-08 2012-11-21 东华大学 一种导电木材的制备方法
CN103242525A (zh) * 2013-05-20 2013-08-1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聚邻羟基苯酚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10218A (zh) * 2016-06-23 2016-10-12 合肥奇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地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500063A (zh) * 2019-01-31 2020-08-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聚苯胺导电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超级电容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36977A (ja) * 2009-06-16 2011-07-14 Sekisui Chem Co Ltd Rnaウイルス感染阻止塗料用組成物、rnaウイルス感染阻止塗料及びrnaウイルス感染阻止製品
NZ592081A (en) 2011-04-05 2013-11-29 Auckland Uniservices Ltd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product
CN102669158B (zh) * 2012-04-13 2014-02-12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亚锡盐配合物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01483B (zh) * 2014-05-15 2016-02-2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吸附抗生素的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E102018107149A1 (de) 2018-03-26 2019-09-26 Kautex Textron Gmbh & Co. Kg Antimikrobielle Bevorratung von Wasser oder wässrigen Lösungen insbesondere in Kraftfahrzeugen
EP3590343A1 (fr) * 2018-07-04 2020-01-08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Materiaux et dispositifs biocid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2631A (en) * 1991-06-12 1993-08-03 Uniax Corporation Processible forms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olyaniline
US5227092A (en) * 1991-07-10 1993-07-13 Allied-Signal Inc. Process for forming conjugated backbone block copolymers
JP3051244B2 (ja) * 1991-12-27 2000-06-12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アニリン系共重合体スルホン化物とその製法
JP3043981B2 (ja) * 1995-12-26 2000-05-22 健一 森田 活性酸素発生剤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活性酸素発生方法
TW464661B (en) * 1996-06-10 2001-11-21 Nippon Catalytic Chem Ind Water-soluble electrically-conductive polyaniline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and antistatic agent using water-soluble electrically-conductive polymer
US5959072A (en) * 1998-01-26 1999-09-28 Conpoly Technology Co., Ltd. Wastewater-recyclable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polyaniline resin powder
JP2000212554A (ja) * 1998-11-20 2000-08-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蛍光変換媒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6572843B1 (en) * 1998-12-01 2003-06-03 Novozymes, A/S Method for treating hair
US6403052B1 (en) * 2000-05-10 2002-06-11 Ken-ichi Morita Method for generation of active oxygen in an oxygen-containing gas phase
JP2001070426A (ja) * 1999-06-30 2001-03-21 Kenichi Morita 活性酸素発生剤
FR2798933B1 (fr) * 1999-09-23 2002-02-1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e copolymeres solubles a base d'aniline et d'aniline modifiee et leur utilisation dans des materiaux a rigidite dielectrique amelioree
JP2003159596A (ja) * 2001-11-28 2003-06-03 Kenichi Morita 活性汚泥殺菌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汚泥処理装置
JP3858777B2 (ja) * 2002-07-09 2006-12-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ポリアニリンからなる構造体を用いた活性酸素発生方法
JP2004099406A (ja) * 2002-09-12 2004-04-02 Oxyd Ltd 活性酸素発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4115965A (ja) * 2002-09-26 2004-04-15 Oxyd Ltd 脱臭・殺菌作用を持つ紙
WO2006004653A2 (en) * 2004-06-28 2006-01-12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Synthesis of nanofibers of polyaniline and substituted derivatives
US7985492B2 (en) * 2004-08-07 2011-07-26 Merck Patent Gmbh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and devices
US20060165746A1 (en) * 2005-01-24 2006-07-27 Arie Markus Formulations containing microencapsulated essential oils
CN1844245A (zh) * 2005-04-06 2006-10-11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一种抗菌材料
DE102005049388A1 (de) * 2005-10-15 2007-04-19 Dechema Gesellschaft Für Chemische Technik Und Biotechnologie E.V. Verfahren zur Vermeidung oder Verminderung von Biofilmen auf einer Oberfläche
CN1810850A (zh) * 2006-01-04 2006-08-02 扬州大学 导电高聚物-苯胺与间氨基苯酚共聚物及合成方法
DE102007056423A1 (de) * 2007-11-23 2009-06-04 Süd-Chemie AG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neuer Polyaniline zur Wasserbehandlung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9837A (zh) * 2010-11-11 2011-06-01 天津工业大学 卤代聚苯胺共混杀菌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86685A (zh) * 2012-08-08 2012-11-21 东华大学 一种导电木材的制备方法
CN103242525A (zh) * 2013-05-20 2013-08-14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聚邻羟基苯酚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42525B (zh) * 2013-05-20 2015-08-2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聚邻羟基苯酚抗菌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010218A (zh) * 2016-06-23 2016-10-12 合肥奇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地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1500063A (zh) * 2019-01-31 2020-08-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聚苯胺导电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超级电容器
CN111500063B (zh) * 2019-01-31 2021-12-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聚苯胺导电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和超级电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00712A1 (en) 2009-04-02
JP5683268B2 (ja) 2015-03-11
AU2008305815B2 (en) 2014-11-13
US20140105849A1 (en) 2014-04-17
CN101808514B (zh) 2016-06-08
US20160235059A1 (en) 2016-08-18
EP2190285A1 (en) 2010-06-02
EP2190285A4 (en) 2013-12-11
US9992996B2 (en) 2018-06-12
US20150320042A1 (en) 2015-11-12
JP2010540514A (ja) 2010-12-24
AU2008305815A1 (en) 2009-04-02
US20100196306A1 (en) 2010-08-05
WO2009041837A1 (en) 2009-04-02
EP2190285B1 (en) 2019-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8514B (zh) 生物活性苯胺共聚物
Li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genipin-crosslinked chitosan/poly (ethylene glycol)/ZnO/Ag nanocomposites
Li et al. Development of antibacterial ε-polylysine/chitosan hybrid films and the effect on citrus
EP3747932A1 (en) Branched polyamino acid bacteriostatic agent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Gregorova et al. Lignin-containing polyethylene films with antibacterial activity
CN102037988B (zh) 一种复合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EP4063460A1 (en) Antibacterial polymer composition
CN115175968B (zh) 抗菌聚合物组合物
Wei et al. Preparation of novel stable antibacterial nanoparticles using hydroxyethylcellulose and application in paper
CN102017979A (zh) 一种聚胍吡啶硫酮酸盐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Cao et al. Synthesis of non-water soluble polymeric guanidine derivatives and application in preparation of antimicrobial regenerated cellulose
Campos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chitosan solutions for wound dressing
Raorane et al.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QAS)-modified thermoresponsive PNIPAM-PDMAEA copolymer for antibiofilm and antimicrobial applications
Li et al. Cationic copolymer Sweetsop-shape nanospheres conjugating SalPhen-Zinc complex for excellent antimicrobial
CN111374149A (zh) 一种基于过氧化氢的消毒灭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PH-responsive spiropyran-based co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nitoring and antibacterial Coatings
US20210084897A1 (en) Bio-based material with antibacterial effect and use thereof
Chen et al. Hyperbranched Poly‐L‐Lysine‐Based Water‐Insoluble Complexes as Antibacterial Agents with Effici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d Cytocompatibility
Bromberg et al. Multifunctional polymeric guanidine and hydantoin halamines with broad biocidal activity
KR101063850B1 (ko) 항균성 고분자
US20220220299A1 (en) Antimicrobial materials based on polylactic acid oligomers, process for preparing the same, and use thereof
CN108935448A (zh) 一种缓释杀菌剂及其抗菌凝胶的制备方法
JP7475765B2 (ja) 抗菌性高分子組成物
NZ562092A (en)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copolymers of aniline with 3-amino benzoic acid, anthranilic acid and ethyl 3-amino benzoate
Amer Novel cationic water solublepolynitrogen/copper (II) complexes as a new antimicrobial therap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