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93472A - 热传输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热传输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93472A CN101793472A CN200910266365A CN200910266365A CN101793472A CN 101793472 A CN101793472 A CN 101793472A CN 200910266365 A CN200910266365 A CN 200910266365A CN 200910266365 A CN200910266365 A CN 200910266365A CN 101793472 A CN101793472 A CN 10179347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transfer
- transfer apparatus
- screen member
- working fluid
- me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336—Heat pipes, e.g. wicks or capillary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233—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the conduit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annul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 F28D15/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 F28D15/046—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with tubes having a capillary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llary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 F28D1/039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s a single plate being bent to form one or more cond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25/00—Reinforcing means
- F28F2225/04—Reinforcing means for condui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or method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924/0001—Technical content checked by a classifier
- H01L2924/0002—Not covered by any one of groups H01L24/00, H01L24/00 and H01L2224/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传输装置,所述热传输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汽相流路、液相流路、以及中间层。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输热。容器内封入工作流体。汽相流路使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液相流路包括具有第一网目号的第一筛网构件,并使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中间层包括第二筛网构件,并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所述第二筛网构件被层叠到第一筛网构件上,并具有比第一网目号小的第二网目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工作流体的相变来传输热的热传输装置、以及包括所述热传输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过去,热导管被广泛用作从诸如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热源传输热的装置。作为热导管,管状的热导管和平面状的热导管是广为人知的。在这种热导管中,将诸如水等工作流体密封于内部,并且在所述热导管内在相变的同时进行循环,以便从诸如从CPU等热源传输热。在热导管内部需要设置用于使工作流体循环的驱动源,并且,通常采用产生毛细管力的金属烧结体、金属网等。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292355(第(0003)、(0010)和(0011)段,图1、3和4)揭示了一种采用金属烧结体或金属网的热导管。
顺便提及,近年来,随着诸如CPU等电子元件的性能的提高,其发热量正在增长。随着诸如CPU等电子元件的发热量的增长,需要提高从电子元件传输热的热传输装置的性能。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需要一种具有高的热传输性能的热传输装置以及包括这种热传输装置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提供一种热传输装置,所述热传输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汽相流路、液相流路、以及中间层。
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输热。
所述容器封入所述工作流体。
所述汽相流路导致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所述容器的内部循环。
所述液相流路包括具有第一网目号的第一筛网构件,并导致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中间层包括第二筛网构件,并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所述第二筛网构件被层叠到第一筛网构件上,并具有比第一网目号小的第二网目号。
所述“网目号”指的是每英寸(25.4mm)筛网构件的网眼数。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中间层介于汽相流路与液相流路之间。包含在中间层中的第二筛网构件的网目号小于包含在液相流路中的第一筛网构件的网目号。换句话说,将中间层的筛网构件形成为具有比液相流路的筛网构件更粗的网眼。网眼按照液相流路、中间层的顺序变粗。
通过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设置中间层,实际上可以展宽汽相流路的毛细管的半径。结果,可以抑制在汽相流路中的压力下降等,从而可以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汽相流路可以包括第三筛网构件,所述第三筛网构件具有比第二网目号小的第三网目号。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由于汽相流路由筛网构件构成,所以,可以提高热传输装置的耐久性。例如,当将热施加于热传输装置时,可以防止容器因内部压力而变形。
进而,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包含在汽相流路中的第三筛网构件的网目号小于包含在中间层中的第二筛网构件的网目号。结果,由于网眼按照液相流路、中间层和汽相流路的顺序逐渐变粗,所以,能够有效地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液相流路可以进一步包括配置在第一筛网构件之下的一个或者多个筛网构件,使得它们的网目号从与容器邻接的下层向与中间层邻接的上层逐步地降低。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将多个筛网构件叠层成多层,从而构成液相流路。借助网眼从下层到上层逐渐变粗地配置的多个筛网构件,可以有效地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除位于最底部的筛网构件的网目数之外,筛网构件的网目数可以从下层向上层逐步减少。
位于最底部的筛网构件与容器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在位于最底部的筛网构件与容器的内表面之间的空间小于筛网构件之间的空间。从而,即使在最底部的筛网构件的网眼不是最细的,也可以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容器可以是板状的。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所述容器可以包括与热源接触的第一侧和位于该第一侧的另外一侧的第二侧。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汽相流路设置在第二侧。
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液相流路可以设置在第一侧。
如上所述,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网眼按照液相流路、中间层的顺序变粗。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由于容器的液相流路侧与热源接触,所以,用于工作流体的蒸发区域能够向汽相流路侧逐步扩展。结果,液相工作流体能够有效地沸腾,从而能够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可以通过弯曲板构件来形成所述容器,从而使第一筛网构件和第二筛网构件被弯曲的板构件夹持。
借助这种结构,由于能够用单一的板构件形成容器,所以,可以降低成本。
在所述热传输装置中,在所述板构件被弯曲的区域中,所述板构件可以包括开口。
借助这种结构,由于能够容易地弯曲板构件,所以,能够容易地制造所述热传输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提供一种热传输装置,所述热传输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汽相流路、液相流路、以及中间层。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来传输热。
容器内封入工作流体。
所述汽相流路包括第一毛细管半径,并使得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二毛细管半径,并使得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中间层包括第三毛细管半径,所述第三毛细管半径大于第二毛细管半径但小于第一毛细管半径,并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
在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中,设置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毛细管半径大于液相流路的毛细管半径但小于汽相流路的毛细管半径。在本实施形式中,汽相流路的毛细管半径实际上能够借助中间层展宽。结果,可以抑制汽相流路中的压力降低等,从而可以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提供一种包括热源和热传输装置的电子设备。
所述热传输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汽相流路、液相流路、以及中间层。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来传输热源的热。
容器内封入工作流体。
汽相流路使得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液相流路包括具有第一网目号的第一筛网构件,并使得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中间层包括第二筛网构件,并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所述第二筛网构件被叠层到第一筛网构件上,并具有比第一网目号小的第二网目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提供一种包括热源和热传输装置的电子设备。
所述热传输装置包括:工作流体、容器、汽相流路、液相流路、以及中间层。
工作流体利用相变来传输热源的热。
容器内封入工作流体。
所述汽相流路包括第一毛细管半径,并使得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二毛细管半径,并使得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中间层包括第三毛细管半径,所述第三毛细管半径大于第二毛细管半径但小于第一毛细管半径,并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可以提供一种的具有高热传输性能的热传输装置以及包括所述热传输装置的电子设备。
通过下面如附图所示的最佳实施形式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截取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图3是分别是上层筛网构件和下层筛网构件的放大的平面图;
图4是用于说明毛细管半径的图示;
图5是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7是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冷却模型图;
图8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的图示,该图示表示包括中间层的热传输装置和不包括中间层的热传输装置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
图10是作为对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增大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与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进行比较的结果所获得的图示;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图12是根据该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和不包括中间层的热传输装置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的图示;
图13是作为对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增大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与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进行比较的结果所获得的图示;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图15是叠层体的放大的剖面侧视图,用于说明为什么除下层筛网构件的网目号之外的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
图16是用于说明根据该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的图示;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7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2是构成根据该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容器的板构件的展开图;
图23是表示制造根据该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方法的图示;
图24是用于说明根据改型例的热传输装置的板构件的展开图;
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
图26是沿着图25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7是构成根据该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容器的板构件的展开图;
图28是膝上型PC的透视图;以及
图29是表示热源配置在汽相流路侧的热传输装置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第一种实施形式)
图1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A-A线截取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应当指出,在本说明书中,为了在附图中易于表示,热传输装置、热传输装置的部件等可以由和其实际尺寸不同的尺寸表示。
如图所示,热传输装置10包括在一个方向(y轴方向)上长的薄的矩形板状容器1。
例如,通过将构成容器1的上部1a的上部板构件2和构成容器1的外周侧部1b及下部1c的下部板构件3接合起来,形成容器1。在下部板构件3上形成凹部,该凹部在容器1的内部形成空间。
典型地,上部板构件2和下部板构件3由无氧铜、紫铜或者铜合金制成。但是,并不局限于这些材料,上部板构件2和下部板构件3可以由铜以外的金属或者具有高热导率的材料制成。
作为将上部板构件2和下部板构件3接合起来的方法,有扩散接合法、超声波接合法、硬钎焊法、焊接法等。
容器1的长度L(y轴方向)例如为10mm至500mm,容器1的宽度W(x轴方向)例如为5mm至300mm。进而,容器1的厚度T(z轴方向)例如为0.3mm至5mm。容器1的长度L、宽度W和厚度T并不局限于这些数值,当然可以取其它的数值。
在容器1上设置具有例如大约为0.1mm至1mm的直径的入口(未示出),工作流体通过该入口注入到容器1内。典型地,在容器1在内部压力降低的状态下注入工作流体。
工作流体的例子包括纯水、乙醇等醇、诸如Fluorinert FC72等氟基的流体、以及纯水和醇的混合物。
热传输装置10的容器1,在上部1a侧,内部是中空的,并且在下部1c侧配置层叠体20。叠层体20通过将两个筛网构件21和22层叠起来形成。筛网构件21和22的每一个例如由铜、磷青铜、铝、银、不锈钢、钼或者它们的合金制成。
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作为两个叠层起来的筛网构件21和22的之中的上层的筛网构件21称为上层筛网构件21,而将作为这两个构件之中的下层的筛网构件22称为下层筛网构件22。
热传输装置10包括使处于汽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汽相流路11,使处于液相的工作流体循环的液相流路13,以及介于汽相流路11与液相流路13之间的中间层12。
汽相流路11利用形成在容器1的上部1a侧的空腔构成。液相流路13由下层筛网构件22构成。中间层12由上层筛网构件21构成。
由上层筛网构件21构成的中间层12具有作为使汽相工作流体循环的汽相流路11和使液相工作流体循环的液相流路13的两种功能。
图3分别是上层筛网构件和下层筛网构件的放大的平面图。图3A是上层筛网构件21的放大的平面图,图3B是下层筛网构件22的放大的平面图。
如图3所示,上层筛网构件21和下层筛网构件22每一个都包括多个在y轴方向(流路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金属丝26和多个在x轴方向(与流路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金属丝27。上层筛网构件21和下层筛网构件22分别通过将多个第一金属丝26和多个第二金属丝27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编织而形成。
作为编织金属丝以获得上层筛网构件21和下层筛网构件22的方法,例如有平织和斜织。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锁紧卷曲编织、平顶编织或者其它编织方法。
借助被第一金属丝26和第二金属丝27限定的空间,形成多个孔25。在本说明书中,如孔25这样的由金属丝形成的孔被称为网眼。另外,可以将第一金属丝26中的间隔和第二金属丝27中的间隔分别称为开缝,可以将每一个第一金属丝26的直径和每一个第二金属丝27的直径称为金属丝直径。
对于上层筛网构件21,采用具有比下层筛网构件22粗的网眼的筛网构件。典型地,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小于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这里使用的“网目号”指的是筛网构件每一英寸(25.4mm)的网眼的数目。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筛网构件的网目号为abc的情况下,可以将该网目号表示为#abc。例如,将网目号100表示为#100。
例如,在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为#100、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为#200的情况下,上层筛网构件21的开缝W1为170μm(W1=170μm),筛网的金属丝直径D1为80μm(D1=80μm)。同样,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下层筛网构件22的开缝W2为85μm(W2=85μm),筛网的金属丝直径D2为45μm(D2=45μm)。
网目号的组合并不局限于上述组合。例如,可以将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设定为#150,将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设定为#200。关于网目号的组合,只要求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小于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可以适当地改变该组合。
下面,将描述汽相流路11、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的毛细管半径。
图4是用于说明毛细管半径的图示。图4A是用于说明工作流体的流路由筛网构件构成的情况下的毛细管半径的图示。图4B是用于说明工作流体的流路是矩形流路的情况下的毛细管半径的图示。
如图4A所示,当工作流体的流路像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那样是由筛网构件构成的时,毛细管半径r由下面的方程式(1)表示。应当注意,在方程式(1)中,网眼的开缝用W表示,筛网的金属丝直径用D表示。
r=(W+D)/2......(1)
另一方面,当工作流体的流路是如图4B所示的像汽相流路11那样由矩形流路构成的时,毛细管半径r由下面的方程式(2)表示。应当注意,在方程式(2)中,流路的宽度用a表示,流路的深度用b表示。
r=ab/(a+b)......(2)
例如,当构成液相流路13的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眼的开缝W2为85μm,并且其筛网的金属丝直径D1为45μm时,根据上述方程式(1),液相流路13的毛细管半径变成65μm。
当构成中间层12的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眼的开缝W1为170μm,并且其筛网的金属丝直径D1为80μm时,根据上述方程式(1),中间层12的毛细管半径变成125μm。
当汽相流路11的宽度a为30mm、汽相流路11的深度b为1mm时,根据上述方程式(2),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变成约0.97mm。
从而,在本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10中,按照液相流路13、中间层12、汽相流路11的顺序,毛细管半径r逐步增大。关注中间层12的毛细管半径,中间层12的毛细管半径大于液相流路13的毛细管半径,但是小于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
下面,说明在热传输装置10中设置中间层12的原因。换句话说,将描述使毛细管半径大于液相流路13的毛细管半径、但是小于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的中间层介于汽相流路11与液相流路13之间的原因。
为了描述所述原因,以一般的热传输装置作为例子,描述毛细管半径与热传输性能之间的关系。
图5是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5所示,热传输装置200包括容器201。容器201在上部201a侧是中空的,在其下部201c侧配置芯(wick)204。对于芯204,例如,可以采用筛网构件、毡、金属成型体、细线、烧结体、或者包括细槽的微孔道等。
使汽相工作流体循环的汽相流路211由形成在容器201的上部201a侧的腔体形成。进而,使液相工作流体循环的液相流路212由配置在容器201的下部201c侧的芯204形成。
下面描述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典型操作。
图6是用于说明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进而,图7是一般的热传输装置的冷却模型图。
如图所示,热传输装置200在下部201c侧的其一个端部处,例如,与诸如CPU等热源9接触。热传输装置200包括在与热源9接触的一侧的其一端部处的蒸发区域E、和在其另一端部处的冷凝区域C。
从热源9接受热,液相工作流体以蒸气压差ΔPe蒸发,从而在蒸发区域E中变成汽相工作流体。汽相工作流体经由汽相流路211从蒸发区域E向冷凝区域C移动。这时,汽相工作流体在受到由汽相流路211的汽相阻力引起的压降ΔPv的同时,向冷凝区域C移动。
已经移动到冷凝区域C的汽相工作流体辐射出热W,然后冷凝,发生相变,从而,汽相工作流体变成液相工作流体。这时的蒸气压差用ΔPc表示。液相工作流体借助作为抽吸力的芯204的毛细管力ΔPcap流过液相流路,从而从冷凝区域C向蒸发区域E运动。这时,液相工作流体在受到液相流路212的液相阻力ΔPl的同时,向蒸发区域E运动。
已经返回到蒸发区域E的液相工作流体再次从热源9受热并蒸发。通过重复上述操作,从热源9传输热。
当热传输装置200的总的压降小于芯204的毛细管力ΔPcap时,热传输装置200动作。相反地,当总的压降大于芯204的毛细管力ΔPcap时,热传输装置200不动作。当总的压降和毛细管力平衡时,可以获得热传输装置20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
从而,能够获得最大热传输量Qmax的ΔPcap由下面的方程式(3)表示。应当注意,在方程式(3)中,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用ΔPv表示,液相工作流体的压降用ΔPl表示,由蒸发引起的压差用ΔPe表示,由冷凝引起的压差用ΔPc表示,由体积力引起的压差用ΔPh表示。
ΔPcap=ΔPv+ΔPl+ΔPe+ΔPc+ΔPh......(3)
这里,假定每单位热量的流路阻力用Rq表示,则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4)表示最大热传输量Qmax。
Qmax=ΔPcap/Rq......(4)
进而,假定利用H表示潜热,用Rtotal表示总的流路阻力,则可以用下面的方程式(5)表示最大热传输量Qmax。
Qmax=ΔPcap*H/Rtotal......(5)
总的流路阻力Rtotal是汽相阻力Rv、液相阻力Rl、沸腾阻力Re、冷凝阻力Rc和由体积力Rb引起的阻力之和。从而,一般地,最大热传输量Qmax随着毛细管力ΔPcap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随着液相阻力Rl的增大而减小。
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v、液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l、由蒸发引起的压差ΔPe、由于冷凝引起的压差ΔPc、以及由体积力Rb引起的压差ΔPh,可以分别用下面的方程式(6)至(10)表示。在方程式(6)至(10)中,汽相工作流体的粘度系数用μv表示,液相工作流体的粘度系数用μl表示,汽相工作流体的密度用ρv表示,液相工作流体的密度用ρl表示。进而,热传输量用Q表示,热传输装置200的长度用L表示,蒸发区域E的长度用le表示,冷凝区域C的长度用lc表示,芯204的横截面面积用Aw表示,汽相流路211的毛细管半径用rv表示。另外,渗透系数用K表示,蒸气常数(vapor constant)用R表示,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热传输装置200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度用表示。应当注意,在水平地使用热传输装置200时,体积力Rb变成0。
ΔPv=8*μv*Q*L/(π*ρv*rv^4*H)......(6)
ΔPl=μl*Q*L/(K*Aw*ρl*H)......(7)
ΔPe=(RT/2π)^(1/2)*Q/[αc(H-1/2*RT)*rv*le]...(8)
ΔPc=(RT/2π)^(1/2)*Q/[αc(H-1/2*RT)*rv*lc]...(9)
在上述方程式(6)至(10)中,注意方程式(6)、(8)、(9),可以看出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v、由蒸发引起的压差ΔPe、以及由冷凝引起的压差ΔPc是汽相流路211的毛细管半径rv的函数。在所有的方程式(6)、(8)和(9)中,汽相流路211的毛细管半径rv被用作分母。从而,可以看出,通过扩大汽相流路211的毛细管半径rv,可以减小三个压降ΔPv、ΔPe和ΔPc,并增大最大热传输量Qmax。
这里,如图6所示,在汽相流路211和液相流路212在热传输装置200中相互接触的情况下,在液相流路212中与汽相流路211接触的区域内存在液相工作流体和汽相工作流体两者。从而,在汽相流路211与液相流路212之间不能进行明确的区分,该区域同时起着液相流路212和汽相流路211的作用。实际上,汽相流路211的毛细管半径rv也受到该区域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在本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10中,中间层12介于汽相流路11与液相流路13之间。特别是,在本实施形式中,为了实际上扩大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rv,特别地作为一个专用区域设置中间层12,所述专用区域同时起着汽相流路11的作用和液相流路13的作用。
如上所述,将中间层12的毛细管半径设定得大于液相流路13的毛细管半径,但是小于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结果,可以适当地扩大汽相流路的毛细管半径。
从而,由于能够抑制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v、由蒸发引起的压差ΔPe以及由冷凝引起的压差ΔPc,所以可以增大热传输装置1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结果,可以改进热传输装置10的热传输性能。
(对于操作的描述)
下面,描述热传输装置10的操作。图8是用于说明热传输装置的操作的示意图。在图8中,将主要描述参照图6和图7所描述的操作的不同点。
如图8所示,热传输装置10在下部1c侧的其一个端部处与诸如CPU等热源9接触。热传输装置10包括与热源9接触侧的其一端部处的蒸发区域E、以及其另一端部处的冷凝区域C。
液相工作流体从热源9吸收热W,并且在蒸发区域E以蒸气压差ΔPe蒸发。这时,如上所述,由于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rv实际上被中间层12扩大,所以,由蒸发引起的压差ΔPe减小(参见方程式(8))。从而,对于液相工作流体,能够以低的沸腾阻力蒸发。
已经蒸发的工作流体(汽相工作流体)从蒸发区域E向冷凝区域C运动。这时,汽相工作流体经由汽相流路11和中间层12向冷凝区域C运动。换句话说,汽相工作流体不仅通过汽相流路11,而且也通过由上层筛网构件21构成的中间层12,从而向冷凝区域C运动。
这时,由于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v被中间层12减小(参见方程式(6)),所以,汽相工作流体能够以低的流路阻力向冷凝区域C运动。因为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v与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rv的四次方成反比,所以,通过扩大毛细管半径rv减小压降ΔPv的效果特别大。
已经到达冷凝区域C的汽相工作流体辐射出热W,并且以蒸气压差ΔPc冷凝。这时,因为由冷凝引起的压差ΔPc被中间层12减小(参见方程式(9)),所以,汽相工作流体能够以低的冷凝阻力冷凝。
被冷凝的工作流体(液相工作流体)经由由下层筛网构件22构成的液相流路13和由上层筛网构件21构成的中间层12,从冷凝区域C向蒸发区域E运动。已经返回到蒸发区域E的液相工作流体再次从热源9接受热并蒸发。通过重复上述操作,从热源9传输热。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10中,能够减小汽相工作流体的压降ΔPv、由蒸发引起的压差ΔPe、以及由冷凝引起的压差ΔPc。从而,由于能够减小总的压降Ptotal,所以,可以增大热传输装置1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结果,可以改进热传输装置10的热传输性能。
这里,在图8中,热源9与下部1c侧接触,即,与热传输装置10的液相流路13侧接触。进而,如上所述,网目号从下层筛网构件22到上层筛网构件21逐步降低,网眼从下部1c侧起逐渐变粗。在这种情况下,从与热源9接触的下部1c侧到设置汽相流路11的上部1a侧,网眼逐渐变粗。从而,如图8所示,由于可以从热传输装置10的下部1c侧到其上部1a侧逐渐扩大蒸发区域E,所以可以改进液相工作流体的沸腾效率。进而,由于具有较细的网眼的热传输装置10的下层筛网构件22侧与热源9接触,所以,也可以改善热导率。
但是,热源9并不总是需要设置在热传输装置10的下部1c侧。例如,因为当热传输装置10的厚度T小(例如,大约3mm或更小)时,下部1c侧与上部1a侧之间的温度差变小,所以,由蒸发引起的压差ΔPe减小。从而,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热源9设置在热传输装置10的上部1a侧(汽相流路11侧)。应当注意,为了进行参考,在图29中,表示出将热源9配置在汽相流路11侧的热传输装置10。
(对热传输性能的评价)
下面,将详细描述热传输装置10的热传输性能。
图9是用于说明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的示意图,该图表示包括中间层的热传输装置和不包括中间层的热传输装置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
为了评价热传输装置10的热传输性能,本发明的发明人准备了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10和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并对这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进行比较。
作为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10,采用包括从下层起网目号分别为#200和#100的筛网构件22和21的热传输装置10、以及包括从下层起网目号分别为#200和#150的筛网构件22和21的热传输装置10。另一方面,作为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采用包括网目号为#200的筛网构件204的热传输装置200。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包括只有单层的筛网构件204(参见图5)。通过比较热传输装置10和20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评价热传输性能。
在网目号为#100的筛网构件中,将网眼的开缝W设定为170μm,将金属丝直径D设定为80μm。在网目号为#150的筛网构件中,将网眼的开缝W设定为105μm,将金属丝直径D设定为65μm。在网目号为#200的筛网构件中,将网眼的开缝W设定为85μm,将金属丝直径D设定为45μm。在这种情况下,毛细管半径r按照液相流路13、中间层12和汽相流路11的顺序逐步增大(见图4)。
如图9所示,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1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中间和右侧的图表),与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左侧的图)相比,显著地增大。结果,可以看出,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10的热传输性能得到显著地改进。
如上所述,获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rv实际上能够被中间层12扩大。当汽相流路11的毛细管半径rv被实际上扩大时,最大热传输量Qmax增大,热传输性能获得改进。
图10是对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增大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与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小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进行比较获得的结果的图示。
在图10中,采用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大于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的结构、和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小于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的结构。换句话说,采用中间层12的网眼比液相流路13的网眼细的结构、和中间层12的网眼比液相流路13的网眼粗的结构。
从图10可以看出,与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大于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的情况相比,在上层筛网构件21的网目号小于下层筛网构件22的网目号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更大。
例如,注意图10中的最小的图形和从最小的图起的第二个图形,最大热传输量Qmax,在将筛网构件层叠以便使得从下层起网目号顺序变成#200和#100的情况下比在将筛网构件层叠以便使得从下层起网目号顺序变成#100和#200的情况下大。
类似地,注意图10中的最大的图形和从最大的图起的第二个图形,最大热传输量Qmax,在将筛网构件层叠以便使得从下层起网目号顺序变成#200和#150的情况下比在将筛网构件层叠以便使得从下层起网目号顺序变成#150和#200的情况下大。
换句话说,即使当采用具有相同的网目号的筛网构件21和22时,当对于中间层12采用具有比液相流路13更粗的网眼的筛网构件时,也可以更大地改进热传输性能。
获得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在于,通过形成具有比液相流路13更粗的网眼的中间层12,可以有效地扩大汽相流路11的实际的毛细管半径rv。
(第二种实施形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形式。
上面第一种实施形式已经描述了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由两个筛网构件21和22构成的情况。但是,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由三个筛网构件31至33构成。从而,下面主要对这一点进行描述。
应当指出,在下面的说明中,与第一种实施形式的部件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省略或简化其描述。
图11是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11所示,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50包括具有三个筛网构件31至33的叠层体30。叠层体30设置在热传输装置50的下部1c侧。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所述三个筛网构件中,将作为上层的筛网构件31称为上层筛网构件31,将作为中间层的筛网构件32称为中间层筛网构件32,将作为下层的筛网构件33称为下层筛网构件33。
汽相流路11由形成在上部1a侧的空腔构成,中间层12由上层筛网构件31构成。进而,液相流路13由中间层筛网构件32和下层筛网构件33构成。换句话说,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液相流路13由两个筛网构件32和33构成。
将筛网构件31至33层叠,使得其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小。换句话说,将筛网构件层叠,使得其网眼从下层起逐步变粗。应当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毛细管半径按照液相流路13、中间层12和汽相流路11的顺序逐步增大(参见图4)。
例如,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设定成#200,将中间层筛网构件32的网目号设定成#150,将上层筛网构件31的网目号设定成#100。
但是,网目号的组合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例如,可以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设定成#300,将中间层筛网构件32的网目号设定成#200,将上层筛网构件31的网目号设定成#150。只需要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降低,可以适当地改变网目号的组合。
即使在液相流路13由两个筛网构件构成时,第二种实施形式也具有和上面所述的第一种实施形式一样的效果。特别是,由于中间层12由上层筛网构件31构成,并且汽相流路11的实际的毛细管半径rv因此可以被扩大,所以,可以改进热传输装置50的热传输性能。
图12是表示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和不包括中间层的热传输装置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的图示。
对于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采用包括#200的筛网构件204的热传输装置200。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包括只有单层的筛网构件204(参见图5)。
如图12所示,与不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200相比,在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50中,最大热传输量Qmax显著增大。由图12证实,包括中间层12的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得到改进。
图13是作为比较从下层起网目号逐步增大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与从下层起网目号逐步减小的情况下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获得的结果的图示。
如图13所示,可以看出,最大热传输量Qmax大于在从下层起网目号逐步减小的情况下比在从下层起网目号逐步增大的情况下大。
图11已经对叠层体30由三个筛网构件31至33构成、液相流路13由两个筛网构件32和33构成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液相流路13可以由三个或者更多个筛网构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将构成液相流路13的多个筛网构件叠层,使得它们的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降低。
(第三种实施形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形式。
上面对于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描述假定筛网构件31至33的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但是,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除了下层筛网构件33之外,从下层起,筛网构件31至33的网目号逐步减少。从而,将主要描述这一问题。
图14是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14所示,热传输装置60在其下部1c侧包括叠层体30。叠层体30包括构成中间层12的上层筛网构件31,和构成液相流路13的中间层筛网构件32和下层筛网构件33。
例如,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设定成#100,将中间层筛网构件32的网目号设定成#150,将上层筛网构件31的网目号设定成#100。
但是,网目号的组合并不局限于上面所述。例如,可以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设定成#150,将中间层筛网构件32的网目号设定成#200,将上层筛网构件31的网目号设定成#150。除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之外,只需要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可以适当地改变网目号的组合。
下面,描述除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之外,从下层起网目号逐步减少的原因。换句话说,描述不给予下层筛网构件33最大的网目号的原因(网眼不是最细的原因)。
图15是用于说明上述原因的叠层体30的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15所示,位于叠层体30的非常靠底部的下层筛网构件33与构成热传输装置60的下部1c的下部板构件3接触。从而,在下层筛网构件33与下部板构件3之间的空间小于筛网构件31至33之中的空间。从而,即使当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不是最大的时,热传输装置也可以发挥高的热传输性能。
在这一点上,在第三种实施形式中,除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之外,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
图16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的图示。
在图16中,右侧的图形(#100+#150+#100)表示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60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中间的图形(#100+#150+#200)表示在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第二种实施形式)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进而,左侧的图形(#150+#200)表示在叠层体20由两个筛网构件构成并且从下层起网目号逐步减少的情况下(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最大热传输量Qmax。
从图16可以看出,和上面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实施形式一样,根据第三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也具有高的热传输性能。换句话说,可以看出,即使当除了下层筛网构件33的网目号之外的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时,也可以发挥高的热传输性能。
第三种实施形式描述了叠层体30由三个筛网构件31至33构成、并且液相流路13由两个筛网构件32和33构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液相流路13可以由三个或者更多个筛网构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构成液相流路13的多个筛网构件中的位于非常靠底部的筛网构件的网目号之外,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小。
(第四种实施形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形式。
上面的实施形式已经描述了汽相流路11是中空的情况。但是,根据第四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在汽相流路11中设有柱状部5。从而,下面将主要描述这一点。
图17是根据第四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图18是沿着图17的A-A线的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热传输装置70中,汽相流路11设有多个柱状部5。多个柱状部5以预定的间隔在x轴和y轴方向上配置。
柱状部5分别形成圆柱形,尽管并不局限于此。柱状部5可以分别是四棱柱或者四棱柱以上的多棱柱等。柱状部5的形状没有特定的限制。
柱状部5例如通过部分地蚀刻上部板构件2形成。形成柱状部5的方法并不局限于蚀刻。形成柱状部5的方法的例子包括金属镀层法、压力加工和切削加工。
如图17和18所示,通过在汽相流路11中形成柱状部5,可以提高热传输装置的耐久性。例如,在热传输装置70的内部温度增大时或者在减压的状态下将工作流体注入到热传输装置70中时,可以防止容器1由于压力而发生变形。另外,在热传输装置70经受弯曲加工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热传输装置70的耐久性。
应当指出,尽管对第四种实施形式的描述主要是针对汽相流路11的结构给出的,但是,在上面的实施形式中描述的任何结构都可以应用于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这对于下面描述的第五种实施形式而言也同样是正确的。
(第五种实施形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形式。
上面第四种实施形式描述了在汽相流路11中形成柱状部5的情况。但是,在第五种实施形式中,在汽相流路11中设置筛网构件34。因此,下面主要对这一点进行描述。
图19是根据第五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剖面侧视图。
如图19所示,热传输装置80在容器1内部包括叠层体81。叠层体81包括构成中间层12的上层筛网构件31、构成液相流路13的中间层筛网构件32和下层筛网构件33、以及构成汽相流路11的筛网构件34。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构成汽相流路11的筛网构件34称为汽相筛网构件34。
汽相筛网构件34被叠层在上层筛网构件31的顶部,从而形成4层叠层体81。
汽相筛网构件34具有小于上层筛网构件31的网目号的网目号。换句话说,对于构成汽相流路11的汽相筛网构件34,采用具有比构成中间层12的上层筛网构件31粗的网眼的筛网构件。例如,汽相筛网构件34具有大约为上层筛网构件31的网目号的1/3至1/20的网目号,尽管并不局限于此。
如上所述,网目号按照下层筛网构件33、中间层筛网构件32和上层筛网构件31的顺序减少。从而,包括汽相筛网构件34的网目号在内的网目号从下层起逐步减少。结果,由于网眼按照液相流路13、中间层12和汽相流路11的顺序逐渐变粗,所以,可以有效地改进热传输装置的热传输性能。
应当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毛细管半径r按照液相流路13、中间层12和汽相流路11的顺序逐步增大(见图4A)。
即使如本实施形式所述,在汽相流路11由汽相筛网构件34构成时,也和上述在第四种实施形式中一样,可以提高热传输装置80的耐久性。另外,在第五种实施形式中,由于汽相流路11、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全部是由筛网构件构成的,所以,结构非常简单。从而,可以容易地制造具有高的热传输性能和高的耐久性的热传输装置80。另外,也可以降低成本。
(第六种实施形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形式。
上面的实施形式已经描述了假定容器1由两个板构件2和3构成的情况。但是,在第六种实施形式中,通过弯曲单一的板构件来形成容器。从而,将主要对这一点进行描述。
图20是根据第六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图21是沿着图20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图22是构成热传输装置的容器的板构件的展开图。
如图20所示,热传输装置110包括在一个方向(y轴方向)上长的薄的矩形板状容器51。容器51通过弯曲单一的板构件52形成。
典型地,板构件52由无氧铜、紫铜或者铜合金构成。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板构件52可以由除铜之外的其它金属或者具有高导热率的其它材料构成。
如图20和21所示,沿着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容器51的侧部51c是弯曲的。换句话说,由于通过基本上弯曲图22中所示的板构件52的中央来形成容器51,所以,侧部51c是弯曲的。在下面的描述中,可以将侧部51c称为弯曲部51c。
容器51包括位于侧部51c(弯曲部51c)的另一侧的侧部51d和沿着短边方向的侧部51e及51f处的接合部53。接合部53从侧部51d、51e和51f突出。在接合部53处,弯曲的板构件52被接合。接合部53对应于图22所示的板构件52的接合区域52a(由图22中的斜线表示的区域)。接合区域52a是位于距板构件52的边缘部52b预定距离之内的区域。
对接合部53(结合区域)进行接合的方法的例子包括:扩散接合法、超声波接合法、硬钎焊法和焊接法,但是对于接合方法没有特定的限制。
热传输装置110的容器51的内部在上部51a侧是中空的,叠层体20配置在下部51b侧。叠层体20通过将上层筛网构件21和下层筛网构件22层叠起来形成。汽相流路11由形成在容器51的上部51a侧的空腔形成。进而,中间层12由上层筛网构件21构成,液相流路13由下层筛网构件22构成。
应当指出,汽相流路11、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图21所示的结构。例如,可以在汽相流路11内设置柱状部5,或者,汽相流路11可以由汽相筛网构件34构成。进而,叠层体20可以由三层或者更多层构成。在上面的实施形式中描述的汽相流路11、中间层12和液相流路13的所有结构都适用于第六种实施形式。这对于后面描述的实施形式也是适用的。
(制造热传输装置的方法)
下面将描述制造热传输装置110的方法。
图23是表示制造热传输装置的方法的图示。
如图23A所示,首先准备板构件52。然后,基本上在其中央弯曲板构件52。
在将板构件52弯曲预定的角度之后,如图23B所示,将叠层体20插入到弯曲的板构件52之间。应当指出,在将板构件52弯曲之前,也可以将叠层体20置于板构件52上的预定位置。
在将叠层体20插入到弯曲的板构件52之间之后,如图23C所示,将板构件52进一步弯曲,以便将叠层体20封入内部。然后,将弯曲的板构件52的接合部53(接合区域52a)接合。作为对接合部53进行接合的方法,可以采用上面所述的扩散接合法、超声波接合法、硬钎焊法、焊接法等。
根据第六种实施形式,由于在热传输装置110中,容器51由单一的板构件52构成,所以,可以降低成本。进而,尽管当容器由两个或者多个构件构成时,需要将这些构件的位置对准,但是,在第六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110中,对于构件的位置进行对准不是必须的。从而,可以容易地制造热传输装置110。应当指出,尽管表示出了利用沿着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轴线对板构件52进行弯曲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利用沿着短边的方向(x轴方向)的轴线弯曲板构件52。
(改型例)
下面,描述根据第六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改型例。
图24是用于说明改型例的板构件的展开图。
如图24所示,板构件52包括位于其中央的沿着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槽54。槽54例如通过压力加工或者蚀刻形成,但是,对于形成槽54的方法没有特定的限制。
通过在板构件52上设置槽54,可以容易地弯曲板构件52。从而,更易于制造热传输装置110。
(第七种实施形式)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七种实施形式。应当指出,在第七种实施形式中,将主要描述与第六种实施形式的不同点。
图25是根据第七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的透视图。图26是沿着图25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图27是构成热传输装置的容器的板构件的展开图。
如图25和26所示,热传输装置120包括薄的矩形的板状容器61,所述板状容器61在一个方向(y轴方向)上长。
容器61是通过将图27所示的板构件62在其中央弯曲而形成的。板构件62沿着其纵向方向在靠近中央处设有两个开口65。
容器61包括在沿着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方向的侧部61c和61d处的接合部63和在沿着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方向的侧部61e和61f处的接合部63。通过将接合部63接合,形成容器61。接合部63对应于图27所示的板构件62的接合区域62a和62b(在图27中由斜线表示的区域)。接合区域62a和62b轴对称地配置在板构件62的左侧和右侧。接合区域62a和62b是位于距板构件62的边缘部62c或者开口65预定距离d之内的区域。
设置在容器61的侧部61c处的接合部63包括三个突起64。三个突起64是弯曲的。三个突起64对应于在图27所示的板构件62上的位于开口65与边缘部62c之间的区域66和位于两个开口65之间的区域66。
容器61的内部在上部61a侧是中空的,该腔体构成汽相流路11。进而,上层筛网构件21构成中间层12,下层筛网构件22构成液相流路13。
由于在第七种实施形式的热传输装置120中,在板构件62上形成开口65,所以,可以容易地弯曲板构件62。从而,更易于制造热传输装置120。
例如,也可以借助压力加工,在位于开口65与边缘部62c之间的区域66和位于两个开口65之间的区域66内,在板构件62上形成槽。从而,可以更容易地弯曲板构件62。应当指出,尽管描述了以沿着纵向方向(y轴方向)的轴线弯曲板构件62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以沿着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轴线弯曲板构件62。
(电子设备)
下面,将描述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在上面对应的实施形式中描述的热传输装置10(或者50至120;这也适用于对于后面的描述)。本实施形式以膝上型PC作为电子上设备的例子。
图28是膝上型PC100的透视图。如图28所示,膝上型PC100包括第一壳体111、第二壳体112、和可旋转地支承第一壳体111和第二壳体112的铰接部113。
第一壳体111包括显示部101和向显示部101上照射光线的边缘照明型背照明部102。背照明部102分别设置在第一壳体111内的上部和下部。例如,背照明部102分别通过在一个铜板上配置多个白色LED(发光二极管)形成。
第二壳体112包括多个输入键103和触摸垫104。第二壳体112还包括内置的控制电路板(未示出),诸如CPU105等电子电路元件安装在该控制电路板上。
在第二壳体112的内部设置热传输装置10,使之与CPU105接触。在图28中,表示出热传输装置10的平面小于第二壳体112的平面。但是,热传输装置10可以具有和第二壳体112相等的平面尺寸。
或者,可以将热传输装置10设置在第一壳体111的内部,且使之与构成背照明部102的铜板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壳体111内设置多个热传输装置10。
如上所述,由于高的热传输性能,热传输装置10可以容易地传输在CPU105或者背照明部102中产生的热。从而,可以容易地将热放出到膝上型PC的外部。进而,由于可以借助热传输装置10使第一壳体111或者第二壳体112的内部温度变得均匀,所以,可以防止低温灼伤。
进而,由于在薄的热传输装置10中实现高的热传输性能,所以,还可以使膝上型PC100更薄。
图28列举了膝上型PC作为电子设备的例子。但是,电子设备并不局限于此,电子设备的其它例子包括:视听设备、显示装置、投影仪、游戏设备、汽车导航设备、机器人设备、PDA(个人数字助理)、电子词典、照相机、移动电话、以及其它电气用品。
前面描述的热传输装置和电子设备,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形式,可以进行各种改型。
上面的实施形式描述了液相流路13是由筛网构件构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液相流路13的一部分也可以由除筛网构件之外的材料构成。除筛网构件之外的材料的例子包括毡、金属成型体、细线、烧结体和包括细槽的微孔道。
本申请包含与2008年12月24日在日本特许厅提出的日本在先专利申请JP 2008-328871所公开的主题相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结合于此。
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应当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在所附权利要求或其等价物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型、组合、变形和变更。
Claims (11)
1.一种热传输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输热;
容器,用于封入工作流体;
汽相流路,用于使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具有第一网目号的第一筛网构件,并且使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二筛网构件,并且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所述第二筛网构件叠层在第一筛网构件上,并具有小于第一网目号的第二网目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汽相流路包括第三筛网构件,所述第三筛网构件具有小于第二网目号的第三网目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流路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筛网构件,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筛网构件配置在第一筛网构件之下,使得其网目号从与容器邻接的下层到与中间层邻接的上层逐步减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除了位于最底部的筛网构件的网目号之外,筛网构件的网目号从下层到上层逐步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是板状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括与热源接触的第一侧和在第一侧的另外一侧的第二侧,
其中,所述汽相流路配置在第二侧,并且
其中,所述液相流路配置在第一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通过对板构件进行弯曲形成所述容器,使得第一筛网构件和第二筛网构件被弯曲的板构件夹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传输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构件在板构件被弯曲的区域中包括开口。
9.一种热传输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输热;
容器,用于封入工作流体;
汽相流路,所述汽相流路包括第一毛细管半径并使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二毛细管半径,并使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以及
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大于第二毛细管半径、小于第一毛细管半径的第三毛细管半径,并且,所述中间层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热源;以及
热传输装置,该热传输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输所述热源的热;
容器,用于封入工作流体;
汽相流路,用于使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具有第一网目号的第一筛网构件,并使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第二筛网构件且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所述第二筛网构件叠层在第一筛网构件上,并具有小于第一网目号的第二网目号。
1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热源;以及
热传输装置,该热传输装置包括:
工作流体,所述工作流体利用相变传输热源的热;
容器,用于封入工作流体;
汽相流路,所述汽相流路包括第一毛细管半径并使呈汽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
液相流路,所述液相流路包括第二毛细管半径,并使呈液相的工作流体在容器的内部循环;以及
中间层,所述中间层包括大于第二毛细管半径、小于第一毛细管半径的第三毛细管半径,并且,所述中间层介于液相流路与汽相流路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28871 | 2008-12-24 | ||
JP2008328871A JP4706754B2 (ja) | 2008-12-24 | 2008-12-24 | 熱輸送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93472A true CN101793472A (zh) | 2010-08-04 |
CN101793472B CN101793472B (zh) | 2012-04-18 |
Family
ID=42265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6636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93472B (zh) | 2008-12-24 | 2009-12-24 | 热传输装置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00157535A1 (zh) |
JP (1) | JP4706754B2 (zh) |
KR (1) | KR20100075397A (zh) |
CN (1) | CN101793472B (zh) |
TW (1) | TW201030301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3316A (zh) * | 2011-03-29 | 2012-10-10 | 北京奇宏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环路热管结构 |
CN111712682A (zh) * | 2018-07-31 | 2020-09-25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均热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63883B2 (en) | 2009-03-06 | 2015-10-20 | Kevlin Thermal Technologies, Inc. | Flexible thermal ground plane and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US8579018B1 (en) | 2009-03-23 | 2013-11-12 | Hrl Laboratories, Llc | Lightweight sandwich panel heat pipe |
US8857182B1 (en) | 2010-05-19 | 2014-10-14 | Hrl Laboratories, Llc | Power generation through artificial transpiration |
US8771330B1 (en) | 2010-05-19 | 2014-07-08 | Hrl Laboratories, Llc | Personal artificial transpiration cooling system |
CN101929813B (zh) * | 2010-08-24 | 2012-07-25 | 山东大学 | 一种平板热管 |
US20130213609A1 (en) * | 2012-02-22 | 2013-08-22 | Chun-Ming Wu | Heat pipe structure |
US9506699B2 (en) * | 2012-02-22 | 2016-11-29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Heat pipe structure |
JP2013243249A (ja) * | 2012-05-21 | 2013-12-05 | Denso Corp | 沸騰冷却用伝熱面および沸騰冷却装置 |
KR20140029633A (ko) * | 2012-08-29 | 2014-03-11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모세관력이 향상된 방열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5882292B2 (ja) * | 2013-03-18 | 2016-03-09 | 国立大学法人横浜国立大学 | 冷却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却装置、並びに、発熱体の冷却方法 |
KR20150024624A (ko) * | 2013-08-27 | 2015-03-09 |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 비등간극의 메쉬메탈 구조를 갖는 축냉모듈, 다수 축냉모듈을 장착한 냉동 컨테이너, 그리고 냉동 컨테이너 차량 |
TW201525402A (zh) * | 2013-12-24 | 2015-07-01 | Hao Pai | 具有纖維束之超薄熱管的同軸編織毛細結構及其超薄熱管結構 |
US10660236B2 (en) * | 2014-04-08 | 2020-05-19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thermal management |
US11988453B2 (en) | 2014-09-17 | 2024-05-21 | Kelvin Thermal Technologies, Inc. | Thermal management planes |
US11598594B2 (en) | 2014-09-17 | 2023-03-07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 Micropillar-enabled thermal ground plane |
CN106794562B (zh) * | 2014-09-17 | 2019-07-23 |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董事会法人团体 | 启用微柱的热接地平面 |
KR20160117026A (ko) * | 2015-03-31 | 2016-10-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US10201119B2 (en) * | 2015-06-02 | 2019-02-05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System and method of alternate cooling of a liquid cooled motor controller |
US10502498B2 (en) * | 2015-07-20 | 2019-12-10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Slim vapor chamber |
US10302367B2 (en) * | 2015-12-04 | 2019-05-28 | Intel Corporation | Non-metallic vapor chambers |
JP6623296B2 (ja) * | 2016-07-01 | 2019-12-18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 |
US12104856B2 (en) | 2016-10-19 | 2024-10-01 | Kelvin Thermal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optimization of vapor transport in a thermal ground plane using void space in mobile systems |
WO2018198372A1 (ja) * | 2017-04-28 | 2018-11-0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ー |
US10483190B2 (en) * | 2017-06-06 | 2019-11-19 | Taiwan Microloops Corp. | Thermal conduction structr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JP6660925B2 (ja) * | 2017-07-12 | 2020-03-11 | エイジア ヴァイタル コンポーネンツ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放熱装置の製造方法 |
US10850348B2 (en) | 2017-07-28 | 2020-12-01 | Dana Canada Corporation | Device and method for alignment of parts for laser welding |
CN111094888B (zh) * | 2017-07-28 | 2021-12-10 | 达纳加拿大公司 | 用于热管理的超薄热交换器 |
JP2019082264A (ja) * | 2017-10-27 | 2019-05-30 |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ベーパーチャンバ |
US11131508B2 (en) * | 2018-03-19 | 2021-09-28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Middle member of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the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
US11160197B2 (en) * | 2018-08-05 | 2021-10-26 |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 Heat dissipation unit |
JP6801698B2 (ja) * | 2018-09-04 | 2020-12-1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冷却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US20200166293A1 (en) * | 2018-11-27 | 2020-05-28 |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 Weaved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heat exchanger |
US11445636B2 (en) * | 2019-10-31 | 2022-09-13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Vapor chamber, heatsink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GB2589149B (en) * | 2019-11-25 | 2021-12-15 | Reaction Engines Ltd | Thermal ground plane |
TWI733272B (zh) * | 2019-12-12 | 2021-07-11 | 國立清華大學 | 均溫板裝置 |
CN115997099A (zh) | 2020-06-19 | 2023-04-21 | 开尔文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折叠式热接地平面 |
TWI726765B (zh) * | 2020-07-08 | 2021-05-01 | 雙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均溫板 |
TWI813936B (zh) | 2021-01-20 | 2023-09-01 | 奕昌有限公司 | 散熱件 |
CN216079719U (zh) * | 2021-06-25 | 2022-03-18 | 广东英维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视led灯带的散热器 |
CN215523219U (zh) * | 2021-06-25 | 2022-01-14 | 广东英维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电视led灯带的散热器 |
WO2023190524A1 (ja) * | 2022-03-30 | 2023-10-05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放熱板及びベイパーチャンバー |
CN118242917B (zh) * | 2024-05-28 | 2024-07-19 | 四川力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组合式热管、散热器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23193B2 (zh) * | 1973-05-14 | 1982-05-17 | ||
JPS5759836Y2 (zh) * | 1974-07-12 | 1982-12-21 | ||
JPS54108050A (en) * | 1978-02-13 | 1979-08-24 | Oki Electric Cable | Flat board type heat pipe |
JPH0485787U (zh) * | 1990-11-30 | 1992-07-24 | ||
JPH11351578A (ja) * | 1998-06-05 | 1999-12-24 | Sharp Corp | 電子レンジ |
JP3956678B2 (ja) * | 2001-11-15 | 2007-08-08 |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 ヒート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
KR100581115B1 (ko) * | 2003-12-16 | 2006-05-16 | 엘에스전선 주식회사 | 판형 열전달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2008
- 2008-12-24 JP JP2008328871A patent/JP470675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11-25 TW TW098140191A patent/TW201030301A/zh unknown
- 2009-12-10 US US12/635,136 patent/US2010015753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9-12-22 KR KR1020090128758A patent/KR2010007539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12-24 CN CN2009102663658A patent/CN10179347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23316A (zh) * | 2011-03-29 | 2012-10-10 | 北京奇宏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 环路热管结构 |
US9504185B2 (en) | 2011-03-29 | 2016-11-22 | Asia Vital Components (Shen Zhen) Co., Ltd. | Dual chamber loop heat pipe structure with multiple wick layers |
CN111712682A (zh) * | 2018-07-31 | 2020-09-25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均热板 |
CN111712682B (zh) * | 2018-07-31 | 2021-11-19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均热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93472B (zh) | 2012-04-18 |
TW201030301A (en) | 2010-08-16 |
KR20100075397A (ko) | 2010-07-02 |
US20100157535A1 (en) | 2010-06-24 |
JP2010151354A (ja) | 2010-07-08 |
JP4706754B2 (ja) | 2011-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93472B (zh) | 热传输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1762195B (zh) | 传热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生产传热装置的方法 | |
JP4811460B2 (ja) | 熱輸送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 |
JP6233125B2 (ja) |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WO2015087451A1 (ja) | ループ型ヒートパイプ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US8459340B2 (en) | Flat heat pipe with vapor channel | |
US20180058767A1 (en) | Loop heat pipe | |
Lewis et al. | Thin flexible thermal ground planes: fabrication and scaling characterization | |
JP2011085311A (ja) | 熱輸送デバイス、熱輸送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 |
US9175912B2 (en) | Multi-layer mesh wicks for heat pipes | |
US20060207750A1 (en) | Heat pipe with composite capillary wick structure | |
US9549486B2 (en) | Raised bodied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 |
US20150026981A1 (en) | Manufacturing mehtod of vapor chamber structure | |
CN110030856B (zh) | 一种环路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940280B (zh) | 用于减轻热虹吸管蒸发器或冷凝器中的高热通量状况的机构 | |
Li et al. | Effects of vapor duct thickness on the capillary blocking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f ultra-thin vapor chambers under natural convection cooling | |
CN110360859A (zh) | 环路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1422097B1 (ko) | 루프형 히트파이프 시스템용 증발기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 |
CN109253642B (zh) | 环路热管及其制造方法 | |
US20110174466A1 (en) | Flat heat pipe | |
JP2011127780A (ja) | 熱輸送デバイス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0869689A (zh) | 吸液芯结构体及收纳有吸液芯结构体的热管 | |
JP2014142143A (ja) | ヒートパイプ | |
JP6893160B2 (ja) | ヒートパイプ、ヒート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 |
JP6852352B2 (ja) | ループヒートパイプ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13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