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6518B - 金属桶用顶盖及金属桶 - Google Patents
金属桶用顶盖及金属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86518B CN101786518B CN 200910166965 CN200910166965A CN101786518B CN 101786518 B CN101786518 B CN 101786518B CN 200910166965 CN200910166965 CN 200910166965 CN 200910166965 A CN200910166965 A CN 200910166965A CN 101786518 B CN101786518 B CN 1017865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p cover
- metal drum
- section
- deformation induced
- shaped member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桶用顶盖,其对于顶盖110而言,在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有意在顶盖的周方向的多个所期望部位形成产生变形的变形诱发部117。因此,在金属桶的内压上升时,能够避免作用于顶盖的应力集中在顶盖上的一个部位,而能够向多个变形诱发部分散上述应力。其结果是,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金属桶的耐内压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开口式金属桶的桶躯体上的顶盖和安装有该顶盖的金属桶。
背景技术
在顶盖相对桶躯体能够拆装的钢制的开口式金属桶中,在向桶躯体填充了内容物之后,将相当于盖的顶盖安装到桶躯体上并进行封闭。在盖上盖之后,如图10所示,将具有图9所示的具有U或V字形的剖面并构成金属桶用紧固圈10的带状部件1安装在桶躯体6与顶盖7的接合部分,并通过螺栓4和螺母5锁紧带装部件1,从而紧固桶躯体6与顶盖7。在顶盖7中的上述接合部分通常设有衬垫,通过上述紧固防止内容物的泄漏,同时对于一定程度内的内压上升,也能够保持气密性。
另外,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本申请人已提出了通过焊接金属桶的躯体和底板之间的卷边接缝部来提高金属桶的耐压强度的发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8-072871号公报
通过上述螺栓式的紧固圈10实现的罐躯体6与顶盖7之间的紧固,即使以往的开口式金属桶,也能够承受例如100kPa左右的内压。因此,开口式金属桶也可作为耐内压用(液体危险物用)金属桶使用。
但是,在螺栓式紧固圈10中,如图9所示,带状部件1以切除圆周的一部分的C字状形成,在带状部件1的两端部分别焊接有用于让螺栓4插通的卡止部件2、3。此处,通常情况下,将卡止部件2、3与带状部件1焊接在一起,以使带状部件1的两端1a、1a与卡止部件2、3的各端2a、3a一致。采用这种结构,如图11所示,即使通过螺栓4和螺母5锁紧带状部件1直至带状部件1的两端1a、1a或卡止部件2、3的各端2a、3a抵接,在带状部件1的两端1a、1a或各端2a、3a之间依然会物理性地存在不连续部分8。
因此,当超过上述的压力作用内压时,由作用于顶盖7上的内压产生的应力会集中于不连续部分8,从而发生将不连续部分8推开的现象。其结果是,如图11所示,在与不连续部分8对应的顶盖7的部分,将出现顶盖7在鼓包状态下塑性变形的皱折,即塑性变形部9,从而使金属桶出现内压泄漏。
这样,在以往的开口式金属桶中,存在难以超过以往值而提高耐内压性能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申请人以提高金属桶长途运输带来的长时间振动的耐振动性为目的,提出了在底板或顶盖上沿着其整个周向或周向的一部分以槽状形成振动吸收用成形部的耐振动钢制金属桶的方案(日本特开2005-47513号公报)。但是,该金属桶的目的在于以上述方式提高耐振动性能,如上所述,在金属桶的整个周向上形成上述槽状的成形部,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耐内压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金属桶用顶盖及安装有该金属桶用顶盖的金属桶,该金属用顶盖与以往相比,可提高在利用紧固夹具紧固桶躯体与顶盖的状态下的金属桶的耐内压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式构成。
即,本发明第一种形式中的金属桶用顶盖为相当于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要求有耐内压性能的开口式金属桶的桶躯体上的盖,且为在安装状态下通过金属桶用紧固圈与上述桶躯体紧固的顶盖,其特征在于,
具有变形诱发部,该变形诱发部沿着上述顶盖的直径方向在起始端到终端之间以筋状膨起延伸并形成在上述顶盖的周方向上的多个所期望部位,在该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有意在该顶盖的上述所期望部位诱发变形,
上述变形诱发部的上述起始端是从形成于上述顶盖的周围的凸缘部沿着上述直径方向留出防止顶盖损伤距离的位置,上述防止顶盖损伤距离是防止在被密闭的该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该顶盖从上述凸缘部的隆起部位膨胀而损伤的距离,
也可以是,上述变形诱发部的上述终端为该顶盖的中央部。
上述顶盖具有皱折去除部,该皱折去除部具有与上述凸缘部邻接以在该顶盖的周缘部的全周上与上述凸缘部一体形成的槽部和与上述槽部一体形成且形成包含上述中央部的中央区域的平坦部,
上述变形诱发部的上述起始端在上述直径方向上位于上述槽部的中央部分,上述终端位于比上述槽部与上述平坦部的交点稍靠顶盖中心侧的位置。
也可以是,上述变形诱发部相对于上述平坦部以1~10mm膨起。
也可以是,上述顶盖除上述凸缘部以外是平坦的,上述变形诱发部相对于上述中央部以1~10mm膨起。
上述变形诱发部形成于上述周方向上的2个部位以上。
另外,涉及本发明第二种形式的金属桶为顶盖相对于桶躯体能够拆装并要求有耐内压性能的开口式金属桶,其特征在于,上述顶盖为上述第一种形式的金属桶用顶盖。
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第二种形式中,紧固上述桶躯体和上述顶盖的金属桶用紧固圈具有:
带状部件,其形成为切除了该带状部件圆周的一部位的不连续圆形状,用于紧固上述顶盖和上述桶躯体;
第一安装部件,其为将紧固上述带状部件的紧固用部件保持在上述带状部件上的部件,从上述带状部件的一端部的一端面沿着上述带状部件的周方向,留出露出上述带状部件的重叠区域并固定在上述带状部件上;
第二安装部件,其为与上述第一安装部件配合以将上述紧固用部件保持在上述带状部件上的部件,从上述带状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另一端面沿着上述周方向突出并固定在上述带状部件上,通过上述紧固动作覆盖上述带状部件的上述重叠区域。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本发明第一种形式中的金属桶用顶盖和第二种形式中的金属桶,不管是形成有皱折去除部的顶盖还是平板状的顶盖,均具有在内压上升状态下有意在顶盖的周方向的多个所期望部位产生变形的变形诱发部。因此,在安装了顶盖的开口式金属桶的内压上升时,能够避免作用于顶盖的应力如以往那样集中在与上述金属桶用紧固圈上的上述不连续部分对应的一个部位,而是向多个变形诱发部分散上述应力。其结果是,即使因内压使顶盖变形,也能减少各个变形部位的变形量,从而延缓变形达到产生内压泄漏程度的变形量。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该开口式金属桶的耐内压性能。
另外,根据上述第一种形式中的金属桶用顶盖和第二种形式中的金属桶,如上所述,由于在所期望部位预先形成变形诱发部,因此可预先控制伴随内压上升的应力集中部位即变形部位。因此,变形就可避开顶盖结构上的较弱部分例如接头区域。另外,在将金属桶用紧固圈的上述不连续部分的位置配置在长期固定位置时,能够避开该位置产生变形。另一方面,即使上述不连续部分的位置与变形诱发部的位置一致,由于如上所述形成了多个变形诱发部,因此可减少变形部位的变形量。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该开口式金属桶的耐内压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金属桶用顶盖的放大剖面图。
图2为表示设置在图1所示的金属桶用顶盖的变形诱发部的立体图。
图3A为表示变形诱发部在图1所示顶盖上的形成部位的一例的顶盖的俯视图。
图3B为表示变形诱发部在图1所示顶盖上的形成部位的另一例的顶盖的俯视图。
图3C为与图1所示的顶盖不同的顶盖的俯视图,且是表示变形诱发部的变形例的图。
图4为安装有图1所示的金属桶用顶盖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金属桶的侧面图。
图5为图4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6为表示在无皱折去除部的顶盖上形成变形诱发部的一例的顶盖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在图6所示的顶盖上形成的变形诱发部的立体图。
图8A为表示可使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金属桶的改进型紧固圈的结构图。
图8B为用于说明图8A所示的改进型紧固圈的动作的图。
图9为表示以往的螺栓式紧固圈的立体图。
图10表示将图9所示的以往的螺栓式紧固圈安装于金属桶上的状态的图。
图11为表示在装有以往的螺栓式紧固圈的金属桶中作用内压而在顶盖上产生塑性变形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0...金属桶 110、110-1...顶盖 110a...直径方向
110b...周方向 111...皱折去除部 112...槽部
112c...中央区域侧的侧面 113...平坦部 114...凸缘部
115...中央区域 117、117-1...变形诱发部
117a...起始端 117b...终端 118...交点(口金)
119...接口 120...桶躯体
200...改进型紧固圈 210...带状部件 221、222...卡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即金属桶用顶盖以及具有该金属桶用顶盖的金属桶进行说明。另外,在各个图中,同一或同样的构成部分用相同的符号表示。另外,在各个图中,存在对说明部位进行放大图示的情况,因此,存在与各个构成部分的实际尺寸关系不一致的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金属桶用顶盖110作为盖安装在相对于桶躯体120能够拆装的开口式金属桶100上,在安装的状态下通过上述以往的金属桶用紧固圈10与桶躯体120紧固。此处,开口式金属桶100通过在桶躯体120与顶盖110之间的卡合部分设置衬垫116(图1),可用作耐内压用的开口式金属桶,在本实施形态中,以内容量200升的钢制金属桶为例。不言而喻,容量并不局限于200升。
另外,如图5所示,与以往的顶盖7一样,在金属桶用顶盖110上形成皱折去除部111。金属桶用顶盖110是用钢制成的圆板经冲压加工制成的,皱折去除部111用来防止在上述冲压加工时在顶盖110中产生皱折。
这种皱折去除部111具有槽部112和平坦部113。槽部112与在金属桶用顶盖110的周围形成的凸缘部114邻接并在顶盖110的周缘部沿整个圆周与凸缘部114一体形成。另外,为使图示更加清楚明白,在图5中比实际放大地显示了槽部112。平坦部113与槽部112一体形成,其是形成金属桶用顶盖110的中央区域115(图1)的部分。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平坦部113由平坦面形成,但是,当然也可不采用平坦面。
如图1所示,金属桶用顶盖110还具有作为本实施方式一个特征的构成部分的变形诱发部117。如图3A~图3C、图2、图1、图6及图7所示,变形诱发部117沿着顶盖110的直径方向110a,在起始端117a到终端117b之间以筋状呈山形膨起延伸,并形成在顶盖110的周方向110b上的多个所期望部位,在该金属桶100的内压上升状态下,相对于顶盖110的上述所期望部位有意地诱使顶盖110发生变形。作为变形诱发部117的外形,例如可以是沿纵向切开橄榄球的半椭圆球那样的形状。另外,图3A~图3C、图2及图1等以示意图的形式表示了变形诱发部117,与实际的形状和大小并不相同。
另外,变形诱发部117仅形成于顶盖110上,并没有形成在与顶盖110相对配置的金属桶100的底板上。
对于变形诱发部117的形成开始位置即上述始端117a,不拘泥于实施形态用上位概念进行说明。即,变形诱发部117的起始端117a与从形成于顶盖周围的凸缘部114沿着顶盖110的直径方向110a留出防止顶盖损伤距离110c的位置相对应。此处,防止顶盖损伤距离110c为用于防止在被密闭的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该顶盖沿着金属桶的轴向100a从凸缘部114的隆起部位114a开始膨胀、即隆起部位114a变形以致顶盖110损伤的距离。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止顶盖损伤距离110c为距离隆起部位114a约10mm的距离。换句话说,在上述直径方向110a上,距离隆起部位114a约10mm的位置与上述始端117a相对应。
另外,对于变形诱发部117的形成结束位置即上述终端117b以上位概念进行说明,则与顶盖的中央部115a(图3C)中的位置相对应。此处,中央部115a是指从上述中央区域115除去顶盖中心115b的范围,其为大体与中央区域115对应的范围。这样,由于终端117b并不位于顶盖中心115b,因此,例如在沿着顶盖的直径方向形成变形诱发部117的情况下,如图3C所示,至少会被顶盖中心115b中途切断,即形成2个变形诱发部117。
但在本实施方式即形成皱折去除部111的顶盖110中,由于下面说明的原因,规定了上述起始端117a和终端117b的位置。
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形诱发部117进行具体说明。
此处,该金属桶100的耐内压性能固然与将金属桶用顶盖110与桶躯体120紧固的金属桶用紧固圈10的螺栓4、螺母5的紧固量有关,但由反复失败的申请人的实验表明,即使将上述紧固量设定在以往值以上,仍会受到要形成变形诱发部117的位置和高度h很大影响。因此,下面说明的变形诱发部117的形成位置和高度h是根据上述实验获得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诱发部117在顶盖110的直径方向110a上,从槽部112的中央部分112a开始形成。此处,槽部112的中央部分112a从字面理解,当然是指在槽部112的直径方向110a的中央位置,但它不仅仅指中央位置,而是意味着如图所示,含有上述中央位置的一定区域。此处,一定区域是指构成槽部112的两个侧面112b、112c所夹持的区域。而且,在一个实施例中,中央部分112a即上述一定区域约为23mm。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中央部分112a开始形成的变形诱发部117沿直径方向110a延伸,稍稍超过槽部112与平坦部113的交点118即中止。即,在本实施方式即形成皱折去除部111的顶盖110中,终端117b相当于从交点118稍靠顶盖中心侧的位置。另外,若详细说明上述交点118,上述交点118可以说是上述两个侧面112b、112c内、位于上述中央区域115侧的中央区域侧的侧面112c与上述平坦部113的交点。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提高耐内压性能作出很大贡献的因素是包含上述交点118形成变形诱发部117。针对这一点,本申请人在形成有皱折去除部111的顶盖中,使用仅在槽部112形成变形诱发部的顶盖和仅在平坦部113形成变形诱发部的顶盖进行了耐内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与含有交点118的变形诱发部117相比,两者均未获得提高了耐内压性能的有意义的结果。
这样,虽然在变形诱发部117中有必要包含交点118,但出于顶盖110外观上的考虑,变形诱发部117的长度和宽度应保持在所需最小限度。另一方面,由于如上所述,限定了变形诱发部117的起始端117a,因此,变形诱发部117的终端117b的位置最好在交点118的正后方。作为一个实施例,距离交点118约1mm至几mm左右的顶盖中心侧的位置即为终端117b的位置。
这样形成的变形诱发部117在直径方向110a上的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约为1~2cm,周方向110b上的宽度尺寸在上述实施例中,约为3~7mm。另外,各个尺寸为在顶盖110的外表面的变形诱发部117的大小。
并且,变形诱发部117在金属桶100的轴向100a上,相对于平坦部113以高度h隆起。如上所述,高度h的值是对该金属桶100的耐内压性能有很大影响的因素,微小的值不能提高耐内压性能,而大于一定值之后耐内压性能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其结果表明,高度h为1~10mm,在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约为3~5mm左右。此处,高度h的上述1mm的值相当于用于相对于中央区域侧的侧面112c形成具有提高耐内压性能效果的变形诱发部117的最低要求尺寸,上述10mm的值是基于超过该值后变形诱发部117相对于顶盖110的加工性恶化来设定的。
具有上述结构的变形诱发部117在周方向110b上按下面所述的位置和数量形成于顶盖110上。即,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顶盖110上设有注入口119a和换气口119b(两者统称为“接口119”)。另外,如上所述,当金属桶100的内压上升时,在与安装于顶盖110和桶躯体120上的上述金属桶用紧固圈10中的带状部件1的两端1a、1a或卡止部件2、3的各端2a、3a之间存在的不连续部分8对应的顶盖110的区域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顶盖110的周方向110b上的不连续部分8的位置会成为问题,一般上述位置是无法指定的,故无法确定位置。另外,如上所述,变形诱发部117从顶盖110的整体来看是在很微小的区域实施极小的变形,不会影响顶盖110的外观。虽说如此,顶盖110的外观也是需要考虑的。
根据以上观点,从实用性来考虑,最好如图3A及图3B所示,在除了接口119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变形诱发部117沿周方向110b分散布置在3或4处。另外,从提高耐内压性能的观点考虑,由于内压作用的区域的集中会降低性能,因此,如图所示,变形诱发部117可沿周方向110b等间隔配置。另外,设置在一处,可能会出现上述不连续部分8与变形诱发部117一致的情况,应该避免。而设置在5处以上,则外观不良,同时,在提高耐内压性能方面也不能发挥显著效果。
另一方面,如图3C所示,也存在没有接口119的顶盖。在这种顶盖中,变形诱发部117可设置2处以上。因此,变形诱发部117的数量为2个以上,优选2~4个。
这样,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顶盖110,可避开顶盖110上结构较弱的部分(例如,接口119的区域)产生变形。即,由于变形诱发部117可在所期望部位预先形成,因此可预先控制内压上升产生的应力集中部位、即变形部位。
如上所述,按以上说明形成有变形诱发部117的顶盖110作为盖配置在桶躯体120上,并和以往一样固定有金属桶用紧固圈10。然后,通过金属桶用紧固圈10的螺栓4、螺母5的紧固动作,紧固顶盖110与桶躯体120,使金属桶100起到耐内压用的金属桶的作用。
即使紧固了顶盖110的金属桶100的内压上升并超过作为规定值的例如100Pa时,通过本实施方式中的顶盖110,内压也不会集中于与上述不连续部分8对应的顶盖110上的区域,而是分散作用于形成于多个部位的变形诱发部117。因此,即使顶盖110因内压变形时,也能减少各个变形部位的变形量,从而延缓达到产生内压泄漏程度的变形量的变形。因此,顶盖110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本实施方式的开口式金属桶100的耐内压性能。
根据本申请人的实验,通过使用形成有上述变形诱发部117的顶盖110,即使在最严酷的条件(即,变形诱发部117与上述不连续部分8一致的条件下),也通过了UN规格中液体危险物用开口式金属桶的水压试验值100kPa,从而确定耐内压性能可比以往提高约30%~50%。
另外,如上所述,变形诱发部117是在顶盖110非常微小的区域中实施极小的变形,因此,只要在通过冲压加工成形制作的顶盖110的加工模具中安装形成变形诱发部117用的部件即可形成。因此,仍可以按原样执行以往的金属桶生产工艺,故不存在成本增加及生产时间增加等问题。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变形诱发部117是在顶盖110非常微小的区域中实施极小的变形,因此,在外观上与以往的顶盖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异。因此,在外观上不产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实现耐内压性能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形成有皱折去除部111的顶盖110为例。另一方面,也存在如图6及图7所示未形成皱折去除部111的所谓平顶的顶盖110-1。和上述变形诱发部117一样,这种顶盖110-1上也可形成沿着顶盖110-1的直径方向110a存在于起始端117a至终端117b之间的变形诱发部117-1,从而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时相同的效果。
此处,变形诱发部117-1的起始端117a和终端117b的位置可以是上述上位概念的位置,也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限定位置。另外,在图6及图7中图示了限定了位置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另外,本申请人对以往的金属桶用紧固圈10进行了改进,开发了图8A及图8B所示的改进型紧固圈200。在该改进型紧固圈200中,对与卡止部件2、3对应的卡止部件221、222安装到与带状部件1对应的带状部件210端部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从而能够防止上述不连续部分8的产生。即,如图8A所示,对于卡止部件221,为了形成与带状部件210重叠的区域214,卡止部件221沿着带状部件210的周方向离开带状部件210的一端面212a并将卡止部件221固定在带状部件210上。另一方面,对于卡止部件222而言,沿着带状部件210的周方向使卡止部件222从带状部件210的另一端面213a突出并将卡止部件222固定在外侧。在这种结构的改进型紧固圈200中,当通过螺栓、螺母锁紧带状部件210后,如图8B所示,卡止部件222与重叠区域214重叠配置。因此,即使在带状部件210的两端面之间以及卡止部件221、222的两端面之间存在缝隙,对于紧固圈200整体来说,通过上述重叠,不存在不连续部分。
因此,通过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金属桶中使用上述改进型紧固圈200代替以往的金属桶用紧固圈10,顶盖110、110-1不会发生因不连续部分8造成的变形,因此,与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金属桶的耐内压性能。
另外,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作为紧固圈10,200中的紧固用部件,虽然采用了螺栓4,螺母5,但是,不应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能够紧固带状部件1,210的方式。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安装在开口式金属桶的桶躯体上的顶盖以及安装有该顶盖的金属桶。
Claims (5)
1.一种金属桶用顶盖,其为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要求有耐内压性能的开口式金属桶(100)的桶躯体(120)上的盖,且为在安装状态下通过金属桶用紧固圈与所述桶躯体紧固的顶盖(110),
所述金属桶用顶盖的特征在于,
具有变形诱发部(117),该变形诱发部沿着所述顶盖的直径方向(110a)在起始端(117a)到终端(117b)之间以筋状膨起延伸并形成在所述顶盖的周方向(110b)上的多个所期望部位,在该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有意在该顶盖的所述所期望部位诱发变形,
所述变形诱发部的所述起始端是从形成于所述顶盖的周围的凸缘部(114)沿着所述直径方向留出防止顶盖损伤距离(110c)的位置,所述防止顶盖损伤距离是防止在被密闭的该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该顶盖从所述凸缘部的隆起部位(114a)膨胀而损伤的距离,
所述顶盖具有皱折去除部(111),该皱折去除部具有与所述凸缘部邻接以在该顶盖的周缘部的全周上与所述凸缘部一体形成的槽部(112)和与所述槽部一体形成且形成包含所述顶盖的中央部的中央区域(115)的平坦部(113),
所述变形诱发部的所述起始端在所述直径方向上位于所述槽部的中央部分,所述终端位于比所述槽部与所述平坦部的交点(118)稍靠顶盖中心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桶用顶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诱发部相对于所述平坦部以1~10mm膨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属桶用顶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诱发部形成于所述周方向上的2个部位以上。
4.一种金属桶,其为顶盖(110)相对于桶躯体(120)能够拆装并要求有耐内压性能的开口式金属桶,
所述金属桶的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为能够拆装地安装于要求有耐内压性能的开口式金属桶(100)的桶躯体(120)上的盖,且为在安装状态下通过金属桶用紧固圈与所述桶躯体紧固的顶盖(110),
所述顶盖具有变形诱发部(117),该变形诱发部沿着所述顶盖的直径方向(110a)在起始端(117a)到终端(117b)之间以筋状膨起延伸并形成在所述顶盖的周方向(110b)上的多个所期望部位,在该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有意在该顶盖的所述所期望部位诱发变形,
所述变形诱发部的所述起始端是从形成于所述顶盖的周围的凸缘部(114)沿着所述直径方向留出防止顶盖损伤距离(110c)的位置,所述防止顶盖损伤距离是防止在被密闭的该金属桶的内压上升状态下该顶盖从所述凸缘部的隆起部位(114a)膨胀而损伤的距离,
所述顶盖具有皱折去除部(111),该皱折去除部具有与所述凸缘部邻接以在该顶盖的周缘部的全周上与所述凸缘部一体形成的槽部(112)和与所述槽部一体形成且形成包含所述顶盖的中央部的中央区域(115)的平坦部(113),
所述变形诱发部的所述起始端在所述直径方向上位于所述槽部的中央部分,所述终端位于比所述槽部与所述平坦部的交点(118)稍靠顶盖中心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金属桶,其特征在于,
紧固所述桶躯体和所述顶盖的金属桶用紧固圈具有:
带状部件(210),其形成为切除了该带状部件圆周的一部位的不连续圆形状,用于紧固所述顶盖和所述桶躯体;
第一安装部件(221),其为将紧固所述带状部件的紧固用部件保持在所述带状部件上的部件,从所述带状部件的一端部的一端面(212a)沿着所述带状部件的周方向,留出露出所述带状部件的重叠区域(114)并固定在所述带状部件上;
第二安装部件(222),其为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配合以将所述紧固用部件保持在所述带状部件上的部件,从所述带状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另一端面(213a)沿着所述周方向突出并固定在所述带状部件上,通过所述紧固动作覆盖所述带状部件的所述重叠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15047A JP4825881B2 (ja) | 2009-01-27 | 2009-01-27 | ドラム缶用天板及びドラム缶 |
JP2009-015047 | 2009-01-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6518A CN101786518A (zh) | 2010-07-28 |
CN101786518B true CN101786518B (zh) | 2013-10-16 |
Family
ID=42529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166965 Active CN101786518B (zh) | 2009-01-27 | 2009-05-25 | 金属桶用顶盖及金属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825881B2 (zh) |
CN (1) | CN10178651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346503B1 (ko) * | 2013-07-05 | 2013-12-31 | 백영문 | 내충격성이 강화된 드럼통의 제조방법 |
JP7426905B2 (ja) * | 2020-06-11 | 2024-02-02 | Jfeコンテイナー株式会社 | ドラム缶用締め輪及びドラム缶 |
CN114132627B (zh) * | 2021-11-26 | 2024-03-15 | 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密封储藏容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97687A1 (fr) * | 1991-02-01 | 1992-08-05 | Institut Français du Pétrole |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structure légère par expansion d'un réservoir métallique dans un tube ondulé armé |
CN101029705A (zh) * | 2006-01-27 | 2007-09-05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蓄气筒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37359A (en) * | 1987-07-31 | 1989-02-08 | Tsukikou Kk | Safe open drum |
JP2598307Y2 (ja) * | 1992-12-28 | 1999-08-09 | 藤沢産業株式会社 | ドラム缶バンド |
JPH09254973A (ja) * | 1996-03-27 | 1997-09-30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簡易開口缶蓋 |
JPH1045158A (ja) * | 1996-04-03 | 1998-02-17 | Toho Sheet & Frame Co Ltd | オープン型ドラム缶 |
JP4666327B2 (ja) * | 2001-02-21 | 2011-04-06 | 大和製罐株式会社 | 缶蓋 |
JP2004299747A (ja) * | 2003-03-31 | 2004-10-28 |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 キャップ及びボトル |
-
2009
- 2009-01-27 JP JP2009015047A patent/JP4825881B2/ja active Active
- 2009-05-25 CN CN 200910166965 patent/CN1017865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97687A1 (fr) * | 1991-02-01 | 1992-08-05 | Institut Français du Pétrole |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une structure légère par expansion d'un réservoir métallique dans un tube ondulé armé |
CN101029705A (zh) * | 2006-01-27 | 2007-09-05 | 美克司株式会社 | 蓄气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6518A (zh) | 2010-07-28 |
JP4825881B2 (ja) | 2011-11-30 |
JP2010173650A (ja) | 2010-08-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6518B (zh) | 金属桶用顶盖及金属桶 | |
US7427000B2 (en) | Compressed gas tank for a motor vehicle | |
CN108000076B (zh) | 塔筒段的制造方法、塔筒段、塔筒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102027271B (zh) | 带有焊道限压单元的多层静态垫片 | |
JP2005279778A (ja) | 肉厚の構成部材と肉薄の構成部材との間の溶接結合部ならびに内燃機関に用いられる燃料高圧ポンプ | |
CN105612087A (zh) | 冲撞盒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70099676A (ko) | 토션빔 액슬용 트레일링 암의 제조방법 | |
JP2007246085A (ja) | フレキシブルに圧延された金属薄板から成るストラットチューブ | |
EP2288831B1 (de) | Flachdichtung | |
JP5072971B2 (ja) | 角形状缶 | |
JP2005226806A (ja) | シリンダヘッドガスケット | |
CN204399820U (zh) | 内浮顶结构 | |
KR20010067431A (ko) | 방현재 | |
US20090151661A1 (en) | Cylinder head and head gasket | |
CN204354719U (zh) | 设外垫风孔外张的热成形车轮 | |
KR20130132869A (ko) | 특히 혼합기 압축식 불꽃 점화 내연기관용 관형 축압기 | |
CN204354715U (zh) | 轮辐变薄式热成形车轮 | |
KR100448742B1 (ko) | 연료탱크의 배플결합구조 | |
JP2012007535A (ja) | ダンパー機能を備えた燃料デリバリパイプ | |
CN215654367U (zh) | 一种具有更好配合度的过滤结构 | |
KR100755026B1 (ko) | 가스용기 몸체의 제조방법 | |
CN100557293C (zh) | 压力容器用特种密封圈 | |
CN204535198U (zh) |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热泵热水器 | |
CN216113329U (zh) | 一种薄壁盒状金属零件的底部强化结构 | |
CN114771847B (zh) | 一种油箱中心人字筋及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