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0863A - 多连式绕线轴 - Google Patents

多连式绕线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0863A
CN101770863A CN200910180178A CN200910180178A CN101770863A CN 101770863 A CN101770863 A CN 101770863A CN 200910180178 A CN200910180178 A CN 200910180178A CN 200910180178 A CN200910180178 A CN 200910180178A CN 101770863 A CN101770863 A CN 1017708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cutting apart
spool
connection type
met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80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目黑文仁
中塚智巳
佐藤诚二
中野武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d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708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08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卷线的绕线轴,其可以降低对于绕线轴的卷线工作时间或对于电子部件的安装工作时间,并且可以将多个线圈分别安装在任意位置。在多连式绕线轴(100)中,多个可彼此分离的,且分别具有卷线部(12)的分割绕线轴(10)(10a、10b、10c、10d)沿卷轴方向(Z轴方向)进行连接,并且分割绕线轴(10)之间相对于卷轴方向的旋转角度是可变的。此外,通过使邻接的一个分割绕线轴(10)和另一个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发生变化,该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和该另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之间的卷线长度L可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多连式绕线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连式绕线轴。
背景技术
已知分别安装多个线圈来进行使用的各种电子部件。作为实例,可以列举出光学拾波器(pick-up)或电动机的驱动线圈。
在现有技术中,在获得多个线圈时,主要采用了在数量与绕线轴相同的卡盘夹具上逐个安装绕线轴,并通过卷线机来分别卷绕金属线的方式。
另一方面,与沿卷轴方向连接多个绕线轴的多连式绕线轴相关的各种发明也为人周知。
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发明:将一分为二的磁芯作为绕线轴,预先分别卷绕金属线,并将它们180度对置连接,从而形成一条长条形的磁芯。
此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下述多关节绕线轴的发明:在将通过柔性部件或铰链连接的多个绕线轴配置在一条直线上的状态下,卷绕金属线,在将绕线轴之间弯曲90度或180度之后进行安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88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5-820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28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实开昭58-1316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发明是在短尺寸的绕线轴上卷绕金属线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体来得到长尺寸的绕线轴的发明,而不是将多个线圈分别安装在任意位置来进行使用的发明。此外,上述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发明是与多关节绕线轴相关的发明,由于绕线轴之间彼此并没有分离,所以无法将卷成的线圈安装在电子部件的任意位置。
因此,如上所述,在将多个线圈安装在电子部件的任意位置时,对各个绕线轴分别卷绕金属线来制作线圈,并将从各线圈延伸出的金属线端部分别单独扎绕在电子部件上来实现安装。
因此,在制作线圈时,包括相对于卡盘夹具进行绕线轴的安装和拆除的卷线工作时间(tact)非常大,在对电子部件进行线圈安装时,连接各线圈的金属线端部的扎绕安装工作时间也非常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卷线的绕线轴,其可以降低针对绕线轴的卷绕工作时间或针对电子部件的安装工作时间,并且可以将多个线圈分别安装在任意位置。
在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中,多个可彼此分离的,且分别具有卷线部的分割绕线轴沿着卷轴方向进行连接,并且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相对于所述卷轴方向的旋转角度是可变的。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通过卷线机对沿卷轴方向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分割绕线轴所构成的多连式绕线轴,一体地卷绕金属线,因此,可以降低每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的卷线工作时间。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可以通过金属线电气串联多个分割绕线轴来构成一系列的线圈部件。因此,对电子部件安装线圈部件时应该扎绕的金属线端部的数量仅为与一系列线圈部件的两端对应的端部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安装工作时间。
此外,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可以在改变邻接的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旋转角度的状态下彼此连接。因此,通过在改变旋转角度而彼此连接的多连式绕线轴上卷绕金属线,可以无需改变各分割绕线轴的卷绕开始位置和卷绕结束位置,而使分割绕线轴之间的卷线长度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根据电子部件上的绕线轴(分割绕线轴)的安装间隔而预先调整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旋转角度并使彼此连接的方式,可以得到可以安装在各种电子部件上的线圈部件共同的多连式绕线轴。
此外,作为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中,上述分割绕线轴可包括在与上述卷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
此外,作为更加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中,上述分割绕线轴可包括突起部,该突起部用于与其他分割绕线轴连接并沿所述卷轴方向突出而形成。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结构要素无需每个均是独立的存在,可以是多个结构要素形成为一个部件、或一个结构要素由多个部件形成、或某个结构要素是其他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某个结构要素的一部分和其他结构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等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可以降低针对各个绕线轴的卷线工作时间,将在该绕线轴上卷绕金属线而获得的多个线圈安装在电子部件的任意位置上,并且可以降低对于电子部件的安装工作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例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变更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旋转角度的多连式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3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割绕线轴的后视立体图,图3b是其前视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一例安装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的电子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的立体图;
图7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的立体图;以及
图8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所有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元件标注了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对其的说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所示,规定了以卷轴方向为Z轴方向的正交三轴(X,Y,Z)来进行说明。但是,这是为了便于简单说明结构元件的相对关系所作的规定,并非限定实施本发明的产品在制造时或使用时的方向。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的概要。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是由100沿卷轴方向(Z轴方向)连接的,多个彼此可分离的,且分别具有卷线部12的分割绕线轴10(10a,10b,10,10d)所构成,同时,相对于卷轴方向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是可变的。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进行详细说明。
多连式绕线轴100是被以Z轴为旋转轴AX的卡盘夹具210所旋转驱动、并通过卷线机的卷线嘴(未示出)而卷绕有金属线130(参照图4、图5)的部件。
多连式绕线轴100沿卷轴方向一体连接有多个分割绕线轴10(10a,10b,10c,10d)。所连接的分割绕线轴10的个数并没有具体限定。多个分割绕线轴10彼此可以是相同形状,也可以是不同形状。
在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沿Z轴方向连接、形成为彼此形状相同的四个分割绕线轴10的多连式绕线轴100。
分割绕线轴10的材料并没有具体限定,作为一个实例,可以使用磁性材料或树脂等的成型材料,或者树脂等的成型材料中混合有磁性粉末的混合材料。
此外,分割绕线轴10包括卷线部12以及设置在其卷轴方向两端的凸缘部21、22。
卷线部12是卷绕金属线130的长度区域,沿卷轴方向(Z轴方向)延伸。凸缘部21、22是卷线部12沿X-Y方向扩径而形成的法兰部,其用于防止被卷绕的金属线130发生卷绕松弛。此外,在分割绕线轴10彼此连接时,凸缘部21、22与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凸缘部22、21彼此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卷线部12、凸缘部21、22的XY平面(横截面)形状均为圆角正方形。
如图3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分割绕线轴10(10b~10d)具有用于与其他分割绕线轴10(10a~10c)连接、沿卷轴方向(Z轴方向)突出形成的突起部16(161~1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从一侧的凸缘部22突出、以正方形格状分开配置的四个柱状的突起部16。
此外,从另一侧的凸缘部21到卷线部12(参照图1、图2)的内部,穿设有用于与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突起部16相嵌合的凹部18。
本实施方式的凹部18形成为具有与四个突起部16分别相嵌合的四个边角部19(191~194)的,大致为矩形的凹状。
更具体,本实施方式的突起部16是相同尺寸的圆柱状,边角部19与突起部16相对应地形成为弯曲形状。
此外,通过使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突起部16分别与边角部19相嵌合,分割绕线轴10之间以预定的旋转角度相连接,且在下述卷绕工序中彼此相对于Z轴不可旋转。
因此,在通过卡盘夹具210使多连式绕线轴100绕旋转轴AX旋转而将金属线130卷绕在卷线部12上的时候,不会由于卡盘夹具210的卷绕转矩或金属线130卷绕得太紧等而导致各个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
此外,分割绕线轴10的突起部161~164被配置为正方形格状,因此,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以按90度的整数倍发生变化,进而嵌合起突起部16和边角部19。
这里,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是指相对于卷轴方向(Z轴方向)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扭转角。
即,本实施方式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以有多种选择。具体地,比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有四种选择,即,至少可以有三种以上的选择。
此外,所连接的多个分割绕线轴10中至少位于一侧端部位置的分割绕线轴10包括用于安装以卷轴方向为旋转轴AX方向的卡盘夹具210的安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绕线轴10a的凹部18兼用为安装部。即、本实施方式的卡盘夹具210相对于旋转轴AX正交的截面(横截面)的形状大致为矩形,从而以与凹部18彼此相嵌合的方式进行嵌合。此外,分割绕线轴10a上的凹部18起到用于安装卡盘夹具210的安装部的功能,分割绕线轴10b~10d上的凹部18起到嵌合分割绕线轴10a~10c的突起部16的连接部的功能。由此,在形成为相同形状的分割绕线轴10a~10d彼此连接来构成多连式绕线轴100的同时,可以通过卡盘夹具210使多连式绕线轴100进行轴旋转,从而抑制了部件数量。
本实施方式的分割绕线轴10包括沿卷轴方向贯穿卷线部12的中心的通孔17。通孔17在分割绕线轴10进行连接以构成多连式绕线轴100的状态下连通。该通孔17中可以插入卡盘夹具210的前端部或输送夹具等的各种夹具。
此外,如后所述,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连接状态或卡盘夹具210相对于多连式绕线轴100的安装状态可以进行多种变更。
在连接多个分割绕线轴10而形成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中,从卷轴方向的一侧(底端侧)到另一侧(前端侧),对各个分割绕线轴10的卷线部12连续卷绕一条金属线13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连式绕线轴100或卡盘夹具210的底端侧是指图1、图2所示Z轴坐标较小的一侧,而前端侧是指Z轴坐标较大的一侧。
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可以无需将多个分割绕线轴10单独在卡盘夹具210上进行安装、拆除,而只需将这多个分割绕线轴10一同安装在卡盘夹具210上并卷绕金属线130即可。因此,可以降低对每个分割绕线轴10的卷线工作时间。
分割绕线轴10包括在与卷轴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14(141、142、143)。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端子部141~143从大致为矩形的凸缘部22的一边向外突出排列,且与凸缘22处于同一面内。
因此,通过调整邻接相连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以使沿卷轴方向排列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呈如图1所示的统一状态或如图2所示的不统一状态。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中,通过使邻接的一个分割绕线轴10与另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旋转角度发生变化,该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和该另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之间的卷线长度发生变化。
下面,对在图1、图2分别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上卷绕金属线130(参照图4、图5)的状态进行说明。
多连式绕线轴100是采用卡盘夹具210如图所示地绕Z轴使其沿右旋方向进行旋转的部件。此外,通过在空间中静置的卷线机的卷线嘴从分割绕线轴10a开始依次在分割绕线轴10b、分割绕线轴10c、分割绕线轴10d上卷绕金属线130。由此,从卷线嘴供给的金属线130在相对于多连式绕线轴100沿左旋方向卷绕的同时在+Z方向上行进。在图1、图2中,通过粗箭头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线130的行进方向。
此外,以端子部141为卷绕开始、以端子部143为卷绕结束来对各个分割绕线轴10卷绕金属线130。即,在对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a)所包括的端子部141仅扎绕规定圈数(M1次)金属线130之后,对该分割绕线轴10的卷线部12卷绕金属线130至规定的卷绕次数(N次)。之后,对端子部143仅扎绕规定圈数(M2次)金属线130并进行临时固定。由此,例如在横跨分割绕线轴10a的凸缘部22和分割绕线轴10b的凸缘部21而将金属线130卷绕在分割绕线轴10b上时,可以防止分割绕线轴10a上的卷绕松弛。
接着,卷线嘴使金属线130沿右旋方向或左旋方向行进至在+Z方向上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b)的端子部141。并且,对该端子部141仅扎绕规定圈数(M1次)金属线130之后,重复与上述相同的卷绕。
在从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3到另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1围绕金属线130时,可以利用设置在端子部141和端子部143之间的端子部142来引导金属线130。
如上所述,可以不必重复卡盘夹具210的安装、拆除,而通过一系列的卷绕工序来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的分割绕线轴10的卷线部12卷绕金属线130。
这里,在图1所示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中,所有的分割绕线轴10a~10d中的端子部141~143的突出方向均彼此一致。即,图1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中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为零。
在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的情况下,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被规定为从位于底端侧的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到与其前端侧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绕卷轴(Z轴)的角度。
在该多连式绕线轴100的情况下,卷线长度L(参照图4)在所有分割绕线轴之间是相同的,该卷线长度L为底端侧的分割绕线轴10(分割绕线轴10a~10c)的卷绕结束位置(端子部143)和与其前端侧邻接的下一个分割绕线轴10(分割绕线轴10b~10d)的卷绕开始位置(端子部141)之间的卷线长度。
另一方面,在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的情况下,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不是固定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卷线长度L根据部位而不同。
具体地,在图2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中,分割绕线轴10a和分割绕线轴10b之间以及分割绕线轴10c和分割绕线轴10d之间的旋转角度均为绕Z轴-90度。据此,分割绕线轴10b和分割绕线轴10c之间的旋转角度为绕Z轴±180度。
因此,将从一个分割绕线轴10的卷绕结束位置(端子部143)开始到与其前端部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卷绕开始位置(端子部141)为止的卷线长度L进行比较,具有以下关系。
从分割绕线轴10b到分割绕线轴10c的卷线长度L(绕线长度Lbc)>从分割绕线轴10a到分割绕线轴10b的卷线长度L(Lab)=从分割绕线轴10c到分割绕线轴10d的卷线长度(绕线长度Lcd)。
此外,卷线长度Lbc与卷线长度Lab或卷线长度Lcd相比,仅长了卷线部12的一条边的长度部分。
与图1所示的多连式绕线轴100相比,如图2所示,通过使邻接的各分割绕线轴10端子部14向不同方向突出,使得使用卷线嘴将金属线130扎绕至端子部141~143时的卷线处理变得容易。
即,如图1所示的多连式绕线轴100,在端子部14在各个分割绕线轴10上的突出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在使卷线嘴绕端子部14的周围相对旋转并将金属线130扎绕在端子部上的时侯,会产生与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发生相互干涉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的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随着其小型化、薄型化的发展,各分割绕线轴10的厚度尺寸(Z轴尺寸)存在1mm左右或1mm以下的情况。因此,在使卷线嘴在图1的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a)的端子部14的周围公转并将金属线130扎绕至端子部的情况下,存在最近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b)的端子部14容易干涉卷线嘴的问题。
相反,在图2所示多连式绕线轴100的情况下,由于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不同,因此,在将金属线130扎绕至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a)的端子部14时,卷线嘴不容易与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b)的端子部14接触。
更具体地,在图2所示多连式绕线轴100的情况下,与分割绕线轴10a一样向同一方向突出端子部14的是分割绕线轴10d。此外,分割绕线轴10a的端子部14和分割绕线轴10d的端子部14在Z轴方向上仅分开分割绕线轴10b和10c的厚度尺寸。因此,在使卷线嘴在分割绕线轴10a的端子部14周围公转并扎绕金属线130时,分割绕线轴10b和10c的厚度尺寸产生空隙,因此,不会发生分割绕线轴10d的端子部14和卷线嘴干涉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上卷绕的金属线130可以广泛使用被绝缘层覆盖的导电线。
其中,可以优选使用在绝缘层的表面双层喷涂热粘接性或溶剂粘接性的粘接层而形成的粘接线。通过将粘接线用于金属线130,在将金属线130卷绕在多连式绕线轴100的卷线部12上的状态下,可以将其粘接固定以防止卷绕松弛。
这里,构成多连式绕线轴100的各个分割绕线轴10在卷绕有金属线130的状态下可以相互分离。在解除基于突起部16和凹部18(均参照图3)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嵌合而使它们彼此分离的情况下,上述的绕线长度L(Lab,Lbc,Lcd)成为彼此相邻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存在的金属线130的非卷绕长度(自由长度)。
此外,为了伸长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距离,可以将分别扎绕在端子部141或端子部143上规定圈数(M1次或M2次)的金属线130的一部分或全部解开,从而延长金属线130的自由长度。
由此,可以获得包括对多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以共同的卷绕次数(N旋转)卷绕了金属线130的、彼此连接的一系列线圈的多连式的线圈部件110。此外,在将粘接线用于金属线130的情况下,可以剥离对端子部141和端子部143粘接固定而成为块状的金属线130的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使之成为自由长度。
(线圈部件)
对沿卷轴方向相互连接的多个分割绕线轴10卷绕一条金属线130,在任意地将其粘接固定之后,通过分离这些分割绕线轴10,可以获得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对于在分别包括卷线部12的同时可相对于卷轴方向(Z轴方向)以相互之间旋转角度可变的方式连接的多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卷绕连续的一条金属线130。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在包括三个以上的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的同时,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金属线130的自由长度彼此不同。
更具体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的分割绕线轴10a和分割绕线轴10b之间的卷线长度Lab与分割绕线轴10c和分割绕线轴10d之间的卷线长度Lcd相等。此外,分割绕线轴10b和分割绕线轴10c之间的卷线长度Lbc相对于这些绕线长度仅长了卷线部12一条边的长度。
此外,各线圈部件110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以共同的卷绕次数卷绕有金属线130,因此,彼此的电感特性是共同的。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的制造方法(下文有时称为本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本方法的概要。
本方法涉及线圈部件110的制造方法,该线圈部件110是对分别具有在卷轴方向上延伸的卷线部12以及在与卷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14的多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卷绕一条连续的金属线130而形成的线圈部件。
本方法包括准备工序、卷绕工序、分离工序。
准备工序是以邻接的各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呈彼此不同的旋转角度的方式,将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在卷轴方向上连接的工序。
卷绕工序是针对各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在将金属线130扎绕在端子部14上的同时,将金属线130卷绕在卷线部12上的工序。
分离工序是将卷绕有金属线130的各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彼此之间相互分离的工序。
接下来,对本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准备工序中,连接多个分割绕线轴10以获得多连式绕线轴100。所连接的分割绕线轴10的个数可以与作为一套线圈部件110所使用的绕线轴的个数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在至少一组邻接的各个分割绕线轴10中,使端子部14的突出方向彼此不同。
在卷绕工序中,对所连接的多个分割绕线轴10的各个卷线部12卷绕金属线130。在卷绕工序的过程中,可以对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扎绕金属线130并进行临时固定。
在金属线130为粘接线的情况下,通过热处理或溶剂处理,可以使卷绕的金属线130彼此粘接固定。
在分离工序中,使卷绕有金属线130的各个分割绕线轴10相互分离。此外,可以解开扎绕在端子部14上的金属线130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卷绕在卷线部12上的金属线130的一部分而成为自由长度。
如上所述,可以获得多个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通过金属线130连接的线圈部件110。
(电子部件)
对安装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而形成的电子部件12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20包括与突起部16(161~164,参照图3)相对应的安装凹部126。此外,电子部件120是通过使突起部161~164分别与安装凹部126嵌合安装线圈部件110所形成的。
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是使用用于连接分割绕线轴10的突起部16而被安装在电子部件120上的。由此,在实现相对于电子部件120对分割绕线轴10进行正确定位的同时,无需进行使分割绕线轴10在电子部件120上被临时固定等的作业,从而使安装作业变得更为容易。
作为电子部件120,在图5中示出了光学拾波器,但是对其没有具体限定,只要是安装有通过金属线130连接多个绕线轴的线圈部件110来进行使用的装置即可。作为实例,可以是电动机、天线和音响装置等。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部件12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Z方向上对置的安装面121、122上,分别安装四个分割绕线轴10(10a~10d)中的两个。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5中示出了使分割绕线轴10a离开电子部件120的安装面121的状态。此外,通过对分割绕线轴10a~10d通电,从而通过在与未示出的永久磁石之间产生的电磁力来驱动电子部件120。
分割绕线轴10a和分割绕线轴10b彼此邻接地安装在安装面121上,以及分割绕线轴10c和分割绕线轴10d彼此邻接地安装在安装面122上。因此,与分割绕线轴10a和分割绕线轴10b以及分割绕线轴10c和分割绕线轴10d的安装间隔相比,分割绕线轴10b和分割绕线轴10c的安装间隔更长。
与此相对应,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被构成为卷线长度Lbc大于卷线长度Lab或卷线长度Lcd更长。因此,在将线圈部件110安装在电子部件120上时,金属线130的自由长度不会过多或过少。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以及线圈部件110,可以使分割绕线轴10的电感特性共同化,并且可适当调整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金属线130的自由长度。
此外,线圈部件110的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包括用于与通过金属线130连接的其他绕线轴(分割绕线轴10)连接的、沿卷轴方向突出而形成的突起部16(参照图3)。
因此,通过使突起部16嵌合于电子部件120的安装凹部126,可以容易地安装各个分割绕线轴10。
此外,从位于线圈部件110两端的分割绕线轴10a和分割绕线轴10d分别延伸出的金属线130的端部131、132(参照图4)扎绕在电子部件120的供电端子(未示出)上并固定。
此外,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包括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割绕线轴10的卷线部12、凸缘部21、22的横截面形状为圆角正方形,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图6所示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那样的长方形,也可以是图7所示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那样的六角形。此外,还可以是图8所示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那样的圆形截面。
即,在图6所示第一变形例的情况下,分割绕线轴10(10a~10e)包括大致为长方形的卷线部12和凸缘部21、22。此外,从凸缘部21到卷线部12的内部穿设有凹部18,分割绕线轴10之间以可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连接。
此外,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以上面实施方式所述的方式将四个突起部16(在图6中未示出)配置为正方形格状,使凹部18呈大致正方形。由此,和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多连式绕线轴100相同,从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突出的端子部14的旋转角度可以有四种选择。
在图7所示第二变形例的情况下,分割绕线轴10(10a~10d)包括六角形的卷线部12和凸缘部21、22。此外,从凸缘部21到卷线部12的内部穿设有六角形的凹部18,分割绕线轴10之间以可彼此分离的方式进行连接。
此外,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将六个突起部16(图7中未示出)配置为六角形格状,使其与邻接的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凹部18相嵌合。由此,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可以有六种选择。
在图8所示第三变形例的情况下,分割绕线轴10(10a~10e)包括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卷线部12和凸缘部21、22。此外,本变形例的分割绕线轴10将以90度间隔配置的四个凹部18穿设在凸缘部21中。此外,在凸缘部22上突出形成有与凹部18相对应的突起部16(在图8中未示出)。由此,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从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突出的端子部14的旋转角度可以有四种选择。
此外,位于多连式绕线轴100的端部位置的分割绕线轴10(例如,分割绕线轴10a)上的四个凹部18起到用于配合卡盘夹具210(参照图1、图2)的安装部的功能。
此外,关于本实施方式和上述各变形例所涉及的多连式绕线轴100,例举说明了直接连接分割绕线轴10的状态,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在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插入分隔部件。
即,在构成线圈部件110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夹持不构成线圈部件110的分隔部件来形成多连式绕线轴100。然后,对包括分隔部件的多连式绕线轴100卷绕金属线130,之后,将分隔部件取出,从而使分割绕线轴10之间相分离。
由此,可以增大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之间的卷轴方向(Z轴方向)上的距离。
此外,在上述多连式绕线轴100中,可以对邻接的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旋转角度进行多种离散选择,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可以使分割绕线轴10之间螺合并连接,或者以任意旋转角度紧固分割绕线轴10,从而使旋转角度发生连续的变化。
在上述多连式绕线轴100中,通过卡盘夹具210对彼此连接的分割绕线轴10中的一个(例如,分割绕线轴10a)付与旋转转矩,分割绕线轴10之间通过突起部16来传递转矩,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即,多连式绕线轴100和卡盘夹具210的配合状态是任意的。例如,也可以在多连式绕线轴100的通孔17上分别形成楔槽的同时,使卡盘夹具210贯穿通孔17,从而卡盘夹具210对各个分割绕线轴10付与旋转转矩。
此外,在上述多连式绕线轴100中,示出了形成在分割绕线轴10上的突起部16与其他分割绕线轴10的凹部18相嵌合,从而连接分割绕线轴10之间的状态,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分割绕线轴10的凸缘部21、22均形成为平坦状或者不形成凸缘部21、22,通过销等连接器具来相互连接分割绕线轴10。
此外,分割绕线轴10的端子部14可以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从分割绕线轴10的一条边突出而形成,也可以是从多条边分别突出或者跨越多条边而形成。
此外,在图4、图5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10示出了有芯线圈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即,可以在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的周围卷绕金属线从而卷绕形成多个线圈之后,将绕线轴从线圈中拔去生成空芯线圈。在这种情况下,在分割绕线轴上可以不在卷轴方向的至少一侧上设置凸缘部,只要可以从在卷线部的周围卷绕而成的线圈中沿卷轴方向取出分割绕线轴即可。
换言之,本发明的多连式绕线轴是用于对连接的分隔绕线轴分别卷绕金属线,生成彼此连接的多个线圈的部件,分割绕线轴自身是否安装在电子部件上是任意的。此外,在将分割绕线轴安装在电子部件上的情况下,关于通过磁性材料来制作分割绕线轴并将其用作磁芯、或者通过非磁性材料来制作分割绕线轴并将其用作单纯的卷芯是任意的。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包括以下的技术思想。
一种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多个可彼此分离的,且分别具有卷线部的分割绕线轴沿卷轴方向进行连接,并且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相对于所述卷轴方向的旋转角度是可变的。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绕线轴包括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与所述卷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绕线轴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用于与其他分割绕线轴连接,且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卷轴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所述旋转角度可有多种选择。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所述旋转角度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选择。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通过使相邻接的一个分割绕线轴和另一个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所述旋转角度发生变化,所述一个分割绕线轴的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另一个分割绕线轴的所述端子部之间的卷线长度发生变化。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相邻接的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行连接,且在卷绕工序中所述旋转角度不可变。
如上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连接在一起的多个所述分割绕线轴中,至少位于一侧端部位置的所述分割绕线轴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以所述卷轴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卡盘夹具。
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对多个绕线轴卷绕一条连续的金属线,所述多个绕线轴分别具有卷线部,并且所述多个绕线轴以彼此之间相对于卷轴方向的旋转角度可变的方式进行连接。
如上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个以上的所述绕线轴,并且邻接的所述绕线轴之间的所述金属线的自由长度彼此不同。
如上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轴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卷轴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并被用于与其他所述绕线轴连接,此外所述两个绕线轴通过所述金属线连接在一起。
一种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突起部对应的安装凹部,并通过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安装凹部嵌合来安装的所述的线圈部件。
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线圈部件是对多个绕线轴卷绕一条连续的金属线而形成的,所述多个绕线轴分别具有沿卷轴方向延伸的卷线部以及在与所述卷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所述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以邻接的所述绕线轴之间的所述端子部的突出方向互不相同的旋转角度将所述绕线轴沿所述卷轴方向进行连接的工序;针对各个绕线轴,在所述端子部上扎绕所述金属线并在所述卷线部上卷绕所述金属线的工序;以及将卷绕有所述金属线的所述绕线轴彼此相互分离的工序。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d)分割绕线轴
12卷线部
14(141~143)端子部
16(161~164)突起部
17通孔
18凹部
19边角部
21、22凸缘部
100多连式绕线轴
110线圈部件
120电子部件
121、122安装面
126安装凹部
130金属线
131、132端部
210卡盘夹具
AX旋转轴
L卷线长度。

Claims (13)

1.一种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多个可彼此分离的,且分别具有卷线部的分割绕线轴沿卷轴方向进行连接,并且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相对于所述卷轴方向的旋转角度是可变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绕线轴包括端子部,所述端子部在与所述卷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绕线轴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用于与其他分割绕线轴连接,且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卷轴方向突出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所述旋转角度可有多种选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所述旋转角度至少有三种以上的选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相邻接的一个分割绕线轴和另一个分割绕线轴之间的所述旋转角度发生变化,所述一个分割绕线轴的所述端子部和所述另一个分割绕线轴的所述端子部之间的卷线长度发生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相邻接的所述分割绕线轴之间以预定的旋转角度进行连接,且在卷绕工序中所述旋转角度不可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连式绕线轴,其特征在于,
连接在一起的多个所述分割绕线轴中,至少位于一侧端部位置的所述分割绕线轴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用于安装以所述卷轴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卡盘夹具。
9.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对多个绕线轴卷绕一条连续的金属线,所述多个绕线轴分别具有卷线部,并且所述多个绕线轴以彼此之间相对于卷轴方向的旋转角度可变的方式进行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三个以上的所述绕线轴,并且邻接的所述绕线轴之间的所述金属线的自由长度彼此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轴包括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是沿所述卷轴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并被用于与其他所述绕线轴连接,此外所述两个绕线轴通过所述金属线连接在一起。
12.一种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
包括与突起部对应的安装凹部,并通过使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安装凹部嵌合来安装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圈部件。
13.一种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线圈部件是对多个绕线轴卷绕一条连续的金属线而形成的,所述多个绕线轴分别具有沿卷轴方向延伸的卷线部以及在与所述卷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端子部,所述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以邻接的所述绕线轴之间的所述端子部的突出方向互不相同的旋转角度将所述绕线轴沿所述卷轴方向进行连接的工序;
针对各个绕线轴,在所述端子部上扎绕所述金属线并在所述卷线部上卷绕所述金属线的工序;以及
将卷绕有所述金属线的所述绕线轴彼此相互分离的工序。
CN200910180178A 2009-01-07 2009-11-16 多连式绕线轴 Pending CN1017708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1559 2009-01-07
JP2009001559A JP2010161145A (ja) 2009-01-07 2009-01-07 多連式ボビ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0863A true CN101770863A (zh) 2010-07-07

Family

ID=42503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80178A Pending CN101770863A (zh) 2009-01-07 2009-11-16 多连式绕线轴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0161145A (zh)
CN (1) CN1017708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2035A (zh) * 2018-05-31 2018-10-26 横店集团英洛华电气有限公司 电机绕组试制排绕模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00519B2 (ja) * 2015-03-11 2019-04-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内燃機関用の点火コイル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2035A (zh) * 2018-05-31 2018-10-26 横店集团英洛华电气有限公司 电机绕组试制排绕模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61145A (ja) 201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18990B1 (en) Inser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centrated windings into stator slots
CN103004058B (zh) 旋转电机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010812A1 (en) Method of forming single-layer coils
US9325211B2 (en) Wave winding coil for rotary electrical machine
JP4607912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EP2747096B1 (en) Winding structure, coil winding, coil part, and coil winding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070022596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20050110357A1 (en) Cable for winding coil and armature
JP2003333783A (ja) 回転電機
US20140183992A1 (en)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2027693A (ja) 回転電機用巻線導体
EP2621060A1 (en) Winding structure,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manufacturing method
US7051770B2 (en) Coil-winding method and coil unit formed by the method
US20040051410A1 (en) Slack-forming mechanism for stator coil
CN102257706B (zh) 定子的制造装置
EP2937978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JP4708816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の巻線方法と、その電動機の固定子
CN109756039B (zh) 定子齿模块、定子、电机及该定子齿模块内的绕组绕制方法
CN101770863A (zh) 多连式绕线轴
JP2014050180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コイル構造
JP2008295202A (ja) 電機子積層鉄心の平板導体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01308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tator winding of an electric machine, in particular an alternator
JP6736776B2 (ja) アンテナ・セグメント及びマルチ・セグメント・アンテナ
JPH099588A (ja)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作製方法
JP2002209359A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とその接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