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8891B -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8891B
CN101758891B CN 200910170730 CN200910170730A CN101758891B CN 101758891 B CN101758891 B CN 101758891B CN 200910170730 CN200910170730 CN 200910170730 CN 200910170730 A CN200910170730 A CN 200910170730A CN 101758891 B CN101758891 B CN 101758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mentioned
wheel
lin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7073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8891A (zh
Inventor
斋藤聪
田中敬深
米泽智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58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8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8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8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能够缩小设置在制动器臂上的拉索的连结部。作为具备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具备前轮制动器(12)及后轮制动器(16);对前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的前制动器臂(21);前轮制动器操作件(49);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具有将对此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施加的操作力分支的分配器的联动装置(33),在前制动器臂(21)上,设置了连结第一拉索的前端(65)的第一孔(85)和连结第二拉索的前端(66)的第二孔(86),第一孔(85)和第二孔(86)均为长孔,以相互非平行地朝向车辆后方构成V字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的改进。
背景技术
通过一个制动器操作件的操作,使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联动,对前轮及后轮同时施加制动的杆式车把车辆用联动制动器装置已被公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42908公报(图1)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在作为后轮制动器杆的第二制动器操作件13(符号沿用该文献的符号,以下也同样)上,连结了分配操作力的输出分配器24(以下也称“联动装置”),在此输出分配器24上,经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连结了前轮制动器6的动作杆34,同时,经后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2,连结了后轮制动器8的动作杆34。另外,在作为前轮制动器杆的第一制动器操作件12上,经单独用连接组件20,连结了前轮制动器6的动作杆34。即,在前轮制动器6的动作杆34上,连结了单独用连接组件20和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这两个系统的拉索。另外,在动作杆34(以下也称“前制动器臂34”)上,设置了作为将单独用连接组件20和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分别连结的连结部的两个长孔,通过设置长孔,在单独用连接组件20和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中的一方被拉拽时,缓和了对另一方的连接组件施加必要以上的力的情况。
例如,在仅对单独用连接组件20施加操作力时,因为设置在动作杆34上的长孔移动,所以,难以对嵌插于此长孔内的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的前端施加大的力。此时,单独用连接组件20的前端接近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的前端。
在此情况下,若在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的前端及单独用连接组件20的前端设置了作为位置调整组件的调整螺母等,则可以考虑将作为连结部的两个长孔之间的间隔充分扩大,以便前轮制动器用连接组件21的前端和单独用连接组件20的前端彼此不会碰撞。但是,存在由于扩大而导致连结部的大型化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备能够缩小设置在制动器臂上的拉索的连结部的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发明是一种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所述联动制动器装置具备:对跨骑型车辆的前轮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器及对后轮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可转动地被支承在前轮制动器上,与转动相应地对前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的前制动器臂;在对前轮制动器进行制动之际乘员进行操作的前轮制动器操作件;在对后轮制动器进行制动之际乘员进行操作的后轮制动器操作件;具有将对此后轮制动器操作件施加的操作力分支,向前轮制动器及后轮制动器传递的分配器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前制动器臂上,设置了连结由前轮制动器操作件和联动装置的一方引导的第一拉索的前端的第一孔,同时,设置了连结由前轮制动器操作件和联动装置的另一方引导的第二拉索的前端的第二孔,确定通过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的第一基准线,从转动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地在第一基准线上确定第一点,确定通过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的第二基准线,与第一点相比在径向外方、在第二基准线上确定第二点,确定以转动中心为中心通过第一点的第一圆,将通过第一点的长孔作为第一孔,确定以转动中心为中心通过第二点的第二圆,确定通过第二点的第二圆的切线,确定在与此第二圆的切线在第二点交叉的同时从第二圆的切线向前制动器臂的转动方向上升的倾斜线,将沿此倾斜线延伸的长孔作为第二孔。
在第二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前制动器臂向与朝向车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凸状地弯曲。
在第三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由车轴可旋转地支承前轮的前叉上,在前后方向隔着前轮的车轴地朝向与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相反的一侧,具备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
在第四发明中,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制动器臂上并插入将制动器臂和转动轴之间固定的棒状的紧固连结部件的紧固连结孔配置在转动轴的下方,紧固连结孔的轴线在非制动状态下与连结车轴和转动轴的直线交叉。
在第五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制动器臂的底部设置底面部,在侧视时构成底面部的直线为朝向前制动器臂的转动方向地从倾斜线上升的形状。
发明的效果
在第一发明中,在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中,在前制动器臂的前端部设置了分别连结第一拉索和第二拉索的第一孔及与此第一孔相比为外方的第二孔。
第一孔是沿以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圆的切线延伸的长孔,第二孔是相对于以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圆的切线而言朝向前制动器臂的转动方向地沿从该圆的切线上升的倾斜线延伸的长孔,这些第一及第二孔相互非平行地配置。
在仅对在前制动器臂的前端部相对于转动中心而言在半径方向内外连结的第一拉索和第二拉索中的第一拉索施加制动器操作力的情况下,前制动器臂由对第一拉索施加的操作力以转动中心为轴向后方转动。此时,因为对第二拉索不施加制动器操作力,所以,伴随着前制动器臂的转动,第二拉索的前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第二孔移动。另一方面,第一拉索的前端与前制动器臂一起,沿以转动中心为轴的第一圆移动。因此,第一拉索的前端和第二拉索的前端接近。
在本发明中,第二孔做成了相对于以转动中心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朝向前制动器臂的转动方向地沿从该圆的切线上升的倾斜线延伸的长孔,第一及第二孔相互非平行地配置。因此,伴随着对前制动器臂施加的操作力增大,第二拉索的前端由第二孔向离开第一拉索的前端的方向引导。因为能够使第一拉索和第二拉索难以接近,所以,能够使第二孔接近第一孔。此结果,能够缩小连结部,能够使前制动器臂紧凑。
在第二发明中,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隔着前轮的车轴被设置在与转动方向相反的一侧,前制动器臂向与朝向车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凸状地弯曲。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使前制动器臂确保足够的转动角度,同时,使车轴和转动轴接近。
在第三发明中,由于在由车轴可旋转地支承前轮的前叉上,在前后方向隔着前轮的车轴而朝向与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相反的一侧地具备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所以,能够确保车轴的前方的空间,能够利用此空间容易地配置制动器臂等。由于能够确保空间,所以,能够提高前制动器周围的维护性。
在第四发明中,由于紧固连结孔配置在转动轴的下方,紧固连结孔在非制动状态下与连结车轴和转动轴的直线交叉,所以,紧固连结孔的轴能够上下地配置在与铅直方向接近的一侧。由于紧固连结孔的轴能够上下地配置在与铅直方向接近的一侧,所以,容易识别紧固连结孔。因此,容易将螺栓插入在紧固连结孔内。因此,能够提高制动器臂的组装性。
在第五发明中,在制动器臂的底部设置了底面部,在侧视时构成底面部的直线做成了朝向前制动器臂的转动方向地从倾斜线上升的形状。虽然通过转动,第二拉索的前端与底面部接近,但是,因为倾斜,所以即使使第二孔与底面部接近,也难以接近。因此,能够使第二孔与底面部接近地配置,能够使制动器臂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所具备的联动制动器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前轮的侧视图。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前制动器杆及连结部的侧视图。图4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设置在跨骑型车辆上的制动器臂的前端部的结构的主视图。图5是说明在制动器臂的前端部所具备的拉索连结部的比较例图及实施例图。图6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拉索连结部的作用的比较例图及实施例图(设置在连结部的内侧的第一拉索被拉拽时)。图7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拉索连结部的作用的比较例图及实施例图(设置在连结部的外侧的第二拉索被拉拽时)。图8是图2的另一实施例图。
符号说明
10: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11:前轮12:前轮制动器14:后轮16:后轮制动器18: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前制动器臂支轴)21:前制动器臂31: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3:联动装置38:分配器49:前轮制动器操作件52:联动制动器装置53:前叉54:前轮56:车轴65:第一拉索的前端66:第二拉索的前端74: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85:第一孔86:第二孔95:紧固连结部件96:紧固连结孔111:基准线112:第一点114:第二点115:第一圆116:第一圆的切线117:第二圆118:第二圆的切线119:倾斜线131:构成底面部的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下面,对所记载的各要素的配置关系,以从机动二轮车的驾驶者看的方向进行表示。另外,附图应该按照符号的方向来看。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所具备的联动制动器装置的结构图,在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的前部,配置了对前轮11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器12,在此前轮制动器12的侧部,配置了作为罩部件的前制动器面板13。
另外,在设置于机动二轮车10的后部的后摆臂15的后部,配置了对后轮14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16,在此后轮制动器16的侧部,配置了作为罩部件的后制动器面板17。
在前制动器面板13上,经作为转动轴的前制动器臂支轴18,可摆动地设置了与此前制动器臂支轴18的转动相应地对前轮制动器12施加制动力的前制动器臂21,在此前制动器臂的前端部22上,连结了作为第一拉索的第一前轮拉索23(联动拉索)和作为第二拉索的第二前轮拉索24。
在第一前轮拉索23上,连结了配置在转向车把26的左端部上并在对后轮进行制动之际乘员进行操作的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同时,在此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和第一前轮拉索23之间夹设了联动装置33。
作为联动装置33,在输入侧连接了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在输出侧连接了延伸到后轮制动器臂48的后轮拉索35,同时,连接了上述第一前轮拉索23。这样,在进行操作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时,能够同时对前轮制动器12和后轮制动器16施加制动器操作力,这些前轮制动器12和后轮制动器16同时被制动。
对联动装置33的结构进行说明。联动装置33具备:壳体37;内置于此壳体37内,作为将乘员施加的操作力向前轮制动器12和后轮制动器16均匀地分配的分配杆的分配器38;安装了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的输入部41;从此分配器38分支,连接了延伸到前轮制动器12的第一前轮拉索23的第一输出部42;连接了延伸到后轮制动器16的后轮拉索35的第二输出部43。分配器38是将对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施加的操作力分支,向前轮制动器12及后轮制动器16传递的分配器。
图中,27、27是驾驶者握住的把手部,44是将后述的第一制动器杆63和前制动器臂21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规定值的第一加载部件,45是将后述的第二制动器杆64和前制动器臂21之间的距离保持为规定值的第二加载部件,47是后轮制动器杆,46是设置在后轮制动器杆47上的另外的加载部件,48是后制动器臂。
在第二前轮拉索24上,连结了设置在转向车把26的右端部上并在对前轮制动器12进行制动之际乘员进行操作的前轮制动器操作件49。根据上述结构,在进行操作后轮制动器操作件31时,或进行操作前轮制动器操作件49时的任意一种情况下,前轮11都能被制动。
这样,有关本发明的联动制动器装置52具备对前轮11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器12及对后轮14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16,在前轮制动器12上,连结了第一前轮拉索23及第二前轮拉索24,在后轮制动器16上,连结了后轮拉索35。联动制动器装置52构成机动二轮车的制动器系统的一部分。
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前轮的侧视图,在构成作为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10的前部的前叉53的下端部,经车轴56旋转自由地安装了前轮11。
在前轮11上,具备设置在前叉的前端部55的车轴56和设置在此车轴56的周围并对前轮11施加制动力的前轮制动器12。在前轮制动器12的侧面具备前制动器面板13。在前制动器面板13上,设置了可转动地突出设置的输入制动器操作力的前制动器臂支轴18,在此前制动器臂支轴18上可摆动地设置了前制动器臂21,在此前制动器臂21上,以轴的形式支承着形成为圆柱状的第一及第二连接垫块61、62,在这些第一及第二连接垫块61、62上,各自连结了第一及第二制动器杆63、64,在第一制动器杆63上连结了第一前轮拉索23,在第二制动器杆64上连结了第二前轮拉索24。70是对前制动器臂21向使前轮制动器12开放的一侧加载的弹簧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表示了对前臂式悬挂装置的适用例。
下面,对支承前轮11的前叉悬架结构进行说明。从前轮的车轴56向后方延伸设置了摆动自由地支承前轮11的摆动臂67,在此摆动臂的后端部68设置了支轴69,在此支轴69上从前叉侧向后下方延伸设置了前叉下臂71,由此前叉下臂71支承着支轴69。另外,在车轴的端部72和前叉53之间夹设了减振单元73,并以支轴69为轴摆动自由地支承前轮的车轴56。这样的悬架装置通常被称为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74。
图中,75是保持第一及第二拉索23、24的保持部,76是速度表用拉索,G是路面。前制动器臂21的臂长,为了确保更大的制动器操作力,在不妨碍的范围内延长,同时,在与前制动器臂的前端部22接近的位置,设置了连结第一及第二前轮拉索23、24的连结部。
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前制动器杆及连结部的侧视图,前轮制动器12具备在前制动器臂21的前端部连结了第一前轮拉索(图2的符号23)及第二前轮拉索(图2的符号24)的连结部78。连结部78由以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81为轴在半径方向设置的连结了第一前轮拉索23的第一连结部83和与第一连结部83相比设置在外方的连结了第二前轮线缆24的第二连结部84构成。
第一连结部83由下述部件构成,即,沿以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81为轴的圆的切线方向形成的第一孔85;被嵌插在此第一孔85内,形成为圆柱状,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孔85内的第一连接垫块61;穿插在开设于第一连接垫块61的圆柱侧面上的贯通孔部87,与第一前轮拉索(图2的符号23)连结的第一制动器杆63;被拧入到第一制动器杆的前端部88上,将第一连接垫块61可进行位置调整地固定的第一调整螺母89。图中,21a是前制动器臂21的前端部,是在使前制动器臂21向下方延伸时构成最下部的底部。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制动器杆63与第一前轮拉索23连结,但是,通过替代第一前轮拉索23地与第二前轮拉索24连结,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第二连结部84由下述部件构成,即,与以前制动器臂21的转动中心81为轴的第一孔85相比配置在径向外侧的第二孔86;被嵌插在此第二孔86内,形成为圆柱状,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孔86内的第二连接垫块62;穿插在开设于第二连接垫块62的圆柱侧面上的贯通孔部91内,与第二前轮拉索24连结的第二制动器杆64;被拧入在第二制动器杆的前端部92上,将第二连接垫块62可进行位置调整地固定的第二调整螺母93。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制动器杆64与第二前轮拉索(图2的符号24)连结,但是,替代第二前轮拉索24,与第一前轮拉索23连结也可以。
构成连结部78的第一孔85和第二孔86被配置于这样的位置:在对第一前轮拉索23及第二前轮拉索24中的一方的拉索施加操作力,仅第一连接垫块61及第二连接垫块62中的一方的连接垫块移动时,第一调整螺母89和第二调整螺母93不相互碰撞。
关于第一孔85和第二孔86的配置,通常,在制动器臂的半径方向内外设置的两个长孔以在前制动器臂的转动圆弧的切线方向彼此的长孔位于平行位置的方式配置,但在本发明中,两个长孔的配置为非平行地配置。关于两个长孔的详细的配置将在后面说明。
第一孔85具有以A为长度方向的长度的长孔,设置在此第一孔85的外方的第二孔86具有以B为长度方向的长度的长孔。这些第一孔85及第二孔86的长度关系为A<B的关系。
由于第一及第二孔85、86均为长孔,所以,例如在仅对第一制动器杆63施加制动器操作力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二孔86上移动第二连接垫块62,能够将对没有施加制动器操作力的第二制动器杆64施加的力释放。
参照图1~图3,在前制动器臂21上,设置了被设置在联动装置33上的第二输出部43引导,在第一拉索23的前端连结相应的第一调整螺母89的第一孔85,同时,设置了被前轮制动器操作件49引导,在第二拉索24的前端连结相应的第二调整螺母93的第二孔86。
由于在由车轴56可旋转地支承前轮11的前叉53上,朝向后方,具备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74,所以,能够确保车轴的前方的空间,利用此空间,能够容易地配置制动器臂等。由于能够确保空间,所以,能够提高前制动器周围的维护性。另外,替代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利用伸缩式悬挂装置等的前叉也可以。
另外,作为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的前制动器臂支轴18,隔着前轮的车轴56设置在与转动方向相反的一侧;前制动器臂21向与朝向车轴56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凸状地弯曲。若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使前制动器臂21确保足够的转动角度,同时,使作为转动轴的前制动器臂支轴18和车轴56接近。在此情况下,若前制动器臂21从前制动器臂支轴18向下方延伸设置,则能够紧凑地配置前制动器臂21。
另外,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与前轮的车轴相比也可以是在前下方。另外,前制动器臂21也可以不向前方呈凸状地弯曲。例如,也可以从转动轴呈直线状地延伸设置。
进而,在前制动器臂支轴18的下方具备紧固连结孔96,该紧固连结孔96设置在前制动器臂21上,插入有将前制动器臂21和前制动器臂支轴18之间进行固定的棒状的紧固连结部件95(螺栓),紧固连结孔96在非制动状态下,与连结车轴56和前制动器臂支轴18的直线L交叉。图中,97是螺母,该螺母由焊接固定安装在贯通于前制动器臂21的下面的紧固连结孔96上,并拧入紧固连结部件95。
紧固连结孔96配置在前制动器臂支轴18的下方,紧固连结孔96在非制动状态下,与连结车轴56和前制动器臂支轴18的直线L交叉,紧固连结孔的轴J上下地配置在与铅直方向接近的方向。由于紧固连结孔的轴J上下地配置在与铅直方向接近的方向,所以,容易识别紧固连结孔96。因此,容易将紧固连结部件95插入在紧固连结孔96内。其结果,能够提高前制动器臂21的组装性。
图4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设置在跨骑型车辆上的前制动器臂的前端部的结构的主视图,一并参照图3进行说明。前制动器臂的前端部22,其外板98和内板99大致平行地配置,且被形成为袋状,在外板98和内板99的各自上,在侧视时在相同的位置形成了一对第一孔85、85和一对第二孔86、86,在这些第一及第二孔85、85、86、86内各自可移动地嵌插了第一及第二连接垫块61、62,在这些第一及第二连接垫块61、62的贯通孔部87、91内,贯通了第一及第二制动器杆63、64,在第一及第二制动器杆的前端部88、92上,拧入了对制动器的间隙等进行调整的第一及第二调整螺母89、93。
图5是说明在制动器臂的前端部具备的拉索连结部的比较例图及实施例图,下面详细对成为连结拉索的前端部的连结部的第一及第二孔的配置进行说明。
在图5(b)中表示实施例,确定通过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81的第一基准线111a,从转动中心81保持一定的距离(R1)地在第一基准线111a上确定第一点112,确定通过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81的第二基准线111b,与第一点112相比在径向外方从转动中心81保持比一定的距离(R1)大的距离(R2)地在第二基准线111b上确定第二点114,确定以转动中心81为中心通过第一点112的第一圆115,将沿通过第一点112的第一圆的切线116延伸的长孔作为第一孔85,确定以转动中心81为中心通过第二点114的第二圆117,确定通过第二点114的第二圆的切线118,确定在与此第二圆的切线118在第二点114交叉的同时从第二圆的切线118向前制动器臂21的转动方向上升的倾斜线119,将沿此倾斜线119延伸的长孔作为第二孔86。另外,第二圆的切线118和倾斜线119所构成的角度θ不限定于实施例所示的角度。
另外,在设置在制动器臂的底部的底面部21a中,在侧视时沿底面部形成的直线131是朝向前制动器臂21的转动方向从倾斜线119上升的直线。在本实施例中,底面部21a相对于倾斜线119而言以上升角度α配置在上升的方向。虽然通过转动,第二拉索的前端与底面部21a接近,但是,因为倾斜,所以,即使使底面部21a与第二孔86接近,也难以接近。因此,能够使第二孔86与底面部21a接近地配置,能够使制动器臂21紧凑。
在图5(a)中,表示比较例,作为在前制动器臂21的半径方向内外设置的两个长孔的第一及第二孔85B、86B均形成在前制动器臂21的转动圆弧的切线方向。下面,说明通过上述的第二孔86的配置变更产生的作用、效果。
图6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拉索连结部的作用的比较例图及实施例图(设置在连结部的内侧的第一拉索被拉拽时)。图6(a)、图6(b)是比较例图,图6(c)、图6(d)是实施例图。另外,在图6(a)~(d)中,前制动器臂21的形状及大小相同。
在图6(a)中,第一孔85B和第二孔86B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对第一及第二前轮拉索(图2的符号23、24)没有施加操作力的状态下,与第一拉索的前端65相当的第一调整螺母89和与第二拉索的前端66相当的第二调整螺母93之间仅离开距离δa。
在图6(b)中,表示从第一前轮拉索(图2的符号23)向第一制动器杆63施加操作力,前制动器臂21被拉向箭头b方向,但是没有对第二制动器杆64施加操作力的状态。此时,与第一拉索的前端相当的第一调整螺母89和与第二拉索的前端相当的第二调整螺母93之间仅离开距离δb。此时,由于δb为接近0的值,所以,若前制动器臂21进一步被拉向箭头b方向,则产生第一调整螺母89和第二调整螺母93碰撞的问题。
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与两条前轮拉索23、24的前端之间的间隔相当的第一制动器杆63、第二制动器杆64之间的间隔需要以足够的间隔配置,以便彼此的杆不会碰撞。这样,存在连结部增大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虽然有使第一孔的位置向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侧移动的手段,但是,在确保规定的转动扭矩这方面留下课题。为了满足上述条件等,需要进行使臂的长度延伸得长等的对应。即,根据比较例,存在连结部不得不增大的问题。
在图6(c)中,在第一及第二前轮拉索23、24上,向后方呈V字状地配置了第一孔85和第二孔86。在对第一及第二前轮拉索23、24没有施加操作力的状态下,与第一拉索的前端相当的第一调整螺母89和与第二拉索的前端相当的第二调整螺母93之间仅离开距离δc。
在图6(d)中,表示对第一前轮拉索23施加操作力,虽然前制动器臂21被拉向箭头d方向,但是对第二制动器杆64没有施加操作力的状态。此时,第一调整螺母89和第二调整螺母93之间仅离开距离δd。距离的大小为δb<δd的关系,相对于比较例而言,实施例即使是在前制动器臂21进一步被拉向箭头d方向时,也不担心第一调整螺母89和第二调整螺母93碰撞。
图7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拉索连结部的作用的比较例图及实施例图(设置在连结部的外侧的第二拉索被拉拽时)。图7(a)为比较例,与图6(b)所说明的情况相反,表示对第二前轮拉索24施加操作力,第二前轮拉索24被拉向箭头e方向,但对第一前轮拉索23没有施加操作力的状态。此时,与第二拉索的前端相当的第二调整螺母93和与第一拉索的前端相当的第一调整螺母89之间仅离开距离δe。在此情况下,不担心第二调整螺母93和第一调整螺母89碰撞。
图7(b)为实施例,与图6(c)所说明的情况相反,表示对第二前轮拉索24施加操作力,虽然第二前轮拉索24被拉向箭头f方向,但对第一前轮拉索23没有施加操作力的状态。此时,与第二前轮拉索的前端部相当的第二调整螺母93和与第一前轮拉索的前端部相当的第一调整螺母89之间仅离开距离δf。在此情况下,不担心第一调整螺母89和第二调整螺母93碰撞。
上面,对在操作力施加给第一前轮拉索23或第二前轮拉索24的某一方的情况下的第一调整螺母89和第二调整螺母93之间的距离δ进行了说明。另外,在对第一前轮拉索23或第二前轮拉索24的任一方都施加操作力的情况下,也属于上述的作用方式的范围内,省略说明。
参照图5及图6,第二孔86相对于以转动中心81为中心的圆的切线118而言做成沿越趋向车辆后方越从该圆的切线118上升的倾斜线119延伸的长孔,第一及第二孔85、86以相互非平行地向车辆后方呈V字的方式配置。因此,与使第一及第二孔85、86相互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第一前轮拉索23的前端相当的第一调整螺母89和与第二前轮拉索24的前端相当的第二调整螺母93难以接近。因此,能够在第一及第二调整螺母89、93之间难以引起干涉。
以往,在制动器臂的前端部上连结了第一拉索和第二拉索,但是,由于上述作用,第一拉索和第二拉索之间的间隔需要具有足够的间隔,以便拉索彼此不会干涉。因为需要确保足够的间隔,所以,存在拉索连结部增大的情况。
这方面,在本发明中,第二孔86做成了相对于以前制动器臂21的转动中心81为中心的圆的切线118而言沿越趋向车辆后方越从该圆的切线118上升的倾斜线119延伸的长孔。因为若是这样的第二孔86的配置,则即使在仅对第二前轮拉索24施加制动器操作力时等,也不担心第一前轮拉索23和第二前轮拉索24过度地接近,所以,能够使第二孔86与第一孔85接近。其结果,能够缩小连结制动器臂和拉索的连结部78,同时,能够使前制动器臂具有规定的转动扭矩。
图8是图2的另一实施例图,与实施例差异大的点是适用于将前叉下臂71B设置在摆动臂67B的前方的所谓拖曳臂式悬挂装置。此外,与实施例没有差异大的点,省略说明。
另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机动二轮车,但也可以适用于机动三轮车,还可以适用于此外的一般的车辆。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适合于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Claims (5)

1.一种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所述联动制动器装置具备:对跨骑型车辆的前轮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器及对后轮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可转动地被支承在上述前轮制动器上,与转动状态相应地对上述前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的前制动器臂;在对上述前轮制动器进行制动之际乘员进行操作的前轮制动器操作件;在对上述后轮制动器进行制动之际乘员进行操作的后轮制动器操作件;具有将对此后轮制动器操作件施加的操作力分支,向上述前轮制动器及上述后轮制动器传递的分配器的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制动器臂上,设置了连结由前轮制动器操作件和上述联动装置的一方引导的第一拉索的前端的第一孔,同时,设置了连结由前轮制动器操作件和上述联动装置的另一方引导的第二拉索的前端的第二孔,
确定通过上述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的第一基准线,从上述转动中心保持一定的距离地在上述第一基准线上确定第一点,
确定通过上述前制动器臂的转动中心的第二基准线,与上述第一点相比在径向外方、在上述第二基准线上确定第二点,
确定以上述转动中心为中心通过上述第一点的第一圆,
将沿通过上述第一点的上述第一圆的切线延伸的长孔作为上述第一孔,
确定以上述转动中心为中心通过上述第二点的第二圆,
确定通过上述第二点的第二圆的切线,确定在与此第二圆的切线在上述第二点交叉的同时从上述第二圆的切线向上述前制动器臂的制动时的转动方向上升的倾斜线,将沿此倾斜线延伸的长孔作为上述第二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上述前制动器臂向与朝向上述前轮的车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呈凸状地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前轮的车轴可旋转地支承上述前轮的前叉上,在前后方向隔着上述前轮的车轴地朝向与上述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相反的一侧,具备底部连接式悬挂装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上述前制动器臂上并插入将上述前制动器臂和上述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之间固定的棒状的紧固连结部件的紧固连结孔配置在上述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的下方,
上述紧固连结孔的轴线在非制动状态下与连结上述前轮的车轴和上述前制动器臂的转动轴的直线交叉。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制动器臂的底部设置底面部,
在侧视时构成上述底面部的直线为朝向上述前制动器臂的制动时的转动方向地从上述倾斜线上升的形状。
CN 200910170730 2008-12-25 2009-09-09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01758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9647A JP5084713B2 (ja) 2008-12-25 2008-12-25 鞍乗型車両
JP2008-329647 2008-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8891A CN101758891A (zh) 2010-06-30
CN101758891B true CN101758891B (zh) 2012-12-26

Family

ID=424903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70730 Active CN101758891B (zh) 2008-12-25 2009-09-09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84713B2 (zh)
CN (1) CN1017588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34476A1 (ja) 2012-08-29 2014-03-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BR112015004508B1 (pt) 2012-08-29 2021-11-03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óvel com duas rodas
EP2868611B1 (en) * 2013-11-04 2016-10-26 Kone Corporation A brake assembly for an elevator
CN107914816B (zh) * 2016-10-11 2020-08-21 张瑞龙 双重连动安全刹车系统
JP6538111B2 (ja) * 2017-05-30 2019-07-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CN107416113B (zh) * 2017-07-31 2023-06-23 桂林理工大学 自行车刹车整合器、自行车及自行车刹车改装方法
JP6793177B2 (ja) * 2018-12-27 2020-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後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WO2021035519A1 (zh) * 2019-08-27 2021-03-04 伡安达新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双剎车线双驱动机械碟剎
WO2021100138A1 (ja) * 2019-11-20 2021-05-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WO2021137251A1 (en) * 2020-01-05 2021-07-08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 motor vehicle and a braking system thereof
CN111498000B (zh) * 2020-06-15 2021-05-25 湖北航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联动刹车组件和摩托车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18A (zh) * 1994-06-14 1996-03-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用的制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67681A (en) * 1979-11-07 1981-06-06 Yamaha Motor Co Ltd Brake gear for twoowheel barrow
JPH07196069A (ja) * 1993-12-29 1995-08-01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制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18A (zh) * 1994-06-14 1996-03-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机动车用的制动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42908A 2004.02.12
JP特开2007-176351A 2007.07.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084713B2 (ja) 2012-11-28
JP2010149685A (ja) 2010-07-08
CN101758891A (zh) 2010-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8891B (zh) 具备联动制动器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EP0210879B1 (fr) Dispositif de suspension pour un bras support de roue de véhicule et système de couplage avant-arrière pour une telle suspension
CN1264719C (zh) 连动制动装置
EP1403171B1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winging mechanism
CN103523143B (zh) 骑乘型车辆用制动装置及骑乘型车辆
CN101421123B (zh) 用于车辆的转向节
CN101386330B (zh) 自动两轮车的前后连动刹车装置
JP5907639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制動装置
US6883629B2 (en) Vehicle with one-sided swing arm
EP2202140B1 (en) Stroke distance sensor system
JPH0725345B2 (ja) 二輪車の前輪操舵装置
WO2009108112A1 (en) Steering linkage
CN105392695A (zh) 摩托车悬架
CN102167122A (zh) 车辆用制动锁定装置及具有该制动锁定装置的跨骑型车辆
FR2539092A1 (fr) Vehicule utilitaire automobile, notamment vehicule utilitaire agricole du genre tracteur
EP0934188B1 (en) Linkage mechanism for a trailer steering device
EP2043902A2 (fr) Train roulant a essieux auto-vireurs couples pour semi-remorque
DE102016118272A1 (de) Satteltypfahrzeug
JP2010155479A (ja) ストローク量検知装置
CN102167121B (zh) 鞍乘型车辆
CN2837131Y (zh) 平衡悬架机构
DE202014100624U1 (de) Vorderradaufhängung eines Fahrzeugs
IT201900005556A1 (it) Motoveicolo rollante con dispositivo di blocco del rollio
CN101530024B (zh) 底部连杆枢支轴支承装置
CN108216475A (zh) 鞍乘型车辆的联动制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